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7: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篇(1)

旅游农业是指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农业设备、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从而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旅游农业要面向农业旅游的市场需要,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农业的旅游包涵休闲功能,但不仅仅局限休闲功能。

一、农业多功能性与旅游农业

1.农业多功能性

多功能农业是指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还要为其他目标如生态保护、社会公平等目标做出贡献。我们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贵州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但农业在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农业不仅具有传统的粮食生产功能,而且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能够促进农村社会公平公正稳定,改善区域直至全国大流域生态环境,维系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保留民族特色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旅游农业

旅游农业的内涵,是指旅游农业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并反映旅游农业特有属性的认识内容。据此,我们可以把旅游农业作如下表述:旅游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溉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有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旅游农业具有如下几个特有属性。

(1)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本来两者各有天地,互不相融。但旅游农业的出现,无论是其项目设置、设施装备,或是环境条件、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兼容,并以此而区别于一般的乡村农业。

(2)具有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

旅游农业充分发挥一般农业田园风光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加以艺术化改造,如绿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适当设置雅致、简朴、自然的景点和实用、配套的设施,使田园风光得到点缀而增辉,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强化。

(3)具有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性

旅游农业是两种功能的耦合,既具有生产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即在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们感受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并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和措情益智、陶冶情操的效果。

(4)具有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

农业是以种养业为主的物质生产活动,旅游业是以观光、休闲为主的精神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过程,在过去,一般都是分别在不同的场所展开的。旅游农业则是同时在同一场所使两种活动过程协调一致。

(5)具有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

农业追求的是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业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价值,两者的效益是通过各自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旅游农业则可以实现两种价值的互补,即旅游农业一方面以其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使农业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产性和文化性使旅游业价值获得支撑和延伸。

二、贵州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贵州发展旅游农业的背景

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是自然与人文合璧的结合。占全省面积92.5%的山地、丘陵和占73%的喀斯特地貌,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堪称“文化千岛”。贵州的自然与文化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这使得贵州具有给游客创造与众不同的全新体验的资源条件。

从现实来看,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区之一,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程度较低,是中国最欠发达的省份之一。通过旅游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2.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根据2007年8月贵州省旅游局组织乡村旅游典型村寨调研各地州提供的《贵州省各市、州(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表》(以下简称《地州表6》)、《典型村寨的入户调查表》的数据,目前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如下:

据统计到2006年底

――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村寨数共计575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数达6184个;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直接从业人数60998人次;

――开展乡村旅游经营脱贫人口数175097人;

――乡村旅游人员培训已达70878人次;占旅游从业人员比例平均达56.7%;

――政府用于村寨交通基建投资的金额达25.9亿元;

――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达1617万多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9万多人次;

――乡村旅游总收入达近63.38亿元(十五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为47.3亿元);

――乡村旅游人均收入达2070元。

其中,黔东南、遵义地区以及黔南地区分列乡村旅游总收入的前三名,各区收入分别为:47.89亿、10亿、2.5亿。

表1 2006年各地州市开展乡村旅游具体情况表

三、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的旅游经营者已经比较敏锐地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但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

1.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品牌效应差

我省在旅游农业的开发过程中,很多都是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主要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没有把旅游接待地能够吸引游客的农家风味、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等放在重要位置。

2.项目缺乏规划和策划,盲目性过高

出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视规模,粗制滥造,许多旅游农业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农业旅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旅游区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科学规划重视不够,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省旅游农业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建设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5.产业化层次低

第一,对农业的旅游资源保护不够。旅游产品大都以农家乐之类为主,产品化程度低。

第二,市场是区域性周边市场,市场定位还存在相当大差距。以自驾旅游市场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的局限性必然影响旅游农业产品的销售。

第三,作为旅游产业良性循环机制有待形成。

6.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原生态破坏严重

我省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甚至还有贫困地区人民渴望通过旅游改善生活而盲目开发,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就变成了一种破坏力。

四、贵州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旅游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积极发展旅游农业,在为游客提供一种深度文化体验的全新旅游产品的同时,又极大地加快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因此,只有进一步完善旅游农业的开发措施,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我省旅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开发过程中要突破区域局限,突出特色,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产品,深刻挖掘旅游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根据现有资源分布情况和农业的季节性特征,开发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构建旅游农业品牌。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我省的旅游农业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成为展现当地社会生活与旅游文化的一个窗口。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设施

目前,旅游农业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投入,经济实力不强。在旅游农业发展中,应拓宽资本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引进先进的旅游农业开发、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其竞争力。要加强旅游农业地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交通、食宿、卫生等问题,以便开展“一条龙”服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获得经济效益。

4.挖掘亮点,坚持“特色”开发之路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坚持特色原则,将“特色”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卖点”,避免随波逐流,千景一面。目前,贵州省一些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例如贵阳市小河金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花溪区的镇山村、乌当区香纸沟等,正是由于突出了“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发掘农业资源的多功能,加大产业化层次

农业产业功能。这是从农业的一般功能来说的。农业为游客提供体验、休闲平台,同时,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安全食品的需要。

休闲游憩。乡村多宁静,空气好,民风纯朴,对休闲养生是极好的去处。同时,游客在休闲过程中,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和服务于一体。起到修身、养生、静心、养神的最佳效果。

观光学习。游客通过对旅游农业产品的了解,充分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体验。与此同时,游客的参与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同,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

体验养生。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6.努力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农业,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还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获得旅游业和农业的双重效益。旅游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在旅游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坚持走生态效益型道路,重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结合,实现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为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我省丰富的旅游农业资源又为发展旅游农业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我省旅游农业开发潜力很大,必将蓬勃发展,成为一项生命力强大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J].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文林,翟虎渠.旅游农业[J].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魏小安,刘赵平,张数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J].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J].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篇(2)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篇(3)

[13]江燕青,许鑫.半衰期视角的微博信息老化研究――以高校官方微博为例[J].D书情报知识,2016,(2):92-100.

[14]André P,Bernstein M,Luther K.Who Gives a Tweet?:Evaluating Microblog Content Value[C].Proceedings of the ACM 2012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ACM,2012:471-474.

[15]Kivela J,Crotts J C.Tourism and gastronomy:Gastronomys influence on how tourists experience a destination[J].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2006,30(3):354-377.

[16]Hall C M,Zeppel H.History,architecture,environment: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29(2):54-55.

[1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2.

篇(4)

乡村旅游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作为旅游和农业集于一体的新兴旅游业,其旅游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新颖多变,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旅游当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它强劲的发展势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河北作为农业大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乡村旅游项目的建立不仅能带动河北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河北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北是燕赵文化的始源地,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使得京津地区具备多项乡村旅游的天然条件,除了在区位和资源占有优势之外,在市场、投资等方面也极有市场,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相对集中的消费群体为河北建立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各种动力,在河北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许多乡村脱离贫困走上致富之路。据相关统计表明河北就乡村游一项的总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亿元,在河北农村经济中占据了极大比例,全省共有三家乡村旅游示范县,其中有31个旅游景点达到了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标准,另外还有61个旅游点达到了省级示范点的标准,全省有17家四星级乡村酒店,据统计全省每年接待的乡村旅游游客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万。建设河北乡村旅游不仅能提高河北人民的就业率,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促进了河北城乡发展,农民收入逐渐上升,因此大力发展河北乡村旅游业对社会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目前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而言,与京津和外省等地区存在显著的差距,环京津乡村的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小,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偏低,单一的产品结构且缺乏地区特色。

二.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的对策

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不仅影响了整省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京津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壮大。假设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河北乡村旅游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为了降低负面影响,促进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共同发展

抓住乡村旅游与京津乡村旅游的合作机遇,促进河北乡村旅游与京津乡村旅游业的共同发展。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河北乡村旅游业经历了一段低迷时期,同时这也是乡村旅游自我调整充实的一个机遇,改善旅游设施、规划统筹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乡村旅游与京津乡村旅游一体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强化促销,拓展市场

改变传统的促销方式,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宣传、管理和服务,实现一体化的促销方式。加大国内外的宣传力度,促进乡村与主要客源地的沟通,定期开展各种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及高质量的特色项目,让促销模式市场化、全面化,在保证现有市场的同时拓展新的客源市场。

(三)规范从业,人才第一

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服务质量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而决定服务的水品的关键在于从业人员的素质,为了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其次可建立竞争机制,杜绝没有从业能力或从业素质偏低的人员上岗,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实行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旅游储备综合型知识人才,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四)打造精品,谋划重点

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大力整合,对国内外知名度高的景点进行重点打造,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乡村现有旅游资源对有发展潜力的乡村旅游业进行地方特色的培养,将环京津乡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精品,利用知名景点的辐射作用带动省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五) 以人为本,完善基础

为了加快河北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游客对旅游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需实行人性化服务,在保证乡村旅游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为环京津地区与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一体化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放眼未来,准确定位

尽管河北省拥有天然的乡村旅游条件,但其发展势头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自我定位不准确。随着经济复苏乡村旅游经济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促进“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可以让河北乡村旅游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宽阔市场前景,准确的定位可以让农村旅游找选准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对环京津乡村旅游业而言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循规蹈矩只会限制河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实际、改变产品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根据自身已有条件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发现做出准确的定位,坚持科学发展,在“京津冀乡村旅游一体化”的促进下实现跨越性发展,强化促销方式,拓展新的客源市场,让游客领略到燕赵文化的乡村旅游风采。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1

1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1.1 城市依托型

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以吉林省各大城市的居民为主,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和淳朴的乡村文化特点,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需要放松,但又不想走出去太远的愿望。

1.2 景区带动型

景区带动型主要发挥吉林省著名旅游景区的作用,利用景区的发展推动附近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了人们对乡村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民宿、乡村特色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利用旅游景区衍生出来部种行业,为乡村中待岗的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使其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接待和服务中去。

1.3 农业观光型

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吉林省的农业特色为主,利用特色的高科技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乡土乡情等来满足游客对吉林省农业方面的观光学习及体验。

1.4 民俗特色型

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吉林省村镇的乡村生活、风土人情、农俗节庆等旅游吸引物,吸引城市周边观光游客来游览、休闲、学习、体验等。

2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参与的程度比较低

由于吉林省乡村社区的居民没有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参与的热情和程度都较低,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初级层次的项目开发。例如,在乡村旅游景区内摆设一些比较零散的摊位,销售一些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纪念品,通过贡献劳动力为吉林省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打工等。

2.2 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比较模糊

吉林省乡村旅游品牌定位模糊,开发模式主要是农家乐餐饮、民宿等小规模开发,缺乏树立品牌形象的意识,而且并没有合理定位社区参与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旅游点向旅游景区发展的形象意识不强。许多乡村旅游地项目单一,以农业观光为主,而且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3 社区居民的保护资源的意识欠缺

吉林省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往往忽视了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效应,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

2.4 激励机制不完善

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参与的奖励机制不完善,没有认识到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受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社区居民没有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旅游的项目计划活动中来的。

3 吉林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机制

3.1 引导机制――激励引导乡村农民积极参与

引导机制构建目的在于提高吉林省乡村社区对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前景的认识,消除他们对当地乡村旅游开发所存在的一些疑虑。如分享国内外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的典型案例;通过会议的形式,使吉林省乡村社区居民充分的了解到一些实质性的信息,增强其自身的民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

3.2 决策机制――乡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在制定乡村旅游决策时委任政府代表和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并定期召开协商会,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中提出发展建议,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乡村社区居民要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方案。

3.3 利益分配机制――乡村居民利益共享

吉林省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是以乡村居民为主要承担者,依托当地特色乡村农家文化,开发出符合乡村特色的产品或游憩项目获得旅游收益,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俗表演,展示乡间手工技艺,出售特色乡村纪念品等。如社区居民完全可以通过开饭店和宾馆来经营游客食宿的接待,种植农作物大棚让游客前来观赏或者采摘,从中直接获取经济收入。

3.4 培训机制――乡村居民知识体系的更新

吉林省政府部门应该定期对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便提高乡村居民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能力和对客服务能力。

3.5 保障机制――社区居民是乡村资源的维护者

保障机制研究的目的是使社区参与下的乡村居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对吉林省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中去。使乡村居民真正明白,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真正所要的是一个优越的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同时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中去。

篇(6)

一、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把乡村旅游业作为拉动需求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不断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步伐。始终坚持科学明确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山水葛公”为定位,坚守“科学保护、重点开发、突出特色”的开发理念,充分利用生态和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旅游产品,积极打造以自然景区、民俗文化、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二、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到位,开发模式相对单一

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增长知识、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但是目前我镇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停留在观景层面上,可供游人参与的其他娱乐活动非常少,未开发一定的娱乐活动,这使得乡村旅游活动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于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所谓的旅游商品,还只是最初级的农业果实等,缺乏深加工、缺少新理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

(二)基础设施不到位,设施配套不健全

葛公镇是以农业为主的大镇,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九天仙寓景区道路、停车场、集散中心等公共设施虽进行了投资建设,但现在仍未达到4A景区标准,游客满意度较低,此外部分农家院的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另外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尚不健全,众多游客带来的大量不可降解的废弃物质难免会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

(三)服务接待水平不到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为当地村民,多数未经过专业旅游培训,文化素质和旅游专业素养相对不高。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他们不仅难以准确揣摩旅游者的心理,提供使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甚至会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从而使游客的旅游质量大打折扣,有些时候游客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使乡村旅游的形象受到损害。

三、葛公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镇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放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新高度,积极编制并完善全域旅游规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形成全镇办旅游的浓厚氛围。

针对我镇紧紧围绕九天仙寓景区开发的工作重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乡村旅游评价标准。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旅游接待规范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考评、公示制度,保证经营户规范经营。

(二)投资多元,借力发展

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一要加大政府投入。财政每年要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作用。二要力促市场化运作投入。市场化运作需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应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无形资源变成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旅游经济发展。三要积极对上争取投入。千方百计争取旅游发展政策性资金,争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与发展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增加投入。

(三)配套完备,保护环境

着力规划好旅游道路交通系统,并完善停车场、集散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经营户做好污水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制定旅游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章立制、付诸实施,努力营造“碧水、绿地、蓝天"的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7)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篇(8)

[2]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28-31.

[3]厉华笑,杨飞,裘国平.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6,(03):42-48.

[4]唐勇.培育特色小镇要把握关键点[J].浙江经济,2015,(06):21-22.

[5]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02):49-56.

[6]沈琪芳.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03):27-28.

[7]于新东.关于浙江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发展的建议[J].党政视野,2015,(08):18-22.

[8]刘锡宾.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J].政策t望,2015,(09):49-51.

篇(9)

一、乡村旅游人才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的人才从业人数较多但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来看,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文化素质偏低,对于旅游业没有全面具体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参与旅游业的管理,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民不知道当地的自然风光可以开发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旅游业,对于乡村旅游持排斥、抗拒的态度,就算是支持发展旅游业的农民在变成旅游从业人员之后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经营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农民对于乡村中自身的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的认识,不了解其内在的价值,缺乏保护意识,毁坏文物、砍伐森林、污染环境,造成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

(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

一直以来,虽然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却一直不够重视,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比例较低,就算有的接受了培训也仅仅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系统的使从业人员了解到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及作为服务业的旅游业应以什么模式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仍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三)相关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没有真正进入农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和旅游相关的院校也随之兴起,旅游管理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流行。但是虽然全国大中专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已经足以满足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乡村经济水平、工资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宁可改行,找一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意从事乡村旅游业,致使人才严重流失。

二、对于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政策,积极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旅游业服务;还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农民认识到乡村自然、民俗等资源里面蕴含的旅游价值,增强其保护和开发意识,要加强对其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考核,使其自觉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经营者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

对于乡村旅游业的经营除了政府之外还有一个人体或者合体的旅游企业,但是许多经营者目光短浅,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合理,只是泛泛的加工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没有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只注重旅游资源的外在形象,不注重其文化内涵,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和魅力。因此经营者们要合理开发现有的旅游资源,使审美视觉和文化内涵结合为一体,不断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自己所用。

(三)加强和各大院校的合作,吸收专业、先进的人才

在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后期的培训很重要,但是如果本身就有专业型的人才,不仅可以提高整体从容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质量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因此乡镇政府或旅游业的经营者可以和各大高校合作,专门培养适合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还可以在当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促使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适应乡村生活,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长沙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长沙市旅游产业正式迈入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60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8.72%,实现旅游总收入1006.3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948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8.8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29.26%;接待入境游客116.9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7.23%。

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254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共22家,经营入境旅游业务的共232家。五星级旅行社7家,四星级旅行社25家,三星级旅行社9家。

截至2013年底,湖南省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7家,分别是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南岳衡山旅游区、韶山旅游区、岳阳楼-君山岛旅游区、张家界天门山旅游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长沙市花明楼景区,长沙市共有2家。

全市旅行社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大型、连锁型旅游企业,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压力大。仅去年一年,长沙市陆陆续续关停了20多家中小型旅游企业。

未来,长沙市旅游发展要与建设“两型社会”相结合,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加快“两型景区”的创建工作,着力构建山青、水碧、天蓝的生态环境和秀丽景观;要与打造现代宜居城市相结合,推进旅游同文化、工业、商务相融合,努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要与促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把“农家乐”旅游作为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的一个拳头产品来抓,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使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要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文化化。

2对长沙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1紧扣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前瞻定位专业培养方向,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旅游行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资本进入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旅游行业的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旅游集团化、连锁化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面临新机遇。旅游行业开始加大对互联网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整合。随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根据旅游行业发展出现的这种新特点、新趋势,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紧扣行业发展现状,明确旅游企业用人要求及同类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状况,以学院传统的导游专业技能平台为基础,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高级导游旅游方向、旅游营销方向、会展旅游方向、电商旅游方向、旅游职业经理人方向等综合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适应社会对旅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2立足专业培养方向,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开发职业化课程体系

立足专业培养方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和旅游企业的资源优势,聘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规划设计与开发。课程体系设置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具体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各环节为任务,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

2.3以在职培训和企业顶岗锻炼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应该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具体的培养途径包括:一是有计划地送专业教师到全国知名的旅游院校或全国示范高职旅游院校深造和进修,更新和拓展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够带领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二是有计划地派送专业教师到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旅游企业顶岗学习和挂职锻炼,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流程、服务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积极聘请行业知名的专家、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组成兼职教师队伍。邀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开设讲座和专题报告,全面参与课程指导和课程开发。整体完善教师团队的教师水平。

2.4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16-0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在旅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作为第三类产业的旅游业也开始在乡村崭露头角,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型力量。乡村旅游已成为宁乡县这类农业大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尤其一线员工和初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迄今为止,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中尚未有乡村旅游服务相关的专业,也没有学校对乡村旅游人才实施系统全面的培养。本着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城市中职学校没有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必要,而位于农村的中职学校理应承担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这一任务。

一、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探索的意义

虽然乡村旅游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国家及政府各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却一直不够重视,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比例较低,就算有的接受了培训也仅仅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系统的使从业人员了解到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宁乡县作为全国首批旅游强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宁乡山水奇秀,人文荟萃,临近大都市,交通便捷,名人、名泉、名寺、名山等乡村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确立了“五养之乡・中国宁乡”(少奇故里瞻以养德、灰汤温泉泉以养生、密印禅寺禅以养心、西部漂流动以养气、宁乡花猪食以养胃)旅游主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现已有乡村旅游区点(包括乡村旅游景区、农庄、山庄、农家乐等)200多处,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点1处,国家级五星生态农庄1处,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9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7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8家,二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但目前宁乡县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服务质量不高,初级管理人员更是不能很好地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凸显。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系统培养已迫在眉睫。但迄今为此,尚未见中职学校开设乡村旅游相关专业和进行系统培训乡村旅游人才的报道。在宁乡县的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探索,可以为当地乡村旅游培养大批急需的、具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这对提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中职学校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备受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乡村旅游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后,乡村旅游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这迫切要求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乡村旅游实践。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关于概念界定研究、发展机制研究、发展模式研究、旅游主体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与农村发展研究、影响研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乡村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少数的高等职业院校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高校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在研究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方案。课题虽对培养乡村旅游人才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但是针对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对中职学校的指导意义不大。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农村乡土旅游资源和人才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资源现状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应走政府引导、院校参与的策略。长沙第一师范学院的《“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研究》研究探讨了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资源现状和原因,提出了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的策略。这两个课题都是在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人才现状和问题后,从政府、行业、高职院校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均没有涉及到农村中职学校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前为止,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尤其农村中职学校中尚未开展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对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探究,创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对缓解乡村旅游人才紧缺的矛盾,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三、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优势条件

“乡村旅游”是集休闲、度假、农事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与服务人才。农村中职学校在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方面具备优势条件。

1.具备相关的专业群,可以实现对接。以宁乡县职业中专为例,有酒店管理、景区管理餐饮管理、旅行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基本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吃、住、游、娱等服务需求。

2.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经验,可以提供最佳培养方式。“乡村旅游”景区和企业一般都包括农业休憩区、农家酒店、餐饮娱乐、农家休闲等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以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为例,学校现已和宁乡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酒店、旅行社、景区等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资源共享。

3.有相关性强的课程和师资。乡村旅游是综合性极强的旅游行业,知识要求涉及酒店服务、景区服务、景点讲解、旅游产品营销等方面,这些有旅游服务类专业群的学校的课程资源可以借鉴;而且在基础课程上和旅游服务类专业有相通性,可以实现课程与师资的共享,通过完善课程结构就可以培养专业的乡村旅游人才。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中职学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农村中职学校应该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本地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旅游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实践,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引入农村中职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乡村旅游人才,解决农村地区乡村旅游行业人才紧缺问题,促进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乡村旅游专业性很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师及教学设施亟须规范和统一,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职称,更要具备与行业有关的丰富经验,因此农村中职学校要做好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农村中专学校应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学校专业教师将深入乡村旅游企业,掌握实际技能,了解人才真实需求,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提供鲜活的研究实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