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调查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高职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各个高职院校的重视,特别是是90后的特殊群体[1]。有调查研究显示,高职生具有较强的消极心态,其中23%的学生自卑感较强;28.8%的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是无奈的,有较强的失落感;近22%的高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且不喜欢所学专业;30%的学生生活无目标且缺乏热情等。[2]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恰当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高技能人才,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发展,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3-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对大一新生共发放问卷139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为129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3.09%,其中男生1085人,女生209人,独生子女837人,非独生子女457人,来自城市435人,来自乡村859人。
(二)测评方式与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了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纸质测试,所有数据分析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且各因子得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高职新生各因子得分与全国正常人常模的比较
如表1所示,相对于全国正常人常模,高职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具有显著的差异,且高职新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而在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家庭来源方面的差异
对高职新生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差异性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男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及总因子上得分具有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各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所以,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学院需对女生给予更多关注、更多关怀。对家庭来源结果分析发现,如表2所示,家庭来源不同的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因子分方面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来自城市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来自乡村的学生。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如表3所示,某高职新生是否独生子女在躯体化、敌对和精神病性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独生子女在三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三讨论
研究数据表明,高职院校新生在症状自评量表中的多个因子得分显著较低,所以,相对于全国正常人心理健康常模,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这需要学院采取一定措施及时预防、合理干预。性别、家庭来源、独生子女与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结果表明,女性自评量表的各项因子普遍高于男生,由于男女生在情绪情感体验、人际沟通、行为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男女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女生的人际沟通、情绪体验比男生更敏感、更丰富,独立性较弱,所以学院应针对性地解决男女的心理问题。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发展和培养,导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敏感、多疑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待周围的人较多采用敌对的态度,情绪容易激动,甚至有时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使他们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而独生子女学生由于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在学校新的环境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对不符合心意的事情或人产生敌对意识和行为。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学院更多地关注。所以,学院在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人成长环境,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干预。
四建议
(一)开展入学专题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通过开展新生入学专题讲座,使新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了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大学与高中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差异,激发学生自我调适的主动性,为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对心理咨询认识的一些误区,增强其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信任,便于学院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制定合理的心理辅导方案,建立良好的学院——家庭沟通机制
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和各系院心理辅导员重点关注心理普查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谈并确认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合理的心理辅导方案,做到对症下药,对有同类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自我意识发展障碍、情绪管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分析他们的家庭结构并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院应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征得家长同意后可转介至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等。
(三)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辅导员专业素养
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学院应按照规定师生比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同时,充分发挥各系院辅导员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专业培训,专兼结合,及时掌握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调适方法
心理健康课是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形式传授心理知识、塑造积极心理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要求,同时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其人际沟通能力,学会交往;不断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介绍常见的应对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喻瑶,熊忠元等.“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44-47.
[2]张国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5,(02):93-96+128.
[3]叶丽霞.对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3):600+598.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展开研究,能够丰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为幼儿教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概括,使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更完善。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解剖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2.实践意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幼儿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之一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找到缓解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幼儿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人际交往和谐,以及幼儿教师幸福指数的提高。另外,还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自身而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于即将成为幼儿教师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与幼儿教师的访谈:访谈幼儿教师,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及是否有职业压力。
2.问卷法。由所选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填写,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当前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关问题。如是否觉得受到社会尊重、是否实现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提出,旨在了解当前一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真实情况。
3.文献检索法。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和杂志,获取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的调查、采访,研究者做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对问卷设计中的13个问题,回答“是”的占比情况如下:
1.是否觉得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重大,占65.69%;2.是否感到没有受到社会的尊重,占72.55%;3.是否感到社会、幼儿家长、幼儿园的要求过多,占60.78%;4.是否感到付出太多,所得报偿太少,占87.25%;5.是否感到社会地位低下,难以找到自信,占50.98%;6.是否觉得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占6.86%;7.是否感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占50%;8.工作最大愿望是否是受到尊重和重视,有归属感,占70.44%;9.是否感到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56.86%;10.是否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曾经后悔或一直后悔,50.9%;11.是否希望得到进修机会,98.04%;12.是否感到进修机会很少或总是轮不到自己,90.20%;13.平均日工作时间是否在八小时以上,占80.39%。
(二)结果分析
第一项结果显示,65.69%的幼儿教师认为这一职业社会意义重大,而与此同时感到没有受到社会尊重的竟有72.55%,两项比例都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认为从事的职业社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却得不到社会给予的足够肯定,这一落差造成幼儿教师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从而产生不自信感。
在第6项“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一点上仅有6.86%的人同意,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比第一项,这表明绝大本部分幼儿教师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渴望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以至于造成第9项有56.86%的教师认为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
对比第11、12项希望得到进修机会和认为平时进修机会很少轮不到自己的比例竟如此之高,都高达90%以上。这“两高”的出现,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幼儿教师都认识到了职后进修的重要性,也渴望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而第7项50%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正是因为职后教育的严重缺乏。
三、思考与对策
(一)造成原因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不难看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非常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工作落差大、工作压力大、工作太过琐碎、幼儿园内男女比例不当,等等。种种原因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乏力,继而成为心理压力。
(二)研究对策
对此现状,研究者为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三条参考意见:
1.转变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法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散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自己应怀揣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出发来教育孩子。幼儿园在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给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可采用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提出,使教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烦琐的工作。
2.分享好办法,高效完成工作。在幼儿园中,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但工作量却相差不大。这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除去自身的能力以外,好方法也十分重要。幼儿园可经常组织老师们交流、分享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小技巧等,共同提升工作效率。
3.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多为教师们增强多方面的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教师们的自信得以提升。在评价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机会,给教师充分表达的机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展开研究,能够丰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为幼儿教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概括,使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更完善。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解剖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2.实践意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幼儿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之一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找到缓解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幼儿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人际交往和谐,以及幼儿教师幸福指数的提高。另外,还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自身而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于即将成为幼儿教师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与幼儿教师的访谈:访谈幼儿教师,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及是否有职业压力。
2.问卷法。由所选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填写,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当前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关问题。如是否觉得受到社会尊重、是否实现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提出,旨在了解当前一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真实情况。
3.文献检索法。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和杂志,获取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的调查、采访,研究者做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对问卷设计中的13个问题,回答“是”的占比情况如下:1.是否觉得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重大,占65.69%;2.是否感到没有受到社会的尊重,占72.55%;3.是否感到社会、幼儿家长、幼儿园的要求过多,占60.78%;4.是否感到付出太多,所得报偿太少,占87.25%;5.是否感到社会地位低下,难以找到自信,占50.98%;6.是否觉得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占6.86%;7.是否感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占50%;8.工作最大愿望是否是受到尊重和重视,有归属感,占70.44%;9.是否感到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56.86%;10.是否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曾经后悔或一直后悔,50.9%;11.是否希望得到进修机会,98.04%;12.是否感到进修机会很少或总是轮不到自己,90.20%;13.平均日工作时间是否在八小时以上,占80.39%。
(二)结果分析
第一项结果显示,65.69%的幼儿教师认为这一职业社会意义重大,而与此同时感到没有受到社会尊重的竟有72.55%,两项比例都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认为从事的职业社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却得不到社会给予的足够肯定,这一落差造成幼儿教师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从而产生不自信感。在第6项“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一点上仅有6.86%的人同意,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比第一项,这表明绝大本部分幼儿教师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渴望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以至于造成第9项有56.86%的教师认为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对比第11、12项希望得到进修机会和认为平时进修机会很少轮不到自己的比例竟如此之高,都高达90%以上。这“两高”的出现,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幼儿教师都认识到了职后进修的重要性,也渴望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而第7项50%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正是因为职后教育的严重缺乏。
三、思考与对策
(一)造成原因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不难看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非常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工作落差大、工作压力大、工作太过琐碎、幼儿园内男女比例不当,等等。种种原因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乏力,继而成为心理压力。
(二)研究对策
对此现状,研究者为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三条参考意见:
1.转变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法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散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自己应怀揣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出发来教育孩子。幼儿园在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给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可采用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提出,使教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烦琐的工作。
2.分享好办法,高效完成工作。在幼儿园中,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但工作量却相差不大。这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除去自身的能力以外,好方法也十分重要。幼儿园可经常组织老师们交流、分享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小技巧等,共同提升工作效率。
3.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多为教师们增强多方面的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教师们的自信得以提升。在评价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机会,给教师充分表达的机会。
作者:蔡书娴 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华幼儿园仁宝分园
参考文献:
由于社会对教育选择方面存在的一些偏见,使得技工院校学生的生源近几年来一直处于劣势,多数学生或因学习成绩差和思想行为素质差,或因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无法进入高一级普通中学就读,无奈选择进入技工院校寻找出路。他们大都底子薄,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同学和自身的种种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我们关注与研究。
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与分析研究,从定量的角度了解当代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制定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素质,服务全体学生发展;甄选特殊学生(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者),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积极服务于学生个体发展;为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参考,服务和谐班级与和谐校园的创建。
2 调查对象
本次心理健康普查以无锡技师学院2011级部分班级学生为对象,年龄均在15岁~18岁之间。
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量表作为主要调查工具,其信度系数为0.84~0.88,重测信度系数为0.78~0.86,效度>0.71。该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一个内容量表的得分可以转换成标准分,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即为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
4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验,发放问卷1252份,收回问卷1221份,其中有效问卷1018份,包括男生757人,女生261人。
4.1 高焦虑学生检出率较低
MHT测验中若总分≥65分,表明该被试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受测的1018名学生中有9人,检出比率为0.88%,说明技工院校高焦虑学生检出率较低。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如果学生在某个内容量表上的标准分在8分以上,表示他在这项内容上存在着适应不良,对9名高焦虑学生的各项内容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后,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从8个内容量表在9名高焦虑学生中按标准分超过8分的人数的排列可以看出,高焦虑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躯体、人际交往及自信心方面。
4.2 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多
受测学生中,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下者为1009人,占99.12%,但其中647人至少有一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在8分以上(见表3),占总人数的63.56%,这说明他们虽然在总体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在某些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常,他们存在至少一个方面心理问题的困扰。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及对人焦虑方面。对比表1与表2可知,不管是全体学生还是高焦虑学生,二者在哪些内容上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是非常一致的。
4.3 女生冲动倾向检出率高于男生
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度一致,心理偏常的各项焦虑倾向的检出率基本一致。但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女生分别为11人和14人,占女生群体的4.21%和5.36%,这要明显高于男生1.45%和1.19%的检出率(见表3)。
5 讨论与分析
5.1 关于单个项目检出率高
受测的1018名学生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为9人,占0.88%,就人数而言,与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所反映的较为一致;学生一般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占63.56%,这与技工院校“问题学生”较多存在正相关。技工院校学生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职业类学校学生整体压力较小及家庭因素有关,他们压力没有一般学校学生,特别是普通高中学生大。
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放在学生群体心理发展性辅导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其次,要适度增加学生的压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让学生时刻感觉无所事事;最后,要积极从心理方面去解释“行为问题学生”的行为,避免将“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德育化,动不动就给学生贴上“品行不良”的标签。
5.2 关于学习焦虑检出率高
学习焦虑检出率很高,有560人,占55.01%,这说明有一半学生出现学习焦虑情绪。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这种现象不同于普通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普通中学生的学习焦虑可能更多的是学习压力造成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学习学不好,害怕考试失败,而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焦虑大都体现在厌学情绪较浓上,他们讨厌整天坐在教室上课,经常旷课、逃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考试舞弊等等。
这给我们一种启示,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善极为关键。另一方面,这也许与量表的效度有关,量表的甄别率不高。
5.3 关于女生冲动倾向高于男生
冲动倾向上,女生有14人,占女生群体的5.36%,明显高于男生1.19%的检出率,差异十分显著,但这种现象并不多见。一方面,这是因为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且情绪波动比较大,故冲动倾向明显;另一方面,这与某些班级或专业,例如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女生较集中有关。在单纯的同性群体中,部分女生易出现去个性化现象,从而出现暴力倾向。另外,这可能与现代家庭结构组成有关。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娇生惯养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她们的一些不良性格,如易冲动等。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59-05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末,以 Seligaman 教授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提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一理念,他们认为“心理学家应该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2002 年 Luthans 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管理学领域,开创了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并提出积极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PC)这一重要概念,简称“心理资本”。Luthans 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的一种积极的、核心的心理要素,它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而使个体和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对个体和组织都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方面,心理资本与其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密切相关,对个体的态度、行为等多方面都有积极影响。组织方面,心理资本有助于促进组织目标达成和组织愿景实现。由此可见,心理资本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心理资本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内研究中,心理资本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工作倦怠等方面。相对来说在学生领域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和学习倦怠关系等方面,其中大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高职生为研究对象,对高职生心理资本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掌握高职生心理资本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为高职生心理资本的有效开发提供一定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京的职业院校学生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40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如下页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用南开大学张阔等人2010年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进行调查,问卷有四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效能(1,3, 5, 7, 9, 11, 13)、韧性(2, 4, 6, 8, 10,12, 14)、希望(15, 17, 19, 21, 23, 25)、乐观(16, 18, 20, 22, 24, 26),共26个项目,对每一项目的评价按7点计分进行。
(三)数据统计
本研究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高职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的分布特征。运用差异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高职生心理资本各维度在专业、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成员关系、学业成绩、大学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差异是否显著。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心理资本整体情况
本研究用心理资本总体均分表示高职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用各因子的均分表示各因子水平。来分析高职生心理资本总体及构成因子的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高职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分及各因子的均分都大于理论中值3分,因此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中,“乐观”水平最高,得分为5.1475,“韧性”水平最低,得分为4.5486。
(二)高职生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1.不同性别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调查对象的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均分进行性别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男高职生和女高职生整体心理资本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我效能维度上,男生要显著高于女生,其他维度无显著差异。这表明,虽然在整体上心理资本并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但男生比女生有更好的自我效能感。
2.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对城市、乡镇和农村三个不同的生源地高职生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城市、乡镇与农村生源在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异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见,是否独生子女在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家庭经济状况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异
对富裕、适中及拮据三种家庭经济状况的高职生的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进行分析,结果见下页表6。
从表6可知,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及自我效能、乐观、希望维度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显著;韧性维度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极其显著。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家庭经济状况间的心理资本情况差异,本研究对富裕、适中和拮据不同家庭经济状况高职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进行了事后检验,结果见表7。
由表7可见,家庭经济拮据的高职生的心理资本总均分显著低于家庭经济适中的高职生,其他经济状况高职生间的心理资本总分无显著差异。在各维度上,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的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家庭经济适中的学生,其他家庭经济状况学生间得分在以上维度中无显著差异;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在韧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
5.不同家庭成员关系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异
对家庭成员关系亲密、一般和疏远三种情况的高职生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8。
由表8可见,家庭成员关系对高职生心理资本乐观维度有极其显著影响。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家庭成员关系间的乐观维度的差异,对亲密、一般和疏远不同家庭成员关系高职生心理资本的乐观维度进行了事后检验,结果见表9。
由表9可见,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的高职生乐观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家庭成员关系一般的学生,关系亲密与疏远,关系一般与疏远间的乐观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差异。
6.不同学业成绩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异
对不同学业成绩高职生的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均分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
由表10可见,学业成绩对高职生心理资本的乐观维度有显著影响,对心理资本总均分及自我效能、希望维度有极其显著影响。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学业成绩间心理资本及各维度的差异,对不同学业成绩高职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进行了事后检验,结果如表11所示。
由表11可见,学业成绩偏上的高职生在心理资本希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学业成绩偏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偏上学生的总均分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维度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
7.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差异
对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高职生的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
由表12可见,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高职生在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希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高职生;在自我效能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二者在韧性和乐观维度上得分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分析研究结果可见,被试高职生整体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都高于理论中值,因此,其心理资本水平良好,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高职生出现较高的心理资本水平有其生理和社会基础。高职生群体处于青年期,其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中大多是积极正向的,这也可能是其有较高心理资本的原因之一。各维度中,“乐观”排第一, 说明高职生具有乐观向上的解释风格,这与郝利敏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职生的“韧性”得分最低,这与尹海兰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大多经历过挫败,并且很多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才进入高职校,高考失败感对其影响很大。
男生和女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无显著差异,这与王海燕 、郝利敏、尹海兰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男生的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分析这一结果的原因如下:第一,在当今社会,男女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并且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平等接受教育、平等面对机遇挑战等。因此,男生女生间的心理资本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社会、家庭的性别角色定位会影响到不同性别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具体而言,传统文化及社会、家庭等对于男生的期望高于女生,不管在事业还是在家庭中,男性都被期望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要做得更好,这些都会使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
城市、乡镇、农村不同生源地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各维度间无显著差异,这与张凡迪 、赵涵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与乡村的差距大大缩小,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面临着相同的机遇和挑战。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互联网的普及使乡村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与城市学生同样广泛的信息资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资本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这与李林英、肖雯 (2011) 的研究结果一致,与赵涵、郝利敏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调查范围的不同及地域差异可能是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另外,现代社会每个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培养都很重视,他们与非独生子女相比,也有丰富的朋辈资源和相同的比较与竞争。因此,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资本各维度无显著差异。
家庭经济状况变量对高职生心理资本各维度有显著影响,这与吕昭华、张凡迪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在心理资本总分及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维度上显著低于家庭经济条件适中的学生;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在韧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分析原因在于,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享受到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有利于他们积累较为丰富的心理资本。相比之下,家庭经济条件拮据的学生资源相对欠缺,不利于其心理资本的积累。另外,经济拮据家庭的子女由于物质及生活条件限制,容易产生封闭、自卑等心理,缺乏乐观心态。他们对未来抱有希望,但却可能因为家庭条件制约而对未来缺乏掌控感,自我效能较低。经济拮据家庭的子女较经济富裕家庭子女会体验到更多的挫折与失败,这使他们不断学会了勇敢面对挫折,因此,他们具有更高的韧性。
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的高职生在总均分及自我效能、希望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家庭成员关系一般的学生,在乐观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家庭成员关系一般的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之一是借助社会支持、积极关注等方面的力量,因此,家庭成员关系间的亲密程度对心理资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的高职生较家庭成员关系一般的高职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家人的积极关注、鼓励,有着较多和有效的社会支持,因此,其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更高。
学业成绩偏上的高职毕业心理资本总均分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维度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希望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学业成绩偏下的学生。在我国当前教育背景下,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学业成绩偏上的学生一直以来获得了来自社会、家庭、教师及同辈等更多的肯定和鼓励,这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偏上的学生会体验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因此也更加乐观。
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高职生在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希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高职生;在自我效能维度上得分极其显著高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有更多与教师、同学等接触的机会,在社交、社会活动及各类比赛中有更多锻炼机会,因此其心理资本水平更高。学生干部多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教师的肯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对未来充满希望。
五、结论
当代高职生心理资本总体情况良好,其心理资本水平受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学业成绩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因素的影响,而与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无显著关系。当代高职生心理资本水平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心理资本可以有效管理和开发。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artin E P,Csikszentmihalyi al et.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4-15.
[2]尹海兰,逄巧巧,刘梦玺.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48-51.
[3]王海燕,吴国蔚.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研究――以北京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1) :18-21.
[4]张凡迪.“90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6-109.
[5]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8-152.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JIANG Li-hong
奈瑟尔最早出版《认知心理学》,被称为“认知心理学之父”。之后,国际国内认知心理的研究都比较多,但是本体论上的二元论、认识论上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上的元素主义成为制约认知心理学发展的瓶颈[1]。心理学是21世纪的希望之学,认知心理学派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但在21世纪受到质疑,英国甚至差点关闭了认知心理的研究机构。“第二代认知科学”虽然强调情境性、具身性、动力性,但不能保证它的完美无误。经过慎重研究,我们决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总体智力水平(认知能力)、成熟度、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各种智力因素水平情况等多方面调查研究了青少年认知心理素质状况。
我们问卷调查了四川省双流县和重庆市渝北区两所中学初二和高二青少年222名,获得有效问卷218份,有效率超过98%。问卷全是单项选择,不能多选或不选,否则视为废卷,本文以有效问卷数据分析。本文里的百分比数据一律四舍五入至个位。
调查对象的构成情况:男性青少年120人,占55%;女性青少年98人,占45%。男性中有4人是少数民族,女性中只有1人是少数民族。
二、 青少年认知心理状况
1.青少年总体智力水平(认知能力)较好,男生的两极性比例比女性多
对青少年总体数据(合计)部分的X2检验中,P
2.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成熟度符合年龄特征,男青少年幼稚的比例比女青少年少
数据表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成熟度和其年龄特征相符,只有极少数存在偏差。性别上有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青少年幼稚的比例比女青少年少。
3.青少年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准确度很低,男青少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准确比例比女青少年多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事物本质准确认识的很低,大多数青少年没有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性别上检验没有显著差异,但不能一概而论,还得具体分析。对“天上的动物”和“有羽毛的动物”数据单独检验,X2=2.3,接近0.1显著水平,如果调查对象扩大,会达到和提高差异的显著水平,表明男青少年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准确性比例比女青少年多,而女性青少年思维的表面性、想象性比例比男性多。
4.大多数青少年各种认知智力因素是正常的、良好的,性别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青少年各种认知智力因素呈现负偏态,表明大多数青少年智力是正常的、良好的。前四种智力因素数据都是“差不多”第一,“较强”第二,“较差”第三,“很强”第四,“很差”第五;只有想象力“较差”和“很强”顺序发生了交换,表明各种因素之间的数据没有差异、具有一致性。性别上,观察力男女青少年没有差异;想象力男女青少年有些差异,接近但没有达到比较显著的水平,男性“很强”比例多于女性,而“较强”比例少于女性;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男女青少年具有显著差异,男性“差不多”比例比女性少,注意力、记忆力男性两极端比例比女性多,思维力男性青少年强于女青少年。
5.青少年对风景名胜的认知:
青少年认为最壮美的地方依次是:八达岭长城、九寨沟、峨眉山、神龙架、卧龙。性别上,调查数据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表明男女青少年对风景名胜的认知具有性别差异,男青少年比女性更神往八达岭长城和神龙架,而女青少年比男青少年对峨眉山更情有独钟。
三、 提高青少年的认知心理水平
1.经济发展和学校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认知心理水平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超过日本,成为仅落后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城市化程度高。为了全国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国家相继推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的战略,成效卓著,但还远远不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经济生产的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而认知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连续的、有效乃至高效的学校教育会显著提高青少年认知心理水平,有助于青少年认知世界和适应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素质教育[3]。
2.注意教育辅导两极端的男青少年
男青少年认知能力两极端的比例比女青少年多,这和个体发展目标、性别角色认知、家庭教育性别取向、社会性别期望等有关,关注与辅导那些两极端的男青少年是重要的课题。对认知能力比较高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似乎做什么都得心应手,人生一帆风顺,优异的“人生成绩单”(包含却不限于学习成绩)使他们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崩溃,提高他们的“情商”是当务之急。对认知能力较低的青少年而言,人生却是另一番光景,无论是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父母的态度都是负面的,似乎练就了一幅忍受挫折的“金刚之躯”,其实隐藏着极大的危险,认知能力差-学习差-社会适应差-道德品质差-违法乱纪,人生悲剧似乎总是按照这个顺序上演。教育辅导认知能力差的青少年这一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多管齐下,如采取措施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多进行学习个别辅导、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融入社会和集体、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等。一句话,多“爱”他们,他们必将以“爱”来汇报社会。
3.提高女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尽管我们没有得出女青少年总体智力水平比男性低的结论,但思维能力比男性低,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我们不能为女孩子学习差寻找心理学的借口,毕竟基础教育的知识是基础,对任何一个智力正常没有残障的青少年而言,都是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提高女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难学”的理科类知识[2]。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87-02
一、引言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在该形势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先成家再去外地奋斗,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只能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原流出地由他人代养或寄养,从而形成了我国目前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当发达的21世纪,一方面城市需要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又渴望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导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断扩大。对于这样一个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人格形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而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比同龄人群面临更多的心理困境,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该形势,对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研究基本信息
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扬州市宜陵镇一所农村中学与宁夏固原市一所城镇中学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有效问卷率91%。其中扬州地区留守儿童共86人,非留守儿童87人;宁夏地区留守儿童11人,非留守儿童72人。可以看出扬州地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城镇中学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2.研究方法。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基于样本数据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方法,辅之对比分析,以期从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比较中呈现出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涉及留守儿童年龄、性别、爸妈是否在外地工作以及在外地工作年限、自己由谁监护、回家的频率等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被测试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被测试总体来看,一共256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212人,占82.8%;心理健康有问题或异常者29人,占11.3%;心理健康有严重问题者15人,占5.9%。可见,两个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大体没有问题,只存在少数的心理健康异常者。总体而言,被测对象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方面检出率均比较高,说明全国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普遍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得不到释放从而产生焦虑,导致偶尔失去理智冲动倾向明显。被测对象在其他问题的检出率较为正常,说明两个地区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没有显著问题。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本次调查两个地区留守儿童共计97人,非留守儿童共计159人。其中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80人,占82.5%;非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132人,占83%。从数据结果可知,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方面均状况良好,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3.扬州地区与宁夏地区留守儿童现状的对比。本次测试中,扬州地区共抽取了173人,其中留守儿童86人;宁夏地区抽取83人,其中留守儿童11人。由于资源的限制,扬州地区抽取的是农村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抽取的是城镇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人数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宁夏地区被测试对象除了在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的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低于扬州地区外,其他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扬州地区,并且两个地区检出率差异较大,尤其表现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方面。
4.不同变量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1)性别。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而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男生焦虑高于女生。(2)监护类型。不同监护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不同的影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等方面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其中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单亲监护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和同辈监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较小。
四、总结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以及家庭教育而过早的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扬州和宁夏两个地区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统计之后,本文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无论是扬州地区还是宁夏地区,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焦虑问题检出率都比较高。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几率比非留守儿童大,但是在具体问题的检出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区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上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上略高于留守儿童。总体而言,两者并无显著的区别。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性别、监护类型、父母在外工作年限的差异。与父母交流频率、交流方式以及家庭教养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环境、学校师生关系以及与同伴关系等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结论,为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其监护人对于家庭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祖父母或外祖父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误导孩子的价值观,遇到事情应尊重孩子的意见。此外,应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班级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政府需重视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2]李浩然,孟群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ZHANG Hui,LIU Jing,CHEN Lu
[摘要] 目的 探讨矿车挤压伤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以寻求对患者恢复的有效护理支持。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例矿车挤压伤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家属认为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特别重要,其次是患者的住院费用得到有效保障并注重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使医护人员高度重视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重点,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病人家庭、社会系统的整体协调支持,减少医疗纠纷、促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关键词 矿车挤压伤;家属;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168-02
矿车挤压伤患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家庭经济来源的核心力量。一但受伤,病程长,病情危急,患者家属承受着其它患者家属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可能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应,导至精神应急障碍,给社会造成一定不稳定因素。为了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主动予以心理支持,取得患者家庭系统整体支持,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现对2013年5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50例矿车挤压伤患者家属进行心理需求调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外科住院的矿车挤压伤患者50例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①与矿车挤压伤患者生活在一起的直系家属,包括患者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②18岁以上;③自觉自愿合作;④研究期间无严重躯体、精神疾病;其中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5.6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30例、中学15例、大专及以上5例,干部2例、教师3例、农民10例、无业30例;经济状况较好2例、一般10例、差38例。患者病种为矿车挤压伤致腹腔脏器损伤合并肝破裂10例、脾破裂8例;全身多发骨折32例。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选用“重危患者家属需求量表(Critical Care Family Need Inventory, CCFNI)中文修订版”进行调查研究。①CCFNI中文修订版属自评量表—将重危患者家属的众多需求分为5个因子,每个因子代表家属在某一方面的需求,共计有45条目。各条目按4级评分,分值越高,表示重要程度越高。②该量表经西安医院ICU医疗护理专家进行效度评价,其效度达0.92,用25名ICU患者家属对问卷信度进行测定,其信度系数为0.860 ③经调查者讲解问卷中各项研究问题及填表要求后,最后由调查家属独立填写。每个问题分别设有4 个分值, 4 分表示非常重要, 3 分表示重要, 2 分表示一般, 1 分表示不重要。50份问卷均有效,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软件EXCEL归纳统计所有的数据,运用百分比来分析家属的具体心理状态与需求。
2结果
横向总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家属普遍认为该题重要性越高,见表1。
纵向:总分得分越高,说明该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越大。
各分值选择人数及百分比不同,可说明患者家属对该问题重视程度的整体情况。
3讨论
3.1护士应高度重视矿车挤压伤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重点问题
矿车挤压伤患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家庭经济来源的核心力量。一但受伤,病程长,病情危急,对整个家庭都是严重的“应激事件”,给家庭经济和精神上带来了压力,特别是主要照顾患者的直系家属更是承受着其它患者家属更为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可能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应,导至精神应急障碍,给社会造成一定不稳定因素。护士忙于救治患者,忽视了对患者家属的帮助[1]。从表1可见患者家属希望医护人员能随时提供与患者相关的疾病信息[2],包括患者的治疗、预后、护理及病情改变等。家属最关心的是患者康复的相关问题。护士在积极配合抢救患者生命之后要关心爱护患者,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做好信息支持,满足家属需求[3],以减轻家属思想压力, 改善家属的不安情绪[4]。
3.2注重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
从表1显示,家属认为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是最重要的,横向得分为199分,认为非常重要的人数为49人,占调查人数的98%。其次是患者的住院费用得到有效保障并注重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横向得分为192分,认为非常重要的人数为43人,占调查人数的86%。这可以反映矿车挤压伤患者家属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患者家属不但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为担忧家庭经济来源的丧失而影响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产生极度焦虑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心里精神的安慰及支持[5]。护士面对这样情况的患者家属,可以向护士长汇报,由上级部门向患者家属告知一些处理矿车挤压伤事后处理。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如?工伤保险条例?、?新农合报销政策?等。尽可能节药患者治疗费用并帮助寻求社会支持,如实告知病情进程与发展,减轻其焦虑[6],积极配合治疗。
3.3加强自身修养,帮助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情绪
矿车挤压伤患者家庭压力普遍较大,家属的情绪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7]。患者家属极大部文化素质低下,对患者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碰到问题更易出现急躁、焦虑、担心害怕,给心理干予带来困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加强自身修养,专研心理学和业务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对患者及家属关心体贴,与家属沟通时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保证有效的信息传递,使其尽快明确患者出现的问题及其需要进行的救治工作,迅速减轻其心理压力,减少其焦虑状态的出现。医院要给予临床一线护士做好相应的应激心理培训。我们临床护理人员的年龄层次和面对家属的经验也不同。所以要有针对性的对护士进行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面对于矿车挤压伤患者家属时,能有效沟通。以此获得家属的信任与理解,进一步理解和支持护理工作[8],促使病人能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家庭是社会的基该组成单位,家属是矿车挤压伤患者的精神和情感支柱。通过问卷调查使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矿车挤压伤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重点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及时给予心理支持;以此缓解家属的心理压力,获得家属的信任与理解,取得病人家庭、社会系统的整体协调支持,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减少医疗纠纷、促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吕秀艳, 史磊, 栾云洋.ICU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 ,2011,9(4):30-32.
[2]Leske JS. Needs of relativ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follow-up[J].Heart & Lung, 1986, 15:332-339.
[3]王文茹,李小妹,高睿,等.ICU护士与病人家属对病人家庭需要重要性认识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1,16(5):272.
[4]冯建华.病人对探视陪护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4):245-246.
[5]王琳.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调查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12,28(32):75-76.
[6]王丽娟,郭瑞娟.健康教育对急诊患者家属焦虑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87-89.
在慢性肾衰的病情中,其本身的病程是很长的,发生病变比较多,并且病情上经常出现复发状况,同时病情发作、迁延比较难于愈合等特点,而这就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也给患有该病的患者精神带来压力。有研究表明,该病情患者一般患有心理障碍,其表现为恐惧、依赖性、自卑感、负罪感、抑郁以及焦虑的心理特征,但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中,针对慢性肾衰患者的性别、职业状态、分期进行心理状况的调查不多,本研究旨在为慢性肾衰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积累可靠、可信的临床资料,现汇报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患者来源
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慢性肾衰患者300例。
1.2 调查过程
(1)研究工具:基线资料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调查过程:分临床实施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
①临床实施阶段: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符合要求的病例,调查实行无记名评估法(调查员只在调查量表上标明当天的日期和序号,以方便对号入座查找患者基本信息),让被试者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感受35分钟内独立完成问卷。
②数据处理阶段:回收调查表内容需双人进行核查,剔除无效调查表。回收情况:共发放量表300份,回收297份,共有6名患者只填写了基线资料表或《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剔除剩余291例合格病例。
1.3 统计方法
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K-S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用±s表示。以P
2 结果
(1)291例慢性肾衰患者SCL-90测评的总体情况。不同性别患者SCL-90测评得分比较,男性患者在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女性患者(P
(2)肾功能代偿期和肾功能衰竭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躯体化和睡眠等因子得分明显低于肾功能衰竭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SCL-90量表的测评结果显示慢性肾衰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职业状态、疾病分期有关。
(1)不同性别SCL-90测评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有差别的。相同病情的患者,女性较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恐怖的不良情绪,医务人员和家庭成员在做心理调摄时应区别对待,应更多地关心和呵护女性患者,时刻留意患者的情绪变化,以减少焦虑等不良情绪给疾病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
(2)慢性肾衰各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结果显示,相邻两期的肾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较小,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SCL-90心理测评的结果越不理想。肾功能代偿期和肾功能衰竭期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躯体化和睡眠等因子得分明显低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说明病情越严重,患者的主观身体不适感越多,睡眠和饮食状况越差;尿毒症患者较肾功能代偿期和肾功能失代偿期而言,心理问题最为严重,其总均分、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得分明显偏高,说明终末期肾病患者并发症多,精神压力极大,心理健康问题严峻,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尿毒症期患者较肾功能衰竭期而言,只在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上高于后者,说明3、4期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具有较大的共性。
一、饮食浪费问题凸显的现实背景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逐渐在社会上流行,有其存在的意义,这种理念的广泛推行不仅有助于国内人均资源的增加及有效利用,更有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惠及子孙后辈。但是,饮食习惯的根深蒂固阻碍了该理念的实行,正因如此,研究民众的消费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影响行为,宣传正确消费心理能帮助餐桌文明文化的传递。
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一样的就餐习惯,唯一类似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就开始注重餐桌文化。在国外,很多学者认为这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Beatty和Kahle探讨以Rokeach理论为基础的价值观量表(list of value,LOV)在研究消费者行为上的适用性,认为LOV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能力比VALS好。Gutman探讨展品属性、消费结果与个人价值观之间关联的本质,研究了个人决策行为与价值观的关联情况。在国内,很多学者分析出出适度消费观代表的是一种全新消费伦理和价值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生态消费观、绿色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和科学消费观等。如郑红娥从社会学角度验证和考察了居民消费观念的现状及演变;韦信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各种消费观的历史变迁、历史作用及利与弊等。
二、我国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传统家庭因素
在中国家庭中,年轻一代是被家庭关怀的重心。在家庭消费结构中,消费支出的大头也在年轻一代身上。无论是经济宽裕的家庭还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认为对子女的爱就是在经济上尽全力地满足孩子。家长的溺爱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特别是在餐桌上也依然如此,让孩子自己随便点,结果造成了浪费,也造成了孩子错误的消费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家庭习俗的因素,认为上桌的菜必须是双数或吉数,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 当代社会风气因素
餐饮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社会形态日益丰富,人们试图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和表达自我,把消费作为标榜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方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以骄奢逸为荣的各种不良风气。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加上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使缺乏免疫力的部分消费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产生对享乐奢靡社会生活方式的渴望和追求。另外,正是因为不正确的消费观影响,部分人拿着公款吃喝,自认为不吃白不吃,心安理得地浪费粮食。
三、饮食消费浪费的对策
节约型社会是一种良性的价值诉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逻辑。杜绝“餐桌浪费”现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民众饮食消费理念的改变是杜绝浪费的根本。
(一)消费者自我和社会约束
饮食消费是否浪费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主动性,消费者应该学会正确的消费观,拒绝盲从心理、攀比心理或者猎奇心理。餐桌上的浪费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私人消费,而是公款消费。秉着饭局的费用由公司报销的规定,一些人假公济私,点菜的时候觉得不用自己掏腰包就没有节制,明明只有两个人却能吃到上千元。这种行为不仅造成浪费,也说明了国家的管制力度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多宣扬“光盘行动”这种全民活动,逐渐让民众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在公款吃喝的问题上政府也要重点关注,加大打击力度,这不仅能有效改善饮食浪费,也能使政治清明、减少贪污受贿。
(二)餐饮行业自身引导
自我的约束力毕竟有限,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餐饮行业可以实行奖惩制度,像自助餐的剩余菜量超过多少需另附价额的规定就很合理,只是大多数店家的对此的管理力度不够,奖惩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所以应该注意要令行禁止,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另外,在客人点餐时做出正确指导,提醒客人按需求点菜,为客人控制好数量。比如有些饭店有专门的点菜员,能为客人点出一桌既体面营养又不浪费的席面,很值得有条件的店家效仿。或者在店里醒目处多贴一些鼓励打包的标语,使客人在潜意识里愿意打包,在客人用餐即将结束时,店员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打包,让客人免于内心觉得打包有尴尬。
四、结语
近年来绿色消费的理念正以一种强劲的态势为广大社会公众所认可,而且也由原来的个别现象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值得令人关注的普遍现象,与此有关的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要自觉做到绿色消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餐桌饮食文化重新绽放光芒,实现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关于饮食消费和民众心理关系调查研究”(项目编号:Y15C16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邱袁园(1995.6-),女,江苏启东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系,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参考文献:
[1]许世卫.中国食物消费与浪费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
[2]李建新,李祖成.餐饮浪费何时休?[N].孝感晚报,2005-08-19.
[3]陆文君.八成就餐点餐超量 亿万餐饮消费浪费多少[EB/OL].新华网,2006-05-08.
[4]Beatty S E,Kahle L R,Homer P, et al. Alternative measurement approaches to consumer values and the Rokeach value aurvey[J].Psychology & Marketing.1985(2).
[5]陈秋萍,吴芸芸.餐桌浪费的消费者心理动因及其对策[J].甘肃科技,2007(09).
关键词:适应;不适心理;大一新生
每年在全国高校迎来的新生中,总有一些学生因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出现失落、自卑、空虚、困惑、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抑郁、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极少数学生还会选择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大学新生的不适心理已经是各个高校的普遍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能否顺利度过大一适应时期,对其大学学习生活及以后人生发展,都起一个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大一新生的适应心理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消除不适心理所带来的心理冲突,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本文就对本届的新生进行了调查。
1.研究对象
10级大一新生
2.调查方法
2.1调查问卷法
本文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0份,回收率为86.7%。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81.7%。
2.2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站和文献检索系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和论文,参考了有关书籍,完成对本文框架体系的设计
2.3交谈法
通过和各辅导员及大一新生进行聊天,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及各辅导员在工作所采用的方法和使用效果
3.大一新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3.1现实校园与脑海校园的差异
在进入大学前,总学生对大学校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有种神圣感和神秘感。高中老师也给同学们灌输了很多关于校园的错误的意识,说校园多大,多美。同学们在电影、小说的描绘中,在高中老师言语的影响下,同学们就在自己的脑海中就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校园的概念。但同学们考入大学后,看到现实中的校园,与自己脑海中的校园差别很大,没有脑海中的那么美,那么大,也没有那么气派的图书馆,也不是高中老师说的是一个环境幽雅,充满浪漫情调的伊甸园,于是,难免会产生失落感,高涨的情绪一落千丈。
3.2.对宿舍住宿条件的不满
很多高中时候住在家里的同学,来到大学,第一次入住学生宿舍,看到学校住宿的实际条件,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等,与自己家里或自己脑海中的宿舍有差异, 难免产生不满情绪。
3.3.自由时间过多
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大一课程安排的比较松,业余时间比较多,从紧张的高中时候进入到这么多自由时间的大学,面对这么多的时间,很多同学显示出了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安排这么多的时间。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很多同学经常出入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容易感染不良的社会风气,甚至导致犯罪。
3.4.目标很不明确
很多同学,在中学阶段, 他们有很强的学习目标性, 力争考上好的大学, 所以学习尽头十足,经过了激烈的高考,进入大学后,自己以前制定的目标已经实现,不知道自己下一步怎么走,来到大学干什么,自己的短期目标是什么,自己的长期目标又是什么,都很不明确。有些学生甚至把学习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去,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用心听讲或看小说、杂志、睡觉、玩手机, 课后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打牌等,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自信心受挫, 产生厌学情绪。
3.5同学之间的关系冷漠,不信任
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及条件不同,性格各不相同,语言也有障碍,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与他人交往起来存在问题。有的同学想要和别人交往,但缺乏交往的技能和原则,从而导致交往中屡屡碰壁,人际关系紧张。部分大学生在和同学交往时表现出自卑感,由于悲观、孤僻、自我封闭等因素,在很多场合多表现为拘谨、害羞、不敢抛头露面等。同时,进入大学后,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天地,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淡,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时间长了就有了隔膜。也有些大学生上课只管上课,课间也不和同学交流,回到宿舍也不和舍友说话,把倾诉的对象放在了网上。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这些学生更加孤僻或少言寡语,易患上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倾向。
3.6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是自主性、专业性、多元性和创新性,和高中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区别。很多大学生已经适应高中的填鸭式教学,进入大学后,不了解大学的学习方式和方法,面对大学的教学方式,感觉老师讲的很多书本上都没有,听课抓不住重点,笔记也记不全。同时,缺少自己动手搜索查找资料的能力,仍然沿用高中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到哪,自己就学到哪。而大学所培养的是一种自己动手思考的能力,同时,课程表也有很多实践课。很多同学和高中比起来,感觉到很不适应,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学习焦虑直至厌学。
4.不适心理相应解决方法
4.1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大学入学教育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大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入学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对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发展起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制定详细周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日程。入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学院的发展概况、专业的培养规划,还包括学生的管理手册及其它评优评先办法。同时,要根据专业及教育内容的需要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阅历的教师来作专题讲座。
4.2.启用班主任助理
从高年级同学中,按照自愿的原则选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乐于关心同学,自身修养好,综合素质高的同学来当班主任助理。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不同于老师的说教, 同龄人更能触及学生内心的实际问题,影响的效果往往好于辅导员教育。让班主任助理经常到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及时汇报给辅导员。让班主任助理向大一新生介绍大学的授课方式、学习方式及考试方式等等,引导他们确定一个新的目标,帮助大一新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适合大学的学习习惯。同时,让班主任助理帮助学生熟悉大学生活,鼓励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和同学们交往,尽快的融入到大学中去。
4.3. 开展学生活动
在大一进校后的这一年里,陆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各部门每年招聘新干事 ,激励大家踊跃报名应聘,以加大大家的积极性。同时,搞一些主题活动。 4.4. 加强班集体建设,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客观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 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 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 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同时, 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加强人际交流, 加深同学们的了解,提高亲和力, 增进同学间的互助互爱。如果适时地激发与引导这些情感, 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 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的孤独感会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4.4开展形式多样的新生心理咨询
在大一进校后,要对其进行一个心理测验工作,获取新生有关心理状态、心理倾向、心理变化的材料和信息,进行了整理、分析和归纳,分级分类建立内容丰富翔实且清晰的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要关注,如有必要可以让专业心理老师和其谈话,进行心理教育。也可以进行心理专题讲座,重点是要让大一新生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 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 使其更健康地成长。同时, 开展新生心理咨询工作, 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4.5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新生的发展、适应新环境起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丰富大学新生的休闲时光,促进自我角色的转变,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降低学生空虚、无聊的心理体验。因此,学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和学术交流,塑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同学们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认识自己,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大学四年及以后走向社会都起了一个积极作用。
总之,大学辅导员就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及时观察了解大一新生的心理现象,并针对大一新生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最科学、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一不适应阶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人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红兵,朋辈辅导员在新生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1
[2]谌宝华,大学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教育[J]教育艺术,2008.1
[3]欧阳效升,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对策[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7.6
[4]郭黎,如何做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工作[J],科教纵横,2008,8
[5]王瑜,大学新生不适应心理状态的分析及调整[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