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工业经济的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业经济的发展

篇(1)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有了长足的进步。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省工业经济还存在不少问题,散、乱、小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所以,贵州省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企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竞争力,为贵州省今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经济成为贵州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贵州省正在加快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行计划,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朝着集群、集聚、集约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以来,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2008和2009年分别达到了1051.26亿元和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0.6%,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969.7亿元,同比增长了21.1%。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9%,2011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这五个行业对贵州省工业增长的拉动最大。

在经济结构方面,工业发展极大推动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历经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从“一、二、三”格局,演进为“二、一、三”格局,再演进到现在的“二、三、一”格局。2008年的时候,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1.9:41.8。

目前,贵州省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企业结构由单一化逐步向多样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非公有制成为新兴产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由粗放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专业且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欠发达、欠开发”还是贵州省的基本省情,贵州省工业基础差、规模小、起点低等原因严重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贵州省工业水平与全国差距大,根据统计部门统计得出,贵州省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省内各州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均衡。由此我们得出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长期影响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低、产业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矛盾突出。贵州省能源原材料丰富,但技术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上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这就导致了,在支柱产业上表现单一,同时也缺少配套产业和相关联的辅助产业。贵州省工业经济要想取得进步,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依靠外延式的简单再生产来扩大生产规模。在产品上,多表现为原材料产品,低端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缺少终端产品、高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为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短,没有拉长产业链,所以也没有延伸产品链。

(二)布局不合理且缺乏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至今,贵州省三次产业进行了三次演进,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但工业布局仍存在不少问题。贵州省工业布局分散、混乱、规模小,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结构,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国家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去等,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但散、乱、小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贵州省尚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不足,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没有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前多数企业设备陈旧、老化,造成了产品的高能耗、低附加值;高浪费、低资源利用率的问题。

(三)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比重不均

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比重过低。国有经济在贵州省占绝对优势,政府把提高贵州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国有企业身上,忽略了中小企业成为当前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政策,资金贷款等方面都优先考虑国有经济。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过低、活力不足、缺乏竞争力、政策环境不完善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并且存在小企业过多和产品结构雷同等问题。比重不均同样也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贵州省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结合贵州省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在“十二五”中发展工业经济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和政府推动,建立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体系。扩大企业规模,扩大总量,加速企业的发展,在扩大总量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贵州省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引进先进的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现实产品升级,发展贵州省资源型工业经济,在加强自己内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进外资,并加强与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延长产业链,创造延伸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完善布局并提高创新能力

完善工业布局,现实区域协调发展,在建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时候,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有效解决当前存在散、乱、小等问题。在完善工业布局之外,我们还得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建立新型工业化创新体系,加大对工业经济创新的投入力度,坚持依靠科技,大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提高产业和产业竞争力,形成知识产权、品牌、质量的新优势,带动贵州省工业化站上新起点。

(三)调整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非公有经济的比重

适当减少国有经济在整个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的投入。根据贵州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国有经济应该从战略上进行调整,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有经济可以吸收非国有的加入,现实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竞争力强劲的国有企业,应加大投入,让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核心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对部分业绩不好的国有企业,进行改组,兼并,收购,这样提高产业集中和产品竞争力,增强行业整体实力。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也要加快放开搞活贵州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加强自身管理模式,逐渐拉长产业链,增加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在贵州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让你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2009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2)

(二)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来,我县大刀阔斧地对工业进行体制改革,破除了制约发展的体制,并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整合产业资源,培育壮大了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群,培育形成了电力、机械、冶金、轻纺、医药、食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类别,奠定了我县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所有制结构也得到了全面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除马回电力股份公司、自来水公司、天然气公司属国有或国有控股外,其余企业全部民营化,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41.2%,上升到2005年的88.2%。在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的同时,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在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后,实现了整体扭亏增盈,2005年实现利润411万元。

(三)优势支柱产业贡献明显。通过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资金、技术逐步向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集中,电力、冶金、机械、汽配、农产品加工和医药业等6个行业得到发展壮大。2005年,上述6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共实现增加值4.15亿元,比2002年增长136.8%,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1.4%,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四)强优企业带动作用大。经过近几年的培育,涌现了一批贡献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产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5家,比2002年增加5家。

(五)工业技改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工业的技改投资力度,2003年工业的技术改造投资达到0.88亿元,2004年达到0.98亿元,2005年达到1.25亿元。技改投资力度加大,使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突破性发展工业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蓬安县工业由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高,与省内外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规模效益因素。我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家,在农产品加工、机械冶金、能源产业上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与遂宁大英县等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品牌效应因素。企业缺乏品牌战略思维,名优品牌开发意识不强;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较低,缺少专门的科研机构,科技进步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一批名优品牌作为支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融资瓶颈问题。部分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仍然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12月底,全县工业贷款余额为3.6亿元,比上年末净增2560万元,但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8亿元资金额仍有较大差距,“融资难”现象依然存在。

(四)人才制约问题。近年来,我县人才数量与工业经济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企业用工仍相当困难,有的行业特别是冶金、缫丝、织绸和棉纺行业用工严重不足,海峡丝绸、泰兴织布等公司生产始终不能满负荷运转,影响了企业产量。

三、突破性发展工业的建议

蓬安县工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找准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观念发动、园区驱动、产业拉动、开放带动、环境推动这五个“轮子”作为引擎,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一)观念发动: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产业、突出抓工业”的理念,形成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合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省委张学忠书记在“工业强省”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实现富民兴川,不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冷静审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我们要结合县委开展的“蓬安要发展,我该做什么”的大讨论活动,借鉴成都、遂宁、雅安等地突破性发展工业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谋划抓工业的举措,以全新的举措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一是要树立“观念是财富”的理念。新理念催生新发展。大英县通过抓大项目培育产业,抓招商引资增大工业总量,工业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了30户,完成销售收入21.2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1亿元,分别是建县时的11倍和40倍。两相比较,我们最大的差距,不在区位条件,不在资源基础,而在观念。因此,我们要发展工业,首先要树立“观念是财富”的理念,突破惯性思维,以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以新的办法来抓落实难的问题,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次跨越,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二是要树立“无中生有兴产业”的理念。近年来,我们突破发展空间的限制,找资源,借资源,放大电力能源充足的优势,引进了以航星钢铁、金鹰电化为龙头的冶金业,培育形成了一大工业支柱。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无中生有兴产业”的理念,坚定“无资源也要发展工业”的决心,整合资源,发挥产业、政策等优势,引进一批支撑有力、带动明显的新兴产业。三是要树立“强强联合兴产业”的理念。近几年,嘉宝公司坚持与重庆长安、铃木等公司强强联合,突破技术、市场“瓶颈”,取得了长足发展。要继续坚持“背靠大树、借力发展”方针,与外地的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形成一个“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合作、共谋大发展”的联合新格局,以此来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产业拉动: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1、稳步发展能源工业。把电力能源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发展,全力以赴加快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在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的基础上,确保明年上半年所有机组全面竣工投产发电;进一步加大对马电公司内部管理和技改扩能等工作力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2、扩张农产品加工业。延伸生猪产业链,全力抓好良繁体系和饲养小区建设,加快齐祥公司、七环公司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建设,达到年宰杀加工生猪100万头的能力;加快巨农公司、天杰普华公司、齐祥公司饲料生产线建设和兴华药业公司兽药生产线扩建工程。延伸薯业产业链,搞好碧溪、徐家等葛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北京荷田薯类及重庆钰峰葛深加工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延伸纺织产业链,加强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启动金华纺织公司棉纱生产线扩建工程,扩大赛克斯、海峡丝绸和泰兴纺织生产加工规模。延伸水果产业链,搞好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加快可口爽公司的技改步伐和巨农公司水果气调保鲜库建设步伐。

3、提升机械冶金业。实施“挂大靠强,内引外联”战略,做大做强嘉宝公司;发挥天府公司品牌效应,加快变速器生产线建设,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航星钢铁公司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金鹰电化公司技改步伐,完善环保达标建设,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开放带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1、依托项目抓招商。把项目工作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核心举措来抓,紧密结合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挖掘、包装和争取工作,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的“笼子”。要重点抓好齐祥食品公司饲料生产线技改、兴华药业GMP达标二期技改、嘉宝摩托车配件生产线等项目的申报工作。

2、突出重点抓招商。要将每年引进工业项目到位资金的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具体落实到县级领导、部门、乡镇和重点企业。各部门、乡镇要对照目标,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产业、项目上,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保年度目标实现。

3、逗硬奖惩抓招商。以招商引资工作实绩论英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逗硬考核。提高考核权重,招商引资工作占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60%。年终未完成任务的,采取经济手段直接惩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连续两年未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则直接对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而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则按项目规模和性质,按实际到位资金的多少分别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四)园区驱动:狠抓载体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1、拓展规模扩大承载力。针对工业园区用地紧张的实际,将县城南端周河路两旁北起清溪桥、南至河舒镇的200公顷的土地规划为工业园区,全力打造“机械冶金制造园”和“轻纺食品化工园”两个园区,扩大产业聚集空间。在规划建设新的两个园区中,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聚集、能量聚合”的要求,把园区建成县域经济带动区、科技创新示范区、项目资金和人才密集区。

2、创新园区经营管理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成立蓬安县工业园区投资开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蓬安县工业发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面向市场、盘活存量、吸纳增量、营运并举、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子,全力做好工业园区建设融资、招商引资等工作。灵活园区经营政策,敢于创新,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能源价格等方面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工业园区真正建成产业集群效益突出、带动作用强劲的经济核心区。

3、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已入驻园区的项目,要采取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协调服务、一套人马跟踪督办的办法,排除各种干扰和克服各种困难,加快建设进度,促使尽快建成投产。

(五)环境推动:强化环境保障,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篇(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已进入了工业化初级阶段,形成了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食品医药、工艺玩具、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和音像制品等8大产业,2007年8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82.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3.17%,同时造就了纺织服装业等16个产业集群,其中,纺织服装和工艺玩具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有2个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16个产业集群聚集了9664家企业,拥有了澄海区中国玩具礼品城等8个国家级区域品牌;拥有了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154件,省名牌产品48个。然而,发展到今天,这种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大量集中、资源能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过度破坏污染的现实之上的发展,已完全暴露出固有的缺陷和严重的问题。如按过去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方法措施,已无法解决已出现的前所未有的不容忽视的制约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困难和矛盾:

由于缺乏工业布局的规划,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满山放羊、发展无序、布局零乱,其后果是安全隐患四伏、资源能源严重浪费、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由于缺乏产业发展的规划,招商引资无的放矢,使资源和土地不能有效利用。闲置和紧缺并存。

由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滞后,导致工业园区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低、集聚辐射能力弱,且环保和安全设置不配套不完善。目前,全市建成63个工业园区,但规划用地面积98820亩,平均每个园区只有1568亩,同一园区有的还出现产业交叉污染的问题。其结果就是园区经济弱小,空气、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均受污染,有的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由于节约观念和意识淡薄,导致资源能源严重浪费。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园区土地利用率低,投资强度弱,土地产出率低,还不同程度存在土地闲置的问题。8个市级以上园区约12200亩尚未建设,占规划用地面积35454亩的34.41%,建筑密度约35%,容积率1.87,多数每亩土地投资不足100万元,每亩创产值多在200万元以下。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30%,与国内有的达到60%和世界较先进国家高达80%相差甚远。单位GDP电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市的煤炭、成品油、天然气等全部依靠外来调入和电力92%依靠省网输入的资源现实很不相称。

由于没有形成国际战略意识、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缺少真正具有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产业集群层次低,国际竞争力弱,依附性强,发展风险大,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付出多,收益少。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各种专利中,国外的专利申请以发明居多,占专利总量的87%,我国占18%,我市只占5.13%。虽然名牌产品数量(含驰名、著名商标)较多,但真正的拳头产品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导致企业规模小,全市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每家年产值5811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14050万元的41.4%,有的名牌企业年产值仅在2000万元以下。

由于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的配套规划和建设,导致生产型现代综合服务业发展滞后。虽然全市有16个产业集群和8个国家级区域品牌,但都没有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市场体系,造成产业集群的集聚辐射能力弱和产业链条短缺。

所以说,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方法措施,已经无法保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要转换脑筋破解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难题,重新确立符合我市工业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模式、方法和措施。

二、解放思想,怎样破解发展的瓶颈和难题

解放思想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彻底解决过去那种只讲速度,不讲质量、节约、环保、安全;只看局部,不看全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简单的发展思想问题。摒弃过去那些不符合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方法和措施,重新科学系统地思考规划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重新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本地发展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方法和措施。

解放思想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本着对人民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防止出现浮躁心理和行为,毫不留情地坚决调整和淘汰那些不符合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工业产业和工业产品。

解放思想就必须克服狭隘视野,打破传统和常规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找准影响和制约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准确破解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创造性地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解放思想就必须树立世界眼光,瞄准国际市场,千方百计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投身于国际竞争和参与国际梯次分工,努力增强自立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解放思想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强调人均收益理念,做到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特别要防止出现工业发展了而百姓的生存环境却被破坏了的问题,防止出现利益被人家拿走了而污染和工业废弃物却留给百姓的问题,让百姓在享受工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享受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社会福利。

在上述思想解放的前提下,必须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规划建设工业经济带,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切实解决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制约问题。

二是科学合理地做好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等两个规划,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切实解决工业布局零乱、产业发展无序和招商引资无的放矢的问题。

三是全力以赴推进园区经济,整合现有园区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工业经济的集约化水平,切实解决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产出率等偏低和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问题。

四是全力以赴推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工作,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解决资源能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问题。

篇(4)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选???—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程度。

2当前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化工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这三大要素作用的发挥。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化工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作用的条件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化工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

化工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重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的阶段,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上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次是很多化工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甚至把单个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行为等同于循环经济,有碍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深入推广。

化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化工企业,受生产方式转变中的成本约束,虽然从长远看来,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较高,然而由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短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多数化工企业难以完成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方式的过渡。实践证明,对单个化工企业而言,只有规模效益才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而我国化工行业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大都不具备独立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

2.2现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发展。

首先,资源定价体系不合理。自然资源价格较低,仅考虑了获取时支付的成本,既不能正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也不能反映其环境成本和机会成本。需要化工企业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在性能上不占优势,在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企业很难自主发展循环经济。

其次,公共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外部性使得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无须考虑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高低,但却可以无偿占有社会成本,于有些资源和环境的产权难以明确界定或者需要支付很高的交易成本才可以界定,使得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的过程非常艰难。

最后,政企不分。政企不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纯追求GDP的增长,对部分化工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提供“方便”,企业自身更是缺乏控污减排的意识,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3政府宏观调控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态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补贴、提供贷款、减免税费或是政府优先购买其产品等激励政策在大多数地区都不能完全兑现,企业短期投入较高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收取资源税、环境税和排污费、罚款等约束性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对化工企业进行粗放型生产和污染末端治理生产方式的处理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减量化作用,有的企业甚至宁愿象征性地交一些费用来换取随意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3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3.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化工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如果将废物转换原料的成本比新购的原料还要高,那么,企业是不会自动开展循环经济的,即使政府强制性地把产业链连接起来了,也很难运行下去,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赔不起长期的亏损。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受到成本的制约,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因此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3.2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循环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法律给予支撑,就很难形成统一行动,也很难整合有效的资源。加快立法,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不同层面:三个层次的立法相互关联,其中基本法是处于循环经济的核心地位。

篇(5)

当前,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保持工业经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地控紧、能源趋紧、银根收紧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但也要看到这次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适当,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有个滞后期,在此期间,大力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都将有力促进今后县域工业更快更好发展。同时,去年以来,各地工业投入有较大增加,这些投入存量的产出,将推动工业经济继续发展。下步,外贸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外贸拉动力将趋于增强。为此,只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县域工业经济仍将持续发展。

二、积极引导,热情鼓励

对部分企业经营者出现的畏难、信心不足等思想情绪,要足够重视,正确疏导。运用多种形式,向他们讲清这次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本质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保有压,调整结构,重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讲清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各级政府应对经济环境偏紧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引导企业经营者认清形势,调整工作思路,在宏观调控中寻找发展机遇;帮助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开展挖潜改造,实现降本增效;鼓励企业经营者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增强信心,再求发展。

三、抓住机遇,优化结构

宏观调控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订,按照“重点行业重点支持、一般行业一般支持、限制行业不予支持、禁止行业不予开办”的原则,把握“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加强引导、指导,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目前生产要素紧缺以及工业投资项目档次较低的状况,切实按照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工业发展,综合运用技术、质量、安全、能耗、投资强度等准入标准来抑制低效率、低水平扩张。重点支持能耗低、产出高、附加值高的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四、想方设法,缓解瓶颈

当前要把缓解生产要素紧缺作为推进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实施有序用电的各项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工作,鼓励企业自备电源,落实燃油供应,努力减少限电对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要想方设法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挖掘供地潜力,督促企业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征而未用的已供土地,要抓紧开发,无条件开发的要调剂给急需用地的企业;对优质大项目,要以解决农保田调整指标为重点,积极争取,力争早日供地。要进一步加强银企协调,落实优势企业、优质项目的信贷资金,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信用担保公司担保总量,扩大金融租赁业务,合理利用民间资金,努力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五、转变观念,改进管理

篇(6)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深度调整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整体处于工业结构高级化、工业增速下行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国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一、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速却明显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其总体趋势仍然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造成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采矿业和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产值的下滑,而这些重工业产业的下滑正是因为我国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燃气设施日益完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也开始进入市场并飞速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策探析

 

1.继续刺激市场需求

 

首先,国家要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仅仅体现了企业方面的成果,而综合效益还涉及对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影响,关系我国的民生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产业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设备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时还要把控好投资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资而产生经济急速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实现消费者的自由购买。同时,国家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给,使房地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市场方向发展。最后,国家要制定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降低我国进口关税,鼓励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加工度产品进行出口贸易,鼓励中间产品进口。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能够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避免贸易争端,从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2.持续引导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持续引导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家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能够迅速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与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国家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时不能仅仅专注于高端技术企业,而是更多的从要素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促进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中端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最后,国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将信息消费培养成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3.改革体制机制,实现配置优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制机制是影响其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焕发活力,催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快对工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动国有企业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国企股权结构方面的优化,实现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赢发展,进而提高工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国家要积极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垄断行业的供给无法进一步保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对此,国家应该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将一些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篇(7)

毋庸置疑,现如今,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国际经济紧张的发展形势,另一种是国内政策收缩的环境,两者都会严重制约我国工业的发展。研究表明,工业发展情况与各地区工业经济自身的特征有关,同时与一些外部环境因素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对来说,不管是国际环境的影响还是政府的调控,都会对我国工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部分地区的工业经济运行状态来看,对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真正认识到导致工业经济发展困境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分析金融危机下工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近年來,针对工业经济的运行环境来看,各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都有相同的特点,一方面是在某种层次上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挤压,除此之外在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除了这两点之外,具体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给能力与产品结构存在差异。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来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在资源的来源上主要是靠经济市场提供。工业作为能源最主要的消费行业,如果存在一些地区自给效率比较低,那么这个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工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存在困境。随着全球所有能源价格的上升以及国家将能源产品的价格不断地上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受到挤压,导致工业经济利润严重地降低。当然,企业也可以将产品的价格提高后再传递给出品厂商,以这样的形式才能减少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受到的侵害。但是,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工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些地区行业生产产品在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条件时,存在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小等现象。在整体上这些企业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上加大份额,各地区的企业之间还会运用价格高低等竞争手段。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业企业很难将产品的价格再次上涨。

第二,企业中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存在的脆弱性。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不仅与企业自身盈利有关,在一定意义上与企业自身面对困境时的应变能力与挑战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业经济中工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产品是否能长期地存在以及相关的盈利情况。关于企业中管理水平的高低,通常来讲,企业运营过程中有关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多方面体现,可以从资金的管理水平与资金周转方面来看,工业企业不具备较高的资金管理水平,针对企业周转资金的高低就可以看出企业运用资金的效率。而对于面临市场资金困难的情况来看,企业需要加强重视突破资金困难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的流动性管理水平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主要依赖于内部的融资,因此,中小型企业更容易受到资金流动的约束。

第三,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否获得盈利以及盈利多少与产品的技术含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某种角度上来讲技术含量的高低将决定着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直接测量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容易,因此,人们总是利用新产品的销售产量与研发等指标进而得出结论。现如今我国工业企业能源总是处于短缺的现象,因此,我国在经过三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后,开始提出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需要通过各种制约措施促进企业步入节约能源型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资源能源价格的提高等。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全面推进绿色社会环境,我国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无论是对于能源使用的提高还是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对于工业企业而言,都会增加成本的使用程度。目前,企业自身在没有能力负担使用成本的状态下,自然就会面临经营过程中的困难。这意味着工业企业的结构如果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境是不可避免的。

2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确保持续增长的措施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速度逐渐加快以及产业的转移,区域经济的外向度比较高,我国工业经济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进行转型,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工业经济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根据战略的角度掌握工业经济转型的方向。根据各地域内发展的不同,必须将工业经济的转型纳入国家区域发展的规划中,并且根据工业经济自身的特征来确定不同地域工业经济的转型方向。在这样的基础状态中,通过对各区域产业的转移来深化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方面的相关事宜,根据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指引工业经济进行转变,以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工业经济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现各地区之间相互协调地发展。在进行工业经济的整体结构实现优化时还需要合理地处理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产业间的联动实现转型与升级,打破三次产业之间的隔绝现象,实现工业企业与其他行业合理地相互支撑,以此来有效地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必须确保实行逐渐的转型升级模式,以此减轻工业经济的结构转换造成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的层次上确保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合理处理方式,实现各行业之间相互协同的效率。因此,这一轮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转型与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升级是实现工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效途径,从而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我国的工业经济严重地下滑,相关的产业也呈下降的趋势,相对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就业压力非常大,因此,在这样的情势下,国家应当颁布一系列措施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才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黄中伟,孙伯良,董富华.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思考——2009《中国工业经济》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09(9):137-144.

[2]李永友.金融危机下的工业经济发展困境:内因抑或外因——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工业经济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3):18-28.

[3]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篇(8)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03-03

“十一五”时期是哈巴河县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十二五”及后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GDP年均增长12.7%,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53%。“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33%,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五成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23.46%提升到2010年的56.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52.5%,工业经济拉动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和“倍增”效应。

2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哈巴河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年均增长36.53%,比全地区“十一五”年均37.48%的增长速度低0.95个百分点。5年当中,工业总产值以2010年的24.9亿列最高,工业增加值以2007年的16亿列最高,其中2006年首次突破10亿元,仅该年的工业增加值就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量的3.8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量由2005年的24.14%提高到2010年的34.33%。这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自身特点的反应,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现,更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3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哈巴河县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政策,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突出本县优势资源,加大对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力度,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6∶94。“十一五”末,全县股份制工业企业2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24%;实现工业增加值15.02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54%。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变为2010年的0.1∶99.9,2010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4 矿业经济跨越式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起“矿业兴县”的理念,坚持“科学探矿”、“规模开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地质”战略,积极主动走出去,“靠大靠强,攀亲结友,嫁接改造,借力发展”,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合理整合矿产资源,逐步构建起了“大矿业”的发展格局,以矿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全面提速,使整个县域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

“十一五”矿产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矿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持续大幅提升,矿业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完成矿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2005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2.74亿元,年均增加2.55亿元,以年均39.32%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矿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010年的55.3%;矿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58%提高到2010年的98.22%。

5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了辉煌、低谷和现在的再次发展阶段。目前制约矿业发展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矿产资源丰富和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清的矛盾,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国家的地勘投入又先天不足,县内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无法把矿产资源的优势尽快地发挥出来。

(2)工业企业行业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效益差距加大。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县域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行业看,哈巴河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6个行业大类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9%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利税总额排在末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行业的悬殊对比,也反映出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脆弱的一面,一旦矿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使全县经济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铜金属价格跌入最底谷,就是一个

实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哈巴河县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靠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等内在因素作用还不明显。除了采掘业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融资困难、职工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脆弱、活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持续。

6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增储量、上规模、深加工”思路,大力发展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增长。

(2)把地质勘探工作作为矿业开发的突破口,坚持走以勘探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勘查,谁开采,谁收益”和勘探成果有偿转让的方法,全力构建多元投资、多元决策、多元风险、多元收益的体制,形成勘探、开发、加工有机结合的机制。在地质勘探、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近年来,哈巴河县坚定不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吸收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兴县,参与资源的开发,有力推动了哈巴河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在资金上没有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下,我们要继续围绕本县矿产、农牧、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大机遇,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项目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确保哈巴河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和帮助,走出一条适合哈巴河县企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昕.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8).

篇(9)

一、千方百计支持企业正常运转

1、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企业有效信贷投入。针对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各商业银行要抢抓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加大信贷规模争取,千方百计扩大投放总量,确保每年新增贷款稳定增长,市政府将根据金融考核办法每年对各商业银行新增有效信贷投入组织考核,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2、多方争取政策性银行和信托机构信贷支持。继续深化与农发行、开行、进出口银行、国元信托等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开行中小企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贷款逐步达到授信额度;力争南京进出口银行出口企业专项贷款逐年增加;争取国元信托基础设施融资1亿元尽快到位,并推进政府、担保机构、国元信托的三方合作,扩大融资规模。

3、切实加大融资平台建设力度。争取徽商银行明年上半年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天振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放大贷款担保比例,确保年底前完成注册资本增加到5000万元,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不少于3亿元;组建千秋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5000万元,争取及早获得省金融办批准,并投入运营。

4、建立企业间隙调节基金。从今年起,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资金建立企业间隙调节基金,着力解决企业还贷应急需求,争取两年内基金总量扩大到2000万元。

5、鼓励多种方式融资。加快典当、拍卖、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积极筹措流动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利用股权融资、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票据贴现、买方信贷、出口创汇贷款、联合协作贷款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流动资金。

6、鼓励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上市辅导和发行企业债券,引导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对上市企业除执行省政府奖励政策外,市政府给予1:1配套奖励。

7、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国税、人行、财政、商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在退税计划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足额办理出口退税。

8、扩大地产品消费需求。将本市工业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市产品;鼓励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本市生产的电线电缆、数据通讯设备、交通器材、建材、水泥等产品。

二、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9、合理把握法定收费征收力度。各种法定收费项目要按法定标准下限征收,超收部分限期调整。社保、税务等部门要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适度把握征收节奏和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0、整顿规范中介机构等经营收费。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清理中介收费项目,把收费标准下限作为上限,在此基础上经双方协商再予以优惠。企业可依法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有关部门不得违规强行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对企业进行强制服务、强制收费。

11、建立减轻企业负担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减少各类会议、检查、评比,严厉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行为。除安全生产、质量监督、税收、环境监察检查外,其他涉企检查活动一律实行向市政府申报,经批准后方可检查。要建立公开举报制度,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曝光。

三、大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12、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各类项目。从明年起,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申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上报条件的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化、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项目。

1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按照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规划要求,从明年开始,市财政突出加大科技投入,确保财政每年切块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增长,高于全市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确立企业在科技投入上的主导地位,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1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各类国家或省级技术检测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以及面向行业的技术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新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国家级研究所的企业,市财政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省级研究所的企业,市财政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30万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6万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奖励6万元,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奖励3万元。凡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减半奖励。

15、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和专利申请。凡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的,奖励项目负责人3万元;列为省级新产品的,奖励项目负责人1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每项奖励3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1000元,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奖励500元。

16、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的紧密合作,加速重点技术、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凡工业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在本市实现产业化的,市财政可视每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给予2-3万元的补助。

17、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快名牌战略实施,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30万元,新获得安徽名牌产品称号或安徽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3万元。获得安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凡复审合格的,给予一次性减半奖励。

18、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争取中央和省的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将淘汰落后与技术改造升级相结合,压小与上大相结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严格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竣工验收制度和核准程序,严把环保准入关,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四、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

19、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的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由市委、市政府予以祝贺;对年实缴税金首次超过500万元、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授予“突出贡献奖”,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的奖励。

20、支持市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鼓励市区“十强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向开发区和城东工业园集中迁移,由市政府安排等面积土地置换,地上建筑物、构造物及附着物按评估价收购,并给予一定的搬迁费用补偿,支持搬迁企业新厂建设。

21、促进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对“十强”企业新上项目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该企业在确保上年税收基数和当年全市平均增幅的基础上,对其税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量的地方留成部分可享受经济开发区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入围的“成长型”企业新上项目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可按上述80%的比例享受经济开发区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

22、着力实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紧紧抓住国家促进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机遇,突出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储备,组织、筛选相关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和省发改委、省经委,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和省计划,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天长。

23、加快企业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市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开辟重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用地、拆迁、融资等难题,缩短项目建设周期。积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推进建设用地项目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将争取的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及置换、挂钩的周转指标优先保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五、加强和改进对工业经济的领导

篇(10)

2013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基础仍然不牢固。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各种影响因素有所增加,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风险进一步凸显,工业经济短期内难以获得上升的发展趋势。

 

1.对2014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1全球经济缓慢回暖,新型经济体系兴起。

 

首先,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呈现良好的势态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回暖的主体潮流。主要表现在:2013年前三季度美国制造业PMI指数高达56.4,是自2011年6月以来最高位;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基本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日本总体经济发展前景乐观。其次,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不断产生新型经济体系,全球经济环境更加复杂,金融风险系数不断加大,导致我国经济面临不确定风险随着加大。同时新型经济体系发展速度普遍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后,随着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生态和谐等经济理念的不断强化,加上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领域快速兴起,使得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趋势更加突出。一方面节能环保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技术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世界各国为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旨在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1.2国内经济增长动力趋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首先,我国经济投资趋缓程度加大,总体经济投资呈现收缩。自2006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不断增长,连续七年超过50%,投资率高达47.8%,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速将会下降。比如当前房地产虽然保持20%的增长速度,但房地产企业总体购置土地面积同比不断下降,加上国家调控的影响,预示着未来短期内房地产投资扩张的空间不大。预计2014年国家工业经济投资力度会有所减小,投资增速将会有所下降。其次,2014年国民消费总体将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发展,但难以明显提振。比如受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的影响,餐饮业消费受影响;国家对房地产执行严格调控,房地产消费受影响等。因此,预计2014年全年消费增速约为13.0%,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1]。 最后,受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因素包括:(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抬高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门槛;(2)受国际货币的影响,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利润;(3)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逐渐丧失,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等地,加上国际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迫使我国工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生产发展。

 

1.3新型经济模式的影响,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当前形势下,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必须进行经济调整,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同时电子科技、纺织工业等行业也不断面临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压力。可见短期内这些行业将会面临行业的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1)装备工业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保持稳中微降的势态。传统制造业萎缩,节能绿色产业兴起。(2)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原料工业(钢铁、水泥等)会出现回升,但受生产成本的影响,预计2014年该行业以低速增长。(3)受中央政策的影响,消费品工业经济会下降,加上出口形势复杂,医药、轻工等将与2013年保持平衡,而纺织业将会受棉花价格的影响而下滑。(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物流、网购、智能家居等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电子信息产品仍然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欲振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2]。

 

1.4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地域差别,中西部较东部增长快。

 

工业经济呈现地区特色,东部地区工业经济稳中微降,中西部地区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加上受外贸不振、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明显下滑的趋势,预计全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左右。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不断加快,促使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使得中西部经济保持良好的势态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2014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分别同比增长10.3%和11.4%左右。

 

2.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2.1制造投资利润不足,弱化民间投资意愿。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产业利润下滑、投资信贷支持力度不足、经济结构调整艰难等,使得我国内需动力不断减弱,民间整体投资意愿不强。从2013年经济发展趋势来看,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仅增长19.1%,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民间制造业投资出现大幅度回落的现象[2]。

 

2.2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抑制工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储蓄率不断下降,加上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2.3金融风险客观影响,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国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某些产业,制定和实施相关鼓励政策,加上银行过度放贷以及金融风险的客观影响,导致不良贷款现象频繁出现,十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6亿元,环比增加241亿;不良贷款率为0.97%,环比增加0.01%,呈双升态势[3]。在我国钢铁、机械等产业是不良贷款事件的高发产业,而此类产业即是当地财政的主要支撑,因此这些坏账最终由政府买单,使得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3.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3.1通过鼓励国民消费拉动内需

 

通过加快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物流产业等充分融合为一体,营造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信息消费环境,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刺激和鼓励国民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是工业生产的内在动力,而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应当结合时代特色创造出符合现代人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

 

3.2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当给予有效的政策鼓励,促使其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当加强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收费行为,通过免收税费、专项扶持、信贷支持、政策鼓励等方式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减负。此外应继续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部分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3 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篇(11)

绿色经济又叫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是新型工业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其目标是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效益目标共同协调发展,具体要求有五个转变,即工业经济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生态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双重目标,消费需求的单一目标转变为消费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的双重目标等。要实现这5个目标的转变,就要开发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产品,同时,要解决好生态保护、生产与资源、生态经济与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等问题。

 

一、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做好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工作,就要做好产品的短、小、简、轻、薄等方面等工作。

 

(一)初始化时间和过程短的产品研发与生产

 

短是指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效能,减少产品使用时的初始化时间和过程,进而实现节省材料、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使用成本的目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速效充电、速效冰柜、速效空调等新产品。

 

(二)体积小的产品研发与生产

 

小是指产品体积的小型化,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和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或工艺创新,缩小产品的体积。体积小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可以延伸到上游或下游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同时也能缩短产品生产时间,进而实现节省能源、减少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如掌上电脑、微型耳麦等新产品。

 

(三)简约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简是指产品的结构、构件和数量的简化。在确保产品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简约化是提高产品构件或数量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也能延伸到下游生产共计和生产设备的简约化组成。产品容易组装、拆解、维修,简约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能减少生产时间、简化生产过程,简化生产复杂性。

 

(四)轻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轻是指产品的重量具有轻型化特点,在保证产品使用价值不变或有所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轻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也能延伸到上游或下游生产设备的轻型化。轻型化产品具有能耗低、耗材少、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特点。

 

(五)薄型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薄是指产品的薄型化,此类新产品有利于集成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如液晶显示器、微型电子仪器等新产品。

 

(六)新产品的综合研发与生产

 

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有些产品难以小型化,如钢琴、办公桌椅、冰柜等产品,但研发过程中可在其内部构件和使用持久性上做好工作。不一样的产品具有不一样的使用性能,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分别对短、小、简、轻、薄中的某些特性做出合理的选择。但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绿色工业经济目标对新产品研发与生产的要求。

 

二、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特性

 

绿色工业经济产品除具有短、小、简、轻、薄的特性之外,还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特性。

 

功能特性主要是指产品短、小、简、轻、薄的工业与生态设计的最优组合,工业与生态技术的最优组合,产品功能与生态效能的有机结合,产品功能、消费特点与环保特性、生态特性的最优组合。造型特性是指产品的功能性和外观构成的视觉情况,能使人快速意识到产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主要有产品外型、产品功能与绿色环保的统一,产品材料、色彩和生态环境三者的视角统一。色彩是人们对商品的认识,是人们审美的标志,对产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环保价值的判断;不同的色彩结合产品的质地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绿色品位。绿色工业质量的特性主要有五个,一是资源利用率高、生态保护性强;二是原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可再循环,废旧产品的回收和利用也可再循环;三是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使用化学物品,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不使用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材料;四是生产过程清洁,不使用能耗高、污染重、耗材多的材料,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五是营销过程构建了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够实现产品的全过程跟踪调查和用户反馈,随时调整产品生产与使用的环节,使之与生态环境等相适应。绿色工业质量主要是指工业质量与绿色质量的有机统一,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产品按照绿色工业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对环境的保护,进一步适应生态经济目标,符合安全、卫生、健康等指标的达标要求。

 

三、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经济效益

 

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除了要符合其特性外,还要将工业经济有效的与生态经济结合起来。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体现其经济效益:

 

(一)产品的市场需求

 

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要以市场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如果产品没有市场需求,则产品就失去了商用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具有相互拉动的特点,只有全面调查、深入分析市场需求,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才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产品的生态设计和工业设计结合

 

生态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产品的研发和使用周期的各个环节的适应生态和保护环境的能力,相对缺乏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构建能力;而工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产品的生产技术、使用价值和功能,相对缺乏对适应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科技手段。二者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存在很大差别,生态设计的成本和生态经济效益相对于工业设计都比较大,但所产生的成本和生态经济效益属于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因此,企业要通过设计整合和资源与材料的分析与整合两种途径提高两种设计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三)产品的清洁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经济性

 

产品清洁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消灭污染、提高资源和原材料利用率,在整个过程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适应性。企业一部份经济效益通过减少原材料使用和降低耗能所实现,企业的一部份经济效益被社会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共享。产品工业生产的目的主要是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生产,给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因此,企业要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整合、采用先进工业和设备、优化配置清洁生产和工业生产要素来提高两种生产相结合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