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务经营指标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1: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经营指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经营指标

篇(1)

引言

当今社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长期稳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追逐的最终目标,为了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企业对自身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规划、管理与运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财务指标体系中的经营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1],因为企业的规划以及经营策略的提出都要依据经营指标体系中的数据。建立科学的经营指标体系,能帮助企业决策者正确了解和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根据经营指标体系反应的数据和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一、基本概念分析

财务指标是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财务分析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财务指标体系包括偿债能力指标、经营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以及现金流量指标。企业经营能力指标表现的是企业的营运资产的效率。经营能力指标主要用来评价资产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挖掘资产的潜在利用效率。企业就那个硬指标体系反映着企业总资产的周转率,其主要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是通过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和流动资产的比重高低来衡量的。一般来说,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则运营能力越强[2]。

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二、财务指标体系中的经营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经营指标体系作为企业财务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水平,是企业管理的中心。企业的规划以及经营策略的提出都要依据经营指标体系中的数据,因此财务指标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盈利状况。所以,对于企业的财务指标体系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科学的管理来使企业的发展更科学。企业的财务指标体系应该是能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的表现和反映的。企业高层要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今社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长期稳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追逐的最终目标,为了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企业应该对自身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规划、管理与运用[3]。建立科学的经营指标体系,能帮助企业决策者正确了解和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根据经营指标体系反应的数据和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完善企业的整体规划工作。

三、完善经营指标体系的原因及方法

由于企业中的经营指标体系存在不少的问题,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的经营指标体系,以发挥经营指标体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积极作用。写文主要分析了经营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经营指标体系建立与创新的方法。

(一)经营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周转率的计算,以产品销售净额作为资产周转额计算,是不适当的。因为当期的销售收入净额并不是当期收到的货币资金额,销售收入的实现并不表示资产周转的结束,在应收账款拖欠严重的企业更会明显夸大资产的周转速度,因此以上述方法计算的资产周转率并不能准确地说明资产的周转速度。仅以产品销售收入计算包括对外投资在内的总资产周转率,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有关资料认为,上述计算方法是在长期以来缺乏现金流量信息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有了现金流量表以后,资产周转率的计算方法就应当改进,用现金流入量作为资产周转额计算才能真正反映资产的周转速度。因此,资产周转率的计算方法应改进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收回应收账款收到的现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注入小计)/平均资产总额

(二)经营指标体系建立与创新

经营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健全离不开对资金的有效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是很关键的,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企业是很难实现发展的因此,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核算制度,通过这个制度来保障资金的合理性,使资金的到最好的利用。将资金核算制度建立在经营指标体系案中,不断完善经营指标体系[4]。企业资金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效的经营决策都是建立在企业高层的正确的决策的基础上的。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可以有效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便于企业做出资金方面的决策。此外,科学的资金管理还能充分提高企业对资金利用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2009年深圳麦斯制鞋厂以防范企业支付风险,强化企业费用管控为理念,围绕企业资金业务管理流程,建立先进的资金管理平台,实现资金申请、资金审批、费用预算控制、资金预算控制、资金支付、到账务处理环节的企业资金管理全过程。通过建立资金支付业务流程管理,对企业资金进行全系统、全口径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及时发现企业内发生的重大和异常资金支付情况,合理有效控制企业费用的发生,节约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企业总体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此外,对于财务杠杆的比率要进行适时的调整,这对于资金的周转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有效地控制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这就要求企业将其所有的收入纳入施工企业的开户银行中,纳入银行之后再又相关的财务部门对应该扣除的款项进行扣除,使财务部门落实好代扣代缴的职能。对于一些相关的税金和代垫的费用也要实行收缴。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使资金进行集中地调控,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帮助。

小结

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作为一种信息源,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起到诊断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时补充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在利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时,决不能孤立的、静止的以某一个时点或某一个时期的分析,就对企业财务状况好坏下结论。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其特点,以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和分析才是科学的。注意同行业比较,以及同本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指标相比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可比性等问题。

篇(2)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在我国均属于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并且两家行的发展战略均是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双向发展,具有可比性。

(一)上市历史

1、民生银行于2000年12月19日A股上市,2009年11月13日H股上市。

2、中信银行于2007年4月27日A股、H股同时上市。

(二)竞争特色

1、民生银行。2009年,民生银行提出了“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三大战略定位,目前处于大力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战略阶段。

2、中信银行。中信银行实行“中信特色”的差异化经营模式。针对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企业以及不同个人客户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建立对公以中型客户为主,对私以中高端客户为主的“橄榄形”客户结构。

二、财务指标分析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因此本文从盈利能力、资产安全性、流动性三方面对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加以比较分析。

(一)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1、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这三项指标主要反映收益水平。从近三年的财务指标来看,民生银行收益水平逐年上升,2012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较2011年增加0.01%、201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较2011年增加1.29%、201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较2011年增加1.31%;中信银行收益水平2011年较2010年有所增加但2012年较2011年下降幅度较大。

2、从2011年、2012年反映收益水平的财务指标来看,民生银行明显优于中信银行。综合考虑净利差、净息差,近三年以来,中信银行指标比率有所下降且都低于民生银行,可以看出,中信银行生息资产的回报率较弱。

3、民生银行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明显低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结合资本风险比率以及资本充足程度,可以找到原因是资本不足。

4、对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比营业收入,两家银行均逐年上升,业务创新均有一定成绩、均有一定的盈利发展空间。针对该指标,民生银行2012年较2011年增加1.57%,中信银行2012年较2011年增加1.05%,仅从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的发展潜力一定程度上优于中信银行。

5、成本收入比反映民生银行经营成本高于中信银行。但是近三年财务指标反映民生银行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每一元收入所带来的利润有所增加。而中信银行2012年较2011年成本收入比却增加1.86%,没有有效控制经营成本、不利长远发展。

(二)资产安全性比较分析

1、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是100以上,两家银行都已经达到了该标准。

2、两家银行的贷款拨备率分别是2.39%、2.12%,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结合它们较低的不良贷款比率,基本具备了应对风险的能力,但是有条件的情况下贷款拨备率有待加强。

3、2012年,由于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需求不足、紧缩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两家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正常贷款迁徙率均较2012年增加,贷款质量下降,借款人信用风险加大,两家银行均需密切关注贷款变化、并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4、根据《巴塞尔协议Ⅲ 》,商业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5%,其中核心资本要达到4.5%,两家银行均达到了相应的标准。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2012年较2011年下降0.11%,核心资本充足率2012年较2011年上升0.26%。从2012年财务报告公开披露信息找到的原因如下:一方面各项业务正常发展,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增加;另一方面增发股票而扩大了核心资本的规模。

(三)流动性风险比较分析

1、流动性比例、存贷比的标准值分别是>=25、

2、近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的流动性比例较弱,面临一定的偿付风险;中信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一般,具备基本的偿付能力。

篇(3)

财务危机是一种企业盈利能力实质性的减弱,并伴随持续亏损的渐进式的积累过程。财务危机的发生会使企业的经营循环和财务循环无法正常持续或陷于停滞,前期表现为违约、无偿付能力、连续亏损等,最终表现为企业破产。而我国多数学者将部分ST公司作为出现财务危机的公司,本文研究也采用这一思路。

研究中选取的财务危机公司是2004年~2005年沪深A股公司中因下列情形而被sT或*ST的上市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均为负值;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即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注册会计师对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基于行业相同或相近和上市时间相同或相近的原则,为危机公司从1998年-2005年从未出现财务危机的公司中一一选取配对样本。如果不能满足配对原则,剔出该危机公司。按照上述思路,本文从2004年-2005年首次sT或*ST公司选取了54家公司(2004年29家,2005年25家),加上相配对的54家公司,研究样本共计108家(54对)。随机抽取40对作为预警模型的构造样本,其余用作测试样本检验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公布其年报的截止日期为下一年的4月30日,上市公司(t-1)年的年报和其在第t年是否被特别处理几乎同时发生,用(t-1)年的数据预测第t年是否被特别处理没有实际意义,因而在研究中采用(t-2)年的数据。

二、指标选取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本文既按照《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和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选取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指标;又选取了反映企业股权结构、年报批露、公司治理、地域因素、资产规模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

三、指标筛选

(一)财务指标无量纲化本文选用的研究样本涉及多个行业,指标间的纲量不同会影响预测的精度,因此研究前先对财务指标采用极差化(正规化)方法进行处理,使值均落在[0,1]之间。

(二)主成分提取对80家构造样本运用SPSSl3.0进行主成分分析,提炼综合因子形成彼此不相关的主成分,避免信息重叠。KMO值为0.636,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可见构造样本适用于做因子分析。取累计贡献率为76.79%,得到的主成分因子个数为8,即用8个主成分代替原有的24个指标,8个指标包含了原来76.79%的信息。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主成分因子与原始指标之间的关系,对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分析,以便为主成分命名。(1)主成分F1为盈利能力因子,主要由资产净利率X7净资产收益率X8和总资产收益率X9解释,反映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对证券市场上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来说,利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股东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也是公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因,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更是把盈利能力作为考核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重要标准。(2)主成分F2为偿债能力因子,主要由流动比率X1和现金负债总额比X15解释,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显示短期债权人安全边际的大小,也是财政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评价指标。现金负债总额比是经营现金净流入与负债总额之比,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偿债能力越强。(3)主成分F3为营运能力因子,主要由应收账款周转率X4(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解释。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4)主成分F4为股权结构的国有股因子,用国有股持股比例X17解释。国有股持股比例是国家股与国有法人股在公司全部股份中所占的比例,若国有股持股比例太高,其他股份就不能形成对国有股的有效制约。(5)主成分F5为股权结构的第一大股东因子,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6和是否存在控股股东X1s解释。是否存在控股股东X18反映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超过其他九大股东,它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16一样,均体现了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股东持股越集中,公司的经营管理越容易受控制和影响而丧失独立性,公司业绩和股东权益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大。(6)主成分F6为公司治理的独立董事因子,用独立董事比例X21,解释。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避免董事会被公司内部人员控制。(7)主成分F7为年报批露因子,由审计意见类型X19和公告日是否延迟X20解释。注册会计师根据持续经营原则出具审计报告,揭示公司经营中存在及潜藏的风险。而经营业绩差的上市公司为了粉饰报表,与非财务危机公司相比,会花费更多时间。年报能否按照预约披露日,以及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8)主成分F8为公司治理的两职分置因子,用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为一人X22解释。董事长的职能应是主持董事会,并对总经理的工作做出评价。两职合一虽然能有效地开展战略策划及加强领导,但也会使总经理对董事会和公司的控制大大提高,降低公司治理的效率。

由上述分析可知,非财务指标占了8个主成分中的5个,说明在危机前两年,财务危机公司和非财务危机公司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财务指标上,也表现在非财务指标上,而且非财务指标体现得更为明显,这充分证明非财务指标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本文采用Logit回归法,以主成分分析提取的8个主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因变量y为上市公司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取0和1两个值。拟合的方程可表示为:

篇(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68-02

2009年12月31日国资委22号令颁发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七条:“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指标和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指标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引入,不仅仅是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内容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对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目的的一次完善,把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整合、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内部审计也介入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考核认定,笔者就引入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谈些认识。

一、国资委经济增加值(EVA)考核指标简介

“经济增加值指标指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办法》附件一《经济增加值考核细则》对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进行了规范: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无息流动负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其他流动负债”;对于因承担国家任务等原因造成“专项应付款”、“特种储备基金”余额较大的,可视同无息流动负债扣除。

二、经济增加值(EVA)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含义

经济增加值(EVA)理论是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不断发展的结果,初步形成于1958年、196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墨顿・米勒和弗朗哥・莫蒂利亚尼的现代资产定价理论,成熟于1970年威廉・夏普等人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CAPM模型,完善于1974年乔尔・斯特恩开始发表的关于EVA的学术文章,其最主要的贡献是会计调整,实际应用于1982年美国腾思特公司,并把EVA注册成为商标得到正式确立。EVA业绩评估和管理体系自推行以来,理论界和工商界给与了很高评价,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2003年开始,国资委开始研究探索使用EVA。

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学家们称其为“经济利润”,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扣除产生利润而投资的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又称其为“剩余收入”或“超额利润”,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而“经济利润”的概念早在1777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有了初步阐述。经济利润不包含正常利润。相对于经济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一个企业继续留在原有产业继续经营所必须获得的最低收入。企业的收入如果高于正常利润,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家(资金)进入这个行业;如果低于正常利润,就会使有的企业家(资金)退出这个行业。

基于对EVA公式的理解,提升EVA的关键在于:第一,改善运营绩效(在不增加投资规模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现有业务的利润率或资本周转率来增加收益);第二,提高资产使用效能(通过收回资本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资产投资,降低无效资本占用,使现有资产产生最大价值);第三,促进利润增长(通过进行获得高于资本成本回报的项目投资,增加利润);第四,降低资本成本(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实行最有效、最低成本的筹融资组合,降低资金成本)。

三、经济增加值(EVA)的主要特征

1.EVA鼓励为股东创造价值。EVA从营业利润中减除了资本成本,并且对会计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主营业务以外的收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比其它的指标更能准确地测量股东价值的创造,与企业的价值也最为相关。同时,以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的最终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决策框架体系、业绩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能够鼓励经营管理者为股东创造价值。

2.EVA对会计体系的观念进行了调整。(1)传统会计体系的不足。传统会计利润与EVA比较,没有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过分关注有形资产,不太关注无形资产。(2)EVA与传统会计的区别。EVA在传统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一步扣减了企业占用的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一种经济利润。它改变了过去认为只在对外举债需要支付利息成本,而股东的投入无需还本付息因而没有成本的传统观念,考虑了投资的机会成本,企业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本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能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才是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3)EVA对传统会计的完善。EVA公式包括了损益表管理和资产负债表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率,后者反映了资本使用效率,可表示为:EVA=调整后的损益表上的利润-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权益的机会成本。而传统的利润指标只反映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即仅指利润表上的利润。

把EVA确定为基本考核指标,经EVA细化,详细分析影响EVA的各种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可以将传统意义下的财务绩效考核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与企业价值的衡量标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找出对EVA影响较大的指标,即那些关键的价值驱动杠杆。EVA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表略)。

(三)EVA是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工具

西方专家学者发现,在绩效考核中,如何确定一个全要素的核心指标,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能鼓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成为考核的关键。“EVA是业绩全面增长的指南针”,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绩效考核的核心标杆。国资委在2009年的《中央企业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将EVA考核的重要意义归结为“三个有利于”:第一,有利于增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第二,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第三,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是EVA的指标特征所决定的。

目前,全球有近400家世界知名企业采用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连续8年刊登了美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和毁灭排行榜,1999年的资料表明:实施EVA价值管理体系的公司平均资本回报率为21.8%,没有实施的仅为13%;同时,这些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表现好于资本市场指数及同行水平。

四、EVA指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三种观点,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前两种目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更多人偏好第三种观点。EVA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家及经营管理者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国资委引入该体系,是抑制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分追求利润指标、盲目向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投资的重要调控手段,与原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目标比较更进了一步。对此,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应以《办法》为导向,以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从重资产、占资源的财务管理战略向重经营、轻资产的财务管理战略转变。

2.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国资委指出,目前央资企业存在“重复投资、盲目规模扩张的冲动”,“部分央企在成熟产业重复投资,把股东财富浪费在低效率的生产能力扩张上;通过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增加企业所控制的资源量;2010年央企要从现有的126家缩减到80-100家,毫无疑问,很多央企的扩张冲动,通过规模扩大来保护自已。”EVA的引入,客观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向具有超额利润的行业投资,必须要考虑投资的机会成本,确保所有项目投资回报高于资本成本,投资收益大于投资风险。要完善项目评估方法,增加EVA值为正项目的投资。要调整会计核算,采取资本化和多期摊销的方法,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加大向影响企业长期利益的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等方面的投入。

3.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对融资的影响就是降低资本成本。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信用融资三种方式,其中的信用融资方式一般没有资金成本。合理组合三种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使用财务杠杆,成为降低资本的重要途径。

4.对扩大再生产方式的影响。扩大再生产必将引起资本的扩张,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要辩证处理利润总额和EVA的关系,要科学对待扩大再生产的目的,要充分利用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5.对资产管理的影响。对资产管理的影响就是通过收回资本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资产投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抓紧处置不良资产,不属于企业核心主业、长期回报过低的业务,要坚决压缩,及时退出。”“要减少存货和应收账款;要有选择性地采用外包或以经营性租赁取代传统资本支出方式。”

6.对成本管理的影响。生产成本管理方面,就是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在资本规模一定、收入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税后净营业利润的途径提高EVA水平。要将价值管理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抓住价值驱动的关键因素,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7.对国有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影响。要建立EVA价值管理体系。从分析公司的EVA业绩入手,从业绩考核、管理体系、激励制度和理念体系四个方面具体提出如何建立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都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机制,最终目标是协助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EVA―经济增加值.无忧会计网

篇(5)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外部环境的变迁和内部控制的失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发生财务困难、危机,甚至破产。因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警研究,进而尽早识别和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对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早,已有多年历史,产生了许多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较有影响的预警模型主要有:Beaver(1966)提出的单变量模型;Altman(1968)提出的Z计分模型;Martin(1977)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预警模型,有效提高了预测的准确度;Odom与Sharda(1990)等将人工神经网络(ANN)引入财务预警系统中,克服了以往模型的诸多缺点,实现对传统模型的拓宽和突破。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较晚,但也作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杨淑娥(2003)提出的Y计分模型。

上述模型以及目前的财务预警分析主要注重对财务数据的统计、财务指标和财务模型的计算分析,但在指标的权重设计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拟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弥补上述不足。

二、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AHP的基本思路是评价者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按支配关系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建立比较矩阵,进而运用相应的数字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层次中诸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判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并据此进行决策。

三、运用AHP设计财务预警指标权重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AHP的基本结构模型是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一般分为三层:(1)目标层,是解决问题想要达到的目标;(2)中间层,又称准则层;(3)最低层,又称措施层,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或方案。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所选指标应能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各个侧面,能有效综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四个方面13个指标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

2.建立判断矩阵

采用Satty1~9标度法,对不同情况的比较给出数量标准来描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以使定性的因素量化。其中,aji=1/aij,如表2所示。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理想的判断矩阵应该很好地满足一致性条件,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人偏好、知识水平的差异和系统的复杂性,上述各矩阵并不能保证完全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般采用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 Index)来衡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4.计算最低层各指标的综合权重

权重的计算如表5所示。

由此,可得出反映企业状况的财务预警关系式为:

Z=0.3110X1+0.0804X2+0.1388X3+0.0320X4+0.0220X5+0.0129X6

+0.0754X7+0.0387X8+0.0221X9+0.0085X10+0.0352X11+0.0616X12

+0.1614X13

上述模型中, Z值越大,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陷入财务困境的机率越小;反之说明财务状况越差。企业财务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企业应尽早识别潜在经营和财务风险,提前发出警报,使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防止企业陷入危机,保护相关主体的利益。

四、结论及局限

在财务预警体系中,单个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各比率交替变化的情况,而AHP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将各项指标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AHP提高了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提升了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性。AHP使用灵活,有效弥补了定性分析的不足,能较好地解决传统财务预警方法的局限性。

然而,根据AHP建立的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两两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主要依靠专家的主观评价和赋值,因此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因人而异,会对设计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其次,该模型的指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开的财务报表,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存在,财务数据存在纵的可能。

此外,公司的非财务指标,如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行业影响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等都会对财务预警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上述模型中却未得到体现,在企业的财务预警实务中应对非财务指标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钱颂迪.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 李长永,陈玉萍. AHP在财务预警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2).

篇(6)

在我国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越发增多,尤其是财务风险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财务风险问题,各大高校有必要构建起与自身发展相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有效的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多数高校并未意识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造成财务工作效率始终无法提高。因此,本文浅谈了高校构建一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推动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1.概述财务风险预警

高等院校财务预警指的是学校在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值时,对高等院校财务情况进行度量,并对高等院校财务指标预警值高低进行评价,进一步对学校财务预警信号进行掌握。学校财务预警机制可以说是一种财务制度安排,具有监测与诊断学校内部财务状况作用,就是学校在了解财务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指标作为财务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预警标准风险进行明确,在对学校财务风险监测下,使学校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有所了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降低财务风险。但实事求是的讲,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未意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对于加强财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性,导致财务工作过程中频繁出现问题,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发增多,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一概念,使更多的高校对其有所了解,并在管理自身财务工作中积极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2.高等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需要遵循的原则

在学校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对学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与形成特点进行分析,设置出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而可以对学校财务运作中潜藏的一系列风险有效识别,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出科学的、高效的识别风险方法。因此,为了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学校财务风险准确识别,进而做出有效的、健全的预防措施,在构建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需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2.1遵循合理性原则

所谓的合理性原则就是在指标选取中,应重视影响学校财务风险情况的重要因素,可以对学校财务状况客观反映。并且所选择的目标,无论是在概念的外延方面上,还是在概念的内涵中,都需要具备明确性。所以,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合理性原则。

2.2遵循可操作性原则

在指标选取中,需要对指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全面考虑。众所周知,财务指标数据可以在财务部门获得,并且数据是真实的、有效的,这样才可以保证构建起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备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2.3遵循可比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高等院校存在的财务风险,一般都需要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指标与指标之间互相比较,才能分得出高低。所以,在风险评价指标设置过程中,需要对指标的通用性与可比性进行调查研究,确保风险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3.高等院校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对策

3.1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1)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等于资产负债率,它体现的在高等院校总资金中,债务资金占的比例。各大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资金实际情况,控制资产负债率,同时还要保证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着充足的后备资金。

(2)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等于流动比率。这就表明高等院校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水平,通常在3-6最佳。

(3)年均负债总额除以高等院校非限定性收入乘以100%,体现出学校非限定收入保障负债的能力。学校的非限定性收入有很多款项,但结合相关规定而言,在学校偿还银行中贷款本息时只能使用非限定收入。所以,非限定性收入比率值越低,证明此学校偿还债务水平就非常高,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也很小。

3.2运作能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1)年收入总额/年支出总额=年收入支出比,这一公式反映出高等院校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此率值越高,说明学校收入的越多。

(2)(年经营结余+年事业结余)/年平均净资产总额×100%=净资产收益率,这体现出学校使用净资产获得收益的水平,这一比率值越高,就表明学校利用资产获取收益水平就越高。

(3)(年经营结余+年事业结余)/年平均收益性资产总额×100%=资产收益率。表明学校使用收益性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此比率值越高,就表明高等院校利用资产的效果就越好。

3.3评价发展潜力指标包括:

(1)(年末现金余额一年初现金余额)/年初现金余额×100%=现金余额增长率。这一指标代表着此高等院校中流动资金的增多与减少趋势,体现出高等院校的稳定发展状况,此比率值越高,表明着此高校有着较强的偿还债务能力。

(2)(年末资产额一年初资产额)/年初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增长率。这个指标体现出高等院校资产规模增长状况,此指标值越高,表明高等院校发展能力就越高。但需要明确的是,在高校财务分析过程中,使用此指标需要对资产规模扩张量与扩张质进行分析,防止一味的扩张引发更大、更多风险。

(3)(年末自有资金总额一年初自有资金总额)/年初自有资金总额×100%=自有资产增长率,此指标将高等院校自有资金规模增长状况进行全面反映,此指标值越高,就表明此高校有着很高的发展潜力。

4.高校需合理运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篇(7)

资金预算能够对企业预算期限内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综合的反映与预测。科学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其本质是一种即内部控制机制,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开展有效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能够对企业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十余年,在提高资金预算目标的执行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现将这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成果总结如下。

一、健全预算管理机构,为预算目标执行提供保障

预算目标的执行离不开制度保障,提高预算目标的执行力健全预算管理机构是关键。预算管理机构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领导小组、预算责任网络。健全预算管理机构,首先,要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可由公司的董事长、总裁、财务负责人、各分公司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其职能是拟定预算草案。其次,在预算管理人员会的下面建立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其组长可以由总会计师兼任,以处理各个日常预算事务。再次,建立预算管理办公室,其主要负责人可以由各个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总经理担任,次要负责人可由财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责任是执行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各项预算决策,并将执行效果及时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同时要制定本分公司的预算。最后,要建立预算责任网络,预算责任网络实质上是各个分公司与子公司在各个部门设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其成员可以由部门负责人担任,其职能是负责完成本部门的预算编制、预算实施、预算控制、预算监督、预算分析、预算总结、预算考核等工作。

二、完善预算内容

提高预算目标的执行力,最关键的是预算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公司要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适当的追加或者追减,以保证预算目标的科学性。

(一)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不是完全颠覆原有的预算,而是在原有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对月度预算额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总公司的负责人要召开预算调整会议,对预算调整部门、调整时间、调整项目、调整额度进行开会讨论。在预算调整之后,要将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要编制调整后预算表,标明时间、调整次数、制定时间、调整说明等内容。如果各个分公司要调整预算,首先要征求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的批准,向公司的总会计师呈交预算调整申请,对调整理由、调整项目、调整额度、调整时间和弥补措施进行详细的说明。

(二)预算追加或者调减

预算追加或者追减是指对公司的年度预算总额进行改变。公司以经营发展需要为依据,可以对销售、利润、资本、采购等重大项目的预算进行追加或者追减。除此之外,各部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如果新的经济业务的实际金额超出预算,就需要申请追加或追减。对于预算追加或者追减,要有公司的总经理召开预算调整会议,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讨论研究,在对市场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追加额度,形成书面决议,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完成追加预算的编制。如果是追加或者追减部门预算,要由部门负责人向所属的财务部门提出申请,对追加或者追减理由进行详细说明,填写“预算追加申请单”,逐级审批。在完成追加或者追减之后,要编制追加或者追减预算表,对时间、次数、执行时间和追加(减)说明进行详细的记录。

三、全面落实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目标的执行力

预算管理的落实就是预算目标的执行过程,对预算目标的执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完善预算内容之后,要促使预算内容得到有效的落实,需要从四个方面来完成,分别是:预算控制要将成本控制作为基础,将现金流量控制作为核心,严格执行现金收支分别管理的模式,保证内部财务的结算中心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使资金使用效率得以有效的提高;将预算控制与目标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从经营的实际出发,通过成本管理、费用控制、先进技术的应用来完成利润目标;以落实企业预算,完善管理制度,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与控制为核心,遵照“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原则,编制季、月滚动预算,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制度,使预算执行情况能够得以充分的反映,以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将预算目标的实现与企业员工的利益相结合,通过满足员工需求以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提升预算目标的执行力。

四、实行预算考核,对预算目标执行效果进行检测

预算考核就是对预算目标的执行结果进行检测,其预算考核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预算目标的执行效果。对预算管理系统的评价与考核是对各公司业绩的综合评定,在考核的过程中要以各项预算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依据,考评指标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销售收入、回款率、毛利率、费用完成率、库存周转率、付款率和实际利润等。考核指标的确定要以各部门的实际预算执行内容为准。

五、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完善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目标的执行力。提高预算目标的执行力,首先要健全预算管理机构,为预算目标的执行提供保障;其次要完善预算内容;再次要全面落实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目标的执行力;最后要强化预算考核,对预算目标执行效果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篇(8)

导读:蔬菜标准园综合服务区的三元结构,由种苗场、配送中心、管理中心三个核心项目构成,实践中应分别明确其功能、任务和作业流程,同时还应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为种苗场和配送中心制定适宜的经营策略,扬长避短,提高经济效益。

1 创建蔬菜标准园的现实意义

蔬菜标准园是蔬菜产业园区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形式。为了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稳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农业部从2009年起开展了蔬菜标准园的创建活动,2010年5月正式了《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此后,全国蔬菜标准园的创建活动蔚然成风,2011年的统计数字为401个, 2012年争创的园区已经不计其数。

蔬菜标准园的创建、示范带动了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提升蔬菜行业组织化程度和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的同时,农民与作为市场主体的合作社、龙头企业一起实现了共赢,如浙江省萧山区蔬菜标准园以农业开发公司为实施主体,联合50户农民发展大棚芦笋43.3 hm2,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分户栽培的管理模式,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把90%的利润分配给农户,10%留给企业发展。四川省郫县锦宁韭黄生产专业合作社,建成了集中连片韭菜(韭黄)标准园区67.6 hm2,开展有机认证,纯收益已经达到1.2万元/667 m2。

农业部对蔬菜标准园的产品进行农残监测,结果合格率达到99.9%。对此,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对蔬菜标准园的创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我国蔬菜生产发展思路的突破,是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是蔬菜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 蔬菜标准园服务区功能定位与项目设置

根据蔬菜标准园的创建规范,一个蔬菜标准园应满足28条要求。其中在园地方面,要考虑环境条件、规模、功能区布局、菜田基础设施、温室与大棚5个要点;在栽培管理方面,要考虑耕作制度、品种选择、集约化育苗、设施覆盖材料、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田园清理8个要点;在采后处理方面,要配置专门设施设备,对净菜整理、分等分级、 包装与标识等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在产品质量方面,要遵循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认证,并统一品牌;在质量管理方面,要建立并实施农药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与准出、质量追溯等管理制度;此外还有明确实施主体、 树立创建品牌、普及技术规程、建立工作档案等要求。

满足上述28项要求的关键措施,是建立一个服务区来提供服务与管理。服务区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集约化育苗服务、采后商品化处理服务和质量监督与管理服务。这三大功能,可以通过设置并运行种苗场、配送中心、管理中心这三个核心项目来实现。

2.1 种苗场

种苗场的功能是集约化育苗,其主要任务是向蔬菜标准园内部的种植区提供育苗服务,同时,兼顾向园外农户供苗,带动园外农户一同发展。种苗场是推广蔬菜新品种、提高蔬菜生产效率、使蔬菜提前上市、提高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种苗场一般以穴盘育苗为核心技术。穴盘育苗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蔬菜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蔬菜生产由传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化的重要环节。这种育苗场的产品(穴盘苗)根系发育好,定植后缓苗快、成活率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便于机械化、工厂化生产,减轻劳动强度,并能克服季节限制,实现周年育苗供苗。

蔬菜育苗场的基本结构是育苗温室+作业车间。在作业车间,穴盘育苗从种子、穴盘、基质准备开始,在播种线上完成基质装盘、精密播种、覆土过程,然后浇水,进入催芽室(温度、湿度、光照完全人工控制)中催芽,发芽后再移到正常温室(绿化室)进行培养、炼苗,最终商品穴盘苗出场,移栽到蔬菜大田或大棚内,其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

2.2 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是要实现蔬菜标准园在蔬菜采收后的商品化处理功能。主要任务是对采后的新鲜蔬菜进行清选、分级、预冷处理,然后予以储存和配送。配送中心一般由进场检测区、清选分级加工处理区、仓储区、配送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构成。

进场检测区包括入口停车场、地磅房、质量检测分析室、等待交接厅、财务与统计工作室,清选分级加工处理区包括清理车间、分级装筐流水线、叉车与托盘存放区、包装材料存放区,仓储区包括常温库、预冷间、冷藏库等,配送服务区包括办公室、车库、装货月台、停车场等,此外,还有员工餐厅、宿舍、多功能蓄水池等辅助设施。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2.3 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的功能是行政、生产与商务管理。其主要任务包括园区的生产计划制定、人员组织管理、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统防统治技术服务、投入品统购与供应、质量监控与品牌管理、宣传接待与营销管理等。

管理中心的设施与装备,主要有办公室、展示厅、会议室、投入品仓库、质量检测室、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后勤保障设施与设备等。具体配置水平因蔬菜标准园的规模、经营范围、目标定位、产品类型等不同差异较大。建筑面积可按标准园生产面积的1‰~3‰计算。

管理中心的作业流程可按对内组织协调和对外宣传接待两条线设计,以人为本,从需求开始,到服务完成而结束。因需求而明确任务,因任务而设置岗位,因岗位而确定人员。

3 经营性项目的经营策略

在上述蔬菜标准园服务区的三大核心项目中,种苗场和配送中心都是经营性项目,须讲究经济效益。

3.1 种苗场的经营策略

种苗场应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其竞争优势在于设施先进,能够抵抗自然灾害和恶劣自然条件对种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可以常年生产,具有出苗率高、供苗能力稳定、产品质量高、供苗时间和批量能够保证等优点;弱点在于初始投资较大,与常规育苗相比成本较高。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该扬长避短。

①选择新奇特优品种 这些品种价值较高,出苗率对育苗环节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农民一般没有育苗经验,种苗场的设施、设备和人员科技水平的优势可以有效发挥。

②与机械化移栽服务相配套 种苗场最好同时开展机械移栽服务,这样苗盘的配套、盘苗出场时间能更准确地把握,可使育苗环节与生产环节精确对接,还可使蔬菜种植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的作业更为单纯、专业,有利于提高产业化、专业化水平,育苗场可以通过服务延伸而增加经济效益。

③错季育苗 利用温室的设施条件提早育苗、延迟育苗和反季节育苗,从而弥补市场缺口,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④多种经营 除了在移栽环节提供延伸服务以外,种苗场还可以在新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及设施、设备、相关材料等展示销售方面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尤其可以利用温室条件在非育苗季节代培一些高档盆花,从而提高温室设施的利用率。

⑤积极参与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 种苗场是科技人员、先进设备比较集中的地方,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项目攻关活动,参与政府的各类相关科技计划项目。这样不仅可以争取一些科技经费的支持,还有利于在技术上不断进取,保持先进。

3.2 配送中心的经营策略

蔬菜标准园配送中心也是蔬菜标准园服务区中一个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与社会上一般蔬菜商贸企业相比,具有服务对象明确、蔬菜供应稳定、蔬菜质量安全可控、蔬菜品种与上市时间有计划、蔬菜品质有保障等竞争优势。弱点在于其选址和规模的扩张受园区条件和园区发展计划的制约。其扬长避短的经营策略有如下四条。

①未雨绸缪,引领生产系统 要先于蔬菜标准园的生产系统进行运作,研究市场。配送中心要根据市场行情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和上市时间,指导种苗场适时育苗和种植区适时生产,最好通过给生产系统下订单的形式来引领生产系统。

篇(9)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各方面要求在发生逐步的转变和提高,而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途径的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会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正确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现行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很多大、中专甚至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的会计教育,毕业时却与会计工作失之交臂,没有或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参加工作时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而在这时会计行业又在呼吁急需会计人才,原因是他们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陈旧,这就出现了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会计教育部门因为学生不能就业而简单的判断会计专业面临“萎缩”局面,要减少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招生;而市场中却呈现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为什么不能在市场中就业?这里就突出一个应用型的问题,也是我们讨论和思考的主要问题,改变会计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局面是我们所必须研究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这种趋势,我们在这里专门针对会计教育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二、重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应用型会计人才教育的前提。

(一)影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因素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将知识转化为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起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资本市场支配者和企业生命主导者的新型理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化,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变更着。仅仅核算、反映、监督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并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扩展企业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

(2)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帐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瞬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实施会计网络化使会计信息共享是会计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科技结晶,它会使全世界投资者通过网络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而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

(3)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由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就是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2、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了市场环境,建立和优化了经济行为在市场活动中的“游戏规则”,调整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比例和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对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等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直接的传递者。

(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人,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一是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二,是实施会计教育行为的结晶。考虑和研究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首先可以使社会得到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可使学校实施的教育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即使没有眼前的经济效益,也会实现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其他效益的最大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是相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物质资源的一个概念,同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但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人力资源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2)经济体制改革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和用人部门共同确定和研究解决的问题。A、高中教育之后进入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其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着眼与如何将培养出的人才推向社会。推向社会是基本的定位,要想推向社会,其方式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社会用人单位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要把学校的培养行为转变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行为,例如由学校招生实施教育,接受教育结束,把学生推向社会这一行为转变为企业定人才类型、人才规格、数量,委托学校招生和教育的“定单式”教育行为或过程。B、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其培养的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如何提高被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开拓被教育者的专业思路。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完善是终身教育成为必然,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有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受者两种类型,然而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由于用人部门或单位所需的人才和正在拥有的人才产生差距而急需改善人才状况所造成的。

(3)只有完全摒弃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思路,才能真正找到培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途径。学校依托企业办学或干脆转变为企业办学校,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思路,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经济活动、经济信息提供的主体,其培养行为的市场依赖性将会更强,例如,现有经济发展条件所需的“收银员”与计算机技术普及前需要的“收银员”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上的要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

经济体制改革了市场环境中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及人才素质的要求,改变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展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活动平台。加入WTO后,会计作为一种商业通用语言参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会计人才作为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市场将由有限的国内发展空间引向国际发展空间,这对应用型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从而对作为生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2)随着国际办学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竞争愈加激烈。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大量国外的办学机构涌入我国,都来争先恐后地分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无形中对我国教育事业形成了压力。国外的办学机构有着与我国培养目标与模式不同的办学思路,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有着与中国教育机构不同的吸引力。还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他们有着先进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知识,都会为我国本土化的会计教育带来冲击。

(3)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跨国界的转变。外国的办学机构可以进入中国办学,中国的学校也可以走出去;同时,外国的学生也可以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学生也可以到国外去,从而实现会计人才培养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真正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

(二)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框架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只不过层次不同其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水平不同而已。

1、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此种思想与人才培养问题相结合,便会得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目标通过接受教育(学历教育、后续教育)最终要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并能将理论付诸于时间;同时又能将实践转化为理论。通过相互促进,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标,又是经济目标,还是市场目标。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3、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主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无论是口径、基础、用途、层次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动态概念。

(三)按人才类型确定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者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人才分为四大类,即学术性、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我们将从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特点结合人才的分类也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均为应用型人才,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三类:即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能类应用型人才。他们应该分别具备不同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下面的内容中,我们试图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别描述:

人才类型

特点

职称层次

会计教育层次

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具有将各种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高级会计师

硕士研究生

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工作

中级会计师

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

技能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

初级会计师

中专教育,短期培训

1、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亲自指导会计实践,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2、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能性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类会计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因此,大量具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三、研究和探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模式”词义来源于“模型”。“模型”最初本意是用实物做模的方法。后来,模型由实物模型发展为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例如数学模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非实物的形式模型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并使用“模式”这一词。例如方法模式、教育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等。在这个时候,“模”包括了实物模型的意义,“式”包括了形式、样式的意义。“模式”一词兼容了实物与形式两大类。本课题研究和探讨的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这个模式不但兼容实物与形式,而且将实物和形式动态化,是一个与人才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选择,同时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是实现目标的指定路径。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分析

1、培养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模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提出来并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指导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活动的依据。良好运行的培养模式能将培养目标渗透到人才培养活动中去,并通过培养活动实现培养目标。如图所示:

构建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运用

培养活动

(教学活动)

实现

2、培养模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系统化、秩序化。目标是岸,模式是航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是舵手,三者缺一不可。在培养模式的规范下,培养活动在系统化和秩序化的前提下发挥自由空间,通过各种渠道,如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形成达到的不同目标。

3、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精髓。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活动的教育行为就犹如只有躯壳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枢环节,连接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培养模式体现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的总体要求,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作用。教育的目的性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联并产生相互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将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的发展调整教育目的。而培养模式中完全渗透着教育的目的。

(2)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体现主体多元化特性。社会、学校、学生都将成为培养模式中的主体,强调多元化,坚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及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培养模式的内涵中要体现层次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据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

(4)模式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晶,尤其应当强调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代表性的模式,才有生命力,才有借鉴作用。

(二)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1、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从一般意义上讲,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学校的专业特性不可能改变,社会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仍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所以,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在理论上虽然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上(无论是社会的现实需要还是教育的现实条件)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力所能及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我国高中后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适应、掌握发展了的世界,并着力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本领,教学的内容也是一些以知识、技术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以致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强烈地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因此,在应用型会计人才中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还要进行人文教育,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得到统一。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那种迎合空谈理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不利于培养懂理论、能运用、具有创新能力专门人才的。同时,空谈理论,不谈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源,也不谈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或者不以适当的实际材料帮助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使理论脱离实际,也是不行的。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中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为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它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构建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全盘否认过去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而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审视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研究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如前所述,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决定的。这里不再重复论述。

2、素质教育: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其中,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居其他素质之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根本任务。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在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上。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3、拓宽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向。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一个学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拓宽专业口径上下功夫。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4、课程整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必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

5、“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篇(10)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建立,经营者业绩评价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企业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有效的业绩评价将有助于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在整个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则是评价指标,指标选择的是否合适将直接关系到评价系统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经营者进行的激励和约束是否有效。业绩评价的备选指标可以说是多如浩瀚大海,西方国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现实选择做出探讨。

一、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质量要求

我们在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指标才是合适的,即合格的业绩评价指标应具备怎样的质量要求。通常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作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为经营者的决策优化提供标杆;其二是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以沟通经营者利益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激发经营者为企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要发挥这样的作用,选择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具备以下的质量要求:

1、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当今,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企业仅靠原本简单的推断式的管理难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在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响应,因此推行战略管理是我国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战略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首先需要确立企业的长期目标,在综合分析所有内外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且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经营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企业对于经营者的业绩评价理应与战略管理紧密结合,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重要要素的评价指标理应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这样才能将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战略传达给经营者,并且使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获取各自所期望的利益。

2、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问题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存在“噪音”问题,如果指标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业绩,则称这些指标存在“噪音”。一般情况下,指标的噪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对称,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易受经营者主观操纵,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果往往受企业内外因素影响,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可能也会受到一些经营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这两方面的噪音来源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如选择经营者可控能力强的指标,相应克服了第二种“噪音”,但与此同时被经营者操纵的可能性会增大,即第一种“噪音”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想要绝对消除指标的噪音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的选择应是根据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经营者的风险嗜好,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约束的力度来权衡尽可能地消除噪音、优化指标系统。

3、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求评价指标要具有可理解性,即只有当指标能被执行者恰当地解释时才是有用的,难以理解的指标会导致错误的评价结论。另一方面要求指标项目有关数据的收集以及指标体系本身具有可行性,如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等。可操作性应是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枉然。

二、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是选择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可以采用单一指标,由于经营者具有较大的经营管理权,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程度较高,其责任往往是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以采用具有综合性的关键的单一指标来衡量经营者业绩,如利润、股价、经济增加值等指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采用单一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指标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由于无论何种指标本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使得采用单一指标的缺点也不言而喻,即在消除指标的“噪音”以及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沟通方面不能利用指标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因此,采用单一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环境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它需要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较完善和健全以及企业内部对经营者的约束也较为有效。而从我国企业的客观状况来看,企业并不适宜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经营者业绩。

首先从股价这一市场指标来看,股价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所具有的一切优势都是以资本市场的有效为前提的,因为只有资本市场有效,一个企业的股价才能基本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一个弱效市场,股票市场上投机炒作风盛,股票价格往往会受到很多企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与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的关系甚弱,因此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者业绩和引导经营者行为,即加大了由经营者不可控所带来的“噪音”。

其次从利润这一会计指标来看,它作为单一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企业外部市场完善和内部约束有力的基础上,原因在于:(1)只有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指标能够真正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这时以企业的经营成果来衡量经营者的业绩才是客观公正的;(2)只有企业内部约束有力,才能相对降低经营者人为操纵利润指标的影响,减少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指标“噪音”。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并不完备,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外部审计在保证利润指标客观公正方面的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而采用利润这一单一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加大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指标“噪音”。

最后从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重视的经济增加值即EVA指标来看,它是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EVAt=Pt-KAt-1,其中P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利润,At-1是公司期初投入资本总额,K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引进财务经济学所开发出来的资产定价模型,K的计算公式又为:K=[DM/(DM+EM)]×KD×(1-T)+EM/(DM+EM)×KE,其中DM为公司负债总额的市场价值,EM为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KD为负债的税前成本,T为公司的边际税率,KE为所有者权益的成本。尽管EVA指标综合了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的一些优点,但它的计算依赖于对公司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及其权益成本的计算,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者的价值和成本均是不同的,且流通股中的一级市场原始股和二级市场流通股的回报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难于计算真正的权益资本成本及其市场价值,此外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也使得依据其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EVA指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从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实际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单一指标均不能满足经营者业绩评价的要求,相反,采用综合指标即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组合采用,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来减弱指标“噪音”应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三、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突破了单一财务指标、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近年来引进的平衡计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正是这样一种系统考虑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业绩评价系统。笔者以为我国企业在构建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时应积极借鉴平衡计分卡法,关键解决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相互配合的问题。

1、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

在采用多个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企业往往会选择某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其它财务指标相配合。最常用的核心财务指标有净收益类指标和股价类指标两种。不同的企业,其战略目标、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成长发展的阶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为了使得差异比较明显且易理解笔者在下文中只是将企业简单地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1)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反映企业净收益的指标通常属于会计指标,采用会计指标的缺陷是带来企业经营者对短期净利润的过分关注,使得经营者更倾向于进行对企业短期净利润有直接影响的活动,不喜欢采取对企业发展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如研究开发活动、广告及资本性支出等,因为这些活动都会减少当期净收益,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却是有利的。而这些对企业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常常能够从市场指标——股价中得到体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高成长性及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若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势必会造成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不公正性、不准确性,相反应选择股价类市场指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而对于传统产业来讲,若采用股价作为核心指标,除了存在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经营者不可控而带来的“噪音”外还可能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如操纵股价或经营者选择风险过高的经营活动,以期获得个人的高收益,结果极有可能损害股东利益,因此笔者认为传统产业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宜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2)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创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大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股价水平、对现金的需求及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中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性,因此笔者只想对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进行分析。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对于长短期目标的选择及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都非常关键。如果经营者的决策视野过于狭窄,选择的经营活动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或者规避风险较高的项目,都将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而且企业在成长阶段更多的支出是用于诸如研究开发、扩大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等各种形式的资本性支出,企业价值的增长在短期内不能从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中得到反映,因此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时应选择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经营活动相对稳定,战略目标及竞争优势已呈现出来,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基本确定,这时净收益类指标的优势可以得到体现,并且成熟阶段企业的股价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间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弱,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适合将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传统企业,应选择净收益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则应采用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但处于发展阶段的传统企业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若按上述原则进行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便会出现一定的矛盾,笔者以为应采用生命周期优先考虑原则,前者宜采用股价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后者宜采用净收益类指标为核心财务指标。

2、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使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仍然普遍以财务指标作为主要手段,财务指标所具有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只重视短期而轻视长期业绩评价,只重视过去财务成果而轻视未来价值创造。长期受到这种业绩评价指标指导的企业经营者易产生短视行为,这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企业在选择非财务指标时,应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和增长三个非财务层面中寻找真正对实现企业战略与实现企业最终财务成果起到关键作用的、能为经营者所控制的非财务指标,并且使这些指标尽可能量化,因为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同样应对非财务指标的采用作出自己的选择。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时应较多地将内部经营过程层面中的创新指标作为核心非财务指标,而传统企业或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应根据自身情况从其他层面中或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两过程中选取需要的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篇(11)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建立,经营者业绩评价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企业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有效的业绩评价将有助于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然而在整个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则是评价指标,指标选择的是否合适将直接关系到评价系统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经营者进行的激励和约束是否有效。业绩评价的备选指标可以说是多如浩瀚大海,西方国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因此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现实选择做出探讨。

一、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质量要求

我们在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指标才是合适的,即合格的业绩评价指标应具备怎样的质量要求。通常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作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为经营者的决策优化提供标杆;其二是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以沟通经营者利益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激发经营者为企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要发挥这样的作用,选择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具备以下的质量要求:

1、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当今,我国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使得企业仅靠原本简单的推断式的管理难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在对新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响应,因此推行战略管理是我国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战略管理中,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首先需要确立企业的长期目标,在综合分析所有内外部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且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经营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企业对于经营者的业绩评价理应与战略管理紧密结合,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重要要素的评价指标理应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这样才能将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战略传达给经营者,并且使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以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获取各自所期望的利益。

2、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问题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业绩评价指标是否存在“噪音”问题,如果指标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业绩,则称这些指标存在“噪音”。一般情况下,指标的噪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上的不对称,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易受经营者主观操纵,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果往往受企业内外因素影响,评价指标完成值的高低可能也会受到一些经营者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这两方面的噪音来源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如选择经营者可控能力强的指标,相应克服了第二种“噪音”,但与此同时被经营者操纵的可能性会增大,即第一种“噪音”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想要绝对消除指标的噪音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的选择应是根据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程度、经营者的风险嗜好,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约束的力度来权衡尽可能地消除噪音、优化指标系统。

3、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求评价指标要具有可理解性,即只有当指标能被执行者恰当地解释时才是有用的,难以理解的指标会导致错误的评价结论。另一方面要求指标项目有关数据的收集以及指标体系本身具有可行性,如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等。可操作性应是选择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也是枉然。

二、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是选择单一指标还是综合指标

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可以采用单一指标,由于经营者具有较大的经营管理权,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程度较高,其责任往往是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可以采用具有综合性的关键的单一指标来衡量经营者业绩,如利润、股价、经济增加值等指标都具有这样的综合性。采用单一指标作为评价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指标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由于无论何种指标本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这使得采用单一指标的缺点也不言而喻,即在消除指标的“噪音”以及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沟通方面不能利用指标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因此,采用单一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环境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它需要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较完善和健全以及企业内部对经营者的约束也较为有效。而从我国企业的客观状况来看,企业并不适宜采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经营者业绩。

首先从股价这一市场指标来看,股价作为业绩评价指标所具有的一切优势都是以资本市场的有效为前提的,因为只有资本市场有效,一个企业的股价才能基本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一个弱效市场,股票市场上投机炒作风盛,股票价格往往会受到很多企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与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的关系甚弱,因此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者业绩和引导经营者行为,即加大了由经营者不可控所带来的“噪音”。

其次从利润这一会计指标来看,它作为单一业绩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企业外部市场完善和内部约束有力的基础上,原因在于:(1)只有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指标能够真正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这时以企业的经营成果来衡量经营者的业绩才是客观公正的;(2)只有企业内部约束有力,才能相对降低经营者人为操纵利润指标的影响,减少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指标“噪音”。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产品市场的竞争并不完备,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外部审计在保证利润指标客观公正方面的作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而采用利润这一单一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加大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指标“噪音”。

最后从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重视的经济增加值即EVA指标来看,它是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EVAt=Pt-KAt-1,其中Pt是经过调整后的净利润,At-1是公司期初投入资本总额,K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引进财务经济学所开发出来的资产定价模型,K的计算公式又为:K=[DM/(DM+EM)]×KD×(1-T)+EM/(DM+EM)×KE,其中DM为公司负债总额的市场价值,EM为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KD为负债的税前成本,T为公司的边际税率,KE为所有者权益的成本。尽管EVA指标综合了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的一些优点,但它的计算依赖于对公司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及其权益成本的计算,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往往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者的价值和成本均是不同的,且流通股中的一级市场原始股和二级市场流通股的回报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难于计算真正的权益资本成本及其市场价值,此外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也使得依据其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EVA指标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从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实际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单一指标均不能满足经营者业绩评价的要求,相反,采用综合指标即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组合采用,利用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来减弱指标“噪音”应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三、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指标体系是一种突破了单一财务指标、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近年来引进的平衡计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正是这样一种系统考虑业绩驱动因素、多维度平衡评价的业绩评价系统。笔者以为我国企业在构建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时应积极借鉴平衡计分卡法,关键解决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相互配合的问题。

1、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

在采用多个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企业往往会选择某个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其它财务指标相配合。最常用的核心财务指标有净收益类指标和股价类指标两种。不同的企业,其战略目标、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成长发展的阶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决策。为了使得差异比较明显且易理解笔者在下文中只是将企业简单地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问题进行讨论。

(1)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反映企业净收益的指标通常属于会计指标,采用会计指标的缺陷是带来企业经营者对短期净利润的过分关注,使得经营者更倾向于进行对企业短期净利润有直接影响的活动,不喜欢采取对企业发展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如研究开发活动、广告及资本性支出等,因为这些活动都会减少当期净收益,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却是有利的。而这些对企业有长期影响的活动常常能够从市场指标——股价中得到体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高成长性及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若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势必会造成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不公正性、不准确性,相反应选择股价类市场指标为核心的财务指标。而对于传统产业来讲,若采用股价作为核心指标,除了存在前面所分析的由于经营者不可控而带来的“噪音”外还可能产生新的道德风险,如操纵股价或经营者选择风险过高的经营活动,以期获得个人的高收益,结果极有可能损害股东利益,因此笔者认为传统产业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宜采用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2)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创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大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股价水平、对现金的需求及产生现金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中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共性,因此笔者只想对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进行分析。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来说,企业经营者对于长短期目标的选择及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都非常关键。如果经营者的决策视野过于狭窄,选择的经营活动过于注重短期效益,或者规避风险较高的项目,都将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而且企业在成长阶段更多的支出是用于诸如研究开发、扩大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率等各种形式的资本性支出,企业价值的增长在短期内不能从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中得到反映,因此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时应选择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经营活动相对稳定,战略目标及竞争优势已呈现出来,在行业中的地位也基本确定,这时净收益类指标的优势可以得到体现,并且成熟阶段企业的股价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间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弱,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适合将净收益类会计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

因此,处于成熟阶段的传统企业,应选择净收益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则应采用股价类指标作为核心财务指标。但处于发展阶段的传统企业或者处于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若按上述原则进行核心财务指标的选择便会出现一定的矛盾,笔者以为应采用生命周期优先考虑原则,前者宜采用股价作为核心财务指标,后者宜采用净收益类指标为核心财务指标。

2、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使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仍然普遍以财务指标作为主要手段,财务指标所具有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只重视短期而轻视长期业绩评价,只重视过去财务成果而轻视未来价值创造。长期受到这种业绩评价指标指导的企业经营者易产生短视行为,这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非财务指标的配合。企业在选择非财务指标时,应从平衡计分卡系统的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和增长三个非财务层面中寻找真正对实现企业战略与实现企业最终财务成果起到关键作用的、能为经营者所控制的非财务指标,并且使这些指标尽可能量化,因为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不同类型的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评价时同样应对非财务指标的采用作出自己的选择。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时应较多地将内部经营过程层面中的创新指标作为核心非财务指标,而传统企业或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应根据自身情况从其他层面中或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生产经营和售后服务两过程中选取需要的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