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然而,农业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却很严重,农业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有效资源创造无限的经济利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农业效益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
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区域环境资源,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并最终把经济、社会和生态组合成综合效益最佳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高效农业中效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企业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经济效益反映出来,经济效益要求企业最大限度节省劳动成本而带来同量的产能,或者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力成本而带来最大的有效产能。效益的提高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追求更高的利润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因此,生产商通常会有意识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各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非经济效果和影响,诸如对社会文化、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称之为社会效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以市场作为切入点,关注市场需求。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与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关注农业经济的社会效益,应满足社会基本的生存需要,生产较多的农产品;满足社会的安全需求,关注产品的质量,生产出安全的绿色产品;满足社会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让农民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在参与中提高积极性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各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效果和影响,称之为生态效益。人类在各种经济活动过程中,应该保持生态平衡,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效益更看重的是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注重产业的长远发展,要以不牺牲生态效益为前提条件下去追求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应该重点把经济发展方略放在利用本区域的资源优势上。在众多的农业生产区域因素中,抓住关键的区域因素至关重要。总的说来,区域因素中的气候、地形、市场和交通等因素通常是高效农业在区域选择中所考虑的重点。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O~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使得河南的农业经济繁荣丰富。截止到2012年底,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千亿斤、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2年居全国的首位河南省用占全国1门6的耕地,生产了总产量占全国1/4的小麦、1门O的粮食。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之外,河南省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
河南在中部六省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联南贯北,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以及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京广与陇海两大铁路干线通往全国,贯穿全省的京珠与连霍两大高速公路干线都在郑州交会,河南逐渐形成了非常实用方便的交通运输网。随着河南到西安、武汉、北京、广州等地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运行,河南逐步成为全国的高速铁路枢纽。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是河南发展高效农业的巨大区域优势。这使得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便捷,为河南区域农业的高效市场化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特殊的区域使得河南省具有独一无二的交通优势、足够的市场规模、较小的市场半径和较低的物流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
高效农业发展的区域模式
(一)特色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利用独特的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的技术、独特的市场掌握所形成的特色产业。
1.典型经验。特色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中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
特色种植业。原阳大米是新乡地区原阳县一带的特色农作物,利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不仅建立了以水稻农作物为主的种植基地,还采用市场化运作,进行品牌化运作。目前,原阳大米不仅是当地人购买大米的首选,而且正逐步走向省内外其他区域,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一些区域还有以大棚蔬菜种植业带动当地农业高效发展,光山县十里庙、中牟县老八庄、卫辉县焦庄、杞县王堂村、襄城县尚庄村等都是大棚蔬菜种植业的典型村庄。这些村统一规划,走市场化道路,进行集中连片规模种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大发展。还有一些村以种植花木业带动区域农业高效发展,如潢川县吴楼村、光山县天赐城村等农业村。
特色养殖业。一些农村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养殖业基地,比如养鸡场、养猪场等,比较典型的有光山县仙居乡杨竹园村。该村结合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养鸡业,采用现代化管理,引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化养殖,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村民的收入翻倍,扩大了就业,打造了更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该村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注重沼气建设,维持生态平衡,追求高效农业的持续性发展。
2.经验与启示。特色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首先要拥有特定的自然资源,以突出特色和优势;其次,在特色产业的建设中,注重塑造龙头产业,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规模优势;第三,注重品牌的塑造,加强营销宣传,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以品牌带动农业从注重量的发展转向追求质的提高。
(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就是引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借鉴工业发展的经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引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的高效发展。
1.典型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面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河南省大多数地方处平原地带,加上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特别适合种植小麦。2012年,河南省小麦年产量超过300亿公斤。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是河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优势。以小麦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河南省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麦制品加工省份,有2000多家的小麦农产品加工业,每年有3000多万吨的粮食转化能力。二是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一些品牌农产品加工业逐步为人所知。目前,河南省有近万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骨干企业,一些企业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如双汇、、华英、三全、思念等一大批品牌食品享誉国内外,这些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巨大发展,而且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就业,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提高了区域的知名度。三是形成了相对品种多样化的农产品加工业。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品种相对比较齐全,涉及的领域包括粮食、肉制品、预制品、果蔬等行业。总体说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小麦加工业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同时注重多样化全面发展。
2.经验与启示。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必须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响一批农产品加工品牌,做大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建立发展区域高效农业的目标,引用市场竞争机制,制定区域高效农业发展的竞争策略,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影响力。
(三)与第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结合区域优势资源,树立“发展高效农业与第三产融合”的理念,设立专项基金、捆绑涉农资金、加快土地流转、出台扶持政策、加大特色宣传。引导休闲观光、花卉产业为主导的高效农业形成特色和品牌。
1.典型经验。古荥镇充分借鉴吸收,并借助“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招牌,深入挖掘古汉文化及剪纸、烙画等民间艺术,引入战略投资方,全力把古荥大街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汉风街”;开发好“黄河文化”,打造沿黄旅游特色村,串联沿黄旅游资源,发展以农家体验游、黄河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餐饮游为特色的沿黄休闲生态文化游产业带。地处焦作云台山风景区内的修武县北部太行山区的岸上村,结合区域优势,把发展农村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带动了区域农业的高效发展。结合旅游景点的资源,该村积极打造“农家乐”,集“吃饭、居住、娱乐、购物”一体化,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店,感受农家的文化,购买农家游特色的产品。
2.经验与启示。与第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区域优势,引入民俗文化的理念,通过绘画、音乐、文学、工艺品等了解民族习俗、特征,以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高科技设施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一、商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南县农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交接地带,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性地带,境内河流广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较之平原可谓山高坡陡、河谷纵横、石多土少、土层浅薄、植被覆盖率低,不适宜大面积农耕。近十几年来大规模的上山垦殖,导致了整个自然生态平衡失调,引起了水土流失为中心的、以石漠化为极端的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了以下严重问题:山坡耕地占总耕地的比例大、林草覆盖率低、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及石漠化现象严重。
(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民增收困难
农产品完全竞争化,并且由于实行,导致农产品产量小,市场供给少,而产品利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销售量成正比,再加上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这就决定了农民种地几乎没有任何利润而言,甚至是一种亏本的生产,土地产出属于规模报酬递减,基本不能获得垄断利润;另外商南发展未来比平原地区农业发展未来形势更为严峻,由于多山多低洼,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低,如果不转向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即生态农业化道路,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陷于更加窘迫的处境。
二、对商南农业问题的分析
(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毁林造田”现象的发生和扩大化
发展生态农业,面向市场因地制宜转变思想,不再“以粮食为纲”思想为指导,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种植果树等这样便会很大程度上避免“毁林造田”发生和扩大化,避免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地理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可以有效的发挥山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把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的土地变为利于畜牧业,种植业等农业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避免了山地为主的地理位置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小麦、玉米种植的不足,进而避免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
(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商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来实现。我国的农产品处于完全市场竞争中,产品大部分无差别,就一般的生产而言,很难获得较高利润。另外,由于商南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并且以山地为主,而与目前的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相比,商南农业发展未来形势严峻。结合实际情况,只有加大力度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即走生态农业道路,才能使产品有差别,并且生产、销售数量也变得较少,故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力会增加,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转变为“处于垄断竞争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该走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四)商南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身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
商南位于秦岭南麓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2.4%;降水较为丰沛,年均降雨量为800―1300ml。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在农业生态上,由于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又低纬度的特点,加上工矿企业不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才剂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
(2)工业化初期的县情优势
陕南多山地丘陵,工业发展较之平坦的关中,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虽从工业进程看,这是个劣势,但是从生态建设角度看,由于“三废”污染少、环境被工业化破坏程度低,土壤中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物残留量很小,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易于树立一系列的绿色产品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加上,目前流行绿色消费,吃绿色食品的观念,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3)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根据对一些市民对绿色食品消费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市民不仅喜欢消费这种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环境的绿色食品,也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价格;再者,绿色食品在出口方面也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可见,商南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展手脚,大力度发展绿色农作物,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又有力保护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特色农业
要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力求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有我特、发展特而专、精而美的农产品。立足各地的自然优势,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商南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有:辣椒、板栗、核桃;当地特色畜禽产品有,如土猪、乌鸡、野鸡等不仅肉质鲜美,纯正,且产品质量上乘。除此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红薯、魔芋、红小豆等,总之,商南特色农产品很多,有马铃薯,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还有猪牛羊肉、核桃、板栗、龙爪、杜仲、黄姜、猕猴桃等潜在特色产品,只要引导得当,开发有序,就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应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商品意识,合理布局,重点发展,抓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发展绿色农业
商南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一是农药化肥使用水平低,生态环境好;二是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各类植物1696种,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野生动物278种。这些资源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三是气候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为绿色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最近几年沼气的普及,农家肥和有机肥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创造了条件。商南还是全国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长在山坡上的兰花、小叶竹等花卉苗木种类繁多,应该根据市场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度规模的发展,而从县情看,要把绿色农业产业放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化调整的重要位置,应从政策和资金等给予重点倾斜。而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看,应注意以下几点:市场定位要准,标准水平要高,运作载体要强,市场营销要活。
(三)发展高效农业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抓特色。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市场前景比较好的果、药、花、树、茶等特 色产业;第二、抓基础。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道路、水利较差,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抓科技。要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村的管理工作。第四、抓管理。要提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把合作社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纽带作用。第五、抓服务。抓服务的内容很广很多,要重点抓好农村的流通服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展农业抵押担保贷款和农业政策型保险,提供应有的制度供给。
(四)发展循环农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农业部门来说,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重点支持领域和保障体系“。二是推进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衔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极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绿色消费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创新,建成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五)适度发展畜牧业
要抓好畜牧业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要健全饲料供给体系,确保饲料的供应及时、充足、安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良种繁育规划,建立良种准入制度。以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良种发展,加大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完善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防控站点,发挥畜牧部门作用。逐步引导养殖户建立可追溯体系。完善动物疫情控制办法。二是健全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营造畜牧业结构升级良好市场环境。加强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保持畜制品的价格相对稳定,最大程度上保护养殖户利益。不断完善定点屠宰制度,建立定点屠宰场,完善定点屠宰场的监督政策和服务。加快冷库建设步伐,扶持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有力避免和防止环境破坏,有力地保护好环境,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商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2][3][5]陕西省商南县政府网.http:///.
蔡建明 韩 非 张菲菲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步入城市社会,都市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立足国情,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农业园区化道路,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农业园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的空间组织单元,已经成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
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大体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城市时代新型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理念。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都市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地区的一种综合农业经济行为,包括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到食品安全监管和休闲体验的整个经济过程。它具有比乡村农业更强的多功能性,体现在生产(多元和高效经济并存)、生活(弱势群体参与和和谐社会构建)、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优美环境重建)和生情(自然景观教育和健康文化创造)等诸多方面,县城市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切入点和城市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因此需要被有效地纳入到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来。由都市农业的概念可以看出,它与乡村农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区位、经济系统和多功能性三个方面。其中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其具备了发展从一产到二产到三产乃至四产的广阔前景。
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可从复杂的图1中得到体现。从图1可以看出,它几乎影响到整个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具体说来,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
1、生产功能:提供农副产品,促进食品安全
由于紧邻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其雄厚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信息,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通常更具有现代化和孵化示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通过合理布局生产保障型产业,在城市周边生产特种粮食、蔬菜、肉禽蛋奶等常规农副产品和开发名特优、鲜活嫩农副产品;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蔬菜、水果、花卉来满足中心城市人们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除此之外,都市农业还可通过与其他产业的结合,生产加工出诸如清洁能源、医用农业疫苗、转基因动植物等高新产品和在严格监管下的更安全健康的食品。
2、社会保障功能:拉动就业,增加收入
都市农业能够通过延伸产业链为城市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城郊的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值和农民增收。在发展中国家,都市农业还能为城市贫民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或通过补贴家用,提高他们的营养供给。同时随着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及城乡互动,它已经成为一项“永不过时的夕阳产业”,或称为“都市朝阳产业”,为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就业和投资。
3、生态保障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都市农业是城市区域的当然生态保障,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1)增加绿地。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在都市开辟城市森林,创建公用绿地,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
(2)维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都市农业资源,可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防御灾害。除防止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外,都市中预留的农田还可在灾害发生时(如地震、SARS等),成为市民的避难空间,减轻受灾程度;
(4)预留空间。可在防止城市空间过度蔓延的前提下,为未来城市扩展预留弹性空间,实现城市合理有序的空间发展。
4、旅游健康功能:建设田园城市,为都市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除一二产业功能外,都市农业还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生产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乡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发展第三和第四产业,即发展传统服务业和以体验为主的休闲业。也就是说,它不仅可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从事农业旅游等活动,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新型休闲的场所与机会,通过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减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其达到舒畅身心和强健体魄的目的,提高生活品质。
5、教育功能:认知体验农事劳动,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
都市农业可以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就近接触农业、体验农事劳动和农耕文化,在回归大自然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了解农业的生产过程,体会农家生活的乐趣和艰辛,使其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与学校和社区进行合作,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
6、示范辐射功能:推广农业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都市农业还可通过会展、基地示范和培训等手段对周边区域产生示范辐射功能。它至少能在农业科技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都市农业依托城市的经济实力、农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都市农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将对周边农民和相关企业起到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新能力的作用。
世界农业园区化趋势及我国农业园区化发展现状
通过从历史背景、组织形式、生产特点、营销与物流、功能作用和扶持政策等方面,对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世界农业发展越来越趋于园区化,即乡村地区的大中型农场化和半城市化地区的园区化。园区化有利于应用工业化的技术和管理成果,实现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和规模化,同时开发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
我国在都市农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大量众多类型的农业园区,仅各类农业科技园区就多达4 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
区1个,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等600余个。当前我国农业园区发展中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突出
目前我国部分园区受上级政府的干预过多,运作效率低,未建立现代化企业组织模式,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2、建设资金不足、缺少相关政策扶持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投入的补贴远远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对农业投入补贴大于70%,美国大于55%,荷兰等欧洲国家介于30%~40%之间,而我国农业投入补贴大大低于30%。由于农业基础投入过小,园区投资效益偏低,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后续发展能力受较大影响。
3、园区科技转化丰低,市场推广能力不强
据测算,我国技术进步对衣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9%,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也相差5~10年。
4、缺乏科学规划,功能定位不强
我国农业园区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科学、务实的规划作指导,导致园区功能定位不准确、发展目标含糊,“盆景效应”、“形象工程”等重政绩轻实效的不良现象频繁出现。
5、经营主体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部分园区经营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并非完备,存在产权不明晰、机制不规范、债务不清和资产约、束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出现了“只进不出”、“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没有经济效益。非但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反而成为当地的负担。
我国农业园区化发展对策
1、做好科学规划和园区功能定位
在建设农业园区之前,要根据园区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及其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来对园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依据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从一开始就将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纳入到园区的战略和空间规划中来。这是奠定农业园区总体格局的核心。
2、进一步完善农业园区的管理体制
通过借鉴国外农场农园管理中的多利益群体参与模式,建立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指导委员会+协会促进+项目企业化运作+经营服务市场化”的组织运作模式。这是保证农业园区高效运行的关键。
3、引入多种经营组织模式
农业园区的经营模式可以包括以下组织形式:“公司+农户”、“园区+企业”、“园区+企业+农户”、“园区+企业+协会”等。各地的农业园区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的特色经营之路。这是农业园区能力建设的保证。
4、拓展农业园区的多元功能
最为重要的,农业园区的发展要依托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市场资源和政策等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拓其多功能性,使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这是确保农业园区可持续盈利的根本。
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步入城市社会,都市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大势,园区化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发展模式,因为它不仅有利于专门化生产,提高效率,还有利于通过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实行规模化生产,发挥产业聚集效应,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立足国情,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也亟须走园区化道路。为此要基于都市农业多功能性,大力推进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健康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全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迈上新台阶。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农业、环保、国土部门统一规划,联合制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挖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循环发展潜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农业走循环利用、生态发展、特色效益之路。
依据实情选准模式。根据各区县的土地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各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例如畜沼果、种养加、畜沼草、畜粪蚓、有机肥生产、鱼菜共生、稻虾共育、秸秆覆盖秋洋芋等。
加大政策扶持激励。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养殖场环保处理设施建设费补贴方面的经验,建议市发改委每年在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一些专项资金,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给予补助。比如,对养殖场配套的沼气工程及配套设施、粪污处理设施、粪肥还田、沼液还田管网等实施补贴;对有机肥生产和有机肥使用实施补贴;对废弃物综合治理、病虫害统防统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实施补贴。
一、农村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一)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巩固
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饱和与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物消费呈现出不断升级的趋势。人民对与农产品的种类、质量有着更高的以及多样的需求。这样,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加工与销售,这样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上述需求,而且也能够满足国内的农产品销售需求,同时也能够顾及到国外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这对于深耕国内市场与开发国外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
我国农业竞争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给过剩的现象,由于经营品种较为单一,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经营上普遍存在着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使得市场仍然处于低级的价格竞争阶段。但是,通过发展农业特色经济,能够使传统的农业价格竞争模式转变为非价格因素的竞争,这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者发掘农业特色、增加经济收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增加
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由于特色农业能够有效的避开低级的价格竞争,能够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与经营者三方共同拥有具有差异的竞争优势,不但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也能够更全面、更好的为消费者提品与服务。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
我国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众所周知,品牌具有较强的雷击效应,它不仅直接体现出特定产品的信誉与质量,也富含更多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偏好性、忠诚性能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不可替代性。而特色农业正是具备了上述特点。所以,发展特色农业将能够形成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竞争优势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作为全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代表,近年来已经基本创设出了一条具有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山东各区均开发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全国优势特色农业产品,并朝向规模化、产业化趋势不断发展。此外,在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山东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与特色。下面,本文以蓝莓与苹果两个特色产业为例对其竞争优势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蓝莓产业
1.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近年来,山东一方面不断扩大蓝莓生产的规模,另一方面也不断引入龙头企业,对其进行深加工。例如山东威海、烟台等城市不断扩大蓝莓的种植面积,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但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山东蓝莓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胶南蓝莓为例,它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蓝莓产区,但由于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销售危机,以种植蓝莓为生的农民更是陷入了经济困境。但胶南通过深化蓝莓加工格局,开发了诸如一大批蓝莓果酱、蓝莓饼干、蓝莓饮料等产品,不仅有效避免了供给过剩而带来了价格下跌的风险,同时提高了蓝莓产品附加值。
2.蓝莓采摘旅游
自2010年以来,山东半岛依托蓝莓生产基地,推出了一系列集蓝莓旅游、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自助旅游项目,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游客,给当地政府与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进一步打响了胶南蓝莓的知名度。
(二)苹果产业
1.互联网思维发展品牌
去年总理在两会中提到了“互联网+”的概念,山东紧紧的把握住了这一契机并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农产品产业链当中。例如,联想集团跨界进入山东苹果产业,为产业的革新注入了互联网思维。具体为:通过与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合作,联想统一提供农机局、种子及农资等,农民则开展规范化的生产运作,最终进行生产的集中化处理。在这一规模、规范的生产下,山东苹果品牌得以强化。
2.营销渠道升级换代
山东苹果在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借助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力量,并利用自己品牌与规模化生产优势,树立起了有机苹果的品牌形象。例如红富士苹果与淘宝的合作,为山东苹果销售渠道更新换代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近年来开启的一系列网络营销活动,更是让山东苹果走入了千家万户。
三、提升特色农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组织
目前我国特色农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优势上,而要想提升特色农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延长农业生产链。比如:可以开发与之配套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服务及生物产业。具体来讲可以发展以下三类企业:1.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重点在于支持这些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与工艺,不断开展技术研发工作,确保农产品及产业结构实现升级。2.特色农业服务型企业例如成立植保公司、营销公司与代耕公司等特色农业服务性企业,实现特色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3.特色农业高科技企业特色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要重点解决它在特色农业方面的税收优惠、风险投资及信贷担保问题,确保特色农业的发展有足够的政策支持与优惠。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特色农产品种植、农机具生产、水产品养殖及禽畜养殖等多个行业培育特色农业合作社,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合作社、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合作社,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及特色农业融资渠道,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政府加强引导,扩大农业服务公司规模
以山东省为例,省内农村中的农业公司虽然数量较多,但公司规模并不大。而山东省GDP中农业占比较重,政府也一再强调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所以,现实与这一导向并不相符。因此,扩大省内农业公司的规模与范围迫在眉睫。同时,特色农业公司本身就具有盈利的能力,而且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上来看,扩大特色农业公司的规模也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风险。也正因如此,山东省应重点扶持和促进具有资质的特色农业公司的发展,从而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科学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提升特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生产领域内不但要应用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也要重视技术的力量。在生产领域利用上,可以通过研究和生产具有现代基因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特殊功能基因的农作物及禽畜品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此类品种将大幅提升产量与质量,这对于实现农民增收、提升特色农业的竞争力非常关键。而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上,主要可以通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改善特色农业的时空条件。农民通过网络技术与信息服务可以克服农业本身在信息获取与使用中存在的阻碍,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还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及遥感技术来实现特色农业的生产环境、生物灾害及自然条件的监测管理,从而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需提到的是,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并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农业管理组织体系、政府政策支持与融资环境来生产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从而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规模与质量。另外,还应该注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农民创设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切实提升农民收入,从而让特色农业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刘萍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财政所
参考文献:
[1]王世泉.浅谈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02).
一、无锡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现有产品类型
无锡“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展现无锡“岸青水碧、蔬果飘香”的江南鱼米之乡农业特色,依托我市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农业物种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集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业休闲基地,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适应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无锡旅游要以“旅游城”建设为目标,以发展定位为统领,以发展战略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无锡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无锡成为“最适宜旅游休闲度假”的国际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无锡应打破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实现和谐共生、成就新型农业特色示范,加快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推进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并打造有机农业的多功能景观,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文化性、娱乐性生活的多维体验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娱乐主题的休闲旅游。
目前无锡市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锡东生物农业、锡西优质果蔬产业、锡澄高效设施农业、宜南特色精品农业和环湖休闲农业等五大现代农业板块。但高品质的有机农业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开发,产品同质性高、功能单一、档次较低;目前供应的有机农业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粗放,档次偏低,缺乏精细化经营;现有产品多打观光牌、生产牌,配套设施少,游客往往乘兴而来、阑珊而归;目前已开发游憩产品以同质性高的农家乐为主,缺乏更加深化的娱乐、休养、运动、消费等游憩功能。仍停留在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低层次运用,不够重视生态融合。据初步调查,目前无锡市以有机农业为主题的产品类型如下:
(一)主要依托农产品销售如龙寺生态园,主营采摘茶果(杨梅、水蜜桃、醉李、枇杷、葡萄等)、湖边垂钓、品尝太湖美味、木屋品茶等项目,附带烧烤欢聚、CS拓展、帐篷野营。另外还有阳山村、天蓝地绿休闲农庄、“尚田”农业、“好壹家”主题农园等。
(二)主要依托旅游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养殖、素质拓展、会议服务、运动(有氧跑步,田园骑行)、写生等项目。如红沙湾农业观光区,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无锡市乡村旅游示范单位,主要种植茶叶、枇杷,采摘、烧烤、农家乐。
(三)依托自然资源、地方文化如马山古竹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近有湿地、远望青山,毗邻灵山景区,设有精品民宿,农家餐饮,地方名俗文化体验等项目。雪浪山生态观光园,以薰衣草观赏为主;山联村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景区;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突出“泰伯故里”、吴文化发祥地的亮点等。
(四)依托农业文化、科普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以农业文化、科技、产品、模式、展示为基础平台,主要经营亲子体验、政商会务培训、生态采摘等农业旅游产品。
(五)主要依托房地产开发如“田园东方”,国内首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农村融入都市文化,适应城里人体验农趣的市场需求。
二、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类型
有机农业带给旅游者带来最高层次的享受是深度的互动体验,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探索,是身体的调养与心灵的愉悦,我们将这些非物质的感受统称为“生命感悟”(启示),如个别领先的有机农业推出的“佛法农禅”(例如:有田)、“慢生活”。游客的体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即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游客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
(一)娱乐体验娱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在有机农场可以打造多元主题活动,游客可以与家人共聚天伦,与朋友谈天说地,在不同乐趣中放肆快乐。游客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或开怀大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
(二)教育体验游客在旅游中见识到的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有机农场面向核心家庭开展了形形的亲子活动。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栽种、采摘、烹饪等环节,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植物成长的点滴。游客在田间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并在亲自躬耕于农田时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三)逃避体验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远离都市,与田野、清风为邻,净化身心灵。近几年农家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这种需求,到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可以使游客在相对淳朴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我;在与自然、田园零距离接触中体味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平淡、与世无争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
(四)审美体验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态各异、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乡村建筑、稻田、菜园、花田、鱼塘等农村元素,以其独特的色彩、肌理、线条、尺度,都能给都市人提供别样的形式美感受;田地劳作、渔舟晚唱、节日喜庆等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又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表现美。
三、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规划与发展的方向
有机农业旅游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与本质表现,比如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这三种味道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有趣味,包括趣味运动、趣味教育、趣味劳动、趣味营销等等,只有趣味性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才能调动顾客深度体验的积极性和快乐感。自然就能达到“值得回味”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促使消费者做一个津津乐道的义务宣传员,能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并最终促成回头消费的目标。
1.1龙头带动型 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是产业化组织的加工中心、营运中心、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这种模式广泛适用于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通过龙头企业支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此类型适用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市场较完善的地区。
1.2市场带动型 建设当地市场,开拓外地市场,拓宽产品销路,牵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化、系列化生产。例如,漳州市在天宝镇办起全省最大的香蕉批发市场,市场里设有银行、工商、税务、邮电、保险、宾馆、运输车队等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年交易额在10吨以上。适用于任何按市场经济运作的地区。
1.3主导产业带动型 以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传统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适用于资源禀赋独特,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
1.4集团开发型 公司集团把农业作为一个巨大而稳健的投资市场,向“四荒”地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建设2万公顷的山羊基地,开发牧场3000公顷,种草3.4万公顷、植树100多万株,在羊绒主要产区建立了11个原料收购分公司,形成了工牧直交、贸工农间交的供求网络。此类型适用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差,但具有某项资源优势的地区。
1.5中介组织联动型 以各种中介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技术协会、销售协会)为纽带,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者联合进来形成统一的较大规模的经营群体,实现规模效益。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在推广新产品、新品种、新方法的过程中,是一种投资低、收益高,农户得到实惠多的好方法。适用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种植业、养殖业,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能适用。
1.6示范推广型 加大力度,集中人才、资金、技术创办农业产业示范区。例如,广东省新兴县与广州市汇海新技术开发公司在粤西山区创办了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区。以优质水产及珍稀动物养殖、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种植等种养项目,带动区内农户致富。适用于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
2.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随着农业生产的大幅度提高和市场农业的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增长。如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急需研究和实施的重大课题。
1、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势在必行
东明县农业是资源约束型农业,必须走农副产品加工,多次增值的路子。从世界农业发展规律看,凡是资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走出了一条以出口基本农产品为主,以加工农副产品为辅的持续发展农业的路子。例如,人均耕地较多的国家有:美国0.8公顷,加拿大1.8公顷,澳大利亚3.1公顷,它们都是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凡是农业资源不足,特别是土地资源不足,而农业又比较发达的国家,例如,日本人均耕地0.03公顷,德国0.11公顷,英国0.12公顷,荷兰0.05公顷,意大利0.16公顷,这些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要占80%以上,加工产值一般为初级产品的2~倍,同时带动了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走向了富裕。而目前东明县农副产品加工率不足30%,加工增值部分仅相当于初级产品的80%,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也说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潜力是很大的。
农产品商品量的大幅度增加,急需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东明县曾经是全国有名的缺粮大县之一,当时根本就没有富余农产品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那时,农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到1982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地超过了300公斤,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同时为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后,粮棉油瓜果菜等农作物出现了全面大幅度增长势头。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使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至少从三个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通过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可大幅度提高加工品的增加值。据调查分析,2011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率约30%,增值率约80%,占人均收入的20%;经过几年努力,农副产品加工率如能达到50%,深加工增值率达到1.5倍,加工增值将达到565亿元,人均增收1061元,将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二是,随着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剩余数量将逐渐减少,使农产品价格得到合理地回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回升,将进一步激发农民科学投入和科技种田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找准主导产业,确立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包括市场和社会化服务在内的运转机制,其中确立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贸易企业,但从我县具体情况而言,应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足见其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总之,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发展,加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调整农业结构,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充足的原料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ourism activities function organic union form tourism agriculture such a new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griculture, is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way of thinking,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farmers' inco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ffective way. In this paper the lure of agriculture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market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strate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lanning, thre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vel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tourism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Market marketing; Produc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旅游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 既有农业生产功能, 又有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规划、设计、施工, 将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 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就业机会, 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为目的的一种新型产业。旅游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区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灾后重建的任务有序推进,当地原有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发展旅游农业,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思路, 是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型旅游农业符合灾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特定历史阶段的创新需求,所以本文重点介绍四川金花镇在灾后的农业与旅游发展规划中针对旅游农业的实施性发展方式。
1、发展旅游农业的作用
1.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旅游农业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1.2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1.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必须维护将景点内外的整体宜人环境,还原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2、发展旅游农业的条件
旅游农业并不是万灵丹,不可能适应于任何地方。而旅游农业顾名思义,就是要将旅游与农业相结合,两者的发展潜力必须进行综合评估。以金花为例:
2.1旅游资源:由于金花镇震前旅游业主要依托以溶洞观光为主的仙女洞景区、以农家乐为主的玄郎沟景区,同时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避暑胜地。震后仙女洞景区受损严重,近期不具有再开发条件,玄郎沟景区内的农家乐、度假山庄、休闲广场等设施破坏殆尽。虽然曾经开发的旅游项目恢复或者提升需要大投入,但金花农业与旅游的发展结合资源尚存。
2.2区域位置资源:金花镇交通优势明显,距成都市92公里,距绵竹30公里,与什邡市的洛水、蓥华、红白三镇隔石亭江相望,应该说真山真水给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自然的物质基础。
2.3农业观光资源:金花镇独特的山区环境以及小气候特点本身就是优质的旅游资源,而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农业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3、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设计
3.1以旅带农、农旅互补并重。首先营造环境,着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再进行文化和旅游项目要素的包装,使土地大幅升值,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的完美结合,互相烘托,互相升华,提升品质。将旅游产业巧妙地与农业生产嫁接,引导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3.2创造环境 ,持续发展。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规范旅游市场,逐步建立地区旅游营销合作网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等。树立大旅游观,围绕“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协调发展,带动旅游农业商品加工业、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避免盲目开发或无序开发,确保景区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3坚持创新,品牌建设。创新体系,建立规范的旅游市场运作规则,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的发展,鼓励村民自办农家乐,加大对企业进入旅游市场的政策扶植力度。进行旅游品牌建设,对于规划中确定的“避暑胜地•山水金花”特色品牌,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广泛的市场地域建立起有效的营销网络,尤其瞄准成都经济圈进行针对性的旅游形象、旅游品牌营销。
3.4控制风险 ,信息科技。结合金花实际,在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突发性危机预警系统和灾难应急系统,特别是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危急事件的信息传递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实施旅游信息化战略,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鼓励旅游服务领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包括电子可视和导游系统等。
4、营销战略与促销方案
4.1市场营销战略
4.1.1旅游形象设计: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国外旅游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游客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游客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游客前往。金花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四川这个高度,从游客心理感应和需求的角度来考虑。
旅游形象定位:避暑胜地,山水金花
主题促销口号:金花,一个可以大口呼吸的地方
4.1.2主要营销战略:
确定金花镇旅游核心目标市场:绵竹、什邡、德阳以及成都等地;基本目标市场:成都经济圈地区;机会目标市场:上述以外的四川省其他城市;此外,还需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市场发展目标。
培育主导旅游产品,提供与目标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产品组合系列,并在目标市场区加强营销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综合吸引力,吸引过夜游人。
树行业龙头,用优质、创新的服务招徕游客。在宾馆业方面引进国内外著名饭店管理公司(集团)管理金花镇一家宾馆饭店,用其规范化的运作与高水平的服务来带动金花镇饭店业,乃至农家乐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将其客源带到金花。同样,在旅行社方面,一是通过接触周边市场的大型旅行社,建立稳定的客源渠道;二是将现有的旅游销售资源集团化、网络化,扩大规模实力,以特色取胜。
4.2目标市场促销策略
4.2.1 采用公众推销策略:可与绵竹市旅游推广相结合,捆绑式的加入绵竹市在成都大型百货商店、城市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地进行的旅游产品推销;
4.2.2 实施产品开发策略:根据金花镇旅游产品的现状和特点,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管理,开发新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具体行动包括:针对中老年开展的健身、疗养游;针对青少年举办的科普夏令营和素质教育基地;针对大专院校师生和学术团体组织科考探险和学术讨论活动;针对都市白领阶层在森林公园和温泉附近修建高档的度假村和度假别墅等。
4.2.3采取媒体营销――“三人成虎”策略:
可动员“名人”(如著名媒体人、学者、作家、文体明星等)在热门媒体上,写一些与绵竹各旅游景区(点)有关的博客、游记或采访实录、专栏等;再借助名人效应对金花旅游做几次深化报道,以扩大影响,吸引大众;
4.2.4 采取“一拖二”的营销模式
通过适当项目(认养动植物、科普、战争游戏、纪念树等)吸引少年儿童,这一客源层最大的特点是伴游率高,往往是一人出行父母陪同。
4.2.5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和节事活动,扩大影响,激活市场,如登山节、山货尝鲜节、垂钓比赛、摄影比赛等。
5、旅游农业的产品开发规划
5.1农业旅游产品
在争取传统的公务、商务市场的基础上,重点细分市场,寻找有针对性的需求特点,设计产品才能更好的抢占市场。
细分市场 需求特点 产品设计
家庭旅游市场 求乐 休闲农场
中小学生旅游市场 求知 体验农园、农业公园
大学生旅游市场 求奇求异 野外训练、登山摄影写生
老年旅游市场 养身 民居农庄、颐养园
新婚旅游市场 求美求异 传统民俗婚礼、森林婚礼
5.2休闲观光旅游产品
规划认为江、山、沟、滩等具有浓厚自然资源特色的景观元素,以及新民居形态、农耕活动、山体景观是观光旅游的核心。但纯粹自然景观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旅游效益,需要结合全镇旅游业空间布局综合设置农家客栈、温泉山庄、篝火广场、森林观鸟、体验种植、采摘水果、登山远足、悠闲品茗、拓展训练、溪畔垂钓等动态参与性项目,形成休闲观光服务景区。
5.3避暑文化旅游产品
仔细分解金花发展避暑旅游项目,除了充分利用独特自然条件、地理条件以外,必须在文化上提炼精髓。中国避暑文化大致分为四种:
一是东方文化。道家之追求自然野趣、儒家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之尊崇等传统哲学观是避暑文化的脉络。二是园林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三是生态文化。山区林木茂盛,古树参天,具莽莽森林气象,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以自然生态之风光为本色,游之思之,尽得理想中的生态之美。四是宗教文化。很多名山都因为大寺大院而闻名,宗教文化是避暑文化旅游重要的驱动要素。
从金花现有的资源看,并不具备东方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的沉淀,但其中,园林文化是可以人为建造和借鉴的,加上与生俱来的生态文化,在文化层面也是大有发展前景。规划建议重点在玄郎沟、云盖滩发展避暑文化产品,即避暑山庄。避暑旅游活动可以融入休闲观光旅游的项目中综合考虑。
5.4特色旅游产品
中药植物百草观光园:中草药具有悠久的历史,积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中药植物百草观光园项目 ,既展示了中华文化历史,又萃集了民族文化感情,对陶冶人的情操,普及中药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对农业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
茶叶博览园:依托茶园主要建设包括茶文化体验园(采茶、观赏、品茗等)。
参考文献:
[1]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
[2] 彭海珍.从中国假日经济看旅游市场.经济师,[2001,(3)]
[3] 张遵东. 关于我国旅游农业发展的思考[ J ]. 农村经济, [2004 (6) : 31~33. ]
[4] 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6 (9) ]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022-0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经济制度,这在当时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它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也为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面对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农户在交易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的境地,农户的交易成本过高;由于农户的规模小,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产品质量低,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也难以形成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科学技术也就难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基础之上,是一种制度上的改进措施,能够改善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处于城镇结构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我们要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整个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结构的不断改变,如何为社会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和调整适当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以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以免造成农产品的局部供给短缺和供给过剩,从而为整个经济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制度创新
马克思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生产规模。”[1]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途径,一是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二是通过农业与相关部门的联合,实现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世界各国由于经济文化的不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也不同。在当代中国把分散的小农户联合起来可以实现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产、销、研共同结合,通过农业向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降低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和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农业以及农业相关产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统筹,如果说农业产业链上的关节以及节点上的企业是整个链条上的硬件设施,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让整个链条得以有效运作的软件措施。它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社会当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是一种制度的创新。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措施
要实现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二是发展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进一步发展城乡企业。钱纳里等人证明了收入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结构的提升和城市化之间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以及就业结构的改善,城市化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各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农户参与其中,不仅享受到生产初级产品所带来的价值,也能够享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所带来的价值增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论是农户的横向结合所形成的农业合作社还是农户与企业纵向组合所形成的“企业+农户”以及纵向一体化模式农工商综合体,都能够使得农业科技进一步推广,推动农村金融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未来建立新农村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打好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了农业产业链,由此形成了新的工作岗位,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结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企业通过与农户的合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企业进一步发展,工业化进程得以加快。所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措施[2]。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生产周期长以及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3],单个农户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能有效降低风险,例如,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支持以及相应的一些基础设施,帮助农户降低自然风险;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往往出现农产品增收了,农户收入反而减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为农户提供最低保护价措施,帮助农户承担一部分市场风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以“公司+农户”为主,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主要局限于初级产品的购买上,农户很难参与到随后的价值生产和销售之中,很难参与其中的利润分配。我国目前的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也小,大多是类似协会的这种最初级的形式,业务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的销售,资金小,难以与国外的那种大型协会相比。这样,就造成我国农产品档次低,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产业链条短,难以延伸和拓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
以前缺乏必要的法律扶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一直以来处于“自发、自生和自灭”当中,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然而由于配套政策滞后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仍然偏低。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专业合作组织早已经取代传统的经济组织而成为农业经济的主体,而我国现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仍然很低。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总的来说,由于缺乏资金,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许多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不能够全面推广。从产业环节上来看,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服务化体系相脱节;从结构上来看,服务体系复杂多样,结构紊乱,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与农民的需求相去甚远,需求与供给结构相错位;从各部门来看,企业、农户和政府服务机构缺乏紧密的合作与有机联系,服务组织与农户未形成利益的共同体。
(四)利益分配不均衡和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各主体的经济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健全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协调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保障。然而,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及时的协调,在我国“企业+农户”这种模式为主的情况之下,利益的衔接往往依靠合同,而合同的违约率是相当高的,往往是相应的利益和风险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没有达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目标[4]。
三、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政策
(一)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推进农业的市场化
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整个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均衡,降低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一是要保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资本以及土地。二是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保障制度,包括价格在内的保障制度和销售保障制度。
(二)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及培育当地的龙头企业,以实现农业经营的专业化
专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要实现专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根据自然状况、技术水平和消费市场的特征,选择支柱产业,例如,有部分地区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发展起来的特色农产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加工企业和配套相应的销售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当地的龙头企业,只有龙头企业的实力增强,才会使得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不至于出现断链现象,产业链条也才会延长。
(三)建立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必须建立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上。要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包括科技研究部门、信息部门、企业和农户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部门,政府科技部门、信息部门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根据农户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化服务。政府一方面要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提供财政与金融政策,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顺利建成。
(四) 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
利益联结机制是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持久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形成产权纽带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允许企业和农户根据发展阶段和产业的不同特点形成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能力,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积极推行产权明晰的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686-687.
1. 缺乏相应服务组织
缺乏相应的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与流转中介组织的缺位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目前虽已确立相对完整的农地流转体制,但是流转服务体系却很残缺,多数地方根本无此种机构的设置。可以说这类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地合法、有序、畅通的流转,导致土地流转成本的增加和土地流转行为的无序,甚至引起土地权属关系的混乱,从而严重限制了土地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农户分散经营,限制了土地流转。当前,小农经济模式与社会化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也越来越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分户承包经营地块面积小而零散,导致种植品种不统一,农机具难以连片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先进技术难以推广,以及生产成本难以降低等诸多问题。在我县农户家庭中,平均每个农户家庭承包面积为22.6亩,户均承包地块3-4块,每块耕地多达20多户农户承包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还面临许多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难题。
3.流转行为不规范,阻碍了土地流转。部分农民的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合同,内容过于简单,对双方的利益分配、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合同的履行和终止条件以及有关补偿措施等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有的甚至条款不合法,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也不到乡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构登记、备案或签证及公证机关公证,导致流转双方维权不利的情况比较普遍,因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案件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进程。
4.服务不到位,影响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不明确不健全,农户自发土地流转还占相当比例,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引导和服务;市场运行、风险防范、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等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完善,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保证;土地流转价格确定缺乏科学依据,各级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放任自流或有所干预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二、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1.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优势,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的有效途径。有条件的镇、街、村,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土地代管站”等机构,从事介绍流转对象、帮助审查接包方资格、提供有关业务咨询等。服务组织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公开对外可开发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在双方协商一致前提下,服务组织帮助办理流转手续;同时为承租者提供信贷、技术、物资等服务;妥善处理土地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土地流转与农业结构调整实行双赢。
2.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机制。第一,加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力度。不仅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而且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教育。第二,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建立有效的动态机制进行监管。有关政府部门可在村级层面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员队伍,及时反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改变土地用途、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