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特色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该书一大亮点在于内容细致清晰,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全书共由8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外延、特征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与定位;第三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模式,例如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第四章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策划、品牌形象策划、产品策划、节庆活动策划等;第五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介绍了7种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例如城市依托型、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文化旅游型、景区配套型、古村落依托型、科普观光型;第七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例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第八章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等。通读全书可发现作者分别从以上八个方面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发展模式。
二、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本书作者做了很多关于农业旅游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故此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知识为着墨点;而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为重点;全书层次分明,从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后上升至规划、营销、管理,通过层层递进,让读者掌握该书内容。其中作者对休闲农业的论述,是从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入手,分析出优劣势和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与单纯文字概述相比,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具有实际操作性,作者在详细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添加了实际经营之道,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符合当前局势,并且还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作者选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避免运用学术性语言,做到简单明了,有利于进一步增加读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解。
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杂居地,地形以山区为主,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该区域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但正是这一原因,培育了该区域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独特农村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对那些长期处于喧嚣中的城市旅游者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一、特色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概述
(一)特色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洲,由于乡村旅游对城市中的人们具有“减压”和“回归”魅力在西方得到了各国的推崇和繁荣。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是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探讨和界定,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们普遍认为:乡村性和独特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旅游的吸引物。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自然景观稀有性和农耕方式的原始性,使其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乡村氛围。
本文所指的特色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目的地,用乡村自身所拥有的独特气候环境、自然景观,生产方式、人文古迹、少数民族风情以及民族村寨情景为吸引物,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整个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
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对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生活的水平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设计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48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70个家庭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凉山州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可以为当地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妇女提供就地就业的机会,帮助她们在就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改善了凉山州的村容、乡风和民主制度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的重要内容,城市是区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的进步会以各种形式向周围的农村扩散,尤其是大批城市游客进入到乡村地区旅游时,会将城市中的文化一同带到农村,从而影响农村整体的文化环境。特别是城市中的先进科技和人们锐意进取精神,会极大提高偏远农村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从而为凉山州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使凉山州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乡村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二者最佳衔接点之一。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健全性和安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凉山州乡村旅游业发起者必须对与旅游相关道路进行改善和乡村环境进行必要的治理、维护和建设;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服务设施也是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条件,这些服务设施的健全提高了当地农村现代化水平。
三、凉山州新农村建设能推动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凉山州新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市场体系,满足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布局与新农村中不同村寨(特别是彝族村寨)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流通网络。积极相应国家相关政策,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些相关的惠农牧政策无不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凉山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物质支持
凉山州是典型的农牧业区域,该区域的广大农村是乡村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带,有优美环境和秀丽的风光、有传统的农耕方式、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资源是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凉山州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特色餐饮、特色民俗文化节庆等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彝族村庄的科学规划和人居环境的合理改造,在保护中开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这些都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旅游吸引物。
2010年以来,凉山州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彝区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优先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医疗、卫生、通讯、交通、用电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特色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凉山州政府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为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持
凉山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出台多个与地方建设相关的政策,有关惠农政策占多数,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时,必然会把一些倾斜性政策的好处带入到其中去。如对农牧民小额贷款优惠政策让当地农牧民积极投入到特色乡村旅游(如彝家乐)的建设项目中去;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和村村通客车的“三通”工程,也为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另外,凉山州政府重新编制村庄规划,一些专项资金用于彝族村寨治理,使农牧民原有住所、村风村貌彻底得到改善,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特色乡村旅游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培育了旅游人才
目前,凉山州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基本是当地的农牧民,他们的主要优势还是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对旅游往往是一知半解,他们不能把当地特有的农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不利于特色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培养农村科技管理人才,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所需人才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增添了新农村建设新的人才类型。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增强了凉山州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和改善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西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具有观赏性、参与性等特点的乡村旅游,无论从形式、开发和经营对象还是参与过程来看,都能从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夯实凉山州发展特色乡村旅所需条件
1.加快凉山州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景区、景点和彝家村寨的可进入性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需要在社会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为旅游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形成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凉山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完善道路标识提示,快速提升乡村景区、景点和彝家村寨的可进入性,良好的可进入性是推动乡村旅游向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特色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
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提出:重视科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科技改造等发面给予相当打的扶持。这些措施减少了农民的开支,增加了农民的资金来源,在客观上也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3.加速彝家村寨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环境状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凉山州政府应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把新村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强化发展理念,不断改善凉山州境内脏、乱、差局面,为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构筑有力的物质条件。
4.凉山州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所需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应在凉山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协调特色乡村旅游的开发,通过公开选拔、交流等形式增加特色乡村旅游工作的支撑力量。定期将西昌市、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年轻干部下派到乡、村及旅游管理部门挂职学习,以此培养乡村旅游管理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应制定中长期特色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划,把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来抓,增设与特色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课程,并把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开展较好并且相对成熟的部分旅游景点、景区作为为乡村旅游实践与培训基地。从而不断完善特色乡村旅游所需的管理体制和相关的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凉山州新农村建设
1.大力特色乡村旅游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业,让其真正起到“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把更多的游客带到凉山州,让当地农户可将自家生产的农特产品用于旅游接待或直接出售给游客而获得报酬和相对更高的收入,缩短农特产品的销售链,减少运输费用和时间,加速农特产品商品化速度,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和谐对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使一部分农民从传统农牧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他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不断优化凉山州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凉山州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改善当地农村面貌,吸引外流人才返乡创业,更好地促进凉山州农村生产力发展。
2.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凉山州经济总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农牧民增收问题仍是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离土不离村”的就业机会,当地农牧民通过到旅游企业打零工、自己开办旅馆、摆小摊出售彝族特有产品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增加收。
3.发挥凉山州特色资源优势,不断改善当地农村环境
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力,凉山州应充分利用西昌市四季如春的独特气候重点打造“西部阳光休闲旅游地带”;大力发挥后开发优势吸引全国各地旅游爱好者;同时应以彝族文化为基础在保护中不断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和彝族村寨旅游等等。在提升旅游资源价值时,客观上要求与旅游配套设施和市政建设不断升级和换代。这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整洁的乡村风貌,秀美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乡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及村容村貌的要求,将大大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变。
4.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加强凉山州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将农民从繁重的传统农业劳动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参与当地的民族娱乐活动,学习先进的知识,提高农民自身修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了提高游客接待水平,旅游经营者或相关部门会组织村当地农牧民习普通话、外语、 电脑以及旅游相关从业技能,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同时,随着游客旅游品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旅游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而是更多的注重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体验,这也促进了当地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但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保护工作资金匾乏、队伍力量不强、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低,化的保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原因,致使其民俗文化保护不到位,使一部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使历史遗存产物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使农牧民认识到保护彝族文化所带来的好处。
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特色乡村旅游属于偏远地区型,同时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当地新农村建设也比较脆弱,两者要实现互动发展,需要一种合适的助推力,而政府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需求,引导旅游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逐步建设当地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能够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中实现乡村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勇.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9,(9)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 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 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 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 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一、提升郊县经济发展和富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统筹这四个文明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__年1-9月份,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9亿元,可比价增长18.9;实现财政收入__.2亿元,同比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3.1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长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郊县发展中拆迁难、用地难、审批难、资金难等矛盾,导致发展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时上升,招商引资势头受挫,财政运转出现一定困难。市委、市政府要求郊县在“十一五”发展中,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确保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0__年达到10000元。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牢牢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节点,千方百计此解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偏紧、用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多策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转用指标,用好现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r入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资转移的新动态,加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力度,系统化、集群化利用外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城市资本潜力,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二是抓住要点,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南京与苏州、无锡相比,工业发展度明显不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多家,无锡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投人,提高郊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瞄准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尽管连续几年来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但还未真正建立长效增收机制,20__年达小康必须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难不小。特别是部分低收入户增收艰难,20__年,10的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与10的高收人组收入之比为1:6.3,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当前,城乡统筹的各项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机关部门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过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县少,考虑城市利益多、考虑郊县利益少,城市、农村“两张皮”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城市与农村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互动发展机制。二是城乡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郊县现有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规模扩张,加速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县搬迁,已初步形成江北医药、化工产业带,江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带格局。三是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 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三城九镇”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按照“城区强力推进,近郊加快实施,远郊规划引导”的原则,全市计划建设1500个农村社区,并通过城镇社区集中、拆迁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点集中模式,在11个村先行试点。四是薄弱地区帮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对全市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南京地区157家机关、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单位,对相对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市向每个区县派驻工作队。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次,敲定合作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实施,各部门正在制定“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把郊县发展纳入全市大规划,把“三农”投人纳入财政大盘子,把农民增收纳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确保有专门领导分管“三农”工作,有专门处室为“三农”服务,有专门经费扶持“三农”发展。
三、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填补弱部
为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办农村各项实事,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泥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个村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保率达91,村覆盖率100;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发放100多万元的助学券,解决了44.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计划再投入1.33亿元,用三年时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五件实事,并鼓励和支持各郊县自行兴办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农村私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助学券”补助,不但对书费、杂费、学费进行全免,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进行减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想培训的都能参加,能培训的都有补助”。以完善网络、保护水源、净化水质为目标,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扩容和升级37个镇级水厂,对100个暂未列入撤并计划的村级水厂配齐消毒和净化设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改造改建农村小型农桥和抗旱排水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厕所,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洁卫生、设施完备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__年“一区两县”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区县不低于220元/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筹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__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实施农保、镇保等符合农村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
制定并实施政府主导、品牌提升、持续发展、示范带动、融合一体发展的战略。
1.1 政府主导战略 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统筹规划,在统筹乡村发展规划中,强化农村旅游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统筹建设,强化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统筹协调服务,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清洁环保实行统筹规划和解决。
1.2 品牌提升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打好保亭“玉林秘境、黎苗风情”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特色、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农乐乐”形象。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4 融合开发及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 以乡村度假促进新时期旅游开发,使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乡村度假成为乡村旅游主体形式――农家乐(农乐乐)的主要特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耕种-田管-收获-销售-餐饮服务的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协调发展。
2 统筹规划
2.1 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 ①发展方向。贯彻“要培育农家乐、体现保亭农民增收的特色”的精神,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编制乡村旅游有关规划,切合做好休闲度假型农家乐。②确立农家乐发展目标。一是树立保亭旅游形象;二是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三是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推介保亭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2.2 总体布局 结合保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保亭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设计为“一圈、两带、五群落”的空间结构。①一圈。以保亭县城和七仙岭为核心形成环城乡村旅游圈,以山野黎城和雨林温泉秘境为背景。②两带。沿保亭南北交通主干线和东西交通干线形成的乡村旅游度假带,分别是224国道海榆中线(保亭境内)的山水黎乡乡村旅游带、保亭-陵水305省道田园休闲乡村旅游带。③五群落。围绕毛感乡、六弓乡、南林乡、加茂镇、八村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形成乡村旅游点,组成五大乡村旅游群落。毛感群落建成山乡雨林特色休闲区,以特色山野环境为吸引物;六弓乡建成热带乡村低碳生活旅游区,以低碳乡村、国际绿都为吸引物;南林乡以热带山地乡村为背景,建设热带山水田园休闲区,以热带山水田园为吸引物;加茂镇以微缩丘陵雨林为背景,建设热带丘陵山野田园休闲区;八村以山野田园为背景,建设山野田园秘境休闲区。
2.3 创建特色 ①建设要素。外观(民族地域)、内在布局;菜品,礼仪、歌舞服饰、图腾、工具;卫生条件;人员健康;污水垃圾处理。②主题特色。建筑风格特色,有自然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应有县域绿色食品和黎苗饭菜的特点;自然特色应有自然生态和农家生产生活和黎苗文化的场景展现;娱乐特点,应有体验感受地域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的歌舞礼仪。具体体现在七大特色:餐饮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格调特色、环境特色、农味特色、娱乐特色。
2.4 分类建设 结合保亭的乡村旅游资源,确定发展以下几种特色类型。①休闲品食型: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以响水镇的周道为代表。②民俗村型:以次生型模拟村落承载黎苗民俗文化,是把黎苗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重建加以展示,重点发展。以三道镇什进村的布隆赛为代表。③风光田园型: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以毛岸的缘真雨林为代表。④果木园林型:果木园林类型以果木园林旅游为主,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响水镇的丽水农庄为代表。⑤观光农场型:以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为主要形态,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提供家庭式度假、朋友聚会的空间。以加茂镇的隆宾为代表。
2.5 分类扶持 对已建成的乡村旅游经营机构(农乐乐),在提出申请后,经过县政府成立的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同意,按照类别和水平的不同,享受县政府给予的数额不等的专项基金扶持。
3 全面落实
3.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保亭县政府成立发展农家乐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亲自担任,成员由各行政部门领导,领导小组四条职责,审批、定策、指导、督办。
成立县农家乐发展研究会,挂靠在旅游协会,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立保亭县农乐乐协会,由旅游协会负责指导,承担协调、发展、自律、监督的职能。
3.2 评星定级 编制《保亭农乐乐评星定级标准》,邀请专家进行评定,树立典型,带动发展。
3.3 辅助编制农乐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邀请行业专家,制定农乐乐经营机构的发展策略,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农乐乐)的资源,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策略等。
4 收效
4.1 精准定位,形成合力 农乐乐作为现代农业、农村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的一种业态,是保亭县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助农,以旅促农,通过发展农乐乐乡村旅游和特色风情村镇建设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乐乐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保亭县种养殖业的繁荣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4.3 完善农乐乐产品体系 结合保亭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瓜果蔬菜、优质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结合保亭山地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准确定位,正确引导,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
4.4 加强行业监管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组织农乐乐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走出去”,学习借鉴农家乐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农乐乐经营业主、农乐乐服务员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营造农乐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规则规范了农乐乐的管理。
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
河北省各地也加大力度来发展美丽乡村,以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馆陶县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特色产业、文化底蕴、生态文明和其他功能的综合体系。馆陶县自2014年以来积极寻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建设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轴承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建设使当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进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粮画小镇寿东村采用“产业+文化+生态”的模式:产业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让当地的粮艺公司带动人民进行粮画创作,发展粮画产业;文化建设村里随处可见反映现实,传播整正能量粮食画作,有微电影拍摄基地,建设文化广场,保留了村庄原始的感觉;生态建设,小镇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粮画小镇重点发展当地的粮画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瞿庄村是黄瓜销售额达到4亿元的黄瓜小镇,该地发展黄瓜产业,建立了旅游业,人们可以采摘黄瓜,还拥有着黄瓜博物馆,黄瓜食府等。除此之外,当地推进“一产带多村”,不仅瞿庄村发展起来,其邻近的十几个村子也依靠黄瓜产业富裕起来,黄瓜小镇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特色小镇,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
该县还注重对农民素质的培养,让农民接触新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给农民宣传美丽乡村理念,观看成功案例,使农民产生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当地农民的思想理念达到一致,实践起来更具干劲,更有成效。
现存问题
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馆陶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确实使美丽乡村建O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增加,当地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馆陶县的特色小镇还不完善,还存在些问题。
特色小镇要以创新为重点,发展和引进新型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素,馆陶小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美丽乡村在长期发展中会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馆陶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在建设中应该避免同质化,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学习粮画小镇,建设一村一面的特色小镇,增加吸引力。
馆陶特色小镇之前大多是贫困村,缺乏产业基础、资源稀缺,打造美丽乡村面临的阻碍多,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引导,农民的自发性不够。馆陶小镇的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低。比如浙江成熟完善的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创新、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模式,而馆陶特色小镇相对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够延伸。
解决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展和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小镇多运用互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金融产业等新兴行业。以此来提高特色小镇的智能化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城镇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的城镇化。云南特色城镇化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二者优势,将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使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的成果,这是走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
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在发达地区的城镇要自上而下推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自下而上发展特色经济。当前广大农村与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支撑、产业支撑、收入支撑的薄弱。“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村实现富足、体面、舒适的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
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呢?
一是科学规划好“美丽乡村”。要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体现特色的原则,统筹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协调和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分步建设实施。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根据各自的资源构成和产业重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美丽乡村”发展必须突出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是要围绕“一村一品”来做文章、下功夫。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二字上,充分依托各地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功能各异的乡村,形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内涵丰富的乡村格局,如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可以发展旅游经济。要充分利用乡村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等条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全面提升乡村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美丽乡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美丽乡村”建设应最大程度保留地方特色。一些乡村在发展建设的时候一味追求与城市接轨,反而丧失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要挖掘和弘扬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又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作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力度,就能够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村环境改善,使文化得以传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美丽乡村”就在眼前,“美丽云南”就在眼前,“美丽中国”就在眼前!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中国人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理念,餐饮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很大,其凭借“本地的”、“特有的”、“无公害”、“更新鲜”等重要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乡村餐饮发展不能脱离乡村旅游业,其也是构成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重视餐饮发展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品尝到大量的乡村特色食物,为游览增添了乐趣,同时也丰富了旅游内容,增加了游客的旅游兴趣。所以,餐饮业其不仅是构成旅游业的主要部分,也是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岗位的重要方法。
二、乡村餐饮的特色
餐饮业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及吸引顾客前往的魅力大小对乡村旅游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旅游餐饮一定具备,原汁原味、绿色健康、特色经营以及干净卫生等特点。
(一)乡村餐饮应具备原汁原味的特点。和城市餐馆的菜品相比,乡村餐饮大多比较质朴,其烹饪步骤简单,其制作过程大多是烧、煮、蒸、炖等。这些烹饪方式具有实惠、便捷的特点,对食材的刀工要求简单,对“味”与“香”比较重视,对“形”和“色”的要求较少,整体上给人一种“土”的感觉。而保持食物的“土”味也是乡村餐饮对菜品的一个重要要求,即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其味道和农家食物的味道一致。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不但要在味道上体现“土”,在环境上也要体现出“土”,在农家小院内部,一张小桌子,几个矮墩,在细节上展现出一种乡土气息,让游客倍添亲切感。使用的器皿外形朴实、花色简单,种类有粗瓷碗、陶罐、砂钵、炭炉等,这种风格对对那些崇尚自然的游客来说,就是一种另类的享受。
(二)乡村餐饮应具备绿色生态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餐饮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人们尝遍各式各样的美食后,才发觉食物的第一要求应是绿色健康。因此乡村餐饮在食材选用上应具有纯天然、健康等特点,这些食材应选自自然成长、未遭受污染的地方,而乡村旅游发展绿色健康餐饮先天条件很优厚。广大农村由于生态条件好,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原因,生长的作物都长势好,营养高,还有许多纯天然的山珍野菜。农家食材在生长阶段施肥应尽量选择农家肥,避免施用有机化肥,其培植的蔬菜往往色味俱全,甘甜可口。不仅是种植,就连养殖也应选择“绿色”饲料,其养殖出的禽、兽往往味觉出色,肉质鲜美、结实。农副产品也最好能获取“绿色食品”的承认。乡村餐饮顺时而生,恰好符合了现代人对绿色食物的标准,因此乡村旅游要重视绿色餐饮的发展,使其走绿色健康的道路。
乡村餐饮在制作中不但要求食材的绿色化更要求制作方法的绿色化,使农家菜符合“绿色、营养以及健康”的标准。其菜品在制作时应保持农家风味,但也不能拘泥于制作方式,应做到重视传统不脱离时尚,保持时尚不落入俗套。同时以满足游客需求为第一要务,并依据农家特点在菜式上重视创新,进而顺应绿色消费的风尚。
(三)经营理念的特色化。乡村餐饮必须要突出特色及差异化的理念。可以说对于第一次前往的游客而言,餐饮特色是吸引其回头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在发展时应依据所处地区的区域、民族以及文化等特点发展独具特色的餐饮菜品种类。俗语说“依山吃山,依水吃水”,应充分利用该地的资源。
三、乡村旅游特色餐饮菜品的开发理念
(一)消费群体应定位于大众化。乡村旅游就其自身而言就属于大众消费,其吸引的游客大多是附近城镇的居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提升。观察我国餐饮行业的消费群体变化趋势可知,消费群体已经由“公款高消费”逐渐转化为大众化消费,餐饮经营也应作出调整。大众化消费意味着与廉价挂钩,但其经营理念决不能和低水平一致,相反该经营理念对服务标准及质量要求较高,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业与其经营理念不谋而合。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多是私款买单的大众,市场较为稳定,其潜在消费者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在菜品、服务上一定要定位成大众化,这也是最优选择。
(二)产品要拥有特色主题。乡村旅游在发展特色餐饮时要重视体系化的建立,该体系主要包含吃什么、在哪吃以及怎样吃等这些方面,因此我们在建设餐饮体系时要重视菜品内容、用餐环境以及服务方式这几点的改进,并参照本地的特色及目标群体的习惯爱好,打造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乡村餐饮。
乡村旅游特色餐饮在创作菜品时应从下面几点入手:一重视传统餐饮文化的发掘,即对历史传承下来的餐饮习俗及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将这些习俗、文化中蕴含的优质元素移植到乡村旅游的餐饮文化中去,使游客在品尝乡村美食同时又能体会到乡村中蕴含的浓厚文化气息;这样做不但能使人们享受到休闲娱乐的乐趣,又能品尝到乡村美食的风味,进而为游客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之乐”。如吉林省一些乡村用小磨豆腐、民俗狗肉、土豆茄子泥以及咸鱼小饼等作为旅游的特色美味,不仅使游客享受了美食,也发展出一些影响很广的大众品牌。省乡村旅游中,台州地区的三门海八仙、仙居碗、象山十六碗、椒江平倭庆功宴等,这些由民间餐饮引进的菜品不仅为乡村旅游的游客得到美食满足,还宣扬了当地民俗、文化。二乡村餐饮发展要立足本土,用大众所乐于接受的形式推出本地的餐饮菜品,并做到和本地民俗的紧密结合。如杭州市郊的乡村旅游创造的西湖十景宴,有效的将本地风味餐饮和西湖的十大景观联系起来,也很受游客中的喜欢。这样做的还有太湖船点,其在挖掘传统的同时也不忘加入现念,很受都市青年的欢迎。三嫁接发展,敢于拿来。要引起注意的是,拿来并不是指将饭店中菜品拿来,而是合理嫁接其他地区的餐饮菜品。如嘉兴平湖市就有一家台商投资的台湾风情园,该院内种植了种类多样的热带水果,并在销售水果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打造出及休闲旅游、园林绿化以及乡村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基地,其中的乡村特色美食更是有名,“外婆桶子鸡”、“田中之龙”、“火龙吐珠”等各种独具特色的菜,不但色香味俱佳,更是富有农家特色与台湾风情,该园省上首次举办的“乡村旅游”特色菜比拼中勇夺
金奖。
乡村旅游特色餐饮还应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用餐环境,如将用餐地点设在河边、竹楼上等,用餐者身处这样幽静雅致的环境中,不仅能感受到美味还能享受一份野味情趣。总而言之,特色是乡村旅游餐饮业不能缺少的性质。
(三)可在经营方式上有所创新。乡村旅游餐饮业要重视经营方式的创新,并在充分发掘本地特色食物的过程中,赋予食物文化的魅力。并在不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及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尽量多采集原味食材,制作出多种类的食物,并运用品牌战略实现餐饮菜品的有效发展,进而形成一套色味俱佳、口感上乘的乡村旅游餐饮体系。
如湖南益阳开展的竹乡乡村特色旅游,整体上突出一个“竹”字,所吃食物都与竹有关;内蒙古呼伦苏木推出的具有草原特色乡村旅游其食物主要包括奶茶、烤羊肉等等。
在我国具备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数量众多。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许多地区,都具有经济落后的特点。在这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助于其实现脱贫致富。该地区的乡村特色餐饮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傣族的“傣家乐”餐饮中有香茅草烤鱼及酿制的米酒;白族的菜色以三道茶及乳扇为主;朝鲜族的乡村餐饮则少不了冷面及朝鲜风味泡菜,等等。这些菜品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气息。
最后也应重视厨师的培养,并培养出一大批对乡村旅游餐饮菜品制作工艺熟悉的人才,同时也应重视菜肴的开发,并开发出多种独具特色的乡村菜肴,并对已有的菜肴进行有效提炼与升华,进而使特色菜品成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
助力。
目前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搞得热火朝天,我市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更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您提出“关于保护特色老旧房屋、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议”表明您对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谋划。
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院落闲置废弃,传统建筑损毁、优秀文化传承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传统村落走向衰败,造成了大量固定资产闲置和土地资源的浪费,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瓶颈。我市这种闲置的老旧房屋几乎村村都有,正如您所说这些老旧房屋“年代久远、样式不一”,有的青山绿水环绕,有的隐于大山深处,将这不可多得的资源融于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定会发挥价值,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是小镇的内蕴力,生态是小镇的吸引力,旅游是小镇的辐射力,将乡村老旧房屋融入当地文化,结合山、水、林、田特色,建设旅游特特色小镇是乡村发展及精准扶贫的最佳选择。
二、坚持规划现行,注重旅游规划的引领作用。农村老旧房屋属于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了挖掘、打造这一资源必须制定系统的规划并把这一规划列入全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以闲置的老旧房屋复活为抓手,积极引进项目建设,切实打造生态良好、生活富足、基础设施完善、富有鲜活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根据乡村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乡村旅游项目,把旅游产业贯穿乡村生产中。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的战略的再定位,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的科学的系统旅游,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的有效手段。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便捷的交通等优势条件,通过租赁村中散落、闲置的古旧住宅,对其进行科学创新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在尽可能保持乡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院落实施主题式景观塑造,对房屋进行修旧如旧的除险加固,对房间进行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改造和富有传统农家特色的装修装饰,使其在有效传承农村传统和特色文化的同时,成为富有现代气息,能够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等多种需求的古民居客栈、院落式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会所等新型业态。在充分挖掘生态之美,传承文化之韵,塑造产业之特,提升服务之优的基础上,打造集乡居休闲、有机果品采摘、民俗文化和传统美食体验等多种业态为一身的乡村生活服务综合体,使市民与村民和谐共处、和睦为邻,充分体验和分享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和原生态的田园风情。
散落在村内的闲置古旧院落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租赁给企业改造经营,迅速变废为宝,其文化价值、居住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成为吸引都市人群体验传统村落文化和传统乡居生活的鲜活载体。打造“一户一院、一院一景、连点成片”的园林式特色乡村体验区。
中图分类号:F2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084-0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发展日益加快,在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村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及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景区景点。但由于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及对乡村旅游产品深度挖掘不够等原因,制约了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推动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其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形成乡村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开发模式。这是实现河北省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相协调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开发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这将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间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具备多项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自然资源诸如海岸、湖泊、山地、草原、森林,文化资源如独特的民间艺术、文物古迹、红色旅游等。目前已形成了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坝上森林草原、内陆湖泊湿地、环渤海及环中心城市等五大重点区域为依托,拥有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体验游、文物古迹游、农业观光游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类型,并打造出丰宁京北第一草原、华北明珠白洋淀、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太行明珠前南峪等许多著名的景区。这就为发展河北省乡村旅游、寻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前提基础。但总体来看,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其发展规模较小,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没有自身的特色和拳头产品。
二、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发展障碍
虽然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喜人,并且具备了多项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尚未成熟,不能适应全省经济与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正确认识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保证。
(一)缺乏科学规划
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景点项目众多,有较广的地域分布,景点之间距离较远,集中度不够。这种旅游资源分散度较大的特点,加之缺乏科学的规划,旅行社在设计组织旅游线路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另外,许多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没有科学的管理措施和环保意识,经营者盲目投资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其内容与形式雷同,乡土特色不突出、不仅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也使得原本脆弱的乡村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其经济水平较低且服务设施落后,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后继投入尤为不足。比如该地区公路狭窄、公共交通设施较差,缺乏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公路沿途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游客旅游的积极性,流失了大量的回头客,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三)缺乏产品竞争优势
目前,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上的产品项目大多都是大众游览性质的观光游。比如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普通的旅游线路,产品雷同,缺乏新意。能突出体现乡村旅游气息的诸如参与体验型、康体健身型的旅游产品甚少,这就说明了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这些缺乏精品和亮点的同质化乡村旅游产品,就散发不出独特的乡村旅游文化气息,也形成不了竞争优势。
(四)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正是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所处地域偏远、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相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从事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当地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综合素质不高,这就直接造成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服务质量水平低下,旅游项目经营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较滞后。
(五)宣传营销不到位
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宣传力度不大,广告资金投入很少,大多数景区景点还处于等客上门的被动局面,很少外出促销。像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村,一直处于深闺或鲜为人知的处境。除此之外,乡村旅游能够招商引资的项目不多,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由于缺乏发展建设资金做保障、科学合理的规划做指导,导致了其旅游路线的低质化。比如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经营规模很小、运营成本很低,这就造成了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项目的精品化程度低,整体实力弱,不仅加剧了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阻碍了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三、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环京津地区根据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景区推进模式
例如:游客在观赏涞水县的三坡镇、迁西县的青山关、安新县的王家寨等地区的同时,往往会在景区周边的乡村参与一些农业生产活动,体验一下农民的日常生活。该模式不仅能够使游客充分体验农村生活,对其自身也有一定热爱劳动的教育功能,同时也能释放和缓解游客的心理压力,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二)农业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把休闲度假旅游同农村经济活动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满足了游客的多层次需要,还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举多得。如栾城、赵县、顺平县发展起来的采摘旅游,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张家口怀来容辰万亩葡萄庄园、承德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观光园、保定昌利农业旅游示范园等,也依托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发葡萄、桃、苹果、梨等特色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三)特色经济模式
即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型旅游项目。该模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又保护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环京津地区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诸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沧县狮舞、丰宁民间剪纸、唐山花吹、昌黎民歌拉网调、曲阳县羊平镇雕刻、河北民歌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开发市场空间潜力巨大。
(四)特色民居模式
即利用当地的古村落和特色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诸如张承坝上草原蒙古包、保定顺平的腰山王氏庄园、蔚县暖泉镇、张家口鸡鸣驿等特色民居,都可以借助其环京津地域优势和客源优势拓展自身的市场。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循环经济对于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京津充足的客源优势,利用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鼓励环京津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特色乡村旅游是推动京津冀和谐发展、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手段,其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引导与管理
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是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拥有众多的乡村旅游景区,其开发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并结合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依据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及生态环境、客源市场、经济水平等特点,对环京津乡村旅游景点实施差异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的布局,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各级政府要主动协调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划方案来加强日常工作指导和管理,规范旅游设施及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等;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能够有法可依;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构建各地的典型景区、核心景区。例如,环京津地区可以针对滨海渔区、草原牧区、山村农区等绿色生态旅游区开展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规划设计,不仅要突出其民居风格、村落形态、种植特色、还要打造其精品餐饮文化、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等方面的差异,精心塑造各景区的独特卖点,来满足游客的休闲游憩、周末度假等旅游需要。诸如张家口的冰雪游、廊坊的温泉度假游、秦皇岛的海滨游、唐山的渔村游、承德的皇家生态休闲游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体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新颖性,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打造特色产品
1. 挖掘产品内涵。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内涵丰富,深入挖掘并开发其新颖独特性,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关键。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拥有许多著名土特产品,如沧州金丝小枣、赵州雪梨、京东板栗、宣化葡萄等。此外,一些民间工艺品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也深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对地方特产进行包装和加工,设立参观窗口、让游客亲自体验、品尝或参与制作工艺品这一互动过程,不仅能够增加河北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其知名度,还可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
2. 突出产品特色。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要充分突出其特色。乡村旅游活动主要特点是它的休闲性,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开展爬山、赏花、农活体验、牧牛羊、饲鸡兔、露营、野炊、垂钓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
3. 打造民俗文化。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合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资源,设计与众不同的民俗表演与展览吸引更多的游客。比如设计一些上档次并能够充分展示其乡土气息的浓厚情调的民俗表演与展览,不仅能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乡村旅游项目,还可以使得游客了解当地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特色民俗,同时也加深了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不断激发游客的游兴,增加旅游体验,提高旅客的满意度。
(三)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培育产业聚集区
当前,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规模小、能力弱,因此,应该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培育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1. 规模化经营。要实现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一方面要发挥旅游产业聚集优势,统一规划好环京津乡村旅游设施,实行产业化运作,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遵循旅游市场需要原则,积极迎合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趋势,加强环京津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相关旅游产业类型的整合开发,优化我省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例如,加强乡村旅游与运动健身、山地滑雪、温泉地热、草原避暑、海岸度假、河川漂流、户外拓展等休闲健身活动的结合,设计出以乡村休闲游为主题的参与性强、知识含量高的系列产品,不断的延伸其产品内容,重点挖掘其精品;建设桑洋河谷及昌黎葡萄沟相结合的葡萄产业集群,建设秦、唐、沧沿海地区的渔家度假产业集群,建设坝上满蒙风情乡村避暑产业集群等多种关联性强、特色鲜明、集约化水平高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以此促进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市场的深度整合。
2. 联合共建,实现网络共享。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河北省要发展乡村旅游,开拓其市场,就必须加强京津冀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方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其乡村旅游资源的网络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京津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三方旅游资源,加强横向联合,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开展乡村旅游咨询互动、设计京津冀之间的旅游精品线路、提供京津冀各景区的旅游产品预定活动等联合营销。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提升接待服务水平
首先,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资金、税收、通信、土地、道路、规划、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其次,拓展资金来源,保证充足的乡村旅游后继发展资金,鼓励支农资金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紧密挂钩,积极利用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服务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再次,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宣传乡村旅游市场、整治乡村旅游环境等工作。最后,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素质、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培训,努力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接待能力及服务意识。此外,还可以实施乡村旅游就业创业工程,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提供巨大舞台,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加大宣传力度
对外宣传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相关旅游部门要加大环京津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做好乡村旅游的市场开拓工作。例如:开发乡村旅游精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旅行社设计多项乡村旅游活动线路供游客选择。经常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举办体验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项目,通过节庆活动来展现当地乡村的特色风情,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带动其市场的健康发展。
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构建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并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也只有把循环经济理念真正运用到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形成循环式的开发模式,才能保证河北省乡村旅游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崔建良.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0,(19).
[2]刘占明,赵海燕.关于河北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思考[J].大家,2010,(20).
[3]李田,王然.河北省环京津乡村旅游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0,(7).
[4]樊中红,王蕾.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J].河北学刊,2007,(3).
[5]李光霞,等.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4).
[6]赵海燕.浅析河北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和有效途径[J].农业经济,2010,(4).
Hebei Beijing-Tianj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