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6: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创业认知 创业意向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变,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鉴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加上愈发强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也成为新时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行业的大学生们选择了创业作为自身职业,这成为了大学生传统就业以外的新现象。这种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新型就业模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鼓励,也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也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主要措施,鼓励全民创业。大学生不仅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还具有可以证明自身价值和追求理想的能力和信心,无疑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巨大潜在群体,成为国家引导和鼓励创业的重点对象。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指导,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指向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开始研究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意向、能力和认知情况,以配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并给予科学的政策建议。由此可见,激发大大学生创业意向、学生创业意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认知,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1.数据来源

以互联网为平台将先前设计的问卷逐题制作好并,并通过网络媒介发放问卷。该问卷所在的网络地址由小组成员分别扩散至各大网络和手机社交平台,推广并欢迎广大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们进行来访与填写。由于网络问卷可以扩散至全网络,面对广大网民及对本研究有兴趣的在校大学生,所以调查的样本随机性比较好。

2.描述性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到了有效样本174个。在样本总体中,男性比例约为44%,女性比例约为56%。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5年左右,现平均年级为大学本科三年级左右。就样本所在大学专业分布情况来看,以理工科约40%和管理类约35%居多,文体、农林、医学和其他专业的比较少。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情况。大学生普遍都对新事物抱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能驱使着大学生进行一些比较有创新性的日常行为活动,但也只有少数人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知疲倦地去进行创新和探索;从受访者创新项目参与情况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创新项目根本没有兴趣的学生只是少数,同样热衷于各种创新项目的学生也是少数。关于大学生创业认知情况。大学生对宏观创业环境的认知比较缺乏,对于自我创业意识的评价却比较深刻,所以我们认为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创业的意识,而是缺乏认知创业环境及外部市场行情正确且科学的渠道和方法,这也给我们后面的研究提供了些许线索。关于大学生创业意向情况。大学生总体有倾向于毕业后创业的意向,虽然选择非常符合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与之相比非常不符合的人还是更少的。

三、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及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

1.模型主要变量的描述

将调查数据简单统计就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和创业意向均呈倒U型分布。从定性角度来看,不同特征的大学生有不同的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及创业意向,且对于特定的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将与创业认知一起对其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参考前人研究,我们可以将个人特征、创新能力、创业认知作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三大要素,其中个人特征包括学生性别、学生所在年级、学生所学专业等。表1.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创业意向的分布差异从创新能力、创业认知、创业意向的分布情况(综合得分取值区间均在1~5之间)来看,男性普遍比女性在创业问题上有更高的兴趣和打算,可以假设男性的创业意向比女性要明显来得强烈。从各年级的情况来看,年级变化与创业能力、创业认知、创业意向没有明显的关系,不过因为样本数量有限,样本的年级分布并不是很均匀,所以仅仅从分布情况表来看还不能判断样本学生所在年级对各变量的影响。

2.创业意向分步回归

在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中,应该包括的变量主要有性别、年级、专业虚拟变量、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认知。考虑到问卷调查时提问的顺序以及计量分析在本研究中的意义,所以将个人特征、创新能力和创业认知依次加入模型,分步进行回归估计,并比较变量增加前后参数的变动情况及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发现随着主要变量的依次加入,模型整体的拟合度逐步上升,说明对于创业意向而言,创新能力和创业认知的作用非常显著。就性别差异来看,随着主要变量的加入,系数逐渐变小,但其系数一直显著为正,说明与女生相比男生有更为活跃的创业意向。就年级差异来看,随着主要变量的加入,系数始终稳定在-0.1左右,且最终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学阅历的增加使得大学生们的创业意向逐渐消退,经过更多学校学业的体验及校外生活的历练,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毕业后进行创业。就专业差异来看,相比其他专业而言,文体、理工科、农林、医学、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创业意向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将专业这一虚拟变量从模型中省略。就创新能力差异来看,虽然其系数在创业认知变量加入后变小,但创新能力在1%的显著水平上始终为正,而且与前一步回归相比创新能力变量的加入使得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提高,说明创新能力对创业意向有正向的帮助。就创业认知差异来看,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系数大于其他任何一个主要变量,并且使得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提高到了0.5以上,说明创业认知对于创业意向的正向作用比创新能力的影响要大。在整个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性别、创新能力、创业认知的影响显著为正,年级的影响显著为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创业认知>创新能力>性别>年级。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主要研究结论

(1)创新教育普及率低,创新项目仍不火爆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学生未来创业活动的基础条件,在目前看来是非常缺乏的。作为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来源,大学创新教育普及率较低,多数学校没有能令学生满足的创新实践硬件及综合平台。与此同时,创新科技项目也没有深入人心,一些大学生偶尔参加的此类创新实践项目也仅仅是受到学校某些政策优惠的吸引,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充满兴趣地去进行创新活动,因此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创新科技项目参与率不是很高,校园创新活动仍未被大众所热衷。(2)创业认知需要指导,创业环境还未完善创业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在高校教育的体制内并没有一席之地。通过询问在不同地方就读的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在各大综合院校中开设创业学等相关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在综合大学中创业课程都只能勉强存活,那对于普通高校和专业型学校而言,留给学生们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教学平台就更少了。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在没有成熟深刻的创业认知和科学正确的创业引导下,让大学毕业生们完全暴露在还未完善成型的创业环境中,存活机会可想而知。(3)创业意向依赖就业,创业人才亟待培养大学生创业意向强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创业与就业本身就具有替代性,即就业选择互斥的情形。如果找不到好的工作,那就考虑创业作为寻找理想工作失败的保险,这才是目前大学生们关于就业和创业所站的角度。有此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就业的人多了、创业的人少了,因此社会中的创业人才流失加剧,创新活动难以进一步发展。只有坚定不移地走鼓励创新之路,高校才能实在地培养创业人才,国家才能带领大学生们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2.政策建议

(1)继续鼓励创新实践环节,深入强化创新思维理念各大高校在继续鼓励创新实践环节的同时,也应该改进创新实践的激励机制,使创新实践更有针对性,让真正有兴趣和潜力的同学更好更方便地参与此类活动,以提高创新项目的开展效率并增加项目成果。将创新思维引入日常教学活动,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加强创新思维的宣传,使得创新思维理念深入人心,创新思维成为习惯。(2)不断扩大高校创业课程,努力营造良性创业环境高校创业课程可以与学分绩点挂钩,以此激励大多数学生对此进行研究和学习;创业课程也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奖励来吸引不同类型学生的眼球。高校可以与各类企业合作,开展工作就业创业等内容的专题讨论,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与优质的就业创业平手,为本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和就业渠道,力争与政府一道营造良性创业环境。(3)科学引导就业创业观念,坚持加大创业人才培养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养成,并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形势;在步入社会之前,科学的就业和创业观对毕业生融入社会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只有在科学的引导下形成科学的创业观念。从源头抓创业观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才能够真正扩大对社会急需的创业人才的输送。

【参考文献】

[1]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01):162-169.

[2]乐国安,张艺,陈浩.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2(02):146-152.

[3]刘敏,陆根书,彭正霞.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06):55-62.

[4]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44-152.

[5]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居里锴.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8-93.

[6]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26-927.

[7]徐小洲,叶映华.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J].教育研究,2010(6):83-88.

[8]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4):73-77.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作用;就业竞争力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已逐渐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已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严重的阻碍。随着全球经济及信息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力量变成了创业经济与创新经济,大学生不仅能通过创新创业展示个人的价值,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带动各领域的就业。在党的十报告中曾明确表示,要重视多渠道的就业,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环境,真正的促进就业市场的发展。因此,在此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培养人才的质量,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21世纪初,只有清华、复旦等重点大学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引入此方面的教育,但其他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坚持传统的授课模式。直到近些年,各重点高校不断展示出新的创业教育成果,其他高职院校才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θ瞬排嘌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基础课程中,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创业教育实施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较多不够完善的方面。

2、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第一,学生创业意识、意志力薄弱,他们普遍只有意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创业过程中不够脚踏实地,可行性分析不足;其次,未掌握充足的创业理论,比如创业优惠政策、程序等等;再次,未掌握充足营销理念,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过程是非常繁琐的,如果对于经营、管理、人事、财务等完全不了解,又如何创办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最后,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与真实的行动,这是最关键性的因素。

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作用分析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就以林肯商学院推出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主要由个性发展、技能开发、实践性学习、工作经验学习和职业导向五个方面组成的。这几方面可以说既有递进关系,又有相互促进关系,非常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述前四方面都是对学生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而提出的,第五方面是对其他方面的正确引导和延伸。鉴于此,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更新大学生的求职观念。较多大学生在就业中总是会存在等、想、靠等消极性的思想,没有自主创业与选择的意识,局限了自身能力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及潜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积极的创业就业观念。因此,实际高职院校教学中,要积极了解每个学生,将他们的创业潜力开发出来,正确的认识创业与就业,既能完善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品质,还能够使他们树立更高、更远、更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2、提升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品质,比如:独立性、适应性、合作性和领导能力等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止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拓展其就业思维与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的素养,为社会提供更高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使社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锻炼学生们的企业家思维,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具有择业和创业的能力,才会乐于了解、认知社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与选择,因而能够提升他们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并逐渐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技能的提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从而逐渐满足企业、社会和工作所需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就业既能。此种技能包括专业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管理、决策等能力。能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发展人才。鉴于此可知,创新创业教育能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企业的招聘要求,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能力及个人技能,这样才能够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更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发挥自身的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点的提升及带动社会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3)

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9月份的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明确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国家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自主创业创新的政策。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后备军,是最具创新创业潜能的群体,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而,挖掘和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本校及其周边大学的一些学生,通过他们了解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都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有50%的人想组建团队进行创业,然而有33.33%的人有这个创新创业的想法,但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25%的人想法和能力都没有。这说明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方面有欠缺,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模式,形式单一,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方式改革,或者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大学生认为要想创新创业要具备以下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创新感知,领导决策,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社会适应,收集和处理信息,机会识别,销售及管理。实际上这些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因此调查者中有66.67%的人说自己不具备这种创新创业能力。因此,能力培养是高校及社会的重大任务。但通过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还是挺好的,举办一些相关活动,比如邀请社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据我所知讲座已经被功利化了,或者说演讲者的演讲没有打动人心,这种教育方法并没有起多大作用。高校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用积极的政策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积极的政策包括资金扶持,评各类先进有优先权,加学分,等等。我认为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实战,让有能力的学生组建团队真正创业,在创业中积累经验,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如京东派校园店,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高校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助力品牌孵化。还有一些课堂上的创新,如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讲课,老师听,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同时会举办一些智力挑战游戏、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法,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及能力培养后,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了,但也有欠缺。据调查,主要原因是环境氛围不够好,政策不完善,学生的这种意识不够强,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科体系不完善、单一,不体现专业特色,师资力量不够大。高校中大多数学生接受一般性的教育后,不再有其他创新创意点,没有这种想法就不会付诸实践,只有少数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会通过团队合作创业,少数人没有带动大部分人进行创新创业,因此整体氛围不够浓厚。如果政策不够完善,没有给创业的人提供支持帮助利益,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有想法有能力也不会实践。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教育培训指导,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强大,学生会失去强大支柱,遇到困难手足无措,或者说组织协调不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打压,会失去信心。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广大学生认可的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能力的一项措施,同样是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实处的保障。对于这部分内容,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从而编写适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品质教材。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开展常规的创业课程,根据专业和学制的情况,设立选修课或者必修课,把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系统进行考核,普及和满足学生对基本创业知识的学习;二是转变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改单一接受式的教学为发现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可以开展创业培训,主要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创业实操训练和能力培养,并从中筛选出可以跟踪孵化的项目;四是开展创业孵化指导和创业咨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五是开拓创业孵化园区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创业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素养。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想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定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所以为了提升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水平,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优良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师梯队,这些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逐步实现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此外,要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吸收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经济管理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以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此外,高校还要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加大对创业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以解决有关创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使创业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3.为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实践是理论和能力行为化的中介媒体。所以,没有创业平台,大学生就难以掌握创业过程中实质性的问题,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缺少了外部环境和条件。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或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拓宽与企业、社会的沟通渠道,建立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经营、参与管理的机会,丰富社会阅历;通过实习岗位帮助学生体验创业;搭建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平台让企业走进高校,等等。实践证明:我国清华的清华创业园、北航的大学生创业园、上海交大的慧谷科技创业基地等都在大学生培养创业能力、增强创业实践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工作,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进一步理解和大力支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简化各种相应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扫清障碍。

(2)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政府牵头,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大学生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3)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开展创业项目咨询、交流和指导服务。

(4)加快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密切合作,加快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

五、结语

不管是为了缓解社会的就业问题,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浪潮。我们需要从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2]唐百锋,鲁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74-77.

[3]邱文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于学科竞赛的功能效应[J].当代经济,2015,01:107-109.

篇(4)

2.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

大学生创业心理指大学生开创未来事业所应具备的心理[1]。我们将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主要分为“良好的创业心理”和“不良的创业心理”两个部分[2]。

良好的创业心理主要有:(1)自信果断的心理[3]。自信的心理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大学生勇于自主创业,说明他已经具备自信这一心理特征,在创业途中遇到任何问题,只要有自信做基础,相信创业者可以果断地处理问题,自信果断的心理在创业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2)团结合作的心理。大家都明白当一股股微小的力量合在一起形成厚重的凝聚力时是无坚不摧的,我们认为一位创业者更应该具有团结合作心理,我们结交的大学生有很多积极进取的人,作为一名创业者,如果你能团结好这些人,必定会为你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4]。(3)开拓创新、竞争进取的心理。我们处于信息更新极快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信息摸不着、看不见却轻而易举影响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创业者应该把目光放长远,而不应该只看到眼前、固守老的思想,应该开拓创新,学会培养对事物的独到看法。现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5],作为一名创业者,如果不具备竞争进取的心理,很容易在创业过程中被社会淘汰,相反创业者若具有竞争进取的心理便能时刻提醒自己只有时时充满竞争力,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率,降低被社会淘汰的风险。(4)积极乐观的心理。创业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犹如钻山塞海,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极度焦躁的过程中创业者不仅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还会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过多的压力可能会让创业者沮丧、心理崩溃,甚至创业者面对问题不断萌生想要放弃创业的想法,这时候,如果创业者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理处理问题,应对各种不利的局面,创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状况可能会因此大大减少,增强创业者的信心。

不良创业心理主要有:(1)容易气馁的心理。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长期享受着社会各界带来的关注,他们见多识广、博学多识,是有激情、有理想的群体,在步入社会,创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失败感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面对问题时容易气馁,产生自我挫败感。(2)信念淡漠、金钱至上的心理。现在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忘记自己当初创业的初衷,一切均以金钱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创业的信念在金钱的影响下越来越淡漠,执行力在小有成就面前越来越差,这种心理会增加创业中途失败的可能性。(3)自负、狂妄的心理。自负狂妄自古以来被告诫是不能拥有的心理,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有自负和狂妄,想必也难成大器,更何况创业中的大学生,创业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限度有很清楚的了解,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限,若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没有对自身的清楚认识,在自己的认识中将能力夸大很多倍,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不值得认可的地方。(4)胆怯自卑、患得患失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胆怯自卑的人做事情往往是容易失败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6],创业同样适用于这个道理。创业者如果胆小,则有可能失去创业过程中最宝贵的机会。创业者胆大心细、敢想敢做,会在无形中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而患得患失的心理在创业道路上对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障碍,如果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会使自己痛苦不堪。对于患得患失的人,就如哲学家叔本华指出的,是在痛苦与无聊、欲望与失望之间摇晃的钟摆,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真正幸福的一天。创业过程中切不可有这种心理,只有团结好团队,才能在创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创业发挥最大价值。

无论是良好的创业心理还是不良的创业心理的形成,都依赖于环境因素的培养。我们将环境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大部分,下文将主要分析家庭环境对创业心理的影响。

3.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的分析

根据我们所做的调查报告,取样500人,其中90.2%的人支持大学生创业,69%的人表示条件合适时会创业,50.4%的人认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影响所占比重为50%,30%的人表示由家庭接触到大学生创业知识,并且47.8%的表示如果家庭里有亲人创业成功,自己会在其影响下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学生选择创业而家庭成员不予支持,创业者此刻心中一定十分苦闷,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背负更大的压力,各种烦闷之苦无人诉说,久而久之,使创业者对自己丧失信心,在解决问题上患得患失,无形中使创业几率提高。相反如果大学生创业得到家人的支持,并且在创业过程中积极与家人沟通,有烦闷或者苦恼与家人诉说,会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控制,处于平稳的情绪中解决问题会更顺畅。此刻家庭在创业者心中就是一道无形的盾牌,为创业者提供心理上的保护,给创业者带来勇气,使其在创业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创业初期创业者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选择走成为“人上人”的道路,那么必须时刻准备处于“苦中苦”的环境中。

大学生创业的结果要么失败,要么成功。如果创业失败了,创业者会苦恼、烦躁甚至抑郁,极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走向堕落的深渊。但是如果创业得到家庭的认可与支持,在失败的情况下,创业者有家庭做后盾,在家人的安慰、支持与理解下,所有苦难极有可能大事化小事,失败带来的挫败感终会成为过眼云烟。家庭可以给创业者最温暖的保护,在这层保护下,创业者会打开心扉,诉说烦恼与苦闷,最终家人会帮助创业者走出创业失败的阴霾,使创业者重新点燃追求理想的火苗。如果创业成功,想必对创业者来说是最好的,付出得到回报,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的那一刻,大概是人生中最欢喜的一瞬间,创业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倘若没有家庭的支持,创业者可能连第一步也不敢迈出去,创业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面对失败时用平常心对待,才能成为创业这条路上真正的胜者[7]。

4.因家庭环境所引起大学生创业心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由我们的分析可知,家庭环境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8]。相反,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这个诱导环境,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很可能朝我们预想的反方向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13-03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把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评价的主体内容,引导学校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要“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活动”。据此,黑龙江省高校“正逐步转变、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科研立项作为衡量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愈发得到重视。可以说,大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是符合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夯实专业基础,锻炼实践技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

一、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1.局中人假设:一是就业能力为H和就业能力为L的两位毕业生,其中H>L,且二者都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即都会主动选择给付工资高(或长远发展好)的公司作为就业目标。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招聘毕业生的两家用人公司,同时也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即在支付最少工资的前提下,更加愿意雇佣就业能力较高的毕业生。

2.策略假设:首先毕业生在校期间形成的科研创新水平为e,其次观察到e的两家用人公司同时开价工资w1和w2,最后由毕业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工资和一家用人公司。

(二)模型的具体构建

我们采用不完全信息展开型博弈对上述假设模型进行分析,很容易知道该博弈有一个弱序贯均衡,其中就业能力高的毕业生,即具备H者,他会在大学就读期间,努力通过参加各项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专业创新水平,以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或获取较高工资的能力。

1.毕业生的策略:类型H的毕业生具备e=e*(e*>0),类型L的毕业生具备e=0,如果w1>w2,那么两种类型的毕业生都选择较高开价的用人公司;如果两家用人公司开价相同,则毕业生选择第一家公司。

2.用人公司的策略:每家公司都相信,如果毕业生选择e*,那么他就是类型H,用人公司就需给付相对应于H的工资;否则毕业生就选择e,那么他就是类型L,用人公司则需给付相对应于L的工资。

下图为“模拟毕业生通过接受科研创新的培养和锻炼,向两家用人公司发送自身就业能力信号的展开型博弈”:

注:这里展现的毕业生策略和用人公司的策略是相容的,即没有一个毕业生会选择不同于e*和0的科研创新水平,用人公司在选择就业能力不同的毕业生时没有任何强加限制。

二、博弈模型的分析

在上述假设和模型构建基础上,我们来求这个博弈的“弱序贯”理性均衡解:

(一)毕业生的行动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毕业生在博弈结束后接受用人公司的最高工资开价的策略显然是最优的,现在我们来考虑毕业生的最初行动。

(二)用人公司的行动

每家用人公司在给定的策略下,他的盈利为H-H或L-L,即总是为0;如果用人公司提升工资开价以回应毕业生已形成的任何科研创新水平e,那么他的期望收益就会是负值,显然是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而如果用人公司降低工资开价,他的盈利仍然为0,因为他的开价不会被毕业生所接受。

总之,当且仅当:

L(H-L)≤e*≤H(H-L)

此博弈才存在“弱序贯”理性均衡解,又因为我们已经假设H>L,应用简单的数学分析,我们可知该表达式中的e*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的H和L,博弈有分离均衡;其中就业能力高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而就业能力低的毕业生则具备较低的科研创新水平或根本不具备。科研创新水平对于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所形成的一般性的工作或生产能力是不会有绝对影响的,但e*的存在意味着毕业生拥有一个展现自己潜在能力的平台,或者说在以后的雇佣关系中可能会避免被用人公司列为具有较低能力的雇员。

三、博弈模型的实证与预测

为进一步验证以上博弈模型的现实存在,我们以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群体,抽取了该院系2009年―2011年的“毕业生参与科研”与“毕业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和“世界500强就业率”(一般作为衡量高质量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研究切入点,分别进行了以下数据分析与数学模型预测。

(一)实证数据

1.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三年科研立项情况。

注:世界500强企业名单统计以当年《财富(中文版)》公布数据为准,而高质量就业则包括就业于中国企业500强、黑龙江省企业100强、考研、参军以及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下表各项含义与此相同。

2.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三年就业相关数据。

3.数据对比及分析。

(1)表1和表2的数据表明,在2009年―2011年期间,黑龙江省某高校土建类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无论是参与科研的毕业生,还是全体毕业生,该项指标都是逐年递增的;且我们发现,“参与科研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的百分比数值和增长幅度,都明显高于当期相应指标。数据对比如图1:

(2)在分析毕业生“世界500强就业率”时,我们还发现该值在2010年出现了相较前一年度递减的情况。考虑当年影响就业的外部因素,如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建筑市场普遍不景气等就业环境的恶劣性,才导致了当年度该项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该年度参与科研学生的“世界500强就业率”,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数据对比如图2:

(二)数据预测

y=a+bx=21.58%+8.98%×4=57.5%

即2012年全体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率预测值为57.5%。

3.关于预测模型的几点说明。一是该预测模型成立的条件是,毕业生参与科研人数保持逐年增长,即2012年参与科研的毕业生人数要大于2011年的该项数值。二是只有在2012年“参与科研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的预测值达到81.94%时,我们才可能推导出当年度“全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的预测值为57.5%,即二者存在一个“弱序贯”均衡问题。三是该预测模型只能作为一种理论探讨,实际就业情况及相关数据的形成,还要受其他多种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一)大学生自身具备的科研创新水平是衡量其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专业素质和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水平。大学生可以通过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来获取和形成“前两者”,但“后者”在现有的高教条件下,则需要主动、刻意参加一些类似于“大学生科研和实践”的活动来获取和形成。同时,一名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科研创新水平,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该个体的发展潜质,这是大学生作为一种具有附加价值和潜在价值人才所应具备的“特殊素质和能力”――具备“它”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在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形成上,将更具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因此,我们认为“科研创新水平”可以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可以规避就业威胁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就业威胁,是指由于就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或限制。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萧条”。除此之外,大学生还会面临“课程设置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大学生职前培训服务体系缺失”、“就业政策所致障碍”等威胁因素。根据我们的模型分析,可知“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即使在外部就业环境变得恶劣时,也会由于自身的就业比较优势,而受到用人公司的青睐。”这一结论,已在以上的就业数据中得到实证。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更愿意吸纳男性毕业生,尤其在施工、管理等岗位上,但女性毕业生如果具备较高的科研创新水平,更容易在设计、实验等相对要求科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岗位上实现就业,有效规避因“性别歧视”而带来的就业威胁。

(三)从人才培养成本角度看,企业更愿雇佣已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

目前,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由于其发展的规模、阶段和成熟度不同,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无能力支付人才在基础性创新能力养成方面的高额成本,也很难负担起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大规模科研创新培训。因此,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可向用人公司发送自身就业能力和未来实际工作能力都较高的信号。这不仅可以节省高新技术企业海量筛选人才的成本,而且在人才培养成本上,也势必会降低企业员工在创新意识形成环节所付出的费用。可见,无论是企业期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因科研创新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还是企业希望尽可能地控制科研创新生产中有关“人力因素”的培养成本,企业都更愿意雇佣已具备一定科研创新水平的大学生。

(四)全方位、系统化打造大学生科研创新体系,努力放大毕业生就业能力信号

1.中国企业最缺乏的是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匮乏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弊病而致。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科研创新在提高就业能力和形成基本科研创新素质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改革教学制度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科研创新意识融入教学之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动力。

2.学校团委、科技处等管理部门应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了解他们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实验进展情况、科研小组活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大自有资金投入、畅通融资渠道,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保障相关实践和研究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素质。

3.高校要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加强基础学科和理论实验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着力提供诸如“模型设计制作、主持或参与课题”等科研创新平台。具体操作:一是可根据社会需求,由学校提出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研究。二是以学生专项科研基金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并完成课题。三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结合研究分项内容撰写其毕业设计和论文。

4.大力组织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如创业大赛、实践成果展等。通过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自治组织和经济实体来创建科研实践基地。同时,开展各类专业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科研氛围;还可以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校报大学生论文专栏,以及组织各类科研小组、研究协会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大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领域。

[本文为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51229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丁・J・奥斯本著,施锡铨等译.博弈入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赵瑞芳,盛国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圈,2007(11)

3.谢季坚,李启文编著.大学数学――微积分及其在生命科学、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1.1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但是信心不足

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大学生对于创业具有高度的热情,达到80.3%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示对创业很有兴趣或者较有兴趣。但是在这个数据背后的事实是众多大学生对于创业并不具有强烈的信心,很多毕业前夕的大学生对独自创业采用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说明大学生虽然对创业具有较为强烈的兴趣和意愿,但是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资金缺乏、对市场经营管理知识的缺乏等因素使得他们不敢轻易进行创业实验。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存在很多缺陷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虽然我国政府以及很多地方政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和宽松环境,但是不少学生和家长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不认同创业活动,很多家长希望大学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积极性。此外创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创业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很多方面并不成熟,Υ匆倒程中需要用到的法律、商业知识比较匮乏,因此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和难题,进而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严重影响。

1.3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

虽然各大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这些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大学范围内,主要通过简单的创业大赛或者活动等形式进行,因此无法对学生起到真正的训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课堂上老师为学生进行授课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并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取得真正有效的内容,对学生的创业活动无法进行具体科学的指导,这就使得学生在操作中并不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指引自己进行科学调整,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难以取得成功。

1.4 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素质较弱

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创业活动的效果,但是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较差,无法充分满足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使得创业往往陷入困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分析

2.1 运用积极心理学对主观体验的感受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当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创业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计划书、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但是这些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创业的需求。基于此,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中的情感体验法,促使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并正确认识创业以及创业对自己以及社会的深远影响,进而激发学生形成对创业的高度热情和激情。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目的,形成健全的创业思维,进而为各项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2 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形成创业者的人格特质并使之贯穿创业全过程

创业对于创业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很多创业者自身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创业成功者的经历进行学习和分析,进而找出创业者所具有的特征,进而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发展自己的创业特征和创业精神,进而不断为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2.3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组织系统理论为大学生打造良好创业环境

篇(7)

一、国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基本脉络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开展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可查到的中文文献中,“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江应中2003年发表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一文中,文章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势在必行”[2],但这一提法并没有被之后的学者们广泛使用。其后,在学刊上明确使用这一提法的文章有5篇,作者分别是丁邦俊[3]、任丹阳[4]、沈文青和赵方强[5]、王瑞雪[6]、林磊和陶思亮[7]。与之相关的研究主题例如“大学生创业心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等,散见于一些学刊中,但是往往是自说自家,缺乏系统性和对照性。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近年来出现了从心理资本、心智、胜任力等理论视角探讨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中积极开展实证研究,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实践方面几无建树。林磊和陶思亮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心理教育严重失位,暂处于“打游击”的状况,还未正式起步[7]。沈红明认为,虽然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方面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有益的经验,但是在整体上存在着实施范围狭小、失位、理论建设迟缓、模式较为封闭、培育方法单一等问题[8]。

2.研究热点

葛莉以CSSCI数据库中1998年至2011年间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在就业竞争力的视角下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十个方面的研究热点中与创业心理教育关系紧密的达八个之多,分别是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创业能力与绩效、创业素质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与创造性人才、创业心理品质[9]。

3.主要成果

刘志等研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认为这是大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对创业教育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并内化为自身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外化为创业行为的过程;其内在工作机制体现为:“内化-外化”的双向建构、“价值-事实”的双维合成、“关系-过程”的双态共生[10]。

席升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由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哲理三个层次构成的“创业教育的精神学范式”;其中,创业心理是创业伦理与哲理的“摇篮”,是创业精神的感性形式[11]。他致力于“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及全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保障研究。

江应中认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志趣、创业人格、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席升阳认为,主要是: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发展;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与创业过程的心理分析;成功期与挫折期的心理学应对等[11]。任丹阳认为,主要包括:客观分析自我,正确认识创业,具备创业意识;明确创业目标,坚定创业意志,有效应对困难;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4]。

韩力争[12]、唐海波和王瑜萍[13]、车丽萍和李守成 [14]、严建雯[15]等众多的研究者探讨了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唐海波和李赛兰、席升阳探讨了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干预问题。唐海波和李赛兰认为,创业心理障碍主要有:创业认知偏差、心理适应能力差、创业意志缺乏、创业动机偏差;具体干预措施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家庭的支持;创业心理品质的自我培养[16]。席升阳指出,创业过程中会出现过于依赖、自卑、畏缩等人格障碍和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行为障碍,克服的办法就是以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教育[11]。

丁邦俊[3]、沈红明[8]、任丹阳[4]、苏益南[17]、唐海波和王瑜萍[13]、王志峰[18]、车丽萍和李守成[14]、邓丽芳等[19]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多个途径。

车丽萍和李守成分析了创业情景模拟训练、消除或缓解心理障碍法、表象训练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反省法、认知活动情景法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14]。陈丽君认为,ERP沙盘模拟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20]。沈红明认为,创业实践中可以采用社会情景法、实践操作法、问题探究法三种方法[8]。

国内学者积极构建创业心理模型。比较有代表性有范巍和王重鸣的创业倾向模型[21]、贺丹的创业倾向模型[21]、倪坚和陆连国的“经心”创业模型[22]、曾照英和王重鸣的中国情境下创业者动机的二维模型[23]、高娜构建的七因素创业心理资本模型[24]、邓丽芳等构建的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模型[19]、张敏建立的基于典型创新行为的创业胜任力评价体系[25]、高日光等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6]、王沛和谌志亮构建的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心理结构的创业心智模型[27]。

简丹丹等指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个人背景、人格特质(如“大五”因素和冒险倾向)、认知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和外界环境等都会影响创业意向[28]。李海垒等总结了创业研究中的具体人格特质和一般人格特质,认为影响创业的具体人格特质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点、自我效能感、创新性和冒险性等[29]。段锦云等指出,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五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目标和环境因素等[23]。

近年来问世的代表性专著有:王沛等著的《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基于职业决策困难与创业心智的视角》、严建雯著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席升阳等主编的《创业心理学》。

二、国际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研究热点

葛莉通过Web of Science中的SCI-E、SSCI数据库研究了国际创业教育领域1945年至2010年间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文献,诠释出国际创业教育的13个热点知识群。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相关的约有7个,分别是:(1)创业教育预期、态度、模式与绩效;(2)创业教育与方法,职业选择与培训;(3)创业者的人格与健康;(4)青年创业者的支持与环境;(5)创业目的与成功;(6)职业干预、评估与决策;(7)职业选择与决策,创业自我评估[30]。葛莉和刘则渊对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近年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九大研究前沿,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有:(1)Holland理论;(2)创业自我效能和角色模型,初创企业绩效;(3)职业愿景与选择;(4)职业发展促进与成熟[1]。

2.主要成果

林磊和陶思亮认为,美国是率先实施创业教育和实施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其创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的模式,其中没有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的提法,但是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领导力、创新素质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美国创业教育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涉及心理的内容主要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美国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其中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合作性、缜密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7]。

国外典型的、有影响的创业学模型主要有Timmons、Gartner、Sahlman、Wickham、Christian和Julien、Zahra和 George、Haiyang Li以及Jain等构建的经典创业模型;台湾学者刘常勇也提出了一个创业模型[31]。

国外学者构建了许多创业心理模型。其中包括:Phan的创业倾向模型[21]、Shane等的创业动机与创业过程模型[21]、Luthje和Frank的创业意向结构模型[21]、Schmitt-Rodermund的创业职业期待预测模型[21]、Wagner和Sternberg的创业支持政策模型[21]、Carr等关于“先前的家庭从商经历的创业倾向”模型[21];计划行为理论 (简称TPB)、创业事件模型(简称SEE)、Bird的创业意向模型等创业意向模型[28];Rauch和Frese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29];Kuratko等(1997)的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以及Robichaud、McGraw和Roger的新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3]。

经典的创业动机理论有拉动和推动理论、简单和复杂理论、解放理论等[23]。

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美)泰普林和孙威合著的《创业其实并不难――创业人员心理和技术辅导》。国外的经典创业图书有:(美)杰弗里・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合著的《创业学》;(美)库洛特克和(美)霍志茨合著的《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

三、评论与展望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总体上看显现出低水平、粗放、凌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术语等还不统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尚未被普遍采用;第二,大量的研究局限在思辨的层面上,属于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照性,没有新意;第三,新近出现的实证研究,侧重点大多是停留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层面上,其定位并未延伸到如何有效指导和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因此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第四,虽然许多研究涉及到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一些相关的心理学问题,但是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应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定位和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而只是把创业心理教育看成是创业教育的一个辅助体系和很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看作独立的学科或学科分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既不利于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领域,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未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1)应确立其学科地位或者学科分支地位,对本学科或者分支的研究内容、学术术语、研究方法、学科地位等给予清晰的定位,力争进入国家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内;(2)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走向,避免空谈,应围绕“创业”,立足“心理”,突出“教育”;(3)应该充分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4)应更多地引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问卷法等)来开展量化研究,增加研究结论的可对照性。在此基础上,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5)定位应该避免精英化、功利化的取向;(6)应力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7)应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研究;(8)应加强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力争实现通过文化理解创业心理教育、借助文化促进创业心理教育;(9)研究应该更加侧重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10)研究应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心理教育成果,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葛莉,刘则渊. 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科学,2011,27(2):8-14

[2]江应中.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J].人才开发,2003,7:30-31

[3]丁邦俊.创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7-69

[4]任丹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4(2):156-158

[5]沈文青,赵方强.心理学视野中的创造性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2):171-173

[6]王瑞雪.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业心理教育模式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7:13-14

[7]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70-74

[8]沈红明.论我国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9):88-90

[9]葛莉. 就业竞争力视角下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7-20

[10]刘志,张向葵,邹云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2-105

[1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

[13]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56-58

[14]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15]严建雯. 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唐海波,李赛兰.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干预方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31-33

[17]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J]. 企业经济,2010,1:63-65

[18]王志峰.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45-47

[19]邓丽芳,刘祖良,慕丽伟.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的特征与培养模式[J].研究学术论坛,2012,9 :204-208

[20]陈丽君.ERP沙盘模拟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6:112-127

[21]叶贤,严建雯.国内外创业心理模型述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43-47,59

[22]倪坚,陆连国.“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指导大学生赢在创业[J].职业,2008,7:59-60

[23]段锦云,王朋,朱月龙.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5):698-704

[24]高娜. 创业心理资本模型的构建及开发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5]张敏.基于ERP沙盘模拟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65-67

[26]高日光,孙健敏,周备.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1:69-75,112

[27]王沛,谌志亮. 创业心智研究进展及其模型构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83-90

[28]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92-199

[29]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 创业人格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3):403-411

[30]葛莉.国际创业教育的热点知识群诠释[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4):70-76

篇(8)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舞和号召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取得了一番不俗的成绩,但更多的大学生则败下阵来,失败之后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走出挫折的心理阴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创业受挫心理的内涵

从心理学上来说,挫折心理是指个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但经过努力或采取某种方法仍不能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种种焦虑情绪[1]。大学生创业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遭遇难以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困扰,使得自身创业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或体验[2]。

二、大学生创业受挫的消极心理反应类型

创业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特别当创业的群体是一些大学生时,无论他是刚毕业,还是在校生,毕竟他们最缺的是社会阅历,尽管他们有着比较高的抱负和很大的闯劲。尽管有些大学生创业受挫后能够坦然面对,重头再来,但更多的心理反应是消极的,常见的消极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悲观

大学生创业者社会阅历少,成长过于一帆风顺,没遇到过什么挫折,也很少接受挫折教育,对创业的认识更多集中在少数成功的典型者身上,对创业的艰辛缺少清醒的认识,对创业的美好前景充满了很大的期望,而无处不在的挫折随时都可能击碎他们的梦想,由此陷入到悲观甚至是极度的悲观之中。

(二)自卑和压抑

在创业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支持创业者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和风细雨”的,可能说什么的都有,真心实意地说好话,从人、财、物上支持创业者的有之,蔑视、不屑一顾、讽刺的也有之……,大学生创业者也不例外,同样也会遇到,他们对此的反应往往是我一定要成功,一定要做出成绩,特别是心高的同学甚至可能心中暗暗较劲,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成绩来,让你们小瞧我。有理想有冲劲是好事,但竞争太激烈,个人知识和社会阅历毕竟有限,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有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只有2-3%,就算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仅有4%,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则更低[3,4]。创业受挫后,有些大学生创业者会变得自卑,情绪不佳,不愿与人交往(流),心情很压抑,担心别人可能更瞧不起他,如果越封闭越不与人交往(流),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多疑

多疑是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的疑神疑鬼,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和神经过敏的消极心态,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敏感[5]。多疑这种现象在高校中并不少见。创业受挫后,见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小声说话,觉得是在讨论自己;别人在忙自己的事,没注意到自己,觉得瞧不起自己;同学心情不好脸色不好看,觉得是给自己脸色等等。事实也证明,多疑现象往往是自己主观臆断,而主观臆断绝大多数是不切实际的,反而造成自己的困扰不安,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创业的持续进行。

(四)愤世嫉俗

有些大学生创业在遭受难以应对的挫折时,将自己内心的痛楚和无助转化为对社会的愤世嫉俗,将这些归咎于自己的家庭出身,社会的不公,认为创业是拼家庭拼背景,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心态,不能理智地看待挫折和勇敢地去面对。

(五)焦虑

焦虑是一种心理的过度紧张状态,它使人处于一种深度不安之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2]。现实中,焦虑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行为,事实上合适的焦虑在正确合理的认知下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过分的、不当的焦虑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拖累创业者前进的意念。大学生创业全程中,肯定会焦虑不断地产生,不断地消亡,能合理处理焦虑,那就是正常的消亡,不会影响创业,反之,不断受其乱,越理越乱,最终会打击了自己的信心,扰乱了自己的方寸,留下的只有失败和痛苦。

(六)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创业受挫后最大的心理不良反应,对自身破坏力比较大。抑郁的特征一般有:持久的沮丧悲伤、焦虑或空虚;无助感、无价值感或过度、不当的自责;对未来绝望或极端消极的情绪;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精力减退和长期疲劳感;记忆力丧失,难于作决定或集中注意力;易激惹,烦躁不安或兴奋;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睡得太多;没有食欲,丧失对食物的兴趣或饮食过度以致体重增加,更有甚者经常想到死、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行为[5]。抑郁是创业受挫后比较严重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自杀倾向,应该引起家长、高校的高度注意。

三、大学生创业受挫的心理原因

(一)创业目的、动机不当(不纯)现实中,创业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不少。但当问及他们创业动机时,创业获得成功可能性比较大的动机有以下几种:有一个好的创意或设计、有比较好的社会资源(如家族中有人从事类似的工作,具有类似的产业,自己在此基础上做了点小创新)、有自己的专利、有比较好的资金来源、对市场有比较理性合理的调研、对同类产品有过充分的调研等等;但很难成功的创业动机,无外乎是看到同学创业了我也要创业、创业可以赚更多的钱啊、创业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体现自己的价值、家里人希望我创业等等。这些不纯的创业心理很难支撑他们有很好的发展,一旦遇挫时,缺少正确的创业理念、没有良好的创业心理便很快败下阵来。

(二)创业固然重要,但心中却没有创新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既有科技发明类创业:如我校的欲晓科技、加法创客教育,也有传统类项目:餐饮、咖啡、面包蛋糕等。当然也并不说传统类项目不好,或不能取得成功。关键要插上创新的翅膀,如我校的陈浩同学从事服装行业,但创立了自主品牌“马奇菲尔”,比较早地进行了创新,也就是现在流行的互联网+,在2013年就达到了3000万元的销售额,并于2014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金奖,成为我校大学生创业的标杆。

(三)创业者个人的心理素质

创业者个人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创业挫折时显得尤为重要。心理素质好的创业者在面对挫折时,虽然也会心情不佳,但能够理智地看待挫折,分析如何面对处理挫折,作出积极的反应,跨过一个又一个创业的坎。而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往往会陷入上述种种创业受挫后的消极心理反应,甚至走极端,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令人惋惜。

四、大学生创业受挫心理调适的途径

心理调适不单单是创业的初步“成功”期才开始,如:店面开始营业,产品开始销售,甚至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而是应该从创业的意识萌牙时就开始,贯穿于创业的整个过程。如果从创业的意识刚刚开始萌芽时,因害怕创业的艰难,担心不具备创业所需的财务、税法、风险等各类知识,创业合伙人的合作意向的变动,资金、人脉、市场的缺少……,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将一个很好的创业金点子因困难挫折扼杀在萌芽状态了,更不会有后面的创业了。就算一切顺利,产品上市,销路一片大好,但市场变化莫测,影响因素甚多,也会因挫折导致创业最终的失败。因此要及时跟踪,不要等到事态严重了才发现,才干预。心理调适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主体”开展:

(一)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

国内许多高校的教务处按照学校的创业创新教育的要求开设了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创新的相关知识,熟悉成功企业的案例,但创业创新不应只关心知识或成功人士,更应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失败者,以及他们怎么面对失败对自己造成的心理影响,怎么从不良的心理影响中早日、安全地走出来。在课程中应该加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让他们学习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成因、挫折预防和挫折疏导等方面的知识,教给同学们心理调适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要易于同学们自我调节,简单有效,毕竟同学们都不是学心理学的。学生处、团委在开展相关讲座、举办相关沙龙时,邀请成功的、知名的企业家来作报告,提高同学们在创业过程中的信心,信心足了,有利于克制各种心理障碍,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心态,笔者认为也要邀请失败的“英雄”,特别是“百折不饶”、“屡战屡败”的创业者,他们的经验更值得借鉴,反思,更能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少走弯路,面对创业险阻时,如何更好地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投入到创业战斗中去。在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相关沙龙时,任课老师或作报告的嘉宾要请他们留下联系方式,可以帮助正在受挫的同学方便他们私下联系,请求获得指导和帮助。团委在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也可模拟创业挫折来开展一些活动:如情景剧、创业模拟大赛等等,邀请专家对创业者设置各种可能的创业挫折,要求参赛选手进行成因分析,阐述该如何有效应对,如何有效调节自己的心理,创业经验丰富人士作为嘉宾评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二)学校心理健康中心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不能仅限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应当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调整部门的工作职责,增加大学生创业者的挫折心理咨询和调适,与大学生创业者形成结对帮扶,帮助更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

(三)创业指导老师

大学生创业时,往往缺少全程创业指导的老师,事实上高校也不一定具备这么多能够进行全程指导的老师,或者具备也不一定有太多的时间来进行指导,高校中的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心理类、正在创业或已拥有自己公司的老师完全可以指导即将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这些老师的专长不同,可以在不同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高校可以将指导大学生创业的老师的工作内容或要求进行适当调整,进行创业指导也计入工作量,适当减少点教学或科研的工作量,这样他们能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面对创业困境时。在社会上,存在着许多经过实战的创业人士,他们的创业经历更具有实际意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法来吸引他们加入到指导大学生创业中来,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有意愿的大学生也可主动加入到社会人士的创业过程中去,可以不拿薪去实习,了解学习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哪些风险,别人是如何面对处理的,换成我又会怎样处理,别人处理的得与失给我带来什么借鉴,特别是他们是怎么进行心理调适的。

(四)辅导员

众所周知,辅导员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访谈,集体(受挫的创业团队)座谈、事例教育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受挫后的心理疏导,帮他们从心理困境中顺利走出来,克服现实中创业挫折。

(五)创业合伙人相互心理调适

大学生创业时,许多都是几个大学生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发挥团队成员不同的专业、家庭社会资源的优势,共同创业,共同承担创业风险。创业过程中免不了会有挫折,遇到挫折,不是相互埋怨,或者指责谁的失误,应该是相互进行心理疏导,调适,心理反应轻的人要及时开导不良反应重的同学,早日调整好心态,否则友谊的小船倾也会倾覆。

(六)政府

政府应成立相关的部门,由心理学专家、医院心理门诊、创业人士、包括成功和失败人士,失败人士的人生经历更增加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并不是都能复制的,提供场所,资金,举办一些创业类的活动,开导受挫的大学生,帮助他们从阴影中走出来。

(七)社会心理机构

社会心理机构主要是当地的心理协会、心理诊所,可以以创业心理顾问、创业公司原始股东、优惠的服务价格等形式加入进来。这些机构往往都是心理专业人士,处理过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手段,大学生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配合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面对挫折的效果。

(八)创业者父母

小孩子创业是好事,在充分考虑、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的创业应给予充分的支持,而不是从一开始奚落,指责,特别是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更是“喋喋不休”。相反,在小孩子需要战胜挫折时,父母应该和小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应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稳定的后方,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帮助他们调整心态,从容面对挫折。

(九)创业者本人

对于上述所有机构或人的努力外,最关键的最核心的是创业者本人,特别是创业团队中核心人物,他对创业受挫如何认识,作何反应,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其他都是外因,都得通过他这个内因起作用,起了积极有效地反应,那他和他的团队就能早日从受挫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去继续进行奋斗,否则只能怨天尤人,继续消沉下去,甚至一蹶不振。创业者本人应该具备以下的心理调适的小方法:

1.何足惧法我是一个大学生,还很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眼前的一点困难算什么,有什么可怕的,要从战略上藐视挫折,战术上重视挫折,但也不能盲目无视挫折,保持一个积极向上,比较理智的“何足惧”,去战胜挫折。

2.又不是我一个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心中始终保持一个信念:又不是我一个,我还有创业合伙人一块面对,类似面临创业挫折的大学生还很多,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大家都在与挫折作斗争,我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同战斗,同前进。

3.大不了重来失败了又怎么样,毕竟现在还没失败,言之失败还为时尚早,不到最后怎么见分晓,再退一步来说,我又不是没竭尽全力去创业,没有尽全力才会心痛,我尽力了有啥过不去的,即使最终真的败了但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现在是为未来的成功作准备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大不了可以重来嘛。

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许多创业者都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周围人言行的影响,都希望得到别人正面、比较高的评价。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创业者正面的评价,可能说什么的都有,如年纪大的人就会说,不好好学习,成天瞎折腾;也有人会说,女孩子搞什么创业啊,毕业后找份工作早点嫁人;创业者如果成天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小则影响心情,大则哪还有创业的激情啊,最切合实际的还是回到创业的轨道上来,那才是自己的梦想,自己要做的事业,任凭“风吹雨打”,加强对自己选择的道路的自信,向梦想前进吧,才是王道。

5.自我减压法从创业初期的害怕,到创业过程中的可能一个接一个的挫折,要及时做好自我减压,好比一个密闭的罐子,里面压力大了,及时放掉一些,罐子就不会爆炸的。自我暗示我还行,我可以,一定行的,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聊天看电影逛街睡觉大哭一场等与创业无关的事来缓和紧张的心情,调适自己的心理,过后再继续朝创业之梦阔步前行。

作者:陈东勇 单位: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慧.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85-87.

篇(9)

[中图分类号] C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8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压力增大。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良好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生就业能力到底是什么?高校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呢?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劳动力过剩,所以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2009年611万,2010年增至631万,2011年甚至多达660万人。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就职岗位十分有限,形成了“狼多肉少”的局面。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了。

(一)就业心态不端正

1.追求面子和高收入: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他们不再是想着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而是想要获取高额的收入或地位,对企业仅仅几千元的实习工资不屑一顾,更不愿从基层做起。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于是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过分追求专业对口:部分毕业生执意认为就业就得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样才能物尽其用,实现自身价值。这样使得就业渠道变窄,就业难度增加。

3.对职业认识有偏差:毕业生对某些职业的了解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盲目听从社会舆论,盲目从众,选择大众口中的“热门职业”,缺乏对该职业规章制度、职业素质、就业意识等的了解,导致就职时发现现实与传言差距很大;或者职位供不应求,导致求职失败。

4.对社会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成熟,带着较多的想象成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性,大学生没有过多的社会体验,往往把社会想象得过于美好,因此就业期望值过高,脱离现实,导致求职失败。[1]

(二)专业技能不扎实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现阶段大学生专业能力普遍不强,由于大学生学习态度普遍不端正,学习散漫,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其次,部分学校考试要求较低,达不到企业应用标准,学生拿到文凭却缺少相应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比如,学校考试只需达到60分便可通过,大部分学生以通过考试为目标,仅仅学习60分的内容,考试之后很快便忘记了。长此以往,毕业生上完大学发现什么也没学到。

此外,有的学校知识更新慢,课程内容陈旧,专业设置滞后,难以满足时代需要,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内容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因此被企业淘汰。比如,机械专业的小王,在学校将学校所教的手工画图和CAD二维画图软件学得很好,却发现手工绘图已经基本被社会淘汰了,就连二维画图的应用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三维的Pro/E、Inventor等画图软件,学校所教的内容早已过时。

(三)缺乏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由于大学的大部分课程是理论课,小部分的实习课和金工实习难以满足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需求。再加上有的学校不认真对待金工实习,将本就稀少的操作课给去掉,换为观摩学习;以及学生对待实习和金工实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实习期间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更和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于是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往往还要对其进行几个月的上岗培训才可将其入职,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不愿雇佣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原因了。[2]

(四)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将其实现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处在职业生涯中的探索期,对职业选择还未确定,因此,进行一个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他们未来的就职和发展很有必要。

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想做职业规划,却不知如何进行;2.怀疑职业规划能否实现;3.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有规划的必要。对于这些现象,学校有必要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相关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者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三、缺乏职业素养和创业意识

职业素养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素养包括诚信、团队精神、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职业道德等。由于功利主义不断滋生,已经渗透大学这个神圣的学府。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很成问题,在工作岗位上也受其影响,他们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得很不成熟。

创业意识的缺乏也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创业意识就是指使创业者有创业欲望的个性意识,包括创业的需要、兴趣、动力、理想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当今社会岗位有限,大学生创业不仅使自己就业,还为他人提供了岗位,更实现了人生价值,是值得鼓励的事。但是,当前的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创业意识,没有创业精神。[2]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求职时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找到工作。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从课程入手,课程设置不仅要保证其科学功能,还应重视其社会功能,要锻炼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应了解社会和专业的发展,并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的前沿知识,与时俱进。

(二)加强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缺乏,一直是大学生求职的硬伤。要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就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开展实习课程,落实加强工科的金工实习课程。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并适应社会。比如,可以建立培训基地,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实战演练;还可以和有关单位合作,组织学生进入单位实习。注意进入单位实习并不只是看看,还应加入岗位工作,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需重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开展相关课程和互动。如:邀请创业精英进行学术演讲;开展大学生创业论坛,邀请专家传授创业经验;开设创业精神选修课;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舞台等。老师还要注意为创业中受挫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延续其创业热情。通过培养创业精神,让大学生毕业后择业渠道加宽加大,为他们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3]

创业门槛过高,也是大学生难以创业的原因之一。普通家庭的孩子,难以拿出巨额的注册资金,更别说日后的维护和运营的费用了。就算能拿得出,一旦出现小额亏损,以应届毕业生的资产背景,也难以承受。因此,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还应该落实具体措施和政策。比如,成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提供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举办大学生创业交流会等。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刚创业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完善职业规划指导

高校应重视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开展落实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鼓励贯彻落实该计划。可以开展模拟就业等活动,并引进相关教师教授,进行就业指导培训。还可以开展职业规划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供学生们借鉴。最后还可以引进科学的职业评测系统,通过点对点指导评测,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和针对化。[4]

(五)提高受挫能力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企业对求职者的受挫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受挫能力弱,在遇到挫折时便会消沉、抑郁、迷茫,甚至走向极端的道路。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受挫能力也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很大帮助。要培养受挫能力,可以在大学生受挫折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开展挫折承受讲座,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训练处理社会矛盾的技巧。同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失败,只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挫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挫折的信心。

三、结语

在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大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每一所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去做的事,也是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通过以上的讨论,希望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所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2).

篇(10)

大学生群体是走向自立,走向社会这一过渡时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的再构成等特殊心理集于一身,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是指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制度被打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方式,这种机制的转变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就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的残酷竞争、人才供求不平衡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无疑都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心理疾病。根据我们对兰州大学597名大学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几年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优点

(1)择业价值观形成、自我意识完善

基于自编问卷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主要在高中、大学期间形成,在此期间,多数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预期,其中在大学期间形成理想职业的占49.1%,高中期间的占17.6%,初中的占4.2%,小学5.2%,尚未形成占23.9%。而理想职业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家庭(33.50%),其次是社会舆论(20.94%),学校(18.59%),地区等因素影响较小。大学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明确程度却不太明了(41.88%)。

对于目前用人单位招聘规范程度而言,有45.7%的大学生认为较为规范合理,同时有38.2%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招聘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大学毕业生多数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要求是能力水平的要求,以及个人品质的要求,这是符合招聘方条件的,表明大学生对于自我、社会都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或正在完善,大学期间是大学生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对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渐了解的过程。

(2)择业信心强,积极调整心态

调查显示,有50.67%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应该可以找到一份工作,面对就业难这一情况,可以先就业(37.70%),抱“车到山前必有路”心态的大学生占到21.40%,只有6.03%的大学生茫然失措、焦急;同时也有37.41%的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不太乐观,认为现在就业困难重重,对就业形势比较担忧,只有8.90%的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胸有成竹。被问及对选择理想职业的信心度时,多数同学还是有信心的,只有20.84%的大学生信心较低或没有信心。

考察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对人际关系把握程度,以及面试信心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对人际关系的把握程度、面试的信心对就业都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分别为F1=3.540,p1=0.015,F2=2.942,p2=0.033,F3=5.835,p3=0.001(p1,p2,p3

2、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缺点

(1)就业期望值过高

过高的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味追求热门行业。在调查过程中,有81.07%的大学毕业生期望能够进入科教卫生等事业单位或国有单位;一味追求大城市。调查数据显示有46.6%的大学毕业期望能到北京、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在考察“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工作”时,有53.86%的同学愿意到基层工作,同时存在46.14%的同学不太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题目设置为多选题,因此可以综合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而为何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工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待遇差(38.77%),怕影响个人以后的发展(47.96%)。

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收入期望普遍在2000-3000元(48.3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现有收入与毕业后的期望收入存在显著正相关,r=0.091,p=0.027(p

(2)择业主动性低

在大学生理想职业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社会舆论、学校等因素。在择业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不同,首先,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 (51.61%),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较高的(49.49%),受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的影响程度(50.08%)。还有超过23.9%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未明确今后想要从事何种职业。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己的主观性较少,干扰因素太多。

当被问及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大学毕业生眼中社会关系成为重要的因素(32.66%),其次是学校推荐(29.30%),然后是人才市场(22.6%),最后才是网上求职等其它手段,说明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间,仍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认为家庭或个人的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或是依赖学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自己寻找走出困境的方法,比如多数大学毕业生只参加过1-3次招聘会(43.72%),有25.79%的人连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只有30.49%的同学参加过三次以上的招聘会。三分之二的同学在择业时无法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单位,这在就业过程中是极为不利的。

(3)焦虑心理存在

在调查过程中,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应对工作,超过半数坦然自若(58.79%),有28%的人感到担心与忧虑,如果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如,有10.45%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感到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同时有43.84%的同学认为能冷静面对挫折,准备再找新的工作,23.78%的同学认为能很快调整低落情绪,21.92%认为这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

调查反映出大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存在,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调查还反映出大学生就业期望普遍过高,尽管大学生在择业初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面对面对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也认为自己能处理好面对的困难(74.20%)。但随着择业的不断积累,大学毕业生无可避免地要经历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患得患失,他们的上述心理问题与不良情绪反应很容易扩大,小问题也会发展成为严重心理障碍,对正常学习与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得优化建议

1、政府的管理功能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大学生去偏远地区工作的顾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失业大学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要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在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系统,强化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制度,统一规范的数据信息,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提高就业工作效率,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最后,要深化体制改革,鼓励自主创业。改革人才流动体制,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改革企业用人机制,企业用人不能盲目攀高,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2、高校的指导功能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高校要科学地做好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提高办学层次,严格管理,加大高校内部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使人才资源符合社会需要。其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通过积极开展与大学生就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等测试,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合理的人职匹配和科学就业。再次,要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最后,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

3、家庭的沟通功能

首先,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引导,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家长应及时与学校筑起沟通的桥梁,摆正位置,在学校的帮助下准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审时度势,一方面积极为子女寻找就业渠道和职位,另一方面要关心了解子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引导和鼓励。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引导子女端正就业心态。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毕业生对就业的定位,家长要鼓励子女充分利用好家庭的社会资源,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要避免子女对家庭产生过度的依赖性,倡导学生通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就业。

4、自我的调节功能

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永远充满自信。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大学生要树立的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面对人才市场,要正确估量自己,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其次,要认清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神闲气定地找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冰洁,王作宝.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J].安徽:科教文汇,2007,6:146.

[2]黄敬宝.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吉林:劳动保障世界,9.

[3]赵放辉.规范市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J].北京: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8).

[4]徐伟东.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7,(8):72-73.

[5]杜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索[J].山东: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4.

[6]尚利.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苏:江苏高教出版社,2004,(4):127.

[7]况源.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J].重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3):148-150.

篇(11)

通常情况下,理工科学生的人格特征是谦虚、克己、忍耐、处事认真、严肃谨慎、比较保守、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标准,很少追究刺激去做危险事情。但从总体情况看,理工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性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表现的症状较突出。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加上前两年200万没有实现就业的人数,今年毕业生求职队伍更加庞大。作为大学毕业生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其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心理问题尤其显著,需要全社会对其就业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认真研究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努力探索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这必将对做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

新时期,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能认清当前严峻就业形势,摒弃传统就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就业动机和就业心态积极健康向上,其就业观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点。

1.求高求名心理偏多。最近两年,“80末”“90后”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与上一代相比,他们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来自少子女的家庭,社会和家庭给了他们良好的物质条件,大部分孩子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的特别照顾,导致他们不会急于找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对工作的要求很高,对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更强烈。

其次,由于目前社会对理工科毕业生需求量的不断攀升,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普遍把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放在首位,在薪资、地区、行业的期望值方面要求明显提升,而到一线岗位、艰苦行业就业的热情有所下降,择业时的求高心态普遍存在。

再次,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这样就使一部分毕业生盲目追捧“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面的工作,谈薪酬,讲实惠,不进行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容易错失最佳的就业机会,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窘迫境地。

2.自卑焦虑心理偏重。理工科高职毕业生一方面受社会认可度、社会评价和部分地区和行业对高职生的就业限制政策等外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学历、家庭出身、外表容貌和自我意识等内因的影响。另外,具备孤独、内向和孤独以及完美主义性格特质也是重要的内在影响因素,所以理工科高职毕业生自卑心理普遍存在,特别在非热门专业学生、女生、贫困生三者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其次,由于受自卑心理影响,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在未落实就业岗位之前,容易产生就业焦虑心理,这种就业焦虑心理在不同毕业生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别对那些对自我定位不准、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和社会实践较欠缺的理工科高职毕业生身上表现的较为突出,严重地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这样就造成部分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3.迷茫浮躁心理突出。理工科高职毕业生迷茫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当然也有自身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职业心理定位的缺失和模糊。另外,当前社会舆论导向特别是网络舆论导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抗压能力较差的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面对就业、择业、升学等千头万绪的事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心情浮躁不安等,这必将进一步影响理工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其次,迷茫浮躁心理的出现潜伏着较大的“闪辞”危机。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整体好转,理工科高职毕业生需求的增大,毕业生毁约率也将持续走高,“毁约心态”已经在部分高职大学生中蔓延。大多数学生都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签下一个公司“垫底”,然后再继续寻找目标,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毁约”另谋高就。实际上,高职毕业生毁约率走高的背后,更多的是学生一种迷茫浮躁心理的体现,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对用人单位归宿感不强,对工作责任心不够,其就业心态有待调整。

4.创新积极心理偏少。理工科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地矿类、机械类、汽车类、土木建筑类、电气信息类等,这几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往往偏重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等创造性思维培养。同时,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忽略非专业素质能力的学习和积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也渐渐地轻视了自身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同时,虽然国家和各省市一直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工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向高校毕业生倾斜,特别近几年在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模拟实训方面加大了培养和培训力度,但从总量上来看,理工科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依然偏少,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比例仍很低。

另外,一方面90后高职毕业生普遍有活力有朝气,思维也比较开阔,希望用人单位提供创新性,有挑战性的岗位;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到基层,一线岗位锻炼和学习,希望寻求舒适的工作岗位,在岗位中遇到挫折和打击,就会灰心意冷,打退堂鼓,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明显,甚至在试用期就匆匆离职。

二、解决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普及心理知识,完善自我意识,更新就业观念,引导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成功求职择业。

首先,大学阶段是多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对于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理工科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从入学开始要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多种途径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其次,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完善学生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特别是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理工科专业对择业者的要求,明确理工科高职学生毕业后首先要到基层和一线等艰苦的岗位工作。同时,要重视女生的就业规划与辅导,增强女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再次,要结合理工科专业的就业方向,用心理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全面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等,发现特长,培养兴趣爱好,明确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考虑自己的家庭环境,扬长避短,正确的定位自我,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最终帮助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成功求职择业。

2.优化理工科学生培养方案,加大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以就业教育为中心,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包涵了现代人文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教育、审美与艺术教育、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它可直接或间接地丰富理工科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理工科学生的情感智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理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较为薄弱,这样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首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学生培养方案,把传统的“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凸显“两课”特殊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与价值,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专业内容中,这样才能使专业课显得更加丰满,更加富有生机和人性,以此来提高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高雅的人文修养。

其次,以就业教育为中心,突出素质教育中的(下转第35页)(上接第33页)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紧密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为抓手,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积极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理工科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专门机构,培养优秀师资,重视就业心理辅导,开展就业心理援助,增强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自信心。

首先,在理工科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心,培养一批既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又具有丰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毕业班思想政治辅导员,这样可以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工作。

其次,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它不仅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重点工作是疏导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排除学生因不能成功就业而出现的心理危机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就业困境,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重树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就业自信心。

再次,重视理工科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援助工作,要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克服自卑、焦虑心理。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实践能力。

4.探索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推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对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业力。

首先,对于理工科高职院校而言,可以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创业技能,而且让学生拥有了创业精神,学生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次,通过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熟悉了市场,积累了人脉,获得了经验,为开展创业行动积极“热身”,使学生在小试牛刀之后,继而大显身手,真正赢得市场、拥有市场。

再次,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平台,以点带面,将创业教育全面铺开,既有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又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逐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比如理工科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创业园、招收创业班、建立创业学院等。

另外,在推行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中,可以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以此通过积极的创业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业力。

三、结束语

理工科高职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各行各业基层岗位的骨干力量。作为理工科高职院校应建立专门就业辅导机构,配备优秀师资,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不断优化学生培养方案,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另外,要普及心理知识,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唯有如此,才可以使理工科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

参考文献

[1]倪青,马庆玲.理工科大学生个性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2]丁玲.高职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0月.

[3]王婷,李程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世界家苑,2011年3月.

[4]杨文立.理工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

[5]文华梦.浅析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J].金田,2011年第10期.

[6]陈昕.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