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开门见山法
这是一种用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说明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题,往往能起画龙点睛之妙;透过一些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如在讲授《夜走灵官峡》时,板书完题目后,教师可这样导入:“标题中表示时间的词是什么?表示地点的词是什么?是谁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样一问,就牢牢地抓住了全文的线索(走——不走——再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温故知新法
这是一种借故求新的导入方法,即利用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温故是手段,求新是目地。如在讲授《茶花赋》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散文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曾奉献给我们北京美丽的香山红叶,请我们品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他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吗?”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教师接着说:“《香山红叶》的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荔枝蜜》的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那么,我们现在要学的《茶花赋》中的茶花又象征着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联想导入法
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地引导与课文有关的人、事、物,通过教师的联想介绍,因势利导地引出课文的一种方法。如讲授《老山界》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二万五千里,举世闻名。英勇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非常险峻,可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了解这段故事吗?那就听一听翻过此山的一位老战士的讲述吧!”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了。
四、寓教于乐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必须设计巧妙、教学方法新颖,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将知识的传授融合在兴趣盎然的智力活动中。如在讲授《统筹方法》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一般都喜欢做智力游戏。现有甲、乙、丙三人,分别拿一只、两只、三只容积相等的水桶去打水,而水龙头只有一个,如何安排他们的打水顺序,才能使三人所用时间最少?”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借势导入新课:“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而周密地考虑整个工作进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统筹方法》这篇课文吧”。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为以后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谜语故事法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采取寓意深刻而又幽默轻松的猜谜语、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在讲授《蜘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开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学生一听猜谜语,兴趣立刻来了,都在积极地思考,谜底很快就出来了。教师接着问:“蜘蛛究竟是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同学们学完《蜘蛛》这篇课文就会明白的。”学生的兴趣立刻又被转移到课文学习中去了。
六、设置疑问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紧密地结合课文,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钥匙;巧妙地设疑,可使学生受到启发与鼓舞,体味到成功的欢乐,并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如讲授《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街市,人人都很熟悉,那里,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异常热闹。但天上的街市有谁见过?试想一想,青天之上、白云之间的街市会是怎样的呢?那里有什么样的物品?有什么样的人物?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郭沫若先生是怎样写天上的街市的。”这样层层设疑而问,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智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4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语文教学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具有人类文化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其本质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既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要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具体的运用,在教授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获得健康科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1.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的人才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锻炼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种校园活动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1],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有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还有的教学方法二者兼顾。总之,虽然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其主要的目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授知识。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进行了语文教学活动,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依然注重知识的传递,所采用的方法是语言,通过教师的语言传授,向学生传递完整的知识信息。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除了教师的“教”之外,还包括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中主要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除了传递知识体系之外,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和发展,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为我国培养人才。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为我国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语文教学以正确的理念为主导,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细挑选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2],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还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专业性人才队伍。
2.中学语文教学坚持的原则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教育学生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使用一种单独的教学方法,而是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综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避免因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教学原则:
(1)注重因材施教。现阶段我国普遍实行素质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在这种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因材施教[3]。语文教学面对的是特殊年龄段的人群,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接受语文教学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既要以全体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有效节约教育资源。
(2)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这种方法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有效进行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并且学习效果良好,与成绩的高低有着正相关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不断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其使用的特殊价值,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不断的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所用时间最长。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发展学生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深刻了解朗读教学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朗读教学策略,以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一、朗读教学法的内涵及作用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法即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语文课文、经典的兴趣的阅读教学法。朗读,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字词朗诵、诵读,相反,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语言活动。从学科的角度来讲,朗读教学不但包括表演、发声方面的知识,还涉及文字、思维、情感、视觉等方面的内容。早在很久之前,朗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许多人都将之视为培养学生交流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教育家曾译就明确指出:朗读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重视,因为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还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渠道。因此,在语文早读、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变背诵、阅读为朗读,并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记读书心得的好习惯,也可以朗读、朗诵为起点展示文章内在韵味,培养学生思想感情,发展学生智力。如在杜甫诗作《登高》的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抑扬顿挫的情调和饱含情感的语言朗读诗歌,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萧瑟意境,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和孤苦无依的困窘,进而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了朗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重视朗读教学法的运用。如今,朗读教学法在小学、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朗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被严重忽略。江苏省常熟市教育部门曾针对朗读教学法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发现: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对朗读教学法有所了解,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是偶尔会使用到朗读教学法;教师对朗读教学法的态度存在一定分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初中和小学都已经培养和锻炼过了,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就无需再开展专门训练。
以上调查虽然带有地域性,但是却鲜明地反映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在此,笔者就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朗读教学定位失准。高中语文教学全靠教师讲解,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会运用集体朗读、范读、接力读、角色分配朗读等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将朗读教学当作教学的手段,而不明白朗读教学的目的,不知道如何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情感。2.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一定缺陷。许多语文教师不但缺乏正确的朗读教学意识,还缺乏完善的朗读教学能力。如个别教师普通话不熟练,教学方法老套,在朗读教学中难以将学生实际情况与教材、学校实际结合起来,不知道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设置朗读教学目标、设置提问,导致朗读教学效果低下。3.学生朗读兴趣低。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生在早读时间内要背诵许多知识,语文朗读常会被其他学科的学习所替代。加上高中语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多是文言文、古诗词等枯燥的内容,这就难免会加重学生对语文朗读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朗读教学的功效。
三、朗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要想促进朗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朗读教学意识。所谓正确的朗读教学意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朗读教学意识的革新,一是朗读教学方法的改进。具体来说,教师要能将朗读与学生发展、教材及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在深入了解教学难点、重点的基础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适量的、适度的、目的明确的朗读教学。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乐读主体性。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回归学生,朗读教学也不例外。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效率,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努力通过朗读教学启发学生质疑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阅读中通过任务布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比着读、试着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在朗读教学检查和评价中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做出评价,并适当为学生介绍与其接受水平相应的读物,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一、提高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同时,多利用形象直观的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几个方面。
在字方面,要注意字音和字形,归纳汉语拼音的规则,整理常用的易错字及形近字、同音字之间的区别等。在词方面,要掌握词的本义、语境义,注意区分近义词、反义词之间的区别,并结合文中的语境去理解,同时也要整理、积累常用的易错词并分类。在句方面,要注意语法、标点、修辞等内容,熟练掌握短语、单句、复句、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的修辞手法等。在文体知识方面,要注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内容,掌握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等知识要点,掌握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条理和说明方法等知识要点,掌握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要点,掌握应用文的常见格式等知识要点。在文学知识方面,要注意小说、诗歌、散文等基本常识,熟悉名篇中的主要内容、作家简介等知识要点。
教师和学生要重视这几方面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教W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梳理相关知识,并能理解运用,再遇到相关内容时,学生仅需简单回忆即可处理。
三、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能力也可称为语文素质,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它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培养形成的,主要包括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对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等。针对新课标中关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互联网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手段、方法、观念、形式等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更加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可以更大程度地感受语文教学的情境,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但是,语文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成为唯一手段。
五、注重教学与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实用性
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语文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适应现状,与专业结合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要与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语文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其实用性
中职教育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 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注重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因为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应该加强对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教学中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语文教学方法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一)教学中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中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笔者结合10多年教学经验,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作文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学习方法的衔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是一种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才刚刚起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的都是基本功。正是由于小学生是初学,加上语文学习需要的不单是记忆,更是感悟。这就说明了语文不好学,也不也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选择好每个知识点的最佳教学方法。
为上好每一节课,为让学生掌握好语文知识,首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钻研学习,潜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确实把握好不讲和精讲的尺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落到实处等等,这些都要在备课工作中一定要考虑到。另外,在每节课上课前,还要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让学生怎样获得?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课前的四问必须让自己准备更充分,绝对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新课标准给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提出的问题,并从分析入手,达成对框题所含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笔者总结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培养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学、导、练”教学模式,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训练朗读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教学模式,以方法指导为核心的“方法渗透、领悟、小结、运用”教学模式,以获取信息、积累语言为核心的略读课、自主阅读课教学模式,以体验、探究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一、审美情感力概述
情感力在意义上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种是心理动力,另一种是体验能力。审美情感力与审美知觉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注意力、审美感知力、审美现象力、审美思维能力共同构成了审美能力。通常来说,审美情感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外界事物诱发的人类情感。细化到语文中来,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变化,比如愉悦、满足、愤怒等,对审美客体产生的这些情感活动就是审美情感。
二、审美情感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从本质上来看,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为审美客体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而发生变化。要实现学生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平时的审美情感教育中创建科学合理的审美境界,并运用积极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这个审美境界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通常来说,创设的情感境界应包括心理场和物理场两个部分。在实际的语文审美情感教学中,必须借助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及其所引发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但是受限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场合活动等条件,学生普遍存在情感不敏感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创设更为丰富的情感场景来诱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聚焦,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进入审美情境中。比如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老师可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逼真的审美情境。此外,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还可充分发挥文本的功能,再现文本情境,通过深情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情境的魅力,使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思考、体验、想象实践,进而诱发他们的现象力,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能力,从而得到新鲜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二)利用心理调动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兴趣与动机是基于个体内在的好奇推动而产生的,是在内动力驱使下而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兴趣能够使学生保持大脑的活跃状态,从而集中精力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为实际的心理调动方法。通过兴趣激发和培养,使学生自主进入审美情境中,自主形成审美情感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情感力培养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注意学生兴趣激发和培养是建立在心理调动基础上的、由内而外的推动,是学生基于好奇而自发产生的,并非老师强制引导的。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审美情感力。
(三)利用因材施教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学生都处于一致水平的心理发展阶段,受限于他们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情感力的基础是不同的;另外不同个体的审美角度、层次、认知等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十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素,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进而培养他们个性化、差异化的审美情感力。教学过程要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表达,能够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些学生。杜绝“一刀切”式的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并积极寻求最有效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审美情感力的培养。基于个性差异上的审美个性应得到老师的引导和支持,积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情感力。
(四)利用时空拓展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时空拓展法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和课堂的狭小空间,拓展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社会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鉴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时空拓展法在语文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发挥审美想象和联想。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很多,包括几个大类,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利用不同类别的作品,发挥它们的优势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比如通过小说作品中生动、丰富的语言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联想,利用描述性语句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审美画面或审美情境,然后根据教师语言描述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去感悟这种情境所表达的内涵,达到情境交融、物我统一的情感体验。此外,老师还可借助优美的诗歌以及诗歌中蕴含的丰富寓意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情境,仔细品味诗歌所延伸出来的诗歌之外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尽量不要给学生制定束缚的框架,让他们在塑造的意境中展开联想的翅膀自由地飞翔,这种状态才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进而形成丰富的审美情感力。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合理整合课内课外语文教学资源,充分开发课外阅读、写作、交谈等课外语文活动,甚至包括学生的课外生活都能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力,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保持敏锐的审美触觉,使他们的审美情感力时刻得到提升。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教育实践中就非常重视学校课堂与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接触大自然、与万物为友才能真正了解世界,才能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人们普遍认为语文就是阅读、写作和字词的组合体,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综合素养的培养、立足于人的长远发展[1]。为了落实新课改要求,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单一的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的语文教学虽然被人们口头上拍拆在合理的教学法的行列,可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种被拍拆在外的教学法反而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即便是在新课改要求下应用的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能够表达感情和思维的充当工具的状态,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上。语文课堂气氛显得压抑,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书本知识的复读机。
2.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形式主义严重。
语文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脱离了实际,就失去了滋养的源泉。可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语文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比如,在写作上,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写的作文往往不切实际,开头结尾很美好,中间乱写一团,或者是借鉴一些古语,显示豪迈的气势,实则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3.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这是与高考的关系分不开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于高考中冷点的知识可以忽略不学,比如,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几乎不对高三语文课进行讲解,要讲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根据高考的题型分类强化记忆琐碎的字词音、错别字、文言文或诗歌中著名的语句等,高中语文课堂是为了高考而服务的[2],导致学生高分低能,语文素养低。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课堂应上升到具有人文性的高度,这顺应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3]。要提高语文素养,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具体的有表演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或几种情境综合等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可以采用几种情境综合的教学方法。
2.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语文亦是如此。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文中出现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章节进行分析说明,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留下深刻的影响[4]。比如,写作时,不要写得大和空,而是要有真情实感,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有感触;养成记录自己点滴生活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能锻炼写作能力,还能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来源于生活就是从此处开始。阅读课文时,要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从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中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意图,以便建立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桥梁。
3.建立系统性的知识。
知识没有多余的,即便有些章节是教师不讲的,学生也不能放弃对学习的严格要求,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对琐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其实,对知识的整合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二次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假如不顾知识的系统性,而机械式地灌输,学生就失去了对问题考量的权利,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成了学习的奴隶。这无疑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三、结语
由于受高考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在一定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学生不能放弃自主学习。因为自主学习是高中生必备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能查缺补漏,及时完善知识体系。总之,不管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如何,高中生都应该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大的环境改变不了,就先从自身做起,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随仁.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评述(四)[J].科技信息,2012(05).
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喜好,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摘要:“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目前状况,体现职业特征,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目前状况,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摘要: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把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功能。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探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征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目前状况,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喜好,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优点。
二、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和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假如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假如在工作中不擅于和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假如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摘要:首先,口语交际练习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练习。口语练习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索、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其次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练习。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新问题提供直接服务。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和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42-01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从现实来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上,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努力探就的课题。
一、确立教学目标,突出专业性
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3、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中职学校教学论文中职教学论文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三、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种角色的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完满甚至错误,也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思想火花,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2、进行参与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诱发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效果却经常不好。因为很多课文历史悠久,学生受年龄、时代、生活阅历的局限,凭已有文学修养很难深刻理解历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建立灵活评价机制
淡化分数量化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学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以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使中职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尽展自己的才华。
六、中职语文教师要具有现代教学能力
现代教学能力主要指要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意识,了解青少年身心的特点,善于将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语言,营造富有生气的教学气氛的才能,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能力,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等。中职语文教师要学习先进、新鲜的教学法经验,从专业期刊及报纸、互联网上学习新知识,关注同行的研究,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要灵活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