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6: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事业单位离任审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事业单位离任审计

篇(1)

一、建立登记年审与日常管理并举机制,扩充登记监督管理内涵。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是一项行政审批事项,具有法律强制性,日常管理具有经常性、普遍性的特点,两者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进一步推进登记管理,要用登记核准的手段实现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充分执行《条例》,对登记内容包括机构编制管理内容按法定程序进行规范和界定。一是有机结合登记和管理。将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融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通过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手册》进行年检标识制度等使日常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的各要素与法人登记内容的各要素统一起来。通过管理手段和登记手段,解决好行政管理中相对存在的随意性,增强登记管理法律强制性,始终贯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指导思想。二是完善事业单位法人预先核准制度。对新组建的事业机构,由登记管理相关部门预先核准法人登记,作为核准合法运行的首要法律依据,直接进入法制化管理程序,免除有关繁琐的行政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实施登记内容变更报告制度。凡涉及登记注册内容的变更,特别是对机构名称、业务范围、人员编制增减、办公地址等,事业单位法人及其主管部门应及时向登记管理机关报告,使登记机关提前介入事业单位法人变更过程之中,运用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的法制手段规范事业单位变更活动。做到登记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规范。

二、建立信用评级与年审评级并用机制,提升运行效能监管水平。事业单位法人一年运行情况如何,怎样评价其效能,这是登记管理机关的一项经常性监管任务,原来主要以年度报告为手段进行,我们发现年度报告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监督管理的实际效果,应建立绩效挂钩、社会评价、动态管理的监管机制。一是实行综合考核考评。将年度报告与年度绩效挂钩,评定年审等级,将年度报告与年度目标考核结合,突出年度绩效,进行积分评级,给予优、良、合格、待合格评定。二是进行社会评价。由登记管理机关发起,法人代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小组,成立事业法人协会,根据事业单位法人执行《条例》的年度报告情况和年度运行情况,突出诚信原则,评定信用等级,给予优、良、合格、待合格评定,原则上年审等级与信用等级相一致。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对评定为“优”级的给予“优秀事业单位法人”或“优秀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奖励,对于“待合格”者,要求进行限期整改,及时复审评定,仍不合格者,建议主管及相关部门取消其单位和负责人年度评优评先资格,并实行跟踪管理。

篇(2)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下的产物,通常具有社会监督、社会服务、执法与管理方面的职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非常重要,对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倡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对资产进行界定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与作用

1.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通常来说,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指在职期间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责任人,而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在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施的,是对经济责任人的有效监督与评价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其日常的执法、监督与管理工作中,追求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敦促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在工作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目标,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到工作中去,尊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是进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我国加强廉政建设、减少腐败贪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与权力也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授贿受贿的可能。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责任人用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来牟取私利,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人起到震慑作用,能够及时发现经济责任人的经济漏洞与犯罪问题,有效惩治腐败现象。

3.是加强行政监督工作的必要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监督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明确经济责任人在职期间的应该承担的责任,为组织部门、纪律检查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干部的任用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经济责任人的政治素养、决断能力及经济资产方面的评估,明确经济责任的同时,也起到了监督作用[1]。

二、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

1.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审核

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其首要措施就是对其财政及财务状况进行审核,明确其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任何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存有一定的资金挪用情况,只是金额大小的差异而已。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需要审计人员严格审核行政事业单位在各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明确资金来源及流向,对各种支出的票据进行考察与对比,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资金截留或公费使用等情况。

2.行政事业单位的责任界限划分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审查离任前的经济责任人,并对现任及上一任经济责任人的财务交接情况及资产情况进行明晰,从而划分这两任经济责任人的责任界限。事实上,任何行政事业单位的责任人,在换届期间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都抱有十分的关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状况,能够反映经济责任人的主要业绩,也便于下一任的经济责任人明确自身职责及所面临的具体情况。

3.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人的业绩考评

行政事业单位在面临重要的事项时,需要由其经济责任人进行策划、管理与决策。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重要事项,包含投资、招商、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对具体事项的各项资料与数据信息进行详尽的审核,并调取相关会议记录、新闻报道作为参考依据,同经济责任人及参与者、执行者进行单独会谈,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与资料,对经济责任人在重要事项中的具体责任进行明确,对其业绩进行核查,并对经济责任人在事项中起到的作用进行通盘的了解,明确经济责任人在管理、策划与决策工作中是否存在越权现象、刚愎决策现象等,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2]。

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资产界定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对于经济责任人的权利与任务进行明确之后,需要考核经济责任人在其工作中是否存有腐败问题,而资产界定方法就是对经济责任人的个人财产与公共资产合理划分的主要方式,也是对经济责任人的有效监督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责任审计时,其资产界定的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经济责任人在接收行政事业单位时的实际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人,在接手该单位时,对其实际资产进行明确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评价经济责任人主要业绩的基础指标。在实际的审查工作中,应将其账面金额作为审查基数,明确账面是否存在非法资产、潜亏挂账数,对账目中的烂账、坏账及呆账等因素进行明确。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人接受该行政单位时,原有的不良资产在责任上,属于前任经济责任人。因此,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在现任经济责任人接手时的实际资产,并将原有的不良资产进行扣除之后,才属于现任经济责任人的合理资产,这也是对现任经济责任人进行业绩考察的重要基础。

2.明确现任经济责任人对于原有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

经济责任人在任期结束之后,其留下的不良资产会影响其业绩考评,也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不良资产,应由其现任经济责任人进行处理与解决,在审计工作中,对于这部分资产的界定,需要明晰现任经济责任人在处理原有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实际的审查与评价中,应当对这部分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实现对现任经济责任人的客观评价。

3.明确经济责任人在离任时的资产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资产界定,要求审计人员明确经济责任人在其离任时留下的资产情况,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业绩评价。在实际的资产界定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以经济责任人离任时留下的账面金额为基础数据,详尽盘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资产,要切实保证账面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需要审计人员科学分析账面数额,对经济责任人在其任期内,由于主观因素而导致的不良资产、烂账、坏账、呆账进行详细盘点,明确账目中的固定资产情况、账目的盈亏情况、资产的废弃情况、不良投资情况等因素,在扣除非主观因素导致的不良资产之外,对比经济责任人在接手行政事业单位时的资产情况,综合分析其在任期内的实际业绩,并进行客观有效的考评[3]。

四、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人进行监督、考核、评价等工作的重要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资产界定方法能够对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能够便于客观评价经济责任人的实际业绩,能够有效减少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人腐败贪污现象的发展,对于反腐倡廉工作起到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鹤.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与内容[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326.

篇(3)

一、引言

事业单位内部会设立有独立的审计机构,该机构主要是用来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情况、活动情况,以及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活动的合法性等流程进行监督和评定,是协助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保证事业单位的规范化运行。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现状之下,内部审计方面也有了较大改变。审计工作通常都是通过国家委派的相关人员基于法律之上来执行相关的审计工作,掌握单位的资金状况,同时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不过当前来说,许多事业单位当中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不到位,流于形式的不在少数,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工作如何结合和创新,就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

二、审计工作的目的

(一)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价值

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来说,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尤其重要,所以事业单位应当对自身的审计工作重视起来。整体上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流程,但是想要工作效率得到保证就需要对相关制度展开进一步的完善,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对于单位自身的资产监督和管理以及单位自身的稳定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特性

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有其特殊性,其针对性较强,其有管理职能的性质存在,能够展开对事业单位财政方面的监督和审查工作,通过审计部门的工作,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更加透明、健康,找到单位财务方面的不合理之处,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也是维护了国家的财产安全。另外,审计工作还可以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评估,对经济活动进行把控和审查,避免出现经济风险。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知不到位

在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观念当中,一直以来对监督工作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度,一味地以为做好管理工作即可避免工作中的纰漏,而将监督工作解读成一种多此一举,没有做好有效的内部监督工作。另外,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一种老好人心态,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不愿意找到具体问题所在,不愿意去针对性地追究责任,这让内部审计工作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制度便形同虚设,整体来看,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以及审计部门相关人员的消极心态,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内部审计未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

事实上,内部审计起到的是经济监督的作用,有很强的独立性。实际工作当中,涵盖了单位的事前、事后以及过程的全部审计工作。在实际审计工作当中,审计部门需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既定部门和单位的总体目标展开有效监督。不过当前来看,许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并没有给出详尽的监督目标和计划,导致审计工作没有完整的结果呈现,形式上的审计工作,起不到实质上的监督效果,对单位自身是一种麻痹,不利于单位今后的进步和发展。

(三)内审制度体系不全

想要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起到良好的财务监督作用,就需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当前来说,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是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和准则开展,也有一些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是结合了单位自身的相关制度。不过多是事业单位的内审制度都存在不小的弊端,老旧的制度已经无法应对当前新型的社会形势,也无法很好地保障单位日后的资金安全。另外就是审计部门对自身的工作制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督责任,在审查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感受到压力而降低了审查标准的情况,这让审计工作没有价值,再加上事业单位当中的相关制度持续改进,老旧的监督方式已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事业单位需要正视自身的审计制度,及时进行创新和提升。

(四)内部审计独立度不够

内部审计这个单独的部门是由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组成,通常是在单位的领导层的安排之下进行监督审计工作,大量的工作内容是领导层安排,大量的决定需要领导层批准,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部门不能足够独立,在这样的上级严格安排工作,严密监督的情况之下,审计部门的工作将会受到诸多限制,其威慑力将大大减弱,相应地,审计效果也就和理想当中的相差甚远。

(五)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谨性和特殊性,要求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技能,熟知会计、统计以及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的技能,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思想情操。不过纵观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现状,大量的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甚至可能是兼职人员,造成了审计工作出现一定的不规范性,面对新技术也无法应对,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降低。

(六)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当前来说,许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处在事后的找出问题并加以改进的阶段,对于事前的预防、监督和避免方面做得不够好。另外,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仍然通过手工查账的方法进行审计工作,该种方式之下的审计工作准确度有待提升,并且严重影响审计效率;还有一方面就是审计系统没有与时俱进,思路受限,没能尽快使用长效审计替代传统突击审计,让审计工作有一定的限制性。

四、加强事业单位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融合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管理

事业单位想要规范自身运营模式,完善自身运营制度,内部审计和纪委监察作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是很好的协助方式。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有纪检监察的规范和制约,通过纪委监察的规范化管理,来保证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更为科学、完善,另外,纪委监察也可以规避内部审计工作当中的种种不足。事业单位管理层在开展经济活动的时候,需要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由内而外的监督和规范,保证经济活动切实可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相结合,能够协助事业单位更加合理规范地运营,规避经济风险,通过保证经济活动,保证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活动

不管是纪委监察还是内部审计工作,其存在的目的都是在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中,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督,特别是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上,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的内外监督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利用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展开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方面的核算,避免事业单位当中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为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特别是针对一些事业单位由于资金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所以其会计信息真实度不高,这种情况之下,纪委监察与内部审计要加强审查力度,通过监督和规范,让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更加科学,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解决,避免事业单位再次出现类似的财务问题。

(三)有助于完善事业单位的监督体系

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结合而成的事业单位监督系统保证了事业单位的合理规范化运营。之所以实行二者结合的监督和规范模式,也是因为单独的内部审计,或是单独的纪检监察在事业单位的监督上有许多的不利因素,因为各项监督手段的监督范围受到限制,所以实际的监督当中就有很多漏洞存在。另外,单独的内部审计监督可能会出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所以说,事业单位想要平稳发展,纪委监察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形式非常适用。所以要加强二者结合,从各个方面完善相应制度,让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和谐统一,有机协调,互相弥补缺陷和弊端,展开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督工作。

五、事业单位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不断提高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

想要加强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融合,成立专业的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新的团队应当是由一群高素质、高技术水品的人才组成,想要做好事业单位的监督工作,就要求相关检察人员的专业、客观和公正,并在实际的监督工作当中,明确相应的审计制度和规范。在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时,内部审计人员和纪检检查人员要加强交流,探讨审计监督方式。而当前的现状是,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结合不够紧密,所以在展开部门之间的相互融合时,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以保证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之间能有效结合,发挥出重要作用,保证事业单位的平稳发展。

(二)加强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联合管理制度的建立

首先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二者的结合机制,从思想观念入手,加深事业单位当中的工作人员对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的正确认知,为二者的融合发展创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另外,还需要加强联合,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在现阶段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通常是在单位内部进行,而纪检监察则是依靠纪检监察部门完成。二者有一定的区别,在实际的审计和监督工作中,可以先对单位上下所有部门展开排查,找出潜在风险并及时解决。最后,虽然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部门协同合作,但是也要对各自的工作内容做出区分,每个部门的人员严格按照各自部门的监督流程展开工作,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并选举相应的负责人,让监督工作有序开展,另外还需要对管理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检视,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补充和完善,保证监督机制能跟上单位的发展脚步,保证监督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开展。

(三)设置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的信息共享制度

想要达成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可以通过商讨、计划,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共享系统,在实际的监督过程当中,二者相互分离却又通过信息共享结合起来,让事业单位的管理运营受到更加全面的监督。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在会议上相互交流汇报工作信息,为协作部门提供参考,降低协作部门的工作难度,通过严密的监督体制,让事业单位中的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更加切实有效,真正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单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突出重点工作

事实上,确定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两个部门协调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再针对重点内容定期展开监督规范会议,让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的两个部门负责人均参加会议,该会议的目标就是为了完成两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互换,另外,还需要商讨两个部门下一步的合作计划,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流程,然后按照既定规划,科学地监督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执行监督任务的过程当中,两个部门的合作难免会有问题产生,对于这种情况,二者需要展开及时、有效的沟通。在事业单位的管理当中,干部离任也需要审计部门出动展开审计工作,纪检监察部门协助审计部门完成干部离任的审计工作。通常情况下,在审计之前,纪检监察部门对离任干部的整体情况都会有一些了解,所以,审计部门可以以此为基础,从纪检监察部门的有限资料中入手展开审计工作,判定是否发生过等不规范行为,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离任干部的廉政建设也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要注意全面审计,完整记录。

六、结论

总的来看,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事业单位的业务结构也趋于复杂,这就要求内部审计要及时跟进,作为事业单位中的内设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理应起到一定的作用,展开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工作。通过事业单位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对事业单位展开更加全面管理,同时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活动,让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更加专业、及时、有效,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张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

[2]王彬.突出重点持续发力实现审计工作新作为啊[J].济南日报,2016(2)

[3]王长山,窦红娟,韩秀珍.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2(11)

[4]吴雨晴.内部审计业务分类探讨[J].审计月刊,2015(3)

篇(4)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制度基础有问题,会计核算失真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制度不健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最主要的表现是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失真。有些工作人员填写原始凭证不规范,更有甚者伪造原始凭证,弄虚作假,使用虚假发票。记账凭证失真主要是胡乱编造凭证,或者记录过程中内容与原始凭证不相符合。部分掌握财权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为谋求个人私利,存在不按财务规定变相、超范围支出的情况,严重扰乱了财经纪律,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甚至有些单位领导巧立名目挥霍浪费,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导致会计核算失真。

(二)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

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账假做”,另一种是“假账真做”。前者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是真实有效的,但是核算处理的方法是违法的,比如填写过大的信息和金额,其中的差额成了不法人员的“囊中之物”。后者指的是经济事务本身是不真实的,但是会计核算处理是真实有效的,提供虚假信息。

(三)技术失真和非技术失真

技术失真指的是工作人员在非利益情况下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比如有关工作人员对政策法规和工作流程了解不透彻,并不能有效快速的将相关规定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而造成信息失真。非技术失真指的是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或者局部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故意伪造虚假信息,篡改数据等行为造成的信息失真。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观念落后

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途径”。部门和部门之间也会相互占用资金或者挪动资金。此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经常出现某些工作人员身兼两职,既是核算人员,又是监督人员,这难免会造成信息失真的现象。《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权力,但是会计人员同时要听从上级的领导,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不能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能。

(二)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职业道德不良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指两方面,一方面指的是工作人员的会计审核、处理、预算的能力不足,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些工作人员没有会计证就上位上岗,很难理解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在工作过程中,这种员工很难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指的是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低下,职业道德不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受到不良影响,比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使其本身的价值观念扭曲变形,不少工作人员为了谋私利故意制造假账,有时候其不法行为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三)监督部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范围有限

在我国虽然有相应的监督部门(财政、纪检部门、审计等)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外部监督,但是这些部门没有法律所赋予的执法权,只是起到监督作用,而且监督的积极性明显不够。我国的监督机构还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只能进行外部宏观调控,不能实际深入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核算过程中去,难以经常有效的行使监督职责,致使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很多单位领导离任审计也是走过场,敷衍了事,有的领导已经离任两三个月才进行审计,有的领导(非党政正职、非科级以上的站所、部门负责人)离任甚至没有审计环节。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几条措施

(一)加强对单位领导干部的管理

单位领导首先要注意讲政治,坚持实事求是,工作不弄虚作假,不急功近利。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单位领导法纪、法规方面的普法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管理单位的能力。通过对单位领导的培训和选拔,造就一批精于管理、廉洁奉公,能坚持原则的领导者,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年终目标考核除了一些常规考核内容外,还应增加一些如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伙食费开支、机动车费用、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考核,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必不可少,一方面工作人员要掌握会计核算处理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能够在法律框架内有效合理的完成会计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不弄虚作假,做到依法办事、尽职尽责、公正客观。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将《会计法》作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依法办事。

(三)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可以从两点着手实施,一点是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建立相关组织对会计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审查为主要的监督手段,让弄虚作假现象根本就没有成长的“温床”;另一点是健全外部监督体系。首先,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依法办事,遇到违纪违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其次,要健全会计从业资格的办法制度,监督无证上岗的现象;最后,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让违法乱纪的现象无处遁形。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渗入到经济生产中,相应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且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经济环境和社会秩序,而且还会影响决策的下达和实施,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失真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和审计 财务核算 有效监督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1、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2、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管理

首先,固定资产的采购预算没有真正起到制约事业单位按预算采购的作用。尽管国库集中支付已经在事业单位中实施,单位固定资产采购方面管理不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购置固定资产不纳入政府采购程序的现象:有的没有严格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进行采购;有的没有按采购限额规定的标准执行;甚至有的单位办公设备自行购置,未通过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也无相应的报批手续。此外盲目扩大资产规模也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通病,而财政部分在预算拨付后未能继续跟踪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情况,导致原本最为有力的外部监督力量效果不显著。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政府采购制度,同时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资产采购必须以经财政部门批准的综合预算为依据,未纳入综合预算的固定资产,不得随意采购,未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资产采购,单位应采用竞标形式采购,对于财政资金购置资产,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的相关条款,确保公开、公正、公平交易,杜绝违法行为。

二、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1、固定资产必须确立“钱物分离、互相牵制、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健全的三帐一卡制度,即财务科负责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账,总务科负责二级明细分类账,管理固定资产实物,使用科室负责建卡,指定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和保管。

2、对于调拨转入的固定资产要根据调拨价或参考市场价及时入账,单位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实地盘点清查,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查明原因报经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

3、事业单位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当严格遵循“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不得擅自处置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交由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汇总,根据金额报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利用固定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时,要做好登记、监控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外投资、出租收益要确保及时、准确入账。

4、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度制度,完善固定资产的购进、交付使用、调拨、清查、登记等相关手续,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5、改革现有会计制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高、帐实不符,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列于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递减后反应固定资产净额,从而直接明了的反应固定资产实有数额,避免造成帐实不符、帐卡不符。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采购和效益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是非物资生产部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由国家财政拨款,长期以来存在固定资产管理不受重视、账目不清、财产家底不清、制度不健全、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首先,要加强采购规模的审计。主要是细化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减少资金流通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是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审计。审计时要计算各类固定资产内的比例关系,检查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的数量及其各占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从而分析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最后,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离任审计。审计部门在对单位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时,应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减情况进行检查,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真正承担起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通过审计,一方面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解决当前国家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 ,为财政部门制定新预算提供依据,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的合理性。

总之,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强化资产管理观念,树立资产效益意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实物资产管理系、财务核算体系等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加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有效监督,才能克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盲目投资和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能,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6)

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出台了《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下简称《审计制度》)。《审计制定》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重要业务部门、行属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离任时,由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并确认其承担的责任。领导干部提升、调动工作、离退休、辞职等离任时,由内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时的政治、思想、作风、工作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健全干部监督机制,督促干部正确行使职权,保持干部队伍纯洁的一项重要措施。《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各地审计部门认真履行了自身的职责,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认真对待和改进。

一、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干部离任后才审计。《审计制度》第一章总则中第四条规定:离任审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时必经程序,实行先审计后离任,特殊情况可先离任后审计。《审计制度》明确规定,除了特殊情况外,领导干部离任应先审计后离任,这是领导干部离任时必须经过的程序。领导干部离任,就是因提升、调动工作、离退休、辞职(辞去职务或辞去公职)等情况离开原任岗位和职务,一般来讲都是有足够的时间先审计后离任,只有当有的单位出现重大混乱局面或重大风险时,需要紧急从别单位或下级调入“能人”时,或者领导干部突然提出辞去公职,或者人民银行进行重大体制改革,领导干部需大变动等特殊情况时,领导干部才可先离任后审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无任何特殊情况,领导干部都是先离任后审计,既违反了《审计制度》规定,又给工作带来了被动,尤其是领导干部离任提升,假如离任审计中发现已离任提升的干部有重大问题,虽然可以根据审计情况对其进行公正、客观处理,但给单位工作和上级行威信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篇(7)

一、研究概述

我国事业单位分为财政全额拨款类、差额拨款类和自收自支类,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预算,与企业会计有所不同,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其独特之处。其核算的准确性、相关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财政收支。核算监督不到位,将造成财政资金的无序使用,给经济运行造成影响。随着财政监督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事关正常社会事务的有序运转,财务资金作为事业单位日常运行的基础,在民生保障、社会管理、扶贫救助、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失真,容易给财政部门带来决策失误,也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相关会计制度不健全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业务往来,制度并未及时修改,无法起到引导和制约的作用。会计制度、会计法规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财务监督机制缺失

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未建立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缺失,有效的监督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落实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违规成本较低,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好多事业单位只有主要领导离任时才进行离任审计,日常审计几乎没有,导致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高,审计人员对审计的账目不了解,好多流于形式,只看表面,不深入审计,最终助长了会计信息的造假。

(三)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不强

随着事业单位聘任制的实施和“逢进必考”的推进,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大幅度提升,但是专业技能有待加强,会计讲究的是职业判断能力,良好的职业判断可以减少会计估计带来的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不断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工作中,好多会计人员都不是财务会计专业毕业,有的学法律、学文秘,单位科室缺人员,就调配人员,考取会计证从事会计工作,职业判断能力的局限性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内部控制缺失

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灵魂,一个内部控制健全的事业单位其会计信息质量也较高,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失,形不成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岗位设置有问题,受会计人才的制约,部分事业单位出现一人多岗,会计兼出纳,出纳兼会计的严重违背会计法的行为,导致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基本不存在,加大了违规违法机会,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大打折扣,没有监督制约,很难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会计报表随意设置,有些事业单位根本不会编制会计报表,该纳入这一项目的资金纳入其他科目,资金混乱,只是收入支出较为明晰,具体到各个科目则较为混乱。在信息分析方面,只是局限于表面指标的分析,一些具体的、需要深入分析的指标不分析。有的指标经不住分析,因为本身出具的会计信息质量就不合格。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措施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质量,对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要多渠道、多路径,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达到及时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等信息质量特征。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相关制度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的核心防线,能够有效保证事业单位各项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加强内部控制,要从岗位设置、相互控制、设置防线、加强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说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制度的落实,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联合人力、办公室、财务等部门,加强制度的顶层设置,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严格监督检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强化监督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有效避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当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通过强化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可以有效降低非客观因素等现象的发生,也有助于财务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自身也应加强财务管理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重视预算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财务预算,强化预算编制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源头的有效监管。

(二)及时更新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的大趋势,通过开发使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单位及时便捷地掌握本单位的会计信息情况,以此提高会计信息使用效率。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已装备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普及程度较高。但与普及程度相比,事业单位在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水平上仍需进一步提高,以切实发挥信息化在会计信息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计量、核算、确认、报告方法,加强廉政教育,使其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四)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规范信息披露

参照财政部相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各事业单位要在财政部文件的基础上,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体化。设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考评结果。在信息披露方面,要做到及时、准确,财务报告要便于报告使用者理解,使其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尹红.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2(11)

篇(8)

二是突出审计重点,完善审计方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确定审计重点,规范审计内容,完善审计方法。要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致性、重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依法做出审计评价,分清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意见》并分别对县(市)区、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乡(镇)长,市和县(市)区直党委、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进行了界定和规范,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决算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查处大案要案相结合。注意运用已有的审计资料,力争一次审计出多项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整体效率。

三是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建立审计公示和审计工作监督制度。审计机关要规范审计程序,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完善审计内容,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时,要实行审务公开。严格实行审计工作责任制和审计过失追究制。要主动移送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和案件。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认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处罚的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拖延、推诿、阻碍审计实施或因审计手段限制难以查清的疑难问题,审计机关可视情况请纪检监察机关、司法部门介入。建立审计决定跟踪落实制度。审计机关要对各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定期进行跟踪督查。被审计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其执行,必要时可通报批评。对仍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报请纪检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理。

篇(9)

**同志自**年*月担任该单位局长,**年*月离任,任职时间*年*月。由于任期较长,我们重点审计了近三年的财务情况和内部经营管理情况;个别事项进行了延伸审计,受审计条件和手段的限制,对应收款**户,计**万元,未能实施详细的审计(列表说明),对**项目(基建工程)采用了**中介组织的审计结论。

审计组审前、审后进行了公示。本次审计未收到检举、举报信件和电话。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业绩

**同志任职期间,于*年将《**日报》由4开4版小报扩为对开4版大报,*年又扩为对开8版;**年自筹资金创办《**晚报》,**年将晚报由4开8版扩为4开16版;先后成立了**、**单位。任期内,**报的发行量一直保持在**万多份,**报的发行量由**年的*千份增至**年的刊时的**万份。***收入由**年的**万元逐年递增到**年的**万元,增长了*倍;任期内,**报社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实现了自收自支的基础上,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万元;从业人员由**年的**人增加到**年的**人,增长了近*倍。

任职期内,利用自筹资金**万元、财政补贴专项设备款**万元和银行贷款**万元,征地**亩,建起了**万平方米的**大厦,完成了办公、新闻采编的网络化、微机化,实现了无纸办公,建设了**万平方米**户宿舍,至最后一轮房改全部解决了职工住房。

**同志离任时,资产总额**万元,负债总额**万元,净资产**万元。审计净调增(减)额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调增(减)率分别为**%、**%、**%。任职期间累计实现收入**万元,总支出**万元,审计净调增(减)额分别为**万元、**万元;调增(减)率分别为**%、**%;收支相抵结余(超支)**万元。累计结余**万元。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

1.截留财政收入**万元。止**年*月末,将收取的**费**万元转入**账户,未按规定及时上缴财政。

2.无证收费**万元。**年*月至**年*月,收取**费**万元。

3.私设小金库**万元。*年*月至*年*月,收取的房租收入**万元(或下属事业单位上缴的**费**万元、**固定资产变价收入**万元)账外存放,先后用于支付招待费、发放奖金、福利,截止**年*月末结余**万元。

4.任期内漏交各种税费(营业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附加等)**万元。

(二)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

1.有纠纷的资产**万元。**年*月至**年*月购买土地**亩,计**万元,但没有土地所有权,**年*月已向法院,法院已有裁定,至审计日仍未执行。

2.不良资产**万元。截止**年*月末,应收账款余额为**万元,其中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万元,占全部应收账款的**%。经审计调查,已有**万元因欠款户濒临破产而难以收回。

3.担保形成连带责任,造成潜在风险**万元。**年*月为**单位向银行提供贷款担保**万元,应付贷款利息**万元。*单位因连年亏损现已停产,尚有**万元未偿还,已被银行至法院,该案至审计日尚在审理之中。

(三)**同志违反廉正规定的问题

1.挪用资金**万元,**年*月,未经集体研究**同志借出资金**万元给于本单位无任何经营往来的公司,至审计日尚未收回(经审计调查,**同志亲属任该公司法人)。

2.违规报销费用**万元。**同志任职期间,报销没有经手人的招待费**万元,经审计调查,为个人因私开支。

3.其他问题。

上述问题根据有关规定已处理。

列摆问题应注意详略得当,抓住重点,一般性问题可不写。

三、审计评价意见

**同志任职期内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创收,加强管理,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完善内控制度。离任时净资产总额**万元,较接任时增加(减)了**万元,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任期内收支相抵结余(超支)万元,其中:政策性调价增加**万元,单位自身发展增加**万元(虽然超支**万元,但弥补前任留下的包袱**万元,剔除后净资产增加**万元。具体分析各种原因)。

任职期内,不能严格遵守财经法纪,违规操作,存在截留财政收入、收支不实,滥收费、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管理上有不良资产、土地纠纷;个人存有挪用资金、多占住房等不廉洁行为。

篇(10)

一、开展离任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离任审计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不少单位和部门出现了一定的财务收支自主化现象,这就使一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脱离了财政监督的视角范围内,出现了不少违规违纪的问题。而开展了离任审计工作,就能够大幅度减少这些不良现象的发展,减少腐败问题的出现,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廉政建设。

2、开展离任审计是改革干部制度的需要。

干部制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的问题,具体来说,对干部的离任审计就是在其任职期满或者每次工作调动的时候,对其职权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审计核查,全面的评价和监督其在工作期间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除此以外要对整个组织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核查,以此作为评判干部工作真实情况的有效对照物,从而最大程度上的控制和避免各种人为的失误情况。

3、开展离任审计是离任和接任者的要求。

离任审计工作制度可以作为一项强化领导干部自我约束意识的利器,强化经济责任意识,敦促其在在岗期间最大限度上的尽职尽责,从而有效提高经济管理的业绩,改善其管理水平和能力。对任何寻求短期内的钻空子和弄虚作假行为务必要严格控制,有效控制任何弄虚作假以及权力寻租情况,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杜绝那些无故受到恶意诽谤和诽谤,有效纠正错误舆论,从而帮助广大群众明辨曲直。

二、作好离任审计工作的建议

1、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离任审计工作的宣传,使全单位上下共同重视起来这份工作,各级领导也要以身作则,从自己抓起,择选出有力的离任审计人员。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只有领导真正重视并落实起这项工作来,才能使这项工作在执行力的带动下完美的履行开来。另外,离任审计人员也应该从自身素质的提高这项任务开始做起,加强审计业务培训工作,最大限度的执行实地审计,把学到的理论与工作实践中完美的融合。

2、处理好先离后审与先审后离的关系,是作好离任审计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总的原则是坚持任前审计,先审后离或一审计二离任三使用,这是干部考核及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程序,也是离任审计评价活动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实际工作还存在着大量的先离后审,或者干脆不进行离任审计的现象。尤其是对已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干部实施离任审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仅难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而且有走过场的嫌疑,影响了审计部门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因此有必要把任前审计同拟任干部的任前公示结合起来,使审计结论通过公示充分体现监督和制约作用。

3、处理好日常审计和离任审计的关系,是做好离任审计工作的关键。由于离任审计区间长,难度大,工作量也大,为了更好的完成离任审计任务,有必要把离任审计和日常的审计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任职时间很长的离任领导,更是要充分利用日常审计过程中积累的财务信息和资料。这样,在离任审计时就可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平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审计,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离任审计的权威性,使离任审计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干部监督的重要依据,这是搞好离任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要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追究力度。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任何过程都是为结果服务的。我们做任何工作也是这样,如果工作的结论在实践中得不到落实,那这项工作就是毫无价值的。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几乎每次发现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的,这是为什么呢?合理的解释就是每次检查的处理意见并没有在被检查单位那里得到重视,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整改。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广大审计人员付出很多劳动,去加班加点的工作,而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查出的问题听之任之,没有根据审计结论认真纠正错误,使本来很严肃的审计结论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状,首先必须建立一整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赋予审计人员更大的权限;其次审计部门要将干部离任审计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报送同级党组、行政领导,把处理结果记入干部的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结果归入干部实绩考核记录;第三、对于违法违纪资金和各种不合理开支等问题,除限期整改外,计财部门应根据监察部门的意见从其月拨经费中直接扣除;第四、开展离任审计的后续审计工作。对于在离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处理意见,监察部门应通过后续审计检验审计结果,监督部门领导认真整改,切实执行审计处理意见。

三、结语

各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届满,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通过对于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审计,分清领导干部本人应当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饱值增值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各单位经营管理部门和监察机关、纠风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监督检查和工作指导的力度。

参考文献:

篇(11)

一、年审时间:事业单位法人年审时间为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

二、审查内容:

(一)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二)是否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三)实际使用的名称与核准登记的名称是否一致(包括使用的印章,标牌与核准登记的名称是否一致);

(四)实际的住所与核准登记的住所是否一致;

(五)是否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有无超出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的行为;

(六)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与实际的负责人是否一致;

(七)开办资金有无大副度变化,是否继续具备承担与宗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民事责任能力;

(八)有关的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是否继续有效;

(九)接受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是否合法;

(十)自核准登记后是否超过一年未开展业务活动或自行停业一年以上;

(十一)有无抽逃,转移开办资金的行为;

(十二)有无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行为;

(十三)受奖罚和有关评估的情况;

(十四)其他需要报告和审查的事项。

三、事业单位法人申报年审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由法定代表人签署经主管部门审核盖章的20**年年度报告书;

(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

(三)有效的资质认可和执业许可书复印件;

(四)年度审计报告或者经主管部门审查盖章认可的资产负债表;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须提交由中介服务机构出具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书;

(五)接受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的说明;

(六)年度机构编制异动材料和《人员编制手册》;

(七)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必须先申请变更登记,后办理年审手续。涉及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变更的,须提交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开办资金上下变动超过20%的,必须办理变更登记。变更开办资金的,提交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证明。

五、事业单位的举办单位要认真组织、督促所属事业单位法人按时参加年审,并严格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各事业单位法人要认真准备相关材料,按时送审,自觉接受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