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管理会计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管理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教学却落后于时代要求,与财务会计相比,学生感觉实用性不强,而且难于理解。因此,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实用性,转变教学效能,让学生能充分学以致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对管理会计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中国
1.我国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1管理会计课程未引起重视
与财务会计相比,学生普遍认为实用性不强,难于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协会”及相关的法律和职业规范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进行修整和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这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会计的教学。
1.2教材存在许多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来看,存在诸多问题:
1.2.1教材内容重复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课程之间重复内容包括:财务预算和存货管理(存货控制),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课程之间重复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分析、资金时间价值及投资决策、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经营杠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两课程之间重复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法、成本责任中心、业绩考核、可见教材内容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重复教学。
1.2.2教材过于理论化
目前,管理会计教材中过于侧重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特别是我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比较缺乏,同时教材也较为陈旧,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资源会计等涉及内容很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创新以及前沿的成果涉及较少,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把握,更别说在实践中区灵活运用。
1.3教学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中管理会计教师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成为主要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远远不足。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甚至听都听不懂,更不用说能提出或发掘问题;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
1.4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
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内安排几节实训课,学校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管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常常被忽视,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同时,与管理会计配套的实习教学非常缺乏。
2.改进管理会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推行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制度或者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
成立独立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来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制订和颁布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原则和规范此外,应尽快开展和组织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试或者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管理会计专门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起应有的推动作用。
2.2注重加强对管理会计教材的改革
2.2.1管理会计的教材要做到与时俱进
管理会计教学教材落后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教材的改革中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总结我国以往先进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经验,使这些新的理沦和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同时加大我国企业运用管理会计案例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建立新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使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我国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比如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法有其自身的很多优点,在管理会计的教材中也大多花较多的篇幅进行讲解,但是其实用性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仅限于纸上谈兵,在教材中加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是提高管理会计教学实用性的方法之一。
2.2.2重视管理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
目前,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训教材。市场上大多是理论为主的教材,缺乏为学生理论与实践搭桥的实训教材,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实训浮于表面,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实例教材,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3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管理会计的教育也不能例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一,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有powerpoint等教学课件,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将各章节中的相关内容用动态的图形加以反映,并用软件来解决用手工几乎无法解决的决策优化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学习,不受时间(规定的上课时间)、空间(规定的上课地点)等。第二,为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组织案例教学。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相关参考书目、进行课外研讨,了解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明确了学习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第三,考试方式的改革。在考试的题型上进行变革,放弃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分析题等基本题型,引进案例分析题型和现场面试模式的考核,可以把管理会计的知识点贯穿于面试过程或是模拟企业真实情景进行角色的演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且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创新意识。
转贴于中国
2.4落实课程实践环节
2.4.1进行校外实践
进行校外实践,是管理会计理论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学校计划中要加开专门的管理会计实习。组织校外实践的形式可多样,例如通过进行专题社会调查来实现,在开设此课的前后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一些管理会计方面专题的调查,也可利用校外实习或毕业实习的时间进行。另外要注意管理会计的信息,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会让在校生参与操作,学生也只能做走马观花式学习,因此,校外实践要周密组织,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有些实践内容还要依赖校内综合实训来得到。中国
2.4.2强化校内管理会计综合实训
管理会计校内模拟实训首先应确定好实践教学内容,考虑选择怎样的实训资料进行模拟训练。具体的实训项目要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定,巩固已经掌握好的知识点,对一些重点、难点在实训环节要强化。
中国
参考文献:
[1] 查慧园.案例法创新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探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0
[2] 丁江贤.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叮.财会通讯,2008,9
(一)应结合社会调研的实际结果,围绕企业单位工作岗位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这就要求社会调研先行。只有在充分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设计出既结合《管理会计》理论又适应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要参照职业管理会计师的资格标准,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将本课程设计为建立管理会计理念、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等四个模块,即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教学体系。为配合和适应这个教学体系,还要建设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体系。要下决心打破原有教材的轨迹,以适应教师和学生对新的教学体系的认知。教材的编写可以由讲授本门课程的教师与行业企业相关会计人员共同合作完成。
(二)建立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岗位工作群,构建出一整套以实践性教学为目标的内容体系
具体内容可按上述四大模块,即建立管理会计理念、预测决策会计、规划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来设计和安排。教师以企业真实案例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分析工作重点、难点,并在此过程中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理论学习贯穿于每一个任务中的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时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景中领会知识,掌握技能。在每一个模块结束后,以技能演练的形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考察企业实际,分析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和某一行业的经济形势,自设项目,独立完成,达到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教育目的。
(三)管理会计课程改革要有特色和创新
重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穿行。理论教学的扩张性与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前后呼应,实践教学遵循“理论假设—问题论证—校内实训探路—校外工作场景操作验证”的思路设计。做到课程内容模块化,这样才能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创出自己的特色,例如真实工作场景,校企资源共享;创新会计实训模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校企联合开发实训教程,凸显职业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才能为国家、为企业单位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展现多层次教学平台的综合功能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和途径。为了切实提高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单一、死板、单向灌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发挥多层次教学平台的综合功能。
(一)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一是运用典型性项目交流法。根据管理会计工作岗位内容,要求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来,完成一个典型性项目,其中至少包括管理会计工作的3个典型性任务,如某产品生产的资金需要量预测、该产品定价、该产品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等任务内容的组合,最后得出可行性的项目结论,进行项目交流。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串连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实际操作水平。
二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以典型案例为先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对案例提供的相关资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对决策方案作出判断和选择,从而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对学生参与重视不够,多局限于对课本教材基本知识的讲授。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局面,会计人员要帮助管理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并采取行动,就必须既懂理论又重实际,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可以让学生从管理会计人员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学会如何预测、分析、判断、决策。同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要搞好管理会计的案例教学,就必须注重案例的选择。管理会计案例反映了企业价值管理的现实情景、所出现的问题、应用的数据,以及案例编写者所试图反映的管理会计理念。因此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广泛性和差别性,要具有实用性、代表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启发性,贴近现实,适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为搞好典型案例设计,学校可以与企业单位共同开发,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管理会训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总结国内成功企业的典型案例。就我省高职高专教学实际来看,《管理会计》运用较多的典型案例主要集中在销售预测案例、新产品开发案例、亏损产品如何处理的案例、零部件自制外购案例、产品加工组合案例、更新改造案例、竞争战略案例、低成本扩张案例、流程再造案例、激励与约束机制案例等几个方面。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层次教学平台的综合作用
管理会计同其他会计课程一样,充满了数据、表格、公式、定理等,比较枯燥和乏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管理会计课程按模块式制作成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影、像、音一体化,动态展示实践内容的电子课件,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直观、更易于接受。
二是可使用沙盘模拟实验室和ERP实训室进行实践性教学。利用沙盘模拟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商场上管理会计人员如何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如何规划企业未来,如何筹措运用资金等。让学生利用相关信息,结合管理会计的方法为企业的预测、决策、控制、规划和业绩评价服务。通过沙盘模拟和ERP数据分析,开阔学生眼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同时也加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三是可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程度。建立管理会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对校内外学生开放,从而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程的标准、教学设计、考核方法、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库、案例库、参考资料、拓展资源等内容传到网上,方便学生课外学习,实现多层次平台的交互式运用。
国外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有90%以上财会专业人员从事管理会计等相关工作,而我国仅有不到2.6%左右的财会专业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与此同时,我国这些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中,出现“财会人员过剩,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等供给失衡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使得我国创新型、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严重不足。2017、2018连续两年,财政部出台相关文件与政策,希望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不断转型升级。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管理会计人才的摇篮,应重视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化。
1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振兴乡村计划,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会计人才,管理会计人才对于企事业以及一些重大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与相关的理论保障。同时,国家财政部也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与相关的文件,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与培养方案过于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不断改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会计人才新方法,培养真正懂会计数据分析,又能进行相关规律总结的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才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显得至关重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能有效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时代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2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不足,课程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会计课程的设计上还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理论体系不够完善,造成学生个个都是“纸上谈兵”。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这决定其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实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训,一部分是学生顶岗实习。由于会计实训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实训设备,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高校会计实训设备存在老旧并且设备较少等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实训的效果,使得管理会计实践课程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由于缺乏专业会计教师的指导,加上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与会计专业匹配度极低,顶岗实习变成流于形式,这样的顶岗实习达不到效果。
2.2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教学方式陈旧,学科内容重叠严重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给高校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如微课、幕课的兴起。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师资力量的不足,还是以传统课堂授课为中心,采取“灌输式”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外加课后会计专业习题的讲解,会计专业课(审计学、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学科的内容重复严重,不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是对会计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学生厌学情绪高涨,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的相背离。
2.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缺乏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教师多数以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为主,有的研究生本科学的是会计专业,而研究生却是其他非会计专业,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师资存在的短板。同时,在这些会计教师中,很少有在会计师事务所、证劵、银行金融等相关会计领域实践工作过的经历,管理会计自身注重从理论进行定性研究,使得在培养方向上出现偏差,这就造成高校的会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双师型”师资缺乏,不利于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2.4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教会学生怎么做账为主,重视学生财会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与市场需求的高端财务管理人才相差甚远。出现了供给不足(高端会计人才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普通财务人员严重过剩)的局面。企事业十分渴望能招到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务操作的高端财务管理人才,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普通财务人员又不符合市场对高端会计管理人才的需求,这就出现供求失衡。
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研究
3.1强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强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为导向)、培养标准(与市场匹配和社会需求紧扣)上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人才体系,进而能有效地消除“财会人员过剩,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等供给失衡问题。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针对性、实践性、时代性、前延性。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由基础模块与选修模块过度到能力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变,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由教师被动的教学到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转变,打破课程限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会计知识的动力。如下表1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上优化了会计理论知识,突出会计主干课程,删减部分模块课程中细枝末节,增加了许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让学生能进一步熟悉会计业务流程与管理会计职业的特征等,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3.2注重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接轨,“一带一路”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这对高端会计人才需要增多,会计教师队伍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资队伍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高低。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强化管理会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性与实践性。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投入专项资金,把优秀的会计教师输送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升会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今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支撑。对于会计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要给予职称、职务晋升上的政策倾斜。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博士学位以及在相关财会领域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扩大学校会计教师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
3.3加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类教学设施经费的投入
众所周知,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的会计教学中,离不开会计教学软件与相关硬件的使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加大管理会计类教学设施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会计类教学实验室仪器的采购,通过日常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具体的会计实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应根据市场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大会计教学软件与先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引进,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教师上课的质量,提升学生接受会计知识的效果,进而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4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积极构建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接受生产一线的检验,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所走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教育数量到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校企合作至关重要。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与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机构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既能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能有效解决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实践不足的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在实习的学生中选拔想要的优秀毕业生,进而解决企业人才储备问题,实现校方与企业双赢。
4总结
随着我国对外开发的持续推进,我国与世界融合交流越来越密切,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着眼于自身的实际,创新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学校会计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实践课程等,进而提升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史永红.高职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提升职业实践能力。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特点,采取实战演练和行业(企业)现场教学等模式实施课程工学结合。结合先进的管理会计手段,采取电子财务对抗、管理会计经营实战演练等分组对抗大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管理会计全过程,实际操作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任务,体验真实的管理会计工作,提升管理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在校内校外实践环节中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构建和完善学院管理会计实验实训案例教程建设和充分利用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校企结合平台,依据企业的管理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不断总结和积累实践环境提供的资源,组织编写管理会计的工作任务、情境项目构建基于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协调校内校外实践的关系。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按照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从“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出发,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充分体现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突出管理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高职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管理会计知识应用的上岗零过渡。首先,管理会计教学组织工作任务化,把课程内容设计为若干工作任务、若干个学习子情境,明确教学要求;其次,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实训基地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强调启发式教学、工作任务与学习子情境相结合等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三,构建管理会计课程考核体系多元化、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随机考核构成。
二、全面开展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
全面开展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其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综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把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与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密切联系;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师生互动性、学生自主性、教学的应用性紧密结合。借助于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使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全面开展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该课程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职业教学能力;找准专业特色定位,创新管理会计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性地将管理会计特色人才培养路径设计为:专业定位抓核心———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抓规范———力求办出特色;课程建设抓基础———做到亮点突出;教学管理抓秩序———保障秩序井然;教学质量监控抓细节———做到细节量化;实践教学抓条件———校内外结合;产学合作抓实效———开展项目服务;学术研究抓团队———打造学术团队;学生日常管理抓重点———抓两头带一般;学生学习引导抓强项———培养技能人才。
三、探索与实践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管理会计课程由模块课程向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的项目课程的转变,《管理会计》课程的设计以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线,按照职业岗位任务的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管理会计课程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职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强,体现管理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管理会计岗位的岗位适应能力,适用行业企业单位对管理会计岗位的用人需求。管理会计教学充分体现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管理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和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了高职学生职业性、开发性和发展性的需要。把企业调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把职业岗位和教学内容对应起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管理会计的人才。对此,在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上,要切实结合职业岗位任务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这样就大大节约了企业培养新员工的成本,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管理会计课程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造就管理会计课程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提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通过管理会计职业岗位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落实管理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
自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引入了管理会计。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管理会计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管理会计是一门把会计和现代化管理融合为一体的课程,具备比较强的综合性、实用性、技术性。在如今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形势下,怎样培养学生入职以后,面对企业复杂的、多样化的管理活动可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是当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形势下高职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管理会计教学的时候,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题实施教学活动。具体流程是在课堂上教师先阐述会计理论或者方法,随后利用例题证明会计理论或者方法,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这些模拟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属于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对学生实施灌输式教育,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甚至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如今的管理会计课程太过于注重学科自身的系统性,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利的影响。(二)教学理论和实践互相脱节。如今,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活动,通常集中于基础会计课程与毕业以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方面,而对于管理会计则很少接触到真实的案例。由于企业商业数据的私密性,即使接触也难以获得完整的企业业务,很难获取源自真实的案例供学生练习,导致学生无法接触到典型的真实案例。而缺乏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掌握知识不利,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落后。自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产生之后,管理会计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体现为作业基础管理的形成、制造环境的发展、服务业的崛起、战略管理热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等[1]。由于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也就是传统管理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于企业的发展。当前中国高职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只是覆盖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且以工业企业为主要目标对象。所以,中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迫切需要加入现代化的内容。
新形势下高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设备或者媒体、工具,最初的教学手段使用的是人本身的活动,例如模仿、示范、口耳相传、练习,重点是应用语言,同时也包含了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书籍与文字的出现、印刷术与造纸术的问世,使教学手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教学手段可以不再受到个人经验主义的局限,可以学习以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各类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地发展起来,相继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录音机、唱片、电影、幻灯机、语音教室、闭路电视以及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问世与应用,不但能够使教学活动的效率得到提升,而且使教学活动自身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使教学活动在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得到了拓展,产生了之前所没有的深度与广度,让教学活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有些情况下,管理会计需要应用到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加工处理数据,对计算的及时性要求高,计算难度大[2]。所以,为了使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得以顺利的实现,减少信息成本,加强及时性,有必要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在会计教学中,针对学生财务会计电算化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可通过单独的课程实施,例如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等。然而,针对管理会计电算化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则很少有高职院校把其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这对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不利。如今的管理会计工作如果离开了计算机是不可想象的。(二)应用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即教师在开展管理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与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管理会计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把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管理会计的实践当中,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会计教学方式。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对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3]。所以,在管理会计教学之中,应当尽可能地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管理会计是否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应用与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怎样整理、总结、推广成功的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例如,邯钢的“成本否决法”,从管理会计理论的层面来讲,并没有太多的新意,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获得了很好的成功。另外还有一些因为比较好的应用了管理会计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因此,教师应当对中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进行及时的总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并且从中获取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管理会计的学习当中。(三)加大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若想使管理会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提升,高职教师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高职院校可应用顶岗实习、继续教育、暑期培训以及进修等方式,来加大管理会计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如今,中国高职院校在聘用教师的时候通常要求其学历为本科或者研究生,所以,有可能对管理会计的知识掌握还不够完善。由此,管理会计教师可积极参加暑期培训与进修,以使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得到提升[4]。每一年的继续教育机会也让管理会计教师可以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保障其管理会计知识与时俱进。为了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进行更好的培养,管理会计教师也应当充分珍惜顶岗实习的机会,从而使自身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四)加大与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力度,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虽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办与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得以增加,然而,在真正的实习实训过程中,因为企业财务具有商业机密性的特征,使得许多企业不愿意把实习的学生安排到企业财务的核心职位,许多学生只能够在初级会计岗位上实习,无法较好地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基于这种情形,高职院校可加大与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力度,这些机构通常是为多家企业做账,平时的工作较为繁忙、多样化,这样容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接触了真实的账目以后,不但能够对整体会计核算流程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掌握后续相关的财务数据分析,还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管理层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5]。除此之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以避免泄露这些机构的企业财务信息,在建立起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以后,可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对会计人才实施专项培养。(五)对国外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借鉴。如今,从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区别,无法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很多高职院校都依据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来培养人才,而忽略了加强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6]。基于这种情形,可借鉴外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英国的工读交替制、瑞士的三元制、德国的双元制。由此,学生不但能够在高职院校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会计行业出现的新方法与新思想,并且接受培训机构与企业的业务培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职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顺利地步入管理会计行业从事管理会计工作,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成为会计行业中的佼佼者。
综合上文所述,在新形势下的高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不但对学生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且能够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实施具体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关的教师与企业管理层应当充分重视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实际形势来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惠敏.高职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2(003):78-80.
[2]杨凌奕.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2):0197-0197.
[3]李锦舒.财务共享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05):126-127.
[4]刘春苗,陈计专.基于小微企业需求的高职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改革[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000(012):149-150.
一般实践分为职业认知实践、核心职业能力实践、职业能力提高实践、综合职业能力实践和顶岗实践。管理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一种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其实践活动的重点应更侧重于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鉴于上述现状及目标,管理会计课程尝试在实践教学中选取和学生关系密切的实践活动,运用项目递进驱动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此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准实践活动,即“项目”。近些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创业作为工作取向。因此,将“制定创业计划”作为项目,运用预测、预算、决策等方法,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既学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从设计思想上遵循了四大教学目标,明确了“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遵循四大教学目标,多方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力求达到能力目标、学习目标、素质目标和情感目标四者的实现。学生通过对创业计划的设计、宣讲,培养了规划能力、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创业计划中需要进行预测,虽然在课堂理论过程中学习了各种预测分析方法,但没有亲身体验。通过对自己创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后,学生自主寻求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方法运用于创业计划中;在进行创业宣讲时,不仅要求学生对管理会计的知识要掌握,还要求对市场营销、经济学、经济法学、社交礼仪等课程有所掌握,同时对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以及现场应变能力有所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宣讲时,同学们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通过宣讲展示了每个人的风采,建立了自信,从情感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通过项目完成的过程,从多方位、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明确“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做、赛”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每一环节课程比重比例发生变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表1是将每一环节所占课程总学时比重与改革前的对比:在进行创业实训之前,理论教学比例占60%,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理论,讲方法,讲习题,学生学习侧重于解习题,学和做的内容是一样的,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进行创业实训之后,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占总学时的30%,主要介绍管理会计课程中与创业有关的知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思路,介绍一些操作性强的方法。学生在明确创业项目的前提下,边学边做,从中发现问题,自学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了。做的内容更不是单一的,是具有创新性的。此外,在整个课程学习接近尾声时,组织一次创业宣讲竞赛,检验学习效果。
2.教学设计
在设计思想确定的情况下,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是保证创业计划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其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在创业实训内容上,力图将管理会计内容与创业计划要做的准备工作联系起来,与其他课程衔接起来,如创业实训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市场调研、撰写创业计划书和创业宣讲竞赛。对于市场调研阶段,学生首先要选定自己拟创业的项目,然后根据自己的预测编写调查问卷,发放问卷,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项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沟通能力、判断力、写作能力等。在撰写创业计划书阶段,学生依据调研报告结果,在了解创业所需条件,掌握成立公司在人员组织、法律方面要求之后,依据管理会计课程理论内容,预测启动资金需求,制作利润计划,撰写创业计划书。通过这项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预测、决策的财务分析能力。在创业宣讲竞赛阶段,学生依据撰写的创业计划书,制作出幻灯片,将创业计划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通过这项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创业计划实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该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区别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而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重点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
(3)教学组织设计创业计划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将直接影响到实训效果。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提供设计好学习情境,还要考虑清楚将创业活动的能力目标与教学组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教学组织如何贯穿在实训中以保证达到预期的能力目标。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学组织如何达到创业计划的学习情境设计、工作能力目标。
(4)考核方式及比例设计。将管理会计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前和改革后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改革的核心是考核方式加入了实训考试,考核比例也侧重实训考试。需要说明的是,实训成绩是学生创业宣讲竞赛与期末撰写创业企划书的综合成绩,增加这一项,打破了原有管理会计以笔试为主要考试模式,强调了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的模式。
3.能力培养设计。由于管理会计课程是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边缘学科,在选取创业计划作为实训项目时,目的是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创业计划中涉及的能力进行了归纳与分类,并列出了相关课程。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运用项目递进教学法的过程中,将创业计划这项工作细分为很多小的工作任务,在这些任务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综合的,能力一级分类为通识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岗位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对一级能力进行二级分类后,直接对应了各种细分的工作任务,可以看到,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各门课程中实现的。
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引导者。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已不再是满堂灌的主体,而是教会学生是学习的引导者。强调学生自己动脑去做,教师在旁边进行正确引导。这样,要求教师不但要对任教科目融会贯通,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还要懂得学生学习心理和生活习惯,随时了解最新的专业资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审核项目的选取等。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创业实训的教学组织要更灵活,更复杂。
2.项目任务的情境创设需多方面努力方能实现。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情境是“虚拟”的。实际上,现在也有一些针对大学生的青年创业项目,可以帮助有真正想法的学生来实现创业目标,但在学校获取直接信息的部门一般是招生就业办、团委等,很难直接到达教学部门,缺乏统筹安排,很难保证这样的创业项目有针对性地落实到位,还需要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来实现。
3.教材的定位发生变化。由于现行的教材基本根据学科知识系统进行编写,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不一定能够完全按照教材顺序一一讲授,在进行创业实训的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选好教材重点掌握的内容,建议可以把目前的教材仅作为学习的主线,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得更多学习资源。
4.注意课程的延续性。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中,遵循“教学做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创业计划书后,组织一次创业宣讲大赛,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小的锻炼,并以此大赛作为课程终结考核的一部分,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目前社会专门有一些创业培训项目(如SYB),会依据一定程序,给予一定的贷款资金鼓励年轻人创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申请类似的项目。在管理会计课程结束后,后续财务管理课程和ERP沙盘模拟均可以继续采取创业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方法上可有所不同。
5.对教师综合能力培养。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既然课程本身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那么首先要求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从学校政策方面,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课时要有硬性的规定,例如实践教师每年通过集中培训或到企业的专业实践课时不少于一个月,年末没有完成规定实践课时的要和经济利益挂钩。在具体部署方面,有计划地安排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培训、顶岗实习锻炼,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从教师工作特性方面,教师本身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在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方面得到提升。
20世纪70年代,以标准成本为基础而形成的管理会计出现。20世纪后期,随着企业利润增长放缓,人们将利润增长聚焦于抓管理促效益的方向上,管理会计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新技术革命,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原来的纵向或横向一体化资源配置转为多维网络化配置,资源之间原有的界限被打破,经济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发生了转变,企业原有的管理会计失去了应用基础,迫切要求管理会计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融合新的“互联网+”思维、运用新的“互联网+”技术及管理模式,创造出新的理论与管理体系,将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企业管理之中,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一、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为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帮助管理者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经济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4个方面问题:
1.会计课程设置重核算、轻管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上将财务会计作为核心课程,分配大量课时,将管理会计作为考查课或者选修课,甚至是未开设这门课程,导致学生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仅限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初级应用。另外,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吸收了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和高等数学等学科内容,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管理会计之前,应掌握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这些前置课程,使管理会计的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2.管理会计教材内容与实际相脱离。目前高职院校选取的管理会计教材内容结构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长短期经营决策、预算控制、责任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这些内容只介绍了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还需要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战略管理,实时监控价值链运营,准确的预测风险和实现科学的资金决策这些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没有涉及和体现,使学生无法将管理会计的知识从“理论型”向“思考型”发展,最终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此外,互联网时代下,企业面对的是复杂的环境,而管理会计理论大多是稳定的企业外部环境假设下提出来的,这就与现实发生冲突。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与其他会计课程相比,实践教学是管理会计教学最难解决的问题。目前高职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走形式,以解题和案例分析为主,鲜有企业调研及企业管理分析总结。其次,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偏重于数量分析,将数量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方法运用在中小企业中很少,教师要寻找类似的案例用于实践教学很不现实。而要找一个大企业的实际案例,对任课教师或专业教研室都有难度,实践教学组织困难。最后,高职会计学生自信心及应对能力不足,企业不愿将管理信息公开以及缺少管理会计应用的辅助软件等原因,这些都导致高职管理会计的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链接。
4.管理会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单一。“互联网+”背景下管理会计所需要的技能,除了成本管理、管理会计工具、数据分析技巧等基础技能外,还包括一些诸如潜在风险的预见力、对战略选择的评估力、对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影响的精准把握等高级技能。此外,领导能力、沟通技巧等软技能,对管理会计也非常重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要围绕财务会计开展教学,因此大多数管理会计教师缺少进修和实践的机会,缺乏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级技能类的管理会计方法运用较陌生。此外,在管理会计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的案例欠缺系统性,没有与实践紧密结合和及时更新。学生在课堂上仍以枯燥的理论学习为主,较少参与主动学习与讨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1.重视管理会计课程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2014年,财政部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要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单位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建设,为做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应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增加并合理分配授课时数。在学习会计知识初期,应增加企业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以保证学生后期学习管理会计时必需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利用校企合作办学,开发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管理会计教材,按照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够用即可的原则,编写两套教材:一套介绍管理会计基础理论,此部分除包括传统的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外,还应增加如战略管理、价值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新内容,注意避开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重复的内容。另一套以管理会计案例分析为主,从企业搜集素材作为案例编入教材,专供学生实训使用,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2.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模型,提高学生的管理会计实践能力。
2.1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会计事务所的合作,增加学生校外实践的机会。由于财务信息的机密性,导致很多企业不愿将实习学生安排在财务的核心科室,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岗位仍然安排在初级会计岗位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同当地会计事务所的合作,事务所一般会为多家企业提供财务服务,接触的行业企业多,业务繁杂多样,便于为实习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学习机会。学生通过接触真实的账目,既能了解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训练了报表数据的分析能力,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
2.2高职院校在校内可利用ERP实盘和电子沙盘模型训练,提高学生的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力。ERP沙盘活动的背景设定为同行业的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竞争。学生在模拟中如置身于真实的经营情境中,仅需几天时间便可模拟企业6年的经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程管理和控制,了解ERP财务管理思想下的可视化企业经营过程。通过ERP沙盘模拟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了市场环境和企业运营规则后,采用分组并由组内人员担任相应的职务,做出粗略的财务预算方案,让学生模拟岗位职能,将管理会计职能落实到预测销售、成本、利润和资金需要量、做出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编制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和考核评价的实践活动中,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管理会计实践能力。
3.加强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如何加强管理会计教师的素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管理会计教师中普及大数据思维(思想),定期进行信息化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网络技术培训,举办计算机软硬件学习活动,学习主流的管理会计软件操作系统,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及知识的及时更新;第二,引进管理会计专业方面的尖端人才,对在职的管理会计教师实行多种激励制度,激发其积极性;第三,高职学院可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学习平台,提高管理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第四,派遣管理会计老师去企业(公司)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第五,在互联网和企业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也开始仿效西方,组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设立有关管理会计师的资质性考试。高职会计老师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理想加入这样专业管理会计师组织,满足大大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需要。
4.改革管理会计教学方法。管理会计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分析与解决能力、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管理会计侧重量化分析,采用问题引导法和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问题引导法往往从实际案例入手,以学生可能存疑处以及教学要求为线索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向职场氛围、职业事务以及思考问题的主线,推动学生讨论与思索。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其次,管理会计课程理论多借助案例加以说明。案例教学最大优势在于利用案例展开讨论或互动。案例的来源可由教师寻找也可以让学生找寻,可以与企业调研以及校企合作结合。案例的选择以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典型案例为主,适当搭配大中企业的公开案例。以案例为材料的讨论,一般在课堂内进行,采用分组形式。留给学生足够的课余时间找资料、针对问题思考应对办法,逼迫学生自主学习。案例讨论也是一种合作学习法。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学生积极性发挥明显。讨论可使理解更加深入、呈现共生效应,有可能冒出创新观点,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分析能力等。最后,可以让学生观看科教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果可能,也可以带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管理会计实施的流程、步骤关键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实现管理会计教学目标。
作者:邹敏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19-02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使得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在校学习期间,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选择有利于学生掌握,并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案例教学是指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后, 通过对当前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分析,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认识,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的MBA 教学中采用的。国内外采用这种方法后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在管理会计学科中运用不多,尤其是在本(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而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管理会计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一、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被动学习的角色,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对于管理会计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更是如此。而引入案例教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一方面,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应用,比较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学的理论的运用是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在案例分析所得出信息后,学生感觉在以后自己创业过程中,将懂得如何决策,非常有价值。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教学模式多样化,改变学生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是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或建议。开展案例教学,将企业各种管理场景呈现在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当事人的身份对企业各种管理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努力探寻提高企业价值之路。通过案例中企业的成败经验与教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加强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历练自己的判断能力,从而提供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学生记住理论知识,而是根据案情,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锻炼学生面对不同经济现象下,如信息不完全、条件不确定的时候,如何节约成本、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企业向前发展。因为每个案例的最后都会有几道问题,例如:如何解释这种想象?该怎么办?等等。要完成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必须要经过周密的思考才可能回答出来,仅仅凭书本得到的答案是不全面和不真实的。案例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思考的角度和方法,而不是在乎答案的正确性与否。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角度都会存在差异,会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不断培养和提高。同时, 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 不求唯一答案, 不求聚合效应, 从而创造力及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分析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事先对案例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方面考虑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不局限于教材所授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和总结。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没有固有的模式,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具体安排。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分为以下以几个方面。
(一)课前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导入相关案例,尤其是案例中提出的某些问题,学生对此不甚理解,此时,学生必然极为渴望知道问题的缘由,因此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管理会计学的第二章中,学习完成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之前,学生们都不知道这两种方法究竟是如何进行计量的,以及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这时可以先导入这样的一个案例:某企业原来是按各部门的销售额对经理进行考核,现调整为按利润进行考核,某经理在这一年中努力工作,在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加大促销力度,增加销售渠道,通过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生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年销售增加了20%。库存量从年初的10000件下降到2000件,可期末当这位经理查看会计人员编制的利润表时,当年利润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是大幅度的下滑,这究竟是为什么?以这种方法进行考核是否合适?对于这种现象,所有的学生也都非常疑惑,但如果要了解这是为什么,学习完接下来的理论就非常清楚了。因此学生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兴趣将大大提升。
(二)课堂案例式讲解,提高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记忆效果
单纯的理论学习,学生会觉得较为枯燥。在课堂上,新的课程开始之前,先提出相关案例,让知识点融合于案例之中。作为管理者,进行相关决策时,需要哪些信息,根据所需的信息,对案例逐步进行分析,分析的要点,就是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会随案例的分析而进入理论的学习,这样,学生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反而会觉得学习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也更为深刻。
(三)课后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的理论,让其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进行案例分析。这里的案例分析在教师做好准备后,主角是学生,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案例。教师一般根据每次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作好准备。
其次,讨论前,教师设计案例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设计的案例要突出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点,二是要便于课堂讨论;三是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学生对案情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好安排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做适当的提示,最后通过各组的代表陈述各组的观点。这个过程相对较长。
第四,对案例讨论后进行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根据各组所发表的观点,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点评,形成案例的总结。总结不是案例的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等,以及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提高的方面。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点评,来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热情与兴趣,并根据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平时成绩。
最后,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在讨论后,应布置学生对本此案例讨论进行总结,撰写案例报告。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并点评案例分析的思路、分析方法是否正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可行,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 学会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学生在撰写完案例报告后,教师应对其打分并作出评价,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
在案例教学开始前,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根据分析的重点来进行选择,要具有典型性,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可选取一些较著名的企业、公司的内部管理情况的案例。如乳制品行业的伊利和蒙牛、美的和九阳两个势力相当的公司生产的豆浆机来分析其定价决策,选取丰田等日系汽车制造业的成本情况来进行于本量利分析等。学生对这些企业或公司都有所了解,甚至非常熟悉,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较为有吸引力。
(二)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虽然具有很多方面的优点,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因为理论与方法是案例分析的前提,每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仍需要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适当讲授。在管理会计学中,首先要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应与传统讲授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虽然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但毕竟只是桌面上的场景和数据。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高学习能力,还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到具体的公司、企业进行实习,进行实际的计量和分析、决策;进行管理会计的模式实训;针对具体章节的理论撰写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等相关的论文;定期进行测试等。
(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要扮演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理论学习前的案例引入时,教师是主角,引入案例,使得学习充满疑惑。在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案例来进行学习时,教师和学生是一起进行的,教师引导,提出知识点,学生学习,两者都很重要。在课程学习后的案例分析中,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做好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后面的主要工作都应该交由学生来完成,在必要时,可以给予相关的提示和引导。
管理会计是一门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后尽快地融入工作,学以致用。在采用案例教学同时,也可到具体的企业进行实习、进行管理会计实训等其他的教学方法帮助实现学生对理论的加深和巩固。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邬丹(1980-),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财务管理;唐蓉(198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企业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专项课题(编号:JxJG-12-13-25)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高等院校是教书育人,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所以从事教学的人都知道,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事实上是教学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内容能否有效革新,能否跟上时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会影响到教师的教,更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因此本课题组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能更有效的重新确定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涵、作用及其相关的核算方法。不论从理论的教学研究还是公司的实务操作都能清晰地将两者界定开来。让学的人更好学,用的人更好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能体现因材施教。
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是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中叶后期至二十世纪年代,随着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薄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从成本会计的方式来看,在早期成本会计阶段,主要是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成本会计制度从成本会计的目的来看,计算产品成本以确定存货成本及销售成本。所以,初创阶段的成本会计也称为记录型成本会计。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机械化的大生产取代了作坊式的小生产,竞争日趋激烈,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于是,体现科学管理方式的“泰罗制”取代了旧的落后的“传统管理”,为了泰罗制的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联系的计划、控制方法引进到会计中来,而这也被公认为是管理会计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资本集中加强,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此时,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而成本会计则提出了目标成本、质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成本会计一直面向的是对企业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成本管理是它们研究内容的交叉点,而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所以就课程教材的编排方面,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交叉重叠内容的界定与区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对高校课程计划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就课程教材的编排方面,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题研究结果实施方案效果展示
成本管理会计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管理会计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现代管理会计脱胎于成本核算,臻于成熟后再回归母体,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界限,使二者更加完善统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的必然性: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没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理论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现代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本项目组将围绕着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由独立课程形成一门相融合的课程,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设计教学方案,以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其对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创新能力。
(2)组织并精选教学内容,使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完美结合起来,完善学生的财务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信息量,特别是引入成本与管理会计发展的前沿问题。
(4)转换传统授课模式,用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学生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动手能力的培养,除了完善理论授课之外还要加大上机操作的课时量,侧重其核算方法的掌握。
四、课题研究目的及解决方案
本课题旨在通过追朔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评析其对现在财务教学活动的影响。通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与总结,针对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这样既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技能。
在后续课题组的调查与研究中我们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追朔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发展起源;
(2)确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交叉部分;
(3)界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学科的差异部分问题;
(4)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将两门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完美地结合起来;
1.1对教学重要性的忽视
自《成本会计》从会计课程中分离出来后,就成为高校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并驾齐驱。但这门课程的设置被认为是财务会计不足的补充,在我国会计教育事业中,认为它是财务会计课程的一门附属课程,远没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重要。从学生角度而言,认为《成本会计》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交叉重复的,在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时候感到定位不明确,对大量的公式计算与表格也感到枯燥,并且在会计类的相关职称考试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成本会计的内容比重很小。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学时进行压缩,学生也以应试、求职的有用性高低为判断标准,因此忽视了《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对其关注程度低。
1.2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要求严重脱节
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人们只重视传统的成本会计计算原理与方法的教学,只是就成本论成本,就教材论教材,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及时掌握社会需要的动态。例如,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但在成本会计教学上的处理方法一般是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最终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再如,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现今的成本计算方法较难解决这类问题。对于适用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要求而提出成本的新思想与新的计量方式,则因教材、学时等原因而避重就轻地一带而过,使得学生一旦上岗后难以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1.3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的《成本会计》教学大多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模拟实训及辅助教学等方法。由于其计算量大和表格繁多等特点,使得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案例及表格来讲述各数字间的结转关系,从而给了学生“照本宣科”的印象,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2〕。有些学校也配套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现今都采用PowerPoin量制作成本会计课件开展教学,但只能是对公式与方法的呈现,对要点起到提示的作用,对于企业生产流程、各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仍然无法形象地展示出来。
1.4电算化教学仍属空白
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有会计上机模拟室与配套的会计软件,但仅仅只针对财务会计教学,市面上没有成本会计教学专门的电算化教材,也没有相应的电算化软件,只是在财务用友会计软件的高级版本里才有,且只适合企业使用。学校的学生无法进行相关练习,只能“纸上谈兵”,采用纸制的凭证账簿报表来进行模拟实训。
1.5课程偏颇于理论教学
多数高校对于《成本会计》的课程设置仍然偏向于理论教学,理论学时远大于实践学时,甚至部分高校没有相应的设计实践环节,由于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实践教学,学生缺少对制造业生产的直接了解和认识,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例如,对构成成本要素的分配如材料费用分配表、人工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是按不同章节分开讲述的,若学生不通过实践模拟环节,则很难系统性地掌握各种成本构成的知识,更达不到整合的效果。
2《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成本会计》是一门独立课程,较其他会计学科课程而言形成比较晚,还没有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供教育工作者参考,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既要在实践中探索,也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2.1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由于《成本会计》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它融人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该从整体发展与综合性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学生意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为成本会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搞好整体优化。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确立为满足不同的目的而提供成本信息的思想,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内容;在保留成本会计传统体系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扩充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和理论与方法,使《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成本会计》逐步向经营型成本会计发展,形成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在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成本会计》是介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一门课程。正因为如此,在组织教学和编写教材中,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之间常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或重复,我们教学者为避免这种现象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首先,在选择教材上把侧重点放在“管理成本会计”这种综合性的学科上,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整合为一门更适应教学要求的课程;其次,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之间增加沟通协商,避免重复教学。对于难以避免的重复内容,例如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中的“标准成本法”等,也要强调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各有侧重的阐释;最后,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要注意各门课程的知识衔接,使得学生既能系统性又能有针向性地学习。
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应当摒弃以往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应注重激发学生在接受教学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更多地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引人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自我学习兴趣,更多地去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去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课前观摩”教学。老师讲授每一单元新课之前,首先组织学生观摩相应的实际业务或生产经营过程,从而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性认识,以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因为我们的学生还没有社会生活体验,往往老师讲了很多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计算法这一单元,在讲授五种分配法前如果先组织学生观摩一下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模式和工序流程,那么讲起课来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但这样做往往受时间、场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因此,教师应当事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单位教学的需要,深人企业调查研究,并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要观摩的内容制成影像,从而既拉近课堂与企业和市场的距离,也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s],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精讲,引人案例教学。老师尽量压缩讲授时间,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讲明、讲透,对于具体的核算、计算、分析及管理方法讲清步骤、突出要点,其他技术问题放在实训环节边做边学,为实训教学作好时间和内容上的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精选相关的案例,先让学生讨论案例,然后教师结合案例讲解教学内容,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具体且通俗易懂。为达到这一效果,我们一方面精读教材,进行精美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应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搜集、筛选教学案例。
3)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完成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训。通过模拟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在学生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进人社会实习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校内综合“实战演习”。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实际业务、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为搞好模拟实训,我们应当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实习环境尽量仿真,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安排学生在财务处实习等,提高对成本会计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模拟实训的内容相对集中,让学生进人一种工作状态,体现职业化的感觉,以便日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2.3完善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环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方式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理论知识考核多,技能素质考查少;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核少;短期记忆式打分多,长效运用性评价少。这样的考试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2有助于实现《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目标
《成本管理会计》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准确进行企业产品成本及其他成本费用的核算,具备成本核算员、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所必需的成本核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成本控制与节约的理念,构筑良好的企业管理大局意识,能够胜任生产型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实践证明,过去我们采用传统闭卷考试方式培养的许多学生,普遍“高分低能”,就《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而言,经过毕业生抽样调查,在中小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实习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专业性的内容还是运用不灵活,不能做到灵活变通,与企业的实际会计岗位真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这方面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成本管理会计》课程逐步改变期末闭卷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1.3有助于推进《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我们在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理念,对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教学中注重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以企业成本核算案例作为任务导入,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生产类型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进行成本核算,填写成本计算单等原始凭证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在此基础上登记有关成本账户。为充分体现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试思想,在《成本管理会计》考核方式上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与探索。
2考核方式改革研究内容
课题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了解目前济南职业学院财经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和方法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何适应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工作要求,综合评价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反映并适应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吃力的特点。
3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课题组在总结国内外高职考试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法、企业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该院财经系教学改革实际,构建《成本管理会计》考试模式,根据企业岗位调研,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逻辑排序,突出成本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上突出考试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
3.1方案设计
教学模式上,在改革成本会计教学中,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按照学生成绩以及语言能力建立讨论小组,每组人数在5-8人之间,该小组成员与将来考核方式中的小组成员一致,可以督促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闭卷笔试中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状。本项目计划在教学改革中增加实践性教学以及考核环节。力求学生以企业实际的成本核算案例为基础,能够运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步骤进行成本核算并填写成本计算单,编制记账凭证,设置成本账户并进行账簿登记等实践工作。
3.2考核方案
3.2.1理论考核。
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占课程总成绩40%,题型设置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及较简单的计算操作题。考试试题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期末按照学院和系部统一安排的考试时间进行考核。
3.2.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成绩主要有学生上课出勤、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构成,占总成绩的20%,着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任课教师日常归集整理该项成绩。
3.2.3技能考核。
采用分组抽签操作考核的方式,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各种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以及考核所需的单证。考题围绕重点知识展开,包括运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核算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等,可以围绕以下主要任务进行考核设计:①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②采用定额工时比例法分配生产工人工资。③采用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分配辅助生产车间辅助费用。④核算不可修复废品以及可修复废品损失。⑤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产品费用。⑥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⑦根据综合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单,按照项目比重还原法、还原分配率分配法进行成本还原。⑧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定额比例法计算各步骤转给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登记各车间生产成本明细账。⑨编制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期间费用明细表等成本报表。技能考核按照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期中阶段,第二阶段为期末复习周。考核时,按照被考核学生的人数设计不同题型,不同数字的题目,学生分组进入考场,学生抽签决定自己要考核的题目。考核时间为每人45分钟,教师严格控制交卷时间。这样的考核方式中虽然学生每人只抽考其中的一个题型,但事前并无法确定抽签的题目,学生学习和复习时,需要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成本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将改变传统上教师考前串讲,考试之前学生突击应付考试的弊端。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更加侧重对学生日常专业水平及技能的综合考察,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实际能力掌握的重视,这对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由于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在学生总的评分成绩中比重降低到了四成,而将日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运用能力的考察比重增大,这些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锻炼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应用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