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统计学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统计学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统计学的问题

篇(1)

1、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内容陈旧,多年不变,其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应用价值”。使用这种教材,一是不便于学生自学,二是增加了教师教学难度。因此,编写以案本文由收集整理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学实务教材,迫在眉睫。

2、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大部分是文科学生,数理知识普遍薄弱。由于统计学教材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中的抽象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处理相关专业问题。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运用教学技巧解决此类问题。

3、 教学方法单调、手段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大都不能适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利用工具软件开发学科课件和教育软件等能力较差,多是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枯燥的课堂讲解,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讲授统计学课程时,应把握好如下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为主,实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之目的。通过讨论、对话、答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起码应该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即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在讲授有关统计理论知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相关的统计活动,在学期结束前可让学生做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

2、将统计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统计是对经济社会现象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活动的过程。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分析判断形势进行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统计工作质量,得出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为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乃至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正确的依据。否则就会对各级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每个统计工作者都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统计法》办事,充分发挥统计的服务、咨询和监督的整体功能。

3、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体系

从内容上看,统计学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描述、判断和分析。本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四大部分。(1)描述统计。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重点讲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测度方法。(2)推断统计。包括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重点介绍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3)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统计决策等。(4)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统计指标。上述教学内容均可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其与不同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灵活地进行取舍及简繁、轻重等选择。

4、运用联系比较方式教学

统计学教材中公式繁多,且一般不能相互推导,同时统计学中一些指标数值的计算,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计算公式都有特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这对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而对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的理解,除了需要数学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

归分析统计学中的基本计算题包括: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统计指数、一元线性回和一元线性统计预测。对于上述基本计算题,如果整理成对,采用比较的方法按对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51

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的基础。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分为推断统计和描述统计两大块,小学阶段的统计内容基本上属于描述统计的内容。苏教版的教材中,统计知识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统计领域中,学生对统计的掌握能力不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对小学生统计学思想和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精准的教学目标定位

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可是大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精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视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搜集的过程,未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达不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2.教学活动设计的断层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生长和延伸的过程中,知识点应当贯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如果教师单纯地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会导致课程设置的重复和断层。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重复了引入、质疑、探究、归纳等各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教学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3.教学活动组织的肤浅

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应当包含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学生必须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二年级统计“数一数”“填一填”的学习中,学生只能参考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统计表,并没有认真投入探究,这往往会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4.教学活动评价的盲目性

教师仅仅将试卷上的分数作为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目标,在教学中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活动具有盲目性。

二、提升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教学现状和统计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教师应努力探讨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1.策略提升专业化

统计教学中,策略提升的专业性包涵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先读懂统计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二是在教师要提高统计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为教师的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科研组和数学备课小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统计学知识的探讨,对教学中的数据与例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为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设计结构化

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指的是,在小学统计教学的过程中,将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内容的整合,运用整体化和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教材解读的结构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学知识零散分布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并不是在某一册教材的某一个章节中。

3.学习策略探究化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习策略的探究化,这也要求在统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参与,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比如,苏教版第十册的数学教材选取了“我国1999年耕地分布状况、农民收入、市镇居民等真实的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合度不高,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统计需求。所以,进行探究的前提是真实,而教学真实性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统计学知识。

4.评价策略多元化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54-02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载体。而统计学恰恰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科学。学好统计学,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解释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对于财经类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与自身专业很好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于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统计学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由于统计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非统计学专业中专业知识与统计学相关性的不同,在当前的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通过学习并没有具有基本的统计学技能等。为此,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统计教学工作,对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统计学教学中存在很多的抽象概念和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数学功底较差,所学专业又与数据分析看似关系不大的同学,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学习兴趣不大。

(二)统计学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是板书教学和PPT课件教学。板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中各种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PPT教学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图形、图片、各种链接,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将板书和PPT教学相结合通常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应该考虑应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统计学的考核方式比较传统

为了验证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前所设置的统计学考核方式还比较传统。主要在学期末进行考核,一般会设置如单选、多选、填空、简答、计算等传统题型。这些通常基于题库基础上的考题,会引导学生更多地机械地做题,为了做题而做题,没有考虑问题的提出,按照既定步骤解题。这不应该是大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应该更注重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开放性问题。

二、提高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引入案例教学,并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课程,需要把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和实际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所举案例与授课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更容易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具体的统计方法,加强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统计学相关理论的理解。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内调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状况、自习室和图书馆的利用情况、进行选课和逃课问题的调查等,并且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实践基地,如大型的调查公司参与一些大规模的调查项目。以上的方法都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知识,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当然,在学生具体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统计问题之前,应该注意学生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二是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这也是在统计学的教学中要特别需要掌握的。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统计学的研究都是离不开数据的。面对具体问题,如何收集数据是统计学研究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该加强学生获得数据能力的培养。教导学生如何利用相关的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数据,以及如何加强获得二手统计资料的能力。

获得统计学的数据之后,如何去分析数据,并利用分析结果去解释相关的现象,也是学习统计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而统计学恰恰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就是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因此,在统计教学中,应该加强统计学软件的应用教学。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对于软件的应用需求是不一样的。利用财务管理、会计专业会有自己的财务处理软件,财务相关数据分析更多利用的是Excel软件;而金融专业的学生以后工作中处理更多的是金融数据,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用起来会更加方便。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利用不同的软件教学达到与学生专业更好的结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

(二)丰富统计学的教学方式,如问题探讨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等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更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模拟式教学、问题研讨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等。

模拟式教学是指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于模型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种教学模型比较适用于学校已经构建了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验室的情况。例如,会计专业有自己的会计实验室,已经有了很多的模拟会计数据;财务管理专业也有自己的ERP实验室,有很多企业运营数据;金融学专业有自己的金融实验室,有模拟的股票、期货等高频金融数据等。对于这些已有数据,都可以让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解释,使学生在学好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专业知识做进一步巩固。

问题研讨式教学则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集思广益,进行思想的碰撞。不同小组的同学各自分工合作,这样有助于开拓不同学生的思路,对于一个问题提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多地体会合作的力量。同时,不同小组会得出不同的方案,学生在方案的比较中也可以反思自身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有什么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或改进,有助于更好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

引导式教学则偏重于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对于统计学中比较重要的、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较难的内容,教师应该更注意于问题的脉络的讲解,使学生对于知识有体系的概念,知道问题为什么会提出,才会更好地理解统计学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法。而且在解释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设定,去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三)应该改革统计学的考试方式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对于统计学的应用应该贯穿于统计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对于统计学的考核也应该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应该单一地依靠学期末的考试。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构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如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交流;构建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在上面提出问题,教师则及时给予回复。同时,使学生能及时并明确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便于教师和学生分享各种学习资料。构建了统计学的学习平台,就应该加大对统计学平时的考核,可以给学习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如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次调查问卷设计,并进行数据分析,给出调查报告;进行一次具体的抽样调查,并对抽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分析报告等。这种考核方式比卷面式的考核,会使学生收益更多。

对于不同专业,数理基础不同的同学应该进行不同的考核。在考核的侧重点和难度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如对于偏文科的专业,减少数理知识的考核,增加更多的开放式问题;对于数理基础比较好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加强理论知识的考核。因为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方法的应用就要简单得多。并且要更多地结合统计软件,对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数据进行上机考核。同时,要革新考试的题型。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几个方面,如考核学生对于各种统计方法基本思想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程度;给出实际问题的背景,考核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三、结语

统计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是一门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数据分析技能,是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不容置疑的职责。通过统计学教学及考核方式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非统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以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桂华.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统计研究,2008(01).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篇(4)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是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新课改后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增加给部分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另外统计学相关知识相对复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改善统计教学现状,教师应对当前统计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找出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提供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新课改后统计方面的知识得到扩展延伸,部分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不深且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为改善这一情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保障,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根本上解决统计教学问题。

首先,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非成绩。其次,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如教学之前教师应对统计相关内容的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借助书籍、网络等资料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另外,教师应积极培养自身对统计教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加深自身对数据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然后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相关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统计教学的含义。以“运动与身体变化”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现象导入教学:“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二、 激发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由于大多数数据知识抽象且难以理解,为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结合小学生特点与兴趣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析小学生特点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实践与动手。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征,结合学生的兴趣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然后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附近家属楼近三个月的用水量进行调查。教师可要求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对成员进行分工安排,调查之后小组需要画出相关的统计图并做一调查报告,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报告。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便会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自主地学习各种统计图和表格,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可以让班级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 探索学习,强化学生统计能力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通常以权威者的身份主导课堂,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但新课改要求在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学习,强化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例,教师在讲到这一内容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国近五年来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理进行统计,并画出折线统计图”。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实际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与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统计相关数学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统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的统计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找出相应的对策,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之后的统计学习提供相应的保障。其次,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探索强化学生统计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统计学的原理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2 统计学的教学与应用

我们了解了统计学的原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是为了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把统计学应用于实践。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多样性灵活性的要求,学校也开始重视实践性学科,统计学就成为有前瞻能力和眼光的学校首选的编外科目。我们的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本本来向学生传授客观的实践性科学,这样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增加学生对统计学的反感,而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学生只学习需要的学科而摒弃统计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实际案例与统计学的各个门类相结合,用大量的事实诠释统计学,让学生在活生生的实例中,把统计学融会贯通,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应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 统计学的实践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学学习之后,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原理和应用,但是那样他们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去,到各地方、企业和个体小单位参加实践,这样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往和原理实践能力,为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做准备。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积极地联系实体企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弥补很多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实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带领学生去实践,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把对生活工作的积极态度传染给学生,教会学生不气馁、互相帮助、对新的课题力求探索,开辟新思路,立志把自己事业做得更好。

4 统计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渗透思想

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如何从样本的统计性质去推测相应总体的统计性质,即如何根据样本去探求有关总体的规律性。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依据数据进行推断。方法更多的是基于归纳,而传统数学更多的是演绎。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即以整理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2)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是一种集体规律,必须在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才能呈现出来。样本越小,所发现的规律变异越大,样本越大,规律的变异越小。(3)从结果上来看,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概率统计思想实质是“随机”、“变化”、“个别”与“规律”、“静态”、“整体”的辩证统一。

可以说统计的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不同之处。

4.2 突显过程

统计学习的过程性不仅表现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体现在《标准》倡导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经历和体验。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条形统计图”,课前让同学分别数一数自己课外读物的数量,在课上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含义。接着把各自小组成员的课外读物的数量整理成统计表,展示学生的统计表,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学生亲自绘制,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中,学生参与调查,小组交流、讨论怎么样把几个人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学生自然地充满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得到的一定是更大的发展。

4.3 重视活动

义务教育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课,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统计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统计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调查统计“最喜欢的水果”、“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活动)、“买气球” (最喜欢的颜色)等等,不管是课外的调查、实践活动,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和深入。

4.4 强化观念

什么是统计观念?统计观念有人称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观念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引发类比思想,产生解决问题的导向机制。

5 结论

统计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而言,貌似小学科,但它在实践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理能力、对数字的考核检索能力、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和探索的态度。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和确立社会地位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其教育要与时俱进,同时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也应用百倍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把统计学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与其他科目相交融,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

总之,统计教学的真正价值不是简单地以统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建立正确的观念,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篇(6)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部分教师对统计学知识较陌生增大备课难度

在新课改过程中,小学数学增加了统计学知识,然而,作为一门新增的内容,许多教师并不熟悉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没有针对具体内容的相关教学经验,使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就给教师备课增加了艰巨的任务,这样一来,不仅整体任务量有所增加,同时还需要从教学目标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具体把握,统计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教师需要对相关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还要拿捏好教学的整体尺度。

2.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不感兴趣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统计学方面的知识相对单一、枯燥,而且离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懂一半内容,由于课下无法将统计学中教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些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在统计学计算中往往容易出现错误,这就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遇到与统计学相关的计算题时往往采取逃避状态,日复一日,只能让学生更加对统计学的学习失去兴趣。

3.统计学授课抽象、复杂

统计学本身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在进行具体理解的过程中,将会存在较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将相关统计学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具象化转变,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内容产生形象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巧妙运用各种学习道具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能够通过彩色图标等信息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解释和批注。但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教师很难在大体上对时间进行精准的把握,同时也很难使授课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

4.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统计学授课的方式仍然以书本为主,大部分学生反映听了课之后感觉统计学很难理解,教授课也以教材为主,课后往往只是做大量习题对知识加以巩固,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课后很快就会忘记。

二、提高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学习的路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从内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动力,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知识。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给学生穿插一些与统计学有关的名人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喜欢开小差,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缺点。同时,由于统计学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点,提前设计出丰富有趣的教学情景,准备好丰富多彩的教学道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动手画图解决数学能力,并加以鼓励,这样就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难题。

2.注意学生统计思想的培养

统计学,就是在思维逻辑的轨道上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理解。因此,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养,使学生在小学时就形成统计学思想,能够通过逻辑思考对相关统计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详细了解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兼顾,在明确统计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针对统计实验精心设计工作,通过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体验,学生就能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形成思想认识,从而顺理成章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小球混在一起,让学生去寻找小球数量最多的颜色。这样学生自行动手实验,将所有不同颜色的小球都分开,之后再相互比较。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小球的处理方式便是一个统计中常用的方式,学生在自行动手对比小球的数量时,其统计思想慢慢形成。

3.教师备课要灵活,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统计学很枯燥,教师备课往往也会感觉比较晦涩。由于它是新课改新增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信心,不要操之过急,对内容要反复温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统计学授课的精髓。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进行研究,先分析现阶段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提升的有效措施,希望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本文由于篇幅有限,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总结。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79-02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简称PBL)于1969年由Haward Ban.ows博士发明,是一种新的课程研究开发和讲课授课方法,让学生通过现实、无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技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才,所以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不应该本末倒置,让教师一直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统计学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特点是:一是教师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进行安排;二是学生以学习、接收知识为主体,和老师进行的交流较少,是单向交流并非双向交流。三是学习氛围紧张、学习环境封闭,老师和学生所学和所讲的知识仅限于书本,范围狭窄。传统的教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鼓励学生对老师和课本提出自己的质疑,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第二,教学手段与方式单一,课堂教学局限性大。第三,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较少,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造成教学主体错位,人文素养薄弱的现象。沟通不仅仅培养了师生间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师生友谊,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把科学的、全面的经济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把所学到的原理和概念体系,用来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设计布置真实任务,将学习情境设计到有意义、繁复的意境中,使学习者通过通力合作和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学习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前往往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这种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的做法,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统计学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其专业课的知识涉及到数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效能未充分发挥,而关于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对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故提出基于问题设计的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

1.问题及目标体系设计。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PBL最大的特点是在课程启动时将问题作为中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把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像一名向导,指引学生,并为学生常设问题情境。PBL效果的好坏取决于问题的设计。本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抽样调查技术》等课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依据建构主义原则对问题及目标体系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由于事物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学习的情感具有特殊性,个人的学习存在差异性,所以说每个学习者对事物的构建是不一样的。如《经济计量分析》课程,紧紧抓住其教学目的,围绕“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模型的应用”四个方面提出问题与目标体系。《抽样调查技术》课程围绕抽样方法、估计方法等提出问题与目标体系。

2.主题探究学习方法设计。主题探究学习亦称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是建立在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者就是问题的解决者,PBL教学模式赋予了学习者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如在《抽样调查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验小组来体现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按照自愿原则成立实验小组,每个小组在实验以前选好一个实验课题,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选择,自主确定案例。在探讨问题之前,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让小组长负责日常的工作,例如:上机实验、教学软件的学习、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协调、沟通。这种小组分配制度有很多的优点,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其二,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评价体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构建以培训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重视过程性学习的评价标准体系,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既要能在静态方面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要能在动态方面反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本课题组对《统计预测与决策》和《抽样调查技术》等统计专业主干课程分别设计了学生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种指标体系设置了一些基本的原则,我们要坚决遵守这些原则。(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①公正平等:采取可操作性、详细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平等对待,减少主观评价分。②注重过程:注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从各方面进行评价,如:选题、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报告的书写、课堂回答问题各方面综合评价。③能力考核: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知识的获得、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多方面,不以分数定能力。④指标量化:使用能够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操作性强的、具体化的标准。(2)评价指标构成体系: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平时成绩占10%,主题探讨学习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60%。①试卷考核:在试卷考核时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多出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题型,革新出题思路和内容,避免出题时只着重于知识记忆,多增加应用知识解决案例的分值。②主题探究学习评价: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例如: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态度、知识获取能力、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小组中学生进行无记名相互评价、组长给每一位成员评分、学生自我评价、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分,并监督学生评价的公平性。指标体系见表1。

三、结论

基于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依照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习的起点是问题,以问题作为学习者学习内容的主轴,突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统计学各专业课程都是以数据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课程,需要解决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本身强调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需要统计学专业学习者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问题设计的教学方法正是突出了这一主体性,通过对统计学相关课程问题设计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等的教学效果看都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明显改善。所以说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和重视。

参考文献:

篇(8)

培养医学研究生不仅要提高其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其科研思维能力和解决科研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医学研究生良好的科研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从科研设计、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正确解释等方面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能力。因此,《医学统计学》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博士研究生教学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但是,在目前教学模式下,经过《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大部分医学研究生在医学统计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如统计设计不合理、资料分析统计学方法应用错误、研究结果解释不正确等。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30%的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如统计描述、t检验、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由于缺乏良好的运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有许多学生在开展科研实践中遇到了较多的麻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有的因为课题设计存在严重问题,只好在课题已经开始实施后推到重来;有的因为在资料分析时采用了错误的统计学方法,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和结论,不仅导致了本研究的失败和科研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错误的研究结论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而导致了后续研究资源的投入,产生了更多研究资源的浪费。此外,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对医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高级统计学方法如生存分析、Meta分析等涉及较少或者着力不够。

2 《医学统计学》教改措施

2.1教学方式的调整

目前医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教学方式,即老师理论授课,辅助课后练习题的完成。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硕士或博士阶段则应更加注重《医学统计学》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应采用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操作为主的方式。减少理论课课时数,增加实践操作课时数。理论授课应结合医学研究的需要,采用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老师为导向的启发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教学可采用如下方式:

(1)典型案例分析法 老师可以选用一些典型的课题标书、研究论文,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找出标书或论文在统计设计或统计方法运用方面的缺点和巧妙之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老师最后剖析和点评。

(2)小组课题设计 可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统计方法、统计设计等的应用能力。具体方式为: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自行选题,进行科研设计,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每一组课题标书进行课堂讨论和点评。

(3)导师课题演练法 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在《医学统计学》课程开始前、开始中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课题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有关课题设计、资料统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医学统计学》,将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2.2课程内容的调整

目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基本统计学方法。主要有:统计描述、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二维表、秩和检验等。②高级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多维表x2检验、生存分析等。③科研设计。主要有:简单析因设计、简单拉丁方设计以及研究样本量的估算等。④统计软件及应用。主要有SPSS软件的应用。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课程内容应根据培养学生的类型及医学研究的需要进行实时调整。一方面强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基础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增加或加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所有博士研究生对logistic回归、多维表x2检验、生存分析如COX回归和Kaplan Meier等常用高级统计学方法的学习。虽然有些学校现有教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这些内容,但要求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此方法开展科研实践。此外,还应增加高级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统计软件中的使用方面的教学内容。

2.3考核方式的调整

目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以闭卷笔试为主的理论考试,而对学生统计学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考核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硕士研究生,我们可以采用闭卷考试为主,辅之以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具体为:一方面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分值约60-70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设计一项科研课题,撰写一份课题标书。此项考核分值约30-40份。博士研究生则采用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平时作业综合考评得分为辅的考核方式。具体为:要求博士研究生结合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设计一项科研课题,撰写一份高质量的科研标书,此项考核分值约60-70分;同时,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平时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此项考核分值约30-40分。

3 思考

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方面要改变理论教学为主、实际运用能力为辅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医学研究的需要,丰富《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以此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教学改革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尝试,而且也要求学生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自学能力及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发明,廖芳芳,夏果,等.1临床科研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分析(一).安徽医药,2008,12(2):192-193.

[2]李淑,杰孙忠. 加强医学统计学教育 提高医疗及科研水平.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 25(5):346-348.

[3]潘发明,夏果,廖芳芳,等.I临床科研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分析(二).安徽医药,2008,12(6):576-577.

[4]万献尧, 张久之. 医学科研或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12):74-75.

[5]漆光紫,任美璇,黄高明. 不同类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和需求情况调查.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 10( l2):1459-1463.

篇(9)

因此,统计的核心是通过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这些具体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有助于分析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都可以是统计方法,比如在统计学中,有很多对问题进行描述和对比的方法,如图表分析、指数分析等,这些方法都不是数学里面的公式推导,只不过用到了数学里面简单的求和、求商等运算而已。所以,统计的重心不是公式推导,而是解决问题。当然,统计学不是任何问题都会拿过来解决,而是对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一些重要的、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一些数学方法进行修改和组合,形成的方法称为统计方法。因此,统计方法在使用时,往往都有前提和局限性。

也正因为如此,统计的方法从来都没有万能的,解决不同问题的统计方法往往都会不一样,在实践中,某些问题往往都有着其特有的一套统计处理方法,这些具体问题的处理,往往是把一些固定的统计方法再修改和再组合,就形成了解决具体问题的统计方法组合。下图给出了从数学方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从上面可以看出,统计是以数学为方法的基础,最终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应用统计,应将“问题”作为核心,我们来教学和学习统计,一定不能脱离实际问题的,要做到这一点,使用问题导入法就成了必然。

二、什么是教学中的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的一般定义是指学习一个理论或方法,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案例入手,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导入到所需要学习的理论或方法。具体地,在统计教学中的问题导入法,就是我们在教学某一统计方法之前,要找到一个小的具体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诸多方向中,通过对比这些方向的可行性,找出最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找到的这个方向往往就是我们所要教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结合问题,以这个方向为指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一些简单的方法为基础,逐步解决问题,直至最终解决整个问题。像这样,以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为指引,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的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如果将这些简单的数学方法按先后顺序汇总起来,就汇成了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一个具体的统计方法。这种问题导入法的教学,以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地学习到了统计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统计方法变得灵活,不再死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唯一性,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提出不同的思想和做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三、如何使用问题导入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现有的许多教材和书籍中,许多作者都不断地尝试着使用问题导入法进行编写教材和教学,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使用各种教材所提供的问题,但在使用很多教材提供的问题时总感觉不好用,教学效果不明显。总结其中的原因,发现现有的教材提供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过大、不具体统计的大部分方法都是只能解决小问题或大问题中某个方面的方法,因此,当问题过大、不具体时,会导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也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将学生引导到所要学习的方法中。解决问题过大、不具体的方法常常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将问题分解到可以直接解决的程度。

2、同一章的各个小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不能合成一个大问题很多教材在引入问题时,同一章中有很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会感觉到问题之间毫无联系,因此常常会出现一种结果,那就是学生在学到后面方法时,很容易忘了前面的方法是什么,不知道前后的这些方法之间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种缺乏关联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这些方法是相互独立的,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联系到一起,孤立的使用,在具体解决问题时,也就不能很好地、全面地解决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在某一种,给出一个大问题,然后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小问题,这些不同的小问题用到本章的各个具体的统计方法,这些小问题之间往往存在这并列或递进的关系,从而也让学生在学习本章方法时,理解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

3问题的解决方法过于唯一,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几乎没有哪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唯一的,几乎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很多时候,很多教材的编写总是让学生感觉某个问题只能用某种方法来解决,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们在学习这些方法时,往往会有一种抗拒,这种抗拒往往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提出的问题设计成多种解决方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按照不同的解决方向解决问题,比较方法的优缺点和效果,让学生找出最好的那一个,而我们学习的统计方法都是经过前人不断反复使用验证的方法,往往都是解决问题最好的那一个方法。这种启发性的问题,一方面启发了学生思考,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知道了统计的方法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方法,是能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统计学家们仅仅头脑发热就能想出来的方法。

4、学生对所提问题不感兴趣。实际上,任何导入方法的问题如果不好,其根本都是其未结合到学生的兴趣点,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常常会看到现在还有很多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材所举例子几乎还都是一些类似于“某种医药有无效果”、“某种新的生物结果实的数量与以前有无差异”等方面的例子,仅仅这些问题,如何能吸引到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坚持地学习呢?要让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本人总结了在对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教学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问题或学生应该知道的基本问题,当见到这些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问题上。比如说:在教学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时,如果说到如何选取股票时,他们会感兴趣;在教学会计专业学生时,如果问到某个大企业的经营特点、财务状况时,他们肯定也会感兴趣;如果问到我们农村经济有些什么特点时,学生们肯定也会关注这个问题。以上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多数教材在问题导入法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其中,结合到学生的兴趣点,是我们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点。具体的,如何在实际中做到这几点,本人以统计基础中的一个教学实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四、具体的教学实例

本人结合所教学的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特点,用一个企业的问题来说明我们统计中平均数的计算如何引入和讲述。例: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创办后的几年里业务不断扩展,企业业务扩展中,通过收购并购一些经营不是很好的企业是一个常见的做法,以下是1995年海尔公司在实际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海尔看准一家成立刚满3年的电器生产企业X,希望对X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收购X企业。海尔的市场部门收集到X企业自成立之后的这三年的生产业务数据,具体如下:1992年,X企业只生产一种电器A,总成本为10万元,每件A的单位成本为500元/台;1993年,X企业继续生产A电器,A电器的总成本仍为10万元,但A的单位成本降为400元/台;同时,企业扩大生产范围,引进一条生产B电器的生产线,生产B电器的总成本为8万元,单位成本为400元/台;1994年,X企业继续生产A电器和B电器,A电器的总成本为8万元,同时A的单位成本进一步降为200元/台,生产B电器的总成本为6万元,单位成本降为300元/台;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范围,引进一条生产C电器的生产线,生产C电器的总成本为12万元,单位成本为600元/台。

以上案例问题,首先,结合的是一个实际问题———海尔公司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实际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希望能了解一些这样大的成功的企业,并对这种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其次,案例中的问题为“海尔公司希望对X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收购X企业。”要分析的问题是明确的,重点在于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计算。

再次,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不唯一的,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可以结合管理学中的知识来解决,也可以结合统计的知识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统计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该问题着重对X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而要评价生产效率,根据给定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到产品的单位成本,一般来说,生产的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大,而要计算单位成本,就可以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此一来,通过一个大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也体现了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45-01

市场调查是指组织为某一特定市场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市场信息资料,对市场现状进行反映和描述,以认识市场发展变化规律的过程。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机制日趋成熟,企业的产品、服务差异日渐缩小。企业的商品大批生产,使得许多企业显得“同质化”,于是,发掘和创造出令消费者接受的与众不同的产品,树立个性化的企业特征与企业形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必须要通过市场调查。

要想将市场调查的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完美的结合,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明确调查目标,设计完整的调查方案

进行市场调查,首先要明确市场调查的目标。按照企业的不同需要,市场调查的目标有所不同。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必须调查宏观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尤其要调查所处行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要调查市场需求状况、竞争状况、消费者购买行为和营销要素;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问题时,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市场调查。

一个完善的市场调查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调查目的要求。根据市场调查目标,在调查方案中列出市场调查的具体目的要求。

(2)调查对象。市场调查的对象一般为消费者、零售商和批发商。在以消费者为调查对象时,要注意到有时某一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有可能不一致。此外还应注意到一些产品的消费对象主要针对或侧重于某一消费群体,这时调查对象应注意选择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3)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是收集资料的依据,是为实现调查目标服务的,可根据市场调查的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内容。在确定调查内容时,要考虑收集资料的需要性和可能性,内容确定要全面、具体、简练。

(4)调查表。调查表是市场调查的基本工具,调查表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市场调查的质量。设计调查表要注意:设计要与调查主题密切相关,重点突出;问题要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不愿回答、或令被调查者难以回答的问题;次序要条理清楚,符合逻辑顺序;内容要简明、尽量使用简单、直接、无偏见的词汇。

(5)完善的调查工作计划。包括工作人员配备、访问员的招聘及培训、工作进度的安排、合理确定费用预算、组织实地调查等内容。

2 运用科学方法指导调查工作

科学方法,主要指运用统计学的相关方法,这可以体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

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市场调查按调查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其中抽样调查由于成本低、用时短、精度高等优点而被商业调查广泛采用。在使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市场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分布范围较广,应制定一个科学的抽样方案,以保证抽取的样本能反映总体情况。样本抽取数量可根据市场调查的准确程度要求确定,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结果准确度要求越高,抽取样本数量应越多,但调查费用也会随之越高。具体抽样时,还要注意对抽取样本的人口特征因素的控制,以保证抽取样本的人口特征分布与调查对象总体的人口特征分布相一致。

2.2 资料的收集整理

市场调查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前一种方法适用于描述性研究,后两种方法适用于探测性研究。企业做市场调查时,采用调查法较为普遍。实地调查结束后,即进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阶段。收集好已填写的调查表后,由调查人员对调查表进行逐份检查,剔除不合格的调查表,然后将合格调查表统一编号,以便于调查数据的统计。调查数据的统计计算可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完成,利用计算出的结果,就可以按照调查目的和要求,针对调查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工作。

2.3 注意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篇(11)

如何体现血站质量管理水平?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统计。统计工作存在于采供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反映的不只是事件的表象,而是反映一般不为人们所感知的、深层的,并且已经存在的或已经形成结果的事件。统计能够切切实实反映工作实际,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帮助管理者准确分析事件,及时总结经验,对影响血液质量安全的潜在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影响采供血生产过程及血液质量的事件产生。

**年12月,我站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的统计分析成为改进体系,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统计管理体系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由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建立的统计管理体系一整套数据进行反映。因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采供血工作各环节、各质量控制点,作为统计工作观测点,并确定各观测点准确的参照值作为标准测量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视、测量。

1.1组织体系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主管的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由站长领导,质量主管直接负责的统计工作队伍,由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人负责,各采供血关键点指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监控。统计工作的组织体系选择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人员重合,一般由科室管理者兼任,以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采供血工作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指标只能反映某项工作的一个基本面,要充分了解工作情况,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能够说明该工作及其影响该因素的数量表现,另一方面还要能够说明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工作认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包括人员、设备、材料、任务和信息五个方面,其中任务包含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和环境要求等。评价工作时,根据不同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评价。

1.3数据来源

1.3.1采供血信息数据参比数据来源于对采供血过程所设定不同观测点,主要由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提供,包括采供血、成分制备、检验等过程的血液信息、设备信息、工作人员信息、材料信息,以及受血者信息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因特定统计工作需要而针对特殊点进行的统计数据。

1.3.2其他相关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人、机、料、法、环,以及信息六个方面,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建立在这六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围绕采供血工作的质量管理数据链条。

1.4观测点分布关键控制点都应作为统计工作的观测点,并建立统计观测值,分为站级观测点和科级观测点,并由测量值说明一个单位时间内该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或操作是否发生了偏离。除了常规的站级观测点,作为非站级观测点的某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也应该纳入站级观测点。

1.5标准测量值的确定计算单位时间内同一监测点的某一统计要素的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的标准测量值,并围绕测量值确定上下限,根据实际测量值对于所测量工作的实际意义进行反馈,指导工作继续保持或改进提高。

二、统计分析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加强血液工作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每个血站面临的新课题。

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数据分析、指标预测,以及可行性论证等。因此,统计分析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统计人员要做好日常统计工作,并对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

2.1综合分析定期对全站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并建立统计分析信息台账。通过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反映各项指标、各观测点,乃至相关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改进。

2.2目标测量按照目标所规定的期限测量工作和血液质量的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若干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其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采供血过程是否遵循质量管理规定?统计人员按照目标管理进程,定期测量,督促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2.3专题分析针对统计工作中发现偏离标准测量值的异常现象,统计人员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通报,并提交数据分析报告。2009年脂肪血报废分析: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为0.78。较去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0.63,增长了0.15。受饮食习惯和季节影响,分别在春节后和夏季呈现两个脂肪血报废高峰。2008年和2009年春节分别在2月7日和1月26日,由于人们油腻性饮食较普遍,节后采血脂肪血报废率明显增加。夏季,人们习惯于夜晚饮酒纳凉、消夏解暑,摄入脂肪较多,影响血液质量。2009年2月份和6月份,对于由数据分析产生的脂肪血报废率增高的结果,我站及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较2008年降低了3月和7月、8月脂肪血报废率(见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统计)。由脂肪血报废数据统计分析,提示脂肪血报废高峰的月份或季节,采血前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传工作,引导献血者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有高脂饮食后不要献血,以保护珍贵的血液资源,减少浪费。

三、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3.1职业道德素质统计人员不只是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统计数据真实的反映出采供血工作的实际,是通过数据信息对采供血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统计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敢于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力求数据的真实可靠。

3.2统计专业技能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计算机统计技术,提高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

3.3综合业务能力采供血质量的综合评价,不仅要提供相关质量活动的统计数据,还要从数据分析中归纳出各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采供血质量活动进行监测、控制和预测。因此,要求统计人员除了具备统计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要熟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具有熟练的统计分析技能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

四、讨论和反馈

4.1组织和实施血站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讨论和反馈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