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管理文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质,提高旅游内涵和韵味的重要内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位必须要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突破口,这种文化应是一种独特的、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这将给整个地区的旅游业注入文化色彩,丰富文化底蕴,以此形成高层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体而言,文化对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某种文化内涵,其知名度及影响力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提高了其知名度,成为着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绍兴的鲁迅文化旅游、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宁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科学文化旅游
2.1 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 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 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一、汉语言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语言是汉民族文化的?要载体
文化的传播依赖于语言,也是文化具体体现的外在形式。人们脑海中的观念、知丨只和经验等郎是需要语言作为媒介来传播的.只心?这样.文化水能跨越历史和地域的障碍获得继承和发扬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的各要素:词汇、语咅、语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玍语言的三要夜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黾语音,变化最快的是文宇。文宇昆在人类已经钉了一定的文化之后的产物文字的出现迸人类文化的ffi要分水岭,现在人们将文字出现以的的历史时期为“史前时期???在此以后为“有史时期'汉民族文化同样如此.我国有历史丨己载的敁早的汉字造屮骨义.也就足出现了汉字,屮华民族义化才进人了“有史时期'
(二)汉语言是汉民族文化的甫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的语言已经消失,有的也淋临灭绝.唯有汉语言文化.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并在数千年之后依然颃强地维护祷自己所要袅达的意思.成为世界最为占老、最为严密系统的语言之一.它是汉族人民的结晶,是汉族怙神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S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文化是?一个_家的软实力1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迠语言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度决走的。
二、汉语言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新媒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r人类的交流方式,是方式特别是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言的影响是前所未苻的.主要表现在语言和词汇丨&语言h.用谐音宇代替汉宇的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如“美眉'“大虾”等。&词汇上,用错别宇、拼音缩巧、英文缩写等等来代替汉宇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随怠、简洁的网络语言非常迎念网民的心理和行为黹要,便形成了网络常用语。但是,网络语言的兴起,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很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规范的语言习惯。
三、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建设
(一)转变传统文化管理观念.提幵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先是一种事业.适非説利性的.以往的传统文化理念认为语言文化仅仪是一种继承利传承的文化.不需要有专人的管理.这对我r<彳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汉语言之化丁作事关民族困结和围家统一,宁关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统一的多民族闰家意识的形成,语言文字工作者?定要集中他们的智慧和全部力撤,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此外,将汉语言文化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依然霜要语言文化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如此宏伟而又很巨的事量在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下显然已经不能取得显着的效果了.汉语言文化建设机构和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要耔意识地将新公共管漠式运用到汉语言文化建设中来.从提升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二)深人开展汉语言观论研究.做好汉语言文化建设的先导理论来源p实践并高于实践,也指导实践朝向正确的方向
进入二十一纪后.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已经对汉语言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冇必要深入JT?展汉语官文化押论研究的热潮,使得汉:?文化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进一步A萍自己的理论体系.认而更好地发扬汉语言文化。在理论研究中.汉诏言文化工怍在坚守我M传统汉is言文化资源的同时.汗创新的思维摸式和方法论,助推汉语言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协调统一管理,枳极搭建汉语言文化建设平台
汉语言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机构建设黹持续推进.皆先.汉语自?文化本身内容半富.涉及领域、体系众多.需要政府..学界社会统袼协调、通力合作.闲此.形式适3、权莳明晰的赞理机构是推进汉语言文化迷设的签础E程;芤次.汉语言文化建设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出现新情况,发生新现象.这就仑要整合相关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搭建汉自文化建设研究的平台因此.在汉语言文化纽设时.妨效地协网涉及到汉语言文化建设各个单位并合理地进行统等安排是搭建好平台的关键之所在。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时间越久远,其吸引力越强,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蕴含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推进诸暨市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那么,要想进一步加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就要更加强调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际,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科学文化旅游
2.1明确诸暨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
认清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实践科学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该地发展旅游业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学文化旅游的内涵。根据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2~2020年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吸引国内旅游者为主体,充分利用“四名资源”(名胜、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风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发挥珍珠产品优势,开发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把诸暨市建设成为以风景名胜为依托、历史文化为特色,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全国重要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至2010年,诸暨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科学制定了诸暨市旅游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这进一步为打响诸暨旅游品牌,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2.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管理从更高的层次讲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诸暨旅游业从1984年起步,至今走过了26年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中,诸暨旅游管理体制经受了多头管理阶段、统一管理阶段、政企分设阶段、统一管理阶段等4个阶段,终于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即将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机构合并,既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业管理职能。这一模式,形式上与第2阶段相似,实质上有根本区别,即诸暨旅游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施行业管理,一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为诸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体制上和组织上的保证,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产业的基础。
2.3统筹协调,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
(1)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域范围内各单位牵头编制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符合《诸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根据《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绍兴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由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主负责全市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旅游规划必须报市风景旅游管理局审核备案,在评审通过并经相关程序批准后方可实施。
(3)建立旅游规划协调机构。市政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旅游规划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各项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并逐步实行旅游规划会审制度。
3请暨市旅游文化开发分析
3.1注重名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是古越文化发祥地之一。勤劳聪慧的诸暨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女西施在这里出生长大,著名书画家王冕以及杨维桢、陈洪绶、余任天等都以其文化成就享誉海内外。
2006年,“西施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暨市委、市政府充分抓住这一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西施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为诸暨市旅游文化品味之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比如诸暨市不仅建立了“西施传说”保护机制,把“西施传说”的传承和保护、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而且还编纂了《西施传说》、成立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建立西施传说故事传讲人才库以及搭建西施文化的展示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并通过举办西施荷花会、西施文化珍珠节、美食节等各种节会,向世人宣传了西施文化,这对于提升西施文化的品味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艺术全才”余任天纪念馆落成,旨在大力弘扬和传承区域名人文化,打造和提升文化品牌,丰富诸暨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该纪念馆不仅仅是诸暨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永久性的文化设施,将涉及今后余任天的艺术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扩大诸暨和“余任天纪念馆”在浙江、在全国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诸暨旅游文化品位,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诸暨市在余任天纪念馆旁建造了“三贤”馆。据了解,三贤馆因山就势,依势而建,建筑外观造型美观、古朴、精致,具有文化品位,和西施故里旅游区的局部风格相协调,这势必成为西施故里旅游区的景观亮点之一。展馆展出大量“三贤”留存于世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充分领略三贤的艺术才华,领略诸暨独特的旅游文化。
3.2山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1)定期开展诸暨五泄山水文化旅游节。如以“山水、人文、活力”为主题的2009第3届诸暨七彩五洩山水文化旅游节,旨在向游客介绍诸暨市的山水旅游胜地,其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立足资源优势,充分考虑长三角旅游需求,坚持打好“文化牌”、“生态牌”和“休闲牌”,以此拓展旅游空间,提升景区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此届山水文化旅游节突出了务实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使观光旅游、文化娱乐、度假休闲、生态体验、体育健身等旅游产品真正惠及消费者。
(2)定期举行五泄观瀑节。每一届五泄观瀑节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了独特的五泄景区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底蕴等旅游资源,从而打响了“五泄山水”旅游品牌,扩大了诸暨市旅游和城市的对外知名度。2009年,观瀑节以“弘扬民族文化,感受生态文明,提升诸暨形象,促进旅游强市建设”为主题,并以此为载体,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进一步把诸暨市的旅游品牌推介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全方位提升诸暨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作出积极的贡献。
(3)斗岩、汤江岩景区凭借其“亦景亦营(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善先进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以及景区融体育锻炼、理论培训、户外旅游于一体的经营理念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而且其还被认定为2009年浙江省全民健身浙中片区“种文化”活动B组比赛项目的主赛场,这有效地扩大了斗岩、汤江岩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从而为宣传诸暨市山水文化品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3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由斯盛居、发祥居、华国公别墅等组成的斯氏民居是诸暨市一处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旅游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着重展现了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发展变化过程。据周迪清编著的《江南巨宅千柱屋》介绍,斯氏民居古建筑群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整个建筑群有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14处之多,与这些建筑有机结合的石雕、砖雕、木雕装饰工艺更具地方特色,堪称民间艺术瑰宝,是一处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史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广泛誉为“江南巨宅”。2001年6月,斯氏民居被列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斯盛居,俗称千柱屋,是斯氏民居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
诸暨市政府充分重视斯氏古建筑群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在2001年编制的《诸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坚持将斯宅旅游区和东白湖旅游区结合开发旅游产业,建立东白湖——斯宅休闲度假旅游区,使“东白湖——斯宅”旅游区的文化品位大大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成立统管旅游开发的领导小组,编制总体规划,加大资源的保护力度。并充分利用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历史文化、民居生态、民俗风情,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当地乡政府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当地群众保护民居,吸引游客。组织所在村村民对3处文保单位进行杂物清理,组建巡防队日夜巡逻;筹资55万元,修建消防池,购买消防设备;对斯盛居近70户住户的线路进行整改,线路外套上铁管,确保用电安全。此外,当地乡政府还积极配合市政府以斯盛居和华国公别墅为重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保点进行维修,使斯氏民居破旧之处基本恢复原有风貌。
3.4重视国内外旅游文化交流
(1)通过举办各种节会让国内外了解西施文化及诸暨旅游。其中,西施文化节是集文化、生态、经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节会,是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旅游商机的节会,其向游人吟唱着西施文化的无穷魅力。节会既彰显了古城文化,又做足了名人文章,已真正成为诸暨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一个传递魅力的盛大舞台,让中外游客真切感受到魅力诸暨旅游特有的文化内涵。
(2)2009年7月,杭州西博会组委会正式确认诸暨成为2009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分会场。“共赏江南美景,共品古越文化,共同推进旅游事业发展”成为诸暨市文化建设和创建旅游强市建设的载体之一。“以荷为媒”与杭州联合举办四届杭州西湖·西施故里荷花会,开辟诸暨市“荷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杭州、诸暨两地深度合作,为诸暨市接轨杭州都市经济圈,提升城市知名度,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西博会亚大民间艺术节巡演诸暨期间,印尼、泰国、土耳其、波兰等国的民间艺术家带来浓郁的异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同时,诸暨市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也走出国门得到了发扬光大。其中,诸暨市的《汉服表演》节目闪耀杭州西湖国际狂欢节,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荣获最具特色节目奖。作为西博会系列活动之一,七彩五泄山水节期间邀请的专家、学者、新闻界、艺术界人士对诸暨的五泄山水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论述,“大美诸暨”为诸暨旅游营销理念的深入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城镇管理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内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促使城镇管理方法和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但在目前我国数字化城镇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因此本文通过阐述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提出加强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相关措施,旨在促使数字化城镇管理向前发展,为城镇化进程加速前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化;城镇管理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不断尽快,城镇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城镇化政策结果的实效性以及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城镇管理方式,发展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数字化城镇管理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公共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城镇问题进行处理,变革城镇管理水平和体制,充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此数字化城镇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整合城镇资源,建设特色城镇。另外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实行数字化城镇管理则有利于解决传统的城镇管理问题,同时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管理目标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巡查及处置人员,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对城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处于探索和实践期,并且在公共管理中对城镇管理的职能和观念有待转变和提升,所以在数字化城镇管理进程中,出现了以下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出现重叠,管理效率较低。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存在不明确、公共管理机构改革不彻底以及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等造成的。
(2)城镇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城镇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际上来看,基层城镇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管理专项资金以及公共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基层管理机构与上级机构信息化发展存在差距,导致数字化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
(3)数字资源缺乏整合、统一规划。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管理系统,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与多个管理部门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实际管理中,城镇公共管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实行统一规划,就导致了数字信息相对独立,影响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
三、基于公共管理角度提高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机构职能
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实现数字化城镇管理即是要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機构的职能,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人员冗杂以及机构繁多等现状,要进行职能整合和重新划归,同时要在数字化城镇政府机构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城镇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人员,保障管理机构层次扁平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比如针对城镇民众普遍关心的交通、商业发展以及农业用地规划等,进行信息公示,接收民众意见反馈,通过信息技术合理布设城镇格局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二)加强城镇公共管理队伍建设,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集合了技术、管理、人文以及经济的系统性工程,在公共管理角度上来看,需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其运行方式、行政流程等有效重组和再造。这一过程则需要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管理能力。因此政府要精简公共管理机构,节省资金,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培训、教育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信息素质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协调业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管理。比如公共管理机构要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从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术两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数字化城镇管理提供人才支持,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
数字化城镇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广,比如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能整合等。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可靠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任务,还要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服务优化,如开展远程办公,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根据城镇建设特点科学划分管理范围,做到全方位的城镇公共管理,及时处理城镇管理问题和缺陷,管理人员要基于数字化信息的反馈功能,深入基层协调公共管理矛盾,强化管理职能。另外可以通过研发建立城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快速收集、信息共享等,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为城镇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和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城镇管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机构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各公共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职能转变、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构建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得到了发展,我国有关部门越发重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能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得到了保障。而在对于新农村进行经济建设时,公共事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进行解决,希望能够提升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水平,构建美好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使农村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居住质量、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等,使农村焕发新面貌。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目标顺利实现,为此必须要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一、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关注。为此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科学合理的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但是,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导致于基层政府无法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二)农村经济建设中投入的资金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改善农村居民贫穷的现状,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变得赋予,带有一定的扶贫属性。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来进行分析,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城市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依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只达到了不用为生存犯愁的水平。而我国却已经降低了在农业发展中投入的资金,这导致农村的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降低,仅仅只能满足农村公共管理开展的需要,比如说铺设电网、修路等,只能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第一,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能够有所提升,我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来保障公共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够满足公共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有关的政策包含的内容也并不全面,这并不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第二,农村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依靠法律来进行解决,并且农村居民的法制观念较低,对于法律的了解比较少,遇见事情不善于借助法律。第三,农村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就爱你督管理,大部分企业并不认为在农村内投入资金可以获得收入,再加上在农村投资相关的法律比较少,农村能够获得企业投资的概率比较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较慢。
(四)专业人才数量较少
由于农村的环境、薪资待遇等和城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人才在进行就业时会选择城市而非农村,农村中的人才数量比较少,这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时没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虽然地方政府出台了部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于基层政府进行了扶持,但是这也仅仅只是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人才紧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缓解。
二、提高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政府要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此,基层政府必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开展公共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应该采取的工作方法。如果政府没有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随意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为此基础干部必须要真真正正的了解农村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人民进行监督,确保基础政府能够为人们提供公共质量的服务,使农村得到发展。
(二)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不多,农村的观念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公共事业的重要性,进行公共事业发展时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需要我国政府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有足够的资金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公共基础设施能够真正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农村教育、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使农村更加全面的发展;国家要对于基层政府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基层设施不足,为此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难点,只有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才能够使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改善每一个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为了缩短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建设,使农村的公共物品水平得到提升。这需要政府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转移支付制度作出一定的整合。并增加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使我国农村事业发展有种子的资金作为支持,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完善相关的制度
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得到落实,真正的发挥出作用。完善的制度和颁布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引入更多的资金,从源头上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五)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理念和谐行为和谐绩效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样一个社会潜在危机风险较大的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相互交织激荡,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显然面临着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第一,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怎样做到法律法规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突破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一种传统思维定势,真正站在公共的立场上,以和谐的理念公正地设计作为公共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国土地法中关于土地征用的条款就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利益失衡的体现。在这一制度中,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伤害,近年来已造成了4000多万的失地而穷困的农民,而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商人或地方政府却将数倍于原有土地价格的土地增值利润攫为已有。面对失衡的制度,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为维护土地权益而采取拼斗自杀等过激的抗争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制度设计理念的不和谐埋下了社会不同群体产生矛盾冲突的隐患。
如何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呢?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者要具有社会角色的超脱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人一定要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制度的制定者要超脱于部门、行业、领域、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之外,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设计制度。二是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原点要具有充分的理性。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应当是社会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阶层、群体、利益集团或一部分人(哪怕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社会的相当多数)。当然,全体人民也不是指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中的公民整体,这个整体代表了社会公正、正义的公民意志或公民理性,这种公民理性就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原点的充分理性。三是公共管理制度设计程序的公正性。即制度的制定应当有一套公正科学的过程和次序。这就是西方国家所说的程序法。我国也应当有程序法。制度设计的理念和原点正义需要制度论证程序的公正加以保证,否则,制度设计的结果可能与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投票悖论已经证明了程序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许多公共管理制度的设计出发点用心良苦,但由于未能遵循公正的程序,结果损害了社会相当部分人群的利益,造成了制度路径依赖的强大后遗症。譬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区域封闭的多元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权,结果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的浪费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且如今仍然难以废除这个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制度设计程序不公的一个沉痛教训。因为如此一个事关人民基本权利的重大制度,竟然是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定程序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形式颁布的。可以说,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也是良好的,它是为了控制过度膨胀的人口,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就目前的公共管理制度而言,类似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各种国家、地方性的不和谐制度仍然大量存在。
第二,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但是,我国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在许多方面却很难体现这种和谐,官本民末的思想仍然主导着公共管理者的施政行为,从而致使许多制度的执行过程充满着官民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仅表现在各种个案上,如湖南嘉禾折迁事件、广东的孙志刚事件等等。而且表现在普通百姓对政府行为的各种逆反心理。如近几年国企改革中所发生的多起就是例证。各种迹象表明,我国这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行为还不是和谐的,这些不和谐不仅影响了制度的效率,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制度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如何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呢?
一是以和谐的行为动机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人的社会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同样也是受动机的驱使。传统的专制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自身的政权地位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它必须基于强权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专制社会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其制度也服务于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和谐地施行制度显然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民主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动机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所以,它必须基于和谐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民主社会是公民选出公务人员进行社会的自我管理,其制度也是服务于公民自身。正是如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就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来确立和谐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依据人民授予的权力去压榨百姓。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官员有一个普遍感受,即随着公民法律制度意识的增强,政府的行政行为难度越来越大,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湖南嘉禾的拆迁事件最终就是以地方官员的过错而终结的。对此,我们的学术界和上级党委政府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公务人员的执政能力不强问题。其实,问题的原因不是执政能力不强,而是执政动机不正确。如果我们的官员抱着为民服务的行为动机,就不会将公民抛向对立面。
二是以和谐的行为需要实施公共管理制度。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动机的背后,则是人的需要;同样,受行为动机驱使的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也是人的行为需要在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行为之所以要基于公务人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动机,其原因就是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即人们对社会公共品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制定看着是社会公共品的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即政府则是公共品的经销商或送达者,公民就是公共品的消费者。一种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如果不能通过优质的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其满足人们欲求的功能同样难以实施。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它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行为的走样已是一个常态,所谓政策执行效果的边际递减效应就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缺乏制度执行的需要行为意识,他们总是站在上级或领导者的位置去实施制度行为,而不是站在一个制度供货商或制度产品送达者的位置去满足公民的需求;他们不懂得公民对公共制度的需求就是自己的行为使命。所以,公共管理制度实施者应当以和谐的行为需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当然,绩效的衡量指标有多个方面,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我国是一个物质财富缺乏的社会,人们在衡量人类活动绩效的过程中总是将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GTP的大小已经成了各级政府追求的最重要的政绩目标,结果GDP增加了,而带来的是经济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因子的过度消费。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也是随之配合的。譬如,越来越多的“矿难”看起来是一个安全生产和矿业的管理制度问题,但安全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失衡使然。因为现在从事矿业一线生产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生命价值在我国矿业矿难中的赔偿标准只有国有矿业中正式职工的二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极低的生命赔偿价值使矿业企业只要支付极低的成本就可以渡过矿难,企业主当然就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花费大量的钱财去维护矿井的安全,这是经济人计算成本收益结果的必然选择。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公共管理制度中都有体现。譬如,我国的公务员违规的惩诫制度,金融领域、公有单位的信贷优先制度,垄断领域的特殊人占有制度等等,它们都无不打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公有单位与民有单位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公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等等不和谐的烙印。表面看起来,这些不和谐制度似乎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绩效,但从深层次观察,特别是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看,它们已经透支了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潜力,若不对其改革,势必造成重大的社会潜在危机。所以,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公共管理制度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如何衡量公共管理制度的和谐绩效呢?
一是公共管理制度要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核心是人不要过份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是掠夺。2004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是量的20%,铁矿石的30%,铝的40%、水泥的45%,GDP却只有世界的5%左右。极不协调的投入产出关系凸显的是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有违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因为一旦自然资源枯竭,人类的生存条件也将荡然无存。所以,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应当是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在保持生态和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提高物质财富的质量和数量。只有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谐了,整个公共管理制度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 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转型战略的实践策略 浅谈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基础问题研究 我国典型社会化养老机构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策略探讨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公共图书馆机构合作现象研究 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 影响的经验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概念与范畴分析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其社会价值探析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分析 社会化媒体对中国公共领域形成的影响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视阈下的政府规制研究 论我国公共管理伦理困境的社会意识因素 外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探究 社会化预防的上海经验 论我国公共关系管理要素的市场化 浅谈关于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的研究 关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化治理的思考 浅谈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的治理模式 关于我国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艾迪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艾迪讯[EB/OL].[2016-10-13].http:///page_detail.cfm?strtbname=cd_ab
out_text&type_id=CD-ABOUTUS-005&subtype_id=CD-ABOUTUS-005&tb=CD_about_type.
[12] 王雪.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行模式初探――以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探索实践为例[A].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4)[R].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94-310.
[13] 新A网.成都武侯区图书馆打造“软硬”阅读环境 吸引大批量读者[EB/OL].[2016-10-07].http:///content/2016-01/07/c_1117700386.htm.
[14] 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EB/OL].[2016-10-13].http:///smeljd-web/home/index/pages.do?id=402880924278a3a3014278a6291e0002.
[15] 孙军.“永不关闭”的无锡新区图书馆[N].中国文化报,2014-12-05(7).
[16] 孔越.公共文化服务外包的“魏塘模式”[EB/OL].[2016-08-09].http:///shifanqu/zixun/201608/t2016080
9_1245259.htm.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快速,导致城市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会出现不同功能区相互参杂的情况,这在一定长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定位于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现代城市不同更能分区相互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城市规划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导致城市规划职能不能进行有力的展开,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功能的下降。第二,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具体,或者说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目标,导致在发挥城市规划职能时,始终伴随着新老城区问题、新旧功能分区问题以及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城市规划职能在进行湘桂规划时,不容易解决,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老大难问题。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在规划中所注重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功能规划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不统一、政策法令贯彻不到底等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在发挥规划职能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局面。可见,我国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实际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2.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注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职能,也就是说立足于现在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现有的城市分区,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完善,加强城市规划只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立足于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加强该功能分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职能,究其本质来说,是服务职能,而就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言,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规划的目标不同,因此,在接受历史发展现状的同时,综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的发展,加强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园区等,甚至应该建立直接管辖的部门,通过专门专管来实现功能分析的更好发展,第二,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出于城市居民的考虑,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主要方向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职能建设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其他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城市规划职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把城市建设的更好来满足城市居民、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以一种目标为城市规划功能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上来保证城市规划职能的实现。
我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形成原因复杂,规范和整顿无证无照经营,不仅关系到公众聚集场所的安全问题,也关系到一千多从业人员的民生问题,因此这项工作也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市、区两级“规无办”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科积极调查了解情况,加强宣传,召开协调会,并多次与区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起草《温江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场所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关于我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情况汇报》、《无证无照歌舞娱乐场所许可受理条件》等,严格按照市规无办《关于明确我市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原则的意见》([20__]7号文件)精神,与工商、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联合,为100户经营单位办理了灵活就业促创业辅导证,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做好摸底调查和宣传动员工作。接到任务后,我们首先对区域内的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情况进行逐一摸底排查,调查工作于 3月5日 摸底结束。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现有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行为111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03家,电子游艺8家,网吧尚未发现。
为使此项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召开了无证经营的歌舞娱乐场所和电子游艺经营者会议,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及集中整治行动的意义、目的、措施和要求,规劝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查整改,督促其完善证照办理手续,停止违法经营行为。
(二)作好情况汇报和信息沟通工作。同时,起草了《关于我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情况汇报》,将调查摸底情况向区政府、市、区规无办作了详细汇报,梳理和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两个主要困难,即消防安全标准和审批准入标准等问题,并将文件抄送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等相关部门,以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协作。
(三)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讨解决办法。按照市规无办《关于明确我市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原则的意见》([20__]7号文件)精神,汇同工商、公安、消防、环保、街道等部门,积极探讨解决问题办法,并针对我区无证经营现状,依照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出《温江区文化市场无证、无照歌舞娱乐场所行政许可审批条件标准》,对场所面积、房屋使用、场所安全保险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多次与工商、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协调,工商、消防、环保等部门作为文化许可的前置条件,将积极配合办理,共同协作积极推进规无工作。
(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按照市规无办《关于明确我市文化市场无证无照经营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原则的意见》([20__]7号文件)精神和区规无办确定的工作方案,于 20__年6月17日 ,与工商、环保、卫生等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受理无证无照歌舞娱乐经营单位的申请,现场为100户无证无照经营单位办理了灵活就业促创业辅导证。
二、效能建设工作
按照区委办《关于在全区开展基层科所(公共服务窗口)效能建设监督检查活动的实施意见》(区委办[20__] 号文件)精神,今年五月起,在全区开展基层科所(公共服务窗口)效能建设监督检查活动,结合科室工作实际,我们立即开展宣传动员,要求科室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加强公共服务窗口行政效能建设,积极投入创建工作。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首先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效能作风过错处理办法》等制度,第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简化审批程序,最大极度地方便群众。第三,结合工作实际,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我局共有行政许可项目七个大项,十七个小项,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十七个审批项目的审批流程进行梳理、优化,简化审批手续,其中音像制品零售,去掉了原来要求有流动资金十万元、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等条件,承诺办结时间由原来的十天缩短为五天;营业性演出由原来的行政许可改为备案;打印、复印许可承诺办结时限由原来的十天缩短为五天。进一步优化、简化了审批流程。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行政效能建设制度体系。为切实保证工作效能的提高,我们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效能作风过错处理办法》等制度,设立首问责任岗,由
科长、副科长亲自担任工作人员,明确首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了首问接待、去向留言,明确了主次责任。制定了落实限时办结制度的具体办法,对我局全部审批事项按照市政府审定的行政审批流程执行了限时办结制度。实行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结合工作实际,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
截止六月底,共办理网吧违规案件29起,案件办结率100%。每件案件都由科室牵头,与执法队共同办理,均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做到了规范化、合法化。并主动接受监察,无一件复议案件。
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日常工作开展
到六月底,科室已圆满完成上半年目标任务,开展文化市场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5次;办结行政违规案件29起,办结率达100%,无一例行政复议。办证大厅受理年检、备案、变更、设立申请185件;黑网吧函告工商2起,组织举办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5次;回复区长信箱1件;回复群众函2件。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窗口办事效率。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16-03
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承载,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有利于让工作人员参与到科学的工作管理中,并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与目标的完整评价体系。实际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涉及很多因素,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以“实用、适用、易用”为设计原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系统性和拓展性。
1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
1.1为人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所谓新公共服务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瓦格纳于19世纪提出。他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概念,主张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侧重宣扬“政府即公仆”的思想[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并非是对人民的管制。其次,公共服务要求政府有效地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的理论要求,为政府对公共文化管理理念开辟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新路径。
1.2文化产品公用:公共产品理论
当今社会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带有唯一性、独有性的特点。二是公共产品,即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三是公共资源,这类产品也不具有竞争性和唯一性。四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基于产品属性的四种分类,学界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属于具有广泛社会功能和效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综合服务管理有利于获取其真正的外部效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3加强政府管理: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中期,布坎南等人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提出公共选择的理论,认为“经济人”经常采取个人主义的观点与政府做交易,探索政府管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经济人”的一举一动皆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之一即公民存在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政府必须处理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的管理,否则其公共利益将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缓解政府、社会、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公私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让公众保有基本的选择权利。
基于上述三种理论基础,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科学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2.1平台建设目标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研究高效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不同系统结构建立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字资源智能发现与统一检索研究,采用自动收割技术实现对各类型数字资源进行自动收割、关联整合、智能定位,通过统一检索技术实现同构数字资源和异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服务。
2.2平台总体设计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从总体上看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应用服务、业务支撑、基础设施、展现层面与数据库系统。其中应用服务是五大部分的核心,也是实现服务的功能逻辑。基础设施层的建设主要是指服务器的配备安装,如交换机、路由器和磁盘列阵等,此外,安全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数据库系统设计是指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备份系统的配备。展现层面是指底层系统的支持模块,如权限管理和缓存管理等部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广大用户推送信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信息推送服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又分为管理系统层、信息枢纽层、客户端层(见图1)。实际上,业务处理流程的三层维度是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服务器的控制,实现对整个平台的管理,最后通过公众文化信息枢纽平台,将信息推送到大众的客户端和移动终端上。
2.3平台模块设计
关于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侧重研究其信息采集工作,这也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最具创新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就必须依靠“网络爬虫”的科学技术。“网络爬虫”的特点在于不需要人为的参与,服务管理人员只需设置好需要的信息参数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这种技术的优点很明显,即采集速度快,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它还存在着采集信息内容不准确等缺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量技术硬性指标带来的僵化结果,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后期对公共文化信息的筛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和判别、整理和分类等工作。“网络爬虫”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会以周期性为规律进行采集任务,当公众用户信息到该平台时,这些信息将会触动采集机制,具体运行是先将公众的意见保留在一个临时生成的表格中,再由“网络爬虫”程序根据所设置参数初步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反馈到后台数据库中,再由工作人员进行精选,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完善和建设[4]。
2.4平台搭建的技术支撑
2.4.1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一套基于虚拟化的自助服务交付公共管理平台,以满足区域内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软硬件平台及技术的不同需求。在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用户可借助中心硬件资源,自主按需创建硬件资源供其使用,从而实现快速调配应用和确保业务策略的合规性,解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基于Hadoop架构,建立一个数据处理框架和一个分布式数据存储文件系统,在集群服务器上使用相关编程模型对大数据集进行分布式处理,提供资源存贮、数据挖掘、查询调试等相关的服务。再次,利用云计算技术,选择区域内实力较强的节点,建立资源分发系统和异地资源容灾备份系统。最后,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为基层和广大民众提供全媒体信息服务,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业态[5]。
2.4.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分类、关联、预测、聚类等方法,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如决策树(Decision Tree)、K-Means、朴素贝叶斯(Native Bayesian Model,NBC)、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等算法处理数据,提取相关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库,并通过可视化技术与读者进行交互,并将与读者交互时产生的用户信息与读者身份进行关联处理,产生新的逻辑知识库,通过对逻辑知识库数据的二次挖掘,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或指导未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个性化智能推送技术进行研究,在云支撑平台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相关数据元素,建立统一标准和模型,并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生成知识数据库内容,形成区域内同构和异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视化模型,实现信息交互功能,最终实现用户利用资源时的智能个性化定制与推送,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
3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
目前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主要侧重于技术上的探讨,然而要想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构建,还需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3.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
上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无论在总体上还是模块上亦或是数据库上,都需要强大的资金进行支撑。我国“十二五规划”曾指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6]。因此,政府成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资金来源和强有力保障,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城而言,其本身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针对此问题,我国提出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用;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此外,还需完善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方式。
3.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因素相对来说是较为灵活的,无论是对一个小团队而言,还是对宏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而言,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效果,要想提高并完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就必须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构,确保人才的不断层、不丢失,依靠统筹分配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各个层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已有的人才模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吸纳,优化年龄结构,将重点培养对象送到高校进行深造,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最后,做好奖赏机制,对业务水平好、工作态度佳的管理人员一定的奖励,通过外部刺激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3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长久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质量、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性质,强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日常的考核,在以往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更侧重于年终的考核,而忽略了即时性的日常考核,只有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年终考核的成绩。笔者建议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下平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反馈,将日常考核计入总体考核体系之内。
4结语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公共文化的宣传还有赖于对信息的推送,如何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节约大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设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都需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盛鑫.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2]王琳.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档案服务的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马捷,吴琼,亓莉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6):40-43,101.
[4]刘亮,高福安.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56-58,52.
基于工程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使用上不够灵活,具体实施时存在困难,管理的不严格造成市场环境无法达到理想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不够严格,工程也就无法按计划中保质保量的完成,监管工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具体实施管理过程中,常有些单位采取不正当手段来干扰管理的进行,更有些管理者不能恪守原则,造成监管不正规,监管层秩序散乱,监管人员态度敷衍,监管部门形同虚设。甚至出现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职能混淆的现象,致使监管人员与建设人员互相推卸责任,让管理工作拖拉延后,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监理工作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实施,监管松散就会造成工程起步阶段,重要阶段,重要步骤,重要部分的工作完成质量差强人意。
1.2监管制度层面
以往“,双重领导”制曾风靡一时,受不少建设工程单位所喜爱,随着工程结构的复杂化,这种机制已难以达到人们的要求。鉴于管理的需要,常需在管理的下层设分站辅助管理,这些分站工作热情不高,怠于发现问题,它们的作用也就有限。
1.3其他层面
设计图纸质量达不到标准,设计事项漏洞比比皆是,施工方案计划不完美,计划与实际偏差较大,在工程进行中需频繁的修改。这样必然会影响工程的效率,更给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真实的工程质量常有低老坏现象,例如:焊接缝隙连接不严、混凝土尺寸偏薄、废屑难以清除、管线护层不牢固等。
2增加化工项目建设质量监管方法
企业应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相关规范,和国家工程项目监理改革的限制,对工程监管制度来进行改进,监管部门进行调整,监管职业进行划分,监管范围进行扩张,监管思想进行革新,财政制度进行丰富。通过不懈的努力筑成一个拥有完整体制,法规齐全的工程项目监理制度。
2.1注重企业基层管理工作
企业的各环节都不容忽视,比如企业的检验设计、工作、监管、测试、监查等。通过对基础的重视使工程管理工作更标准,更规范,更加严格,只要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践行,管理工作就会日渐完美。
2.2铸造完善的工程监管体制
为使各部门都各尽其责,防止各部门工作互相推诿,就应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分开来进行工作。具体来讲,可以改变项目管理部门的属性,把其归类建设成为行政执法部门,并向相应机关申请成为正规的管理社会事项的执法管理部门,使自身成为具有真正地位的法律授权部门,其各方面职能都要渐渐的独立进行例如部门、分工、费用、编制等。要确保化工工程质量,就要使质量监督部门相对独立。具体的来说,包括部门、制度、费用编制等。消除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工程质量监督”权力,实施属地管辖制,让工程建设与管理条块并存、总分共现;同时,加大对组织部门的改革力度,将管理权集中起开,让各可实施管理的分站受管理总部的直接管制。
2.3加强人才力量培养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要想使工作质量提高上来,人才是最关键的力量,只有培养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团队,计划中的各项工作才能稳定的完成,完成的程度才会越好。在培养高水平的管理团队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多给予基层工作人员机会,在招收员工过程中综合各方面考虑,包括工作态度、思想品质文化水平、工作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与此同时,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全方位通过综合性多角度的培养增强工作团队成员的各方面水平和业务掌握情况。所有员工都应认真对待培训的过程,切不可敷衍了事,要把这个良机提高自身能力,另外,随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人才培训制度也跟着不断完善,要注重制度的创新和方法的灵活逐渐形成长期可用的体系。巧妙的运用奖惩机制来增强员工工作的热情,表现优异的给予口头表扬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通过对工程监理专业团队的建设,提供出大批工程监管和建设方面的后备力量。
2.4提高对安全的监管力度
安全第一是任何企业都秉承的第一原则,对于化工建设项目也如此。不能守住安全关、质量关后续的工作也就无从谈起。有关部门应从学习质量管理规范开始,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再者就是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角度来提高质量保证水平。为确保化工工程质量,必须建立辅助的质监体系。质量是化工单位的核心保障,因此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有这种保证质量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企业的相关领导更应从思想意识培养到员工各额方面素质进行全方位培训,让企业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对社会的回馈达到最大化。
2.5建立化工工程质监新制度
相关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在遵守法律规章的基础之上,还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员工态度,形成监督融于服务,指导融于监督,执法融于指导之中的管理机制。对于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先给予预先警告、在中途抽检、最后给予相应惩戒。提高企业诚信环境,利用舆论来制约违法行为。对于不同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监管方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对于个别部门的严重问题可以集合多方力量重点突破,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监管总部在总控全局的基础上,还应努力掌控大检修,项目的安全监管制度、器材制做这三方面的工作;另外,应做好预防措施,及时排查质量安全隐患,消除不必要的麻烦,使服务和执法完美融合。
1化工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大多数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有:第一,对项目建设施工风险因素识别能力不够,在项目建设施工中的控制工作也做的比较粗放。第二,安全管理工作中将《施工风险评价》流于形式,工作缺乏精细化的管理。第三,项目承建商安全基础薄弱,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再加上施工过程中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施工建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第四,施工过程片面强调施工进度而轻视安全施工。
2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工作过程中不重视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第二,施工现场存在高处作业、吊装作业、沟下管线作业、用火用电作业、交叉作业、射线探伤作业等多种作业方式。第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高温、潮湿、大风、下雨等恶劣的环境因素常常使得设备不能正常使用。
解决化工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策略
1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一方面为现场交底,另一方面为劳动保护。现场交底工作一方面需要设计人员向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其中包括图纸的详细说明,施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另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增强他们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另外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监督好流动的施工人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劳动保护工作要求将施工人员的表现和作业行为及时地通知给承建商的班组,要对施工任务负起责任。在巡查过程中还要做好检查记录,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加大监护力度。
2明确各级责任,建立安全网络
化工工程施工条件复杂,施工管理中难以顾及到所有的安全隐患,所以应将安全责任逐级分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各级部门以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承包商之间建立安全网络,齐抓共管项目的施工安全。
3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