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加快经济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加快经济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加快经济发展

篇(1)

1引言

公路经济包含公路和经济相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近几年,我国公路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城乡经济发展渐渐统筹,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工业生产基地及其他有关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公路经济的巨大活力和生机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交通业发展,特别是内陆地区,公路客运较好的把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到一起,公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对公路的要求也在一直不断地提高。这种形势下,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2.1转变方法措施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公路经济正在进行转型,转型时出现很多不合理现象,例如:忽视人们群众利益,公路经济转型时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步骤实施进行,致使转型过程一片混乱。与此同时,公路建设部门及管理部门没有相互协调、配合,使公路工程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一些施工单位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分析如何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模式。

2.2管理人员缺乏转变意识,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然而在改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管理人员缺乏经济转变意识、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公路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与实质,认为没有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些管理人员对公路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观念守旧,不愿意或者不会创新,对公路经济的发展和公路建设工程缺乏深入了解。

2.3缺乏必要的转变机制

要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转变机制做依靠,而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失转变机制问题是否普遍,一些管理部门缺失管理机制,在实际工程管理或企业发展过程就,不能喝我国公路的经济转型机制相适应,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公路发展的有关机构,因此,在公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

3发展公路经济的重要作用

3.1可以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公路建设对其所在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路在很大程度方面可以改善地区交通条件,带动周围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很多企业发展都是用公路建设工程来带动的,公路工程可以招商因此,多数城镇都是凭借公路来带动经济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每个城镇都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和可利用资源,分析交通情况,不断优化城镇工业布局,逐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进而增加各产业科技含量,进而扩充发展规模,给地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能够加快城镇化的继承

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公路建设,公路是帮助城市和周围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公路,是促使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网点。公路能够显示城镇对货品流转的效益,可以强化城市人们劳动力,促使城镇商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县城或小城区来说,公路能够加快它们的发展步伐,加快它们城镇化的进程。

3.3促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城镇和外界距离会随着城镇周围公路经济的发展而变短,所以,公路经济能够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带动非公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城镇间商品快速流动,同时,公路周边批发市场会随着增加,带动服务业发展。某种程度上讲,公路经济发展调整了地区产业结构,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公路网能够把各个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旅游路线,带动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4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法及措施

4.1不断完善经济转变的方式

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过程中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转变方式,具体措施有:转型时一定要严格依据有关程序进行,防止出现各种复杂、混乱的现象;转型过程中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问题从人民群众角度去考虑和解决,使人们渐渐重视经济转型;努力协调好建设方面与管理方面关系,站在宏观角度看待各种公路经济发展问题。

4.2管理人员不断增强转变意识

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要获得有效转变,必须要使管理人员具有较高转变意识,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转变发展发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有关经济发展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引起一连串问题,管理人员必须注意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转变意识,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及引进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

5结束语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要得到有效转变,才能逐渐实现公路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才可以获得更好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增强他们的转变意识,逐步完善各项转变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转变机制创新,推动公路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公路经济,就是与公路有关的经济。其内涵包括公路与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安徽公路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工业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专业市场和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显现出公路经济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公路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公路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 公路经济的作用

公路经济,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公路具有集聚效应和热地效应。依托公路,带动中心城市、城镇、乡镇的建设改造,再使之成为公路网络上具有辐射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用的经济网点,城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得以充分体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盘活了城镇土地,繁荣了城镇商业。特别是各县区依托公路建设、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多方聚集旗县区城人口,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路经济,提高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公路交通的发展,缩短了当地与外界的距离,增强了非公业主的信心,带动了专业市场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商贸流通创造了条件,沿公路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类特色产品“大市场”蓬勃兴起的喜人景象。

公路建设,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就业。公路建设可直接带动40多个产业共同发展,最为密切部门是: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公路建设投资1个亿,平均增加就业机会1900个,钢材用量950吨,水泥10750吨,沥青1300吨,可产生9.38亿元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2 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2.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2.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3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3.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3.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3 建立转变机制

为了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转变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次,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稳步高效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只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带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腾飞。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向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完善转变措施,建立转变机制等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人员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建立转变机制

篇(4)

以党的*大精神为动力,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为统领,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为先导,突出抓好“工业基地建设”和“种养发展”战略,工农业齐头并进,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全力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创建以*为中心的南江经济发展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文明法治和谐新*。

二、总体目标

*年,全镇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镇GDP增长14%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7.9%以上。

到2011年,全镇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镇生产总值达到7.9亿元,比*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8%;一、二、三产业分别年均增长10%、30%、17%,三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确立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到2011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年下降14%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年翻一番以上,2011年达到780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镇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跨入全县乡镇中上水平行列。

三、项目实施

纵观全镇的总体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本镇实际,加快种、养产业发展步伐,确立农业大镇和种养大镇的整体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富民强镇发展目标。

(一)按照“以农带工”发展思路,集中精力抓好畜牧养殖业、水果种植业、蚕桑养殖业发展。

1、抓龙头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养鸡、养鱼、养猪、养鸭等传统畜牧养殖规模。要紧紧抓住国家对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鼓励政策,从我镇养殖业发展的传统优势出发,进一步发展“公司+农户”的温氏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小(二)型水库,发展立体养殖,加强养鸭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通过加大养殖业龙头项目的建设力度,带动全镇畜牧养殖的快速发展。

2、抓品种更新,加速形成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干鲜果品产业。在年内计划适度扩种无核黄皮500亩,加快1000亩吕宋芒果基地的立项建设工作,以无核黄皮和吕宋芒果为主开展产品加工研发,并以此为平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尽快形成集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逐步淘汰规模小、产品低、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劣质荔枝,进一步提升全镇水果产业规模效益。

3、抓科技推广,努力延伸蚕桑养殖产业链条。以信达蚕茧丝绸有限公司依托,以过河片为重点,大力加强桑园集中连片建设。坚持蚕树品种优质化、桑园管理标准化、蚕桑养殖科技化,提升蚕桑产业技术含量和经营水平,大力引进开发蚕桑综合利用项目,拉长产业链条,使蚕桑养殖真正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进一步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下功夫做强做大招商引资项目。

1、实施规模化,提升改造现有企业。抓好对现有企业服务指导工作,壮大企业规模、协调各种关系,保证现有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重点指导砂砖厂、水泥厂实施技术提升和设备改造,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税收。

2、立足多样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重点抓好九张塘工业基地立项建设。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优势,一、二、三产业全面开花,吸纳各方客商到我镇投资置业。重点抓好五金厂、水库养鸭等在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资金引进来留得住。

3、围绕产业化,稳定转化农业商品生产。确立工业大镇的指导思想,加强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农带工,大力开发无核黄皮、吕宋芒果、柑桔、蚕桑等农产品的加工研发,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据,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转变,做强做大一批以农业产品为主的招商引资项目,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推进步骤

推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立足我镇实际,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种养助动经济发展。我镇将按年度迈出二大步:一是*年项目的扩展和新建项目的实施;二是2009年完成项目的续建和开发建设。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形式和性质上不拘一格,可以多元并举,无论独资、联营、股份、外引,只要是没有明令禁止的与产业政策不发生冲突的要放手发展。

(一)养殖产业抓传统促扩展。养鸡业方面,以农户与温氏合作“公司+农户”的模式为主,村集体一定要做好引导,提供方便,特别是在用地上帮助专业户与国土资源部门、林业部门协调好相关手续,帮助养殖户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养鸭业方面,以我镇拥有的小(二)型水库为依托,镇、村二级要协助引进的养鸭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养鸭行业,在全镇养殖行业开创一个新亮点;水产养殖和养猪方面,财经贸部门要管理好水产养殖资源,农业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猪户整合资源,在稳量前提下适度增产,逐步壮大我镇水产养殖业和养猪业;蚕桑养殖业方面,要在现有桑园面积的基础上,引进优质桑苗扩大桑面积,和都、甘罗等村新开发的600多亩土地要作为桑园建设面积,全部实行优质化桑园建设,同时改良养蚕技术,把蚕桑项目在今明两年之内做成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

(二)种植产业抓巩固强技术。种植业项目上主要是无核黄皮、吕宋芒果、柑桔、荔枝等,现在有基础的村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管理。适度扩种无核黄皮和柑桔,今年要重点搞好1000亩吕宋芒果基地项目建设和荔枝的改良、改种,理顺销售渠道,重点加强果园的蔬花、套袋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必须巩固原有面积,同时挂靠省、市、县的科研所,引进优质果树改善果的品质,发展自己的品牌,进而成为本镇的特色项目。千亩吕宋芒基地要组织一支懂技术的专门人员进行管护,保证千亩吕宋芒果基地达产达效。

(三)工业抓重点促项目。重点是砂砖厂、水泥厂、五金厂,督促指导现有企业的规模建设,增强发展力度。充分发展种养平台,在种养产业方面引进一批加工企业,实现以农带工的稳定转化。全镇各村凡有工业基础的均可发展,没有工业基础,能引进来或村上有能人联办工业者,我们都积极支持和鼓励。

五、保障措施

我镇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现已明确,思路明晰,镇、村二级干部必须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一)成立领导机构。镇委、镇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各村、各部门也要相应成立经济发展领导机构,直接参与经济发展的领导、指挥和协调工作,推进经济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01-02

2009年,中国GDP总量33.53万亿元(约合4.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为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5.6%,居世界第二。这些闪亮的数据都说明,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前期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数量型的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汲取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陷入“发展陷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一、三个需要避免的“发展陷阱”

(一)西班牙幻影

“西班牙幻影”是指以权力支撑的财富会终成“幻影”。西班牙曾经是欧洲乃至世界第一号的经济强国。特别是在1521―1600年,西班牙强盛时期,世界贵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西班牙一样垄断了如此集中的贵金属。然而,潮水般涌入的财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 没有形成发展资本主义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形成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资产阶级,因而,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制度演进。这些黄金白银流入君主和贵族的手中,腐化了王室,摧毁了产业,彻底动摇了这个帝国的根基。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西班牙此时只扮演了“过路财神”的角色,成为“黄金漏斗”。

“西班牙幻影”说明,只积累财富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进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是昙花一现;不激发和维持人们的创新力,一个国家的繁荣就不会长久。

(二)拉美陷阱

所谓的“拉美陷阱”,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种现象。

大部分拉美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受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型和线性发展理论的影响,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国资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到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全面“起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突破1 000美元大关,有的国家人均GDP达到1 500美元左右。在短短的十多年内,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400多美元一下提升到1 000多美元,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

然而,“拉美奇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进入80年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90年代后期,拉美地区经济严重恶化,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的增速双双下跌。整个90年代,拉美国家GDP和人均GDP虽然略高于80年代,但远远低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奇迹”时期,以至使人们认为是“难以跳出的拉美陷阱”。

(三)日韩困境

日本是世界专利大国。在很长时期里,人们一直认为日本只是一个极善于模仿并消化吸收的国家。究其原因,这和日本专利的类型是有关系的。日本专利大部分是二次专利,或者叫派生专利,这种专利是在引进欧美国家的原始专利的基础上,经过再创新而形成的。这样的专利需要依赖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持,每年全世界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50%属于美国,40%属于欧洲,因此,日本的基础理论严重依赖欧美。这一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传统产业和核心技术由欧美国家向日韩转移,由此造就了日韩的飞速工业化,使世人震惊。9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某些结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进行了重新诠释,因此,在信息技术上,欧美不再向海外,主要是日本转移其核心技术,从而使欧美国家在信息技术上居于垄断地位。此时的日本经济就缺乏了基础理论的支持,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创新源泉。日本从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一路走低,其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迅速下降;韩国的现代公司、SK集团也纷纷出现经济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日韩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这和这类东亚国家缺乏作为经济大国所拥有的技术支持力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企业和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仍然以政府为主导,一个个“大企业和超大企业”缺少创新、创业的激励,技术多停留于模仿层面,缺乏企业核心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得原本飞速发展的日韩经济陷入了泥沼之中。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避免陷入“发展陷阱”的根本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外部性理论到产权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现实资源环境挑战的积极回应。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经济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依托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即三个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提高和各产业内部以及各产业之间的优化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因此,应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避免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推进工业由过多依赖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发展的进程。第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成长链。第三,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国际上跨国资本继制造业转移之后向中国产业转移的一个新领域,而且是扩大“内源性”需求、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模式

传统发展方式的缺陷不仅在于片面追求外延扩张,而且在于资源的一次性使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 为原则,使 “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循环往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须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企业层面,打造循环型企业;二是区域层面,打造循环型区域或城市;三是社会层面,打造循环型社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机制而不是按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来发展循环经济。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联,要创建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资源约束,而是制度约束。主张看待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必须结合制度环境。改变传统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继续深化改革,以形成推动乃至于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是因为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严重偏低。地价低,水价低,能源包括电价低,许多矿产品价低,大都与其价值严重背离,造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粗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任理轩.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论经济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2010-04-07.

篇(6)

二、利用海西经济政策加快抚州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利用地缘优势发展物流业

抚州东面与福建省接壤,西面邻近京九铁路大动脉,南接赣州达广东,北接上饶通浙江、江苏和上海。抚州是江西省11个设区市中距省会南昌最近的,仅90公里,也是江西省通往福建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门户,是连接海西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大通道。随着海西战略的实施,抚州交通环境取得了极大的改善。作为江西对接福建最前沿的抚州市,有资溪、黎川、南丰、广昌四县与福建省南平、三明两市的光泽、邵武、建宁、泰宁四县毗邻,福银高速公路通车,打通了抚州到福州的交通瓶颈,只要五个小时便可直达福州。已开工建设的向莆铁路更是搭起了快速入海通道,届时只需三个小时就可直抵海峡西岸。

依托向莆铁路、鹰厦铁路、福银高速公路、鹰瑞高速公路等入闽交通枢纽,发挥抚州连接海西与内陆地区的“交通大要道”作用,努力发展抚州的物流业。完善以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物流中心为骨干、以配送中心为基础、以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网络体系,形成服务国际物流、服务区域物流、服务配送物流的物流企业体系,建设以打造开放、标准、高效的市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主要任务的物流信息体系和专业化现代物流网络,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物流运输格局。

(二)工业的发展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2009年抚州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9.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7.8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17.3%,三次产业比为21.7:47.3:31。2009年江西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98.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890.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2600.6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51.2:34.3。比较而言,抚州市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增长速度也较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江西省略低,但差别并不明显;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增长速度也低。由此可见,抚州的优势源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明显落后于江西省,也就是说,抚州经济落后的根源在第二产业,即工业领域。

虽然抚州市已初步形成了医药、纺织、食品及食品加工、机械电器、化工建材等五大优势支柱产业,但都没有形成对工业经济拉动强劲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普遍偏短、产业层次偏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抚州市尚无一家大型企业,中型骨干企业偏少。加大市场整合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是抚州工业发展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抚州的农业基础较好,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基地,年产粮食50多亿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多亿斤。抚州四个县(区)中的南丰、广昌、崇仁、临川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蜜桔之乡、白莲之乡、麻鸡之乡、西瓜之乡。抚州生态条件优越,农业特色鲜明,已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完全有条件借助海西这一国家战略“推进器”,把抚州建设成为海西经济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区。

抚州的农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今后应更注重推进抚州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着力加快南丰蜜桔、太空白莲、木竹林产等十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强引导,促进花卉苗木、资溪白茶和有机大米等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实施品牌化经营模式。抚州市已经有黎川茶树菇、东乡黑羽绿壳蛋鸡、崇仁麻鸡、南城麻姑鲜枣4项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今后还将继续申请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获得此项保护,同时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利用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出口来积累资金,扩大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为进一步承接海西产业转移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海西核心区其它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人员交流,寻求更多的发展渠道与机会。

(四)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一个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外汇,带动交通、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抚州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俗众多,名人辈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红色、绿色、古色兼备,但最有特色的还是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两方面的资源。

篇(7)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09-0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十报告同时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必须对其进行优化调整。

第一,外向型发展难以持续,突破国际市场依赖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4.2%下降到2009年的9.2%。有权威机构预测:如果没有2008年政府4万亿的投资拉动,200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只有1%。之所以影响这么大,根本的原因在于“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的传统发展方式。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的外部需求受到极大的制约,而同时我们的国内需求又没有跟上,经济自然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当前,全球仍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状态之中,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还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对国内市场大力保护。我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2012年共遭受23个国家启动的84起贸易救济调查,增幅达16.7%。要突破国际市场依赖,就必须加快转变“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突破资源环境制约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1.6%,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全世界的比例达到21.3%,钢铁消费占45.4%,铜占43%,水泥占54%。这种态势不改变,十几、二十年后,全世界的能源资源也不够我们一家使用,全球公认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也不能满足我们一个国家的需求。资源、环境问题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固然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现实国情有关,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总理强调,“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富裕环境退化也不行。”要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改变“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

第三,国际竞争力不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国际竞争力并没有相应提高。由于缺少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我们很多产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只能赚取微薄利润。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发达国家是靠脖子以上的部分,靠头脑、智力、知识产权赚大钱,而我们只能靠脖子以下的部分,靠手、脚、体力挣小钱。

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当前,为了形成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竞争新优势,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抢占世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转变“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需求正向全面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人们在对一般商品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大幅度上升;在物质需求继续提高的同时,对环境的需求、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近年来,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时有发生。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宁波、云南昆明都引发了大规模,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2013年1月,北京的雾霾天气多达25天,空气严重污染。网上也出现一些流行语:“十面‘霾’伏”、“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厚德载‘雾’,自强不‘吸’”、“千里朦胧,万里尘飘”,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对生态产品的迫切渴望。总理强调:“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包括在发展中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但传统的“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发展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是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是人的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必须加快转变。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一)调整需求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主要依靠出口来拉动,2012年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达47%,这样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还过分依靠投资来拉动,直接表现就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2010年,我国投资率高达49%,而居民消费率则只有34%,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至少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没有出口和消费的支撑,必然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目前,我国粗钢产能9亿吨,实际产量只有7亿吨;船舶制造能力有1.2亿吨,而全球需求加在一起也只有8 000万吨;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超过3 000万千瓦,高出国内需求一倍以上。第二,会带来通货膨胀。因为过去我们大量的投资靠的是贷款。1949—2011年的62年间,人民币贷款总量是55万亿。其中2008—2011年就达到28万亿。投资靠的是贷款,贷款靠货币发行。货币发行多了,自然就会产生较大通货膨胀。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调整需求结构的角度讲,就是要改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的问题,就是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当前,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人们有钱可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个人在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负担,让人们有钱敢花;优化消费环境,让人们有钱放心花。

(二)调整要素投入结构

低端生产,成本决定生死;高端制造,创新决定成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入廉价生产要素的低端生产实现的。但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成本不断上涨。以劳动力价格为例,2008—2012年,农民工月工资水平从1 205元提高到2 290元,年均名义增长17.4%。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我国中低端生产正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低成本优势越来越小,路越走越窄。

从低端生产转向高端制造、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是创新的动力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改革。十提出,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理强调: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生产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使企业的利润不能建立在廉价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同时,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使企业的利润不能建立在“跑部钱进”——从政府手中获得稀缺资源的基础上。这样企业就有了创新的动力,也就会产生“改革红利”。

其次,要解决创新的能力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钱学森曾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总是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制度和环境。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调整要素投入的角度讲,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重点解决好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问题。

(三)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12年,我国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4.6%。这一数字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的72.5%、中等收入国家的53%,而且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46.1%。

篇(8)

信息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会促进本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为本地的信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并且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工业化。

城市信息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过去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涉及到它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公众的人文素质与生活质量,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城市内部传统制造业的水平,对经济落后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开展信息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

信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信息化以新的价值观、社会观、经济观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化。首先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上,不再是单纯的、短期的经济利益驱动,而表现为全面的、长期的、持续的知识利益驱动。其次,信息化是城市与全球沟通的桥梁,是贸易、投资、资本和人才流动、技术转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给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模式、社会发展方式等社会构架带来全面变化。再次,信息化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对信息的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有序化、高效化,带动了城市经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综合竞争能力,这对于消除城市内的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对于城市特色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强化了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科技、市场、动态经济信息等的传播和交流,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资本、规模、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而是知识。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步依赖于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生产要素。知识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不再是社会经济的辅因素,而是带动城市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它改变了城市传统经济中对资本注入的依赖,可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矛盾;同时,它确立了人才和知识在城市的新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可以促使大批高素质人才向新经济结构的城市汇聚,迅速改变城市的人才和生产者结构,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渗透可以为夕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跃升为朝阳产业,并且推动城市传统特色经济不断升级换代。

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城市与外界的交流,把城市特色经济融入全球性经济构架之中,促进城市经济的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加强了城市内的协调作用,通过各种专业网络平台将众多的中小企业联成网络、整合市场,一方面发挥了整合后的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拥有小企业机动灵活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城市特色经济劣势在信息化的作用下转化成为竞争优势。这样既提升和加强了传统特色经济产业,又将城市特色经济与整体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特色经济在信息化过程中能够生存并得到快速发展。

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软件企业的规模是指营销规模,而营销成本和售后服务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信息化能为软件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并把市场空间拓展到周边城市,从而达到共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表现在信息产业本身,还表现在信息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加快了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根本是知识的积累。因此,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和城市内知识积累的速度成正比的。

篇(9)

二、抓好统计调研分析,提供有利加快经济发展的决策建议。要把调研分析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一要主动谋划抓前瞻性调研分析。根据领导十分关注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情况,要注意超前思维,认真开展前瞻性调研分析,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二要定期盘点抓进度性调研分析。为了发挥统计观察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窗口作用,要对定报特别是季报,提出“凡报必写”的要求,即规定各专业都要撰写分析材料,使领导和有关部门经常把握经济运行的脉搏,以便及时采取对策。三要顺势应时抓对比性调研分析,要适应市领导按照“纵比上台阶,横比争一流”的要求抓好全市经济工作的需要,坚持适时进行对比性调研分析,为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抓好调控提供参考。四要抓专题性调研分析。统计调研分析成果贵在对路、及时,因此,一方面要发送统计调研课题征集单,了解领导和有关部门需要,另一方面要根据领导的要求开展调研分析。

篇(10)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是在全省上下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步伐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在我的记忆中,专门召开全省性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会议,而且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强决心。会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抓住了江西加快发展的主要矛盾,切中了我省科学发展的要害,充分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江西崛起跨越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苏书记和吴省长的重要讲话,精辟地分析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地阐述了壮大县域经济与推动全省进位赶超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辩证关系,科学地总结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对促进全省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作了具体部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对于指导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市情,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使命感。大家知道,我市是一个撤销地区建制而设立的城市,长期以来,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参与国家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过去发展的基础和资源全部在县(市),地本级主要是行使政治领导和经济规划、调控的权力。2000年撤地设市后,市本级经济从无到有。近几年来,随着市中心城区发展功能的增强,市本级经济快速发展,2000-2009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2%,特别是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以来,年均递增达18.9%,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也逐步增强。但就总体而言,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仍然是县域推动型。据统计,去年我市11个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1.8%,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78.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的8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在县(区)。这表明,县域经济不仅是市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市赶超发展、提速进位的潜力所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我们这样一个后发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定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全力以赴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优势,进一步坚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信心。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清劲足、进位赶超的大好局面和良好氛围。去年我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的增幅在全省排位都前移了5-6位,有6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以来,我市继续保持了赶超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三位。1-4月,财政总收入增长5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2.2%,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4%,增幅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7%,增幅居全省第五位。1-5月财政收入增幅都在50%以上。在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我们的总量也在不断扩大,比如财政总收入在前两年超过景德镇、鹰潭的基础上,去年又超过萍乡,地方财政收入超过新余。与此同时,的对外形象不断提升。今年,我市被命名为“江西省园林城市”;在去年荣获“2009浙商投资潜力城市”称号的基础上,又荣获“2010年度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最具投资环境城市”荣誉大奖,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在继去年9个全省性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后,今年又有全省选派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现场会、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等5个全省性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尤其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今年苏书记、吴省长、王宪魁副书记、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和洪礼和、熊盛文副省长等省领导先后多次对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苏书记在一个星期内先后两次对我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4月18日,苏书记在省林业厅介绍工作的材料上批示:多位省级领导下基层调研后讲,市工作干得实、变化大。看来,金杯银杯不如干部群众的口碑。4月25日,又在我市上报的一季度工作情况汇报上批示:真是令人高兴。吴省长在香港招商期间专门出席我市重大项目推介会,对的工作成效、发展态势、投资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使参会的全体同志和客商备受鼓舞。现在讲到,全省上下都是一片称赞,感到的发展速度之快、城乡面貌变化之大是不可想像的,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鞭策。这几年随着整体形象的提升,全省在我们这里召开的现场会多了,省四套班子的领导来的多了,省厅局的领导来的多了,外市外地来考察工作的多了,许多投资商也慕名而来,正在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整个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四套班子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更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全市县域经济步入了提速进位的快车道,呈现出四个明显特点: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以来,我市各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不断加快,总量不断扩张,在全省排位不断前移。从生产总值看,有6个县(区)绝对值排位实现前移,前移最多的县上升了5位。从财政总收入看,全市11个县(区)财政总收入全部实现了三年翻一番,有6个县实现了两年翻一番;有10个县(区)排位实现前移,前移最多的县上升19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11个县(区)排位普遍前移了10位以上,其中前移最多的县上升19位,有两个县实现三年翻两番。二是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近三年,全市11个县(区)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3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0多个;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015个,开工750多个。三是工业经济快速壮大,产业特色明显提升。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面实现了三年翻番;所有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三年翻一番,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去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崇仁机电、黎川日用陶瓷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发展壮大。四是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县(区)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普遍实施了“十个一”工程,快速拉开了县城框架,不断完善了城市功能;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点2000多个,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面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一定要因势利导,扬优成势,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认识差距,进一步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纵向比,我市县域经济有发展、有变化、有进步,已经成为推进赶超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横向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发展总量、发展质量、人均水平来看,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去年,我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为8.8%,而GDP只占全省的6.6%,这是不协调的,各县(区)财政总收入只占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的7%;GDP总量除临川排在全省第6位、东乡排在第41位外,其他9个县的GDP都排在全省50位以后,还有3个县排在90位以后;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名最高的临川排27位、东乡28位,其余县均排在50位以后,还有2个县排在90位以后;全省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有14个,宜春就有两个,一个丰城,一个樟树,我市没有一个;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区)工业园区有10个,我市也没有一个。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要矛盾是发展、发展、再发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我们要尽快缩短。为此,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没有比别人快的速度,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加快发展速度、扩张经济总量是当前我市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市本级要加快发展速度,县域经济同样要加快发展速度。今天这个会议规模很大,各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以及乡镇党委书记,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副县级以上领导都参加了,之所以要召开这个高规格、大规模的会议,是因为县域经济非常重要,希望通过这个会议,进一步统一大家的思想,进一步营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形成全市上下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牢牢把握重点,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省委苏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就一定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类不利因素,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发展。我们一定要全面领会苏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赶超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按照“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今后三年内,全市所有县(区)要确保财政收入翻一番,力争经济总量翻一番;所有县(区)要实现在全省位次前移,力争有2个县(区)进入“全省10强县市”行列。具体工作中,要始终牢牢把握“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四个重点。

一要始终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回顾这几年我市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赶超发展的大好局面、良好势头,最根本的是大力实施了项目带动战略,快速推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我们反复强调,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不发展。这次全省会议又指出,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是各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为此,我们一定要把项目带动贯穿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始终按照“四重、三向”的要求,持之以恒抓项目,坚定不移抓固定资产投资。要在持续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下工夫,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千方百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40%,力争超过50%。要从实际出发,突出抓好“五个一批”项目,即:争取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发展的保障能力;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大工业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新建一批重点城建项目,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造一批具有市场优势的产业项目,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向优势产业集中;培育一批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项目,鼓励和推动全民创业,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

二要始终坚持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产业支撑之上。缺乏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快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全省许多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县(区)经验表明: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必须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这就启示我们,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努力做到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化工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等6大优势产业,金溪香料、宜黄塑料、崇仁机电、黎川日用陶瓷和南丰蜜桔、广昌白莲、临川西瓜、崇仁麻鸡、资溪旅游等也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但这些产业规模还不大,产业链还不长,支撑力还不强,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我们要围绕这些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加大政策支持,不断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群,打造成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脊梁。各县(区)要按照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1—2个优势产业,加强产业招商,加快产业聚集,加速产业链的形成,把特色做优、做大、做强,不断壮大块状经济,使县域经济特色更加鲜明、产业支撑力更强。

三要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总量。近年来,在推进赶超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的落后在工业,差距在工业,希望和潜力也在工业。市本级如此,县区经济更是如此。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苏书记强调:全省除少数县因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不宜发展工业外,其它地方都要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不动摇,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全市各级要认真实施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工业新城的意见》,坚持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加快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提速进位。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发动机,我们一定要坚持决战园区不动摇,全力加快园区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强极。要大力提升园区承载力,这是园区建设、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扎实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档次,千方百计解决好园区用地紧张、项目等地的问题。尤其要更加珍惜和用好园区的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园区土地,切实增强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一方面,要解决土地指标的问题,形成土地等项目,而不能项目等土地。项目等土地,很多项目就会走掉。一个项目定下来,土地还要等几个月甚至半年,这个项目就不一定能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功能。项目签定后,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就不可能正常运转。所以园区建设要着力破解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难题,不断增强承载能力。关于项目用地问题,我想再强调两点:第一,我们要集约、节约用地,千方百计提高投资密度,亩均投资额至少要在100万元以上。对那些圈而不建、投资额大大低于合同约定的企业和项目,要采取断然措施,坚决予以清理。第二,要多种途径、多种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着力包装一批大项目,争取挤进省里重大项目的盘子。省里土地指标有30%的机动数,只要我们有大项目、好项目,就可以争取机动指标。必须指出,这些机动指标,有的地方争得多,有的地方争得少,有的地方没有争到。这几年的实践表明,能否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某种程度上要靠运作,靠主动有效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包装好大项目向上申报,然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跟踪问效、锲而不舍、抓住不放。要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靠大联强、资产重组、合作共建等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企业规模,着力培植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税收过5000万元的“小巨人”企业。要大力扩张园区经济总量,充分利用园区的聚集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做大园区规模和总量。今后三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要超1000亿元;着力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要力争达到300亿元,临川(抚北)、东乡、崇仁3个园区要力争达到200亿元,南城、金溪、黎川都要确保达到100亿元以上。这是对我们县工业园区的目标要求,大家要按照这些目标要求去做好规划、引好项目、抓好落实。

四要始终坚持统筹城乡,不断丰富县域经济发展内涵。县域经济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处于“城尾乡头”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战场在县(区)。各地要切实增强系统观念、统筹意识,在做大做强县本级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以县城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以乡村的发展支撑县域的发展,努力实现富县、富乡、富村、富民。要牢固树立“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的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这是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经营城市的理念。大产业,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有产业支撑。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城市经济要有支柱产业,否则就是空壳。要大力发展包括工业、三产在内的城市经济,以产业发展引领城市发展。大文化,就是要把临川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体现文化内涵,使人一走进就感受到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浓厚氛围。大绿化,就是要把森林引入城市,变园林为森林,保持一流的空气和水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使我们在城里有在郊外的感觉。大水面,就是在城市中要有更多的人工湖、人工河,打造更多的水体、水系、亲水平台,以水体现灵气,以水经营城市,以水提升品位,以水改善人居。大空间,就是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密密麻麻建房子,还要有广场、公园、绿地等老百姓休闲的空间。就县城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五大”理念,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增强吸引力、承载力和辐射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吸引更多的外商进城投资兴业。要在高起点规划、建设、管理好县城的同时,着力抓好乡镇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尤其要加大乡镇集镇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镇建设对外形象,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想,抓工作就是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只有这样,才能见成效。实践证明,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这四个方面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四个重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紧紧抓住这四个重点,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县域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三、强化保障措施,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宽松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次全省会议强调,要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放权,按照“能减就减,能放都放”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凡是能够下放给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凡是县(区)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县(区),让各县(区)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坚决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宗旨,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面向基层,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对来自县(区)的项目优先审批、加快审批,坚决杜绝“中梗阻”现象发生。执法执罚单位要坚持从严治政,切实规范收费罚款行为,决不能下达罚款指标。中央、省驻抚单位要坚持重心下移,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我深深感到,这几年中央、省驻抚单位的工作总体上是很不错的,在正确处理条条块块关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绝大多数单位做得很好,受到地方的欢迎,得到地方干部群众的称赞,为地方的赶超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几年赶超发展能有这么好的势头,中央、省驻抚单位功不可没,应该感谢大家。但是我们的发展在加速,对中央、省驻抚单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地方的发展与我们各个部门的发展是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地方发展了,我们的各个部门就有发展,地方没有发展,各个部门同样寸步难行。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工作,就要以加快地方发展为己任,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加大支持力度,做一个人民欢迎、不舍得你走的好领导。同时,要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切实减轻县乡干部负担,让他们集中精力干事创业。我们每一个部门都要换位思考,下面的工作不容易、难度很大,在市里工作的同志要关心、理解和支持县(区)工作。各个部门都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为县(区)服务的环境。有些审批能放下去都要放下去,要淡化权力、强化服务,加快办事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每一个部门都是环境,这个部门的服务工作做好了,就为我们的发展营造了好的环境,如果没有做好,就成了障碍。所以每个部门都要融入到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想事情、办实事、作决策,一切都要有利于赶超发展,一切都要有利于服务基层。纪委监察等有关部门要铁心硬手,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破坏环境的人和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篇(11)

打好调结构转方式攻坚战,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化思路,激发思想活力,破除思想障碍,摆脱对粗放发展定式的路径依赖,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氛围。

(一)调结构转方式及其内在联系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转变发展方式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前提,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调整经济结构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赢得国际经济竞争战略主动权。

(二)调结构转方式是国外存在的普遍现象

1.发达国家政府介入转方式调结构。如上世纪美国面对石油危机压力,以节能为目标、科技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型。当前美国的主要举措: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推进绿色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夯实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促进出口扩大、推进“再工业化”、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进金融监管改革。

2.发达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启示。一是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选择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及其既定条件相联系。二是调结构转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政府再适当干预转方式调结构,必要而且可行。四是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基础作用,实现有效市场竞争。五是教育发展、科技进步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决定因素。

(三)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战略任务

当前,国际形势逼人,国内形势催人。有许多复杂、重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经济结构脆弱、发展方式落后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不我待。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调结构转方式成为统筹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总钥匙或根本途径。

二、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规律

正确认识淄博实际,准确把握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科学引导我市调结构转方式。

(一)淄博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淄博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特征的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淄博是一个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化工老工业城市。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6:62.8:33.6;工业中以重化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以化工、能源、冶金、建材等为主,占工业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2006年以后比重超过80%。我市结构调整的重心在于工业结构调整。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如科教兴市战略、环境立市战略、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等,初步趟出了一条内涵发展道路,基本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的主动转型、“自费”转型。

但作为一个资源依托型的重化工老工业城市,目前仍然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够强大;资源环境压力仍然比较沉重等。在资源方面摆着一个严酷现实:以往发展所依托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铝土等主要资源已近枯竭,主要依赖外部调入,近年我市工业企业全年耗煤约在3500~3800万吨左右。来自三个渠道:一是省外购进,占75%;二是省内外地市,占15%;三是我市自产,占10%。更大的发展瓶颈在于土地约束。我市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企业搬迁改造、旧村改造以及土地整理复垦等。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路子。

(二)淄博市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

淄博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分析淄博工业化发展阶段,由此推断淄博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功能、作用、发展方向,十分必要、非常重要。国内外广泛用于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主要有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以及城乡结构,即城市化水平等四个方面,其中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指标最具指导性。近年来,淄博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9年的城市化率为62.54%,比全国高出15.9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14.24个百分点,这是淄博的比较优势所在。但尚未跨越工业化中级阶段70%城市化率的上限。按照城乡结构理论分析,我市的工业化进程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三、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1.增强政府主体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和活力。对政府来说,当前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走出认识误区,树立常态观念。(2)进一步形成有利于转调的制度性安排。(3)引入城市研发理念,加强淄博发展研究。2008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调研年”活动,效果很好。建议引入城市研发理念,整合研发资源,学习一流企业,强化城市研发。主要业务流程是:战略研究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具体项目课题申报调研论证付诸实施。为使研发人员潜心研究,应有保障和激励机制。面对山东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面对淄博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基本态势,淄博如何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合作与竞争?如何主动融入“一蓝一黄”和“济南都市圈”?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融入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淄博对策、重大项目战略与实施。

2.增强企业主体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和活力。企业是转调的主体。企业和企业化的科研院所集聚着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大企业、大院所是加快转调的重要抓手。对企业来说,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促使企业产生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加快企业转调最重要的就是面向市场需求。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市场体系,整顿市场秩序,更加依靠价值规律。

3.增强劳动者个人主体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和活力。调结构转方式的根本动力是以人为本,凝聚人心。以人为本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同志特别强调:“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表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入理解、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突出以人为本,对于打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挥工业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准确判断所处阶段和局中位置,才能确定发展战略,规划淄博未来。按照前面我们已经得出的“我市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后阶段”的基本判断,合乎逻辑的推演出两个相辅相成的淄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一是夯实工业基础、发挥工业优势,加快工业升级,强力助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并进而反作用于工业升级,城市转型。二是推动经济转型,走工业化和服务业双轮驱动之路,强力推动淄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突出城中“花园”功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发挥工业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升级。目前,可能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由于看不到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现实,不能正确认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再加上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厌恶,就误认为搞工业不如搞虚拟经济如金融业等更有前途。

2.着力加快经济转型,走工业化和服务业“双轮驱动”之路。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我市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中后阶段,发挥工业比较优势是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着力加快经济转型,走服务业驱动之路?因为:单一工业驱动乏力,而且从产业演变规律来看,我市经济又正处在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临界点上。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当务之急就是加快提升服务业。2009年我市服务业在GDP的占比只有33.6%,低于全省的34.1%。

3.发挥组团城市优势,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走产业协调、生态宜居之路。(1)坚持内涵发展道路,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历史上,淄博农业发展思路大致有以下几种:两高一优农业、质量农业、效益农业、精品农业、城郊农业、都市农业等。2009年10月召开的淄博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决策。全市上下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成效显著,形势喜人。但有些问题也需要边实践、边思考;边探索、边回答。从而消除疑虑,提高认识,创新思路。(2)加快发展淄博都市农业的几个着力点。第一,进一步完善都市农业和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机制。第二,尽快提高都市农业主体素质。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农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兼职兼业。能否在日渐稀缺的农业资源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财富,关键就看劳动者的素质。第三,加快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第四,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型都市农业。既保证农产品优质高档,达到绿色、有机标准,又能创造生态宜居环境,增加淄博城市亮点,提升淄博城市形象。

(三)重点突破抓企业、抓融合、抓人才,重塑淄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优势

要实现新突破、新跨越,重塑淄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优势,就必须打破思想束缚,创新发展思路,采取非常措施。当前要重点突破企业、融合和人才这三抓:(1)重点突破抓企业,实施政府主导的一流企业打造战略,以一流企业群为依托,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2)重点突破抓人才,切实加强转方式调结构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以人才优势构筑未来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3)重点突破抓融合,积极融入“一蓝一黄”国家战略和济南都市圈,努力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第一,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世界海洋理事会执行主席保罗・霍尔休斯:蓝色经济引领未来经济。“海洋经济等于全球经济”。沿海国家纷纷把海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东部率先发展的基础就是海洋区位优势。2009年沿海重大事件:山东、江苏、福建、海南、广西、辽宁等,都被批准为国家战略。还有早些时候的上海浦东、天津新区、河北曹妃甸等。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区域发展战略普遍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依托海洋区位优势,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成为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第二,积极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把积极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深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平台。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眼于产业梯度差异和产业互补性,制定规划,全面对接;二是鼓励和引导各区县积极参与“黄三角”建设;三是全力支持高青县发展生态、绿色和低碳经济。第三,积极融入济南都市圈建设。把加快融入济南都市圈建设,作为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次核”作用,重点在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搞好产业对接,在科教文化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快实现市场一体化;二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山东总体规划与建设: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发展城际高速铁路。以青岛为中心的青、烟、威、荣城际高速铁路已开工建设。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已编制完成,可实现与滨州、潍坊两个主要黄三角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淄博市则积极推进以张店为中心的“大十字”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统筹规划,努力完成张店――济南、张店――潍坊、张店――沂源、张店――高青的“半小时工作生活圈”建设,尽早实现淄博北部以经济区、工作区为主,淄博南部以生态区、生活区为主;白天在淄博或济南工作,晚上会济南或淄博休息等重大发展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杨冬梅,徐开金.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均衡.《湖北社会科学》.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