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1)

2.抓住本诗的特点,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全诗,体会杜甫对诸葛亮其人的崇仰钦佩之情。

难点:深刻领悟诗人对诸葛亮深沉笃志的追寻与凭吊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师: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从汉朝的班固最早的《咏史》诗发出“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喟叹,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上就产生了无数的咏史怀古之作,而在不胜枚举的咏史怀古之作中老师尤为赞叹的莫过于中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了。(板书:蜀相)

师:大家来看大屏幕,今天我们再次轻叩古典诗词的门扉,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蜀相》。诗歌学习讲究诵读,首先同学们先来大声齐读一遍这首诗,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生齐读)

师:《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就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诗人杜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介绍一下杜甫?(生介绍)

师: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所写。此时的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衰微,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著名的一首。了解了以上这些以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这一次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揣摩感情基调,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韵味。(生读)

师:读罢全诗,这首诗给大家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生:悲凉的、伤感的。

师:那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两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寻,泪。

师:好,我们今天就从“寻”和“泪”入手,来学习这首《蜀相》。老师首先想问,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依次寻到了什么?大家思考一下,小组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都“寻”到了吗?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生:寻到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和外部的景象,而且一个“寻”字点出了诗人凭吊武侯祠的急切。

师:外部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呢?

生:外部景象是“柏森森”,给人的景象就是茂密肃穆之感。

师:记得在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有首《甘棠》诗写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意是说,老百姓出于对于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而此时的柏森森给人的茂密肃穆之感,我们是否也不难想到这层涵义呀。

师:继而又寻到了什么?

生:映阶碧草,黄鹂好音。

师:王国维就曾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自和空。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来展现的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因为这两个字情感则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变得伤感和凄凉。

师:非常好。这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漂泊西南的杜甫此行,可绝不像我们的某些同学是去“旅游”啊,他是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寻到这里,在看完巍巍的殿宇和凛凛的塑像之后,百感交集,然后才觉察到满院的碧草春色,隔叶数声黄鹂鸣叫。本是一片春意盎然之景。但是正如同学所讲,满怀心事的老诗人一个人徘徊瞻于武侯祠堂之间。诗人用这一自一空,使再美好的草色莺声的春景,在这里都变得黯然失色。而且是春色越美,黄鹂鸣叫得越动听,诗人的心境也越凄凉了。

师:诗人触景生情,内心翻腾,开始追寻诸葛亮昔日的功绩。我想请同学细数一下颈联写了哪些武侯的主要功绩?

生:这一联主要写了四个功绩。“三顾”是指三顾茅庐,后边“天下计”是指“隆中对策”。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联吴抗曹的道路,主要指诸葛亮对蜀国的规划。而“两朝”是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是将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稳定时局。“老臣心”是赞扬武侯尽忠蜀国,死而后已的精神。

师:同样是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绩,还有后人这样的一幅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师:对比二者,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生:对联主要侧重功业,从后人的角度满怀敬意,来展现武侯的智慧,基本是评述的口吻,而杜诗更看重老臣心。

师:杜甫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把一个血肉饱满的武侯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到这一刻,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心中情眼中泪奔涌而下沾满衣襟,从而也就将情感升华到了最高点。

师:那么老师就有问题要提给大家。“英雄”是谁?

生:是杜甫。

师:仅仅指杜甫吗?

生:不是,应该是一切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人。

师:杜甫这英雄的泪水包含着几层深情?给大家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生:惋惜之情,对诸葛亮功业未竟,壮志未酬的惋惜。哀叹之情,对自己身世漂浮,屡不得志,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哀叹。希冀之情,他的深情不仅是对诸葛亮一人,而是通过表达对武侯的敬仰和怀念,表达出希望当世能有挽救大唐危局的良相之才。

师: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呀,直到此时还心系天下,挂怀社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寻”和“泪”两个字梳理了这首诗。“寻”字入手,尽显钦慕崇仰之情,而直到最后泪流满襟,将自己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千古名篇《蜀相》,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作业:与课后链接《武侯祠》对比阅读,分析异同之处。

篇(2)

【作者简介】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对象。

一、课堂开启,进入角色

预备铃时,教师面带微笑地在教室门口静等,并巡看着学生;上课铃响后,教师踏着铃声走进课堂,环视四周,后充满激情地问好。

在师生问好过程中,如果发现少数学生不能严肃认真地做好此事,则需要提醒,有时,甚至要批评,以确保课堂的严肃性。

【教学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纪律从起立开始,情感从问好开始。如此开启课堂,师生就能进入各自应有的角色,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落实好各自的角色。

二、进行学习,明确方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写的一首诗――乡愁。大家一齐将题目读两遍,要读出感情。

学生读题目。

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但读得没感情,这不怪大家。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等学了之后,就自然能读出感情出来了。

师:同学们,每一节课都有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特色,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需要创设情境。这种创设不是人为的,而是自发的,不是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画来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堂学习的氛围来创造,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学习来创造,所以,语文教学从开启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创设情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课堂学习是要有任务、有目标的。这种目标应该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要求、学生现实状况出发,综合考虑。这种目标,必须是显性的,而不是隐性的,即不是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的假目标。

三、走近诗歌,初次诵背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学习。请全体起立!抓紧时间背诵全诗,三分钟后检查。

学生读背……

师:时间到。会背诵的同学举手,不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很好,都坐下去了,说明都会背了,下面请一位同学背诵。

学生背诵。

师:请你将“后来”这节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哪位同学知道哪里读错了?

生:后来呵(hè)。

师:后来呵(hè),是吗?带字典了吗?

生:没有。

师:语文课不用字典、词典就不是语文课。但今天因为换了地方上课大家没带字典,所以老师就暂时充当字典。这个字一般有两个音,一个音是hē,一个音念唬没有hè音,当它念hē的时候,是呵斥,呵护;当它在句首,表语气的时候,请注意念唬不过,有ā惊叹,á追问,ǎ惊疑,à明白、赞叹这四种读音。在句末,一般念轻声唬文中念什么?

生:后来呵(唬。

师:也有点别扭。呵(唬,会与前面字的韵母或韵尾进行连读。如果前面是弧e、i、o、ü,念“呀”;如果前面是u、o、ou,念“哇”;如果前面是n,念“哪”;如果前面是ng,念“ng弧薄:罄础lái”,把后来的挥搿i”连起来,连读成“后来呀,后来呀”,预备读!

生:后来呀。

师:对,后来呀。

生:后来呀。

【教学意图】语文课从学生的读书开始。而诗歌则应该从学生的背书开始。通过诵读、诵背,一方面发现读书中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已经自我走进诗歌,自我理解诗歌,而不是教师在讲解诗歌,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我的初步的理解――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全面的,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我在场”“现场感”就凸显了出来。

四、走进诗歌,把握内涵

师:下面我们来剖析本文究竟写了什么。看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品析:①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所表达的内容。②全诗所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试用自己品析、理解出的诗歌情感来朗诵诗歌,比谁能朗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四分钟后检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四分钟到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读诗。

师:你自我感觉如何?

生:还行。

师:你对她朗读有何评价?

生:挺有感情的。

师: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错。那请你再说说这四节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用四个字概括。

生:分别写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分离之苦。

师:很好。同学们,乡愁是怎样的情感?不就是对故乡的情、爱、痛、苦吗?那么这几种感情里面,你们以为哪一种感情是最主要的呢?

学生回答混乱。教师让学生同桌进行讨论。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讲讲。

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说的是分离之苦,台湾与大陆海峡分离。还有题目是“乡愁”,“乡”的意思是故乡,就是台湾与故乡分离的痛苦。这几种情感是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写的,应该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是由自己的小故乡到祖国这个大故乡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到位。第一,以它在诗歌最后,卒彰显志。第二,前面还讲了小的“家”,后面才是大的“家”即国家。以小家铺垫、衬托对大家的情感。

师:台湾和大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什么状况,你们知道吗?

生:来往较少。

师:对,本是一家,一体,但却由于人为的因素不能常来常往,这是多么悲苦的事!这种乡愁是更大意义的乡愁。

师: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再将这首诗读一遍,读出这种哀愁,把这种分离之痛和迫切地希望祖国统一之情也读出来。开始,读慢一点,自读开始。

学生轻声读……

师:好,全体起立!齐读。

学生齐读《乡愁》。

师:这次读得应该是进步多了吧?

学生纷纷点头。

师:请坐,我们还能不能读得更好呢?大家看一段文字。

教师用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师:诗人写作此诗时多大?

生:43岁。

师:已经多少年没有回过大陆了?

生:21年。

师:余光中先生说,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所以情感完全在这个字面流露出来,写完这首诗之后,余光中先生也是热泪盈眶,沉吟了很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啊?

生:哀愁的。

【教学意图】学生向课文学什么?学两点,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包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式包括怎样表达。所有课文的学习都应如此。故学生学诗歌一是学诗歌内容,二是学诗歌表达。在学习内容时,仍把诗歌的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知与理解,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研究与合作,达到问题的真解决与真应用。在理解诗歌主旨时,不必都讲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学生理解了,则根本就不必。

五、走进诗歌,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还要搞清楚诗人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下面请大家继续品析诗歌,你认为诗歌用哪些方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剖析,三分钟之后发言。开始!

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了,谁来回答?

生:用比喻修辞,将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将乡愁比做一张船票,比作一方坟墓、一湾海峡。

师:作者将乡愁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物体上,诗歌中这些具体形象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体叫做什么呢?请记住两个字,叫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很重要。今天老师不具体讲,你们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意象。

生:整首诗用了排比的手法。每一小分段的最后两句,都是说“在这头”“在那头”,然后呢,整篇文章最后两小句,形式相同,根据这个手法,可以判断为排比。

师:用排比的手法,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在诗歌中,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吟唱,抒感,渲染氛围,增强音乐性,这叫重章叠句,这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还有吗?

生:对比。首先乡愁抒发了诗人想回故乡的这个情感,而这个“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描写,都是不起眼的,所以这是一处对比,浓浓的乡愁用这些微小的东西进行对比。

师:很好,不错,对比的手法,最能突出诗人的情感。还有吗?

生:叠词。诗中用“小小的、浅浅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表达他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师:很好。本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或者人更加形象,可以使表达的情感更充沛,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音律和谐,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巧妙运用叠词。

【教学意图】在整体感知、感受、感悟诗歌内涵的基础之上,下一步就是深入研析诗歌,作用一是更深彻地理解诗歌内涵,二是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与个性化的语言,从而为积累写作知识奠定基础。故,在“品味内涵”之上,进行“特色体会”。这种体会,更应该是放手的。所以,放手是体会诗歌特色的关键。

六、走出诗歌,再次诵背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终于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在正确把握诗歌情感和理解诗歌特色的基础上,再品味、赏析诗歌。两分钟后,比一比谁更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起立,自由感情朗读。

师:好,我们齐诵一下!

学生齐诵。

师:好,请坐!同学们齐诵时,可能顾及别人的语速、看法,还没有忘记自我,所以,情感表达不充分。诵诗,必须与诗融入,必须做到忘我。你们想不想也听听老师来朗读一下?

教师朗诵。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朗诵也不是很到位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余光中本人的朗诵,好吗?

教师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诵的《乡愁》。

师:好,余先生跟我这位刘先生读的还不一样,是不是啊?为什么呢?他朗诵此诗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当时写这首诗时是40多岁,我现在40多岁,所以对诗人的心境只能说是多少还有一些感受,但是大家还没这样的生活阅历,所以体会感情不会很深刻,我们只能靠想象。当我们想象自己真正处于那种环境之下,思乡爱国之情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想象,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余光中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乡愁》,余光中先生们,准备好了吗?预备齐!

师生齐读《乡愁》。

【教学意图】诗歌教学由“读”开启,由“读”落幕。初读诗歌,自然感情不到位,因为还未能真正彻底地理解诗歌;二读诗歌,这种读转变为一种心读,是在研读、品读、赏读诗歌了,这时的读,不仅是一个人的读,而可能是多人甚至是全班的读,在个人研读、品读、赏读和集体研读、品读、赏读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对诗歌有了深层次地理解与把握了,“品味”二字也就落到了实处;之后还要更进一层,那就是回归“诵读”,但此时的“诵读”已绝非开始之“诵读”,已经是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了。这是水到渠成,渐入佳境了。如此,诗歌学习的预期目标也就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七、课堂落幕,退出角色

篇(3)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反馈

评价

理念

结构

导入

展开

巩固

讨论

整合

探究

扩展

任务驱动

形式

效果

注:在空格内填入号,表示亮点,以 为 最好

说明:

1.教学设计: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的理论依据正确与否和对学生需求的理解程度,通常会制约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理念:是否符合二期课改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否重视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是否体现以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为设计目的。

2)结构: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是否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循序发展有分别的指导,有学生探究和创造的余地。

2.教学内容 :区别各堂课的显著特点。

1)导入:指导部分比较有创新特点,注意人文教育。

2)展开: 指新授部分有科学性,有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有多学科知识整合内容。

3)巩固:指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下,以任务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仅以五个方面加以整理,以作信息资料分类。

1)讨论:是否有合作学习,是否有团队机制, 是否有交际和交流。

2)整合: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是否有对教材资料的进一步探索,是否有学生对相关知识和事实的探索和研究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4)扩展:是否对教学资料有扩展;是否有校本教学资料和内容。

5)任务驱动:是否发动学生,通过完成某项任务的方式如 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达到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4.教学反馈:对教和学的结果的观察。

篇(4)

1)能听、说、读、写单词:tofu, eggplant , tomato , potato, green beans , fish .

2)能听说认读单词: pork ,cabbage , mutton

3)能灵活运用句型 :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 ? I ‘d like some …

2. 能力目标 :

1)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

2)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

3. 学习策略目标:

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积极与小组成员合作, 有效记忆所学的食物词汇, 探索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会运用已学的相关句型。

4.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歌谣活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关于食物的词汇,训练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和句型的运用。

2. 本课的难点是词汇:cabbage , green beans 和句型 I’ d like…的运用和表达。

三、教具准备

有关食物的图片,有关食物的单词卡片、菜单若干,餐厅服务员的服饰八套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通过师生的口语练习,复习第二单元的两组重点句型)

Step 2: Warming-up

(我收集了许多卡通人物的小卡片,我每节课选四个人物拿到教室里作为小组图标比赛时备用。这节课我设计了爬山比赛的图,这样很形象,学生对于每组的成绩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T: Before the new lesson, let’s play a game “Brainstorm”. We have learned many food words. Do you remember them? Who can say one word, your group will get one point. Are you ready?

S: Ready!

S: apple, pear, cake, bread, milk, fish…

(利用头脑风暴的游戏模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说出学过的食物词汇,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

T: You’re so wonderful! (这是对这个环节的总体评价。比赛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回答的每位学生鼓励。)

2. Preview

Let’s start

T: I have a puzzle. Guess the food name.

I’m yummy to eat. I’m red and round. I grow on the ground. My name begins with the letter” t”. What am I? (Answer: tomato)

(通过出示谜语形式,让学生猜食物,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下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S: Tomato.

T: You’re wonderful!

3. Presentation

(学生猜出谜底后,就自然引出新单词tomato。教师出示西红柿的图片和单词卡片。教师领读单词,学生跟读,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T:(领读单词)tomato

S: tomato

T: Read “tomato “3 times with your partner, and recite it.

T : Who can spell “tomato “ ?

S: T-O-M-A-T-O.

(板书tomato)

(教师出示有多个西红柿的图片,并在tomato的后面加上红色的-es,借以区分和强调单数和复数的区别。)

T:Let’s count how many tomatoes here. 1 tomato, 2 tomatoes…

(教师出示超市的图片)

T:I will hold a party tonight. My friends come to my home. So I go to supermarket to buy some food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are ? (利用实物教学法能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细胞,加强对单词的记忆)

T: Let’s play another game. “ Touch and guess”

Who want to come here to “touch and guess “. If you are right, your group will get two points. Either English or Chinese .Who’s ready?

S: I’m ready.

(请八名学生上讲台摸食物并猜名称。这个环节特别有趣,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等学生全部猜完后,进行单词教学.。)

根据教学难度,我把这8个单词分成三类来教学。

第一类: potato ,fish

教学建议: 这两个单词以前学生学过,重点是辅导学生背会。最后板书在黑板四线格中。)

第二类: pork , tofu , mutton , eggplant 教学建议: 这几个单词以前学生没有接触过。我采取自然拼音教学法,学生对它们的发音很快就掌握了。其中tofu , eggplant 是四会单词,通过各种方法记忆,教师要把它们板书在黑板上)

第三类: cabbage , green beans

教学建议:我在这个环节采取领读,跟读, 小组读,男女读,看实物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T:You’ re so wonderful ! For the prize, let’ play a game.

“I show you say”. (这个环节可以快速检测出学生对今天学的9个单词的掌握情况)

T:Let’s have a check. Listen to the chant. What can you hear?

(师生用这个句型对话做示范,然后让小组合作练习)

T: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S: I‘d like some eggplant.

T: Work in groups. Ask and answer. ( 小组练习后,请两大组one by one 展示。)

T:You’re so excellent! I divide our class into 8 groups. The characters are one waiter and three or four customers .The conversation , the menu and the waiter’s clothes are here . Remember you are always best . Pracice it.

(每个小组都是面对面,这样更有利于全组合作。为了更好地创设订餐这个情境,我提前准备了八套服务员服饰。我把服饰发给每个小组,并询问Can I help you ?)

T : Who’s ready?

( 学生表演后。我们民主投票分别选出第一二三名,每个小组得到相应的分数。)

T: Who’s first?

T: Group 1.Congratulations! ( 全班拍手鼓掌)

Let‘s have a review! What have you learned this lesson?

篇(5)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拨时间,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和自主探索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自制钟面模型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诱发兴趣

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叫我们起床。

生2: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钟表)

二、自主探索,认识钟面

1.引导观察,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小闹钟,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慢的是时针,走得快的是分针(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

师:这个小朋友知道得可真多,他已经认识钟表了,这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钟面。

2.引导观察,熟悉钟面。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12个数。

师:观察这些数字,他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生认真观察)

师:观察得很仔细,再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至12的方向走的。

师:走的速度怎么样?

生:时针慢,分针中等。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学生动手拨实物闹钟)

三、贴近生活,认识整时

1.整时的认读。

师: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课件:拨出2时的钟面)

生:2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教过我。

生2: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点。

师:大家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语是“几时”(贴2时钟面,并板书:2时)

师: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大屏幕出示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贴4时钟面,并板书:4时)

师:这时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8时。(贴8时钟面,并板书:8时)

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在干什么呢?

生:在上课。

生:有时候晚上的8时,我们在睡觉。

师:出示显示几个整时的钟面。

师:你从这几面钟上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对,像这样刚好几时的我们叫他们整时。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2.整时的两种写法。

(1)介绍用汉字表示的方法。

(2)介绍用数字表示的方法。

师:几时整还可以怎么写?出示8:00。电子钟面要求学生观察电子钟是怎样表示时间的。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的时候,冒号的后边写两个0,冒号的前边是几就是几时。

(3)练习反馈:指导看书92页“小东一天的生活图”,用两种填法填时间,并说一说自己与他不同的地方。

3.拨钟游戏。

(1)师生互动拨钟。

师:你报一个整时,我来拨。

师: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拨一个8时,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师:你拨得和大屏幕上面的一样吗?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2)生生互动拨钟。

师:谁还愿意拨?(卡纸写上4个时刻:有汉字表示法还有数字表示法的)提供几个时刻由学生选择拨。

师: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说明是早上、上午、下午或是晚上,让学生了解一天有两个相同的时间。)

师:12时过1小时是几时?你能拨出来吗?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3)分辨6时和12时。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生: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四、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1.基础练习——找朋友。

练一练第2题以找朋友形式进行,教师先说明题目要求,而后学生独立完成。

2.趣味综合练习——开心北京游。

游戏规则:“天安门、长城、鸟巢和水立方”这四个地方为旅游的地点,每人选择一个地方,并写出相应的游玩时间,然后交到相应的小导游手中,并由小导游进行“验票”。

3.拓展提高练习。

师:星期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这是我的电影票。看了这张电影票,你知道了什么?

生:电影9时开场。

师:这是我到达电影院的时间(钟面显示10:00),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老师,你迟到了一小时!……

4.生活实践练习——小小钟表设计师。

我们来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五、总结质疑,合理评价

篇(6)

师:沿直线运动的小球遇到桌面后发生了反弹改变了运动方向。(同时给出PPT2) 那么沿直线传播光遇到物体表面后又会怎么样呢?

生:猜测。

师: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笔打开开关把一束激光射向桌面上的一平面镜,同时用白板承接。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红点。

师:怎么产生的?

生:光射到平面镜上发生了发生改变了传播方向。

师: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会被反射改变传播方向。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光的反射。(板书课题,同时给出PPT3、4、5)

师:那么各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呢?也就是说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反射光与入射光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再次演示:把一束激光射向桌面上的一平面镜,同时用白板承接)。同学们你们看到光的路径了吗?

生:没有。

师:有什么办法显示光的路径吗?(学生思考,同时给出PPT6)

生:用水雾、烟雾。

师: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当入射光变换方向、方位时反射光将如何变化。猜测反射光与入射光有什么关系?(叫一同学用喷壶喷水雾,老师用激光笔打出一束 激光并变换方向和方位)

生:入射光入射角度变化时反射光入射角度也发生变化。入射光方位变化时反射光方位也发生变化。

师:那我们应该探究它们的什么关系呢?

生:角的关系、和面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探究“面”的关系。刚才我们用水雾显示光的路径,老师还能用棉线显示光的路径。(铁架台夹着一只带有棉线的激光笔打开开关清楚的观察到入射光,用透明胶带在入射点处将棉线粘在平面镜上,利用另个铁架台找到反射光,并固定棉线可清楚的观察到入射光。整套实验装置放在转盘上,老师转动装盘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入射光和反射光。

师:再注意观察。

生: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交于一点。

师:我们把这一点叫入射点,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直线相交在同一平面。由此我们得到了什么?

生: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

师:同学们请大家再注意观察:反射光和入射光所同的平面与反射面有什么位置关系?(同时缓慢转动转盘,让学生观察)

生:垂直。

师: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了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而它们所在的平面与镜面垂直。,下面我们要探究“角”的关系。(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入射光和反射面)同学们请看:入射光和平面镜有几个夹角?

生:两个。

师:如何用唯一角描述入射光的方向?

生:过入射点画垂直于镜面的辅助线。

师:我们同学太聪明了,我们做的这条辅助线叫法线,用ON表示。这样我们把入射光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我们知道了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这个面又与镜面垂直,由此我们推知: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关系?

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平面上。

师: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如下的实验器材:(利用PPT8、9)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观察装置特点。反射点在箱子底的正中央,两边小孔等高切与反射点共面。请同学们点燃蚊香,盖上盖板。进行实验。

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师;那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探究结果?

生:我们第二组先说:我们探究的结果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入射光在26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26厘米小孔射出,入射光在22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22厘米小孔射出,入射光在18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18厘米小孔射出,我们组在纸上绘制了26厘米、22厘米、18厘米的三次光路图,用量角器量出三次的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相等。

师:第二组同学组用描点法绘制了光路图,用量角的方法得到: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他们非常聪明也表现出严谨的科学素养。其他组的同学你们探究的结果呢?

生:我们第一组的结果也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我们的依据是绘制了光路图发现是轴对称,对折后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

师:你们太聪明了!方法非常巧妙。

生:我们组的依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证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师;你们也非常棒: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探究中。请大家继续探究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光路可逆,垂直入射原路反回。

师:(要求学生熄灭蚊香)以上我们探究了光的反色规律,下面谁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生; 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平面上; 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师:我们同学还发现反射光路是轴对称,想想看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还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生:反射光和入射光反居法线的两侧。

师:(打出PPT11、12)。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光的反射定律。我们知道了光的反射定律我们就可以确定反射光的位置,(叫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黑板上的光路,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看画面(打出PPT13)看到了什么?

生: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还有温洛克。

师:温洛克是谁?用我们物理类比的方法猜猜看。

生:2012伦敦奥运会吉祥物。

师:同学们注意(老师拿一块平面镜放在画面前)

生:温洛克不见了。

师:哪去了?

生:(找)在屋顶。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触摸投影幕布和镜面说出感受。

生:幕布凹凸不平,镜面非常光滑。

师:(拿去平面镜,画面还原,)这是为什么?这里有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请大家完成下面两个光路(打出PPT14、)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生:完成光路图(两条平行光入射到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

师:(打出PPT15、16)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用受电筒照射到平面镜和白纸上让学生感受两种反射。同学们我们生活中那些反射是镜面反射?那些反射是漫反射呢?和生活中的应用。

生:举例。

师:(PPT17)讲述光污染。(PPT18、19)进行知识拓展)由打伞到利用反射给地球降温,激动地告诉同学:生活是我们最深刻的实验,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生: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现象。

师:还有吗?

生:知道了怎样去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师: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有几种办法显示了光的路径?

生:水雾、烟雾、棉线、描点。

师:你还有什么体验吗?

生:要怎样观察、知道了探究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还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为。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各小组查看一下桌上的实验器材,还有那一个器材没有用?

生:弹力小球。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弹力小球与到物体表面也会反弹改变运动方向,在打篮球、玩台球时我们也有这种体验,那么弹力小球反弹时是否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呢?老师送给每组一个弹力小球,希望大家下去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勤于动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种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在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发扬下去。下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请大家轻松一下:(视频:加菲猫照镜子)

生:激动的、好奇的观看。

师:加菲猫照为什么那么惊奇?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彩纸、活动角、直尺。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先引入角,板书“角”字,学生读。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在哪儿见过它?”学生们回答:“认识,人民币里有元、角、分;还有经常说的衣角、桌角。”教师接着说:“今天就要学习衣角、桌角中的角。”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角,在身边找到角。能从指定的实物中找到角。

第二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老师问:“你对角有哪些印象?” 学生们回答:“这有角(指衣角)。”“这也是角(指桌角)。”“还有墙角。”接着,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红领巾)。最后找一找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并板书出三种类型的角)

第三步:实践感知,探究新知。一是折角。教师问:“我们能从实物中找到角,那我们能不能动手折一个角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彩纸,动手折角。二是探究角的特点。先摸一摸刚才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回答:“尖尖的,扎手;平平的,滑滑的。”接着,让学生试着给角的各部分取名字;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标到刚才板书的一个角上;让学生指出其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然后出示练习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最后启发学生:你能从周围找到角吗?(注意桌角和黑板的角,有弧度,不是角)设计思路:学生动手用纸随意折叠出一个角。学生动手折出来的角,说出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引入角的边和顶点,并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区分什么是角什么不是角。

三是角的画法。问学生:“我们认识了角,那你能把它画下来吗?”①指名说说觉得应该怎样画角?用什么工具?②视频演示角的画法。③学生一起在空中举起手,表示一下画角,教师观察画角步骤。④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不同的角。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投影展示学生画的不同的角。设计思路: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角应该怎么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然后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方法,学生认真看,和自己的想法比较。之后再让学生动手画角。在操作中加深对角的认识。

四是角的大小。教师课件出示两个边长不同、大小相同的角。学生汇报:多数学生都说边比较长的那个角大。教师多媒体上演示两个角完全重合。总结:两个角如果顶点和两条边能完全重合,这两个角就相等。教师问:“角的大小和边长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拿出活动角,指名找出活动角的顶点和边。用活动角摆出大小不同的角。学生看视频《红角和蓝角》。课件验证:揭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张开有关。设计思路: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两个角一样大。

第四步:全课小结。教师总结了一首儿歌来描述角:“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第五步:练习。1.填空。①一个角有( )个顶点,有( )条边;②画角时先画( ),再画( );③三角形有( )个角,正方形有( )个角。2.判断。①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②边越长,角就越大。( )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数一数,下面图形有几个角?填在( )里。4.拿一张长方形的纸,随便折一次,剪掉,然后看剩下的部分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篇(8)

生1:口腔 生2:牙齿。

师:你真是很聪明,一猜就中,奖励你一粒牛肉干,尝一尝味道怎么样?你可以吃慢点,它在你牙齿的攻击之下发生了变化,是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位同学吃的牛肉干现在在什么地方了吗?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生1:在嘴里,它已经变碎了。

……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粒牛肉干还会经过我们人体的哪些器官,在这些器官里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1:我认为牛肉干会经过我的喉咙,然后到胃里,接着会到肠子里,最后再拉出来。(大笑)

……

评:本节课由一个简单通俗的谜语引入,把学生最感兴趣的猜谜用到了课堂上,非常自然。并且还有奖品,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学生拼图,自己研究解决问题

师: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老师还想请你们玩一玩拼图游戏,知道怎么玩吗?

生1:我玩过,就是把图一个一个接起来。

……

多媒体出示拼图要求:

1.选出你认为食物要经过的一些器官。

2.在纸上摆出这些器官的位置。(说出你的理由)

3.用水彩笔在各个器官内画出刚才吃下去的食物的形状。

师:别急,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说说在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活动时要注意不能抢东西。

……

准备好了吗?行,开始。(10分钟)

师:第三组完成得最快。第五组也好了。

师:大家完成的差不多了。下面哪一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好,就你们组吧,可以全部上来,也可以选派代表上来说一说。

生1: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牛肉干经过了食管,先到达胃,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烂后,还被吸收了许多营养;然后到达小肠、大肠,磨烂的牛肉干会变成“水”一样的流质物体,它们的营养会被继续吸收,最后排出体外。

师:他们小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说得很清楚,真了不起。还有哪个小组还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2:……

生3:……

师:你们真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老师这儿有一幅正确的拼图。先看一看它们的位置是怎样排放的,用到了哪些人体器官?和你们刚才拼得再对照一下,把你们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好吗?

评:拼图游戏,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自己研究的过程。对平时看不见的神秘的消化器官,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看老师正确的食物拼图和老师准备的录像,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加深了学生对人体内消化器官的认识。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体内食物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

评:录像的展示非常清晰,展示了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同时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会发生什么变化都看得一清二楚,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也介绍得很详细。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到了食物在人体之内的旅行经过。请同学们说一说食物到底经过我们人体的哪些器官?

生:食物先从口腔经过食管到胃,然后到小肠,这时肝、胆、胰也分泌一些消化液,和食物进行充分混合,在小肠被吸收营养的食物残渣到达了大肠,吸收掉水分之后,到处被排出体外,结束了旅行。

(师同时板书: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三、饮食习惯和民间谚语

师:既然我们人体的营养来自食物,食物由口腔到残渣到排出体外经过了许多的消化器官,那么我们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呢?

生1:要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

……

师:说得真好,在民间有许多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有哪些是你们知道的?

生1: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

师:还有吗?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4: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

……

师:其实在民间有许多这样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老师这里还有几条。

(多媒体出示)“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其实老师在网上查到资料,书上介绍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和“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说得并不正确。现代科学分析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里,这时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胃中的食物。此时,如适当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适量地进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

评:在教学过程中,敢于质疑,并向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饮食观。

师:今天我们认识我们体内的消化器官,学习了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探讨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同学们在课后每人或每组找一条自己喜欢的谚语,用美丽图案和精美的文字把这些内容装点一下,我们可以出一期宣传栏,让全校同学都可以来分享你们的成果,感受你们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培养起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9)

一、创设情境,继续关注电路相关问题,明确回路概念(4分钟)

1.教师:(出示小灯泡、电池、电线、灯座、电池盒)能用这些材料使小灯泡发光吗?

学生:可以。

(操作活动1分钟就完成了,帮助同学回忆了简单电路的连接,也为后续电路检测器的制作打好基础。但是很多组接亮小灯泡后长时间亮着没有主动切断电路,一直让灯泡亮着。教师发现此情况后及时作了处理。)

教师:灯泡已经接亮,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对材料进行整理。

学生:把灯泡弄灭,否则浪费电。

教师:需要把装置全部拆开吗?

(见机行事,引发思考,不完整电路中的灯泡不会亮,明确回路概念。)

学生:切断一端就可以了。

教师:为什么切断一端就可以了呢?

学生:切断后电路不通了,电就流不过来了。

2.教师:看来灯泡能亮起来,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以说得具体一点,电从电池出发,经过电线到达小灯泡,又从另一根电线回到电池,形成回路,所以灯泡就亮了。

(科学描述电在电路中的流动过程,让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有关电路是一个闭合环路的概念。不用教师点名,学生们自己站起来发言。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用目光注视着他(她),在倾听的同时,思考、采纳或提建议、意见。在后面的学生发言中,这样的情况将一直持续。)

教师:说得不错,在前边的课里我们已经研究过: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二、对故障电路和检测方法的分析(8分钟)

1.教师: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灯泡了,那么电流经过是不是灯泡就一定会亮?

学生:我认为有可能灯泡不会亮,因为灯泡会随着电池使用的时间而慢慢变暗,当快接近没电的时候,灯泡就亮不起来。

教师:说得不错,考虑要特别全面。电量不够时灯泡也可能亮不起来,但是没有电流经过灯泡,灯泡肯定不亮。

(此环节安排看似多余,但却是我们日常在解决故障电路中学生极易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正式探究故障电路前,结合回路的概念让学生明确电量不够电灯也可能不亮这个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

2.教师:(出示一个故障电路)正巧这边有一个电路的灯泡没亮,大家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如果电池没有电或者电不强,也会引起问题,那也是电池的问题。

教师:灯泡没亮,说明这个电路有故障。我们来整理一下,请从1号抽屉拿出老师演示电路的示意图,把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地方)圈出来。

(用在电路图上直接圈画的方式即节省时间,也对学生后续的操作有更直观的指导,印象更深刻。)

学生:老师,有没有这种可能――灯泡坏了电线也坏了?

(学生考虑得很周全,教师顺水推舟。)

教师:假如我们要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是否存在问题的话,需不需要每个部分都检测?

学生:那不一定,假如我们测出电线有问题,那么换一条电线,看看灯泡会不会亮,假如亮了,其他部分就不用检测了。

(逐渐明确解决问题需要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式。)

3.教师:你们的想法很不错,讲求检测顺序,会省下很多时间。我们怎么才能找出哪个部分有问题呢?讨论一下。

教师:说说你们想到的各种检测方法。(教师板书方法。)

组1:我们组选择用新的材料换掉原来的那个,看看问题在哪里。(板书:替换)

组2:我们组先观察,看看电路连接等表面上容易观察到的问题,然后再有顺序地替换新的材料。(板书:观察)

组3:老师,我们觉得替换新的材料很麻烦,可不可以做一个什么仪器,可以用来检测这个故障电路中的问题。(板书:仪器检测)

教师:你想怎么做?

(教师的追问在于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仪器真的能帮我们检测吗?什么样的仪器会给我们检测带来方便?如何检测?)

学生:像上节课学的那样,把需要检测的部分放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去。

学生:不行的,原来的电路又不能拆开,不然就人为地破坏了原来的故障电路。

学生:直接接进去,不拆开原来的电路。

教师:其他同学怎么想?

学生:直接观察、替换、用仪器检测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应该都可以找到问题。

学生:当然是用仪器检测更加快速,装置可以用桌上的简单电路拆开代替。

学生:如果眼睛都能看出来,就不用仪器检测,不过看不出来最好用仪器检测。

学生:测出来如果有问题,可以用材料替换检验一下。(同学赞许。)

教师:说得很好,老师把黑板上的板书换下顺序,先观察、再用工具测、最后替换检验。这样可以吗?

学生:行……

(教师不急于归纳方法,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完成电路检测器的制作,并进行检测指导(10分钟)

1.教师: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检测装置(出示刚才同学们组装的电路装置),它有个名字叫电路检测器。(板书)

教师:(演示)为了方便使用电路检测器这个检测工具,我们在刚才切断电路的地方加上一根电线,然后两条检测线的检测头互相碰一下,看看检测器上的灯泡会不会亮。(板书:自检)请你们试试。

学生操作后:可以了,可以亮了。

(学生动手完成电路检测器制作并迅速自检,理解了为什么要进行自检。)

教师:自检的结果说明这个检测器可以正常使用。知道怎么用吗?(出示电线)你会检测它吗?

学生:把检测器上的电线拆开,然后换成这个。

学生:不用吧,这样不是很麻烦,直接连在检测头上就可以了。

(用检测一根电线作为案例,发现学生还是用替换的方式检测,教师进一步明确检测器作为工具的意义和其使用方法,指导学生检测。)

教师:要不要把原来的检测器拆开,把这根电线装上去?

学生:我觉得不需要,所有要检测的部分都只要在两根检测头之间连接一下就可以了。

学生:把它连接到两个检测线之间就可以看出来了。

学生:我认为只需要连接到检测器这个电路中就可以了。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刚才说这是一个电路,只要原来的连接小灯泡可以发光,现在加一根电线进去,让电流经过,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问题。

学生:我觉得,就是看看电流能不能正常经过这根电线。

学生:我认为电流经过检测器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问题。

教师:检测器作为一个检测工具我们不应该把它拆开,只要把被检测部分连接到两根检测线之间就可以了。

2.教师:那么检测的时候要不要拆开原来的故障电路,一一进行检测?

学生:应该不需要,这样很复杂。

学生:这样就破坏了原来的故障电路,结果会搞得很乱。

学生:直接连到需要检测的那个部分上面,很简单的。

教师:还没搞清楚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也建议不要拆开故障电路。

(对于为什么不能把故障电路拆开检测的意义进行理解。)

教师:(演示)把检测头对在灯座两边,检测灯泡是否有问题,检测器的灯泡没亮。能确定被检测的灯泡有问题吗?

学生:不可以,因为还有灯座呢。

学生:灯座坏的话,也会直接影响检测的。

学生:把检测头对牢灯泡和灯座两个接触部分上,这样容易检测。

学生:或者在发现这个问题后,先检测灯座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判断。

教师:可不可能是检测器本身不好使用或者因检测不认真造成的呢?怎么办?

学生:可以把检测器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会不会亮。(教师手指板书中“自检”两字。)

学生:可以认真地在同一个地方检测多次。(板书:重复检测)

教师:科学的检测方法很重要。

假如通过刚才的检测,检测器灯泡亮了,能确定灯泡是正常的吗?

学生:那肯定可以正常使用。

学生:是的,灯座也没有问题。

(用检测灯泡和灯座组合作为案例,指导复杂结构的检测过程,体会自检和反复检测的重要性。)

教师:(指着电路图中容易形成回路的部分)会不会是由于电是这样流通的呢?

学生:那不如把这边拆开(容易形成回路的一边),切断电路。

教师:需要这样做吗?

学生:这个很重要,要不然就不科学了。

学生:切开故障电路的一端就可以了。

教师:这点很重要。电池检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好像会影响电流的通过,我玩赛车的时候都是正极和负极连在一起的,然后负极又和正极连接,这样电流才会通过。

教师:你们等会可以尝试一下,在检测中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

(对检测中形成另一回路和电池正反接的情况进行指导,强调科学检测、细致检测很重要。)

四、对故障电路进行科学检测(16分钟)

1.教师:现在就请你们检测各组的故障电路(教师事先准备),发现问题后如果需要可以到实验展台上拿新的材料进行修理,使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起来,希望同学们能相互合作。

2.学生检测活动时间。(教师自备悬挂式电路检测器穿梭与各个小组间,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予帮助。)

3.汇报检测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

教师:大家的检测情况怎么样?

组1:我们组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发现是一根电线有问题。

组2:我们组是灯泡坏了,还有一根电线坏了。换了新的灯泡刚开始也没亮,后来发现连接上有点问题,现在也解决了。

组3:我们发现我们组的灯泡是好的,是灯座有问题。

教师:使灯泡亮起来的小组举手。(有4个小组的灯泡还没能亮起来)你们能不能说说碰到什么问题了吗?

(通过检测方法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展示和评价,同样关注没完成故障排查任务的小组,隐含更多的教育内容。)

组4:我们组检测出来,是两根电线有问题。但是,换了新的电线,还是不亮,所以我们现在怀疑其他部分会不会也有问题。

学生:会不会是连接出了问题造成的啊?

组5:我们发现一个灯座有问题,灯泡是好的,现在换了灯座,可是还不亮,我们在想是不是灯座和灯泡的连接有问题。

组6:我们组还没测完,好像有很多问题,我们测了好几遍。

学生:你们把有问题的部分记录下来,分析一下赶紧换材料。

学生:可以边测边发现问题边换材料,直到没有问题为止。

组7:我们的问题也一样,发现电线和灯泡有问题,但是换了新的还是不亮,再考虑是不是换了新的材料后连接上又出现问题了。

学生:连接上很容易出问题的,刚才我们组就是出现了这个问题。

(交流的过程很热烈,教师的话不多,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相互的指导更具有说服力,以生为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展示。)

4.教师:困难不少啊,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新材料是不是都可以正常使用呢?要不要对拿来替换的新材料进行检测呢?

(用来替换的新材料很可能也是有问题的,但是大部分小组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拿检测器先检测一下再进行问题元件的替换呢,值得思考。)

(大部分学生表现得非常惊奇,随即开始小声地讨论。)

学生:我觉得很有必要,刚才我们组没测,到后来才发现是这个问题。

学生:难怪我们组同一个材料换了两次才使灯泡亮起来。

五、小结及课堂延伸,强调检测器正常使用范围(2分钟)

1.教师: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用电路检测器排除了故障电路的问题,使灯泡亮了起来。没排除故障的电路,会替你们保存,下课或者放学时可以继续进行检测和修理。

篇(10)

一、设计情境,直接感知噪声和乐音

录制一首学生喜爱的歌曲《听妈妈的话》,录制一段建筑工地上拖拉机工作时的声音。

二、通过问题串展开课堂教学

问题的设计不是随便问问,而要有原则,也就是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不需要思考就脱口而出,也不能无论怎样想都想不出来,而是想一想就能想出来。问题的设计更要有目的,通过问题引起学生主体思维的活动,通过适当启发来主导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创新的活动。

播放《听妈妈的话》,还没等笔者开口问,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发言:“我爱周杰伦!”“爽!”……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摇头晃脑动起来。

中断《听妈妈的话》的播放,开始播放拖拉机发出的声音。

“真要命”“难受死了”……中断播放。

问:能听出来是什么声音吗?

答:拖――拉――机。

问:你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判定这是拖拉机的是声音的?

答:音色。

问:听到这个声音你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答1:烦!

答2:影响学习!

答3:睡不着觉!

……

总结并板书:

1.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悦的声音。

2.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问:这是乐音和噪声的本质区别吗?

答1:是。

答2:不是。(都不是很确定)

问:认为“不是”的同学有什么根据吗?

答:歌声应该是乐音,但如果在睡觉的时候听到歌声好像应该感到不舒服。

叙述:刚才这位同学给了我们更大的疑问,下面先请大家来观察、比较一下歌声和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

用midiaplayer播放器分别播放两组声音,同时显示波形。

问:声音的波形会因为你的心情而改变吗?

答:不会。

问:那么你能比较出来两组声音的波形图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重复播放。

答1:歌声的波形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而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好像一直在不停地变化。

答2:歌声的波形过一段时间总有相同的形状出现,拖拉机发出的声音的波形没有出现相同的形状。

问:谁能总结一下两位同学的说法?

这时有学生悄悄打开了课本,开始浏览课本上的“信息快递”,他们都找到了一个词――“规律”,顿时恍然大悟,于是做出了集体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补充已有的板书。

问:歌声的波形不会因为我们的心情而改变,但歌声却会改变我们的心情,这是为什么?

正在看书的学生又一次做出了集体回答。

叙述:既然周杰伦的歌声还会成为噪声,你就要注意了,不要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发出噪声噢!

问:在你生活的环境里,你受到过哪些噪声的骚扰?

答1: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楼道里的吵闹声。

答2:装修时电锯发出的声音、旧冰箱、旧空调工作时发出的声音。

答3:飞机起降时的声音。

……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按噪声的来源:工业、交通、建筑装修、生活等)板书(彩笔1)。

问: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人会产生什么危害?

答1:听力下降。

答2:影响学习、影响休息。

……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板书(彩笔2)。

问:当你受到这些噪声的骚扰时,你采取过什么措施吗?

答1:听到鞭炮声时,捂紧耳朵。

答2:在家学习时,关紧门窗。

答3:因为对面楼上舞厅巨大的噪声,我们和他们打过官司,我们赢了,舞厅关了。

……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分类板书(彩笔3)。(按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类,为下面的学生活动作准备。)

问:在这些措施中,你能从“控制声音传播的途径”这个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看书。笔者到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旁边,引导他们思考,确定分类的标准,并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

学生活动:学生到黑板上对彩笔3所对应的板书部分进行分类并解释其分类的标准。下面的学生质疑、修正、补充。

总结并板书:(对照板书)其实我们刚才研究的这些都属于“噪声的控制”。

问:能不能请大家总结一下,给这两部分内容写一个标题?

―――――噪声的来源

篇(11)

【执教者简介】

伍婕,南京市金陵汇文小学党支部书记,南京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鼓楼区优秀党员,曾荣获苏锡常镇宁五城区教学年会赛课一等奖,南京市鼓楼区青年教师数学素养比赛特等奖,南京市鼓楼区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知道平面图形的名称,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在拼一拼的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不断拼图形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会越拼越大,两个同样的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巨人的拼布被。看到故事的名字,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

生:巨人长什么样呢?拼布被是什么?为什么要拼布被?

师:小朋友们真会思考,善于提问。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绘本故事。

(二)回顾故事,图形再认

1.故事回顾:巨人从祖传的被子上分别剪下正方形帮助裁缝、三角形送给农夫、长方形给了老奶奶。

2. 图形再认

(1)总体感知:大家觉得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乐于助人、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

(2)具体分析:村民们分别从巨人那里获得了哪些帮助?

生:小裁p获得了正方形布块。

(3)师:正方形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巨人想考考大家,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布袋,里面装有各种图形,你能把正方形从布袋里摸出来吗?

(4)师:农夫小矮人获得了什么形状的布块?谁愿意摸出三角形?(学生尝试)

生:小矮人获得的是三角形布块。

(5)比较:三角形与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生:三角形是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正方形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

(6)袋子里还有这样两个图形,(打开布袋,出示圆和椭圆)这两个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引导:围成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的,圆和椭圆的边则是弯曲的。

3. 为什么老婆婆说巨人剪的布块,尺寸不合呢?

生:老婆婆需要长方形布块,巨人剪了一个正方形布块。

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生: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三)动手操作,拼接图形

1.听故事,情节发展:巨人帮助别人的故事传开了,大家都来请求巨人的帮助。天气渐渐凉了,巨人的被子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洞,巨人终于生病了。

(1)师:强壮的巨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我们应该为巨人做些什么呢?

生:找医生给巨人看病,补上被子上的洞

追问:这可是巨人的被子呀,小矮人们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大的被子呢?

生:可以把小被子拼成大被子。

(2)动手操作:请同桌合作,倒出信封中所有的图形,选两个同样的图形拼出大一些的图形,看谁的方法多。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1)用两个同样的图形拼出大一些的图形

师:请大家同桌合作,倒出信封中所有的图形,选两个同样的图形拼出大一些的图形,看谁的方法多。(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鼓励:想到的方法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办法帮助巨人。

引导小结: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可能拼出正方形,这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还可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有两个小矮人在拼被子时,遇到了困难,大家愿意帮助他们吗?

(2)用不同的图形拼出指定的图形。

追问:你用了几个图形拼好了被子,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师:图1如果用三个图形拼,可以怎样拼?(生展示)

师:拼第2幅图有什么好办法?

生:先把两边斜着的拼成长方形,然后再拼就比较方便了。

小结:都是先把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再接着拼,比较简便。

3. 用不同的小图形拼出大的图形

(1)引导:那我们一起动手,同桌合作,把所有的小布块尽可能地拼到正方形纸板上,拼出一些更大的正方形被子。好吗?

巡视没有完成的作品,指导:这幅作品,接下来可以怎么拼?

(2)小结:你们拼得又快又好,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先把角拼好。

生:可以用两个三角形先拼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再拼比较方便。

(3)师:大家愿意把我们拼成的小被子送给巨人吗?

生:愿意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不仅聪明善良,而且团结友爱!我们共同合作,给巨人制作了超级大的、暖和的拼布被,巨人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起来!

师:故事听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