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全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日益加深,全媒体信息传播格局逐步形成。较之旧媒体传播时代,全媒体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传播规律和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
全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将这一特性做到了极致。基于互联网、无线传播技术等现代科技,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二)传播波及面广
从地域的角度看,由于互联网覆盖全球,地域和空间限制越来越少,只需要设备和传输信号,就可以信息,无论在世界上哪一个角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够进行传播活动。从传播的主体看,由传统的“点对面”传播转变为“点对点”传播,传播不再是机构、媒体单位的事情,而是全民传播,每一位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谁都可能是者和受众。
(三)传播信息容量大
全媒体时代传播信息堪称“海量”,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广播的版面或者时间是有限的,而伴随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的信息容量相当可观。
(四)传播载体丰富多样
从媒体性质看,既包括党和政府媒体,也包括民间媒体。前者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和网站新闻;后者包括口头舆论、网络和“自媒体”。从媒体的载体看,既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媒体。
(五)传播互动交融性强
传统信息传播主要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媒体往往充当者,信息受众只能被动的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而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意见不能及时充分反馈。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点对点的格局,广大受众在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回应,随时反馈其态度和决定,随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到网上,实现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向互动。
(六)传播管理难度大
新媒体固然有着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自身优势,但是,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的跨平台特点、媒体信息的分散性和随意性,使信息传播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诸如“网络谣言、社会恐慌、网络水军、网络舆论暴力”等问题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二、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给检察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丰富了检察工作的宣传载体、拓展了检察机关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强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力度,给检察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检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播理念的挑战
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检察人员更习惯“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甚至将检察工作“神秘化”,关起门来开展检察工作。即便开展检察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官方媒体或门户网站进行单向的信息。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全媒体时代传播检察信息的重大意义、拓宽传播渠道的重要性、增强检民互动的必要性、引导涉检舆情的紧迫性;没有充分意识到树立自信、包容、开放的传播者形象对于提升检察公信力的重大作用;没有充分意识到从宣传到传播的价值追求。
(二)传播平台的挑战
目前,报刊、门户网站仍然是各级检察机关的主要的宣传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没有得到普遍建立和广泛使用。高检院的检察政务微博刚开通不久,绝大部分市、县两级检察机关的政务微博尚未开通,即便开通了政务微博的检察院,也有不少未能有声有色开展信息传播。各级检察院的检察管微信群基本没有建立,整体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三)传播机制的挑战
各级检察院虽然普遍建立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和管理机制,但尚未建立各院完整的全媒体传播机制以及全系统联动有序的传播格局。特别是检察系统微博、微信的管理运行机制,负面舆情的引导处置机制尚未有效运行。
(四)传播队伍的挑战
虽然高检院一再强调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队伍、微博微信管理队伍、舆情监控队伍等传播队伍,但纵观全国各地,传播队伍建设不尽人意。一是受人员编制的制约,传播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受人才来源的局限,从事传播工作的人员主要从现有人员中调配,懂传播规律、熟悉传播知识的人才匮乏,传播队伍的知识结构单一;三是缺乏学习培训机会,传播队伍的素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三、着力提升素能,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全媒体时代为检察工作提供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全新环境,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工作的素能,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一)牢固树立全媒体传播的理念
全媒体传播是传播理念的嬗变,是信息、通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介融合发展的结果,是媒介传播形态变革中一种崭新的媒介传播形态。要摒弃一切僵化保守、固步自封的心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学习掌握全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运作特点和规律,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检察工作的理念。
(二)大力提升全媒体传播管理能力
全媒体传播时代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织共融态势,打破了各个媒体孤立传播的模式。在全媒体时代,检察信息的传播需要各媒介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围绕传播目标同步传播,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获取最大传播效果。要不断提升了解各种媒体特性,整合各种媒体协同传播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整合检察院内部新闻、舆情监测、舆论引导、危机应对等部门协同传播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整合检察系统上下级检察院之间、不同地区检察院之间协同传播的努能力。通过不断提升全媒体传播管理能力,能力形成内外协调、纵横有序的检察信息传播格局。
(三)着力提升应对全媒体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等检务活动,会越来越多地置于“镜头”下,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要不断提高规范执法的水平,奠定检察信息正面传播的根基;要不断提高驾驭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的能力,善于占据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要不断提高新闻的能力,掌控舆论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要不断提升检务公开的能力,消除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的高危因素和潜在风险。
(四)全力提升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的能力
全媒体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种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以及手机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国内传媒集团对于全媒体都处于试水阶段,走在全媒体前沿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是在探索中寻求发展。这些试水和探索可以给我们发展全媒体提供很有意义的参考。
当前,国内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传统报业的全媒体发展模式有以下两类:
1.全媒体新闻中心模式。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这一模式是: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将外采记者获得的独家新闻先通过网络实时快报,抢占新闻首发,然后再由报纸记者做跟踪深度报道。这种配合做到速度和深度两不误。
2.“报网合一”模式。
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杭州日报》与杭州日报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创造了“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编辑部增加了网络采编流程,报纸、网络两套流程并行,每个选题的策划都同时考虑网络、报纸分别如何报道。
这两种全媒体发展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自身的全面互溶。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
全媒体应根据需求和其经济性来结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全媒体”超越“跨媒体”在于其用更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媒体间的综合运用,以求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
笔者认为,在全媒体的起步阶段,有两个需要着重明确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方式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当网速发展到极致,人们不再担心网速的时候,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有两个:一是内容,二是用户服务。媒体运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接口是标准的,内容是差异的;资源是有限的,服务是无穷的。从传统媒体的全媒体道路来看,从以前的报网互动,再到报网合一,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改革实践之路。如今,随着携带摄像器材拍摄视频的记者和报社越来越多,有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媒体应该何去何从?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全媒体时代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会不会发生变化?新闻生产流程以及分工方式会不会改变?
笔者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不是叠加而是融合,传统媒体的作用是增强而不是削弱,媒体间的发展是个性化而不是同质化。单单的从“报网互动”走到“报网合一”,不可能实现报业的全媒体发展之路。
200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并确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安全生产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单位为报纸全媒体出版领域应用示范单位,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可见,为适应网络媒体和新技术影响下的新型市场需求,通过流程再造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是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
全媒体的先行者、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也说过,各种媒体形态在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博弈,而是殊途同归。“全媒体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同时,新媒体也将引领媒体发展并走向全媒体之路,但新媒体也同样存在全媒体化。所以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传统报业的全媒体道路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去实现:一是流程。全媒体模式变革了传统报业流程,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层级开发、多次利用,渠道的多媒介展示以及方式的滚动即时播报。二是平台。多媒体信息平台解决了全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大部分技术瓶颈。如果还是利用原有的报业采编系统,只能传送文字和图片,显然无法实现网络和手机时代的媒体融合。三是人才。媒体融合首先需要融合型人才、全媒体人才。媒体的记者不仅要会拿笔杆子,也要会使用多媒体平台上需要的新技术手段。未来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基础。而这些就要求传统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来顺应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全媒体的创新和打造舆论新环境
全媒体的多样化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信息感受,网络、手机等平台的应用使受众对信息的摄取更加方便及时。但是,全媒体在给人们提供及时、海量信息的同时,一些虚假内容也会蒙蔽人们的双眼,带来信息不准确、容易传播虚假信息这样的问题。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在经历了网络嘈杂而嚣喧的初创期之后,受众对于全媒体信息平台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开放的信息平台,面对“人人都是媒体”的短信、微博、即时聊天等各种网络应用,全媒体坚持真实,铲除虚假,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作用凸显出来。各种媒体充分融合之后的全媒体,要善于在各种信息中辨别真假,并且通过全媒体的平台优势给受众。确保新闻真实性是对媒体的基本要求,全媒体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平台,要想建立公信力,必须在制止虚假新闻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上下功夫。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全时性新闻传播的全时性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突出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有一定的频次,这个频次通常是一天或者是半天,无法随时随地获得各种新闻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全时性的特征,任何地方发生到新闻都会被人们传送到网络之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最新鲜的新闻,能够与世界同步。不管是在深夜,还是在清晨,只要有新闻阅读设备并且接入互联网,就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各种新闻资讯,弥补了过去的新闻时间间隔较长,新闻获取滞后的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是新闻记者和编辑,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使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在看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发生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是其他移动设备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记录并且上传,使新闻获得传播,这样,新闻就由原来的单一传播主体走向了多传播主体环境。新闻传播主体多样性带来的优势在于,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迅速得到传播、新闻记者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进行深度报道以及使新闻传播的成本降低等。同时,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性还使得受众对于新闻的认同感增强,因为见证者和了解新闻来龙去脉的人在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显得更加的真实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是由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传播主体的多样性等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潮流,将自媒体纳入到新闻报道之中。在新闻报道中,可以专门开设自媒体版块,可命名为“亲历者说”等,用来作为网友新闻的阵地。同时,设置相应的负责该版块的新闻编辑,对有价值的、有重大意义的新闻进行核实和追踪报道,予以在其他相应版块,以供对严肃的新闻有阅读需求的读者进行阅读。在对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核实之后,可以对新闻的第一者进行适当的奖励等,以鼓励更多的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入到新闻报道之中,鼓励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新闻内容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为了刺激读者,一些新闻机构开始使用一些哗众取宠、措辞浮夸、观点偏激、内容严重失真的新闻。这严重地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之下,要想进行新闻传播模式创新,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坚持报道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以促使读者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而非只受到一些偏激的言论的刺激。首先,记者和编辑要有发现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坚持报道对人们生活有切实影响、对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对国家发展有一定作用的新闻,避免一味地通过各种奇闻逸事来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其次,记者对于新闻的报道要有深度。新闻的深度体现在,对于新闻的挖掘能够启发人们进行思考、能够影响人们的实际行为、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真实的社会。[3]因此,记者应该坚持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要坚持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做到报道新闻事实、了解新闻事实发生背后的原因、对新闻事实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报道,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等。如此,新闻才算完成了其使命,记者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
(三)新闻要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发展的社会,新闻量上升的同时,给人们造成的是一种阅读负担,使人们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时,一定要使新闻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尽量缩短读者对新闻进行筛选的时间,只有如此,才能够获得读者的忠诚。首先,新闻需要进行分类,可以将新闻按照新闻事件的种类、新闻发生的时间等来进行分类,便于读者进行新闻的筛选,并且供读者进行分类订阅,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阅读。其次,新闻应该尽量清晰简洁。在新闻的页面,可以采用标题罗列的方式来向读者展示各种新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点击标题进行新闻内容的阅读,这样,能够有效地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最后,在新闻的内容页底端,附上新闻专题以及相关性较强的新闻的链接,供有阅读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和扩展阅读。所以,新闻应该是标题内容页相关专题、相似新闻链接的模式来进行,这样,读者能够方便地按照个人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有效地节省了阅读时间。
早些年前人们对于电视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播音主持是当时电视节目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这也是人们喜欢电视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的电视节目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为许多新媒体和网络节目都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使得传统的播音主持慢慢的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已经难以满足更多人们的需求。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要想重新获得受众的关注和喜爱,就必须要对原有的主持方式和方法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并勇敢的跳出原来的舒适圈,同时还要积极主动与现代化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以此实现从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信息交流,这样才能使播音主持在全媒体时代获得一席之地。
一、全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全媒体时代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进步。所谓全媒体时代,实际上指的就是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等向用户传播信息形态的主要表现,是区别于传统的声音、电视、图像、收音机等形式存在的个体,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也要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和面貌。
(一)报道形式多样化在全媒体的作用下,各种网络平台都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这就使得传统的播音主持也必须要跟随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改革,在所有的变化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报道形式,由传统的单一性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样化传播,这种变化完全是按照社会大众的需求量身定制的,同时也是市场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传统媒体时代,会对娱乐节目、综艺节目造成严重的限制,使得节目的很多细节都会变得过分的粗糙,这样就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受众的需求和喜爱,但是就现代的情况来看,受众的喜爱已经完全可以决定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制作电视节目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内容,这就会给观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例如,现阶段很多综艺节目收视率非常火爆,这就从侧面说明了播音主持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二)播音主持形式多样化传统的媒体,电视节目和播音主持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并且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主持人实际上就是节目的介绍人,所以在以前从事主持人行业的人相对较少,但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主持人的格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观众和主持人之间的互动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并且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名气也会随着节目的收视率而不断增高。
(三)播音主持平台的多样化随着全媒体和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播音主持平台的形式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技术观看各种直播或者是电视节目,同时也能在各种平台中观看不同的节目,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能用现代化移动通信技术与主持人保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对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两面性,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也不例外,不仅给播音主持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播音主持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主要表现在互联网技术可以给电视播音主持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如果电视播音主持不能进行全面的转型,就会被全媒体时代所淘汰。但是如果电视播音主持可以抓住这一机遇积极进行改革和转型,就可以在全媒体时代赢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和关注,使其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所谓冲击,实际上就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兴起了许多媒体和网络直播平台,它们会抢走很多电视播音主持的受众,使其不能保持原有的发展态势和势头。
三、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
(一)受众流失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兴起了许多自媒体平台,抢走了一大部分的电视受众,对传统的电视播音主持行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全媒体的技术要远比电视新闻行业的技术更为先进,如现在最为流行、也最为发达的移动设备,人们可以通过它随时随地获取相应的信息,并且这些移动设备也在慢慢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现阶段绝大多数人都开始愿意从手机、平板等移动互联网端口获得所需信息,而慢慢的放弃使用固定的、不可移动的电视机获得信息,这些都是播音主持受众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风格单一,缺乏特色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并没有认识到当前社会环境对播音主持行业造成的影响,使其还沉浸在传统的模式和工作思维当中,并继续使用传统单一缺乏特色的新闻播报形式,这样就无法实现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最终导致其无法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使广大受众慢慢的远离电视播音主持。
四、针对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树立品牌效应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记者,这样就会导致各类新闻消息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一背景下电视播音主持,要想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树立全新的品牌效应,坚持新闻主义原则,做好权威性新闻,这才能使其在全媒体时代获得较强的竞争力。
(二)提高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现阶段的播音主持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实际的新闻播音过程中,节目能否得到顺利的开展与主持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新闻消息有着较强的实效性,所以作为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准确快速的将消息传递给受众。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人会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因此作为播音主持人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临场应对能力和反应能力。另外,作为播音主持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以此为受众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对促进播音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主持风格进行创新纵观各类节目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受欢迎的节目主持风格都会非常新颖,并且节目特点也十分鲜明,从而赢得了很多受众的支持和喜爱。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主持风格进行全面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节目的类型性进行创新,同时还要对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语言风格进行全面创新,但是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和广大受众的需求进行风格创新,这样的广播主持节目才会赢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和关注,这对促进广播主持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主持人撒贝宁所主持的节目不仅在节目上有着极其特别的风格,同时在说话的方式和与观众的交流上也别具风格。比如主持《今日说法》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极其严谨端庄,但是在芒果TV中主持的《明星大侦探》节目时,他就会表现得非常调皮和幽默,并在节目中重视以一种搞笑的形态出现,这个节目之所以可以赢得众多观众的支持,主要与主持人撒贝宁的主持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可以看出撒贝宁的主持风格完全符合绝大多数受众的需要和审美要求。因此作为现阶段的播音主持要想在全媒体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的主持风格和方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逗留在节目当中,这对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6-01
一、全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校园与外界的信息交互越来越便捷。从最初的书籍、老师中获取知识,到现在从电视广播、网络收集和其他数字媒体中获取知识,互联网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他们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其次,对于全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全媒体发展的重点;但是,发展新媒体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媒体的完全抛弃,全媒体的发展也并不局限于新媒体领域。全媒体是两者的融合,它除了兼有新媒体的海量性、交互性、去中心化的同时,还具有融合性、跨域性、全程性和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它的融合性特点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它的跨域性和全程性,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的沟通更加顺利和持久,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它的形式多元化的特点,增加主客体间的信任度,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可见,全媒体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也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更新和渠道的拓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全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全媒体的融合性、跨域性、全程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自由的天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发展的同时又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一方面现如今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社交方式都随着全媒体的普及而改变,大学生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在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全媒体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也使他们对各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面对多样化、多元化的要求,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并不能彻底满足他们。
其次,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使得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变的庞杂,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自律能力较弱,在网络中属于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的人群。大学生网络行为中也不断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受到不良内容、不良文化的侵蚀,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痴迷网络游戏,从而影响学业等行为。这些问题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途径,适应时代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媒体环境下受到质疑和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老师占主体,学生只能单纯的“听”,教育方式基本上照本宣科,单向灌输,形式没有创新,而在“去中心化”的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这种方式不仅不被大学生轻易接受,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三、利用全媒体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转变
要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观念上教师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多渠道,多角度的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注重人性化,拓展工作的宽度和深度,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了解大学生的真正需求;注重平等,不要以“家长”、“老师”的身份来面对学生,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大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注重互动,不断吸纳大学生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建立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2.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这是一个信息庞杂的时代,21世纪的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他们领会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复杂性,学会正确处理和分析各种事物;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让他们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抵制各种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健全的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学会如何在大量的信息当中,提取出和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能真正帮助到学生的信息。
3.加快校园阵地建设
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是自上而下的,通过宣传栏、报刊杂志、广播站等传统方式,向大学生传达信息。这种传达方式带有命令性、迟滞性和单向性。大力建立校园网络建设,可以用微博、微信等媒体手段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范围并且提升影响力,将信息和动态,第一时间传达给大学生,让学生信息获得的渠道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由,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享受到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高品质的讲坛,邀请知名校友、专家名人等开展各类讲座,利用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党团组织这些强有力的抓手,利用校园内舆论的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而且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四、结语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很多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理念,丰富工作载体,做到与时俱进。但是“键对键”不能取代“面对面”,不能因此就放弃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模式和优势,要学会从线上到线下,积极打造“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09.
[2]刘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M]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03.
要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语言,笔者首先想分析我们当下的全媒体时代。一提到全媒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丰富多样的媒介形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全媒体的“全”不仅指丰富多样的传播工具,也是对人们感官的全面调动、对受众需求的细化满足、以及信息来源的全民化、信息传播的全方位覆盖等。下面具体来讲全媒体语境给新闻语言带来的新特点。
第一,新闻语言功能全面化。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媒体全能、生产集约的时代。“媒介融合实现了一次生产、多次加工、多功能服务、多载体传播。”[2]具体地讲,一个媒体要想在这个时代立足,要有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的能力。想满足这样的需求又要降低成本,就必须打破媒体间的壁垒,实现合作“生产”。所以,只有不断的“全面化”和“多样化”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适应集约化、合作化的生产方式。当下新闻语言的功能早已超越了信息传递,同时还具有了引导性、审美性、实用性、娱乐性等。
第二,新闻语言风格个性化。这个开放共融的环境带来的是人们审美尺度增大、需求多样、要求提高。消费者已不能被看作一个整体存在,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分众性。新闻也不能够例外,为适应分众化的特点,新闻语言也开始注重风格的形成,甚至打造出电视新闻“品牌栏目化”。评论式、聊天式、散文化、甚至段子式的语言风格都在进行尝试,新闻语言的个性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例如,龙洋主持的《生活早间秀》,不同于以往严肃规整的新闻语言样式,主持人龙洋结合自身特点,将新闻事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当下流行的段子串联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新闻脱口秀,收获了一众忠实粉丝。
第三,新闻语言呈现平民化、前卫性趋势。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信息接收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的人们养成了快餐式的收视习惯,这就要求媒体给出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易读性。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已经是大势所趋。同时,新闻语言在呈现平民化的过程中,也变得更有人情味了。在新闻报道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可以说是大众传媒在人文意识方面的进步。《生活空间》《南京零距离》等节目都是典范。另一方面,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写作平台,每个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全民写作的时代使得网络新闻语言兴起。“网络新闻语言可以是拟态式的,也可以是象声式的;可以是数字式的,也可以是字母式的[3]。”也就是说在全民写作和网络新闻语言兴起的背景下,新闻语言也变得更加前卫、时尚、简练,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第四,新闻语言视觉性增强。“如今人们已对那些古板的文字阅读失去了兴趣,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视觉化的阅读方式[4]。”21世纪以来,新闻语言有了很大突破。不同于以往相对刻板的平铺直叙,现在的新闻语言样态不断丰富,讲故事、抓细节、多描述等都是为了使新闻更加引人入胜的改进。一方面,更多对动词的强调使得新闻报道的动态感、真实性增强,给了受众更多的细节信息和想象空间;另一方面,更多形容词和描述性词汇的运用增强了报道的画面感、生动性。例如,在现场报道中,生动灵活的新闻语言能使观众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正在发生的事情,好似第一时间便来到了第一现场,全方位的了解、甚至体验到当时的状况。这种参与感和相关性是冰冷冷、生硬硬的文字无法比拟的。
但是,全媒体环境给新闻语言带来这些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下面我便基于当下出现的问题,谈谈我自己对于新闻语言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重提语言规范之重要性。当下,新闻语言在充分体现易读性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语言的随意性。全民写作时代,使得新闻质量良莠不齐,错字、错词、错音比比皆是,不规范的成语、句法、语法、外来词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不规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甚至干扰到汉语的纯洁性。当下很多年轻人基于某种潮流或新鲜,特意读错音、用错成语,更加剧了当下新闻语言传播的不规范性。既然是“疏忽”和“故意”造成了新闻语言的不规范,那么想改变现状,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14-02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对于这句话笔者的理解是,在一些过程当中我们会经历比较守旧的传统。对高校学报出版来说,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当中,它的出版模式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水准。因此想要打破常规,让非核心类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就必须要以新的水准出发,充分地与当代创新科技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条件和全媒体时代下共同进步发展。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出版发展现状
全媒体出版包括传统出版模式,也包括以数字化信息为主的现代出版模式。因此它的出版形式决定其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特点,对于目前各大高校来说,在非核心高校的全媒体出版当中,数字媒体已经逐步地占据了出版的重要位置,主要形式方面有许多以网络为主,不过传统的模式仍旧占据了主流方向。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们国家在出版产业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近33%。这表明对于当代全媒体出版来说,它的形式在不断的扩张,而且在传统模式的完善下它发展了数字出版、网络、手机等各方面的方向。同时也取得了一个不小的成绩,一方面传统的出版模式在不断的细化,与增加出版交流的同时,创新的出版模式也增加了,让许多人真正地了解高校学报的编辑内容和学术价值。对于非核心的高校学报来说,目前是属于以传统出版模式为主,正在发展网络数字出版模式的过程,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那就是数字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出版也在不断地更新模式,但是在创新方面他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非核心类的高校来说,想要真正的在出版方向,取得不错的成绩就应该从出版形式出发,真正地做到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让其学校学报出版方向更加专业化、价值化、创新化。
二、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的存在问题研究
1.全媒体出版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次上
虽然这几年网络模式在不断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逐渐的成为高校学报出版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少出版方向还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出版中,比如说在稿件的文字编辑上,为了保证其高效的准确性和校对质量,不少学校习惯于传统的这种出版模式而不去考虑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即便是已经开始结合网络出版为一体,却也还是没能够跳出传统出版那种固定的模式。不少编辑团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匮乏,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主观意识并不强,在一些学术上和一些技术方面虽然已经能够充分地掌握传统出版模式的技术与编辑方向,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的学报数字化和营销市场还不够了解,因此也造成了行为模式单一思想上意识的不足,和对新模式出版方向的不了解。
2.没有真正利用全媒体媒介的特点
全媒体媒介的具体特点就是它的出版非常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和传统的模式去展开,在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当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真正充分地运用媒介的主要特质。比如在网络媒介当中,不少编辑网站都是通过远程技术或数字技术去实现网络媒体这个平台,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上,却没有脱离传统媒介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媒介的形式下,去发展其他全媒体出版模式的同时,却忽略掉了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其中包括:学术学报的交流、刊登、编辑及后期的营销与发展等。因此它的一些平台的建立基本上仅仅只是把传统模式照搬到网络模式上而不是真正的从网络模式对行为特征上出发,比如没有运用平台去吸引大家去阅读并了解高校学报的特点等。
现在的全媒体高校出版当中,还有一个存在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编辑团队建设。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失,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得传统出版的,同时也要懂得新媒体数字媒体的出版模式。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了解传统出版模式的人比较多,但是对于新媒体与数字媒体方向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少部分人对网络没有一定的了解,却对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熟悉度。
4.营销模式的不统一
非核心类的高校学报出版在营销模式上存在着一定不统一的现象,因为当下不少高校开始进入建立网络平台,传统平台的销售渠道和出版流程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对于一定的网络营销而言,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模式与网络营销模式的相结合,是当下必须考虑的一个点。非核心的学报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模式的营销和数字化平台的营销不能结合在一起,这往往让数字化平台的学报出版变成一种比较浅显的形式化,从而缺乏流程性的营销模式。所以非核心学报面对的最大难点就是营销模式较为松懈,非核心学报出版的营销渠道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对于数字化、网络而言,它的出版要与一些大的数据平台去合作,这样它的营销渠道就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尤其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它的拓展性就不够高。网络出版已经变成了一种模式,而非真正的渠道营销体系。
[分类号]G25
2010年10月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情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职业的未来,那么对于图书情报界而言,什么是新的信息环境呢?全媒体(Omni Media)的新发展可以认为是新的信息环境的一大特点,而与之相适应的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的三网融合的新趋势也可以认为是新的信息环境所呈现出的新现象。而这些新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和新现象对于图情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具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价值,也对图情教育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与时俱进地完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思考。
1 公共图书馆迎来全媒体时代
何为“全媒体”?在世界上,1997年有人创办了“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公司,这是“全媒体”一词在世界上较早的应用。在中国,“全媒体”首先在传媒与出版界成为一个新的流行概念。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在2010年上半年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我国各级媒体机构纷纷进行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广泛开展合作,在发展全媒体业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研究报告还指出了传统媒体集团纷纷向全媒体集团转型的发展态势,包括报业集团积极介入数字领域,丰富纸媒表现形态;广电部门利用原有音视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媒体,通讯社加快推进新业务,朝着全媒体业态迈进。上海图书馆副馆长陈超先生在2010年8月举办的第五届上海(杭州)国际图书馆论坛的大会发言中提到了全媒体已成为中国出版传媒界的关键词和热点话题,并引用了如下的事例:2008年12月,“中文在线”联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传统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电子书)、手机和贺岁电影推出《非诚勿扰》的五路传播格局,被认为是开创了中国全媒体出版先河。该事件也被评为“2008中国出版业十大事件”之一。与全媒体相关的概念有大媒体、多媒体、新媒体、跨媒体、富媒体等。而全媒体被认为是一个多媒45/多终端/多网络/多平台相加的模式。实际上,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246个场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媒体的生动实践:这里既有印刷精美的上海世博局官方图册,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特馆3D影院;既有众多展馆电视大屏幕的显示,也有城市最佳实践区中个人桌面电脑的互动:既有互联网的邮件图像传递,也有多重触控交互显示屏;既有移动通讯的场馆即时信息传递,也有网上世博乃至卫星的直播;既有物理空间的图书漂流,也有网络容间的文献传递;既有视觉、听觉和味觉,也有触觉和嗅觉,如此等等,真是精彩纷呈,充分体现出全媒体时代新颖、多样、融合、交互、人本的理念。应当指出的是,全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诚如多媒体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样。因为事物是发展的,明天的全媒体一定会在今天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这里使用的“全”字并不是一个十分科学的逻辑。
复合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等理念和实践正在导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从公共图书馆而言,尽管印刷型媒体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印刷之外的多媒体特别是数字媒体的比重已越来越大,使用者越来越多,这种趋势不可逆传。如同近来问世的苹果公司Ipad所显示的那样,公共图书馆中的各类有知识的载体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方便地连接融合为一体,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技术使各类文献方便地组合成个性化的“我的图书馆”。“我的图书馆”的理念在20世纪末还被认为是较为遥远的理想,而到了今天,读者的个性化图书馆已经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在众多的公共图书馆中,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呈现出全媒体的特征,其中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而内网和外网也形成了统一的网络平台;一些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数字技术平台推进了自动生成信息库和知识库;一些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跨时空的服务并提供图书馆多次开发利用;许多全媒体服务的新技术设施频频现身公共图书馆以及城市社区服务点。
公共图书馆的全媒体时代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00年12月,上海图书馆正式开始了城市中心图书馆建设,这一服务,开创了将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融为一体的服务新形态,并通过一卡通的主要服务方式,将总分馆的馆藏通过网络实时地显现提供给了广大的市民读者。2001年6月,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推出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并将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国,以体现“以知识导航为核心的信息枢纽”的发展理念,这种网上咨询的服务形态,在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广东中山图书馆更是形成了网上咨询服务的品牌。2002年,上海图书馆借鉴大英图书馆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文献提供服务的经验,于2002年8月开始酝酿建立文献提供中心业务机构,并于2003年6月正式成立了文献提供中心。这一中心自创建以来,先后推出了系列的电子剪报服务、为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人大数字图书馆等多媒体服务。该中心还于2003年率先推出了手机图书馆服务,之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等继之而起,手机的移动通讯服务现已在全国逐渐普及。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展览等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开始普遍兴起,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核心业务,讲座的实时传播、讲座和展览的光盘制作、展览的多媒体互动、讲座展览网站的开通等,为开创公共图书馆全媒体时代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2009年,电子报栏和多重触控显示屏在全国许多公共图书馆迅速得到应用,而2010年上海图书馆推出的手持阅读器借阅服务也为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增添了新的内容。网络空间可能无限发展的巨大平台给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新机遇。
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也对数字图书馆提出了挑战。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提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话,那么进入到2010~2015时期,数字图书馆已经难以作为发展的目标,而仅是发展的手段而已;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与物理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已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统一关系;数字文献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均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2 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改变我们什么
全媒体时代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许多。公共图书馆正在逐渐形成全媒体信息资
源的典藏、全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全媒体信息资源的服务的新流程和新业态,正在培养一批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专业队伍。具体而言,全媒体时代图书馆产生了如下的重大改变:
・让文献典藏更多元。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上海图书馆不仅保存了国际展览局的大量的纸质图书、杂志、报告、档案,还保存了大量的照片、实物、模型、广告、证章、票券、视频,并正在积极策划完整地保存网上世博会的所有知识信息。
・让图书馆服务更多样。以图书阅读为例,读者可以到实体的图书馆借阅印刷型的图书;可以利用就近的24小时自助借阅机查阅并借还印刷型图书;可以利用自助漂流机下载或传递拥有知识产权的图书和论文;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手持阅读器并一次提供数以百计的图书(以后手持阅读器的存储文献会大幅度增加);可以在同一物理空间阅印刷图书,看电视新闻,听数字讲座,查数据库文献,问网上咨询专家,赏展览网页。
・让文献获取更个性。读者的信息和知识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读者获取文献的能力和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信息可以整合为集约型的服务菜单,图书馆可以为读者度身定制“我的图书馆”;图书馆通过三网融合,将知识信息送到手机、电视和互联网;读者通过图书馆的帮助,也可以通过Ipad等信息工具和载体建立起个性化的知识信息库存。
・让读者学习更便利。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让读者的学习和休闲有了更多的途经和更多的选择,也为读者就近、便捷、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图书馆创造了比以往更好的信息环境和服务平台。
・让管理服务更高效。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可以向信息化要效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快速应变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效率,发展一体化服务通道,构建用户立体互动平台。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报告中认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使用者所拥有的能力要比当年美国航天局做第一次月球发射所用计算机所具有的能力还要大”;公共图书馆参考馆员及服务团队可以跨越时空和国界进行互相联系,通过全媒体的平台,其可能达到的效率是前所未有的。馆员和团队如此,图书馆总分馆管理和服务也是如此。随着云计算带给人们的并行计算、分布计算和网络计算的理念和实践,在城乡一体化的总分馆的服务体系中,为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的集约化高效科学管理创造了可能。
・让服务链更广泛。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正在实践尝试三网融合。如果说互联网巳在公共图书馆普及的话,那么移动通讯网正在渗透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之中,如目录查询、借阅提醒、讲座预订、文献传递等;而广播电视也正在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平台,这一点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的案例,如辽宁省、海南省等的电视频道中已经专辟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频道。不仅如此,上海图书馆创办的“上海之窗”网站将全球各城市图书馆建立的50个“上海之窗”服务点连为一体,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让服务布局更均等。为了体现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国家文化部正在大力推进县级数字图书馆建设。2010年,国家文化部和共享工程管理中心在四川和新疆启动了全国“县级数字图书馆推进计划”,这是缩小信息鸿沟和公共图书馆全媒体应用巨大落差的重要举措。2010年内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将被陆续推送到全国2940个县和一批城市的社区,即所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010年7月,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全国示范省的山东省,举行了全国“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山东省全覆盖启动仪式。县级数字图书馆的推进,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战略,也是把握无处不在的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实现社会均质效应的发展创新。全媒体也为公共图书馆维护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权益提供了较以往更多的可能。通过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主体媒体的传递渠道,将服务信息与手机等通讯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教育、联系、动员广大公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享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各类服务;也可以推送并灵活地运用各类方法将知识和智慧送到弱势群体成员的身边,如汶川大地震中上海图书馆界捐助的音乐图书馆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如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追赶超越发达国家的机遇一样,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也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相对落后的图书馆带来了追赶超越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图书馆的发展机遇。这从重庆图书馆新馆建设、陕西省图书馆百年馆庆新馆改造、正在建设中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建设中可见一斑。
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并将继续表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①由多媒体向全媒体发展;②由初始的全媒体向更高品质的全媒体发展,媒体融合由物理现象上升为化学现象;③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大空间中,网络空间将会逐渐占主导地位;④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类媒体中,讲座等数字视频新媒体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用户,而各类媒介将走向专业细分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正在形成的全媒体形态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机体。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也体现出了以下七个特点:①可选择。多载体的选择、多媒体的选择、多空间的选择、多时间的选择、多形式的选择。②多途径。读者可以利用近旁的图书馆,也可以利用24小时的自助服务或网上和物理漂流获取文献;可以借阅手持阅读器,也可以通过手机图书馆得到各类服务;可以通过博客与馆员交流,也可以通过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向资深馆员进行咨询;可以通过多重触控显示屏来查阅文献,也可以通过电子阅报栏来读新闻;可以通过同城一卡通来享受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服务,也可以通过物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来就近预约各类文献,乃至把“我的图书馆”带入千家万户。③高效率。全媒体时代通过信息化已经并将实现更高效率,即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快速应变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效率,发展一体化服务通道,构建用户立体互动平台。④融合。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已逐渐实现三网融合。以讲座为例,在讲座之前进行手机预订,在讲座之中进行网络直播,在讲座之后进行电视广播转播或录播,并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资源共享。此外,还实现了多载体融合。以新闻阅览室为例,这里就将印刷型报纸、电视新闻、互联网电子报纸集约型浏览、电子报栏、旧报缩微平片阅读、新闻数据库检索、手机报与手机新闻等融合在一个物理服务的空间。⑤交互。这里包括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各媒体之间的交互、人与网库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等。⑥并行。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并行、手工服务与机器服务并行、物理空间服务与网络空间服务并行、基本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并行、公益与增值服务并行等。⑦以人为本。在全媒体时代,日益增长和变化的读者需求将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本质追求,要让“我的图书馆进入千家万户”的理念和口
号走向现实,这里的关键是要培养优秀的图书馆员,这是提升读者服务品质的根本。美国伟大的图书馆学家杜威曾提出做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的标准,这就是一个清醒的头脑、一颗伟大的心灵、一双勤劳的手。在全媒体时代,这一标准仍然适用。
3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对图情教育的启示
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的最新发展给图情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为迎接并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的新发展,图情教育应着力于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和提倡五种教育观来体现。
3.1 培养学生具备五大能力
3.1.1 信息搜集能力 要在图情教育中培养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新媒体技术,并掌握跨媒体查阅的能力。有句名言,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信息搜集能力也是如此,要十分熟悉各类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到达的不同路径。
3.1.2 信息提炼能力 要在图情教育中培养学生善于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如二次情报和三次情报,将浩如烟海的信息集约为短小精炼的知识,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整理为分类有序的知识,将散在各处的信息整合集中为一索即得的知识。
3.1.3 信息分析能力 要在图情教育中通过案例等教育新方法,培养学生了解新动态,把握新发展,认清新趋势,发现新热点,归纳新特点,提升新理念,将信息上升为智慧。
3.1.4 归纳撰写能力 要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锻炼归纳撰写能力,做到文字表达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具体生动。同时,在全媒体时代,还要掌握多媒体的读写能力,善于在各类媒体中应用联接自如,交互切换自如,阅读撰写自如。
3.1.5 外语应用能力 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中互联网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在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媒体资讯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器的存储中,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务信息占95%,而这些都是通过英文等主要外语来予以传播的。我们要十分注重学习利用外语直接查阅一手文献的能力,这种外语阅读的能力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会过分。但同时要学好母语,因为到了一定的层次,母语的水平将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3.2 提倡五种教育观
3.2.1 自我学习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日新月异,图书馆馆员只有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大学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在大学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将终身受用。
3.2.2 团队学习 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必将走知识管理之路,实际上,中国已有一些图书馆实行了这样的管理。知识管理要求将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合适的人,这就是团队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同时,学习型团队要求将个人的思想上升为集体的思考,使个人很好地融入于团队之中。
3.2.3 继续教育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学校,它为广大公民提供继续教育搭建了公共的平台,这对读者而言是如此,对于图书馆员而言同样是如此。
3.2.4 终身教育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长严正认为:“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要让学生懂得怎么成为终身学习者。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一步,我们的教育质量就是最佳的教育质量。”全媒体时代图情教育的真谛和追求也应在于此。
3.2.5 多媒体学习 图情教育机构应当在教学实验中,采用多媒体、多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并将一些较为发达的公共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作为实习基地,以培养具有全媒体时代服务能力的优秀图情毕业生。无论是在图书馆工作,还是在其他领域就职,这样的体验和实习都会是受用的。
如果说,中国目前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话,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也将进行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与之相适应,图情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2010―09一05],en.省略/wiki/Omnimedla.
[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4):81-87.
[3]桂晓风,建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6-02(4).
[4]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图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一、被新媒体分割的传统媒体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信息量与互动性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 年底,我国内地网民人数达到2.98 亿,宽带网民数2.7 亿,国家CN 域名数达1357.2 万,这三项指标均为世界第一位。而今新媒体虽然还不至于让传统媒体消失,但它打破了原有的媒体格局,其影响是深远的。新媒体不断给纸媒体带来竞争和挑战,纸媒体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问题和机遇。
1、时间被分割
据CTR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2003年每天接触三种媒体以上的受众比例为58.8%,而2008 年则达到62.7%。2009年的总接触时间为325 分钟①。数据说明人们过去用于传统媒体的接触时间正在被新媒体分割,时间上的被分割,直接导致的是受众的减少。
2、受众被分割
CTR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还显示:2001 年报纸的日到达率为71.2% ,2009 年下降到64.9%,同期互联网的日到达率则从5.9%上升到36.9%②。
与此同时,报纸的年轻读者、高学历读者不断减少。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wifi网络的不断发展,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已成为新媒体的优势。年轻、高学历读者转移到互联网的趋势更加明显。
二、全媒体时代纸媒体如何创新发展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选择越来越多,纸媒体要面对的不仅是新媒体的冲击,还要面对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纸媒体的发展之路融合了多种时代特征:全媒体时代、营销时代③、读图时代等等。虽然新媒体的特点日益显现,并且具备了许多过去纸媒体的优点,但纸媒体仍然有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寻求纸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概括来说,首先是保持推进传统优势,其次是融合新媒体,把这些优势充分展开和发挥,才能使纸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化挑战为转机。
1、新媒体在观点上主要是复制报纸的观点
如今的传媒业已经不再是过去“新闻从业者消息”的时代,而转变到了“受众参与消息”的时代,也不再是“信息量短缺时代”,而进入了“信息相对过剩的时代”。但即便在这种新的形势,纸媒体在观点上的优势仍十分明显。
新媒体仍然主要复制报纸观点,信息的条理性上,新媒体梳理程度远不及纸媒。报纸因为版面有限,每期都必须斟酌筛选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供读者阅读,版面一目了然,而新媒体超链接的形式,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读者在阅读时不能精选。而观点类信息上,新媒体更是依赖纸媒。许多重大事件中有影响力的评论,都是首先刊登在纸媒体上,新媒体再进行转载的。
2、推进传统报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的媒体环境下,报纸仍然掌握着原创新闻的采访权和权。传统媒体通过时间累积与受众的亲密度,短时间内不是新媒体可以撼动的。新闻报道和评论的深度性、思想性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很难比拟的。即使是在国际上,许多重要事件的报道仍然是通过纸媒体来呈现的。
正如《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刘为民指出的:“传统报业在信息上的条理性和选择性、内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具有优势,是新媒体难以复制和克隆的,传统报业可以借此弥补自己的劣势”。纸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面对新的生存环境,纸媒体要想突出重围,就要首先确保纸媒体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发挥和巩固这些优势。樊传果在《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指出,“传统报业要转变弱势,强化优势,再造报纸‘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④。纸媒体要用整理有序的信息、原创的内容、以及权威有力的观点评论,来应对这场挑战,发挥品牌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新旧媒体融合下的全媒体运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一文中指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如今,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等人们日常所能接触的媒介,都是全媒体的终端渠道。所谓全媒体时代,就是将这些渠道所能表达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全部结合起来的新闻报道方式。
虽然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是全媒体运营下的纸媒体发展却并非尽如人意。《南方传媒研究》编辑吴自力认为:“传统媒体为什么热衷于发展全媒体,真的只是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的咄咄逼人只是传统媒体发展全媒体的外因,更深刻的内因源自于中国传统媒体被久久压抑的发展本能。”
喻国明教授指出:“中国的媒介业(包括报业)在此番‘涅槃’式的洗礼之后,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盈利模式的再造、通过数字化表现形态的整合,一定会迎来‘爆发式’发展的新局面。”⑤其中数字化的表现形态,正是如今许多报业集团所倡导的“全媒体”的运用。而全媒体的真正运用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条件。
第一,技术上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上要求媒体具备能够实现全媒体的硬件条件;二是技术人员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记者不再是简单的用笔和键盘记录,还需要有对全媒体技术的全面掌握。
第二,经营上的要求。全媒体不是简单的将各种渠道、各种信息类型的堆砌,而是需要专业、高素质的经营人才进行全面整合后的信息的营销。只有在经营上合理有效,才能真正实现全媒体运营。
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在《2008中国报业年会综述》上指出:“未来不是新媒体吃掉传统媒体,而是走向融合,谁融合得快谁就能占得先机。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势必带来的是全媒体的全盛时代,传统媒体需要以挑战者的姿态在这场融合之中扮演主动的角色,才能将新媒体的冲击,转化为前进和发展的能量。
四、主动应对人力资源的挑战
全媒体,势必会改变传统媒体信息生产销售链的每一个环节。全媒体时代,意味着报业不仅仅和新媒体保持着竞争的关系,更可以是合作关系。由此,纸媒体的应对表现就不应该是受到威胁的消极防御姿态, 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积极应战者。这其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就是人力资源的挑战。
1、培养全媒体时代的采编队伍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小觑,但新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传统媒体发展的助推器。正如培养采编队伍上,纸媒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来整编和扩大自己的采编团队。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通过网络、手机等手段完成了对整个灾难现场的直播式报道,这一事件颠覆了传统的报道形式,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提供者的开始。2008年汶川地震,许多现场第一手资料都来自非专业人员。传统媒体在面对这一情况时,要做的并非是与这些人员竞争,而是成为非专业人员提供新闻的平台,使更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新闻报道中得以面世。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改变过去报业人员单一的信息获取渠道,还能够节约成本,使原本是受众的一批人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来。
此外,对现有采编人员的全媒体素质培养更是重要方面。专业的采编人员是构成一个纸媒体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核心团队的全媒体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才能在全媒体的浪潮中制胜。《纽约时报》将网络视频看成是具有重要发展潜力的领域,《纽约时报》重点培训纸媒记者熟练使用摄像机。通常情况下, 《纽约时报》网站每周都会提供25个新的视频作品, 摄像爱好者的作品也会在其网站被广泛采用。
2、具备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是重要条件
优秀的管理人才是媒体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媒体的整体运营还是某部分的决策中,管理人员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管理者的全媒体观念和素质更是在整个集团能否真正实现全媒体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例如:《纽约时报》前副主席吉米·高德勒在公司对各个网站的第一轮收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当初公司买下这些新网站时非常冒险,因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进行过类似操作。但是决策是正确的,已经在网络上找到了新的收人来源。
3、积极培养全媒体时代的研发人员
全媒体是一个新概念,有很多问题是媒体人从未面对过的。为提高《纽约时报》的应变能力, 公司执行总裁罗宾森于2006年专门设置了研究开发中心。我国处于全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借鉴和吸收国外丰富的新旧媒体融合经验,培养具有全媒体意识的研发人员,这也是我们在全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全媒体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纸媒体要将自身的优势体现出来,需要全面地、立体地进行全媒体的准备,需要不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传统优势,更需要时刻吸收新媒体的传播优点,掌握先进的传播技术,并且培养更多的全媒体的采编、管理人才。另外,增强纸媒体与读者的互动,在纸媒体上体现视觉传播的作用,增强纸媒体的可读性,这些也是纸媒体在全媒体时代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持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激烈的新竞争格局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②罗宝,《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J].《新闻世界》,2010(1)
③黄良奇,《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的版面设计及特点》[J].《新闻知识》,2005(1)
④樊传果,《新媒体冲击下的报业发展策略》[J].《传媒观察》,2008(12):31-32
⑤喻国明、刘旸,《2005:中国报业的节点》[J].《中国记者》,2006(1):58-59
一、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的产生背景
“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运用。
2.全媒体的含义及其特点
全媒体所展示的不仅是电脑、电视和手机三屏合一的图景,还是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图景,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更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因此全媒体具有聚合性、互动性、立体化、同步性、开放性、个性化等鲜明特点。①集成性。全媒体是传媒手段的最大化集成者,既包括纸媒、电视、网络,还包括广播、电信、卫星通讯等;既有传统的纸质、声像,?有基于互联网和电讯的WAP、GSM、CDMA、3G、流媒体技术等。②立体化。全媒体时代,信息可以通过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不同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让大众获取全方位的感知和感受,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这种全媒体实践是一种全景化的立体传播格局。③开放性。全媒体吸纳了互联网、手机及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如Web2.0的互动优势,信息的者和接受者互动极为方便,良好的互动既丰富了信息的内涵,又拓展了信息的空间,且这种信息互动开放的博客、微博、网络等,没有边界制约,不受地域限制。
二、全媒体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作为收集、存储信息资源的专业单位,在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界竞争态势明显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图书馆面临的跨界竞争态势更加明显。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存在,读者在获取信息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大媒体,而是更多地通过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不可否认,全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使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降低,到图书馆的读者日益减少。
2.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
全媒体时代下,特别是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读书的形式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数字化阅读以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便捷的获取方式以及直接感官冲击的阅读效果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阅读。此外,大众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微阅读日益盛行,浅阅读现象普遍存在。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订制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形式;一目十行、片面化、片断式的浅阅读行为也逐渐成为大众阅读的阅读习惯,深层阅读越来越少。
3.信息资源多样化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信息资源的职能部门,在以往的任何时代,图书馆都独具信息资源收集、储存的专业优势。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纸质文献、图片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数字化资源等多种资源类型并存。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资源类型进行划分和采购,信息资源类型众多与图书馆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的总量呈爆炸性增长趋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收集齐全,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图书馆中难以得到满足时,就会自发性地求助于其他媒介形成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专业地位遭到严峻挑战。
三、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途径
1.“活”起来的宣传与推广
时下全媒体成为新闻界不可回避的话题,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媒体记者也应运而生。全媒体记者顾名思义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指位于多媒体集团较为高级的层次上,能够开展整合传播策划的管理者;二是指完全掌握各种技术工具的复合型记者、编辑人才。就全媒体时代而言,全媒体记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握全媒体新闻要素关键,具备全媒体记者的技能达到新闻报道的功效,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1 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传媒业界的大势所趋
全媒体简而言之就是指手机、网络等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打造出来的数字媒体,其中也涵盖了纸质媒体,以及媒体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广播及影视等形式[1]。随着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图像、文字、音频以及视频信息逐渐走向数据化时代,由于不同媒体之间在进行互相交换联系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不同媒体的个性特征,并逐步打破传统界限,向多媒体、立体化转变。这就是全媒体发展趋势即传统媒体工作者随着全媒体的需求,不断改变自身条件主动应对环境变化,通过加强采编、传播流程等过程的再造,成功实现媒介之间的相互关联,并能够有效使媒介通道日渐多变,有效扩大受众全体,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2 全媒体记者应运而生
全媒体时代为业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业界探索带来挑战。例如:在全媒体环境下,必须掌握全方位的媒体能力,广播电台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有着非常强大的音频媒体,但全媒体时代不仅需要音频媒体,还需要在视频、移动等媒体方面做功能补充,由于我们在视频、移动等媒体方面的经验相差甚远,因此只有通过大步转型,通过观念更新以及运作模式、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大幅度变动,引入新理念才能使多媒体与多任务在双重需求下让全媒体新闻及记者的地位逐步显现出来。全媒体新闻顾名思义是指记者利用轻巧便携的微小型摄像机,单独进行摄影报道的形式,而不再是从前一大批人马一起行动,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人员的利用率,而且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新闻的时效性[2]。因此,全媒体新闻将新闻采访时代定义为:高效、快捷、详实。而作为全媒体时代的工作人员,将他们称之为全媒体记者,他们所具备复合型知识技能正是当下迫切渴求。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 “愚公支书”王光国用6年时间,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了“死亡之岩”上的人间奇迹,被推为“感动湖北2011年度人物”,其事迹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各级媒体采用音频、视频、文字、摄像等多种形式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省委书记李鸿忠指示,要将其事迹作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进典型来宣传和弘扬,这是我们在全媒体记者如何发挥复合型知识技能作用的有益探索。
3 革新理念,加强记者全媒体思维
全媒体记者的培养应当从理念开始突破,并注重“全”字的精华。作为全媒体记者不需要达到“全才全能”,但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全媒体视野[3]。虽然不用精通全部工作流程,但必须具备自身的专长,并能够运用除专长以外的其他各种媒介的方法。可以不用兼任多种职能,但一定要把握好各种媒体的对接方式,并能够在这其中发挥岗位职责,起到剂的作用,保证整体运作能够顺利有序。
全媒体记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独立个体,但也必须认识其也是群体的一份子。他可以单枪匹马进行战斗,亦能够在整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拥有全方位视角。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媒介融合后所出现了“融合新闻”,对团队的合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在管理上或者是采编上都有了更高水准要求,而且对于全媒体时代潮头的全媒体记者而言就更应当配合“全”的需求,在技术上能够充分掌握不同形态传播方式上,对知识点、面了解,以此提高各自的全媒体视野及新闻价值的判断力等能力。
4 如何把握“全”字精髓
作为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要融入到全媒体时代,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各种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将其发挥出来,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快捷。通过不断巩固提升自身技能,加大与专业相关的媒体操作技能的操练,加大对知识的覆盖面涉猎。一是注重哲学、逻辑学以及经济学等知识的学习,这不仅能够提高记者的竞争力,而且对工作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有着积极作用。二是形成政治家思想,并能够谨记全媒体新闻记者职责。三是培养市场意识,对全媒体而言记者必须对市场熟悉,否则只会被时代淘汰。四是独到的眼光,能够有独特的视角发现不同的问题,并能够预测新闻是对全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全媒体记者还需要学会“脑、眼、手”三合一,能够运用大脑将新闻进行汇集,并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制作符合其个性的新闻,或者能够通过不同的组合扩大影响效果,并配合“脑、眼、手”,做到网络、手机等多媒体的“新闻眼”及时准确予以报道,将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提供到台面上来,通过与受众的互动来发现更多的新闻。同时能够熟练掌握摄像机、电脑等设备来制作文章新闻。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万其珍一家三代坚持义渡120年,角逐由新华网承办,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都市报和手机媒体 “中国网事•感动2010”十大网络年度人物评选就是我们基层媒体记者 学会“脑、眼、手”三合一、运用网络、手机等多媒体的“新闻眼”,让全媒体功能得到有效运用的成功范例。
总而言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记者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全媒体记者也就成为时展必然产物,作为全媒体记者应当从专职上下功夫,加强自身对媒体设施设备的使用能力,提升新闻素养及水平,并具有高瞻远瞩的媒体眼光,把握住“全”新闻报道精髓,才是提升全媒体记者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才能够使新闻报道具有时代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