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休闲与旅游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休闲与旅游管理

篇(1)

0 前言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1]。专业群的设置对当前的高职院校在提升专业水平、教学规范、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上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苏教高〔2012〕16号文件精神[2],文章以专业群建设为出发点,以旅游休闲为视角,整合相互关联的旅游休闲活动的不同专业,形成大休闲概念,有利于发挥不同休闲专业的优势,同时也能提高休闲专业的整体竞争力。文章选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现有休闲专业为研究案例,之所以以南旅为研究案例主要是因为:1)南旅以大旅游为专业设置的根本,因此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比较齐全;2)南旅旅游相关专业存在课程重置,内容重复性较多;基于以上原因,以南旅现有休闲相关专业为基础,从大休闲的概念出发建构旅游休闲专业群,一方面可以发挥南旅院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休闲专业资源利用率;通过旅游休闲专业群的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休闲服务“一专多能”性人才。

1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外部驱动力

1.1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构建的外部驱动

1.1.1 旅游业转型升级:“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这也是国家旅游局提出“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发挥产业功能”的应有之义[3]。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下一步主题将是休闲旅游,这也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从粗放式发展走向柔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旅游作为产业升级优化的重点方向之一,涉及方方面面,涵盖范围广泛,要想要形成产业交融发展的良好格局必须要求高校以集群概念构建专业,如此才能满足产业交融的人才需求。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旅院以休闲旅游、集群视角探索和研究专业设置势在必行。

1.1.2 人才需求转变:“传统旅游服务人才需求”向“休闲体验人才需求转变”

旅游业作为江苏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产生的诸多新兴业态和发展模式,对于旅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无庸置疑,旅游休闲产业的迅速崛起要求大量的休闲专业人员去组织、安排、指导、策划和经营休闲娱乐活动,有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休闲企业中高职生所占的比重最大[4]。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达之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十分突出,由此旅院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将充分发挥专业旅游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居民休闲品质的改善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2 旅游休闲群构建的内部驱动

1.2.1 资源重组迫切:从“分散弱小”到“整合联动”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专业的旅游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多样,涵盖导游、景区、高尔夫、园林、旅行社等多个专业,专业为主的条块式管理,造成各专业以自身利益出发,重复购买设备、教师资源、实训基地等难以共享,最终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专业竞争力较弱。而专业群的理念及“大休闲、大旅游”概念与本校教育资源组合模式迫切转变需求不谋而合。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设置将有效的避免同一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又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从而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集聚效应,最终达到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合力,增强了各类休闲类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1.2.2 现有休闲专业联系密切、相互渗透、个性化突出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是以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与旅游休闲服务、管理密切相关,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旅游休闲活动,景区是人们休闲的主要场所;高尔夫是未来中高层休闲者的一种重要休闲活动;因此三者相互交融;市场营销渗透于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等各种休闲活动与休闲服务;四个专业与旅游休闲服务密切相关奠定了专业群构建的基础,具备了专业群整合的条件,学生以该专业群为基础进行学习,可以成为旅游休闲活动的服务者、休闲活动策划工作者、休闲活动管理者。四个专业虽然纳入休闲体系,但是也相对独立,每个专业模块都有其自身特色和专长,旅游管理模块侧重服务、管理等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景区服务与管理侧重于景区服务人才的培养,高尔夫休闲侧重高尔夫运动休闲服务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侧重于旅游休闲策划、旅游休闲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专业群内各专业模块个性化为休闲专业群的建设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使学生学有所长。

2 旅游休闲群结构设想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主要包括旅游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四个专业。本专业群意在打造以旅游管理为核心,以景区、高尔夫为特色两翼,市场营销渗透全程的“一个休闲核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的优良群结构。南旅院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建立了12个年头,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且社会评价较好,以其作为本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模块,通过群内共享与合作有效带动相关休闲模块的发展,推动专业群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景区、高尔夫专业建立相对较迟,但景区作为休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其休闲活动类型多样,高尔夫作为精英阶层的主要休闲活动方式,其休闲活动特色鲜明,因此未来景区、高尔夫两个模块将成为本专业群的特色,成为专业群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推动力。旅游营销模块是专业群的优化剂,旅游管理、景区、高尔夫模块在营销专业模块的渗透下,将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旅游休闲服务人才,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将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良好的群结构是形成专业群持续动力所在,也是专业群的竞争力所在。

2.1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一

调查分析发现,现有非专职旅游类高职院校旅游系规模普遍较小,专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部分,对休闲类专业开设较少,而我院是专业旅游院校,旅游专业类型多样,不仅具有旅行社、酒店、导游三大传统专业,同时还具有高尔夫、园林、景区等非旅游高职院校难以开设的休闲类专业,因此建设旅游休闲类专业群具有弥补旅游市场转型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缺陷,同时也将是我院及江苏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群,本专业群内部休闲专业模块在我院可增可减,如未来可继续添设园艺休闲、茶艺休闲等,充分体现了专业群的灵活适用性。

2.2 旅游休闲群结构特色二

高职院校现有休闲群主要是构建以高尔夫运动为主的体育休闲群,很少从旅游的角度构建集景区、高尔夫、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休闲群,现今企业对市场实行全员营销理念,因此希望员工既能够从事服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希望员工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时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活动策划、宣传能力。本专业群将市场营销纳入休闲群,使其成为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优化剂,即希望培养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也能积极有效的引导游客消费、游客体验、创新服务的复合型、多技能人才。旅游市场营销的纳入,将使高尔夫休闲模块、景区休闲模块更加特色化,旅游管理休闲核心竞争力更强,从而使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充分发挥了专业群的优势。

3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设想

3.1 钻石理论

钻石模型又称为波特菱形理论、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加拿大学者TmiPadmore和Harvey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区域范围的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5],提出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要素。专业群的提出正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发展相一致的需求,构建与休闲产业发展相一致的休闲专业群体系,可以满足休闲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产业集聚能够带来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样相关专业的集群也能够带来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关键是如何整合相关资源,哪些是影响专业群综合竞争力建设关键要素,因此本文以钻石模型为基础。提出以三大驱动力即内部市场驱动力、外部市场驱动力、优良群结构驱动力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驱动力,由三大驱动力驱动钻石不断旋转,以6大内容的建设实现钻石的闪耀光芒,提高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3.2 基于钻石理论的旅游休闲群建设

以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联动发展、资源共享、灵活设置为指导原则,以市场、资源、结构为主要三大驱动力,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的的全程渗透下,重点建设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队伍、管理体制等六大钻石内容,最终培养具有钻石竞争力的“一专多能型”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

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钻石框架中,三大驱动力分别为市场的转型、资源整合的需求、良好的群结构。其中市场的转型包括旅游产业的转型、人才需求的转型;资源的整合需求包括休闲教育资源组合模式的转变需求、休闲专业的紧密联系;良好的群结构即“一个休闲中心、两个休闲特色翼、一个休闲优化剂”。三大驱动力是驱动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利用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模式实现六大钻石内容的融合与建设,从而实现专业群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强劲的动力是促使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必须,旅游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将围绕人才培养体制、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双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六个方面开展建设。这六方面的建设将全程渗透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资源共享、人才分流等,六大内容的建设将从根本上促进专业群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2006,(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R].

[3]谢苏.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休闲旅游专业的若干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9(2).

篇(2)

“十二五”时期,西区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文化强区的战略目标。要建设文化强区,必须拥有发达的城市经济、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健康的城市体系。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消费业和生产业的双重属性,是西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西区作为中山城区经济体的组成部分,需要充分挖掘自身价值,承担起支撑和服务社会城市建设的功能。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挥生态涵养价值、人文传承价值、休闲服务价值,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山实现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实现西区区域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

按照西区定位要求,能否迅速实现产业转型、有效形成旅游产业竞争力,是西区在未来中山发展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作为中山中心城区重要组成区域的西区,面对周边区域竞相发展的竞争环境,西区需要重新思考区域发展定位,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制定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战略,使西区成为引领中山区域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西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西区全区上下对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共识,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建设,城乡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加快推动跨越式发展步伐,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入挖掘释放发展潜力,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途径和突破口。就西区区实际情况而言,西区拥有中山市加快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拥有全区上下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在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必须坚持用产业发展来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方向,通过细致规划、精心组织、引进重大项目来加快打造旅游休闲文化产业,为西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动力,带动西区区域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具备优越基础条件

(一)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与优越性

西区自1984年建区、1999年与原沙朗镇合并以来,在历届党委的领导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连年攀升,位于全市前列,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区、中山市文明镇区、经济强区。近来来,西区围绕“稳增长、调结构、筑平台、强服务、惠民生”十五字工作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西区新一轮大发展,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6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9.06亿元,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88亿元,增长15.1%,出口总值6.1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4850万美元,增长18%,国地两税收入22.06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35.56亿元,增长3.3%,可支配财政收入6.27亿元,增长16.8%。农民纯收入16553元,增长10%。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的和美之地。

(二)商贸高度发达的高端性及前瞻性

西区是中山传统的物流集散中心,专业市场密度高、总量大,拥有汽车销售、小商品贸易、IT电脑、果菜食品、服装百货、客货运输和二手交易等7大类15个专业市场。其中,有珠三角地区发展最早的小商品市场、全市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电脑专业市场之一的西苑电脑城、正在开发的普洛斯(中山)物流中心、北大荒(中山)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全市规模最大、占全市一半以上份额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市场―西区汽车街,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山市(西区)汽车博览会,有效提高西区汽车竞争力和影响力。

西区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动力、LED新光源技术、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道路,拥有工业企业200多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3家,拥有好来化工、大洋电机等企业。

现代服务业发达,商业气息浓厚,服务业占比重超60%,是中山乃至珠三角著名的商业贸易和休闲观光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中山尖沙嘴”美称,现拥有五星级国际酒店-喜来登酒店,四星级的富华酒店等品牌酒店30多家,天悦城、利高广场、雅居乐剑桥郡等多个具有商业地标建筑的大型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高端写字楼、高尚商住区云集,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麦德龙中山商场”,全球体育运动用品超市“迪卡侬” 进驻,一系列大型商业建设项目,助推西区现代服务业改革试验区发展。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西区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有全国最大的单体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有全市最大的综合运动健身基地―中羽俱乐部,有荣获第22届世界城市滨水杰出设计“最高荣誉”的岐江公园。

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黄氏大宗祠,140年历史的烟洲书院,中山党史教育基地黄健故居和长洲战时服务团旧址等有特色古建筑30多处,还有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醉龙舞”。

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岐江夜游”,全长约6公里,以香山历史为铺垫,推出了“一河两岸三个灯光秀四个码头五个市民广场六座大桥九支火树银花十个主题公园”的绝美景观。岐江游展示着“幸福和美中山”的新景象,承载了中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昭示着中山美轮美奂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貌。

(四)交通路网设施的便利性

中山西区位于风光旖旎的岐江河西岸,是中心城区的西大门,面积25.21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0万人。广珠轻轨、105国道、广珠公路、江中公路、北外环、博爱路、富华道、中山路以及正在建设的新岐江公路、太澳高速、小榄快线等道路纵横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枢纽。

(五)空间的共享性

交通的便利性、功能的互补性为西区与中山其他区域实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雨污分流工程竣工和岐江河的整治成功,打通了市区与西区的“隔离”,使西区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西区与中山中心城区共同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西区逐步成为中山市市民休闲旅游、户外运动的首选目的地,为城区百姓共享西区自然风光、独特魅力提供了最佳选择。同时,也为西区在全市范围内整合高端资源要素,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生态涵养效果明显,但资源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西区应该以“商贸立区、文化兴区、休闲旅游旺区”的方针为发展战略。但是,目前生态旅游资源仍处于分散发展状态,缺乏系统、有效整合,未形成合力,更不能转化为旅游产业强势;更未有与其他镇区联动,优化整合资源等。

(二)产业转型取得突破,但旅游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西区始终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退出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资源型产业;科学规划沙朗片与城区片的综合布局;确定了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作为未来主导产业的旅游业能否迅速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产业竞争力,将决定西区能否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西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功能定位。因此,要推动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保障旅游发展的各项体系。

(三)文化发展形成合力,但遗产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西区发挥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加强了醉龙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加大了文物修缮保护工作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区沙朗片的乡村形态逐渐消失,长期积淀下来的生活观念、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场景资源迅速消失,并且很难再恢复。因此,应该尽快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整理,形成文化开发利用和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但品牌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西区狠抓城市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夜景亮丽和主要大街景观改造工程,旧城旧村改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碧水蓝天、美丽岐江形象初步显现。围绕西区景区化目标,推进优美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但是,整体来看,人们对西区沙朗片区的印象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西区旅游强区的品牌依然没有树立,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发展基础显著增强,但承载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西区引进了新能源动力、LED新源技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使我区经济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发展能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西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较低、区域发展不均衡、旅游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的吸引力比较薄弱,仍然难以满足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要求。

四、西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总体思路

西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西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此西区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依托中山、面向全国,全区统筹、多业融合,全力构建25平方公里的全域景区,进而联动周边镇区,辐射全市。

(一)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应进一步优化配置西区自然与文化多元要素资源,通过多元文化体验,为复兴中国文化贡献力量;通过文化传播创新,建设中国文化高地;通过文化体验与传播,形成文化吸引,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因此,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为:通过优化配置自然与文化要素资源,建成中山旅游文化度假区,打造最具特色的多元体验与传播中山文化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中医院片区要积极开发传统文化体验、中医养生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度假绿色养生的新天地。西区辖下的9个社区应科学合理布局其中:长洲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博览、文化创意等产业,着力打造古村落文化体验小片区。后山要在融入西区新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休闲度假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休闲宜居片区。西苑、彩虹、沙朗要重点发展养老、健康、生态产业,打造健康养生小片区。广丰、隆昌、隆平要围绕自然风光核心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民俗风情等一批观赏田园风光和体验民俗风情的高端项目,形成旅游产业价值链,实现西区旅游大发展。

(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形象定位

根据西区的发展基础与优势,将西区域形象定位为“美食之城、养生家园”,使之成为提升区域吸引功能的原动力,并且围绕这一形象定位,构建西区主题鲜明的产业体系。

“美食之城”是指重振具现代风情意义的首条食街。于今,中山人的记忆之中,不少人仍在怀念这样一种风情:夜幕降临,原先车水马龙的街道人流车流逐渐开始减少。不经意间,路边停下了一些不同款式的手推车,几个身扎腰包的人动作麻利地从平板小轮车上卸下折台折凳。转眼间,人行道及路边就排起一串台凳。柜式的手推车上响起了“呼呼”的风机声,汽油炉头的火点着了。阵阵徐来的晚风吹散了白天遗留的暑气,空气中随之亦飘起了些油烟味,跟着是一些广东人炒菜特有的镬气味。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此时正肠肚打鼓,在那诱人的气味中,食欲陡增。干炒牛河、椒丝腐乳炒通莱、紫苏炒田螺、蚬肉粥……一连串特色小食即时浮现在脑海。镬铲声、鼓风机声、叫卖声,此起彼落,替代了白天的人声车声,在临时支撑的灯光下,构成了城市夜色的一幕。

这就是许多人记忆中的食街风情。这种食街在中山的出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前期,位于岐江桥西岸今天富华酒店前的富华道。由此可见,重振岐江食城,对于推动中山的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养生家园”即是指: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治疗、中医文化传播的作用,使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受惠其中,从而达到造福社会的目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山有着深厚土壤,中医院中医养生文化旅游基地,依托新中医院中医药文化馆、药用植物园以及中医文化广场展开。该院的中医药博物馆和香山药用植物园,是集中医药教育、科普与旅游观赏于一体的场所。博物馆包括中国中医药史、中山中医药史、中医院史、中山名医录、中医典故轶事、香山药用植物园等几个展区。作为科普教育基地,还可以针对大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开展中药教学和实践活动。此外,基地还可组织多类表演节目,包括表演和教授八段锦、太极拳和五禽戏等养生操,进行艾灸、拔火罐表演,传授简易保健穴位方法等。

游客在参团过程中,还可根据自身需求预订医院内各专门科室,完成体检、看病、体质辨识调理等内容。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轻松学到中药保健养生知识,深入了解中医文化。

(三)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以建设醉龙特色是文化街、彩虹汽车文化城、休闲文化养生城、中医养生绿色家园为四大重点项目,推动创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2014―2019年,西区将积极推动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做好产业发展所需政策配套调研工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先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关联产业综合配套改革为引导,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完成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的总体策划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进一步推动西区区略转型。在建设中山市以旅游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配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远期目标: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2020―2029年为西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升级期,西区将对接广东发展核心战略和国际发展前沿,实现区域发展的大跨越,建设成为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

四、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涵养保护优先原则。

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的环境友好的产业经济格局。

(二)坚持文化引领高端定位原则。

植根历史和现实,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务实开放现实激发西区转型发展的潜力;紧跟时代,用丰富的人文资源提升西区转型发展的内涵,对标西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标准、品牌、价值等方面实现高端定位,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三)坚持差异竞争特色发展原则。

依托特殊的区位、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西区应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应对区内的旅游城镇进行统一规划,针对不同社区的资源特色,赋予其不同的文化主题并植入新的产业与文化符号,把各城镇和社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城区主题文化为形态和载体的旅游城区发展模式,在差异化竞争中打造品牌,在特色化发展中提升水平。

(四)坚持区域统筹综合开发原则。

准确把握西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区域统筹发展,实现资源利用和项目建设综合开发。

篇(3)

二、韩国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概况

在亚洲,韩国的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较好,地位较高,国际影响力也较大。在韩国的学科体系中,学科被分为大系列、中系列、小系列和专业。据韩国国家教育统计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从所在中系列来看,旅游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广告·宣传学、金融·会计·财务学、贸易·流通学、经商教养学并列,均为“管理ㆍ经济”下设的小系列。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旅游学与教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计算机、建筑、医学、药学等是并列的,都是学科小系列。“旅游学”小系列下设124个专业,“经济学”小系列下设106个专业(1)。对比中韩两国的学科设置可以发现,韩国的“旅游学”实际上处于类似中国一级学科的地位。在韩国综合实力排名前20的大学中,庆熙大学、京畿大学、亚洲大学、培材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科。其中,庆熙大学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设置了酒店管理系、会展管理系、旅游管理系等8个系,涉及到国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培材大学设置了全球旅游酒店管理系、休闲服务管理系、休闲运动系;旅游管理硕士、博士学位专业下设旅游与节事管理、酒店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并设置有休闲、服务与运动硕士、博士学位专业。

三、美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美国,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休闲与公园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是差异较大的4个学科。大学一般会分别设置不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相当于大陆的4个不同的研究生专业。

(1)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议与节事管理。这些学科一般设置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其他学院下设的酒店与旅游管理系、会议与节事管理系等。前者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CornellUniversitySchoolofHotelAdministration),开设培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专业硕士学位MasterofManagementinHospitality),以及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酒店管理理学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inHotelAdministration)和酒店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课程(DoctorofPhilosophyinHotelAdministration)。后者如普度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CollegeofHealth&HumanSciences),下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Schoolof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提供酒店与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课程(MasterofScience)和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Ph.D.),均设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两个领域。

(2)休闲与公园管理。与北美地区向来重视人类休闲、游憩、公园的研究有关,休闲与公园管理学科一般设置在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区发展学院等。例如,德州A&M大学的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CollegeofAgricultureandLifeSciences)下设游憩、公园与旅游科学系(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理学硕士课程(MasterofScience[M.S.],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分“硕士论文”和“非硕士论文”两种);博士研究生层面,设置哲学博士课程(Ph.D.,Recreation,ParkandTourismSciences)。

四、英法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

在欧洲,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生层面)发展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英国和法国。

(1)英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在由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苏格兰资助委员会(theScottishFundingCouncil)、威尔士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th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Wales)和北爱尔兰就业与学习部(theDepartmentforEmploymentandLearning,NorthernIreland)联合开展的研究评估(Th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中,商业与管理(BusinessandManagementStudies)学科门类(unitofassessment)下设13个一级学科,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1。一般而言,旅游、休闲、酒店、会展是4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开设相应的研究生专业。以英国旅游管理学科排名第一的SurreyUniversity为例。该大学在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开设航空管理、国际会展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开发、国际旅游营销、酒店战略管理和国际旅游管理等多个硕士学位课程(均为理学硕士学位MasterofScience),开设酒店与旅游管理博士学位课程(哲学博士Ph.D.;分酒店、旅游、会展等多个方向)。

(2)法国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1)。2015年,法国的旅游类学士、硕士学位,分别单独命名为“旅游学学士”“旅游学硕士”,不再是经济或管理学科下设的学位。目前,法国正在设立“旅游学博士”。

五、澳大利亚旅游管理学科设置状况

篇(4)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2]。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性人才具备的素质和7条标准,S即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能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综合有关研究,我们认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是要具有创新思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须独立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独立开展自己的工作,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除了课堂上的训练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汲取、周丽洁,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经验和阅历的逐渐积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逐渐形成和提高。

二是要具有创新意识。旅游教育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励学生参加各种赛事、义务劳动、修学旅游等活动,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鼓励他们投身当地政府和企业所举办的会议、会展活动中去,担任义务导游、服务员、义工。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新事物,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各种有利条件去工作、创造,逐渐培养创新意识。

三是要具有创新情感。创新情感,对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服务,对从业者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非常高的要求。在旅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情感。

四是要具备创新技能。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动手能力,这个动手能力不是一种简单劳动,它必须有设计、有创造性、有操作性。例如宴会的设计与组织、娱乐的管理等都需要较强的创新技能。

五是要具备创新人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是面对面的对客服务工作,将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要及时处理客人的投诉,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坚毅宽容的个性等众多非智力因素。为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创新人格的养成。

二、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思路与实践探索

1.明确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指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必须在国家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他兄弟院校的办学情况,明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最终确定自身的专业定位。

长沙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湖南旅游网络的中枢。长沙,作为一座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魅力的城市,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拥有“山水洲城”的独特城市生态地理格局,更为突出的是,以歌厅、酒吧文化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文化闻名全国。长沙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依托颇具特色的休闲娱乐业基础,通过5〜10年的努力,建立起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知识和技术含量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长沙休闲产业,把长沙打造成我国中部休闲娱乐文化之都。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长沙学院的专业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地方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首要指导思想,着力将自身打造成以国际旅游和休闲文化旅游为专业双核的教育平台,突出与国际接轨的休闲教育特色,培养创新性旅游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

由于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涉外性强的产业,具有跨系统跨行业性强、市场化程度高、开放程度大等特点,加之其本身处于急剧的发展变革中,需要培养知识面广、文化素养高、外语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为此,我们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我校本专业课程体系。其主要改革内容,一是增加了基础课比重,适度减少了专业必修课的学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二是在学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强调案例教学;三是强化旅游文化教育,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文化性趋势;四是增加休闲学的相关内容和课程,如“休闲与游憩概论”、“休闲心理学”、“休闲资源规划与管理”、“休闲经济学”等,拓宽旅游专业的内涵,以适应新的行业发展需要;五是强化外语,除英语“双语”课以外,还开设了日语、韩语选修课,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以适应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3.重视体验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体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也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首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达到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次,要重视第二课堂,包括旅游知识竞赛、酒店设计、鸡尾酒会、导游大赛、大学生论坛等,并加强第一、二课堂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要引导学生到旅游景点、宾馆、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的真实场景中去亲身体验。我系鼓励学生暑假去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打工,不但锻炼学生组织、沟通、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回校后带着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则要求由单一的教师授课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性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符合人自身认知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我们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其他研究活动,如设计调查问卷,去休闲农庄及张家界森林公园实地考察等。学生通过体验确定问题、寻找答案、衡量答案的学术研究过程,形成批判思维和探究方法。可以说“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对旅游专业内涵的认识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对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管理系在空间、时间及深度上进一步拓宽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环节施展和挖掘潜能的时间更长、空间更广、自由度增大。实践教学包括行业认识实习、课程实践、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四种形式,在不同阶段分批、交叉开展。在第一学年暑假,安排为期两周的行业认识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感性认识;在第二、三学年,开展专业课程实践,如前往旅游企业考察和调研,在校内实验室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实训,精选案例展开分析讨论等;在第四学年,则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实习完毕后回校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为了使实践性教学有效开展,本专业建立并逐渐完善了一批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在美国、日本等国建立了部分海外实习基地,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创新性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近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是引进高水平人才。适当引进旅游管理、外语及相关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引进在旅游文化、休闲研究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家学者。同时,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工作,聘请在全国有知名度、在省内有权威的教授来学校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受到了学生的热情欢迎。

篇(6)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群消费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大背景中。如今闲暇的需求远非散步、聊天、打牌、下棋等平常居家活动所能满足的,创新休闲方式、追求休闲质量和变化休闲理念正在人们身边悄然发生。休闲产业的崛起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亟待加强对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关注、研究和人才培养。

一、理论依据及现实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群消费能力的增长,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都市地区和旅游城市,休闲也成为一种主流时尚文化,并相应产生了多种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和娱乐业基础上发展起休闲经济,形成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旅游休闲进入了一个急剧扩张的时期。其中,“假日经济”就是一种突出表现。

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每年有法定假日114天,即每年有1/3的法定闲暇时间,这表明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大背景中。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传统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旅游活动内容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方向发展,假日休闲、周末度假、旅游度假、会议休闲、运动健康休闲等度假方式日益兴盛;旅游组织方式由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自助旅游为主转变,自驾车旅游、老年旅游度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迅速。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依靠制造业转向依靠旅游与休闲业及其相关产业。一门具有深层整合性的新学科——休闲学亦应运而生。在休闲模式中,各类休闲会所、高尔夫等休闲体育运动、温泉度假等康体养生保健、自驾车等自助休闲旅游以及分时度假酒店、第二居所等旅游休闲房地产的迅速兴起尤为引人注目。市场调查表明,相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造成了休闲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奇缺的状况。旅游与休闲服务管理人才,包括各种旅游与休闲管理的核心人才、服务型人才以及支持型人才等,它要求其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熟悉各种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基本常识,并掌握初步的管理及身体保健知识,能适应国际化休闲产业发展需求,能胜任休闲旅游、健身俱乐部、休闲会所、会务、赛事组织及涉外饭店等休闲行业的管理和规划工作,并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水平。

二、高职高专相关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休闲往往给人以“游手好闲”等比较消极的联想。长期以来,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区,自觉而有意识的休闲教育几乎为零。随着我国休闲社会的来临,休闲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直至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只有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三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休闲(休闲与旅游管理)专业或高尔夫等休闲管理方向,今年相关专业才有了首届毕业生;广东韶关大学与珠海御温泉合作创办了中国首个温泉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班;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四川烹专等少数高职高专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体育休闲等方向;广西省内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设置了相关专业方向。由此可见,国内休闲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目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到师资结构等各方面均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亟待拓展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教育;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改造成为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独树一帜的高职高专旅游与休闲管理教育品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适应旅游与休闲产业快速发展所急需的国际化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拓展与改造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高技能定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优势在于贴近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然而以桂林旅专为例,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星级饭店等典型旅游企业就职的日趋减少(不足一半),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就业趋势。因此,必须以旅游与休闲业兼容的、适应性更强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旺盛的具体职业岗位为研究对象,依据每一类职业技术和应用科学的不同种类和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定向于某一类职业的专业人才。

(二)“工学交替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就要创新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在内容选取方面,要根据旅游与休闲业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要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力求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可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专业课与行业的零距离。

(三)构建以专业素质为导向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年龄结构,应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引进,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学术水平的高度,保持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要重视社会评价要求,力求使学生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优秀人才。

(四)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建设实践基地

1.应进一步贴近市场需求,推行订单式与学科式相结合的专业方向设置。学校应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和评估标准,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避免了盲目性,也可以使企业更加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的场地,增强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性”。

2.要关注专业设置与实践基地建设的市场性。教学内容要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紧缺什么专业(方向),就设置什么专业(方向);校内外实践基地亦依据典型市场需求特征来选择和建设。

3.课程开发要具有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由经验丰富的业界专家,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用性。

4.教学过程协作性。通过“订单培养”的实施,有效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真正实现“工学合作”和“产销链接”,真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使用实现“无缝”连接。

[参考文献]

[1]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

[2]孙天厌.关注休闲:经济学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

[3]马惠娣.未来十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 望[J].齐鲁学刊,2002(2).

[4]刘海春.休闲教育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5(7):178-180.

[5](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一)紧跟潮流,适应大众旅游时代

自2016年“两会”之后,旅游业首次整体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出,更多人瞅准机遇,将旅游作为日常所必备的生活方式。可见,旅游业即将成为当下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专业应当紧随潮流,有必要引入一些科学的理论,构建一套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的理论体系,从各方面进行理论规范行为,使之顺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社会实践。

(二)迎合当下,匹配人才市场需求

随着旅游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各部门对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了餐饮、酒店、交通、邮电等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甚至还会依赖第一、二产业的产业链。如此庞大的综合性产业,需要应用型人才去规范、整合和管理,因此,旅行社、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新兴的在线旅游平台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这就需要高校能培养出应用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此外,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过程中对这些基础学科理论的运用必不可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培养出匹配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学科依据

(一)旅游管理的人类学理论基础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从生物的角度研究人的学问称之为体质人类学,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学问称之为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体构造和人的生理特性,通过对某一群体身体特征进行解剖,探讨人类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文化人类学是通过对某一民族行为特征及其接触的实体做出判断,进而揭示该民族人类文化的本质。而当下旅游拓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无不处处体现人类学的学问,旅游者不再满足于饱览山水景色,而纷纷开始关注异域文化,凝视异地民族人们的相貌体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等,并从中探寻历史足印,来达到扩大认知、寄托情感、探奇求异等目的。

(二)旅游管理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包括客观事实的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和主观事实的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而旅游显然既是一种客观事实的社会行为,更是一种主观事实的精神行为。旅游管理正是对客观事实的社会行为进行标准化,以及对主观事实的精神行为进行规范化的过程。因此,社会学理论是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的构建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旅游管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经济是旅游发展的基础,经济发达的程度越强,意味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会给旅游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因此旅游与经济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作为一门学科,旅游管理需要与经济学理论密切联系,如旅游经济学正是二者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学问。经济学理论也是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

(四)旅游管理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需求按阶梯一样从低至高按层次可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一种既能使精神愉悦,又能促进人际交往的健康方式――旅游,它既能带给人们自信、愉快的心理体验,又能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还能拓宽眼界,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从而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旅游管理无疑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使学生能从旅游者心理活动的角度出发,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营销。

(五)旅游管理的文化学理论基础

休闲作为一种现实存在,通过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并由特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对他们所面临的生命历程和所抱有的生活理想而确立起来的文化样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因此,休闲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文化是旅游的环境,旅游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载体,没有附着文化的旅游行为是没有灵魂的行走过程。因此,旅游管理学科中的规划方向、设计理念、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无不需要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文化学为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广西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类学生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体系的构建

篇(9)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各高校类型不同,故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学科水平也不尽相同。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在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辽东半岛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尽管如此,在办学模式上,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尝试来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将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深入打造本专业的特色建设,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以区域特色为准绳

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辽宁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地方经济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旅游发展产业需求和所处旅游业区位资源及人才需求状况,并结合院系师资资源特征,旅游管理专业未来的战略发展可以定位于以下三大方向:(一)依托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基于大连地方旅游市场以及发达地区旅游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继续夯实“文化旅游”方向的人才培养。(二)基于地方经济和环渤海旅游市场酒店业的的人才需求以及顺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做强“酒店管理”方向的内涵建设,培养具创新意识,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人才,密切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三)发挥地方旅游区位优势,依据辽宁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的开发,以及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温泉休闲”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合理改革教学内容,减少现有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建设上,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完善学分制,灵活设置专业必修、选修和特色化课程。

(二)根据辽宁地域特色,增设相应专业选修课程

近年来,辽宁省依托丰富地热资源,温泉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提出“建设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标后,全省上下形成了温泉旅游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辽阳弓长岭、营口鲅鱼圈、大连安波、鞍山汤岗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温泉旅游集聚区已初具规模。依此地域背景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态势,可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SPA温泉课程、体育旅游学、休闲与游憩概论、休闲心理学等,拓宽旅游专业课程内涵,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

(三)依托师资力量,开设旅游专业双语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可先从专业选修课中选取某门课程进行尝试,如国际饭店业,在取得一定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向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会展概论等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应把双语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同时注重外语基础课学时和双语课程学时的比重。

三.实践教学特色建设

(一)拓宽实训领域,多渠道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校内集酒店、导游、景观、旅游规划等一体的模拟实训室,开展模拟实习,同时引进社会资源与大连区域内旅游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室,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到经营管理规范、社会知名度较好的饭店、旅行社、温泉度假村、景区进行参观、体验、学习、模拟实训等,实现教学、实践、实习真正结合,满足创建实践教学特色的需要。

(二)实习模式的完善―从“4+1+3”转变到“5+1+2”

实习模式由前4个学期在校学习各类理论课程,第5个学期到旅游企业实习,第6个学期回校继续理论课学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的“4+1+3”模式转变为将实习安排到第6个学期的“5+1+2”实习模式,即前5个学期充分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第6学期校外实训,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培训人员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实训结束后,如果感到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还可以利用返校的最后两个学期充分学习。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多类型实习基地体系,景区实习平台,旅游规划实习平台,旅游体验设计实习平台等。拓展实习基地,横向应拓展景点、旅行社实习基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人员短缺时上岗实习,同时向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拓宽。纵向应从操作技能实习向管理、设计与策划、培训实习等拓展。

四.师资队伍的特色建设

(一)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向“双师型”发展

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旅游专业的教师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校园进入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的自我提升,增加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带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二)强化外语口语水平,向“双语型”发展

辽师旅游系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已有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但数量仍显不够,还需要加快培养双语师资。首先要整合本校资源,实现院系之间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外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的青年教师骨干,积极培养旅游双语师资力量。

(三)加强横向联合,向“多元化”发展

可以和外校甚至是其它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格局。

参考文献:

[1]左晓丽,马育倩,王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石家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讲坛,2008,(10).

[2]路运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06,(6).

[3]陶卫平.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黄山学院旅游系“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的调查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5,(5).

[4]屈学书,张志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运城学院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0,(4).

篇(10)

美国学者乔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 是最早提出“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这一说法的人。他在1832年的外出考察中看到在美国境内有许多野生资源、土著文明、原野都由于建设的需要而被破坏了,为此深感担忧。他针对看到的这些被破坏的现象谈到“保护这些并不难,仅须国家采取一些保护规定,将一些区域划为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里面有野生资源也有人,保持里面各类资源的原貌,严禁在里面随意进行开发,以给人自然的美感”。不久,这一词汇就相继在不少的国家得到使用,虽然各自的具体意思有些差异,主要含义都是指生态保护区而言的。

一、国家公园的价值

国家公园是为人类感受自然和休闲而设立的有着社会意义的大众性生态资源公园,它的有关管理活动都有可靠的理论支持。其作为一种大众化福利措施的运行载体,为人们的业余休闲提供了充足的自然空间。在现今注重生态建设的大环境中,划分国家公园有着不同凡响的政治意义。

国家公园这一说法自从在1832年被提出以来,其在享受“大自然美感”、保障“人们自然休闲”、增强民众自然意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逐渐得到各国的认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很大的国家公园潮,使国家公园在12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相继涌现。由国家公园这一说法产生的背景来看,大众对于野生资源的原始保护和自然生态休闲需求是其兴起的深层动力,而这一说法能够维系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各国在规划上对于设立国家公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二、国家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国家公园的区域划分、管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生态关注度、公益化倡导程度、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环境保护程度等因素。由对旅游管理的相关调查看出,各国对于旅游管理呈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旅游有关资源的市场化的运作,充分发挥对各类景区的监督作用,引导他们正常地发展;二是,许多国家从自身的文化保护责任出发,逐渐重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扮演着历史文化保护者的角色,公益化倡导程度大幅提升。这样一来,可给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作为空间,有利于国家公园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三、国家公园旅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遗产资源,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国家级标签地行动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法规,已逐渐得到重视与落实。但这些遗产所在地管理的公益化程度还不高,有的地方管理分散,一些法规的内容还不够完善,致使相应的执行力不强,没有很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四川、山西等地刚设立不久的一些国家公园试点,也存在着上面提到的问题。综合来看,我国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管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制度保障不健全、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规范化意识、以及管理程序混乱等方面。总之,在部门管理与产权上的规制不清晰是导致我国自然遗产地治理效果差的主因之一;而价格规制、质量与数量规制、教育规制、环境规制等基本层面,存在着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地方、地方与企业的多元格局的权益博弈,对门票经济的追逐,导致自然遗产的公益性价值流失。

所以,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自然遗产,迫切需要对各个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进行统一管理。经全面分析我国自然遗产的不同种类、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休闲需求、旅游自然化意向、以及现行制度等层面后,认为可以采用国家公园模式来治理自然遗产地。在治理中选择“中央部门直管”的方式和“由零起步、分部纳入”为主的发展措施,具有明显的中国治理模式特色;而在形成国家公园旅游规制体系中,将保障野生资源原貌、维护自然系统健全、为人们休闲提供满意服务确立为目标,是我国关于生态保护政策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集中体现,由此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自然遗产地旅游规制方面的的进步。

四、国家公园旅游管理的发展建设思路

在国家公园旅游管理中,宜于采取以下的思路:以保护生态、维护生态系统健全的有着我国特色的自然环境理念为方针,以环境保护、生态教育、技术开发与自然休闲为主要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改进管理方法,把区域自然保护的所有要素都列进管理范围,把国家公园彻底放在社会的监督之下,采取公众化监督和严格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以做到无害发展、持续发展、低消耗发展。具体就是将自然资源和人们休闲二者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管理吸引公众,让关注生态发展与对自然休闲感兴趣的人们逐渐进入,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与接受他们的监督。同时深入挖掘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把良好的自然资源加工成生态产品,从而促进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布置方面,按照“游于内、居于外”的原则来做布置,以“行、住、吃、游、购、玩”为中心进行资源分配,在周边城镇建设公园管理服务设施和旅游所需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为游人提供与自然景观协调、安全方便的服务,减少对园内原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让区域内的职工群众和企业参与旅游服务、文化娱乐业、旅游产品、通讯物流、旅游地产、综合贸易等产业发展,实现转岗就业和转型发展的目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护和保护下的合理利用,使之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和美丽的中国样板。

五、对国家公园旅游管理模式的借鉴

经过对国内外知名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和保护制度的认真调研考察,发现世界各国因国情的不同,国家公园的旅游管理也不同,由整体看,主要的类型有以下3种,横向管理型、地方自治型与联合管理型。经对这些管理类型进行分析,找出了它们所具有的一些共同之处:一是在所有权上,将国家公园看成是全民的资产,以公产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与开发,一切从维护全民利益来考虑。二是在管理思路上,设立统一规范的组织部门与健全的管理体系,在保证政府一定投入的前提下,吸收社会各方的闲散资金,以拓宽资金渠道。三是在中心任务上,各类型均是以保护环境为国家公园的主要任务,保证符合相关标准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考虑休闲、教育等不同功能,尽量减少旅游开发,各国在国家公园中心地带以外允许用于开发的面积各不一样,瑞典是25%、法国16%、美国7%。四是在管理模式上,进行管理和经营分离,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资源保护和公共服务等,公园内盈利性商业服务等通过特许经营方式进行招标。五是在监督机制上,强调公众和社区参与,将社会大众和地区居民纳入监督体系,保证监督机制具体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汪宇明.旅游发展价值取向与制度变革: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8).

[2]陈耀华,黄丹,颜思琦.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J].地理科学,2014(3).

篇(11)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调查发现,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和放松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能够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识,学习各地的艺术文化,了解风土人情。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各地区名胜古迹的人流量持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对旅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的旅游管理项目开始扩展,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都必须要做出重新的规划。本文结合最新的数据资料,对旅游工作重新开展研究,展现旅游的新面貌,促进学科的发展与演变。

1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的演化

我国的旅游业正呈现旅游形式多元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模式创新化的良性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关的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也是随之变化的,由最初的研究旅游业形式,到研究旅游资源,再到研究乡村旅游,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也在求新,求变,不断与时俱进。

1.1 旅游业的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形式的演变,从以往的单个城市的旅行不断延伸为多样的旅游形式。

其一,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立足于地方特色,通过地区资源和优势特点吸引游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相邻地区还可以组成联合,沟通合作,谋求最佳发展。如,杭州乌镇、哈尔滨黑龙江冰雪旅游等。

其二,会展旅游。会展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其将旅游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各类会展的举办,为地区旅游开拓了商机,强调了品牌战略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带动了上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重点向此倾斜。

1.2 注重旅游资源开发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项目,旅游行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如何协调各地区风貌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政府关注的焦点。对此,开发者要重视减少资源浪费,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结构,用优势项目吸引游人,也曾是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

1.3 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的补充,也是当下热点旅游的新去处,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对质朴的乡村生活非常向往。因此,坚持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的“本土化”特点,开发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用新农村发展的思想开发旅游,对行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当下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演化

要研究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的演化,就可以对旅游管理的主题演化进行分析,而要研究旅游管理主}的演化,就需要从年份和关键词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根据年份出现词汇量次数不低于30次的词汇,做出了详细的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主题出现频次最多的就是旅游资源,这一词汇贯穿始终,而后是旅游业和旅游开发。另外,主题词汇的演变也使概念维度发生了变化,理论基础从抽象词汇变为了具体词汇,整个旅游行业和专家学者,不仅对词汇有了新的认识,对其出现的原因也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主题词之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词汇相互交叉,内涵不断延伸。

3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演化

所谓的研究方法,即研究学科走势、数据资料、未来发展等情况的对策,对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掌握正确的方法比明白概念性知识更为有效和关键。

从数据显示和信息总结方面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即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管理研究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关注与应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旅游管理学科受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以结构方程模型和数据包揽为主要办法的研究形式开始进入旅游管理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科研究方法朝着更复杂和高级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在实际对旅游管理学科进行研究方法的确认中,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基于动态化的状况和百姓需求,从多个角度衡量不同的研究方式,然后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学科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不断完善,并在经历了最初的摸索后,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对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实证研究应用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4 结 语

作为我国百姓娱乐、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旅游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完善整个市场经济,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现如今,旅游管理学科已成为了很多高校必设的专业,本文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及方法的演化,总结了旅游专业的发展规律规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娟娟,宗乾进,袁勤俭,等.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经济地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