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商业地产 发展
商业地产一般是指用于各种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它同时拥有地产、商业与投资三重特性,具有拉动投资、刺激需求的双重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同时,我国商业地产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商业资本推动了地产业的发展,使商业地产地产经济呈现出繁荣的发展趋势,虽然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小幅的回落,但是总体上还是呈上升的趋势。
自1997年起,我国商业地产的投资额度在逐年上升,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且商业地产投资占当年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在此期间,商业地产作为地产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其销售价格和营业面积的比重都大大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住宅用房收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在这期间,商业地产的逆流而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商业地产的净吸纳量为27万平方米,空置率仅为8.72%,中、高端购物中心仍然维持较高的出租率。2008年第二季度,北京中、高端购物中心首层平均租金为116.71美元/月/平方米,环比攀升8.48%。之前半年内人民币兑美元的不断升值,伴随着商圈和购物中心本身的逐渐成熟以及业态和品牌组合的不断提升,促使租金的美元报价大幅提高。此外,众多新品牌加速进京及由此产生的对优质零售空间的额外需求也刺激租金进一步上扬,以中高端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北京零售物业市场,在2008年下半年内的表现相对比较乐观。与商业项目相比,北京的写字楼市场稳步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1~5月,北京写字楼的销售面积呈上涨态势。其中,写字楼的现房销售面积升至2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7%,并伴有租金价格的稳步上涨。尽管目前市场上有许多项目待售,其中一些项目的开发商还面临着资金问题,但是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对销售价格的较高期望使得销售价格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导致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的平均价格在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每平方米26841元的新高。由于市场上只有少量的新供应,北京写字楼市场整体空置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了五年来的最低点15.22%,环比下降1.39%,同比下降0.97%。写字楼市场表现平稳。
在2009年,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停滞,落后于经济回升的速度,开发、招商、经营面临巨大的困境,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和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政府三令五申要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涨,但是这种宏观调控还是不能改变长期内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势头,在2010年,全国各大中城市商业地产出现复苏、商铺租、写字楼租金连续几个月回升,各大房企纷纷大举进军商业地产领域。以万科为首的大型地产商再度进军商业地产,使商业地产经济得到了强势的复苏,地产商开始了新一轮的商业布局,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强势调控,势必会影响房地产行业的过快增长,在这个趋势下,未来十年内,我国二线城市将蕴藏着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我国商业地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特色所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成就了商业地产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我国政府对于经济建设的巨大投入之下,我国GDP在过去十年内保持年均10%的发展速度,国民收入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较快增长,导致居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对零售业需求的增加以及对商业功能需求的变化,从而带来社会零售总额的逐年增长,催生了大型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机构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拉动了对经营场所的市场需求,结果表现为商业地产投资额的快速增长。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于第三产业和现代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各个新兴行业体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势头,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兴起,为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城市中大型商业项目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从而拉动了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各大外资企业开始纷纷进军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着这些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外资的企业布局,他们采用先进管理手段与经营模式,对国内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商业企业单店的规模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商业企业开始进行市场化扩张,连锁经营作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连锁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目前住宅房地产竞争激烈,地产一再被炒高,是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但是与此相比,商业地产的竞争相对薄弱,由于售价和成本比低于住宅,而且由于其具备稀有性,不会因为房龄而降低投资价值,这就决定了商业地产经济的长期性和增值性,这使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着手商业地产的开发。
三、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在过去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调控和市场的发展,商业地产经济会取得更加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12-02
围绕种植业、养殖业两大产业,以涉及数量规模、存在问题、发展措施3个方面为重点,组织开展了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查,现将调研情况介绍如下。
1 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泾阳县地处关中中心,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土地面积较大,全县耕地面积4.27万hm2,辖13镇23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万人,人均占有耕地866.67 m2。通过对全县各镇区调查统计,目前泾阳县符合陕西省农业厅家庭农场要求的共有405户。
1.1 种植业
共41户,占总数的10%,其中种植粮食作物2户,经营水果农场14户,经营蔬菜农场21户,其他4户。种植业家庭农场耕地总面积1 206.8 hm2,3.33 hm2以下的有357户,占总数88%,3.33~6.67 hm2的有20户,占总数的4.9%,6.7~33.3 hm2的有17户,占总数的4.1%。
1.2 养殖业
共363户,占总数89.6%,其中:生猪养殖户196户,养羊户9户,养鸡户42户,养牛户111户,其他养殖户1户。根据调查,全县405户家庭农场2013年家庭农场经济总收入约12 326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有215户,占总数的53%,10万~50万元的有143户,占总数的35%,50万元以上的有47户,占总数的11.6%。家庭从业人口共1 543人,长期雇工531人。
2 家庭农场发展特点
2.1 数量多,规模大
近年来,随着“四化同步”的加快推进和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适度规模发展的家庭农场成为从业农民一个新的增收措施。从调查结果看,泾阳县家庭农场发展步伐加快,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全县家庭农场总数达到405个。
2.2 经营收入高
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适度规模养殖的家庭农场解决了畜牧业发展增产增效、返乡农民工寻求发展机会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全县405个家庭农场中有40%是返乡农民创办,这些家庭农场经营情况良好,效益可观;其余有50%以上的家庭农场经营收入较好,处于盈利状态;有10%左右的家庭农场由于家庭其他方面支出较大,盈利水平较低或收支持平。
2.3 发展理念优
由于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养殖业散而小的发展模式被打破,有实力的家庭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在消费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大形势下,家庭农场的经营理念正在逐步转变,特别是在产业安全、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重视程度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家庭农场积极成立专业合作社,联手经营,提高效益;大部分家庭农场对动物防疫很重视,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重大疫病免注疫苗,保证了发展安全;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违禁物质使用,保证了产品质量,取得了较好的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应对市场风险效果明显[1]。
2.4 生产方式新
在生产方式上,家庭农场正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从原来“就地取材、有啥喂啥”的方式中走了出来,在积极参加培训中提高养殖技术,基本能够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合理配比饲料,应用现代实用技术促进发展。
3 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农民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由中央首次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在引导群众发展家庭农场工作中缺乏信心和政策依据,而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3.2 农村土地流转不畅
据调查,泾阳县家庭农场405户,而3.33 hm2以下家庭农场357户,占总数的88%,充分说明该县家庭农场基地规模小,这是由于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思想障碍。部分农民惜地思想浓厚,不愿流转;有的农民外出务工收入高,对转让租金无所谓,田地不耕种,还可以领补贴,不愿意流转,致使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3.3 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家庭农场产业化程度低
泾阳县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据调查显示,泾阳县有养殖性家庭农场364户,占总数89%,主要以养殖奶牛、生猪为主,缺乏产业经济效益分析和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3.4 资金与人才的缺失使家庭农场规模难以壮大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但贷款融资困难。以养猪场为例,饲料需求量大、养殖周期长都是开支大的原因。而银行贷款难、利率高、期限短、担保手续复杂,养殖户往往为了资金东奔西跑,困难时期只能不顾市场价格将猪出售,导致家庭农场规模的发展受到限制[2]。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全县经营家庭农场者70%以上集中分布在40~65岁阶段,较为严重的偏离正态分布,在种植业当中更为突出,35岁以下经营者很少,严重年龄偏大,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大部分经营者缺乏机械化设备。
3.5 农场主经营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全县405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大部分是种养殖大户出身,尽管他们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受学历、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科技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抑制家庭农场扩大发展,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4 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
4.1 借鉴外地经验,加强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工作
上海松江区、宁波市等地工商部门已经开展家庭农场登记注册;武汉市2009年开始家庭农场试点,到2013年底认定了167家,平均每家补助4万元。应借鉴外地经验,尽快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为争取和落实支持政策创造条件。
4.2 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应带动土地流转,只有将土地有序流转才能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中介协调、指导签证、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4.3 优化结构,全力改善生产条件
各级政府要从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广大农场经营者给予帮助扶持,鼓励支持家庭农场经营者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倡机械化作业、引导规模化经营[3]。目前,泾阳县畜牧业和粮食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空间较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查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高出几倍,经营者的积极性受到鼓舞,已经为今后发展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
4.4 加强培训,强化经营主体
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管理人员,使其成为职业农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素质。
4.5 落实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中央、省、市应尽快出台一系列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强化对家庭农场的扶持,为发展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具体研究家庭农场的农业备案措施,市场主体地位确认,用电、用水、用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条件的制定,大力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扶持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充分利用示范效应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4]。
5 参考文献
[1] 凌永建,朱秀丽,胡然挺,等.家庭农场发展亟待多方扶持――浙江宁波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J].农村经营管理,2012(11):26-28.
保险经纪人属于保险中介行为中一种较高层次的服务形式,与保险人、保险公估人构成了保险中介市场的“三大主体”,在整个保险市场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保险经纪人的内涵
根据《保险法》第123条的规定:“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依法收取佣金的机构。”在我国,保险经纪人主要是公司法人,即保险经纪公司。
2.保险经纪人的特征
与保险人和保险公估人相比,保险经纪人具有以下特征:
(1)保险经纪人代表的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忠实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是保险经纪人的基本要求。而保险人代表的是委托其行为的保险人的利益;保险公估人通常不代表保险合同当事人任何一方的利益,以独立第三方的立场处理保险赔案;三者的法律地位和责任、意义都不相同。
(2)保险经纪人独立从事中介服务,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性。保险经纪人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证金,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若因过失导致被保险人利益受损,保险经纪人须依法独立承担责任。所以在展业过程中,对经纪人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性要求更高。保险人是以保险公司的名义从事中介活动,按照保险法的规定,人过失由保险人承担相应责任。
(3)保险经纪人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保险经纪人为客户提供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保险安排、协助索赔及分入分出等全过程服务;而保险人一般只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代为收取保险费。
(4)保险经纪人的收入方式与人不同。一般来说,人销售保险产品,收取保费之后,从保险公司获得手续费;而经纪人在为投保人安排保险后,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佣金,也可以从投保人获取佣金,对于某些大型项目所提供的专业顾问服务,还可以从客户一方获得风险评估、风险查勘等专业顾问费。
二、保险经纪人的作用
保险经纪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1.维护投保人的利益。保险经纪人可以利用其中介身份、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帮助投保人作出正确的投保选择,从而避免因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给投保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变投保人的被动地位,维护投保人的利益。
2.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保险经纪人不占用保险公司的人员编制和职场费用,只是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收取佣金,据统计,财产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大约是保费的30%-40%,而支付给经纪人的佣金约在10%-25%之间。此外,保险经纪人分布面广,不受网点及地区的限制。因此,通过保险经纪人开拓市场,保险公司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承保效率。
3.提高投保人风险管理水平。保险经纪人通过对风险标的分析,提供风险管理建议,从而改善投保人的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定期的访问和咨询,可有效控制承保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强度。保险经纪人还可根据业务需要,提供金融、法律、财务等多方面的综合咨询服务,将风险管理与保险保障有机地结合到企业及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将保险在企业经营和社会生活中的效用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4.有利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根据法律规定,保险经纪人不是个人,而是法人,其必须按规定缴存营业保证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保险经纪机构因过错给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使得保险经纪人在从事保险中介业务时,更加注意谨慎和规范操作,从而能有效避免像保险人一样经常出现违规行为,同时有利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5.促进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险经纪人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熟练运用市场分析技术,对保险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查,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评估,向保险公司反映市场的保障需求,从而有利于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完善保险条款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保险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
图1. 保险经纪人作用示意图
三、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的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经纪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在保险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的发展现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增、两低、两化和两扩张。
1.两增
(1)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我国保险经纪业起步晚、成长快,从2000年6月第一批专业保险经纪公司开始建立到2012年底,我国已批准设立的保险经纪公司达到434家,彰显了保险经纪公司从无到有的惊人发展速度。在保险经纪主体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全国性的保险经纪公司的分支机构也在快速扩张。这在一定意义上为完善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保险经纪公司的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仍远远滞后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
(2)业务收入迅速增长。全国保险经纪公司实现的业务收入从2000年的0.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3.68亿元,10年翻了212倍,是保险业中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但我国保险经纪公司收入规模整体上仍然偏小,年业务收入过亿元的经纪公司不到10家,仅占机构总数的2.3%。同时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企业财产险、大型工程险等项目上。
图2. 全国保险经纪公司2000-2012年业务收入趋势图(亿元)
2.两低
(1)业务规模较低。随着保险经纪公司数量的逐渐增加,保险经纪业的产能得到不断提升。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经纪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3.12亿元增长到2012年年底的421.06亿元,年均增长60.13%。虽然通过保险经纪业实现有保险费收入规模与自身相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其在保险业总体业务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微乎其微,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经纪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当年全国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从2000年的0.16%增长到2012年底的2.72%,多年来始终徘徊在2%左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比例。
图3 全国通过保险经纪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情况
(2)经营层次较低。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由于起步较晚,缺乏富有保险经纪从业经验的人员,同时由于利润压力大,各家保险经纪公司往往把精力都放在抢占市场上,忽略了对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加之国内保险经纪公司普遍规模小,福利待遇水平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以至国内保险经纪公司一时无力开展带有保险经纪特色的技术水平高、专业性强的业务,更无法提供各种价值增值服务。同时由于部分保险经纪公司的短期行为、信誉度低、服务意识差,售后服务与客户维护跟不上,又进一步降低了保险经纪公司的社会形象,保险经纪公司仍停留在低端的经营层次上。
3.两化
(1)业务经营从两极化逐渐迈向多极化。从我国保险经纪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发现两点:第一,目前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高水平,2007年收入前十名保险经纪公司的营业收入共计10.33亿元,占全部保险经纪公司营业收入的55%,数量只占3%的十家保险经纪公司占据了保险经纪市场的半壁江山,“马太效应”凸现,一些经营较差的公司出现亏损;第二,市场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多极化竞争格局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三类保险经纪市场群体:一类是行业资源型保险经纪公司,其特点是主要为某个特定行业提供专门服务,股东业务在业务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如英大长安保险经纪公司主要从事其股东国家电网的保险业务、北京联合保险经纪公司主要经营中小学生保险业务、昆仑保险经纪公司主要经营石油化工保险业务、航联保险经纪公司是以航空保险业务为主、北京华信保险经纪公司从事的是以股东的电力保险业务为主等等;第二类是市场型保险经纪公司,其特点是股东业务占比不大,主要靠市场化运作来维持发展,如江泰保险经纪公司和华泰保险经纪公司;第三类是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如中怡保险经纪公司(Aon)、韦莱保险经纪公司(Willis)和达信保险经纪公司(Marsh)等。
图4. 排名前10位的保险经纪公司营业收入占比(%)
(2)业务来源同质化。在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结构中,来自保险公司的保费业务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在所有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中,来自财产险的佣金收入占76.13%,来自人身险的佣金收入占12.58%,而再保险类业务和咨询费收入仅占11.29%。业务同质化导致各家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对象都集中在相同的几个主要险种上,而且大部分经纪业务保费又来源于“股东背景”的业务,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图5. 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收入来源占比情况
4.两扩张
(1)外资保险经纪公司迅速扩张。占据国际保险市场70%以上份额的三大保险经纪巨头,美国达信保险经纪公司、怡安保险集团公司和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都以合资、控股或独资方式进入我国保险经纪市场。在市场集中度下降、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三家外资公司依然保持着较高的、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排名稳居前6名。据业内人士预测,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下一步发展计划,很可能是收购、兼并一些国内保险经纪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2)内资保险经纪公司积极寻求上市融资和集团化扩张。2007年10月,参股国内20多家保险中介机构的泛华保险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保险中介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首次尝试。目前,一批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经纪公司也纷纷准备借助上市探索发展之路都陆续提出了上市计划。与此同时,各大保险经纪公司也加快了兼并与收购步伐,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朗,出现了一批保险经纪集团和覆盖保险、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等多项中介业务的保险中介集团。
保险经纪公司是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新生力量,它的诞生对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维护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推动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惠贤.保险中介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何惠珍.保险中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案例与评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万忠国.我国保险经纪行业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2010:159
笔者所在的乐亭县地处沿海、土地面积1038km2,辖14个乡镇553个行政村,人口50万,素有冀东农业大县之称,农村人口密度相对比较大。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京唐港的带动,曹妃句的辐射以及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拉动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村,四通八达的农村客运网络。已开通农村营运班线27条,营运客车63辆,占总数的69%和68%,平均日发班次244。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已建乡村客运站12个,简易站及候车亭29个,招呼站牌130个,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为活跃城乡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客运市场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公共服务期望程度的日益提高,难免出现一些与其不相适应的问题。
1.市场调控不到位,运力运量失衡。一是运力大于运量,造成争抢客源,沿街揽客、倒客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运力发展过胜,带来运力资源浪费。二是运力分布不均匀,热线过热,冷线过冷,造成热线客运班车密度大、农民乘车非常方便,而冷线客运班车较少,尤其是乡镇之间往来,只能通过县城中转或换乘其他运输方式,农民候车时间长、“乘车难”的问题在偏辟的沿海村仍没有彻底解决。
2.运输效率低,客运优势得不到发挥。(1)农村客运受季节影响,客流量不稳定,农忙客流量小、农闲客流量大。据调查,客运旺季实载率在62%以上,淡季则在39%左右,实载率偏低。(2)路况差、车速低。一些道路运行能力差,车辆不能按运行时的承诺到达停车地点,时间一长人们失去等车的耐心;也有的为揽客途中故意放慢车速,能耗增大,多拉快跑的优势难以发挥。
3.运力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农村客运市场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多,人口流动性大,乘车已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乘车质量已成多元化趋势,方便、安全、快捷、舒适是人们乘车的标准。农村客运车辆老化,使人们出行的舒适程度大大折扣,单一的中普客车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4.安全措施滞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一是目前客运市场安全工作存在重企业驾驶员安全教育,轻车主的安全教育及乘客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证件的审验和静态管理,轻过程控制和动态监管,重各自为政,轻相互配合的弊端。二是社会上一些出租“黑车”在未办理经营许可,未购买承运人责任险及法定险种的情况下进入客运市场,扰乱了客运秩序。埋下了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交通、公安等部门多次集中整治非法载客出租“黑车”,但要彻底根治尚需时日。
二、加快农村客运市场发展途径
1.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市场发展
为使农村客运健康发展,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方参与、互相合作”的原则,积极推动农村客运服务质量,安全状况,经济效益的改善。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客运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一方面通过严把准入关、车辆技术关、从业资格关,促进市场有序发展竞争,另一方面加快从业人员和经营者质量信誉考核制度的政策步伐,改变过去“重准入,轻退出”的管理弊端,实现优胜劣汰,提高管理效能;二是增强农村客运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首先是优化运力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使农村客车由目前单一的中普车型逐步实现高、中、普齐全,大、中、小配套的运力结构,使农村客运市场运力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并鼓励高档次、低能耗、环保型客车投放市场,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乘车需求。其次,在加强市场调查,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线路的不同竞争状态,收益水平,划分线路类别,将农村客运线路划分为发展线,跑和线、延伸线、空白线及热线、冷线,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向农村客运发展。向农村冷线发展。
2.加快站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路、站、运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在客运站点选择与建设上,应与当地农村集市相结合,建设一批方便群众有利管理的客运站点,形成以站带线,干支相接、长短配套、辐射城乡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一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通过加大农村公路投入,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投入,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为农村客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牢固树立路、站、运一体化思想,将农村客运站点设施与农村公路建设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二是重视乡镇客运站点建设,本着既合理使用,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建设资金。站点建设的规模应与客运线路布局、客流数量相匹配,为实现路、站、运一休化创造条件。逐步形成县乡有客运站、乡有候车亭、村有招呼站的农村客运网络。
3.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发展农村客运,需要客运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创新,才能保证农村客运班车开得通,留得住,有发展。(1)农村客运集约化。集约经营无论从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优越于个体经营。鼓励农村客运以股份、融资等多种形式的集约经营,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注重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参与市场竞争。(2)客运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农村客运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到有章可循;签订客车文明服务公约,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文明行车,规范服务。(3)农村客运公交化。根据农村客运特点,实行定点定时发车,定线定班循环运行,以方便农民乘车为目的,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进程。(4)经营行为规范化。交通运政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交通的高度,定期组织司乘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交通法律法规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依法经营和文明服务意识。(5)经营模式灵活多样化。农村客运应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在“三定”管理的基础上,可尝试集日班车、隔日班车、直达班车、定线不定时发车等运营方式灵活运营。
4.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安全效益。
安全是农村客运发展的生命线,是一项系统且细致的工作。为确保农村客运安全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加强经营者和农民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驾驶员速度估计、复杂反应判断、处置判断、注意力的培训和考核,加强对车辆维修管理及例会检查,完善技术,加大投入强化运输过程的动态监管,三是将安全工作贯穿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通过从业人员和经营者质量信誉考核,使安全真正成为从业人员和经营者的生命线。同时,实行动态的激励和约束,对服务质量好,安全水平高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于服务质量差,安全管理落后的经营者取消其优惠。四是要与各有关部门形成各司其职,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以确保安全工作科学化。
1 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 而1997年已达到2 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假如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答应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治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 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 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质量的高低,对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 取消额度治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对证券发行标准制定较低,这给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政府为企业包装上市,后患无穷。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上市公司审批,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将证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换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能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上,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实现股市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 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股份公司,非凡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转轨,更要转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钱”场所,效益下降甚至亏损。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击股民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业绩长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治理部门应给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扩容才会有保障。
2.2 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不同投资与筹资需求,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门类齐全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非凡是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它首先作为一种债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能以一定条件换成股票,兼备了债券和股权证两种证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对活跃证券市场的非凡作用与独特地位是其它证券品种无法替代的。 应该说,可转换债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扼制过度投机。除可转换债券外,还可考虑进一步发展期货、认股权证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需要。衍生金融工具还能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时应立足国情,着重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与监管先行,对于投机性过强的诸如股票指数期货等可暂缓发展。
2.3 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我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1) 扩大投资基金的发行数量。我国目前的投资基金仅一百多亿元,在股市中所占比例还很小,远不能起到稳定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近5万亿元,假如有10%用于基金投资,就会给证券市场注入近5 000亿元的资金,这将极大缓解股市的扩容压力,又能化解一部分银行风险,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投资于基金的风险较股票小,收益又较债券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投资工具。
2) 增加投资基金的种类。在今后基金的发行中,可以开设多种不同投资方向、不同投资风险的基金品种。 例如,可设立企业重组基金为企业重组提供资金支持,也可设立专门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基金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还可设立在债券与股票市场有不同投资比例要求的基金。这样可以使广大投资者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风险基金,从而大力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
3) 逐步发展其它机构投资者。目前可对保险公司开展证券投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完善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养老基金等进行证券投资,以起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2.4 逐步解决国有股上市流通问题
国有股上市流通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第一,国有股作为股份资金本身就要求具有资本的流动性,这是市场条件下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第二,国家作为国有股的股东经常因为需要调节财政收支平衡或调整产业结构而收回投资,可是国家股不能上市流通,以上目标就无法实现。有人认为国家股上市流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其实,资产与资金只是形态上的改变,不存在流失问题,资产不流动、不能发挥效益才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此外,国家也需要通过国有股上市流通往返避或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国有股上市流通也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当前国有股上市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 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国有企业实现战略性改组的需要,同时由于未与A股、个股并轨流通,也不会对A股、个股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将国有股单独设市流通还可使国企间的收购、兼并等重组活动公开化、市场化,促进国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以自觉努力增强竞争力,加快国企改革步伐。
0引言
硝基复合肥是我国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型环保农业化肥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在农业种植中有比重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硝基复合肥含有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不仅能够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收益。
1硝基复合肥发展现状
硝基复合肥是一种含氮元素与磷元素较高的肥料,其营养物质均匀,有效含量比较高,因此深受市场青睐,硝基复合肥具有一系列优势,一般具有肥效高,便于农作物吸收,且不容易使土壤出现板结现象的优点。因此,国家也大力支持化肥产业的相关政策,与尿素相比,其养分流失少,大多能被农作物吸收,因此受到国家化肥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目前国内硝基复合肥生产工艺大多是以硝铵为氮源,添加磷、钾等复肥原料,二次加工生产出的三元素高浓度复合肥料。硝基复合肥的生产方法有固体团粒法、料浆法和熔融造粒法三种,其中熔融造粒法可直接利用熔融硝铵加入磷、钾原料和防爆剂后制造出成品,适合于工业化连续生产。制约硝基复合肥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两点:一是安全生产条例制约。这就要求生产企业要认真研究生产工艺和技术,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达到安全标准。二是认识上的误区。多年来,在许多消费者中一直存在施用硝态氮肥会使农产品(主要是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并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在这方面特别需要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为硝基复合肥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硝基复合肥发展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不断改革,硝基复合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硝基复合肥的未来的发展不仅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而且还要注重农民的利益,从而达到环境友好,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中国已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硝酸生产国,现有硝酸生产企业70多家,产能达到840万吨。同时由于近10年来国内正在迅速发展的化肥新品种硝基复合肥,使硝酸与农业、化肥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硝基复合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20 余家硝基复合肥企业的产量都不大,且推广不够,国内不少地区市场还是空白,因此生产企业应在品牌宣传、市场促销上多下工夫,尽快形成较为强劲的市场需求。首先,市场潜力大。目前国内氮肥构成仍以尿素为主,基础肥料复合化程度仅有15%~2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0%。国家要求2010年国内肥料的复合化率达到50%左右,这为硝基复合肥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因此未来硝基复合肥产业技术会逐步增强。首先,对于硝基复合肥的生产,可采用高塔熔融造粒工艺,对添加的复肥原料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仅投资省,而且一套装置能同时生产硝酸铵、硝基复合肥和尿基复合肥,具有产品品种和市场需求调节功能。其次,原料易得。与中国硫磺资源缺乏、自给率低的窘况相比,生产硝基复合肥的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硝基复合肥可以减少中国对硫资源的过分依赖。最后,成本优势明显。与其他品种的复合肥相比,硝基复合肥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和盈利空间,深受流通企业追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硝基复合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可观的,而目前我国生产硝基复合肥企业的并不多,并且产量也不高。因此,要大力开拓市场,加强产品的宣传力度,是硝基复合肥广泛地应用与市场,以提高我国农业的施肥水平,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直销作为一个新生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社会需摆正直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作用,把中国直销业发展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中,优化直销行业发展的生存环境。
1、引进直销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
首先,引进直销模式有利于商品流通顺利,活跃市场经济。中国内地官方曾这样阐述直销“直销是许多经销模式中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对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国内官方正面肯定直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事实上,假如直销从广义上讲,直销可以与商品经济变成孪生子,有商品经济就有直销。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最开始的直销员是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或者从狭义的直销,也就是多层次的直销来讲,直销在国外早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一种非常普通的商品流通方式,成为传统的批发制商品流通方式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所以,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健康和规范的直销,将会对促进商品流通和活跃市场经济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其次,直销模式的引进也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繁荣当地经济。关于放开直销可以增加税收税收这方面,已无需质疑。据美国直协公布的数字看来,2003年该国的直销商预估计他的的销售额可达到为2.2万亿美元左右。其还预测2007年这个销售额会到3万亿美元左右。从而为当地政府也带来不少税收,譬如,安利和雅芳这样很早就进入中国的企业让当地政府获利颇丰。作为21世纪很新型也很盛行的一种销售模式的直销,给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了活力,它在一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寻求第二种职业或者创业,而且许多新一代直销富翁在这种理念的宣扬下会被培育出来。在中国出台直销法规后,那些蓄势已久的外来企业等侯着中国政府发放相关通行证来进入中国市场,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时候,地下运作防不胜防,此时,政府在谨慎立法的基础上开放收税。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国民平均收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第三,引进直销模式有利于增加就业率,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通过某些国家发展较规范的统计显示,他们的直销从业人员一般来说占这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的5%左右。假若中国地区的直销业发展到规范和健康的运行水平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我们解决相当一部分的就业问题。将有力解决相当一大部分的就业问题,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中国内地的直销业发展到规范和健康的运行水平上,社会就业机会率将会大大提高,社会就业压力也会大大降低。又由于直销企业支付一部分就业的培训成本,政府方面也不会增添一些负担。从这方面讲,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步伐不断深化时期,需要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今天,直销行业的存在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直销模式的发展对中国企业的有利影响
引进直销模式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高品质、独特的产品,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实力,树立危机意识,市场风险,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并根据情况的进行复合营销转型。另外这种引进模式可以加快销售速度,由直销员在固有场所外面对面向消费者推销产品的形式。我们过去所运用的传统销售模式,它的产品必然会经过一层一层的批发还有后期的零售环节,最后才到了消费者手中,而直销这种经销方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要经过直销人员一个环节,就可以到达消费者手中,大大减少了产品的流通环节,加快了产品的销售速度。还有直销方式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向消费者系统解释产品的功效特点、开发原理、有效成分等,使消费者全面了解这一款产品,最后作出理性选择,消费者决定购买产品,直销员也会主动地定期向消费者了解产品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3、直销模式的发展对中国企业的不利影响
直销模式虽然可以使得企业节省部分销售成本与减少流通环节,如进入商场的进场费、促销费、保证金、广告宣传费等,然而直销模式的营销成本也不可不重视。在开拓前期市场过程中,建立大量人际关系的交往费用,维系、巩固客户的费用及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等,所有的综合成本在销售效率低下时可能要高于传统的分销渠道,只是这些原本由企业支付的费用转加到了经销商头上而己。
4、直销模式的发展策略
4.1、加强直销市场的监管机制
目前,直销行业在中国还处于探寻发展道路时期,建设稳定健康的市场环境对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其一是要完善直销市场的法律法规,提高直销企业的审批机制的灵活性,促进直销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做出贡献。
4.2、建立有序健康的直销行业环境,增强直销企业的竞争实力
建立相关行业机构,如直销联盟、直销行业协会等,规范直销市场的人文环境,形成直销行业的道德观念、市场准则,从各方面提高直销企业遵循市场法规的自觉性参、市场竞争的道德水平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直销行业的良好有序、公平的竞争。
4.3、培育高素质的直销人员
直销人员是直销企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活力。直销企业不仅要明确向直销人员传达企业的发展路线方针,而且让企业的全体员工要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改进经销商队伍的建设,保证直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行能力,使企业的直销人员、直销商都能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事业追求、和平相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53-01
在我国林业发展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国有林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森林的保护、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一般林场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效益,而国有林场境内的土地面积较大,不少地区在经营林场过程中采取的发展模式较为落后、单一,经济效益不高[2]。为了巩固林权改革的成效、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上的产出、增加林农收入,一个有效途径即对林下资源进行开发,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3]。林下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发展潜力大、投入相对较少、短时间内可见成效、操作起来较为容易等,其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通过在国有林场内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使林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周期相对缩短,提高森林资源的附加值,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宣城市实际,对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进行简单的探讨。
1 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1 现行传统林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
多年来,我国很多国有林场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模式较为落后、单一,无法对林场内广阔的空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造成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取得的综合效益不高。宣城市的某些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利用木材的方式,未能有效地综合利用林下空间,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对林区生态平衡产生影响,使林场内有限的林木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加剧了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4]。
1.2 要实现国有林场的循环发展,必须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
要改变国有林场林业经济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下资源的开发。目前,宣城市境内的国有林场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特点,采取了以林业为主,综合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林场内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利用效率及产出率较单一模式下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林场内工作人员采取林下养殖等方式,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缓解了林业生产周期长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使国有林场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得到协调,实现林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宣城市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总面积约为12 340 km2,辖乡、镇的数量分别为24个、57个,总人口为280万人;林业用地总面积约为7 273 km2。宣城市目前总共有18个国有林场,在安徽省各县市中排在第3位,其中宣州、旌德、广德、郎溪、泾县、绩溪、宁国分别为5个、3个、1个、2个、4个、2个、1个。宣城市国有林场内的总经营面积在3.6万hm2左右,其中有林地面积约 3.5万hm2(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占54%左右),森林资源总积蓄超过190万m3,在安徽省各县市中排在第2 位。一直以来,宣城市国有林场的主要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一般为销售木材。近年来,宣城市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结合《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出多种与宣城市当地相适应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一些新兴的林下经营模式不断出现,重点在林下发展白芨、黄精等中药,并积极加大林下养殖的发展力度,成为当地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了宣城市林业经济发展速度。
3 发展对策
3.1 对国有林场的林权制度进行改革
对宣城市国有林场内的林权关系要充分理顺,依法对林地、林木等的使用权、所有权予以明确,以妥善处理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矛盾。只有对林权制度进行合理改革,充分将林权关系理顺,才可以营造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3.2 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国有林场的林地面积较为广阔,要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从专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不仅要重视国有林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配套水电设备、道路建设等,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新技术,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宣城地区的林技部门要就林下经济发展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培训,并且派专业人员深入到国有林场实地,以及时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此外,信贷等金融部门要给予支持,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到重点扶持对象的范围之中,降低信贷门槛。
4 参考文献
[1] f东光.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2):58-60.
中图分类号:F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10-02
1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跨越之年,特别是股市在经历了2005年的政策破冰和2006年的牛市运转之后,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96.66%,深圳成指上涨166.29%。截止到2007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超过了32万亿元,流通市值超过了9万亿元,投资者账户总数已经达到了1.39亿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中国的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成长和发展膨胀时期,市值由过去的3万亿元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亿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形成的是高度集中的以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的模式,银行长期抵押放款市场仅服务于安全性高、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和大型集体企业,造成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不能通过银行借款获得资金。且从证券市场的发行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为获得证券发行资格,虚报会计报表,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部分持股大户常常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操纵资本市场,造成严重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发生。
我国资本市场有其不足之处:
(1)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资本市场的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第一,债券市场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一直是“跛足”,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割裂,尤其是公司债券,相对于国债和金融债,更是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才达到1008亿元,为历年发行总规模的近一半。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6年贷款融资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82%,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42.70%;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远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 第三,股票市场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问题。一是虽然2007年沪深总市值已经超过我国内地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比例相当,但因流通市值无论绝对量还是占比都相对较小,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约9万亿元,仅占两市总市值的30%左右,股市结构亟待完善;二是股市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发展不平衡,削弱了证券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我国单一层次的证券市场规定了严格的上市条件,阻碍了中小企业通过证券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公司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进入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须受到严格的上市条件限制(包括公司规模、盈利性等),大多数企业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沪、深市场的大一统、高门槛,致使高成长性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风险太大和公司的盈利性等原因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一切造成中小企业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在我国融资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3)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关于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存在着不足之处,我国只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尚未建立,沪、深主板市场门槛太高,企业往往由于一时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就有可能被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根据《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①公司的股本总额、股权分布发生变化,不具备上市条件; ②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③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 ④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有暂停情形第(1)项、第(4)项所列情形之一,经查实后果严重的,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一旦被终止上市,容易造成资本市场动荡,打击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4)过多的行政干预不能体现证券市场的高度市场化的特征。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10年主要是用行政手段管理,公司上市需要由自上而下的指标下达与自下而上的推荐相结合。这种管理方法与证券市场高度市场化的特点非常不适应,因此,今后公司的上市制度应该有所改革,凡符合条件的,可由企业自己申请上市,能否成功由市场决定,这样能通过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 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1)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行使资源配置功能。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由四个部门组成,即企业、政府、家庭和国外部门。家庭部门一般来说是收支盈余部门,企业和政府一般是收支差额部门。盈余部门一般要将其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收支差额部门要对盈余部门举债,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之中去(雷蒙得・W・戈德史密斯,1994)。在现代社会中,要完成这种转化,曾经有过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计划经济性质决定的中央计划配置方式和由市场经济决定的资本市场配置方式。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的主要配置形式,并且实践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
(2)资本市场还起到资本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
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资本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来指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与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风险定价具体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这正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资本市场还为资本资产的流动提供服务。
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称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流动性越高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流动性的高低,往往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效率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4)资本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功能。
从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还起到的两个作用是风险分散和信息积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充分有效的资本市场常常会变成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本市场的信息积累作用有助于避免“有限制理性”而引起的投资决策上的偏差,从而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还有来自国外厂商的威胁。为了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我国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然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金。而且伴随着复杂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程度更高、范围更广。因此,投资者对这种项目往往采取非常保守的态度。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和共担” 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其投资风险。
(5)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储蓄动员能力,优化配置资本要素,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资本的形成与扩张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历史学家恩格思・麦迪逊教授在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和政策》一书中,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在这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因此说,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资本来源于投资,投资取决于储蓄的规模及转化效率。扩大储蓄的源泉,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储蓄,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投资的储蓄约束,加快资本形成与扩张的速度与步伐,并正确处理好国内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使之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对经济发展是必须的。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3 完善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由于资本市场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我国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资本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的顺利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推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规范法律框架,完善交易规则,整合现有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市场良性互动;不断扩大股市和债市的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必须积极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实现股市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背离,这并非否定了股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反映的“晴雨表”这一命题。出现这种背离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市场本身存在着诸多的制度不健全和功能不完善之处,使我国资本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潜在着很多深层次和结构性的矛盾,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症结在于股权分置问题。
(3)要重视直接融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依托于中国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深度的基础还在于全方位开展中国资本市场以效率为导向的创新改革,包括建立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行上市以及股指期货等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推出,继续提高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不断深化发行制度改革,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等。总之,创新是增强市场活力的源泉。
(4)顺应国际化趋势,循序渐进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对于一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形成、流动性的提高、制度的完善等多个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努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深化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融资方式向市场化方向迈进;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增进投资者信心;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巍,甘茂智.东亚资本市场在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6,(5).
[2]赵晓雷.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N].文汇报,2004-2-16.
[论文摘要] 近几年西安零售业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也很激烈。作为可能成为西安零售业“第四势力”的便利店目前还没有大的起色,但是从西安市 经济 发展前景来看,只要解决好便利店的选址、定位及配套问题,便利店将大有所为,成为未来西安市零售业中的又一主力业态。
便利店是超级 市场 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由于
近几年,西安零售业态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以沃尔玛、家乐福、人人乐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仓储、量贩超市的抢滩登陆,以及国美、苏宁等专营店落户古城,传统百货商场“一统天下”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而这三种不同业态间的角逐,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如今,便利店这个零售业态的新锐力量,正在以星火燎原之势,可能成为西安零售业“第四势力”。
一、西安市便利店发展现状
说到西安的便利店行业,目前还没有有实力的外资及省外品牌进入,即便如此,出现在西安的大多数便利店也如过眼烟云一般,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纵观最近几年的发展,西安便利店市场似乎没有什么起色。目前在陕西的便利店行业发展比较有影响的是陕西海星连锁超市。
提到海星,凡是西安的消费者应该都能耳熟能详,因为海星是陕西最早从事连锁零售行业的企业,从成立至今一直以西北地区连锁零售老大的身份自居。它在陕西的零售业发展已经长达14年之久,陕西海星便利岛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海星连锁超级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属下全资子公司,创立于2002年1月31日,目前已拥有直营店23家,营业面积达2250平方米。然而,海星在陕西连锁零售的市场中的地位实际已经越来越不被人看好了,门店虽然还在不断的开展,但是单店的盈利能力已经越来越差,在连锁百强上的排名逐步下滑。
二、便利店的经营特色
便利店于20世纪20年代已出现在美国,它是指在一个小的商圈范围内,用开架售货的方式,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即需品及提供便民服务,长时间营业(一般为24小时)的小型商店。便利店作为超级市场的补充业态一经出现,就给消费者带来了距离、时间、商品、服务等诸多方面的便利,由于连锁便利店的经营利润高出超级市场2%~3%,所以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零售业态。
总体上来看,便利店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一方面,超级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即购物的不便利性;另一方面,超市的发展为便利店提供了先进的销售方式和经营 管理 技术。另外,便利店之所以能够出现并迅速发展,其原因还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对“购物便利”的强烈需求,便利店正是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零售业态。与超级市场相比,便利店具有如下四个“便利性”经营特色:
1.距离的便利性。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业内人士认为,一般情况下,便利店的商圈范围在500米左右,其主要顾客只需步行5至7分钟便可到达店面。
2.购物的便利性。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品种一般在2000种至3000种左右。与超级市场相比,便利店的卖场面积小(国内一般是50平方米~200平方米左右)、商品种类少,而且商品陈列简单明了,货架比超市的要低,使顾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商品,同时实行进出口同一的服务台收款方式避免了超级市场结帐大排长龙的现象。据 统计 ,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三分钟的时间。
3.时间的便利性。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每天16小时~24小时,全年无休。因此便有学者称便利店为为消费者提供“any time”式的购物方式。
4.服务的便利性。很多便利店将其塑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例如:速递、存取款、发传真、复印、代收公用事业费、代售邮票、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等。
对购物便利的追求是 社会 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决定了便利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西安市便利店发展现存问题
西安市便利店在经营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限制了此业态的进一步发展:
1.便利店选址与其他业态重叠。有些便利店门店店址选择与大型超市商圈重叠,经营的商品品种也与大型超市相同或相似,彼此间商圈的重叠,使其 地理 位置的便利性不能完全显现,反而凸现了便利店价格及品种的劣势,所以在西安市老百姓去街边夫妻杂货店购物仍比较普遍。
2.营业时间偏短。有些便利店营业时间与大型超市及百货店等其他业态比较接近。大型超市及百货店的营业时间往往是早晚9点,而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也是如此的话,显然不能满足夜间及清晨顾客的购物。目前国外便利店的营业时间早已成为24小时,西安的便利店也必须靠延长营业时间赢得顾客。
3.经营理念不明确,便利店不是超市,它提供的是便利性,离家近、等候时间短,营业时间长等,故在商品定价上必然会高于超级 市场 和量贩广场,故应当向品质的差异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努力发展,而非价格竞争。便利店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工作,恪守自己的商圈,走好自己的路。
4.定位模糊,没有针对便利店的目标人群提供特色商品,服务项目尤其欠缺。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必然会形成对便利店的巨大消费需求。但是便利店必须找准自己的主力顾客群体,突出为其服务,其定位也完全不必将所有的对象“一网打尽”,不然就会使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得到了磨蚀。
总体来讲,便利店在西安还是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难免出现诸多问题,但是今后便利店要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则必须尽快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明确其市场定位,借助先进的 营销 手段同时还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进行辅助经营 管理 。
一、LED照明背景知识
(一)LED照明定义。
LED(Lighting Emitting Diode)照明即是发光二极管照明,是一种靠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照明的技术。它是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在半导体中通过载流子发生复合放出过剩的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直接发出红、黄、蓝、绿色的光,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基色原理,添加荧光粉,可以发出红、黄、蓝、绿、青、橙、紫、白色等任意颜色的光。LED照明产品就是利用LED作为光源制造出来的照明器具。
(二)LED照明特点。
1.不同照明特点简单对比。
目前光源一共出现了四代:白炽灯(卤钨灯),荧光灯(日光灯、节能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LED作为第四代电光源,毋庸置疑拥有前三代电光源所不具备的优势。以下为这些光源的简单对比:
2.LED照明具体优势。
(1)高节能:直流驱动,超低功耗,电光功率转换接近100%,在同样的照明效果下,LED的耗电量为白炽灯的1/8,为荧光灯的1/2。
(2)利环保:LED是由无毒的材料制成的,不含铅汞等污染环境的元素,同时LED废弃物也可以回收再利用。
(3)寿命长:固体冷光源,环氧树脂封装,不存在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等缺点。1支LED灯泡的寿命是4万小时,相当于7支普通荧光灯,40支普通白炽灯。
(4)多变幻:LED光源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原理,在计算机技术控制下使三种颜色具有256级灰度并任意混合,形成不同光色的组合,实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效果及各种图像。
(5)高新尖:与传统光源单调的发光功能相比,LED光源是低压微电子产品,成功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等,所以亦是数字信息化产品,是半导体光电器件“高新尖”技术,具有在线编程、无限升级、灵活多变的特点。
(6)安全可靠:使用冷发光技术,发热量比普通照明灯具低很多,可安全触摸,同时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二、LED照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常熟理工学院两大校区灯况。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江苏省省属公立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学校现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其中东湖校区建于2004年,东南校区则建于2010年。以下为两校区的灯况数据:
从两校区不同灯况对比中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趋势:白炽灯日渐淘汰,节能型荧光灯灯居主体地位,LED照明方兴未艾。相较于东湖校区,2010年建成的东南校区从一开始就舍弃了高能耗、低效率的白炽灯和日光灯,选择节能灯作为照明主体,而东湖校区近年来也使用节能灯具替换原先的老旧灯管。由此可见,学校的节能环保意识正不断增强。此外,学校尝试性地在东南校区安装了LED地灯作景观照明用,同时也在东湖图书馆进行部分试点。虽然数量不多,由此反映出LED照明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市场前景可见一斑。但从学院照明整体情况来看,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照明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国内LED照明市场的总体状况。
中国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的生产、LED芯片的制备、LED芯片的封装和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LED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已经从最初简单的电器指示灯、LED显示屏发展到LCD背光源、景观照明、室内装饰灯等其他领域,可大体区分为背光源、照明、电子设备、显示屏、汽车等五大领域。目前,LED技术在显示屏和汽车领域中发展较为顺利,但就LED照明领域而言,其国内市场状况似乎不容乐观。
作为全球第一大照明光源和灯具的生产国,我国的照明产品在全球所占的份额能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与此相对应的,在我国庞大的照明产品市场中,目前白炽灯、荧光灯等传统照明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而LED照明的市场渗透率非常低。据LED产业研究所(GLII)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LED灯具市场渗透率仅占7%左右,而在此之前一度不曾超过1%。另外,从LED照明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室外照明(道路、景观等)的市场渗透率要明显高于LED室内照明(学校、住宅等),LED灯具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并不高。可见,LED通用照明要在国内市场尽快普及,确实任重而道远。
(三)LED照明难普及的原因分析。
为了对LED照明在国内发展的现状进行一定的研究,我们制作了一份侧重LED照明在民用市场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对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抽样。共计发放了150份问卷,最终回收100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我们得出了LED照明在民用市场发展困难的原因。
1.宣传力度低,影响市场认知度。
有谚云“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毫无疑问,低下的产品宣传力度严重地影响到了LED照明在民用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8%的大学生对LED照明非常了解,其余的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听说过,对此类照明并不十分了解;调查对象中近四成学生表示,正是由于对LED照明产品缺乏一定认识,导致家里少用或不用LED灯具;30%的学生认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是LED照明行业最迫切的任务。
优秀的产品要想打入市场,必须配以良好的广告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丰富产品信息,从而提高大众关注度,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因此,要想促进LED照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产品宣传力度。这不仅靠企业,政府和媒体也有责任帮助绿色照明进行推广。不得不提的是在问卷的结尾,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这次小小的调查问卷,多少增进了他们对LED照明的了解,可见产品宣传是多么重要。
2.产品价格高,降低民众购买力。
“普通灯泡2元一个,LED灯50元一个,顾客也能想到节电,但更多的是被价格打败了。”LED灯具之所以在民用照明市场难以普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LED灯具高昂的价格。调查显示,鉴于LED灯具的高价格,29%的同学表示可能不会购买,近一半的同学持观望态度,只有两成的同学会坚持购买;此外,半数以上的同学都盼望LED照明行业能压缩成本,降低价格,走亲民路线。
其实,要想真正降低LED照明产品的价格,技术创新才是其关键所在。现在LED灯具价格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必然使LED灯具成本偏高,导致普通百姓望而却步。如果价格无法下降,那么即使优点众多,LED照明也不会顺利普及。
3.群众环保节能意识差,对未来照明趋势认识不清。
从学生家中安装的灯具种类来看,白炽灯占到了40%,荧光灯占到了91%,而LED灯只占了12%,可见高能耗、带污染的传统照明仍然是家居照明的主体。然而,在了解关于LED照明的一些优点前,只有6%的学生觉得自家照明情况有改善的必要,绝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安于现状。在问卷后半部分,虽然有81%的同学表示未来装修房子会使用LED灯具,可是仍有27%的同学选择即将明令淘汰的白炽灯,可见大家对节能环保这一概念仍然缺乏一定的认识,这对LED照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很大的阻碍。所以要想打开LED照明市场,必须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环保节能意识,打好群众基础。
三、针对常熟理工学院照明状况的建议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能源消耗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愈来愈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前能源较稀缺的情况下,采用节能的能源工具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LED节能灯以其高光效、高显色、节电能、长寿命的优异性能被誉为新生代绿色环保产品,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照明光源的发展方向,它的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孕育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校园,它的理念应该与时俱进,甚至走在绿色环保的最前沿。以下为根据常熟理工学院两校区的灯况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一)将白炽灯、日光灯全数更换。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计划到2016年彻底淘汰普通照明用白炽灯。按照计划,淘汰白炽灯共分五个步骤:在2011年10月1日中国淘汰白炽灯政府公告及路线图后,将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设为过渡期;从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2014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6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依据能效标准,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光效低于能效限定值的低效卤钨灯;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对前期政策进行评估,调整后续政策;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
从常熟理工学院的灯况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学校仍存在一部分明令淘汰的白炽灯。虽然说白炽灯我们用了很多年了,但实际上它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大的。据专家介绍,实际上全世界每年有20%的能源是用来照明的,那么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白炽灯消耗的,我们只需要更换一个节能型的灯泡就会节省大量的能源。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的路线图的公布,表明了中国政府深入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决心和信心。相应地,学校应该响应绿色照明的号召,把这种高能耗、低效率的白炽灯和非节能型荧光灯全数彻底替换,从而降低能耗,达到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目的。
(二)眼光放远,从长远利益出发。
学校照明的目的是给教师、学生创造良好的教授、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照明环境能让教师讲课轻松,增强教学效果。更能帮助学生降低视觉疲劳、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考虑到目前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愈演愈烈,学校在设计照明时不仅要考虑到光效,还要特别注意节约照明能源这一内容,即做到既提高学校照明质量又合理节约照明用电。
纵观各代照明产品,LED灯具无疑是学校照明的最佳之选。一方面,LED照明的种种优点对师生确实有益。不像传统灯具那样,LED灯具把交流电直接转换为直流电,无闪烁、无噪音,柔和的光线对眼精能起到保护作用;它亦不含汞、铅等对环境污染很大的重金属,发光时也不会产生紫外线,因此LED照明不会像传统的灯具那样有很多蚊虫围绕在光源旁,这使得学习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卫生。另一方面,它在节能环保这一环节上具备了突出的优越性。同种光效下,12W的LED灯=20W的CFL(节能灯)=100W的白炽灯。虽然LED照明有无可否认的优势,但实际情况是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未大面积安装LED灯具。就像常熟理工学院,其照明主体主要还是集中在荧光灯上。究其原因,莫过于学校不愿或无法承受前期的巨额投资。
其实在投资方面,学校应该将目光放远,看到未来的收益与成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目前有至少20000根40W节能型荧光灯管(6.5元/根),每天平均使用8小时,一年点亮200天,以学院现在每度0.52元的电价来计算,荧光灯管使用一年的电费大约为665600元。但若换上光照效果相似的16WLED灯管(市场价150元/根左右),那么学校每年可节省电费400000元左右。这样的话不出7-8年,当初购买LED灯具所投入的资金就可赚回,而且期间还不包括荧光灯因寿命、质量等问题所产生的更换费用。值得强调的是,在此期间,师生所享受到的照明质量绝对是无可比拟的。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就应该放弃眼前暂时之利,从长远利益出发,选择LED照明,选择节能绿色新生活。
(三)加强对师生绿色环保照明意识的宣传。
照明工程一向是“耗能大户”,我国照明用电量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2%。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陈弘达表示:到2020年,我国照明用电量将达到5230亿度,如果将这其中50%的白炽灯更化成LED照明灯具,将节约至少40%的用电量(即一年节省2100亿度电),这相当于2.5座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量;如果以火力发电成本计算,就可减少1400万吨废气及尘渣排放,节省1.05亿吨原煤。节能灯虽小,但对节约资源、缓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这“2100亿度电”并不是靠一家一户就能节省出来的,学校在加强自身照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增强学生的绿色照明意识,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来,从而促使LED照明这一绿色产品更好好发展。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老师或者企业家、政府人员等相关人士,开展关于绿色照明的报告讲座,帮助学生了解LED照明的相关知识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绿色照明的相关活动。在学校里,可以让学生不定期地开展座谈会,组织学生出一些关于绿色照明的海报和期刊,或者举办关于节能照明的知识竞赛活动。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以传单、讲解等方式对居民进行LED照明产品的介绍,普及相关知识,争取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来。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在校教师加强绿色照明的宣传,让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四、结语
作为目前全球最受瞩目的新一代光源,LED因其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的不断重视,LED以其新一代绿色节能光源的特性备受国家关注,LED照明的普及必是大势所趋。然而,受价格、宣传、民众环保意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就目前而言,LED照明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鉴此,国家和企业应该加强自主研发、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灯具成本,大力推广LED照明,让环保、绿色、节能的LED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惠及百姓。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该增强绿色节能环保意识,从长远利益出发,支持LED照明,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赵悟省.LED能否普及?浅析照明市场现状与趋势[OL].,2012-06-19.
[2]2011—2015年中国LED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