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2: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分析

篇(1)

一、引言

电信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产业上下游多个企业共同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时形成分工合作关系或网络。信息通信产业是庞大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电信产业价值创新通常表现为由众多不同创新活动组成的庞大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单个电信企业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创新。因此,只要是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直接或间接控制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使之产生期望的协作行为,就视为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整合,合并是产业链整合中最极端的形式。综观当前的研究,产业链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目前缺乏从产业层次视角对电信产业链进行深入整体认识,更谈不上从理论视角探讨我国电信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因此,寻找电信产业链整合的有效模式,并探寻其成功实施的条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文试图运用产业链整合理论对我国电信产业价值创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个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基本分析框架。

二、基于电信产业链整合的价值创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数据增值业务快速发展和3G时代的日益临近,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在电信产业模块价值创新系统内部,各环节对价值创造的贡献被重新界定,价值和利润在系统中发生转移,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聚集,表现为网络运营环节的价值将不断下降,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而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成了必然选择。二是由于3G技术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必然要求以顾客和应用方式为中心对电信产业进行模块化分解,因此对电信产业相关标准的竞争将越来越成为产业价值竞争的重要方式。

三、产业链整合视角下的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策略

1、产品层次的价值创新包括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和服务模块化创新

电信产品模块化创新的内容包括:产品设计标准制定、产品和服务设计开发、营销、品牌等诸多方面。其目的是运用模块化思路进行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对质量、成本、可靠性、可服务性、响应速度的提升。电信产品模块化分解与创新保证了各个模块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独立、并行的创新,节约了创新时间,同时各个模块之间还可以进行集成,满足电信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实现产业价值增值。服务模块化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信产品提供过程中相关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业务、技术和政策保障。

2、电信产业层次的价值创新――构建价值创新网络

价值模块的外包策略。外包策略的实施是在电信产品或业务模块化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电信企业外包有两种基本类型:业务外包和管理外包。以电信运营商为例,电信企业开展业务外包主要是指对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也有一些企业对内部独立性较强的管理职能进行外包,被称为管理外包。国外电信企业业务外包开展时间早、涉及面广,国内电信企业业务外包刚刚起步。业务外包主要是将前后台业务进行外包,如营销渠道、网络代维业务、增值业务等外包;管理业务外包相对较少,主要有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业务外包,人事管理中招聘员工管理外包等。

四、结论

本文首先界定了基于电信产业链整合的价值创新内涵,指出其实质是指通过对电信产品进行模块化设计、制造和交易的基础上,对电信产业的各项业务进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产业内的系统整合,使整个电信产业链获得较大的价值增值,提升整个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和竞争力。其次,分析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系统演变趋势。最后,分析了电信产业模块化价值创新策略,构造了电信产业价值创新的分析框架,指出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电信产业价值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即产品层次创新,企业层次创新和产业层次创新。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刘明宇.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整合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9-55.

[2]刘慧波,黄祖辉.产业链协同整合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7,26(9):24-27.

篇(2)

1 价值链及企业价值链概述

从价值形成过程来看,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中,既有各项投入,同时又有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一条活动成本链[1]。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提供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内部价值链由企业内部相互联系的各业务单元组成,外部价值链由与企业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组成。各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相互链接整合,构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2]。

价值链可以用如下等式来表述,价值链=价值活动;价值链的总价值=价值活动成本+价值增值。

从这个等式可以看出,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就是价值增值,而价值增值的前提应该是掌握关键的价值活动。

企业价值链是指每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体。企业的业务范围往往只是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在选择业务范围时,企业首先需要确认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和企业应该进入的价值链环节。任何企业都处于特定的产业链中,产业链使得具有前后业务交替关系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价值叠加和传递关系。鉴于此,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系统及核心增值环节,探讨芽菜产业价值链的科学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参考价值。

2 中国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芽菜产业经历了由传统芽菜产业向现代芽菜产业的转变,随着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多,芽菜企业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链也相应更新,表现为企业自身价值链构架的合理定位、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同时实现了高价值、高收益。

2.1 芽菜产业传统价值链的构成与特点

传统芽菜缸罐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大致由原料豆购置、豆芽培育和市场销售3个环节构成,且豆芽培育工艺技术简便、产品单一、规模小、产品市场开拓有很大局限性,因此,传统芽菜产业价值链表现出纵向一体、链条短、结构松散,提高价值链增值空间有极大局限性,这也成为了我国芽菜产业链升级的重大障碍,使得产业链升级的成本大大增加,加重了日后产业链升级的经济负担。

2.2 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发展

①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形成 芽菜产业价值链是由各个链环上行业内各利益相关企业或组织价值链构成的复杂的、以价值实现为目的的链条。现代芽菜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实现了芽菜生产企业与原料加工企业及原料基地的对接,保证了原料的充实、优质供应;通过政府支持的各级科研项目,实现了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对接,为芽菜产业的原料豆品种选育、芽菜生产环节的各类设备研发与制造、工艺优化及产品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芽菜尤其是苗菜的生产培训及销售推广,扩大了产业链的层次和接触面;通过政府的有力监管,取缔不规范小作坊生产,规范芽菜市场,并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实现了芽菜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从而逐步形成了价值增值环节更为明晰的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

从图2可以看出,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包括核心价值环节和辅助价值环节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芽菜产品加工为中心,纵向―横向一体化形成的核心价值链,包括芽豆原料生产收购和加工、芽菜生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芽菜产品新技术研发、芽菜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等环节;二是围绕上述核心价值环节的具有支持辅助作用的辅助价值链,包括芽菜产业企业和产业相关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产品标准与行业规范、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引导芽菜产业发展方向的政府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包括芽菜产业企业的诚信度、公共关系及广告宣传等。

日产60~200 t的规模化芽菜生产企业分布于我国20余个大中城市,使得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中,一个链环有一个或几个产品服务大致相同的企业,前后链环共同构成产业价值链。这些企业间应在行业组织规范市场行为的前提下建立竞合关系,以避免过度竞争对彼此造成伤害,或共同对付一个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芽菜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层次的增加,意味着芽菜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芽菜产品增值环节的增加。加入芽菜产业链的企业不仅可以得到高端环节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而且可显著提高芽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增加芽豆种植户、芽菜生产商、经销商等的收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芽菜产业价值链理念的树立,有利于打破狭隘的地域概念和单纯的利己观念,树立大市场和分工合作的新理念[3]。同时,也有助于芽菜企业拓展经营思路,在产业价值链条的各环节寻找商机,有能力的企业可控制经营整个产业价值链;芽菜产业价值链形成与延长有利于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研高校的技术产业价值链和终端消费者的对接,构建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实现合作共赢,也有助于芽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实行[6]。

3 芽菜产业企业价值链分析

芽菜企业价值链是指芽菜产业价值链环上行业内各利益相关企业或组织的价值实现与增值的链条。根据其所处芽菜产业链的环位、经营对象、经营目的不同,需要构建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分析各项价值活动。大致包括如下4个

方面。

3.1 原料豆收购与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3.2 芽菜机械设备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3.3 芽菜产品加工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由图5可以看出,现代芽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价值链向前拓展增加了产品研发环节;不可轻视中间环节产品清洗包装,该环节通过改善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延长保质期等实现价值链增值;由孵化培育环节拓展的厂房设备与器具及原料、水、电、人力等,由清洗包装拓展的产品规格,由市场销售拓展的贮存运输、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等,则直接或间接地在实现产业链增值中发挥作用。

3.4 芽菜产品销售供给链(经销商的价值链)分析

建立新的经销商选择机制和定价机制,选择能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现代芽菜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最优经销商,也可从具有多年豆芽作坊加工经验、熟悉豆芽市场需求供给的农民精英中选择合作伙伴,专门培训后建立合作关系。详尽记录每个经销商提过的建议、创造多少销量和价值等,并结合经销商在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定价、盈利能力、盈利水平、管理水平和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一起作为评估的重要标准。帮助分销商改善价值链,节约其运营成本,降低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维护最终消费者利益出发,促成分销商调整其盈利水平;购销双方采取最经济有效的价值链对接方式;考虑更换分销商,以寻求最低的分销成本;通过价值链整合,对分销商实施兼并,以增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4 芽菜产业价值链发展策略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同行业内其他企业产生竞争。与现代芽菜产业相关的每一个企业,要实现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值,都需要首先置身于产业价值链中,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做好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定位产品与服务,遵守行业职业道德,做到行业自律,维护产业规范与信誉,与产业价值链的运作发展相协调[4]。

4.1 注重芽菜企业价值链的优化

不断进行芽菜产业业务流程再造,通过改变组织流程的先后次序,缩短工作时间或存货占用时间;利用信息技术等提高顾客需求响应速度,如户外宣传、人际传播、免费享用农业信息手机短信、可视电话、网络视频、电子商务等减少资金周转成本,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和文化变革,创新企业文化,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宽视觉定位芽菜企业高附加价值环节,逐渐将我国现代芽菜产业链的重心从传统芽菜生产制造转移到功能保健品、生态产品设计,专用芽豆的标准化生产加工,经销商队伍建设以及芽菜终端零售理念和营销策略打造等环节上[5]。

4.2 产、学、研结合,加大自主科研创新力度

国内豆类芽菜行业组织已实现与国际芽菜协会(ISGA)组织对接,持续进行现代芽菜产业发展、包装材料、工艺技术及人才的交流,以远视觉定位我国芽菜产业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芽菜企业也需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通过生物技术优化工艺、创新材料科技、树立现代化营销理念,提升企业与行业经济管理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芽菜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并通过教育和技术推广提高企业员工及经销商的科技文化素质。

4.3 构造绿色、生态安全的芽菜产品供应链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各地政府通过相应的政策手段和教育手段规范芽菜产品物流的组织行为,建立芽菜产业供应链体系;新建或在现有的物流设施中开辟一批农产品专用物流设施,实现芽菜产品产后的储存、包装、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探索建设大型专用的物流基地,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同时政府也要为芽菜产品的快速流通创造条件,如对销售半径在100~300 km的区域设置专用“绿色通道”等。

4.4 重视品牌和龙头企业的培育

鼓励产品过硬的名牌芽菜企业如宁波五龙潭蔬菜食品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扎鲁特旗正达粮油有限公司等将原料芽豆、豆芽加工设备、规模化芽菜生产技术,甚至芽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加大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信心。相关部门要做好名牌的评定工作,以质量保名牌,使其在农业领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6]。

4.5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好芽菜产业链中的安全问题

从宏观方面考虑,我国现代芽菜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链条明晰,而该产业链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动荡,进而危及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性。一方面,因气候变化难测,土地资源量日趋变小,使得芽豆原料的生产与优质供给成为产业发展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如2009-2010年我国绿豆市场囤货提价、有价无货等,让芽菜生产企业无所适从,规模化的芽菜生产难以持续,减量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原料供需问题影响着芽菜产业稳步发展及价值链的升级。因此,应在稳定传统芽豆基地的基础上,多开辟新的基地。另一方面,随着工厂化芽菜生产的不断扩大,用水日益增多,水资源利用的代价将明显加大,尤其是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及污染,将制约芽菜产业发展,危及芽菜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展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技术课题。

从微观方面考虑,芽菜脆嫩的特点与其一生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是分不开的。为保证质量,芽菜的安全生产环节一直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芽菜产品生产中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等,也有保质保鲜技术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谭力文,余望梅,刘林青.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武汉蔬菜产业竞争力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2):37-45.

[2] 刘永利.基于企业价值链的管理创新[J].商情,2013(1):221-222.

[3] 白刚.企业战略转型的三个方向[J].销售与管理,2013(1):120-121.

篇(3)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5103

1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的循环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将传统单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转型,即将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产业链转变成资源开发、利用、回收再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其中再生资源产业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性产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尹琦、肖正扬最早提出生态产业链的概念,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发展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产业或产品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1\]。这种生态产业链是通过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建立产业链乃至大范围建立循环工业网络以实现物质的最优循环和利用,其中某个企业的工业“排泄物”通过系统的自身循环或外循环方式,再生转化为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的“营养”来源。此概念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讲,只强调生态学原理,忽略了社会背景下产业链上各环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未能指明产业链上各环节在实现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时循环的优先顺序。仍有学者从资源循环的角度对生态产业链给出界定,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以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2\]。此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衔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点,但忽略了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及在产业链上各个层面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论文对循环经济中的再生资源产业链进行了研究,兼顾了利益最大化这一指标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影响。

2再生资源产业链链接技术的内涵和定义

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再生资源产业是通过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形式,将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集中在园区中进行统一的拆解、再加工。园区中实行统一的环境技术标准,废弃物处置排放标准。这一过程避免在处理再生资源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而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就是依据再生资源从回收至拆解再至深加工这一过程所形成的链条模式,它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一部分。具体来说过程如下:循环经济型工业系统中,同时存在着多种资源,这些资源通过类似于生物食物营养联系的工艺生产关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链条,这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物质流和能量流沿着产业链逐级逐层次流动,原料、能源、废物和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环流结构,能源、资源在其中反复循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最终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

在由一系列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工业区内,企业间按工业“食物链”和闭路循环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管理。通过园区内数十家工厂的数百个不同种类、不同品质、不同大小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进行集成、分析,最终形成物质充分循环利用、能量交换梯级使用和环境源头治理的循环产业链和循环生产网络。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或公司的这种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系统”。

再生资源产业链是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原理为基础,着眼于链条上再生资源产品拆解后的资源流向,通过由再生资源产品原材料的回收、拆解及深加工企业组合而成所形成的企业群,构成资源、企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上下游关系。由于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大多数是对废旧机电产品回收、拆解再利用,因此,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结构是决定企业、园区及整个区域的再生资源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刘光富,等: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研究经济与管理

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研究方面,陈瑾瑜等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构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产业链实现帕累托最优策略组合的措施\[3\]。王兆华等对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产业链间的共生机理、共生模式作出了研究,并基于共生原理对生态产业链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4\]。徐大伟和王子彦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先驱——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并运用共生理论对生态产业链中的企业链接关系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主要集中在关键项目、层级关系与互补性、多样性,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研究分析\[5\];柴金艳在研究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上,提出循环经济产业链,其兼顾生态学和工业控制系统原理,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的优先次序,从内涵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产业链的概念,并将循环经济产业链划分为处级、复合和耦合3种不同的类型\[6\]。

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看,国内大多学者重点通过博弈论等经济学方法及系统耦合等生态学理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了构建与分析。这些研究大多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产业链构建的关键环节,并静态的分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要素,忽略了产业链上资源的动态流向的问题,未对产业链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做出评价。

3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的提出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是再生资源在循环经济产业链流向上的具体应用。其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包括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和回收技术。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中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是再生资源产业链加工上的一个基础环节,它是运用机械拆解与手工拆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的。破碎技术是利用仪器或者设备克服固体废物质点间的内聚力而使大块固体废物分裂成小块或将小块固体废物颗粒分裂成细粉的过程。分选技术是根据粉碎物料中各组成物的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如密度、粒度、导电性、导磁性及表面特性等差异,采用质选、磁选、电选、涡流分选、形状分选、光学分选、气力分选及浮选技术来进行各个组分的分离富集,从而达到回收金属的目的。而回收技术就是通过回收工艺方法回收拆解、破碎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及塑料,以避免二次污染。这些关键技术构成了再生资源产业链上加工的重要环节。再生资源通过关键技术的集合,结合不同的回收体系及对再生资源深加工程度构成当前我国两种区域产业链模式,一为集中式区域产业链模式,二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模式\[7\],其链接模式如图1所示。

集中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与松散式产业链链接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深加工是否在园区内进行。当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以再生资源为原材料对其再加工,生产出新的产品,这种模式为集中式产业链链接模式。同样,如若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未进行深加工,而直接将其作为原料销售进入市场,则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这两种链接模式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图1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4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构建的

参考因素在构建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过程中,本论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影响其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根据现阶段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拆解、破解、分选及回收的处理流程已日渐确立,两种产业链链接模式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集中在是否具有深加工这一流程上,因此,在产业链构建的过程中,对此流程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上产生的影响进行重点探讨。博弈论的观点,是强调以个人理性为前提,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园区是否引入废旧机电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企业是否入驻园区主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园区和企业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园区和企业博弈的支付矩阵

支付矩阵1213深加工企业入驻1213不入驻园区1213引入1213-C1-C3+U1+E0

-C2-C4+U21213-C3-E00不引入1213-C1+U1+E0-C2-C41213-E00

其中,C1表示园区监管企业所产生的成本,C2表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所产生的成本,C3表示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给予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成本, C4表示深加工企业为入驻园区而产生的成本, U1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为园区产生的效益,U2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得到的优惠,E0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产生的环境效益。

园区及企业的策略取决于表1中各项收益的相对大小。考虑到发展再生资源的现实意义,为使园区及深加工企业达到双赢,支付矩阵的值是大于零,即最佳状态是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主动入驻园区。则意味着需下式成立:

-C1-C3+U1+E0>0

-C2-C4+U2>0

此式表明影响园区是否愿意引入深加工企业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入驻后,其为园区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大于原先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同样,深加工企业是否愿意入驻园区的关键因素在于入驻园区后所得到的优惠是否大于其入驻园区前后所产生的成本。但由于这里环境效益的值是大于等于或小于零的,故在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园区可以选择不引入深加工企业,而深加工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入驻园区。

5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的优化

从博弈论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是否将深加工引入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内的重点因素是,其入驻园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将深加工企业引入园区内可以扩展上下游企业,延长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的链条长度,节约因资源流动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但新建或迁入园区内部也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因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原来提出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对园区内深加工的企业引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评估模式,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优化后再生资源产业链链接模式6结语

再生资源产业是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处理、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废弃物的重要途径。然而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在兼顾环境效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依靠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是企业得以维持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正确评估再生资源的市场需求对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园区评估中心对其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步入成熟阶段,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饱和阶段。再生资源产业不仅为我国减轻了环境压力,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然而,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等资源。因此,随着土地等资源越来越匮乏,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正确评估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发展之路。发展的过程中必有成败得失的地方。注重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监管及反馈有利于修正发展中的不足,确保实时调整的同时,也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环境科学,2002,23(6):114~118.

[2]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121~127.

[3]陈瑾瑜,王朝全.博弈论在构建生态产业链中的应用分析\[J\]. 生态经济,2007(10):87~90.

[4]王兆华,尹建华.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80~85.

[5]徐大伟,王子彦,谢彩霞.工业共生体的企业链接关系的分析比较——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1):63~66.

[6]柴金艳.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17(6):12~16.

篇(4)

文化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与健全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伴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链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压力。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建设现状

1.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性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文化产业链发育程度相对较好、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健全、各组成部分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整体协作好。产业链发展状况与水平能够较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产业自身发展波动等。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受到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文化产业链不健全、产业协作意识与能力相对不强、产业各环节经营实力不强,对产业链支撑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彰显。中西部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的流动、整合和优化通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文化产业链的发展水平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与竞争水平密切相关,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文化企业经营主体对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氛围及要素供给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3.文化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金字塔型的结构急需改善

虽然当前文化产业链发展的软硬件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产业链建设速度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历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及当前体制机制束缚等原因,同国外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与发展水平相比,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诉求相对,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产业形态先进、产业创新性强、产业链健全、产业链各环节发育程度好,以及协作机制好的高水平高层次文化产业链建设成功案例尚不多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数量依然不足,大部分文化企业产业链建设仍处于发展水平差、层次低、竞争力不足的发展状况中,金字塔型结构明显。如何由金字塔型结构转向柱状结构,或者通过梯度提升的橄榄型结构再转向柱状结构或倒金字塔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业链凸显的是一个产业协作概念,在文化产业链建设中,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的产业门类、产业环节需要进一步整合。这其中涉及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文化产业门类或环节等,如何进一步克服合作壁垒,疏通合作管道,需要在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尤其是跨门类、跨区域、跨行业兼并或重组政策,民资或外资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理清。

二 文化产业链疏通、壮大与重构:政策命题的提出

文化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发展水平、发展层次的问题,还是发展门类、发展形态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动力机制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文化产业链的疏通、壮大与重构问题。

1.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文化产业链建设的首要命题

当前文化产业链的栓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文化产业门类协作不畅,产业链上下游原始创意、设计研究与产品制作、品牌营建,以及产品营销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二是文化资源流动不畅,资金、人才、土地等人财物资源跨地区、跨门类、跨行业布局的格局尚未形成,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合作存在较为明显的壁垒,体制不兼容、利益博弈等问题比较明显。

文化产业链栓塞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种。一是长期以来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与创新;二是不同利益主体在面对利益格局调整和利益再分配过程中对自身利益的过分注重迟滞了改革的进度;三是对于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国际文化产业竞合潮流缺乏清晰的审视与判断,决策的科学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有待加强,文化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链的疏通是在文化发展创新观念的引导下,通过机制建设彻底打通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的流通渠道,并且以通畅的物流渠道的构建为物质基础,实现产业发展要素、发展资源的优化集聚,发挥产业裂变与整合效应。

2.文化产业链的壮大,其本质上有两层含义

篇(5)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的提出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是再生资源在循环经济产业链流向上的具体应用。其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包括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技术、破碎技术、分选技术和回收技术。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中废旧机电产品的拆解是再生资源产业链加工上的一个基础环节,它是运用机械拆解与手工拆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的。破碎技术是利用仪器或者设备克服固体废物质点间的内聚力而使大块固体废物分裂成小块或将小块固体废物颗粒分裂成细粉的过程。分选技术是根据粉碎物料中各组成物的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如密度、粒度、导电性、导磁性及表面特性等差异,采用质选、磁选、电选、涡流分选、形状分选、光学分选、气力分选及浮选技术来进行各个组分的分离富集,从而达到回收金属的目的。而回收技术就是通过回收工艺方法回收拆解、破碎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及塑料,以避免二次污染。这些关键技术构成了再生资源产业链上加工的重要环节。再生资源通过关键技术的集合,结合不同的回收体系及对再生资源深加工程度构成当前我国两种区域产业链模式,一为集中式区域产业链模式,二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模式[7],其链接模式如图1所示。集中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与松散式产业链链接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深加工是否在园区内进行。当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以再生资源为原材料对其再加工,生产出新的产品,这种模式为集中式产业链链接模式。同样,如若对再生资源进行拆解、处理后,未进行深加工,而直接将其作为原料销售进入市场,则为松散式区域产业链链接模式。这两种链接模式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构建的参考因素

在构建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过程中,本论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影响其产业链链接模式的要素做出了分析。根据现阶段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拆解、破解、分选及回收的处理流程已日渐确立,两种产业链链接模式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集中在是否具有深加工这一流程上,因此,在产业链构建的过程中,对此流程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上产生的影响进行重点探讨。博弈论的观点,是强调以个人理性为前提,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园区是否引入废旧机电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企业是否入驻园区主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园区和企业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其中,C1表示园区监管企业所产生的成本,C2表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所产生的成本,C3表示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给予的优惠政策所产生的成本,C4表示深加工企业为入驻园区而产生的成本,U1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为园区产生的效益,U2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得到的优惠,E0为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后产生的环境效益。园区及企业的策略取决于表1中各项收益的相对大小。考虑到发展再生资源的现实意义,为使园区及深加工企业达到双赢,支付矩阵的值是大于零,即最佳状态是园区引入深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主动入驻园区。则意味着需下式成立:-C1-C3+U1+E0>0-C2-C4+U2>{0此式表明影响园区是否愿意引入深加工企业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入驻后,其为园区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大于原先为引入深加工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同样,深加工企业是否愿意入驻园区的关键因素在于入驻园区后所得到的优惠是否大于其入驻园区前后所产生的成本。但由于这里环境效益的值是大于等于或小于零的,故在对环境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园区可以选择不引入深加工企业,而深加工企业也可以选择不入驻园区。

废旧机电产品产业链链接技术的优化

篇(6)

1.煤化工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开展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研究,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针对现有的能源资源优势,如何发展煤化工,发展什么样的煤化工,围绕这个问题通过构建数学模型,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来优选适合陕西资源禀赋、环境承载以及技术可行性的煤化工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路径进行整合优化,从而引导煤化工产业发展走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1)理论方面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关于煤化工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尤其是针对在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发展不同类型的煤化工产业链的研究还很肤浅和薄弱,缺乏量化的依据。本文通过开展基于组合赋权和灰色关联分析的陕西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的研究,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视角来分析煤化工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构成,为煤化工产业链路径选择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1]。

(2)现实方面的意义

从实践层面来看,煤化工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煤化工产业链的发展和路径选择急需产业链、价值链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和解释。近年来,煤化工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各产煤大省纷纷发展煤化工,但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部分地区不顾资源环境容量,竞相规划和建设煤化工产业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2. 煤化工的概念以及煤化工产业链的涵义

煤化工按不同的工艺路线可以分为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按不同的产品路线可以分为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醚、煤焦化—焦碳—电石、煤气化—合成氨等。目前在业内引起关注的煤化工,主要是指煤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醇醚类的新型现代煤化工,像煤焦化、氯碱和合成氨制尿素等都属于传统煤化工。由此可以看出,煤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焦炭、电石、煤制化肥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以及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油品等现代煤化工产品[2]。

针对本文给出的煤化工产业链的定义包含以下几层的涵义:

(1)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和发展主要依赖煤炭资源投入的物料平衡和梯级利用,通过上下游各环节的逐级加工和生产,形成煤化工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它需要煤炭开采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的协同运作,才能保证煤化工产业链的高效、稳定运行。

(2)煤化工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要以整条产业链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寻找产业链上自己适合的位置,利用现有的核心技术或先进工艺成为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努力争取占领煤化工产业链上价值分布较大的环节,也可以通过外部资源的内部化,把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或核心环节整合为企业自己价值链环节,提升煤化工企业在煤化工产业链上的相对地位。

(3)煤化工产业链的形成是围绕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的的,通过煤化工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投入产出以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协同,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发挥产业链的竞合和协同作用,通过扩大市场容量来提升整个煤化工产业链的存活力和竞争力[3]。

(4)煤化工产业链本质上就是由具有一系列供需关系的节点企业在不同环节上共同创造价值、按照一定的分配规律共享价值的价值创造系统,其结构性特征包括:产业链的结构类别、各个环节上价值大小的分布、各个环节上企业数量的多少、各个环节上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煤化工产业链的存在功能就是通过创造价值,从而再次分配价值。

(5)煤化工产业链是一种组织形式,它根据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间投入产出的特定关系,即上游企业的产出是下游企业的投入,而形成的具有技术经济关联的又相互依存的链式组织。

3.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驱动因素分析

从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来看,各节点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位置不同,其获取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也不相同,可以依据企业自身所处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和位置的核心驱动要素来实施和推行企业的发展战略,根据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营运模式和特征,把煤化工产业链的运行驱动因素分为资源驱动、创新驱动和品牌驱动三种。

(1)资源驱动

对于煤化工产业链上游的煤炭开采企业来说,企业运行的驱动因素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的占有上,在这个“资源为王”的时代,只有拥有的资源,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和决策权,它直接制约和限制着煤化工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它也是煤化工产业链上价值分布最大的环节,因此,煤炭开采企业在煤化工产业链上的地位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

(2)创新驱动

煤化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提供煤化工产品以及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功能以及单位成本等方面。为了获取这些竞争优势,煤化工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采取差异化经营的策略,用以满足下游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还要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进行创新,用以提高煤化工企业整合资源和高效运作的能力,从而用质优价廉的产品扩大市场容量,提高市场占有率[4],凸显企业的竞争优势。

(3)品牌驱动

煤化工产品以及深加工的产品的分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群体对煤化工企业或是煤化工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以及对其生产产品的认知程度,打造一个知名品牌能够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针对煤化工产业链下游的产品出售企业而言,只有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强化科学管理以及通过强大的分销渠道将自身的产品展示和提供给消费群体,并赢得消费群体的认可和信任,才能赢得企业的长久发展。

4.结束语

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内关于煤化工产业链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而言比较深入而且全面,但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华民,等.榆林市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煤炭工程,2009(1):26-28.

篇(7)

产业链是由处于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通过技术、经济或社会法律关系链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生产服务协作体系。

产业链是产业层次及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反映了不同产业层次间的关联性,关联性越强则链条越紧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同时,产业链越长,资源加工深度越深,附加值就越高。产业链通过围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通过资本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产业链的功能

一是吸引投资、聚集企业的功能。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产业生态图谱,可分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一个完备的产业链能够产生巨大的吸附作用,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企业加入到这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寻求最大的商业利益。当前,产业链的发展程度已经超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廉价的劳动力与自然资源供给,成为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力的功能。产业链对一个地区的产业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己成为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产业链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提供“助推器”,也为打造优势产业园区奠定基础。同时,产业链的优化不仅使上下游的产业得以配套、产业链的各环节得以科学分工,也使企业能较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经济的功能。产业链能集聚大量的企业,它们之间在技术上既替代又配套,在市场上既竞争又结盟,互相创造需求又共同向着更高水平迈进。产业链能增强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产业链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上分析,这种互补式链条可以切实发挥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霍林郭勒市构建产业链的实践

霍林郭勒市位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一市两盟的交界处,面积585平方公里,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精查霍林河煤田优质褐煤储量119.2亿吨,平均发热量为3100大卡,具有埋藏浅、易开采、低磷、低硫、易挥发的特点,不宜长途运输。“十一五”时期,该市被国家和列为东北地区能源接续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确立了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乃至东北地区能源产业的先发优势、企业优势和配套优势,也为打造循环产业链条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几年的实践,霍林郭勒市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煤电冶”一体化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在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煤电冶”一体化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将煤炭生产、发电和冶金产业构建为一个经济主体,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能源与资源优势的有效组合,达到循环发展和综合利用,是资源配置最佳、节能环保、经济效益最优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改造提升高载能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以铝为例,经测算,销售一吨原煤,产值在200-300元,用煤发电,价值增至500元以上,用电炼铝,1吨普铝约1.7万元,普铝向下延伸做成大扁锭、铝轮毂、铝型材等,附加值不断增加。用普铝再做成精铝,接着再向下延伸做成电子箔、化成箔等,每吨约增值5万元左右。这说明产业链条越长,资源利用就越充分,附加值越高、综合效益越好。实践证明,霍林郭勒市“煤电冶”产业链集群化、规模化、循环化发展模式已显现出强大的综合优势。

一是有利于控制市场波动挤压,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煤电冶”一体化使煤炭、电力、加工业之间形成一个企业主体,上下游之间从外部交易、市场博弈变为企业相互合作,从而规避了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挤压。能源在电解铝等高载能行业的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能源价格变动对产品成本十分敏感。煤炭价格市场化后,煤价随市场变化波动,推动电价刚性统一上涨,高载能行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价格变化两头挤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减弱。在金融危机中,单一的高载能企业亏损较大,难以为继。而“煤电冶”等一体化企业仍然赢利,持续发展,体现了循环产业链强大的竞争优势。

二是有利于将矿产资源与能源优化组合。实施“煤电冶”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霍林郭勒市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实现了能源与矿产资源的高效组合。目前,该市的“煤―电―电解铝及深加工”等产业链和产业群,不仅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几近零排放,综合成本进一步优化,也显现出了产业升级、延伸、集聚、创新的良好趋势。

三是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宏观效益。霍林郭勒市走“煤电冶”一体化的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将煤炭等矿产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为产品,实现了低成本和减量化,即由长距离大规模外销煤炭资源转变为输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大大缓解了煤炭、电力的外送压力,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了能源布局和产业结构,形成了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企业效益和宏观效益极为显著。

四是有利于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促进关联产业发展。“煤电冶”一体化带来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激发了企业拓展产业广度和深度的积极性。目前,霍林郭勒市煤电铝及铝后加工产业链条产品涵盖了铝锭、铝粉、大扁锭、铝轮毂、铝型材、精铝、电子箔、化成箔等十余个门类,煤电硅产业链条正在向“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电路级硅片和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业路线靠拢。随着工业加工深度的不断加大,该市正在成为终端工业品的输出地,同时也相应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物流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该市GDP的35%,

依托综合效益明显的循环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霍林郭勒市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着力打造“两大基地、三大中心”,争创“三大城市品牌”。两大基地,即以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为主的东北地区乃至国家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以电解铝和铝后加工及硅和光伏产业为主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三大中心,即以资源勘探设计、矿山经营管理、金融物流、褐煤研发为核心业务,辐射蒙东、服务周边的资源开发营运中心;以批发零售、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为主体的区域商贸中心;以蒙元文化、草原风光为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三大城市品牌,即: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可以说,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条,走通走好循经济发展路子,对于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产业链构建的建议

(一)加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产业链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在构建过程及构建完成后的治理过程中都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作为保障。他们一方面要能够管理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对产业链的发展和运行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推动作用。所以,制定人才发展和培养战略,对于产业链长期的发展和效率提高具有战略意义。

(二)推进产学研结合与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企业作为产品创新和社会性创新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创新任务,但是仅仅通过企业来进行创新还远远不够,需要建立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链的构建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技术创新的常态机制,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创新的进展,实现多赢。要充分调动和利用科研院所的创新积极性,将原始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大力推进企校联合、企所联合,培养和壮大创新主体,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实现科研机构的经济效益。

(三)坚持合理集中原则,促进区域产业链协调发展

产业链的打造必定要以某一个地理空间为基础,而产业链环节的适当集中有利于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采用相对集中策略,借助产业链的优势,通过区域制度环境的优化,能够有效缓解打造产业链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打造产业链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的集中,通过当地的产业配套和整合,促进产业链的协调、健康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产业链的理论指企业把外部采购的原材料,通过生产和销售活动,传递给用户的过程。早期的产业链主要局限于制造企业内部活动,关注的是企业自身资源利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间、行业间协作增多。行业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产业革命,逐步延伸至其他行业。传统的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除了行业融合现象明显外,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也更加明显。产业结构升级包括轻纺工业上升到重化学工业,原材料为重心上升到加工组装为主,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上升到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向第二,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就是国民经济社会化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多样化,产业间与产业内的交易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深入,国家、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更加密切,更需要从产业层次和国际化层级凝聚竞争力,在国际化竞争环境下,我国产业多处在微笑曲线低附加值模块。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6+1产业链理论中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他认为世界进入“产业链战争”时代,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放在中国,而将其余六块非制造业掌控在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定位下,中国处在价值最底端,陷入“悲惨增长”窘境。全球产业链竞争驱动下,我国应该在国内市场需求驱动下构建区域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1研究现状

向高附加值行业转移过程中,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学者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供应链,供应链理论正是从微观层面和企业管理的视角阐述了产业链中企业间分工协作形式。产业链引起关注是在1990年代后的中国。我国产业链研究起步于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类型、组织形式、优化途径、成长机理和经济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分析产业链组建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通过重构、打造、整合来提升产业链。从产业链升级视角总结,微观层面上,生产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更多地取决于企业与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系统协同。在中观层面上,高度动态性、开放性、非线性、多因素交织和共时互动的竞争环境,使一些原来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关联方式,变得更为动荡。在宏观层面上,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已经演变为区域内产业链条间的竞争。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是国民经济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对比韩日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我国应立足本地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延伸产业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整合优势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衡量、构成因素和实证测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在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有学者构建了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两个辅助因素共同组成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李钢指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将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李子伦把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能源利用效率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准,基于因子分析最终得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区域工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化的方向优化调整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变的必然趋势。黄茂兴指出随着省域经济竞争越发激烈,现阶段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依靠本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制定经济发展策略,通过技术选择和合理的资本深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2实证分析

本文以工业制造业为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量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根据量化指标构造线性回归。产业结构升级所具有的三方面衡量标准,即产业体系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三大指标体系进行测度。本文选取国内、国际出口总额比值表示产业竞争力强弱程度,选择单位GDP能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三个指标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用因子分析法对三个指标进行测度。解释的总方差如表1,从数据可知综合因子成分1解释强度高达93.679%。

表1:解释的总方差

成分矩阵如表2,表中数据表示各成分在不同变量上载荷

表2:成份矩阵

基于2005-2012截面数据构建因子和产业竞争力简单线性回归,详见表3。

表3:数据及其因子得分

数据来源: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cics

模型如下:

Y=a+bX(1)

Y为产业竞争力指数,X为因子分析法得出的因子,用计量软件分析变量之间的解释关系。回归结果如表4。

表4:回归结果

参数估计结果为:

Y= 9.267500+1.284165 X

(0.102039) ( 0.109084)

t=(90.82301) (11.77222)

由结果, =1.284165说明X每增加1,Y就增加1.284165,自变量X的解释能力非常强,R2=0.958502模型拟合程度非常好,产业结构升级能显著使产业竞争力加强,即创新能力增强、人力资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产业竞争力增强重要促进因素之一。可从不同方面入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3结论

本文构建了反应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模型,采用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构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三个指标,结果得出产业结构升级能显著影响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发挥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能源利用率提高意味着在保护环境前提下能保证单位能源消耗下GDP产出增加,进而构建可持续增长模式,还意味着单位产出成本降低相较于它国同产业形成比较优势。本文选择第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作为反应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之一,结果得出第三产业越来越显著成为就业人员偏好,缓解了就业压力,且三产业相对一二产业竞争效率较高。高新企业数越多越能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正按高度化和合理化路线升迁,且企业数增加也能很好的表明创新能力的增强。能源利用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开发区企业数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密切,针对此细节方面可以指定相关产业政策。

建议如下:

(1)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有效促进就业增长,加快制度创新;

(2)引入竞争机制;

(3)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从而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贵富.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 吴彦艳.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及升级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 姜泽华等.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

[4]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 李钢,刘吉超.入世十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

篇(9)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25-04

Abstract: With the Shapley approach to alliance game in terms of "companies+wholesalers+agricultural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s+farmers", seven conditions and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re analyzed. The study proposes strategies, including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promoting the status and role of farmers in the who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facilitating"each village to focus on one product" and "each township to develop one industry", gradually shaping accumulative effect, driving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brands and enhancing value added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game analysis

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引入中间流通环节,即批发商和农业中间组织,批发商和农业中间组织都是在公司与农户之间搭建起信息、技术、流通的桥梁,有助于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和稳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业的发展。

一、博弈模型构建

现有N={1,2,3,4}为一局中人集,包括公司、批发商、农业中间组织、农户,这里假定公司是指具有大规模生产制造和营销能力,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的组织;批发商是指为公司和农户之间农产品流通等方面提供平台的组织统称;农业中间组织是指为农户提供信息指导、技术服务等方面服务的组织统称;批发商和农业中间组织在功能上既有交叉又有差异,但是二者都属于中间机构,既不具有大规模生产制作和营销能力(不同于公司),也不种植和产出农产品(不同于农户);农户是指专注于初级农产品的产出,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下的小农户;同时假定各方是能够严格遵守契约,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的理性经济人。因此,可能的博弈联盟结合是S={{1,4},{1,2,4},{1,3,4},{2,4},{3,4},{2,3,4},{1,2,3,4}},?自(S)为联盟S中的局中人合作生产的收益。

进一步分析,如果农业中间组织稳定程度更高、提供的生产职能更为专业,那么就可以假设d>c,那么公司、农业中间组织和农户形成联盟就是各局中人合作博弈的解,反之,公司、批发商和农户形成联盟就是各局中人合作博弈的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考虑到批发商较农业中间组织更注重中间利益,同时较农业中间组织在农产品流通等环节的成本和批发商竞争等问题,那么公司、农业中间组织和农户形成联盟是最适合的解,如果农业中间组织提供的功能很弱,稳定性不强,那么大联盟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合作博弈的解。如果继续分析联盟{1,2,4}和联盟{1,3,4}情况发现,局中人农户利益分配是最高的,因此,可以说局中人农户选择哪种策略对其自身都是较优策略。

三、运行机理分析

对运行机理分析,对于农户而言,在整个农业生产链最核心的环节就是所种植的产品通过销售实现变现的过程,然后对于农民而言,产业链就可以意味着结束了,同时也意味着同一产业链下,又一个农业生产销售循环的开始。其实,农户并不关心所种养殖的农畜产品到底销售到那里,到底销售给谁,而是能够以何种价格销售出去,如果仅仅分析农业产业链从收割后到销售的这个环节,可以细化为收割、脱粒、晾晒、存储、第一次销售、加工、再加工、第二次销售、包装品牌、第三次销售,一般情况下,农民只是完成从收割到第一次销售的环节,而农户所种养殖的农畜产品最终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可能需要经历第二次销售、第三次销售,甚至更多、更复杂的过程和环节,但是从第一次销售后到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环节,农户是不清楚、甚至是不关心的,可以说是不需要关心或是没有能力关心的,因为农户是在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环境下,从事相对程式化的、反复的劳动过程,受教育的程度、路径、方式等相对较为单一,这就逐渐形成了传统农户所具有的“只要种好地”的思维模式,没有能力去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掌握更深的市场知识或者搜寻信息和辨识信息的成本过高,即使有能力获取、掌握或是辨识信息,那么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并保证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而所付出的成本仍然对于普通农户而言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对于普通农户而言,损失从第一次销售至最终销售这个过程的利润,从而换取更为安全、稳定、快速的收益是相对更好的选择。那么在第一次销售开始和最终销售结束这一个过程,就会有中间商作为连接的纽带,中间商最大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优势,保证供给方和需求方能够很好的对接,同时还能够掌握大量的、最新的市场信息和行情,虽然农户掌握着供给的货源,但是农户是没有定价权和议价权的,定价权和产品质量层次的绝对权是掌握在中间商手中的,而且中间商对于终端市场非常了解和熟悉。中间商可能是存粹的中间商,中间商将收购的初级农产品销售给生产商,生产商经过一次加工或是再作为半成品销售经过二次加工,实现第二次销售给零售商,零售商第三次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如果中间商兼具中间和生产的功能,那么从第一次销售到第二次销售的各环节就都掌握在中间商手中,中间商不但对于初级农产品的收购具有定价权,对于第二次销售环节同样具有定价权,中间商无疑成为农业产业链后端渠道的领导者,如果中间商在农户收割后就直接进行收购的话,那么很显然,农户就只剩收割这一个环节,中间商将会承担大部分的工作,毫无疑问,中间商的后端渠道领导者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因此,联盟形式“公司+批发商+农户”、“公司+农业经济组织+农户”、“批发商+农户”、“批发商+农业经济组织+农户”,“公司+批发商+农业经济组织+农户”等模式都是可能存在的。在农户、中间商和销售终端的博弈中,作为供给方的农户和作为连接终端需求的销售终端都无法从中获取最大受益,而恰恰是作为连接者的专业化中间商占有最大的收益,这个博弈解显然是不稳定的。

基于前述分析结论,如果农业经济组织通过完成原有农户所完成的收割、脱粒、晾晒、存储、第一次销售的环节,显然,相对于农户而言,农业经济组织在同等条件下完成全部环节或是某几个环节的话,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有农户完成这一系列环节所付出的平均成本,那么成本的降低可能会转化为中间商更大的利润,也可能转化为农户的利润,这就要取决于农业经济组织的谈判和议价能力,只有农业经济组织规模、实力等方面足够完整、强大的话,农业经济组织就会在与中间商的博弈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和讨价环节的能力,但仍然需要中间商环节,“批发商+农业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就会是较为稳定的博弈结构。进一步分析,如果农业经济组织有能力进行产品的初级加工、包装、设计环节,即农业经济组织在将自己所在农业产品链中承担的环节增加,中间商在农业产业链后端所处的渠道领导者的地位将会发生变化,“批发商+农业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也会成为稳定的博弈结构,但是其中的利益分配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有经过加工后销售的初级农产品作为半成品时,中间商的作用和价值才会更加明显,而如果经过加工后销售的初级农产品直接作为终端销售品的时候,中间商的作用可能会被替代。再进一步分析,由于农业经济组织或是联合农业经济组织的作用而逐渐形成区域性的、品牌知名度的农产品产业集群,那么所吸引的中间商就会增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会增多,如果当地区域自建农产品市场或是网络电商的话,将会极大弱化传统中间商的作用和价值,甚至会出现与销售终端进行订制合作的订单农业,那么“批发商+农业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仍然会存在,只不过这里所提及的中间商具体应该为零售终端。如果农业经济组织规模和实力足够强,可以直接在城市等地区自建销售终端,有效避开零中间环节,农业经济组织实现收割、脱粒、晾晒、存储、第一次销售、加工、第二次销售、包装品牌、第三次销售的农业产业链后端全过程,提升和促进农业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对策和建议

第一,农业产业链发展要从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不仅仅是延长链条如此简单,其发展需要在公司和农户之间融入专业化的中间环节,农业产业链发展要求农业中间组织不断强大、稳固,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性、全面性、针对性的发展,因此,优化农业产业链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性发展必然路径。

第二,随着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发展更需要分工和专业化,传统小农户的耕种和生产加工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小农户必须要与农业经济组织进行合作,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成本分担、风险共担等形式实现农业耕种和生产加工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提升农户在整个农业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依托农业比较优势,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中心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逐渐形成集群化和集聚效应,带动区域农业品牌发展,增强农业产业链条的附加值,吸引流通、加工、销售等中间组织的加入,将产业链下游环节与中介组织紧密合作,紧紧抓住产业链条的最核心环节,形成产业链下游中间组织相互竞争的局面,占据产业链条的话语权,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the increasing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e seated space theme。In this paper the old industrial zone Tangxia Chu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park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rate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guide presents its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rategy guide;industrial development;industrial upgrading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深圳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从全市层面来讲,深圳要实现经济从“深圳加工”向“深圳制造”和“深圳创造”转变;而宝安区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基地,面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等问题。位于宝安区的松岗塘下涌工业区,可开发建设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产业结构不协调,规划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塘下涌工业区的持续发展。

本次工业区整合规划,旨抓住松岗作为宝安区产业升级、城市更新试点街道 “先行先试”的机会,积极探索资源紧束条件下,将现状以社区经济为主导、分散杂乱的落后工业区整合为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园区。

一、园区概况

1.1 区位概况

松岗塘下涌工业园(以下简称园区)位于松岗街道北部,西侧与东莞的长安相望,南侧为茅洲河主河道,东侧和北侧紧邻基本生态控制线,周边整体景观环境良好;位于港、深、莞走廊上,属于深圳西北门户地区;园区北至东莞,南达深圳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良好交通区位优势。

1.2 建设概况

园区内除北侧有一定的未利用地外,现状基本为建成区,可利用地较少。

1.3 产业概况

园区内产业类型较多,但是产业不成规模,小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大型企业较少。

1.4 存在主要问题

园区内可利用地少,产业门类多,产业结构不协调,交通条件、公共配套设施滞后。

二、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

园区内的大型知名企业如确信爱法金属(深圳)有限公司(2002)、岩田螺丝深圳有限公司(2004)等陆续入驻,此外还有禾昌电子、三诺电子公司等为园区内规模较大的企业,2007年企业生产总值达亿元以上。

2.2 劣势分析(Weakness)

2.2.1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后备建设用地不足

园区总面积284.05ha。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63.12ha,占92.63%;未利用地16.30ha,占5.74%,可供开发建设的用地不多,招商引资空间受到限制。

2.2.2产业结构不协调,企业规模小

企业不上规模、第三产业档次低。园区内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知名品牌、大型企业少,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产业结构不协调。

2.2.3园区基础设施滞后,交通状况有待改善

城市化速度加快,早期规划显得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赶不上经济增长速度;园区员工和外界联系主要靠公交车,而园区公交站数量小于实际需求,交通状态有待提升。

2.3 发展机遇(Opportunity)

2.3.1 CEPA平台与“泛珠三角” 计划

深圳作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在泛珠三角整合中起核心作用,而松岗(园区占地比例很大)作为深圳的西北门户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提出的“9+2” 区域合作将为松岗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2.3.2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市场化进一步发展,松岗将跟随深圳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区域竞争优势,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3.3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2.4 面临挑战(Threat)

2.4.1与周边的竞争

与松岗接壤的长安镇,以打造机械五金模具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园区周边区域如沙井是深圳西部工业组团的中心,而松岗为次中心;石岩是深圳水源保护区,环境优良,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2.4.2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松岗与周边地区具有产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巨大空间。东莞是一座新兴加工制造型城市,惠州坚持“工业立市”方针,而深圳是高新技术产品集散地。因此,从产业协作关系来看,松岗是连接周边区域的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

三、工业区整合策略

3.1 现状保留

保留园区内现状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类型符合园区产业选择指引,对园区未来的发展有较大引力作用的工业园区。

3.2 产业转移

现状企业规模较小、产业类型不符合未来园区的产业发展指引,对环境污染较大,产值较低、入不敷出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以为引进先进企业腾挪空间。

3.3 产业升级

对园区内产业类型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指引,但是现有设备、空间环境、企业技术等因素而造成企业发展滞后,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对其进行产业升级。

四、产业发展指引

4.1 产业发展趋势

4.1.1全球产业链转移与产业链区域化

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产业开始有单个向多个产业链转移,随着全球产业链转移趋势,很多园区受土地资源等条件约束,仅靠一个片区难以支撑全产业链空间需求,于是产业链形成区域化。

4.1.2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与产业规模的集聚化

进入信息时代,产业链开始划分为更多的产业环节,并采用模块外包的方式交由其他生产企业。这带来产业链的不断延长与产业分工的更加专业。

4.1.3循环经济的推广与生产工艺的环保化(3R思想)

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经济,指导思想为3R思想,原料使用reduce,完成使用产品recycle和废气物reuse。对于企业,要不断的采用环保工艺才能被地区接受,对于地区,要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设置合理的生态环境门槛来选择生产企业。

4.2 园区产业选择指引

4.2.1 选择原则

(1) 生态保护优先

园区各类产业的选择及布局不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园区设置产业准入门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不准进入,或限期退出,不得使用生态环境污染后经济补偿等方式继续使其发展。对于各类进入后的产业实施环保实时监控。

(2)产业多元化

为保证城市发展活力,应引导产业类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应引导园区向其下游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和延伸产业链。

(3)循环经济及产业链发展

园区的区域位置相当的优越,毗邻园区的东莞长安,燕罗工业区,公明内衣-钟表产业基地以及沙井北工业园,大西洋工业园产业定位与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循环经济。根据园区的产业类型、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议如图1:

图1:园区经济循环链示意

(4) 自主品牌开发

园区内自主品牌的开发有一定的基础,如宝安松岗良维电子厂、确信爱法(深圳)有限公司等在国外注册自主品牌,建有专门研发中心或研发部门,发展潜力大。应充分利用企业带动优势,以点带面带动园区产业发展。

4.2.2小结

结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规划对园区的产业定位,园区产业发展选择,既做强做优金属制品传统优势产业,还要根据产业关联度和产业链的内在联系做大做强精加工、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倡导发展终端和高端产品,促进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主导产业为: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4.3 园区产业发展指引

4.3.1 金属制品业

加大整合力度,扶优汰劣,以高产量企业为核心,同时处理好金属制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2 专用设备制造业

落实园区内专用设备制造的公共配套设施,为企业引进高知识人才提供硬件基础,同时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可循环园区。

4.3.3 电子设备制造业

抬高园区电子产业准入门槛,对周边附属的小企业进行集中审查与梳理,优胜劣汰,使整个电子设备制造业内部形成专业分工、协作和高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4.3.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加强园区公共空间的塑造与产业链条的合理伸展,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进行科学地、环保地、高效地生产,为整个园区的再循环经济的实行做铺垫。

4.4 产业优化升级

4.4.1产业优化策略

(1) 持续稳步跟进园区内现状规模型企业,并为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2) 重点保护扶持符合深圳市产业导向和园区产业定位的创新型企业;

(3) 政府引导、市场化原则逐步淘汰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污染能耗大企业;

4.4.2实施措施

篇(11)

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的基础,农业产业链上的众多主体组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在产业体系的形成和演进同时提高了农业产业链的效益。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业产业链是我国石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对提高石榴企业及石榴种植户的收入有积极意义。

一、国外相关产业链研究动态

产业链的思想最早来自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有关分工的论断。1958年赫希曼首先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向前关联和向后联系的视角阐述了产业链的概念,这也是产业链思想的首次提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产业组织理论(Wlliamson,1981;Nathan,2001)对产业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解释了产业链上各厂商实施纵向控制从而扩张市场实力的策略行为。斯蒂文斯(Stevens,1989)提出,产业链是由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相互连接形成的一个系统,同时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贯穿在这整个系统当中。

20世纪50年代,农业产业链这个思想最早是在美国产生的,然后传播到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这个领域的研究比较早,Mighelletal早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农业应沿着“纵向协调”这个路径来发展,他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包括原材料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以及销售等活动。

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上侧重于对其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以及农产品质量控制这些方面的研究。罗斯(Ross J.E,1995)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行为方法,在此基础上,斯特让伯格(P. Sterrenburg)等学者提出了建立了一种作用和目的在于维护产业链的声誉和消费者信心的农产品质量预警系统;1998年,巴西经济学家Decio Zybersztajn通过对甘蔗、水果、蔬菜等农业产业链中信息、物流管理以及农业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市场渠道等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才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霍夫曼(Wout J.Hofman,2001)提出,信息和交流技术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还有助于企业获得市场份额增加的机会;拉丁费伊斯(Paul H.W.M Oude Luttighuis,2000)提出,信息和交流技术可以为整个农业产业链甚至更多部门服务,降低产业链中信息搜寻等成本,因此政府应该承担其投资建设的成本费用;戴姆(2000)也认为应积极实施推进交流技术和农业信息链管理的建设。斯迟拜(W.Schiebel,2002)从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农业产业链,并进一步阐明了采用产业价值链管理的方法,具有降低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成本、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等显著功效。Starbird(2005)提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虽然在供应链上的分布不均匀,但是通过精细设计的食品供应链契约制度能够有效的分离质量安全和质量不安全的生产者。Warcosp.Karipidisa等(2009)研究了消费者因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而对小规模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

目前,国外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很多,并且他们侧重于对农业产业链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农产品质量控制这些方面的研究,国外农业产业链在物流、信息化等方面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但是国外对于具体某一果品产业链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石榴产业链及其产业链优化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没有。

二、国内石榴产业链的研究动态

(一)产业链研究动态

“产业链”概念可以说是源于国外而兴于国内。根据蒋国俊考证,我国首次提出“产业链”这个词是在姚齐源、宋伍生(1985)发表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现模式―区域市场》这篇文章中。正式提出产业链的概念是傅国华(1996),之后蔡宇(200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链的理论构架与产业链形成、产业链绩效、产业链运行三个核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国栋、王宁(2006)以博弈论为基础,研究了产业链的稳定性问题,主要从利益分配是否合理这个视角研究的,并对产业链中各成员企业间的收益问题提出了分配方法。产业链作为一个中国化的名词,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很多,但对产业链的涵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们主要是从产业集聚、价值链等方面来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关于产业链内涵的观点如下表(表1)所示:

表1:产业链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