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效的法治实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的法治实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效的法治实施

篇(1)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取得一系列瞩目成就的背景下,高校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校人数上升,高校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维护校园秩序,达到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人的目的,在此,明确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厘清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现状,提出法治化视阈下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制度的路径。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的内涵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突发事件的含义为:“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应该界定为“对学校教学及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造成影响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包括学生自杀、受伤、死亡、急病、发生意外事故、学生打架、学生群体性抗议、集会,在校诈骗、在校食物中毒、学生网络诉求等。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层面

高校的各类管理制度,即纪律规章是指高等院校为实现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目的,在上位法规定的范围内制定的规范高校管理秩序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具有普遍约束力。高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文件是我国高等教育行政法规延伸,具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性质,属于准抽象性质行为。高校管理制度汇编是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但在主要表现为权力来源、相应措施是否符合比例原则等方面缺少法律依据和授权,过分细化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有时会违背上位法而在效力上存在缺陷。

(二)实践层面

1.缺乏常设的应急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

由于人手配备和机构设置等原因,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缺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目前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办法是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应急管理小组,整个应急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有待提升。此外,部分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职责不清,临时的应急工作小组往往是各级领导身兼数职的兼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会出现多头指挥,在前线的工作人员无决策权,有决策权的人没有和当事人及时沟通等情况,这降低了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

2.应急预案缺少时实践性验证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要想有序、高效的处理突发事件,应当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预案,精确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的步骤,预案详细、可行,具有实操性。但纵观我国近年来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部分高校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存在不足,许多预案过分经验叙述,没有具体到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处理步骤这就为预案实际的操作增加了不少的困难,应急预案在实践中难以成为指导依据。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法规体系

理顺涉及高校应急管理的现行法律法规高校应急管理面对的问题多样,涉及面较广,需要兼顾权力配置和权利保障,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作为依据,所以需要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指导高校应急管理活动。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高校应当具有相对的自治管理权,各级高校可以在各类教育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合法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在上位法规定范围内制定相应文件。

(二)加强突发事件的预先演练和定期培训

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定期进行演练和应急类的培训,增强师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度、适应度等。高校应该定期举行消防演习、火灾地震逃生培训,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侵权事故的法律知识等,完善校医院、保卫处、总务处、学生处的协调处理能力。对学校制定的突发类应急预案,应当在通过线上和线下强化学习,让全体师生了解突发事件的处理步骤,同时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

(三)优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预案应当包括事务处理步骤、保障措施、人员配备、运行职责等内容。各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不同类型和性质的事件制定预案,同时按照法律形成处理意见。编制预案必须简明扼要,方便查询使用,切忌繁文冗长。可以将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编辑成册印发给各个师生和部门。面对波谲云诡的国内外环境和日益多元化的学生价值观,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大幅度提升,在法治化的框架下处理突发事件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依法治校,突发事件处理的法治化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探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策略,以实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化和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谢慧.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之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篇(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部署,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得到了重视,教学责任和任务也变得重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不仅要从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实践,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能力和法律道德意识。只有认真对高职院校法律教学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做好改革创新工作,才能更好开展法律教学。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开办法律专业教学,对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有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了解法律,并能正确使用法律保护自己或他人权益不受侵犯,规范个,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法律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到社会从事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做好法律教学工作,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相关法律工作、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学生。就我国目前经济、教育欠发达的部分省份来说,公检法系统人才匮乏,岗位需求量大,国家对该地区的司法考试报名条件给予放宽,其中学历就放宽到专科,据统计全国司法考试具有放宽政策的省市有24个,表明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法律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来说,就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或农村的各个中小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开始聘请律师为企业的法律顾问,保护企业的权益不受侵犯。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法治社会的建设,社会对法律人才重视程度提高,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二、高职法律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主要从事法律辅和基础事务性的工作,例如律师助理、法务助理、基层政府机关法律工作人员等,在部分地区专科符合司法考试的条件,通过司法考试后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等工作。高职的法律人才培养教学任务重大,但目前其教学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一)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法律的专业知识一般比较复杂枯燥,主要以书本理论为主,其中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实际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能通过书本以外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教学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法律知识都喜欢通过上课理论式的直接讲解,让学生直接从书本上吸收理论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法律专业课感到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法律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需要通过案例讲解和实践指导来提高的,当前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上课教师所选择的法律案例都比较陈旧、复杂、针对性不强,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法律专业理论点的深入学习及学生法律理论的实际应用思考能力的提高[1]。

(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一般是集中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赋予实践应用的意识,因此实践教学培训课占到的比例很小,学习氛围紧张,学生因长期在理论知识灌输的环境下学习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入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2]。对于实践课,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模拟法庭培训都带有表演性质,学生在进行法庭模拟之前,各种法庭角色有事先明确的定位,对于案例的讲解内容,甚至到不同角色的言论、表达语气、动作等都进行事先反复的练习,这样的事先安排和练习只能让学生熟悉审判的程序,学生在法庭上的言论、应变、协调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法庭模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属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种,其脱离了模拟法庭的设计初衷。

(三)社会实践成果得不到重视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到社会实习的关注度不高,例如提供实习的岗位少,不关心学生的实习情况,部分被安排到司法机关实习的学生,其中从事的实习工作与真正提高学生法律专业能力并无关联,甚至可能是勤杂工作、跑腿业务等,学生在此实习期间花了时间却得不到锻炼。对于学生的实习结果检验,学校也并没有严格的标准,社会实践方面的考核制度、机制不健全,基本上高职院校的对学生社会实践都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例如学生周记、结语的真实性检查,学生实习情况跟踪,都没有具体的标准制度。总的来说出去到社会实习,脱离了学校的管束,实习只能靠学生的自觉。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最佳时期,学校对学生实践结果的检验不重视容易造成学生不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实习,无法提高实践工作能力,达不到社会所需法律人才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道德意识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建设法治社会。

(四)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质量不高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其教学方式不科学、不先进,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法律专业本身就较为乏味枯燥,再加上传统的不科学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水平降低。其传统的法律专业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进行书本理论讲解,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法律理论知识条文,很少进行与学生的互动,单纯地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十分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无聊,出现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走神等现象,对于老师安排的课下学习也不能积极主动完成。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不能全面掌握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考试考核容易挂科,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更加对法律知识提不起兴趣[3]。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创建科学教学方法

要提高高职院的法律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抛弃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创新教学理念,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授法律专业知识就要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提高考试成绩”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把巩固学生基础法律理论知识与学生法律理论实践能力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达到顺利毕业的考核,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法律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道德意识,为以后到社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并且可以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摆脱死气沉沉的上课氛围,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进行法律知识探讨、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法律有趣知识内容来丰富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作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为社会提高高质量的法律人才[4]。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任何一个专业学习到的知识最终都需要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学校开办法律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具有法律专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容易使得学生与社会法律实际应用脱节,导致学生到社会工作不能适应甚至对工作无从下手的窘境[5]。在巩固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前提下,多开展实践能力提升的课题活动,例如进行多次的法庭模拟训练(这里注意要避免具有表演性质的模拟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法律语言表达能力、不同角色的训练,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与法律公司、单位、法院、派出所、检察院等进行合作,带领学生进行参观或工作了解的活动,感受法律工作的氛围;邀请法律专家到学校进行法律专题活动演讲,让学生与法律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为学生树立教学榜样[6]。

四、结语

综合全文,提高高职院校法律教学效果的措施主要是构建合理的法律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学习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高职院校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派出所、看守所等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这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缩短出去到社会工作的适应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晓洁.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2(5):12~13.

[2]李聃.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法制博览,2015(10):55~56.

[3]王炳军,王晓川.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20~21.

[4]熊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2013(8):41~42.

篇(3)

一、引言

在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刻背景下,做好人事管理工作,不仅需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和使用规律,还应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引领人事管理工作的创新。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类似问题时,必须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法治的观念和意识,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以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精神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而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优良法治环境。

二、法治视角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困局

(一)人事法律制度构建缺乏系统性,法律位阶偏低当前,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法律困境。一是人事法律制度构建缺乏系统性。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所具备事业单位属性,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而存在,就此形成了其特殊的职能地位与用人管理方式。特别是在人事管理上,其往往依靠单位内部规章操作执行,既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撑,又不具备建立完整制度体系的条件,这就导致上述规章只能长期游离于法律的调整范畴之外。二是人事法律制度法律位阶偏低,欠缺细化规定,可执行性差。作为第一部涉及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行政法规,自2014年7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颁布以来,虽然首次对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的成立、管理、流通、考核及人事争议处理等事项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都较为笼统模糊,个别条款在执行过程中还需参照其他法律文件,使其落实到具体执行上仍存在一定难度。(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模式僵化、单一,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遵循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侧重于对“人”管理,即包括对人事档案管理和业务档案管理,其本质上则是对人的“身份”进行限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述管理模式通常趋于静态,从而制约了学校的人才流动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不利于调动高职院校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大多数具有公办性质的高职院校而言,其在人员编制配备、职称评定、薪酬绩效审核等事项上,都需依规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批,这种组织架构与制度上的严密依附,一般都带有较为浓厚的行政色彩,学校在无法取得相应的自的情况下,也会使高职院校的自我发展与更新能力受到阻滞。

三、法治视角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新路

(一)逐步提升人事管理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在国家立法层面,要扭转当前人事管理立法法律位阶过低、无法可依的局面,应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入手,逐步提升人事管理立法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从内容上对高职院校的人才考录招聘、引进流通、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等事项做出规范化规定,以确保人事管理工作在法治体系框架下的权威性、合法性与稳定性。其次,在学校内部制度构建中,要注重人事管理制度的体系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制度改革,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保持制度与法律规范间的协调一致性。此外,还应积极拓宽教职工有序参与人事管理制度制定的渠道,完善制度制定的起草、论证、审议、公布和反馈机制,逐步推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在科学统筹下的精细调整。(二)转变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方式,运用法治思维推动人事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首先,在人事关系管理上,高职院校要实现由行政隶属型的管理方式向平等契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构建新型用人关系,以签订聘用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体现双方主体间的平等法律地位。合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适当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激发教职工创造力与活力,逐步取消学校与教职工间的身份限制,完善业绩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激发教职工潜能,促使学校人才资源结构得到优化。其次,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推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以法治理念指导人事管理工作,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意识,充分尊重和保障学校教职工的基本权利,把人事管理权力始终置于法律的制约、监督之下,有序推进人事制度的完善工作,使之在形式与实质上都合乎法理要求,符合法律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职业高中教育也有了相应地发展。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多元化,而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作出相应地调整。面对相对普高学生基础较差、历史知识匮乏的职高生,面对职高学校学生有限的历史教学课时等现状,作为一名职高历史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调动职高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高职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职高历史教师面对的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就这个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在职高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看法,希望能给同行们带来一点启示。

一、提高职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我们的职高历史教学也和普高一样,一直以来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一直以来是教师占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的是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然而这种模式和方式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激发出来,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很不好的影响。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性的学习与探究。因此,在职高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转变自己教学观念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尊重不同学生有差别的个性需求,教师作为一个向导,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与探究,并引导他们学会对历史知识的评价和应用。

(二)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职高生学习基础较差,知识也比较匮乏。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没有什么科学有效的方法,只是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而考试过后死记硬背的知识又渐渐地遗忘了。况且这种学习方法本身有着加重学习压力和负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等缺陷。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会学习、想学习、愿学习。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主要应该掌握一个八字四会的要点,即“会听、会看、会记、会用”,首先“会听”,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听课光听是不行的,应该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用脑思考,做好笔记;“会看”要求学生历史教学内容时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地看,要在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会记”,课堂上记笔记要记主要的脉络和知识点,具体的内容应该在课下的复习中自己补充;“会用”,学习历史是为了解决历史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时间进行评价,史论结合。

(三)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形成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融洽的关系则成为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故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利于学习历史的良好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和探究。比如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搜集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相关视频资料等穿插到教学内容之中,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这样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凝练、风趣与幽默,以良好的教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情感上与学生形成一种共鸣,在互动中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四)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记忆

课堂活动中教师讲的知识,只能够在学生脑中形成短暂的记忆。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复习,以巩固课堂上的记忆。比如说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点时间,让大家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做一下小结,使学生将教学内容串在一起,形成一条连续的线。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下加强复习与巩固,将具体的知识深深印在脑中。

二、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职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之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兴趣,引导其自主探究,加强复习。

参考文献:

[1]周爱国.职业高中历史教学的若干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2]李志.立足课堂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

篇(5)

让事物在脑海中重现,在学习中让知识点可以在脑海中自由的运用,这就是记忆的作用。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相比其他的理科类的学科而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要多得多,包括化学分子式,各种离子发生反应的现象,以及各种化学物质的特性等等,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些关于有利于记忆的方法,帮助我们记忆。

一、趣味记忆法

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复杂而且抽象的内容,要准确的把这些只是储存在大脑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我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收集或者编制一些类似于顺口溜的短句,背起来不困难,便于记忆。

比如,在教学高中化学第一册的《离子反应》这一课的时候,需要长久记忆的,离子知识是基础知识,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比如说哪些物质是可以拆开的,哪一些需要加以溶液才可以起反应。我给学生们收集了一串顺口溜:“离子方程重拆查,强溶才能发新芽;四碱六酸大多盐,固体浓硫没有茬;强碱中和酸式盐,按量反应再沉渣;离子反应不共存,‘三个条件’和变价。”让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忆,很快就把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了。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用这样的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氧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二、猜谜记忆法

把化学知识编制在谜语中,其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很快能轻松的记住,比如“丢掉金旁成乞丐;头等好酒不能喝?”等等,这些谜语中有的包含了物质的特性,有的是化学性质,学生很乐意去猜,猜谜底的过程中也动脑筋,猜到答案以后也就把谜语和相关的化学知识掌握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几个这样的谜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客服学习上的难点,还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联想记忆法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做实验不仅仅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知识的同时联想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记忆。一般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先让学生抓住问题的特征,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比如氢气、氧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中在实验的对比性中进行联想;再者,还可以把化学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经过对比分析之后再进行记忆: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对于文字比较少而且逻辑顺序不怎么明显的小问题可以串在一起,连成一句话,比如在说氢氧化钠的用途的时候,它的用途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在印染纺织中沾了油(石油)可以用肥皂洗掉。

四、典型习题记忆法

典型题记忆法主要适用于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这种记忆法对他们很有作用。在复习中,很多的高三学生都给我反应,其实很多试卷上的习题中出现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容易混淆,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根据这一特点,给他们介绍了这种记忆法的特点:一是便于记忆的深刻和牢固,保持长久记忆;二是能把知识点灵活的运用,一旦出现在类似的习题中,很多都可以举一反第三。

比如,在复习《铁的性质》时,给学生把习题中的知识点串成下面的一段话:

例:当溶液呈现血红色的时候,表示在含有Fe3+离子的溶液中加入了KSCN;在相同的溶液中加入Fe,溶液变成浅绿色;加入苯酚溶液显紫色;当看到红褐色的沉淀生成时,一定是加入了强碱溶液,同时还伴有无色的气体析出;而往溶液里通入H2S气体,溶液中出现淡黄色。

再如在复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节时,学生总是将SO2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记错,记成是S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为此,我上面说的实验记忆法,给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总结成:SO2气体紫色石蕊品红溶液。从此学生便记住了。

五、小结

总之,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讨出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一、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象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五、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六、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七、形象比喻记忆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236-02

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国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地围绕科学发展观展开深入学习和广泛探讨,不断地提高和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掌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等一系列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其实,科学发展观从来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而应该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生动实践和行动指南。高校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地位和发展,是高校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如何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高校教师自身的发展是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

我们在强调发展时首先必须要坚持发展的科学性。脱离了科学性,发展就难免陷入片面和短视的困境之中。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才能保证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同样,我们高校教师自身也应该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正确发展道路,比如,自己到底是适合教学还是管理,从事什么样的专业课程教学、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研究方向才更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等等。当年杨振宁刚去芝加哥就读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但他很快就了解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以至于实验室的同事们都开玩笑地说:“哪里有爆炸声,那里就有杨振宁。” 后来在别人的劝告下,杨振宁改学理论物理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我们高校教师都应该仔细反思,那些是自己的优势,那些是自己的弱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努力寻找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只有方向选对了,人生的道路才变得通达顺畅,未来的职业生涯才可能更加灿烂辉煌。

二、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现代社会普遍需要的是素质综合型人才,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综合型的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和神圣职责。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增强教书育人整体能力。作为高校教师来讲,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观念、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身心健康,教学和科研皆强,理论与实践都行,既能够做学生的“良师”,又能当学生的“益友”的高素质教师。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能力的塑造者,对学生情感有沟通作用,对学生品德培养有示范作用,对学生学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优化作用。教师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去重视和关注。

三、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协调的发展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是协调的发展。协调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全面是协调发展条件下的全面发展。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教师应该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1.统筹工作与生活的发展。高校教师要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做到工作与生活两不误,两促进,双丰收。只要协调得好,工作可以让生活更美好,而生活可以让工作更富激情。作为高校教师,要明白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懂得随着角色的转换,思想和行为也应该跟着转换,做到既“出得来”,又“进得去”。

2.统筹德与才的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我们高校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既包括道德素质,也包括职业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自身的业务素质去征服学生,学生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3.统筹身与心的发展。2004年4月28日,同志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求身体健康,更要求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无负于社会和职业对教师的重托。因此,高校教师在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格。

4.统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教学和科研始终都是高校教师的两大重要工作任务,这要求高校教师应特别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将科研创新活动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更好地为科研提供素材,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高校教师要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不畏艰难、敢于创新、勇攀高峰。

5.统筹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在高校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人才要能接近社会的需求,符合市场的需要,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高校教师不单要有精湛的理论功底,也要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升华理论,做一个既理论功底深厚,又专业技能娴熟的高校教师。

四、高校教师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高校教师的发展还应该是可持续的,而不是短暂的、断续的。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时,应该多为自己的明天想想,看看今天的选择是不是能够符合明天的需要,是不是符合自己未来更大的发展,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旦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就要被淘汰,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应该说,对一个高校教师来说,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锻炼,在选择发展道路时,要注重其可持续性,要让今天的发展是为了明天更好更大的发展,今天的发展是明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教师在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之间的关系,选择一条既符合自身实际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要让今天的发展不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和负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仔细思考自身实际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找准一条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职业道路,让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走得更加的顺畅通达。

五、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贵,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就是要求高校管理者通过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由的人文环境,让教师的人格都得以健全,让教师的灵魂得以塑造,让教师的潜能得以激发,让教师的个性得以彰显,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用心打理百般呵护的精神家园。因此,这就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对高校教师进行管理时,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教师的发展需要为本,实行“严”与“爱”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1.严格要求与关心相结合。既要对教师严格要求,又要对教师表示关心,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

2.严肃评价与理解相结合。既要对教师严肃评价,又要对教师表示理解,因势利导去引导教师用合理的、正当的行为方式去满足自身的需要。

3.严明赏罚与尊重相结合。既要对教师严明赏罚,又要对教师表示尊重,充分肯定教师的价值,多多赞美和感激自己的教师所作出的贡献和成绩。

六、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爆炸、信息膨胀,观念更替,以往那种“炒冷饭”的不思进取,不懂创新,难有作为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无法跟上现代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速度,这样注重教学内容适时更新就成为高校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同志在2002年9月8日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教师职业道德作了精辟深刻的概括和表述,希望广大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对于教师而言,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个人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博览群书,集思广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高校教师,要的不仅仅是一桶水,而应该是一桶常换常新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生机盎然,学生听课才能兴致勃勃,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不断地发展,我们的学生才能不断地进步。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高校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到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投身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做一名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好朋友、家长的好参谋、学校的好员工、社会的好老师,从而获得学生的满意、家长的放心、学校的肯定、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37-02

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一线的工作岗位上胜任。但是如今,我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远远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各门课程的考试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考试方法,提出如何改进现有的考试方式,让学生摆脱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心态,主动地去获取想要的知识,并且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逐渐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

1 考试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恰当地采用考试方式,能够对学生是否掌握课堂中的知识技能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同时也能够充分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分析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地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1 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考试当中,学生能够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同时教师可以在考试中对学生的考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科学合理地进行考试,能够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1.2 考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考试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考试,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此外,我们还要对考试当中不合理的方式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1.3 考试是指引学生前进方向的主要向导

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考试,它就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科学素养、学习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其考试的向导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今后学习和努力前进的方向。

2 高职院校中考试方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的考试方式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考试目的不明确

由于现如今,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加上学校将考试的成绩与奖学金以及各种的荣誉挂钩,导致学生过分地看重分数,学生在考试当中功利化越来越严重,对于考试的目的越来越不明确。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名利而学习,导致学生产生虚荣的心理,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

2.2 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其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要就业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学校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3 考试内容不丰富

传统的考试往往考试内容只是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缺少丰富多彩的考试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当中被动地记课堂笔记,考试前只是机械地去记忆笔记当中的内容,很少去主动思考。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学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的教学状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考试题型过于标准化

在考试的答案的设计上,往往很多出题者为了提高考试判分的公平性,将考试答案标准化,这就导致了考试的题型也过于标准统一。这样的考试题使学生缺少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想象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3 高职院校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3.1 明确考试的目的,形成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考试形式

在高职院校当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理论与动手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不但具有丰富的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地在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线岗位上进行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要多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考试中也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将对职业技能的考查时刻贯穿在教育的每个环节当中,包括考试内容的设置。教师在设置要考题时,要多花些时间和心思,不断进行创新,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多以学生在日后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作为考试题目,帮助学生解决常见的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拓宽考试内容的范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考试的题型上,尽量多采用简答形式的综合题,减少答案单一的选择题。考试的题目要注重联系实际,尽量选择涉及面比较广的综合性考试题目,做到考试题目的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又不是独自孤立存在的,避免题目单调,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题目的设置上还要具有趣味性,注意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走出课本,走进生产一线,突出对学生应用性的考察。这样的考试题目的设置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学习的负担与压力,同时,能够避免学生一味教条地死记硬背书本里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职业技能。

(2)对于考试题目,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活学活用方面的考查,尽量多采用探索性、创新性强的题目。考试试题的题目多以一些开放形式的题目存在,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留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广度,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考试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同时说明题目的要求、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师的一些思路的提示和指导意见,学生根据题目及要求自己思考,并进行独立的设计,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任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要从创新能力、设计合理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设计的结果等多个方面来给学生成绩,最后汇总出一个综合成绩,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建议以及点评,引导学生在今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3)在考试的内容上,尽量多采用多样化的知识内容,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在考试题目的设立以及考试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最后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计入学生期末的总成绩当中,让学生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考试在学生全面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此外,对于考试内容设置上,可以多加入一些需要团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题目,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能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综合素养以及竞争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3 改进考试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1)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综合采用口答、笔答、操作等多种形式。因为,在学生口答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哪个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能够及时进行知道和更正,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上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从笔答当中我们能够充分考查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最后,在对学生操作进行考试时,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正确操作设备、使用仪器的动手能力,同时能够检验学生操作方法是否合理,在操作中能否独立地测出正确的数据等。总之,对于学生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2)将对过程的考试和对结果的考试相结合。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的考核,不断地突破传统的只考核结果的考试形式,将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的改变都纳入到考核的内容当中来,全面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对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注意采用一些评语或者是口头上以及谈心式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要注意不能只说好不说坏,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

(4)将考试评价与促进学习相结合。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考试结果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不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源动力。关于考试,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考试机会,让学生在感觉到考试结果不理想时可以重新申请参加考试,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试题的设置上也可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几套题,分别根据难易的程度加以不同的权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答哪套题目,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在考试当中要多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的手段。

(5)形成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除了对学生进行校内的考核,还要多给学生提供到岗位、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将校外考核纳入到学生考试的总成绩当中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6)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的界定上也要相对的灵活,学校可以设置考试周,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和考试时间,便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对考试的方式方法的不断地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立足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磊,王倩.近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07-109.

篇(9)

一、目标导航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一生中所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依靠自主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目标是关键,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目标的导航,目标的导航锁定了学习目标,明确了核心内容,从而使学有目标、学有方向,有的放矢,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实践证明,需要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因素。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便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自主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自学教材。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课前看、课上看、课后看、全文看、重点看、穿插看、重要内容反复看。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习就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在目标导航这一环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工作。具体做法是:

1、以趣引标。

2、明标引学。

3、设法助学。

4、评效促学。

二、激活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因为强加灌输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问,经常设问,可以使学生异常兴奋,议论纷纷。这样学生的心智就能被启动,思路随之打开,他们就会进入思维的意境,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提出许多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在教师指导下去解决,有时组织讨论,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是引导学生将学与思结合起来支解决问题,这便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思维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在激活思维这一环中,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性的问题是关键,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陶行知曾说:“智者问没巧,愚者问没笨。”故设计问题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有拔高题或扩展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和探求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高质量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由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提炼出问题。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

3、教师提供信息,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4、学生互动交流提出问题。

5、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三、组织讨论

围绕设计的问题组织讨论。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阻碍学生交流,限制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就改变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也就开阔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思维。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取长补短,纠错立正,学得生动,学得愉快,学的富有情趣。同时有利于教师发扬民主,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解惑和及时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这一环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主要的做法如下: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在合作中交流中探究原因找到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2、在教师评析中穿插讨论。

3、开展分组对抗赛。

4、课下交流。

四、问题探究

针对以上环节特别是讨论中遇到的焦点问题、重难点问题及易惑、易错问题,师生有的放矢、画龙点睛的进行探究。这样,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以上问题的领悟,领悟的深就学的好,学的扎实,课堂实效性就强。在问题探究这一环以教师的点拨为核心,学生的参与为辅助。这一环节主要是问题的升华,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的方法如下:

1、对于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尖子生释疑,教师归纳。

2、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

3、对综合性强、易惑、易错的问题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讲清问题。

五、达标导练

导练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巩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的关键。练,不能盲目地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也不能搞什么题海战术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练得恰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也就是练习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那么在这一环,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达标导练题呢?笔者在问题设计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目的性。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等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

2、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在题目的整体难度、广度、题量的多少上要量力而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也不能超出实际水平太多,以至于学生无从下手。

篇(10)

依法治校作为一种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已逐步成为高等院校加强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更好地进行依法治校,就必须从理论上认清什么是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及其内涵。所谓高等院校依法治校,是高校办学和管理的一种模式,具体指高校管理者依据与高校有关的法律规范和高校自定的规章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高校的各项事务进行全面管理,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使高校的管理和运行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治校方略。

二、 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依法治校工作中的不足也逐渐显现。

(一)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依法治校要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均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受法律的影响和制约并由法律来进行指引和导向。在实践领域,一方面,直接规范大学办学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严重滞后和不足。特别是一些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规存在某些规定失之偏颇的情况,部门利益保护色彩较浓, 强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忽视高校的自主办学和人格独立,严重影响教育法律、行政法规在高等院校的准确适用, 影响其权威性。另一方面,大学内部建章立制工作不到位,内部规则真空较多,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时都缺乏法治观念,可操作性不强。

(二)管理体制落后,民主精神缺失

民主是高校法治的基石,缺失民主,高校法治的培育就缺少了土壤和气候。不幸的是,目前传统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人治”痕迹明显,大多数管理模式还是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民主精神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在高等院校管理机制上“官本位”现象严重,权术重于学术,对学校主体教员的重视比较缺乏,使得高校行政权力泛化并过于集中在学校一级,导致行政权力过于干涉学术自由,并用效率化的行政衡量尺度来要求教学与科研工作,从而导致学术研究人员轻视学术力量,丧失学术信仰,出现大量急功近利的学术欺诈事件。

(三)执行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师生权益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高等院校执性监督的根本目标是监督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提高其依法治校水平,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不仅需要体系完备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的保障,更需要高校管理者具有一种内在自觉的制约。如果高校的管理权力缺少这种民主的监督和制约,就有可能会偏离法治轨道,使得依法治校的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影响到高校的发展,甚至危及学校的生存。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很多高校仅仅是在规章制度制定的环节上强调进行监督,即理论层面已经相当完备,但可操作性和执行性不强,缺乏具体的监督机制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环节。既没有明确的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也缺乏对监督不利应承担的责任的规定,这些都造成了监督机构监督不严,很难发现和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没有起到真正维护师生权益的作用。

三、推动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建设所需要的条件

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院校依法治校体系,推动高校依法治校更快更好发展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一)健全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

高校法治需以制度先行,以制度为法治的基石。一整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评价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首先,高等院校需要依法科学地制定学校章程。自古有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章程就是高校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校管理和运行所要遵循的根本大法。依法制定和实施学校章程,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实行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其次,依据学校章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即具体规范各项工作的操作细则和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是学校章程的进一步细化,以具体设定人们应尽的义务,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人们的权益,从而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得到完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二)强化法治观念,健全民主管理机制

管理体制的僵化和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的是管理者的法治意识和观念的模糊,没有将法治精神和理念内化为其自觉行为,运用实施到管理的过程中,导致很多高校依法治校的“行政本位”色彩过于明显。因此,法治观念的强化和法律信仰的树立是健全高校民主管理机制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高校依法治体系得以构建的关键。只有将法律文化信仰深深植根于高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的心中,渗透入他们的血液里,使得信仰法律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氛围才能孕育出具有民主法治信仰的管理者,才能构建出一个使得广大师生能够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民主管理机制。

(三)完善监督与内部约束机制,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依法治校工作不仅要靠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来保障,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来确保运行。高校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强有力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积极实行内部约束机制,以确保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落到实处。同时,充分发挥纪委、宣传、工会等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群众举报、接待和舆论监制度。通过外监内控并结合多项配套制度和具体程序的联合监控模式,使依法治校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4-03

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其承载的社会价值,一部分是以社会对基层法务人员的需求为导向,一部分是以提升法律人员素质为导向。这二者又都以实效性为依归。而“强烈”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效性教学一定要彰显出其必然的存在价值。

一、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实效性改革势在必行

法律职业的内在技术性、技巧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对法学专业毕业学生以实效性为基础的应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面向社区法律人才的培养,由单纯的培养国家权力执行者,转而面向社区培养法律服务工作者,也要面向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趋势,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可以为“地球村”提供优质服务的基层法律服务人员[1]。这种实效性的教学改革应当是高等法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选择,也一定会成为法律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的满足上,而现有的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基本还是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的沿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相距较大,没有表现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传统的、固化的、批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的、变化的、精选的岗位需求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需求服务,简单表象就是为了满足就业,这也正是其实效性的体现,而评价教学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指法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信息采集运用能力、分类处理能力、学习力与创造力等等。这是因为,法律的职业需求与职业培养口径不一,法律专业职业无法满足法律人才的就业需求,造成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必然产生专业分流。综合竞争能力强的才可以专业职业,这就表现出了专业的局限性。就稍差者的实效性而言,其法律教学的结果性使命是缺失的,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构架,拓宽职业空间,只有具备超强的职业能力才能减轻其专业职业压力。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职业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教学是为了创设学生的职业能力架构,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专业知识。当下的教学效果评价显然偏离了“能力”导向。旨在强调:备课是否充分,授课重点是否讲解清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否应用,互动教学是否有效开展。这些是从直觉上提高了知识接受效果,活化了课堂气氛,但降低了教师的能动性,捆绑了学生的想象力,过分强调教学手段是在用手段绑架内容。提升法学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还要看教师的思考力、执行力,教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好;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形成教学的独立思考,有创建性体会,培植学生法学的职业悟性。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法学教学以职业化服务为核心的理念,体现了法学教学的价值诉求,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成果颇丰。同时,也在基层法务人员的培养、培训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就其实效性而言,我们很难从学生的就业层面、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方面看到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光明愿景。

1.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化要求差距较大

一方面,法律职业以法学教育为依托,法学教学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和法律服务人员的有效途径。而现在的大陆法系成文化、典籍化,偏重于学理、概念,关注于已形文的律例以及由上而下的司法解释,走的是一条先理论后实践的路径。另一方面,法律教学又为法律职业服务,职业趋向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职业需求带动着教学的纵深发展。然而,在我国现行法学教育环境中,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没能达成同步,尤其是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理论教学与实效已然形成了两个陌生的版块。法学教学按照“常规”即已形成的“通才”、“全才”的培养目标按部就班地执行,忽视了高职法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情况,也很少从教育对象法律职业化服务的需求方面转变思想,这直接作用于教学的全部环节,影响并限定了法律服务人员的执业行为,造成了法律服务人员理论与执业技能的巨大差距。

2.联合办学的专升本教学应以专业职业为导向

为了适应法律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不得不走联合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是法律类高职院校生存空间的有效拓展。但这种办学模式只有与前卫的教学思想结合,才能延续其“生命”的价值。三年的职业学习,使得学生已经对法律有了一定积淀,倘若再沿用现行专升本的课程安排,固然可以加深对一些法学理论和相关部门法的理解,但仍然受现行教学思想的影响——泛理论化、泛专业化。虽又经一次洗练,但职业技能似乎与实践仍然相距遥远。因此,联合办学的法学专业的专升本教学要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确定的职业方向。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律师、法官、检察官必须得通过司法考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需从原有的教授法律知识转到以法律职业为最基础的法律教学思想上来。打破条块式、拼图式的教学思想,给学生展示以综合性的判例,让其先形成系统性法律的全面认识,然后再研习细分法律知识,这是正常解决法律问题的顺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识、掌握从事法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把宏观的问题微观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增强其职业能力。

3.拓展国际化视野

全球化的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带动全球化的法律职业者的互动,WTO框架内的矛盾、冲突,必然牵动不同利益群体以法律为导向的互动、交流;各跨国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跨国企业内部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必然会产生国际化的法律服务。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会催生更多的法律执业人员。同时,也会提供更多的法律服务人员的从业机会。因此,高职院校法学教学要面向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教学思想也要为国际化服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