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关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6: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关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关系

篇(1)

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将工程思想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系统的、科学的、数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建模、检验和求解数学模型等手段来获得最优决策。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学开设运筹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运筹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网络分析、对策论、存储论、排队论等一系列最优化理论和方法;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通过运筹学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运筹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笔者在运筹学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原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强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

运筹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只有60多年的历史,但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大,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学科,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它的主要内容包含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排队论、对策论、存储论等。

运筹学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运筹学还是一门年轻的处于发展时期的学科,运筹学的理论研究将会进一步地发展。所以为了保持运筹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有助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应该重视运筹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和训练,使他们掌握运筹学基本的优化理论和优化方法,掌握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算法及其应用,为学生打牢理论基础。但由于运筹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又不足,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淡化较复杂的基础理论的证明过程,淡化较繁琐的人工计算方法的指导训练。

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案例教学

运筹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最早应用于军事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转向民用部门。随后运筹学各个分支的产生和发展,也都和实际应用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从实际问题出发,精选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源于实际问题的典型例题与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选择适当的运筹学方法进行计算,并对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逐步地掌握了运筹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运筹学理论知识的框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锻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运筹学内容丰富,有许多分支,如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对策论、存储论、排队论等。对每个分支,运筹学都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完整的理论和求解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目标函数,给出约束条件,然后才可以选择适当的运筹学知识建立模型求解。

从事实际问题研究的人们,常常感到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比模型的求解更困难,也更重要。因此在运筹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增加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建立模型的内容,使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找出最本质的规律。

运筹学与数学建模有着紧密的联系。运筹学本身就是研究各种优化模型的学科,而且数学建模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运用运筹学知识解决。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国家举办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运筹学知识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四、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运筹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与计算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计算机的应用,就没有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由于运筹学主要用于解决复杂系统的各种最优化问题,问题涉及的变量非常多,约束条件非常复杂,因而建立的运筹学模型往往非常庞大,计算量特别大,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够完成问题的求解。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够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应用LINGO、MATLAB等计算软件,求解大规模的优化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一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定时安排上机实验,加强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使用运筹学软件替代人工方法进行复杂的计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堂的授课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渗透运筹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的优化意识

篇(2)

关键词 :数学内容;改革;会计专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经济理论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作为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和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有效的数量分析方法的数学学科受到了变革的考验,多年来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用到了数学知识,特别是会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报表、财务管理、经济学、统计学、审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和税收基础等课程中也用到了数学知识。目前,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数学内容的设置是统一使用同一本教材,采用同一种教学进度,不分培养目标和专业,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数学课程究竟讲授哪些内容才能适应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发展的需要,这对于一个从事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老师来说逐渐认识到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是以真实的外界现象和过程,以抽象的数量关系形式反映客观规律的。在经济研究中,数量关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利用数学方法的重要领域。由于在经济领域中数学理论的渗透,在经济理论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了很多学科:弹性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数量经济学、运筹学等以及在经济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经济数学,无论是新兴学科还是边缘学科,都有数学理论的实现。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内容。

一、弹性经济学

弹性经济学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它继承发展了古诺关于弹性理论的思想萌芽,并综合利用了杰文斯等人的边际分析,萨伊军人的生产费用论,明确的提出了弹性的概念、分类、定义、大小情况和影响因素、而且用几何和微分的方法推导出了弹性的计算公式,用图形表示了弹性的大小的变化规律,从此,弹性理论的微观体系形成。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集成了马歇尔的弹性分析方法,将它用于分析国民经济总量问题,创立了关于有效需求和弹性分析,提出了总需求、总供给弹性、工资弹性、利息弹性、生产弹性、就业弹性、有效需求的预期价格弹性、有效需求的货币数量弹性等一系列概念、定义及其计量公式,使弹性理论逐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弹性经济学体系。目前弹性理论已经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弹性经济学包括的数学内容主要有微分理论、弹性系数及计算公式函数。

二、经济计量学

经济计量学是运用现代数学和统计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经济关系为国家参与调节经济、加强市场预测分析以及合理组织生产、改善经营等经济活动。所以经济计量学带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方法论的实质,它是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统计学的结合并运用数学的统计的方法对经济学理论所确定的一般规律给予具体的和数量上的表示,它是使一定的理论性的经济规律具体化。其主要用于一般商情的研究和预测、市场分析、规划理论。一般商情预测和研究包括的数学内容有供给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微分理论;规划理论包括的数学内容有线性代数、线性规划。

三、数量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是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它既是边缘学科,又是方法论学科,它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在质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通过探讨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更有效地揭示各种经济规律的学科。它包括数理经济学、投入产出经济学、经济预测学、经济统计学、经济优化理论、经济决策学、经济系统论、经济控制论和经济信息论等。它主要用于进行经济结构分析,进行经济预测,为优化决策服务,为实现管理现代化服务,主要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方法、最优化方法等。具体内容有高等数学、统计工具、计量估计、经济模式。高等数学包括的内容有函数、弹性、极值;统计工具包括的数学内容有随机变量的分布及统计假设检验、点估计与区间估计;计量估计包括的数学内容有单元回归方程式、多元回归方程式、非线性估计、投入产出分析等;经济模式包括的数学内容主要是投入产出分析。

四、运筹学

运筹学是用定量化方法了解和解释运行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它把有关的运行系统首先归结成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求得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系统运行最优方案。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运筹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广泛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种基础理论和不可缺少的方法、手段和工具。运筹学所包括的数学内容比较广,有数学规划、微积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决策分析等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每一门建立在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学科,每一种经济数学方法都包括了很多数学理论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说有初等数学的结论,有高等数学内容,也有当今数学发展的新理论。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就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看,都没有完整的概括了经济领域中的数学内容,只有简单的微积分学和线性代数的最基础的知识,根本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发展来看财经类高职大致需要四大部分数学内容:(1 )微积分学与常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2)线性代数基础知识与线性规则;(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先进的会计电算化和统计软件,以便财经类专业人员特别是会计专业人员具备使用软件工具的能力。就目前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数学课时来看,根本不能够完成上述四部分的内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于我们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结合本学校的特点来进一步的探讨,本人认为,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财经类专业人才特别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数学课程体系和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单轨制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只有采取多轨制数学教学模式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又具有技术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权龄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数量经济学,2008-6.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在MPA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员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指导学员的工作实践。我国MPA课程设置尚处于初步完善阶段,课程结构一般分为核心课、选修课、社会实践与研讨。本文讨论了面向MPA开设系统科学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并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在开设相关课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必要性与意义

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学科基础是作为公共部门管理及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是研究公共管理机构的组织机构设置、管理过程、管理手段、管理效能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公共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其理论和实践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①

公共管理研究对象复杂是公认的,而且其研究重点、范围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学者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变形虫”。②单一学科、简单还原论的方法是难以满足公共管理科学这种“变形虫”式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围绕社会公共事务的解决,研究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整合来自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未来学和系统分析等。多学科交叉与方法融合始终伴随着公共管理的发展,非还原论研究策略也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公共管理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目前对方法的关注主要来自统计学、数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当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方法论研究为特点的系统科学发展并日益受到其它研究领域关注的时候,公共管理学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也不十分系统,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尤为突出。③④

系统科学是一门研究事物整体的学科,是一门从事物整体性的角度观察世界、研究事物、认识问题的学问,是人类对于系统规律认识的总结。⑤系统科学作为横断学科,比一般的交叉学科如生物物理等涵盖的范围更宽。系统科学把事物看做系统(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大量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人类认识、描述、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一般性的理念、方法与具体步骤,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和基础。系统科学以系统论为哲学基础,一般系统学作为基础理论,运筹学、控制学、信息学等为基本方法,以系统工程为工程技术,为人类从整体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

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各国的高等学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如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加强通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重视文理相通,扩展学生的视野,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MPA学员作为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除了学习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还非常有必要学习系统科学这类通识性选修课程,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系统科学的思维。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MPA学员从整体出发、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的系统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得MPA学员掌握构建、管理、运行公共组织以及合理高效处理公共事物的方法。(3)系统科学的工具。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得MPA学员掌握相关系统建模、分析、仿真的工具。

2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国防科技大学是在钱学森倡导下在国内最早开设系统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遵照钱老的专业建设思想和规划,经过20多年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⑥依托相关学科优势,作为全国首批试办MPA的院校之一,国防科技大学自2001年招生以来,开始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熟悉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动态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网络理论以及系统工程方法论,使学员具备初步运用系统思想、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

按照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系统科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座桥梁”,其中系统学为基础科学层次,信息学、运筹学、控制学等为技术科学层次,系统工程为工程技术层次,系统科学哲学为连接系统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讲: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

重点介绍系统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包括系统的分类、结构、行为、功能、状态、演化;系统科学的概念及内涵;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讲: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介绍古代系统思想的萌芽;近代科学中的系统思想;现代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讲:系统学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确定动态系统理论,包括轨道、暂态和定态解、轨道稳定性与结构稳定性;随机动态系统理论,包括随机过程与随机涨落、主方程与福克普朗克方程;自组织与他组织、序的概念与内涵;静态有序、动态有序;耗散结构与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的应用等。

第四讲: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主要介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Agent及其相关概念,包括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构筑快;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观点,即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的主要特点。复杂适应系统整体建模方法,包括刺激响应模型,包括规则的表示、适应度的修改与确认、新规则的产生;回声模型,包括资源、位置;复杂适应系统软件平台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人工生命等。

第五讲:复杂网络理论。

该部分内容主要有复杂网络的结构属性,包括度分布、小世界性、积聚性、度关联性;复杂网络的结构模型,包括规则网络模型、随机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复杂网络同步动力学、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复杂网络交通动力学、复杂网络抗毁性等。

第六讲: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

控制、控制论、控制系统;控制的任务,包括定值控制、程序控制、随动控制、最优控制;控制的方式,包括简单控制、补偿控制、反馈控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度量、信息的传递;信息论的概念、信息论的历史、信息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运筹学的概念、运筹学的发展、运筹学的分支。

第七讲:系统工程概述。

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等。

第八讲:系统工程案例。

系统工程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热点大工程项目等。

2.3 教学方法

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MPA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证,其中理论、技术与方法是核心,实践是理解消化理论、技术、方法的重要途径。系统科学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甚至被学员戏称为“MPA的哲学课”和“MPA的数学课”,很容易陷入“听不懂、没有用”的尴尬境地。

考虑到MPA学员哲学、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除了第一讲、第二讲以理论讲述为主外,本课程教学内容均以实际案例作为入手点,通过案例引出理论、技术、方法,通过理论、技术、方法归纳总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第三讲动态系统理论我们从计划生育政策讲起,第三讲自组织理论我们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讲起,第四讲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我们就从股市震荡、大规模讲起,第七讲系统工程我们就从三峡工程讲起。

此外,我们还引导学员结合现实世界中的热点问题利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我们在课程中讨论了“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中医”、“从系统科学角度看风水”、“从系统科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等等。同时,我们还鼓励学员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去理解和认识系统科学,并把它作为开卷考试的论述题。

3 结束语

MPA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位教育,为培养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同时也应看到,MPA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尤其薄弱。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以促进MPA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希望与广大从事MPA教育的工作者们一同探讨。

注释

① 查尔斯・蓝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公共管理学报,2006(2):60-69.

② 刘霞.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2004(2):38-43.

③ 杜海峰,李树茁,朱正威,白萌.公共管理与复杂性科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9(3):13-20.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8-03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紧缺人才。2012年,教育部将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批准为一级学科,全国各工科院校几乎都增设了物流专业,也培养了大批的物流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物流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涵盖了许多方向,如物流机械、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等。虽然都称为是物流专业,但各院校针对本校的特点培养的方向有所不同,各院校为不同方向的物流专业所设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也相差很大。有偏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类的,有偏重运输与仓储管理类的,有偏重企业供应链管理类的,有偏重物流信息技术及物联网软件开发类的,也有偏重物流机械设备设计与配置类等。但无论培养物流专业的何种方向的人才,各校都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物流建模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其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现代物流系统中常见的优化问题及求解方法

物流被称为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通过规划建设现代物流系统和改变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可大大降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物流专业人才之所以缺乏,是由于在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处处都是较难解决的优化决策问题,必须应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才能得到好的结果。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中常见的优化问题和解决方法。

1.物流需求预测。在物流系统规划中物流设施(仓库、设备、停车场、车辆数等)规模的确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仓储控制等都需有科学准确的物流需求预测作为决策基础。然而由于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准确预测物流需求是相当困难的问题。物流需求预测问题分为单品种货物与多品种货物的物流需求预测、单个节点与区域内总物流需求预测、近期与中远期物流需求预测等多类问题。目前各种中样的需求预测模型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多种。除定性预测外,常见应用于物流需求的定量预测模型有增长系数法、趋势外推法、曲线拟合法、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原单位(生成率)法、类别生成法、生长曲线法等。目前较流行的还有应用一些启发式或亚启发式算法进行区域内的物流需求预测,如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动态预测模型等。在实际的物流需求预测时,经常同时应用以上多种模型构成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数理逻辑学、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2.物流系统总体设计。物流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物流的运营成本及运作效率。物流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内系统物流节点的数量、规模和位置的确定;各物流节点的功能定位和功能设施(含停车场)的合理配置;物流节点内部设施布局;物流运输通道设计及能力分析等问题。其中区域内物流节点的数量和规模的确定主要依赖于对区域内物流总需求的预测结果。常见的模型有成本分析模型、随机报童模型、数据包络模型以及参数标定法等。物流节点的选址问题是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单一设施选址与多设施选址、连续区域选址与离散点选址、单纯位置选址与具有客户最优分配的选址、有能力约束选址与无能力约束选址等。本科生需掌握的典型物流选址模型和方法有:重心模型及不动点算法、交叉中值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因素评分模型及层次分析法、多点解析模型及鲍摩・瓦乐夫启发式算法、奎汉・哈姆勃兹启发式算法、P-中值模型、集合覆盖模型、最大覆盖模型等。目前较常用的还有设计计算机算法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模糊群决策法等。这些算法的思路物流专业的本科生也应有所了解。物流节点内部设施布局是指在物流节点的规模与功能已确定的条件下,进一步设计节点内各设施间的位置关系,大多是引用工业工程法中的一些设计方法,常用的模型和算法有系统布局法、关系表布局法、CORELAP布局算法、ALDEP布局算法、CRAFT布局算法、MultiPLE布局算法、数据包络分析布局模型等。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系统工程学、工业工程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3.物流运输组织与运输管理。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是减少物流总成本的重要手段,在货物运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优化管理问题,如运输方式(工具)、运输线路、运输链的优化选择;车辆与货物间的最优配载、配送计划及配装计划的优化编制;物流企业车辆的最佳拥有台数、运用与维护方案;车辆、船只及集装箱等的优化调度等问题。常见的模型有总费用分析法、综合性能评价法、公路货运交易优化配载模型、物资调运模型等。其中有关配送计划的优化编制问题是实际应用最广、理论上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所考虑的因素分为了许多类型,如纯装问题、纯卸问题和装卸混合问题、对弧服务问题和对点服务问题、车辆满载与车辆非满载问题、单配送中心和多配送中心问题、运输车辆有距离上限约束和无距离约束问题、路网上线路距离无方向(对称)和有方向(非对称)问题、运输车辆是同类和异类问题、客户装卸点有时间窗约束和无时间窗约束问题等。由于每一类问题在理论上都属于NP-困难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常设计近似算法进行求解,求精确解的算法,可求解小型的配送问题,如分枝定界法、割平面法、网络流算法以及动态规划方法等。以上各类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建模基础、图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算法设计等。

4.物流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库存具有对不同部门间的需求进行调节的功能,库存物品过剩或者枯竭,是造成企业生产活动混乱的主要原因。由于货物供应及需求受大量因素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影响,库存控制也是物流管理中较为困难的决策问题。库存控制包括单级库存与多级(供应链)库存、确定型库存与随机型库存、单品种与多品种库存等问题。物流仓储管理还包括仓位计划和拣货计划的编制、物流成本分析及风险分析等内容。物流库存管理的典型模型有经济批量订货模型、二次方策略模型、有数量折扣的EOQ模型、一次性进货报童模型、定期盘点库存模型、(s,S)型存储策略模型、鞭打效应分析模型、多级批量定货模型和直列系统多级库存模型、单级和多级概率库存模型、动态规划模型、最优匹配模型和网络最短路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等。以上模型主要用到的理论基础是运筹学、图论和算法设计等。

二、物流专业的数学基础要求

通过以上对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及物流运营管理中的各类优化决策问题的介绍可知,要培养从事物流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数学和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具体来说,物流专业本科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理论知识结构。

1.基础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目前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本科都会开设这些课程,而物流专业应特别加强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多变量解析、回归分析等内容。

2.建模及优化理论。主要包含数学建模方法和运筹学理论,我国大多数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这两门课,也有的学校还开设了“物流系统模型”或“物流运筹”等课程。其中运筹学是解决物流优化决策问题的重要方法,如规划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存贮论、排队论、决策论、模拟模型法、图与网络理论、启发式方法、数值分析法、费用便利分析等方法。

3.计算机算法设计及仿真。计算机算法设计及计算机仿真是求解物流系统中各类优化模型的基本工具,要使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动手能力。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为求解物流系统中的优化决策问题,建议还应开设“数值计算与算法设计”、“系统仿真基础”等课程。

4.系统设计与分析理论。在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还要应用一些系统设计及系统分析理论,如系统分析(系统工程)、大系统理论、系统控制论、系统动力学、IE(工业工程)法等。虽然对物流专业本科生不能要求都掌握这些理论,但需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内容应有所了解。

三、加强物流专业本科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措施

由以上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基础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可以看到,物流专业学生需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还未涉及专业内容,各项基础理论不知道如何应用,往往是学过了就忘。而在学习物流专业课时,较注重具体管理方法的使用,不知这些方法是如何得到的,使得学生当遇到没有学过的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因此需有一门课程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提出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中各类优化决策问题,帮助学生应用各种已学到的基础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求解这些模型的计算机算法、分析比较各种求解方法的优劣,我们将这门课程称之为“物流系统模型”或“物流运筹”。属于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物流系统模型”课程主要有以下三大教学内容。

1.常用物流系统模型的推导及介绍。提出以上物流规划与管理中所列举的优化决策问题,介绍解决这些问题的典型模型及求解思路。对相对简单的模型及算法,引导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来推导解决该问题的模型和方法,使得学生在后面学习专业课时遇到这些问题和方法时有较深刻的印象。

篇(5)

一、公共政策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概念

1.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本任务。而掌握实现决策科学化的方法、工具是当前各级各类公共政策分析人员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

公共政策分析是政策分析人员或者组织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科学决策需要逐步采用现代化的决策方法、程序和技术,尤其需要掌握定量分析工具。所谓定量分析方法,就是指用数学方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并用数学变量来描述和刻画其中的客观规律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的实质就是数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称其为定量方法,目的在于追求公共政策“ 是什么”,并同传统的定性方法相区别。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各种有关的资料数据、信息等能够用确切的数字量化表示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或有关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求得政策指定的各种方案并从中选优,最后进行决策[1]。

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是定量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二、定量分析方法的过程和理论基础

过程包括:搜集资料阶段;建立语言模型阶段;建立数学模型阶段;求解数学模型阶段;数学模型评估阶段;建立计算机模型求解阶段。

理论基础主要有:统计学;系统工程学;计量经济学;逻辑学;运筹学等。

三、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

1.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是公共管理领域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也是运筹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技术。线性规划问题是由前苏联学者康托洛维奇与1939年提出的,1947年George Dantzig提出了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有效方法――单纯形法。

2.回归分析

回归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主要统计方法,大约80%的科研项目研究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该法通过一个变量或一些变量的变化解释另一变量的变化。其主要内容和步骤是,首先根据理论和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将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其次,设法找出合适的数学方程式(即回归模型)描述变量间的关系;由于涉及的变量具有不确定性,接着还要对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统计检验后,再利用回归模型,根据自变量去估计和预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3.相关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的变量中,有许多变量之间并不存在着确定性的函数关系,但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的统计规律性,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就称为相互关系分析,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分为线性相关分析、质量相关、品质相关、偏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

4.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2]

1904年,英国心理学家CSpearman创立了因子分析的双因素(普通因素和独特因素)方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往往需要对反应事物的多个变量进行大量的观测,但与许多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从而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同时对分析带来不便。因子分析就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一种降维的统计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又称为集群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统计分析技术。该法可以将性质相近的个体归为一类,性质差异较大的个体属于不同的一类,是类内个体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类间个体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判别分析是在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已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本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函数,然后将待分类的样本的实测值代入该函数,求出其函数值,最后对未知类型的样本进行判别分类。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区别主要是,在聚类分析中一般人们事先并不知道或一定要明确应该分成几类,完全根据数据来确定。而在判别分析中,至少有一个已经明确知道类别的“训练样本”,利用这个数据,就可以建立判别准则,并通过预测变量来为未知类别的观测值进行判别。

5.通径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

通径分析最先由美国科学家赖特(Wright)于1930年用于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通径分析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径分析是回归分析的进一步深化,旨在将一些简单相关系数分解为许多部分,以显示某一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效果。可以弥补回归分析的不足,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资料和信息。通径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变量、通径和通径系数,这三个部分组成完整的通径分析图,也称通径模型。根据研究结果可以解释说明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作用的大小、方向、作用方式。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门基于统计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学,是当前非常流行的用于研究一组具有相互关系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该法的基本原理是比较两个或更多个不同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矩阵),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的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矩阵)之间的拟合指数来判断原模型是否符合研究要求。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由验证性因子模型和各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两部分组合而成。

6.神经网络分析

神经网络的全称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它采用物理上可实现的器件或采用计算机来模拟生物体中互相连接的神经网络的某些结构和功能。

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通过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存储表现为网络元件互连分布式的物理联系。神经网络模型分为前向型神经网络、反馈型神经网络和自组织与LVQ神经网络。神经网络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预测以及模式识别(分类)。

7.系统动态学方法

系统动态学(System Dynamics; SD)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Jay W. Forrester(佛睿思特)教授于1956年创立起的一门学科。系统动态学以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模拟技术、管理科学及决策论等知识,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定量方法。系统动态学有以下几个特征:(1)它能处理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系统的问题;(2)它能对系统的长期动态发展进行计算机模拟;(3)它是一种结构型模型,对数字的精确性要求不高;(4)它能对系统设定各种政策参数,通过改变各政策参数值观察系统行为的变化,进而可以找到改善系统绩效的政策方案。该法能帮助公共政策分析解决更多的总体问题和上层决策问题。包括经济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投资回收期法)、多目标评价(加权和法、TOPSIS法)、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

8.图与网络分析方法

图论(Graph Theory)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和处理离散数学模型的一个重要工具。所谓的网络分析,就是利用图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网络做优化分析。它是运筹学的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分支,现在图论与计算机科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密切结合,得到广泛的应用。

9.决策分析方法

是政策制定者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从一些可能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分析过程,是对影响决策的诸因素作逻辑判断与权衡。较有实用价值的随机性决策分析方法包括: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非确定性决策和贝叶斯分析。应用较广泛的有成本―效益分析、资源分配、计划评审技术(PERT)、关键路径法(CPM)、博弈论分析等。

四、定量分析常用的四大软件工具:

1. SPSS软件

2. LISREL

3. Matlab

4. Vensim

参考文献:

[1].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范柏乃,兰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6)

我是浙江工商大学2003届的学生。是下沙新校区的第一届学生,我们常常戏称自己是这里的开拓者,新校区在下沙高教园东区,东临钱塘江,远眺萧山观潮城。风景怡人,虽然最初条件不是很好,但到处是一片新气象。开拓者的感觉很让人精神振奋,

随着建设的快马加鞭,学校的设施也逐渐完善,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青灰色的统一建筑,整齐、干净、大气而美丽,小河像血脉一样连通着校园,一片片草坪绿得耀眼,点缀着年轻的小树——在和煦的阳光下,杭州细腻的美景中。或看书或聊天,非常惬意;如今再一次从设计精美的求知泉、蓝天碧水的月亮湾、大气的启航广场走过,看着三五成群的学弟学妹,一脸笑容,一脸朝气,让已经失去校园滋补的我满是羡慕,不知不觉,我走到了校园最远处的鸽房,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草坪上设计了几个专供鸽子休憩的木头房子,鸽子优雅地在草坪上踱步、飞扬,这种场景让人感到高贵而纯洁。

快离开教学区的时候,我又去瞻仰了一下学校的飞翔门,飞翔门——顾名思义,门的形状像展翅飞翔的鸟,气势磅礴,象征着莘莘学子即将起航飞扬神州大地。

浙商大的培养方法很独特,施行“子女战略”,视学生为子女,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中健康成长,学校给新生寄教材。让他们早日开始大学的学习;实行早读和晚自习制度,这造就了学校良好的学风;在全校学生中聘任校长书记联络员,让学生直接和校领导交流,这些使得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

枯燥而有趣的统计学

我学的是统计学,这是一个老牌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需要学习数学基础课(分析、代数、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基础、应用随机过程、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风险管理等,统计学是一个枯燥的专业,我们要和大量的数据打交道,堆积如山的各式表格看了都让人害怕,更别说还要去整理和分析这一堆堆冷冰冰的数字了,不过,统计学又是一个有趣的专业,毕竟它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你知道美女是怎么来的吗?美女都是被“统计”出来的。比如某一天你在街上闲逛,迎面走来一位女生,这时你就统计她出现在你面前时的心率,如果高于120次,就绝对可以称之为美女了,如果某一天你遇到一位让你心跳超过140次的女孩子。那在你看来,沉鱼落雁、绝代佳人都不足以形容这位美女,当然。你此刻的心情也无语言表。

你想知道你心仪的女孩子对你的态度吗?要看一个女孩子对你的态度究竟怎样。那你就统计去找她时,有多少次她会说自己忙、抽不出空来。或者不巧、没有办法、抱歉,如果这样的比例高于某个百分比,那你就该知道,再死缠烂打下去,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你看,统计学是多么的有趣,居然关系到同学们的终身大事,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玩笑而已,不过,它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很重要的,在现代,我们很难找到不会利用统计学的领域了,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但天安门广场上与太阳同时升起的国旗,其升旗时间却每天不同;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临,但今年的春色比去年更加明媚;物体失去支撑就会坠落,但受风速、风向、地心引力等很多细小因素的影响。两个同样重的物体坠落速度和落点会有差别;“神舟五号”飞船按设计的轨迹运转,但每次经过我国领空的时间都略有差距;经济按市场规则运行,但今年的gdp比去年增长8%;奔波的人们按自己的哲学度日,但一年又一年我们的生活逐渐发生了改变。

充满希望的就业前景

如前所述,现代统计学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理、工、农、医、文、经,没有不用到统计学的,所以,它的出路不再尴尬。前途充满光明。

篇(7)

关键词: MBA 数据模型与决策 教学方法

key words:MBA Data models and decision teaching methods

作者简介:张方华(1966-),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MBA项目以来,我国的MBA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来源、办学层次和办学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以苏州大学为例,该校于2004年首次获批开展MBA教育项目,当年报考和录取人数分别为41名和25名,经过近8年的快速扩张,2011年的报考和录取人数分别增加到805名和286名,年均增幅分别达到266.2%和148.6%,学生来源不仅仅限于长三角地区,而且扩展到台湾地区,8年累计招手台湾学员约45名[1]。因此,为了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持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的MBA教育也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做出了相应改变,尤其表现在《数据模型与决策》这门核心课程的内容安排和教学手段方面,它在原来以运筹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统计学课程的内容不断整合进来,强调定量分析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这也顺应了国际上管理学研究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MBA学员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理论素养、定量分析和科学决策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是管理学研究的中心。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管理就是决策。尽管决策的正确性不仅依靠科学,而且凭借经验与艺术,但随着决策难度和风险的增大,即使是以往认为主要靠经验、直觉和艺术的那些非程序化的决策,也往往要先经过一系列基于科学方法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然后在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数据模型与决策》正是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方法的一门学科。

一、 课程的发展历史与特点

1、课程的发展历史

《数据模型与决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中以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爱尔朗提出的排队模型、哈瑞斯提出的经济批量采购模型等为典型代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数据模型与决策》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战争的需要,英国和美国招募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军队将军的领导下研究战争中的问题,例如大规模轰炸的效果、搜索和攻击敌军潜水艇的策略、兵力和军需物质的调运等等,这些研究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战后,这些研究成果逐渐公开发表,其理论和方法被相继应用到经济计划和生产管理领域,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952年,美国运筹学会成立。5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由于能够更加方便地求解而被进一步应用于实际管理系统的优化问题中。50年代末,美国已有约半数的大公司在自己的经营管理中应用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生产计划、物资储备、资源分配、设备更新等方面的管理决策[2]。

经过长期发展,《数据模型与决策》这门学科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其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各种商业应用软件,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从开始研究这门学科以来,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统计学等课程内容的不断融合,其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管理类学科均将这门学科作为主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其列为MBA教学的核心课程。

2、 课程的特点

《数据模型与决策》是一门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广义的资源利用、筹划与相关决策等问题的应用学科,是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和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3]。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决策的导向性。它是一门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方法的学科。管理决策中的实际问题,既是管理科学产生的源泉,又是管理科学的应用对象。此学科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决策导向性。例如,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田忌赛马,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分配、生产计划安排、运输方案和投资方案选择、不同环境下的决策技术等等,都是为决策者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方法的科学性。它是根据管理问题的环境条件和决策要求,在企业拥有的有限资源的约束情况下,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决策目标和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和求解,然后通过实际问题的检验并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方案,它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3、系统的最优性。它是以系统观为指导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的组织管理的优化问题,目标不是单一问题的最优化,而是追求整个组织的系统最优化。例如,在生产计划安排时,由于受到自身拥有资源的限制,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计划安排中,有时会出现单一利润最大的产品在最优的决策方案中恰恰是要放弃生产的情况。可以说,整个管理科学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体优化”,而这正是系统观的精髓之一[4]。

4、学科的交叉性。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线性规划的内容,其中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网络与图论等;也有非线性规划的内容,其中包括排队系统分析、马尔科夫分析和随机模拟分析等,它是一门综合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的应用科学,这些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学科的交叉特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作者从2006年至2011年期间担任苏州大学商学院MBA学员的主讲教师,先后给1000名左右的MBA学员讲授这一课程,合计54学时。笔者通过近6年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出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我国的MBA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学员来自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以及私人业主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层次从基础管理者到中层管理者以及更高层次的高层管理者,但参加MBA学习的动机则完全不同,甚至有人认为参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新知识和提高管理技能,更重要的只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和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从而学习兴趣不浓,当然对此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学员的知识基础不牢固,学习成绩相差悬殊。MBA学员的学科背景多样,尤其是文科专业毕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更差,尤其对线性代数和统计学知识掌握不深的同学而言,学习该课程时就感觉非常吃力。再加上有些同学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因而在该课程的考试中,既有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也有很多不及格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

3、学员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科一般都是采用的定性分析,而该课程强调的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仅靠简单的死记硬背则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平时没有及时掌握构建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建模思路,则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是一愁莫展。另外,学员都是在职学习,有时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原因而不能按时到课学习,课后也没有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及时掌握相关内容,老师的讲课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4、大多采用大班化教学,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强调案例教学与师生互动是国际上商学院MBA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给学员提供情景模拟和管理决策的一个有效方式。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以及为降低教学成本的考量,很多课程仍然采取大班化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在定义解释、原理推导和手工演算等内容上,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授课讲师虽然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但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同学参与讨论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为了提高学员的科学决策能力,现有的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为了提高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MBA学员的科学决策能力:

1、从经典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用途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动力。教师可以从获得美国管理科学奖的典型案例出发,如美国石油公司确定和评价公司产品商业化的新战略、施乐公司缩短反应时间和改进维修人员生产效率的方案选择、宝洁公司重新设计生产和分销系统以降低成本和改进市场进入速度等决策案例,从而极大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通过对本土案例的收集和详细分析,针对国内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本课程对未来成为有效管理者的重要性。

2、从科学的系统观出发,通过构建决策模型增强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MBA教育的一个主要宗旨就是为了提高学员的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未来的管理决策者,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各种外部风险时,必须提高系统思考、战略决策和创新能力。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创新能力,还取决于企业与外部主体(如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政府等)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从科学的系统观出发,认真解读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强调系统思考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性,使学员能不断地通过学习而实现自我超越。

3、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没有一定的指向、范围、规则和约束的思维形式,它以某一事物或信息为起点,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尽可能多地构思出多种解决方案,即是一种由一到多的思维过程;而收敛思维恰好相反,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一定的指向、范围、规则和约束的思维方式,即由多到一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要求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框框,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它是一个发散与收敛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来集体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4、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应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和概念,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影子价格、机会成本、灵敏度分析、决策技术和随机模拟分析,使学生能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员利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对管理专业的学员而言,本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是简单的数学建模与复杂的运算过程,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偏重手工计算的方法已不再适应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应该辅以相应的软件教学和应用,如Matlab,Execl, Lingo,Lindo等其他管理运筹学的软件,这样可以克服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使学生在已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软件来进行计算和分析,不仅省去许多复杂的计算过程,而且还提高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效率,从而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俞雪华,苏州大学MBA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报告,苏州大学MBA发展研讨会,2011年8月12日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04-02

一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院校的专业布局已日趋合理,但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性特点仍然较突出。由于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基础较薄弱,总体知识面相对狭窄。因此,为了把他们培养成能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必须做到量体裁衣。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体系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微分方程、运筹学、图论、数值分析、优化理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部分内容交叉重复但又各有侧重。如何将这些课程有机地加以衔接,让学生系统地把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已成为该系列课程教学中值得深思的课题。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建立健全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体系、调整相关教学内容、改变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等一系列改革,是发展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 民族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院校大多以人文学科为主。近年来,为主动适应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全面提高民族高校办学质量,各民族高校普遍进行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民族高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一些院校向着综合型方向发展,有的民族院校则以理工学科为主要特色。一个学校数学学科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该校其他理工科和管理类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13所民族院校中,基本上都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或相关数学专业。由于数学学科基础性较强,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民族院校与普通高校没有本质区别。然而,由于民族院校师生结构的特殊性及理工类专业设置的滞后性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民族院校是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增设理工类学科的,除张大林提到的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教师教学方法较传统等问题外,还存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程衔接不当、教师不能较好地把握因材施教原则等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已普遍达成共识。然而,受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很难做到引进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建模案例。当前大学数学教学基本分为文科类、经济管理类、理工科类和数学类几个层次,为了便于同步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从这几个层次上加以区分。因此,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是今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 数学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

何伟等在阐述关于民族院校数学教育的思考中提到,自然科学没有民族性,但自然科学的掌握者有民族性,对其进行的教学可以有民族特点。因此,民族院校的数学教育可以结合民族特性开展。在完成基础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应以数学建模系列课程教学为载体,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选择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具有民族特性的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民族地区发展的前景分析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在地方民族院校中,应结合地方实际,针对民族旅游开发、民族工艺品设计、民族药品研制过程中涉及的数学模型展开教学,探索合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活动,是一项成功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从13所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看出,随着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影响力的扩大,各民族院校也加大了对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系列课程的教学力度。然而,纵观各民族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等数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不难发现其课程体系中与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相关的课程之间不能较好地衔接。因此,在公共课挤压专业课学时的情况下,只有科学有效地开设数学建模系列课程,将拟开设的课程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综合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与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系列课程可以按下图的关系加以衔接。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系列课程衔接关系结构图

另外,因为这一系列课程中均包含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程之间交叉的内容着重放在一门课中展开,从而突破各门课程的学时限制。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等优化数学模型可以放在运筹学课程中进行教学,而在数学模型课程教学中不再重复这部分内容。这种将数学模型课程中涉及的具体模型放到相关课程里进行教学,是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他课程教学的最好体现。当然,教学的内容除覆盖基本知识点外,应结合专业特点展开。只有灵活选取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课题入手,将实验室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

*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编号:GUZN2011JG16) 四 数学建模活动与学生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强调素质教育,而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践性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知识,更容易产生沉淀而成为人的素质。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实践活动统称为数学建模活动,它是一种小型的科研活动。通过参加这项活动,学生可以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科研的各个环节均可得到训练,这些环节包括:分析和理解问题背景、收集相关信息、明确主攻目标、方案比较与抉择、模型建立与求解、仿真检验与模型改进等。数学建模活动作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他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当前,很多学校围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建模活动,拓宽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徐世英认为数学建模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作用,且提出了进一步强化数学建模活动的途径。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一些数学建模相关课题供学生训练,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大一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运用数学软件开展一些与曲线拟合等预测模型相关的数学建模活动;在大二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微分方程和运筹学等课程,针对校园优化管理等某一具体问题开展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在大三阶段,让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此后,可以将学生送到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数学建模活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参加数学建模活动,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心理调节能力以及成功后的体验等,这些都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鸿.民族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社会适应性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4(6):22~26

[2]张大林.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民族地区高师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时空,2009(10)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42-02

数学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已经被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学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越来越直接的贡献。

一、数学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应用的教学研究

在经济领域中,数学模型无处不在,数学的应用理论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各方面。

案例1:【企业年度总成本预测】某企业生产一种设备,在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内该设备的产量和成本分别为:2008年共生产10台设备,每台成本600元;2009年共生产40台设备,每台成本300元;2010年共生产30台设备,每台成本450元;2011年共生产20台设备,每台成本550元;2012年共生产50台设备,每台成本400元。若该企业计划该设备的年度产量为60台,试预测该企业的年度总成本。

数学模型:线性回归模型:解由题意得,确定了单位成本后,总成本y只受到产量x的影响,总成本y的线性函数可表示为y=a+bx(a,b为待定系数)。都可以推算出a,b,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因此为了把握预测的准确程度,我们还要对所求结论进行相关性检验,计算相关系数。设相关系数为r(-1≤r≤1),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说明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密切。r=1时,说明x与y之间完全正相关;r=-1时,说明x与y完全负相关;r=0时,说明x与y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此题在预测分析中由于产量或成本均不会为负,因此只有r趋近于1时才有实际意义。利用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最终求得本例中r=0.9073,这说明该种设备的产量与设备总成本具有高度的正向相关性。因此,以上对该企业年度总成本的预测结果是可靠的。

实践证明,用数学模型对经济预测时所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是严谨的、缜密的、可信的。对财经类和经管类学生,案例的选择要更多地结合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和价值。

二、数学模型在军事领域中应用的教学研究

在军事方面,数学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加快了军事科学的前进步伐。军事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军事统计学、军事运筹学等都是在现代战争中取胜所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更是任何庞大、优良的军队也无法替代的。其中,概率统计模型在分析、制定作战方案方面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案例2:【盟军运输船编队方案】在二战中,盟军为了和德军作战,其大批量的军用物品都要通过船队从大西洋运往各个战场。起初,负责运送军用物资的盟军船经常被德国潜艇袭击,损失十分惨重。针对德军的潜艇战,美军将领专程请来一位数学家出谋划策。数学家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了规律,很快解决了问题。

数学模型:概率模型:解 因为运输船队与敌军潜艇在运输海域中有可能相遇,也有可能不相遇,所以船队与敌军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如果我们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能发现一定的规律:对于一定数量的船只,编队的规模越小,船队的批次就越多,途中遭遇敌潜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敌潜艇的数量与船队的数量相比肯定是较少的,且潜艇所载弹药有限,因此每次袭击,不论船队规模多大,被击沉的数目应该大致相等。所以一旦船队与敌潜艇相遇,船队的规模越小,每艘船被击中的概率就越大。

假如盟军的运输船共有100只,若对所有运输船进行编队,按每队20只船,可编成5队;若按每队10只船,可编成10队。这两种编队方式与德军潜艇相遇的可能性之比为5∶10,即1∶2。假设每次德军潜艇击毁5只运输船,那么,上述两种编队方式中每艘船被击沉的可能性之比为。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来看,两种编队方式中每艘运输船与敌潜艇相遇并被击中的可能性之比为1∶4。这说明,对于100艘运输船,编成5队比编成10队的危险性小。即:船队规模越大,批次越少,被敌潜艇袭击的风险越小。

数学家用数学模型分析后给出了改进编队和运送方式的建议,盟军统帅依此建议,命令运输船不再由各个港口分散启航,而是让船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后在护航舰护卫下集体通过危险海区,再分别驶向目标港口。船队调整后,很快盟军船队被德战舰击中的概率就由原来的25%锐减为1%,此举大大降低了盟军的损失,确保了军用物资的有效供应。美国军方因此大赞: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十个师的兵力!

在很多军事院校,数学是一门重要课程,现代军事领域离不开数学的分析和辅助,特别是运筹学、微积分、概率统计等应用都十分广泛。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选用以往战争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军事案例。

三、数学模型在司法领域中应用的教学研究

“司法”在一般人看来是与数学没有太大关系的领域,但在司法界,数学模型的应用已经在案件侦破和司法鉴定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学领域是对数学知识需求较高的领域,数学在这类专业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常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作为给该专业授课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数学功底,更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电学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只有成为双师型的数学教师才不会出现“重理论轻应用、不能完全满足专业需求”的情况。

由上述实例可以看出,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思想,学会数学建模方法并应用于专业实践中,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当代高职生,在学习了多门数学课程后,要善于将数学理论与专业实践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发现身边的数学,在实践中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培养创新思维,全面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篇(10)

管理创新一般被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应用型创新;一种是原发型创新。前者是指企业新采用一种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后者是指企业新创立一种理论与方法。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管理创新,掌握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都是重要的。

一、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方法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中所采取的方法。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

(一)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筹资是财务管理的起点,起初筹资方式、渠道比较单一,筹资对象有限,企业规模小,金融市场不发达,所以筹资没有标准的方法,只要找到有资金的人就可以了,资金的数量也没有相对标准,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以及当时的筹资对象。

直到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资,财务管理才有了初始的理论形态,开始向科学管理迈进。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在筹资方面,引入科学管理理论较晚,主要出现了一些学派,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如早期以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

投资管理发展较晚,科学化程度高,如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科学化,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投资分析评价指标,资本报酬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程序,并同宏观大势相联系,做出项目决策。1951年,美国财务学者迪安(JoelDean,1951)在他的著作《资本预算》中就提出了企业在投资时要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价投资项目,成为投资理论的源泉。

19世纪以前,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分配收益也没有专门的理论方法,只是根据企业和股东的需要简单地在所有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直到二战后,股利理论的发展才使分配决策程序科学化。1956年3月,美国著名的财务管理学教授詹姆斯・E.沃尔特提出了关于股利分派和股票价格的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林特纳(JohnLintner)也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分配股利的行为。

财务管理方法发展到今天,理论模型多种多样,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精细,统计学、运筹学等其它学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使财务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

(二)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筹资、投资理论模型的发展始于二战后,二战前的财务管理只注重内部生产,筹资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虽然发展早,但只提出了一些诸如资金成本、时间价值等基本概念,没有固定模型来分析筹资的数量和成本。

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筹资管理开始逐渐成熟。在筹资分析方面,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早期以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1958年,莫迪格莱尼(FrancoModigliani,1958)和米勒(Merio.H……Miller,1958)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提出了MM理论,用于分析企业筹资的资本结构,他提出的MM定理构成了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核心。后来该理论形成两个分支:以法拉(Farrar,1967)、塞尔文(sharevell,1966)及贝南(brennan,1978)等为代表的税差学派,将税收差异引入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中;以巴克特(betker,1978)、阿特曼(altman,1968)为代表的破产成本学派,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斯科特(Scott)、罗比切克(Robichek)、梅耶斯(Myers)、考斯(Kraus)、李真伯格(Litzenberger)等人提出了权衡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角度研究企业融资结构问题,把融资理论推向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阶段。该时期的理论有罗比切克(Robichek,1967)、梅耶斯(Mayers,1984)、斯科特(Scott,1976)的平衡理论,后来的詹森和麦克琳(jensenandmeckling)用理论、破产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分析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哈里斯与雷斯夫(HarrisandRaviv,1990)阿洪与泊尔顿(AghionandBolton,1992)等人对理论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建立了控制权理论。

投资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也是以量化模型为主,哈里・马科维茨(HarryMarkowitz,1958)在他出版的专著《组合选择》中,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并指出风险和收益的计量是资产组合理论的关键。托宾(James.Tobin,1958)于1958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作为处理风险行为的流动性偏好》中,阐述了对风险收益的理解,对投资理论作出很大贡献。到了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尔(JohnLintner)、莫森(JanMossin)在马科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分散投资减少风险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资产定价模型(CAPM)。托宾(JamesTobin)在资本市场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离理论”,泰勒(J.L.Treynor)提出了“特征线”,试图通过基金资产组合与市场组合之间的关系来定系统性风险。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发展的基础上,诺斯于1976年在《经济理论学刊》上发表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模型(APT)”。另外还有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布莱克(Black)、斯科尔斯(Schole)提出的B-S期权定价理论。随后(E.Peters)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MarketHypothesis),利用混沌理论研究市场的随机性和确定性。上述理论模型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加入了一些不确定性投资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关于测量和评价投资风险数学模型的理论,如风险资产的结构、最优资本配置原则、分散化分析、风险资产组合等。企业在投资时还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都为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企业投资管理的创新,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国际投资也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悄然兴起,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尤其是9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的数额急剧增加,从1980-1985年年均126亿发展到1995年的2195亿,可见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投资的国际化,同时也完善了投资理论,使其应用面向国际投资市场,形成了国际投资理论,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从关注物到关注人

从财务管理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虽然人的技术知识在生产中也占一定地位,但从未被重视。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就在他著名的演讲中,提出并解释过“人力资本”的概念,在经济的发展中,人的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直到80年代后,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在生产经营中地位的提高,才使人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信息、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在这时首先提出知识资本概念,为新型企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现在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增长也不再依赖于厂房、机器等有形资产,知识资本承担了这一重任,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本,包括反映学习知识的能力、掌握技能的能力、发明创造力和完成任务能力的人力资本和为支持人力资本最大化的结构性资本,如企业的所有制、企业的计划、领导力、企业的数据库、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的设备结构、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公众形象等等。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的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知识资本――人才的取得日益重视起来,企业开始关注用什么渠道和什么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如何降低知识资本的成本,怎样优化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知识资本的效益。企业的价值不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和债券的市价上,而是体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上。在分配收益时,知识资本也要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使用知识及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与此相适应,企业传统的收益分配格局将被打破,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其他形式的报酬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报酬会相对减少。将来知识资本的拥有者可能成为企业主要股东,分配理论也会随之创新。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也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从简单的筹资、投资、分配到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筹资、投资。一开始是定性的管理,逐步发展到利用数字模型的定量管理。在统计学、运筹学等一些其他学科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之后,从单纯依靠数字分析问题到数字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模型理论,也就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筹资、投资的发展,为企业经营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使财务管理理论朝国际化方向发展。总之,这些变化说明财务管理的方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总会有和其它方面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方法出现。

二、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手段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在财务管理发展初期,只有筹资功能,职能的单一性决定了手段的低级性。直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后,财务管理才开始向科学化发展,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内部控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1914年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提出后,标志着财务管理进入数字管理时代。

(一)从人工到利用工具

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对一些会计方面信息的处理,而会计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数据,所以在发展初期,经济环境决定了只能依靠人工。到了财务管理向科学化发展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但是工作中的计算量加大了。后来,财务管理工作才开始运用简单的工具――计算器。之后计算机的发展,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也使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将统计学、运筹学等复杂的运算应用于财务管理理论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单一记账功能的财务软件的应用,大大简化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方便了数字模型的应用,尤其是运筹学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简化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程序,同时也减少了在决策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到了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数据信息储存、传递、分析更加方便,核算型财务软件也开始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范围从单机模式扩展到具有一定数据共享能力的小型局域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90年代以后,MRP、MRPⅡ、ERP等管理型软件的应用,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人机财务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其他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结构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实时处理,而对那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则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分析问题,找出可能方案,确定各种可能的结果,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在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者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取大量所需信息,并根据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采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建立模型,解决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综合性问题。

(二)从单一功能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财务管理起始于筹资,所以在财务管理产生时,只有筹资功能,另外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情况为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也局限于一个财务主体,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财务管理有了筹资、投资、分配等功能,但是企业设置的财务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还是会计记账,作一些简单的预测分析。

当前,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交互式Web应用的出现,电子商务浪潮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从大规模的生产到个性化生产;从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到供应链竞争;从区域竞争到全球化竞争;从以规模取胜到以速度取胜,这些变化使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手段随之提高,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信息得以高速流动,资源高度集中,电子商务浪潮的掀起使企业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IT环境的形成,信息可以被实时动态地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尤其数据平台的建立,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企业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是财务管理网络化的一个动因,在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管理用信息流将物流和资金流整合起来。这样,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为企业经营在资金和商品之间的传递节省了大量时间,降低了经营费用,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在企业做财务决策时,也可以在这个链上获得即时的信息。可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财务管理手段的变革,使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成为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甚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财务软件普遍应用。除此之外,财务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展,如知识财务、财务智能,使财务管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全局经营活动的总体概况,出现了智能分析型财务软件,如财务雷达预警系统,可以保证企业执行计划的有效性,增强管理控制职能,业务环节上的预警机制如短缺预警、应收账款预警等,都是财务智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11)

一、《管理定量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定量分析》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和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优化决策能力和科研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让学生学会从现实世界提炼信息,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运用软件来解决基本问题,是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体现。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侧重基本原理的学习,忽略了数学建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软件的学习,致使学生容易把这门课与《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混淆。为了了解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困难与需求,我们对中南民族大学准备选修该门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近80%的学生认为这又是一门数学课程,近25%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整体学习能力很弱,90%的学生认为自己数学应用能力很弱。在影响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原因中,大多数学生承认以数学为基础的课程总是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很难联系,这充分暴露了以往教育模式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建立,致使市场调查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统计软件运用能力已经逐步成为学生重要的应用能力,而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致使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学生只愿意被动听讲与笔记,而缺乏主动交流与互动学习的勇气与意愿;三是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以课堂为主,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大学生挑战杯等学术科技活动来加强学习和训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向交流活动。

二、互动教学法的基本形式

互动教学法是指教学活动中采取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在《管理定量分析》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彼此沟通,相互启发、激励。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使其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自己的兴趣、体验和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管理定量分析》教学中,互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互动教学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角色互动、人机互动等。其具体运作形式如下: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发挥和主体性的培养。而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多的是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民主。具体方式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基础,然后提出需研究的问题及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进行第三章“抽样调查”教学之前,列举1936年美国总统大选预测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对240万人进行了民意测验的《文学文摘》杂志社,其预测准确性尽然不如只对几千人进行测验的盖洛普调查公司,由此提出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和关键所在。

2.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指在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是被忽视的。而合作学习的理论则认为,这种互动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方式是教师组织若干次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竞赛等互动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课程所有内容学完后,由教师命题,组织一次数学建模竞赛,以3-4人为一组,对选题进行定量分析,学生评委对其作品进行评判。在整个竞赛活动中,教师只进行选题、组织和监督活动,其他所有环节全部由学生自行安排。

3.角色互动。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存在师生两种角色,而在互动课堂中,师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角色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不断转换思维视角,学生不仅学到了各种知识,还扩大了思维领域,增加了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具体方式是教师在上次课就布置对下一次课章节的预习任务,下一次上课时让学生担任教师角色讲授课程任务,最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如在进行第七章“决策”的教学时,根据3节的知识点,选取3个同学分别进行讲授,花费2个学时,然后教师讲授3个学时,最后1个学时为课内习作。

4.人机互动。目前,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统计软件的设计使人机互动成为可能,从而也使《管理定量分析》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同时,计算机网络的诞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场空前的革命,网络是学生汲取知识最便捷有效的工具,使之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具体方式有上机实验和游览网页。上机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统计软件SPSS的运作方式,另外通过游览统计网站来下载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如教师首先选取若干有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SPSS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涉及的数据需要学生到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网页上进行下载。通过这种方式,一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三是使学生了解了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态和发展特点。

三、实施互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互动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对其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格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现为:

1.教师不仅是位师者,还是位学者。管理学教师不仅是现代管理科学教育的实践者,更应该是集教学、科研、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面对知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挑战,注重新旧知识的交替,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专业知识,这是时代对管理类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本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探索、提出和研究新的研究课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科研水平,还要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早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从而也能带动学生利用各类最新的科学技术独立地探索科学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2.教师不仅具备传道解惑的能力,还要具备课堂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担当组织者,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交流,显得非常必要。

3.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现代教学课堂,教师首先接触的就是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必须要懂得操作技能,如如何制作清晰和生动的教学课件,字体、声音多大才合适;人机交流的“度”如何才合适;各种设备如何接线,如何切换和使用等等。由此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励学生最佳的学习潜力,协调学生个人能力与教学课程、教学媒介之间的关系。

4.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其人文素质。《管理定量分析》课程虽然以统计学和运筹学等数学课程为理论基础,但是它的案例确是现实社会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如国家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变动、地区劳动力供需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等等,这些案例会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带来一些思考。此外,互动教学法有利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竞赛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胆量气魄,并通过演讲辩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思想境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受学生欢迎,既传授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质,使之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士高:浅谈中学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00~101

[2]李 华 吴云勇:”互动式”教学模式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3(3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