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一、语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认知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言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Fauconnier, 1999)。语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地域的人类,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这种对世界认识的差异,则会以语言作为媒介表现出来。翻译不仅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更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翻译的表象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然而其本质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认知的转换。准确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译文,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深入了解译文的源文化,以及受众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

二、文化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赵贤州先生(1996)认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译者在开始一个译者的职责之前,首先应作为一个读者,正确地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更包括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刘宓庆先生(1999)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除了同一性之外,文化间的差异性也不容小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传递译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文化认知造成的语义差异

由于译者和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彼此身上都承载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形态。母语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会影响跨文化语言交际,因此,如果译者本身没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文化,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对译文的误读和误译。

中国文化受佛教的影响很大。“龙”这种生物,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产物。“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之物,形似蛇,有爪,身披鳞片,头顶双角,能浮于云端,吞云吐雨,是皇权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在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古代的皇帝身着“龙袍”,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把对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龙”。巧妙的是,在西方国家,也存在“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西方的“龙”在英语中叫“dragon”, 和中国“龙”是同一个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在东方神秘尊贵的生物被描绘成有翼、有巨爪鳞片、会喷火的巨大的蛇形怪物。其脾气凶恶暴躁,是传说中的怪兽,也是罪恶的象征。两种“龙”,虽然长相相似、名称相同,但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却一褒一贬、截然不同。

例如,“这个企业在该产业中起龙头作用。”这句话如果翻译成“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the dragon head role in that industry.”则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西方,“dragon”扮演的是邪恶的角色。正确的译法应为:“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at industry.” 又如,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年会上发言时曾说:“... 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这里的“dragon”代表西方恶龙,应译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这里如果理解成东方神秘高贵的“龙”,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是误会。

在中国,我们把怕老婆的丈夫戏称为“妻管严”,这个词和“气管炎”谐音,所以有时开玩笑时我们会说:“这个人有气管炎。”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这句话译为“He has rachitic.”,那么外国宾客就会以为这个男人得了“气管炎”这种病。由于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因此造成这种误译的产生。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应该体现源文化中的隐含意义,那就是 “怕老婆”。因此,上句应该译为“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虽然词汇相同,但词义却千差万别。译者在翻译时,要倍加注意,强化跨文化意识,避免误译的产生。

2.文化缺省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会有文化现象的不一致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译文的文化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语”来表达。这一语言现象与两种不同的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构架有关。雨果曾说:“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在狭颈瓶中,傍倾而流失者必多。”(毛荣贵,2001:250)译者应尊重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采用合理的手段,弥补文化缺省,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八卦的“阴”“阳”,分别被音译为yin, yang。Yin 和 yang 在词典中被分别注释为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如此,由于英语中没有“五行八卦”这一概念,即使有了注释,对于有些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也仍然很难理解。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这是古代诗人根据这些植物的外貌和开花特性,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而引申成了君子的某些高贵品性。因此,这些植物被称为“花中君子”。在西方,它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中国有个习语叫“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有名的聪明人,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而“皮匠”这个职业是由于其发音和“诸葛亮”谐音相似,才被拿出来补全句子结构的。这句话的原意是指众人的智慧远超过一个人的智慧。但西方人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拿“皮匠 cobbler”和“诸葛亮”相比。对于这句话,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避开文化认知中的信息缺失,直接根据句意翻译,应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正如“诸葛亮”代表智慧一样,有些人物因为太过出名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常用他们的名字来指代某种性格或含义,英语中也是如此。例如,“I am not Hamlet.”(贾立伟,2008)。这里的“Hamlet”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是丹麦王的儿子。然而有一天丹麦王的鬼魂来找他,告诉他自己是被当今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要他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一方面对父亲之死产生怀疑,一方面又担忧是魔鬼意图蛊惑他,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最终为了避免叔叔的怀疑,开始装疯卖傻。现在用“Hamlet”这个名字代表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由于中国文化中没有 “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因此,这里翻译成“我不是哈姆雷特”是不恰当的,也不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句义。如果根据涵义译为“我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更合适。

由上可知,文学典故和文化形式的不同,必然会产生许多的文化缺省,为目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制造障碍。跨文化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其意,对形式上的不同做适当的取舍,才能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沟通,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认知的差异对翻译实践至关重要,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努力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实现译文在两种文化认知中最大限度的自然转换。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es.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in T. Jansen and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The Hague:Mouton De Gruyter,1999.

[2]贾立伟.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透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 5(10):345.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篇(2)

二、丰富熟悉室藏等实际工作中的服务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为艺术档案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提供丰富的室藏保障,是艺术档案工作和其他业务部门工作良性循环的基础,更是工作实践中服务思想的生动体现。这需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人员和各业务部门之间本着对群众文化事业认真负责的态度通力协作。经过多年工作在艺术档案管理一线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做好丰富熟悉室藏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艺术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责任心,充分认识到档案室的藏量在提供利用工作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并本着积极服务的思想,主动地与各业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尽量地把各项活动及相关的材料收集全面,并在收集过程中主动宣传艺术档案对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参谋作用,以取得相关人员的理解与支持。2.艺术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建立健全档案检索系统,使其成为对各业本部门有参考价值的艺术档案,以便顺利地提供利用。3.各业务部门也应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尽可能及时、全面、完整地将本次活动中形成的资料移交给艺术档案部门,提高对移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4.工作人员要熟悉室藏,这是档案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也是搞好艺术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重要条件。5.艺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坚定的服务思想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重视,在大众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能够增进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还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上的需求。本文通过对舞蹈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的联系研究,概述了舞蹈艺术的类型,并详细论述了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众文化;生活;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6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舞蹈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满足和丰富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舞蹈是人们通过肢体来表达言语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强且不受文字、民族、地域的限制,从古至今都受到大众的喜爱,遍及各地,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舞蹈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的联系

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大众文化生活,多数舞蹈作品都是创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仔细观察后通过实践把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转化成舞蹈动作,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1]。如舞蹈《敦煌彩塑》,没有对英雄人物直接歌颂,也没有对崇高的思想进行赞美,而是借鉴了敦隍石窟里面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形象。创作者抓住了女性的端庄、温柔、安静、委婉,刻画出中国青春少女鲜活动人的群像,让人欣赏后无法忘怀。《敦煌彩塑》通过优美的音乐、舞蹈的姿势、造型以及与意境相融洽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以此激发大众的爱国情怀,激起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类型

1.自娱舞蹈

自娱舞蹈是大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创造的舞蹈,用舞蹈来宣泄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西方的“霹雳舞”,深受大众喜爱。霹雳舞在摇滚的音乐中扭动身体尽情舞蹈,动作粗犷而不缺细腻,野性中不乏潇洒,全身收放自如,在波澜起伏中飘飘逸逸。霹雳舞不仅表达了舞蹈人员冲动的内心,还解放了舞蹈人员的个性,所以大众在跳霹雳舞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疯狂。此外,霹雳舞打破舞蹈的传统风格,是当代年轻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现代霹雳舞又被称为街舞,更加大众化和自由化,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新元素,比如伴奏、音乐元素、混音、故事情节等,使舞蹈的表现更具有独特性,将个人表演和团队合作展现得更加完美。

2.教育舞蹈

教育舞蹈是指幼儿园、学校等对审美进行教育的舞蹈,用舞蹈课程来美化和陶怡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感情,培养人的礼仪习惯、团结友爱。教育舞蹈是提高大众素质,培养大众人品的舞蹈。

3.社交舞蹈

社交舞蹈是大众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进行社会沟通的舞蹈,一般是指舞会中的交际舞。社交舞蹈也可以称为各民族的社交舞蹈,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大多少数民族都会在节日里一起舞蹈,社交舞蹈是年轻男女选择配偶的社交性活动。如苗族“芦笙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布依族“六月六”等节日中所进行的舞蹈活动[2]。

三、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

1.舞蹈艺术是大众文化生活的先导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舞蹈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先导,例如三国时期的《白纻舞》、唐代的《惊鸿舞》等。而由于舞蹈又是来源于大众文化生活,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舞蹈,大众可以抒发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2.舞蹈艺术促进大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公共场合出现了许多文化活动,其中,舞蹈成为大众最为喜爱的一种,是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的关键。当前,集体舞蹈已成为了多数地区广场文化中的开场舞,能让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人与人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广场舞已遍布整个中国,在大众文化生活发展的过程中掀起高峰。

3.舞蹈艺术是对大众文化生活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舞蹈,由于地域差异,同类型的歌舞因民族的不同导致演绎风格不同,演绎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舞蹈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在传承古老的演绎形式并吸收当代的精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而在舞蹈传承的过程中,大众文化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不管形式怎样改变,内涵始终不变,这就是舞蹈艺术对大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3]。

4.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

在我国的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受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的喜爱。小朋友柔韧性好比较喜欢芭蕾舞;青年人喜欢快节奏的街舞,可以释放生活压力;而老年人大多喜欢健美操、扭秧歌这类舒缓的舞蹈。人们都因为长期坚持舞蹈训练,使压力得到释放,身体得到锻炼,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总之,在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使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舞蹈艺术在大众文化生活中不断普及和推广,让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相互沟通,拉近彼此关系。舞蹈在发展的同时,不断的与时代和社会相结合,更好的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推动了社会建设,提升了大众文化生活水平。此外,还能通过舞蹈增进地区之间、少数民族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社会的团结。

篇(4)

0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来看,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在手段和方式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文化部门对群众的兴趣爱好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根据群众的兴趣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活跃了社区气氛,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环境。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应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应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社区文化氛围,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社区?按《辞海》的解释,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所谓社区,就是由一群具有个性特征且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和谐共处的区域或团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集合文化现象,具有一些与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区域性。这是社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受到特定环境条件、居住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社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因素质爱好不同,会对社区文化活动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气。

(2)和谐性。社区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共同建设起来一种群体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社区成员所遵守的一种文化范示,体现出和谐性的特征。

(3)群众性。社区文化是地道的群众文化,群众是策划者、表演者,也是观众和裁判员,它是扎根于社区居民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身心能得到充分的愉悦,从而也对他们创造的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是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如果没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就是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当前的社区文化来说,先进性和群众性是其重要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狭义上讲,只有社区稳定了,社区群众和谐了,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才能和谐,整体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区文化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2)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在社区建设中,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保证社区文化是先进的,还要保证社区文化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保证社区文化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质量。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对社区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因为有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对社区文化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社区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看待。使社区文化能够成为广大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参与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性,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

3 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社区文化的先进性和亲和力,社区文化活动具备了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的特点,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能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方式,找到了丰富业务生活的方式,将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兴趣,还活跃了社区气氛,对社区群众和社区文化部门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使社区群众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并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社区群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区群众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

(3)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满足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群众的兴趣爱好,构建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发挥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生活品味[J].群文天地,2011(09).

[2] 黎雪萍.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社区和谐[J].科技信息,2011(17).

[3] 赵彩碧.成庄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实践[J].青春岁月,2011(12).

篇(5)

有一次,我和一名英国小伙伴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她觉得我像“Summer”。我比较疑惑,在询问过她之后,我发现我们对于夏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我的意识里,夏天是很热的,因此在中文的书籍中,我们常能看到“骄阳似火”这类词语用以形容夏天。但是在英国人的意识中,夏季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气温同中国的春天一样。因此,她称我为“Summer”是因为我给他一种美丽、温馨和可爱的感觉。我由此联想到,英国和中国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在翻译中又存在哪些文化差异呢?我们又如何应对呢?

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文化中,也是基本的构成部分,但地位又是至关重要的。翻译是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进行交流的手段,不仅是不同文化间情感交流的介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人认为翻译主要是一系列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其中包含着两国之间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承担着传播两国文化的责任,因此,在翻译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时,有必要充分掌握英美的文化内涵,才能进行精准的翻译,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地域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的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比如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洋的西面,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借……的东风”,意思就是与好事相伴,吹东风就代表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但是在英语中,刚好与汉语相反。英国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温暖宜人。因此,我们在翻译英国雪莱的《西风颂》“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y behind”时,可以翻译为“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东风则代表着刺骨和寒冷,比如对《biting east winds》的翻译,就为刺骨东风。我们可以看到,风在不同的语句中被翻译为西风或者是东风,而不是统一被翻译为“风”。因此,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才能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将真正的意义翻译出来。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的思维特征的反映,也是不同表达方式的反映。

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则文中常常含有意义丰富的抽象名词。比如,对“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的翻译,就是“痴情公子向美貌佳人跪下求婚,还不是一副最赏心悦目的画吗?”在这句英文中,“Love”和“Beauty”是两个意义很丰富的抽象词语,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被翻译为“爱向美丽下跪求婚”。而中国人喜欢具体,因此大多数词语都有它所代表的意象。

四、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是文化的沉淀,但是在翻译中厚重而不同的历史则是一个难题。在英语中,大多数典故来自于罗马、希腊神话或《圣经》,并且带有风格别致的民族色彩。比如英语中的“paint the lily”,在翻译中变成了“画蛇添足”。这是因为翻译者考虑到了这句话的文化背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是高贵美丽的象征,这在《圣经》中的天使报喜图中就有表现。所以,在百合花上涂抹就是对原来洁净素雅的破坏,明显是多此一举。在汉语中,“画蛇添足”就是用以表达为本身就没有脚的蛇画上脚,显得多此一举。因此,对英语的翻译还要考虑到其历史典故的来源和背景,才能表达出传神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五、翻译中应对英美文化差异的策略

考虑到中西文化多个方面上的差异,作为我们英语学习者在平时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不仅要加强对汉语的语法结构、句式的学习,还要加强与英语的语言结构、语言体系、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不同文化下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巧妙运用到翻译工作中。

除此之外,应该多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在翻译历史文化典故时产生清晰的方向。不能机械的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比如在翻译英语的典故时,可以借用等值的典故,也就是说,当两者在意义和风格上比较相似时,可以采取汉语的习惯。比如将“walls have ears”.翻译为“隔墙有耳”。但是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当时这个语境下的情感色彩。

总之,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因此文化和翻译有密切的联系。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在价值标准、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存在着特定的文化气息。这为两种语言的互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翻译中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翻译中所发生的信息流失现象。

篇(6)

一、引言

翻译过程包含着对源文化的解读、理解和表达,起始于对源文化的认真解读。只有在充分解读和正确理解源文化的基础上,译者才能实现翻译目标,也就是用目的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译例分析

1.我们经常会看到“炒鱿鱼”这个词语。如果在实现由中文向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在没有理解该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真实含义的情况下,就将其译为其原本字面的意思“cook the squid”,那么目的语的读者将会作何理解呢?他们会将之理解成一个炒菜的过程,而该词在中国文化中类似于“get fired”。这就是译者没有在认真解读文化传统的情况下,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的一个很可笑的例子。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我国反映物候的一个节气,按其字面的意思,这时气候温和,草木现青,桃红柳绿,春光明媚,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同时“清明”带有浓厚的民族风俗特点,是中国人祭奠祖先和缅怀过世亲人的日子。

作者在该诗的第一句向我们叙述了当天的天气:细雨纷纷,营造出一个让人很抑郁的气氛。第二句作者提到了“欲断魂”,更是抒发了他此时的心情:凄迷纷乱,直至欲断魂。到这里为止,我们可以看出该诗所指的清明应该是中国传统的缅怀亲人的时节,而不是指节气。那么,译者的翻译过程,就必须首先解读到这个信息,然后才能实现对该诗更为正确的翻译。大家可以看看在不同的报刊和网站的两个翻译实例。

Version I:

It drizzles and drizzles on pure and bright day,

I feel heavy at heart, a wayfarer on my journey.

Version II:

It drizzles and drizzles on All Souls Festival Day.

I feel heavy at heart, a wayfarer on my journey.

译例1中,译者根据字面的意思将清明译为“pure and bright day”,那么外国的读者就会有疑问,在这样一个晴朗的万里无云的天气下,怎么就细雨纷纷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就是一个失败的翻译。译者没有真正理解该诗首句的真实含义,只简单地根据字面的意思,进行字句的简单转换,造成笑话。

译例2中,译者将“清明”译为“All Souls Festival Day”。这就在目的语中较好地转换了源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比较准确地重现了“清明”二字的意义。译者将清明的思念先人、缅怀亲人的意思译了出来,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基本明白该诗的意境和作者当时的真实心情。

3.在《凤凰周刊》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一边务农,一边研读中国古代哲学,元曲及明清小说,并为报刊撰稿赚取生活费。编辑们对我的英文风格感到惊讶和新鲜,报社来信赞美我如“天使般的行文”。我深知那是因为“起承转合”的中文写作玄机启发了我的思维,璀璨的中国文化给了我享用不尽的灵感。

Version I:

While farming,I studie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Yuanqu,and novels and stori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 also wrote articles for the newspapers and journals,to make some extra money. The editors thought highly of my angel-like writing.I know that I had benefited from the techniques of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writing,and the brilliant Chinese culture had enlightened me with inexhaustible inspirations.

Version II:

While farming,I studie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Yuanqu,and novels and stori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 also wrote articles for newspapers and journals,to make some extra money.The editors thought highly of the style, saying that the style of the discourse was like an angel flying. I know that I had benefited from the techniques of Chinese classical writing,i.e. the four steps: introduction, elucidation,transition and conclusion,and the brilliant Chinese culture had enlightened me with inexhaustible inspirations.

原文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谈论汉语和中国文化所给予他的文化上的滋润和对其写作的帮助,那么译者就应该从原文作者的身份出发进行解读,挖掘其背后真实的涵义,否则就会导致译文的肤浅和空洞。在以上两个版本的译文比较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第二种翻译能真正地从原文作者的角度理解“天使般的行文”和“起承转合”的确切含义。

4.我们可以再看一下这首诗,并比较一下不同的译者对该诗某些词句的不同解读。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Version I: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si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Bynner)

Version II: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XYC)

我们可以先简单分析一下该诗的真实涵义。该诗描述的是一位对戍边的丈夫的思念。在睡梦中,这名可以梦到辽西,即丈夫的驻地,去陪伴她的夫君。因此,黄莺的叫声会打扰到她的睡眠,并使她无法到梦中去陪伴她的丈夫。

我们比较一下该文的两个翻译版本,注意到一个细节,对于辽西一词的翻译是两个版本的显著区别:在第一个版本中,译者将其翻译成Liao-hsi。也就是说Bynner将原诗中的“辽西”一词用字面的意思,在目的语中表达了出来。而在第二个版本中,译者将“辽西”一词译作了the frontier。从表面上看,第一个译者比较忠实原作的字面:辽西是我国的一个地理名词,所以作者将之也译作了一个地理名词。而第二个译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辽西的真正涵义表达了出来。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翻译的译本,真正的读者是目的语的持有者。如果将该词仅仅当成一个地理名词译出来,他们就能明白和了解吗?也许Bynner在译这个古诗时,没有真正进行文化的解读,没有真正体会辽西在这首诗,在这位望夫早归的心中真正的涵义。那是一个战场,是一个随时会丧命的地方,因此这位在盼望之余,更多了几分牵挂和对丈夫的安全的担心。而第二个译者,在对这首诗歌的文化背景充分了解和解读的基础上,对该词的翻译做出了在我们看来,更为合适的解释。“the frontier”更加深刻地标明了担心的理由。

5.我们还可以看看以英文为原语向目的语为中文的翻译过程。电影“The First Blood ”被译为“第一滴血”。在英语向汉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其字面意思将这个词组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转换。可是在以中文为目的语的中国人中,除了能够感觉到这个中文译名有一点酷以外,并没有了解到该词背后所蕴含的真实的文化涵义。我们在充分了解美国文化和这部影片的真实内容之后,就会明白该词真正合适和妥当的译法。这个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据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该翻译过程中的对文化解读的缺失,使得我们没有真正地从这个电影的名字中得到更多的关于这个影片的真正内容。

6.短语a bridal 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都知道它是指a party given by a bride’s friends at which they give her suitable gifts,意即新娘举行的送礼派对。我们如果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认真地解读它的文化背景,了解其真实的涵义,就不会这样错误地翻译。

7.英语love with my heart(用我的心爱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它有不同的说法: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别译成“用我的肝脏爱你”,“用我的胃爱你”,就会让目的语的持有者不知所云,这种字面的译法也会成为笑话。

三、结语

翻译过程不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解读的过程。一个真正的翻译者的翻译过程是建立在对源文化的充分理解之上的,没有对文化的深刻解读,就不能正确地翻译。

参考文献:

[1]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3).

[2]陈刚.二次解读:不可或缺的翻译过程[J].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4).

[3]居祖纯.高级汉英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rev.ed. London:Routledge.1991.

[5]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6]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Routledge,2001.

[7]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Steiner,Geoge. After Babel. (third edition)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5).1998.

[9]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0]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5.

[1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篇(7)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97-01

古今中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对于这些意境迥然、个性鲜明的乐曲的感受与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基础。这是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在其二度创作――演奏中的具体体现,也是钢琴弹奏者供以阐译作品、揭示内涵的基本依据。

一、钢琴演奏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

钢琴演奏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以发掘隐藏在乐谱字里行间的内容,探求到艺术的真谛。从演奏者对作品的演绎中,能看出高修养高气质的必定要远远优于文化底蕴欠缺的人。

钢琴演奏者的成长需要有三根支柱,一是专业,二是音乐理论,三是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应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根基础上。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深厚的底蕴,他们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如果人的钢琴演奏没有建立在文化素质上的深厚底蕴,就无法对付更有思想、更富哲理、更有深刻内容、更富内涵的作品。

表现音乐需要广博的修养,以及文化知识、艺术功力和生活积累。艺术与音乐之间是息息相通、互相促进的,只有综和素质提高了,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追求音乐。多了解熟悉美术、舞蹈、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多种姊妹艺术,并逐渐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拥有充分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作品的音乐内容,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傅聪先生的演奏透露着一种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他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有着广博的知识,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使他对音乐能从整个艺术的意境,而不限于音乐的意境去体会。音乐是以感悟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这个形式内部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部音乐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它同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演奏者对生活没有相应的深刻的感受和见解以及良好的素养,就很难真正领会创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内容。

钢琴演奏属于文化的范畴,如果缺乏深层的文化修养,那么他的演奏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技巧再高,也无法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作品深层的文化内涵,无法真正从灵魂上打动听众。

演奏者要多阅读文学作品,如阅读我国古代和现代诗词这种充满韵律感的语言文学,它是加强文学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诗中洋溢着的韵律性使人置身于一种形神兼备、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良好的修养有助于演奏者对作品的音乐精神把握得更准确,使钢琴音乐的二度创作更加完善。

被誉为歌剧天才的作曲家瓦格纳,他的成就与他从小酷爱阅读希腊悲剧和德国文学作品有关;指挥家阿巴多也十分重视文学根底,他认为要想真正了解的作品就必须阅读德国和奥地利文学,必须了解克莱斯的作品和席勒的诗。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于音乐的表现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要加强音乐修养并向其它姊妹艺术学科学习

首先,要熟悉各类钢琴作品。

演奏者要掌握不同类型的作品,这是最基本的音乐修养。通过“泛弹”,扩大曲目量,开拓视野;同时重点选择一些曲目进行“精弹”,以掌握作品的精髓。

其次,要了解音乐史知识。

了解音乐史知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也是钢琴演奏者不可或缺的音乐修养。

演奏者在演奏一部作品叶,要了解与之想关的知识,诸如作曲家的生平、作曲家创作作品时的社会背景。作曲家的艺术观等等,只有熟悉了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后,才能对作品有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风格当然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位作曲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第三,要掌握作品的表现形式。

掌握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演奏者最切身的修养。钢琴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可以理解为我们具体感知的音乐语言及由音乐语言构成的音乐结构。

音乐语言是音乐的传递手段。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旋律、节奏、和声以及音色、力度等等,它们既是独立的存在体,又表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而音乐结构是由音乐语言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体现出多样性的统一,从而有力地为音乐内容服务。在弹奏作品时,首先要有计划地对音乐结构要素中的乐句、乐段和乐章进行分析,达到构思的完整性。演奏者要从全局着眼,若只追求某个部分的精致而忽视整体的结构感,就会使音乐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

第四,要广涉其他音乐门类。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修养,不能局限于钢琴,还要涉猎到其他音乐门类。应多听听各种音乐会,比如,多听小提琴独奏,体验旋律连贯性和歌唱性;多聆听弦乐四重奏,感知声音的层次感;多欣赏交响乐,感受多种器乐组合时所产生的音响效果。

第五,要学习其他姊妹艺术学科。

音乐是一种语言,演奏者必须首先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讲话,要想摆脱弹琴的匠人,而成为一个真正的钢琴演奏者,必须学习其他姐妹艺术,在综合艺术水平上提高自己。在钢琴演奏中,和它联系最刚广泛,最直接的便是诗意和画面,也就是意境――通过音乐旋律构成的诗与画相和谐的意境。钢琴演奏者应该会演奏诗,会演奏音乐化的莎士比亚的剧本,应该会用音乐来描绘人世间的各种图画。

因此,钢琴演奏者,要一手伸向中国古典,一手伸向西洋,而且要两手伸得越长越好,眼睛看得越多越好。要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戏剧、电影、绘画,包括雕塑,涉猎的内容要广泛而又深厚,使自己钢琴演奏的艺术之路,既有相当的深度,又要有相当大的广度,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钢琴演奏者。

总之,音乐是与其他姐妹艺术相通的,钢琴演奏也是如此,必须从其他艺术土壤中广泛吸收丰富的营养,才能使自己钢琴演奏的艺术之花更加芬芳动人,耐人回味。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大量建筑奇迹,这些奇迹都是人类历史智慧的集中表达和反映,更为主要的是,通过这样奇迹建筑可以充分反映当时的艺术文化的水平和建筑设计者的设计品味。具体的世界著名建筑有:哥特式建筑,中国的徽民居建筑等等,他们都可以可以充分反映一个时代的艺术文化气息。而对这些建筑设计的进行科学分析和探究,其根源就是艺术文化在其建筑设计中占据了最为根本性的地位,是艺术文化决定了建筑设计的特点。人们通过不同时代的艺术文化有机的交融与其所处时代的建筑设计当中,其最终目的是希望把当时时代所反映的艺术文化能通过建筑这个特定的载体更好的传承下去。

一、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概念分析

1、建筑设计的含义。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所谓设计就是通过某种绘画或者概念的方式进行特定的思想表达,一战以后,德国著名设计学者才正式把设计一词定义到某些特定的课程当中,其中比较有名的课程就是金属设计、桥梁设计。其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把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具有艺术性和价值性的思维实践活动,更需要的是把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对象的实用性也纳入其中。这样就让设计更名副其实。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与经济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把建筑设计从一个理论过程转化为实践价值。

2、艺术文化的含义。一般来说,艺术其本质是一种情感活动,所以艺术文化就是一种情感文化,艺术作为一种价值性的文化,其最终的目的是在在于提高整个生命的质量。具体可以理解为,只有真正懂得和领悟到美,人才能够更好的去提升自己的意境与思维情操。所有,对于艺术文化的陶冶相对而言则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是音乐、可以是舞蹈、也可以是其他。因此可以说,艺术文化正是通过提高人的感受美的能力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品行和修为。从而更好的进化和完善自己。因此,无论是在什么年代亦或者是什么特定的历史时期。只要是把当时特定的艺术文化充分融汇于建筑设计过程中,就会使整个建筑设计显得及其富有内涵和品味,可以说,正是由于艺术文化的价值魅力,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与创造活力,由此可见,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是如此之大。

二、艺术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1、一时期。也就是早期,当时的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具体反映的是当时特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当然,跟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建筑设计并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当时生活所需的角度出发,因此可以说,一时期的建筑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实用价值性,而对美的靠产则几乎是没有涉及到的。具体来说,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文化几乎都可以在教堂建筑上找到,当时教堂建筑所使用的各种彩图绘画以及神像的雕刻,都是对当时艺术文化的具体充分的反映。这个时期的建筑设计和艺术文化之间应该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交融,相会反映。共同反映着当时时代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气息。

2、二时期。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时期。这是一个相比较而言比较特殊的时期,也是整个建筑设计比较繁荣的时期,更是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比较完美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工业生产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更是将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的交融推到了顶峰,在19世纪,出现一种叫做工艺美术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最主要的设计标准就是要求展现出美与技术充分相结合。在这个时代,当时的建筑设计师正在努力试图将具体的形体艺术文化去代替传统化的古典装饰。因此,在当时新艺术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不同的建筑设计大师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艺术建筑美感。之后就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机器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强调几个图形的方式对当时的建筑设计进行美的勾划和描绘。这个时候已经在建筑设计上发生一个本质的变化,那就是开始把建筑设计主要目标转化到对社会时代的需求上,这就充分奠定了现代建筑设计工业的基础。艺术文化的变革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时代所赋予的建筑设计的认识和要求。

3、三时期。也就是在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的艺术文化对建筑的设计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美学的观念,这个时候的建筑设计大师们开始将建筑设计的形式与其内涵慢慢的分离出来。逐渐建立起一种艺术文化建筑的新美学形式。当然在这个时期,现代绘画艺术的成熟以及发展给新建筑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展现平台,与此同时,新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为现代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践基础。就在这新建筑形式与现代艺术文化充分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很多实用性很强大的几何建筑物。这样新艺术文化的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科学结合,不仅仅是给建筑史,也对艺术文化史带来巨大的冲击,会形成一股很强的推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准确来说,艺术文化其本质是一个具有多文化角度的综合,从根本的角度拉说,建筑设计的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解决特定时代下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组,充分将建筑的实用性和美学充分结合,这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开始逐渐分离开来,渐渐的形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但无论怎么变化与发展,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在本质上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学科文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又使得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建筑设计不仅仅充分包含和孕育着强大的艺术文化的魅力,二者之间可以说相互交融,深深相惜,在实际生活中的相关建筑设计你就可以发现,每一个建筑设计都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文化的美去勾划和设计的。因此可以说,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展示了艺术文化的创造和丰富想象,反过来,艺术文化又对建设设计有着骨子里的影响。可以说,艺术文化对整个建筑设计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深层的,整体的。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才创造出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才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四、总结

通过以上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的科学分析与探讨。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艺术文化与建筑设计其本质就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艺术文化的充分发展给建筑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艺术文化是建筑设计的思想根源和土壤基础。同时建筑设计又把艺术文化从理论展现到现实实践中,我们不可以忽略其中任何一方的力量,只要把艺术文化有建筑设计真正科学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创造出属于时代特殊的伟大建筑设计,才能真正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篇(9)

在化学教学中,我常启发、调动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期盼学生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渴望学生能互相交流、合作探讨、互帮互学。但这种期望往往被学生沉默不语、随声附和、低头躲避,这充分反映出当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薄弱。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的内心便产生了失望。我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此类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不会提问

学生经常把碰到的问题当拦路虎,以解决问题为最大快事,而很少从生活实际或学习中自己提出疑惑。学生想当然地认为问题是教师、专家或教材上给的,自己的任务就是解决它们,很少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意识开始的。

2.不敢提问

我国中小学生有了疑惑而不问的情况也很普遍。学生内心的疑问往往是一闪而过的,在解题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学生要么顾不上把内心的疑问提出来,要么潜意识地认为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要么对向别人请教问题心存疑虑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把问题压在心底而不是明确提出来。

3.提问水平不高

我国学生即使有时会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但提出的大多是呈现型问题,而很少是发现型或创造型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多指向学科领域,常常是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解决途径

1.转变教师的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现在的学生了解知识的渠道很多,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答不出来,有时也是很正常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敢给教师说,想与教师说,要与教师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启发诱导为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答案。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日益被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日趋严重的现象,绝大多数与化学有关。化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知识点,紧密结合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其治理预防的措施,让学生深感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引用一些与化学现象有关的成语,这样既可以恰当的引入题目,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如在讲“燃烧与灭火”时引入“釜底抽薪”等,由此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来理解灭火。

3.建立积极的课堂评价体系

篇(10)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英语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学习,养成“跨文化”意识。在实用英语过程中,要养成英语文化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一、文化意识

社会规则、社会价值观、信念等一起构成文化意识。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者能够对显著地文化元素进行了解;第二层次,经过文化的交往,发现文化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距;第三层次,经过对文化的深入理解,能够理解一些微妙又有意义的文化特性;第四层次,通过对文化多方面体验,能够从外语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外语文化的角度有所思所感。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习的目标为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能力;此外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通过英语文化的学习,应能够对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异同有敏感性,同时在使用外语过程中能形成对语言文化调整的自觉性。

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是指通过对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养成使用目标语时的自觉调整语言规律和语言理解的习惯。“跨文化意识”可以看成是对个人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的个人独特文化对人的行为和表现产生重要影响。跨文化意识培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好英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缺乏跨文化意识会对语言的理解产生较大阻碍,对英语的学习不仅仅要对每一个单词进行正确的理解,也要对语法结构进行把握,还要对文化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英语文章的意思。比如,“Amy can be relied on; s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很容易翻译成埃米是可靠的,她既不吃鱼又玩游戏,这中翻译结果显然不正确,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埃米是忠实可靠的。” to eat no fish”是一个英国的典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时期,基督教徒以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星期五吃鱼的习俗来表示对政府的忠诚。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文化的障碍直接造成学生对英语理解的障碍。

三、高中英语学习中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一)教师缺乏对文化意识的重视

英文文化知识涉及到宗教、政治、礼仪、习俗、伦理等诸多社会方方面面,经过长期约定俗成的积淀而成。英语老师应通过自己扎实的自身素养,来适应跨文化交流。现在很大一部分老师不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沿用过去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导致老师本本就缺少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

(二)课堂文化教学活动较少

课堂学习是在校学生文化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老师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直接影响着学生英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习惯的养成。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缺少文化教学。老师课堂的一举一动都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缺少对文化的对比,从而难以获得一种跨文化的敏感性。课堂的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方式,学生进行语言交流,锻炼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

(三)英语学习缺少文化环境

课堂时间短暂,需要老师为学生创造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体会文化的异同。很多老师在进行教学引导过程中不重视对第二课堂的引导,观看英文节目和英文文化节目很少。

四、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重视对文化的渗透,用好教材

随着我国对文化因素的越来越重视,英语教材大都配有同步阅读理解和表达类书籍,涉及到英语国家各式各样的文化生活,历史、宗教、政治、日常生活、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足够的文化素养完成教学任务。

英语教师需要从教材入手,对文化要素进行解读,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英文词汇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大量文化,英语中很多词汇来自神话、传说、寓言等,比如the cat's paw意思是猫爪子,用来比与被别人利用却毫不知情的人。在英语语法中也可以了解文化,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示疑问,而是一种礼貌的请求。

(二)重视文化环境的营造

仅仅在课堂进行英语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收听英文电视节目等了解英文文化,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湖区时代人文、社会信息,通过学生进行英文交流来让学生体会英语文化。

(三)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宽知识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支持、引导学生阅读英文书籍,多种题材文章的阅读,并督促学生认真做好P记,给学生提供交流心得体会的机会,提高学生跨文化的自觉性。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积累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影视节目、学习英语教学网站、多媒体英语教学光盘、英语报刊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活。校园英语广播和英语角等形式也可以营造非常好的语言氛围。

参考文献:

[1]展素贤,刘莹雪.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79-84.

篇(11)

在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比拼旅游业服务者的职业素养、客户关系的处理、职业形象设计、行业礼貌语言运用等礼仪方面成为了主流,本文提出切实有效的旅游礼仪的基本原则,为我国礼仪不断融入到旅游服务中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礼仪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近年来旅游企业的不断完善,旅游设施等硬件设备已经趋于完美。所以现阶段旅游国家基本都是在旅游服务与质量等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而旅游礼仪是旅游服务的灵魂,好的礼仪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国家的精神风貌。著名的希尔顿饭店就是靠微笑服务的礼仪管理让客户感受到上帝式的待遇。由此可见旅游人员的礼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要素之一。

1.旅游服务者的礼仪形象可以反映旅游国家形象

旅游业的兴衰与旅游国家是分不开的,旅游业是国家的窗口行业。旅游者大部分来自五湖四海,都是短期的了解某一地区,所以对于此国家地区的印象基本上是从旅游服务者的礼仪形象进行评判。由此可见旅游服务这的礼仪形象可以反映旅游国家形象,不注意旅游服务者的礼仪修养的培训往往会对旅游国家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成功的礼仪形象会给旅游者带来美的享受

旅游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欣赏美的活动。所以旅游不能离开审美活动,旅游涉及到审美的所有领域,一切的形态。旅游者就是想通过旅游探寻各种事物的美感,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而旅游者不但将自然景观作为审美客体,也将旅游礼仪作为审美的一部分。相对于旅游景观来说,旅游礼仪可以通过旅游工作者的行为举止当中动态的体现。旅游服务人员具有礼仪的微笑、风度、打扮、语言的运用不仅仅能够带动起游客对自然的赞叹,也可以唤醒游客内心深处的情感力量,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意境。由此可见,旅游礼仪能够达到强化旅游者的审美感受,是旅游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3.旅游礼仪的好坏决定旅游服务纠纷是否能够有效解决

由于旅游涉及到了游客的衣食住行,让所有的游客都达到满意是不可能的,所以旅游服务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好旅游服务的纠纷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论旅游纠纷的原因,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如果保持礼仪大国的形象,有理有据,不予任何旅游者争吵是必要的。如果旅游纠纷责任在于我方,必须要求旅游服务人员进行认真的道歉,做好处理问题的姿态。如果责任在于游客,应当保持应有的大方得体,做到耐心倾听游客的诉求,礼貌的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和蔼与风度永远会打动游客。无谓的争吵只能是的旅游矛盾激化,违背了旅游服务之上的宗旨。礼仪修养可以有效的弥补。

二、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特点研究

1.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具有物质性

这里的物质性值得实在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硬件设备。物质是旅游礼仪的基础,是让客户满意的最基本的要素,有了良好的物质保证才能发挥出礼仪的优势。旅游的物质包括了在旅游安排中的产品质量与数量、规格与程序。所以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也要有过硬的物质保障,业务知识与服务技巧等多方面的支持。

2.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更具有精神性

礼仪是旅游服务的软实力,是旅游服务的灵魂所在。服务质量主要靠的是礼仪修养的体现。旅游中的礼仪包括了服务客户的意识、处理事务的态度、效率、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等多种方面。

3.基于礼仪的旅游服务具有直接性

旅游服务直接面对的就是旅客,在服务的过程中旅游工作人员的礼仪姿态、行动修养等都是直接的展现在服务对象面前的。旅游者能够凭借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多种渠道感受到,有时是决定游客对本次旅游的基本认识。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礼仪不周、言行过失等就会为旅客带来不良的印象。

三、旅游礼仪在旅游服务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以上对礼仪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分析,可以看到礼仪是旅游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旅游礼仪在旅游服务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真诚原则

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各有不一。而礼仪是最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真诚待人的服务宗旨,会打动每一位游客。利用旅游服务者的微笑与得体的举止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任何虚情假意,矫揉造作都会影响游客的兴致,使得对旅游地区甚至国家产生厌恶。旅游公司在违背了礼仪美学的同时,也失去了稳定的客源。

2.一致性原则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应当本着接待礼仪一致性的原则。对于所有的游客都能够一视同仁。礼宾的所有过程都能够保持同样的优质水准。无论是接待内宾或者外宾,游客的身份有何种差异,旅游服务这都要保持满腔的热情,带着平常心接待每一位客人。不能凭借游客的着装等因素分别的对待,本着游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真诚的有礼貌的对待每一位游客。保持较高的服务水准,不能够出现前松后紧的错误做法。应当以周到的礼节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走。

3.主动性原则

在旅游接待客户的过程中,礼仪行为应当积极主动面带微笑,接待过程中展现我国独特的利益风采。旅游服务人员要做到以下四点。即眼勤:要对游客的需求与困难及时的发觉,眼观六路。对客户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等准确的判断客户是否满意服务。对于合理的要求应当及时的满足;嘴勤:要对游客的各种问题进行回答,及时的询问游客的需求。在景点主动地介绍历史文明,对于游客的询问应当耐心的讲解;手勤、腿勤:指的是旅游工作人员应当利用实际行动帮助客人所遇到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旅游业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接待国际旅客的数目将会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为我国旅游业创造了天然的财富,但是要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还要在旅游服务中重视旅游礼仪,从而提高我国旅游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