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7: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篇(1)

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标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仍不尽如人意。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教学评价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好成绩。这样,历史这门思辨性很强的学科被当作是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而少有探究的成分。这样的历史学习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人为地分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实施新课标、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历史学科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历史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新课标的指导、新教材的支持、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基本要素。此外,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应以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过程结构为依据。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是:

1.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富于想像,思维活跃,有发展抽象思维的要求,但仍偏重于形象思维。他们有一定“以史鉴今”的意识,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所增强,但容易产生偏激,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朴素的爱憎观和较大的可塑性,同时,逆反心理也越来越强,对单纯的说教有明显的抵触、不信任情绪。初中生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对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把握不够。

2.结合历史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等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合作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外在机制;实践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和学习资源。

3.把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遵循的典型呈现或模式是: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参照,具有本学科的特点。

4.立足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如何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教学并付诸实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

(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

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

1.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渗透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最为常用、最易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1)教师将“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或活动任务。(2)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历史活动课中的探究性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新一轮课改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师指导下,按常规的教育内容和进度,以课堂为基本阵地,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成长。新版历史教科书每一册都安排了不同的“活动课”,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既可以历史教科书的建议为依据,也可以从课文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

3.课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课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包括: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以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探究历史问题,动手仿制历史文物、制作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课件等。课上的历史探究活动以课下的自主探究为基础,课下的探究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下自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促进初中生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到学习的方法、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总之,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原有历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进行了尝试。应该承认,历史探究性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学生主体性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历史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目前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问题,需要历史教师为之努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强调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探究性学习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探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

1 探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1.1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其方式是以探究为主,旨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讲究实践性、创造性、民主性、广泛性、自由性;教学方式多样,教学环境开放。

1.3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相比,它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1)亲身参与探究,寻求知识体验;(2)学会交流与合作;(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原则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3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内外的实施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1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1.1引导点拨,实施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引导学生在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1.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基石。

3.2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2.1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课题指导确定

指导学生拟定好可行的探究性学习课题是成功的一半,它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而且还一定要接近学生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课外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一些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3.2.2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结果科学地评价

学生离开了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探究性学习,是由个体学习转向了团体合作探究学习;由学习单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了利用综合的学科知识去研究实际问题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协作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怎样的变化。

4 探究性学习有感

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的学习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它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问题与对策

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农村中学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勇于探究。其次,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者,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扬长补弱。

篇(3)

化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二是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化学的这两个特点使科学探究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翻开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能十分清楚地看到,任何化学概念、理论和原理的形成和发展,任何化学的发现或发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都离不开科学探究。

1.化学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通过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两个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由此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其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特别注重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地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的学习时,我有意做了两次实验,一次待火柴即将燃尽时放入氧气瓶,一次点燃火柴后马上放入氧气中,让学生观察这两次实验操作及各自的实验现象,并组织学生讨论这两次操作有何不同、两次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其深刻的思维能力。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地收集信息和深入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篇(4)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作用,不对问题做结论性的概括,问题结论由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应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他们是“演员”而不是观众。2.问题性。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可探究性,亦即问题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问题有没有可探究性,同时还要顾及能否引起探究主体的好奇心和兴趣。3.合作性。问题的探究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而是由多人共同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探究方式。探究问题交由各学习小组来完成,各学习小组内部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分工就是各人责任的划分,合作就是对问题的综合解决,通过学习小组的分工协作调动每位学生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当中,在学习活动之中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步骤

1.地理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地理探究学习的起点。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但因学生基础的限制可能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那么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自行提出。如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纬度相当,但气候差异很大,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然就会提出“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而纬度位置相当的阿拉伯半岛却是终年干旱少雨?”

2.假设或猜想的提出。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而假设或猜想提出则是地理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决定着地理探究学习的方向。当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而纬度位置相当的阿拉伯半岛却是终年干旱少雨?”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如果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互换位置后会如何?或者太平洋不存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还会成为‘鱼米之乡’吗?”教师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想象,利用已有经验和存量知识,形成对问题答案的设想。

3.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前面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猜想出发,各学习小组对猜想的内容开始收集整理资料,由资料来验证假设或猜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或猜想制定探究方案,明确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和收集的方法。学生根据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位置,搜集整理出两地现状气候的成因与地形、海陆位置关系的相关资料。阿拉伯半岛因地形为高原,没有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故降水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受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影响本区降水较多,加上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形成“鱼米之乡”。学生通过分析整理进行归纳与综合,为形成对假设或猜想的解释奠定了基础,为问题的解决服务。

三、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探究性学习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结论性评价。作为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因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研究问题的方法步骤、创新实践能力等不尽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灵活性。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参与评价的可以是教师,学习小组或者是学生,但应以学生为主,学生可以先行自评,而后由学习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评价。在自我的评价中学生由自评可以找到自信,由集体的评价可以找到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则是对个人或整个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肯定,是对探究活动的一种评判。其次,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多元化”,可采用有笔试、口试、动手制作、竞赛等形式,对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要多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再次,在评价的过程上,可采用阶段性评价,也可采用终结性评价。无论是阶段性评价或者是终结性评价,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意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人员个体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地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但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需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主体的整体参与,开展合作与竞争。“探究性学习”讲求全员参与,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团体的力量来完成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则是比较理想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开展研究,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并对问题发表自己的建解,商讨后形成小组决议,交由各小组对问题进行再研讨。在问题的研讨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篇(5)

1、探究自问题开始,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学生的探究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2、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探究”。整个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

3、探究学习有其显著的实践性。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创造。

5、探究性学习要把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小学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6、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胆想象、猜测,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研究探究策略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指导探究的方法。探究学习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培养探索精神,获得积极的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操作――猜想――观察――类比等方法。例如,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我们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我们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在个位上……学生同样经过了“联系已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学习中更要培养演绎推理的能力。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什么和各数位上的数的和有关,进行说理。虽然学生很难揭示其中的道理,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还是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且将合情合理的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

篇(6)

1.1基础教育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性、品格的完善、提高与升华

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身心的、个性、人格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各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基于此点,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必须围绕实现以学生展为本,重构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与学生未来工作与生活有价值的基础知识,构建一个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1.2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自然科学学科与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分科课程教学中;而综合能力的培养,曾企望通过课程的整合以形成综合课程,使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得以具体落实,但学科长期割裂的现实难以突破,因之,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育。

1.3历史在初中教学中不受重视

历史在初中是一副课,长期应试教育和教育行为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学生与家长不重视历史、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使学生成了机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精力去重视历史课的学习。所以说解决好初中历史课程目标与教学现实的矛盾,才能使历史教学有真正的出路。

2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与设置探究性课程相关连。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而不必拘泥于是否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和单独排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式的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

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背景,就在于力求突破应试教育中所形成的“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的本质,是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围绕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养。从这个角度考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一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与假设能力,二是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三是怀疑与批判能力,四是具有价值的选择;从而达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假设与提问的能力提高,同时,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历史知识的结构,既包括纵向时间及因果关系的链式结构,又包括民族、国家、地区等横向空间和内容上的综合性,具有知识层面的多元化和无限的包容性特点,这就给予课程教学内容采撷与剪裁增加了难度。为了实施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必须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使之既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在新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中,笔者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注重历史内容的广度而不追求其专业深度,以形成多方位、多视角观察问题的思维能力;二是注重历史的时代特征而不追求面面俱到,有限的课时,不允许对每一个时空及交叉点上的全部历史过程进行全面阐述,而只能捕捉历史长河中每一个阶段的“亮点”,通过对典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以掌握观察、认识历史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思维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注重历史资料和历史过程的剖析,尽量避免给出唯一的或武断的结论而让学生硬记死背,通过剖析,既增加兴趣,又培养了能力。

3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研究与讨论历史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

探究式历史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没有具体的问题或者话题,就没有讨论的对象。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刺激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探究能力。

以历史教科书《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回忆唐朝以前有关南方经济发展状况怎么样?如何得到开发的?(2)总结唐朝中期至宋朝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有那些表现?对比唐朝前后南方经济的状况,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在南方的经济发展中,“南方商业的繁荣”是一个突出的表现,请你说说南方商业的繁荣的条件和表现。(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人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一件好事。”有的同学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砍伐山林破坏生态,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请你思考和判断哪一种观点对?为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积极探究,热烈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4 探究性学习应用于初中历史的体会

4.1只有创设情境,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一切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历史特点,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提出或者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在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促使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合理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只有明确质疑点,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7)

专业成长这一主题贯穿教师整个职场生涯,而作为教师职场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学习,自然也就载负着专业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便成为衡量教师在职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均可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探讨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措施,以帮助教师提高在职学习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基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的动机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①对于教师而言,专业成长动机就是在职学习的动机。在不同的专业成长动机支配下,教师在职学习的状态与学习的成效大不相同。从教师专业成长动机的来源来说,有外在的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即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也有内在的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即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

他律性的专业成长动机与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都会对教师在职学习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但相对而言,自主性的专业成长动机反映的是教师对职场生活的主观需要和价值取向,表明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成长意识,能主动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因此,它不但对教师在职学习具有发动性和持久性的作用,而且会促使教师成为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各种学习活动的主人,并采用自主性学习方式进行在职学习活动――在学习前能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表现出较强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在学习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如果将基于自主性专业成长的动机视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首要特征,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是教师职场生涯应有的行走方式”之内在含义;而且可以更直观地判定:如果教师在职学习的动机不是基于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或者说各级师训机构所开展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未能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那么这一类型的教师在职学习活动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当前教师在职学习的方式主要有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参加园内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参加园外较为系统的在职短期进修活动等。毋庸置疑,这些学习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若从现实的角度来考量,则教师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乃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可行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活动是教学工作,教师的在职学习只能有机地渗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短期脱产学习固然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主要途径,因为它不仅会增加日常教学工作安排上的困难,而且脱离教师的教学情境,这对本身就具有“行动导向”和“情境依赖”特征的教师来说,其实际效果还有赖于教师个人的“转化”能力。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将教师教学的时间、学习的时间、研究的时间、创造的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有效学习,不但有利于教师“学以致用”,更有助于教师“研中增智”,即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增长教育智慧。我们不难发现,探究性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能、经验,挑战自己专业“最近发展区”,体现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诸多因素的过程。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与经验的参与,更需要认知的挑战与意志的磨练。正因为如此,教师专业内在结构才会伴随着教师对实践问题的一次次探究,而发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变化。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为现实的途径。朱小蔓曾说:“在今天这个学习型社会里,工作就是学习,应当把工作当作学习之源、学习之过程。”②

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宜性、持续性等特点。个体所处的职业生涯周期不同,其能力、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急需学习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的。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问题。教师在职学习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其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于职前教育阶段。如果说职前教育阶段所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倾听、理解教师的课堂讲授”,那么,教师在职学习所关注的则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及其创新,学习的内容就是“实践中的问题”,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对问题的解决而作的探究性寻思”。因此,对教师在职学习而言,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无疑是最适宜的。有研究表明,“专家是不断把看似常规的行为‘问题化’,凭着大脑资源再投入用以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③而基于探究性的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则有助于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形成“问题敏感性”,不断地反思自己在专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挑战一些业已形成的“习惯做法”。

三、基子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

在形式多样的在职培训中,包括参与式培训、案例分析等,教师通常可以获得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等。但教师若不能将这些付诸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则对教师专业成长所起的实际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我们知道,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直接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真正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是教师“所运用的理论”,即教师实践性知识。何谓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教师行动的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是教育实践智慧或“教育机智”;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缄默性、整合性、保守性等特点,它既是接受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④教师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所倡导的理论”如果与教师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不符或相悖,那么教师就会将之搁置起来,等待将来实践的检验和确认。也就是说,“所倡导的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一转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教师的教育实践与反思,即教师在理论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行为的跟进、反思与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整,以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基于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即教师在进行理论性学习的同时,应积极地作反思性的教育行为的跟进。首先,反思性的教育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师理解、检验、内化“外在知识”提供有效的途径,而且因为有了教育行为的跟进,就有了相应的教育经验的产生,这就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提供了基础,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而反思是教师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的强有力的武器。波斯纳曾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⑤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的,它只能在教师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缺乏“实践――反思”这一特征的教师在职学习,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要大打折扣。

四、基于合作性的专业社群的建构

“自我反思、同侪互助、专家引领”,这一时兴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清楚地告诉我们: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方式,除了“自我反思”外,还有社会互动学习方式,即获得同层级教师的横向支持和高一层次的专家的纵向引领。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合作的,古人也曾精辟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在信息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获得与他人交流、讨论的机会,而仅靠个人摸索,则其学习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由于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具有相似性,且个体专业知识技能存在有限性,因此,我们更应在教师群体中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

合作性是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合作性学习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教师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获取他人的援助与引领,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地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因孤立无援而陷入困境,甚至走弯路;二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现场观摩同处于合作性学习小组中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三是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对一些实践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攻坚;四是有利于建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进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一种强有力的支持性环境。

要真正使合作性学习有效而持久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目的地建构教师专业社群,使教师的合作性学习在专业社群的基础上层开。“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在教师专业成长视野里,这个“团体”便是“教师专业社群”。所谓的“教师专业社群”,指的是教师在日常专业成长活动中,通过社会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教育知识、专业行为规范和习惯做法的群体组织。而教师专业社群的建构需要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与支持,更有赖于教师之间长期而深入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8

[2]朱小蔓,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96

[3]顾泠沅,王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学研修.上海教育科研,2004,2

篇(8)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打破旧有教学模式,引进探究、合作、情境、实验等多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如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又如在教 “营养繁殖”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苹果树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有时非常简单,如: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索”,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际的情境――两组种子萌芽的标本:一组萌发状态良好,另一组则种子没有萌发。这充满矛盾的情境,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加强实验教学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生物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等教育功能。生物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生物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 “以实验为基础”是生物学的基本特征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生物学无疑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生物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生物学,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生物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生物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生物学探险究性学习。例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学生通过亲自的操作,让他们发现光确实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喜欢生活在黑暗处。通过试验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

2.生物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生物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生物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生物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例如克隆羊“多莉”、“试管婴儿”的实现,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篇(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一直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更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实验为着手点,进行教改尝试,希望找到一条能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实验是实现化学创新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说明实践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比如在“探究金属生锈和防治”实验设计过程中,为了揭示生锈的原因,我首先启发学生考虑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放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放在干燥的地方的铁制品却不是很容易生锈;在空气中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但涂了油漆或镀上了一些不易生锈的金属后的铁制品却不太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铁生锈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不但新颖,还把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结合。首先设计出来的同学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使同学们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讨论。这就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从而起到了激发创新意识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 实验改进可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改进实验、利用实验来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由于生动、直观、有趣、具有探究性等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我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还增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改进实验,独立完成有关实验,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锻炼他们的实验能力,并在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增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验探究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未预料到的偶然现象,但只要在保证安全这一前提下,揪住“偶然”不放,询问老师、查找资料和反复实验,就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实际上,很多新发明或新发现,就是在一些“偶然”中得到的。比如: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一次失火事故中发明了火药;细菌学家弗莱明对一偶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青霉素;溴的偶然发现;以及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大奖的一些重大成果,都不乏在偶然中获取成功的事例。

1.4 实验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在化学实验探究的实践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2.实验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按照探究方式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实验作为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探索和验证化学规律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实验教学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1 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化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 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探究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和研究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因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2.2 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上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科学家波义耳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阶段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和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手段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的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说。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2.3 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为验证假设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求真。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条件。

3.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凸显重要作用

在实验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3.1 以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在思维领域里概念用来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而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表达形式。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

3.2 以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动机产生的内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验,用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如“无中生有”、“魔棒点灯”、“水变牛奶”等实验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随之就会有不断求知的欲望,继而产生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3 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10)

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以及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层面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提升国民素质,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寓教于乐。将探究性学习融入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一、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基本内涵

从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研究已经成形。《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曾言“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从当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业界大致认为探究式学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则指学生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师与生结合,“教”与“学”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既需要体育教师深入地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还需要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探究,以最终提升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自身探究活动,了解成功和失败的感觉,才能为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首先,探究性学习能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例如,体育导师可以将体育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探究式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关注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注重学生实践和探究过程。

第三,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核心,沿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努力探究。一般而言,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包括设置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得出结果、解释结果、评估过程以及交流推广等环节。

第四,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自我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科学性,让学生在真实、科学的教学场景中不断尝试、不断发展、不断探究。

第五,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营造场景和引导学生,为学生准备物质条件,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知识建构。学生则始终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查收、收集、实验,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具体问题进行假设、实验,以得出结论。

最后,从教学效果层面而言,评价探究式学习不能从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气氛出发,而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这三维目标层面有所创新。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体育课程实践的首要任务。其次,教师同样应该关注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体育实践能力、基本运动天赋等,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应该着眼于此,利用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更加广泛的体育爱好,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探究性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过程中,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模式来获取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3.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探究式教学”需要体育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求异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探究机会。只有如此,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才能够逐步得到提高。

4.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学生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于评价。首先,体育教师应该避免学生被动参与体育活动,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是避免体育课堂枯燥乏味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教学活动评价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阶段性评价和学期评价相互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为基本目的,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

三、总结

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健康成长和未来体育锻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体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听、说、阅读、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英语,学习英语,培养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读、写能力。探究性学习得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讨论、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交际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