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数字教育的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7: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教育的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字教育的理解

篇(1)

数字信号处理主要讲述经典的时域名、离散信号处理内容[1,2],它是国内外众多高校自动化、 电子 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它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是指导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另一方面,其应用面很广,并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这些实践应用使学生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从理想的状态上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是较为有效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传授往往意味着“理性”教学与 “实用性”教学,两者之间时常发生着冲突。

1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理性”与“实用性”的冲突

1.1 “理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是不同的

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所蕴含的“理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指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涉及到线性微分方程、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等多门数学课程的内容,对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其中的分析方法与基本理论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解[3]。后者注重问题集形式,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经世致用”的“实用性”观念尤为突出。

1.2 教师群体中的个体是有差异的

对于社会的任一群体,其中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其所掌握的知识比例是有所侧重的,教师群体亦不例外,有的教师擅长理论传授,有的教师擅长实践知识讲解,二者重叠的部分将是教师整体中很小的一部分。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将“理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完美理想地结合起来并高效地传授给学生的情况毕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1.3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

学生群体中的个体由于先天、社会背景、努力程度、知识偏好等原因,其所拥有的知识基础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不同的知识接受能力。有的学生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但由于个人经验不多或缺乏,对“实用性”知识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另一些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广,相关经验较多,对“实用性”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 自然 也就更容易接受“实用性”知识了。此外,由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认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接收程度也是各异的。

 2 “理性”与“实用性”动态平衡进入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充分锻炼他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寻求如何融合“理性”知识的传授与“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尤为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1 以学生的和谐 发展 为目标,避免走向极端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理性”与“实用性”的冲突是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凸显的特点。 

要使得学生扎实、牢固掌握该门课程,就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架起“理性”与“实用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成为数字信号处 理学 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做到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实际问题,因此,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过程应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 计算 能力和技巧方面,应侧重计算方法,注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 科学 计算。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的互动,突出基本原理中蕴含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然而,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学习活动因个体而不同,因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存在差异,因此,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活动不能过分追求统一,即注重“实用性”绝不是要走向一个极端。数字信号处理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趋势在发展着,其教学活动也在“理性”与“实用性”的张力中动态地前进。鉴于此,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活动应在“理性”与“实用性”两者之间寻求其冲突解,既要重视相关技术产生的背景及其“实用性”,也要重视其中的数学理论及其证明的“理性”。

2.2 加强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

当今世界知识日新月异,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体系不应是静止的,应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此外,随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凸显,目前的高校专业课程所倡导的 教育 理念加重了“实用性”教学的砝码,因此,作为工科类教师,不仅要处于理论知识的前沿,更要参与到具体的技术劳动中去,提升自身的“实用性”知识,以便为传授知识奠定基础。

2.3 更新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理性”向“实用性”的提升

2.3.1 更新教学方法 数学信号处理这门课程与许多专业课有很强的联系,例如,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图象处理等。因此,可通过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来更新教学方法,同时也指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如通常所说的dsp有两层含义,一是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二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dsp的第一层含义,主要是学习dsp的基础理论和算法,最终是要用到实际中。“数字信号处理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体现的是dsp的第二层含义。只有将这两门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对这两门课程(即数字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联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dsp的知识,毕业后才能在信号处理的各个领域发挥最大的才干 [4]。

2.3.2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中,有许多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特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手段(cai课件和 电子 教案等)。在cai课件和电子教案中,不仅包含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演示信号的变化过程,系统的响应结果等。如把卷积图示、系统的频率响应等做成flash,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外, 网络 教学、matlab演示等对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解能力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matlab,它提供了信号处理有关函数和工具箱可方便地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相关 计算 ,并绘出图形,将教学内容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公式和例题的结果用图形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来,避免了大量复杂的数学计算,节省了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原理的理解上,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5]。

3 结语

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性”与“实用性”冲突及其形成原因,继而从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3方面探寻其冲突解。未来研究可扩展到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教师科研水平等方面来寻求冲突解。

参考 文献 :

[1]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我国理工科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教育模式的“唯专业论”很普遍,艺术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生态单薄,教育理念中的“工具化”特征明显。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教育观念的更新,近十几年来,理工科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得到了普遍提高,而且一些理工科高校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水平,还成立了艺术专业,让艺术专业教育带动和提升艺术素质教育,使艺术素质教育具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艺术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教育“功利性”的引诱。艺术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生源多、收费高,能迎合办学主体的功利性追求。如果是这种缘于经济利益驱动而掀起的艺术教育浪潮,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办学盲目、特色模糊、竞争力缺乏等弊病。虽然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大都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延伸产物,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相对较弱。但分析其客观现状,办学仍存在盲目趋近艺术专业院校办学模式的“硬伤”,如果再有硬件设施不配套、管理方式不兼容、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就会使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受挫。同时,也削弱了艺术素质教育。因此,分析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一般很难跳出专业艺术高校的办学“窠臼”,其办学目标不明确,学科建设相对传统,缺乏有实战意义的艺术实践。尤其在音乐、美术和表演类专业中十分突出,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大都与专业艺术院校雷同,唯恐不够“专业”,这种“拿来主义”的办学惰性是有悖于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的特殊性的。

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有其自身的优势。艺术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研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参加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渗透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技色彩。所以,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应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砥砺下,培养全面的素质,激发多方面的创造力,成为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举、文理兼容、一专多能的“通才型”艺术人才。

艺术教育是一种倡导教育艺术化、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创造力、反对标准整齐划一的教育。①艺术教育所强调的是百花竞秀,突出个性和特色的教育。而理工科高校的艺术学科就能“近水楼台”地与其他专业进行学科交融,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从而创立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特色性艺术学科”。比如,与管理专业结合,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与计算机专业结合,培养动漫设计、视觉传达、音乐制作人才;与土木专业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与机械专业结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与经济、法律专业结合,培养艺术市场经纪人;与心理学专业结合,培养音乐治疗师等,或许就能成为一个新的特色艺术专业领域中的“领军者”。这便是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如果离开了这个优势办专业,与专业艺术高校比拼“纯艺术”专业,那就是“舍近求远”。为此,艺术专业必须更好地融入理工科大学的教育格局中,正所谓理工搭台,艺术唱戏。借理工科大学的优势,创艺术专业教育的特色。这样不仅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理工科高校的艺术学科借理工之势也具有了与一流专业艺术院校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对话的资格和特色优势。

二、艺术专业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素质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虽同属艺术教育范畴,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艺术素质教育不仅是一般性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的艺术审美、艺术情感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在培养对象和教学内容上强调的是“面”,是美育;而艺术专业教育是培养艺术的专门人才,侧重培养艺术专业技能,是关系到艺术专业学生的择业方向和生存技能的问题,强调的是“点”,属于智育。

有些理工科高校把艺术素质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办了艺术专业就不必再花大力气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了。此种做法,笔者认为弊大于利。因为,艺术专业教育的工作重心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教育,是培养艺术家或职业艺术工作者。如果理工科高校只重视艺术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艺术的受益者仅仅是少数的艺术专业学生,而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只能在艺术的大门外徘徊、观望。如此一来,就背离了理工科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这是一种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特色。

三、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应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应该相互渗透、彼此支撑,共同打造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其一,艺术专业教育是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制高点”,是提升艺术素质教育水平的核心力量。艺术专业师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投身于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使艺术素质教育能够获得稳定的艺术能量。

其二,艺术专业除了向全校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素质课以外,还要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将艺术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艺术专业教师与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探讨艺术规律,交流艺术心得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们的艺术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教学的能力。

其三,艺术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广泛地活跃在学校的各种艺术社团中,并在其中担当艺术骨干,发挥指导和引领校园艺术活动的作用。这种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自我整合、更高的效率以及客观的自我评价,并使刺激、检测和评估新的认知成为了核心。②因此,艺术专业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艺活动的艺术实践中更直接地检验自己的艺术水平,查找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四,艺术专业的各类艺术成果展示,如画展、艺术设计作品展览、音乐会等都能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最直接地触摸到鲜活的艺术,学生们在观赏与聆听中激发想象、提升审美、陶冶情操……这便是艺术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一种直接延伸。

总之,在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中,不仅提升了艺术专业在理工科高校开办的专业价值,而且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各类艺术活动也为艺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了更广阔、更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从而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四、建立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队的重要性

由于理工科高校的艺术专业不是以“纯艺术”为主,不能直接为学校提供纯艺术的作品或演出,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艺术专业的专业优势,吸引优秀的艺术专业师生真正融入到理工科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局之中,学校就必须搭建一个纯艺术的高端平台,将全校的“艺术精英”汇聚到一起,在这个平台上所展示的是学校最精华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节目。这个平台就是在高校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艺术团队。它如同一个“艺术特区”,持续地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辐射到整个校园。艺术团的人员构成应以优秀的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特长生为骨干,并吸收有文艺专长的在校各类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聘请高水平的艺术专业教师担任艺术指导。艺术团应是服务于学校和广大师生,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作为首要任务,不断传播高品位的文化艺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并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和艺术赛事。它是学校的艺术形象使者和大学文化的传播者。艺术专业教师可以在这里指导优秀的艺术学生,共同研究更高境界的艺术奥秘;艺术专业学生可以将这里作为艺术实践的基地,为将来从事艺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艺术特长生有了释放艺术激情的舞台,全校师生有了心灵休憩的“艺术氧吧”。

五、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金字塔结构”

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目的除了具有艺术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外,还要兼顾非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所以,理应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内涵和使命担当。笔者是一位在理工科高校任教多年的艺术专业教师,不仅担任艺术专业教学,而且长期从事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尤其在大学生艺术团担任艺术指导10余年。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办学特点,归纳总结出一套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金字塔结构”模式:

“金字塔结构”共分为塔基、塔腰与塔顶三个等级。

塔基:艺术普及教育,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主要为艺术专业教育和艺术精英教育提供各类艺术实践的平台和各种艺术传播的途径。包含以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和综合艺术五大序列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的课堂教学,供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开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讲座和艺术培训班;各类大学生艺术协会、沙龙、兴趣小组,以及广泛开展的艺术审美体验活动等。艺术普及教育是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特点就在于最大限度地为理工科专业学生普及艺术,满足不同艺术层次的学生对艺术的需求,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体验到艺术的美和快乐,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塔腰:艺术专业教育,是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为特色的理工科特色艺术专业教育。艺术专业教育具有多重任务,除了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标志的艺术专业教育以外,还要担当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为大学生艺术团(艺术精英教育)输送艺术尖子生,提供不同艺术类别的艺术指导,还要为艺术普及教育提供各类艺术选修课,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和组织艺术培训班等。艺术专业教育处在“金字塔”的塔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艺术精英教育的“人才库”,是艺术普及教育的“正规军”。

塔顶:艺术精英教育,是以“纯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为艺术专业教育提供高端的专业艺术实践平台,为艺术普及教育提供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即校级大学生艺术团。它集中了学校中最优秀的艺术教师和艺术学生。根据理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艺术团可下设合唱、舞蹈、器乐、戏剧、书画、工艺等艺术分团队,创作出学校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排演出学校最精彩的艺术节目,定期举办艺术作品展览、音乐会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学校的大学文化以及丰厚的艺术教育成果,不断向“塔腰”“塔基”辐射出艺术的能量,是高雅艺术传播的主阵地。

通过塔基、塔腰与塔顶三个层面的彼此协作,相互影响,理工科高校必然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引领着理工科高校的校园文化步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结语

艺术与科学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两股伟大洪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两个支点。艺术是以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来表达人类的美好心愿与精神追求;科学是以深邃的思想和探索的精神来研究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人在其中的定位。艺术绝不是科学的附庸或补充,而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和获得身心幸福的源泉。英国科学家赫胥黎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艺术,那么人性就已经丧失了!因此,大学绝不能将艺术当成是游离于人本的一种附加技艺,或等同于吹拉弹唱、艺文谐趣、雕虫小技之传授,而应作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一环,将艺术传播的真善美作为做人的根基,③把艺术教育的存在意义真正作为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必要条件和构筑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理工科大学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让理工科大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让理工科的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对科技人才与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笔者认为,在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激荡、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既能产生如达・芬奇一样的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大师,也能产生如爱因斯坦一般的具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大师。到那时,“钱学森之问”便会迎刃而解了。

(注: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注释:

①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7.

篇(3)

CBE,全称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在二次大战后,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提出来的能力本位教育。其概念的核心就是需要先去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确定企业对员工的能力需求,制定相应的能力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需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岗位群的需要,建立专业群,并对需求进行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应该具备的能力。学校的教师根据这个培养方案中提出的能力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能力要求。CBE强调的教学基础就是能力,科学管理严格,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专业群以岗位群需求建设,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培养核心,顺利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能力目标。

能力本位教育注重打破传统学科为主的教学体系,不再单纯以学科和学制来安排教学,根据它的特点提出了能力课堂的概念。

二、能力课堂

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背景下,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多向互动自主合作探讨能力,精心组织、策划每一堂课,以顺利达成教育教学能力目标为最终任务。其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动脑能力和团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驾驭者,对自身也有着更高的能力要求,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有灵活的主持应变能力解决课堂突况,有话题引导能力引导学生往教学目标方向发展,有课堂进程的控制能力掌握教学进度等。能力课堂的发展使教师不能仅止步于“双师型”,更要不断地提高。

三、考核方式

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一系列能力课堂的教学,参与学员如何能够判定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呢?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学习该专业的学生须具备装配、调试、维修较复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及各种复杂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会根据工艺要求进行设计改造,会运用单片机和PLC设计和改造工业自动控制设备电气系统等一系列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以这一系列能力为基础,提高分析能力并确定出能力标准,以模块化课程的方式达到能力标准。在能力课堂上完成教学工作,完成后可以通过技能鉴定考试来考核能力的掌握情况,并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有利于学生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适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性人才的要求。

当然,单一的考核已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能力,技能竞赛的存在就使能力本位教育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还可以从比赛中学习目前最新颖的设备以及最先进的知识点。

四、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篇(4)

火电厂水处理化学除盐介质主要以离子交换树脂为主。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延伸、发展形势下,以离子交换树脂为核心,推出了电渗析、色谱分析法、离子排斥等诸多新型技术及方法,可以说,离子交换技术不仅没有遭到历史发展的淘汰,还将其特殊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出贡献。对于除盐精读而言,火电厂高参数机对其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所以,在将来的发展中,混床离子交换树脂水处理系统是不可被取代的,该系统能够确保企业的可靠运行和安全生产,能够将机炉腐蚀结垢问题有效治理,为一种普遍的技术方法。但离子交换树脂在运行离子交换树脂水处理系统时,容易出现部分水处理性能丧失的情况,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第一,由于各种杂质会对离子交换树产生污染;第二,破坏了离子交换树脂所特有的化学结构。一旦其化学结构遭到破坏,其功能就无法复原。但是,若树脂化学结构仅是受到污染,还是可以通过有效去除污染等相应的技术方法来复活离子交换树脂水处理功能,并改进、改善其功能。

1 污染成因

1.1 离子交换树脂功能

在通过聚合反应后丙烯酸或苯乙烯会生产具有具有立体网络、三维空间的骨架,再将类型不同的化学活性基因导入骨架上,将阴离子树脂和阳离子树脂制成,两者分别与溶液中阴离子和阳离子进行离子交换,离解出阴离子或阳离子,最终将离子从溶液中分离出。阴离子树脂为弱碱和强碱两类,而阳离子树脂粉弱酸和强酸两类。树脂有着较长的使用寿命,并具有着稳定的化学性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系统所实现的是处理水中含有重金属。在经过离子交换反应后,去除了原水中的所有游离的碱离子和酸离子、及溶解性盐类,最后得到高纯度的无盐纯水。在水处理系统中,天然水中所含的阳离子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

1.2 成因分析

污染是怎么形成的呢?多孔网状立体网络则为树脂的结构,树脂内部离子进出、扩散所依靠的就是多孔网眼,离子交换反应的活性点就在于通道内壁诸多的功能基团上,覆盖了活性点,则无法继续进行离子交换,最终生成污染。离子交换树脂污染在一般情况下有两个途径,首先为工艺和设备的问题,再生剂食盐软化水过程以及交换器内或进水管道的内部发生腐蚀。其次,问题在原水上,其他杂志或者铁离子将原水污染。钠离子交换器中进入了悬浮铁化物,树脂吸附了这些铁化物后,形成一层铁化物覆盖层于表面,对水中树脂与离子的有效接触造成了妨碍、干扰。Fe2+是铁的一种形式,当交换器中树脂与该形式发生交换反应时,离子不能有效交换出H+,于是不能溶于水的铁氢氧化物以凝胶状的形态存在与树脂颗粒上,并在树脂的表面和内部牢牢地沉积,这就对空隙的扩散功能形成影响,树脂微孔被堵塞了就产生污染。

2 治理污染、复活功能

2.1 原水含盐量的降低

在发生污染后,首先对各种本体、管道的防腐脱落情况进行检查,如是防腐脱落问题,则应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因为原水的含铁量较高,因此,为了确保合格深井水,应降低原水中含铁量,暂停2号、4号、及7号深井泵,作以备用。

2.2 盐酸的合格选用

树脂污染大源自于盐酸含铁量的超标,应将原高位算槽中盐酸改为它用,而购买、使用合格的盐酸。应用新盐酸时,盐酸的验收应严格执行,建议在原先分析项目中增添两个分析项目,如铜和铁。

2.3 复活树脂

首先应明确树脂污染的程度,可以通过小型试验获得结果,即便是深度污染,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使其复活。复活步骤大致为清洗、浸泡、最后再生。再生或的树脂通过大剂量、大浓度的周期再生即可正常使用。为了充分松动树脂,先大反洗弱酸阳床和强酸阳床,将树脂表面残留的悬浮物清除,并防水至监视孔下、交换器上部。稀释盐酸浓度至15%溶液,并流经是小的弱酸阳离子交换器与强酸阳离子交换器的树脂层,这时可等待酸溶液自弱酸阳离子交换器正排阀中流出,这时,再流入15分钟至25分钟的15%浓度的稀盐酸溶液,并将喷射器、再生泵停运,将弱酸阳床正排阀关闭,15h树脂浸泡。树脂上的Fe3+会与盐酸中的H+发生交换反应。这时,树脂层可用除盐水进行冲洗,注意强酸阳床出水是PH指应大于5.5。用盐酸溶液15%,流经弱酸阳离子交换器、强酸阳离子交换器的树脂层,可等待酸于弱酸阳离子交换器正排阀中排出,四十分钟后,将喷射器的进水阀与进酸阀关闭,并将再生泵停止运行。经过8h的浸泡后,对树脂层采用除盐水进行冲洗,其冲洗流量为 17T/h,至此,树脂复活就完成了。

3 结束语

作为火电厂水处理化学除盐介质,离子交换树脂被广泛使用。在设备和工艺有限的情况下,复活、再生了被污染的阳离子交换树脂,这种方法便于中度或轻度铁污染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且无需再领购药品和设备,有效利用再生时使用合格的盐酸及现有设备。该方法不仅仅对于中度和轻度铁污染效果显著,对于铁的深度污染情况也能够恢复树脂污染前的效果,但需要浸泡的次数和15%以上的大浓度盐酸的使用。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延伸、发展形势下,离子交换技术不仅没有遭到历史发展的淘汰,还将其特殊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晓娟,李亚南,李韦霖,陈尚德.火力发电水处理阳床树脂去污染深度复苏方法的应用与研究[J].甘肃科技,2010(8).

篇(5)

          在先进性教育征求意见环节中,为抓住找准粮食局领导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我们通过召开2个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信50余封,公布热线电话、设置意见箱,走访和个别座谈等形式,向机关全体、老干部、基层干部职工、社会粮食经营企业、种粮户及有关部门广泛征求了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梳理,现汇总如下:

        一、意见:

         1、粮食局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好班子。能够担当粮食系统工作的重任,促进了我市粮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在粮改细节上要认真研究。

         2、与干部职工交心谈心不够。工作上见面多,思想上见面少,需进一步加强与干部职工的思想交流。

         3、 学习不够。应进一步处理好工学矛盾,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

         4、组织活动不够。应进一步妥善安排日常事务,多组织团体活动,增强机关活力和凝聚力。

         5、搞好购销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经营分配机制,促进企业发展。

         6、附营企业改制应进一步加快步伐。

       二、建议: 

          1、搞好市场监控与指导,协调社会粮食经营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搞活全市粮食流通。

          2、继续搞活购销企业经营,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加强业务指导,为企业经营服务。加强对外协调,帮助企业协调银行贷款,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工作,经常研究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难点、主要问题,全面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3、 完善购销企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及分配机制,为基层企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服务。定期开展专项审计,清查工作,查找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及时整改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4、做好粮食企业改革的后续工作,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给困难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指导开展多种经营,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增加职工收入。

          5、附营企业应加快改革,降低改革成本,积极征求企业意见,创造条件,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积极稳妥运作。

          6、  班子领导要多深入基层,准确把握各时期、各阶段的工作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 科学决策,抢抓机遇,促进发展。

         7、利用各种形式活跃机关文化生活,多找职工谈心,倾听职工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机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8、设立老干部活动室,经常与老干部保持联系,多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篇(6)

[中图分类号] R78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a)-0018-0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bonding power between new 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 and traditional zinc polycarbonoxylate cement

XU Yu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Nanchang City,Nanchang 33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bonding power of new 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 and discuss its clinical applicability. Methods Fifty-eight patients visited our hospital for root canal therapy from May 2010 to October 2011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n=30)and control group(n=28).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new 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 for repair was applied,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zinc polycarbonoxylate cement was adopted.The success rate of repair in the affected teeth was observed and the adhesive strength was measured and recorded after 1,3,6,12,24-month.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repair of the affected teet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7.1%(34/35),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rate was 94.1%(32/34),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χ2=0.3795,P=0.5379).Adhesive strength in both groups after one month was compared,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However,adhesive strength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3,6,12,24 months was more powerful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New 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Traditional zinc polycarbonoxylate cement;Adhesive strength;Repair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增加,口腔健康及美观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牙齿正畸、牙齿美容性修复、根管治疗、玻璃离子、复合树脂光固化补牙等各种口腔科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提高。用于口腔科的医用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发展。聚羧酸锌水门汀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粘接材料[2],广泛用于口矫器材、嵌体、修复冠、固定桥的黏结,但是现在临床上发现新型自黏结树脂水门汀因其特殊的材质,可以达到更好的黏结效果。本文主要对比研究新型自黏结树脂水门汀与传统聚羧酸锌水门汀的临床黏结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58例进行根管治疗患者,共69颗患牙,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18~50岁,平均(37.5±11.5)岁。根据黏结材料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30例,共35颗患牙,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8~49岁,平均为(36.4±12.6)岁;对照组患者28例,共34颗患牙,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19~50岁,平均为(37.8±12.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采用3M公司的新型自黏结通用型树脂水门汀黏结修复处理,对照组采用3M公司传统的聚羧酸锌水门汀黏结修复处理,然后在1、3、6、12、24个月对黏结效果分别进行随访,观察修复成功率并分别采用薄片推出试验测量记录黏结强度。

具体安装方法:整个修复过程前先测定牙髓活力,确保牙髓活力正常,且必须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慢速电机旋钻,缓慢均匀的打磨缺损面,按照正常方法清洁,将3M公司的新型自黏结通用型树脂水门汀(或传统聚羧酸锌水门汀)装入枪式工具挤压,挤压后将其放入搅拌机搅拌5~10 s,水门汀注射输入到根管内,将纤维桩插入根管就位,光固化20 s,抛光,拍摄X线片检查纤维桩就位后进行全冠修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方法的修复成功率并分别记录不同时期的黏结强度。成功:牙齿心态无缺损,修复体边缘紧凑无缝隙,活力正常,修复体与牙体色泽协调,无脱落、移位、折断等不良效果现象;失败:充填体外形明显缺损甚至脱落,修复体边缘缝隙明显,牙髓无活力甚至病变,或发现移位、折断等不良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修复成功率的比较

试验组修复成功率为97.1%(34/35),对照组修复成功率为94.1%(3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95,P=0.5379)(表1)。

表1 两组临床修复成功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不同时期黏结强度的比较

1个月后,两组黏结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12、24个月后,试验组的黏结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不同时期黏结强度的比较(MPa,x±s)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口腔疾病重视度的提高,口腔科就诊人数也越来越多,因而口腔工作中的各种手术器械及手术材料也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3-5]。现在在口腔科的临床工作中,对非金属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许多口腔科治疗方式,如牙齿矫正、全冠修复等均会用到黏结材料。以往口腔临床诊疗中常用的黏结材料主要是聚羧酸锌水门汀[6-7],其是以经钝化处理的氧化锌为主要成分及少量其他氧化物组成的粉,与浓缩聚羧酸水溶液经酸碱反应形成水门汀,具有黏结、垫底、充填功能,有较高的黏结强度和低溶解性,从而可达到很好的黏结效果[8],临床上主要用于金属与牙本质、牙釉质的黏结,且其聚合热低、无刺激性,在口矫器材、嵌体、修复冠、固定桥的黏结,窝洞的点、洞衬中应用广泛。

近几年来随着纤维桩等应用器材的增多,对黏结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口腔临床诊疗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黏结材料,新型自黏结通用型树脂水门汀[9-10],其黏结机制主要来源于站污层局部脱矿,水门汀与牙本质产生的微机械固位及与轻磷灰石产生的强烈化学反应,加入了新的异丁烯酸磷酸酯、新的填料和引发体系,可使牙本质表面玷污层溶解和浅表牙本质脱矿,有利于树脂水门汀渗入形成树脂突,提高了机械固位强度[11]。本研究发现,采用新型自黏结通用型树脂水门汀和传统聚羧酸锌水门汀均可达到相似的患牙修复效果,但是新型自黏结通用型树脂水门汀在3、6、12、24个月后的黏结强度明显高于聚羧酸锌水门汀,粘贴力度较大,这可以很好地缓解材料使用过程中的重复粘贴过程。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聚羧酸锌水门汀,新型自黏结树脂水门汀虽未明显提高修复成功率,但其黏结强度大,可以更好地增强黏结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伟明,叶剑涛,刘佳颖,等.超声洁治术对金属烤瓷冠边缘微渗漏的影响[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2,18(5):391-394.

[2] 张玉洁,梁锐英,吴文慧,等.2种脱敏剂对牙本质表面微结构及聚羧酸锌水门汀剪切强度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53-56.

[3] 刘琨,张惠民,申丽丽,等.Nd:YAG激光对3种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5):509-513.

[4] 丁虹,兰卫东,孟翔峰,等.自粘接树脂水门汀在模拟根管内的硬度变化[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3):243-246.

[5] 雷慧云,陈蕾,徐国富,等.两种树脂水门汀对纤维桩冠方微渗漏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2):109-112.

[6] 钟恬,胡道勇,江燕,等.5种表面处理对氧化锆瓷与自粘接树脂水门汀间粘接强度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29(1):31-35.

[7] 杨德圣,伊元夫,贾静,等.三种粘接材料对种植牙冠短期固位和可拆卸性影响的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1,9(3):178-181.

[8] 李晓静,赵三军,芦帅,等.不同水门汀材料对纤维桩与根管壁牙本质黏结性能及封闭性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23(11):713-716,784.

[9] 秦玉杰,程祥荣,徐东选,等.极固宁对水门汀与牙本质间剪切强度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36-1038.

篇(7)

中图分类号:G8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24-06

Kinematic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ake off Technique of XIE Li-mei, China's Female Triple Jump Player, and the World Elite Players

YU Chang-qing1, ZHENG Fu-qiang2, LI Yu-zhang3, XIE Li-mei4

( 1. P.E. Dep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Sport Training Dep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 4. Track and Field Team,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of China, Track and Field Center, Beijing 100061, China)

Abstract:Triple jump has a high requirement on the physique and event techniques of the players. The techniques decide the athletic level of the player. This paper takes XIE Li-mei, one of China's elite female triple jump players, and the top eight players of the women's triple jump final of the World Championship in Athletics in Germany. It analyzes the step width of the last two steps before takeoff, the ratio, velocity and angle of the triple jump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rrectly regard the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ite female triple jump athletes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to the training of XIE Li-mei.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velocity of the last two steps of XIE Li-mei is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which shows that her veloc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2) The swing velocity of XIE Li-mei is relatively slow. The angles of the skips and long jump are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and the front supporting resistance is bigger; 3) The landing technique of XIE Li-mei is rational.

Key words: women's triple jump; championship; XIE Li-mei; velocity; take off technique

三级跳远是一项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的田径运动项目,其技术动作的构成包括助跑和三次连贯的单足起跳环节。女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由乌克兰运动员克拉费蒂丝创造,成绩为15.50 m。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也曾创造了很多的优异成绩,如天津名将李慧荣14.54 m的成绩被国际田联承认为第一个女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此后黄秋艳创造了14.72 m的前亚洲纪录,2007年福建名将谢荔梅以14.90 m打破了自己保持的14.73 m的亚洲纪录,创造了新的女子三级跳远亚洲纪录。统计结果显示,超过15 m大关的世界级水平运动员已超过20人次,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成绩明显落后,逐渐失去与世界高水平竞争的实力。

女子三级跳远是我国田径队备战奥运会、世锦赛和亚运会的重点田径项目之一。我国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在亚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较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对女子三级跳远项目本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是我国的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研究以我国优秀运动员谢荔梅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2009柏林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技术参数,分析了当代女子三级跳远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三级跳远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201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总决赛冠军谢荔梅和2009柏林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由国际田联官方网站收集整理获得,详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平面拍摄与解析 201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总决赛比赛现场使用三台相同型号的SONY DCR-TRV75E 摄像机对女子三级跳远比赛全程进行录像。拍摄频率为50 Hz,机高1.4 m,距离场地20 m左右,主光轴垂直于助跑方向,每台摄像机取景的范围宽度为7 m 左右。第一台摄像机从踏跳板向前1 m,向后测量5~6 m 定点、定焦采集运动员助跑最后2步和第一跳起跳的关键运动学参数(图1)。第二台摄像机定点、定焦采集运动员第一跳落地第二跳起跳第二跳落地第三跳起跳的关键运动学参数,第三台摄像机拍摄第三跳落地瞬间运动学参数。视频取景范围为4.5 m到9.5 m,分别设置标志点1和标志点2(图1)。以踏跳板为0点,在跑道两侧分别标定出这些关键标志点。

使用x 轴和y 轴两个方向进行双向标定(x轴为助跑水平方向,y轴为垂直方向), x 轴和y 轴标定框架的标尺长度为1.20 m。

所记录的比赛录像使用Peak Motus9.0 二维运动录像解析软件和Dartfish4.0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日本松井秀治人体模型计算身体重心,数据平滑使用低通滤波,截断频率为6 Hz。

国外运动学参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德国国家体科所[2]。文中使用的一些技术参数概念界定如图2所示,具体解释如下:

躯干角:指躯干与水平面的夹角,躯干向前定义为小于90°、向后为大于90°;

着地角:着地点(足跟)和人体质心点连线与身体质心投影垂直线的夹角;

大腿角: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当膝关节低于髋关节时定义为负值;

落地距离:人体着地瞬间,足跟着地点与重心投影点之间的距离。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6.0软件对这9名运动员在比赛中(2009年柏林世锦赛和谢荔梅的201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最好成绩的运动学参数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的倒二步及三跳的运动学特征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冠军和第四、六名选手外其他选手步长变化节奏均呈现“大——小”的变化节奏,倒二步平均值分别达到了2.29 m、2.24 m。这种节奏增加了倒2步步长并加快了重心移动速度,有利于加快起跳腿的快速放腿准备起跳。这一技术特征符合我国著名跳远教练冯树勇博士提出的“跑上起跳板”的理念[3]。而获得第四名的Topic B运动员则最后一步为最大,步长达到2.41 m,步长过大可能会增加前支撑阻力,从而导致一定的水平速度和单足跳远度的损失,表2中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其前两跳的距离仅占64.2%,凭第三跳的跳跃(占35.8%)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国选手谢荔梅倒二步值分别为2.19 m、2.38 m,倒二步的节奏均呈现“小——大”的变化节奏,起跳前的节奏与世界级运动员并不一致,具有明显的个人技术特点。众所周知,助跑的速度与步长和步频有关,步长是引起速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寻求踏板的准确性一般要求运动员步长保持稳定,即不出现“拉大步”或者“倒小步”的现象。谢荔梅倒2步和倒1步步长差为19 cm,倒1步步长相对较大。结合表3助跑最后两步速度来看,谢荔梅最后两步助跑速度稍有下降,倒1步速度是研究对象中最慢的。这种情况说明谢荔梅助跑阶段速度保持能力较差,尽管在众多的监测结果中谢荔梅大多数呈现“小——大”的节奏,但由于倒1步过长,上板步频减慢,进而影响了上板速度。助跑最后两步速度与步长节奏的不匹配是影响其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

尽管人们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划分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标准,但符合运动员自身特点的三跳比例对运动成绩的提高相当重要。本次比赛单足跳距离以起跳板前沿为起点,以第一跳支撑腿落地脚尖为止点;跨步跳距离以第一跳支撑腿落地脚尖为起点,以第二跳支撑腿落地脚尖为止点;有效成绩减去前两跳距离即第三跳距离。

从表2中可以看出,9名运动员的三跳平均距离分别为:5.37 m、4.15 m、5.01 m,三跳的比例分别为37.0%、28.5%、34.5%,苑廷刚等研究统计,成绩为14. 50~14. 99 m 之间的女子三级跳远三跳比例为36. 72% 、28. 43% 、34. 85%[4]。谢荔梅三跳比例分别为36.3%、28.6%、35.1%比较合理。由此可见,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表现为速度——平跳型为主,强调第1跳,适当增加第三跳距离,动作幅度较大,强调起跳后的大幅度换腿和积极扒地,支撑时间也较短(表4),这就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和跳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2.2 助跑与起跳的速度特征 连贯的跑跳技术是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水平速度的保持是获得优异成绩的最佳途径。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3名运动员外,大多数运动员都将最高速度保持到了起跳前的倒1步,略大于倒2步的速度值,9名选手的倒二步速度平均值分别为:9.04 m/s、9.05 m/s,冠军Savigne Y的倒二步速度分别达到了9.32 m/s、9.39 m/s。同时,从三跳的速度损失量来看,冠军Savigne Y的跨步跳段速度损失为最小,减小量仅0.41m/s。另外,从表4也可以看出,她三跳的支撑时间也低于平均时间。

谢荔梅的倒二步速度分别只有8.89 m/s、8.83 m/s,上板存在减速的情况。由于上板速度慢,三次起跳离地水平速度也相对较慢。表3统计结果显示,谢荔梅三次起跳离地水平速度分别为8.11 m/s、7.35 m/s、6.12 m/s,与世锦赛选手相比较速度还是有差距,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速度损失量是反映运动员速度利用能力的重要参数,谢荔梅前两跳水平速度损失量略高于平均值,由此可以认为谢荔梅的速度(尤其是助跑速度)及速度保持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表2、3认为,谢荔梅已经具备了世界优秀选手的水平,如果在助跑最后两步的节奏上有所改进,其运动成绩的提升空间或许还会进一步扩大。

快速的跑跳结合能力及跳跃中良好的速度保持能力是现代女子三级跳远的重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之一。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实现对单足跳和跨步跳动作技术的合理控制。

从表3、4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随着三跳的支撑时间逐渐延长,三次起跳的水平速度逐渐减小,速度损失量在逐渐的增加。速度的损失和转化与腾起角度密切相关,关于腾起角度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6-9],十一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平均腾起角度分别为17.19°±4.37°、15.07°±4.12°、23.57°±4.12°[10],表4运动员三跳的平均腾起角度分别为16.9°、11.8°、20.4°,前两跳腾起角度小,动作幅度大,体现出很好的向前性,增加了保持身体重心路线的平稳性。高腾起是第三跳动作的重要技术特点,表现为垂直速度、腾起角度均大于前两跳的特点。

从三跳支撑时间上看,谢荔梅单足跳和跨步跳支撑时间较短,跳远跳支撑时间与平均值相同,前两跳垂直速度相对较小,说明谢荔梅在前两个环节更加注重的是水平速度的向前性,体现出三级跳远项目前两跳“平”与“低”的技术特点,其前两跳腾起角度均低于平均值,分别为16°和10°。从第三跳技术参数来看,谢荔梅水平速度下降较大,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度相应的增加。三级跳远对运动员助跑速度和起跳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助跑速度越快起跳的难度越大,谢荔梅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注重起跳能力的提升。

结合三级跳远的速度及比例特征可以看出,现代女子三级跳远已由过去平跳型[11]或高跳型技术向速度——平跳型技术发展。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既保持了较高助跑速度又增加了身体重心路线的平稳性,更为突出向前性。

2.3 运动员三跳动作的角度特征 着地角和躯干角参数是反映着地姿势和躯干姿势特征的重要指标。表5三跳的着地角分别为19.3°、16.0°、20.9°。着地

角度的大小与运动员起跳腿着地时的积极程度相关,着地角越小,表明着地点与重心投影点相对较近,着地动作比较积极主动,这种着地姿势能够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并缩短起跳时间。

谢荔梅三跳的着地角分别为20°、17°、22°,均大于世锦赛平均值。说明在着地阶段谢荔梅的着地动作不够积极,重心跟进不及时,前支撑阻力相对较大,因而造成其水平速度相对较小,速度损失较多(表3、4)。通过以往技术录像分析可以看出,有的运动员在落地瞬间身体后倾较大,容易出现下肢的速度快而重心跟进不及时的现象,进而影响了起跳的实效性。从本次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谢荔梅身体躯干姿势保持良好,与世界选手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由此看来,运动员个人身体素质能力与科学合理技术动作的匹配程度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积极扒地的着地姿势能够减少速度损失量、加快重心位移速度,这种着地方式同时也缩短了腾空的时间并减少了跳跃的距离;有意识地、控制性的小腿前伸着地姿势可以增加跳跃的着地距离,但对支撑腿冲击力较大,进而导致支撑时间相对较长(表4支撑时间可以看出)。从上体的躯干姿势上看,国内外选手几乎相差不大,着地瞬间躯干基本保持垂直姿势,离地瞬间上体稍前倾。

2.4 运动员三跳动作中摆动腿的技术特征 摆动腿的摆动幅度及速度是评价起跳效果的重要指标。表6数据显示,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摆动腿技术没有明显差异,单足跳阶段大腿的摆动幅度均低于水平面,平均角度为水平面以下13.1°,即在单足跳时用力方向强调向前性;跨步跳阶段摆动腿在水平面下24°左右,摆动幅度相对较小;跳远跳阶段在离地瞬间大腿

角在水平面下18.5°左右。跨步跳和跳远跳摆动幅度较小,摆动速度较慢直接影响重心前移的水平速度。离地瞬间如果摆动腿向上摆动幅度过大,水平速度则有向垂直速度转化的趋势,同样不利于水平速度的保持。优秀运动员表现出在离地瞬间对摆动腿良好的控制能力。

从摆动幅度来看,谢荔梅单足跳幅度(12°)高于平均值,动作较舒展,但在跨步跳和跳远跳阶段摆动幅度相对较小(26°、20°),动作稍有拘谨。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是摆动动作向前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摆动速度来看,谢荔梅的平均摆动速度分别为681(°)/s、567(°)/s 、536(°)/s,低于平均水平。摆动速度慢,幅度小是其离地速度慢、速度损失量大(表3)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起跳腿与摆动腿的交叉换步动作对后续动作的重要性。

2.5 运动员的落地技术特征 落地技术的好坏对跳远跳距离及落地时损失距离都具有重要影响。运动员具有良好空中动作控制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落地距离的损失。结合比赛录像及表7数据来看,运动员落地姿势并不完全相同,但均表现出对落地姿势的良好控制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躯干的前倾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形成了髋关节角和膝关节角相对较小的团身落地姿势,有效地延长了落地距离,减少了落地时的距离损失。

表7数据显示,谢荔梅落地距离、膝角、髋角及躯干角均高于平均值,其中落地距离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是最远的,髋角和躯干角仅次于Savigne Y,落地技术比较合理。由此可见,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1)世界级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大——小”的步幅节奏和连贯的跑跳结合技术,有利于运动员速度能力的充分发挥。谢荔梅的倒二步节奏具有明显的个人特点,其倒二步的速度都在平均值以下(表3),说明谢荔梅的速度还有待提高。

2)从三级跳远的三跳距离和比例参数可以看出,现代女子三级跳远已经形成了“速度——平跳型”技术风格,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选手均表现出快速的助跑及强大的跳跃能力。

3)摆动速度是影响着地角度的重要因素。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较,谢荔梅摆动速度相对较慢,跨步跳和跳远跳着地角度高于平均值,前支撑阻力较大。加快摆动速度与幅度,减少着地角度或许是其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

4)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女子三级跳远落地技术各异,世界优秀运动员表现出对空中动作的良好控制能力。谢荔梅的落地技术从数据看还比较合理,落地距离0.59 m且无距离损失。

参考文献:

[1]

国际田联官方网站,http://[OL]

[2] 德国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官方网站,http:///[OL]

[3] 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苑廷刚等. 从第29 届奥运会看踏板精度和三跳比例对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的影响[J] . 体育科学,2010,30(9):55-65.

[5] 李玉章,吉艳霞,张贵敏,等.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49-54.

[6] 李风琴.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197-198.

[7] 李建英, 李 磊, 刘生杰. 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二跳技术的运动学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62-65.

[8] 林秀华,代宝奇.残奥会冠军李端三级跳远单足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 .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99-101.

篇(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慧臣(1982―),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知识可视化与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实惠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迈开了大步伐。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前教育中,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幼儿自主、合作、创造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宽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1]数字化学习资源给幼儿带来趣味、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针对性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问题。

一、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学前教育,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如何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引起人们的关注。反思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能够为优化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参考。

(一)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

在1996年―2000年,音像教材、投影和教育电视成为儿童学习重要资源。课堂教学使用幼儿音像教材为幼儿教学提供了可视可听、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料。投影教材作为在幼儿园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表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幼儿电视教材作为用电视传递信息的教材形式,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于教育电视的效果,王淑君(1998)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它使幼儿在对社会行为的观察学习过程中与榜样模式发生共鸣,自身行为也不自觉地与榜样行为相接近。[2]

20世纪末以来,电脑成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载体,幼儿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例如,南海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坚持以计算机为认知工具,开展“讲故事、认事物、做游戏、玩电脑”“四结合”的教改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期间,美国1999年的《儿童媒体与新千年》报告指出儿童花在计算机上的时间与在校上课时间基本持平。

2005年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主题网站成为幼儿数字化学习的重要资源。幼儿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推动师幼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其中,上海学前教育网作为汇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信息的资源库和集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的资源库,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学前教育信息化。

2007年后,互动学习软件和教育游戏等教育软件应用到学前教育中,尤是其数学、英语等学科类教学软件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另外,电脑游戏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有机整合,可以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快乐。英国某教育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对700多名幼儿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电脑游戏能够显著地帮助幼儿提高逻辑思维技巧,开发潜在的智力。

2010年后,随着人机交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郁晓华(2011)认为多触控虚拟学具相比于实体学具,在感知维度、扩展重用、状态保存方面都更具竞争优势,将打开技术支持下新型幼儿动手操作学习的新局面。[3]另外,平板电脑、电子书包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流行,但在实践中却由于存在误区可能会对幼儿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从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拓展到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教育游戏和虚拟学具等)、共享更加方便(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等共享性差些,而网络平台、教学软件、教育游戏等则具备较高的共享性)、更加注重集成(投影、录音、音像教材和电视只是单个的学习资源类型,而网络平台、教学软件、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能够集成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不断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但幼儿游戏沉迷、近视率提高等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儿童因痴迷于观看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或者长期观看卡通漫画书籍,不知不觉地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而逐渐降低乃至失去文字深度阅读的兴趣”,[4]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和平面化。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方法的梳理

在电化教育应用于幼儿的较早时期,相关学者已经提出需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中,李平毅(1996)提出要想充分发挥电化教育对幼儿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针对幼儿的机体发展特征、情感因素、注意特征等,开展幼儿园的电化教育。[5]但在不同类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中,所提的设计方法也有所侧重。

在投影教材、教育电视等方面,对于幼儿园投影教材的编制,宋明责(1996)提出要熟悉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心理,根据幼儿的情趣,表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塑造好投影教材中的形象。[6]对于幼儿教育电视选题,陈静宜(1997)提出要切合幼儿早期教育的需要,内容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表现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兴趣,摄制中着力营造适宜幼儿学习的氛围。[7]对于幼教电视教材的编导,凌巍(1997)认为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强化宜真宜趣,突出娱乐性;遵循幼儿实际,突出教学性;力求音律和谐,富有审美性;力求现场抓拍,突出真实性;力求生动活泼,注宜多融性。[8]

在网络学习平台方面,崔琦(2007)提出建设符合幼儿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审美情趣的学前教育主题网站,为幼儿营造绿色的网上家园。[9]朱玉华(2008)认为需要应用图形化的可视界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方便舒适的互动空间,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10]

在幼儿软件设计方面,杨珊珊(2009)介绍了幼儿参与软件设计的情境式设计、参与式设计、信息提供式设计以及合作询问式设计等四种方法。[11]李清(2011)以游戏活动课程为基础,采用幼儿所熟悉的广告与动画节目内容,设计幼儿的媒介素养游戏,以培养幼儿的媒介素养能力。[12]

在教学工具设计方面,郁晓华(2011)认为触控虚拟学具的设计包括:操作平台需要借助隐喻的思想建立幼儿操作学习的虚拟工作区域;建立学习材料库要很好地考虑标准的定义、表现的形式以及所支持的操作行为;组装关系必须在操作逻辑中隐含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13]王济军(2012)针对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用的误区,提出精心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征教学策略,提高软件的易用性、人性化和交互性等促进策略。[14]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方法的反思

首先,应用辨证观点反思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弊,但如何趋利避害尚缺乏有效手段,仍然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理论加以指导。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辩证的思维,提出是否应该让幼儿使用电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坏的软件不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相互教学,好的软件能够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相互教学。

其次,提出面向儿童需要、针对幼儿的特点,但如何有效设计还停留在理念层面。例如,在设计幼儿数学类教学软件时,“应充分考虑及认可儿童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软件的教学辅助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进步。”[15]诸如此类观点多体现在理念引导层面,尚待提出有效的设计方法,并且经过幼儿数字化学习效果的验证。

再次,提出面向幼儿生活习惯设计资源的观点,但分析幼儿生活特征的方法有待探索。例如,对于幼儿媒介素养游戏的设计,李清提出基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以游戏活动课程为基础,采用幼儿所熟悉的广告与动画节目内容。[16]如何把握幼儿生活中的特征,尤其是游戏学习中的特征以及游戏学习资源的需求,仍然需求科学有效的方法。

最后,提出了儿童参与的观点,但如何引导仍未明晰。儿童有可能直接参与软件设计的任何一个阶段,参与的方式多样,但都受到成人设计人员的限制。[17]尽管儿童参与到软件设计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与成人如何以平等关系展开合作等问题尚待有效解决。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已经从以设计人员为中心的设计转入以幼儿为中心的设计,强调了对幼儿认知特点、生理特征的尊重,甚至幼儿的参与,以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征,提升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质量。但设计人员仍然保持了幼儿数字化学习局外人的身份,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设计人员的设想层面。为了获取充分依据来判断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方向,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想法变得非常重要。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移情是心理学中感知对方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设计中理解用户。移情设计首先应用于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后来拓展到教育领域,被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形成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一)移情以及移情式设计的辨析

作为心理学上的术语,移情(Empathy)的意思为“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又称感情移入。”[18]根据韦氏词典,移情是“不需要以客观明确的方法完全传达感觉、想法和体验的情况下,理解、意识到、敏感于并间接地体验他人在过去和现在和未来对这感觉、想法和体验”的一种行为或者能力。移情要求个人参与,与其说是一组严格的方法或者工具,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和意愿。另外,在《剑桥哲学辞典》中,“移情”具有三种基本含义:对表情的自动模范或对情绪的表现度、注意力的模仿和角色扮演。

对于Empathic Design,孙远波等人将其翻译为移情设计,张广兵、高丽云等人将其翻译为移情式设计。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但后者更适合我国的汉语语境和表述习惯。因此,除了所引用的文献内容之外,笔者将Empathic Design统一称为移情式设计。其中的移情指采用想象的方式,对优化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建构,以理解用户是如何在使用过程中看待、体验和感受产品、环境和服务的。[19]

移情式设计能够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如何感知周围的物质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移情式设计中,“设计师必须针对用户进行一定程度的‘角色沉浸’,并且在实验数据的框架内充分发挥想象,发生对用户产品使用的‘移情理解’,并且在感性直觉和理性概念之间做出权衡,得出产品设计的最佳方案。”[20]

(二)移情式设计不断应用:从工业产品设计到教学设计

“移情作为设计中的重要方法,能够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值得企业为之投入时间、资源和必要的技术。”[21]1997年,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Dorothy Leonard等研究工业产品设计中采用的移情式设计情况,描述了移情式设计在创新性公司的成功实践。2011年(芬兰)Ilpo Koskinen等认为:设计师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还应该考虑与之相联系的主观因素;设计师需要系统的方法才能体现主观因素,而且这些方法一定要能移情地了解用户。

在教育领域,2002 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2009)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2]周贤善(2009)应用移情式教学设计优化网络教育,认为可体现在网络教育的主要环节中。[23]高丽云(2010)探讨了抛锚式教学策略与移情式教学设计如何结合,分析了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策略和注意事项。[24]柳铭瑞(2011)认为移情式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人员、教师、学生等需要共同参与设计活动。[25]

移情式设计的应用已经从工业产品设计拓展到教学设计中。在教育领域,移情式设计不断应用,形成了移情式教学设计等话题,被认为可以作为理解学生、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应用到网络教育、网络课程设计、e-Learning等领域,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求、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方式与成人有较大差别,设计人员需要站在在幼儿角度,思考他们在数字化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什么数字化学习资源予以支持。“因为设计的需要而研究人类行为的时候,用户数据往往是由设计师的个人体验和解释来处理得出的。当我们从理性实际的主题转入更加主观、更加注重体验的领域,在设计时考虑移情设计就非常有必要了。”[26]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有益于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切性,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首先,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人员摆脱自身的局限。设计人员设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是为自己的孩子或者熟悉的幼儿,而是为了也许从未谋面的幼儿。他们无法观察幼儿数字化的想法和感受: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心智模式、判断标准、学习偏好以及心理冲突。设计人员必须超越自身文化传统、心智模式和认知结构的局限,在真实的场景中通过移情体验,准确预料幼儿数字化学习的行为,以便资源设计中做出针对性反馈。

其次,移情式设计有益于设计人员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数字化学习经验,具有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关注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还有着不同的数字化学习期待和偏好。“移情设计就是应用我们的自身的洞察力去指导和启发,为那些我们从未谋面的人设计更加有用和愉悦的产品。”[27]采用移情式设计方法有助于设计人员通过观察幼儿数字化学习的外在行为来识别他们的内心状态,预知幼儿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挖掘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深层次需求,为针对性设计开发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支持。

最后,移情式设计有利于拓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方法。传统的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缺乏教师和幼儿的有效参与,仅是设计人员和教学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从移情设计的基本步骤(观察用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用头脑风暴解决问题和规划解决方案)可以看出它既强调了对用户行为的移情分析,也突出了运用集体智慧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移情设计帮助设计人员通过建构幼儿、教师、设计人员等组成的设计团体,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应用更加完善的方法,进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活动。

三、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尽管设计师在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在思考用户,移情是无处不在的,但移情设计只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对所有设计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法。”[28]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为了保证人力、物力和材料等投入能够发挥充分的作用,采用移情设计的阶段应该被详细确定。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可以采用下列步骤(如图1所示)。

(一)选择幼儿群体,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征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幼儿用户对象研究中需要更加关注目的性,而非机械地参考统计抽样。首先,主要幼儿群体,指经常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群体。其次,即将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幼儿群体,以设计面向未来幼儿用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最后,非正常的特殊幼儿用户,他们通常会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某些特殊的需求。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超常的幼儿可能对语言学习类软件具有词汇量大、语句复杂和增强应用等方面的要求。

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中,设计人员既选取一部分幼儿用户代表经常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又需要一部分未来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幼儿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群体。后两类幼儿群体不但能够为设计师提供有效的设计灵感,而且可以测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主要结论。

(二)采用移情观察,分析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中的观察并非一种远距离和客观的方式,而是设计人员融入幼儿真实情景下的体验。区别于传统设计中的观察,移情式设计的观察是在幼儿日常数字化学习中、在自己的环境(日常生活的)中进行的非干预性观察。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不是简单地把幼儿看作访谈、调查和测试的主体,而是作为有感情的人,站在幼儿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其数字化学习的状况。设计人员观察幼儿日常的数字化学习行为,理解他们不同于成人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其他纯客观性观察方法所无法获得的信息,有效发掘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

(三)进行角色扮演,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角色扮演中,设计人员以幼儿用户的身份进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环境中,亲身参与到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中,不仅要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行为的过程,更要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的资源使用,以推测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状况。有三种方式可以用于设计人员的角色扮演。[29]

1. 观察幼儿的实际应用,或者在现实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的自然情境中,或者在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原型中。一旦设计人员理解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情境,则针对性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就会变得轻松许多。

2. 寻找幼儿的参与,记录他们数字化学习行为状况,描述他们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创造性表达数字化学习的效果,以深入探索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3. 自己尝试使用设计原型,以内省的方式获得幼儿也可能拥有的使用体验。设计人员当然无法实际拥有任何幼儿的体验,但是为了改善使用情境,却可以从自身数字化学习的经验中,预测幼儿数字化学习的反应。

(四)应用头脑风暴,突破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思想束缚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中,采用头脑风暴法有利于幼儿通过与资源设计人员、同学交流合作,充分表达各自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意见和想法,可以突破以往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束缚,更大程度上创造性地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

对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不应看作只是设计人员的工作,而应把幼儿、教师等纳入进来;不应仅仅看作一个资源优化设计的过程,而且是幼儿、教师和设计人员等不同观点交流融合的过程。例如,在设计幼儿视频资源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展开讨论:幼儿需要视频资源吗?学习过程中的那些阶段需要视频资源?在多种格式的视频资源中,哪一种最合适?在众多的开发技术中,哪一种最适用?

(五)形成设计共同体,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模型

移情式设计要求设计人员与幼儿、教师等形成设计共同体,将资源的设计者、使用者(幼儿)以及资源使用的引导者(教师)等以有效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问题,一起探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方案。唯有如此,幼儿、教师才能与设计人员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共同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做出各自的努力。

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系列的方案,设计人员建立较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模型并提供给幼儿使用,根据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由于幼儿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不同,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可以弥补传统课堂资源同一性的不足,又能够支持幼儿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

(六)联系现实状况,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验证

移情式设计“建立在富有情感的想象之上――即超越现实的想象能力。通过想象,我们能够提前思考未来的使用体验将何去何从,并且产生一些想法去支持这种体验。但是想象也可能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30]那么,设计人员如何准确把握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如何知道他们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怎样判断设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符合呢?

移情应该作为一种需要在现实中进行检验的特殊想象,设计人员需要在主观移情和客观观察之间做出平衡。具体说来,设计人员需要通过与幼儿的不断接触来激发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需要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行为的状况来判断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是否合理,需要根据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来调整移情式设计。

如果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可以满足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要,下一步就可以开发推广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更大范围上支持幼儿的数字化学习。如果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尚未满足幼儿的数字化学习需要,则需要重新开展幼儿数字化资源的移情式设计,进一步优化、完善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四、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优化

“研究移情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解决公认问题,而是找出设计切入点,也是为了达到对用户的整体全面的认识。”[31]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面临着设计人员对幼儿数字化的移情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数字化学习信息的表达等问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

(一)提高设计人员对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能力

为了充分理解用户的体验,至少有三种数据可以被应用:语言数据(“说”,表达人们所知道的和讲述的)、行为数据(“做”,观察人们是怎么做的)以及想象的数据(“想”,描述当前群体非语言化的结构性方法)。[32]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2进行说明。其中,语言数据的内容比较明确,行为数据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而想象的数据则是潜在的,不容易被发现。

传统的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较多关注幼儿在数字学习中是如何说、如何做的,而忽略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更深一层的体验:直觉、感受和梦想,尚未真正地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状况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为此,设计人员需要转变关注对象:从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语言数据和观察数据,转变为更多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数据;从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转变为更多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直觉、感受和梦想。

为了获得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中的想象数据,设计人员可以借助某些可视化工具,将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可视化,以促进其想象数据的传播、理解和加工。例如,“情感工具箱”作为可视的、有趣的、基于故事建构的技术,能够帮助设计者关注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梦想、忧虑以及愿景。此外,“认知工具箱”包括心理地图、三维模型、关系图表以及流程图等,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将幼儿数字化学习中的想象数据可视化,进而开展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移情体验,准确把握其数字化学习的特征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

(二)幼儿应用可视化方式表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

幼儿表达自己数字化学习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非语言表达的信息可以借助可视化形式来描述。如果幼儿认为清楚地表达、反馈态度和思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制作拼贴画、绘画、摄影拍照、叙事或者写日记等方法能够帮助幼儿探索自己数字化学习的行为特征,表达他们对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为设计人员提供幼儿数字化学习的丰富语境。

首先,可视化的记录元素(通常为相机)可用于记录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情况,描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其次,视觉日记可以帮助设计人员理解幼儿数字化学习的情绪和想法,把握其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的行为习惯。最后,说明性的问题卡片、任务书等可用来研究阐释幼儿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包括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见、态度等开放性问题。

(三)基于生态网络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生关系

为什么某些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学习发挥持久性的影响力,而某些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刚一出现就消声匿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研究的切入点。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信息产品使幼儿能够寓教于乐,支持了幼儿多样的数字化学习活动,而且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固定组成部分,不断影响幼儿日常的学习生活方式。

对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人员需要超越仅仅看作支持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产品,而应在生态网络中探讨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关联;不仅仅探讨不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且分析他们怎么融合后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不仅仅讨论数字化学习资源对幼儿学习生活的影响,更应阐释如何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幼儿的学习生活,从而通过构建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生关系,更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幼儿学习生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包红英.电化教学如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1997,(4):39~40.

[2] 王淑君.从实验研究看教育电视在幼儿社会行为教育中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1998,(2):89~95.

[3] [13] 郁晓华.幼儿多触控虚拟学具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33~137.

[4] 李昱.试论儿童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8,(5):27~31.

[5] 李平毅.结合幼儿生理心理特征 搞好幼儿电化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6,(4):32 ~33.

[6] 宋明责.浅析幼儿投影教材中的美术特征及意义[J].中国电化教育,1996,(1):48~49.

[7] 陈静宜.幼儿电视教育片创作之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1997,(1):61~64.

[8] 凌巍.谈幼儿电视教材的编制[J].中国电化教育,1997,(2):46~49.

[9] 崔琦.学前教育主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D].曲阜: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 朱玉华,高薇.构建幼儿教学管理平台推进师幼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41~43.

[11] 杨珊珊,郭力平.论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中儿童的参与[J].中国电化教育,2009,(6):61~65.

[12] [16] 李清.幼儿媒介素养游戏的设计及实效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14~117.

[14] 王济军,王赫男等.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07~110.

[15] 张立龙.学前儿童数学互动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2.

[17] M.Scaife,Y.Rogers. Kids as Informants: Telling Us What We didn’t Know or Confirming What We Knew Already[A] .A.Druin.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echnology[C].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1999,27~50.

[18] What Kind of Research Model is Empathic Design[EB/OL].[2012-12-26].http://cc.ntut.edu.tw/~wwwdtl/93DTL_02/class/93_05_Wang/930323.pdf.

[19] [20] [21] [26] [27] [28] [29] [30] [31] [32] [芬] Ilpo Koskinen,等.移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M].孙远波,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0,22,34,30,25,22~23,26,28,30,30.

[22] 张广兵,全.移情式教学设计:内涵、方法与实施[J].电化教育研究,2009,(1):86~88.

篇(9)

引言

高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性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十分重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实现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相融合,为学生展示动态的美术知识、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契机

(一)促进传统教育的变革

数字化艺术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形式,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生成,以视频、音频、文字、图形、图片等融合一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在以往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在美术知识授课中,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而美术知识、技能在以口述形式讲解较为抽象,使学生不明晰其中内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对于一些美术知识、美术技巧,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技能与概念知识,增强学生绘画技能,进而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契机。

(二)丰富教育资源

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将知识授课立足于书本,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美术学习存在局限性。例如:在美术欣赏中,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年代、创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作者经历,只欣赏美术作品,学生不容易理解作品中的内涵,也就失去美术欣赏的重要性。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生成,为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美术讲解中,教师借助微课、课件,为学生呈现美术相关知识,不仅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还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学质量。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授课,诸如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丰富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数字化艺术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需要,结合美术知识为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参与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应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进而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水平。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的理解,教师为学生部分美术文化知识,或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融入到美术作品意境中,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绘画作品,将自身感悟绘画出来,增强美术作品的二次创作。

(二)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美术绘画技能,还应该丰富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将所学更好的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注重绘画技巧教授,忽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差。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为学生开展美术探究性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首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美术理论知识,为学生制作课件,将课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课件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掌握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对应的知识,拓展自身知识面,便于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短暂教学课件,吸引学生快速融入到教学中,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预习困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之后开展讨论活动,提出讨论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引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阐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美术感染能力,进而实现高校美术数字化教育模式。

(三)重视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

篇(10)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进入物理课堂。各种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得出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快速得出实验结论,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发挥数字化技术在物理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呢?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即硬件建设,还需要软件建设,更要有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数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1.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是必然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2.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手段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物理课堂。数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抽象的东西更形象、更逼真、更生动、更容易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3.数字化手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数字化的运用可以节省实验时间,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快速准确地得出实验数据;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逼真,效果更佳;数字化仪器的使用可以使一些传统方式无法解决的实验轻松地解决,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数字化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亟须更新

数字化设备刚兴起时,大多数教师都和我一样,会有这样的认识:能用最简单的仪器和最普通的方法将实验做成功,效果就最好,它更加直观,更容易让学生信服。只有当遇到一些常规方法不易测量和不易处理的数据时,我们才想到借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其实不然,我想,如果总是抱着这样一种态度的话,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会墨守成规,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想想数字化手段的优势,总是按照固有的思想进行教学,就不会有很好的创新。

2.数字化技术与先进教学思想的有机融合

数字化实验技术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手段,但它并不代表先进的教学思想。只有将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学思想有机地融合,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充分整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要重视教学思想的转变,重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基于数字化实验技术体现着先进的教学思想,这更有待于更多的教师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它,去适应它。

3.数字化技术培训至关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许多学校花巨资引进了数字化实验室,但利用率却非常低,有的教师不敢用,有的教师不会用,还有的教师懒得用,数字化仪器几乎成为摆设。大多数情况下,数字化实验室犹如出嫁时才能穿出去的嫁衣。所以说,进行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追求时尚本没有错,错在没有把时尚当作平常。也许,只有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对数字化技术这一新生事物多看几眼,多用心去想想,而不是用那么守旧,甚至是排斥的眼光去看待它的话,你才会发现它是那么的美,用起来是那么的顺手,它将会成为你的好帮手、好朋友。我坚信,广大一线教师将会越来越喜欢数字化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也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

篇(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和强大助推力,同样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但是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逐渐模式化、机械化,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的一面逐渐缺失,加之学前教育受众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过度好奇,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设计的应用环节中的副作用更为明显。为了让学龄前儿童在享受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技术本身对其产生的干扰,我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模式。因此,移情式教学设计这种新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变得势在必行。本文从幼儿科学领域活动入手,在园本条件下对该领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移情式设计,开发更适合作者所在幼儿园的学习资源。

一、幼儿科学领域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1]。幼儿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包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中包括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尤其科学领域的应用显得顺理成章。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教育领域,2002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了设身处地站在学生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受限,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上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站在幼儿的角度审视整个开发过程,思考幼儿在数字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给予何种帮助。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3]。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者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性,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三、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遵循以下基本流程[3]:

该图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分析隐形需求方面,教师对幼儿长期接触和深入了解观察得到的数据更为详尽。理解使用体验方面,长期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对幼儿有着多年客观的了解,更善于从幼儿角度理解使用体验。园内的开发团队易沟通,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展开。由此可见,在设计开发之初,园本条件下的移情式设计体现了受众数据容易掌握,开发团队容易沟通,角色体验更为真切等优势。因此,在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园本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既丰富了本园的幼儿学习资源,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育水平。

四、幼儿科学领域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范例

笔者以所在幼儿园的一次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为例,展示移情式设计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应用。

《认识时间“星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

首先,以本园大班幼儿为受众群体,该群体已经对移动互联终端及触摸屏游戏有了一些接触。其次,通过移情观察分析得出本园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再次,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发现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有体验要求。最后,设计团体展开头脑风暴,得出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将《认识时间“星期”》分为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两部分。在教师指导部分,以“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为出发点,设计动画《星期妈妈和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和教师对动画内容的解释复述,使幼儿形成“星期”的概念。在幼儿自助学习部分,设计触屏游戏“选星期宝宝”和“星期宝宝找位置”,使幼儿在游戏中再次强化“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这些学习资源在笔者所在幼儿园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尝试,发现移情式设计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分析幼儿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切实了解幼儿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头脑风暴得到详细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模型,以模型为主体结构精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必能得到真正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移情式设计并不是机械式的设计思路,不同受众群体对应着不同的设计模型,这就需要设计团队在移情式设计时更充分地考虑受众的客户体验。笔者只在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进行了简单尝试,其他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将是笔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