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急救护理流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和主动脉夹层等。非心源性胸痛为急性胸痛常见的原因,在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ACS占绝对多数,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可能误诊、漏诊包括ACS在内的胸痛疾病比例非常高[1],在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尤为明显。快速、安全、有效、经济的急性胸痛诊疗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2-3]。
为了优化、简化、规范我院胸痛救治流程,提高鉴别诊断、治疗水平与胸痛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我院在急诊科实施参考胸痛诊疗指南结合医院实际建立的急诊胸痛诊疗流程自2015年开始,对急性胸痛患者实行标准化管理。目的在于将急诊胸痛患者准确区分为三类:低、中、高危,低危患者只需要检查明确病因或者门诊随访,而高危患者需要紧急严密的观察监护和处理。
1 临床资料
该标准化诊疗流程主要针对的是年龄>14周岁,起病或症状加重
2 方法和步骤
根据这个目标,流程的管理如下:①询问病史时做到简明扼要、体格检查要全面而重点;②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需在5~10 min内完成,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若有缺血改变时;③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进入下一步骤相应的医疗干预;④中低危胸痛患者转至门诊或普通急诊进一步诊治。
2.1病史及体检 病史询问的要点:①放射痛部位与疼痛部位;②疼痛性质与程度:锥痛、酸痛、压榨痛、闷痛、隐痛、灼痛、剧痛;③阵发性或持续性:持续时间、起病时间;④影响因素:活动、呼吸、药物、姿势、咳嗽、进食;⑤伴随症状:吞咽困难、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闷、大汗淋漓、腹痛、晕厥;⑥处理经过:药物;⑦是否外伤;⑧既往史: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吸烟史、家族史、糖尿病病史。
体检要点:①一般检查:常规测量双侧血压、呼吸频率、嘴唇颜色、双侧桡动脉搏动强度、神志;②视诊与触诊:胸廓有无不对称或压痛;胸部皮肤有无疱疹、红肿;③叩诊:胸部叩诊有无过清音、心界大小;④听诊:杂音、心音、节率、节律、心包摩擦音;胸膜摩擦音、双肺呼吸音、干湿音。
5 min内应完成询问病史和体检,可以初步评估出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包炎、气胸等五大高危胸痛的可能性。
2.2心电图及其它常用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检查在10 min内完成,加做右室及后壁导联若显示缺血时;动态加长记录可能出现的复杂心律失常在显示节律不齐时;需复查对比在无特异性改变时;②X线胸片检查:显示气胸、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肺炎、肋骨骨折、心力衰竭或心包积液。X线胸片正常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可能;③心肌标志物:协助诊断心肌炎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和肌红蛋白。心肌梗死诊断标准首选肌钙蛋白。即使心肌标志物正常也不能排除上述诊断,需动态监测;④胸部CT:确定肺栓塞、气胸、肿瘤、肺炎等;胸部增强CT作为确定主动脉夹层首选;⑤超声心动图:确定心瓣膜病、心包积液;可以协助诊断主动脉夹层。
2.3胸痛的急诊诊治流程。
2.4高危胸痛的筛查 完成心电图检查后的胸痛患者,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收住病房或及时转诊至可行急诊PCI 医院。
低危:心绞痛+心肌标志物阴性+无ST-T改变-UAP;中危:心绞痛+心肌标志物阳性或阴性+发作性短阵ST段压低-UAP;高危:胸痛+心肌标志物阳性+ST段抬高-STEMI;胸痛+心肌标志物阳性+持续(>24 h)ST段压低-NSTEMI。
2.5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急诊诊治流程[3-4]。
2.6中低危胸痛的处理 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排除高危胸痛的患者转至普通急诊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胸痛病因,分别请相应专科会诊,给予相应治疗[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在大城市中少数大医院才拥有先进医疗技术,而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才是广大患者最容易接触到的医院,诊疗技术不足。标准化的诊疗流程使以往依靠医护人员个人经验指导并决定急诊胸痛患者诊疗的现状得到改变,可依据流程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减少了低危胸痛的过度医疗和高危胸痛的漏诊。
临床观察显示,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和实施使得胸痛确诊时间显著缩短,不仅提高了早期诊断和治疗ACS的能力,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危险,并准确筛查出主动脉夹层、肺栓塞以及ACS低危患者,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治疗,改善了ACS和其他致命性胸痛预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就诊满意度。做到胸痛患者任何时候到达医院均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丁国娟,金春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至急诊科时间间隔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19(13):1548-1551.
[2]高云,阴W茜,孙涛,等. 急性胸痛评分及血清B型脑钠肽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 29(1):37-4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09-01
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哮喘持续发作会导致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循环衰竭及酸碱平衡失调[1],病情迅速恶化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有效的急救及护理措施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我院2008年6月~2013年10月对23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流程化急救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6月~2013年10月治疗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4~67岁,平均年龄(31.15±2.16)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9.51±1.6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标准[2],均有哮喘病就诊史。排除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应用药物禁忌证。
1.2方法
流程化急救护理分为院前急救护理、运送途中急救护理与院内急救护理。
1.2.1院前急救护理:当救护车到达至现场时,应立即为患者采取半坐或端坐卧位,给予正确的吸氧,吸氧时保持呼吸道湿润,防止气道痉挛。对意识障碍患者给予S型口咽管,可以防止舌下坠,增加通气,给予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等呼吸兴奋剂静滴,呼吸衰竭者可行球囊面罩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昏迷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尽快缓解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注意预防呼吸性酸中毒,并发心力衰竭者可使用西地兰、速尿等进行强心、利尿治疗,休克患者按抗休克处理。同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测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及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运送途中急救护理:对患者要正确的搬运,搬运时一般病人采取坐位,可用轮椅搬运,休克病人取休克用担架搬运,运送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病情不再恶化,尽量缩短途中时间,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保持静脉管道的通畅,注意保暖。应用车载电话报告给医院,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应急措施,人力、物力准备。
1.2.3 院内急救护理:对急救护士要进行职责分工,使急救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治疗,心理护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患者若烦躁不安、精神紧张,可适当地给予药物治疗,但禁用吗啡和大量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监管护士准备抢救仪器(吸痰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接心电监护、做心电图,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吸痰、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准备抢救车、抢救药品,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予平喘解痉,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轻心脏负荷,查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输液时严格控制40滴min以内的速度。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
急救措施包括:(1)补液及解痉、止喘 :氨茶碱250 mg,加入20%~50%葡萄糖溶液20~40 ml,静脉推注10 min以上,30~60 min后可以每小时1 mg/kg氨茶碱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不超过1~1.5 g,根据心脏情况,每日补液2000~3000 ml,一般40~60滴/min。(2)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00~300 mg,加入液体中静滴,一般3 h左右起效,第7天可使哮喘缓解,后逐渐撤退,但反复应用激素者要慎重,治疗中注意低钾、代谢性碱中毒加重组织缺氧。(3)抗生素: 大多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急性发作者伴有低热、白细胞增高时尤应选用。(4)纠正酸中毒:当各种药物治疗无效,应反复测定动脉血气指标,酸中毒者降低机体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可用5%碳酸氢钠2~4 ml/kg,静脉滴注5~10 min,但仍需注意补碱留有余地,避免碱中毒发生。(4)给氧 :低流量1~3 L/min,鼻导管给氧,氧气宜温暖湿化,避免引起气道干燥痉挛。(5)吸痰 : 协助患者更换,拍背,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将痰咳出,严重者采用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痰液黏稠排出不畅或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准备。
2结果
23例患者中显效14例,显效率60.9%;有效8例,有效率34.8%;无效死亡1例,占4.3%;总有效率95.7%。
3体会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各种环境和心理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3],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咳嗽等,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4%[4],重症哮喘的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由于重症哮喘发病急,病情重,痰液粘稠,不易咳出,阻塞支气管,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就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抢救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除了对病人生命体征、一般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程度、心电图及血气分析进行检测外,还要重点观察:(1)哮鸣音,肺部哮鸣音是支气管哮喘的典型体征,若病人出现“寂静胸”提示病情危重。(2)烦躁不安,若病人出现烦躁不安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逐渐加重、肺部音减少或消失、意识不清神志昏迷,大多数由于痰液阻塞支气管,应及时采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3)并发症,若病人突然出现胸痛伴有严重呼吸困难、大汗、脉速而弱等,应警惕并发自发性气胸或纵膈气胸的可能,应立即做胸部X线片检查,并做好急救准备。
抢救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不能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和一般的护理,一定要把抢救的时间与高效的急救护理工作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抢救目标。应用急救护理流程,护理工作分工明确,强化了医护协。护士由被动变为主动,院前急救正确评估,果断处理突发事件,运送途中针对患者病情提前报告给医院,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应急措施以及人力、物力准备,为病人住院治疗争取了时间,避免了患者入院以后再准备造成的忙乱、低效、差错。入院后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各自准备,为挽救患者生命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
急救流程化护理通过对患者采取舒适的、氧疗、监测、改善通气功能、合理用药、心理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过程及时缓解患者哮喘症状,阻止病情的发展,缩短了抢救时间,及时有效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锦.流程化护理干预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救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6):1135-1136.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087-03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中老年人高发,病死率高,及时救治和正确处理能为进一步溶栓或介入等治疗争取宝贵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院前急救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关键环节,研究显示,约6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前死亡[1]。急救护理贯穿整个急救过程,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救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将有利于提高急诊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我院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治,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出车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男73例,女49例,年龄42~74岁,平均(58.39±10.28)岁,发病至入院0.5~5 h,均有冠心病史,合并高血压58例,糖尿病39例,冠心病71例。其中2011年8月~2012年3月接诊58例为对照组,2012年4月~2013年2月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64例为观察组,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及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急救人员配置 两组均由急诊急救技能熟练的高年资主管护师带领,根据技能熟练程度合理搭配,每组配置2~3名主管护师和1~2名护师,两组护理能力基本均衡。
1.2.2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接听电话出车到达现场急救处置转运途中急救护理返回急诊接车护理,呼叫医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抽血、心电图、生命体征监测及完成各项检查遵医嘱对症处理办理入院手续做好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准备或转ICU、心内科病房。
1.2.3观察组 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接听电话出车电话咨询和指导到达现场急救处置转运途中急救护理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2]评估病情联系急诊做好接诊准备,呼叫医生接诊返回急诊接车护理,开启绿色通道建立静脉通道、吸氧、抽血、心电图、生命体征监测及完成各项检查再次采用APACHEⅡ评估患者状态遵医嘱对症处理做好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准备或转ICU、心内科病房,同时办理入院手续。①细化达到现场前准备,接听电话后立刻护理团队出车,并进行电话询问(急救电话拨打者,包括家属或陪同人员)患者临床表现、状态及进行现场急救护理指导,平时备有硝酸甘油者,先行舌下含服;出现胃肠道症状呕吐者,应立即清理呕吐物,避免误吸;避免搬动患者;急救人员据此进行判断,做好相应救治准备;②到达现场后立刻实施现场救治,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心电监护,了解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安慰患者并做好转运准备,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风险并签署转诊同意书;③转运途中先行评估患者病情,在相应急救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精神状态、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监测采用APACHEⅡ评估患者病情,进行危险分层,联系急诊室告知患者状态,呼叫医生准备接诊,对病情较重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和接诊准备,甚至做好抢救室准备;④急诊接车后开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科、检验科、心电图室、介入科等多科室联动,入院后立刻进入准备好的病床或抢救室行床边护理或抢救,做好术前和专科准备,再次评估患者病情状态,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做好相应护理监护;⑤患者入院后同时实施进一步处理和办理入院各项手续的双通道,争取急救时间。丰富和细化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将院前抢救时间提前,并形成抢救、转运、溶栓或介入、转科的无缝衔接。
1.3观察指标及评价依据
观察两组出诊时间(出车至返回急诊时间)、救治时间(发病至救治干预时间)、溶栓或介入时间(入院至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间)、急救成功率(院前急救至转出急诊科前)、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转出急诊科后,排除急救死亡者)、患者满意率(排除急救及住院期间死亡者)。根据病历记录收集资料,采用满意度评价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满分10分,>8分为满意;5~7.9分为一般;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措施时间比较
两组出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救治时间、溶栓或介入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急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2.3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情况
观察组转运途中APACHEⅡ评分为(19.13±4.39)分,入院后APACHEⅡ评分为(20.51±3.78)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672,P = 0.87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或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性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心排血量骤降、心肌耗氧量剧增等多种原因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2/3的患者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3],但往往被忽视,发病时最突出的症状是心前区疼痛并伴有左上肢放射痛,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加剧,坏死范围增加,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在等待急救车到达的同时病情可能不断加重,期间宝贵的时间被浪费;即使急救车能以最短的时间赶到现场施救,在转运途中病情仍可能恶化甚至死亡[4],因此,院前急救准备和措施的完善至关重要;到达医院后常规流程中存在繁琐的手续办理和诸多不合理规划导致的无序,尤其是在危急重症抢救过程中,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极易造成抢救时间的延误、医技科室不能及时配合、手术室和转出科室协调不到位等。因此,对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改良、使之更适应危急重症抢救的需求迫在眉睫。
我院根据操作规范和临床经验在原有的急救护理流程基础上进行丰富和细化,并加强环节的紧凑性,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绿色通道紧密衔接,多科室联动配合,打通急救生命通道。其中,最为明显的改变是在急救车到达前,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尽可能地为患者早期获救创造条件,尤其是在家发病或亲友在场的情况下,患者获得早期救助或者早期服用急救药物的可能更大,其中冠心病、心绞痛病史患者平时常备有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在医护人员电话提示下,陪护者可取得药物并使患者服下,以达到早期改善心肌循环的效果,缓解患者症状[5];同时能避免由于陪护者在不具备急救常识的情况下,搬动患者,减少二次伤害[6];在疾病发作时还可能出现呕吐或口吐白沫等症状,极易阻塞气道,发生窒息,或者发生误吸导致额外伤害的发生,应给予清除[7];在急救车到达前对陪护者的急救护理指导能尽量增加患者抢救成功的机会,减少损伤,为患者争取获救时间。同时医护人员在询问患者情况、状态过程中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预判,为现场施救做好充足准备。
转运是急救风险较高的过程,患者可能在急救车达到医院前死亡,可能引发医患矛盾,因此在电话指导、现场急救和转运过程中对患者、陪护者、家属的心理安慰和必要的风险告知,将有助于平复其情绪和接受抢救风险[8]。急救过程医务人员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常常忽视了与患者、陪护者、家属的交流,更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其实只要在急救间歇给患者和家属一句关心的问话或者一句贴心的安慰,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9],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并不会增加医护人员工作负担。转运过程中仅对症处理仍不足以让患者在达到医院后得到最佳的接车救治,在途中对病情的早期评估对危险进行分层,能为急诊救治准备提供预案参考,使急诊及其他相关科室做好相应的准备,医生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当患者到达时,立刻进入急救绿色通道,依据预案按部就班地进行处理,减少临时协调过程,提高抢救处置和急诊检查的效率[10]。值得一提的是,让办理入院手续等操作与抢救同时进行,实行双通道,可节省时间,避免矛盾产生。
我院优化的急救护理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出诊时间相当,但观察组救治时间和溶栓、介入治疗时间显著缩短,表明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流程虽然丰富和细化了院前急救的内容和方式,但并未增加耗时,而患者获得救助的时间却大大缩短。心梗18 min后心肌细胞开始坏死,3 h后坏死区域将扩大至全层的2/3,6 h后可能发生透壁性坏死[11],因而观察组患者更早得到治疗,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成功机会。两组急救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住院死亡率均少于对照组,表明在急救阶段争分夺秒和全面周到的准备不仅提高了急救过程的效率,还有利于患者预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比较结果表明,患者病情在转运至入院急救后无明显恶化,APACHEⅡ评分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11],对照组并未进行APACHEⅡ评分,因而未能进行对比,但观察组在院前急救到入院抢救过程中病情平稳为后期治疗提供更好的条件,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降低。对存活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快捷有效救治和温馨交流,让患者对护理干预更为满意。急救过程忙碌而紧张,科学合理的规化能增加有序性,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文关怀的引入,从而提高急诊医疗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林金生,任伟胜,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48-1850.
[2] 钟菊芳. APACHEⅢ评分在老年重症患者应用中的评价[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701-1702.
[3] 孙丽梅,李星. 北京市顺义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医疗服务时间延迟原因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11):1007-1010.
[4] 姚勋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应用[J]. 安徽医学,2011,32(3):358-359.
[5] 符志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85-3186.
[6] 张明,陶旭,王蓬波. 5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特点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72-1373.
[7] 文秀兰,邹利群,马建英. 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时间延误分析[J]. 华西医学,2009,24(9):2438-2440.
[8] 刘国霞.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流程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0):166-167.
[9] 王琼涛,彭清臻. 8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1):31-32,38.
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症,一般表现为心脏排血量降低及肺循环淤血。而这些症状又会引发身体各个部位的并发症,比如呼吸困难、缺氧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威胁患者的生命。虽然急性左心衰竭病症致死的人群在每年都有所降低,但是其发病率却居高不下。急性左心衰竭病症的严峻性要求广大医疗人员必须重视这一病症,推陈出新优化其急救流程,提高护理工作的时效性,最大程度地降低病症致死率,最大概率地提高患者康复率[1-2]。为了研究优化后的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时效性影响,进行以下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试验目的,通过排除病症较为严重及语言能力表达较弱的患者,医院最终选取了最近4年来就诊的40例患者。通过心电图和X线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最终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病症。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9.6岁,其中患心肌病2例,心律失常的5例,合并高血压6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1~71岁,平均59.7岁,其中心肌病3例,心律失常的3例,合并高血压的8例,冠心病6例。
1.2 方法
观察组使用优化后的急救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救治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指导患者做好各个环节的检查,并加以记录,按照相应程序进行输液和构建静脉通道。
1.3 优化急救方法
(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及分层诊治。若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两肺有哮鸣音等,呼吸频率显著增快,严重者甚至出现低血压等。增加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脑钠肽等指标,进行辅助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性心衰分级标准,Ⅲ级为严重心衰,伴有肺水肿,两肺不满细湿音,Ⅳ级为心源性休克,伴有低血压、少尿、紫绀、出汗等症状。急性心衰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进行分级,Ⅲ级表现为肺部干、皮肤寒冷,Ⅳ级临床表现为肺部有湿音、皮肤寒冷。(2)以护士的资历、工作经验、责任心、急救技能等为依据,合理安排人手。首先高年资护士进行分诊后,用轮椅将患者推入抢救室,并在30 s开放绿色通道。低年资护士在3 min内协助完成吸氧、心电监护、评估等基础急救措施。高年资护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完成静脉留置针,完成血常规、血生化、脑钠肽等标本的采集。送检单标明急救绿色通道标识。(3)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优化后的急救方式,首先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比如心理护理、护理、体征护理等。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可以给患者讲述一些典型的案例,让患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战胜病魔的人和事。护理就是让患者坐着,双腿自然下垂,及时构建静脉通道,根据医嘱进行镇静治疗,强心治疗,扩张血管治疗和利尿治疗等。在给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给药说明书,按照规定的给药量进行科学的操作。体征护理的目的就是保证患者气道畅通。指导患者如何使用鼻导管进行高流量吸氧。(4)急救后的指导工作,通过护理和救治,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回复正常。此时要把患者转移到CCU病房。在转运患者的时候需要平稳温柔。转移过程中准备好急救箱,以防突况的出现。同时做好交接工作,和UUC病房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把患者的具体情况告诉他们,以便UUC病房人员做好救治工作。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两组患者进行急救0.5、1 h之后观察急救效果。并制作问卷调查表格让患者进行评价,评价满分是100分,得分越低表示满意度越低,反之则代表满意度高。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的急救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在急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比,观察组患者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满意度、急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这一病症,传统的治疗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往往工作目标不明确,操作也不是很规范,从而影响了救治效果。其治疗方式的优化措施就是优化急救护理方法,限制各个环节的急救护理时间。让救治流程优化重组,使每个环节衔接自如,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救治流程优化就是对传统工作流程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和补充,甚至更新和重建。通过优化,提高整体护理工作效益,减少医疗意外为核心的护理过程。患者通过优化后的救治方式,节省了住院时间,以及很多环节的消费。优化后的治疗方式,有效地避开了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优化后的救治方式能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成功概率,从而提重患者的存活率。同时还推进医院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了对急救物品、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工作,方便了以后的取用和防止,节约了时间。同时也完善了各种应急预案,比如人力资源应急管理,医疗设备损坏等。加强了医院护理员的处理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3-5]。
人员配置:急诊科配有司机5人,医生6人,护士7人,均熟练操作各种急救技能,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流程。
设备配置:配有救护车5辆,车上配有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车载吸引器、气管插管、心电图机、血糖仪、血氧饱和、夹板、急救箱(内有各种急救药品及输液用具)、氧气筒等。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与卫生局120调度中心建立信息网络通讯,接出诊调度指令后,打印调度单,按指令所示的地点一车一医一护赶赴现场,白天1分钟内、夜间2分钟内出车。到达现场后,经医护的初步判断伤情后由司机通过车载通讯系统将大致的病情、病员数量通知院内当班护士及120调度中心,以便做好急救和增派车辆准备。医生和护士首先将患者脱离现场,进行检伤分类,做出醒目的标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急救检伤分类标准:①生命垂危,需要立即治疗,而且有望救活的伤员(红色标志,提示优先1级);②生命没有立即的危险,需要紧急但不是立即处理的伤员(黄色标志,提示优先2级);③需要简单处理的伤员(绿色标志,提示优先3级)[1]。以便于途中和院内的救治、护理与观察。护士测量血压、吸氧,据病情留置针建立1~2条静脉通道及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保持气道通畅、抗休克等,协助医生行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为院内急救护理提供有利保障。
院内急救
院内急救护理流程:①启动绿色通道制度:当班护士接到司机通知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应急预案,电话通知医院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担架陪护队及听班护士,由总值班协调,麻醉师、陪护队及听班护士提前赶到科室,同值班的护士、医生待命,备好一切抢救器械、药品等。对参加救护的医、护、陪护人员进行分组,实行定患者、定医护、定陪护人员的分工责任制。这样,统一指挥,调动全院力量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护理。②紧急救护: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马上进入急救绿色通道。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指挥救护工作,1个急救小组负责1名患者。由护士进行编码及腕带双重身份识别,医护分别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神志、瞳孔、血压、气道等,迅速实施抢救生命的各项措施,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等。分别为患者填写各种化验单、检查单、抢救记录,从各项治疗、护理、患者的安全到检查全程陪同。③心理护理:突发的意外伤,不论病情轻重都会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当患者或面露痛苦表情时,护士一定要给患者心理支持,通过微笑的表情、真挚的交谈、轻柔而熟练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④患者的转送工作:在进行急救的同时,与相应科室及时联系,做好接纳患者的准备。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由陪护队员及时转送至ICU、手术室或各科病房。这样相对缓解了人员紧张状况,也有利于危重患者的重点抢救。
紧急救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①各项医疗费用的处置:每个患者均一律免挂号、付费等手续,所有治疗、检查、用药均有总值班签字,实行先治疗、检查、手术、住院,后付费的急诊绿色通道制度。②规范抢救护理记录:为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减少护患纠纷,据科室情况,制订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单,它包括日期、患者的入院时间、姓名、性别、年龄、接诊地址、实施抢救时间、送各项检查的时间、生命体征、主要抢救措施、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参加抢救人员及患者的去向等,以及“三无”患者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现金,由当班护士2人清点后双签名等。
讨 论
急救护理工作流程的实施,有效地激活了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避免和减少了各种纠纷和事故的发生;缩短了管理宽度,对年轻护士的培养发挥了良好的带教作用,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性提高。
制定急救绿色通道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医护体系,总值班协调,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科学的管理,有序的组织抢救,以最大限度降低造成的伤害,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简化就诊流程,减免手续,实行首诊首接负责制,保障快速、高效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是批量病患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重视急救技能培训:为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我院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急救演练:如急救技能培训,与社会相关部门协同进行不同性质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等。每次抢救或演练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抢救程序与方法。通过培训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素质、高度责任心及敏锐观察力的急救护理队伍。
准确、及时、客观、内容齐全的急诊护理抢救记录,有利于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整理工作:抢救工作结束后,整理清洗用物,归还原处;补充急救药品;补办一切手续,完善各种记录;完成医疗费用、药费等的结算等。
急诊科是病重患者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医院中抢救任务最为繁重的科室。急危重症患者通常其病情较为严重,发病较急,需要尽可能的节省时间,这就需要在抢救患者的时候,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争分夺秒、通力合作,提高抢救的效率。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一定阶段的265例临床病例,其中男性患者占有157例,女性患者占有108例,这些患者在进院时期就需要进行临床的抢救,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6~75岁,其中车祸患者112例,中毒患者5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35例,重度中暑患者2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患者20例,其他19例。
1.2方法 在对于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实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通过整合医院的资源,把抢救人员、护理人员、仪器设备等最优化,并针对患者病情状况,制定相应的抢救流程,保证整个抢救流程有条不紊,充分节省时间。
1.3抢救结果 本组265例急诊重症患者,抢救成功234例,有效率88.3%,抢救总平均时间为18.5 min。抢救后患者的状况相对于传统的无流程配合的抢救患者有明显的改善,其各项生命指标都比抢救前运行良好。这充分说明在抢救科实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可以提高抢救的效率,并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生命指标。
2 制定抢救护理配合程序
本文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抢救护理配合程序在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面详细分析整个抢救护理配合程序的具体步骤,为抢救流程的设置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
2.1抢救时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 根据抢救的情况和抢救护士人数的不同,制定了三种不同的抢救护理配合程序,并充分考虑了护士人员资质的不同。首先是三人分工法,选择工作经验丰富、资历较老、等级较高的护士作为主管护士,其主要的职责是负责呼吸系统管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协助医生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负责抢救现场的全程指挥。同时选择中年资护士为乙护士,其主要的责任是负责整个抢救过程中的循环系统管理,例如如快速建立多个大的静脉通道,抽血、配血、输液、输血。协助医生作胸外心脏按压、除颤,行多参数监护仪监护;执行口头急救用药医嘱;配合医生行各种穿刺检查。此外选择低年资的护士作为丙护士,其责任是进行创口的压迫止血包扎,负责抢救记录及抢救联络工作。
再者还有两人分工法,甲、乙护士的年资及职责与三人分工法相同,甲护士同时兼顾丙护士工作。或者是一人分工法,由医生负责呼吸系统管理,承担甲护士职责,护士负责乙护士、丙护士职责,这就医生和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和护士在抢救的过程中密切配合。
2.2快速启动抢救方案 急诊护士要24h坚持在岗位上,以应对各种突发的急救,在接到急救患者时,要争分夺秒,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准确的判断,立即测量血压、呼吸、脉搏、检查受伤的部位、损伤的程度并对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同时观察意识状态、皮肤状况,如脑出血、脑外伤患者观察意识的同时还应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灵敏度。护士要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掌握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3抢救时周围环境的管理 抢救周围环境的管理至关重要,只有为抢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保证整个抢救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抢救环境管理中,要在做到:①注意抢救设备仪器的安置,抢救时急救车放置于床尾,心电、血压监护仪、除颤仪置于治疗车上放在抢救床的右侧,呼吸机置于抢救床左侧,吸痰机放置于呼吸机下床头左侧,气管插管用物盘置于床头一侧,球囊面罩置于床头另一侧。②维护好抢救的秩序,在抢救室内,要把和抢救过程无关的人员和物品进行及时的清除,防止对抢救过程形成干扰,保持足够的抢救空间。同时要防止出现患者的感染情况,对于抢救过程中使用的衣物、药品等及时的清除,保证抢救环境的整洁干净,注意无菌环境操作,避免出现患者的交叉感染。
2.4急诊科内抢救的培训 要在急诊科内进行抢救流程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额操作熟练度,同时要对培训结果制定考核标准。采用分组模拟的形式进行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练习,可以把全科护士自由组合成6个小组,每组成员均由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护士组成,反复演练,做到快速、有效、规范,全科每月末均进行考核,平均每人每月大于2次,考核结果均有记录,全科集中考核评分与突击模拟测试相结合。突击模拟测试时随机抽护士组成抢救小组,均达到考核要求。
3 抢救护理配合程序中的护理工作
科学有效的抢救护理程序可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同时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至关重要。要根据急危重症患者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程序,保证患者抢救的效果。
3.1建立静脉通道 用静脉套管针建立一条或两条有效静脉通道,保证抢救药物的应用,准确给予各种抢救药物。休克且静脉难找者可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要注意防止空气栓塞。四肢厥凉者,要注意保暖,输液、输血可将液体、血液用35℃~38℃的热水加温3~5 min,防止输液过多而寒战。
3.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因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尤其重度中毒常有昏迷、抽搐、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所以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设定监护仪每3 min测量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倾听主诉,准确用药,熟练操作。如患者及家属提出不适时,护士应立即赶到患者床旁,询问病情,并请值班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3.3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的发病较快,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会造成患者心理紧张,同时这些患者在平时就有很大的压抑感,因此在抢救护理中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的疏导患者,增前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做好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防止家属行为对抢救工作造成阻碍,并做好家属的工作,增强家属的信息,减轻其心理负担,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总结
总而言之,急诊重病患者的病情发病较快,需要急诊科工作人员做出快速的反应,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这就要求其在抢救工作中,要按照合理的抢救护理流程,把抢救和护理工作最优化,减少抢救护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1-5]。
参考文献:
[1]高雪伟,王妙珍,;林伟茹;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探讨[J].护理园地,2010(3).
[2]赵婷,李丹;急诊重症的抢救与配合[J].中国实用医药,2013(11).
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哮喘持续发作会导致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循环衰竭及酸碱平衡失调[1],病情迅速恶化从而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哮喘病护理作为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流程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治疗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63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40.25±2.46)岁;病程2~22年,平均病程(12.51±2.43)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9.63±2.45)岁;病程3~21年,平均病程(13.47±2.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标准,均有哮喘病就诊史。排除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应用药物禁忌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吸氧、输液、抗炎、平喘、解痉等常规急救护理治疗。观察组给予急救流程化护理,具体护理流程分院前急救护理、运送途中急救护理与院内急救护理,(1)院前急救护理:当救护车到达至现场时,应立即为患者采取半坐或端坐卧位,给予正确的吸氧,吸氧时保持呼吸道湿润,防止气道痉挛。对意识障碍患者给予S型口咽管,可以防止舌下坠,增加通气,给予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等呼吸兴奋剂静点,呼吸衰竭者可行球囊面罩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昏迷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尽快缓解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注意预防呼吸性酸中毒,并发心力衰竭者可使用西地兰、速尿等进行强心、利尿治疗,休克患者按抗休克处理。同时给予持续心电监测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及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2)运送途中急救护理:对患者要正确的搬运,搬运时一般病人采取坐位,可用轮椅搬运,休克病人取休克用担架搬运,运送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病情不再恶化,尽量缩短途中时间,既要迅速又要注意安全,保持静脉管道的通畅,注意保暖。应用车载电话报告给医院,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应急措施,人力、物力准备。(3)院内急救护理:对急救护士要进行职责分工,使急救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治疗,心理护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时宣传疾病的治疗情况,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患者若烦躁不安、精神紧张,可适当地给予药物治疗,但禁用吗啡和大量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监管护士准备抢救仪器(吸痰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接心电监护、做心电图,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吸痰、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准备抢救车、抢救药品,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给予平喘解痉,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轻心脏负荷,查血气分析、电解质、肾功能,输液时严格控制40滴min以内的速度。记录口头医嘱、各项监测数据,及时补写抢救护理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资料。计数资料行X2检验, P
2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的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各种环境和心理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2],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咳嗽等,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3],重症哮喘的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由于重症哮喘发病急,病情重,痰液粘稠,不易咳出,阻塞支气管,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就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抢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能依靠单纯的药物治疗和一般的护理,一定要把抢救的时间与高效的急救护理工作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抢救目标。应用急救护理流程,护理工作分工明确,强化了医护协。护士由被动变为主动,院前急救正确评估,果断处处理突发事件,运送途中针对患者病情提前报告给医院,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应急措施以及人力、物力准备,为病人住院治疗争取了时间,避免了患者入院以后再准备造成的忙乱、低效、差错。入院后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分工各自准备,为挽救患者生命明显缩短了抢救时间。
本研究观察组应用流程化护理总有效率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急救流程化护理通过对患者采取舒适的、氧疗、监测、改善通气功能、合理用药、心理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过程及时缓解患者哮喘症状,阻止病情的发展,缩短了抢救时间,及时有效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doi:10.14033/ki.cfmr.2017.5.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6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而且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并发症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不仅要积极对症治疗,而且要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这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1],在优化急救流程过程中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本文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心肌梗死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将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79例,女28例,年龄43~79岁,按照是否介入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将10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1例患者,该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为2014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患者,该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照组51例,男3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9±2.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38~135 min,平均(52.7±3.6)min,初发患者48例,复发患者3例。观察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5±2.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5~123 min,平均(54.1±3.2)min,初发患者52例,复发患者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流程
对照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2]。观察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包括:成立流程再造工作小组,成立由分管副院长、急救科医生、护士为主的流程优化小组,并定期对急救科护士相关知识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于急性心梗急救知识掌握不熟护士开展评价,加大急救科护理人员参加急性心梗急救护理配合。查找传统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查找部门配合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不畅、准备工作不足、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熟悉等问题,并将查找的问题列出清单[3-4]。急诊护理流程再造,(1)院前抢救流程优化,急诊科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必须在5 min内出诊,并明确每个出诊人员的工作职责,如联系家属、调试仪器设备、准备急救药品等工作,确保在到达急救场所时各项急救工作稳步进行,联系家属工作人员在出诊途中即应指导如何采取初步急救,如指导家属让患者平卧、进行心理安慰等,到达现场后给予患者吸氧,以减轻患者心肌疼痛症状[5],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随后即进行急救转运,转运过程中要求患者平卧状态下头偏向一侧,继续严密观测生命体征指标,并对心肌疼痛等级进行评估,随时做好气管插管、除颤等抢救措施,途中由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通过电话告知急诊科待命医护人员患者的病情,为后续入院治疗提前做好准备[6-7]。(2)优化急救接诊流程,患者入院后相关责任人员应在5 min内对病情进行评估,尽快确定病情便于分诊治疗,同时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为最终确诊提供可靠依据,一旦确诊就应及时进入下步急救流程[8]。(3)优化冠状动脉介入术流程,对于急性心梗确诊者应立即在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备皮、过敏试验等手术治疗前提准备,对于已出现行动不便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导尿、换衣等工作,期间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4)优化各环节信息传递流程,急救过程各环节工作由不同人员担任,在交接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传递有误情况,尤其是一些关键信息传递不畅,对患者而言将是致命的,所以各环节工作人员应及时记录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关键信息,确保下环节工作人员能对患者病情和各项抢救工作有个全面了解[10-11]。(5)流程优化后工作总结,将笔者所在医院急诊优化护理流程编写成内部教材,对急救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位急救医护人员熟悉流程,在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工作人员应及时反馈流程中仍可优化的细节,优化工作小组应及时采纳具有价值的反馈意见[12],并进一步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各项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急救成功率、复发率及患者满意率。急救时间观测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及抢救时间[13],通过比较两组急救时间评价不同急救护理流程的效率,而通过比较抢救成功率、AMI复发率、再次PCI发生率评价不同流程急救效果[14]。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救措施是否得当、急救质量等,调查结果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三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实验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诊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MI复发率和再次PCI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急救成功患者护理流程满意度比较
对急救成功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早期介入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成功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赢得急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5],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等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救后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亦低于对照组,因此临床急救效果表现为观察成功率、院内复发率及再次PCI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降低急救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在急性心梗患者急救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学敏.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1-72.
[2]张雪云.分析急诊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6):120-121.
[3]杜占红.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6,29(3):388-389.
[4]陈春花,彭慧,任春菊,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包头医学院W报,2015,31(12):123-124.
[5]夏继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207-208.
[6]戴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2142-2143.
[7]丁红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28-229.
[8]董琴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108-110.
[9]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10]王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3):223-235.
[11]张笑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342-3343.
[12]朱月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5):3594-3595.
[13]黄丽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8):256-257.
溶栓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而溶栓时间窗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临床时间中,采取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有助于保证患者在就诊后的最短时间内得到溶栓治疗。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效率和质量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8月~2013年9月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溶栓治疗的指征,且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共12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按照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的观察组和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45~62岁、平均(55.8±7.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4~64岁、平均(56.2±6.7)岁。
1.2急诊护理流程
1.2.1急诊病情评估及分诊 预检台的急诊护士对患者迅速进行接诊,在5min内对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至心内科,同时启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急诊流程,开启急诊的绿色医疗通道,联系心内科、影像科、超声科及心肌梗死救治单元,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2.2脑卒中救治单元的准备 建立心肌梗死救治单元,按照心肌梗死急救标准制定救治单元内的药物准备规范、体重-药物剂量换算表、急诊护理流程。在救治单元内常规储备溶栓药物、保存于4℃,每天清点药物,同时准备备用病床5张,在接到急诊预见护士的通知后展开床位,准备心电监护仪器、溶栓药物等。
1.2.3急诊转运过程中的护理 在向心肌梗死救治单元转运的过程中,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同时建立静脉通路,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指标。
1.3观察指标
1.3.1急诊效率指标 观察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并检测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
1.3.2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 治疗后1w时,采用心尖四腔切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和射血分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t检验,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急救效率 观察组患者从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28.4±4.2)min、CK-MB水平(14.8±2.4)U/L、hs-cTnT(6.2±0.9)ng/L,均低于对照组的从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41.3±6.3)min、CK-MB水平(36.2±7.6)U/L、hs-cTnT(14.2±2.4)ng/L。
2.2心功能指标 治疗后1w时,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67.5±8.1)mm、射血分数(59.5±6.4)%,均高于对照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58.4±6.5)mm、射血分数(51.3±5.8)%。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个连续疾病谱,可采用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以尽快恢复心肌血液灌注、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并维持心脏正常舒缩功能。介入治疗的疗效虽然确切,但多数基层医院不具备介入治疗的条件,需要通过溶栓治疗来保证患者的心肌得到及时的血液灌注。目前的研究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越快给予溶栓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恢复越好;若能在送至急诊后30min内进行溶栓,则能够取得与介入治疗相当的疗效[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急诊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决定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制定有效的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保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发病后的最短时间内得到溶栓治疗,最大程度的减少心肌细胞损伤、保存心肌细胞的潜在存活可能[2]。在本研究中,我们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患者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急诊护理流程,能够保证每一阶段的护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整合,使患者得到最快的诊断和治疗[3]。
为了评价急诊护理流程的价值,我们首先比较了两组患者的急诊效率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以及治疗前的心肌酶谱指标CK-MB、hs-cTnT均低于对照组。CK-MB、hs-cTnT是临床常用的心肌酶谱指标,能够反映心肌细胞坏死的程度,通过分析结果可知,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有助于缩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并减少心肌细胞的坏死。进一步随访治疗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
综合以上讨论可知: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的缩短就诊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减少心肌细胞破坏、改善治疗后的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症状,见于多种疾病。针对非创伤性胸痛要分析其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以及护理措施。引起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常见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早确认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发病危机,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如何通过有效的抢救手段来挽救患者生命,如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抢救效果成为医院急诊科重点关注的内容[1]。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让患者尽早开始接受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更高。在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抢救效果明显提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抢救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107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3例。研究组男27例,女27例;年龄23~78岁,平均(35.5±8.5)岁。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2~76岁,平均(33.5±7.5)岁。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研究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护理人员培训:需要定期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培训,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质量,使其能够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急诊护理岗位要选用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护理人员,对于能力稍欠缺的护理人员进行教导;(2)制定护理计划: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入院后,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出基本判断,及时进行常规检查,向家属询问其患病史、过敏史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3];(3)急救护理:按照制定的护理计划对患者展开急救护理。提前准备好相关急救药品以及器械,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疼痛,需要立即予以镇痛,在必要时予以气管插管;(4)完善转运制度:如果患者无需介入治疗,那么需要转运至专科进行救治。在转运开始前,首先需要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并且将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家属进行说明,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签订同意书。此外需要将患者的病情告知相关科室,保障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建立起转运交接单,并在交接单上签字[4]。如果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危急情况,护理人员一定要抢占先机,启动应对预案,根据原定方案积极解决问题,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避免患者病情出现恶化,减少对患者伤害。⑵对照组进行常规抢救:在患者送入急诊室后,由医护人员进行初步检查,观察患者体征变化,保持低流量持续吸氧,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包括抢救时间、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效果;(3)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抢救效果包括:无效、好转、显效,无效人数越少,抢救成功率越高。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来源于自制的调查问卷,共15个条目,包括抢救准确率、服务态度以及抢救专业度等内容[5],标准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人数×100%,其中≥90分为十分满意,89~70分为满意,≤69分为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研究组抢救时间、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研究组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4.23±2.84)分,高于对照组的(87.34±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4,P<0.001)。
讨论急诊科是医院所有科室中,病种最多、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起病急、病情严重、病况发展速度快是急诊科急救患者的主要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展开救治,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威胁患者生命。非创伤性胸痛是急诊科中较为常见的症状,是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在急诊中,医护人员每天接待非创伤性胸痛的患者有很多,有一些是危险程度较小的疾病,而有些则是危重程度较高的疾病,所以临床医护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重视程度。当患者因为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入院后,一定要及时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从患者家属口中了解到患者的疾病史、服药史以及过敏史,争取多获得一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这些资料立即做出有效判断,避免误诊的发生,提高抢救的有效性,避免延误患者抢救的有效时机。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这就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极强的应对能力,能够在面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时,临危不乱,井然有序的展开检查,及时有效地对患者展开抢救。常规急诊流程常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再针对患者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这种急诊流程缺少对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所以部分患者容易出现延误抢救时机的问题。因此采取优化急诊护理进行抢救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与常规急诊流程不同的是,优化急诊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能够把握抢救的先机,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优化急诊护理进行抢救,首先需要对护理人员展开定期急诊培训,内容包括相关仪器的使用、急诊记录的完善以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这些专业的培训,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质量与急救意识[6]。其次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要注意尊重患者的实际情况,一系列护理措施的展开均要以患者为根本,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护理服务。最后还需要完善转运制度,保障急诊抢救制度的连贯性,做好相关紧急预案,如果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危急情况,护理人员一定要抢占先机,运用培训时学到的相关知识,从容应对,启动相关预案,根据原定方案积极解决问题,始终把患者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抢救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的安全,赢得家属的信任与支持,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研究组抢救时间、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研究组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病情评估、血液采集、转运等环节有效减少了耗时,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让患者尽早开始接受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由此可见,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短了救治时间,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裴晶,黄金龙,张杰.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改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6):251-252.
[2]丁银华,夏文丽,段艳萍,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特别健康,2018,21(18):126.
[3]陈文兵.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研究[J].饮食保健,2020,7(1):209-2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病房中的住院患者大多数为危重急症、各种大手术后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危重、变化快,并且还不能自理生活,必须卧床休养,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依靠医疗设备维持生命。本文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ICU中收治的50例患者,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经过优化的基础护理,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我院收治的ICU住院患者50例,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未优化的基础护理;除了护理方法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两组患者用于临床比较。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院感发生率、家属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
1.2 方法[2]
1.2.1 修订及完善基础护理流程
在临床护理中,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使ICU病房的湿度与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前者控制在50%与60%之间,后者控制在24℃与26℃之间,保证患者的居住环境舒适。②针对医院ICU病房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编排值班护士,一般来说,ICU基础护理中,参与人员应该要包括高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护士、工勤人员,各1名,只要包括上述多位护理人员,才能够保证基础护理工作有效安全进行下去。③临床护理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给予患者适当的基础护理,首先为洗头与擦身,然后进行饮食与口腔护理,最后给予患者会阴护理,通过给予患者上述一系列护理,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1.2.2 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这个步骤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护理人员一旦入科后,就要采取手把手、一对一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②在给予护理人员培训期间,新入科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带教护理人员必须从旁观看,避免不恰当操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③各科带头人每周均对新入科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病基础护理及注意事项、急救护理及注意事项,同时,还可以向新入科护理人员讲授护理经验[4],使新入科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能够得到有效增强。④要求新入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总结,至少要保证每周一小结,每月进行一大结,并且,要求在工作总结中强调操作错误事项;带教人员针对护理人员的突出成绩给予表扬,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操作失误,要给予他们相应的纠正,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错误。
1.2.3 强化护理意识
①给予患者适当的目光接触与触摸,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及安全感。与患者家属多加交流,增强患者家属的信任感。②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及人格尊严,使患者感觉亲切,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③保证病房布置舒适安静,及适当的通风采暖,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④在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要时刻以患者为中心,采用现代护理观念指导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5]。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表1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
表2 对比两组的院感发生率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从表1、2、3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院感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