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6: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94-03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提供的全部课程的集合。课程体系有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两类,当前职业教育中工作体系是主流。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简单地说: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毕业生必须“学会工作”,即能够完成企业所要求的工作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有机会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完成一些难度不同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具有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体系模式,以实现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有偏差,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造成就业问题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审视和检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沿袭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以往的学科课程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那么,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能否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还是应采用工作体系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的多元课程体系模式呢?对此,苏州市职业大学程宜康教授提出了“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策略方法,笔者拟就此策略与方法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展实践研究。

策略与问题

(一)技术化的任务课程

技术化的任务课程是嵌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作体系课程(知识是过程性的),它将工作任务作为技术知识的载体,并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学习的逻辑主线。为有效实现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技术知识如何有效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二是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如何做到异形同构。

(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

任务化的技术课程是实践导向的技术基础性学科课程(知识是陈述性的),它将学科课程作为工作任务课程的载体,并将技术的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学习的逻辑主线。为有效实现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也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二是如何将技术基础性学科课程赋予技术的工作内涵。

(三)两种课程策略的比较

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与技术化的任务课程的比较

见表1。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知识的处理

如何将技术知识有效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物质客体,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所需的物质形式的知识,以规则形式出现,是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就制造业而言,在实际进行设计、研发或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都可称之为技术知识,技术知识需要对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人员才能有效吸收和利用。

技术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知识是关于人们所要变革的对象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现某种技术目的所要运用的原理、方法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践中具体制造、操作或如何利用某种物质手段的知识。技术知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使技术知识在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术知识的传授不是定型化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教学者在一定情境下,师生共同面对任务,借助一定中介的帮助,通过积极交流与对话的方式,促使师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动态地积累、转化、演变。否则,就不能达到技术知识转移和积累的目的。

CDIO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的核心在于根据工程链相关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来重新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采用CDIO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将技术知识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中。

(二)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同构

这里的学习领域是指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它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典型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等确定的教学单元。学习领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学习领域的典型表现形式是项目教学。所谓工作领域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学习领域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工作过程来学习。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的关系如图1所示。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可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化的任务课程。

由图1可以看出,从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就是把工作过程的任务进行分解、整理、归纳,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即将工作领域的能力、环境、过程及任务提炼出来转化为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知识成为学习领域课程知识的主要内容,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结构化、系统化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的排序,构建知识内容体系,然后细化到单元的序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解构和重构、与行动体系融合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建构,宏观上不仅要为学习者获得现时的职业技能做准备,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职业迁移能力。因此,我校在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的构建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领域课程结构及学习单元的排序,要解决职业活动、学科知识、学习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应包含科学知识和职业技术知识两大部分,其中科学知识是基础支撑,职业技术知识是核心关键,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最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远德玉教授认为:“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自然的知识。具体来说,技术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知识是关于人们所要变革的对象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现某种技术目的所要运用的原理、方法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践中具体制造、操作或如何利用某种物质手段的知识”。由图1可以看出,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为技术知识的学习服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技术知识,需要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的帮助。遗憾的是,有助于技术知识理解的项目是十分分散的,如何将分散的、无序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有机联系起来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必将为技术知识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与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实施的“导学制”不谋而合,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让分散的工作任务为技术知识的学习服务,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技术学习过程的本质,又符合培养合作型、创造型人才的要求。

(四)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的体现

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般来说,技术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生存的技术工作,即实现基本生存和生活的职业技术工作等;(2)面向发展的技术工作,即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现代技术产品及设施,进行技术决策,了解新技术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等;(3)面向合作的技术工作,即从事必要的社会工作和团队合作的工作等。而所谓基础学科课程,就是为技术课程打基础的前期课程。那么,如何使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中得以更好地体现呢?

基础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合作的缺陷,按多元智能理论,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为此,我校引入了项目导向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实践探索

(一)技术知识的处理实践

我校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进行了CDIO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结果表明,CDIO教学模式可有效将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技术知识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来教学。

课程做法:(1)全程以CDIO为指导,采用项目教学,以实际机械产品中的零件为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2)教学引入设计式作业;(3)学生制作模型,并根据模型画三视图(萝卜);(4)考核方面,由考试转为分阶段进行考核。每一项目知识点介绍完后,向学生布置一项具体的测绘任务,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探索预定目标表达方案的实现过程,在课堂上展开广泛的讨论,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环节实现了学生“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教学内容根据机械制造工程链相关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对学生机械制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项目训练为载体,实现了将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技术知识有效植入实际项目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采用CDIO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将技术知识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中。

(二)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同构实践

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的需要为导向,课程的开发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具体来说,学校通过对签约企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合作式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这样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实质上是以学校和企业为基地,以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为主体,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或新编的过程,旨在以满足企业需求、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此外,基于“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的问题,我校在实践中采用了“导学制”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获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对“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的体现”问题,我校采取了“项目教学”的方法来实践。

结语

针对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自2007年以来,参与实践的学生获得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12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获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一等奖1项,获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2009年一次就业率超过97%;此教学模式及方法,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2]程宜康.高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开软科技集团总裁田雷,中国新闻出版报编委、新媒体部主任程晓龙,分别就课题主报告、技术解决方案和近期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动向进行了阐述,并接受了课题组的质询及答疑。随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对课题总体情况做了总结性发言。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专家评审组对课题成果予以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相关报告对国内外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了解了集团公司在数字出版发行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邮政集团数字出版方案,具有较强独创性。

最后,李永明代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宣布该课题顺利结题,并表达了今后继续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相关项目及课题方面进行合作的愿望。

(孟晓明)

《数字出版标准符合性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科技部批准立项

本刊讯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作为项目主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合作单位申请的2012年度“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数字出版标准符合性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于2012年5月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

标准符合性测试是依据具体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实验室测试技术评测产品、过程与服务,并作出被测对象是否符合标准的权威判断。在西方发达国家,标准符合性测试不仅是推动标准实施的必要方式,更成为标准发挥产业规范作用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数字出版标准符合性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自2011年8月申报以来,受到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该项目的立项有助于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对于健全行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目前,新闻出版业已的基础、方法、产品、服务等各类标准达100多项,涵盖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领域,但因缺少科学有效的标准符合性测试技术和测试机构,标准之间的冲突问题现在无法有效解决。

本项目以数字出版内容标准符合测试为核心,涵盖了数字内容生产、加工、传播等全流程和整个生命周期,主要包含四项内容:一是开展数字出版内容标准符合性测试理论及方法研究;二是制定标准符合性测试相关标准;三是开发符合性测试系统及集成平台;四是建设数字出版标准符合性测评实验室并审报相应资质。项目于2012年正式启动,预计2014年完成。 (李 旗)

京交会英国出版科技集团签约

篇(3)

一、前言

模块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西方心理学界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1]。模块理论认为,如果一个问题由多个问题组合而成,那么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将大于分别考虑每个问题的复杂程度之和。依据模块理论,笔者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将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内容划分为专项基础内容和专项能力拓展能容两个模块,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又按其功能划分成学校教学与训练、社会健身指导、体育表演设计编排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式。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教学与课程论、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论著,查阅近10年来我国有关模块教学、健美操课程改革的相关论文。

(二)问卷调查法:对从事健美操专项课教学的相关专家对健美操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的相关问题制定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份,有效回收问卷14份,有效回收率93.3%。

(三)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2007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统计。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专项课程模块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明确模块化学习的目标,督促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转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是模块化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模块之间不同的授课顺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模块的教学顺序。根据问卷调查,100%的专家认为专项基础模块应在课程的最开始完成,78.6%的专家认为完成专项基础模块之后,专项能力拓展模块应按照社会健身指导模块、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顺序进行。首先完成社会健身指导模块的学习,能让学生尽早参与到健身指导实践当中去,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学校的教学实践是必修内容,把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安排在教学实践前最为合适;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学习对学生专项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排在最后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模块式教学每个模块的教学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能力训练都得到了相应整合,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也能够明确每个知识点的目的与意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因此,根据每个模块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是实现模块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健美操专项课程模块学习的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法是评价课程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式,评价方法的优化选择是健美操专项课程评价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多维度、全面的评价方式,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2.评价指标及标准的设计

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根据各模块的功能对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学习与评价一一对应,才能使评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这里统称为专项知识指标;再者,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即学习的过程也应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即情感态度指标。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专项知识的各项指标评价的标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专项知识指标评价标准

五、结论

(一)在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根据各模块的功能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专项基础模块应在课程的最开始完成,专项能力拓展模块应按照社会健身指导模块、学校教学与训练模块、体育表演、编排与指导模块的教学顺序进行;

篇(4)

所谓方案,是指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就是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的规划,一般由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策略、预计突破的难点、研究步骤(或流程)以及研究人员组成、分工等内容组成。

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则是指实践基础上的策略提炼及成效的总结分析,一般由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策略、研究成效以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等内容组成。

从课题“研究方案”与“成果报告”的文本结构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直接的关联。问题的提出、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目标、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策略等,这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在“方案”和“报告”中均需要呈现。

当然,课题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其关于核心内容的思考、通过研究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需要采用怎样的研究方式或研究策略才能有效落实研究活动等问题,是必须想清楚的关键内容,也唯有想清楚了研究的问题及实施研究的路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则是围绕课题研究方案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目标、路径与策略进行相应的提炼、归纳,并对研究效果做出客观分析。因此,课题“成果报告”与“研究方案”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语言表述的“时态”不同。这主要反映在课题研究的“策略”中。研究方案在表述时,“课题研究的策略”因为具有更多的假设性和预设成分,需要说明的是“准备怎么做”,所以一般采用“将来时”表述。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因为是基于前期研究实践后的归纳提炼。因此,其采用的语言表述方式一般为“过去时”。

二是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对研究成效的分析应该是具体的,详尽的,这也是成果报告所特有的。分析时,一般依据课题“研究目标”做出思考。

而这两方面的不同点,也正是基于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来呈现的。

二、基于课题“研究方案”与“成果报告”文本比较的研究实践

有了以上课题“研究方案”和“成果报告”文本结构的比较分析,我们似乎得出结论:在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中,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极为重要。

1.制订清晰完善的课题研究方案,为保障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方案写好了,课题研究内容、目标及过程想清楚了,研究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因此,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研究方案的制订是重要的第一步。那么在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制订一份研究内容清晰、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路径又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呢?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环节来实践。

(1)想清楚研究内容,制订规范可行的初步方案。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起点,一般就是教学问题。当把教学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时,需要通过一定的思辨提炼,即需要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其核心内容如何表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用哪些方法?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体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问题提出、课题界定、研究目标和研究策略”等四个板块中。

问题提出,其实是基于教学现状分析与思考的研究问题清晰化的过程。撰写时,抓住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问题存在的状况、成因等角度进行相关的分析后提出研究课题,这也是研究课题生成的一般过程。

课题界定,实质是对课题研究核心内容做出深入思考的过程。它是课题方案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一般要分两个层次来撰写:一是核心概念界定,即想清楚研究的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关键性的,其核心要素有哪些。二是分析提炼概念内容所具有的特征,从外延上明晰研究内容的相关要素。也只有想清楚了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才能保证后续研究目标的定位和研究策略的思考更有针对性。

研究目标,一般是基于研究问题思辨及核心内容的确定提出的,可分为“策略性目标”“对象性目标”和“主体性目标”三个部分。所谓“策略性目标”,是指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性目标;“对象性目标”则是指期望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主体性目标”即期望研究者(也即研究主体)自身发生的变化。一般来说,策略性目标和对象性目标是一个课题研究必须考虑的,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部分,也是研究工作调整与改进的主要依据。

研究策略,则要讲清楚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重要部分,包括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路径的思考。它是基于核心内容分析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设计,是课题研究行动的依据。

(2)组织好开题论证活动,完善研究方案。一线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研究方案的制定一般由课题负责人完成,撰写研究方案过程中,更多体现了课题负责人或执笔人一个人的想法。因此,组织课题组成员,或邀请教育科研的专门人员、学科教研员共同参加开题论证活动,很有必要。这一来使课题组成员对研究的课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二来也可以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汲取专家组成员提出的可行性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为研究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3)开展阶段性研讨交流,及时反思研究进程,需要时可适当调整研究内容。从课题研究的规范角度来说,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确定后,一般需要按照研究方案进行,不轻易做出改变。特别是研究主题和核心内容,不能改变。但因为教育科研课题更多是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其指向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改进。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如果研究内容或研究方式确实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不相符,无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或者研究人员确实无法进行实践研究的,则可以做出调整。调整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扩大研究范围,有时也可以缩小研究范围,甚至对研究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使研究人员在进一步明确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基于此,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研讨活动,反思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必要时调整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进程中的重要工作。

2.依据课题研究方案所设定的研究路径,切实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篇(5)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背景及目标

3.课题研究内容

4.课题研究的方法

5.课题研究价值

6.研究条件

7.参考文献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两点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列: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目标(也有人是吧背景和目标分开写的就像最后的范文)

首先,要写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就是根据什么、受什么的启发而开始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会有什么价值,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而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和想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一般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会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也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六、研究条件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测验题和问卷题等研究工作与材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加强管理,监督使用。

七、参考文献

像下面需要把写论文时用到的参考文献一一列举出来(也可以不列举类似下面范列)

1、《××××》,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4、《××××》,作者名称,××出版社,***年第*版

5、《××××》,作者名称,杂志名称,***年第*期

一、课题名称:

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校地处山阳县城西2.5公里处,近年来,经过“双高双普”、“教育强县创建”,学校基础设施配备完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良好,管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但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始终不尽人意:班级管理消极被动,教育教学缺乏开拓创新,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使用率低下,教育质量始终稳步不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为切实弄清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探索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策略,帮助学校管理层,调整管理策略,修订管理制度,充分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故开展此项调查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出影响我校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形成报告材料,交学校校委会,为学校管理构建更为科学化的学校管理策略,制定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两个:一是教师工作兴趣、责任心、积极性调查分析与研究;二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因素调查分析与研究。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整过研究过程计划采用调查问卷法、交流座谈法和综合分析法:设计涉及课题内容的相关问题,制成调查问卷,发放给全体教师,然后分析研究,交流座谈,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形成结论。

六、课题研究的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时一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填写课题评审书,制定研究计划,上报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获取资料阶段。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交流座谈等方式,获取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第一手可信性资料;2014年1月至5月,用5个月时间,整理、研究分析调查资料,弄清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形成初步理论材料,印发给研究小组人员及大部分教师,让他们阅读,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确定结论的准确性。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6至7月:形成结论阶段。将形成的初步材料,结合教师、小组成员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研究分析,去伪存真,精炼升华,形成一份《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因素调查分析报告》交校委会,作为学校调整学校管理机制,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参考资料。

七、课题预期效果与表现形式

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谐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科课题的研究结果将以报告的形式交学校校委会。本报告的形成,将有助于学校管理层确立更为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机制,制定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

八、课题组织机构和人员

篇(6)

问题:认识性不足。很多教师把“小课题”与“规划课题”“重点课题”混为一谈,课题不够微观,同时认为这是学校里少数优秀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研究。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隔离开来,没有为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同时认为这是两回事,研究课题会分散教学精力,花了力气不一定能有研究成果,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会得不偿失。

对策:提高认识。小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属于一种应用性研究,或者说是一种行动性研究,就是教师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审视、指导自己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一线教师做的小课题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研究,不一定非得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只要通过研究让自己原来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高效,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应该有“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的意识,应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小课题逐一进行研究并有效解决。小课题要“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小课题要“近”,就是要贴近自己的教学现实,不好高骛远;研究要“实”,就是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研究要“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感受、真成果。

二、需平衡价值

问题:功利性太强。很多教师因为各类先进评比和参加各类组织推荐都有课题研究成果方面的要求,所以一味追求小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多而无为,虚而失实,伪而乏真”的现象。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等同于课题立项、成果获奖,认为课题不立项、成果不获奖就没有研究的价值,而立项和获奖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就产生了不要研究的思想,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对策:平衡价值。一线教师做小课题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不能太功利。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教师开展自己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一线教师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会耐得住寂寞并自愿投身于比较枯燥的课题研究活动,才会静得下心并自觉投身于比较长久的课题研究活动,才会创造性思考并自乐地投身于比较理性的课题研究活动。当然,每位教师都不可能这么伟大与崇高,如果要有坚持的动力与毅力,能锲而不舍、永不放弃,需要有更多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研究成果参加评比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实,获奖的机会本来就少,一线教师能获奖的概率更小。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多整理案例、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并及时撰写成论文、案例和随笔,积极投稿或参加各种评比,这样就会增加被认可和肯定的机会。因此,一线教师做小课题应该平衡价值。

三、需抓实过程

问题:过程性缺失。很多教师虽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但是没有按照计划开展活动,研究计划、研究活动和教学实践三者严重脱节。很多教师能按照研究计划开展活动,但没有及时收集资料,没有及时梳理存在问题并有效改善,没有及时总结推广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活动,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性策划与思考。因此,存在着诸如“开始轰,中间空,结尾松”的现象。

对策:抓实过程。小课题研究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1.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就是要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能就确定为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如果不能则暂时放一放,当然也可以找人一起合作研究或等有能力解决时再研究。2.学习借鉴、初定方法,就是要学习专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同行对于产生类似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策略,从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初步形成自己对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3.尝试实践、及时调整,就是要根据自己初步的成因分析和策略思考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4.总结提升、形成成果,就是要把开展的活动、形成的结论、获得的感悟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与总结,并用论文、案例或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成果记录与表述,便于自己在以后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提升,与同行共享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反思研究过程、认真分析存在问题、主动学习别人经验、理性思考解决策略、积极实践预设策略、合理调整教学策略、科学总结解决策略,每一环节都必须抓实抓好,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也不能突击抓搞机会主义,更不能靠抄袭行拿来主义。也只有抓实抓好过程,才能使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分析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更加开阔。

四、需持续研究

问题:持续性没有。很多教师研究小课题爱追风头、赶潮流,热什么就研究什么,很多时候都不是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之间既没有横向的内在联系,也没纵向的发展连续,缺少对某个方面或某个问题进行深层次、长时间的持续性研究,或者没有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有效的系列性研究,课题研究成了随意的、孤立的教育行为,研究没有深度与广度。

对策:持续研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不是小课题研究的终点,还需要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里逐步进行推广应用。在检验和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方法进行必要、及时的完善与提升,甚至对原小课题进行深入的持续研究。近10年来我对“如何读懂学生”进行着持续性研究:2002年开始作为副组长兼执笔人参与绍兴市重点课题“引导学生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重点就是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并改善学习方式,具体要改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改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尝试学习、体验学习、做数学等六种现代的学习方式。2005年开始研究小课题“读懂学生学习起点的策略”,重点就是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分析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实施教学方案时充分重视课堂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真正做到“理性分析、了解学习起点,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2007年开始研究小课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设计的策略”,重点就是要“三读”,也称“553策略”:读懂教材是有效设计的基础,关键要“五读”;读懂学生是有效设计的重点,关键要“五读”;读懂流程是有效设计的难点,关键要“三设”。2010年开始研究小课题“小学六年级数学‘预习后教’的策略”,重点就是要做好教学三环节———预习思考、反馈交流、巩固提高,十五二建议———预习思考“十要”、反馈交流“五问”、巩固提高“二要”。经过这些持续性研究,我不但对“如何读懂学生”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而且对“如何根据学情进行有效教学”有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策略。

五、需科学总结

问题:总结性不够。很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及时总结成败得失,往往只是比较机械地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很少总结阶段性成果。也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往往只是罗列一些开展的活动或感性的经验,科学性和理论性不够。更不重视研究成果的多样化表达,往往只是完成研究报告并去评奖,很少能根据研究结果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很少写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与案例并通过投稿或参评的方式与教育界同行交流。

篇(7)

一个学校的发展靠什么?靠人才。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多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学习内化,只有让教师在校本研究中历练,才能出人才。因此,校长应该率先开展课题研究,作教师的榜样,作课题的第一责任人,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修订、开题的准备到课题研究的实施,每个环节都应该站在教师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带领教师一起探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现新课题。手应抓在课题研究的关键处,心应系在课题研究的管理上,才能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地进行。

2.开展数学课题论证会,认真地选好课题

课题的选题很重要,它关系到研究的成效。对于课题的选题,应该考虑到:要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是教师所熟悉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课题不宜过大、研究的范围不宜太宽,否则抓不着重点,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帮助不大,难出成效。怎么选课题呢?应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在选择《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课题时,先召开了数学课题论证会。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深入学习与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先定出一个课题,并试着阐明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根据论证结果及成员的意见,负责人反复分析后,确定了切合本校实际的这一课题。

3.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有效合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顺利进行,应及时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有效合作,并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课题研究扎实开展。我们首先把《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这个课题,根据数学知识的不同内容、学生的不同年级分成三个子课题,即:小学数学创新计算教学模式的探究、小学数学创新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探究、小学数学创新空间与图形教学模式的探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特点,把课题组分成三个小组,专人负责,定期统一活动,共同研究,有效合作。

4.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建立资料库

读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教师吸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所以,课题组按计划要求教师在2010年3月前,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例如,《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 》《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 创新能力培育 》《 小学教学(数学版)》《 小学数学教育 》《 素质教育的100个策略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和《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等近20种书刊200多本读物,在数学组办公室建立了专门的资料库,供教师随时查用。

5.开展问卷调查

为使实验更科学、合理,在研究的初始期,应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起点和大致的策略。例如,2009年2月,我们对本校3~6年级100位学生、10位教师作了“芒场镇中心小学数学创新课教学模式的探究”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课题组成员了解到本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出现的问题,找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学生思维不灵活,创新能力差”“教师在计算教学和复习课方面方法老套,难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要领把握不了”等,这样课题组就确立了研究的起点——改进教学方式、尝试新教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步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以“参与式教学”为策略,从课例实践入手,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6.精心准备,举行开题仪式

研究方向、起点和策略确定以后,课题负责人应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设计出开题方案,编写开题报告,把研究的重点、方向、方法、任务等落实到各成员。

7.理论为先导,抓好培训和自学

众所周知,没有理论的指导,课题研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用理论指导实践,是我们一线教师难以跨越的鸿沟。在这方面,课题组主要抓教师的校本培训和自学。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用理论的水平,课题组要求教师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好各时段的培训和自学。例如,研究前期的“什么是教学模式”“如何建构教学模式”,中期的“‘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共同探究,学有所得”“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后期的“怎样提炼研究成果”等。这样坚持下来,教师就学会了用这些理论进行交流、议课,研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8.实践出真知,重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落实理念、开展研究的主阵地,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关键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上下工夫。我们是这样做的:每一学期开学之前,课题负责人就做好了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常规有机结合,开展一系列的研修活动,重点是课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围绕专题,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一课多上、案例分析等教研活动。例如,本学期我们3~8周的研修活动是这样的:在上学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把“激疑·发现·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细化。各小组任选一个环节进行研究,再把各组研究的成果总和,创新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又如,第一小组选择的是“探究”这一环节。在备课前,全组分工收集与探究相关的理论、别人用过的方法,再结合我们打算用的参与式教学策略进行整合,编成《 “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 》培训资料,对全体成员进行专题培训。备课时围绕本组选择的“探究”这主题,结合所培训的策略思考: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创新之处在哪里,采用什么策略,准备在哪个方面有所突破。观课的时候就要思考:我们这么设计,主题得到了怎样的体现,效果如何,突破了什么,课堂生成了什么,教者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得当,又出现了什么问题。课后反思也要结合研究主题谈体会,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探究中,教师自己某些与众不同的做法、对问题的个性化的处理、想法等。大家来议课时同样要围绕主题进行:怎样体现主题,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假如是我来上这节课,我的做法是怎样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收集活动过程中的所有材料保存到课题研究档案中。

9.专家引领,少走弯路

课题研究让我们感受到,任何一种研究都要经历一个从初步认识到深入认识、从认识的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经常受阻,举步维艰。这时我们一是网上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课题组成员交流得到启示,二是请专家给予指导和引领。例如,课题组按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课题研究,一学期下来,该做的事都做了,该有的材料也有了,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千头万绪,摸不清,抓不着。课题组许多成员都有些“懵了”。这时,我们请了县教研室的研究人员到校,向他们汇报了我们的困惑,得到他们的指导后,才感到豁然开朗。

10.课题研究日常化

篇(8)

当前,课题研究与学科教研各自为政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使得大多数课题研究的成果停留在纸上而难以转化为教学效益,同时,许多教研活动却因缺少课题研究的引领而停留在“就课论课”的低水平重复上。为此,我们一直秉持“研为了教,教需要研”的基本理念。所谓“研为了教”,意指研究的课题只有聚焦教学、服务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而“教需要研”,则指教学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予以潜心研究,方能把握其规律性,提升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创新了“以课题研究引领教研活动”的教研策略:一方面,从教研活动中努力提炼课题研究的问题,进而关照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引领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活动的水平。最终达至课题研究与有效教研的双赢。

(一)课题研究源自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与日常教学关系最密切的活动,大量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大多会在教研活动中暴露出来。因此,教研活动的内容便为课题研究的选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例如,《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后,如何在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两纲”,就成为了教研的热点。基于此,我们及时将这一教研热点转化为了研究课题。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保障贯彻落实“两纲”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教师们认识到,“两纲”要求与二期课改理念以及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相融相合、相依相从的关系,指导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显性与隐性、低年级与中高年级、教材与生活、认知与情感等四对关系。

又如,近年来,在教研活动中反映出品德与社会学科育人价值落实情况不尽人意的问题。针对此,我们展开了全市的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展开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课题,以引导广大教师切实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育德功能,自觉地在教学中落实其育人价值。不仅如此,在落实育人价值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又发现教师们容易忽视方法和能力的目标,为此集中开展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研究》这一课题。

可见,关注一线教研活动,不仅会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还能使教研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通过课题研究而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课题研究引领教研实践活动

当然,研究的课题提出以后,还必须通过教研活动去实践、检验和发展。这也就为提升我们的一线教研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可能和有效的途径。

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研究》这一课题为例。在这一主课题之下,我们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方法与能力目标同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整合的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方法与能力目标的系统性研究”“国内外相关课程中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比较”“融合制定三维教学目标中方法与能力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改善学习方式,促进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有效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与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创造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评价研究”“学生在学习评价中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评价研究”等八个子课题,分配给各区县的教研小组。各区县学科教研员再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经初步审定后,再把子课题的实施贯彻到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让广大教师广泛参与课题研究,群策群力。这就使课题研究走出了少数人闭门造车的“象牙塔”,真正成为了广大教师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活动,同时也为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建设者与完善者提供了平台。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研活动这一策略的实施,各区县品德教研员以及学科中心组成员的专业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曾在徐汇、杨浦等区举办过区中心组教研活动现场展示,可以从中看出他们交流发言的层次和评课的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新教研员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较快适应了本学科的教研工作。现在各区县的学科教研活动都逐渐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与研讨相结合,学术意味也越来越浓厚了。

二、拓展时空,创新教研形式

传统的教研活动一般都采用开会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常规教研。这种常规教研的优点是集中、直接。参与者可以面对面地在同一地点同一段时间里直接交流,有不同意见可以当场研讨乃至交锋,需要形成共识的也可当场形成共识,因而效率比较高。但也因为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往往交流和研讨不够充分,影响了教研的质量和成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近年来,网络教研大大拓展了教研活动的时空,也弥补了常规教研的缺憾。基于此,我市的品德教研活动努力突破常规教研的单一模式,通过常规教研网络化与网络教研常态化,最终创新出“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一体化”的新教研形式。

篇(9)

课题开题报告和申报方案相比,主要特点体现在“实”和“操作化”上,需要在深度、清晰度、具体化等方面做更多地准备。因此,开题论证报告一定要在可行性上下功夫,尽可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及保障措施、主要参考文献等。下面就对开题报告与课题设计方案中要求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其余内容与课题申报方案内容基本相同)。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应准确地表现出研究的重点,简约地表明研究的对象、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对课题名称的要求是:一是要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二是要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要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能用自创的词语或一些缩略语;三是要简洁,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需要注意的是,在开题报告中课题名称要以申报批准立项课题名称写,对当时申报的课题有稍加改动,如填加一些限制词语,使课题研究对象具体化,或是研究内容具体化,都可以作小的变动;但如果变动较大,改变了研究内容,那在写开题报告时应将其具体阐明原因(新课题名称是什么,原课题名称是什么,修改的理由是什么),并随后申请课题变更。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主要是涉及到的一些较为陌生的术语,或者某些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的定义、涵义及来源;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并分别给予概括;对研究范围与内容的界定,主要是将原来过大的研究范围适当缩小,对原来不明确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科学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和活动切题,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核心概念的界定一般要选取课题名称中的主要概念、关键词或课题研究的核心进行界定。如《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的课题界定: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即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和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进行广泛性、大声势的新课程改革实验,这样一种宏观情势、现实环境之下。

“评价”,在内容上比较广泛,除了对学生的评价之外,还包括对学校在内的教育环境的评价,对于教师的资格及能力的评价等等。” 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学生的评价,但也将涉及到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

“发展性评价”,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即试图为了改变评价中存在的“强调甑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的状况而进行的“评价改革”。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评价改革”包括“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等。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发展性评价”,主要在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但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密切相关。“评价”中一个重要而普遍的形式是考试,又受到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主要概念的影响,所以研究中往往将“评价”与“考试”连在一起,称“评价与考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阐明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即支撑本项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具体学术领域及其学术成果。因为任何一项研究应该归属某一个或某几个研究领域的科学体系之中,其中作为研究这个课题所必需的概念、定理等理论体系就构成了支持这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的理论依据。理论的选择需要有启发性并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撑作用,在陈述课题的理论依据时,要具体说明这些理论如何与本课题联系,在哪些方面支撑该课题的研究。具体要求为:1. 少而精;2. 针对“问题”;3. 有指导性;4. 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操作要点,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

另外,研究依据通常包含政策依据和实践依据等。“政策依据”就是用国家的某种法定条文证明课题研究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可以是国家现行的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等;也可以是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实践依据”就是某种实践活动能证明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在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即为了要达到研究目标,需要研究什么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目标与内容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需要对研究内容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有助于降低研究的难度,保证研究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举例说明研究内容如何进行分解。如《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分解程序如下:

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按照研究的进程,涉及早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创设阅读环境和寻求阅读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为此,研究者将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为:1. 幼儿园及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研究;2. 家园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的研究;3. 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第二步:将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排序。

按照研究进程,先进行现状调研,然后进行创设环境和寻求方法的研究。

第三步:细化研究问题。

课题负责人将需要研究的内容细化为:

1. 幼儿园及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研究

课题组对幼儿园及幼儿家庭做如下调查:(1)幼儿园阅读环境、阅读条件及阅读氛围的调查;(2)教师、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的调查;(3)教师、家长指导早期阅读的方法及策略的调查;(4)教师、家长、幼儿阅读现状的调查;(5)家园在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有无合作的调查。在这些调查基础上分析出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2. 家园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的研究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课题组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家园进行早期阅读环境创设:(1)家园如何为幼儿提供图书及多元刺激的阅读环境的研究;(2)创设良好的家园早期阅读氛围的研究;(3)如何实现家园图书资源共享的研究。

3. 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幼儿的自我阅读学习,以及教师、家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是提高幼儿阅读质量的根本保证。对此,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幼儿自我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2)教师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3)家长指导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4)家园指导幼儿早期阅读合作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上的安排。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研究。每个阶段的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及研究内容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和实施过程必须安排清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研究周期比较长的课题,可以分年度(或分学期)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及研究目标,计划要祥实、具体,并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某一个时间,开展什么样的课题研讨活动,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参与人员,谁来主持,谁来记录等等,都要在计划中列出来。即便有特殊原因,课题研讨活动不能如期开展,也要另择日期,完成计划中的课题研究任务。

例如《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的实施步骤如下(节选部分):

……………

(二)实施阶段:(2019年12月——2019年3月)

(1)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 2019年12月——2019年5月)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应用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其中,能否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初步考察,深入调查各科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情况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尝试情况。

研究措施:

①召开师生会议,了解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情况,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情况;

②对实验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认真分析总结;

③利用歌曲的感染力,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进入创设的动态生成的情境,设身处地的去研究,去学习;

④利用小品和影片的观后感,使学生加入到真实的活动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互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阶段性成果:

①《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初步探索阶段实践总结;

②师生调查问卷及分析总结课堂随笔、个案分析、典型案例、手抄报、学生心理笔记;

(2)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 2019年6月——2019年3月)

……………

(六)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其中研究报告和论文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研究课题不同,预期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

在开题报告中要明确表述课题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成果名称都是什么,由谁负责完成等。

以上是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一般要求。研究工作开展后还可能出现原来没有预想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教师在课题操作方案再设计时,需要将目前的课题操作和已有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大胆创新,做到既切实有效,又留有余地,允许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二、开题论证的程序

(一)提交开题报告

课题立项后,课题主持人要尽快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学习、研讨和培训。在课题组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主持人进行系统整理,撰写开题报告初稿。并将开题报告送交到科研管理部门和专家手中,以便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对此进行认真审阅。

(二)召开课题论证会议

开题论证会议由课题组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参加者一般有课题组成员、指导专家和与课题研究有关人员。程序如下:首先由课题主持人介绍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因为报告已经事先送交专家,所以口头汇报应尽可能简略,重点是介绍研究思路和具体计划,以及对报告中难以表述的问题进行补充性说明。开题论证会的核心是专家对课题研究计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和指导。论证会上,有关专家会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出质疑。专家可能会“毫不留情”地提出许多挑剔的批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避免课题研究在初始阶段就走弯路。除了听取专家的意见外,也可将自己的不同观点表达出来,与专家一起研讨。这样做可求得对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开题论证会上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课题组成员的建议,做好记录,整理备案,并根据专家意见和课题组成员的建议修改开题论证报告。

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27-02

近年来,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热情普遍高涨,尤其是校本研究专项的设立,使得教师市区级规划立项课题数量大幅度增加。既然课题得以立项,其研究过程的规范要求就相对较高,由此,全市各区县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课题管理也更加规范。作为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我认为,课题立项之后的开题论证是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因为,对于研究经验水平尚待提高的一线教师而言,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真正开始阶段,也是课题实施之前的最后一次设计。往往很多在申请立项时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课题立项中都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开题论证,尤其是现场开题论证,有其与专家、教授立项课题,理论书籍论述中所不同的独特地方,需要特别引起关注。

近期,我区分批分期组织了区级立项课题现场开题论证活动。其间,我越发感到,现今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要更多地聚焦于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之中,要增强围绕问题的课题研究整体设计意识。因为,处于教育科研初级阶段的教师,虽然能够按照开题论证报告各部分的要求撰写报告,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不能很好地突出科研课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等价值属性。致使“报告”就是为了“报告”,而不能周密地思考自己的研究设计,很好地指导自己的研究过程。因此,我认为,目前的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应继续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应再关注课题论证报告的整体思路

校本研究理念的兴起,使各级研究机构争相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但无论是各级课题规划管理部门,还是各级教育学会、各专业研究会等,各自组织申报课题所下发的课题申请书、开题论证格式要求等均不相同。致使很多刚刚走上科研道路的一线教师虽然有了好的选题,但撰写开题论证报告时就像回答问题一样,按要求逐项回答各部分内容项目,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填写这些内容,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不明。实质上,不论哪一级课题申报只是所要求的创新层级不同而已,其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的评审原则是确定不变的。因此,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首先应在确定好研究意向的基础上,明确课题论证无非就是要回答下表中的基本问题。各级组织部门所要求的论证报告各部分内容不是孤立的,是围绕研究课题的基本问题所应回答的具有逻辑关系的研究要素(见下表),因不同部门组织者所选研究构成要素的不同,致使课题论证内容的格式要求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初次接触课题研究的教师,面对开题论证报告中诸多需要回答的问题,首先不要畏惧、不要慌乱,要围绕研究的基本问题认真梳理好研究思路,然后对照不同组织部门开题论证的格式要求适当调整表述语言即可。一般而言,课题设计往往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即: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条件如何?有何成果?需要体现这样的研究设计思路: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背景清)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主题新)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任务明)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道可行)。因此,初次接触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善于将论证报告的诸多格式要求简化为对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关注它们的逻辑关系、论证报告的整体思路。

二 应再关注课题名称表述

课题论证设计要从课题的名称做起,因为课题名称中往往预示着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研究的范围等;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准确、精练、具体;要关注课题名称中出现的关键词内涵与外延等。上述关注课题名称的一些基本常识很多一线老师已经知晓。但在实际论证指导活动中,我们感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对课题名称中各关键词之间联系的思考,多问“为什么”,以利于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创新点。

例如,“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小学语文评价策略的研究”。教师设计的研究目标是: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建立多元化的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体系,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感到,教师对研究课题名称缺乏思考,研究目标较为笼统,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课题研究背景介绍、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等方面都没有体现。只是知道研究“评价”、“多元智能”,而且是在小学语文学科范围内研究。为此,我首先指导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是“评价策略”(而非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评价策略”。进而启发思考:为什么你单单研究“小学语文”中的评价策略(因为他是一位教学干部)?而且还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它与“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上述课题名称中对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的思考,可以使课题研究背景的论述以及研究目标的表述更加有针对性。以便整体上更加突出课题研究的价值,体现课题研究的特色。

三 应再关注核心概念的界定

核心概念是课题研究的灵魂,只有核心概念界定清楚,课题研究的方向才能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边界才能更加清晰。为此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通过文献研究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明确。目前,很多开题论证报告中都会明确要求要有核心概念的界定这一项内容。因此,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各种资料,查找到核心概念的定义。但实际课题论证中,我发现教师只是明确核心概念“是什么?包括什么?”等,但这还很不够。反映在教师撰写的论证报告中研究内容的设计、甚至研究重点都并非在核心概念所划定的边界内,研究背景撰写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表现、研究目标的设定均未与核心概念紧密联系,相反,偷换概念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体现出教师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还很不到位。报告中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有此项内容是基本要求,但概念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体现在报告的整体思想中才是根本。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课题设计论证过程,有些没有要求写出来的部分,如相关概念的辨析也是很重要的。课题论证中,我指导教师在界定核心概念时还要运用比较法,辨析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如“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超前评价”之间的异同;“群体”与“团队”、“集体”之间的异同;“策略”、“方式”、“方法”、“模式”、“对策”等,这样可以有效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内容,突出研究重点。

四 应再关注文献综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教育科研信息资料的匮乏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教师课题论证中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寥寥几笔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但是,课题论证中,应如何选取有价值的资料进行综述确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我们发现,文献综述只是对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做一简单介绍,或只对该领域研究的文章或论著进行罗列者有之。文献研究没有紧密围绕关键词或忽视关键词进行论述者更是普遍。例如,“科学游戏中促进幼儿主动探究策略的实践研究”一题,“科学游戏”的文献研究要关注,不能仅限于科学教育的文献综述上;针对“主动探究策略”的关键词,他人对“策略的研究如何”也要重点论述,因为,已有“主动探究策略”的再研究、实践中丰富完善策略的研究等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再如,“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困难成因与对策的研究”的文献综述,如果只对国内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文献的研究,而没有关于“学习”方面的研究文献论述,显然文献研究的针对性极为欠缺。

因此,教师文献研究的目的要更加明确:一是为了找到他人研究的不足或空白点,以明确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借鉴前人对该问题的界定,即要明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界定研究的边界,确定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如果文献研究不到位,就不能起到应有的“站在巨人的肩上”进行研究的目的。

此外,研究参考的文献还要注意其权威性。

总之,撰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1)紧扣主题。综述应与课题直接相关。(2)高度概括。对引文要精心梳理避免繁复。(3)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或专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献。(4)内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内容精练而不干瘪,选择精要而不偏颇。(5)有述有评。引述不可扭曲别人的观点,但可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

五 应再关注教师对论证专家指导的心态

规划课题一旦立项,请专家论证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很多一线教师对专家的质疑或意见不知如何处理,甚至有些教师只喜欢听表扬、肯定,唯恐专家提出问题与意见。课题论证时的专家质疑很多课题承担者难以接受。其实,有专家认为,课题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命题作文的过程。专家的质疑,是在帮助课题研究者能够自圆其说,不是对课题全盘否定。

如面对某市级立项课题,专家论证时质疑道:“你的课题中的某种提法科学吗?”实质上是在指出你的理论文献论述不够充分,“怎么样表述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呢?”我们应这样思考与改进。那么,如何正确对待专家的质疑?质疑是课题论证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些专家擅长质疑,其目的是帮助你思考,不一定要求教师都一一作答,因为该课题的研究主体是教师本人,而非指导专家。其实,课题立项,从某种角度已经肯定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即研究方向、研究基础等,但开题论证是请有经验的研究者帮助课题承担人进行课题研究周密设计、修改完善。因此,教师对待事情的思维角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是”与“非”、“对”与“错”的两维水平,要多维立体思考。

专家的质疑是指引课题研究创新的方向,是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问题。开题论证专家不是检查者、评价者,而是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课题论证时要放松心态。

总之,开题论证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对于尚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的一线教师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尤其要注重开题论证报告,以保证研究过程顺利,研究成果丰硕。

篇(11)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想获得好得好的效果,除了要有好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等条件之外,还要善于分析主客观条件,同时还要掌握好科研工作的策略。

一、把握五个策略

1.研教结合的策略

研教结合的策略,是把教育科研的课题与自身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

2.聚沙成塔的策略

聚沙成塔的策略,是把一个较大的研究课题分解成为一批小课题,从小处着手,以契而不舍的精神进行研究,每学期完成一个小课题,积累起来,形成大的研究成果。

3.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策略

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策略,是指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新教师可以一边熟悉教学同时作些调查,总结一些心得体会,做点力所能及的研究,可能会缩短教学适应时间,有利于青年教师加速成长。

4.扬长避短的研究策略

扬长避短的研究策略,是指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仔细的系统的观察,可以深入地、细致地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因此,发扬这些长处,可以多进行经验研究、个案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特别可以从事“行动研究”。

5.成果推广与研究相结合的策略

成果推广与研究相结合的策略,是指教师必须将原有成果中的原理、方法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加以改造,才能有效地应用。这种结合、改造,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研究,这种研究会对原有成果加以发展。

二、学会选择研究课题

1.问题与课题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世界正是在一个个问题中前进发展的,科学正是在提出一个个问题,研究一个个课题,攻克一个个疑难中创新发展的。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搜集问题,展开研究是向教研要质量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2.选题要小巧

例如:

《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对策性研究》章策文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后期指导的研究》张亚伟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研究》周卫兵

《小学低年级师生科学用嗓的研究》高学英

《培优辅差在小班化英语课堂中同步进行的研究》刘向军

《对小学英语“值日报告”操作的研究》丁 珂

《中年级寄宿制学生集体意识现状调查》蒯 威

另外,选题要恰当(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方法要适当(方法灵活、易于操作);积累要丰富(搜集素材、聚沙成塔);总结要及时(不断反思、勤于总结)。

你在选题时可以这样问自己:我所选的课题是我最感兴趣的吗?我所选的课题是有新意的吗?我所选的课题是我有条件做的吗?

再如:

题目过大:《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建议改为:《对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后期的指导研究》;

题目过繁:《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语言及体态表达艺术的研究》,建议改为:《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幽默语言的案例研究》。

3.课题就在你身边

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从教育教学的疑点或困惑中提出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提出课题。

三、学会制订研究方案

教育研究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实证某种教育假设、寻求问题解决过程的探索性活动。制订研究方案就成为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一环。

首先,研究方案要在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步骤与时间安排、研究过程等方面作好事先谋划,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实施、研究质量的评价,为研究人员对课题展开管理提供方便。

其次,要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包括“研究目的;研究的目标与假设;研究的内容与角度;研究的步骤与操作;研究的模块分类;取得的成果汇报以及主要参考文献”。

上述所涉及到的项目中,笔者认为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案,所确定的目标必须描述精确,要经过深思熟虑地推敲,才可能把研究问题的内容与方向把握住,并作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

当课题目标确定之后,相应的就要投入到某一范畴中去研究,要充分注意研究类型、对象和范围的界定,否则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目标的变更或方向的转移,也容易产生术语、概念上的混淆及研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研究方案的设计还必须考虑研究的类型。不同的研究类型是根据要完成不同性质的研究任务、达到不同的研究目的而定的。因此,方案设计对收集材料,整理加工材料就有不同的要求,且反映的成果也属于不同的类型。

四、课题研究促进小学教师的成长

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教师群众性教育科研认识的日益丰富和提高,教育科研活动的发展和日见成效,当人们看到不少学校不少教师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师的教学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看到开展教育科研以后,教师学习气氛浓厚,学校各方面工作出现崭新的气象并获得可喜的成就时,大家都意识到单纯靠加班加点,日光加灯光式的苦干,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依靠科学、开展教育科研,才是办好学校提升教师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我们说,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其一,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二,教育思想的活跃会给研究工作本身带来了很高的教育效益;其三,是教师、校长的教育科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其四是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要研究就必须学习,通过现实的课题研究,教师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学习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发现教育问题,制定对策,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设想,对实践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鲜活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教师们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便显示出来了,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