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文化产业区域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产业区域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化产业区域现状

篇(1)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年平均气温22~26℃,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文化旅游创意作为新兴现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学术界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有人认为外部动力机制与产业自身动力体制是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要素,故对促进两者有效融合、长足发展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含义

在特殊的条件下,众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企业以及有关部门空间或者是功能聚集的区域,其空间(园区、基地)是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创意构成了旅游景区重要的吸引物,以达到游客“一站式体验”为基准,从而塑造出完整化的旅游以及有关产业链条。

二、分析海南省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较,过去海南省文化创意发展的局势不尽人意,产品加工的原料一般是由岛外供应的,以快速成型技术为依托。而如果使岛内创意设计理念与旅游前瞻性的制造资源融合在一起,把市场衔接、金融孵化、专利转化、品牌营销等增值服务内容提供给服务企业,其能够有效的弥补海南省创意设计服务体系上的缺口。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是多样化的,例如软件开发、广告、电影、动漫等可以被视为推动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支柱性产业。海南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为该省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新纪元。正如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及“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总之,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将是促进我国国有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有智增长”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引导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彰显出“拓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秀出主题链”的发展风格。

三、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对策

1.资源转化对策

所谓的资源转化,实质上就是指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下使其转型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达到使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游戏、产业园、艺术开发等环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以突破传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观的局限性,上述那些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文化创意环节可以被看做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有效途径。

海南省可以借助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两大行径,使大规模的人文资源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固性基石,尤其是文化科技产业园、文化场馆、工业遗址、文艺产品等。例如南山文化旅游区中的南山寺作为三亚礼佛必经之处, 游客在此还能观赏到造型雄伟的“南山海上观音”。总之,这些具有文化创意与旅游价值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遗址场馆等在高端科技的辅助下,可以激发游客参与和观赏的欲望,当然提升旅游景区观赏价值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可见,借助资源转化这一策略,能够加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速率,最终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创意资源体系。

2.节事重组对策

首先节事重组模式的构建,要求旅游产业以旅游的需求作为节事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节事重组最大的目标就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为其创造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各项旅游事件要以文艺活动开展的原则彰显创意性、互动性、参与性的特色,强化自体的魅力。

在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契机。旅游产业只有在创意理念与公众参与力量的辅助下,才能够使节事重组活动产生品牌效应,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铺路垫石。海南省要使各类节事活动达到有机重组的目标,可以参考以下行径:一是深入挖掘并提取出节事活动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做出特有的标识设计为传播做准备;二是参照各类节事活动的主题创造出有关的创意活动;三是利用各种途径把公众导入各节事活动中,借助提升公众感受程度以及表演者之间互动性的方式,达到节事重组的目的,最终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例如,海南国际创意港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赴两广考察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其被列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将国内最大的创意设计产业链运营服务商深圳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引进来,主要会专注于海南高端旅游产业研发、创意农业开发,成为了海南第一个以产业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建立健全“一站式体验”模式的对策

“一站式体验”是以产业聚落理论为依托,其强调的是集聚溢出效应或区位适宜效应,此期间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开发商等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之所以认为“一站式体验”模式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因为体验式经济“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模型、以消费者为核心,从而创造出激发消费者参与兴致、让消费者有流连忘返的创意活动。”总之,“一站式体验”是产业园区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以及各个企业高效合作的成果,此时消费者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一切需求均被满足。其实,“一站式体验”凸显的是游客消费行为方式的特点,以及消费心理变化的形式。那么,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就应该以产业聚落理论为根基、以“一站式”服务理念为背景去研究旅游体验的形式,从而为游客提供别具特色而愉快的文化创意感受,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中得到传承,并实现壮大发展的目标。此外,“一站式体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旅游经济集约型增长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犹如一瓶催化剂,能够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征程,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了使两大产业有机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应该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究,不但使资源转化对策、节事重组等对策的实效性彰显出来,还要基于旅游体验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的互融性,使两大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且采取经济战略,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文化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双重属性,其一是经济属性,作为知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可以创造财富和就业岗位;其二是精神属性,传递价值观、思想,促进和维持文化多样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功能就体现在经济功能和娱乐教育功能上。

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和非物质基础,与我国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与原生性等特征,在客观上构成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特有胎记。近年来,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如,2008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陕西省文化产业却逆势而上,2008年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较2004年的65.33亿元增加了109.4亿元,年均增长29.4%,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15.5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7.1个百分点。同时,文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培训业、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文物和艺术品业、会展业等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行业,文化旅游、演艺等行业在全国已经具备一定竞争优势。总体看,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2008年西部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如表所示。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西部地区在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优势,合理开发。既大力发展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也在积极推进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业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势头。以重庆为例,2008年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产业实现增加值60.84亿元;“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实现增加值32.62亿元。统计分析表明,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实现增加值之比为41.54:36.19:22.27。

(三)文化精品工程不断出现

西部地区在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下,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战略,推出了一批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精品挤进了国际国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03年,由杨丽萍主创的《云南映象》成功演出。这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目前已经在国内巡演300场,其上座率和购票率高达100%,创造了中国舞台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所到城市最广、演出场次最多、票房收入最好等6个第一。广西桂林则把利用著名的漓江山水、壮族民歌和传说中的民族歌手刘三姐的品牌资源通过国内有名的舞美、灯光、编导整合起来,在基于传统歌舞剧《刘三姐》的基础上,成功运作了大型山水实境歌舞剧《印象・刘三姐》,极大促进了桂林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支持和引导下,西部地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如,陕西省全部省直文化单位已经成功完成了转企改制,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公司相继成立,尤其是在具有深厚盛唐文化历史底蕴的曲江建设了曲江新区,极大促进了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区并没有沿用国内常见的经济开发区模式,而是按照西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以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区定位,借助于市场化手段,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周边园林景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曲江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快速提升与市场转化。2007年8月,曲江新区与深圳华侨城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五)文化产业已步入多元化经济形式发展阶段

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得以巩固。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效果明显。如云南省民营文化企业也在政府扶持下,发展成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涌现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吉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带动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与国际相关文化企业合作也在深入,如《云南印象》在国内国际团队的通力运作下,成功改造成符合欧美主流文化市场需求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和文化效应。

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存在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08年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国的59%,从业人员数占67%,拥有资产占75%,营业收入占78%,增加值占69%。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2.73%,中西部地区分别仅占1.63%和1.34%,东北地区占1.38%。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大,这与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富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文化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较低,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不强。虽然我国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仍然较低,文化消费极其有限,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更为典型。西部地区文化消费能力不足,市场不够活跃这种特点也极大地制约了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及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幅度较“十五”期间皆大幅下降,人均文化消费绝对值差距更是迅速拉大,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占总消费比重均比“十五”期间大为下降。2008年,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为5.23%,低于“十五”末年1.29个百分点,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四川更是落到了全国最后5位;西部城乡居民综合人均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6.80%,低于“十五”末年1.23个百分点,重庆、甘肃、四川、云南落到全国最后4 位。同时,东西部地区文化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三)文化企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无论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还是文化贸易的主体都应是企业。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培育、扶持、帮助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有实力、有能力的文化企业,迅速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对西部地区而言,市场微观主体重塑远未被提高到应有的认识高度,而是大多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比较模糊,体制内享受财政扶持实惠的“单位”继续享受产业政策的好处,文化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在第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西部地区仅有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家入围。

篇(3)

1、区域文化及其发展,以及对当代的意义

1.1何为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一种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的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会加强该地区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通常一个文化的存活是离不开这个地方文化的传承性,这样的传承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也产生出不同的区域文化。

1.2区域文化的发展

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外文学界便注意到研究区域型文化的重要性。区域文化研究热潮应改革开放之运而兴以来,经历了由少数学者热衷到群体组织投入,由少数区域开启到整个地域展开,由文化资源挖掘到文化学科构建,由文化现象研究到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由理念到模式的创新,区域文化研究处于新的发展形势,面对新的发展课题,展示出新的发展前景。区域文化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如今社会的信息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区域文化竞争会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最终表现。

1.3区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一,区域特色文化对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特色的区域文化会会以知识、技术、信息等形式渗透到区域经济中,从而会形成特色的区域经济,并发展成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第二,区域特色文化直接对区域创新体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区域文化塑造者区域创新的主题的整体素养,提高创新主题的文化涵养、创新精神和意识。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区域创新的主体也起着推动特色区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三,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建设区域经济的软环境,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建设的软实力。

2、文化产业以及其发展的基本过程

2.1 文化产业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工业”,实际上是对“文化产业”的否定批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业”一词最初产生的语境被新的语境所置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性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

2.2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过程

将文化资源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充分结合,从而催生了文化产业形成和推动经济活动的发展。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挖掘、整合、创新等途径形成新的贴合市场的文化产品,参与到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基本环节中,在市场基本规律的作用下,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标准,形成全新的文化生产和运行方式;并且我们要加大文化生产规模化,使得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群的兴起。把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资本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其基本过程可表述为: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

3、现阶段文化产业的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3.1 我国当今文化产业现状

区域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拓展和创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区域文化企业融资基础薄弱。大多数的区域文化企业属于微小型企业,信用度比较低,资产质量低,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过弱。并且大部分的区域文化产品都是以生产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缺乏创新的衍生产品,这样就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大部分文化产业是在政府支持下形成的一些文化品牌和项目,其带头作用的效应并不强,无法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文化产业群。

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环境不够理想。信贷支持总量小,在金融资金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区域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普遍缺失,保险广度与深度不够。

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缺乏系统协调性。缺乏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市场调研,使得区域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极度缺乏,难以形成产品系列。由于区域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开发的文化产业融资产品往往规模较小,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

3.2对解决当今文化产业现状的相关思考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体系,全面改进和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互促共赢。

其次,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加强金融对区域文化产业链的支持。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区域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不论是文化企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传统媒体到还是新兴媒体,文化基础设施还是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为多种区域文化领域、多种文化服务渠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服务。积极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转型。

目前我国新兴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研发和技术水平上,还是提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市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由于整个资源和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的不均衡。因此,需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从而推动区域新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

篇(4)

1.前言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程度在其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南省在进行区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总体而言,其在政策、文化资源、消费市场等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河南省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展开相关论述。

2.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体制的改革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不断发展及探索阶段[1]。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为了使文化的软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还需对文化进行不断创新。

3.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的意义

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许多省份相比,河南省在资源方面有着比较独特的优势,对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以下意义:使河南省的精神在全国得到有效传播,从而使河南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河南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周边省份的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其文化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周边省份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而会形成经济文化产链,并给河南省及其周边省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2]。此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地区经济社会主义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1)政府的支持需加强。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经济上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在党及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

(2)文化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快并深入。文化体制的改革剂深化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3]。河南地区的文化,在行业的发展中有着比较严重的壁垒现象,文化、电视广播、新闻杂志及旅游等在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及有效整合。

(3)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总体性战略。目前,河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在战略方面缺乏总体的长远规划战略,政府的相关部门及领导没有认识到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某些时候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文化未来的发展,从而导致文化发展出现滞后现象。

5.促进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的措施

(1)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郑州的周围分别是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是我国的的古都之一,其所覆盖的文化区域及地理位置在全省的文化产业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因此,应以郑州为中心,加快其周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如可通过洛阳的牡丹文化及佛教文化、开封的大相国寺及清明上河图等促进河南省文化的传播及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等手段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2)通过创新及传媒的力量使区域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借助电视传媒的作用,对河南省的电视栏目进行创新,把安阳的红旗文化、殷墟文化以及南阳的汉文化、玉雕文化等搬上河南电视台,以通过传媒手段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4]。

(3)让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四个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并在各中学、大学定期举行区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和他们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知识竞赛的开展,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学生对这几个地区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的区域文化的建设及不断发展。

(4)建立乡土化的文化传播措施。把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各地区的文化深入到本地区的文化建设及传播中[5]。让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及乡级政府都重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建设及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某些市、县、乡级地区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此外,还可以在郑州以外的地区建立具有郑州特色的博物馆,如可在北京建立类似于安阳的殷墟沙盘模型,可在广西建立具有洛阳特色的佛堂等,并通过网络使河南省的区域性文化得以有效传播。

(5)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及经济的支持对区域文化建设。通过政府的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优先支持区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的发展。

6.结语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区域文化的发展在区域文化的建设、传播及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发展中的问题、发展的意义以及发展措施等相关方面对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作了简要论述,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动画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志胜;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1,(10):45—49.

[2]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论析——以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6):47—57.

篇(5)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076-02

作者简介:白雪艳(1971-),女,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正式约束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例检验”的阶段性成果(10YJCZH058)。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已将其作为重点支柱性产业来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体发展的新动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模式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和城市决策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目前文化产业模式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区域文化产业模式是根据其地区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和文化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历史机遇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目标、方式和样态。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区域从自身优势出发,从一开始的盲目模仿型、随从型向自主型、特色型转变。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雏形正在显现,但是还存在已成为制约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如市场嗅觉不够灵敏、市场推广能力不足,使得文化原创能力方面的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和文化贸易优势;文化原创能力不强,原创人才结构单一、文化产业链前端原创不足,中端生产环节集约化程度不高,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等,缺乏品牌包装和主流文化品牌,细节执行能力不强;缺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智力要素和市场意识;智力与产业的有效结合不够,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协调,文化产业结构雷同,缺乏创新;在旅游演艺、节庆会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这将导致未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失调,为有效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加快制定可行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各种特殊的区域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选择多样化的模式提供空间,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经过了11年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4—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3%,区域经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产业的贡献,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不同。本文选取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区域经济中反映文化产业的贡献)的主要变量来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该地区人口对文化消费平均支出,从事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部门数量,非盈利性文化产业机构数目,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

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截至2010年底,纳入统计的全国各类文化机构共计31.35万个,比2009年增加7776个;从业人员210.7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8万人。分类型看,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62172个,比上年增加1713个,全年收入合计696.33亿元,比2009年增长16.1%;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文化机构251368个,比2009年增加6063个;全年营业收入1244.1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实现利润403.39亿元,同比增长9.6%。按照国际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标准,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l万亿元,存在较大缺口。

文化事业费总额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323.06亿元,比2009年增加30.75亿元,增长10.5%,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36%,比2009年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4%以下徘徊且不断下降。201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集约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篇(6)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被世界各国重视并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正在迅速崛起。区域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明作为福建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努力发展三明文化产业,推动三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巨大动力。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写到,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各自擅长的领域,引领了一场席卷世界的创意经济浪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有关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总的商品贸易量的7.16%,从1980年的953.4亿美元一跃到1998年的3879.27亿美元。在英国,2001年,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125亿英磅,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在美国,到2001年,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GDP的5.24%;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在韩国,2003年其影视、音乐、手机及电子游戏4个产业都有二位数的增长,出口额已经超过钢铁。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引导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并开始成为推动某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北京市2012年产业规模去年达到1989.9亿,将近两千个亿,占北京市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2%,区县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总收益是8108亿,2012年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已经完成197亿,同比增长36.1%。2012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全市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9%。在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中,动漫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等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产业,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平均增速将近30%。①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目前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竞争,而是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而通过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主要途径。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发扬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经济基础发展和传承区域中的特色文化和经典文化,提升和进一步加强区域文化的整体形象。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创意产业链。例如以电视广播产业为主导长沙代表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为优势行业的京津豫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网络动漫游戏产业为龙头的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等。这些文化创意的发展都是能够把文化传统转变为经济价值,从而为本区域的软实力提升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直接的使命,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物质支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不仅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指导方针。

(三)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加强区域居民身份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的因素。而文化产业更是跨越了国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文化已经盛行全球,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电影市场的同时更传播着美国文化。

文化本土化,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升温而流行起来的一种文化意识,也是各个区域中实现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实现文化本土化一方面能够让区域居民了解本区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深化对本区域的文化认同,增强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能够为文化产业的继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条件,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例如,西安的古都文化、福建的武夷山茶文化,三明的沙县小吃文化等等。只有让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对其当地身份具有认同感,才能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其区域文化形象,从而提升其在文化上的“软实力”,最终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占据竞争优势。

综上,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区域文化的构建以及区域居民的身份认同,为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促进区域内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区域的软实力水平。

二、三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认清区域的资源优势

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关键是充分认清区域的资源优势,并结合区域的独特资源,确定区域文化产业重点发展行业。

三明现有泰宁金湖、将乐玉华洞、宁化天鹅洞、梅列瑞云山等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泰宁古城、永安安贞堡等历史古迹;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沙县小吃文化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沙县肩膀戏、泰宁梅林戏、傩舞等别样的民俗风情资源。如此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决定了三明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深入开发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率。

(二)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同质化、同构化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速度。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文化产业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与竞争优势。文化就是差异,这意味着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通过深度挖掘和开发三明地区的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可以大大提升三明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

目前三明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并不明显。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三明地区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沙县小吃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大多以博物馆、展览馆等陈列的形式存在,没有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三明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也大多是处于初级开发水平,缺乏文化内涵,属于生态观光的层次。依据异化发展策略,三明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可以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名山名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整理一些民间传说、重现名人名事的方式来增加生态观光景区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在这些名胜风景区融入客家文化风情民俗,展示客家特色饮食、服饰、建筑文化,并设计一些让游客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使游客既欣赏了秀丽风景又感受了特色民俗文化风情,也让游客从静态的观光式旅游变为了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旅游。

(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品牌意味着特色、影响力和竞争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要走品牌化的道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明的文化品牌不多,除了品牌泰宁金湖比较知名外,其他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均未形成品牌。三明可以以泰宁金湖为龙头,整合资源,开发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为主题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树立精品意识,利用三明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打造客家祖地特色文化品牌。塑造泰宁金湖与客家祖地成为响亮的品牌,利用其辐射作用,带动三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三明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与区域特色。

(四)有效延伸产业链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和互动效应,创造巨大的附加值。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产业链经营。文化产业的产品可以进行有效的产业链延伸,比如说可以将一部经典动画片可以做成电影、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等其他不同的产品,也可以开发制作这部动画片的文具、服饰、食品等衍生产品。美国迪斯尼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涉及影视、音像、游戏、出版等多种行业的产业链,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短、规模小。以三明旅游产业为例,区域内的旅游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大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住、乐、购等高附加值环节较薄弱,没有形成吃、住、行、玩、乐、购等各个环节都开发完整的一个产业链,极大地影响了三明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三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

三明的区域优势是秀丽的山水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色的民俗风情,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吃、住、游、乐、购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并开发主题公园、大型实景演出、大型文化歌舞等多样化旅游产品,从而促进集约发展,拓展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链,为三明地区创造巨大经济财富。

(五)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为三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以市场为基础,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与服务的支持。在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需要改变观念,将文化产业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创新管理体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平台、宽松环境。一是要增加活力,以市场发展为导向,政府服务管理为辅,积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的政策法规,规范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维护正常的市场发展秩序,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增加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制定相关投资、融资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快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四是要完善人才机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多方位、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地区的企业、专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来培养人才,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外来人才,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结语:

三明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认清区域的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有效延伸产业链、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等相关举措,可以提升三明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突出区域优势,更好地推动三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

本文系三明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项目名称基于区域特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三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项目编号Y1202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趋势.来源:中国渭南网http:///life/gdxw/201303/t20130301_512058912.shtml

[2]陈少锋,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4]蔡静、杜建国,浅议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8.

[5]陈少峰,区域文化战略与文化产业模式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3.

篇(7)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56-02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立足市情,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突出地方特色资源,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为重点,不断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业态,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2013年1-6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9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5%。

一、福清区域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

福清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带,在政治、人文、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区位优势明显

福清是著名侨乡,现有海外华侨近90万人,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区位近台,最近处距台湾仅84海里。多年来,福清充分发挥侨多台近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以侨引台、以侨促台、侨台民外共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子。依据《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福清定位于福州南翼发展区,将承接福州市的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使得福清成为福州连接平潭的交通要道和桥头堡,也是平潭得以倚靠的天然腹地,为福清对外商贸交往提供便利。

(二)民间资金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福清乡亲走遍大江南北,成为国内最活跃的创业群体之一,现有近30万福清乡亲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积累了雄厚的民间财力。截至今年1月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约759亿元,使福清成为投资兴业的重要合作平台。

(三)文化资源丰富

福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剧)之乡”、“福建省文化先进县(市)”。文化资源涵盖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历史遗产、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尤其是特色文化资源深厚,有以“梦文化”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石竹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瑞岩弥勒造像及龙江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水利工程天宝陂、明代利桥塔和黄阁重纶、清代东关寨、瑞岩摩崖石刻,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之一黄檗山万福寺,南少林寺遗址,以及闽剧、石竹山梦文化、宗鹤拳、板凳龙、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

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福清的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而且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发展也不均衡,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有待时日。

(二)知名品牌偏少,创意能力偏弱

缺乏龙头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而且基本立足于传统业态,新兴产业业态即富含创意能力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形态发展不够,导致文化创新能力较弱,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域性资源过于依赖。

(三)产业吸引力不强,高端人才不足

文化产业整体的集聚要素,对资本、技术、知名企业等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制约福清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区域产业关联协同效应不足

文化产业与既有产业如现代制造业之间缺乏整合和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三新”领域的开拓能力不足,产业门类协调不足,限制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三、推进福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发展体系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从培训骨干企业、简化审批手续、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着手,通过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拉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同时,在土地供应方面对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消费文化产品。二要增强资金投入。探索包括财政补贴、担保费补贴、股权投资等在内的多种融资方式,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要培育人才。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在户籍、职称、住房、收入分配、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有实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来融创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支持福清文化产业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产业专业教育,加强高端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奖励机制,设立文化产业贡献奖,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各类创意、创新、创造类型的活动,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深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一要抓“立足点”,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林则徐、叶向高等历史名人,十番音乐、舞龙舞狮、提线木偶、勾头打击乐等民俗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资源转化。加强对东关寨、鳌江宝塔等文化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加快推进永鸿文化城、石竹山5A级文化旅游景区的项目建设。二要抓“增长点”,盘活休闲旅游资源。分期分批推进滨海文化旅游带建设,着重要挖掘海口古镇文化内涵,加快三山温泉旅游项目开发,提速东壁岛旅游度假村二期工程建设,启动滨海文化旅游带的开发。三要抓“支撑点”,实现市场服务与旅游要素对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做好旅游、会展和商务活动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服务消费高地。

(三)项目带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篇(8)

[DOI] 10.13939/ki.zgsc.2015.03.1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就在不断地经历着变革,经济逐年增长,但是在我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最主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完成经济方式的转变,而且在目前,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社会,而且在未来必将向着创意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了“再结构的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能单单靠企业自身解决,更多是涉及到了文化和人,也就是创造力。当下的形势就是产业集群已经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而且这种文化产业的聚集已经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契机,这是由于产业聚集有其波及范围和关联性。特别是我国的“十二五计划”更是给予了文化产业一个新的高度,明确的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且在发达国家,这种转变已经被普遍的采用,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1 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

1.1 产业集群的研究史

对产业聚集的研究,其实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是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产业集聚的区域规模经济效应,而且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产业集聚是具有其最佳规模的。到了1956年,有学者研究成果显示,空间发展以不同的强度首先会出现在一个增长点上,之后便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由于产业集聚是具有关联性和波及性的,所以在这两种效应的影响之下,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这名学者于此同时还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这是研究史上首次提出来的。其实真正的“集群”的概念是在1990年提出的,这一概念形象地解释了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并且指出了这个概念在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此领域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2001年,有学者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从跨学科的角度着手,研究了企业的地方集聚与区域发展是如何关联的,并且指出了我国在目前区域发展的理性的选择就是产业集群。直至今日,我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在该领域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成果也越来越成熟。

1.2 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

早在1982年,有的经济学家就指出,文化产业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上具有外部作用,而且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甚至要远远的高于对GDP的贡献率。2002年,有经济学家通过对OECD国家1980年-1996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论证,发现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通过对美国48个州的经济数据的研究,论证了美国的企业的投资模式是通过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改变的,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另一个层面上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拉动经济具有强大的作用。除了这些以外,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在发展经济和繁荣市场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而且文化产业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我国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有其经济属性,这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创造就业机会。而且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内涵,这个属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转换、提升等途径对工业化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进而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总体来说,以上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研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对文化产业经济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分析。所以本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1 成本较低

成本较低是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竞争优势。在文化产业的集群内,不论是自认资源还是运输成本,不管是劳动力的成本还是公共产品的共享,这些都能带来成本的节约,最终导致了集群的成本较低。在文化产业的集群中,大量的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这样的模式就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给集群中的单个企业带来了成本方面的优势。

2.2 关联产品的整体性

在文化产业集群内,基本涵盖了这个行业的所有环节,基本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在这个集群内,既有研发设计、还有生产制作,另外也具备不可缺少的销售与信息反馈。如:陕西省整个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全部连成一个整体,企业之间在完成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专注制作一个环节的企业在其从事的环节内能将工作做得更好,专业化程度也就更高。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能促进行业的向前发展。

2.3 创新优势

在集群内,往往聚集了这个行业内的精英人物,许许多多的新技能、新技术、新创意都是从这里产生的,而且由于集群的集聚性,使得这些新技术和新创意能在第一时间内在集群内迅速传播。而在文化产业集群内,人们的交流不是很正式的,这种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除了能及时的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及时的受到反馈,另外在交流中,往往是获得新点子、新创意的最佳途径。

2.4 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外来资本的投入

以上的文化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众所周知,产业聚集在某一空间,就会在该区域形成一个大的专业市场,而该集群就会成为该行业产品的小手机塞纳第,进而形成巨大的市场。一旦形成规模,规模形成市场,这就会引起外部投资的注意,进而获得来自外部的资本,这样文化产业集群就不单单是产品市场,更是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这种优势才是最具竞争力的,而且不能超越。

3 举例说明我国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

我国中西部的文化产业基本是以重庆、成都以及西安为代表的网络动漫产业的西部创意产业区和以湖南长沙为代表的电视广播行业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本文主要以我国西部某省的文化产业为例进行说明。

该省是我国西部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1是该省的三次产业与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系数表。

分析表1数据可以得出,该省的文化产业的生产以及服务业对工业与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较大,说明该省的文化产业正在处于向外扩张的迅猛发展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业产品进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而且通过分析该省四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力系数得出该省的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与第三产业相当,但是还是小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且该省的文化产业受经济发展的推动较小。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该省的工艺美术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力靠前,说明该省在以上这些行业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推动支撑作用。另外,该省的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的影响力较小,这说明该省的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推动作用。除此以外,该省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居中,说明该省的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动作用和推动作用还未显示出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文化产业几句的关联性和波及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所有产业里是最高的,这显示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我国中西部的文化集群现在的影响力还是较弱,但是也都处于向外扩张的迅猛发展阶段,虽然不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是其影响力却在一天一天不断地加大,最终,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会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宏,王泽强.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及培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2]刘立云.中西部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1).

篇(9)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5―0118―04

一、湖南文化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取得巨大成效,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和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挑战,湖南文化产业在结构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不断优化。

(一)湖南文化产业行业结构

湖南文化产业结构在2004―2007年,出版、广电等核心产业均有小幅度上升,分别为168亿元、85亿元。其中,文艺上升幅度较大,由1%上升到13%,达到129.62亿元(见图1)。出版、广电等主导产业所占市场份额仍很低。相关文化产业等产业虽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湖南文化产业在国际上处于产业链中下游不利地位。

(二)湖南文化产业层次结构

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5:34:41,相比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水平42:18:40,“核心层”所占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层”、“相关层”比重较大。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动漫产业、网络产业等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湖南文化产业虽规模较大,但多处于产业链下游,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

(三)湖南文化产业区域结构

2007年,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20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8%;湘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14.9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见图2)。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沙。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二、湖南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本质上是正确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潜导产业以及关联产业,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结构适时和顺利的转化。

(一)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集中度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度量指标。该文选取基尼系数测算产业集中度;通过比较哪些产业集中度较高来确定主导产业领域以产业增加值指标测算文化产业是否处于规模经济,即测算随规模扩大,产业增加值和利润是否有上升趋势。据测算,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利润,随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表明湖南文化产业已出现规模经济(见图3)。

分别回归出湖南出版产业及湖南广电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为:

y=1.017x2 (1)

y=-1.420x+3.86x2

(2)

基于以上方程可计算出湖南出版产业及湖南广电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40、0.577(见图4);而美国出版产业、广电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93、0.438。表明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产业集中度较高,据测算,近年来,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随规模的增加,其相应的产业增加值和利润都呈上升趋势。因此,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出现集聚倾向,但这种集聚是畸形聚集,部分是由于政府干涉文化产业市场,导致资源聚集于长沙,其余地区基本不生产,最终导致产业布局没有产生集聚基础上的扩散效应,不利于地区的相对平衡发展。

分别回归出的湖南文化艺术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及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如下:

y=-0.26x+0.97x2 (3)

y=-1.1x+2.39x2 (4)

基于以上方程可以计算出湖南文化艺术产业基尼系数及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基尼系数为0.193、0.24(见图5);而美国文化艺术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基尼系数分别为0.398、0.372。因此,湖南文化艺术产业集中度较低,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集中度稍高。以上结果表明,湖南文化艺术产业仍没有充分发展,而湖南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已出现集聚倾向。这与湖南省发展目标与定位相符,即湖南将建成中部休闲娱乐发达省份。

回归出相关文化产业洛伦兹曲线方程如下:

y=0.13x+0.9x2 (5)

以上方程可计算出湖南相关文化产业基尼系数为0.365。表明湖南相关文化产业集中度较高。据测算,湖南相关文化产业已出现集聚倾向,但仍相当分散。这是湖南省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相关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因此导致相对的分散。

综合以上分析,湖南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及相关文化产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且出现集聚倾向。因此,可以确定湖南需重点扶持出版产业、广电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鉴于湖南发展状况,在将来一段时期内,需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二)潜导产业选择

湖南原创动漫产业产量继续保持领先,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湖南生产获得播映许可证的电视动画片共38部2612集27993分钟,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继续稳居全国第一(见表1)。2006年,长沙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53.7亿元,原创动漫节目生产总量占全国35%。

虽然,湖南动漫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市场占有率仍很低。2007年湖南动漫制作2713集,但播出高达39821集,节目播出的本地制作比例仅为6.8%,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发达国家占领。因此,湖南动漫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大挑战。

因此,动漫产业可列为湖南潜导产业。其中网络产业虽为新型文化产业,但网络文化产业与国内外相比完全处于劣势。因此,无需将网络产业列为潜导产业。

(三)关联产业发展

主导产业与其它非主导产业通过影响力和感应度发生联系。影响力和感应度可借助于区域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表进行定量化,影响力的计算公式为:

Y=H1/H2 (6)

式中,H1代表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H2代表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Y是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Y>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依据湖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及相关原理估算出第三产业影响力系数。根据湖南投入产出资料测算,湖南文化产业部门社会影响力系数为1.024(见表2),高于各行业的社会平均影响力,即湖南省

文化产业整体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超过社会平均水平。根据历年投入产出调查资料动态分析,湖痈文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逐渐提高,说明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影响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引入湖南文化产业相关系数(见表3)。根据相关系数,核心层文化产业与层文化产业,相关层文化产业相关系数非常高。可见,产业各个层次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的同时,一定要合理的发展层产业和相关层产业,实现主导产业同关联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协调发展,即促进文化产业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发展。

(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的因素是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关键是区域的专业分工与发展,是每一个区域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方向集中发展,同时,同一产业不同层次可以在不同地区分工发展,如长沙核心层、周边层,从而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比较平衡协调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产业区域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沙。因为,长沙具有湖南其它区域不可比拟的区域优势、集聚优势、空间成本优势。

引入区域效应测算指标(相对劳动生产率)、集聚效应测算指标(高科技企业比重和企业数量比重)、空间成本测算指标(公路里程和邮电业务量),具体测算湖南各市州文化产业布局存在的区域差距、集聚差距和空间成本差距。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州文化产业布局条件差距明显。长沙市在产业布局的区域优势、集聚优势及空间成本优势分别为2.38、0.25和0.2、0.07(见表4),远远优于湖南省其他地区。因此,长沙应发展出版产业、广电产业等优势产业,株洲、湘潭等地区应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等层文化产业和本地具有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比较平衡的格局,优化湖南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基于以上分析,为进一步优化布局文化产业,政府应加大湘西等教育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提高落后地区职工劳动生产率,优化区域效应;采取措施鼓励落后地区保护专利,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并鼓励当地人创业,优化技术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切实改善湘西等落后地区物流系统,加强政府改革,降低交易成本,优化空间成本效应。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聚集程度不高、规模经济不明显、畸形聚集、产业布局不平衡等问题。通过与美国文化产业对比分析,湖南文化产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湖南应从以下方面努力:(1)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营建大型文化集团,改善文化产业市场结构,提高湖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2)引入外资与民间资本,拓展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加快湖南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3)政府应正确处理文化产业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增加核心层文化产业新的生产能力,攫取产业链上游空间,使不合理的文化产业层次结构和行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高。(4)政府应提供良好条件以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人力资源;营造宽松国际环境,为文化产业顺利走出去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雄浪.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7,(6):43―60。

[2]郝寿义,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70―275。

篇(10)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变,大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生产力、影响力和驱动力正以较快速度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彭翊说,2014年中国省区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格局基本未变。

影响力指数方面,前十名的省区市中,除了湖南、江西、安徽外,其他来自东部沿海地区。

驱动力指数方面,前十中有近一半出自中西部地区,可见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政府重视与支持,在迅速优化。

另外,我国文化消费整体情况优于2013年。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水平提升较大,但文化消费满意度不升反降,说明居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

彭翊说,东部地区文化消费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意愿优势明显,但文化消费满意度和文化消费环境方面不存在优势。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远高于农村居民。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意愿比较强烈,文化消费市场成长空间相对较大。

瓶颈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我国各省区市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融资难等多重瓶颈,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协调、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发展均衡度较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说,东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失衡,存在“东高西低”局面。对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不管是在资本、人才、技术以及产业规模方面,还是在市场、价值创造、品牌和品质上,由于自然条件、观念意识、经济水平、人才积累、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导致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实质性解决。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出现同质化倾向。近年,各地纷纷推出区域文化产业规划,从政府规划方面确立了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为本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树立了明确目标。然而,大部分省区市文化产业结构大同小异,地区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重点不突出,重复建设严重,没有有效实现资源互补。

文化产业人才缺口较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结构失衡、高端复合人才缺乏。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说,目前,我国文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大量的文化产业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文化产业人才供应不足。从专业结构上看,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这源于人才的市场配置效能未能充分发挥,尚未构建起契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

融资难困扰中小文化企业,文化融资发展较弱。由于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投入产出的不对称性,文化产业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不论是在直接融资方面,还是在间接融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此外,当前我国文化企业中,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规模化、集团化比例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使得大多数文化企业无法像上市公司那样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破解

专家认为,针对当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相关部门需从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元资本参与等角度采取措施,破解制约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统筹规划,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和引导各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凸显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努力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优化机制,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制定和调整相关人才政策,以解决人才结构失衡、高端符合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实施好文化产业的人才战略,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支撑体系,真正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

建立多元化资本参与的产业发展体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说,制定激励政策,完善文化企业融资配套服务体系。政府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鼓励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引导资金流向文化企业。政府作为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可以通过设立专门从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咨询的评估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等方式,化解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处置难题,以消除资本对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后顾之忧”。

相关链接:区域文化应如何发展

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彭翊介绍,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方面,综合指数领域,北京、江苏、浙江排在前三位;广东、江苏、山东排在生产力指数前三名;上海、江苏、北京则占据影响力指数三甲,北京、辽宁、青海占据驱动力指数前三名。对此人大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宁说:

――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培育科技型文化产业集群。

篇(11)

1.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是陕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省政府在繁荣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向“文化强省”的目标更近一步。

1.1在文化旅游业方面

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130亿元,占全省GDP的8.4%,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7.1%[1]。陕西的旅游业对全省GDP的贡献、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解决就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新闻出版行业方面

陕西出版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共有图书出版单位18家,音像与电子出版社9家,报纸87种,期刊265种,出版物发行单位4228家。全省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近2万人。据统计,2013年出版图书16940万册,报纸63033万份,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6%和1.4%;2013年全省新闻出版业GDP总量约为87亿元。[2]

1.3会展产业方面

陕西省展会数量占西北地区的60%。陕西的展会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约占全省的90%。每年举办各类经贸展会100多个,展览规模都在100万平方米以上。2013年度西安举办了107个展会,共接待了17.27万个参展商,有406.45万人次观众,成交额达738.9亿元,产生了62.54亿元的社会综合效益。[3]截至目前,陕西省会展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链条。

1.4艺术表演方面

2013年陕西各类艺术团体共演出2.2万场次,观众1917万人次,演出收入3079万元,艺术表演团队平均每团演出200场。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场所106个,艺术演出分成收入为650万元。[3]

2.文化产业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和内涵

在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分,也就是将所研究的对象细分到文化产业范畴,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文化产业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即: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的文化产业行为组织的创新积极性,高效配置区域创新资源,将文化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的能力。

3.陕西文化产业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将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几个区域放在一起与陕西做一个比较,陕西在区域中的整体区域创新能力处在劣势地位,而且和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不管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第一集团,还是相对较为落后的第二、三集团。[3]可见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

4.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4.1依据陕西文化资源特点,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创建特色文化产品

发展文化产业要重视合理配置资源结构,突出陕西文化特色,实施以旅游业、传播业、演出业、娱乐业、影视业、和艺术教育业等为主的精品战略。文艺演出是陕西有优势的行业,坚持走与旅游、商贸、企业集团联合发展的新路子,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娱乐项目,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业要以文化旅行社、各演出单位和剧场为基础,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吃、住、行,旅游、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集团。

4.2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对文化产业市场化体制改革

由于陕西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加上文化产业许多是从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而来,文化产业结构仍存在着很多缺陷。所以,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就要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应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经营,力求尽快做大、做强,应尽快改变现有文化企业集团单一经营模式,鼓励跨行业经营,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传媒集团。

4.3提高陕西文化产业融资能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一切有实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允许和鼓励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同时,按照国际惯例,逐步放开对外资限制。抓紧有关方面的立法工作,对各种投资行为加以规范,以确保陕西文化产业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4.4 完善人力资本运行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创新绩效能力

文化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在文化产业这种较为特殊的行业中。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企业选才、用才、育才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人才机制创新的突破口。要制定客观、公正、合理的人才绩效考评制度,进一步细化、量化绩效考评的各项指标,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通过对绩效的考评结果,来综合评价人才的品德、素质、能力和本质。要把人才评价结果与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有效地相结合,做到奖罚分明,体现人才评价的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