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土木工程的性质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土木工程的性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土木工程的性质

篇(1)

中图分类号:S96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是我国国家建设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急剧增大。同时,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也不再局限于常规化的地面施工。越来越多的高楼、地下隧道、地铁等要求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扩展到高空、地下、水中等复杂的作业环境中去,给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材料、全新的技术,使土木工程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这也是挑战。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施工项目的管理方法仍然比较落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革新已经迫在眉睫。所以,管理者应正确面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树立全局意识,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加强监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这对于促进我国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一、施工项目管理及其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施工项目进行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实现按期、优质、安全、低耗的项目管理目标。施工项目管理的具体特点:一是施工项目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业主或监理单位涉及到施工阶段的管理仍属建设项目管理。二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施工项目。由于施工项目的多样性、固定性及庞大性特点,使施工项目的生产活动与市场交易活动交叉在一起,买卖双方都投入生产管理,从而,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是其他生产管理所不能比拟的

二、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缺乏法律意识合同管理失控

由于大部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还不够强,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签订下一些“不平等条款”。在签订合同之后,有些企业为了弥补“不平等条款”带来的损失,不惜以损害工程质量为代价。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涉及到大量建筑材料,一种建筑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不完善的合同造成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方为谋利益、忽视质量,也使得近些年来我国建筑方面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同时,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缺乏专业人员对合同进行管理,这就造成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同时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总而言之,大部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在开工前缺乏设计与规划,缺乏完善的合同的支撑,这就给后期的建设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缺乏全面的工程监理

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只注重由工人按时完成既定的任务,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监理,使得工程质量大打折扣。虽然有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设有专门的监理人员,但是这些监理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经验,缺乏相关专业素养,法律意识以及合同意识相当淡薄,根本无法承担起工程监理这样的重任。

(三)投标管理不规范

建设资金不能有效地运用到项目中去由于工程造价越来越低,施工企业为维持生计需要从项目抽取一定的资金,有的施工企业管理粗放,缺乏对项目的制造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的正确分析,有的根本不知道现场该用多少钱才能把质量优良的工程建造起来,不管项目“肥瘦”都砍一刀,把有限的建设资金抽回企业本部,由此造成了工程资金缺口大,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施工。

(四)科技含量低工程质量差

目前大部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技术,缺乏高科技含量的技术使得一些工程建设效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工期。同时,缺乏创新在当今社会是致命的缺陷,这就使得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品质受到极大的限制。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样重要的问题,是工程的核心所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砖砌体纵横墙不同步砌筑;钢筋漏放,或钢筋长度不够;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不合理;钢筋成形绑扎不正确等。我国近几年不断增长的建筑安全事故反映了我国一些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完成质量极差,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解决方法

(一)加强新材料的研发及使用加强新材料的研发力度,不但要增加建筑材料的品种,更要改善传统材料的性能。例如,粘土发展为非牯土制品、粘土实心砖发展为空心砖;增加混凝土硬度、强度,使其更环保节能;提高钢材的强度,增加其韧性。新材料的应用必然会提高我国建筑的质最、美观性、舒适性,提高我国建筑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强化计算机在十木工程领域中的运用是必然趋势,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加速建筑业的大力发展。加强计算机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包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图,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加强计算机在材料检测中的运用,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增加环境效益;运用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对施工过程中的人、财、物实现计算机实时监控管理,保证信息畅通。

(三)创新管理技术,转变运营方式改变以往以手工操作为丰的生产方式运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实现机械化建设。采用股份制形式,实现公司化、集团化运作,实现规模化效应,并且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小结

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和隐患,提出了施工质量全过程控制的理念,阐述了施工质量控制的阶段和措施,对指导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本文从施工安全角度来选择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即建设项目中针对于安全问题的关键人员来着手,提取的关键岗位如下:(1)业主方:业主方工程师;(2)施工方:项目经理、工程师、安全员、工长、电工、机械操作工;(3)设计方:设计工程师;(4)监理单位:总监代表、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2、P-P 网络构建的思路

(3)求出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强度比例。例如,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或者请教的所有岗位上的人员所得出的平均加权值综合为33.75,其中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与其沟通交流的频率平均加权值为4,则项目经理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的频率占所有与业主方工程师沟通交流总频率的比例就是4/33.75=0.12。依次类推计算出矩阵中其他数值。

图1 建筑施工安全知识主体网络图

整体网密度反映的是网络对于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态度等所产生的影响。它表示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整体网的整体性能及产生的效益。假设整体网中所有行动者总数为 n,那么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最多的关系数为 n( n-1)/ 2, 而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假设为 m,则整体网密度= ,该关系矩阵所形成的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为0.0881。该网络中的特征向量值分布中,代号为1的节点特征向量中心度最高1.102,其余10各节点的特征向量值跟1号节点的差值很大。我们发现1号节点是业主方工程师,在国内建筑业中,业主方对于工程项目具有直接决定性的作用,是工程项目的投资单位,业主方对于其所投资的工程项目具有绝对控制权力,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业主方对于安全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其他参与方对于安全问题的态度,其他参与单位在安全问题上的态度直接受制于业主方。业主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问题属于责任主体。业主代表和业主方工程师是业主方的窗口,直接代表业主方行使业主方的权力和义务。因此,业主方工程师具有在该网络中极度中心的位置是对于我国建筑行业各参与方关系的一种真实直接的反映。

4、改进建议

该网络整体网络密度为 0.0881,说明该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松散,联系不够紧密。我们从实际节点所代表的岗位角度来分析,能够发现,各参与方在本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频繁,而跨越组织的障碍,如何能够形成各组织中的人员之间无障碍的沟通交流的形式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寻求的方法。笔者建议充分发挥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负责人的中间纽带作用。各组织其实就相当于网络中的结构洞,结构洞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资本,在该网络中的结构洞直接代表着一种网络结构利益。可以通过发现各组织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进而促进这些关键节点同其他组织中的关键节点的沟通交流,促使结构洞之间形成一种桥接,从而能够使结构洞之间的信息得以转化和传播,产生通畅的信息流。

参考文献:

[1]张明丽.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预警研究[硕士论文].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李争力,杨岭,杨武. 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化流程设计[J]. 江苏建筑,2010

篇(3)

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至今仍采用“双肩挑”的教学模式,即一名教师既要完成理论教学,也要完成课程对应的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一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效率快速提升,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及学生共213人(专业教师6名,实验室管理员2名,学生205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的有效问卷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实验教学中心缺少专职的实验教师;实验教学内容落后;硬件设施利用率不高.调查内容见表1.分析表1数据可以得出,学生对配置专职实验教师的迫切需要与未配置实验教师的现状存在矛盾;未配置实验教师的现状与专职实验教师重要性存在矛盾;学生对专职实验教师的迫切需求与专职实验教师的重要性成正相关,且相关度很高.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以及满足实验教学需求,配置合格的专职实验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2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特点

2.1类型杂,内容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已发展出许多分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分为建筑工程方向和道路桥梁工程方向.虽然与其他大学同学科比较,大学所涉及的专业方向较少,但是不同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就很多,如“土力学”教学中便涉及土的物理指标试验、直接剪切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土的压缩性试验等.实验类型杂,实验内容多,使得任课教师对日常的教学任务感到力不从心.

2.2周期长

土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实验,其实验周期长.如土木工程材料中的水泥胶砂试件和混凝土试块,从成型、养护到最终试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这些实验项目需要在经过3d、7d、28d的养护龄期后测其强度,才能判定水泥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周期长的实验教学,加上大学现有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师原有的教学任务和实验教学任务变得更加繁重.

2.3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

对于学生而言,土木工程实验课程并不是看看实验指导书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如“土木工程测量”中对经纬仪的技术操作过程中,便涉及对中、整平、瞄准、读数等步骤,其中对于经纬仪的对中与整平,需要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测量工作.由此可见,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中涉及的相关实验课程,学生必须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之下反复进行,才能掌握实验步骤、内容以及实验原理,这便对实验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实验仪器操作复杂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仪器操作复杂,要求授课教师熟练掌握仪器的各种使用方法.如“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所涉及的仪器就有7类,其中对手持应变仪、静态电阻应变仪、读数显微镜等仪器的操作都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求实验教师对仪器的各种使用方法及元器件的应用都要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更高效有序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3专职实验教师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专职实验教师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负责实验课程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准备、使用相关设备和仪器,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及设备维护,同时协助制定实验室日常管理章程,提供实验室建设完善的相关建议,参与实验室新设备开发、测试和构建,配合和参与理论教学团队的工作[6].鉴于实验教师的工作内容,专职实验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3.1实验教师的配置对于教学任务的影响

(1)兼职理论教师,即以实验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任课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贯通,但是兼职理论教师因其自身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关创新,依托课本进行相关实验,使实验内容过于陈旧、老化,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学习兴趣降低.(2)专职实验教师相比于兼职理论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能够与地区环境、文化特点对课本所涉及的相关实验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创新,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地区工作.另一方面,专职实验教师可以根据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添加、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师通过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宽校外实践渠道,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其更快地胜任公司工作任务提供可能.专业实验教师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大学现有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土木工程教学内容趋于多元化,为地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基础应用型工科人才,使日常教学更接近地区社会需求.

3.2专职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实验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学生实验的方法,培养训练学生正确操作、认真观察、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7].实验教师的日常教学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在处理日常学习及日后工作时对待问题的态度、认识事物本质、处理事情的方法,对学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3配置专职实验教师的影响

专职实验教师的配置将改变以往实验室教师组成结构单一的现状,使其向多层次的实验教师结构发展,这一结构框架的建立,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立提供可能.基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师配置现状、实验自身特点及专职实验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为使实验教学任务高效完成,配置专职的实验教师对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是尤为重要且需迫切解决的.

4培养专职实验教师的手段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实验教学,让专职实验教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终身教育将是一个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优秀实验教师进行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目标、有进度的培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常见的进修方式主要有业余进修、在职进修、脱产进修、随班听课4种形式[8G9].

4.1提高学历、学位为目的的进修方式

对于大学留校生以及毕业于“211工程”或“985工程”等国内知名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应采用“业余进修”或“在职进修”的进修方式.合理安排他们前往各类大学或学院参加获取学历、学位的学习,可以增强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对教学大有裨益.二是通过在外学习可以增强与外界知名高校之间的交流,培养结束之后,回到工作岗位,进修教师能将最先进的、最前沿的专业科学成就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有利于实验教学快速、高效发展[10].

4.2培养紧缺实验教学人才

对于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的实验教师以及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工,应采取“脱产进修”和“随班听课”的进修方法.一是在短时间获得学校紧缺的实验教学人才,而且有利于培训实验室未来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二是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相比于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有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的培养更显重要,通过“随班听课”的进修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进修人员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而且还可以系统地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化,这对今后“因地制宜”的教学有很大帮助[11].

4.3有效利用校外资源

自治区教育厅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项目”,是将教师引入生产第一线,提高教师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环节.开展项目几年来,学院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自治区各单位进行学习和实践.但由于教师在培训时间段还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形式,没有达到根本的培训目的.以强化实验项目为目的的校外实践实战能力提升计划,可以通过考核和可行的措施来保障教师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最终学有所获,切实为教师掌握相关技能提供帮助.除了教师走出去的培养方式,还有将社会工作人员引进学校来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实验教师的相关经验.每年从内地到各行业开展工作的技术工作人员和干部有很多,他们到岗位上完成相关工作的同时仍然有余力通过座谈、指导等方式,将相关技术带入其他各行各业,包括学校的实验教学.具体到“一帮一带”的方式,即通过一名专家帮助一名教师掌握相关技能从而带动学科发展的方式,更有利于工作切实取得成效.

篇(4)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普遍应用于工民建行业中。混凝土具有价格低廉,原材料丰富,生产工艺成熟等特点,因而其使用量越来越大;同时其还具备强度等级高,抗压强度高,耐久性能好等优点,使其在土木工程,地热工程,造船业,机械工业,等领域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1]。然而,混凝土结构往往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设计考虑不周全及施工质量控制不合格等因素会产生裂缝,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最为普遍的现象。裂缝的存在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美观,甚至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耐久性,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裂缝的进一步开裂甚至将导致整体坍塌的重大事故。因此,本文对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实践,提出了混凝土裂缝开裂防治措施及相关处理办法,对有效控制混凝土开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混凝土裂缝的分类

在大量的工程建设实践以及近代科学关于混凝土强度的细观研究成果都表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材料的一种特性,但其有害程度是可控制的。因此,科学的对待裂缝问题是建立在对裂缝分类、研究的基础之上[2],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根据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结构性裂缝和分结构性裂缝。

1.结构性裂缝

结构性裂缝多是由于结构应力达到极限,造成承载力不足引起的,是结构破坏开始的特征,或是结构强度不足的征兆,其裂缝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原因如下[3]:

(一)设计原因引起的裂缝

1)楼板刚度不足:设计按多跨连续板进行配筋计算,侧重于满足结构安全,较少考虑混凝土收缩特性和温度变形等多种因素,楼板高跨比仅为L/33.6-L/35,其刚度较小对裂缝控制很不利。

2)楼板构造配筋设计不周:设计在支座处按常规配设负筋,在中部板面不配钢筋,当板面出现温度变形和混凝土收缩,因无构造钢筋约束,板面即出现裂缝。

3)楼板内布线不合理:由于水电施工图由各专业设计,实际施工中出现水电管交叉叠放,或由于设计考虑管内容线面积,部分预埋管径≥D25;且设计管线位置在楼板跨中,即在单层双向配筋处,楼板有效截面受到很大程度(15%-40%)削弱,成为楼板最易开裂的部位;当楼板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即出现沿管线表面呈直线状的裂缝。

4)从房屋的空间结构来看,剪力墙刚度大,约束了剪力墙间梁板的水平向自由变形,而梁刚度又较板刚度大,因各类因素引起的水平向收缩变形均集中到剪力墙间刚度最小的板上,造成这块板开裂。

5)膨胀剂的选用与掺量:设计未明确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只提出膨胀剂的品种和掺量范围,施工时按设计提供掺量进行配比施工,使混凝土的实际限制膨胀率不能达到最佳限制膨胀率。

(二)施工原因引起的裂缝

1)水电预埋管施工时在板内位置欠合理:管线位置过高时,极易在板面出现由混凝土硬化收缩产生的裂缝,也将在维修裂缝或室内装修时损坏管线;两根管线并行布置时,管线间距过小甚至并拢,更易因管线集中而产生裂缝。

2)空载养护期不足:从楼面混凝土浇完、收光到工程材料堆放,平均空载养护期仅为一天半,人为因素过早地震动、荷载造成楼板幼龄混凝土内部受损开裂。且施工中用塔吊吊运的钢管、钢筋等周转材料因受剪力墙钢筋影响多堆放在预埋管线部位。

(三)使用原因引起的裂缝

1)改变建筑物的使用条件引起的裂缝。

2)火灾等事故引起的裂缝。

3)由地震等偶然荷载引起的结构开裂。

2.非结构性裂缝

研究资料以及工程实践显示,在混凝土结构裂缝中非结构性裂缝占了绝大多数,约为80%,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4-5],以收缩裂缝为主导,工程中四种较常见的非结构性裂缝有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和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1)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是由湿度变化引起的,它占混凝土非结构性裂缝中的主要部分。混凝土是以水泥为主要胶结材料,以天然砂、石为骨料加水拌合,经过浇筑成型、凝结硬化形成的人工石材。在施工中,为保证其和易性,往往加入比水泥水化作用所需的水分多4-5倍的水。多出的这些水分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并在硬化过程中逐步蒸发,从而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大量毛细孔、空隙甚至孔洞,造成混凝土体积收缩。此外,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化作用和碳化作用也会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4]。

根据有关试验测定,混凝土最终收缩量约为0.04%~0.06%。可见,收缩是混凝土固有的物理特性,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大、水泥强度越高、骨料越少、环境温度越高、表面失水越大,则其收缩值越大,也越易产生收缩裂缝。

(2)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上质不匀、松软,或回填上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所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3)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行,裂缝沿着长边方向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这类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4)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2 裂缝的预防措施

2.1 收缩裂缝的预防

1)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低水化热的硅酸盐、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小混凝土体的内外温差。

2)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

3)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小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

4)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

5)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2 沉陷裂缝的预防

1)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

2)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

3)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

4)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

5)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2.3 温度裂缝的预防

对于温度引起的裂缝,增配构造钢筋可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尤其是薄壁结构。构造上配筋宜优先采用小直径钢筋、小间距布置,全截面构造配筋率不宜低于6.3%,一般可采用0.3%~0.5%。

1)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2)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1m3以下。

3)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

4)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5)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6)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高峰的出现时间。

7)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

2.4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通常的预防措施有:

1)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2)混凝土级配要良好;

3)混凝土浇注要振捣密实;

4)钢筋表层涂刷防腐涂料。

3 裂缝处理

3.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6-7]。

3.2 灌浆、嵌缝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3 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 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填充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做填充处理。

3.4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3.5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混凝土严重损坏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3.6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

3.7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

4 结语

裂缝是混凝土建筑物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裂缝产生原因非常复杂,其对混凝土建筑物的危害程度不一,严重的裂缝会危害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甚至将会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坍塌。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认真研究、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混凝土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阶段进行监控,从原材料、配合比、混凝土的拌制和运输,入模振捣、施工缝及后浇带的处理、养护等严格控制,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的工作。具体施工中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陈志源.土木工程材料[M].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J].施工技术,2002,7.

[4]张海峰.浅析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今日科苑,2008(04):20-24.

篇(5)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土木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

随着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队伍的持续壮大,其呈现出了质量事故机率不断升高的状况,给整体施工建设水平、经济效益带来了不良影响。鉴于土木工程范围较广,任务复杂这一情况,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有: 没有科学合理地实施全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优化和完善土木工程系统。这就导致一些土木工程企业无法根据工程建设需求导致较多因素无法得到良好控制。因此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施工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策略就显得非常关键,只有深入探析工程项目特点、总结实际情况,处理好成本、质量、工期等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土木工程综合质量水平,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

2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在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明确质量控制核心环节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完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以提高工程质量水平。为提升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水平,我们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工具,健全质量管理控制、测评体系。施工人员应依据管理施工工程框架、流程特征实施科学规划。同时,应联合施工、建设、承包单位、监理机构、业主方进行体系建设进行合作。且有必要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体系方案规划,针对各地地质条件特征、施工环境的不同,体现方案的可行性、适用性。另外,在施工前期交底阶段中,应针对施工机械的养护保管、材料采购储存、维护操作等实施优化安排,进而符合土木工程建设标准,为优化整体工程质量水平打下良好基础。质量控制体系为施工的有序进行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前提,以质量控制为平台,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效果,施工单位应当结合自己的体制基础,加强工作流程的规划,完善质量控制系统,并使得质量控制系统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创新土木工程的作业能力,加入科学因素,使工作的有序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要明确质量控制核心环节,强化现场管理。土木工程的优质施工建设,需要企业明确质量控制核心环节,应依据工程实际特征,引入现代化管控方式实施质量管理,营造优质施工环境。施工单位应在土木工程交底阶段中将各类有可能影响质量水平的因素作为核心控制要点,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与方案制定。不要为了盲目的赶工期、提进度,把量重控制质的环节有所省略,或套用其他工程模式,无法体现土木工程实际建设状况与根本需求。这样还会对质量管理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增加质量隐患发生机率。为对整体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控,掌握施工阶段具体状况,应强化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实施有效的旁站与巡检,进而提升核心要点的可靠性,令其处于良好受控模式。

3 完善施工全程控制监督

土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中,要实施科学的整个过程控制监督,经过完善的校验、实地测量、旁站巡查,优化施工水平。应由施工材料、方案、人员控制等方面入手,强化管理。对于施工现场要实施细化的测量试验,获取准确数据,令其成为衡量工程建设水平的科学依据。同时,要引入丰富经验工程人员从事试验操作,借助那些高效计算机软件、网络系统、数据库技术,确保计量控制、数据汇总的可靠准确。对承包方测量要实施全部的监督、做好复核管理。在实施测量前期,要对整个实践方案展开评估审核,并对主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督,共同监控测量结果的得出。对于那些所出现的不良操作问题应实施单独以及共同的复检审核。中间检验阶段中,倘若发觉尺寸不合理现象,应责令施工承包方进行及时整改优化,同时应对原始以及最终得到的测量数据进行检验,并做好抽查验证。旁站管理人员应全面熟悉工程合同条款,应有效处理好质量、工期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所有的施工材料,首先要做好质量管控,还应制定完善全部的采购计划,针对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需求优化选择材料类型,做好进场质量验证,核查材料合格凭证。还要对其整体质量水平展开抽查,符合合同标准与施工特征后才可以令其进场应用。对于土木工程应用施工材料、成品材料也要做好优化管控,到货验收,令其发挥良好的应用价值,延长设备机械服务使用寿命,创设显著施工效益。对于设计方案的实践执行,应做好全程控制管理,上道工序如果存在问题,就必须全面解决后方可开始下道工序施工。对于交叉工种作业,应做好现场的协调管理控制,杜绝返工、延误工期现象。应通过强化跟踪、有效分析、图纸检验、工艺控制、合同考察、数据汇总等方面来提高工序质量水平。另外,对整体土木工程应做好预测质量管理,进行设计施工图纸的全面审核,方案审批管理,抑制违规操作及不符合工程特征的材料引入施工现场。对于各类可能引发的质量隐患的异常状况要实施科学预测、综合管理,降低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损失。

4 加强工程施工监理

工程施工监理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 1) 工程施工监理人员应确实履行监理职责,对工程进行全程动态监理。

( 2) 对于那些主要部位的施工必须要严格执行旁监制度; 确保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对施工工序的交接、小项目的验收,要严格地对质量进行控制,并实行必须进行签字确认,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的规则。

( 3) 工程监理人员应加强与施工单位质检部门的通力合作,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质检人员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落实工作。

( 4) 工程施工监理部门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监理制度,对监理人员进行认真的管理,确保其监理工作落实到位。

( 5) 提高监理人员的福利和待遇,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5 施工规划管理

施工规划管理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主要的影响,是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为施工规划工作不当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经常发生,所以其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交底过程中,施工企业即应组织相应的人员进行施工规划工作,以此来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6 强化人员控制与培训

为规范施工操作、方案设计、质量管理,对有关人员的强化控制与培训管理特别重要。应通过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实施专业化培训管理,提升工程建设人员综合技术水平与实践管控能力。通过强化自身素质建设,降低错误操作现象,提升工作人员质量与安全意识,令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为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打下良好基础,营造优质人文企业氛围。

7结语

相关施工单位应引入有效激励奖惩措施,对于技术好、素质全面的工程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措施,并警示那些施工水平不足、技术较差的工作人员,来提高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与质量水平,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团队,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8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以建筑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速度最为显著,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随之建筑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取得了新的发展与突破。在大体上看来,国内一些关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逐渐受到了业界人士的肯定与认可,并也较好的呈现了自身所具有的优点。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迅速,过去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却出现了一定问题,进而使其不能够和现代土木工程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这一问题便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工作。

一、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会在实际施工应用中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创新。但从目前应用的表现来看,它主要具有固定性、流动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其固定性是指土木工程施工的地点相对固定,在选定地址之后不会轻易改变。流动性是指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在同一工程施工上的空间流动性。多样性是指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多种多样、施工设备多种多样,但各自都能够在特定的地方以最佳组合达到应有的效果。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首先,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土木工程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能够集合现代建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成为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复合型载体,促使现代化建设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再次,在建筑个性化需求旺盛的今天,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大型架构、转换结构、大跨框结构、悬挑结构等复杂结构体系越来越多。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则能够满足人们最优化的建筑设计方案,不仅可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缩短工程还能够保证工程质量。最后,土木工程贯穿工程施工的始终,若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影响工程整体的安全性能。但从现目前的土木工程施工建设来看,施工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前端,质量标准与管理体制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施工技术,构建检验标准。

二、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就针对建筑行业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工程项目建设方针,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了一大批质量过硬的建筑项目。但尽管如此,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得不到彻底的解决,重大工程安全事故依然不断发生,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非常令人担忧。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开始在建筑行业内得到广泛高效的应用,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过程中,还是会有部分承包商会低估工程的施工难度,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不求甚解。在高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太熟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开始进行施工作业,很多工程项目之所以被要求返工,其多数原因就是为此。此外,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有很多人并没有受过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培训,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先进的机械设备知之甚少,并且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方针进行作业指导。在作业过程中,往往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作业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施工技术的质量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1、加强建筑工程一体化设计对建设施工的指导作用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以及建筑图纸设计标准的双重要求,进行施工规划。分基础、主题和装饰三个部分对工程项目整体的施工规划进行独立设计,并且还要在施工过程中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对施工过程中的衔接部分进行科学的设置。此外,需要注意的还有,设计预案必须在演练和试验之后才能正式发挥对工程项目施工的组织作用。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整体性的设计时,应该对工程的资金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对资金的有效控制。

2、不断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工程成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建筑企业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因此,对工程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能够保证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大幅度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可以说,加强工程成本的管理控制工作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建筑企业能够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收获更大的效益。

3、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工作。在该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一方面施工单位要明确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将质量责任层层划分到每一个相关负责人身上;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制定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的奖罚制度,以此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此外,工程监督制度也是提高建筑工程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也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工程监督体系,充分利用质量检测部门及其下属员工的监督管理作用,按照工作制度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散管理,提升质量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工程监督管理逐渐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4、加强工程进度控制

我们知道,工程建设合同一旦签订,就意味着工程建设所需的工期也得到了确定,如果工程期限已满,但是工程还未竣工,施工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施工单位要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就制定一个高效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也要对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保证计划的指导作用。为确保计划质量,在制定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要在明确工程量和施工程序的基础之上开展;第二,确定预期计划的工程期限,施工单位应该参考业主单位在招标时,所提出的工程期限要求,充分整合企业资源,最终确定好工程施工的计划期限;第三,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的监督,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完成之后,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就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且要经常对工程进度进行总结和落实。一旦出现实际施工进度和计划进度不同的情况,一定要对原因进行调查,并在保证工程期限的前提下,对施工活动和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第四,尽量避免出现赶工现象,因为赶工就意味着施工单位将要付出额外的资金和资源,并且工程质量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务必加强对工程进度的控制力度。

结束语

言而总之,建筑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其建设也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于质量以及安全性的更高追求,都直接决定于施工技术因素。所以,在建筑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就务必要不断发展、创新,从而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达到社会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 问题的提出

創新应用型人才是指既有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知识应用体现創新性。

目前,土木工程根据行业特征大致可以分为科学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类。而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土木工程专业,其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比例高达85%~90%。因此,突出“創新应用”是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正在推行的CDIO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也都是强调工程应用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重要性。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离这个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受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仍仅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淡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环节和学生創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的学生往往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不知道如何将其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笔者曾担任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多年,对这些方面感受深切: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经过多年的系统专业理论学习,并通过试验、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各门成绩都很优秀的毕业生,进入设计院后,基本都手足无措、无从下手、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这些问题一方面与高校课程设置有关,先学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工程三大力学等,再学各专业课知识点(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抗震等),最后进行综合毕业设计。但学生不能自觉将多年所学自后而前的联成整体以形成应用技能,而这正是人才需求企业所期望的。另一方面与教师素质有关。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教学,没有相应的工程设计经历,对工程界通用的设计原理、表达方式及计算软件运用等知之甚少,却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这无异于无源之水、海市蜃楼。指导出的学生更难奢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創新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改革、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其中,教师素质提升与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龙头,也是創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之一。而目前对創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培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提升却甚少提及。本文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土木工程教学和建筑结构设计的实践经验,针对培养創新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行探究。

2 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教育应达到的能力要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提出的,现在已经被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和社会所接受。由于应用型土水工程人才是面向上程实际、面向基本建设第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創造转化能力的人才,所以高等工程教育界都在积极地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提出“CDIO”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等。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培养目标表述上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在培养目标上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工程能力;在教学计划上,突出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突出学生动手做工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創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采用“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学科基础培养阶段和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在教学模式上,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教育相结合”等等。不论哪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面向工程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美国的工程教育一直引领着国际工程教育的潮流,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8项标准:①应用数学、科学、工程知识;②设计并实施实验,能分析解释并能获得数据;③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系统设计或工艺设计;④能在工作中参与集体合作,并能和他人有效地沟通;⑤能够发现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⑥了解工程对于全球和社会的影响;⑦对终身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及自学的能力;⑧是从事工程必须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虽然美国的工程教育理念、欧洲工程教育模式与中国的工程教育思想在一些表述上有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性。基于上述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要求可以概括为:①对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解决“会不会做”的问题;②工程设计、建造与施工管理的能力;⑨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必需的操作技能,如测绘仪器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工程预决算、检测仪器使用等等;④工程实验、检测、鉴定的能力;⑤能够及时发现工程问题、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⑦能够与各方合作协调共事的能力;⑧能够在行业内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上述对学生的诸多要求,都需要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线教师去完成,需要高校教师具备更高的相应素质与工程能力要求。

3 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

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了大学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等学校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是教师的本分和责任。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每天面对的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学生。专业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的启发引导、逻辑推理、案例分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工程实习、毕业设计辅导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其自身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能力培养。我们认为,在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的同时,也应关注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要求。

3.1教育观念的更新

教师教育观念既是創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导,也是教学改革的瓶颈。长期在精英教育环境下学习、成长起来的教师,又身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现实环境中,教育观念往往与創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要办好創新应用型本科专业,首先要改变一些高等教育的传统办学观念,主要有:一是认为应用型本科比学术型或教研型本科低一档次,有点接近职业教育,降低了学科、专业的层次,也削弱了教师培养創新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事实上,应用型与学术型或教研型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外延上,体现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而不存在层次差别。二是过分强调学术化观念,追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不断膨胀,而忽视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与跟踪调查表明,职业成长的潜力更多地取决于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我学习反思能力,而不是基础知识的宽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不是传授的,而是建构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当代工程知识更新很快,如不能授学生以“渔”,传授的这些知识很快会过时,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三是将专业教育与学术训练混为一谈,重视传统理论、传统方法、传统工具的学习与应用训练,对新兴方法、新兴工具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认识不到位,对工程建设的新进展关注不够,对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认识不深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方法落后于当前工程实践,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水平与社会需求脱节。例如:工程界的结构图早已采用平法表示,但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仍采用单榀剖面详图表示。脱离于社会工程实际。

教育观念的转变影响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变革现有的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不断膨胀,课程体系头重脚轻的现状。要进一步明确大学教育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注重持续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創造性的思维能力是21世纪土木工程师的立业之本。其次变革课程内容的学科取向,改变目前以学科科目相对应的方式来安排课程内容,缺少必要的横向联系,容易产生条块分割,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的掌握工程知识;建筑工程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对所学工程知识应用自如,与学校课程内容设置有很大关系,学校课程安排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构件及其有关的设计施工要点来学会知识,这些知识只是工程应用中的局部专门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学到在各种总体问题中如何应用他们的专门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知识是从局部到整体,而工程师的工作思维是从整体到局部,使得学生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工程设计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是不连续的,甚至于流程是相反的。再次,要变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工程思维的培养、工程方法的启迪、創新精神的培育,在教育性与训练性之间失去了必要的张力和平衡,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工具功能突出,发展潜力明显不足。教学要紧扣应用和創新,比如建筑工程行业中通用的电算程序、平法表示等都要在教学中加强,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得心应手。

3.2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提升

創新性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学历、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又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能力、较深厚的工程素养。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双师型”,而现实情况是这样的教师较为缺乏,教师培养也存在路径依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认识的偏差、机制的缺失,也有教师个体层面的问题。在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成为一种普遍认可模式的情况下,如不能采取系统的对策,这种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很难改观,創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在认识层面上,目前主要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对应用型学科来说,其科学研究要遵循“知识积累+技能训练一实践运用一总结研究”的方法,其实践性活动在先,相当一部分“实践活动”学术含金量不高,难以转化为“研究活动”,但却是应用型学科研究的背景与基石;而高校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主流遵循“积累知识一专题研究一实践性验证”的模式,与应用型学科实践研究的路径不兼容,导致大部分高学历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对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工程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在行动上缺乏积极性。二是对“教学成师”、“实践成师”的互补性、不可替代性认识不足。事实上,“教学成师”是教师的自然发展方式,是教师“从原有的教学经验出发,生长新的教学经验”的过程,它是一种与教育实践相伴相生的成师方式;“实践成师”则是人为的教师发展方式,是教师将“公共教育知识内化为个人教育知识”的过程。“教学成师”与“实践成师”二者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片面强调“教学成师”、忽视“实践成师”也会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称、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片面地强调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的与时俱进,容易出现“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主义倾向,这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要求和創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格格不入。三是对教师提升工程素养的路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只要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即可解决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这四者相互交汇的情况下,才能促使专业教师的理论认识、工程经验与教学感悟互相融合,从而催生教育智慧、产生新的教学经验。

因此,要构筑专业教师的实践学习平台,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工程素养的提升也就只能通过穿行、往返于“知”与“行”两个世界的方式来实现,周期性地穿行于教育理论、科学研究、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实现同期互动,使专业教师成为贯通“知”与“行”两个世界、催生工程教育智慧的纽带与载体。

为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工程素养,在机制上,一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創办科技服务机构、办学协作单位的平台,引导组建团队,有计划、有目标地给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同时要保障教师的现实利益,鼓励、推动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工程实践中去。二要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建立一支数量质量稳定、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机制。三要提倡、鼓励、促进教师进一步密切与工程界的联系。积极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申报工程系列职称,努力承担工程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参与各种工程技术评审会议,全方位地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四要积极引进工程一线的资深工程师。在其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基础上加以教学方法的引导,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五要进一步完善、调整、优化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分学术化的评价倾向,引导、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工程素养,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作用,对承担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工程素养认证。

3.3对教师創新能力的要求

創新指一切从无到有的創造,包括一切比以前既有的东西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新组合。也就是说,不管是从外在形式上,还是从内部或内容上,只要增添一些原来所没有的元素,就是創新。在现实社会大背景下,培养創新人才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具有創新意识和創新能力的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創新人才的最重要的因素。大学教师的創新能力与其在高校要承担的双重角色相对应,即:教学創新和科研創新,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兴趣,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通过科研活动,才能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学科的前沿;通过科研或社会服务,教师才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科研創新活动,才能对相关规范、规程有深入的理解。反之,教师的科研創新能力水平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很大促进。教师把科学研究和創新的成果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带动学生去思考问题、观察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創新意识。

教学創新是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創新,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语言、教学管理、考试考核方法等等。关于课堂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来简述:激情、明白、方法、效果。具体而言,作为土水工程专业课教师,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热爱,要把激情带入课堂,感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有充分的掌握,要建立该课程的逻辑思维方法;要因材施教,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法,如启发式、引导式、案例教学、类比教学法、互动教学等等;以楼盖结构课程设计为例,结构形式可以是单向板肋梁楼盖,也可以是双向板肋梁楼盖;可以设计成密肋楼盖,也可以是无梁楼盖。因为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不同,哪一种类型是最佳方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比较。又如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方法,就利用了混凝土结构中塑性铰的概念,而在后续课程《结构抗震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也利用塑性铰的转动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耗散地震能量,减少地震灾害。适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創新欲望。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有效的传输知识,要关注教学效果,听取学生的意见,不断地反思和創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

3.4教师对人和自然道德关系的认知要求

土木工程的建造要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对各种设施的需要。土木工程人能够使天堑变成通途,能把戈壁变成工厂,能够把荒滩变成美丽的新城,能够建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的各种需求的高楼大厦。但是,必须认识到土木工程不论是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既是各种资源消耗的大户,同时也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者。土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应不应该做”的理念。例如在毕业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心结构材料的用量及造价问题实现优化设计,节省的结构材料就是减少了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就是节能减排。因地制宜地做好结构设计工作,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提倡就地取材,形成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构设计模式。

篇(8)

湖北文理学院原名襄樊学院,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原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和襄樊教育学院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性综合大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更是服务于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我院提出的"双证通融"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学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等有关的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1.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和执业资格考试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的是混凝土基本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及梁板结构的设计方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后续设计类专业课进行设计的基础,同时对于向其它学科和工程领域扩展也十分必要。

在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本课程占有非常主要的地位,分别出现在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和专业考试和二级注册结构师专业考试中。其中一级注册结构师基础考试是放在结构设计课程中,占4~5题,二级注册结构师专业考试是以一门课程形式出现,占20题,考试内容涵盖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从钢筋混凝土构件至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所有知识点,这些都是人才培养和执业资格考试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上偏重公式的讲解和应用而不重视基本概念和构造措施的理解,不注意 结合规范,没有使学生养成查阅规范的好习惯;(2)教学手段上单一枯燥,以注入式教学为主,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3)教学过程中虽然联系了一些实际工程,但只是泛泛介绍,学生感觉比较空洞,实际工程能力偏低,即使完成了课程设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

3. 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本课程要求及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手。

(1)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规范和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根据我院"双证通融"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修订的2014版人才培养大纲,优化重组教学内容首先应考虑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是掌握设计

理论,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前提;其次加强对设计规范的学习,根据2011年开始执行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2010),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新旧规范的不同,加强学生对规范条文的学习和理解,学会如何查阅规范;再次,加强部分内容的讲解,这里主要指的是两部分内容,一是构造措施的讲解,学生对基本公式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应用时往往将构造措施丢掉了,如在确定纵向钢筋的根数时忽略了对其直径、级别及间距等要求,计算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二是加强对重点章节的讲解,如基本构件设计中,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设计应重点讲解【2】;最后,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执业资格考试侧重于从知识结构、专业体系和某一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来设计每一道考题,讲解时应注意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应引入反复教学法、启发式、案例教学法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对重点内容应采用反复教学法,如结构设计原理,应在基本构件设计的每章中重复讲解,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对于概念原理多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目前已广泛运用在土木工程专业课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分析、学生讨论及课后总结评析,提高学生主动分析并掌握问题重点的能力, 强化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另外, 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工程情况的了解,通过互相沟通, 培养和发扬团队精神。

( 3)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

节。应从以下几点改进实践教学:为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可将实体模型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体系概念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课程设计可采用真题真做和假题真做相结合,务必做到一人一题,达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构竞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可以看到许多偷工减料或是施工不合格而导致的危房、断路、芦苇井盖等豆腐渣工程,这是一种在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组织利益最大化之间偏向严重的结果,很多建筑项目方面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归结到此类。通过对建设项目工程状况分析,了解实际项目中参与方的立场与角度,以组织双元性角度分析冲突,研究其动因并考虑其解决方向,使得业主方与施工方能在项目利益实现的同时,获得应取得的自身利益。净化建设工程项目的大环境,提高工程的质量。

一、建设项目现状及组织间冲突

1.建设项目现状

由于建筑项目施工复杂及建设资金庞大,业主方、施工方容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其职权进行偷工减料或受贿行贿等违法行为,在项目利益与自身利益的调控上有失偏颇,为了自身利益最大而不顾项目利益。缺乏严明的管理机制,行为规范准则与法令条文。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一)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缺口大;(二)重工程建设、轻合同管理;(三)建设工程签证不规范;(四)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五)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管理问题突出。

2.建设方与施工方间的冲突

建设方追求最大程度的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想尽办法压缩成本。建设工程决算高,随着国家价格体系及建筑工程材料供应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变化幅度较大,构成工程直接费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及其他因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加之国家政策性调整,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应予调整。然而一些不法建筑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出现了:①有意识加大建设工程量,有些项目重复进行计算;②提高取费标准,套用定额就高不低或多套定额;③对隐蔽工程、虚假工程量进行高估冒算;④调差提高基建材料的价款和各种费用。选择材料时选择低廉质量不好的材料来提高自身收益而不考虑施工效果和质量。

3.以组织双元性角度分析冲突

建设组织面临着把资源如何在两种冲突之间分配的两难选择,因为截然不同的要求,组织内部的这种悖论不可能得到完全有效的协调。组织二元性是将组织悖论进行融合,利用悖论,矛盾及不一致性,使冲突双方共同发展,不因为偏向于其中一方而导致组织能力的缺失。

二、冲突动因研究

组织间冲突是由谋求自身利益动机的驱使而出现的企业组织间直接相互作用的对立行为。由于机会主义的广泛存在,环境的不确实性,资产的专用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等导致建设项目组织冲突的客观必然性。如果不考虑客观环境因素,造成冲突的动因是组织各方谋求自身利益。

经济学通常假定各种经济行为主体均具有利己的动机,在各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利己手段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助人来利己,别人的满足能使自己的效用满足水平有所提高,结果是利己利他,双方利益均得到维护与提高,此情况下冲突的结果可能是双方利益的共同维护,究其原因,仍然是处于利己的动机。第二种是通过损人来利己。追求私利的时候,附带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属于外部效益。或是纯粹以损人利己为手段来为自己谋利。利用他人轻信的机会损人利己,是机会主义的行为。结果是建设项目组织中一方的利益得到提高,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必然表现为企业冲突。冲突过程中,双方的利益是冲突的。第三种通过平等交易来达到利己的目的,常常靠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身效率和素质,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以维持和促使自身的利益,因而组织间关系正常。

三、冲突管理方向

双元性的所代表的矛盾性思维和管理模式对于建筑领域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双元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已经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认同,从组织学习、组织变革、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等多个维度来研究双元的问题,基本厘清双元性的内涵和外延,并重点对双元性的来源以及双元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二元组织可以说是对组织中悖论的一种妥协性回应,展现的既非单独的柔性也非单独的稳定性,通过组织二元性将建设方与施工方的管理活动捆绑起来,使效率与创新、渐变与突变、协同与适应、开发与探索、实现融合,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建设项目中,建设方与施工方存在利益冲突,建设方代表着建设项目整体的利益,这与施工方自身利益是对立的。因此,建议双方不以损人利己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建设方可通过雇佣可靠的监理人员等方式确保自身利益,施工方可通过提高施工效率,精化施工工艺,合理安排进度流程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声誉,提高业务量来确保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082-02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1-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应用的基本知识以及必要的基础理论,了解工程材料性质和材料结构的关系,以及改善性能的途径,并获得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试验方法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能够针对不同工程,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打下理论基础,并能与后续课程密切配合,了解材料与设计参数及施工措施的相互关系。《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标准的制订显得尤为重要。

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设计的理念及思路

该课程主要是为了使未来的建设工程师了解和掌握工程中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能与应用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贯彻工程应用和创新两种理念,加强土木工程材料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重视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和情景式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鼓励科学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应从工程事例出发,回归于工程应用,以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加强演示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目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组成以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并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利用理论知识知道改善材料性质的措施,熟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

3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及要求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可以以不同项目为教学组织主线[4],以不同任务作为教学模块,分为11个教学单元。

(1)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材料的热性质、材料的耐久性。主要让学生熟悉材料的物理性质,掌握从材料物理性质分析材料的性质方法,会根据材料的结构构造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分析,熟练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质及耐久性和环境协调性,材料的结构构造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了解材料的热性质。

(2)气硬性胶凝材料。主要内容包括石膏、石灰、水玻璃。主要让学生掌握胶凝材料的分类及特征,以及原材料和生产过程;了解石膏、石灰的种类及生产;了解其制备技术及制品的技术性质。掌握水玻璃的生产及特征,应用;掌握水泥的生产和水泥的组成材料,会根据胶凝材料的特征在实际生产中加以应用。

(3)水泥。主要内容包括通用硅酸盐水泥,其他品种水泥。主要让学生掌握水泥的生产和水泥的组成材料;掌握水泥水化硬化,水泥石的腐蚀与防止,水泥的技术性质;掌握水泥石防止腐蚀的措施;掌握通用硅酸盐水泥的运输、储存,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特性及应用,简单了解其他品种水泥。

(4)混凝土。主要内容包括混凝土的定义与分类,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变形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混凝土质量波动与混凝土配制强度,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粉煤灰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其他品种混凝土。主要让学生掌握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掌握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应用。混凝土的分类、组成材料及对组成材料的要求,混凝土常加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特性。通过学习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及影响因素,会在实际中对混凝土的和易性进行调整;熟练掌握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了解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熟练掌握混凝土的强度及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熟练掌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初步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熟悉混凝土配制强度波动规律;了解轻骨料混凝土的性能,配合比设计及应用,熟练掌握粉煤灰混凝土及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应用。

(5)建筑砂浆。主要内容包括:静矩和形心、惯性矩与惯性积、平行移轴公式主轴和主惯性矩、组合截面惯性矩的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建筑砂浆的组成材料及性质,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抹面砂浆的配制和应用。

(6)砌筑材料。主要内容包括砌筑砂浆、抹面砂浆,其它建筑砂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砖、砌块、砌筑石材;掌握各种墙体材料的技术性质与特性。

(7)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主要内容包括沥青的分类及石油沥青的基本结构组成,沥青的基本性质,沥青的技术要求与性质,沥青的掺配、改性及主要制品,沥青混合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沥青的组成结构及石油沥青;熟练掌握石油沥青的组成、结构;熟悉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能及其标准和选用;了解改性的沥青材料及其制品。

(8)金属材料。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钢材,铝合金及制品。主要让学生理解钢材的性能及应用。熟悉钢材的分类,掌握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能,熟练掌握钢材的拉伸性能,熟悉钢材的化学成分对钢材性能的影响,掌握钢材冷加工及r效。基本了解铝合金及其制品性能。

(9)木材及制品。主要内容包括木材的分类与构造,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木材的防腐与防火,木材的综合应用。主要让学生理解木材的性质及土木工程中常用的木材。掌握木材的主要性质,了解木材的分类与构造,了解土木工程中常用木材,了解木质材料制品和木材的防腐与防火。

(10)建筑功能材料。主要内容包括绝热材料、吸声材料。主要让学生了解绝热材料,吸声材料的概念;掌握绝热材料的特性,了解常用的绝热材料,掌握吸声材料的性质;掌握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了解常用的吸声材料。

参考文献

[1] 郭培英.浅谈《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改革标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5):72-73.

篇(11)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84-01

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内容分析

1.1 土木工程原材料质量技术检测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应该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原材料是土木工程施工的最基本部分,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个根本环节就是要做到对原材料技术性能、产品规格、质量品质的检查和审核工作,以确保土木工程施工使用的材料符合相关的设计和规范,达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根本性控制。

1.2 土木工程施工机械设备技术检查

机械设备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土木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状态加以检查,建立土木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使用和保养制度,使土木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的状态,在确保机械设备高效运转的同时,做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

1.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的一线,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采用的技术与工艺进行全面地监督和重点地控制,特别在新技术的使用和因材料的应用之前,要展开对相关要点的交底和普及,使土木工程施工人员能够顺利掌握材料和技术的要点,做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切实地保证。

1.4 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

人员是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第一要素,人员管理直接关系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和进程,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构建带有奖惩性质的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管理体系,在确保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热情的同时,提升土木工程施工人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达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

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内容分析

2.1 土木工程原材料质量技术检测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应该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原材料是土木工程施工的最基本部分,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个根本环节就是要做到对原材料技术性能、产品规格、质量品质的检查和审核工作,以确保土木工程施工使用的材料符合相关的设计和规范,达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根本性控制。

2.2 土木工程施工机械设备技术检查

机械设备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土木工程施工之前应该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状态加以检查,建立土木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使用和保养制度,使土木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的状态,在确保机械设备高效运转的同时,做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

2.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控制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的一线,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采用的技术与工艺进行全面地监督和重点地控制,特别在新技术的使用和因材料的应用之前,要展开对相关要点的交底和普及,使土木工程施工人员能够顺利掌握材料和技术的要点,做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切实地保证。

2.4 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

人员是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第一要素,人员管理直接关系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和进程,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构建带有奖惩性质的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管理体系,在确保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热情的同时,提升土木工程施工人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达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

3、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方式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主要分为施工前、施工过程中、施工结束后的监控,如:对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设计图纸等控制工作要在施工前就要进行,这样才可以实现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事先控制;对于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质量问题,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尽量将所有的质量问题消灭于施工过程中;一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但是离整体竣工仍然还有一段时间,如:裱糊、油漆、地面面层等,所以在这段时间内,还要加强对已经完成的工程进行质量控制,直到土木工程完全竣工为止.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监控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完善,逐渐呈现出科学化、系列化的趋势,所以施工单位要充分发挥传统工程、现代工程中的质量管理方法,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技术复核:施工质量技术复核的重点在半成品、成品的选用、各层的标高、轴线、引测标高、定位等方面;

3.2隐蔽工程验收:这是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所有隐蔽的项目,都要进行全面的监控,如:下水道、电缆、管线、暗埋、保温层、平顶吊筋、防水层、地下砖墙、地下混凝土、钢筋、桩基、地基验槽等;

3.3材料的试验:对防水材料、水泥、钢材等不仅要检查出厂合格证,还要抽样检验;

3.4抽检: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抽样检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5设置质量管理点:施工单位要在施工薄弱环节、质量难点、新技术等处设置质量控制点,通过事前控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是核心、是生命,与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有着密切的练习,在土木工程施工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要明确土木工程施工的环节和内容,建立起土木工程施工中完备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在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促进土木工程施工目标的达成,实现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不断增长与积累,推进企业向高质量和高水平层次的发展,在适应土木工程市场的同时,建立起企业的独特优势与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