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2: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音乐鉴赏课堂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

篇(1)

高校音乐是艺术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质较强,也是大学生重要专业课程。高校的音乐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加强学生乐感以及音乐原创能力。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音乐知识变得更生动具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节奏变化,为学生带来视听享受的课堂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艺术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更多原创作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更具体化

音乐的具体节奏能够充分给予人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享受,音乐相对于其他课程,内容上更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上更多元化。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将乐谱都采用大面积的板报形式进行教课,即使借助于音乐弹奏乐器也没有办法带来全面的视听享受,学生只能了解认识基本音乐知识,并不能充分感受音乐自身的魅力特点。

(二)促进学生效率提升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视听结合所获取记住的知识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这种科学有效的数据调查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提供了有力保障。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生动表现形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音乐教学,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三)增强音乐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就等于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对学习成绩造成严重影响,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极大程度的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兴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理论历史方面的教学大多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大部分学生敷衍应付的心理比较严重,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将枯燥无味的音乐历史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出历史人物、历史乐器以及历史音乐作品,多种形式的展现更加详细的诠释了音乐历史内容,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

(一)在理论知识的应用

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进行授课,将相关知识要点全部记录在黑板当中,学生主要注意力全部用在摘抄课堂笔记上,严重忽视了教师所讲的相关音符、节奏以及调号等内容,影响听课质量与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将很多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教师通过具体的音乐教学软件帮助提升教学效果,在讲解相关知识要点时通过软件的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多媒体现场演示不仅节省了教师书写黑板笔记的时间,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演唱练习的应用

演唱练习对学生音乐学习至关重要,也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演唱练习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音乐学习情况,以及对相关音乐节拍乐律掌握程度。传统的高校演唱练习教学中,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利用钢琴伴奏,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节拍、乐感以及发声等方面的指导,长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并且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可以有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演唱练习平台,有很多专业的练习软件,不仅师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在线互动,还包含数十种音质调试与声音特性联系,可以为学生带来综合练习。

(三)在音乐鉴赏的应用

音乐鉴赏简单说是针对某一音乐作品的整体欣赏,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对其作出相应的听后感与评价,他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基本意识统一的行为活动。音乐鉴赏在高校音乐课程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能够将艺术情操贯穿学生整体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加强音乐节奏感,对将来学生自主创作音乐作品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高校音乐课堂中可以看见电脑以及智能投影机等先进多媒体设备,由于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存在落后,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但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电影、视频等形式的展现,现场向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演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极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全面了解音乐给人内心带来的情感影响,通过音乐可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主要情感,能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本身内涵,将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有效结合到一起。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学生可以将学到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与鉴赏课堂中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充分的运用到日后原创作品当中,提升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促进高校学生音乐素养全面提高。

篇(2)

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对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就此,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关于赏乐随笔的作用

赏乐随笔通常被认为只是音乐鉴赏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实,笔者认为,赏乐随笔应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以乐载道,以美育人”的作用,是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一种高效教学形式。

1.赏乐随笔,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音乐是瞬间艺术,稍纵即逝,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和声、调性色彩等理性的音乐要素很难用感性的方式表述出来,而教师对音乐知识的理性呈现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赏乐茫然,故此时教师通常会为了“感”而舍弃“理”,以至于对音乐作品的教学和学生的感悟处于浅层、表象的认知状态,无法深入到音乐作品的灵魂深处,当然也就无从感受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情感。而此时如果引导学生用写赏乐随笔的形式来分享赏乐之感,则教学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学生可以从自身体验中找到与音乐作品的共鸣。这种随乐而动、由心而生的赏乐情感往往是有感而发、有据可依、有真情做支撑。因此,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写赏乐随笔能够将音乐灵感赋予学生,能够使学生的鉴赏才能得以逐步产生“量”的嬗变,“质”的飞跃,使学生的音乐理解层次向系统和纵深发展……

摘自学生随笔:《希伯来的天堂》――赏《辛德勒名单》主题曲有感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心灵感到极大的震撼。更使我震撼的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曲。伴随着小提琴忧伤、如泣如诉的旋律……

哀婉动人的旋律,描述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的心路历程。……随着辛德勒接过戒指的动作,影片主题旋律再次响起,将画面中的感人气氛推向了。在画面以形象、精练的电影语言表现内涵的同时,音乐也用从主题发展出的悠长、绵延的旋律线表现了辛德勒与他倾尽全力救出的这一千多个生命之间结下的难舍亲情……

2.赏乐随笔,是感悟、分析、理解音乐并达到情知合一的有效手段

音乐是感人至深的一种艺术,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音乐方能化为己有。音乐鉴赏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分析和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基础的乐理、和声、音乐史等各种音乐知识;二是理解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精髓及其音乐审美价值。

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多偏重或甚至集中于音乐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引导学生更多的感悟、理解音乐作品的精髓及审美价值。殊不知培养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写赏乐随笔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以内衍外”(根据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再“以外促内”(通过分析、整理促进对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最后达到“情知合一”。以下笔者根据学生随笔实例来说明学生通过写赏乐随笔进行感悟、分析、理解音乐的演变和升华过程。

摘自学生随笔:《三赏》

一赏:第一次听大提琴版的《D大调卡农》时就爱上了这首曲子和低沉略带忧伤的大提琴。而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里面,悲伤的故事配上伤感的音乐,不知道到底是谁映衬了谁,气氛就这样营造起来了。某些意义上来说音乐和画面是互相配合,交相辉映的。

二赏:一直以为卡农就是曲子的名字。直到音乐鉴赏课中刘老师介绍巴赫时才知道原来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D大调卡农》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三赏:《D大调卡农》的主旋律由大提琴负责,三把小提琴负责和音,缠绵悱恻。一个低沉,一个空灵,很好地将这种生死之恋的感情表达出来。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意义和它背后的那个故事。至少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对他殉情的恋人的思念和哀伤,它代表的轮回和希望已经远远大于最初的本身。

3.赏乐随笔,能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材”源

篇(3)

大学音乐鉴赏课程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面对的群体是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年一代。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是刻不容缓的现实课题。大学音乐鉴赏课程应遵循音乐鉴赏心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体验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和文化拓展的方法体现思辨性,并以实践为依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其审美价值。

本文就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修养进行了探讨。

音乐审美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通过音乐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品质;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整体素养;启迪智慧,开拓多向思维;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艺术产生于人类文明的蒙昧时期,是先于语言文字的一种生活实践行为。人类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已经会歌唱,在还没有文字时就已经会画画。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历经了数千年,人们通过艺术创作来交流情感、凝聚意志、张扬精神和力量。音乐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会感受音乐,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有助于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对美的尺度的准确把握。在一定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全面体会艺术之美的过程,体会生活之幸的过程。

二、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当代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容客观。很多人会哼着流行曲调,却说不出个所以然。他们所喜欢的,无外乎有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再或者那些音乐唱中他们内心的小情感。这些是欣赏音乐最肤浅的东西。每一首音乐都有其传达的信息,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悟到。正如现在高校虽有“音乐鉴赏”课,仍会有很多同学睁着茫然的大眼睛问音乐老师,我喜欢听这首音乐,但它在说什么?鉴于此,分以下几点来进行学习:

首先,接触音乐理论知识。音乐鉴赏的起始阶段,可从大众普及型的读物入手,增加相关文化积累。如一些知名人物所著的音乐笔记,以此走近音乐,从他们那里感受音乐的人文关怀。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大学里丰富的学术资源及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如聆听各种音乐文化讲座,欣赏音乐作品高水准的现场演绎;观看《聂耳》、《莫扎特》等音乐家的传记电影;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师生共建网络互动平台等。这些都是帮助同学们走近、认识音乐的绝好方法,培养兴趣,之后更能投入热情。

其次,掌握音乐常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欣赏一部作品,如果连其最基本的要素都不知道何谈鉴赏。这就要求同学们要积累各类音乐常识。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熟练识谱;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特点;分清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各类唱法等。比如美声唱法听起来圆润、宽厚、丰满;民族唱法听起来纤细、高亢、秀丽;通俗唱法听起来质朴、真切、自然等等。

再次,扩大视野,体验生活。同样的歌曲不同的人演绎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他们的经历不同,体验不同。所谓的二次创作就是通过他们自身表现出来。比如儿歌适合儿童唱,若换成其他人,哪怕歌坛泰斗也唱不出那种童真童趣的感觉。也像大家熟悉了某个人的唱法,即使只听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出来,道理一样。学习音乐鉴赏,就是自身也要多培养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老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的学校和课堂,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诸如德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传授,多少年来都沿袭着一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许多时候也直接造了学生的一种逆反心理甚至厌学情绪。由此看来,这样一种非自觉性的逐步内化而深化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有时甚至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于个人修养的塑造和养成是事倍功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努力遴选经典:即一方面从听觉角度,选择那些经历史沉淀而日久弥香的作品,另一方面从情感角度,选择情趣高雅、积极向上的音乐供学生体验和感悟。艺术不同于政治,要进行启发培养式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近音乐艺术,也能更好的促进师生关系,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

三、结语:

加强我国高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是我们必须重视且切实投入的一个“工程建设”,对加强国民素质,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优美的音乐是人类大脑中最美好崇尚感情信息的释放,它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反映出人类生命的希望,能够启迪和激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去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信念和决心。学习音乐鉴赏,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引导和助航的作用。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直抵人们的心灵,我们会为之震撼并受到鼓舞,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的精神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得到升华 。因此,学习音乐鉴赏,让心灵在艺术的殿堂中徜徉,让思想在平凡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石蔚.《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管子学刊,2002年01期

篇(4)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中,由于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都较为抽象,学生常常无法正确理解或是根本不知所云,从而使得学生对音乐课程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也较为僵硬,这就导致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远远收不到预期的成效。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将传统抽象的音乐理论具体化、简单化,帮助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能将音乐的表现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还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无形的音乐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也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优势。

在传统的高校音乐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应用传统乐器和音像设备来辅助教学,但是教师必须花费许多时间来连接和切换这些设备,这大大地扰乱了正常的音乐教学秩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定欣赏一些音乐作品时,需要对某些经典部分反复聆听时,教师利用传统的音像设备,常常会产生定位不精确或是寻找播放点速度慢等问题。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在电脑上设置需要的播放方式,可以在作品的任意时间段开始播放,无疑能将音乐表现的更加全面和细腻。

(三)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现代技术,它将声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广泛综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化技术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也是对音乐教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改革,它不仅能扬长避短,克服了传统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各种缺点;还能利用其优势,提高了高校音乐教学效率,为当今高校音乐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让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首先就给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让高校提高对转变音乐教学模式重要性的认识,为高校打开一条迫切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于音乐理论知识中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中,传授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倾灌和说教来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少教师在每堂理论知识课中都会在黑板上板书大量的笔记,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主要集中在抄写这些笔记上,很多老师讲解的调号、乐谱、音符等细节没有认真听清或是标记不清,在课下后经常会对这些细节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另外,音乐理论知识因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也很难在课堂的短时间内弄懂和消化,因此,高校音乐教学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很好地解决音乐知识抽象,学生不能弄懂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某些和声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这些软件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给学生做出相应的演示,让学生能够当场感受每个音符,聆听每个旋律,做到视听的完美结合。这种方式是传统的“无声”教学无法比拟的,它能让学生及时对各个音部和各种和声效果首先有初步的感知,激发学生兴趣,还为教师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高效地进行音乐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二)应用于视唱练耳中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习的好坏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符、节拍演唱的正确程度。在传统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利用钢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节奏、旋律、和弦和音程的敏感力度。最初,这种方式的确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水平。但就现在而言,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单纯的练耳产生厌烦,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视唱练耳中,可以摆脱传统教学中钢琴对教师的各种束缚,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专业的练耳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全方位的进行练耳。在这些专业练耳软件中,它们一般有着较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有数十种调试音节的类型及和声音程的性质等,是交互性的听觉训练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具有一些特点,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练习和测试。首先,在音程的音高辨识中,能够按照教学需要手动设置是否显示调号、参考音等。另外,在听辨音程性质时,教师能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手动设置听辨的音域和和声音程等,这能让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极大的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能具体指导学生,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于音乐鉴赏中

音乐鉴赏是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真实感受、理解和评价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存在画面感不强和操作复杂等缺点,这些都在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学效果。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能将音乐、图像、文字、视频等综合于一体,教师只需移动电脑鼠标就能在课堂中进行现场演奏,完整地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鉴赏中,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音乐空间,营造一种音乐情境,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沉浸其中,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深意,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创作音乐。长时间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鉴赏音乐的能力也就逐渐提高,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应用于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同样作为音乐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音乐创作教学,教师让学生在纸上创作,让乐曲凝固在纸上。当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创作教学,能让乐谱鲜活起来。例如,目前流行的一款电脑音乐创作软件nuendo软件就能让以前创作中众多的不可能变为现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完成的音乐作品进行分轨演示,让学生对乐器的音量、音色、演奏法等得到清晰的认识,来帮助学生创作新作品。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不仅只有作曲家才能创造出好的音乐,学生也能只需一台电脑,一种创作软件就能自主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33-02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角度提出的,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于2012年4月撰文《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在(《新课程研究》)发表,已就高中音乐鉴赏课的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分析进行了论述。本文将对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作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笔者经过一些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六步:提出课题 个人自学 小组共学 师生互学 总结评价 课后作业。

一、提出课题

提出课题,主要由教师根据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而设定,可以把教材上的有一定顺序性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课题,如《鼓乐铿锵》(第三单元第六节)、《京剧大师梅兰芳》(第四单元第八节)等。以课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当然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课题,比如“周杰伦音乐赏析”等。学生自提的课题需要老师加以指导,而且数量比例要少一些。提出课题后,教师要辅之以一些问题,俗语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围绕着课题,提出一些具体的、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和具体目标。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前或是前一课时的“课后作业”环节中进行。

二、个人自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个人自学犹如战场上的单兵作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课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自己以课题为核心展开个人自主学习,例如,学习课题《京剧大师梅兰芳》,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我应该如何欣赏这一课题呢?进而独立参照教材、查阅有关背景材料,或是学着哼唱他的著名唱段的片断,或是思考他的艺术成就等。

这种学习应不同于简单的预习,还要求在教材的基础上,知识面应向外扩展和适度的延伸。因此,教师应对班上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对于那些自学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对其提供一些自学的方法。对某一些要运用到的稍偏或稍难的知识点要作适当地提示。对于个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求学生用一个小笔记本记录下来,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交流和求解。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前进行,教师可抽查学生自学的结果。

三、小组共学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体,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

小组共学,即是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小组共同学习。个人自学是开展小组共同学习的基础,这种合作学习的活动还会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我们根据学生班额情况一般可分2~4个小组,并推荐或自选一个小组长负责。

在这一阶段,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难以搜集到的信息,大多数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得到解决或者提高认识。此环节大致还可分为三个小的环节,即是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整合共享。

结合课题,可以分小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这一课题等问题。学生个体的知识面、看问题的角度总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把遇到的困难在小组中提出。如课题《贝多芬》(第八单元,第15节),可以讨论如下问题:贝多芬的经典曲目有哪些?贝多芬一生中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等等。各组学生可围绕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纠正错误。

对于某些需要收集整理的相关音像资料或文本资料等,则由组长根据本组学生的情况明确责任,分工在互联网或是图书馆中收集。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分头行动,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互学习目的。某一些作品主旋律需要掌握的,还可以让小组中有乐器特长的同学演奏,让有声乐特长的同学教唱,大家就更容易唱熟和掌握作品的主旋律。

这种小组共同学习,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堂上进行,有个别内容可以酌情在课外完成。

四、师生互学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一环节中,我们先要求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共同学习的“成果”,然后在展示后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在某个小组展示的“成果”中,可能某些地方会有错误或遗漏,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指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学生展示的“成果”中,某些观点可能提法新颖,或是某些资料教师是难以收集到的,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扩容和学习。

这就是师生互学的好处,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既不是教师给予的,也不是学生自然形成的,而是师生双方共同构建的。此程序(环节)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五、评价与总结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评价,可以分为“分评价”与“总评价”。分评价,即是在学生的某一个环节(如个人自学等)进行时或进行后给予及时评价;总评价,则是在本课题结束以后给予一个总的评价。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不足的地方要委婉地提出。

这里指的评价,均是针对某一课题上课情况而进行的。而对于学生的学期或学年的总体评价,则应参照新课标要求采用学分制进行。总结,就是在本课题结束后进行总结,包括对与本课题知识体系的一个小结,也包括对整堂课上课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此程序(环节)也应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六、课后作业

音乐鉴赏的课后作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巩固本课题的知识内容或作品体验,如课题《非洲歌舞音乐》(第五单元,第11节)后可布置:

1.搜集非洲舞蹈的种类除教材之外还有哪些?

2.用手拍打教材中某段非洲音乐的典型节奏等。

作业的第二方面,就是布置下一课题(下一课时内容),并提出一些相关难度适中的问题。

以上的提出课题、个人自学、小组共学、师生互学、总结评价和课后作业等六个操作程序,是笔者经过一些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的,是能够较为有效地实施这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元均.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4).

篇(6)

关键词 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小组学习;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33-02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角度提出的,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于2012年4月撰文《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在(《新课程研究》)发表,已就高中音乐鉴赏课的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分析进行了论述。本文将对该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作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笔者经过一些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六步:提出课题 个人自学 小组共学 师生互学 总结评价 课后作业。

一、提出课题

提出课题,主要由教师根据现行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而设定,可以把教材上的有一定顺序性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课题,如《鼓乐铿锵》(第三单元第六节)、《京剧大师梅兰芳》(第四单元第八节)等。以课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当然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课题,比如“周杰伦音乐赏析”等。学生自提的课题需要老师加以指导,而且数量比例要少一些。提出课题后,教师要辅之以一些问题,俗语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围绕着课题,提出一些具体的、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和具体目标。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前或是前一课时的“课后作业”环节中进行。

二、个人自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个人自学犹如战场上的单兵作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课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自己以课题为核心展开个人自主学习,例如,学习课题《京剧大师梅兰芳》,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我应该如何欣赏这一课题呢?进而独立参照教材、查阅有关背景材料,或是学着哼唱他的著名唱段的片断,或是思考他的艺术成就等。

这种学习应不同于简单的预习,还要求在教材的基础上,知识面应向外扩展和适度的延伸。因此,教师应对班上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对于那些自学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对其提供一些自学的方法。对某一些要运用到的稍偏或稍难的知识点要作适当地提示。对于个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求学生用一个小笔记本记录下来,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交流和求解。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前进行,教师可抽查学生自学的结果。

三、小组共学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体,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

小组共学,即是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小组共同学习。个人自学是开展小组共同学习的基础,这种合作学习的活动还会有效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我们根据学生班额情况一般可分2~4个小组,并推荐或自选一个小组长负责。

在这一阶段,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难以搜集到的信息,大多数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得到解决或者提高认识。此环节大致还可分为三个小的环节,即是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整合共享。

结合课题,可以分小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欣赏这一课题等问题。学生个体的知识面、看问题的角度总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把遇到的困难在小组中提出。如课题《贝多芬》(第八单元,第15节),可以讨论如下问题:贝多芬的经典曲目有哪些?贝多芬一生中前期作品与后期作品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等等。各组学生可围绕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纠正错误。

对于某些需要收集整理的相关音像资料或文本资料等,则由组长根据本组学生的情况明确责任,分工在互联网或是图书馆中收集。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分头行动,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互学习目的。某一些作品主旋律需要掌握的,还可以让小组中有乐器特长的同学演奏,让有声乐特长的同学教唱,大家就更容易唱熟和掌握作品的主旋律。

这种小组共同学习,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此程序(环节)一般在课堂上进行,有个别内容可以酌情在课外完成。

四、师生互学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一环节中,我们先要求学生分小组展示本组共同学习的“成果”,然后在展示后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在某个小组展示的“成果”中,可能某些地方会有错误或遗漏,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指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学生展示的“成果”中,某些观点可能提法新颖,或是某些资料教师是难以收集到的,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扩容和学习。

这就是师生互学的好处,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既不是教师给予的,也不是学生自然形成的,而是师生双方共同构建的。此程序(环节)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五、评价与总结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评价,可以分为“分评价”与“总评价”。分评价,即是在学生的某一个环节(如个人自学等)进行时或进行后给予及时评价;总评价,则是在本课题结束以后给予一个总的评价。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不足的地方要委婉地提出。

这里指的评价,均是针对某一课题上课情况而进行的。而对于学生的学期或学年的总体评价,则应参照新课标要求采用学分制进行。总结,就是在本课题结束后进行总结,包括对与本课题知识体系的一个小结,也包括对整堂课上课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此程序(环节)也应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六、课后作业

音乐鉴赏的课后作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巩固本课题的知识内容或作品体验,如课题《非洲歌舞音乐》(第五单元,第11节)后可布置:

1.搜集非洲舞蹈的种类除教材之外还有哪些?

2.用手拍打教材中某段非洲音乐的典型节奏等。

作业的第二方面,就是布置下一课题(下一课时内容),并提出一些相关难度适中的问题。

以上的提出课题、个人自学、小组共学、师生互学、总结评价和课后作业等六个操作程序,是笔者经过一些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的,是能够较为有效地实施这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元均.新课改下高中音乐鉴赏自主学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4).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1、文学区别与其它意识形态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以美来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的精神世界。2、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从而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3、“美”是一个集合化概念:“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4、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多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学思想。5、美的三种基本形态:自然美: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客观世界中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社会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艺术美:人们通过艺术手段,依靠一定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情趣,遵循美的规律创造出的一种综合美,包括音乐艺术美、舞蹈艺术美、雕塑艺术美、文学艺术美等。6美的五中基本范畴:崇高、优美、悲剧、戏剧、丑。7、美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深化、升华,和提高。

二、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和各种美的形态,为语文美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欣赏课文的自然美的描写时,可抓住形态美和色彩美来分析;对社会美则需要用心去感悟。

1.形态美。形态美可分为图案美、图画美、变化美三个主要方面。图案美,主要指形态表现为均衡、对称、秩序,给人以稳重、庄严、力量的感受。图画美,主要指统一中的多样、不整齐、不雷同、不对称、曲线式、独特式,使人感到奇特、丰富、新鲜。变化美,主要指一种形态的运动、变化和多种形态的先后呈现所显示的美。那些采用“移步换行”手法写的游记,往往展现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变化美。

2.色彩美。色彩美的欣赏,可在“色调”方面着眼。

淡素色调:从绿、蓝、青等冷色为主,配乳白、灰白,形成一种平淡、朴素、清新、安闲、轻快的色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属于这种色调。

灰暗色调:以黑、灰、土黄为主色,配以灰白,形成阴沉、沉重、压抑、神秘、严肃的色调。《岳阳楼记》描写“雨霏霏”的景象,就是一种灰暗色调。

明丽色调:以红、橙、黄暖色为主调,再加绿、青、蓝、白对比,形成一种明朗、艳丽、欢乐、热烈、活泼的色调。《春》(朱自清)、《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这些课文中都有这种明丽的色调。

在语文教材中,充分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美,我们应该重点体味它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

3.社会美。语文教材展现会美、尤其是人性美。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诸葛亮的《出师表》,孙犁的《荷花淀》等等,引导学生静心感悟。

4、艺术美。课堂教学中,在对具体文章艺术美鉴赏中进行美育,如诗词的艺术美鉴赏。例:《山居秋暝》中的音乐美:通过诵读掌握其三拍的节奏和韵脚、声调的平仄,感受其中的韵律美。指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构成一幅纯美的秋天夜晚的山水图。尤其要注意自然美中的色彩美,“青松、翠竹、青莲”的色调,先指导学生联想、想象,表述出心中的自然美,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其中的美,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鉴赏诗词,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指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社会美。,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过程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主要谈谈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节奏美、风格美。

和谐就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构处于最佳状态,和谐美就是系统的结构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状况的和谐;教师的情绪与课文中情感的和谐;板书的形式与课文内容的和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的和谐;课文朗读的声调及采取的形式与课文的内容及体裁的和谐;教师的服装与教师的身份及教学内容的和谐等等都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和谐美。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延续性。教学步骤的间歇、停顿、衔接、延续形成一定的节奏。节奏美表现在教学的节奏要与学生的生理节奏、心里节奏相适应,应该快慢相宜、动静相生、难易相杂、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语文教学的风格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美育因素。教学风格主要指语文教师教学的个性和特色,表现在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讲课语言等方面。教学风格美从教师个体来说,要有鲜明的独特性;从教师群体来说,要有统一中的多样性。虽然教学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其常见的形态有活泼、朴实、旷达、抒情、细致、严谨等。如“抒情”的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善于借助诗词、音乐、绘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用抒情的语言打动学生;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启迪。

语文课堂教学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流畅美、变化美、充实美、音乐美等。这些美的充分展示,给学生以美的启迪,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受到美的感染,以欣赏的心态面对语文教师,面对语文课。

四、语文活动中的美育

语文活动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采取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会、朗读会、故事会、演讲会,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小组和文学社团,丰富学生语文活动内容。

这些活动为语文美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可重点通过推荐优秀阅读篇目和指导他们写鉴赏笔记来进行语文美育。

写作活动,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鞭挞生活中的丑,关心周围的世界和人,关诸如人口、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战争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如指导学生课外当报刊、电台的“小记者”,“小通讯员”给一些传播媒介写稿;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的思想。指导学生编写黑板报、墙报、专刊、手抄报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篇(8)

一、巧用思维导图理清诗(词)脉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既爱又恨,爱其琅琅上口,却因读不懂诗词的主旨而生厌,对于古典诗词,存在一种水中花、镜中月的朦胧美的感觉,但在解读上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其实,诗词的脉络一旦理清,诗歌的主旨自然就会凸显,情感的解读也就不会偏颇了。如在解读粤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几乎每首诗(词)都让学生自画思维导图,从一开始,我就给他们出示如下图的一个模式。

起初,学生依模式画图,只会从上图的五个方面去解读诗词。然后慢慢放手,渐渐教会学生可以从时间、空间、逻辑为思路展开思维导图,不一定按老师画的那五个方面,也可以按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从诗词的内容、时间、空间、逻辑为思路展开思维导图。

又以诗《书愤》为例,有了样板导图,学生也就能理解时间、空间、逻辑的思路究竟是怎么回事了,学生对诗词主旨的掌握就简易得多了。

一张导图足以让学生掌控全诗。初始时先给个样板让学生试填,这样的样板,只是告诉他们古典歌词的内容可以这样去解读:

结果各式不同的导图一齐涌现,学生画出的导图呈现百花齐放的现象,着实让人开怀。

最终发展到学生自主散发思维地自创导图,不仅一首诗或词可以画出思维导图,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都可以画出思维导图,如单元的诗歌发展脉络,一张导图足以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而单元学习完毕后,学生也能画出比老师画的更精美更全面的思维导图,结果令人非常欣慰。

二、巧用思维导图速背诗词

背诵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理解的基础下,背诵古典诗词应不是难事。而用导图巧设背诵内容也着实有其优越性,特别易记,十分高效。

一开始同样需要老师画一个样式给学生做示范,习惯了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画出背诵导图,巧记巧诵,效果很好。

如长诗《琵琶行》的音乐描写部分要求学生背诵,我先给出一个导图的框架,再让学生讨论后自行填补如下内容,最后再进行背诵和分组及个人单挑进行抢背,效果很棒。(见下图)

事实上,有的导图既是诗词的结构思维导图又是背诵思维的导图,一石二鸟,事半功倍,一图足以掌控全篇,一图足以主导全堂。

三、巧用思维导图鉴赏诗词

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只弄清楚内容和情感是永远不够的,古典诗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所以让学生学会品味古典诗词,懂得鉴赏术语,写出一两段像样的鉴赏文字显得尤为重要。

鉴赏古典诗词的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但是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记住鉴赏的步骤,快速地掌握鉴赏的内容,从而高效地写出鉴赏文字。先让学生弄清楚何为意象,何为意境,再给出一个鉴赏的基本导图,以《雨铃霖》为例,给学生一个示范性导图,让学生借鉴或模仿。如下图:

让学生学会从诗词中的意象入手,再由意象勾勒(描绘)出一(几)副画面,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通过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体现作者怎样的风格。

这种鉴赏的步骤如果只是用文字的形式告诉学生,学生很难记牢,但通过画图的形式,每一首诗(词)画一图,反复地画,一个单元下来,再差的学生也能明了鉴赏的大致内容,掌握鉴赏的步骤了。

四、巧用思维导图多角度品读诗词

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而每一首诗(词)的解读也是立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如果学会多角度地去审视古典诗词,这无疑将极大限度地打开思维的广度,但思维的广度打开后,思维的深度也会凸显出来。

1.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练字型诗词鉴赏训练

如:李煜的《虞美人》全词的词眼究竟什么?是“愁”还是“改”,学生们争论不休,但只要画出导图,结果一目了然。

李煜“愁”的缘于“改”,根本原因是“改”,答案不言而明。

2. 利用导图进行对比型的诗词鉴赏训练

对比是古典诗词的常用的手法,可以是同一首诗(词)内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诗词、流派的对比等。在对比鉴赏类的训练上,思维导图更能体现出其优势。同首诗(词)内的对比。如《虞美人》《扬州慢》的对比:

3. 同一首诗词,用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探究品读,开拓思维,多角度鉴赏

篇(9)

学生的话有些不顺耳,他们哪里知道老师的苦衷。

我从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已经10年了,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欣赏一直是以配套出版的磁带进行教学,在普遍使用VCD、多媒体教学的今天,磁带显得很不方便,倒带、进带、选曲、保存等,都很困难。为了教学,我不得不到处寻找适合教学的音像资料,要么到音像店购买,要么从网上下载,既浪费时间,也难以找到满意的、适合教学用的资料,能凑合着用就很满足了。有的教学内容实在找不到音响资料,只好放弃。一旦要上公开课,就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制作课件,苦不堪言。不少同行都有同感。作为传授美好情感的音乐鉴赏课,如果没有音质优良的音响资料,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非常希望能有一套配合教材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去年秋季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暑期培训结束,我订购了一套高中音乐鉴赏多媒体课件。这套由人民音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画面、音响质量堪称一流,使用非常方便,让我爱不释手。

比如,《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课件提供了石叔诚、杨鸣、马克西姆等名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领略到钢琴名家演绎同一乐曲的不同风采。特别是马克西姆前卫时尚的全新演绎,让学生欣喜若狂;在“拓展与探究”中,提供了郎朗、薛伟等艺术家的演奏视频,大大拓宽了音乐鉴赏的知识面。

又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课件提供了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钢琴与长笛等多种视频版本,让学生充分领略不同乐器的魅力,也给教师们更多选择的空间;《现代京剧》的“拓展与探究”设计了让学生演练课件认识“生旦净丑”知识的步骤,这表明课件设计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强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自从有了课件,我上课真是彻底解放了,再也不用到处寻找教学资料,也不用绞尽脑汁地设计方法和环节,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问过一些同行,他们也觉得现在上课着实轻松。

我以为学生也会喜欢,没想到新学期伊始,我就受到了文章开头的冷遇。学生的态度也促使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想起去年开学初,由于邮购的课件暂时没到,我按惯例在音乐教室上课。音乐教室配置了电视机、影碟机、音响和钢琴。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教学生唱歌、游戏,我的琴技和歌声常常博得学生们的阵阵掌声。由于没有配套的音像资料,所用的CD、VCD都是我精心购买的。尽管不尽如人意,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弥补了音像资料的不足。自从有了课件,我就再也没有到音乐教室上课了。

由于课件目前只能在各班教室使用,为了不影响周围班级,课堂上音响声音不能放大,学生不能演唱,更不能进行游戏。没有了钢琴,许多音乐活动无法进行,教师也不能给学生必要的示范。学生只能坐在教室安静地聆听、观看,与上其他课程没有什么差别。难怪学生颇有微词。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期间,文学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精髓。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来看,存在大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华。对名篇佳句、诗歌鉴赏进行背诵默写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师生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难等思维模式的约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与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古典诗歌作为最有文学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语言钻石”、“文学之母”的美称,由于它具有语言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等特征,在简短的文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意境,为了明确这类信息,必须从诗歌意象明确潜在意境。所以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中,必须根据诗词形象、意象,深入诗词内部,感悟诗歌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词,还必须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诗歌情境,得到美感。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朗诵诗歌配乐,对引领学生进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诵配乐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感触、记忆,还能将主观体验和乐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诗歌妙处。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凝神静态,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现在脑海。在词曲教学中,根据音乐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词曲情调,如:《虞美人》、《窦娥冤》、《送别》。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学,一旦学生会唱,就很难忘记,这样既达到了加深记忆的目标,同时也是背诵的过程,还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情感与诗意。

二、加深文化积累与沉淀

在传承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爱上古典诗歌,除了要对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更广的涉猎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积累与素养。通过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摘抄比赛,每学完一个单元或者阶段,让学生轮流上台背诵喜爱的课外诗作,其他同学可以笔记,或者摘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画质”。例如:在学习先秦诗歌告一段落后,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浩瀚。

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很喜爱,此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时机让学生搜罗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拜读。这样就能让“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追求宁静、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艺术造诣毅然跃于胸中。

从古典诗歌形式来看,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拥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内容。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应该将其和现代白话文以及诗词结合起来,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生查子》这篇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甜美的忧伤,此时我们可以选取《青春》、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鉴赏与体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三、增强参与力度,提高鉴赏能力

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来看,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涵盖区域广、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由于诗歌鉴赏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素养、领悟能力以及审美视觉,所以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本着参与教学、鼓励鉴赏的原则,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进行主讲,在早读或者授课时间,轮流上台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老师归纳、点评。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根据作品内容、手法、时代、意境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对作品进行研究;在老师点评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仪态、语言表达进行评价,还必须站在审美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诗歌。

篇(11)

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或参与某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而产生的情绪又将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也就成为了诗歌教学之初的重中之重。学生之于诗歌,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陌生是因为诗歌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按照西方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读者”,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不仅要了解与诗歌相关的作者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元素,还要适应诗歌本身“隐”的特征,更要关注自身在诗歌重构中的角色定位,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诗歌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到这个现象,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心理差异和学习困难,努力改变单纯的课堂诗歌教学局面,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诗歌学习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关键要产生情感共鸣,即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在诗歌学习上的情感融合,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学生与自我的情感宣泄,学生与生活的诗意对话。在现阶段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情感的触发点。结合学生学习诗歌的心理差异,可以采取“淡化神圣性,强化生活性”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开辟一片新的诗歌教学天地:将散文教学转换为诗歌教学,将歌曲欣赏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开展《影视金曲与现代诗歌鉴赏》《心音共鸣――感受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等专题“讲座”;将诗歌学习与诗歌朗诵充分结合,开展班内或不同班级之间的诗歌朗诵比赛;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唐诗三百首》朗诵与鉴赏的活动。在课堂外,因时因地制宜地与学生分享教师原创诗歌,在开学之初分享共筑“文学之家”的《鹊占枝头》,在军训期间分享鼓舞士气的《秋雨》,在诗歌学习期间分享改编诗歌《我却不知道你的名字》和《我们的梦想》,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分享感同身受的《冰窖》,在中秋月圆之时分享感时惜时的《中秋》;另外教师还与学生分享诗意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瞬间产生的灵感和美丽的语句,从而使学生在记录、分析头脑里和梦境里支离破碎的片段语言(也称梦境语言)的基础上来把握语言之间的内部联系,甚至对片段语言进行描述、否定、歪曲和重构。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教师在学生诗歌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引角色,但教师绝不是诗歌学习和鉴赏经验发展的主体。

二.创作与驱动阶段

何平与汪正在其著作《解放阅读: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中提到“语文课堂应当从‘知识内容’讲授向‘学生感受和体验’转移,努力建立‘知识内容’与学生‘感受体验’之间的关联,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体验’为前提展开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经验有可能真正得到改造和提升。”因此诗歌感受经验和鉴赏经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从一个经验缺乏的不成熟的读者成长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具有丰富鉴赏经验的读者。所以贾桂强在《以“学生的解读逻辑”为教学起点》中更是强调教师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弄清学生的感受体验,并应把学生的感受体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解读逻辑”。这里强调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诗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二是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笔者认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体验主要表现为诗歌创作,变换角度,转换时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进行诗歌创作,由此而带来的最贴切最真实的诗歌感受。

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导引角色非常重要。为了将这种诗歌创作的兴趣持续下去,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维护。在课堂上,选出一部分优秀的原创诗歌,请原创作者进行现场朗诵,教师给予积极肯定和支持;将学生的原创诗歌作为课堂教学的文本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原创诗歌赏析和再创作。在课堂外,采用“周记”的形式给予诗歌创作的同学以积极的响应,做详细的评价与指导;开展班内或者班级间的诗歌征文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引导学生进行私下的诗歌创作“心得交流会”;将优秀的原创诗歌进行班级展示,并做好收集与整理工作,还可成册印发。

心理学认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动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上升到个体内在的需要和生命意识的观照,演变成诗歌创作时,学生本身对诗歌的感受体验、阅读体验和创作体验才会最大限度地发展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成为真正推动复杂的诗歌教学系统发展的内驱力。而教师的诗歌自创式的引领、“周记”式的鼓励与指导、诗歌竞赛式的引导则成为推动诗歌教学发展的外驱力。内驱力与外驱力的相互结合,使得学生的感受体验与教师的深入引导相互融合,从而推动学生在驾驭支离破碎的诗意语言的基础上的意义重构与生成,最终推动诗歌教学的深入发展。

三.鉴赏与生成阶段

诗歌创作不是现阶段高中诗歌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斯坦利・费什认为“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感受体验能否转化为阅读和鉴赏经验,能否将语言把握上升到语感层面,能否上升到意义的建构与生成阶段。从本质上看,意义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与诗歌之间的来回“斗争”,教师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去捕捉这个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张力”,进而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使学生与诗歌作品之间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最大限度接近“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将创作体会上升为情感共生,将阅读感受上升为鉴赏经验,将语言运用上升到语感升华,进而促进鉴赏过程的意义建构与生成。因此在这个阶段,存在着一个“双向平行世界”的相互转化,既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语言运用与语感升华的双向转化,音乐赏析与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现代诗歌鉴赏与古代诗歌鉴赏的双向转化,课堂内与课堂外之间的双向转化。教师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导引角色,能否实现双向转化,基础在于细水长流地坚持在兴趣与触发阶段和创作与驱动阶段的引导,重点在于两个阶段后的专业鉴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