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文学习的思考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学习的思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学习的思考

篇(1)

一、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

(一)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在高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时常常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干别的;对课后作业采取应付态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做别的。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而且表现在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身上,尤其是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语文已经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突击别的学科,等临近高考再突击也来得及。他们认为语文提分不快,不如数理化来得容易,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冷宫”。

(二)应付老师,被动学习。

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中等生当中。这些学生学习语文,乃是迫于高考或者老师的压力,他们之所以对语文的态度比较积极,主要是在成绩上怕被甩得太远。但是他们学习语文积极性仍然不是很高,学习目标不明确,也没有详细的学习计划。仅仅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他们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但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

(三)焦虑日深,失去信心。

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底子差,学习方法不当,虽然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成绩非但不见提高反而出现倒退,渐渐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动摇了,甚至怕上语文课,焦虑日增,对语文学习不知所措。

(四)投机取巧,得过且过。

有些学生有学好语文的能力,也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但只是因为高考,高考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所以对语文采取投机取巧的态度,他们重视的是语文分数,而不是语文本身,见题就做,企图“巧遇”高考试题。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有“我聪明”、“运气好”的心理,依靠考场超常发挥。

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热心的原因

(一)对语文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其对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他们未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提高语文素质,就要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前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盖楼房,必须从根基打起,一点一点地向上砌,投机取巧就会成为豆腐渣工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离开语文就会寸步难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渐进性的,较之其他学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提高的。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花很大力气也不出成效是正常现象,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学生心理都不太成熟,易犯急功近利的毛病,努力一番仍不见效果,就打退堂鼓,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有些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是着眼于高考,怎么来分怎么学,是典型的投机心理。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高考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自我调适能力差。

许多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语文与理科相比,更抽象,不像理科那样有逻辑性,答案标准,容易形成成就感。其次,语文不如理科分数来得容易,见效慢。再次,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潜下心来学习,是个慢功夫,而高考的临近使很多学生心浮气躁,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在所难免。

三、改变学生轻视语文的态度的对策

(一)让语文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需要能够生成目的,目的能够推动行动,行动能够优化心态。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不那么重要了,产生了“我不需要学了”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我要学”的心理,这样他们才能改变语文学习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办法很多,如,在讲名人名作时,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通过播放电影、纪录片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知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改变“黑板+课本+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使文学类课程活起来。

总之,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就不难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有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

[2]崔藏金.怎样成为反思型教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

[3]豁.浅谈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2(2).

[4]李玲,陈静.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及反思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5]姜巍巍.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本路径――反思性教学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篇(2)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活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热爱与学习的重要条件。笔者在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只要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哪怕再难的内容,学生们也愿意去学,并且整个的课堂表现非常积极主动,学生们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本文将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进行总结,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几点提升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建议。

1 当前语文教学缺乏兴趣的原因

1.1 缺少互动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一般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只是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由于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原因,学生很少会有自己主动去与老师互动,而老师在将信息传送以后,也得不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不知道所传递信息在信息接收者处的消化吸收情况。此种情况让易造成老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却未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让课堂学习没有乐趣,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1.2 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的这样的观点,学生通过识字、练字和不断的朗读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轻视了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素质教育背景下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质量,才能有效的提升学习的效果。

1.3 课堂学习缺乏乐趣

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或者是充满“乐趣”的知识教学过程,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伴随着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然而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不高,因此亟需提高课堂学习的乐趣。

2 提升学习兴趣的途径

2.1 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

可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找找朋友”、“选难认字”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因为低年级儿童对猜谜语比较有兴趣,教师可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生字。如教“美”字时可以说“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将“金”字时可以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着两块糖”通过这样的充满游戏乐趣的方法,既调动学生的参与游戏和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2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老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从而做到让学生学的兴致盎然,让他们在学习中领会到新知识,享受到学习语文带给他们的种种乐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这篇语文课时,老师可以精心设计各种鸟类图片,在导入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故事导入法,并把老师自备好了的鸟类图片贴在黑板上。循序渐进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让学生融入情境教学中。展开他们的想象,这比传统的简单讲述更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灵性。

2.3 采用穿插绘画的方式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美丽的图画,尤其是古诗篇章,插图更是精美。学习这样的课文,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绘画手段,让学生画画说说,体会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一方面,通过绘画获得诗境的体认。如古诗《村居》描绘的是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场景。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古诗描绘的意境作画,学生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了一幅幅早春之图,对每一个学生的画作要给予肯定,并且可以选取一两个学生,让他们讲述对他们创作画作的思考过程,学生们通过绘画获得创造的乐趣。学生去给古诗配图,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享受着创造的欢乐,从而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2.4 采用音乐的方式激发兴趣

音乐是激发人情感的有效的催化剂,教学中通过音乐特有的声韵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的是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为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花,重要的是创设好的课堂开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在师生问好后立即放《二泉映月》乐曲,声音由弱到强,由低到高。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即吸引学生。播放结束后,提问: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是谁创作?为什么取名《二泉映月》?他是怎样谱写成的?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趣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承担的作用愈来愈大,毕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符合小学学生的生理特点,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5 利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走进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教识字“亭、停、泡、炮、跑”时,我先出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在识字环节中,有的教师用大屏幕展示田字格中的生字,通过演示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引导学生对比字左右结构的宽窄、上下结构的高矮,并动态显示生字的笔顺,这样的识字教学扎实、有趣,学生收获颇丰。

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06

高中语文学科总分为150分,在高考中分值所占比例很大,综合主科的成绩来分析,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差距是最小的,语文成绩的平均分一般都为100以上,这是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要求不是很高,而且高中语文是与初中阶段的知识相衔接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可以省去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时间。但是,高中阶段由于面临高考,学生对分数应有一定的敏感度,虽然语文成绩的平均分都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个人之间没有差距,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可以达到一百三十分左右,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为一百一十分左右,前后差距20分,而这单科的20分在高考中可能就会产生一个分数段的差距。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分析,语文中没有抽象难懂的知识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语文成绩的提高就不是难事。

一、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由于语文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接触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减少很多阻力,并且语文学科是一门文学性质比较强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高中阶段不似初中阶段,只要基本的结构框架不出问题,不偏离主题,字数达到标准,作文分数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来说,对文章内容则是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写作方面,语文的其他方面则都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能力,语文知识是对中华文化继承性最高的学科,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语文学习中的几大考查点有字词、拼音、成语短语、标点符号和病句,这几部分是语文客观题目考查的全部内容,题型虽少,但是包含的知识则是无法预估的。因为语文知识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虽不能通过语文完全传递,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却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学会记忆,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使语文中的这些基础知识都能够在头脑中成为一种常识,我们称这种记忆为长久性记忆。长久性记忆的形成需要克服遗忘,影响学生遗忘的因素则主要有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时间的因素等,学生要想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长久记忆,就需要克服遗忘,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关于克服遗忘,形成长久记忆,学生需要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任务,每次记忆的知识必须具体、数量均衡,不能过多;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形成一定的正确的认知,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最后,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初期阶段遗忘率比较高,随后逐渐减慢,所以,学生要注意前期记忆的有效复习。

无论什么情况下,理解记忆都比机械记忆有效得多,所以,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积累,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和成语短语整理出来,时常进行对比复习,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只要经常补充,经常翻看,自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长时间的记忆。其实,这种记忆方法也是根据语文基础题目的考查规律来的,在考试中第一大题的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要不就是写法相似的,要不就是读音相似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到这条考查规律,从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无论是字词的考查还是病句、标点符号的考查,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记忆。

二、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知识,不仅由于这部分知识太过抽象,使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太棘手,而且这部分知识太过主观化,在不同阶段做同一现代文阅读,学生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样。现代文阅读的答案一般都是参考答案,在高考阅卷中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阅卷教师就会酌情给分。所以,学生需要不断补充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答题时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结合专业术语的作答,从而提高阅读分数。既然阅读作为一个主观题,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想法都可能是影响阅读分数的因素,而且答案的主观性不同于客观题答案的唯一性,主观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提高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和训练。

关于提高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能急功近利,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阅读方面花费了很大工夫,但是成绩就是没有提高,从而形成一种学不学都是一样的想法,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其实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随着学习知识的深入,学生能够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是一种提高,在保持原先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提高,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学生需要明白这一学习观念,在这种学习观念的指引下,长期坚持在阅读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阅读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篇(4)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引导的过程,他们不能完全理解自主学习与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也不能正确判断外界因素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所以任何来自外界或是自身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待事物的想法和做法。在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解析小学生学习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淡薄。学习在小学生看来可能仅仅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上课束缚了他们的自由,从小学生心理上讲,敷衍是目前小学生上课的主要状态。曾经有研究者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每班都有82%左右的小学生在下课铃声响起时有“终于下课了” 的想法,主要原因是他们完全不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同时学习相对于玩来说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活动,从而让小学生有一种“为什么要学习”的困惑,也造成了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淡薄。

(二)学生家长的疏忽。现在的家长迫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大多数在孩子上学之前或是上小学时需要接送的阶段都是委托给自己的父母或是雇人进行接送照顾,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因此没有及时给孩子灌输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正确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甚至有的家长也不太了解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更别提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三)最原始的学习途径被电子用品取代。学习方法的进步对教育事业来讲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有些学习方法也给孩子的正常学习兴趣造成了影响。现在的家长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手把手地教孩子看图写字,都是用电脑、平板、点读机等各类电子产品代替人工进行孩子萌芽时期的教育,从而使孩子进入小学生学习阶段时对电子产品的兴趣大于对老师课堂讲授过程的兴趣,因此也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的丰富教学内容。大多数小学生认为语文就是简单的认字写字过程,老师说的话基本能听懂,课文也会读,于是认不认真听讲就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详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想法,总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

(二)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融入学习环境。很多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科现象,枯燥古板的语文授课方法很难引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之一。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学生自问自答环节,对于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划分学习讨论小组,把上课表现活跃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内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会发现有些上课不喜欢提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也会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看法得到肯定时都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问题就是兴趣的开始,能够提出并回答问题的学生就表明他有兴趣思考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己解决困惑满足其好奇心的习惯。比如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把跟课文有关系的短片或是小故事分享给学生,并且提出与分享内容和课文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预习课文的方法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有兴趣弄清楚短片或小故事中的问题,也让学生明白要完全理解老师所分享的课文之外的内容就必须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满足其好奇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开展趣味活动等方式,诱导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开心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情景,对培养儿童的语文兴趣有帮助。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采用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出题那一节,那情景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学生兴趣盎然,活跃课堂。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的同时,总是要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又如,有的老师讲话有语病,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学生的兴趣被老师的语病吸引了。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

四、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

篇(6)

那么,怎样才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评价小学语文学习成绩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出发,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借鉴成人教育成绩评价的成功经验,试行“3+1”小学语文学习成绩综合评价办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对小学语文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必须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辅之以必要的语文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三方面一活动就是所谓的“3+1”学业成绩综合评价办法的主要内容。

上课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占了80%以上的时间,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养成习惯的最主要途径,撇开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应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常规的遵守程度、注意力集中状况、兴趣大小、反应快慢、学习习惯等要素。作业是学生对当天所学内容的成果展示(一般指书面作业),做作业的过程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同样,撇开作业情况评价学业成绩,也是不客观不现实的,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表现。对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书写状况、能否按时完成、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作业本保护等要素。不管是课堂表现,还是作业情况,都是形成性评价。在实际评价当中,除了严格按照评价要素进行评价外,还应注意几点:一是要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讲评,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二是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课任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轻易判定学生,应在大量征求班干部、同学和被评价者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等级范围(优、良、中、不合格),然后分组进行民主评议,确定具体分数;三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学生上课有不良表现,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是正常的,要留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终结性评价的考试,应在所学内容告一段落后,在进行充分的归纳整理、复习巩固之后进行,命题要依据大纲,紧扣教材,既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又要突出重点。题量要适当,难易要适中,在考试的各个环节要尽可能地避免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考试的形式可笔试,也可口试;可开卷、也可闭卷,视具体情况而定。

篇(7)

【关键词】

中职学生;理工科;语文学习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要求中职学生不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人文素质,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

一、中职理工科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笔者同时担任中职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通过从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练习、考试等情况对比发现:升入中职的理工科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等。中职理工科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语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动力缺乏。不少中职学生在升入中职前,基础差、厌学,但由于年龄偏小,还不能立即走上社会,迫于家长的压力,报读了中职学校。读中职,他们没有升学压力,对就读的专业和将来工作岗位没有明确认识,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2.兴趣不足。相当部分中职生来自农村初中的“后进生”,他们底子差,学习兴趣不足。升入中职学校学习,如果说对其本专业未曾接触,带着好奇心学,则对基础文化课的语文更是“审美疲劳”,在语文等文化课学习方面兴趣不足。3.基础薄弱。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接受能力不强。但各中职学校为生存保证生源,招生时几乎没有选择余地,因此,生源质量差造成文化层次低的现状。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4.重视不够。大部分中职理工科生存有“在中职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语文学习可有可无”的思想。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语文的欲望。

二、中职理工科学生语文学习对策

1.明确学习目的,重视语文学习。郭沫若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然而现在读中职的学生,一般是对文化学习早已失去兴趣了的。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语文只相当于调节、娱乐用的“副学科”。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中职学生原本基础相对较差,加上没有升学压力,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因此,要中职理工科学生学习好语文,则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2.选择合适的教材。按照教学要求,中职文化课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时数进行教学活动,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内容陈旧,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专业服务功能不强。这些教材有利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一面,但大部分的篇目和当前学生的思想特征、专业相去甚远,成了一些学生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所以,任课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以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保证来研究现行的中职文化课教材,有选择地对其进行整合。学校、教师可立足本校及地方实际,针对学科专业、学生特点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大校本教材的编写力度,开发一些学习内容更丰富、实用,更符合学生基础,让学生更易于、乐于接受的教材。3.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实中,笔者常会见到过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激情洋溢,而学生在底下一片茫然。教师“一言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打造和谐、有效的课堂。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只粉笔”,这种教学手段对于不懂主动学习的中职学生,往往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会充分运用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容易使学生在图片和音乐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感染。直观、动感的画面情景中真实的感触到课文所体现的主题或内容,令犹如身临其境,学生全身心投入。此外,可以充分依托网络资源,播放知名作家讲座。利用微课等进行语文现代教学,将阅读、口语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对理工科学生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例如:在讲课文的《雷雨》时,剧本篇幅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我就组织学生在班内开展了话剧表演活动。学生表演热情高,在笑声和掌声中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文人物角色、文章主旨深入人心。语文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如竞猜字谜、疯狂猜成语、诗歌朗诵、辩论赛、话剧表演等等,让学生在“活”的气氛中学,“动”的环境中练,更能迅速提高其听、说、读、写能力,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开阔视野。

篇(8)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存在的误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今的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正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逐渐形成气候。许多语文教师在课改发展的潮流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使得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少有的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讲”堂,教师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学生不再是被动灌装式的学习;小组讨论的场景,争相发言、上台表演、充当小老师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学生活跃起来了,课堂热闹起来了。

然而,透过表面的繁华与热闹,真正深入到课堂生活深处,深入到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对这一理念理解的深度不够,或是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识不足,在具体的实施中,或流于形式,或走极端,出现了不少走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表现为:

1.源于假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探究教学的核心。只有有价值的和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如果教师的问题宽泛松散,缺乏具体情境,学生难以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题目选择不当,问题的选择即没有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交流的必要;或者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难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的都是一个声音:“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2.缺乏自主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现在有不少经过精心“包装”的语文课,俨然是课改的一个新生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其教学模式一般为“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探究――个性体悟――延伸拓展”,其主要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其每一阶段的具体流程是“合作讨论――汇报交流”。乍一看,似乎处处流淌着新理念的血液,步步跳动着新课改的脉搏。但一旦深入其课堂教学的深入,你会发现,隐藏在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背后的理念是变味了。

这种经过精心包装“新”教法,极具迷惑力,很容易让人一看倾心,啧啧称赞。然而,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这种披着“新理念、新教法”外衣的课其实是一种十足的“假冒货”,因为在这里教师仍然是课堂的唯一主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权、提问权、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学习时间的分配权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教师手中,甚至学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知情权、思考权都被“温柔”地剥夺了。表面看学生确实是动手动脑了,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探究的整个过程都是教师预设的,学生没有任何自,有的只是执行教师的指令,在按图索冀地操作。这种没有独立思考的操作将学生沦为了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放任自流式”的自主、合作、探究。个别老师便认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由学习吗?于是,课堂上不再设置教学目标,不再围绕重、难点,不再创设情境,也不再对学生的看法纠偏、提升与完善,还美其名曰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尊重学生的体验与发现。

4.缺乏真实情感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探究教学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好多教师往往都忽视这些差异,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或成人的设想,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在这种强调整齐划一的探究教学中,教师既忽略了师生间因为年龄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同时也忽略了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考

首先,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因此,自主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他主学习则与之相反,体现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

其次,合作学习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第三,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已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是的,教育真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知识的堆砌,不仅仅是分数的拔升;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灵魂的深度唤醒和对撞。“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真正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三、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策

1.根据教材,创设情境,有效质疑。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根据教材和实际的情况,创设了三方面的教学情境:

①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要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②活动情境。学生好动,有意注意能力不强,为此,我们可从活动开始,提供与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有关的材料,引导学生操作与观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想像,增加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有效质疑提供诱因。

③生活情境。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如果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

2.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需要教师教了才会,当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时,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不断地碰撞、开发。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之后,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习者都“活动起来”,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从而获得体验和乐趣。①让学生把情境中发生的问题提出来;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或删除次要的,或将问题整理成几个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目标就逐渐明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水平的把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效组合,高效效率。有些问题必须由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而有些开放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感兴趣,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与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学生合作起来才有一定的价值。具体的操作,可灵活分组,象:同排;前后几位;学习小组……,由组长担纲、组织,组员合作探究,将其统一的结论由组长这位“代言人”,向全班进行阐发,而组长与组员也不是固定的,不过,一般的“搭配”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做“代言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的合作组合的“寿命”才会长久,其实际的价值彩绘凸现出来。

4.合作探究,互动双赢。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时,有效互动,先由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

5.反思回顾,总结归纳。在课堂教学中,还需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与回顾。反思与回顾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加固。如指导全体学生默想学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指名学生初步总结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情况如何,由学生对个体小组情况做出评价,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希望;另一方面则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或画学习流程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篇(9)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活跃的因素。

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探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取之不竭的源泉。这段话可以给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许多启迪,特别是在激发兴趣的具体手段和技巧上,可以说是给我们指点了具体的路径。

一、激发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

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伟大人物的奋斗历程、催人泪下的“感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本身就具有激起人探究欲望的魅力,是汲取语文学习兴趣的丰富源泉。

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如果能有机地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富于群众智慧的口头创作,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趣闻逸事,往往闪耀着机智运用语言的奇光异彩,一经揭示,就能引发学生共鸣或惊喜,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鲜活生动的好教材。当代报刊杂志上颇见语言功底的、属于“妙手偶得”的具有创新意味的妙言隽语,是激发学生趣味,足资揣摩仿效的典型范例。

语文教学工作者,只要能真正意识到激发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在“激发兴趣”上肯下工夫,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

二、激发兴趣是以培养和发展能力为导向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可以成为一种教学要求,但也不是要求的惟一或全部。从语文教学的功能来说除了思想品德的陶冶、审美情趣的培养外,最直接的责任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必须与培养语文能力的要求相一致,至少要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具体地说,语文学习的“激发兴趣”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要通过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向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技能要求的总体把握,要善于把激发兴趣导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要努力用高昂的学习兴趣去推动思维的深入和发散。要以趣导学,以趣设疑,以趣促思。

三、激发兴趣采用多元化途径和多样化手段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经过探索,发现通过以下途径可以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生发疑质疑、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前人苦学勤学,最终事业有成的事例,是激发兴趣,维持兴趣的动力。杰克・伦敦少年失学,边打工谋生边自学文化,随身携带记录着各种词语和警句的小纸条,一有空闲,就加以记诵,二十多岁开始发表作品,一生著述颇丰,传世之作《热爱生命》大受推崇。高玉宝仅上过三年学,苦读苦写,发表了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这些伟人、名人刻苦学习语文,最终斐然成家的事例,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坚定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高度凝练概括的对联是激发兴趣的好帮手。用于相关的课文开头,往往可以引发阅读探究的欲望。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介绍名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然后由学生解释对联,再引出教学内容,这样引入新课比较生动活泼,学生由对联记住了苏轼父子,再由词作可以推知苏氏三杰的文学风格。趣味有了,知识也有了,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来使学生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就能转化为比较稳定而持久的探求欲望,由此前进,可以发展为对某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终身热爱。兴趣激发的意义真不可小视啊!

(三)通俗易懂、习见习闻的谜语也是激发兴趣的好材料。“刘邦闻之而笑,刘备闻之而哭”,涉及两个历史人物项羽和关羽;跨越了整整一个朝代,牵扯出一串历史史实,教师稍作点拨,联系相关课文,学生不难由谜面推出谜底。机关识破,满堂欢笑。再由老师或学生讲述史实、点评人物,融历史知识、文学典故于一炉,合旧知与新知于一体,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其导因不过是一则谜语。激发兴趣手段用得巧,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热烈的学习气氛,在这种气氛下求知、探疑,其收效不必质疑。

(四)可以视作智慧花朵、语言精品的格言警句的引入,其功用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树人励志。好的名言警句,如果配上充满激情的诵读,每每使师生双方感动,老师由感动而产生引领学生迈入知识殿堂的激情,学生由感动产生强烈的阅读、领悟的兴趣。兴趣搭载上由感动而催发的进取之舟,就会成为学生深入求知的动力。兴趣岂止是一种情绪!

(五)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章,特别是短小易记、含义精深的唐宋诗词是酌取学习趣味的不竭之源。引导学生漫步袁宏道笔下的杭州西湖,领略一番春光明媚之趣后,不妨让学生回忆一下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夜泊秦淮”,由诗而文,由文而诗做点比较,加深对虽然材料相类,而时代、体裁、作家有异的作品的理解与感悟。由比较而生趣,由生趣而求思,由求思而体悟,学生的学习就自然地由被动转入主动。思维也因此深入发散。把兴趣引向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不倦探索和刻意追求。

(六)当代报章上,妙手偶得的语言结构,匠心独运的诗文短章,如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恰当运用,对于开辟激发兴趣的新途径,也是功能独特的利器。一次进行《中学生名著导读》,阅读指导过程中讲到《三国演义》人物周瑜形象时,正好读到报载的一条足球消息,说的是某足球队在比赛中受挫,教练姓周。编辑妙笔生花,用的标题是“东风不与周郎便”。笔者课上即以此标题“开篇”,引入历代提及并评价周瑜的名篇,让学生谈论他们所知道的周瑜,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学生表现得格外专注。“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一则标题,使学生进入了阅读思考的境地。兴趣变成了鉴赏文学名篇的好向导。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还可以有许多,随着多媒体技术愈来愈广泛地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形象、生动、变化万千的画面,美妙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入耳动听的诵读,在触发着学习之趣,开启着灵感之窗。以上介绍的激发兴趣方法如果能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激发兴趣的魅力定可大增。试想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让学生看一看抗美援朝影片的有关片断,欣赏一下名家诵读的录音,自己有表情地高声读一读作品,学生能不对志愿军战士产生更高的敬意,能不对魏巍及其作品产生兴趣吗?被感动的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真实感人的情境中能不产生独到的体悟吗?激发兴趣,不只是一种技巧,如果结构设计得好,它同时应该是一种优化了的教学策略。

四、激发兴趣必须遵循身心发展和能力生成的规律

前面已经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为培养语文能力服务的,重视激发兴趣是一回事,采用激发兴趣的手段能否收到激发兴趣的效果又是一回事。会不会发生教师意图激发兴趣,然而虽有所“激”而“趣”仍未发的情况呢?完全有这种可能。因此,在构思设计“激发兴趣”的策略时,大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激发兴趣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相符,因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是不同的。

(二)兴趣的发生和维持与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兴趣就只是个迷路的孩子,游荡不定,一无寄托。

(三)要用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

篇(10)

为了做好推荐市公开课例选手工作,我校语文科组在组内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海选。其中,年青的王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因独具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特色而获得全体老师的一致认可,并最终获得了参加市优秀课例评选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完善。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小学教育无疑是基础教育,而小学语文更是各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虽然我们都明确了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但纵观近年教学现状,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并不顺畅。事实上,小学语文可以说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充满乐趣的学科,最终如何更多地取决于执教者的引导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项调查显示,发掘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在通过语文合作学习中能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无论是为了能争得市课例参选资格也好,还是对小学教育负责也好,我们都必须为提高小学生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展开积极的探究才对。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一)深入了解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首先,要通过查看相关资料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然后可以通过基本的语文能力测试和课堂上的简单问答摸清学生的语文功底,教师要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因材施教。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做学生的朋友。良好的师生感情也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巩固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效的学习。

(二)创新课堂活动,在娱乐中学习知识

每个孩子都喜欢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鼓励,教师要发掘他们骨子里的表现欲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让学生当老师、成语接龙、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活动,在活动中自我表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多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行为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语文应用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求

研究表明,假如将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那么这种心理需求会变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要利用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与学生聊天的机会,都要暗示学生语文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二、加强小组合作,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课堂上的交流合作是学生集思广益的表现,能够提高20%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刻,并加深记忆。王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小女孩在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时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们分好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这时前后左右的学生聚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室里嗡嗡的声音学习氛围浓烈。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讨论之中,虽然也有的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在讲话,还有的学生很少讲话做听众,但整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几分钟后,小组中选出的代表发言,“假如我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最后一根火柴我会想看到……”“我是这样认为的……”“我觉得是我应该……”。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学习使一种实现资源共享、大家凝聚智慧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法相互学习、交换看法。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育部课改所推荐使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换意见,打开思路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这种方法虽然很好,但给学生的自由空间较大,有的小组看是在讨论但已经偏离了话题,有的虽然讨论热烈但只有一个或两个人能发表意见其他的人都成了听众。因此,在采用这种方式学习的时候还要去除弊端。那么要怎样更好的实施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呢?

(一)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必须在如下两个方面作努力。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踊跃发言。其次,可以开展小组比赛形式的课堂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都能活跃课堂氛围而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给师生一个愉悦的心情,老师讲得舒心,学生听得开心,对课文的理解透彻,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二)合理分工,巧妙搭配

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充分的备课,做好课前准备。首先,要分好小组,小组中要有男生要有女生,因为男生和女生的逻辑思维、看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样能综合大家的意见看问题更全面。其次,要将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稍差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学习好的学生能起到带头作用。最后,还要将能言善辩的学生与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带动课堂气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激励学生,发掘优点

小学生思想单纯,表现欲望强烈,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样他们就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教师要多方面的去发掘学生优秀的一面,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让每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认可。

结语: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合作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局限于对认识多少汉字、对课文的理解有多透彻,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而教师的引导在这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学习形式、合理分工、亲切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悦的听课、透彻的理解,使合作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篇(11)

1.应散发“语文味”的独特芬芳。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其他学科知识介入的目的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努力体现母语文化,有意渗入文化内涵,可以说“母语文化”是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特色”的关键。任何“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都是背离其学科性质的。

2.应凸显“综合”的基本特征。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主要指:(1)语文学科内部的综合。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要善于挖掘活动主题可能涉及到的跨学科的内容,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3)学习方式的综合。综合性学习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4)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综合。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应激发“主体”的兴趣和动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学习,而是生活化、个性化、自主化的语文学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的需要、兴趣、动机置于核心地位,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获得成功体验。

4.应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要注重以下五点:(1)注重实践的体验性。要特别“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和升华。(2)注重实践的参与性。在实践中应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即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地投入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彼此之间尊重、理解和宽容,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3)注重实践的开放性。实践的内容应具有开放性,或来源于课本,或来源于生活实际,或来源于社会问题。同时,实践的时空、组织的形式、指导的方式都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4)注重实践的多样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内容以及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5)注重实践的应用性。实践过程中,应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建立“学”和“用”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主题”为核心,以“单元”为架构,以“综合”为取向,突出重点,加强整合,使综合性学习能洋溢时代气息,充满童真童趣,蕴含人文精神。

1.节庆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蕴含着巨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比如节庆资源本身包含着大量的语言素材,有诗歌、传说、对联等;节庆活动是中国家庭重要的文化礼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近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了当地的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名贵特产、传统文化等。教师可因地制宜,设计“体验家乡民俗”“走近家乡名人”“我爱家乡小吃”“在家乡游戏中快乐成长”等主题活动,把语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实践、体验,从而增进对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淀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3.自然文化。自然奇妙无穷,热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为此,我们设计了“在大自然中深呼吸”“和春天有约”“夏之乐”“秋之思”“冰雪节”等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一年四季变化的脚步,更感受不同季节的不同意蕴。

4.时代文化。时代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成为儿童物质和精神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倾听时代的声音,触摸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气息。我们设计了“舞动的北京”“我伴神五去翱翔”“走进广告语”“享受短信文化”等主题。这些主题都源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扣住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点,并与时代文化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从中习得鲜活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学习活动:伸展儿童的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活动机会,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伸展他们的灵性。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活动的方法,同时引导他们在新的语文实践中自如运用这些方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用的学习活动有以下几种:

1.体验式学习活动。这是一种主体性的认识和反思性的实践活动,通过角色转换、观察、想象等体验性活动,达到对事物、行为、情感的内省体察,从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个性。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我爱蔬菜娃娃”中扮演蔬菜娃娃,进行自我介绍;在“秋叶飘飘”中观察落叶,制作落叶贴画,想象有趣的童话故事;在“童心在游戏中放飞”中体验乡土游戏带来的快乐……通过这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多元感悟,综合性学习就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

2.合作式学习活动。它是综合性学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交流、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等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之后,我们组织了“聆听自然的声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内容:(1)各小组选择一个喜欢的地方进行观察、欣赏,用摄像机、照相机、画笔等记录下大自然美丽的画面,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2)各小组选择描写、赞美自然的诗歌、美文,排练、展示;(3)小组合作植一株树、一棵花,并记录它们的成长过程;(4)组内成员共同搜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完成研究报告,同时写一份倡议书。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实现了知识的融合,思维的碰撞。

3.探究式学习活动。活动中,我们努力为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引导他们发现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而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在“大自然的语言”主题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的自然物会有什么语言?”然后引导他们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并将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加以整理,形成自已的观点,写成研究报告,组织报告会。学生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形成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