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的主要思想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设计始于十九世纪末,比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早了近一百年。在现代设计发展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思想,地域,风格,技术等多种方面的变迁,其中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在设计领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的介入不仅改变了设计师从事设计的方式,从客观上也改变了设计本身的表达方式。计算机的出现为设计师的创作带来了巨大变化,其缓解了传统设计方式当中所存在的耗时多,人力大、修改难,成本高等缺点,最明显的优势是大大提高了设计师工作的效率。所以人们通过计算机辅助的设计方式是在执行设计的过程,也是将设计思想具象化的过程。计算机是一种设计工具,就和历史上人们使用的笔和纸张一样。然而计算机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普通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也在反复影响着设计本身的发展与革新。
荷兰著名平面设计师威姆·克劳威尔说过:“计算机不能告诉我怎么去设计,但是它的确可以让设计的效率超乎想象地提高。”的确,在电脑产生之前,平面设计师通过胶片,刀片,尺子与纸张完成的作品,曾经让设计师绞尽脑汁所制造出的复杂的层次变化对于今天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师而言只是电脑上的轻轻一击。计算机在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打开了设计师思想上的局限,平面设计师已经不再仅仅依靠纸张完成作品,而是可以通过屏幕进行包括影像在内的设计,平面设计作品也可以动态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对计算机自身的数字效果着迷,并且将数字化视觉语言应用到设计作品中去,这种耳目一新的作品风格具有时代感,也形成了设计潮流中新的表达习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的不断强大,同时要求着设计师不断进行新的思考与创新。平面设计的定义也随之而改变。在当下国内外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平面设计专业因为专业的发展需要而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由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所设计的西班牙古根海姆美术馆被称为建筑界奇迹,原因莫过于其复杂的建筑结构与超乎人们对建筑的普遍认识。由于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建筑轮廓极其复杂,恐怕需要数以千计的平面图才可以实施,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盖里找到了一样东西无需平面图即可施工——电脑辅助设计(简称CAD),在盖里之前,电脑辅助设计只是用来制造汽车和飞机,也有些建筑师使用过基本的电脑辅助设计,但古根海姆美术馆是第一个让电脑辅助设计成为整个设计和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是建筑界的一场革命。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被誉为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作,依靠的是盖里天才般的设计思想和对设计技术创新的大胆尝试,计算机再次证明了它的实力可以让伟大的设计思想变成现实。
当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视,并且还把这种数学思想的方法都摆在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首要位置。数学思想的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它是使数学知识能够变成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载体。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数学思想的方法渗透进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那么初中数学教师要怎样才能把数学思想的方法渗透进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之中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具体的渗透策略。
一、数学思想的基本涵义
所谓数学思想,指的是一种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质上的认识,对这种思想的认识能够使其从理性的方面去对相应的数字规律进行概括和学习。
所谓数学思想方法,指的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使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习的行为是方法,而数学思想才是整个数学学习中的灵魂。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才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质有所提升,从而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进而能够使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方法可以更科学、更合理的应用。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必要性
现代数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就是要在数学教学中集中体现数学思想方法,这同时也是我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数学训练进行强化,还要注意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数学思想的方法其显现的形式是很隐蔽的,所以学生很难从课本中掌握,因此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第一,从教学的内容出发。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的方法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使数学思想的方法得以加强的一项新的举措。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要从算术向代数与平面几何过渡,这是当前初中数学在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这一难点问题得以解决,是使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能够提升的关键内容,所以为了能够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得以推进,就要对当前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大纲做出适当的调整,要强化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减少考试内容的范围,这样才能够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给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
第二,从教学的任务出发。在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数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做适当的指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总的来说,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最主要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强化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第三,从学习的目的出发。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的能力,学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所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是能够使学生数学素养得以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
第一,在初中的数学教材中,相同的内容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数学思想,而相同的数学思想却总是存在于不同的数学知识里。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对数学教材有很高的熟悉度,要对教材里的每一个知识点中包含的数学思想都能有深刻的理解,同时还要把这些知识点全部整理归类。初中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点时,一定要懂得运用巧妙的方法把与知识点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学习、记忆和类比。
第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解题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要全方位的对数学题进行解析,同时还要使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同一道题的解析,这样才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要依靠数学思想方法。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发生的主要过程,从而才会更进一步的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一定要贯穿于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第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渗透进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初中教师的创造性过程,教师要在明确目标后,进行对教学过程的创造,同时还要准确的把握住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且还要使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一定要突出数学思想的方法。
第五,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所需的思维活动,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所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是数学解题思维开发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解决数学题的过程中,一旦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就会导致学生无法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解题反思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解题思维可以得到开发。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每个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都要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同时还要使数学思想方法循序渐进的渗透进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精髓和灵魂,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不断的在其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技能,从而能够为我国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创造型人才。
一、《死亡诗社》内容简介
当我让我的学生选择一部电影观看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在几部电影中选择了《死亡诗社》。我知道这是人类对于死亡、坟墓、魔鬼、谋杀等词汇天生的好奇与偏执所致,正如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名时的感受一样,好奇地想了解片名后面的内容。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我们的预期完全相左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50年代末的美国,古老、传统而富有盛誉的威尔顿学院来了一位特立独行的新老师John Keating(Robin Williams饰)。Keating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崇尚古风和死板教育方法的学院带来了生气,他引领着Neil Perry(Robert Sean Leonard饰)、Todd Anderson(Ethan Hawke饰)、Charlie Dalton(GaleHansen饰)等年轻人摆脱了传统思维方法的束缚,唤醒他们心中的激情和欲望。在Keating老师的鼓励下,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织了名为“死亡诗社”的秘密团体。深夜他们悄悄聚集在山洞里或朗诵伟大的诗歌作品,或吹奏乐器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喜欢戏剧的Neil因为要参加“仲夏夜之梦”的演出和一贯要求严格的父亲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在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的晚上父亲把Neil带回了家中,也就是在那个晚上,Neil选择了用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校方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异端分子Keating的身亡,并令其离开校园。
这部影片是Peter Weir的上乘之作,曾得到四项学院奖的提名,并且赢得了最佳电影原创剧本奖。另外,Robin Williares的出色演技,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二、关于后现代主义
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及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是发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梳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去中心”和“多元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宽容性、无限性等特征。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它的主要形式是态度与价值的多元化,人们可以任意地加以选择。
后现代主义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理论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法国后现代思想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科学关注的是异质性、多元性、差异性、他者性、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局部规则的语用论建构和参与者同意的规范性。后现代科学正在改变知识的意义,同时也在表明这一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后现代科学创造的是未知而不是已知。
三、主要人物思想中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点解读
1 Keating教育思想中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作为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教育机构,它的职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模子造人。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他们,scize the day,make your livesextraordinary(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他告诉他们顺从是危险的,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吸取生命的精华,“否则当你在弥留之际,会发现自己从未活过”;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
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诗歌的规定,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Captain(船长)。
Keating的教学方法展示了教育的另外一个目的:教育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诗歌无法以理性坐标的方式去度量,人类充满着激情!医学、法律、经济、工程,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诉他们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因为,那对采摘真正的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教学方法中,体现了很多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2 Todd思想中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Todd刚出场时,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课上,他写下了Seizlng the day,课后又把它撕去了,表明他内心对传统训诫与新鲜的Keating老师灌溉的思想之间的冲突。他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苍白,在现实世界中胆怯地行走,唯唯诺诺,唯命是从。在死亡诗社的几次聚会上,他害怕当众朗诵诗歌,都只作为记录者存在。然而他是运的,因为拥有了Neil这样的良友和Keating老师。托德在Keating老师的影响下,从胆小怕事到最后带头站上课桌,敢于与传统对抗,他的转变是潜啬化的。Keating老师的走,他无能为力,甚至无奈地充当着指责人,在Keating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
他是现实的、懦弱的,然而,他会小心呵护心灵和头脑中如星闪耀的火花,那最后喊出的一声oh Cabram,Mycaptain,正是Todd勇于承担责任、思想由保守向开放转变的体现。
3 Neil思想中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Neil Perry学业优异,他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在严厉的父亲的命令下,他退出了校报编辑;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生活无忧,成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这些早早设定好的路径正摆在他面前,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将是社会的栋梁,生活得平静而绝望,在某个午夜梦回之时,偶尔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时有过的梦想……然而,他遇见了Keating老师。从第一堂课,撕碎了第一本教科书开始,就注定了他将与那样的路分道扬镳。他太过于早慧,第一个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亚’。他重组了Keating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在夜里奔向那个印第安山洞,夜的迷雾间,苏格兰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种激情飞越的时分,Neil真正体味到了幸福,他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思想开放,天生宽容,性格多元,他的思想体现出了很多后现代主义观点。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历史新时期,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转变为对外开放的状态,由粗放型的社会发展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形态的社会转型,它的转变是一定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的,而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社会的转型同样要反映到社会主义的道德之中,也必然促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必须适用时展的要求,以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一、转型时期加强高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转型有利于道德主体的个性凸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自我意识、价值选择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必然使人的道德生活发生相应的变化,使道德主体的人具有了一种开放性、前卫性、独立性。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之中。社会个体即道德主体与国家或者集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向型的关系,即道德主体对国家或者集体具有相当程度的依附关系。由于国家或者集体对个体的生产甚至生活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包揽色彩,结果使得道德主体在无形之中就失去了其独立性,也在无形之中放弃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这样的道德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够凸显自身的个性色彩的。“社会个体的发展普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出现问题时只是消极、被动地‘等、靠、要’,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自我负责精神,习惯于一切依赖国家、单位和集体。这样的社会个体主体意识严重失落,道德个体的人生坐标完全立足于集体和社会来建立,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绝对的集体主义是个体道德追求的主旋律,忘我和奉献是个体价值选择的根本特征,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是普遍社会个体的生存状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追求自主、创新、盈利为目标的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决定了道德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克服计划经济环境中的那种消极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因此,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去开拓市场、应对挑战。“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自由经济,人们可以在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自由选择、自由决策,这决定了社会个体拥有个人自由,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市场经济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公平经济。人们的社会贡献与社会收益基本一致,这决定了个体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地肯定和弘扬,个体权利、权益能够被尊重和维护,社会个体有条件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也同时使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实现了由依附型人格向独立型人格的转型,使道德个体独立”。道德个体的独立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封闭半封闭型社会环境向开放型社会环境转变的标志,是道德个体彰显个性与完善自我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的标志。
(二)社会转型必然对道德个体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个体的外化与张扬,有利于其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但与此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个体的道德约束力放松了,道德越轨、道德失范等负面现象也表现出来了,甚至还比较明显地增加了。
首先,道德心理失衡。道德心理失衡是指道德心态的迷乱、浮躁,用功利性、利己性的标准来评判道德行为,甚至是“没有明确的是非公断,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发扬的不发扬,善行得不到应有和及时的褒奖,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却由于缺乏公众的有效监督。也不能得到强有力的制约”。这样的道德评判标准,严重背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是对传统道德的肆意抛弃,也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严重扭曲。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女大学生是否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讨论表明一些人已经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演变成现在对金钱与权力的膜拜。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它表明,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格格不入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尽管这种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它毕竟是对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一种偏离,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规范发展,不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道德行为的功利化倾向。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这种转型或者转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如用人唯亲、用人唯钱、公款吃喝、损人利己、假冒伪劣、学术腐败等。道德行为的功利化倾向,是道德心理失衡的必然结果,是失去自律与他律的扩张性道德行为,是一种裸的利己主义表现形式。“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些社会主体与个体,往往充分使用自,强化自身利益的决策、维护与获取,导致功利化倾向,有的甚至突破法制、道德规范,滋生‘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淡化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这种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的价值取向,不仅从社会层面广泛影响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价值认同,使高校德育效果受到冲击,而且竞争在高校的展开也使道德出现功利化倾向”。
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变化,而这种发展与变化既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机会,又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已经显得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发展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结合
高校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的品味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高尚灵魂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贯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最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一)显性教育
所谓显性教育,即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熟记,试图以此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当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它是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而高校德育课程更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文明道德风尚教育。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用和谐的眼光审视世界。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当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显性道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理论宣读,“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即一种认识事物、创造理论、发展理论的方法,从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从方法的训练中达到对理论的深化”。
(二)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教育者为了改变当前受教育者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况,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
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当今世界外部思想意识形态挑战的需要。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凭借其经济、科技与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优势,通过所谓民主、人权、文化、宗教、民族等问题,向他国青年人大肆兜售所谓的西方文明、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人权高于”、“人权无国界”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涌入国门,同时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卷土重来,这些东西严重危及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甚至严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动摇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因此。面对浪潮汹涌的西方意识形态侵略,完全依靠显性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加强显性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全方位地开展隐性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高校隐性道德教育首先表现在培育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而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则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刊、广播、征文、诗歌朗诵、技能比赛、文学团体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通过这一系列具体的活动,逐步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阳光的人格,树立其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高校隐性道德教育还表现在充满朝气的班集体建设,培育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运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培育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2-02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中医学思考[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2).
[2]韩洋.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9):74.
[3]袁跃,吴桂平.论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功能演进[J].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3,1(2).
[4]王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大学,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化人”的基本功能,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化人”环境,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厚中医药氛围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校园软实力,增强校园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重塑,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形成潜移默化的中医学术氛围,从而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这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的历史使命.
1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要性
1.1.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1.1.2中医药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保健、养身、“天人合一”等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目前,中医药文化正日益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特色环境、文化阵地、文体活动建设;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文化推广队伍以及探索社会化校园文化措施等方面.各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实现了量的扩张,普遍扩建了新校区,建设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工程,悬挂历代名老中医画像、雕塑,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方面内容.虽然近年来中医药院校重视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但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问题.1.2.1重硬件,轻软件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校园景观建设,路、亭、湖、像等景点设置较多,但缺少规划,没有凝练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体现中医人文精神、中医特色的系统规划较少;绿化程度越来越高,普遍种植观赏性植物,缺少可为医学生提供实地辨认药材的药用植物园,没有将绿色景观与中医实践教学融合.1.2.2重校风,轻学风许多中医药院校重视校风建设,如校歌、校训、校标等内容较为完善,且具有深意.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仅仅局限在物化的表现,物化的校园文化最终目的在于化人、育人,因此学术风气、中医研究氛围是中医药院校优秀校风化育学风的灵魂,在这一方面许多院校较为缺失.1.2.3重文化,轻特色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医学的根基与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而且决定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医药文化必然成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而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每一所中医药院校因其地域、文化、疾病分布等不同,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但缺乏对本校历史发展、中医文化、地域优势的研究,不重视特色提炼.
2“天人合一”理念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其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观对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之所在,渗透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2]《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3]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的理想境界.汉代的董仲舒明确认真地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4]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吕氏春秋•应同》中说:“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6]《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这里又说:“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7]儒家各代思想家阐明了自己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并赋予“天人合一”思想以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许多思想智慧为现代人所称赞,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这些思想家都认为天人是应当和谐相处的,二者之间的协调是他们追求的美好蓝图.对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天人合一”思想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化育理应成为校园内各种组成成员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思想指导.
3运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3.1内外兼修
“天人合一”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院校的外在形象宣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张把万事万物始于一阴一阳的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做一个无穷变化和发展着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强调其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制约着另一种元素的发展.广义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可归纳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内外兼修”,即重视外在表象建设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
3.2教学兼长
《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天人合一”思想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一个圆融的生命共同体,应共同体悟进行互动,师生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两面,不是单向的、机械静止的,而是平等的整体.孔子也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单纯的受教对象,更注重在彼此交流中的互相学习,是谓“教学兼长”.“天人合一”注重自省与自我体悟,强调的是价值自觉能力,《论语•里仁》中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视学生的内省自悟,通过自我认识、评价、激励等一系列教育因素协调,最终提高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医学生人格,培养道德认知感,增强道德内化能力,做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的境界.建设“天人合一”校园文化,其核心思想倡导的正是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内省自悟、自我修养从而获得道德规范和内心自由,最终塑造优秀的医德,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上境界.3.3德才兼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了道德的含义,认为人尊重自然也是尊重自身,关爱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关爱自身的生命,即一种“仁爱”的情怀.孔子从仁学出发,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8],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体现了其仁爱的精神.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把“仁爱”由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人与物的关系之中.董仲舒则主张把“天人合一”的“仁”从爱人扩展到爱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9]他认为“仁”就是对自然万物一视同仁,体现了其生态伦理思想,把道德关心从人扩展到自然万物.宋代张载“民胞物与”的命题最能体现“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医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精湛的技艺,又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医学本身就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要学好中医,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黎民的医学人文态度.
4“天人合一”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活化
围绕“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中医药文化,以贯通“和”的思想,融入“仁”的情怀,恪守“诚”的美德为主要原则,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
4.1贯通“和”的思想,协调人与自然
“和”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思维特质,其本质是和谐、调和、中和的体现,其中蕴含着中国哲学思维广大而精微的深层奥秘,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理念体系中,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相通、和谐、融为一体,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10]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医药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宗旨和出发点,如水之源、木之本;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水之情、木之华.首先要更新观念,根据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厘清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完成校园整体规划修编,做好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其次围绕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的名医、名家、名言警句或中药名启动校园主体楼栋、广场、景观命名征集活动,诸如董奉广场、修园路、宋慈湖、至善楼、五行楼等校园景观.要有中医药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医史馆、校史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将校园建筑融入在校园景观、中医药文化中,达到“和”的目的.
4.2融入“仁”的情怀,关爱生态万物
“天人合一”理念十分注重“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把天地万物视为统一的生命系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被看做“仁”的崇高道德.“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髓.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融入“仁”的情怀,坚持孟子的“仁民爱物”主张,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唱响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利用诸如国庆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等时间节点,开展诗歌会、演讲比赛、红歌合唱比赛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倡导爱心文化、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学雷锋系列活动、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月、福乐家园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医药文化“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强责任.二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要赋予新时期“仁”的新涵义,融入“仁”的情怀,对自然万物赋予同情心、仁爱之心.这也是医学生“仁爱”教育、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途径.校园文化承载物不仅要有植物、建筑、雕塑,而且要引进部分动物,诸如可在广场放养白鸽、在校园湖水景观中饲养鸳鸯、白鹅、黑天鹅、麻鸭、锦鲤等,让动物与大学生和谐相处,培养大学生“仁爱之心”,营造“天人共生、天人共美”的校园文化.
4.3恪守“诚”的美德,提升医德修为
“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是面对天、地、人、物的一种责任和敬业精神.正如《礼记•中庸》中说道:“诚者,天地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古代的中医名家,无不奉医德为安身立命之道.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道:“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唐代孙思邈也用“大医精诚”揭示了真正的中医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艺术的高度统一,强调了中医伦理追求,故中医药院校建设优良校园文化,培养合格中医人才,必须加强中医医德教育.一是要以《中国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重点制定合理课程安排,突出安排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医德教育的内容.二是要将医德教育贯穿到临床实习的医疗实践中.医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医院的最后一站是医院实习,要通过参观医院、医院实习、社会实践、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使大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责任感.三是进行医德文化熏陶.硬件方面,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名医语录灯箱、路牌,以便时刻提醒大学生医生所肩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软件方面,可通过举办中医文化节、“宋慈湖畔话中医”讲座、中医病案讨论等活动,也可邀请名老中医分享成长经历、举办宣讲会等,让大学生们更好地深入中医文化,提升专业自信、医德修为.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N].人民日报,2015-12-23.
〔2〕曾小五.人与环境———如何重新解读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24-25.
〔3〕〔4〕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佘正荣.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出路[J].中州学刊,2001(6):52-53.
〔6〕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3):24-26.
〔7〕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2005(3):51-52.
〔8〕(清)刘宝楠.论语正义•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7.
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深刻的哲学根源,在中医发展的进程中,儒家文化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中医理论的整体性思想就有着深厚的儒学基础。
1.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一种辩证的整体观思想,中医吸取了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黄帝内经》称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1]。在中医看来,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与作为主体的人存在着统一的本质属性、结构和规律。“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治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中。《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人的脉象“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这表明人的脉象变化是气血随着季节的变更而进行的适应性调节。中医从人与天的关系来考察机体发病的原因,认为气候、温度、地理因素的变化都是致病的因素,由此而总结出了因时因地动态变化的治疗原则。“天人合一”思想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思维模式,它指导着中医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把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乃至于疾病的防治和养生,置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来认识,从而得出一个概括性或归纳性的判断和结论,这是一种富有完整性、变化性与相对性的思维,因此,中医是具有整体性思想的医学。
1.2阴阳五行互动平衡的理念
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黄帝内经》确立了阴阳学说,其思想的实质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阴阳代表着事物的两种对立的、特定的属性、运动趋势或状态。中医用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防治和诊断。中医学的五行不仅仅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及其属性,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五类事物内部的阴阳矛盾运动。具体而言,包括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胜、复,中医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阴阳五行学说,一方面解释了生命运动的动因和源泉,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人体脏腑经络的结构关系及其调节方式。阴阳五行学说是唯物的、辨证的中医理论,中医认为,阴阳五行的平衡是人体功能正常发挥的条件,阴阳的失衡和五行的不协调就会表现为机体的病变,研究人体某一部位的病变不但要研究该部位的变化,也要从人体的总体结构出发来研究该部位的病变,在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理论的指导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医学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和辩证统一性。
1.3“执中权时”的综合辨证思维
中医是辨证施治的医学,辨证施治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辨证和施治不是一个简单的先行后续的关系,而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辨证施治的难点是要把握一个“中”字,即儒家思想的“中庸”、“中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儒家思想又提出了“权”的概念,主张“执中权时”,即通过权衡和变通,在动态中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实现动态的平衡。例如阴与阳之间的平衡、人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平衡、人的精神与机体的平衡等等。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在中医看来,平衡是物质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佳状态,每一个病证都是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的,而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治疗疾病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病变则药变。从而形成了辨证施治的治疗思想,构成了其与世界上其他医学的本质区别。综上,儒家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执中权时”学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了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儒家学说的整体性观念也就成了中医理论整体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2整体性思想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体现
中医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医以辨证统一的整体观思想为指导,从人体自身的统一、肉体与精神的协调、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有机联系中来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1人体各部分之间是一个协同有序的整体
脏腑是作为人体整体的部分而存在的,同时脏腑生理功能的发挥又依赖于气、血、精、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相互转化和运行。因此,中医在研究人体的某一器官时,无法脱离人体而研究,如果脱离了人体,客观存在的器官就失去了医学意义。在研究病因时必须要通过辨证,而辨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看整体的全面、统一中抓主要矛盾的过程。因此,中医在研究问题时,把人体各部分看作协调有序的整体,这一点正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性思想。
2.2人的机体与精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的机体是由五脏、六腑、气血、官窍、四肢、百骸构成的,人的精神主要指的是人的思维活动和情志活动。中医认为,人的形和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形是神的基础,即“心本于形而生”;神指导着形的活动,即“神为形之主”。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五脏皆藏神,五脏之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的活动又是五脏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理论中关于致病原因的“三因学说”中的内因指的就是“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功能。七情致病是直接作用于内脏的,因此,有“内伤七情”之说。在中医看来人的生理的病变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常见的情志异常有:易怒烦躁、恐慌不安、苦笑不定、呆滞木讷等。在临床诊断中强调对人的情志诊断的重要性,通过细致地观察,询问患者的情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做到形神兼治。
2.3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人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这一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的变化有时会成为影响人体变化甚至病变的重要因素。首先,人体的疾病与季节气候和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会引起生理功能的变化。例如,一些慢性病,比如哮喘、风湿等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加剧或减轻;第二,人体的生理变化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医学研究证明,女性的经期变化,生殖器官的状态都是以一个月为周期的。第三,人体气血随着昼夜昏晨而发生节律性变化。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于昼夜晨昏的更替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人体的阳气而言,基本上呈现出早晨活跃、午间旺盛、晚间减少的态势。第四,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生理功能。人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地理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对人体产生着影响,人的身体对外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适应性,一旦变换了居住地点,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个体功能不能及时相应地变化,就会产生不适应性,甚至发生病变。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情感和身心健康,进而导致机体病变。比如,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抑郁症患者增加,由于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学生的考试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的长期积累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外界环境是协调统一的整体。中医在研究问题时,由部分及整体,从整体看部分,注重精神与肉体、个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这是中医整体性思想在研究方法上的体现。
3整体性思想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体现
中医理论的整体性思想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中,同时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不是就病论病而是用整体统一的辩证思维来研究和处理问题。
3.1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为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候,并以证为据,论证、确立其治疗原则和方法,付诸实施的过程,是中医的临床思维的过程[2]。在临床中必须掌握病和证的关系,同样的病由于其他条件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病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表现出同样的证候。因此,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证”,才可能正确地认识“病”,从而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辨证和论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观指导下的中医临床实践原则,在“辨证”和“论治”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病变部位和机体其他部位的关系,又要从精神与肉体、人体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综合判断。因此,这一原则是辩证统一思想指导下的中医特有的实践原则,是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特点。
3.2整体部分有机联系的原则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两者来说,其关系特别密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互动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源头,儒学、道学、佛学三大文化从自身角度给中医学提供智慧,给中医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我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在深深的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中国传统哲学也为中医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了有利的指导。反之,中医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强大的实践基础,其作为自然科学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使其有效的载体。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成为一种互动关系。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置入中医学,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具深远影响,同时让中医学发展提供有利的方向,对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业十之八九近视,我也不例,这时我想到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古人的智慧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找到了中医学针灸,只针灸了几组穴位:阳白、太阳、翳明、臂膈、太冲等,明显减缓了我近视的加深,让我叹服于中医的神奇!中医爷爷轻描淡写的说:“疏肝明目,由字即意,疏通了肝脏的经络,眼部供血畅通,症状自然就缓解了。”
1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中國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儒学、道学、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历史不同时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1儒学、道学、佛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学在儒,道,佛的共同指导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这三种思想共同确立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这种空间结构是: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医认识论,方法论,生活观和中医药的基本问题,儒学主要构建中医理论体系,解决话语权力问题,释家的思想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力补充。
儒家哲学己成为中医药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严密的中医药科学体系,成为中医药“话语权”的代表。释家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处方,保健等等这些对中医药的影响或多或少。然而,深厚的道家哲学和严谨的儒家哲学,奠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丰富性和深刻思想。严格的制度和深刻的思想使得把释家学说纳入中医理论体系是不可能的,它只能用作辅助影响。
1.2历史不同时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1)春秋秦汉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孕育与奠基。在春秋秦汉时期,随着我国政治趋于稳定,我国传统文化也迎来了繁荣时期,此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主义雏形奠定了中医思想基础,尤其是在当时比较流行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可以说,春秋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我国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两晋至隋唐时期出现民族文化大融合一一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在两晋与隋唐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交融特点,此时西方的思想以及文化开始融入中原文化,并且成为我国此时的历史文化主要特色,此时的中医也开始呈现出这一特点;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我国中医与西医的思想开始出现碰撞,并且出现一些明显的两极分化,甚至一些西医思想的引进使得我国医学领域开始出现临床医学的雏形。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化交融是中医学分化以及临床医学发展的推动力。
(3)宋元明清时期出现理学思想争鸣一一中医学学术流派峰起。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文化呈现出多种思想流派,其中理学思想占据领导地位,也正是这种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现象,使得我国中医学领域也开始出现多种流派,譬如现在流行的养生学流派就是在明清时期兴起的,还有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也都是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这为中西学领域的拓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贯穿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主线,是中医药进一步改进,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无论中医理论的建设还是中医理论的发展,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为中医理论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指导,同时也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依据。为中医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慧启示,不仅可以作为推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己经渗透到中医理论体系中,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医学的纲,它辨证的思想体系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只有在这个纲领的指导下,中医的实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为不断的经验积累来完善中医学理论。可以说,中医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临床疗效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学产生深刻影响的明显体现。
2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古代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了解我国传统成语文化对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中国传统成语文化不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信息,还述说着根植于其中的深刻的中医内涵,如“沁人心脾”、“沁人肺腑”、“安内攘外”、“肝胆相照”等。
2.1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2评价结果
2•1总体得分情况
1114名成人教育毕业的中医师在临床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方面的平均得分为86.10,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57.4分,全距为42.6,标准差为7.0。自评得分为87.1分,略高于他评得分85.1分。
2•2自评得分情况
13项指标自评得分的排列顺序为:职业思想、中医四诊、辅助检查、常见病诊断、完成工作量、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病历书写、急重症处理、常见病治疗、业务管理、临床带教、疑难病诊治、临床科研。有2项的得分在90分以上,最高一项职业思想得分为98.42,最低一项临床科研得分为61.40,两者相差达38.08分。各分项指标的最高分为满分100分,最低分职业思想和中医四诊两项指标为60分,其他均为40分。全距分别为60和40。各项指标得分的标准差除职业思想外均在10以上,临床科研一项的标准差达到了20.86,说明各项指标得分的离散程度较大。
2•3他评得分情况
13项指标他评得分的排列顺序为:职业思想、中医四诊、辅助检查、常见病诊断、完成工作量、急重症处理、病历书写、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常见病治疗、业务管理、临床带教、疑难病诊治、临床科研。最高一项职业思想得分为98.44,最低一项临床科研得分为64.52,两者相差达33.92分;其余各项指标得分均为80多分。各分项指标的最高分为满分100分,最低分职业思想和辅助检查为60分,其他均为40分。全距分别为60和40。各项指标得分的标准差除职业思想外均在10以上,临床科研一项的标准差达到了20.11,各项指标得分的离散程度也较大,说明个体间的得分差别较大。自评得分和他评得分相比较,各项都略高,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也基本一致,只是在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面,自评和他评得分的排列顺序相差2位。具有成人教育学历的中医师对自身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能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2•4不同职称中医师得分比较
不管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职称越高,得分也越高。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中医师的得分相差达4.1分,中级职称中医师与初级职称中医师相差2.5分。从分项指标得分看,高级职称中医师主要在中医四诊、疑难病诊治、临床带教、临床科研和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得分较高。
3分析及讨论
从总体上看,成人教育毕业的中医师基本能够适应临床中医工作的需要,具有一定的中医临床能力,但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中医师和传统中医教育形式培养的中医师相比,均处于劣势,存在一些问题。
3•1具有良好的职业思想
“职业思想”是1114名中医师在评价中唯一一项得分超过90分的指标。说明他们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热爱中医临床工作,能热心为病人服务。
3•2能够完成中医临床工作
中医四诊、常见病诊断、常见病治疗、疑难病诊治是衡量中医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具有成人教育学历的中医师在这四项指标上的得分均在85分左右。中医四诊一项的得分接近90分,与本科中医毕业生和师带徒中医师相差不大,表明他们具备了完成中医临床工作的能力。
3•3病房管理工作需要提高
病历书写、辅助检查、急重症处理、业务管理可以看作是与病房管理能力有关的指标。成人教育学历的中医师在这四个方面的得分虽然也在80分以上,但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中医师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与成人教育的临床实习工作不太规范,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有关。
3•4加强继续教育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从2005年改革方案施行以来,由于在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并终身受益的课程,在集中全国最优秀人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编写的同时,特别重视对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懈努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将当前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通用型教材与专业型高校培养目标方面间的矛盾、普通性适用的基本理论与特殊的受教育者气质特点之间的矛盾、各具特色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与普通意义的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这些问题将或多或少地给在专业型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带来了一定困惑。这些疑问或困惑将不利于专业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与目标的达成,有时甚至会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很远,也非常不利于专业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健康成长。笔者拟就通用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与中医类高等院校受教育者独特的气质之间的矛盾来探讨如何解决中医类高等院校《基础》课程教学的合理性、时效性与科学性问题。
一、中医类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现状
当前全国中医类高等院校都按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开设了《基础》课程。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与检查下,一般中医类高等院校都建立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辅助、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基础》课教师队伍,也都基本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使用了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保证课程需要的教学课,教学效果良好。以江西中医学院为例,《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所有在校学生,包括二本类、三本类和高职类学生。各类型学生理论授课时间均为45课时,实践教学环节均为9课时,周学时均为3课时。教材选择使用通用型《基础》教材。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特别重视培养与训练《基础》课教师授课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如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就不定期地进行全省甚至是跨省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功比赛和开展全省高校哲学与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方式来促进全省包括《基础》课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形式各异、方法不同的培训与交流,当前中医类高等院校包括《基础》课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完成了各自课程的目标,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使命。
二、中医类高等院校当前使用的通用型《基础》课教材存在的一些矛盾
当前,全国所有高校都采用的是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由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材。这部集中全国优秀人才编写的教材对于高校思想理论课的教学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面对着中医类高等院校这样一种特殊的专业型高等院校时,通用型《基础》课教材还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1.通用型《基础》教材与中医类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之间矛盾。江西中医学院《基础》课程采用的是通用型教材。教师在通用型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在解决当前大学生对于党的政策、方针与路线的理解与掌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减少了因为专业的差异性而导致相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给社会带来各类潜在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对于江西中医学院这一所专业性较强的中医类高等院校,它培养的人才目标是具有一定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现代中医、中药制剂和制药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从事中医治疗与诊断、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工艺设计、科研开发的高级医生、工程技术人才等。中医类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与通用型《基础》课教材使用,这二者从理论层面分析是没有冲突的,但在具体实际教学过程中,它们间存在着难以取舍的、不兼容矛盾。首先表现为谁主谁次的矛盾。《基础》课是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法律素质方面,是解决大学生灵魂深处的问题。而中医类高等学校培养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对象的业务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将大学生培养成专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通用型教材重点在于解决普通性思想理论问题,中医类高等院校培养目标重点在于解决技能与动手能力问题。二者间的矛盾就突显出来。
2.通用型教材与中医类高等院校独特的学生气质之间矛盾。通用型《基础》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这对于排除大多数大学生的成长烦恼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医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心里的对于未来定位在于从事医疗诊断和药品生产与经营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工作。这种心理的暗示以及事实发展趋势强化了学生的独特气质特点,即较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这种普通性与独特性气质间的差异,让学生对《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兴奋点,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所隐含的精神,甚至有些时候将《基础》课教学主观地定位于强词夺理性的说教而拒绝接收。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这类学生往往不上《基础》课或者上《基础》课时复习医学类课程。这种矛盾是由于学生对《基础》课程的认识错误以及对从业技能的过分依赖所造成的。
3.通用型教材与中医类高等院校在职业道德的需求之间矛盾。通用型《基础》教材,在有关职业道德与职业法律规范的教学内容方面,往往着重解决基本的、各类职业都适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通过教师的讲授,能够促进大学生理解职业精神和法律基本精神,也是学生在以后不同的工作岗位践行独特的职业精神、遵守独特的职业法律规范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对于未来主要从事中医治疗和诊断、药品生产或经营等独特的工作的中医类大学生,他们需要得到独特的职业精神教育和独特的法律规范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医药领域内存在的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基本法律意识的案例特别多,甚至医患纠纷、药品的高额利润已经不仅只是医、药行业特有问题,而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了。现在特别需要加强中医类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医生职业精神教育和相关法律规范教育。
三、中医类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通用型教材情况分析
由于05改革方案《基础》课程由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融合而成,各高校《基础》课教师就由以前分别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组成。由于以前教师长期从事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现在又要求使用通用型统一的指定《基础》教材,使得合并起来的课程教师在理解《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时就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又使《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不能达成统一。主要体现在:
1.教师对《基础》课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上存在着差异。当前的《基础》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由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基础三部分构成,这三个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当前使用的通用型教材中,没有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具体课时安排。这样就可能会由于教师也存在着专业差异性产生了对《基础》课教学内容产生偏好。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以前从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思想道德理论方面,以前从事《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师又将重点放在法律基础方面。这样,由不同授课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授课对象在理解《基础》课程方面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利于课程整体的目标达成,也弱化了课程的科学性。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上存在着差异。当前《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由于缺乏内在的、有说服力的逻辑性,给了授课教师对于授课内容的前后顺序安排有了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大多数教师都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讲解,但也存在着部分教师任意打乱教材内容顺序,按照教师的偏好进行有选择性、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安排。如有的教师先讲法律基础的实体法部份,有的教师又先从道德基本理论开始讲起等等现象。本来教学内容的前后秩序的颠倒不会改变教学内容的性质与精神,但由于不统一的教学内容安排将会严重影响课程的逻辑性从而降低课程的严谨性,混乱授课对象的思维,难以完成课程应有的任务。
3.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存在着差异。理论上,《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应该是54学时。但如何安排54学时的教学,在各高校又会出现巨大的差异性。但大多数高校基本采用二分模式,一是理论教学环节,一是实践教学环节。各学校在各环节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就是在理论教学环节或者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课时中,哪些教学内容安排多少教学课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在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法律基础部分占据理论教学环节的大部分,道德规范部分占的教学课时就很少,而有的教师却与此相反。规范的教学安排是使全国所有的大学生获得同样的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基础》课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四、中医类高等院校使用通用型教材的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应该立即着手解决通用型教材与中医类高校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使受教育者既能从通用型教材中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又能强化中医类高等院校受教育者独特的气质特点和独特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中医类高等学校《基础》课在使用通用型教材的同时,可适当使用符合中医类高等学校特色的辅导教材。使用通用型《基础》教材,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大多数专家与学者的共识,我们也认为,这种方法一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我们认为,为了体现中医类高等学校独特的培养目标和独特的学生气质特点,我们可以在采用通用型教材为主的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辅导教材。辅导教材是既能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通用型教材的精神,又能满足中医类高等院校学生独特的专业需求。主要体现为:(1)可以提高中医类高等院校《基础》课的适用性与实效性。普通性的教材可以解决学生带有普通性的问题,有特色的辅导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问题。如相关的法律规范深入理解、相关职业精神精细分析等。这样,一方面可强化学生运用普遍性的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教学内容能够真正进学生头脑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具体运用,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2)可以提高中医类高等院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从事《基础》课程的教师,需要从事科学研究,提高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很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发展和进步。当前通用型教材的使用,限制了专业型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师的研究,通过编写符合中医类高等院校的特色辅导教材,相关教师可以做出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并利用辅导教材的方式进行出版、发表。既可以提高相关教师的研究能力,又有利于教师职称评定,提高从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幸福感,还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效果。
2.中医类高等院校的《基础》课在使用通用型教学安排的同时,应使用充分体现中医类高等学校的特色教学安排。在《基础》课教学安排方面,应当在基本使用通用型教学安排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或者学校使用体现中医类高等学校的特色教学安排。这种特色教学安排可以体现在:(1)《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体现中医类高等学校特色。中医类高等院校大学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事生产实习,而学生实习阶段不仅是中医类大学生巩固和检验自己专业学习效果的阶段,也可以说是他们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他们很快就要从事的职业的独特特征阶段。往往这一阶段的实践,大多学校只看重考核学生专业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忽视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掌握程度的考核。这时,应该同时也安排《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提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让大学生在完成专业实习的同时,也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习,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水平和能力,而且能将学生在实习阶段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阶段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质疑得到一个正确的、及时的解决。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课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2)适当增加医生职业规范和法律规范内容的教学。面对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纠纷、药品营销模式频遭质疑等社会问题,适当增加中医类大学生未来职业基本规范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提前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给学生讲清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问题的实质以及存在的原因和掌握解决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减少这类社会悲剧再次发生的频率。(3)适当增加中医类高等院校《基础》课教师之间的专业培训与交流。统一《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师之间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掌控能力,是中医类高等院校《基础》课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总之,我们在肯定中医类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通用型教材的过程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中医类高等院校受教育者独特的气质特点。只有解决好了普通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才能使中医类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主阵地的作用,保持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高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