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育训练的种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6: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训练的种类

篇(1)

1、前言

体育舞蹈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尽管各高等院校均设立了体育舞蹈专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但是由于体育舞蹈在国内发展尚不足40年,所以没有像其他舞蹈艺术一样形成系统的专业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缺乏专业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的体育舞蹈在人才培养上出现很多问题。笔者认为芭蕾舞历经上百年历史发展历程,其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并且体育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芭蕾舞,所以可以将芭蕾舞训练方法引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体育舞蹈在未来实现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

2、体育舞蹈与芭蕾舞的关系分析

专业芭蕾舞选手在表演过程中的身体形态、个人气质以及舞蹈魅力等,均是给观众带来美好感受的关键要素,就芭蕾舞来说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是塑造选手魅力的主要因素,就体育舞蹈来说其在形成中吸收了很多芭蕾舞艺术的要素,所以两者在表演和训练等方面存在一些十分紧密的关系。体育舞蹈于芭蕾舞在训练与表演过程中,对学生的重心与平衡等基本能力训练中的要求是相同的,所以很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开始将芭蕾舞训练方法应用其中,以便于实现对学生肢体动作上的训练,一些高校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体育舞蹈训练方法。再者,体育舞蹈教学与芭蕾舞训练中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舞蹈表现能力以及舞蹈感染力等方面的培养,由于体育舞蹈发展中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训练方法体系,所以需要使用芭蕾舞、古典舞等训练方法来实现对上述要素的训练,这足以说明芭蕾舞训练与体育舞蹈教学有着十分紧密联系。最后,芭蕾舞选手的身体技能训练方法体系要遵循“开、绷、直、立”的基本原则,在身体技能训练要求上与体育舞蹈竞技动作要求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运用芭蕾舞训练方法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体育舞蹈的基本技能与动作技巧训练效果,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总体水平和效果。

3、芭蕾舞训练体系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体育舞蹈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很多芭蕾舞元素,并且芭蕾舞选手与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训练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甚至一些标准动作要求上也有着紧密联系,为了解决体育舞蹈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这一问题的弊端,笔者认为将芭蕾舞训练体系引入其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确保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将芭蕾舞训练体系引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

3.1、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的应用途径

世界著名的拉丁舞冠军东尼本指出基本动作是影响选手比赛成绩的关键要素,这句话不仅十分适用于芭蕾舞选手的培养中,同时也适用于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培养中,基本动作对体育舞蹈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很多体育舞蹈运动员虽然在竞技过程中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一些相对简单的舞步在竞技过程中经常会出错,这说明由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训练体系,所以导致在体育舞蹈运动员基本功培养上出现了严重问题,基本功不扎实是很多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员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引入其中可以解决体育舞蹈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该基本功训练体系在应用中可以实现对运动员力量、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协调性、灵活性等方面的训练,确保体育舞蹈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基本功,这样可以彻底解决运动员在表演中普遍存在的简单舞步错误问题,对进一步提高运动在体育舞蹈竞技与表演中的动作表现力有着重要作用,避免观众因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而影响其观赏效果。

3.2、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的应用途径

体育舞蹈作为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其在竞技和表演过程中对运动员的技巧、技术应用有着紧密联系,就芭蕾舞来说由于其在表演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所以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便可以有效培养选手的高难度技巧,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选手在芭蕾舞表演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体育舞蹈与芭蕾舞在选手培养上都十分重视对其身体韧性的培养,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便可以实现对选手体态和动作上的培养,进而使选手通过训练具备良好的身体韧性,所以就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来说完全适用于体育舞蹈运动员基本技巧的培养,有助于确保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动作可以在最大长度上符合艺术美、状态美等方面的要求。为此,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将芭蕾舞技巧训练体系应用其中,以便于实现对体育舞蹈运动员速度、力量以及身体柔韧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舞蹈运动员掌握更多的技巧和技术,确保运动员在竞技和表演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3、芭蕾舞乐感训练体系的应用途径

体育舞蹈艺术诞生之初便与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将体育舞蹈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运动员的乐感也被作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优秀的芭蕾舞选手来说也要具备优秀的乐感,并且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力才能在表演中作出更加优美的动作。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的初级阶段是培养乐感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都忽略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在体育舞蹈训练中难以有效掌控正确的动作,难以确保体育舞蹈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协调性,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在体育舞蹈竞技和表演中的成绩。为此,将芭蕾舞十分健全、完善的芭蕾舞乐感训练体系应用其中,可以有效弥补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弊端,更好的实现对学生正再初级培养阶段的乐感培养,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不断借鉴芭蕾舞乐感训练体系的经验,结合体育舞蹈自身特色来形成更为科学、完善的乐感培养体系,这对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芭蕾舞形体训练体系的应用途径

形体训练会对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基本技能产生显著影响,但是由于形体训练一直被作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对体育舞蹈教学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就芭蕾舞来说十分重视选手舞姿的优雅、流畅,其形体训练体系在选手训练中也可以达成这一目的,为此,将芭蕾舞形体训练体系引入其中可以解决体育舞蹈运动员形体训练不足这一问题。芭蕾舞形体训练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体育舞蹈竞技对学生的年身体形态和基本技能要求来选择培训方法,确保整个形体训练内容都能紧紧围绕体育舞蹈教学,以便于达到训练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形态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对进一步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培养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语

体育舞蹈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很多芭蕾舞的元素,这对于芭蕾舞训练体系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同时很多高等院校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芭蕾舞训练体系引入体育舞蹈教学中的有效性,为此,建议各高等院校要讲芭蕾舞训练体系作为基础来构建出专门的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1-0068-02

报废篮球、排球的重复利用既环保,又节省经济开支,还能解决下雨天气体育课上课难的问题,不会因为下雨停课或因雨水地滑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在这里把自己多年来如何利用报废的篮球、排球在下雨天、场地不足、缺乏器材时进行上课或运动训练教学方法、积累的经验作简短介绍,希望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合理选择应用。

一、报废球的选用依据与分类

1.选球依据:报废球类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为什么只对篮球和排球进行再次利用而不收集其他小球的两个原因:(1)因为足球外表的皮壳比较粗糙,花纹棱角凸起较硬,同人体摩擦时肌肤容易受到损伤。(2)其他小球过轻,对运动器官的感觉没有那么灵敏,如果用在掷准方面强度太小,适合老年人的项目,不易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用在掷远方面,羽毛球、乒乓球太轻,会使投掷臂产生过大的爆发力,关节容易受伤,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只有篮球和排球不具有以上影响因素,是最合适的选择。

2.分类:按照破烂程度把报废的篮、排球分为A、B、C三类,A类:只是进气孔漏气或其他部位渗气不明显的球,加气后一般可以保持在1~2小时即可;B类:不是很明显的破损洞孔或小裂缝的球,能加气,但储存不了的球;C类:有比较明显的破裂,但没有断开的球,完全不能加气的球。

利用课余或周末休息时间老师或组织学生把B类废球填充沙子,把一部分填满沙子的球称为饱满球,篮球约11kg,排球约6.75kg。填充80%的球称为半满球,篮球重约8.5kg,排球约4.52kg。由于不同重量的球在运动中有不同的难度和功能作用,因此分成两种重量的球很有必要。注意要把灌满沙子的废球用胶水粘补好,避免练习过程漏出沙尘,影响健康,降低练习热情。

二、报废球的创新应用方法

(一)A类废球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方法

1.全班成四排横队(队形可自由调整)前后相隔两米,左右以一臂距离站开,经过身体关节、韧带等徒手操活动开后集合。要求学生呈弓步姿势深蹲或半蹲。用双手把放在地上静止的篮球(男生)或排球(女生)拍起,之后连续拍10~20次×2。

2.要求单脚半跪蹲如图1所示,用右手把篮球从静止状态的地上拍起之后,连拍10~20次×2。

3.再用左手进行同上2方法的形式练习。总结得出:多数学生认为左手拍球的难度要比右手大得多,热身效果极好,出汗量大,尤其在冬季时的体育课上更加实用。

(二)B类废球在课堂上负重接力传递形式的应用

通过原地与跑动接力形式,锻炼学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等生活中常遇到类似的动手能力,能够发展学生上肢、下肢力量,锻炼腰腹肌力量。练习过程比较安全,即使偶尔掉下也不会对脚造成伤害。

1.全班成圆形或“回”字形排列(图2,3),教学中选用的是分两组“回”字形队伍,两人相距1米距离,非游戏比赛时可同时使用多个球,可从任何一个学生开始,把饱满球传给下一位同学进行负重接力练习。为了达到左、右手用力的平衡发展,要注意强调传递的方向,比如采取从顺时针方向传过去、逆时针方向接过来的接力形式。

2.场地不足时,采用“”阵型或更长路程的“”、“蚊香饼”等组成的阵型,如图2,3,4所示。两人相隔一臂距离后,要求学生从胯下开始传递接力,先向前传递2~3轮后,改为原地站稳不转身向后传递形式(图5),完成10~20次×2。为了安全,避免沙尘飞入眼睛,禁止球从头上传出的接力形式练习。

3.选择用图2,3,4阵型原地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2圈再传递出去的形式,有一些学生旋转后把握不住方向,不能按要求传到目的地的尴尬场面常引起同学们的捧腹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4.用图4阵型,如图6所示动作,原地双手把球向上抛起齐肩高击掌n次,接住落下球后立即传递出去,培养快速反应能力。

5.间隔传递形式,即学生不是把球传给邻居而是绕身边同学跨出一大步传给下一位同学的移动接力练习,学生可以锻炼移动搬迁能力,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教学中发现,图6行进间的接力传递比原地接力气氛更高。

6.发展下肢腿部力量的练习:饱满球和半满球的运动性质不一样,饱满球容易滚动或旋转,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比较好控制;半满球重心较低,有凹凸面,摩擦力比较大,不易滚动和把握方向。全班分成四路纵队后(队形队列,运动形式灵活多变),只允许用脚把放在地上的半满球向前滚动推进10~20m后返回原地(图2,3,4所示)。为了少占场地,大多时候采用“Μ”型和绕障碍物路线。进行游戏竞赛时要设定航道,不能犯规,作为准备活动时,路程还可以加长。实验过程测得,男生推进饱满篮球一圈需要比平时增加100秒以上,用半满篮球时有些女生在240秒以内还完成不了,但在运动过程中有明显出汗。饱满球和半满球对发展踝关节、膝关节的力量有较大作用,学生反馈,最初2次课练习后,股四头肌、小腿肌群会出现酸痛。

7.抢险防洪搬运练习,方法: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之间相隔20m,甲组把球搬运到乙地,乙组学生又立即把球搬到甲地,强度和运动量比较大,由于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教师要注意安排适当的强度和运动量。

(三)C类废球在田赛选才和训练出手速度中的应用

1.C类废球作用于选拔投掷标枪和铁饼运动员:在场地或器材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把C类废球当成标枪或铁饼对墙投掷练习(图7),正面学生为练习铁饼的出手动作,背面学生是练习标枪的出手动作。投掷练习时,手指抠住气孔位置,最后出手鞭打动作手感极好。

2.C类废球在训练中的应用:使用C类废球训练标枪和铁饼的方法同严格的标枪、铁饼训练一样,为了训练出手速度,废球内不需要灌沙子等,防止出现意外,投掷区内不允许有学生。优点:①由于废球面积大且凹凸不均匀,重心不稳,在空中的滑翔距离不远,避免了锐利、钝器等伤害事故发生。②减少了标枪、铁饼的使用率,减少器械磨损,提高了经济效益。③更好地掌握投掷的最后用力鞭打技术。

3.锻炼出手速度进行“谁更响”的游戏练习。在训练投掷器械出手的初速度、体育课准备活动、课堂上练习效果都很好。学生用C类废球猛力砸到地上的出手练习主要目的是看谁砸出的声音更大。众所周知,力量一定,加速距离一定,出手速度越快,产生的爆发力越大。方法:①学生成侧弓步站立并持好球(图8)后,直接砸地,见习学生或体育委员担任裁判;②持球后持球臂做快速肩绕环若干次后快速砸地,同学可以单手持球,也可以双手持球,单臂效果更好。课堂上发现,练习起来女生比男生玩得兴奋、竞争更激烈。为了节省拾球时间,在训练标枪或铁饼时可以采用足够的报废球对着墙壁或其他障碍物投掷,如同图7。

参考文献:

篇(3)

1. 前言

体育中考作为无锡市体育中考的一部分,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变化,现在已经基本定型,考试项目分为速度耐力类、力量类及球类3项目。力量类的考试项目为:跳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或掷实心球。教师要安排好学生做好力量类项目的训练,以取得满意的中考成绩。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体育中考力量类项目的训练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

2. 立定跳远

2.1 动作要求

2.1.1 两脚平行站位。

2.1.2 两臂摆动与呼吸的协调配合。

2.1.3 身体重心前移。

2.1.4 跳高式摆臂技术。

2.2 肌肉力量

主要包括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其中,下肢力量对立定跳远的起跳速度和起跳高度起决定作用;而腰腹力量对提高身体重心,维持空中身体平衡,完成落地动作起主要作用。

2.3 练习的具体内容

蛙跳;行进间单腿跳;原地单、双腿轻跳;台阶;各种跳绳练习;跳起空中分腿两手触脚;跳起屈膝抱腿;肋木悬垂收腹举腿。

3. 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项目

3.1 技术分析

此项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较低,女生的仰卧起坐项目,大部分女生不需要专门练习;男生的引体向上稍有难度,但只要练习方法得当,完成十个的目标也很容易。由于这两项内容的技术性不强,在此不作细致的分析。

3.2 引体向上的练习方法

3.2.1 同学帮助法。

3.2.2 振杠法。

3.2.3 负重练习法。

3.2.4 要安排好练习的周期性。

3.3 仰卧起坐的练习方法

3.3.1 外力帮助法。当练习者完成一定数量的仰卧起坐,再无法继续下去时,帮助者两手托其肩,帮助完成动作,具体的用力方法同引体向上的“同学帮助法”。

3.3.2 限时快起法。即在一时间内(30秒或40秒),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练习,以增加速度耐力。

3.3.3 计数法。即没有时间限制,练习者尽量多地完成练习的个数,以增加腹部力量。仰卧起坐练习的周期性安排原理同引体向上。

4. 30秒跳绳

4.1 动作要领

两手上臂贴近身体,手腕用力。脚尖和前脚掌起跳落地,起跳高度不能太高,以刚能过绳子最好,落地时膝盖微屈缓冲。

4.2 跳绳的方法

快速跳绳一般有2种:连续并腿跳绳和连续交换腿跨跳绳。

4.2.1 连续并脚跳。两手握绳的两端,两臂自然屈曲,将绳置于体后,两手腕、手臂协调一致用力,将绳向上、向前抡起,当绳抡至头以上位置时,两手臂不停顿继续向下、向后抡绳,当绳即将落地前的一瞬间双脚随即跳起,绳从两脚下抡转过去,两手臂不停顿继续向后、向上、向前抡绳,绳接近地面的瞬间双脚继续跳起,连续做数次。

4.2.2 连续单换跨绳跳。两手握绳的两端,向前摇1次绳,两脚分前后依次跨绳;连续单换跳短绳。当绳摆至前下方时,一脚前摆越绳,绳击地时摆动腿落地、踏跳,另一腿后举。当绳摆至前方时,后退再前摆、踏跳,如此交替进行。

4.3 练习方法

4.3.1 限时快速跳法。即在一时间内(30秒或40秒),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练习,以提高跳绳的速度。

4.3.2 计数法。即没有时间限制,练习者连续不断地完成练习的个数,以增加跳绳的稳定性。

4.3.3 2分钟计时跳。在2分钟内连续跳绳,练习者尽量多地完成练习的个数,提高耐力。

5. 掷实心球

对于少数经过专项训练或身材高大强壮的学生而言,实心球项目达到满分也很容易。但考虑到该项目技术性强,临场发挥有不稳定的可能,而可供选择的另外一项考核标准较低,一般没有绝对实力不建议学生选择此项。

5.1 动作要领

双腿自然分开于肩同宽,双腿弯曲半蹲,双臂拿球自然下垂,身体微前倾。双腿用力站起,同时双手带球向头后抛球(注意手臂始终要保持伸直),同时腰发力挺起向后,将球抛出,要尽量保持出手角度在45度。

5.2 练习方法

5.2.1 快速俯卧撑25―30次×3组。

5.2.2 快速两头起:仰卧,手臂和脚同时翘起,手臂碰脚。

5.2.3 负重20千克蹲立、蹲跳,每组20―30次×5。

5.2.4 “坐姿”双手头上掷实心球(限制腰部以下肌肉用力)。

5.2.5 “直立”双手头上掷实心球(限制腿部肌肉用力)。

5.2.6 原地“开立”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篇(4)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75-01

在业余体育训练中,由于大量的人员其身体素质较差或者运动的方法不当,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损伤的种类有很多种。一般来说,如果在训练中能够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出现损伤后能够及时的治疗,就能够避免或者减轻运动损伤。参加体育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训练者自身的身体素质,保证身心健康。如果不注意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就会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

1 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

主观因素在运动损伤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如果参加训练的人员没有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既不重视预防运动损伤,也不在受伤后分析调查,总结教训,就会导致损伤的发生几率稳增不减,影响了锻炼的效果和练习的积极兴趣。

在业余体育训练开始前没有做准备活动。由于训练人员不做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和内部器官没有更好的动员起来,导致肌肉缺乏伸展性和适应性,容易受伤。

部分业余训练者不顾自己的身体承受力,选择和自身不合适的运动项目,导致损伤现象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例如,少年时期过度的负担力量练习,导致骨骼的损伤和运动神经的损伤。因此,锻炼者应该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进行业余体育训练。

体育训练的时间过长,运动频率过高,运动量过大等都会导致过度训练的发生。运动损伤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训练,过度训练就是训练者接受和身体条件不相符的运动量。过度训练导致自身肌体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发生运动损伤现象。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训练的节奏和时间,就会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场地和自然环境也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简陋的运动场地,地面不平或者地面上会有很多碎石或者障碍物,运动器械的安装不牢固,或者器械的设备条件不符合训练者的承受条件等这些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另外,下雨天或者光线不足、气温过高等自然因素也同样会引起运动损伤。

业余体育训练者自身的条件不好,身体有病或者处于病初愈但没有足够休息的时间段,都会造成运动损伤。训练中互相嬉闹,动作不合乎规范等行为同样会造成运动损伤事故。

2 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的种类有很多,运动项目的不同导致人体各部位的运动伤害也不同。业余锻炼的运动损伤多是慢性伤,较严重,规模小,其原因是运动员在急性损伤后到不到休息和恢复继续进行训练造成慢性损伤。由于业余体育训练者经常患急性损伤,所以预防措施很重要。

业余训练者对体育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训练过程中麻痹大意,就容易导致损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就要加强业余训练者的安全教育指导力度,如在场地周围贴一些温馨提示的标语,或者集体培训,来提高业余训练者对于运动损伤的防范意识,避免损伤事故的发生。

锻炼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按照要求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但可以升高基础体温,增加自身肌肉中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的应激性和关节的柔韧性,让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处于适宜的状态,很大程度的预防损伤的发生。

业余训练者也要注意进行全面的放松活动。放松活动是指在训练后通过放松的方式使得体温、心跳频率、呼吸频率、肌肉的应激反应恢复到训练前的正常水平。从预防运动损伤的角度看,这与准备活动的作用相似,对预防运动损伤同样重要。放松活动中做些准备活动中的牵引练习,将因训练导致紧张的肌肉进行恢复,恢复到平稳状态,减少因无氧训练产生的乳酸含量,以至于活动后不会出现肌肉酸痛的感觉。

业余体育训练者应该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训练者除了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和放松活动外,应该知道和了解初步处理锻炼后出现关节不适、肌肉酸痛的方法。肌肉的酸痛可以进行温水浸泡或者自然按摩。如果疼痛仍旧继续或者有加重的趋势,就应该及时的去医疗机构进行会诊。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身体反应,及早的发现运动损伤的症状,以便于及时的遏制运动损伤的加重趋势。

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保证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对于运动器械要定期的进行检修,保证器械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对于篮球场或者足球场等场地要及时进行打扫和修整,保证场地的平整和卫生,为体育训练创造舒适的环境。

加强对容易损伤部位的训练,强化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相应的适应强度,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防止踝关节损伤,可以多做些提踵训练,加强踝关节周围的肌肉强度。

预防的关键在于专业人士的辅导。教练传授正确的动作,才能保证训练的过程中运动损伤的程度最低。所以,教练需要对训练项目进行专项研究,了解该项运动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正确的指导。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练要对训练人员进行必要的保护,不提倡训练人员之间进行相互保护。业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确保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上,训练中出现损伤问题就会违背训练的理念。在业余的体育训练中,训练人员的安全是最重要的,教练需要指导训练人员进行体育训练,有效的避免运动损伤。教练和训练人员要非常重视业余体育训练中出现的运动损伤问题,分析调查事故的原因,然后进行有效的避免。另外,教练要引导训练人员正视自己的运动负荷量和正确的认识运动损伤问题,指导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促进训练人员身体素质的提高。

3 结语

在业余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认真的分析和调查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重视运动损伤的严重后果,运用正确的预防手段,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在训练人员的具体训练中,提高训练人员和教练之间的防护意识,做到训练的规范化、标准化,防止运动损伤的出现,提高训练者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宋晨.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J].才智,2012(7):263.

[2] 高峰.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研究[J].科技通报,2013(1):62-64,70.

篇(5)

体育训练作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业余锻炼项目,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重点方向是对学生上进心的培养以及竞争意识的加强,同时还能巩固同学们的团体力量和顽强奋斗的体育精神,使同学们的身心在经过体育训练后能变得更加积极健康。

一、中学体育训练工作的现状及原因

(一)学生积极性差,教学氛围不够活跃

现今大多数中学的体育课上,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都是接近“放羊”的状态,因为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训练根本就是主观科目之外的业余课程,得不到学生们真正的重视,反而会被认为是学习的负担,所以面对体育训练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有些学生自身体质差,体育训练中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安慰和相应的教学指导,对其就变得越来越排斥,而有些学生对体育训练有高涨的热情,但是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也会变得对体育训练丧失积极性。其实在体育训练的课堂中,那种良好的、积极地教学氛围是很难营造的,但老师却把握不住机会,不能有效的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导致体育训练工作不能起到从根本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能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校领导对体育训练工作的不重视。这是中学体育训练革新发展的最大阻碍。即便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经全部面向素质教育,但还是有多数的校领导转变不过来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只注重升学率不追求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重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课程文理科目,而忽视体育教学,即使依照《大纲》开设体育课,但是执行力度远远不够,没有将体育训练工作融入到教学安排中去。

(二)体育训练形式单一,无法发挥学生个性

现在中学教学的科目中,特别是在主观科目的文理科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模式如多媒体等已经渐渐应用其中,但体育训练却没有跟上这样现代化的脚步,还继续停留在传统的训练模式中,学生们都无法尝试到属于他们的独具个性的训练方式。很多的中学都忽略了体育训练并不是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没能真正了解体育的精髓,没能将素质教育与科学紧紧联系到一起,使得体育训练的方式不仅枯燥而且无新意。

其原因也是关键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好的训练器材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不少学校用的体育器材都比较陈旧、落后,器材的数量和种类也并不多,使得学生们无法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进行训练。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体育训练的发展,教师无法照着体育训练的新模式去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如今科技的发展,学生们接受新事物的范围远远不止是课堂中那些,要想学生们的扩展思维有更好的发展,只有结合高科技设备的教学才能达到效果。

(三)教师责任感不强,教学内容生硬

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师的力量和带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有责任心、号召力、幽默感的老师一定会做好体育训练的工作,相反学生们不会期待一位传统、古板的老师来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这其中的区别在于,有的老师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无意间就把积极活跃的体育课堂变成了禁锢思维与潜力的课堂,注重的问题只是纪律或者一些体育考核内容,导致学生在被限制的情况下对体育训练失去了兴趣。有的老师根本无教学意识,严重缺少敬业精神,只是受到拜金的影响,并不认真对待体育老师这个职业,在教学中得不到保障。

造成这样现状就是因为师资力量薄弱。我国教育领域的师资力量是源源不断的,但是对于中学的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还是明显不足的,还有在学历、年龄、职称上存在太多不合理的情况,而且还有些“身兼数职”的体育教师,教态的端正性很难把握,要不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不足,还有一些是学校的“老前辈”,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意识,不能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

二、中学体育训练工作的发展对策

(一)将科学的中学体育训练工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实施体育教育工作

将科学作为中学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而工作,能促使学校领导对体育训练的支持,也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国家年轻一代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健康的身体素质是作为中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为了给国家做贡献,就要切实的加强体育训练,使学生养成体育训练的好习惯。

(二)加大投入在体育训练设备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应大力支持体育教学,并且为体育训练添置最先进的设备,让学生能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下进行体育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都能做到自我积极训练的状态,也可加强对体育运动会的推广,给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

(三)扩大体育师资力量,加强体育老师的自身素质

在体育训练方面,体育老师的工作起到关键的组织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紧缺的情况务必解决,要不断扩大,让体育教师的队伍慢慢充实,让真正的专业体育教师在有保障的教学中工作不会显得太吃力,也是避免有些非专业的老师在教学中不认真的对待工作,浑水摸鱼,影响教学质量。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树立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和育人的目标,摆正积极的教学观念。同时作为一位拥有多种体育技能、富有幽默感、善带动大家积极性的体育教师,会在带领学生们进行体育训练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有利于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体育教学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这关系到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完成学业,所以,对高中生进行体育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这就涉及了体育训练中安全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学生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与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意义恰恰相反,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加强其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学生体育训练安全的不良因素,从而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解决。

一、体育训练的特点

1.高中体育训练具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

对于高中体育训练来说是一种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的紧张学习中缓解压力,加强其身体健康。

2.具有趣味性

给学生的生活增加一些兴趣爱好,对于高中生的体育训练分了很多种类,有篮球训练、乒乓球训练、体操训练等,开设的这些体育训练项目能够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

3.具有一定的规定

体育训练不只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随便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一定规章制度,学生要根据这些规定来进行体育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训练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不单单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述,只有在体育训练中才能体现出体育的精髓,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健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作用有:首先,让学生经过体育训练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训练中组织学生一起参与,提高学生对团队的意识性,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体力、智力。其次,对于学生的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例如,高中学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面临着高考,学习气氛非常紧张,在日常的考试中有一些成绩不稳定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在遇到挫折时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三、影响体育训练的不良因素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还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因素。

1.在对高中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其安全防护意识不够强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于学生文化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识观念,对自己的安全无法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学生只是顾着球是否进蓝,而忽视了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容易摔倒这一现象,老师也只是传授其技巧,没有过多地对学生的安全进行教育,这就使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很弱,容易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

2.体育训练器材的老化

在体育训练中一些学校由于使用的体育器材比较旧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学生对体育训练中教学器材没有过多的研究,不知道是否能安全使用,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些伤,例如,学校有一些单杠、双杠,这些器材已经出现了晃动,埋在地下的部分已露出地面,出现了不牢固的现象,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使学生发生意外事故。

3.在体育训练课堂上,体育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

由于一些事故的频频发生,一些体育教师会把组织体育训练变为学生自由活动。在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没有老师的看管学生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而做出一些淘气的事情,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老师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失去了体育训练的真实意义,只是给学生的体育训练下了一个理论性的概念,没有真正地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使其身体健康得不到一定的提升。

四、有效措施

1.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安全

学校在课程安排中要重视对安全意识的教育,经常组织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演讲或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安全防护演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加强对安全意识的重视,这样才能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进行教学新观念的传播。

3.及时更新体育训练器材,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4.对学校的体育训练场地建立防护措施,尽量设计安全的教学地形;

5.严格制定体育训练的课堂纪律,防止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因学生之间闹矛盾而发生意外事故

根据以上对高中体育训练不良因素的分析,建立良好的防护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关键,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作者:高鹏

在众多高校中,体育活动首先以体育教学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其次才表现为体育训练,而就竞技体育运动而言,体育运动训练是其最主要的行为表现.因为体育运动训练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尤其是二者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过程中原则、特点方面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相互关联与彼此作用.深入了解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在原则、特征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对于推动我国的体育训练工作与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赛事的具体表现行为,通过它人类可以顺利完成预期的体育目标,实现规划中的体育任务,在激烈的体育赛事中获取胜利.通常体育运动训练就是指以提高大学生或专业运动员的体育成绩为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师或专业体育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的专业化的体育学习、体育训练过程.一般专业化的体育训练由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此外体育运动训练还经常通过一种专业化较强的教学过程表现出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员日常进行的多种活动本身就是训练,这种训练经常以练训课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训练课中,学员开展反复、频繁的身体练习活动,从而完成预期的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训练中,多种外在因素共同影响了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成果.这些因素通常包括训练场地、教学水平、学员自身素质、体育训练项目规则以及体育赛事的场地条件、日程安排等等.就理论方面讲,体育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本质.首先,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也是每个体育运动员接受专业的体育技能教育与体育文化教育,增强自己综合文化素养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可以确保运动员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技能两方面共同提高.其次,体育运功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有着身身的专业需求,即体育体动员必须以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为指导,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身体动运动训练[1].

2体育运动训练的原则

2.1全面训练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必须坚持全面训练的原则.所谓全面训练就是指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把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体育项目自身的特征、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水平以及训练的阶段性目标,协调好身体训练与专业训练的比例安排.全面训练是一种经过科学安排的针对性训练,不是一种面面俱到的盲目性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中,借助各种身体练习方法,来达到增强运动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员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也就是说身体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从而为运动员获取良好的专项成绩打下身体素质基础.而专项训练是针对某种专业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它通过多种专业的训练方法,对该种体育项目进行为时较长的专业性训练.专业训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显著提升运动员的某种专项体育技能.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就体育训练目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体育训练内容而言虽然可能存在些许相通之处,但它们之间表现最为明显的还是差异性.身体训练是进行专项训练的身体基础,专项训练必须以身体训练为基础,才能逐步提升训练成果,提高训练成绩.两者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上,都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某些时候.在具体的实践训练过程中,二者是很难区分的.因为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实践中,身体各项机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引发体内各个器官的相互联系性,使他们彼此作用,共同提升.身体训练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多种身体练习内容和采用多种训练手段,这也为运动员日后专业体育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

2.2区别对待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就是指在进行类型各异的体育运动项目时,体育教练应该综合考虑体育运动项目的类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员的专业运动水平等多种因素,并以些因素为参考依据,科学制定出合理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进程,从而确保运动员能适宜负荷,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训练方法与训练进程.在体育训练中,虽然每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独特的训练特征,训练决定因素以及训练方法,但由于个体的体育运动员的训练状况能够映射出该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开展集体体育运动训练时,个人训练作为集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体育人士的关注.比如在进行排球训练活动时,有的运动员扣位球技不纯熟,有的运动员接发球姿势过低,接发球困难大.教练面对这些体育运缺陷就应该合理安排一定的个人训练,并科学协调好个人训练与集体训练的训练比例.目前我国高校的课余运动训练项目繁多,训练人员数量巨大,但高校的体育教师却非常少,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正确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尽量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将类似或相同训练项目的学员归为同一个训练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这样就显著减轻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训练工作中,不但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区别对待,处于同一体育项目的不同训练阶段时,体育教练也要区别对待,制定出最佳的训练方法.一般在进行同一种体育项目的训练时,训练前期倾向于身体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后期倾向于体育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育技能[3].

2.3主动积极性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必须清晰地告知运动员进行本次体育训练的训练目的,激发出运动员的主动训练意识,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彻底改变传统的体育训练模式,把运动员看作体育训练的主体.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将运动员脑中“要我练”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我要练”的主动思维,从主观意识上唤醒运动员的训练潜能.因为体育运动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也是一个授人以渔的知识传递过程,所以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及各种训练方法等因素是外因,运动员的个人主观意识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只有增强了运动员的主观训练意识,调动起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运动员才能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吃苦耐劳,深入思索,勇于创新,最终取得优异的体育训练成果[4].

3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极为有限,这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对此有必要将体育运动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运动训练,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却使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状况下,高校体育教学只有不断从体育运动训练中吸取经验,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5].

3.1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就理论方面而言,体育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本质,尤其是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其在训练进程中的教学因素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因此各种体育运动训练与高校同一类型的体育教学活动之间有着共通性与互补性,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先进训练方法、科学训练原则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样适用.另外,通过研究与总结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训练原则、训练方法等,可以从中归纳一些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方法.比如,个体运动员示范法、教练演示法等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较为广泛,如果高校体育教师将这些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就可以显著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虽然这些方法以前也偶尔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但是今后,高校体育教师要变“偶尔”为“经常”,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全面普及应用这类方法,真正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再比如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全面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主动积极原则等,也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最常用最普及的原则依据.体育运动训练的原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原则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实施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一点高校体育教育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具体调整安排.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很都可以借鉴专业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原则[6].

3.2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就理论方面而言,体育运动训练主要的训练项目是竞技体育,站在广义角度讲,竞技体育是一种重要的大众娱乐方式,普通的人民大众在精彩激烈的体育竞赛中获得身心愉悦.虽然体育运动训练和高校体育两者的教学内容不完全相同,两者在整个训练过程与教学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两者所属的范畴也不相同,但是体育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这种共同一致的最终目的也决定了体育运动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部分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一般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时间相对漫长,训练过程循序渐进,这些都证明了运动员从体育训练内容、体育训练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体育训练方法,增强了自己的身体机能,高校体育教学要以此为鉴,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成绩.虽然与国外某些体育强国相比较,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体系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和完善,但是体育运动训练自身就是一种专业高的训练活动,它比高校体育教学的专业性、技能性要强很多,所以将体育运动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将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借鉴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轻松化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难题[7].

3.3体育运动训练中先进的体育训练知识与训练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由于专业体育训练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项目训练,它对运动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所以在专业体育训练一般都会采用最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体育训练技能.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先进的、高水准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8]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吸取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先进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此来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革新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最终获得优质的体育教学成果.校方也要积极配合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主动出资为其购买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体育教学器材,优化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条件.其次,高校作为一种教育单位,在归纳总结教学经验、教学规律方面有自己的特长,体育运动训练可以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吸取教学经验,借鉴教学规律,从而提升专业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再者,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只是在技能上比较突出,但在体育理论知识上就趋于一般甚至有些落后,高校体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体育运动员可以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习更为系统化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弥补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为以后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运动训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4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专业竞技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篇(8)

关键词 激励法 高职院校 体育训练运用

激励法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是针对学生训练时候产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的变化,施加一种合理激励性的反馈信息。在高职高专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自定的训练任务,实现队员的训练目标,在训练和生活中适当的运用激励法,能更好的达到使队员产生一种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去调动队员的兴趣和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去能力勉励自己不但向着心中的训练目标不懈努力。因为高职院校学生训练的特殊性,学生的特殊性,从而使学生长期自主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因此,本文结合自己在平时的学生训练过程中就激励法的种类和在平时训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激励法的常用种类

(一)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是教练根据队员的运动成绩和训练效果制定的训练目标,激励学生主动、自觉的为教练所制定合理的目标奋斗,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运动成绩。训练目标的制定必需征询科学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且依据队员平时训练的生理数据和运动数据为依据制定。在队员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激励。在既定的训练目标实现后,因合理制定更高的目标要求,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最终提高队员的运动成绩。

(二)报酬激励法

报酬激励法是在队员利用课余休息时间进行刻苦训练并且达到一定成绩时候,教练员给予运动员的一种物质奖励的方式。这种激励法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使队员有一种知我认同感和满足感,激发队员去的更好的参入到比赛和训练中去。

(三)考评激励法

通过一段时间系统科学的训练之后,队员和教练员是最想知道经过这一段时间训练后的训练成绩。通过事先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组织运动员进行运动项目的考评和测试。体育的规律是在高职高专这个层次的运动员,只要能进行科学合理和认真的训练运动成绩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运动成绩出来后结合队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公证的评判,从而使学生认真自己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部分。

(四)竞争激励法

体育的竞争性就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争强好胜是体育运动员的天性,通过组织适当的比赛的竞争机制,可以强化队员的求胜心理,激发队员比赛的积极性,是队员训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挥。教练可以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势,培养队员的比赛的心理更能科学全面真实检验队员的训练效果。

(五)兴趣激励法

高职体育队员的特点就是参加体育队是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作为第一驱动力,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和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运动成绩是他们训练的源动力。教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善于观察队员心理,及时了解队员的心理变化制定一些训练计划。通过队员的心理特点,来制定与之兴趣向投的目标,来激发队员的训练的主动性。

二、激励法在训练过程中的运用

(一)了解队员,满足队员的需求

高职高专体育队的队员不同于一般的大学和中学,队员的人数较多但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都是抱着一种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热爱而选择参加体育队的。大部分队员身体条件较好或者是因为其它原因或者与自己心中的学校擦肩而过,但是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又使其振奋自己。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体育热爱心理归属感。他们中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喜爱省吃俭用为的就是买一双自己喜爱运动鞋训练用。虽然他们运动成绩不是那么专业,但是他们的在比赛中的精神和态度不输给专业运动员。他们要求最多是打比赛,对训练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所以教练在训练时候不仅仅要教授他们训练的方法,还得关心他们。平时的训练不仅仅就是训练,而是日积月累的吸收等到吸收到一定程度,队员就会在运动的各方面由质变到量变的。运动不仅能满足学生自尊培养,还能找到认同和自信心形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平时枯燥无味的训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手段,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改变的。

(二)赏罚分明,实事求是

在训练过程中对训练表现好的队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可以给予一些他们希望得到并且对他们学生和运动有益的物品。在训练中我会给天给队员做好训练的等级工资,每次每人训练费为10员,但是必须坚持每次训练都到,训练完后给每名队员做好登记。等比赛结束后集中全体队员开总结会并颁发各自的训练费,对那些平时训练积极认真的队员给予额外的小奖励。很多队员是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自己的第一笔钱,都非常的高兴和喜悦。在其后面的训练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得更好。作为教练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去关心自己的队员,用心去对待他们不要去吝啬自己的口头上的表扬和赞许。对那些表现不好没有最求的队员也要先私下找其谈心,并进行适当的批评也能从方面去激励他们,能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向既定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1明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地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整个运动训练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我国三级训练体制的初级阶段。学校体育是我国以青少年为主的全民健身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两者协调发展的体育战略的结合部,是实现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一般需要5~10年的训练时间,这就要求训练工作必须从少儿抓起,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成长,一般都是从学校开始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进一步输送到市、省及至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每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2.1课余性

学生在校是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体育训练为辅,必须在完成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原则,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参加体育训练,所以,学校运动队都统称学校业余××运动队,必须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和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特点,设定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及学期、学年训练计划,一般以每周训练2~3次,每次1~1.5小时为宜。月设循环训练竞赛训练,学期设定小型比赛训练等,寒暑假期则可集中时间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所处学校的地理、天气特点出发;从周围人文特点出发,加强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2.2训练的基础性

学校课余训练主要进行基础训练,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的课余性特点所决定的,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都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基础抓起,着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创造优秀成绩做好准备。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3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

课余体育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因此,教练员必须认真探索、努力钻研,以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训练出一支较高水平的业余运动队来,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3.1重复训练法

因中学生体育技能处于未成熟阶段,他们对运动技术的理解,掌握容易遗忘,采用重复训练法非常重要,如推铅球动作,要使他们掌握“蹬、挺、送、推、拨”这几方面内容,就要单一解释、不断分解、练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渐渐化为自己所掌握的动作技术,成为动力定型。

3.2变换训练法

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因单一训练项目,单一训练方法很容易使人感到乏味,失去兴趣。所以采用变换训练法很是关键,如在不同地方练习同一动作,在同一地方练习不同阶段动作,通过小组赛形式变换训练方法,通过游戏方法来变换训练方法都能达到很好地训练效果。

3.3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可分为持续耐力法、交替法和法特莱克法三种。持续耐力法是指在有氧范围内,以接近相同的速度和负荷强度,并完全根据练习目的来确定持续时间的一种耐力训练法。如中长跑的训练:让学生在田径场上用基本相同的速度跑完一定圈数。交替法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通过有计划地变换速度,在某阶段以很高的强度进行练习,使机体内短暂地获得氧债,在下一阶段又降低程度,重新获得补偿的一种耐力训练法。比如中距离跑的训练一般采用的变速跑,可采用直道加速跑、弯道慢速跑或直道慢速跑、弯道加速跑的方法进行训练。

3.4循环训练法

每个分解动作的完成,以及整套动作的完成,都应是练习一次两次能成功的,必须采取不同的循环方式,如耐力循环、速度循环、力量循环等,除预先确定练习内容外,还可以结合其它方法形成不同的循环方案,以达到提高兴趣,推迟疲劳的产生。

4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

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订,是保证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给教练员老师一个完整的思路,一个经过认真研究得到的训练保证。训练计划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目标以及重大比赛的周期来制定,一般采用下面几种。

4.1训练计划

制订全年训练计划要根据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本年度的训练目标、任务来制订,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掌握程度、参加比赛的次数、级别分为上下部分,即按学期划分,另外可根据竞赛任务和项目特点,制订单周期或双周期计划,全年训练计划的总目标和各项指标要切实可行、留有余地,并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在综合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4.2阶段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主要以全年训练计划中该时期的训练目标,上下时期阶段的训练为依据来制定。制定的内容要更具体、切合实际。阶段训练计划有着不同的类型,有基础阶段训练计划(以身体训练为主,其生理负荷较大量强度的增减应相互配合并保持在一个相当水平上)。准备比赛的阶段计划(是参加比赛前专门安排的训练计划,主要进行模拟比赛训练,以适应比赛的场地、气候、环境等)。比赛的阶段训练以及临时性短期集训训练。制定阶段训练计划要明确阶段的时间由几个小周期组成的。

4.3周训练计划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周训练一般每周2~3次,每次1~1.5小时,要设置周训练计划表,制定周训练计划应考虑各项目的特点。可根据训练课的主要内容安排,一般在准备期采用,对身体机能要求较高的周期性项目,如中长跑,可以训练负荷为主来安排,一般在准备期后阶段和比赛前阶段采用。

4.4训练课计划

训练课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它要根据周训计划来安排的,内容包括训练目标与要求、动作顺序、课的内容与手段、组织形式、时间与负荷等。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训练计划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基本环节。

5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篇(10)

一、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激发体育训练兴趣

民间体育游戏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不仅具有健身的效果,还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符合当地人的风俗和习惯,不同年龄的人也喜爱不同的体育游戏。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构建魅力体育课堂,有必要引入民间体育游戏,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选择与运用,契合教学内容与目标,激活学生兴趣,实现体育素质培养目标,让学生参与快乐的体育活动。

如小学体育学习中,走、跳、拉、提、抖等动作训练,是体育课程中非常频繁的训练项目,而单纯的肢体动作训练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若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抖空竹”,就能将这些肢体动作训练变得有趣而高效。结合“抖空竹”活动,学生灵活配合四肢,展开四肢的各种细节动作训练,并结合竞技模式,激活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发展学生体育素养。

二、引入民间体育游戏,鼓励合作参与竞争

民间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文化性、健身性等,成为引入体育游戏的决定因素。而其中体育游戏的竞争性又为构建魅力体育课堂奠定了基础。很多种类的民间体育游戏,能蛞孕∽楹献餍问秸箍,通过引入竞争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体育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竞争模式下,发散思维,创新思考与实践,合作搭配完成竞争过程,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竞争意识。

在合作与竞争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并在竞争鼓舞下,尊重对手,关爱同伴,感受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调节身心,发展心理素质。如“四方形拔河”游戏的引人与实施,教师先讲解游戏规则,学生发现这与平时的拔河游戏不同,有4个角度,每个角落站一队人,合作互动,抓住了摆放的小红旗后,则为胜利。该游戏中,学生需要合作互动,注意拔河的角度和方法,力往一个方向使,注意使力的方向,并派遣最后的成员抢红旗。在竞争模式下,学生发展了抗挫折能力和竞争意识,实现了体育育人的目标。

三、引入民间体育游戏,完善学生综合能力

对体育的错误解释是,体育活动只需要动手,活动身体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体育不仅是身体的训练过程,还是思维的活动过程,如果不加思考进行体育训练,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大脑的思考配合身体的动作训练,指导训练,才能凸显出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引入民间体育游戏,教师通过科学设计、组织与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并合作探究,实践参与,能逐步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感受民间体育游戏中的智慧和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寻其内涵与体育游戏的意义,并在全身心参与游戏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如“踢毽子”游戏,需要学生动作准确,技术到位,把握住毽子的重心,全身心投入,动作敏捷,反应迅速,才不至于将毽子落下来。踢毽子可以独自游戏或合作游戏,结合竞赛形式,比拼踢的花样、时间和次数,让学生思考踢毽子的方式,并掌握技术与身体的平衡性,实现竞技比拼的胜利。由此,通过引入民间体育游戏,能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与学习能力。

四、引入民间体育游戏,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让终身体育融人小学生的生活中,可以引入民间体育游戏,让民间的智慧和游戏的乐趣,优化魅力体育课堂。体育活动具有终身性,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的生命中都存在。引人民间体育游戏,选取恰当的、适合学生性格特点的游戏内容,教给方法,引导创编和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终身体育理念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设计固定的体育锻炼和分享时间,加强对学生某种民间体育游戏的指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使得体育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落实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理念。如抽陀螺、滚铁环等民间体育游戏,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适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放学后,基于兴趣小组的模式,参与到抽陀螺、滚铁环小组活动中来,大家分享游戏经验,并分组参与体育游戏,结合竞赛、合作与分享的形式,感悟体育的快乐与智慧。教师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抽陀螺时的手臂用力方式,滚铁环时要注意掌握平衡。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篇(11)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教育人才的重点基地,体育训练的开展不仅在强度、负荷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承担了重要的竞技比赛任务,学生所接触的体育训练种类更加全面。因此,在体育院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更为严峻的体育风险。尤其是面对格斗对抗类如散打、拳击等风险性较大的项目时,部分体育院校为避免竞技的风险性,削弱了此类项目的训练内容。

如果一味地为避免风险而减少训练种类,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不利于此类运动项目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处理好追求风险利益与防范风险损失的关系,对体育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

1.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定义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这一特定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是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也就是在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1]由于体育院校是专门从事体育教育训练的学校,学生接触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训练更为频繁,体育风险更大,对风险的管理也更为必要。

“体育风险管理”一词,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美国,当时主要使用的是“体育风险管理策略”、“体育风险管理技术”。目前,国外“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定义有多种,从众多定义分析看,“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预测体育相关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共识的概念为:“体育风险管理是指规划、管理和控制一个体育组织或体育机构的资源,以使由于该组织或机构举行的体育活动造成对他人、社团实体、社会和它自身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过程。”[2]

2.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特征

体育院校作为体育教育和从事运动训练、竞赛的专业院校,在校学生除需要掌握满足课堂体育教学的技术外,还要熟练掌握专项技能,甚至参加竞技比赛。因此它既具有普通学校体育风险特征,又具有竞技体育风险的特征。

2.1风险诱因的主动性

体育院校有些体育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要求主动攻击、积极参与对抗,如在散打、拳击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动作时,一定要快、准、狠,强调一击致敌。此类的项目训练中相互配合训练的学生在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和避免运动损伤中,很难把握其中的度,容易形成运动伤害。另外,由于体育院校的竞技性,学生在参加运动竞赛争取更好成绩时,会不顾及一些小的伤病而坚持进行训练,这就与运动损伤的恢复和紧急治疗方法背道而驰,造成了学生“轻伤不下火线”的意志坚强与伤病共同“发展”的现象。

2.2风险结果的严重性

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轻则受皮肉之苦,重则伤筋断骨,甚至丧失生命,不仅给受伤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而且给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困惑,进而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体育院校由于对其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要求比普通高校更为严格,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也存在着更大的风险。

2.3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实战性强,对抗性、危险性项目较多。在教学组织中稍不留意或保障措施不到位的话就会出现重大事故。而这些又是体育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为以后从事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打基础的基本内容,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又避免体育风险,给体育教学和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

3.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

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体育院校体育的实际,将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主要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与检查。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包括认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根据体育院校体育风险形成的原因,可将体育风险分为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大类。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练员。体育院校的部分教师有普通教师和竞赛教练的双重身份。环境因素包括场馆、设施、器材等。管理因素包括教学的组织、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具体见表1。

3.2风险评估

体育风险评估就是指在对体育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二,风险的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析;第三,风险可控性分析。

在对体育院校的体育风险进行评估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体育院校的特点,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强调敢于拼搏、刻苦训练的竞技体育精神。如果仅注重体育风险损失的规避,过多地考虑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消极因素,就势必使教师和学生在惧怕运动伤害等风险损失的同时,放弃部分特色体育项目的训练,难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能力。

3.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对可能遇到的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提出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措施与整体策略,这个过程是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接受风险等。除应将降低风险应用于整个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外,针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还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体育院校体育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应对的定性分析表(见表2),以便从决策的宏观视角应对体育院校体育风险。

在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的分析(如表2)中,对发生概率高、损失比较小,而训练比赛迫切需要、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采用化风险减轻的措施,如高难度动作的学习、实战对抗的需要等;对一些发生可能性小、后果不严重的风险通常采取自己承担接受风险的策略如训练中常出现的肌肉拉伤、损伤等;而对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都较大的风险,如果竞技比赛迫切需要甚至是必须时,则尽可能采用风险转移、风险降低的策略,通过为体育训练相关的人员购买教育保险、人身安全保险及财产损失保险等保险来转移,或者通过安全教育宣传、相关制度规则来降低风险。而如果训练、教学暂时不需要或需要迫切性较低时,则可以采用风险规避。例如,个别学生身体存在特殊疾病或不适宜运动时,教师应禁止其参加运动训练。

3.险监控与检查

风险的监控与检查主要指对各类风险及风险应对策略的计划、步骤的监控与检查。为更好监控体育风险,学校应成立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步骤,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制定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的目的在于创造给良好的运动环境,维护场地器材和设备的完善及安全,降低体育伤害程度等,要达到这些目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更为重要。执行风险管理计划要求风险管理机构及成员合理分配任务,对计划进行审定;制定风险管理方案,明确相关方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信息获得必须有制度保证;在监督上要与每个机构结合对管理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调整。风险管理小组在计划的执行与监督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计划在执行与控制阶段,只要严格按照计划来开展工作就应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的执行是变化的过程,一些原本存在的风险可能会消失;一些原本低级别的风险会变成高级别的风险;并会产生新的风险,这将加大风险管理的难度。所以,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机构应该予以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规避。为此,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应该建立日常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定期沟通就成为极为重要的监督工作。这样可以实现及时反馈与补充,并能持续不断地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

4.结语

体育院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适应体育教育改革的尝试,在体育院校领域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在降低体育风险危害的同时,主动追逐风险利益的意识,以期从体育风险中获得较大的利益,培养出体育基础扎实、竞技能力突出的教师和运动员。本文通过分析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特征与过程,为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立春,常立飞.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学刊,2010,17(3):41.

[2]张大超,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7):44-45.

[3]汤卫东.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20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