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空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有过在耶鲁研究经历的马军似乎格外容易受到外媒的关注。2008年1月,英国《卫报》评选出“可以拯救地球的50人”,其中有4人来自中国,他们分别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科学家施正荣、电影《三峡好人》导演贾樟柯和民间环保人士马军。
“我哪里能拯救地球。”马军笑道,“不过这样也好,那些企业主老搞不清我们是干嘛的,现在看到这个或许能明白些:噢,这人确实有点怪,他是要拯救地球的。”
马军现在的头衔是“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这个看起来有些像事业单位的地方实际上是个民间环保组织,这大约是当下国内环保领域知名度最高的NGO。
“我们现在只有三个人。”研究中心在一个商住两用居民楼的6层。每天早上9点,马军来到这里,他的主要工作是收邮件,接电话,写报告,给研究中心的官方网站输入数据。最近他的爱好是用Google earth定位污染企业的位置,并把这些截图贴到网上。
“你看这个地方,”马军指着地图上四川的一家黄磷厂,“环保总局说它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我两次去过那个地方,污染造成下游县城的人逃亡。用Google earth的地图,就可以宏观地看到情况,废渣堆在山上,废水池密布在江边,看得非常清楚。这个工作很有乐趣。”
隔壁的客厅里,两个女孩对着电脑在忙碌。她们分别负责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研究。
1993年,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毕业的马军进入香港《南华早报》担任研究员、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在《南华早报》工作的近十年间,马军走遍了中国除台湾省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亲眼看到黄河断流、太湖水污染等触目惊心的环境事件,这些事件迫使他寻求水污染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些思考让他在1999年底写出了那本著名的《中国水危机》。
5年后,《中国水危机》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同年,马军入选美国耶鲁大学世界学者项目。在入选耶鲁大学世界学人项目期间,马军对中美环境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认识到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环境信息的公开。
“国内在环保信息公开上有比较大的缺陷,需要去弥补,再加上我自己对水污染比较熟悉。把这两个点结合起来就是做水污染数据库。”马军一直倡导建立一套基于公开、参与、法治的新型环境管理体制,见没有人出来推动,他就自己创办了“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标志是三个参差相连的汉代瓦当“云纹”,象征着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2006年6月,马军和他的几位同事编写了中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通过“水污染地图”可以检索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水污染地图中还列出了超过2500家污染企业,其中包括若干跨国公司。
去年12月,马军又了他的第二份“黑名单”――“中国空气污染地图”,接近5000家企业因曾经或正在损害空气质量的事实而名列其中。目前,“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已做完了第一期,同“水污染地图”一样,南方和西北地区的公众只要点击“中国空气污染地图”网站就可以查询到自己所在城市近几年的空气质量状况。
两个污染地图上现在已经收录了上万家企业的名单,这些信息怎样来的?弄错了是不是得吃官司?
从技术上我们当然得避免官司,必须要慎之又慎。因为每一条都涉及到企业的信誉和利益,我们也需要给他们一个公平。
网站上的数据都是来自环保系统和其他政府部门,这是我们和政府间最大的关系。全国各地环保局的网站上面,或者不同媒体引述的环保局数据,很分散,我们就是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每一条信息里都有详细的出处。
现在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各地信息公开程度有很大差别。你看我们这个图上面,有些地区是非常密集的,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地区就一定是污染最严重的。比如长三角这里污染企业非常密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这一地区的信息公开做得要比较到位,像上海市一年两次公布废水排放超标的企业。你也可以看到在珠三角地区,实际上这里也是个世界工厂。企业数量是巨大的,而且存在环境违规现象的企业也应该很多,但我们可以找到的数据就少得多。我希望在新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出台以后,各地区的污染情况公布的更详细、更完整。
数字总是枯燥的,你真的认为你的数据库能唤醒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吗?
1万多条记录,能够做到图上的也就几百家吧,数据是枯燥的,但其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污染,是当地民众真实的痛苦。下一步我们准备把Google earth上的截图和污染分布图结合在一起。点击那个企业就可以截图,它周围的河流变得五颜六色,这样可以让公众看起来更直观。
在现在的条件之下,让一个企业上到你的两个榜上,对它来说意味着什么?到底有多大的震慑?
现在是不平衡。对有些企业就是有震慑,比如跨国公司,因为它有其他的利益方在制衡它,它们在中国的公司出现在我的名单上。它的总部会觉得很震惊。第一家来找我们的企业,就是因为它总部的亚洲区的总经理在香港看到英文媒体上报道了公司在内地的污染情况,一怒之下,把该厂当年的年终奖金取消,要求他们一定要治理。
国外的媒体,或者它的买家企业。发现供货商出现在这个名单上,也会要求它来解决。有时候还有使馆也会介入,比如日本使馆,给每个名单上的日本企业发了通知,要求解决。还有外资银行,也会在贷款问题上施加压力。
不过,过来找我们表示要解决的跨国公司还不足总数的六分之一,有些国家企业的态度并不是很积极,像韩国。几十家韩国的企业,包括三星、LG,都有严重的污染记录,没有一家前来做过一个字的说明。
国内的企业几乎不会对上榜有多大反应,持无所谓态度的很多。因为我们不是政府,他们也不会重视这方面的声音。
国内公司漠然,是否意味着政府对他们的行为持磁纵或默许的态度?
我觉得中央政府不是,但是地方政府会有一定的保护。比如有一家企业上到名单上以后,客户企业对他有一些压力。来找我们的是当地的环保部门,说这是我们那儿的利税大户,有几干人员工,希望不要再放在上面,并且说它已经改好了。我说可以刊登他们的说明,但要从名单中去掉一定要经过第三方的审核。
你对你们的榜在社会上的效果满意吗?
我觉得只是迈出了非常非常小的一步,相对于中国存在的巨大的环境问题。我想后面还会有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我们现在能够安慰自己的是,虽然只有很少的量,只有五六十家做了说明,其中大约二三十家详细说明了改进情况,十一家做了审核,去掉的记录是五条,实际上还只是很小的量,跟18000条比起来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可以安慰的是,每~家做了改正的企业,都确实能够对当地环境改进有帮助,这是比较切实的结果。
你们,还有跟你们一样的民间环保组织,现在遇到的最大瓶颈在哪里?
应该是人才。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也正是那些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需要的,熟悉环境科学的、环境工程的、地图技术的,懂外语的。实际上我们要面对这样一个竞争状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在资金不能保障的情况下,你就没有办法竞争过这些公司。没有人才,不可能实现那些你原本可以实现的潜力。看似是资金的问题,实际是人才问题。非常需要很强能力的人来做这个工作。
你怎样给自己定位?有^说你是个与大公司的博弈者。
【关键词】城市建设 市政工程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1 引言
在市政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会体现为生态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废水污染。未来我国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就会更加重视,对环境和谐发展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2.1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建筑用的砂石等,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非常有害。
2.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每当雨天来临时,降水也会造成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污染。
2.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大大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人产生烦躁感,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4植被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市政建设包括: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系统、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照明设施、配套综合管线等。市政建设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以及分期规划等特点,因此,容易造成原有树木、绿地及植被的破坏。甚至在一些施工过程中,对一些城市公园或是保存完好的绿化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挖方、填土,这些都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地下人工构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亦会对地下水及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这种影响将会逐步累积,终有一天对生活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产生严重危害。
3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创新措施
3.1灰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灰尘扬起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
3.2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3.3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3.4施工F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应该进行分类回收,然后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表层土可以作为绿化用土,对于施工时产生的废土,统一规划进行回填处理,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保护作为市政工程施工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施工作业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合理的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对于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施工过程中提高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结合环境保护各项技术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机构及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作业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促进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
一、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1、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大大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人产生烦躁感,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建筑用的砂石等,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非常有害。
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每当雨天来临时,降水也会造成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污染。
4、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城市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包括水泥、石灰、砂石料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人员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堆积在一起,有时候经雨水冲刷导致水源污染,经过化学反应导致空气污染,一经人们接触,会产生各类健康问题,有效会对城市环境和施工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对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是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污染物对环境带来污染。因此,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市政工程施工中对噪音的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防治施工作业时产生的噪音要从多方便进行分析。如果市政工程施工是在学校、居民小区、医院附近作业的施工现场,要尽量采取隔音措施,若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晚上进行作业,则需要取得当地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许可,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是要尽可能地利用适宜的设备来降低噪音。同时,在车辆进出施工现场时,应减速慢行,避免鸣笛,这样就能不影响周边的安静环境。
2、市政工程施工中对粉尘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需要运输砂石材料、渣土的车辆,在运输中坚决禁止超载,同时要采取全封闭的运输方式,避免“天女散花”。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要求做到净车出入,同时应当在施工作业现场设置车辆冲洗的设施,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运输途中的材料泄露,也使运输过程中减少了粉尘对沿途的污染。就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市政工程施工中对污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确保施工场地远离水源地,做好临近水源地的隔离保护措施,以免施工污水会污染水源。市政桥梁桩基施工中会出现泥浆污水,必须采取先沉淀,然后再排放。也可以将施工现场的部分污水回收利用,例如,喷洒于施工现场,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4、市政工程施工中对水土的保护措施
为了避免水土破坏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事故过程中,事故管理人员要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进行紧密协商,因为大部分市政施工都是在城市内部进行。在准备施工作业的时候,要先仔细勘察地址状况,对软弱基地及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对于施工征地范围内的具有维持水土功能的树木绿地等,如果不得不破坏,必须找到可代替的人工防护措施。对于开挖路堑或填筑路基的施工作业,要设置必要的坡面防护以及排水措施。
5、合理布置施工现场,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
市政施工过程中的拌合站、员工生活区、预制场以及砂石料场等固定场所,必须要科学、规范、合理地布置位置,如果布置得当,不仅可以较快施工作业进度,还可以提高施工产地利用率,还可以减少施工作业中的产生的各种污染。布置施工场地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要将非必要的林建设施减少到最小,二,施工场地周围设置隔音措施,完善周边防尘降噪绿化建设;三,减少安装拆除的施工作业量,充分利用施工作业区内的原有供水排水管线;四,在确保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利用周边荒地和空旷的场地。此外,还要及时清理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渣等,避免乱堆乱放。采用篷布覆盖运输车辆,避免砂石料或外运的垃圾外泄。当拌合站、生活区、料石场的施工作业结束后,需要按照相关规定拆除应当彻底清除的各类临建设施以及固体废弃垃圾,还要及时恢复施工场地周围的绿化设施。
三、市政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做好施工准备阶段管理
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管理。在施工作业的准备阶段,第一,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立针对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各项潜在因素做出及时的应对处理办法,明确施工作业组织中针对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分工细则,完善施工作业中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组织计划实施市政施工时,应当先了解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明确我国针对建设项目中对于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
2、施工阶段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实施。在工程作业实施的阶段中,就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施工工序的特点及时改善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相关制度,并且做好相关的环境污染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管理中作的水平。为了确保施工阶段各项作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要及时评估施工阶段中可能造成的污染状况,还要定期开展施工环境影响的调查,依据以上两个方法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污染的防治措施,并且还要确保其可行性和科学性。
3、作业条件及环境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必须采用封闭式硬质围挡,高度不得低于1.8m。施工现场设置标志牌和企业标识,按规定应有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制度板,公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采取保护措施,确保与建设工程毗邻的建筑物、构筑物安全和地下管线安全。施工现场高大脚手架、塔式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应与架空输电导线保持安全距离,高压线路应采用绝缘材料进行安全防护。施工期间对建筑工程周边临街人行道路、车辆出入口采取硬质安全防护措施,夜间应设置照明指示装置。施工现场出入口、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及施工季节、气候和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达到文明安全施工条件。
4、加强完工后的管理
污染发生后的处理机制。由于各种原因,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污染。施工部门应当及时针对污染发生状况采取预案,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还要将污染事故的现况及发展趋势及时上报主管部门,一边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污染危害蔓延扩大。针对已发生的污染事故,要严格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处罚造成事故的相关责任人,整改相应的施工作业中的漏洞,不断完善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处理好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律,调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寻找解决产生矛盾的根据和解决方法,以便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
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2.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
2.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2.2.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2.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2.2.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怀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太平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3.关注环保热点,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热点的动态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一些简单问题:谁能说出今天海南的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我国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是哪个城市?最高的又是哪个城市?其实这些内容都是电视上每天必播的内容,但未必有学生或市民会自觉地看,通过提问,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环境问题时刻伴随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与环境相关的热点报道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今年我国4月份发生的"沙尘暴"、2004年印尼发生的"海啸"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还适时地向学生宣讲我国的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4.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渗透环境教育
自觉参与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核心问题,再动听的语言也不及亲眼所见来得真切,更不及亲手所为来得真实,要让环境教育深入学生的心,只在课堂讲理论、讲现状是远远不够的,通常最有效的教育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当地的行为是如何引发、防止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因此,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外,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贴近现实,增强生态意识。"
4.1开展“环保从身边做起”活动。顺手关水龙头,少用洗洁精,选用无磷洗衣粉,少用塑料袋,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拒食野生动物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教育效果远胜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例如:我校在每个班级里都挂着由全班学生签名的一张锦旗,锦旗内容为"人格、人品是做人的根本,我以我的人格保证,以后不乱画、乱仍!"利用学生自己的签名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效果远胜于教师的教育。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农村污染现状
农村污染主要有水体、土壤、空气污染,其中,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直接或间接与水体污染存在联系,因此,水体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
根据国家2006年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统计,我国农村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面源污染包括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未经处理随雨水进入河流的村镇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等。面源污染是造成河湖水质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污染严重,城乡居民饮水受到威胁,农村大量人口饮用不安全卫生水。据调查,我国人群患病的88%、死亡的33%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化肥和农药使用过度引起的面源污染;
(2)乡镇工业企业对水体的污染;
(3)污水灌溉以及畜禽养殖污染
(4)居民生活垃圾污染
其中,工业企业废水可通过建立环保处理设施和兴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方式得到解决,生活垃圾也有专门的集中式垃圾处理方式。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已成为农村最大的污染源,尤其是对于分散型养殖户,如何处理废弃物已成为一个破解农村污染的重大课题。
沼气工程技术是利用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有机农牧业废弃物作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同时实现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的工艺,同时,其代谢产物沼液、沼渣可用作有机肥料。所以,充分发挥沼气工程的技术特点,能有效缓解由于化肥和农药使用过度引起的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两大污染源。
二、农村用能现状
中国有近70%的人口集中的农村,因此,农村能源是一个战略问题。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特点是低品位能源的比例大、热能使用效率低和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村能源的短缺导致农村生活用能过度依赖生物质能。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用能比例达到50%以上,且以直接燃烧为主,排烟温度高损耗大,热效率低,污染严重.对生物质能的过度依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影响到农村健康和收入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收入的低下又反过来造成农村能源的不合理消费,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积极开发干净而可再生的沼气能源,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整体农业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内物质多层次利用,能实现多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一直成为中国近20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而成功的选择。沼气生态农业是以沼气为纽带,将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地联系,所建立的与人类生存相和谐的经济高效的良性生物循环系统,沼气的综合利用程度,既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产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急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品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广沼气综合利用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和深远。
三、户用沼气的经济性和应用性
我国农村的能源结构模式,不可能再走传统农业的道路。同时,沿用古老的直接燃烧方式,是生物质资源的巨大浪费,还要导致生态条件严重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改善。
另外,也不可能走西方“石油农业”的路子。西方农业增产依靠投入大量商品能源(包括化肥、农药、机械、灌溉、生物技术等),投入的商品能源越大,增产的粮食越多。从物质能量转换看,投入的能量与产出的能量之比,大约为1:2。虽然他们的单位面积产量尤其是人均产量越来越高,但能量的转换效率却越来越低.我国商品能源本来就不足,因此这条道路显然是不现实的。走中国式农村能源道路,大量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质能源,提高其转换效率和热效率,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缓解农村能源的供需矛盾,改替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的污染。
沼气建设和实现农民小康、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具有合理和充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料,解决燃料,增加优质有机肥,改善生态条件,净化环境,即经济、生态和环境三者紧密结构的综合效益。
首先,开展沼气综合利用,能够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与人类生存相和谐的经济、高效的农业生产循环系统。沼气综合利用正是满足了这一要求,能使种植、养殖相互促进.能量循环多级利用,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其次,它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用沼肥可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业污染,改善作物品质;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可有效的解决农村因烧柴而毁树伐木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推广沼气综合利用,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建一口8m3沼气池,约需投资30000元左右.利用这口沼气池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500-7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支100-15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口沼气池带来的直接效益在1200元左右,两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沼气池使用年限按15年计,如果建池成本分摊到每年则为200元,这样每家农户使用沼气池带来的直接纯收益就是1000元左右,人均增加纯收益300元左右.如果把沼气池建设与优质水果或无公害大棚蔬菜等高产值作物生产结合起来,带来的效益会更大。
第四,有利于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农民用上沼气后,日常炊事不再受烟熏火燎之苦,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同时,高效、清洁能源的使用,使农民从传统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转变。
第五,能有效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沼气池能阻断病疫传播渠道,对防控人畜疾病,疫病有显著效果。经有关权威部门检测.在已建沼气池并正常运行了3个月以上的沼气发酵液中的寄生虫卵阳性率为零,达到了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国家标准。未建沼气池户蛔虫病、钩虫病、肠道传染病率分别是已建沼气池户的29倍,3.92倍和9.86倍;已建沼气池中未发生烧虫病患者,未建沼气户庭院蚊蝇孽生环境发生率是已建沼气池的2.03倍。
四、户用沼气池的主要类型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村实施清洁能源大生产,沼气工程建设摆在议事日程上,作为为民办实事举措之一,在农村大力推广实施“一池三改”,即户用沼气工程建设。
“一池三改”即:一池指每个农户建一个沼气池,三改即通过建造沼气池进行改厕、改猪圈、改厨房。从而能充分利用养猪户的自然条件,使人、畜粪便自然流人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供厨房作炊事、照明,沼液、沼渣作优质肥料供农田施用。由于沼气的不断生产,农户可一年四季都可用沼气作燃料,从而对厨房的改造起到一定作用。通过“一池三改”富民工程建设,使农村卫生环境得到充分改善,同时改变了饮事用能结构,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优化了农作物的品质。因此,农村实施“一池三改”富民工程,一方面对农民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减少了能源资源的耗量,节约了资源,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通过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推广“猪—沼—果”、“猪—沼—作物”等生态农业模式;
第二,由当地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负责,把沼气建设任务分解到农户,通过省级和地方财政补助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第三,广泛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和自筹部分资金加速了沼气池建设步伐;
第四,向农户普及沼气知识,推广配套技术的概念,通过沼气池这一物化的载体,从建池到使用,向农民推广一整套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促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第五,加强沼气技术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和专业化施工,确保建设质量。沼气配件实行政府集中采购,让农民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五、户用沼气池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发展户用沼气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产业链意识,不能发挥出沼气工程的纽带作用。责任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沼气建设的作用了解不深,为治理而治理,就能源而能源,对沼气利用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充分发展沼气池的综合效益。这就影响了农民的建池和进一步投资的积极性,加重沼气池建设和维护的财政压力。
第二,机构不完善,人员储备不足。沼气工程及其配套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沼气技术又是一种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掌握的知识,无论是管理还是施工建设,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就目前而言,各级管理人才和优质施工企业的缺乏是沼气工程发展推广的最大瓶颈,其原因一方面是沼气工程的发展起步晚,储备少,但是主要原因是财政投入少,加上沼气工程属于半公益性质,施工企业的利润太低,缺乏进一步技术创新和扩大产能的动力和能力。再者,领导的不重视造成管理人员缺失,很多地方农村能源主管机构身兼多职,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工程造价偏高,财政支持太少。近3000块的平均成本对于沼气工程的主要市场农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很多农民群众感到难以承担。资金投人不足是一个多方面的因素,若经费全部由政府来负担,则势必造成财政的巨大压力,如何更好的挖掘沼气工程的市场潜力,依靠沼气工程的能源优势,资源纽带作用最大化市场效益,才是解决投入不足的根本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提高认识。各级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认识统一到沼气池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富民工程,一项德政工程上来,要把沼气池建设与发展养殖业壮大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沼气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借助各种宣传手段,进村入户宣传政府建池政策、规划和沼气建设的好处,充分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沼气建设的积极性。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某市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某市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中学教学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
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以下就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谈我所作的一些尝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2002-2003非典型肺炎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2.1 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2 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在森林重庆的大背景下,我区提出了“公园大渡口”建设,建成了“42园七带一长廊”,我充分利用这一天然的教学基地,让学生来到这些“天然氧吧”,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3 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重庆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桃花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歌乐山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3. 从正面引导,让学生知道环境优美,生活舒适
在课外活动时,给学生放动画片“外星人鸟瞰地球”,让学生换个角度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环境受污染的情况,每个学生大受震惊,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此急需保护!也可播放“鸟瞰新重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化及森林重庆建对我们生活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