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自媒体时代的困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传统意义上记者的职业身份
1、记者的职业身份定位发展历程
记者的职业身份定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初的记者收入较低,也没有社会地位。到了20世纪初期,新闻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各类专业新闻机构不断地开建,高等学府开设专业课程,新闻行业才开始建立专业的职业准则,记者也开始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职能。此后记者的职业定位在一系列活动影响之下,愈发清晰完善。一方面新闻行业培养出了不少“明星记者”,他们的成功给所有普通记者树立了榜样,也让其他记者在他们身上学到了更专业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新闻行业也提倡开展公共新闻运动,不断扩大新闻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赋予了记者更多的职业职能。[1]
2、记者的职业职能定位
权利职能,新闻机构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记者拥有话语权和一定的公权力。新闻记者的话语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发言权,新闻记者与其他人一样,拥有自由发言的权利。[2]另一层体现在记者的话语权有特定的意义,记者需要真实地反映上层社会发生的事件与言论,同时也需要关注下层的人民群众,帮助下层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相当于连接与维系上下层社会的媒介。记者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也有自己的具体工作,记者最主要的工作是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具体流程为有计划地搜集新闻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整理,通过多种渠道信息并促进消息的传播。
二、互联网时代记者职业定位的困惑
1、互联网时代新闻环境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新闻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纸媒,微博、微信、各类网络论坛都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从而降低了信息的门槛。[3]同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产生新闻,一条新闻产生之后的短时间之内,会相继产生大量与新闻信息有关的信息,身处现场的人民群众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新闻信息,新闻的及时性极大提高。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留存性也得到了增强,很多过时的信息也能够被再次传播,重新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
2、记者职业定位的困惑
(1)对记者的社会地位下降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一方面能够协助政府宣传政策、传播文化价值、开启民智,另一方面也能够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权力的使用,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记者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属于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记者对于新闻信息缺乏控制能力,记者不再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来源,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极大地削弱了记者的社会地位。[4]社会地位的变化,使记者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困惑。
(2)对记者的工作任务改变产生困惑。在工作任务方面,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目的明确,采集信息、编辑处理信息、传播信息三者都是工作重点。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人人都能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记者收集信息的能力被相对弱化,而事件的编辑处理成为了记者最重要的工作,记者需要针对事件做出更加专业深入的分析,从而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新闻信息。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的互动性极大增强,记者的工作流程中有多了一个环节,即运营所属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工作范围较之以前变得更广。工作内容的变化使记者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困惑。
(3)对记者个人与新闻组织之间的矛盾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往往依附于所在的新闻机构,因此要受到所在的新闻机构管理规则的限制。[5]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记者个人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增长的专业能力与新闻机构的管理规则之间逐渐有了矛盾,从而令不少记者选择独立。美国的一位记者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新闻策划稿,因为涉及一些其他问题而被新闻机构取消,他对此心怀不甘,于是将新闻在了自己的博客中,谁知这篇独立的新闻稿居然获得了巨大的访问量,超过之前该记者在新闻机构下所发的任何新闻访问量,由此该记者便开始了自由记者之路。如今像该记者一样的自媒体工作者层出不穷,人价值的实现与新闻机构的矛盾也让记者产生了职业身份困惑。
(4)对记者的中立态度变化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占据主导权,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读者的新闻喜好。而互联网时代,记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反转。读者的喜好由读者自己决定,可以去自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信息,而记者则需要故意去迎合读者的喜好[6]。在此过程中,新闻信息的权威性正在日益下降,有些记者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阅读量,甚至故意制造虚假不良信息,没有良好的监督意识,传播无意义的新闻信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也随之下降。
三、对于重新找回记者职业身份定位的一点建议
记者之所以出现对职业身份感到困惑,原因在于互联网使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多数记者选择迎合新环境,导致被环境变化所主导,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重新找回记者的职业定位,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身份的各项职能,明白记者身份具备的权力,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认真传递民声,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其次,记者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自信,新闻信息始终是内容输出的形式,记者都受过专业的训练,要对自己有信心,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作更加优质的内容。同时记者也不能忘记学习新媒体运营的专业知识,紧跟时代潮流,让自己的工作与时俱进。
四、小结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体系。但是互联网的诞生对新闻传播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发生了多项改变,传统的记者职业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导致记者产生了职业身份定位的困惑。但是记者不能就此迷失,一方面坚守传统媒体时代的职业职能并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努力学习新时代的先进技术,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媒环境,从而对记者职业形成全新的、更加全面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石朕.“互联网+”时代记者如何找准定位[J].青年记者,2016(14)52.
[2] 金军,陈峻俊.互联网时代记者的角色功能[J].新闻前哨,2013(06)66+72.
[3] 杨敏.浅析互联网时代对新闻编辑记者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6(18)246.
[4] 杨雄信.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D].广西大学,2013.
[5] 唐金龙.新媒体时代,记者要拥抱互联网[J].青年记者,2015(33)48.
1.阅读方式的惰性化依赖。
信息化时代下,人们慢慢地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和相互交流等方式取得碎片化的信息,逐渐放弃了对传统书籍的系统化阅读,取而代之的是通过链接再链接的手段获取信息。在这种方式下,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逐渐产生了惰性化依赖,过分地依赖于电子设备、搜索引擎等社交媒体。
2.阅读能力的浅层化。
社交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者为了让信息容易被受众“吸收”,将各种信息不断分割成“颗粒”,使受众只需瞟一眼,就知道信息的大概内容,不再进行深入思考。轻松、趣味性的东西受到公众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在用户中盛行,导致人们对信息内容缺乏深度持续性关注。
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西蒙・库伯通过在六年中针对数干位facebook、twitter使用者的研究分析后发现,热衷于社交媒体的使用者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其大脑皮层的活跃部位与其进行传统系统化阅读存在明显不同。这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碎片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人们一般对所阅读的碎片化信息只有模糊的印象,而缺乏深入的理解。研究表明:在信息“碎片化”下,人们成了信息接收的“容器”,缺乏深入性思考,降低对信息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阅读能力的浅层化。这种能力的降低,是被动的,是长期“碎片化阅读”下带来的负面影响。
3.辨别能力的降低。
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碎片化”使得人们的辨别能力逐步降低。如伴随社交媒体而生的“圈子化”的生存环境中,成员往往通过所处的圈子来理解世界,并相互传递和影响。这就使得,一些包含虚假内容的信息经过网络大V等知名自媒体用户的转载后,被数倍人所阅读到,产生“三人成虎”的后果,造成较大的困惑与混乱。不仅如此,当今很多人很容易被语句的煽动性、标题的蛊惑性、事实的夸大性、照片的虚假性所蒙蔽。
4.被垄断可能性的增强。
所谓垄断,原指在集市的高地上操作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题目中“垄断”的意思是侧重于指“把持,操控,是对人们信息的广度的操控”。在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下,人们所接收的信息很容易控被垄断。
比如说,在碎片化阅读下,精确传播应运而生。精确传播是指允许受众进行信息的主动定制,根据受众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如《今日头条》的核心功能是推荐搜索:通过用户的社交媒体账号和使用产品的信息反馈,(包括用户对某一条内容的阅读,评论,收藏,在此内容上停留时间的长短),推送出用户的偏好,从而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内容。这种精确传播,虽然方便了受众,减少了受众筛选信息的时间,但是,它在无形中缩小了受众获取信息的广度。因为很多受众的兴趣爱好仅仅是以娱乐化为评判标准,如果总是为受众推送以他们兴趣爱好为主的信息,那么他们就会很容易错过真正对他们有用的信息。换而言之,这种精确传播,就是一种隐形的操作人们,垄断信息的手段。
二、 出现信息“碎片化”负面影响的原因
1.人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相对较低。
所谓网络媒介素养,就是指用户能够正确和有效地利用网络,批判性地解读网络信息,使自身得到和谐发展。
网络谣言能够存在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人会投身网络水军这一行业,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网络媒介素养相对较低,即人们很难做到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更难做到批判性地解读网络信息,加上人们对信息的制造、加工、传递过程并不是十分明白,并不能充分了解信息背后的故事,所以才使得这些网络的“寄生虫”得以生存,才给信息“碎片化”的种种负面影响创造了条件。
2.海量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筛选信息时间上的困惑。
在信息化时代下,海量的信息为人们提供宽广视野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困惑:信息的无限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解决矛盾,为了节约时间,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产生了信息检索、信息精确化阅读等技术,而这些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导致人们产生惰性化依赖,习惯于短篇文章地阅读,对长篇阅读产生畏惧,渐渐地形成简单化、片面化的思维,也为“被垄断”提供了契机。不仅如此,由于人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接收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减少人们思考的时间,降低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加上过分地依赖“碎片化”阅读,不利于将信息真实准确地传播,从而降低了人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3.海量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筛选信息难度。
海量的信息经过不同的人的多次传递,可能出现多个版本,让人真假难辨;此外,大量未经职业人员的自媒体以及开放的舆论空间使大量信息真假难辨。种种原因增加了人们辨别信息的难度,客观上降低了人们辨别信息的能力。
三、 减少信息“碎片化”负面影响的策略
1.提升个人的网络媒介素养。
如何提高个人的网络媒介素养?关键在于网络媒介教育,而青少年的教育应格外重要。一方面因为在社交媒介中,青少年占较大比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网络规模达到6.32亿人,其中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所占比例高达55.2%,并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在于青少年身体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易受信息“碎片化”的负面影响。
进行网络媒介教育,要根据各国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背景进行实践。首先应以学校的正规化教育为基础,将网络媒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以实践活动为主,积极与其他课程相融合。其次,教师的二次引导是关键。教师是网络媒介教育的主力军,应紧跟社交媒体的潮流,比较其与传统媒体的不同,抓住其特点,引导学生。第三,应有深入广泛的宣传策略,鼓励人们不随波逐流,自觉培养自身的批评能力,传播能力。在这三管齐下的方式下,让人们学会如何甄别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分类,如何对自我的言论进行自我约束。
2.深化媒体改革,实现“立体化”传播。
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成为关键,也成为应对信息“碎片化”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从而实现信息的“归聚”,成为研究的重点。 面对“碎片化”的信息,最好的整合方法是将其“立体化”,即在信息组织的任意维度上实现立体传播效果。
多次“出走”:胆量在迷雾中导航
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1987年,潘石屹24岁――但他已经有了出人头地的迹象:辞掉北京的铁饭碗,花50元“偷渡”深圳,在 压抑中无路可退地日夜奋斗。
这是潘石屹第二次“困惑中的出走”。第一次出 走是4年前,他从崇山峻岭的老家天水北上京城,谈 不上青年才俊,前途未卜。
深圳的两年离成功仍相去甚远,于是潘石屹选 择第三次“出走”,目的地海南。这次“出走”也 许无奈,也许激情澎湃。但与潘石屹的任何一次出走 一样,这一次也始于迷雾的困惑,终究皆大欢喜。看 看当年与潘石屹推杯换盏的哥们儿,就能探知他的底 牌――今天的万通主席冯仑、阳光董事长易小迪、风投王功权――人群就是标杆,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 注定是一个财富与梦想的年代。
1992年,潘石屹在海南房产以介乎精明与诡辩 之间的才能赚到了第一个一千万。同样在这一年,先 验的危机感让他重新站到了北京的十字街头, 踌躇而惶惑。
这是他第四次于困惑中出走。在风云 变幻的商界,困惑的人数不胜数。但潘石 屹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敢于走开。这种“出 走”不是简单的并线,而是革命性的掉头拐弯。挽救困惑的方法是一头扎进陌生,这不能不说是
一种胆略。新世纪初,潘石屹凭借“明快的色彩、国 际化的风格(2002年11月《时代周刊》语)”在中国 一贯单调的公寓和写字楼群中突出重围。
2006年,潘石屹再次触到透明的天花板。这回 他出走的方式是让SOHO中国上市。经历了无数个不 眠之夜,甚至痛苦的“兄弟门”事件之后,他再次实 现了自我挽救。夫妇二人暴涨至300亿港币的身价, 让他自己都觉得“有点晕”。
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潘石屹否认曾经为 任何事后悔过,哪怕在他与.com失之交臂之后――他 原本有机会成为新浪的前世乃至今生。但他固执地认 为,为了遵循自己的办事原则,付出这个代价值得。 这条原则就是:听不明白的东西,就不能做。这种坚 持到2007年10月终于有了回报,也证明他历次“困惑 中的出走”都是主动拥抱被动的结果。
多维现实:真实依然扑朔迷离
现实不等于真实――当我们怀揣各种心态观察潘石屹的社会形象时,不能忘记这一点――这两个词常常 被便捷地混淆。现实情况是,专业领域之外,潘石 屹的社会形象自2002年之后便一路喧嚣着固化。做主持、拍 电影、出书,最初陡增的曝光率不免让一切看起来滑稽―― 毕竟娱乐不是房产商人的强项。但潘石屹游刃有余且乐此不 疲,于是人们渐渐习惯了,将此作为他个人的Logo,同时也 成为他旗下公司的Logo。名声大震,营销暂时性地成功了。 做秀,出尽风头,总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这一 点让人想起另一个领域的明星人物:章子怡。潘石屹与章子 怡最大的区别在于,依仗演艺圈红人的身份,章子怡的行为 更加出位,更加匪夷所思。但潘石屹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 薄冰,以此保证形象的正面性。他换来的名号是“思想前卫 的另类商人”“房地产界的娱乐明星”“营销教父”“炒作教父”和“唐僧(话多,口才好)”。 与此同时,潘石屹也天生具备一切“民间”素质,深得与他近距离接触过的媒体人的赏识:他反复表达对底层百姓及农民的同情;一腔发自肺腑的怀旧性剖白颇有感染力, 还具有平易近人的态度。来自媒体的赞誉之辞包括:潘石屹 与普通民众的接触常常带有某种温馨的回忆色彩;潘石屹 最难模仿之处在于他会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名人,而且没有架 子;潘石屹是透明的,至少他给媒体透明的感觉。
但这些未必是真实,尽管确是现实。他可以推心置腹, 把秘密都交给你。但一转身,你发现这个秘密已尽人皆知―― 你可以否认这个秘密,但仍然不能否认他把秘密交给你时的真 诚。虽然诸如洪晃、刘索拉之类蜚声文坛的朋友也常常在媒体 上对潘石屹赞誉有加,但这个人真实的形象依然扑朔迷离。
对于他的家庭,酝酿于一见钟情,始于六个月闪婚,违背 了门当户对的古训,夹杂着利益的呼应,也曾激烈争吵,也曾风 和日丽地执手。这些都是现实,或许也是真实。但至少有一点确 实让人动容:潘石屹为大儿子起名“潘让”。谦让,平息怨气, 中止浮躁和反复迁怒――可以相信这发自潘石屹的内心。
多重思考:超脱、顺从,或是相信命运
单薄的表演需要敦厚的文化后盾补位。从潘
石屹勤于更新的博客上,我们看到他选 择输出的价值观植根于《老子》和“禅 宗”:淡然而温润,顺从于命运。他似乎意识到,建立健康大企业形象需要向公众输出价值观。 相信命运,今天的潘石屹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面对媒体的采访,他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命 运,“脑子空灵了,放开了,就是神在帮助你。”
他与文化人开始形成高调的互动,并且将管理 公司、与人交往这些实务性的操作与摄影、写作的 艺术文学性勾连起来。他所提倡的价值观基本上围 绕一个字展开:空。
他说他相信一句话:空的大脑是神的工作室。 好多事情,他认为,都是冥冥之中有一个力量,帮 你安排好的。既然空是人生的基本因子,那么超脱 世俗的烦扰就自然而然提上了潘石屹思考的日程表。每个人对超脱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或者超脱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对潘石屹来说,最好的办 法是静坐(据说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频率是常 常,操作方式是头脑中什么都不想。
也许潘石屹不仅仅在为企业输出价值观,也许 经过多年的风雨飘摇和起伏,他自己也开始笃信这 些劝人超脱的信念,虽然他的博文时而流露出不可 避免的小资情调,但这毕竟是一个鲜见的态度―― 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呈现这样一种内心面孔。
SOHO中国办公室的第一层,空旷的展示厅挂 着巨幅照片:那是曾在上海双年展上引起巨大反响 的《幸存者》,“9•11”事件中劫后余生的面孔, 在室内冷冰冰的白色调的映衬下,迸发出扑面而来 的视觉震撼力。
通过营造一种怀旧和超脱的意境 ,潘石屹正在 悄悄消减自己的娱乐属性。
人物简历
出生年月: 1963年10月 出生地: 甘肃天水 大学毕业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
那么,在今天这个特殊时代,应该如何做公关?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公关的终极目标——组织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关系,以取得理解和支持。
一个组织公关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它在媒体发了多少篇稿子,做了多少专题,也不是看它在跟竞争对手的公关大战中是赢还是输,更不是看它养了多少水军,为它摇旗呐喊,而是看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向外界准确地将自身的理念传播到位,树立起可信可敬的形象。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偶然几次公关事件就可以做到。
那么,在媒体生态环境巨变的今天,公关行业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发展瓶颈呢?一方面,传统媒体影响力正在变弱,公关从业者过去积累的媒体资源,也许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良莠不齐,你很难再像过去做媒体关系一样,去维护海量的自媒体。
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发表的《“微时代”见证大爱中国》写道: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条关于地震的微博,转发超过46万次;微信“地震救助”公众账号,不到1天有近10万人关注,发送信息15万条;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联手行动,搭起寻亲平台……不可能每个人都在四川、都去雅安,但在这个平台上,时空差距缩小到零,每个人都能表达关切、抒发心声、提供建议……5年来,从社交网络到微博,再到异军突起的微信,网络伴随国家一起成长。一方面是精神的传承,一方面是现实的发展,“微”力量汇集抗震救灾大能量,无数个体积极参与,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线。
中国青年报在《微博让灾难中的人们更像公民》一文中评论道:这一次,网络表现出的自组织力、凝聚力和救灾理性,尤其能让在灾难前感到无力的人们感受到力量。平日里,我们无比厌烦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无处不在的娱乐化,但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看到人们自觉地抛弃了不合时宜的娱乐,而去凝聚救灾的正能量;平日里,我们无比反感微博中那种一点就燃的情绪,那种互换“公知”、“五毛”的站队,那种喋喋不休的争吵和无处不在的谩骂,但面对大灾,人们迅速抛弃了分歧和偏见,主动团结到救灾事务中,以“都是雅安人”的悲悯和共识关注芦山灾区;平日里,微博的热点此起彼伏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一天微博里刷屏的只有一个话题,芦山地震。
在这次互联网和微博平台关于庐山地震的网络传播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来自专业领域的人士对媒体记者采访给出的一些非常具体的注意事项、建议忠告以及理论思考。比如中山大学的张志安教授在当日下午4时许发出的“去雅安的记者们”微博,整理了十五条相关注意事项与记者分享;来自“中国网络传播学会”账号下的“记者报道创伤的五个提示”长微博,提出报道精神创伤的技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发表的《谁应该成为灾难报道的主角》,更是把媒体灾难报道上升到理论层面,从媒介批评的角度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些发自专业人士的内容,是一种突发事件出现后的自认知、自教育,是从单纯的围观、转发到贡献知识、共享知识的深度参与。
随着低门槛、高参与度的社交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自媒体被提高到公共领域、公民、公民记者、微时代的高度。互联网的“自”力量正在以不可抗拒之势爆发出来。
透过社交网络和社交平台在庐山地震报道、传播中的表现可以看到,这种“自”力量是一种全方位的力量,除了已有的常规化的“围观”、“转发”、“分享”等力量外,现在看到的是更深层次的“自”力量――自检、自查、自反省、自教育、自认知、自净化、自纠偏等,这里既有个人的,也有组织的,既有基于熟人与熟人之间强关系的,也有基于熟人与生人、生人与生人之间弱关系的。新型的“自”力量源于网民从无意识的自发到有意识的自觉的转变,源于社交网络进入深度发展阶段而带来的自我提高。
运营者都有的困惑
作为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者,你是否也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惑:
1、干货没法传播出去?
2、粉丝日增长个位数?
3、后台回复寥寥无几?
4、怎么模仿都没啥用?
扪心自问:像上述这种不温不火的微信公众平台有啥用?!
自媒体核心是什么
自媒体的核心实际是:粉丝互动。
自媒体互动的核心是:以用户为节点传播。
也就是说,微信公众平台积累粉丝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把粉丝激活为你的用户,这就需要触发粉丝更多地参与我们的交流与互动,即参与感。
独立说案例
如何做到参与感?
以下是刘水音老师提供的部分截图:
数以万计的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回复,数以万计的朋友圈转发,当然同时也带动了粉丝数量的增长。无论是粉丝互动,还是以用户为节点的传播,上述数据都做到了非常不错,这就是广大运营者梦寐以求的效果,数万条互动,花费了独立说两个助手不停歇地回复了8小时。这是如何做到的?!
有人可能要说了,只要内容好,不怕传播不了。错!!!这是个众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你想从一千万个公众号中靠优质的内容脱颖而出,我敬你是条汉子!
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时时去激活用户,更多的,我们也需要技巧。
粉丝增长的技巧
独立说的粉丝增长主要靠以下三点:
渠道矩阵
以下是独立说的渠道:
你可以在你尽可能合作,和的平台去你的内容,包括在一些社交网站,比如知乎,豆瓣等,也就是一键复制的问题。其次,可以联合你能联合的公众号需求合作转发,尽可能增加曝光率。
社群矩阵
相信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群,或者公司都有自己的客户交流群,据我所知,不少公司都有专门的微信群运营人员。微信群,也是一个不错的渠道。
个体号矩阵
个人号矩阵,一个微信号可以加5000个好友,也就是至少也有80%的曝光率,如果多几个微信号呢?
用户特点
传播渠道具备了,那么内容呢?掌握线上互动的逻辑,首先你得知道你的粉丝在想什么。比如,独立说的用户一般是特别的这一群人-----“个体崛起的90后”,他们一般有这么几个特点:
安全感的缺失
90后曾经是被说成“非主流”的一代,“叛逆、个性”是他们的标签。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要跟你互动?
首先,你得不像个骗子。
其次,你得超过他们的预期。
最后,你要有一个信服人的机制。
这就非常需要我们互动交流时候的态度和说话技巧了,同时我们要知道,他们已经被骗了很多很多次了,你微信文案内容里面说的赠送学习资料,就一定要真的用心去收集制作,并且真的能赠送给大家,坦诚相待。
比如,独立说曾经一期,赠送Adobe的软件学习资料,针对90后爱自拍爱ps的特点,一般网上都是些零碎不系统不完整的学习视频资料,费时费力。独立说特地整理了一些ps的实用学习干货(亲试真的很简单实用超出预期哦),只要跟客服说客服即可发送云盘地址和下载密码。文案内容一,公众平台回复爆满,都在问是真的赠送吗?
深度自我
90后都是围绕兴趣建设生活,如果不能炫爹,要他们靠什么可以炫耀自己的价值呢?
首先,需求要来源于他们本身。
其次,预测他对未来在探索什么。
最后,帮他打造他在朋友圈想要的样子。
下图,你看懂了吗:
小语种学习干货,还是简单实用的东西,还能炫耀呢。不少90后都试玩并且转发,报自己的成绩,一时还引起了小热风呢。
对社会链接的渴求
跟朋友都若即若离了,他们凭什么要帮你传播?
首先,使用的语言被他们认可。
其次,有足够大的利益诱惑。
最后,用一个完整的机制把他们的利益关联起来。
这样的文案与福利,你会不转发吗?
好玩有趣的段子,史上最全的资料合集,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干货资料。
在自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增多,自媒体作为当下新媒体的代表,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信息的碎片化造成价值选择的多元与开放,资讯传播的无序突显监管的缺位,自媒体对施教者话语权提出挑战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管理水平,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自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1信息的碎片化造成价值选择的多元与开放
自媒体的出现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同时作为一种潜移默化教育形式的载体,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的选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接收到更多、更新的外来信息,但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稳定,更容易遭受外来观念的冲击。各种思想政治文化渗透交织,各种信息真假难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难度逐渐加深,形势趋于复杂化。信息的碎片化带来价值选择的碎片化,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作出取舍,是一项新的课题。
1.2资讯传播的无序突显监管的缺位
自媒体时代,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借助新媒介的交互性、自主性,每个人每天都面临海量的信息,并同时将对信息的态度反馈到互联网上。从论坛、社区到博客,媒体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个人发言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在这样一个扁平化的平台上,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往往导致监管乏力并存在重大盲区。言论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极易引起大学生思想判断的混乱和精神困惑。
1.3自媒体对施教者话语权提出挑战
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话语权。由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慢,人们大都只能通过书本、报纸等获取知识和信息,而教师由于其独有的职业优势,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因此,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天然的敬仰和信赖。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更新速度十分快,甚至有些对网络信息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过了教师,教师的权威性和话语权逐渐被撼动,学生开始对教师产生信任危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格局正以一种全新的互动主体关系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因此,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学习并熟练掌握先进的自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利用互联网快捷、互动性强的优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1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现代教育管理水平
自媒体的使用本身是现代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很高的存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多种形式信息(包括印刷与非印刷的信息)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适应自媒体发展的需要,就要求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和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存取、分析、评价信息就无从开展,更别提对信息的审查和甄别。除此之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该学习系统的传播学知识,提高对信息的反应速度,适应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表达习惯等。
2.2构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方式
在自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文化逐渐向一种新型的文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无障碍和虚拟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蔓延。然而,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仍采用单向灌输、生硬的说教方式的教育语言进行教学,这种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中不再被接受,甚至使大学生产生反感。因此,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方式,以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W络文化语境下创建一种简约而深邃,创新并传承的多元化教育表达方式;第二,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综合网络文化的优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微电影、动漫等形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加强大学生自媒体素养教育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一步升级更新,一个全新的概念———自媒体腾空而出。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以其独到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优越特质。以人传播为特色的自媒体,由于其便利性深受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大学校园里传统媒体的低普及率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新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成为大学生学习、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大学生离不开的“必需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紧跟形势,充分认识到媒介环境带来的变化,加强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和运用,熟练掌握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和影响力。
一、自媒体的概述
(一)自媒体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通俗来说就是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②其主要表达渠道是:微信、微博、新型视频网站、博客,还有新型的个人门户类网站。
(二)自媒体的特点
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不仅具有新媒体本身的特质,包括互动性、实时性、全天候、全球性、海量信息储存、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除此之外,也拥有自身独特的特质:1.平民化、个性化。与传统媒体的发言权控制在电视台、广播台、记者编辑等传统媒体人手中相比,自媒体则控制在普通大众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注册、管理账户、添加关注、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一切基于自己的爱好,极具个性化。2.门槛低、易操作。在自媒体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大投资大制作,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渠道中,经过简单的注册便可拥有自媒体,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3.开放性、复杂性。由于Web2.0的开放性,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发表观点。人们可以自主成立“媒体”,当媒介的主人。自媒体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这一概念,编辑的权力被削弱。4.可信度低。由于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信息也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的部分信息者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5.创新智能化。随着移动终端的技术不断发展,新兴的个人门户类网站,例如微信公共订阅号等,凭借对内容的深度挖掘,笼络了一大批受众。另外,个人门户创新性地将消息进行智能推送,使这批受众固定化。智能推送不仅强化了受众的可选择性,更使得消息方和受众能够密切地交流沟通,加强了信息的接受度,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
二、自媒体带来的影响
(一)自媒体带来的机遇
1.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利用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校园网站等常规宣传阵地,自媒体的加入拓宽了校园信息流通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率,为大学生思政工作争取了时间,拓展了空间。自媒体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媒体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分享的都是自我的真实感受。高校借助于自媒体提供的碎片化式的真实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而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解决困难。③2.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自媒体基本实现了人人传播,点点传播,使传播内容可以更快更多更及时地到达传播对象。即时性是自媒体区别于一般新媒体的特性,互联网、邮箱、博客传播速度虽然也很快,但是不能一步到位,在传播对象看到之前仍存在时间差。而基于手机传播工具的自媒体的传播可以让传播对象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提高传播效率。当下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在第一时间即可接收到自媒体的信息,大大缩短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3.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从辅导员人际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报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然后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校园网、校园社区逐渐建立,这些都是高校努力进行的尝试,并且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自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思政工作形式,高校建立人人网公共平台、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校园手机报,教师利用QQ、飞信、微信等账号联系同学等都是教师利用自媒体做出的全新尝试。
(二)自媒体带来的挑战
首先,随着手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丰富大学生活,同时也可能在纷乱复杂的互联网时代迷失自我,无节制地接触观看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使得他们过度耗费自己的时间。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将时间浪费在手机娱乐上,自媒体大大提升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其次,由于自媒体的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污染。由于信息时并不会经过审查,所以使得多种思潮大量来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对各种外界信息的客观辨别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同时自媒体传播速度很快,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展范围,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④最后,自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了解新型的社交媒体,更要学会新技术,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平台。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逐渐重视起来,教师开始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但是当大家刚刚掌握了QQ、飞信、人人网的时候,微博开始兴起,之后极短时间内微信又腾空而出。新媒体技术革新之快,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利用好微信等新型自媒体平台。
三、自媒体时代的工作创新
正因为自媒体是把“双刃剑”,这就要求高校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尽可能规避其消极影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提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刻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在之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开辟新的平台和阵地,加强管理层面、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话语体系、传播方式读解当下的政策思想,使其深入人心。
(二)拓展全方位自媒体传播渠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利用自媒体,开创全新的工作平台。高校利用网络社区,例如校园网络社区、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APP手机客户端、手机报等自媒体,加大信息传播力度。教师开通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微信等渠道,建立和学生日常交流的平台,利用自媒体工具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培养多元化辅导员人才队伍
辅导员队伍中不仅要吸收专门化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教师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掌握相关技术和运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主动成为学生的“好友”,时刻关注学生的“朋友圈”,以便达成形式和情感的认同,掌握言论主动权,成为舆论的引导者,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的效果。
(四)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从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强而有力的抓手,高校应出台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加强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校园论坛的建设,在提供舆情表达和信息汇集空间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律自查机制。⑤为了加强监管力度积极设立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开发和维护,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习惯。同时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网络信息制度。实行信息公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⑥总而言之,自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机遇,教师要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掌握自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媒体的弊端,尽量让大学生主动排斥网络上的消极信息,吸收正能量。如何最终落实创新工作模式,真正将自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仍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挑战。
作者:牛小游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注释
①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5.
②“自媒体”百度百科:/link?url=cKApy1aODjYBahqJFrcrW.
③丁凯,宋桂秋.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一步升级更新,一个全新的概念———自媒体腾空而出。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以其独到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自身的优越特质。以人传播为特色的自媒体,由于其便利性深受广大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喜爱。大学校园里传统媒体的低普及率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新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工具,成为大学生学习、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大学生离不开的“必需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紧跟形势,充分认识到媒介环境带来的变化,加强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和运用,熟练掌握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和影响力。
一、自媒体的概述
(一)自媒体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通俗来说就是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也叫“个人媒体”。②其主要表达渠道是:微信、微博、新型视频网站、博客,还有新型的个人门户类网站。
(二)自媒体的特点
脱胎于新媒体的自媒体不仅具有新媒体本身的特质,包括互动性、实时性、全天候、全球性、海量信息储存、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除此之外,也拥有自身独特的特质:
1.平民化、个性化。与传统媒体的发言权控制在电视台、广播台、记者编辑等传统媒体人手中相比,自媒体则控制在普通大众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注册、管理账户、添加关注、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体,一切基于自己的爱好,极具个性化。
2.门槛低、易操作。在自媒体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相比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等新媒体的大投资大制作,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渠道中,经过简单的注册便可拥有自媒体,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
3.开放性、复杂性。由于Web2.0的开放性,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由发表观点。人们可以自主成立“媒体”,当媒介的主人。自媒体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个人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这一概念,编辑的权力被削弱。
4.可信度低。由于自媒体的准入门槛低,不需要相关部门审批,信息也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的部分信息者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
5.创新智能化。随着移动终端的技术不断发展,新兴的个人门户类网站,例如微信公共订阅号等,凭借对内容的深度挖掘,笼络了一大批受众。另外,个人门户创新性地将消息进行智能推送,使这批受众固定化。智能推送不仅强化了受众的可选择性,更使得消息方和受众能够密切地交流沟通,加强了信息的接受度,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
二、自媒体带来的影响
(一)自媒体带来的机遇
1.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利用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校园网站等常规宣传阵地,自媒体的加入拓宽了校园信息流通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传播效率,为大学生思政工作争取了时间,拓展了空间。自媒体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在自媒体网络平台上交流和分享的都是自我的真实感受。高校借助于自媒体提供的碎片化式的真实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而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解决困难。③
2.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自媒体基本实现了人人传播,点点传播,使传播内容可以更快更多更及时地到达传播对象。即时性是自媒体区别于一般新媒体的特性,互联网、邮箱、博客传播速度虽然也很快,但是不能一步到位,在传播对象看到之前仍存在时间差。而基于手机传播工具的自媒体的传播可以让传播对象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提高传播效率。当下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使得他们在第一时间即可接收到自媒体的信息,大大缩短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3.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从辅导员人际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报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然后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校园网、校园社区逐渐建立,这些都是高校努力进行的尝试,并且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自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思政工作形式,高校建立人人网公共平台、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校园手机报,教师利用QQ、飞信、微信等账号联系同学等都是教师利用自媒体做出的全新尝试。
(二)自媒体带来的挑战
首先,随着手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丰富大学生活,同时也可能在纷乱复杂的互联网时代迷失自我,无节制地接触观看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使得他们过度耗费自己的时间。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将时间浪费在手机娱乐上,自媒体大大提升了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其次,由于自媒体的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污染。由于信息时并不会经过审查,所以使得多种思潮大量来袭。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对各种外界信息的客观辨别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同时自媒体传播速度很快,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展范围,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④最后,自媒体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紧跟时代潮流,了解新型的社交媒体,更要学会新技术,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平台。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被逐渐重视起来,教师开始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但是当大家刚刚掌握了QQ、飞信、人人网的时候,微博开始兴起,之后极短时间内微信又腾空而出。新媒体技术革新之快,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利用好微信等新型自媒体平台。
三、自媒体时代的工作创新
正因为自媒体是把“双刃剑”,这就要求高校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尽可能规避其消极影响,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提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刻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在之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开辟新的平台和阵地,加强管理层面、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话语体系、传播方式读解当下的政策思想,使其深入人心。
(二)拓展全方位自媒体传播渠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利用自媒体,开创全新的工作平台。高校利用网络社区,例如校园网络社区、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共号、APP手机客户端、手机报等自媒体,加大信息传播力度。教师开通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微信等渠道,建立和学生日常交流的平台,利用自媒体工具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培养多元化辅导员人才队伍
辅导员队伍中不仅要吸收专门化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教师自身对自媒体的认识,掌握相关技术和运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主动成为学生的“好友”,时刻关注学生的“朋友圈”,以便达成形式和情感的认同,掌握言论主动权,成为舆论的引导者,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的效果。
(四)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从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强而有力的抓手,高校应出台适合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加强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校园论坛的建设,在提供舆情表达和信息汇集空间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建立和完善自律自查机制。⑤为了加强监管力度积极设立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开发和维护,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习惯。同时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网络信息制度。实行信息公开,增强信息的透明度。⑥总而言之,自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机遇,教师要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掌握自媒体平台,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媒体的弊端,尽量让大学生主动排斥网络上的消极信息,吸收正能量。如何最终落实创新工作模式,真正将自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仍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挑战。
注释
①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5.
③丁凯,宋桂秋.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④林伟荦.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
对于这笔交易,苹果总裁蒂姆・库克苹果接受采访时称:“收购Beats的原因全都是为了音乐,苹果一直认为音乐是社会和文化的关键。”
为了音乐,这是个很文艺、很煽情、很有诱惑力的口号,这个口号中的理念,足以甩开尚在硬件上苦苦琢磨的对手们一大步了。
这次收购,在某些方面颇让人困惑。因为苹果堪称是全球第一数字音乐巨头,而Beats在音乐流媒体方面据说仅有几十万订阅用户,从订阅用户方面看,这显然是一次很不对称的收购。但我们不能仅仅看订阅用户群的数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两点:一、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Beats以耳机为代表的高端音乐硬件优势;二、Beats足以弥补苹果音乐经营方式的经营理念。也许,这才是苹果收购Beats根本的原因。
一、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师的挑战
自媒体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发展,据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使用自媒体最活跃的群体,一般大学生都有微博、博客、QQ飞信等各类自媒体,由于自媒体的用户量还在不断增长,已经逐渐向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渗透,对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增添了个性、时尚、流行等元素,也为思想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渠道。自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是一种传播的媒体,也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有一定的塑造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不受社会的任何控制。自媒体将多元化价值观淋漓尽致的表现和传达给广大的群众,对主流的价值观有着强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防止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自媒体中思想政治逐渐淡化,价值观念逐渐迷失的危险,下面我们阐述自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老师有哪些挑战。
1.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挑战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信息的单向性传播,方便大学生寻找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自媒体中信息是具有交互性的,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具有无限性,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接受的信息内容也是参差不齐,各种各异,很大程度上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这对于传统的说教性单项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冲击,传统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理论都是通过思政老师进行主题宣讲、面对面交流、班会活动、以及发放相关资料文件、在公告栏进行宣传等方式进行引导教育,这些方法一般没有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如何运用自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引导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政老师提出的挑战。丰富多样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信息内容,一些价值评判已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思政老师展开的教育活动能否体现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的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方式,应对新形势的变化。
2.对思政工作环境的挑战
自媒体的出现超越的空间的限制,形成了更快捷、更自我的虚拟空间,也在改变思政老师的工作环境,现在是现实校园、自媒体空间、社会环境三个环境相结合的新环境,思政老师的工作环境遇到的新的挑战
3.对传统教育手段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手段就是一个集中的空间中,将要进行的教育内容明确的传达出去,学生主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观点,并用老师传达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思维。自媒体突破了空间限制,在自媒体推崇平等自由的交流方式,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了,甚至这种方式会给学生带来逆反心理,所以对思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新的挑战。
二、自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师对策
1.高校思政老师要提高学习能力
自媒体也有。传播迅速、多元化形式、交互性强等优势,高校的思政老师也要重视对自媒体的运用,通过培训和自学掌握微博、微信、飞信等自媒体的使用技巧,将自媒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思政工作的开展中去,用自媒体向学生宣传轻松、活泼的文化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老师的自身素质,转变老师的传统观念,掌握自媒体使用技术,将自媒体作为思政工作的载体,才能在思政工作中占得主动,所以高校要培训思政老师如何让思政工作内容用自媒体的形式传播出去。
2.高校思政老师要积极参与到自媒体中
还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没有对社会丰富的认识,在多种形式的媒体环境中属于弱势,很容易被一些虚假炒作信息所迷惑,所以思政老师也要参与到自媒体中来,借助自媒体丰富的信息内容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政治的价值进行判断,培养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和判断的敏感性,在进行引导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注意宣传语言的艺术性和内容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关心大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对“虚拟社会”创新管理,充分的发挥自媒体的互动作用,借助自媒体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微博,思政老师和学生建立好友关系进行关注,或者建立微群等,了解学生关注热点,思想困惑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工作。利用好自媒体能够加强思政工作的影响力,提高工作效果。
3.高校思政工作要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
高校要根据自媒体本身存在的特点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对于突发事件,要通过自媒体官方平台对舆情进行反馈和回复,用公开的信息来还击不实的传闻。思政老师也是网络舆情的第一道防线,在第一时间要发现舆情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并正确的引导舆论,所以思政老师还要在自媒体的信息中分析现实的舆情,通过“网上网下”方式进行引导发现潜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引导,防止舆情不断恶化。
结束语: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者,思政老师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于工作要有创新精神,对各种新生事物带来的工作挑战敢于面对,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媒体的特点不断的完善思政工作的开展方法,拓展思政工作的新渠道,让自媒体在思政工作中起到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