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教育基本原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健康教育基本原则

篇(1)

1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受众为普通的高校学生,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知识,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在慕课平台下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就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构建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应以初学者作为教学对象来开展具体的设计和构建工作。由于所构建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受众为广大的高校普通学生,所以,在构建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时,无论是教学内容点的选择还是相关素材的加工与呈现,都必须要注意考虑初学者的起始基础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设计与构建工作,如果严格按照专业运动员技能学习的顺序与要求来开展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所构建的视频课程往往会因为缺乏独立的可操作性而影响到视频课程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中指导作用的发挥。

其次,在开展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要注意视频课程的长度应以10 min左右为宜。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时间平均只有10 min左右,所以,现阶段主流的三大慕课平台,在单个视频课程长度的设计上都是以10 min左右为准的,虽然说这相较于传统30~45 min 左右视频公开课而言,视频课程的长度大大缩减了,但是学生的观看效率却明显的提升了。所以,在慕课平台下开展高校体育与健康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同样也要注意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将视频课程的长度控制在10 min左右。

最后,在开展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时,要始终注意互动方式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作为一种在线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课程设计者、课程实施者以及课程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有效的、个性化的指导,最大限度的提高视频课程的整体效果。

2 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流程

概括来说,慕课平台下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视频课程构建的基本流程,主要如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并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所要构建的视频课程的整体目标。

第二,开展“选题”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来选择教学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能点来开展单个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两点问题:(1)由于视频课程的长度有限,多数仅有10 min左右的长度,所以,单个视频课程最好只用于讲授某个特定知识点或者是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不要将多个知识点或者是多个问题集合在一个视频课程内进行讲述,以免因为讲解过于粗略,影响到视频课程的应用成效;(2)在开展“选题”工作时,应尽可能地选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也就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却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能点来开展视频课程的构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在完成了“选题”工作之后,要针对所选定的教学点进行全面地剖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视频的展示顺序以及教学视频的展示形式,完成视频课程的总体设计工作。

第四,根据视频课程的总体设计开展视频课程的脚本制作工作和各种文本、影像素材的收集、加工与制作工作以及文字信息的录入和编辑工作,以尽可能的更简洁、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所组织的教学素材一方面要符合教学知识点或者是运动技术点展示的需要和学生辅助理解教学内容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凸显视频课程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

第五,在视频课程的脚本制作和素材制作完成之后,就进入了视频课程的合成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教学素材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教育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和ASP技术以及Dream weaverMX网页开发软件等,将在第四个环节中制作完成的各种教学素材,根据视频课程的设计和定稿的视频课程演示脚本进行后期制作与合成。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8-01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文是我根据生物课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点:

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塑造高尚人格。“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3.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 由于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力、心理适应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控制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反应能力和统一的人格,并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以来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校的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主动发展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教育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二)基本原则

我校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全面性原则。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5、保密性原则。对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决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要进行保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适应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学会交流,适应升学择业、生活、社会等。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计划

(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今年暑期重点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1)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班会、学法指导月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3)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每学期进行1-2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心理专家主讲,在全校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每学期分年级进行1-2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促进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3、开设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的辅导。由心理咨询师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定期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学生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

4、建立测试档案:对新生入学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了解我校学生心理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建立测试档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建立了心理健康email 和,以最快的时间答复,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和悄悄话信箱、email寻求帮助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篇(4)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及基本原则做出了规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求。2002年8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及组织实施等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许多地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行政推动不够,科研指导力度缺乏,机制不健全,心理专兼职教师无职称系列可走,心理老师师资队伍出现了这边培训那边流失的严重问题等。

二、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随着社会发展和升学竞争的加剧,广大小学生的心理负荷不断加重,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在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小学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小学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小学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三、当前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小学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小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好实施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小学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合唱”。只有形成小学心理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总之,当今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了当前业内工作者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江海燕.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3]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

篇(5)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不仅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也以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一种不正当的心理状态。实际上,自卑的人并不是客观上自己比别人差,而是在主观上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面对现实的困难表现得无能为力,于是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这种心理是不利于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它使得贫困生苛求自己,批评自己一些不该受批评的方面,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继而转向沉默,没有勇气独立承担任务与责任,不能积极主动地在许多事情上有所作为。

(一)自卑心理容易导致贫困生敏感多疑

大多数的贫困生总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在哪方面都不好,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的缺点与不足,而且往往将自己的一些可以克服的缺点与错误扩大化。他们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很敏感,同时也很在意别人对其缺点与不足的评价。在他们听来,别人一句无意的话可能就是对其故意的刺激;别人对其帮助和关心,也会被看作是一种施舍;习惯把一些小小的误会加以放大,所以“多疑的人经常在心理上处于不安全、痛苦的状态”,[2] 给自己徒增苦恼,整天一副多愁善感的样子,习惯庸人自扰。

(二)自卑心理容易导致贫困生交往障碍

由于贫困生长期习惯于独来独往,所以在其内心深处往往具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在人际交往上则显得十分闭锁和敏感,从而使他们常常对别人起着防备之心,也不会轻易向他人坦露心迹和自已的实际情况,显得比较禁锢和保守。然而,这些同学的家庭经济一般十分困难,很需要老师与同学的帮助,然而他们宁可不要任何帮助也不希望别人知道这一实情,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同学们知晓实情后会给其今后的大学生活带来极大的压力,这将使其陷入长久的心理苦恼之中,这也拉大了自己与那些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同学之间的距离,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自卑心理容易导致贫困生情感障碍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常使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挫折感。在挫折面前,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只有埋怨自己,抱怨现实,总感觉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他们对生活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显得抑郁孤僻,自我封闭,遇到问题不敢也不懂得该怎样面对,所以宁愿采取逃避、退缩的方式来应对;他们不愿参与抉择和竞争,也不敢去参与抉择和竞争,现实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苦难与失落,他们难以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他们做事情总是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显得比较被动和冷漠,对人、对事缺乏热情,如果长期发展下去的话,容易诱发抑郁症。[3]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自卑心理调适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育者在对自卑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根据贫困生的自卑心理特点和表现,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要注重自卑贫困生个性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善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用原理,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自卑贫困生的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能力。每个自卑贫困生都是个独特的存在,有其自身自卑的差异,因此教育者应具体分析自卑贫困生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其自卑的原因,自卑的表现以及由自卑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等。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注重调动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自卑贫困生为主体,以解决其自卑心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务必要使自卑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将教育者的正确教育和贫困生的积极主动精神结合起来。这种主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它要求教育者在对自卑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

(三)坚持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要尊重贫困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贫困生的权利,承认贫困生的独立性以及他们在人格上的平等。对自卑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交往、交流的过程,而这种相互交往、交流的过程必须以尊重为基础,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才能进行平等的交往和交流,学生才能放开怀抱、敞开心扉,将自卑的困惑一一告知教师,这也就给了教师一个全面深入了解贫困生自卑心理的机会,为教师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来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提供依据。

(四)坚持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因此,教师务必要对自卑贫困生的所有信息保密。“泄露贫困生的个人秘密,对于教师来说便是一种失职,是一种可耻的行为。”[4] 为了有效地贯彻保密性原则,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教师不得将有关自卑贫困生的隐私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二是教师不得将自卑贫困生个案的资料出现在教师的公开演讲和谈话中;三是教师不应随便将记录档案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四是任何咨询与辅导机构都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来确保当事人档案的保密性。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进行科学研究,为了求助学生和他人的利益免受伤害,可以进行正当泄密,但前提是不能损害求助学生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求助学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自卑心理调适的主要途径

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遵循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对其进行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自卑贫困生表示关心帮助

首先,积极主动地向自卑贫困生表示关心帮助,能够拉近教师与自卑贫困生的距离,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教师积极主动地关心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动学生,从而打消他们对老师的猜忌多疑的念头,让他们真正觉得你是一个可靠、可敬、可信赖的好老师。其次,向自卑贫困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应多为这些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寻找一些有利于激励他们的途径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更有助于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展现其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原来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自己努力,许多事情都能做好的,从而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达到教育的目的。再次,向自卑贫困生提供关心帮助,要做到准确有效。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教师的教育可以促进贫困生自卑心理问题的解决,但是最有效的教育应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善于运用心理技巧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协调心理冲突,通过宣泄、倾诉等方式来缓解贫困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解决便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5] 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自我救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保健,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抗拒自卑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会知足常乐,不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适宜的人生目标,可以使贫困生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便是一种巨大的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作为贫困生,虽然物质上贫困,但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己精神上的贫困。贫困生虽然经济贫困,但只要有信心、肯努力,其未来和命运将会得到彻底的改变。“我们不必为贫困而感到自卑,要始终持有一种健康、豁达的心态,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6]

(三)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3-02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下简称心理档案)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及教师从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形式的文件材料。心理档案既是学校心理工作方针、政策的写照,是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问题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也是了解心理教育内容、考查心理教育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咨询质量,促进心理工作者交流的信息源[1-5]。目前,为了配合心理工作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的新形势,作为学校层面的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如何与院系档案工作保持一致发展步伐,做好心理档案管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急需思索的问题。笔者通过档案学资料的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对当前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高校心理档案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保障高校心理工作的文件和资料,客观地反映了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的推进过程,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如何开展起着纲领性作用。如: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5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出台有效推进了高校心理健康基本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工作进度。

高校的心理档案记录了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全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活动过程,如:学校心理活动的通知和方案;以院系为主体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原始教案,负责人的签字和批示等。另外,档案中也记载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现场资料、活动效果、活动时间,地点等内容,为推广先进工作经验提供了数据资料[6]。心理档案也是高校心理工作改革、心理健康课程研究的重要依据,更是心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依据。心理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心理档案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成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心理档案既是前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点,又是后续工作的起点,它产生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而对于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7-9]。

二、高校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心理档案的管理与建设与其他学科的档案管理系统相同,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坚持下述原则[10]:

1.层次分明原则。在建立心理档案时,要有明确合理的层次,各层级之间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幅度和层次的划分,便于档案整体的协调和控制。

2.发展原则。各项工作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革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从发展的原则出发,从手段、方法等方面去改进和完善心理档案的管理。

3.适应原则。由于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心理档案作为一种资源,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无论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为其他工作服务。

三、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与分类

高校心理档案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校心理工作者角度来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是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2.各次活动的主题、方案、要求,活动内容简介,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代性。

3.院系开展主题活动的计划、总结、典型材料、心理主题班会记录等材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的重要途径。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系列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等文件材料。这些材料真实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水平,对以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5.师资培养计划、总结、典型材料、教师任课和完成咨询工作任务的调查报告、进修计划和参与心理督导的材料,也应作为心理档案的支撑材料,其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

从为学生提供的优质心理服务方面看,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有: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制度、咨询制度、值班情况,这些是对心理咨询进行规范管理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做出有效心理咨询的保障。

2.新生入学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的原始分数、报表分析、约谈记录,这些材料反映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也能有效筛查出需要心理干预的问题学生。

3.学生心理咨询预约登记、包括学生的姓名、男女等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城乡等社会学资料以及学生专业、成绩等学籍材料。这些材料是鉴定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资料,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学生。

4.学生心理咨询过程记录,包括学生的身心状态评估、学生主诉心理问题时所用的语言、咨询师的处理措施,这些材料反映着高校心理咨询个案的真实情况。

5.心理咨询教师咨询后的反思与心得记录情况,包括对个案咨询的分析和总结,咨询效果的评估和跟踪记录,这些材料是对个案咨询效果维持和保障的必要措施。

总之,心理档案是在心理咨询管理、积极心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材料的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个部门的材料,应从上述“管理教育”、“优质服务”两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各方面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四、高校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宗旨

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方面要遵循心理档案的形成规律,另一方面,实施心理档案建设与管理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服务于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紧遵循服务宗旨,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首先,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心理档案中获得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及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信息,如学生心理普查的基本数据、学生资料登记卡等,这些资料本身就是教师了解咨询效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心理档案服务于咨询和教育活动,就是要把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传送给教师,及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之中。

其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科学的决策是“收集信息、制订方案、决策、反馈、再决策”多次重复的过程,心理档案的作用也体现在决策的全过程中。决策之初,心理档案必须能够为领导及智囊机构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决策形成后,决策本身就是心理档案的重要内容。决策实施后,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效果,应及时地反馈至领导与智囊机构,以便进行再决策。因而说,心理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神经系统”[10,11]。

第三,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是学校形成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秩序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服务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档案正是记录这些活动和服务信息的载体。完善的心理档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一方面是对过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败得失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开创性地提出新的思路。而新思路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心理档案的功能就是为研究者提供这种历史的经验。

最后,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要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评价过程。在上级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中,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内部评估中,也需要实事求是地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入手,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心理档案在上述各方面工作中尽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均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评价学校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优劣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是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培.心理档案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4,(02):73-74.

[2]李燕.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具体问题的初步探讨[J].四川档案,2010,(02):48-49.

[3]吕方丽.浅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J].黑龙江档案,2013,(05):63.

[4]李一男.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工作研究[J].兰台世界,2013,(12):96-97.

[5]孟玲.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提升[J].兰台世界,2013(05):66-67.

[6]房文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4,(05):45-46.

[7]解学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引入零缺陷的理念[J].兰台世界,2013,(12):81-82.

[8]王梓林.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72-73.

篇(7)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高血压的临床体征、危害及预防的意义。

生活方式教育

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提高机体整体素质有积极作用。教育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不吸烟,不饮酒,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等。

运动方式教育

在运动时应注意血压的监控,血压波动较大时切忌体育锻炼。

饮食教育

患者应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少吃或不吃油炸和含糖量高的食品,饮食清淡,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及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及粗纤维食物,注意饮食搭配,保证营养需要,控制热量摄入。

用药教育

指导病患坚持合理用药,保证血压维持稳定,切忌血压一下降就马上停药,血压上升后又服药,致使血压波动频繁,对健康产生危害。高血压用药的基本原则:小剂量开始,联合用药。如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中西结合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珍菊降压片等一线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对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可采用珍菊降压片、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之间的科学搭配进行有效降压。

心理教育

应关心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理解患者内心的痛苦,与患者保持长期联系,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让患者树立“长期坚持会使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已经存在的并发症得到良好的控制”的积极观念,增强治疗的信心。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遇事要冷静、沉着,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人、朋友倾诉。让患者心境平和,不要焦躁,以免影响血压的稳定。

篇(8)

1.1一般情况235例患者中,男性212例,女性23例;年龄59~76岁,平均67岁;病程6个月~27年。

1.2健康教育根据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安排专家集体专题讲座,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沟通,定期电话随访、鼓励家属加入受教育队伍等方式,简单明了地宣传糖尿病基本原理、防治知识、自我监测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危害等。

1.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血糖正常值、糖尿病并发症、日常用药、饮食搭配、每日运动量、血糖自我监控、低血糖防治知识等。

1.4结果(表1)

2讨论

统计显示,通过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基础知识的了解,不少患者自觉地纠正了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治疗用药方面的误区,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饮食合理搭配和医嘱依从性分别提高到:91.1%、94.9%和94.0%。

2.1糖尿病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

4 000万,且糖尿病的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由1979年的不足1%发展到目前的4.6%,到2015年,患病人数可能超过6 000万[1]。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疗是国际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式[2]。目前我国多数患者,仍沿袭到医院开药回家自己服用的传统治疗方式,没有固定的专业医师在治疗中进行指导,而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特别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了解少,使患者依从性、主动性、自我管理比较

差[3],这些情况从这次调查中得到了验证。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会引起眼、神经、肾脏、心脑血管系统等多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付出的医疗成本也会较大。因此,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的控制方面至关重要,也是疗养院开展糖尿病专病疗养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

2.2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作用重大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对老年人危害极大。从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弱多病、自理能力和对疾病认知程度差、对治疗依从性不高。因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掌握糖尿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就能大大提高患者对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疗等综合措施的依从性和主动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良好控制各项代谢指标,这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础。

2.3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实践证明,通过各种形式多次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使众多老年糖尿病患者转变了观念,改变了生活方式,能够做到按时作息,坚持合理运动,控制体重,合理调节饮食结构,主动定期监测血糖,使自身调节能力和疾病控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大大改善了糖尿病的预后,控制和减少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而进行健康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高额的糖尿病治疗费用,极大地节约了医疗资源。

2.4疗养院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大有作为疗养院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自然疗养因子和活动空间,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在保证糖尿病患者得到合理治疗的情况下,疗养院有能力也有条件给患者提供固定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疗养院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全方位的,包括:糖尿病知识教育、心理指导、用药指导、医疗体育疗法指导、合理饮食治疗及配餐指导、血糖自我监测教育指导等,其中很多都是医院难以做到的。所以,在疗养院开展糖尿病专病疗养,也是糖尿病防治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788.

篇(9)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合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即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意见》的出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我们认为,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其秉承“教学即活动,活动即教学”的理念,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充满青春活力,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创新教材使用,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通过组织活动,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以提高个体参与率,不断改善课堂气氛,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例1:活动名称:酸甜的水果(小班)

原定目标:

1.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喜欢吃水果。

2.能根据水果的颜色将水果分类。

修改目标:

1.认识常见水果。

2.能够自己剥香蕉和橘子,喜欢吃多种水果。

修改理由:原目标1中“知道名称”这一要求太狭隘,实际上幼儿若能真正说出水果的名称便意味着幼儿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有了整体认知,因此“认识常见水果”比“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要贴切;原目标2的提法司空见惯但不太适宜,因为许多水果的表皮不是单色的,小班幼儿为此常常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有时按水果形状(并不标准的几何形状)分类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分类”必须以事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

修改价值: 只有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和事物的实际,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牵强附会的“领域整合”不足取。

例2 : 活动名称:禽蛋宝宝的衣服(中班)

原定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禽蛋。

2.喜欢吃各种有营养的蛋,愿意同时吃蛋黄和蛋白。

3.学习用蛋壳拼图。

修改理由:原目标1形同虚设,因为活动中幼儿无法体验吃了禽蛋是否”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剥蛋壳”不仅为活动预设了操作环节,更重要的是这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用蛋壳拼画”则关注到健康教育领域与美术教育领域之间的整合。

修改价值:避免了幼儿无法亲身体验却要幼儿有所感受时常常出现的说教;体现了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理念,提倡幼儿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地预设了领域整合内容。

二、幼儿健康教育与其他各领域教育关系解析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健康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体系。修改后的目标就是较为典型的健康教育目标,这些目标是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实践中常常出现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篇(11)

随着中专学生中诸如打架、出走、早恋等现象的发生日益频繁,对中专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同时,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讲,学生心理问题显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如下的表现:

(1)课堂上,缺席、迟到次数增多;上课总是想者其他的事;注意力分散,无所用心,昏昏沉沉;上课睡觉;课堂上自言自语。(2)休息时,总一个人呆着,贪睡;经常和同伴发生口角;开始谈论奇怪的问题和性问题;外出不归。(3)学习中,成绩突然下降,不能注意力集中地学习,甚至是不学习。(4)饮食方面。食欲不振,吃饭时总是沉默不语。(5)睡眠情况:失眠。(6)与老师关系上,回避老师,害怕老师;对老师有攻击性的情绪、语言和行动。

根据学生的表现,早期引导和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借助班会、团队活动等,而且要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2)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气氛。(3)注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的普及,培训心理辅导的年级主任、班主任等,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强有力的保障体系。(4)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认识水平,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养成。(5)家长的配合。家长的言行举止及训练水平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可定期在家长会上培训一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艺术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方法。

这样,学校重视、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有较好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有较高的心理水平。

二、生理健康

1.人体解剖、生理基础知识教育。中专的生理卫生教育课一般以“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来进行,除讲授外,还应结合录像、投影、挂图、幻灯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中专学生不开设生理卫生和健康教育课,可依青春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青春期知识或性知识讲座,利用墙报、宣传手册、广播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2.一般卫生保健知识:(1)眼保健知识教育;(2)口腔卫生教育;(3)生活卫生习惯教育;(4)营养和饮食卫生知识教育。

3.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包括男女性生殖器官的构造、功能;月经初潮的生理意义及经期卫生。

4.体育锻炼卫生知识教育。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和生理依据;体育锻炼对身体各个系统的影响;运动与营养的关系;体质虚弱和患有慢性病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和体疗;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