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物流运输的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流运输的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物流运输的管理

篇(1)

一、物流企业运输的概况

1.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物流业相对落后

国内物流运输的起步比较晚,目前许多物流企业还处在传统模式的管理之下,其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有关连接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国家运输系统、地方运输系统之间的枢纽建设和有关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不完善。物流运输业的发展要配备必需的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和物流运输基地,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相对缺乏,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物流运输业的协调发展。

2.观念落后

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运输业存在许多不足的认识。许多企业对物流运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原始的阶段,他们仅仅认为“运输+仓储”就是物流运输业的核心。忽视了物流运输业最重要的服务职能。提高物流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是发展物流运输的关键。完善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服务平台,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是现代物流运输业的基本要求。

二、物流企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内物流运输业起步晚,运输管理系统不健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国内物流运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物流运输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处在初始阶段,信息尚未实现自动化管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度也不高,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

2.物流运输业务空驶率高,积载率低

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分散,不能及时想各地传送最新的物流信息,以及车辆装车的系统不完善,导致运输车辆的空驶率偏高。

3.物流运输货损货差率高

企业物流设备的落后,导致货损货差率高。

4.物流运输配送准时率低

由于物流节点布局的不合理,提升了运输难度,导致物流准时率偏低。

5.物流管理人才匮乏

国内物流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不健全。缺乏物流运输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三、物流企业运输的有效管理

有效地管理物流运输业是促进国内物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针对以上物流运输业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认为对物流运输业进行有效地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科学合理规划,树立物流合理观念

系统化和社会化是现代物流运输业的最大特点,科学规划是它的本质要求。加强物流运输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以信息化带动物流运输业的系统化,以物流运输业的系统化带动信息化。

2.建立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

建立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物流运输业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货物的积载率。它要求完善物流运输的信息管理系统,协调好仓储和运输功能,衔接好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搞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配合。

3.注重物流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短缺是由培养系统不完善和不健全造成的。企业应该重视物流运输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4.完善物流运输产业的发展规划

物流运输业发展规划的完善,明确人们对物流运输业发展目标和要求的认识,有利于整合物流业服务资源,使物流经营集约化,加快物流运输业的建设步伐。

5.提高物流运输企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

物流运输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并且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对物流运输业的管理和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使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

6.实施多式联运,开展共同配送

多式联运避免了传统运输的弊端,货运速度有了很大提升,货物的运输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最终使物流运输实现了简单化、统一化。物流运输和经营线路的彼此连通,降低了设备的“重置率”,既提高了物流运输业的工作效率,又扩展了业务范围。

7.快速回应顾客要求,减少等待和发货时间,增加空间便利性

作为一名网购爱好者,令笔者最苦恼的事情莫过于等待收获的时间漫长。缩短发货时间,增加物流运输的营业网点,以最快的发货时间和送货速度,以及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四、总结

国内物流运输业起步晚,底子薄,与国外的物流运输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物流运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和企业肩负着物流运输管理建设的重任。为此政府应建设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企业要建设好内部环境。提高国内物流运输管理水平,树立现代化物流运输管理的观念,为国内物流运输业参与全球物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货物动态跟踪系统监控运输过程的各个环节.系统从接受订单开始,完成订单管理、车辆调度、发货、在途监控等作业管理过程.系统接收订单并将审核合格的订单传递到运输调度环节;运输调度环节根据运输要求合理调用路由、车辆和司机等信息,形成相应运输任务单和装车单,指导运输任务的执行;货物发运后,系统将执行运输任务的车辆信息、车载终端信息、司乘人员信息等转入监控运行.监控中心根据执行运输任务的车牌号、车载终端ID号或者订单号,查询执行车辆的实时位置信息并可视化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实现车辆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等的监控.若运输车辆途中遇到突况,系统可以提供相应处理方案来实现紧急情况处理.当运输车辆到达目的地后,系统还可以实现对订单的签收、费用结算、运作评估等功能[6].

2系统数据流模型构建

为了明晰系统的数据逻辑和数据流向,更好的支持系统开发,必须构建系统数据流模型.根据系统业务流程,系统分成订单处理、运输业务、运输调度和运输监控管理等功能模块.为了明确各功能模块之间的业务往来与数据传递,需要细分各功能模块的细节.同时明确系统的外部实体、业务处理功能、数据流向以及数据存储等之间的关系.经过各功能模块的层层细分,数据采集、处理、传递、存储、流向的确立,得到系统数据流程模型见图2.

3系统实体关系模型构建

更好的构建系统的数据库,通过实体概念模型来描述所需要开发的系统内部实体、属性以及内部实体之间联系.系统内部实体包括客户信息、货物信息、车辆信息、司机信息、路线信息、有效订单、托运单、跟踪表、GPS信息、应收账款、评估表等.实体与实体之间有1对1、1对多和多对多的关系,如1台物流运输车根据车载终端的ID号,对应产生1个GPS记录数据文件信息;1条路线信息可以被多张运输单调度;但是1台运输车可以产生多张运输单信息,而1张运输单可以调用多台车来完成.

二、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为满足物流运作网络化需求,系统采用B/S的开发模式.以网络GPS数据和本地数据为依托,利用ASP.net技术、Google电子地图和GoogleMapsApi接口技术,开发物流货物动态跟踪管理系统,实现不同权限不同区域的人员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应的管理和服务.

1订单管理与调度

订单管理包括对订单的接收、审核、调度、传递、查询跟踪等.在整个运输作业过程中,以“订单状态”作为关键字段,实现订单处理、传递、存储、打印与跟踪,指导整个物流作业过程。

2运输调度实现

对确认并已审核的运输订单进行运输资源的调度,实现路由选择、车辆配载、人员安排,以及临时换车等.

路线选择。利用Google提供的GoogleMapsApi接口和GoogleMap数据库,实现包括建议路线的条数、每条路线的距离、运行所需的时间等信息的运输线路选择.线路选择的实现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

1)地图加载。在web页面HTML源文件利用URL地址导入用于访问GoogleMapsJavaScriptAPIVersion3.0接口函数库文件,如通过“http://maps.google.com/maps/api/js?sensor=true&language=zh-CN&region=CN”,调用谷歌中文地图,通过调用*.js文件实现地图接口函数库的加载引用.

2)地图初始化参数的设置。通过地图初始化,可以完成地图对象、地图缩放比例、地图中心点、地图类型、街景模式开启、地图显示容器等参数的设置.将这些参数封装在一个initialize方法中,在一个HTML页面中调用这个initialize方法即可以实现Google地图的加载与显示.地图初始化参数设置实现过程为:(1)通过google.maps命名空间的Latlng类声明一个latlng对象用于指明Google地图显示的中心点.如以某已知地点所在的经纬度坐标为中心点,声明一个变量myOptions,指出显示的Google地图类型集,说明地图的显示比例、地图显示的中心位置、地图的类型以及是否开启街景模式等信息.(2)通过Google.maps命名空间的Map类初始化一个Map对象,构造包含Google地图显示的HTML容器(DIV层)和Google地图类型集(myOptions对象)这两个参数的Map类函数,实现在系统地图显示的位置、显示比例为、地图显示的中心位置经纬度坐标,路标类型和启街景模式等的显示.

3)路线显示。支持用户包括路线起止地点、出行方式,是否提供多条备选路线、显示的路线是否避开高速路以及是否避开收费道路等多种综合线路信息的服务,并能显示比较详细的运输路线信息.如在route.js中创建一个DirectionsRen-derer类对象directionsDisplay以及一个Direc-tionsService类对象directionsService,调用Di-rectionsService类的route方法向路线服务发送请求,需要为route方法传递一个路线请求参数DirectionsRequest对象常量.通过用户界面的选择,在DirectionsRequest类对象中包含路线起始地点、路线目的地点、出行方式,是否提供多条备选路线、显示的路线是否避开高速路以及是否避开收费道路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反馈路线服务,并且显示在directionsDisplay对象中.

车辆配载及人员选择。系统支持未调度的订单信息和可调度的车辆信息的可视化显示来提供调度时选择,也可自动的根据线路信息和订单上的货物类型、体积和重量等信息进行匹配合适的车辆.当所选择的车辆配载完成后,点击提交按钮,把车辆信息传递到运输单管理界面供司机等人员的选择.系统支持多种选择条件的车辆和司机匹配调度,通过查看历史记录、路线、司机资质等调度司机和路由的信息,完成车辆配载、人员和线路的调度形成相应的运输作业单指导各环节的物流作业.

3运输过程监控

运输过程包括发运、实时在途监控、到货、签收等过程,通过在途监控,可以实现车辆定位、轨迹回放、紧急状况处理等功能.

实时在途监控。系统支持以订单号、车牌和车载终端ID号等关键字段,通过GridView控件实现某车载终端在指定时间点的经度、纬度和速度等信息的可视化显示;通过Google.maps.MarkerImage函数区别显示超速和正常速度状况.在定位查询页面中,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订单号等关键信息,系统利用Geocoder函数向Googlemaps服务器请求地址解析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同时采用infowindow函数在新窗口显示订单号、运输单号、当前位置经度、纬度、速度等信息.通过点击定位按钮可以在地图上显示出运载车辆实时的位置,并可以通过链接查看订单和运输单详细信息,见图4.

篇(3)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油价节节攀升,如何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成为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企业中运输成本在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上,并且物流水平越高,运输成本在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物流企业必须对车辆进行动态控制,合理调度,优化运输方案,从而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安全也是物流运输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很大一部分就是货物运输的安全事故,特别是贵重货物和危险品的运输。

移动定位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支撑技术,至今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将移动定位技术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可以为客户和物流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将对物流的优化组织、科学管理,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保证安全,增加企业利润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现代物流运输

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一般认为,物流具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四个基本功能, 从物流管理者的角度看,物流的四项基本功能是物流业发展的中心内容。其中物流运输是使商品产生价值增量的过程,是物流的核心。物流运输包含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也包含消费地向消费者配送时的运输回归。

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随时掌握货物在途中的状态,是整个物流运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近年兴起的移动定位技术恰恰能满足货物运输这些方面的需求.

二、移动定位技术

1.移动定位技术概述

移动定位技术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获取移动终端位置信息,并且在电子地图系统支持下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方向、位置等信息。国际上对移动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自动车辆导航系统(AVL),最早的定位服务源于1996年美国政府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突发事件服务制定的强制性法规(E-911法规)。我国移动运营商提供定位服务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很快,也已经比较成熟。目前的移动定位方案,根据进行定位估计的位置、定位主体及采用的设备的不同可将对移动台的移动定位方分为三类: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方案、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GPS铺助定位方案,以及组合定位方案。

2.基于GSM网络的定位原理

GSM定位技术是基于现有的GSM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移动台(手机或GSM移块)位置的确定。基本原理是通过测出电磁波从发射机(移动台)传播到多个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或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移动台的位置。电磁波从发射机传播到接收机的距离与电磁波传播时间成正比,若电磁波从目标发射机到第个固定位置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为T,电磁波传播速度为C,发射机的位置坐标为,接收机位置些标为,则发射机必定处在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上。在多个接收机上进行上述计算,则目标发射机的二维位置坐标可由三个以上圆的相交点确定。

通过三个基站可以确定出发射机的当前位置坐标,测出电磁波从发射机传播至多个基站的传播时间或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移动台的位置。定位原理如图 1所示。

从该方程组可解出所要的发射机的当前坐标。

三、系统结构功能及实现技术

1.系统构架及功能

基于移动定位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主要由车载移动定位模块、GSM网络服务系统和调度信息中心组成,调度中心配有先进的GIS。

当物流运输车辆装车出发后,车辆只需间隔一段时间向调度中心发出一个信号,GSM服务网络通过三个基站可以确定出车辆的当前位置,然后通过GSM通信网络传给监控调度中心,调度信息中心将接收到的位置坐标以及其他数据进行处理后,与GIS系统的电子地图进行匹配,在电子地图上对车辆的准确位置进行直观显示。通过这样,调度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运输车辆的动态信息,如位置、速度、行驶状态等。并且可以通过与交通管理系统、气象信息系统的接口根据运输车辆所在区域交通流量状况和沿途天气情况对运输车辆行驶路径进行优化。

2.系统主要实现技术

(1)调度信息中心

信息管理中心主要有运输车辆管理,GIS信息(最优路径选择)管理,物流资源和需求管理,以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功能。

调度信息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对运输车辆的动态管理。该系统利用GSM/GIS技术,提供一个动态的电子地图,可以动态掌握整个运输网络车辆状态和物流需求状况。可以为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车辆定位查询,最优路径选择以及其他一些管理功能。被授权的客户也可以用公司所提供的用户密码登录该管理系统行信息查询。

调度信息中心和车载终端进行通信的时间间隔是可以改变的,根据车辆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应用需求,系统动态的控制信息发送间隔,在满足实时监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

(2)定位技术以及通信网络

移动定位技术是21世纪一项很重要的增值业务,较之传统的GPS定位技术具有费用低,不受树木、高层建筑遮蔽影响,初次定位时间短等优点。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市场应用广泛,目前已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技术上很成熟可靠性高,误码率低。GSM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在50-100米之间,满足该系统的精度要求。所以,该系统利用GSM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定位和通信。

四、结束语

作者提出了建立结合移动定位技术和GIS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本文的设计思想符合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车辆动态控制的需要,对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起到积极作用。

该系统在具体实现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很多设计思想还很难从应用层面上得到解决,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立基于移动定位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必将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缪六莹.物流运输技术管理实务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0-125.

篇(4)

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纲要规划中,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重点内容,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运输,我国物流业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的联动发展在近年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如何突破现有瓶颈,迎来更大发展,亟待研究。

一、现代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准确应该是指依据系统运输理论以及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对运输的各种要求,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追求整个系统的高效服务和控制低成本的双层目标出发,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从而建立拥有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基本特征的交通运输系统。现在的交通运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受到物流企业形式的单一传统发展的影响,使其相对应的交通运输经济还以服务单一、大批交易量订单等粗放型形式为特征。因此,物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必然制约了现在“粗放型”特征的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

物流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设计、规划、包装、运输、保管、装卸和搬运。物流信息、物流成本、物流服务质量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并且其能够有效提升商品附加值。从商品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产品或劳动服务的价值有形态价值、占有价值、空间价值、时间价值、心理价值五种不同的价值形态。而现代物流通过仓储、运输、保管等方式不仅有效缩小了供需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使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生产、销售、消费能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现代物流通过便捷、多样化、低成本、个性化的服务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物流业是一种商品中介的载体,显而易见物流是商品流通的基础,但商品流通方向又受到其目标市场的引导。从而,物流业贯穿在商品的供应、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在每个具体的环节构建中,都应该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物流效率,从而形成企业的综合物流系统。综合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仓储、综合运输模式、售后运送等子系统。由于物流成本逐渐增大,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战略目标与资本的约束下,难以实现综合系统运作模式。许多物流企业以单个物流子系统运营,交易成本高,并且在市场分散环境下,各综合性物流企业很难形成。

三、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自然情况下,商品的空间和时间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但运输的再分配、搬运、运送等活动恰恰是改变商品时间、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它也就能以不同的方式地实现改变商品时间和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在上述现代物流概念产生之前,乃至在今天,很多人都将运输简单的等同于物流。究其原因是表面上物流中的物理部分主要是由运输活动来完成的,运输是物流功能的体现。据调查,在物流成本中货物运输费用往往占到总成本的60%之多。从上述论证中很容易看出,现代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科学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以及对物流营运效率的影响;而现代物流的规划与运作也必须借鉴目前实际的交通运输的能力和允许范围。

四、交通运输管理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道路物流业的发展

道路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道路货运业与物流业的共同发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重任。道路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市场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推进物流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也是提高货物运输市场规范化的必要途径。企业经营面临的顾客化、不确定性、竞争的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使得道路运输企业由以前单纯为提高利润而降低成本转变为更多地考虑提升顾客满足度、资源集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二)运用新型运输工具和替代能源

成本控制作为物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在物流业与运输经济联动发展机制下,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中的最主要部分货运成本成为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而降低货运成本就要从运输工具和能源入手。在货运发展的时间方面就要进一步提高重型专用车辆的比重,大力发展集装箱牵引车和重型柴油车,给适合长距离运输的液态以及气态货物的特种车辆、散装货物、冷藏货物等车辆的购买给予补助与政策优惠。各种高科技新型节能运输工具的应用也将使物流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型能源的使用也将推动货运成本的有效降低,比如现在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实施的正大力推广使用乙醇汽油,这种汽车维持原动力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不需改造并且尾气排放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均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三)有条件地推进现代化交通运输业

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方面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资金投入来增大货运能力的手段已经变得不可行了。当前的公路货物运输系统需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先进的技术装备是硬条件,科学合理的运输调度是软条件,两者的结合就能在单位的公路货物运输资源上挖掘出更大的运输潜力。推进我国公路货运现代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管理现代化,二是装备现代化。在管理现代化方面,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调度新体制,同样的货运量下,实现省时、省力以及资源的节约。

五、结语

交通运输对物流业的发展影响机制是复杂的,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是有限的,总之,政策和科技是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者都得到重视,才能促进现代物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1 轻轨铁路物流运输的现状及创新设计

1.1 对轻轨铁路物流运输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仅仅表现在人们日常的网上购物,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很多大宗货物的交易也都在网上普及,网络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另外,我国的正在由速度粗放型转为高效集约型,对于资源的运输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物流市场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的运输系统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铁路运输系统中需要速度更快的轻轨铁路来加快货物的运输。

1.2 轻轨铁路运输的优势

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运输方式包括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和空运等方式,在这几种运输方式中都各有优势和不足。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相比,水运运输的价格相对较低,但是水路运输的速度非常慢,铁路运输虽然没有水路运输的价格优势但其速度远远快于水路运输。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的承载量比铁路小,且安全系数远不如铁路运输。在铁路与空运相比中,铁路运输的费用远低于空运,且其装载量大。

1.3 轻轨铁路物流运输的创新方案

在轻轨铁路的运输中,要对铁路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比如其安全性,可以把这作为一个竞争店,并要对所运输的货物进行划分,增强轻轨铁路运输的便捷性,也要使轻轨铁路运输的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1)发展大宗直达货物运输。在轻轨铁路辐射范围内,如果有大宗物品如煤炭、港口物资等,针对这样的地区可以开设直达列车,并对车次和时间还有周期进行规划,要做到准时和定时。这样不仅能减少货物在中途的转车次数,节省运输时间,还能为客户节约成本。

(2)轻轨铁路运输要向现代化物流发展。以前的铁路运输知识负责简单的运输,对货物的信息处理、仓储等一概不管,这样就无法满足部分客户的要求。轻轨铁路运输要面向现代化,增加物流运输的服务系统,要建成集打包、信息储存、运输、仓储、装卸货于一体的运输系统,还可以对客户实行定制化物流方案,拓宽物流运输方式,使轻轨铁路运输向现代化物流发展。

2 轻轨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铁路货运地域设置不合理,导致能力不足

物流运输需要很大的货物集装地,而我国的铁路货运场大都规模比较小,且分布得比较分散。部分货站处于市中心的位置,扩建空间有限,即使火车有强大的装载力可其狭小的货物集散地也不利于其发展。我国的铁路货场大都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到先进设施已经陈旧落后,而仓库、运送设备、撰写机械等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2.2 铁路运营管理落后

一方面是铁路运营的组织过于陈旧,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可许多铁路企业仍没有改变自己的组织机构,还在沿用传统的组织机构,这种不仅与现在的现代化的物流流程不相符,而且不利于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严重制约着铁路物流运输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铁路运营的管理不集中,我国的铁路物流分十八个物流点,而且各个铁路物流点之间没有整体统一的规划,这会导致我国铁路整体营运效率下降,网络运营的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

2.3 物流人才缺乏,理念较落后

目前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大都是从铁路上分配下来的,传统的铁路货运理念对他们影响比较大,且对现代物流理念认识不充分,不具备服务意识,没有跟随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对物流设备及理念进行改变和更新,仍采用等客户的方式,而不是主动去发掘市场。物流在我国的起步较晚,铁路物流也是新发展起来的,在铁路物流中具有现代物流理念的人才较少,且铁路系统不注重对物流人员的专业培训,也没有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致使铁路物流综合人才缺乏,使得物流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水平都不高。

3 轻轨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策略

3.1 对铁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对铁路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兼顾,以建设全面发展的全方位的大物流运输为目标,对铁路物流运输的软硬件设施都要建设,使铁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铁路物流运输组织顺利进行。

对于铁路物流运输线路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一些对物流需求大的地区可以建立运输线路,或者对于有物流需求且离货站远的地区,可以派专车定时去接货,拓宽铁路物流运输的通道。

3.2 政府加大对铁路物流的支持

轻轨铁路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建设铁路网店齐全且场站容载量大的物流设施网。轻轨铁路物流运输是我国铁路运输的又一大突破。政府要加大对轻轨物流建设的投入,政府可以对其进行直接投资或者向社会机制,政府也可以向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多走轻轨铁路物流运输。对于铁路物流货站政府也要有相对的土地政策支持,是铁路物流货站得以扩大,增加货物容纳量,为轻轨物流运输提供充足的货源。

3.3 对轻轨铁路物流运输进行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发展

对铁路物流中心的规划要与城市整体规划步调相一致,尊重城市的整体功能。在整体规划中还要注意物流点和物流线路结合,使两者在量上能够协调,也要适当扩大物流点的功能,扩大其服务,要做到,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3.4 加强轻轨铁路物流信息化建设

篇(6)

中图分类号:F5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铁路运输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运用,使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为铁路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对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购 - 仓储 - 供应”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只有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切实降低铁路物流成本,才能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高物流成本影响运输经营效益的提高。

铁路运输生产物资供应传统的做法主要依赖库存供应,通过提前计划上报需求和准备较富裕的安全库存,长此以来形成较大的物资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铁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困难增大。主要表现为: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不明确,分散采购、多头采购现象严重,节约采购成本效果不明显; 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覆盖面小,不仅与财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而且在物流系统内不能实现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掌握供应商信息资源较少,导致采购供应渠道单一; 计划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库存逐年积压,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资金额度大,库存积压造成的物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大; 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保障在应对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方面,预案要求不高,响应速度不快,组织供应能力不强。

二、物资集采统供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控制物流成本,铁路物资应采用集采统供管理模式,并应该逐步尝试实施一些新的物流管理方法。

1、明确采供职责。

大力推行铁路局直管站,对物流部门进行整合,成立集中的路局直属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负责全局运输生产所需物资设备的仓储、配送和受路局委托物资的采购供应; 各生产站段由材料科负责提报生产用料计划、领取材料、仓储保管和发料配送及应急用料的采购供应; 物资管理处受路局委托,负责大宗物资和重要设备及关键配件的招议标采购,并对全局物资系统进行专业业务管理。

按规定程序推行物资设备批量采购和集招分供。生产单位按月将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信息系统上报后,物资供应段按照管理权限,将需物资处审批的计划进行转报。

物资处对需求物资进行汇总统计,单品种采购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集中统一纳入招标采购,选择供应厂商,由其进行分头配送供应。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打造现代物流环境下的电子采购体系。

分别以铁路局局域网、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询价采购、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 6 大平台组成的电子采购体系,并融入路局整体运输生产,形成市场监督、采购供应和物资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不断提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环境,实现了物资与财务在局域网上的同级信息对接,将各系统的仓库资源和物资消耗在网上进行链接,把物流管理信息从路局物资处向物资供应段业务部门―――站段材料科―――材料使用车间班组 ( 最终用户) 延伸,扩大了信息共享范围。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控制,进一步保证各生产单位制定采购计划和物流部门实施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提高物资使用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手段提升招标质量。

3、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路局加强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对站段生产用料计划按月提报审批,需求预测按周调整,从而大大缩短了需求提前期。能有效消除了部分生产需要的“牛鞭效应”,物资安全库存得到合理控制。

对重点物资设备供应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全局库存物资周转。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可实行零库存物资供应品种范围,推行引厂入段储备模式,选择质量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和区域定点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生产厂商代保管物资品类和数量,对全局物资消耗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实行厂家物资代储备保管,压缩自存物资品种和数量。

4、加强合格供应商管理。

培育铁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利用路局品牌优势,完善外网电子商务功能,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供应商资源库,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诚信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动态管理。

与专业供应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直达供应的采供双赢模式。减少中间供应环节,节约成本费用,剔除不具备法人资格、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及商,对线路配件、牵引供电设备、接触网配件、通信信号设备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重要件,取消供应商,直接与经过评审的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5、建立有效应急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针对铁路突发事件和防洪灾及冰雪等自然灾害,为应对可能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的损害,确保及时抢险恢复,应逐级建立抢险应急预案,以抢险文件命令形式下达防洪物资设备明细。防洪备料除保持必要库存外,当地资源充足或厂商供应保障度高的品类物资,采购单位要与之签订代储协议,建立抢险应急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信息库。代储物资协议单位和所有抢险工作人员信息要做到公开,当值人员不得脱离岗位,相关人员手机24 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人员随时待命,机械设备预热检查,要求全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篇(7)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带来物流量的巨大增长,物流业的发展具有对经济发展先行的优势。因此,抓好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支点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对此,各地都有一些成功的实例。

    1.山东实施“环渤海湾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联盟”计划为地方经济服务,其模式为“甩挂+水运+新能源车辆:节能减排实现三重叠加效应”。从2000年开始,经过长达4年的调研,形成了从山东上船,到辽宁下船,由辽宁的车头负责送达目的地的物流新模式。后来又发现,很多车并不是直接到辽宁的,还有到东北其他地区的,因此又开始考虑跟更多的省份开展合作,最终形成了今天7省(区、市)联盟的框架。“最初,我们提出叫‘环渤海湾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联盟’,强调的是陆海联运,主要想通过渤海湾这样一个黄金通道,使大家更多地利用水运,减少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提高运输效率,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洪涛分析,如果华东到华南地区都能够采用水运,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如果这个事情做好了,将是中国最大的节能减排项目”。高洪涛预测,华东和东北之间如果采取“陆海联运+甩挂运输”,一年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百万吨计算,甚至上亿吨。

    2.湖北省荆门市实施“中国农谷”。借鉴“硅谷”、“光谷”的概念,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三化同步”为原则,泛农发展为方向,科技为支撑,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农业试验示范区,其中交通运输规划被赋予了先行的地位。按照一级公路的标准,启动了武荆高速公路至屈家岭连接线(“农谷大道”)的建设工作,2012年3月底已全面完成土方工程和垫层施工。同时,正在抓紧组建荆门市中国农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按市镇村三级站场框架搭建物流实体网,以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手段搭建信息网。实现“中国农谷”先行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全省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无缝对接,为“中国农谷”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发展交通运输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下对其不足的突出表现进行论述。

    二、当前交通运输物流的现状和与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对接的问题

    1.对交通运输物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决策者对交通运输物流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统一统筹的规划,物流公司处于分散自发状态或由企业自办物流,缺乏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涉及工商、交通运输、铁路等方方面面,缺乏组织、信息及运行能力的具体指导。缺乏对物流市场的有效监管,存在伪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2.物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较低。(1)物流企业以传统仓储、运输业务为主,且处于散、小、多、弱的状况,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很低。(2)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专业化、网络化程度低,无法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设计、包装等一揽子的物流解决方案。(3)部分乡镇公路、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物流车辆等技术装备落后,作业主要采用人工搬运装卸,机械化程度低。(4)信息化程度低,缺少运用电子信息科技手段,如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商品包装、标识以及各种物流设备和电子数据没有能够实现标准化,无法实现现代物流业追求的所谓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既懂物流理念,又有实践经验,既有物流技术专长,又可从事物流管理,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提高交通运输物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提高物流业管理水平,打造区域物流中心。深化交通运输企业改革。以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发展新的经营模式,走经营集约化、管理组织化、发展规模化、运输专业化的道路,彻底扭转经营主体多、小、弱、散的局面。重点抓好交通运输企业改制工作,把企业改制同结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力求在结构完善、产业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下是山东省的实例: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出台《关于促进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目标任务: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引领山东省全省物流业集聚发展的运输枢纽站场(物流园区)和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品牌;搭建起干线运输网、城市配送网和农村物流网,三网融合,覆盖山东省全省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网络;构筑起功能完善、流程顺畅、使用便捷、运作高效的山东省全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形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体系。同时,鼓励货运场站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依托主要港口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内陆无水港,建立国际陆海联运物流通道,完善交通运输物流通道网络,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继续完善集疏港公路和机场路的建设,统筹内河港口、航道、船闸的建设,重点实施京杭运河、黄河以南段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小清河复航工程及其它重要支线航道的建设。加快传统交通运输企业优化升级的步伐,支持、鼓励传统货运企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物流站场、农村物流网点”为特色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立起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农村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网络,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的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发展班车物流和货运公交,开展鲜活农产品的直达运输,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以及农村日用品、农资物流中先进物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

    2.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1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的一些实例。各地交通运输和物流发展部门在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实现城乡对接,加快农副产品、农资、生活用品流通。以下是湖北省的一些实例:

    (1)2011年初,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万里运输公司凉水河交通运输物流综合服务站、恩施州建始永昌物流货运有限公司红岩农村物流配送站先后正式挂牌成立,为全省建立更多的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点做出了示范。

    (2)2011年7月,总投资1300多万元,集农村客运、货物集散、仓储服务、农副产品交易、综合信息以及连接货运中心与村级服务站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湖北省长阳资丘镇山区农村交通运输物流综合服务站正式投入运行。该站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资,避免重复建设的思路进行建设,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部门县级货运中心及乡镇综合服务站、邮政部门邮政所及村级三农服务站、商贸部门万村千户农家网店、供销部门乡镇供销社及村级综合服务社的优势,“四点合一”,进一步探索了整合资源推动农村物流发展之路。

    (3)2012年3月,襄阳市首家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南漳县东巩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投入运行,该服务站位于东巩镇星文路邮政营业厅,拥有近100平方米的专用仓储用房和200平方米的仓储配送场地,为东巩及周边乡镇近20万人和相关企业提供集客货运输、农产品运输、小件快运、农资配送、物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

    2.2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措施。对于涉农物流应重点发展一是提高乡村公路的等级,县乡公路老旧油路比重大,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但建设标准较低,还未实现村村互联互通,因此需要加以改造提高。二是提高物流的装备水平,因为涉农物流的装备水平往往低于城市物流的装备水平。对于涉农物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篇(8)

1建立管理组织和运作模式

由于对物流过程各环节的管理涉及到计划、经贸、交通、外贸、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为避免政出多头,确保政府部门协调一致,有必要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可以说,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为运输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交通运输物流支持体系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应在政府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制定并采取一系列合理的、能够规范并有利于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具体包括:物流法规建设、市场运作与管理、市场准入与监管、项目规划、协同机制、以及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支持等方面。

同时,为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的发展,还应建立良好的交通运输物流运作机制,其中包括政府部门协调机制和运输物流企业培育机制。通过二大物流平台的构建和两个运作机制的建立,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物流与国家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机构设置

鉴于我国物流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有必要由国务院或综合部门牵头成立一个由商务部、计委、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当前的政策取向,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措施。

此外,在未来的机构改革中,可以借鉴欧洲的经验,将物流方面的政府管理

职能进行集中,特别是将交通运输管理职能纳入统一的部门,以提高政府的管理和协调效率,形成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管理和制度环境。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行使原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的大部分职能。将彻底改变我国内外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和进出口配额分割的管理体制。为了利用物流带来的机会以提高竟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有必要实行政策一体化框架以实现更多的社会经济目标。影响物流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问题的范围相当广泛,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政府部门通过提高运输作业的表现的管辖权。同样,由于运输和物流与国际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关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应该在一个更加合理、广泛的范围下和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制定政策框架。

今后,应当由新设置的专职机构统一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行动计划(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保障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与此相对应,要赋予上述部门一定的权力,其中包括制定物流发展和物流运作法律、法规的权力。

3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由于对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货运等各物流功能和要素的管理涉及到经贸委、计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海关、工商、税务等十几个部门,且目前上述部门在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方面都十分积极。

为避免政出多门和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有必要建立起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一是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政策;二是组成由相关政府部门为成员的部门联席会议或部门间的促进物流发展政策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成员发展的相关政策,其具体办事机构可以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来承担。

目前物流资源不能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和管理,主要是由于物流的各个环节有各自的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物流的综合管理虽然不是把各个主管部门合并,这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作为物流系统核心的交通运输的管理却有必要实行统一的管理。这个统一管理机构可以由原各运输方式的主管部门组建而成,并在下面根据行业要求设立司局机构,由新成立的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物流规划,再下达给各司局具体实施。

主管部门在运作过程中要与物流其他业务环节的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对我国的物流系统规划和政策实施进行宏观控制。各地各物流相关部门要遵照现代物流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打破地区分割和部门分割,避免地方保护和过分强调部门利益,为企业、城市、区域及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体制保障条件。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便于各部门对现代物流进行管理与协调出发,积极调整政策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并结合各地及各部门实际,制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及规划,为国家及各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营造既各具特点,又相互配套,具有整体一致性的政策法规体系。

4调整物流行业协会的构成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将把一部分属于行业自律方面的职能转交给行业协会。为使行业协会工作尽快进入“角色”,政府部门要给行业协会“立法”,尽快制订《行业协会法》或《行业协会暂行条例》,仅仅依靠国家经贸委的一文通知,是不能确立其法律作用的。因而应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使协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行业协会行为,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 政府主管机构必须把行业协会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行业协会开展工作、行使职能,离不开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尤其政府部门要把协会工作列入其工作的组成部分。指导组建组织机构,落实管理登记条例有关规定,相关文件应及时发给协会,有关行业相关会议和活动,亦应通知协会参加,使协会了解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则能使协会围绕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提供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5促进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协会间的联合和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各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其成为所在交通运输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协会发展趋向统一,但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的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尚在初期阶段,各个行业协会都还没有树立起在交通运输物流领域中的权威地位,也尚未得到所有交通运输企业的认可,因此,目前没有必要和可能将各种行业协会统一起来。政府可以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进程和企业与市场的需要,逐步引导行业协会的联合和统一。

篇(9)

电子信息技术由多个技术种类组成,其中包括:(一)通信技术,指的是按照已经达成的协议,信息通过媒介在人、地点、设备以及进程之间进行相互传递的相关技术;(二)计算机技术,指的是在计算机领域当中所能够应用到的所有技术手段及方法,涵盖范围较广,大体可分为组装技术、部件技术、系统技术以及器件技术等方面,与多个技术领域均有互通价值;(三)网络技术,指的是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相关内容,在网络当中,无视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进行零距离的交流,起到缩短人类社会距离的作用;(四)微电子技术,指的是上述所有技术的基础,微电子技术通常以集成电路为核心,以半导体为依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更轻、更小、更快、更可靠的核心器件。

二、电子信息技术对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管理的影响

2.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在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这个大载体中可以充分应用,对商务谈判、生产环节控制、品质管理、品牌宣传等多个企业经营及管理环节进行充分干预,能够满足企业商务电子化、生产监控数字化、质量管理有效化、物流运输网络化等条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竞争能力。

2.2提高决策质量,适应竞争环境

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中小物流运输企业规模较小,对于市场信息的掌握渠道、即时性与真实性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企业决策方面也通常是遵循领导层一言堂的局面,决策质量低下,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改善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市场信息匮乏的现状,能够帮助企业尽快掌握最新市场动态,通过数据分析理解市场需求,进而摆脱盲目决策的困境。

2.3有助于企业内外信息的流畅性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仅仅依靠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角度的信息沟通,及时做出最为有效的应对,并且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统一协调,将生产、销售、服务等工作形成系统化模式,进而提升企业服务质量。传统管理模式当中的人员交流能够有助于信息的畅通,同时可以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状态,虽然目前企业经营当中经常面临多个部门分隔多地的局面,但是现代电子通讯设备同样能够满足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互联网络、办公自动化软件、QQ、微信等通信技术手段有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传递,协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

三、中小物流运输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要求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铁路运输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运用,使铁路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为铁路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对铁路企业物流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采购 - 仓储 - 供应”模式已不能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只有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面提升铁路物流管理水平,切实降低铁路物流成本,才能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

一、高物流成本影响运输经营效益的提高。

铁路运输生产物资供应传统的做法主要依赖库存供应,通过提前计划上报需求和准备较富裕的安全库存,长此以来形成较大的物资积压浪费和价值损耗,造成铁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高困难增大。主要表现为: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权限不明确,分散采购、多头采购现象严重,节约采购成本效果不明显; 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覆盖面小,不仅与财务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而且在物流系统内不能实现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获取市场信息手段单一,掌握供应商信息资源较少,导致采购供应渠道单一; 计划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库存逐年积压,库存结构不合理,占用资金额度大,库存积压造成的物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大; 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物流保障在应对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方面,预案要求不高,响应速度不快,组织供应能力不强。

二、物资集采统供管理模式下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控制物流成本,铁路物资应采用集采统供管理模式,并应该逐步尝试实施一些新的物流管理方法。

1、明确采供职责。

大力推行铁路局直管站,对物流部门进行整合,成立集中的路局直属物资供应站。物资供应站负责全局运输生产所需物资设备的仓储、配送和受路局委托物资的采购供应; 各生产站段由材料科负责提报生产用料计划、领取材料、仓储保管和发料配送及应急用料的采购供应; 物资管理处受路局委托,负责大宗物资和重要设备及关键配件的招议标采购,并对全局物资系统进行专业业务管理。

按规定程序推行物资设备批量采购和集招分供。生产单位按月将物资需求计划在物资信息系统上报后,物资供应段按照管理权限,将需物资处审批的计划进行转报。

物资处对需求物资进行汇总统计,单品种采购资金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集中统一纳入招标采购,选择供应厂商,由其进行分头配送供应。

2、打造现代物流环境下的电子采购体系。

分别以铁路局局域网、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询价采购、招标采购和设备管理 6 大平台组成的电子采购体系,并融入路局整体运输生产,形成市场监督、采购供应和物资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和不断提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物资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环境,实现了物资与财务在局域网上的同级信息对接,将各系统的仓库资源和物资消耗在网上进行链接,把物流管理信息从路局物资处向物资供应段业务部门———站段材料科———材料使用车间班组 ( 最终用户) 延伸,扩大了信息共享范围。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控制,进一步保证各生产单位制定采购计划和物流部门实施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减少过量的安全库存,提高物资使用效能。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网络手段提升招标质量。

3、优化物资库存结构。

路局加强物资成本的预算管理,对站段生产用料计划按月提报审批,需求预测按周调整,从而大大缩短了需求提前期。能有效消除了部分生产需要的“牛鞭效应”,物资安全库存得到合理控制。

对重点物资设备供应采取提前介入机制,通过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及时性,做到合理快速组织物资保障供应,有效压缩物资在库时间,加速全局库存物资周转。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可实行零库存物资供应品种范围,推行引厂入段储备模式,选择质量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和区域定点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生产厂商代保管物资品类和数量,对全局物资消耗量相对稳定的产品实行厂家物资代储备保管,压缩自存物资品种和数量。

4、加强合格供应商管理。

培育铁路物流供应链体系利用路局品牌优势,完善外网电子商务功能,建立供应商档案,形成供应商资源库,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星级”诚信监测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动态管理。

与专业供应厂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直达供应的采供双赢模式。减少中间供应环节,节约成本费用,剔除不具备法人资格、产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及商,对线路配件、牵引供电设备、接触网配件、通信信号设备等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重要件,取消供应商,直接与经过评审的生产企业签订协议。

5、建立有效应急机制。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针对铁路突发事件和防洪灾及冰雪等自然灾害,为应对可能对铁路运输生产造成的损害,确保及时抢险恢复,应逐级建立抢险应急预案,以抢险文件命令形式下达防洪物资设备明细。防洪备料除保持必要库存外,当地资源充足或厂商供应保障度高的品类物资,采购单位要与之签订代储协议,建立抢险应急物资供应绿色通道信息库。代储物资协议单位和所有抢险工作人员信息要做到公开,当值人员不得脱离岗位,相关人员手机24 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人员随时待命,机械设备预热检查,要求全部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篇(11)

【关键词】

物流运输;行动导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院重点专业,面向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和报关与报检及货运岗位三个岗位群,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具有“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结构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行动导向,本文以《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课程为例,尝试探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

1行动导向教学的涵义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教师要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教师下达给学生的行动导向过于容易学生就会认为没有挑战性,从而失去兴趣;教师下达给学生的行动导向过难,学生又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而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分配不同层次的行动导向,让不同学情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教学课程定位

“运输”是物流过程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物流过程各项业务的中心活动。物流过程的其他各项活动都是围绕运输而进行的,物流合理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运输合理化。《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阐述运输学的基本理论、运输的五种方式及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涉及到其他内容和技能。在教学中结合理论和实训课教学,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实务工作和职业技能。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掌握相关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

掌握货运合同订立与履行的原则和方法、变更和解除的条件,具备运输责任的划分及事故和违约的正确处理能力;

掌握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实务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如制单、车辆调度管理、国际货代业务及物流运输整个系统的组织管理能力;

掌握整车货物运输、零担货物运输、集装箱货物运输、特殊货物运输等的组织程序和管理方法;

能合理对运行车辆进行优化组织;

3实施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改革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指导下,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力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营造互动、交流、协作的教学情境。一方面注重从实际寻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另一方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摒弃那种完全按照教材将教学内容从前到后逐一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学中依据相关物流岗位群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并且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够用为主,突出重点,大胆略去实际应用性不高的内容。但同时又注重实践教学,借助于大庆周边与我院有协作关系的物流企业,把学生带到真正的物流企业,让他们亲身感受并体验真实的物流运作活动是怎样进行的,让他们提前接触企业,了解岗位工作,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从学生和企业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效果相当喜人,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以运输合同这部分的教学为例,在班级中成立模拟工作小组,采用角色模拟法,根据项目的任务,建立模拟工作情景:①订立并履行运输合同,②在履行运输合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变更运输合同或解除合同,③划分运输合同双方的责任,④当货运过程中出现事故和违约时如何处理。每个工作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学习与模拟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反馈与纠正,学生能得到老师及时的指导。并且每个项目任务教师都要进行评价考核,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评价考核后,再不断地完善,不断提高,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4教学评价改革

考试是为了真实反映教学质量、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的方法。针对过去只是期末一张卷子定成绩,学生平时学习状态不积极甚至只是考前突击复习的状况,我们化整为零,确定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设置灵活的考核任务,结合学生平时课堂练习、模拟任务的完成、实训任务的完成、下场锻炼等情况,力求从多方面寻找和捕捉学生学习的积极一面,并及时予以正向鼓励,尽可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也有效的促进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结论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教学效果就是检验教学改革的最好标志。我们要的不是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些理论而不懂得灵活运用。《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在完成相关模拟任务时,能主动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认真地进行小组讨论,形成最后的方案;在现场实习中,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下达的任务要求,得到企业的好评。这些具体实践证明了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潘意志.任务驱动法在运输管理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