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专业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舞蹈教师是艺术美的形象,是教育美的传播者,是学校美育园地的实施者.因此舞蹈教师本身对于艺术的审美以及专业功底的高低会直接对于学生造成影响,由此可见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与学生的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新课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1]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对新课改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研究.
1新课改对于舞蹈教学目标的改变
新课改对于舞蹈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艺术兴趣.舞蹈教育最大的作用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以及艺术素养同时让学生本身的身体协调性更好.(2)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改当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以往的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变为协助者和引导者乃至于合作者,这种身份的变化,一方面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能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舞蹈教师应当从以往教师单独设计教学活动向学生与教师讨论设计教学活动转变,从而集思广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教学活动当中来,使其具有主人翁的思想,这样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视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舞蹈时,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模仿题目,让他们自由的比划动作,任意摆出各种独特而多样造型,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把课堂教学任务在愉悦的气氛中教授,注重孩子们的创造性,让他们体验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2新课改下对基础教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新课改对于学生要求的改变也必然会促使其对于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其大多指的是教师在教授专业方面的知识水平,只要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其就能够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实施教学,但是新课改条件下这一要求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其同时还应当掌握教育心理学、社会基本知识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新课改的框架下舞蹈教师同样需要拥有这些能力才能够算作是一个真正拥有专业素质的舞蹈教师,下面我们就对新课改下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进行具体的分析.
2.1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基础教学的舞蹈教师,其本身必须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是十分关键的.舞蹈基础教育授课的对象都是中小学生,其大部分对于舞蹈的认知都需要来自舞蹈教师,如果舞蹈教师对于专业知识不足够扎实,就很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误导,让学生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是错误的知识理念,这些错误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甚至于一些错误的舞蹈练习方法,可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作为基础舞蹈教师其必须拥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且要对舞蹈专业的新动向进行掌握,以保证自己知识的及时更新不会由于自身的知识落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为闭门造车.[2]
2.2当代社会综合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舞蹈虽然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艺术的领域是极为广泛可谓包罗万象,因此对于舞蹈而言其本身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不单单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就能够概括的,舞蹈艺术本身就于其他知识有着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例如音乐、舞台表演、舞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都能够与舞蹈有着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并非是到了如何高深的程度才能够显现出来,而是在学习舞蹈之初就能够被发现.例如民族舞蹈与其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故事都是有着极大渊源的,如果一名舞蹈教师不能对这些进行较深刻地了解,那么其就不可能教出具有艺术底蕴的学生,所以对于舞蹈教师而言其不仅需要对舞蹈这一门专业进行了解还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综合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培养学生将舞蹈与社会、历史、生活、科学等不同方向进行联系,让学生对于舞蹈有着更加深刻地认识,而不是仅仅将舞蹈拘泥于一种表演形式,“以舞蹈而论舞蹈”只有将舞蹈化为我国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才能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基础舞蹈知识时就能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与博大,从而开阔眼界为未来的舞蹈之路建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2.3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都应当掌握的,但是在传统教育当中管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经过了师范类教育从而学习了的教育心理学,但是其真正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应用却是少之又少,这与教育体制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有关的.在新课改当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却是极为重要.例如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等都与教育心理学相关.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也是必要的.教育心理学在舞蹈教学当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明白舞蹈是一门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就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基础功要求是极高的,但是基础舞蹈知识教学的受众大部分都是小学生他们无论是在心理抗压能力方面,还是身体承受力上都是较弱的,因此在基础舞蹈教学当中我们必须对这一点进行重视.在舞蹈教学当中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不管,应当利用教育心理学引导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舞蹈基础进行练习并且要让舞蹈教学的压力逐步释放,在此期间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监测,发现学生出现了厌学或者是易怒、郁闷等情绪一定要及时地进行疏导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保持着一个欢乐而健康的心态.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除了在舞蹈教师本身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掌握外,我们还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指导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从不得不学变为主动要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3]
3新课改下提高基础教育舞蹈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
上文我们已经对新课改框架下对于舞蹈学科学生学习目标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提高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教学质量.
3.1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提高的途径通常有三个:第一个是通过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并将这些教学经验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从而让自身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第二个途径主要是舞蹈教师可以通过翻看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籍结合自身学习舞蹈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练习中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然后将其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学习弯路;最后一个途径主要是进行专业知识充电,这种专业知识充电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是要舞蹈教师应当紧握舞蹈专业知识的脉搏切记闭门造车,尽可能地了解舞蹈行业的相关动态,二则是舞蹈教师应当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班从而使得自身的舞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4]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活动中只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另一个则是教师因此二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近些年实际上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以往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生与教师就应当是上下级的关系,一个传授知识一个接受知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本身就有着极大的优越感,所以于学生之间的关系总是有很大的隔膜,这种隔膜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得学生拒绝对舞蹈知识进行学习,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在新课改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应当发生改变,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双方可以愉悦地敞开心扉、互动和交流学习舞蹈、感受舞蹈,共同探讨舞蹈这门深奥的艺术.
3.3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好这门学科,而探索实际上就是获取知识最好手段.一个舞蹈教师对舞蹈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在与学生的教学与交流中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迈进舞蹈艺术的大门.特别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上,对那些不喜欢舞蹈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在受苦刑.但是当老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激励的方法使学生重新认识舞蹈、慢慢热爱舞蹈时,那些厌恶、疲劳等困难就会逐渐淡化.由此可见学习舞蹈的方法首要的是要唤起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接受舞蹈,喜欢舞蹈.我们应当开展各种各样的舞蹈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舞蹈的魅力从而喜爱上舞蹈这门学科,例如我们可以再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更加使他们年龄到的舞蹈音乐剧,让其先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然后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士芳.新课改下如何提高教师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6):20-20.
〔2〕杨军.新课改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关注点[J].教书育人,2010(04):88-8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s Reform and Practice
Sun Xiaojuan
(Liaoning Forestry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Shenyang11000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Liaoning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based courses,for example,to analyze the program status,proble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put forward a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
Keywords:Curriculum;Reform;Practice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各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迫使高职院校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入口对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为模块化教学,共分五个模块:(1)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功能运用。(2)Word文稿编辑。(3)Excel电子表格制作与处理。(4)PowerPoint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5)Internet应用。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案例教学,教师为主体,期末考评,上机考试占80%,平时占20%,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不论什么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忽略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院对各专业方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
三、项目化教学方案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而提出的,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Internet进行专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够运用Word软件进行常用文档的编辑与制作。能够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能够运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够运用outlook软件进行邮件的收发与管理。依据能力目标设计了一个贯穿课程的项目: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材料制作。该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1)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宣传手册的制作。(2)东软集团新产品说明文档的编辑与排版。(3)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会议邀请涵的制作。(4)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产品报表的制作。(5)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费用报表的制作与处理。(6)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演示文稿的制作。(7)东软集团产品推介会电子邮件的收发与管理。为了给学生一个自我拓展训练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设计了若干个并行的课下项目:(1)培训班宣传海报的制作。(2)毕业论文的排版。(3)工资表的制作。(4)培训班演示文稿的制作。(5)利用outlook软件对电子邮件进行收发。
四、项目情境
东软集团为了在与NEC、IBM等IT公司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总经理决定让策划部主管(老师)策划"东软集团新产品推介会"。策划主管把任务分配给策划人员(学生),策划人员根据主管的意见,讨论与分析,准备在推介会召开之前完成东软集团新产品推介会的相关资料。
五、项目的实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策划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做的各项任务,将学生(策划人员)分成若干小组,一般3-4人一组,每组组员通过共同分析、讨论任务,分别对项目进行实施。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转变为策划部主管,而学生的身份则转变为策划人员。课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收集素材并在课余时间进行需求分析,根据教师下发的项目制作方案书、项目制作方案分析书、项目制作技术分析书,尝试解决任务,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安以下七步完成。
步骤一:策划部主管提出需求
步骤二:需求分析、解决(制定计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需求,制定满足要求的解决方案。通过需求分析,将看起来非常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来解决策划部主管的需求(制定计划),这种化繁为简思考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步骤三:任务实施过程。按照步骤二的解决方法实施任务。实施过程中若学生间解决不了任务则教师要给出解决方案,学生模仿解决。
步骤四:任务拓展。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
步骤五: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全部做好后按组进行作品的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点评。
步骤六:总结。回顾本节课,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
步骤七:布置课下的并行任务及下次课的任务。
六、项目化教学的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操作性较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则由过程考评、期末考评组成。具体比例如下。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70%+结果评价30%
过程考评评价:70%学习时数、学习态度、合作能力、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设计成绩。
期末考评评价:30%考核办公软件应用(高级操作员级)
七、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新型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仅仅是个开始,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以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从而为国家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凤岭.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120-122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各国在科学技术等方面日益加深的合作和竞争,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步加深,英语不但在生活中发挥着日常交流的基本功能,更在各个行业中体现其信息传递的功能。于是涉及经济、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of Special Purpose)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其教学工作也在飞速展开。国外的实验证明,当英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时,学习英语的效率要比孤立地纯粹地学习语言的方式高,因为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使用语言来实施真实的交际行为,才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高职英语教学更具有职业针对性,更应该体现实用性。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
基础英语,即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而专门用途英语又是通用英语发展的必然,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基础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过渡是必然的递进过程。学生经过普通英语的学习,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因而基本技能也已掌握,但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与特定专业相关的知识,英语能力总体上欠缺,因而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开设的目的。陈莉萍(2000)曾指出,外语学习分为EGP和ESP两个阶段,ESP为EGP的后续阶段,两者在语言习得这一点上并没有根本区别,但表现在学习者的需求上,则有很大区别:ESP一般是在学完必要的EGP之后为了工作或者学术上的需求而修读的,因此ESP学习者的语言图式应该基本掌握,这样一来对于ESP阅读来讲重点是从读物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论述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英语的性质时,Hutchinson&waters.A(1987)提出三个重要观点:
(1)ESP不是教授一种特殊种类的英语,虽然专门用途英语有其特殊的语言特性,但并不存在某种特殊的语言种类,换言之,不应该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是有别于通用英语的特种语言,两者之间的共性大于特殊性。
(2)ESP并不只是指科技术语和科技人员用的语法。酒店英语与及酒店人员用的语法等,而是分辨出用语言办事与用语言办事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的范围。
(3)ESP在类型上与其他英语语言教学形式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它也首先应该基于高效学习这样的原则之上。只不过前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异,即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和职业更为相关,但学习的过程是相同的。
二、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已经开始日趋合理,但是在传统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下,追求各种英语等级测试过级率,专业英语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大多是在第四或第五个学期开设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通常每周只有两个学时,学时少,学分低,教学随意性强。由于定位不明确,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凸显高职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的特点,基本上还沿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没有明确的目的性,缺乏计划性和延续性,ESP课程既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需求,又无法和专业课的重要性相提并论。ESP教师注重的是英语,是语言知识,而学生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他们从根本上混淆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与双语课程教学之间的区别。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ESP教学的发展,导致很多如就业、学生后续发展等现实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希望毕业生能通过相应等级考试,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因此学校和学生对基础英语都比较重视。学生认为一旦拿到英语等级证书,ESP学好学坏就无所谓,况且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未必一定用得到。加之ESP开设时间普遍少于EGP,通常是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课,课时较少,对不再继续考级的学生来说,英语已有些陌生,并且此时已开了数门专业课,课程负担较重。ESP与EGP和专业课相比较来说,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是可有可无的,从思想上不够重视。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一直被定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上,因此这类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入校时其整体成绩和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从主观上来讲,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的考生大都存在心理上较强的失落感。因此普遍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英语这类需要持之以恒的学科极易产生厌学甚至弃学心理。许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英语并没有想象中的好,统计结果表明二年级仍有很多学生在准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有老师也反映若想全用英语上课,学生的整体听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学生和老师都普遍认为,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调查显示,现在高职院校所使用的ESP教材,无论是从编者还是从教材的内容、结构、难易程度及覆盖面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尚没有出版形式、内容等十分统一的系列教材。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材无论是在形式上,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还是练习的形式上都不配套,各门教材自成一体。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固定,任课教师的不稳定导致教材的不断变更,同一门课,教师换了,教材就跟着换了。
此外,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师英语基础较好,但面对专业英语课程,明显专业知识不足,对于专业问题无法讲明白透彻。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又有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但英语水平有限,无法及时地获得第一手的行业国际最新动态并传递给学生。
三、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教学的关键是转变思想,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心由通用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专业英语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目前高校EGP教学时间过长,与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劳动现象。将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岗位需求、专业发展要求等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制订有针对性的能力要求及其发展目标,不能对高职学生有过高的期望。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需要的英语,避免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面面都没做好的尴尬场景,应该从一至二点出发有重有轻。
2.课程设置。采用集群式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模块课程分成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英语课程的设置按照集群化模块化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大模块。第一阶段,基础英语课程。在各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开设相同的基础英语课程,定为必修课,主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基础英语课程每周可以安排4课时,其中听说课占2课时。第二阶段,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也定为必修课,安排在第3个学期,某些对英语要求特别高的专业可安排两个学期的课程,并且适当增加课时,建议每周2―3课时。教学内容应与本专业相符或相近,如专业术语的语义及构词特点,语法和语用特点,文献类型和结构等,一方面强化英语专业知识的输入,另一方面使学生利用英语获取其专业学习和专业交流研究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即使英语成为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的资本。学生在结束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后,可以参加行业英语的考试,并且获得证书。第三阶段,实用英语课程。可紧密结合英语市场价值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认为只要语言能在市场上满足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成果。近些年来,我们发现英语学习出现了课堂冷、课外热的现象。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可以开设考证课程和口语、写作、翻译等单项训练课程。课程设置采用选修的方式,循环开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选择。
3.教学过程。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方面,二者存在各自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和学习阶段,二者的学习目的不同。基础英语通常是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基本技能,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献,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和翻译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并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从这一层面上看,基础英语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前提,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则是通用英语教学的高级阶段。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还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尽管与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显得单调、枯燥无味,但是只要把专门用途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使听说课的听和说得到有效结合。在课内的听说资料的选择上,主要是日常应用交际对话,注意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用英语发表观点的能力。在课后,注重听说实践的比例,积极为学生营造课外、校外实践环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使听说课的听和说有效结合。在课内的听说资料的选择上,主要是日常应用交际对话,注意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用英语发表观点的能力。在课后,注重听说实践的比例,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校外实践环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师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外语师资培养结构不合理,现今的专业教师大多属于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型或英语和文学相结合的人才,其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胜任基础教学不成问题,但大多数不具备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担任专业教学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力不从心,而担任专业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语音语调不标准,欠缺英语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师资严重匮乏。与基础英语教师相比,专业英语教师更像是一个实践者,因为除了发挥作为教师的一般作用外,专业英语教师还必须进行需求分析、大纲设计、材料编写与评估。所以,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需要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四、结语
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是为同一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两个层面,正确处理好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关系对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十分重要,但实施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融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初步融合之后,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需要统筹安排,补充专业知识及文献,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强化英语与专业的结合。总之,培养出我国急需的“专业知识+英语交流+现代化技能+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还需对专业英语教学如何与基础英语教学衔接、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and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小兵.论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2:6,7,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在中国大陆的热销,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智慧型教师也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热门话语。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也在探讨这个话题。本论文以高职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为例,构建智慧型课堂,提升教学改革,使课堂从知识技能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技能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带领学生和老师一起追求智慧、体验智慧,最后拥有智慧。因此,针对高职学生,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智慧型课堂的探讨和构建研究颇具价值。
一、智慧型课堂研究的意义
1.智慧型课堂的教育宗旨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智慧课堂的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智慧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更关注差异,张扬个性,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智慧型课堂是基于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但又要超越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智慧型学生。
而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集知识、技能、素质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性,真正能为社会服务的优质人才。因此,智慧型课堂的教育宗旨符合高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智慧型课堂的实施理念更适合在专业基础课中构建和推广
在课程中,教师要对基本理论进行有重点、有逻辑的点拨讲授,学生也只有把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夯实,才谈得上真正的智慧成长。此时,知识不再是零星的知识点,而是连贯有意义的系统知识点。《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面向大一的学生开设。课程主要涉及电工电子技术部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研究在基础课程中构建智慧课堂,尽可能早的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且引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关注未知世界,关注学生生命的智慧。
3.智慧型课堂的特征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相吻合
智慧型课堂的特征是体现“自主性”、“引导式”“探究式”。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有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用语言也很难讲述,有的定律学生难以掌握,另外还有许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部分还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特殊情况。
基于以上特点,通过自主性、引导式、探究式等智慧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工电子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智慧型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IBM全球教育产业副总裁Michael D.king表示,与土地对农耕社会、资本投资对产业经济一样,教育是21世纪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IBM认为智慧教育的五大路标为技术融合、个性化学习路径、知识技能、全球整合和经济联合。它们正在快速聚合,形成全新的变革模式――教育连续统一体。
图1 IBM智慧教育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智慧课堂教育始于马来西亚的智慧学校计划(Smart School)。早在1996年初,马来西亚教育部把智能学校确定为 “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简称MSC)的旗舰项目之一。正如智能学校旗舰计划的负责人Norrizan Razall博士所认为的,智能学校计划是一项为信息时代的学生而准备的整体性教育改革计划,其目标直指马来西亚学校制度的整体性变革。
2006 年,新加坡信息通讯发展管理局(IDA)联合新加坡教育部发起了一项为期10 年的新加坡信息计划――“智慧国 2015”(Intelligent Nation 2015),2007 年,新加坡教育部选出5 所“未来学校”以实施“未来学校”计划(Future Schools)。计划指出“未来学校”不仅要适时开发形式各异的教育样本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且要成为使用类似交互式数字媒体等资讯技术的示范学校。
2011年10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了《通往人才大国之路:推进智能教育战略施行计划》。提出全面推行智能课堂教育,实现人才强国之梦。
在我国,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中已有所体现,一些地方已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例如,宁波市镇海区正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建设。还有上海、苏州、无锡、武汉等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三、智慧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文件精神,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以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为切入点,打造智慧课堂,促进课堂教学品质内涵发展,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智慧课堂体系。
1.构建真实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智慧课堂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十分关键。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真实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更进一步发展和锻造自己的智慧。
例如:在讲“了解异地控制电路”时,可以结合“两地控制同一灯”这一实例,并配以实际操作,这样既能将课堂知识直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引领他们去独立思考新的问题。
2.营造动静结合、宽松和谐的智慧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前进和深入的过程,相对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以及“独角戏”,智慧教学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主体动心、动手、动口、动脑,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当然,作为课堂环境建设的主导角色,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课堂的智慧应当从动与静的平衡中来,学生在动中实践和体验,在静中思考和提炼,然后再获得提升。既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不至于使他们过多受制于外界的干扰和牵制,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课堂空间,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设民主、自由的智慧课堂管理体制
民主、自由的课堂管理为教师教学创新,学生智慧生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发挥教学智慧的空间,学生的智慧火花才能够得以真正的释放。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观。以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管理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主张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生活”。另外,在课堂管理策略上,由注重教师外在控制向注重学生内在发展转变,让学生承担他们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4.采用引导学生智慧生成的策略和方法
采用开放式教学法,打破把学生束缚在预定的行为及知识、技能框架内,将学生视为机械加工的对象与材科,将所谓有用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规范向学生进行强制性灌输的局面,开放的智慧教学方法虽不否定对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却不止于对知识的认同性掌握,而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知识成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的高度,通过启发式的教和探究式的学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
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策略,也就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评价的各个环节体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地位,使他们参与实践、参与创新并在能力的成长中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采用 “头脑风暴法”。在讨论、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暂缓判断,而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观点呈现出来。就像“风暴”刮过大脑一样,这样就能激活参与者的思维,使其智慧得以极大地迸发。图2为基于智慧课堂的互动设计。
图2 智慧型课堂的互动设计
5.探索科学、合理的智慧课堂形成性评价机制
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科学、合理的激励性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激励性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要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习兴趣自然就浓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四、智慧型课堂开展的效果与成果分析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纵所周之,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一个教师的教学如能让学生重视专业英语学习,肯努力学习,到乐于学习,并能较灵活的指导实际专业学习和实践,就是比较成功的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良好教学方法的使用是不可少的。通过6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并且作为教材《计算机实用英语》(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参编、副主编,我一直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并能过“四结合”总结出了几点教学改革体会。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太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不说外语,只说汉语;英语啊,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此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找回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会说用Windows XP、Windows 2000、Vista等词汇;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有手机,当问到他们手机键盘上用的是汉字还是英语字母,答案也是无容置疑的是后者。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已经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着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加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在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结合专业教学,让学生克服专业英语难学的恐惧心理
中职的基础版英语比较简单,以实用为主,且一般专业英语的学习都是学习了基础版英语才开始的。这样,一方面学生学习了一个至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学了一些专业课程,或多或少学了一些计算机专业英语术语。但当学生大概翻阅专业英语的教材后,看到很多的专业术语和大量截图都是用英语标识的,会纷纷发出很难学的感叹。为此,教师在开始上专业英语课的可以把专业与英语结合起来。如,可问学生之前学的专业课程中有哪些课程是用英语直接取课程名的,一边叫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一边请学生回答,他们会很流畅、流利写出和说出,Photoshop、3D Max、Windows等,这时教师要用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达不到这个能力的,以此给学生认可和面对今后学习的信心。
三、结合英语词汇特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计算机英语的专业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二是指该词汇在计算机方面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出许多专业词汇的意思往往是由普通英语词汇引申得来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叫学生装他们经常用的软件,然后使用,不同的是装的是英文版,不是中文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操作。当在英语课学生能实际操作和计算机及英语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时,会比较的兴奋,但由于装全英文软件,学生又可能信心不足,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初中和上一学期的基础英语来判断其意思。例如,让学生装ICQ聊天软件,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诞生于QQ之前的流行聊天软件,目前也是英语国家最流行的,以此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热情。在学生安装前,教师可以先复习在安装过程中会碰到单词的普通意思:Next(“下一个”,专业英语中译成“下一步”),Cancel(取消),Back(“背”, 专业英语中译成“后退”),Yes(是),No(否),Finish(完成)等。通过复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能很轻松地顺利完成安装,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专业英语的意思源于普通英语这种概念和思维,在接下来对学生进行其它软件的安装或使用,如Ghost,MSN,CuteFTP等,就会很轻松的完成任务,对于想安装利于他们自身需要的英语版软件也会很容易完成,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英语词汇,包括专业术语,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技能都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和极大的提高。
四、结合中职生特点,应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一、明确教学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员;基础会计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会计知识在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起支撑作用,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重心应是管理,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因此,基础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应是: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了解会计的职能、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会计领域特有的理论和方法,理解财务资料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懂得如何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二、校内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对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实验通过模拟真实的、不同会计主体的环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够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全面。只有通过会计实验,才能真正懂得何谓会计,才能认识到会计对经济业务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体会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为未来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会计实验教学必不可少。要搞好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建有必要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实验室内要求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挂图等资料要齐全。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企业内真实的会计工作组织形式、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的岗位牵制制度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各个专业的对口实习基地,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到旅游实习基地的企业财会部门参观学习,物流专业到物流实习基地的企业财会部门参观学习,这样做既能节约经费开支,又能使会计实验落到实处。
三、实验教材的建设
教材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参考,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验教材,所以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教材建设。在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上,笔者根据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及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实验教学经验,认为应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会计基本技能;二是专题实验;三是综合模拟实验。
(一)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与验钞、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会计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会计技能训练,而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开设一门基础会计课程,增加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是为后面的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准备的,是会计手工记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能够解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开票等需要书写的问题,会计数字的书写规范安排在填制凭证之前。点钞与验钞是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常常与钱币打交道而设置的,点钞与验钞可以安排在学期初进行,虽然此项实验对会计理论的学习没有什么影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二)专题实验。围绕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而设置,主要有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简单的成本计算、账簿的登记、存货的计价方法、银行存款调节表的编制、编制会计报表、简单的会计报表分析,增加会计报表分析的重点在于培养非会计学生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体现会计教学的目的。专题实验内容用于在相应的理论课讲解之后作为随堂训练使用,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与消化吸收。
(三)综合模拟实验。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会计业务,会计业务的选取既要典型又要全面,业务量以50笔左右为宜。综合模拟实验安排在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后,使学生完成从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在模拟材料的选择上要结合管理类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实务内容进行实验,体现专业特色。如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旅游企业的会计实务、房地产营销与管理专业选择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实务进行实验,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缩短学生的学校学习与就业后实际业务的认识距离,快速适应从学校到管理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对其未来将要从事的专业管理工作起到促进和提高作用,从而达到会计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实验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在实验内容的侧重、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实验考核等方面应紧紧围绕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要与会计专业相区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81-01
高职类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性人才,但商务英语现阶段的实训教学还有待提高。英语实训教学应完善教学体系与教学环境、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加强英语专业知识与英语运用技能。
一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实训教学现状
1.英语实训教学体系不完整
实训教学应该实现课堂理论到实际工作的过渡,在教学体系设置上,注重专业与岗位的融合。实训教学测评方法,对学生在商务英语技能应用上得到正确的评价。传统的教学测评方法还停留在布置作业与考试分数上,无法得知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应用水平。传统的测评方法抑制学生的分散性思维,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经验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年轻化比较严重,缺乏教学工作经验,多数由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或应届毕业生来担任,虽然理论知识强,但专业性与实践能力弱,达不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标准。虽然有些教师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通过一些年限的教学工作后,会形成教学的模式化,减少对社会的发展认知,教师本身对商务英语的应用技能也降低了。
3.教材不完善
教育的发展让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性人才,但在教学方面,教材建设不完善、教材内容落后等都不能完全展现高职类院校的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要统一商务英语大纲,统一完成实训教材,增添实训内容、模拟训练、和教材辅助材料。如果没有统一完善的教材支持,各校闭门造车,不能及时获得社会信息和一些实训活动,势必大大降低学生的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
4.设备不完善
学生学习商务英语需要广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同时需要增加商务活动的模拟教室。由于缺乏实训活动,各院校应合理配备多媒体教室,要不断更新、维护多媒体教室的素材内容。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训活动方面的投入不够,抑制了实训教学的发展。
二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基础实训教学的改革思路
1.建设合理的实训教学模式
实训教学在高职英语专业应体现“实用、够用”,强调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理论教学达到了学生语言基础能力的需求,语言运用能力需要靠教师的实训教学,实现理论基础到模拟实训的发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与实训的双重学习更好地运用商务英语这项技能。
2.加强教师专业力量
教师是学生在对知识、社会、人际、技能等方面的构建者,院校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学历、建立教师团队的职称、整顿教师专业素质,组织教师参加学历升级培训;进行院校之间的教师学习;到知名企业进行专项培训等。也可模拟商务活动课程,聘请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商务英语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组织建设合理、可适应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优良教师团队。
3.充实实训教学教材
教材是培养学生最直观的材料。教材为教师提供大量的语言资料,学生清楚了解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教材应具备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做到“因材施教”。编写教材需具备语言性、岗位专业性和学习性,使学生在学习教材后既能拥有基础知识,又能达到实际应用能力。
4.创办实训室
创办实训室增添模拟实验设备,加强学生的对比、分析和模拟演绎等方法。同时院校应建立更多的实验基地、举办更多的实验活动,如建立英语超市、英语餐厅,也可与商务酒店进行模拟谈判与模拟会议等,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把更多的实训内容增加到实际岗位。
三 结束语
新世纪的高职类院校进入了一个展新的局面,商务英语教学既要满足英语实训教学的条件,又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学生只要拥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在进入社会后更好地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陈剑懋.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以桂林航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20~222
[2]徐爱华.高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1~44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高职专业课已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并且以技术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对高职专业基础课进行定位与改革,使其与新型专业课相衔接,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结合计算机专业基础课《C语言与数据结构》建设案例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专业基础课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与专业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既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技能性的特征,着眼于职业现实的需要,为就业服务,同时又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上述特征使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一门基础课,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职专业基础课又完全不同于其他基础课,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因而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即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必须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
以单项能力培养为主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虽然都注重能力培养,但各有侧重。高职专业基础课主要侧重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工具或仪器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分阶段的单项能力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习惯等。专业课主要侧重培养职业综合技能与高级技能,即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能力。此外,专业基础课的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服务于专业课综合能力的培养,前者应为后者的教学奠定基础。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并不是对立的,考虑以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与特殊性的要求,应根据能力培养的需求选取知识点,同时能力培养又是学习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专业基础课应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改革措施,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知识体系。
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目前,许多高职专业基础课程仍是普教本科课程的简写本,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这显然不能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要求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将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为了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有效对接,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切入点。所谓能力点即根据岗位综合能力分解的能力单元,具有简单易学、容易实现对知识点的运用与转换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能力点与知识点是同步设计的。具体地说,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与识记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点要求学生掌握与熟练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虽然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也有识记和掌握等方面的要求,但没有明确设计能力点并根据能力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新的突破。首先,能力点的引入体现了根据岗位能力设置课程的基本思想。能力点是由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而来的,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与明细化,可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渗透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其次,能力点的引入能更有效地落实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目前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对于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存在广泛的争议,难以把握,但若以能力点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知识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知识点的集合即体现为必需和够用。再次,能力点的引入可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上无缝衔接。高职专业课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成为专业课的教学重心,能力点显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接口,能力点的训练可为专业课综合技能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具体实践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由《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根据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要求调整了教学目标,C语言不着重讲语法,而是介绍C语言的编程知识和编程规范;数据结构不着重讲数据结构知识,而是介绍应用数据结构知识实现任务的编程。因此,课程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该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是引入能力点的概念,并结合知识点进行能力点的设计。
通过能力解构生成能力点框架随着计算机软件业工程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的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编程能力也随之分解为五种单项能力,即调试程序的能力,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设计流程图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见表1)。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今后就业岗位的特点,该课程着重后三种能力的培养,并根据这三种单项能力的要求设计能力点。具体能力点包括:(1)读源程序,给出一组输入数据,写出程序(手工)运行过程和结果;(2)将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并调试程序,写出程序(计算机)运行结果;(3)给源程序加上注释;(4)根据流程图编写源程序并上机调试等等。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基本具备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的能力。
通过内容整合细化知识点和能力点教学内容是能力点的载体,为了构建能力点,《C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删除了《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内容重叠的课程,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课程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即程序设计篇、数据结构基础篇与数据结构提高篇。每篇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细分为若干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见表2,其中教学要求代号的含义见表3)。在确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后,再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以此实现知识点教学和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转贴于
通过任务驱动强化能力点训练在编排课程内容时,《C语言与数据结构》采用了任务驱动方式,即在每章设计一个应用任务,并由此引出解决该任务的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最后在每章后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任务内容、任务分析、任务流程图、任务源程序、任务程序结构等。比如,讲到数组和链表时,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栈和队列时,以学生就餐排队的模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图的应用时,以旅游景点的管理作为应用任务。使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教学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强调学以致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知识;二是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任务驱动是强化能力点训练的最有效方式。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试点改革课程,以能力点建设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集中反映该成果的教材已于2005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06年,《C语言与数据结构》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一类精品课程。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能力点建设是“以能力定课程”的具体体现以能力定课程,就是将能力细化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能力点,然后围绕能力点训练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方案和训练方法。能力点建设是“以能力定课程”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能力点建设实现了知识点学习与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能力点建设并不是强调能力培养至上。事实上,知识教学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能力训练需建立在知识教学基础之上。但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着眼点不同,知识点的集合是学科体系,知识点的学习强调“知”;能力点的集合是能力,能力点的训练强调“做”。基于能力点的课程建设就是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组织知识教学。
能力点建设强调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群建设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不能孤军作战,而是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能力型”课程群。课程群中既有专业课,也有专业基础课,课程之间通过能力点连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强化训练某一专业岗位能力。在本案例中,就是将《C语言与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实用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构建成了训练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课程群。
能力点建设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黑板+粉笔”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因此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边教学边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区别对待,有些专业基础确实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导论》,对于这类课程不能一味地追求能力点的建设,而是应根据岗位能力训练实际的需要,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进行能力点建设。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的特色是高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学时量在整个机电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超过40%。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思路,主要包括:
1.1要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进程和培养技能相符的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点(针对某一技能的专项训练)、线(技能培养过程)、面(课程实验实训环节)连续性,与理论教学兼具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
1.2确保基础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扩展技能和拓展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打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简单机械模仿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1.3走产学研建设之路,充分利用社会各类企业的教育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开辟新的途径。
1.4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设备利用率。
2、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由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三大模块构建的,以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例,其基本技能是完成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它包括基本工艺操作技能(钳工、机加工、初级维修电工等)、实验基本技能(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和通用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包括电子工艺及装配实训、维修电工实训,PLC应用设计与实践,计算机绘图,电气CAD实训,EDA实训,计算机控制系统仿真等。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包括典型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工控组态实训,智能机电设备维修实训,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仿真系统、机器人系统、CIMS等)综合应用实训,机电设备的数控改造与开发,创新、开发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体系是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呈递进关系,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模块化、成组型、进阶式的特点。体现了“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3、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3.1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纵观机电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由技能培养作为主线来确定专业教学计划,而技能又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提高,形成能力结构金字塔,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在能力结构金字塔的最低层是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实训要厚重就是确定基本技能实训时面广、组织教学要功夫深。面广就是专业有关的技有都要涉及到。对于机电专业,在设计该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时。车、铣、创、磨、钳工、电工、计算机操作(含操作系统使用、文字处理系统、计算机绘图等)、外语(听、说、读)能力结构等方面都要考虑到。组织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时,模拟生产现场。实实在在地真正地让学生通过实训。自己产生一个产品(零件、部件),完成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3.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 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除要求教师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技能,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具有教师的能力又具有工程师的能力。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选调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当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资队伍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力量。
(2)组织教师大力开展以应用技术研究、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在毕业设计选题时。要求选择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真课题,或到相关的企业去选题。搞产、学、研三结合的毕业设计。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3)加强考核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奖励。
3.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为此。学院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任组长的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院教材建设规划与指导。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高职教材编制的原则》及《各类教材编著者须知》,对教材建设工作尽快走上正规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学院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设立出版基金以贷款方式资助教师出版教材,支持教材建设和开展教学研究。
3.4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突出实训项目教学
【摘 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与专业融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并针对这一教学模式给出具体的执行过程,主要包括工学结合、与专业结合编写教材、网络课程建设、课堂中引入技能竞赛、实训中导入企业典型岗位、改革考核机制、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并为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融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与专业融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计算机基础
基金项目:黔江区科技计划项目“高职旅游类《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应用”(2013032),主持人:郑健江。
1 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未与专业知识融合
教师上课未与企业师傅和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与协作,与市场需求脱节,孤立的将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课程,就知识讲知识,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习了该门课程后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1.2 学生未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去解决专业领域问题
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不强,这与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度紧密相连。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的自己的专业中。另一方面,学生课后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如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等,造成学生学习环境的单一。
2 构建教学模式
为顺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与专业融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2.1 工学结合,在学校办企业
在课堂中的实训项目都是虚拟的项目,为解决学生真实实训问题,学院在校内开办山水宾馆和校园酒吧。其中校园酒吧采用“防火墙”模式进行管理[1],学校负责酒吧的初期投资,由学生管理并自负盈亏。山水宾馆由学院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而宾馆的日常事务由学生完成。
2.2 与专业结合教材的编写
由计算机教研组组织编写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项目式教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从12年9月开始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使用。该教材打破以往教材的常规思维方式,一方面将整个课程分为6个项目,每个项目由多个任务构成,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该教材配备相关实训,且实训素材与旅游相关,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与行业进行接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为了与岗位进行衔接,编写酒店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实训指导书》作为顺序辅助资料。
2.3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2]。它是一种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制作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
将酒店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为6个项目,根据项目分析将每一个项目由多个任务构成。如在项目三“Word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要完成该任务一共安排了6个子任务分别是:酒店旅游通知录入与排版、酒店简介文字排版、黔江最豪华酒店文字排版、世界最奢华酒店排版、世界最艺术酒店排版、国内主体酒店排版,这6个子任务循序渐进将Word文字排版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全部涵盖,学生在实训中除了掌握理论和技能外,还能了解酒店的相关知识。在每个项目完成之后会安排一个项目模块综合测试,如Powerpoint基础知识学习完之后,会安排主题为“我最喜欢的酒店介绍”,让学生分组进行该PPT的制作。
采用该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另一方面项目教学法中对团队协作、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其走入企业奠定良好的职业素质。
2.4 实训中导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
实践教学上,强调技能培养,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与职业岗位对接,高星级酒店、高档餐饮连锁、会议中心、豪华游轮、高级会所等旅游企业及其他相近企业服务类岗位。在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1~2年能适应基层管理工作,5~8年能胜任中级管理及以上工作。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总结出与本课程有关的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并以此组织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要完成典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任务,其需求的技术能力主要有网络应用的能力、数据库应用的能力、多媒体应用的能力、Office软件办公的能力和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资源的能力。据此,我们与高星级酒店工作人员共同制定酒店管理专业的项目实训指导书作为与企业接轨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感知在酒店工作的任务。
2.4 引入技能竞赛机制
竞赛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在酒店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贯彻“做中学,学中做”原则,本课程在教学中安排以下3个技能竞赛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技能竞赛项目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安排技能竞赛,在竞赛前后学生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中更加注重实用。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技能大赛,要在实践环节上突出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以生产成果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更具有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激励性。
2.5 网络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网络课程,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单一、提高其适用性,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促进优秀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学对象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立体化教材在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课堂和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3]。
立体化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处理信息、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2.6 改革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在原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基础上,增加项目测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如在项目测评过程中以“功能导向”为思路,对计算机能力进行项目划分,每个项目以功能为教学目标,避免过深的理论,强调培养学生在功能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每个项目完成之后都会设置一个综合项目——如Word基本知识完成之后会安排“酒店报刊”的制作与排版,由此给出学生成绩并占考核的20%。
3 结语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其特殊的优势以及作为现代高科技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广泛性,定位于服务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把专业前景、专业研究方向、专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构建“与专业融合,以就业未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赖锦辉.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运用结合的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4),91-94.
一、把课堂搬进实训车间
如果把课堂搬进车间,没有黑板、没有固定的座位、没有传统的知识灌输,有的只是学生几个人一组围坐在桌前讨论编程,动手操作机器,老师在一旁适时地加以指导……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让师生在边教、边学、边做中丰富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模式,学生不仅喜欢,而且能学到真本领。
学生从不认识程序是什么、不知道数控机床怎么操作,到经过学习,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熟练编程,能够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大部分学生还能保证尺寸精度。一旦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教师立即帮学生查找原因,指导学生如何避免错误的发生。每天实训结束时,每个教学项目的主讲教师总结一下学生一天下来的实训情况,把学生在编程、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
教学上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动手的融合渗透,使每一位学生既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毕业生不用进行单独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使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二、提炼出贴近实际生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
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完全取决于社会及企业的实际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生产环境。比如数控专业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由专业课教师主讲,另有三位实训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上机实操练习。每天由主讲教师讲授新知识点,并布置任务,由学生分组研究、讨论,并结合新知识制定加工工艺并编写加工程序,并将程序输入机床,将工件加工出来。而《数控加工基础》、《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三门课的“理实一体”教学任务由另外三位老师负责,面对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实践能力不一等诸多因素,指导老师们摸索出一套尽量贴近实际生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程序。
根据市场调研情况, 先是要把课程进行一体化处理,专业课程要变成由企业提炼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就有针对性的对应校本教材里的各个学习项目。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弱化理论知识,理论分析不求过深过全,以实际需要的理论水平为准,把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通俗化,以满足学生素质不高的实际。同时加强技能训练,以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在必备的最基础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将理论教学融入各个具体的技能训练课题中,在技能训练的同时,讲解一些通俗实用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提高学生工作后工业现场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日常工作增加信心。学生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每天都在期待着明天到课堂。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实践操作的热情高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三、“双师型”队伍的打造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背后,必须有一支优秀的专业技能教师队伍做后盾。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采取优化师资配置,将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师充实到实习教学中去,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让教师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把教师分成多个子模块组,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模块式“一体化”。合理安排模块教师的搭配。原则上是师傅型教师+理论教师或业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另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高教学技能。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要加大。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搜集、传播和使用大为便利。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已经屡见不鲜。如果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在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堂的课前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帮助学生完成课前的学习,使自学更加顺畅和便利。同时,也使师生交互更加便利,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群,校园数字化平台,都是生生、师生交流学习的便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