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篇(1)

化学是初中入门学科,也是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科目。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是每个化学老师都在追寻的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过程,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一、优化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化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掌握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不够。在新理念下,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而且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制取氧气”教学中,不妨尝试这样的方法:分组讨论组装装置动手实验汇报成果发现错误总结经验,教师事先没有指出实验装置中的细节问题。实验结束后,学生开始汇报自己的实验情况:有的学生观察到导管内有紫红色物质溅出,使水槽中的水变红色,从而想到试管口需要放置棉花的道理,学生们还提出了形形的棉花代用品如卷筒纸、玻璃丝,等等;有的学生观察到在实验结束时插在水槽内导管中有水在倒吸,从而认识到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自己一开始时没能收集到气体,原来是忘记在实验开始前检查装置气性,等等。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仅掌握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在亲身体验中悟出了道理,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重结论,更注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结合实验教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知识一般都是通过实验证实的。在化学学习中,实验往往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化学相关知识的应用。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首先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再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选择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这些选择,需要学生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掌握及收集气体装置的运用理解。通过实验,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特点。即使实验失败了,也可以从中吸取到教训,并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收集气体装置漏气了,是因为发生装置有问题,还是因为在选择反应物上出现了问题?通过对实验失败的分析,学生更加了解实验步骤的严密性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实验中还可以对比二氧化碳与氧气收集装置的不同点和不同的原因,通过对实验的体验,学生会更加牢记化学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要把化学知识巧妙地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用具体的事例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人体都是由各种不同元素构成的。化学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上个世纪的比利时的哈塞尔特城,当时的零下15℃的严寒,一座钢桥横跨在阿尔伯运河上,有一天突然发生断裂,全部坠入河中。究其原因,原来是钢铁中的磷元素的缘故。磷是钢中的有害元素,它能使钢产生冷脆性,在常温下轧制的纲容易断裂,虽然它能提高钢的硬度,却降低了钢的塑性和韧性,因而造成断裂。人们生活活动中离不开化学,如洗涤剂是由含磷的化合物组成的,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各种清洗器具、造纸、农药等部门。用磺铁矿燃烧制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王水”检验金子是否纯;用酸洗去水垢;用泡沫灭火器灭火;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制成可口的饼干;用腐蚀性药品清除管道阻塞等。化学在生活中的频繁使用处处皆是,举不胜举。

参考文献:

篇(2)

一级氧化物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和盐类,如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钠、高锰酸钾等;

除了一级外的所有无机氧化剂均为二级氧化性物质,如亚硝酸钠、亚氯酸钠、连二硫酸钠、重铬酸钠、氧化银等。

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钙、一氧化碳等。但氧与电负性更大的氟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则一般称为氟化物而不是氧化物。

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称为金属氧化物;若另一种不为金属元素,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因为他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2、广义上的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钙、一氧化碳等。但氧与电负性更大的氟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则一般称为氟化物而不是氧化物;

3、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其构成中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一定为氧元素,另一种若为金属元素,则称为金属氧化物;若另一种不为金属元素,则称之为非金属氧化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5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3

化学学科进入学生学习体系的开始在初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将来对化学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的最佳时期,还是提升化学素养以及加强化学理论的重要时期,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把这一阶段认真地对待。所以,在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理论和实验的充分教学准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和理论的关系紧密联系到一起。对于现阶段新课程教程改革的方针,必须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因此找寻一个更加灵活性的、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才是初三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初三化学而言,整体知识体系比较零散,而且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整个体系较为庞大也相对复杂,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有方法步骤地研究教学内容,初三的化学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老师自己单方面讲课的方法,要及时地和学生互动,针对这们新学科相互探讨,开始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比方说刚刚接触化学时,必须对化学元素进行逐一的认识,这些元素就好比英语中的字母,字母是组成单词的基础,同样化学元素是组成化学物质的基础,如何让学生深刻并且熟练地认识这些化学元素就需要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类比,这样学生不仅觉得课堂轻松,而且潜移默化地也对化学元素充满了好奇。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针对这些方面逐一击破,最终让学生觉得化学学科是一门通向自然科学大门的最闪耀的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当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堂环境,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觉不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呆板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拉近关系,深入到学生中去,消除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恐惧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生活中必须知道的常识知识,例如人们可能认为煤气中毒只要在家中放一盆水就能将煤气吸收,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煤气中毒主要是人体内吸入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明确指出不溶于水,所以这种传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比如,在教授一节“溶解度”的课程中,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同时记住所学的知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增加学生自我动手能力的例子如下,由于氯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旦氯化钠的含量超过了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它就会有晶体析出,这种现象的发生会让学生感到好奇,在化学的实验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这类实验,实验的现象和理论教学相一致,学生看到这类现象的发生不仅对实验本身的教学印象深刻,同时对理论探索更加有兴趣,挖掘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所谓的应试教学,老师一味地把应试知识灌输到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当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能力,针对某个化学实验现象可以单独分析出来,这样才是化学入门知识学好、学透的表现,也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奠定基础。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互动,多和学生沟通,从学生当中了解问题,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与以往的“一人堂”方式,要找到学生的兴趣,进行开放式教学,也就是说,老师在教课过程中,尽量丰富自己的语言,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详细的类比性描述,课堂上尽量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化学在初三阶段的特殊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摆脱单调乏味的化学学习,进一步地激发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强学生自我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对于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中,而有些危险性实验,老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充分的说明,有意识地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比方说,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将理论和实验现象有机结合到一起,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相应的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另外,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不能单单是老师自己在台上讲授,老师要不定时地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比赛,增加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教学内容后,针对氧气的一系列性质在学生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将全班学生分为两队进行PK大赛,比赛过程中老师连续提出氧气的相关知识,针对这些相关知识,学生进行抢答,课堂结果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习,锻炼了思维,而且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对氧气的一系列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没有感觉学习是负担,而且普遍认为化学课上自己可以轻松学习,快乐地将知识捕获;在制备氧气的实验课程中,氧气制备的主要方法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法,其中需要有催化剂的加入,这样才会快速的有大量的氧气产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采用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位置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强的直观认识,所以对于催化剂的作用等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在课后的时间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还是对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不仅学会了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学习到了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三、 在化学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进行呆板的理论记忆,更加重要的是为了开拓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进行化学原理的介绍,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所了解,为了更加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做了夯实的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说来,要想针对初三化学知识进行教学创新,就要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想法,走进社会,走进实践。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当我们认真思考这句话时,也便能从他的精神之中总结出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第一是把实际生活与化学的知识理论相结合,第二是认真总结并理解和应用在实践动手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第三是教和学相辅相成,培养出钻研与创新的优秀人才。

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程时,可以针对简单的实验布置相应的家庭实验,比如小苏打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现象就可以作为学生的家庭实验进行教学,因为蒸馒头过程中需要放入小苏打,小苏打加热会产生二氧化碳,而馒头蒸熟之后会出现很多小孔,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实验问题的印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比如,在设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习题时,我选择了下面一道题:下列哪些能便石蕊试液变红?①把用石蕊浸泡过的滤纸制成的干花上滴几滴稀盐酸;②把干花放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③把干花上滴几滴水④把干花用水润湿后,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认识到酸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而湿润的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提高了解题能力。类似的试题还很多,如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酸中哪种微粒能使石蕊变红,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只要教师善于精心设计和选择这方面的试题,通过精讲精练,化学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提倡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致有以下几个时候:(1)在进行比较、归纳、择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时,就可以对课本上得到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比较、归纳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这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面对面地用同龄人所理解的思路和语言交流,使学生不仅知道结果,更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2)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做一些稍难的计算题或实验题时,我总是让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打开思路走出思维误区,较快、较好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在做学生实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4)在进行概念辨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应该引入以前所学的内容比如纯净物、混合物,加上刚学的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关系图,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定,优秀的在全班推广,这样的操作我想比教师给出内容,学生记忆默写的效率要高很多。

本人运用以上几点方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入到学生当中,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学生针对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学以致用的成功,学生将化学作为一门感兴趣学科,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篇(5)

1.

掌握几种营养素的作用

2.

掌握人体的组成元素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了解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重点]

1.

几种营养素的作用

2.

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程序]

1.

引入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与化学有关。例举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比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其主要成分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

营养素

(1)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功能都离不开蛋白质。

蛋白质的存在:植物种子和动物肌肉中

蛋白质的功能:

a.

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

b.

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

c.

维持机体正常的体液平衡;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

d.

免疫球蛋白可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

e.

构成人体必需的催化和调节功能的各种酶和激素的主要材料

f.

提供热量

几种特殊的蛋白质:

a.

血红蛋白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同时血红蛋白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携带到肺部呼出。血红蛋白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其结合能力是氧气的200-3倍,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会窒息而死。

b.

酶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条件温和,不需加热

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蛋白质的变质

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影响时,其结构被破坏,失去生物活性。

(2)

糖类

糖类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糖类的主要功能:

构成机体重要物质

提供能量

调味

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

调节脂肪代谢

提供膳食纤维

(3)

油脂

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常见的有花生油、豆油等

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

每克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放出39.3KJ能量,比糖多一倍

(4)

维生素

维生素有20多种,大多数人体不能合成,要从食物中摄取

需求量小,却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缺乏维生素会怎么样?

缺乏维生素A:夜盲症

缺乏维生素C:

坏血病

3.

化学元素与健康

一、人体的元素组成

1.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期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

常量元素:含量超过0.01%,如O、C、H、N、Ca、P、K等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

2.

在体内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K、Na

1.存在:钠以钠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钾以钾离子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2.生理功能: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内液恒定的pH有重要作用

Fe

血红蛋白的成分,帮助氧气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Zn

锌元素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I

碘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碘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3.

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如甲烷、乙醇等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元素,如氯化钠等

少数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把它们看成无机物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小,如乙醇等,称为小分子

篇(6)

(一)从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认识化学元素”时,可用《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图表来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

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

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

(二)从化学实验中提取情境素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学习“二氧化碳熄灭阶梯状蜡烛火焰”时,先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先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下层火焰,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后再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让学生自我“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在学习“氧气的鉴别“时,老师先不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

在学习“分子”时,可用一根玻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在大量的白烟生成,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研究。

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取三去试管分装少许石蕊试液,用一支作比较,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入稀硫酸,向第三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注意观察颜色变化,将第二支、第三支试管内所得溶液再加热,注意观察颜色变化。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一节内容时,可通过创设一组情况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

情境一:收集有氧气的集气瓶和氧气钢瓶。

情境二:身背氧气瓶,头戴呼吸面罩的潜水员,宇航员或登山运动员的照片。

情境三: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

情境四:鱼塘或鱼缸正在用增氧的图片或录像。

情境五:木炭、硫、铁丝、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

(三)从社会实际中提取情境素材。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取大量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用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教学情景。

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利用化学史,向学生介绍的发展史,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也可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教育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以及“二恶英”等事件中提取情况素材。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

总之“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四)从历史中找取情境素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燃烧”时,可以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

在学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时,可以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设计教学情境。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

篇(7)

生物教学与化学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又是一个化学反应,因此,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适当地将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各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化学知识与生物教学的联系

(一)生物体中有很多化学元素

在生物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元素,这些元素与化学知识中的元素是相符的,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能够将化学元素的特征引入到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到细胞中的碳元素时,教师可以将化学中的碳元素特征引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明确碳元素的存在与细胞特性的关系,也可以将其他物质中的碳元素与细胞中的碳元素含量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生物体内有很多化学反应

很多生物现象的产生,都是化学反应的过程,例如光合作用就是叶绿素在光照的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呼吸作用就是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在光照的作用下产生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产生的效果,在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化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反应过程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更好地掌握生物的各种特性。

二、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在生物实验方面的应用

在生物教学当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教材中的知识亲手进行实验,从而更加深入地对生物知识进行掌握。在很多教学中都存在着“生化不分家”的说法,更加说明了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生物实验中,都需要使用化学器材进行操作,因此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量杯的使用方法、漏斗的使用方法等,都成为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必备知识。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需要利用酒精、碘酒、烧杯等对与光发生反应的叶片进行隔水加热,从而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并将溶解完的黄白色叶片滴加碘液,在冲洗之后观察叶片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基本的化学实验知识进行了学习,并将其应用到生物实验,学习了碘酒、酒精灯、烧杯等,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叶绿素在植物中的作用,并了解绿色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全过程。在讲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节内容时,演示实验引入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等化学知识。在讲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时,引入了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对比试验。这也是化学知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二)在生物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生物与化学在很多方面有类似的元素、类似的反应,因此在生物理论教学当中,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可以适当加入化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以化学思维来思考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使一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光合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光合作用其实就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所有的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因此,学生就可以很简单的掌握,如果一摩尔的葡萄糖想要完全氧化,就需要六摩尔的氧气参与,并且如果六摩尔氧气想要还原成为水,则需要二十四摩尔的氢离子。这就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二阶段必须有6mol水参加反应生成20mol[H],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得失的平衡。通过对化学原理的分析,学生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从而在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快地进行联想和解答。

(三)化学方程式在其中的应用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式生命特有的一种现象,用现在观点说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有一定的生物目的,如提供能量、形成某种物质参与机体的构建等,基本上都是有机反应,且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酶促反应。而化学反(化学角度)是一种非生命现象的过程,不具有特定的生命目的,且大多数反应条件很苛刻。因此在书写生理反应式时要注意反应的情境,注明反应条件和目的,如以下七个反应是以能量代谢为目的:

光合作用:6CO2+12H2O ――C6H12O6+6H2O+6O2(条件叶绿体、光能)

有氧呼吸: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条件酶)

无氧呼吸:C6H12O6――2CO2+2C2H5OH+能量(条件酶)

C6H12O6――2C3H6O3+能量(条件酶)

ATP合成(ADP+Pi+能量――ATP+H2O(水可以不用写),(条件酶)

ATP分解 ATP+H2O(水可以不用写) ――ADP+Pi+能量(条件酶)

n(C6H10O6)(淀粉,纤维素)+nH2O――nC6H12O6 (条件酶)

以下三个反应式参与生命的物质组成:

n氨基酸――肽链+(n-1)H2O(条件酶)

n脱氧核苷酸――DNA+(n-2)H2O(条件DNA聚合酶)

n核糖核苷酸――RNA+(n-1)H2O(条件RNA聚合酶)

三、结语

总之,生物与化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当前很多教学当中,教师将学科之间的联系完全阻隔,仅仅对本学科的内容进行讲解,不对思维进行扩散,从而影响了学生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应认识到生物与化学在学科上的交叉之处,并积极对其共同点进行融合和发扬,在生物教学中对化学知识进行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对各类只是进行运用,实现思维的发散,从而有效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健,桂新春,颜冰楠. 讲授法在生物化学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4):117-119.

[2]任君. CAI在高中生物与化学交叉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篇(8)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学习,学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节课而言,必然存在对应于本节内容的课堂目标,所以课堂目标就是根据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围绕一节课的教育教学内容,依据学期计划、教学步骤而设计的学生必须达成的具体要求.

课堂目标往往用较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其内容大多为具体的学科知识、技能要求、价值引导,实现这些课堂目标则需要更具体、更活化的载体.情景设计就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垫脚石,也是学生训练思维、掌握技能、建立正确世界观、解决实际问题的敲门砖,所以,化学课堂目标的实现总是与情景设计不分离.

二、课堂目标在情景设计的运用中实现

1.情景设计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使每一位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激励其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是化学教师在每一节课中的追求、也是能够做到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内容上讲有故事设计、化学史实设计、生活常识设计、生产知识设计、实验问题设计、学习疑问设计等;从呈现方式讲有语言表达设计、文字呈现设计、图像表格设计、多种组合设计;从课堂进程上讲有引课设计、课堂分段设计、课后思考设计等.例如:激发兴趣的情景素材: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史实,学生须完成的目标:知道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知道空气由氧气、氮气组成;再如:激发兴趣的情景素材:打开雪碧瓶盖,有气泡冒出,学生须完成的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颜色气味.

2.情景设计是承载学习内容的优良载体

空洞的知识不但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兴趣,还会让学生失去研究化学现象、化学问题落脚点.每一教学内容都应尽可能地设计到合适的化学素材中去,使知识内容有载体,研究问题有客体,抽象理论变具体.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例说明:学习内容:① CO2不燃烧、不助燃、不能供给呼吸;②CO2能与H2O反应.针对学习内容使用的素材分别为:①消防队员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死狗洞的故事、进入溶洞火把熄灭;②干燥的石蕊纸花淋水或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无变化,但湿润后放入二氧化碳中却有了不同现象.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分别为:①知道了CO2不燃烧、不助燃性、空气中浓度过高会对人类产生影响;②认识到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具有酸性.

3.情景设计是培养能力目标的可靠途径

情景设计所使用的素材都来源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生命、环境、化学史,这里蕴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和化学问题,化学学科产生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不断探索的进程中,而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初步探究将不断掌握新的知识,运用已有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设计各种方案解决情景素材中出现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全面提高了科学素养.例如:

情景素材研究方法可以培养的能力

基本实验操作演示、视频观察、模仿操作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可燃空气”燃烧、拉瓦锡枪管分解水合作学习培养分析能力与交流能力

电解水实验分析、讨论、引导培养猜想能力、归纳整理能力、认识微观世界的能力

碱液处理的叶脉书签观察、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水平

水俣病、痛痛病、地方性大脖子病、关节病观察、讨论化学元素与身体健康培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研究常见的不同类别几种化肥比较、实验、归类提高比较能力、实验技能、形成物质分类意识

4.情景设计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高效举措

每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不游离于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之外,空洞和乏味的说教不能激发学生思想的共鸣,正确的价值理念应产生于大量的事实、史实基础之上,教师要做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那就要设计合乎认知规律和正确导向的情景素材.例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的情景素材有:硅原子、苯分子图片、化学变化的微观分析;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3000多万种物质.

(2)建立关注社会进步与热点的情景素材有:温室效应、水污染、空气污染、沙尘暴;

(3)增强安全意识、爱护资源的意识的情景素材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护、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复合材料、节能材料、环保材料、国家饮用水标准,等等.

三、情景设计的几个注意点

1.化学课堂目标与情景设计的锲合度

化学情景素材应当为教学内容和课堂目标服务,二者应有较高的相容性.情景素材提供的信息内容应当与对应的内容、目标一致,不要有任意的扩大或无谓的增加;也不要过分裁剪素材,使学生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信息不全;素材提供的信息量应与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时间结构安排相一致,信息量过大则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完成一节课预设的目标任务.

2.化学课堂情景设计的真实性

篇(9)

元素化合物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初中化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或是由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组成,可见元素化合物不仅是化学的基础理念还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理论,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通常是从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的,再扩展到元素化合物的制取、鉴别等化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得到清晰、深入的理解才能学好初中化学.此外,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与人们的许多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总而言之,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中最大且最常见的问题.化学作为知识内容丰富有趣的学科本应该是受到学生喜爱的,但是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问题的影响不仅促使学生降低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还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用在化学知识的预习、复习和练习的时间较少,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但化学作为学生考试科目之一,关系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模式单一、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是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的运营都离不开化学,可见化学技术和化学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化学知识理论的基础———元素化合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与元素化合物有关事物进行讲解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复杂知识时产生的抵触心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复杂多样的元素化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层运用能力较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

1.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内容较多,且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易使学生对有关联的知识产生记忆混淆现象,对此,教师就应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时采用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清晰的记忆,此外,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操作等丰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清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结合实际,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因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就可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对相关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蕴含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可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发散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解中安排实验环节,并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更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时,教师就可结合实际生产中从铜矿中制取金属铜用到的铁的金属活泼型比铜高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先使铜矿在硫酸溶液中溶解,再加入铁就可将金属铜置换出来,同时教师也可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了解到铁的这一化学性质,采用类似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篇(10)

人类制造的温室效应会引发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占据了世界上80%的排放。燃烧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汽油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工业也会造成大量温室效应。这些气体堆积起来,进入大气层,影响整个世界性气候,并且让新型能源,如太阳能也受其影响。

地球的报复

由于上述排放问题,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时间里,地球的温度约上升了0.74℃~0.18℃。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4℃~5.8℃,其结果会给低地带来洪灾,带来极端的气候、干旱、山火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影响,许多物种都会灭绝,致命的疾病会蔓延全球。

纤维纺织工业的碳足迹

纤维纺织工业是化学原料密集型产业。从印染到色彩,约有2000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用于纤维纺织行业。服装工业约占全世界4%的碳足迹,每年全世界约丢弃100万吨纤维垃圾,其中有一半是可以回收的。被抛弃的废物需要土地填埋,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分解。而丢弃的毛纺纤维还要释放出甲烷等气体,使地球进一步变暖。

纺织行业的脱浆、洗涤、印染等工序使纺织纤维和织物中包含了大量化学药物。纺织物的脱浆虽然能去掉部分化学药物,但却消耗掉大量水源。其中一些纤维品还需要用氯漂白加工,这又引发有机氯复合物的释放。这类化学药物对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纺织业的湿处理过程还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释放碳元素,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其结果不仅耗费掉能源,而且使空气中的酸度增高,引发全球变暖。

如何创建无碳环境

甘地曾经说过,“人类必须关照未来看不到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我们不能给后代留下太多的遗憾。最大限度地限制排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树木在延缓地球变暖方面的作用

树木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用来过滤空气的礼物。树木可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它不仅过滤空气,而且使环境更具有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树木是人类赖以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则是我们减缓变暖的方式之一。

处理纺织排放物

纺织工业的排放一般而言都释放到大自然。因此,限制水污染已成为重要的一步。使用铬媒染剂比国内限制铜、铬和镍排放入水中要有更高的要求。人类应避免使用高氯化物的染色剂。在漂白过程中,要选择低危险或无危险的染料。

 采用天然的生活方式

天然纤维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礼物。使用这类天然纤维回收容易且迅速,带有环境亲密性。诸如亚麻纤维、竹子纤维、稻草纤维我们也可以开发利用。

有机棉花

使用有机棉可建立良好的循环系统,限制二氧化碳气体,最后还可回归土壤。因此,使用有机作物是限制避免全球变暖最关键性步骤。

环境保护论者强烈断言,地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我们要减缓碳足迹对地球的影响,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的环境,那么就必须从现在做起。

神奇的可持续性例证:

从古代传统到今天的高技术创新,纺织品已经历多次转换。为获得持续性发展,吸引更多客户,纺织制造商不断涌现出新的理念。最新的销售往往带有“低碳”、“生态”、“可持续性”或用“回收”纤维制造等字眼。

因此,回收材料制成的时尚开始走俏全世界。甚至有人称,可持续时尚支持等等。实际上,有机纤维、回收陈旧的纺织品就是最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十分有益。日本化纤协会认为,“新回收方式采取非传统的方法正在产生效应。回收的化纤纤维进行融化再生产出很好的产品,而最终却能回归土壤。”例如,大多数时间里,我们所用的咖啡豆加工后都作为垃圾丢弃,有时候用作肥料,但今天一种新方法却可用其纤维来做衬衣。这就是一种最好的利用。并且,浪费的咖啡豆壳可用来转换为纤维,然后织成纺织物,然后做成服装。据称,一杯咖啡就能制造出两件T恤衫。并且,回收的PET瓶也能做成T恤衫。回收的塑料瓶也能制造成纤维,并制造服装及家用纺织品。被扔掉的塑料瓶经过数次加工,可转换为纤维纺织品,进入商店销售。当然,塑料瓶要经过洗涤和颗粒化处理,然后熔化、造型处理,最后生成聚酯。这类纤维质美价廉,是理想的服装材料。

生态鞋

篇(11)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那么,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化学?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化学,做一浅析,以求共勉。

一、通过《绪言》第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找到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自身的学科魅力,让学生自觉地爱上化学,尽情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开学上第一节《绪言》课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学习掌握化学知识,而是巧用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清水变牛奶”、“木剑变色”、“鲜花三变”、“魔棒点灯”、“水中取火”、“两粉笔相遇冒白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一下子,学生的眼球被吸引住了,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试一下吗?从此,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同学们兴致极高,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第一课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精彩的第一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让他们喜欢上化学,有时会因为化学成绩的优秀,带动学生在其他学科上也自信起来。上好了第一课,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能游刃有余、轻松驾驭。

二、组织课堂教学要严谨、生动、开放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若能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提纲,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实例说明:

在做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采用如下程序教学法。

1.提问:①反应时氧化铜颜色有何变化?②澄清的石灰水中有何现象?③尾部的酒精灯起什么作用?

2.观察:通过认真观察,可看到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红色物质是被还原出来的铜);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部导管口有蓝色火焰产生。

3.讨论:①实验前为什么要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②实验时,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③反应结束时,为什么要先停止加热,再继续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

4.归纳: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操作要点:验纯,通一氧化碳,加热,停止加热,停止通一氧化碳。

②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O+CuO■Cu+CO2

5.结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6.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和先加热再通一氧化碳的实验后果。

7.深度思考:该实验能否证明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创造了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的习惯。既学习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探索,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新的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中要求教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在“水的净化”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在课堂上,我们用浑浊的河水来试验谁的净水器净化效果最好。引导学生分析净水器中每种物质的作用,从而巩固对过滤的原理和吸附作用的理解。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过程中,打开一瓶汽水,倒出少许,摇动可乐瓶,让学生观察气体从汽水中冒出的情况,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在“金属和金属材料”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些金属材料,如铁丝、铜线、铝线、硬币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用手弯一弯,在直观上感受这些金属的一些性质,并让学生积极发言,举出生活中其他金属的实例。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把本堂课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而诱发学习情感,提高主动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在讲授“燃烧的条件”后,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提出问题“燃着的木条火焰直立向上,为什么一会就熄灭了?”引导学生利用燃烧条件的知识来分析讨论这个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一包碘盐,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其中所含的碘元素情况进行直观了解,然后发问:“为什么食盐里面要加入含含碘元素的物质呢?它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好处呢?”然后课后让学生到药房、超市这些地方调查一些保健品或营养剂,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情况,通过互联网查阅这些微量元素的作用。这样,由于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去探究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的联系。这样通过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就是要打破常规,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