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基本建设经济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本建设经济

篇(1)

第二条 凡使用财政性资金(国有、集体资金)的基本建设项目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开发区各办事处、园区、各所属投资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必须执行本办法。

第四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负责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管理工作。

第二章 业务委托

第五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负责确定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的社会中介机构。

第六条 受托审核基本建设项目的社会中介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国家建设部或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证书》乙级以上,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

2、有一定数量的专职专业技术人员;

3、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和较好的工作业绩。

第七条 较大项目(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以上)或重点项目的审核,中介机构除具备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专职国家注册造价师6名以上;

2、近两年内独立完成过同类型项目5个以上;

3、近两年内无违规违法行为,有较高的社会信誉。

第八条 工程项目的送审,由开发区财政审计局签发《经济开发区基本建设项目结算审核委托书》,其主要内容有:1、项目名称;2、委托内容、要求、标准;3、履行期限;4、其他。

第九条 中介机构接受项目审核委托不得有下列行为:1、接受同一工程咨询文件的编制和审核业务;2、超越资质等级承接工程造价咨询业务;3、将开发区委托项目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4、以个人名义接受委托。

第十条 中介机构审核人员应遵循回避制度。

第十一条 社会中介机构为《工程造价审核报告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章 基本建设项目审核工作的内容及程序

第十二条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招投标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

2、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

3、施工中发生的设计、施工变更情况;

4、工程量的计算情况;

5、分项工程预算定额套用是否符合规定;

6、工程取费情况;

7、材料实际用量情况;

8、设备、材料的计价情况;

9、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审核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 所有工程项目的竣工结算资料必须在工程竣工验收结束后按国家规定的时间内编制完成,经建设单位确认签字盖章并报开发区建设管理局初审后送开发区财政审计局。

第十四条 送审资料的主要内容:工程合同、竣工验收资料、施工图纸、工程结算书、工程量计算书、招投标文件、现场签证及工程设计变更资料等。对个别因特殊情况而缺少的资料,需由送审单位书面说明情况报开发区财政审计局。

第十五条 结算编制单位应对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所有签证资料必须以原件报送。资料送审后,非经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送审价或送审项目内容不得再作调整,各社会中介机构不得擅自接收由施工单位直接提供的补充结算资料。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对现场管理人员及委托监理人员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权限进行签证。单项工程价款增减在50万元以下的现场签证,由建设单位负责人、监理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签证盖章;单项工程价款增减在50万元以上的现场签证,除以上手续外,还需报开发区建设管理局签字确认;工程项目实施跟踪审核的还需跟踪审核单位签章确认。

第十七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接到送审资料后必须在5天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

第十八条 社会中介机构接受审核委托后必须在45天内将审核初步结果送开发区财政审计局进行复核,60天内出具审核报告书,遇特殊情况必须经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同意后方可适当延长审核时间。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必须为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必要的审核条件。

第二十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应根据中介机构审核进程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定案,重大重点项目需会同开发区建设管理局、纪工委进行定案。

第二十一条 开发区财政审计局根据中介机构的审核报告签发《基本建设项目审核意见书》,建设单位依据《基本建设项目审核意见书》结付工程款。

第二十二条 对审核核减率超过15%的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及结算编制人员必须向开发区财政审计局作出书面解释,并报开发区建设管理局、纪工委登记备案,同时承担超过15%部分的审核咨询费用。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结算审核的衔接、协调和定案工作。

第二十四条重点建设项目或较大建设项目,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应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跟踪审核,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部门必须积极主动予以配合。

第二十五条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受托基本建设项目审核工作的管理。对中介机构工程审核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问题严重的撤销其委托并提请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应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抽查复审,复审核减率超过3%的应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篇(2)

一、引言

高校目前的收入主要以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为主,这两项收入占高校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其中财政拨款又包括事业拨款和基本建设拨款。但由于高校自我积累水平低,只能基本满足高校人员的工资支出、水电气暖及日常公用支出、学生基本费用支出、现有设施的修补等,无力进行大型项目建设和大规模教学设施改造、扩建工作。由于高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限的财政基本建设拨款经费供需矛盾持续加剧,且高校目前仅依靠自身积累进行投资额巨大的基本建设活动又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市场对基本建设进行融资,才能解决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将来高校的融资活动对高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千方百计的拓宽基本建设融资渠道,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以保证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发展状况分析

(一)投融资规模与来源结构分析 (表1)是山东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2001至2004年基本建设投资支出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山东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可以预见,在未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几年间,山东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资金来源可以被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财政性基本建设经费;二是高等学校自筹经费即非财政性基本建设经费,包括高等学校向金融机构融资借款、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以及其他资金等等。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财政拨款投资呈持续增长状态。尽管山东省政府加大了对高校的投资力度,但相对于高等学校进行基本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资金而言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于是各高校加大了自筹基建经费的力度。另外,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几年间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投资始终保持在20%左右,高等学校需要自筹解决的资金占80%左右,由此可知当前高等学校进行基本建设的压力仍然巨大,需要自身筹集基本建设的资金占绝大部分。(表2)是山东省省属某师范院校2003年年至2006年进行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结构统计表。分析可知该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结构总体上以财政性资金和金融机构借款为主,这两项建设资金占全部投融资资金来源的90%还多,而社会捐(集)资经费和其他资金却占全部投融资资金来源的10%还不到。进一步分析看出,该校金融机构借款占全部建设资金的比例为75%左右,是来源最多的建设资金,其次为财政性资金占整个建设资金来源的20%左右。对于社会捐(集)资经费和其他资金在高校基本建设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基本很少,因为通过校办企业和学校的其他筹资渠道形成的建设资金只占4%左右,通过社会捐(集)资渠道形成的建设资金只占2%左右。也曾对其他省属高校进行过调研考察,其他高校的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结构与该校非常相似,各部分建设资金比例与该校也大体相当。因此,认为当前高校的建设资金来源结构中金融机构借款在建设资金中所占比例偏大且已经形成风险隐患,社会捐(集)资经费和通过高校校办企业等附属机构缴款而形成的其他资金在建设资金中所占比例过小,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的建设资金比例结构不当问题进行调整。

(二)投融资效应分析 (1)教育发展效应。截至2005年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共10767.8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了1.2倍,校舍建筑面积达 3823.5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了1.0倍。2000年以来全省高校净资产年均增长率超过了 30%,全省普通高校由2002年的75所增加到2006年的109所。办学条件的改善 ,使得高校扩招成为可能。高校招生能力的增强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扩招前的6.1%达到2006年的21.4%,初步实现了全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在校生由2002年的58.4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29.6万人,居全国第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增强,在校研究生由2002年的1.59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4.1万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山东省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2)经济拉动效应。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不是孤立发展的,各行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依存关系,投资高校基本建设领域也不例外。与投资乘数形成的过程相对应,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增加首先会引起与其相关生产部门投资需求的增加,投资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直接增加了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在需求增加的基础上,引起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和为这些部门提供服务的部门需求增加,即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设备修理业需求增加,在这些生产部门和提供服务部门需求增加后,再引起下一级生产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需求增加进而带动其发展,当地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业、金融业、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此循环最终引起国民经济成倍的增长。由北京大学魏新主持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作用”课题研究组的研究表明,在考虑基本建设投融资的情况下,若多提供10万学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机会,在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图书等方面的投资共需36.2亿元,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拉动可达174.2亿元;若多提供20万学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机会,在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图书等方面的投资共需72.4亿元,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拉动可达214.8亿元;若多提供30万学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机会,在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图书等方面的投资共需108.6亿元,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拉动可达322.3亿元。照此测算,山东省2006年的在校生数为129.6万人,按《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规划目标要求,到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将达到150万人,今后4年内将净增20万人,则其可直接带来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图书等方面的投资共计72.4亿元,平均每年需投资18.1亿元,其对山东省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拉动可达214.8亿元,平均每年拉动53.7亿元。可见扩大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规模将对山东经济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3)高校财务效应。近年来,山东高校通过使用银行贷款等借入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但高校改建扩建老校区,建设新校区等大量基建投资、融资使很多高校资产负债比率上升较快,总体财务风险加大。以下用具体数字来分析说明高校进行基本建设投融资所产生的财务效应。某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自1999年至2005年同建行、农行、工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累计贷款6.6亿元,投入到学校的基本建设之中。该校2003年、2004年进入基本建设的高峰期,2005年底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融资活动基本结束。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新增教工宿舍6.2万平方米,新增教学楼7.7万平方米,新增图书馆4万平方米,新增计算中心2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公寓15万平方米,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原有的办学设施。(表3)是该校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融资前后的财务状况对比分析表。不难看出该校通过几年的基本建设投融资活动,其财务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总资产由2002年的5.42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14.74亿元,增长了171.96%,由此改善了办学条件,使扩招成为可能,在校生人数由2002年的14000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27558人,增长了近一倍。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校的总收入由2002年的1.75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2.76亿元,增长了57.71%;由于扩大了招生规模,政府拨付的教育事业费也逐年增长,由2002年的0.79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1.44亿元,增长了82.28%。但对比(表2)发现该校的资产负债率也大幅度上升,2002年学校的资产负债率仅为27.99%,2003年资产负债率迅速提升,究其原因是因为某大学于2002年开始了加快新校区的建设步伐,大量使用银行贷款造成的。2005年资产负债率达到了56.56%,是学校刚开始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融资活动2002年的一倍多,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增加了银行贷款,加大了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

(三)高校还本付息能力分析高校利用大量银行贷款等借入资金可以暂时解决基本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改善贷款高校办学条件,满足学校基本建设需求的同时,支付的巨额本息又使众多高校面临了严峻的财务风险。由于高校近年来不断进行基本建设,而每年事业收入结余又十分有限,大部分高校举债的普遍做法是借新债还旧债,即利息按时计付,贷款展期,贷款规模不断增大。据山东省人大财经委调查,截至2005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是2004年总收入的1.57倍,其中五所高校贷款余额超过总收入的2倍。这些贷款每年仅利息支付就需要4.3亿元,而省财政对高校投入的增量每年只有1亿元。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就是付息都非常困难。

三、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运营体制优化

(一)高校基本建设运营体制的理论基础:项目区分理论 上海市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对上海市多年来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调研,在《上海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区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严格区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根据项目属性,确立投资主体、资金渠道、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把经营性项目放入社会,吸纳多元投资主体投资,而政府只投资于非经营性项目建设。对于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在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只有政府一个投资主体,现在若实行项目区分以后,只需确定出政府适合投资的项目范围,那么其余项目的投资主体便是社会。政府每年拨给高校的基本建设拨款相对固定,并且相对于高校进行基本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资金而言十分有限,拨入高校后应由学校代表政府将有限的财政基本建设拨款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投入到最能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的地方,因此将项目区分理论引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便有了学校投资主体和社会投资主体之分。

(二)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项目的分类及应用通过分析高校内部各个具体的建设项目,认为高校内部的建设项目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在经济属性上具有相似之处,得出了可以将上海市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提出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区分理论引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结论。通过认真分析高校各个具体建设项目的经济属性,将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划分为非经营性、经营性和准经营性,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及权益归属等问题。非经营性项目由高校代表政府投资建设,高校应做好规划、保证重点、量力而行、减少风险;经营性项目属于社会投资范畴,可让其真正走向市场,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招投标方式运作;而准经营性项目,则必须在高校对投资者采取适当补贴及提供政策优惠措施的前提下,按照经营性项目操作模式进行。高校内的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校内的道路桥梁、广场工程、供电线路工程、供水管道工程、暖气管道工程、绿化工程、大门围墙工程、燃气管道工程、图书馆、中水处理工程等项目可以被划分为非经营性项目。该类建设项目可能属于投资额比较大的项目,或属于事关学校稳定的建设项目,或属于没有资金流入的项目,对于该类建设项目不能交由社会投资者经营运作,该类项目的投资应该由高校代表下的政府来进行投资建设,按高校投资模式运作才具有效率。但在投资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按招标制度进行操作,并需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以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高校的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学生食堂、校内超市、校内商场、浴室、校内接待服务中心等项目可以被划分为经营性项目。该类建设项目属于设立收费机制的成本比较低,或属于有稳定资金流入的项目。高校可以充分出让该类建设项目的市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市场化的投融资理念引入高校,让全社会投资者参与学校建设,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因此,可以将这类项目充分交于市场,按市场投资模式运作。高校的教师住宅、网络工程、通讯工程、运动场、篮球馆、排球馆、游泳馆、学校礼堂、学校内的微机室等项目可以被划分为准经营性项目。该类建设项目具有设立收费机制的条件,具有潜在的资金流入和利润,但因其政策及收费价格暂时没有到位等因素,目前暂时无法收回成本。该类项目是市场失效或低效的部分,因其具有不够明显的经济效益,市场运行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形成资金供给的诸多缺口,应当通过高校对其采取适当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来维持其运营,待到价格逐步到位及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其转变成经营性项目运作。前述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分类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具体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学校根据需要通过制定特定政策或完善价格机制以及随着技术进步等办法可以使其经营程度提升,将准经营性项目变成经营性项目,可以将非经营性项目转变为准经营性项目,甚至进一步将其转变为经营性项目。项目区分理论引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核心问题就是“高校主导,社会参与”,要利用优惠政策、导入市场机制,将项目的投资决策权、项目的融资用资自、项目的建设实施权和项目的风险承担权充分交给社会投资主体决定,即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将全社会的潜在投资者充分吸引到高校基本建设中来。建立健全社会投资体系,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最大优点,一方面在于能充分挖掘高校的无形资产和市场机制的功能,有效解决基本建设过程中的建设资金和日后的发展资金问题,高校便可专注于学校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上,迅速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投资的完整性和产权的明晰性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得到确实保障,可以实现双赢目的。

(三)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良性体制运行的配套措施 (1)在理念上应当破旧立新。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当切实转变观念,主动面向市场,积极地改进与完善现行的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尽快促进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良性运营体制的实现。要转变计划经济时期高等学校对待基本建设的“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被动作风,应当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来解决自身在基本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管理理念上要由过去的学校管理转变为学校经营,通过盘活高校内的现有资产,把高校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闲置的存量资产,通过多种资本经营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使其保值、增值和盈利,以形成高校建设再投资的循环资本。高校树立新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强化高校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可为投融资渠道的畅通,吸纳社会民间资金铺平道路。因此,树立新的理念是拓宽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渠道的关键。(2)关于拓宽投融资渠道。高校除了要继续努力争取政府稳定、不断增长的财政支持同时,更需要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多渠道、多方式地筹措建设资金,以不断满足学校发展对建设资金的需求。具体而言,除了政府财政拨款、高校事业收入(包括高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银行贷款渠道形成的建设资金外,还应当包括社会集资(社会捐资、集资,民间自愿集资,发行教育债券、彩票等),资本市场筹集(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等),有偿收取服务费筹资(学校自身对社会提供劳务所收取的报酬形成的基金等)等渠道而形成的建设资金。(3)关于扩展投融资方式。高校应当坚持投融资方式及模式的多样性,凡是有利于基本建设顺利开展的投融资方式和模式都可以利用。高校可以通过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方式、ABS(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方式、“大学城”模式、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方式、信托产品方式、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模式、资产置换方式以及高校试行“准股份制”等方式和模式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投融资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基本建设是指国民经济中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其中的财务管理是基本建设的重要职能,在建设项目各环节中加强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工程成本,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由于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结构性失衡,在这样特殊的经济背景之下,更要加强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得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为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

一、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现场管理不严格

企业内部往往会重视整体的财务控制,但是对于施工现场的财务问题却缺乏有效的管理,主要还是财务工作习惯造成的。施工现场管理不严格会造成工程量、质量信息失真。例如:煤炭开发企业基本建设的施工现场会存在部分财务管理问题。如:材料价格结算办法等规定不明确,对变更设计图纸随意性大,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施工进度的工程量审核不严,对进场的设备、材料质量、规格、品牌、数量没有认真验收,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不力,质量验收存在签名随意。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合理的现场财务管理体系是不可能保证基建的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

1.2财务管理监督职能不完善

财务工作要行使其有效的监督职能,对违反财经纪律的条款要提前制止,要严格依照合同办理财务业务。财务工作要对擅自挪用基建费用的问题形式有效的监督职能。可是如今的财务管理工作却只是停留在核实、记账、验收等原始管理阶段,在监督职能上还有很多问题。例如:建设单位管理费列支大量的接待费、会务费、车辆使用费等;对一些临时工程预付款审核不严,存在超支付款项时有发生,工程价款结算手续不全也做了记账依据;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基建竣工财务决算,影响基建投资的正确反映等问题。

1.3财务项目管理深度不够

在基建工作中会有很多财务项目管理工作,由于项目预算细化不够会导致项目设计和概算不能准确核算成本。同时也就无法事先编制建设的采购计划,导致概算不适应财务支付及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财务项目的管理不到位,建设过程就会缺乏有效的监督。例如:有些单位项目财务管理过程中,配套资金不落实。有些单位不熟悉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编制概算时,随意或虚报配套资金,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使得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2.1建立财务项目管理体系

基建的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专业设计部门要根据当期的市场调研等资料,对建设项目做出分析与评价,通过分析与评价,旨在确定项目所需资金及其来源,测算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获利能力,预测建设项目计算期内的财务状况。对于施工、材料、用地、人员投入等项目都要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同时还要设置必要的制度进行规范,从而全面反映项目投资收益,为项目部门和金融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防止出现项目成本控制的“先天不足”。

2.2做好施工现场的财务管理

对于施工现场的财务管理主要要通过审核与考察来完成,对于材料、工资、用地、再回收等施工项目都要进行先考察后审核。例如:对于施工材料,要有计划地审核材料购置,材料购置由材料组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需求合理确定购置数量。材料的使用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完成,无材料责任相关人员签字,大宗的和关键的材料不得购置。又如:对于施工人员的资金支出必须要经过财务考察,实现多位经手人签字,主管领导签字,才能报到财务账目上。总之,对于施工现场的财务管理要本着先考察后审核的原则,从人员到账目进行全面的施工财务管理。

2.3规范财务手续

加强基建建设的财务管理要在进行基建项目施工前,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实行独立核算和管理。各施工单位送来支付票据时,财务人员必须严格审核有关单据,应根据其工程概预算和工程进度付款。而且,支付票据经过经办人、基建负责人、监理公司及分管基建的项目领导、主管领导等相关人员签字,且附上合同和工程进度结算书后,财务人员方可付款。

2.4竣工时的财务管理

基建工程竣工并不代表着财务管理工作结束,竣工时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重要,财务管理人员要熟悉基本建设的各个分项工程的内容。首先要熟悉每个项目包括的工作内容,对这些项目内容都要进行必要的财务审核。另外,还有一些工程子项目有着综合性。例如:修缮项目既有材料管理的项目,又有安装项目的内容。对于这样的综合内容,要注意有效区分审核。工程费用包括的内容各地不一,所以,对工程费用的审核要具体计算,主要注意审查费用定额是否区分工程性质土建、装饰、安装、修缮等。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是基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基建财务管理是摆在基建财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使基本建设资金合理支出,就必须发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作用,对基本建设资金的施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材料使用资金进行核算分析,规范财务手续,做好竣工时的财务管理,才能使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其真正的职能。

参考文献:

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32

[中图分类号] F53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57- 02

在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国有资本把持国民生计和国民安全的行业,铁路是其中的行业之一。作为垄断行业的铁路,由于长期由政府直接管理,实行政府企业合二为一的体制,其建设投资存在主体单一、渠道简单、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等问题。因此,引入民营资本等多元化的经济手段是促进我国铁路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

1 民营资本进入铁路经济的背景及优势

随着国家铁路资金与财政拨款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提出要对铁路经营进行多元化的经济改革,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以改变其落后的经营模式。2006年铁道部着手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使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中。这一举措不仅大大缓解了铁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深化了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增强了民营资本在铁路建设中的作用,使我国民生行业能健康发展。

民营资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流通量是不可忽视的。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以及国有企业的资金流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正确引导、观念转变使民间资本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出来。另外,民营资本具有较强的“逐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民营资本的一大特点,国家将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2 民营资本进入铁路经济的可行性

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运输渠道犹如人体血脉,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005年的《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

随着投资环境不断的改善,民营资本进入铁路行业的运营状况也从开始的负债累累、巨额亏损转变为如今的效益日益提高。内蒙古的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承建呼和浩特市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铁路,全长124.18公里,2008年投入运营,承担着煤炭外运的任务。伊泰集团通过与客户提前签订煤炭的运输购销合同,同时将生产、销售、运输计划上报给铁道部和发改委,由铁道部和伊泰集团共同制订煤炭运输计划。不仅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摆脱了企业对于铁路的不和谐依托,同时,也使铁路的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家铁路清算的特殊性,伊泰集团在统一制订计划的同时,也采用了相对简单的清算方式,即由呼准铁路运输到国家铁路网后,由伊泰集团支付后续的相应运费。这一经验使得呼准铁路与国家铁路的组织边界较为清晰,权责分明。

鉴于呼准铁路的成功经验,辽宁春成集团修建巴新铁路也尝到了甜头。巴新铁路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巴彦乌拉地区到辽宁阜新的铁路,全长487.6公里,负责春成集团在内蒙古开采出来的煤炭的外运。由于企业在归其所有的铁路范围内有自主的运营调度权利,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安排,在铁路的利用率提高的同时,也使原先每吨178元的运费降至每吨75元,降幅达58%,现在巴新铁路的二期、三期建设也正在筹备中。

3 民营资本进入铁路经济可能遭遇的问题

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肯定也会经历一些坎坷,可能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1)受政策影响较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国家发改委在铁路投资建设及运营“微利、保本、还贷”的原则指导下,将铁路的运价交由地方的物价局审批。然而随着发改委将定价权利收回,民营企业在进入铁路建设之后不能自主进行相应价格的调整,运价缺乏灵活性使企业的运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铁路建设往往是一个周期较长的工程,政策的不明朗将导致风险的增加。建议政府以及相应的职能部门尽快落实具体的措施和相应的配套办法,制定长期有效的政策法规,从而保障民营资本具有进入铁路建设的动力。

(2)民营资本缺乏话语权。在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常常对一些重要问题把持着绝对的权利,民营资本在合作过程中缺乏话语权,也不能充分地参与铁路建设和经营,导致民营经济一些好的经验以及经营模式无法融入铁路建设、运营中去。在目前体制下,应加快铁路部门自身的体制改革,将铁路部门自身的监督权与资本经营权适度、适当、适时地分开,打破铁路行业垄断的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管理能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建立公开、公平的运营规则,才能将铁路建设、运营、管理协调好,达到一种可持续的良好的运行状态。

(3)共用性财产权利的问题。铁路是一种网络化运营的产业,经营方式决定了其存在着共用性财产权利等问题。因此如何配置共用性财产权利,确定民营资本与国有资产之间的组织边界问题是影响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呼准铁路以及巴新铁路的运营中,都是采用相对较为简单的清算方式,没有涉及共用性财产问题。随着民营资本涉足铁路行业的逐步深入,共用性财产权利的分配问题将是未来面临的新争议。

4 总 结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铁路建设也会加大改革的力度。国务院在2010年5月出台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民营经济参股建设煤运通道、客运专线、城际轨道等铁路项目,同时也提出了铁路体制改革、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主要参考文献

[1]荣朝和.探究铁路经济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林晓言.铁路的民营化改革与市场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5)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对于活动成本的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增长,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建筑行业在整体上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无论是在行业素质还是在经营模式,或者是在技术水平上均有巨大进步。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急需科学管理方式,做好建筑经济建设成本管理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科学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一、建设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

建设成本是指在一项工程项目实施中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施工周期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预算进行的有效分配、协调和约束,使得工程建设必须在合同约定的条件下完成,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于工程预算费用的有效控制对于实现利润最大化,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一)做好成本管理促进工程质量提升

工程的建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程建设成本,同理反过来加强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若工程所有项目实施均不需要返工,不需要浪费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那么工程总的成本就能在合同预算的规定范围之内得到严格控制,相反工程实际建设成本就会远远高于项目预算成本。

(二)建设成本影响着成品的竞争优势

产品的竞争优势中包括包含价格因素对竞争的影响,而产品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最终价格的形成。在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各种物资的使用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和严格管理,才能保证工程建设预算成本得到最严格意义上的有效控制,使工程建设在整体效益上得到保障。对于工程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套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成本管理影响企业决策

在企业科学管理活动中,做好企业的经营决策对企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成本管理是一种适时管理活动,需要适时对企业管理活动进行成本核算,并以核算数据做为重要参考因素调整企业经营活动,从整体上做好企业管理和项目成本控制,对于追求企业投资回报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企业科学管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影响建筑经济管理成本的因素

(一)对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足

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松散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管理效益。在一些施工工地,可以看到随意堆放的物资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严重浪费,对于建设成本的控制有直接的影响。大多数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注重较多的放在了对能耗的管理上,而对施工项目的耗材的控制则相对较弱,缺少相应的思想意识。在国内的很多施工管理中,相应的管理人员主要将精力放在企业的最终效益上,很少将精力放在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中。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就必然导致成本管理无法到位,甚至根本没有实施过程成本控制的条件,这样的管理方式对最终效益也是有巨大负面影响。

(二)相应从业人员敬业精神不足

我国经济增长前段主要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经济管理方式下,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工作配合。要么是因为人员素质的原因,要么是因为部门本身存在管理问题,或者是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共同作用。任何一项工程建设工作,都不仅仅是某项技术工作的简单相加,需要的是有效率地、有序地工序间的承接。

三、对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要组织好一项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权、责、利分工,专人专事、专职专责,权力和责任必须明确在项目立项之初,进行预算成本规划的是设计部门,但在实际管理中对成本管理影响最大的是施工项目部门,对参与到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单位、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要做好对相应岗位管理工作的严格考核,对赋予的权力,必须要确保充分有效的应用到工作职责中去。对于明确的职责进行严格的管理,也需要在奖惩机制上予以有效激励。对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员工,应当加以物质奖励,对于履行岗位职责不认真但是也没有造成损失的人员,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警示,对于履行岗位职责不认真又造成了损失的工作人员,则需要进行严厉的处罚。破除“大锅饭”、“混日子”的工作方式,建立起逐级追责,专岗专责的责任机制,使工作分摊无空白,权力有人履行,责任有人承担,使成本管理活动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运行体系。

(二)对于项目施工企业而言,建设的产品质量需要规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达不到或者超过这个范围都会造成成本增加如果产品建设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则后期需要增加额外的维护成本,但是如果产品的实际建设质量高过设计要求,则又会造成不合理的质量富余,也不符合科学管理方式。项目建设工期同样会对项目成本产生影响,对工期成本进行有效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完整建设工期内的成本总和最小。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项目建设所耗费的管理运行成本,二是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建设所造成的合同赔付成本。

(三)转变生产观念,强化管理意识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就需要做好对项目的认识工作。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可实际操作的管理办法。对于项目所需要的人工费和材料费用都应当根据市场价格做严格限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费用。对于材料费用的考虑则更应当慎之又慎,因为项目耗材对于项目成本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要注重剔除政府定价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利润差。

结束语

综上研究,项目成本管理应当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之中,参与到项目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涉及其中,都需要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钟选东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忠刚,宋祥辉,张茂军.项目法施工中成本管理之我见[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篇(6)

【关键词】矿井基本建设;投资;招投标管理

在矿井建设中,其招投标管理对于矿井基本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宗旨进行了解,从而深入了解招投标管理的现状,竭尽全力思索解决的措施,更好的去解析。

一、组建投资控制纵横责任网

矿建、土建以及安装工程在进行设备以及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通过采购管理方案进行指令的下达,下达指令的部门一般为中心管控组,其在下达完指令后转到各个分口。物资供应口的招投标标准便以此作为依据,实现正常运作、规范运作,改变长久以往的不良现象,按照设备——采购——招投标这个步骤进行运作。使设备采购的招投标走上合理化的轨道,制定合理的质量与价格标准,充分做好“定量、控价、竞费”的工作。

(一)首先应做到“定量”

具有分管商务的供应口应该和技术口需要密切配合,制定统一的技术配置标准。在进行元器件的配置时,投标商应该对相关文件进行仔细阅读与浏览,详细了解其中元器件的数量、档次以及质量要求,防止报价过程中出现误差,从而降低报价可比性,评委难以评定标的现象。举例说明,堂口矿井的中央变电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在订货过程中,以设备招投标作为核心的招标手段,当质量无法保证时,便意味着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出现。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做好招标书的工作,严格明确配电柜中互感器、真空断路器以及避雷针的规格与品牌,阻断招标商的不良想法,采用合格的设备,从而使投标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标。

(二)“控价”

招标方与投标方在标底与报价之时,需要对从外采购的原材料与附件的价格进行合理的分析、统计,从而进行正确的标价与报价,进行合理的控制。矿井主在进行提升机的竞标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情况规划,从而达成合理的招投标价格。例如,本案在近三年之中,便实现了同一型号的18台电机的价格交换,投标方的价格与招标方的价格之差浓缩在4%之内,实现了中标价的合理、公平与科学性。

(三)“竞争费”

投标方的竞争费用是由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的,谁获得市场的营业额,谁便能够取得最大的利益,而这体现在企业生产成本、企业中科技人才竞争中。我们的体会就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去订货,就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节省了设备的资金,实现了花最低的钱,买最好的设备的愿望。招标是一种适应市场的经济规律,获得最大得效益好路子。

二、延深设备的供应管理链

改变传统的六步走供应模式,虽然对现场使用情况不了解,但是要保证供应的及时,防止两方工作不在同一个流程、思路中。

传统的供应现状不适合于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发展,做到供应齐全。通过供应与使用的情况分析服务的范围与质量,从而优化其标准。

进行现场分析,必须要求供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到场,二者同时对现场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电机与井壁环境是否适合,本案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潮湿的井壁环境与电机不能相容,于是立即联系厂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协商。

如果电机温度过高,则需要进行交替开机,对电机进行保护,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三、合理安排储运,认真组织验收,努力降低费用

(一)对运输环节做出调整,保证各个环节运输顺利,使其能够按照正常的到货时间抵达,优化库存空间,保证货物到达的时间不早不晚,既不造成货物堆积又不造成货物无处安放,从最大限度减少资金的过度投资。

(二)在进行货物预定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核对工程施工时间以及工程的进度,保证设备的到货时间不对工程造成任何影响,进行就近订货,加强和厂家的沟通,使货物与工地的时长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购买的设备属于非标设备,那么便应寻找相关安装单位进行快速安装,或者现场及时制造,防止工程延期。像矿井井水的处理设备、排水管路的防污系统均属于非标设备。通过就地安装,可以减少货运次数,从而节省运输费用与装卸费用,本案例中工程费用大约节省了145万元左右。

(三)采用国外进口的矿井提升绳,主要从英国进口。提升绳到货后,需要进行详细检查,从其外观、机械性能以及报检等方面进行鉴定,保证其安全性与高质量。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了科学的检验方法,合理计算了采保的费用,从细节入手,采用了到货延期的合理解决方案。举例说明,欧元升值以及美伊战争、矿井涌水都曾对货物按时到达的时间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及时办理商检,获取国际索赔的权利,这样才能够保证时间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提升绳拖延造成的资金流失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安办证的程序,经过现场取样——到抚顺煤科院进行检验——获取合格证件,防止时间冲突。

在检测中,对质量上存在的问题英语相关部门与技术人员进行探讨,通过相关资料的的递交,以及济宁市商检局有关人员的验证,在三天之内就获取了这一合格证件。

然后将证件送往首都进行审核,向英国供应方发送传真,通过这一有效流程的办理,从而获得了最大程度上的索赔,避免了投资损失。

总结

随着我国矿井建设的不断增加,对其设备的购置也成为了整个工程中的重要工作,要去实现设备的供应采购及其了解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充分了解析相关政策政策,并加强对投资中的招投标管理的学习,更好地为矿井建设的招投标管理而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二者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为公共服务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则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公共管理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必须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保持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本文力图在对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程度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厦门市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进行实证检验,明确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公共服务领域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构建一套关于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互相适应的有效机制,以期实现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同时,课题组立足现状,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厦门市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论基础

经济发展是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公共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要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经济发展是公共服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公共服务的发展。没有可靠的财政保障,政府的公共服务便无从谈起。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正是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政府财政吃紧,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公共服务因而转变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带动公共服务的发展。经济发展不仅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财政保障,同时也促使公众生活水平提升,从而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经济发展要求公共服务的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产生更高的要求。民选政府因此会面临更大的压力,甚至出现“政府超载”。由此,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蕴藏着因期望落空而出现革命的危机。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服务扮演了社会“缓和器”的角色。此外,公共服务还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对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领域的投入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

(三)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之所以对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由公共服务自身的功能决定的。一方面,公共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身发展、保证有效市场需求、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功能;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作用。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必要性条件。

(四)公共服务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若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可能导致公共基础设施滞后、收入差距扩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矛盾尖锐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若公共服务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则意味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超出了政府正常承受力,势必会加重企业和公民个人负担。同时,过于完善的福利制度会带来“福利病”。

二、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机制建设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英国、北欧以及我国神木、吴起等国家和地区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应有主次之分。具体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维护性公共服务是基本,政府应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经济性公共服务为辅。尤其要注重对社会性公共服务中的社会保障服务的投入和关注;在经济衰退的阶段,维护性公共服务是基本,应着重发展社会性公共服务(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和经济性公共服务;在经济低靡阶段,国家财政在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应首先保证对维护性公共服务的投入,其后应以经济性公共服务为主,社会性公共服务为辅。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短期来看,我国应积极的社会政策,完善医疗、养老、职业发展等社会保障体系;从长远看,我国应考虑如何控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避免陷入“福利国家”的困局。

三、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通过对厦门市公共服务支出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课题组对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厦门市基本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整体而言,厦门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供给状况较好,市民较为满意。但在个别领域,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供给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就业易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影响较大,而且就业方式以亲友委托为主;二是社会保障领域中住房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水平均等化方面还存在不足;三是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与乡镇、岛内与岛外差距较大。

通过对厦门市1981年至2011年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课题组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随着经济发展,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指数的变动趋势与公共服务项目三十年来发展的基本情况相吻合,且综合指数的趋势在2001年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这表明厦门市政府致力于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生实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进一步说明厦门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其合理性与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厦门市公共服务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GDP)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公共服务水平综合指数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第三,厦门市公共服务相应领域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且根据线性规划的数据结果,得到公共服务支出七个领域的最优投入,分别为:公共安全占财政总支出的最优比例4.31%,公共教育则占13.03%,文化传媒应为6.49%,医疗卫生3.87%,社会保障和就业占2.43%,科学技术2.67%,基本建设与公共交通18.04%。就当前而言,厦门市正走向大众高消费时代,公共服务应从以社会基础设施为主的服务结构转向以教育、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

为主的公共服务结构。这也说明厦门市“十二五”规划在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设施领域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使经济发展水平下降6.4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大多投资巨大、建设期长,由政府投资建设必然挤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其他公共服务所需开支,从而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为进一步预测厦门市未来五年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影响的相关趋势,判断二者是否依然呈现相互适应的均衡状态,课题组依次采用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函数、方差分解与外推预测来构建出“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动态均衡”模型。

近30年的数据表明,厦门市经济发展水平(GDP)有76%左右的比例是由自身及其它因素所决定,公共服务综合指数对经济增长变化的解释程度在13%以上。这表明,厦门市公共服务综合指数对宏观经济有相关影响作用。由于过去30年厦门市公共服务投入重点主要集中于社会基础设施方面,所以13%的贡献率也主要是基于基础设施的投入效应。随着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厦门市将进入内生增长形成的可持续发展中,公共服务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对公共服务领域的相应投资,以期扩大厦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

依据厦门市公共服务综合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互动关系的外推预测,2011-2016年,厦门市公共服务综合指数和GDP的发展情况为双向持续增加。但在2015年将会出现一个稍有减弱的趋势,2016年该减弱趋势将反弹上升。结合公共服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及滞后性特征,政府应准确把握公共服务投资及其他投资的适当合理时期,以此来避免经济衰退。

四、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效机制

课题组在结合前述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及动态均衡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构建出了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机制框架。

(一)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机制框架

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作用的机制表现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建设的完善,并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则意味着财政收入水平的提升,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为公共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基于上述作用机理,课题组进一步构建出了厦门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机制框架(图1)。

在这一机制下,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的动态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沿革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并且,从公共服务效应的滞后性来看,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才有助于政府准确把握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入的合理时期,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此,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首先,应当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明确不同时期公共服务发展的重点领域。以此为基础,应当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其次,服务型政府在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投入(支出)中的合理规模与结构。其中,尤其要关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公共服务支出中的合适比例。

再次,在重点发展的公共服务领域中还必须确定最优的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在明确合理的基础设施投入与最优公共服务水平后,政府则应当通过多元化主体的供给模式实现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而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则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理机制。

(二)实现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对策思考

根据W.W.罗斯托和马斯洛雷夫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并结合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当前厦门市社会发展处于成熟期,并正走向大众高消费时代。在这一时期政府公共服务从以社会基础设施为主的服务结构转向以教育、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公共服务结构。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推进:

1、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一是要树立公共服务理念,重塑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安排者”和“提供者”角色,承担起财政筹措、业务监督和绩效评估的责任;二是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按照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实行责任分担;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由“建设财政”向“服务财政”转变,提高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2、制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明确未来发展重点

政府有必要在“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厦门市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五年规划”,科学把握公共服务投入的合理时期与重点领域,消除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波动影响。针对“厦门市2012~2015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突出关键领域,将文体休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等民生领域作为未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加强公共政策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谨慎确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在公共服务支出中的合理占比。对于由此而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可通过完善投融资体制,利用“准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来加以弥补。

3、确定公共服务支出的合理规模,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

公共服务支出的增长与规模并不是无限度的,存在一个最优公共服务水平。过多的公共服务支出不仅会挤占经济发展资源,同时也会因过多的税收而产生效率损失。对此,课题组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基于厦门市特定技术、劳动力、资本存量以及相关的系数等因素,研究和构建厦门市公共服务最优供给模型得出:公共安全占财政总支出的最优比例4.31%,公共教育则占13.03%,文化传媒应为6.49%,医疗卫生3.87%,社会保障和就业占2.43%,科学技术2.67%,基本建设与公共交通18.04%。并建议推行“厦门市公共服务持续改进计划”,利用市民态度调查或市民满意度测评等技术,定期(每年)对厦门市公共服务发展质量的总体情况及各项公共服务发展状况进行测评,从而及时调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范围。

4、完善制度与组织建设,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当前,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职责,可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并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第二,采用公司合作、特许经营、凭单制、志愿服务、自我服务等方式,培育市场和社会力量,形成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竞争机制;第三,通过引入市民满意度、专家评估、效益审计等多种手段,对单项公共服务和综合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估。

针对厦门市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应

当重点关注文体休闲、就业服务、住房服务以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合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为经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虽然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解释力,但现有水平已经位于全国前列,今后应侧重于保持。

文体休闲领域: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岛外”和基层政府文体休闲服务供给能力;二是加快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创意城市”;三是开展各类文体项目,促进市民全面发展。

就业服务领域:一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合理控制失业率;二是降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及时调整最低生活标准和市民工资水平,确保市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进一步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建立和完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

住房服务领域:一是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促使房价回归理性;二是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通过调整住房服务支出结构或创新以房租补贴等形式资助有住房困难的低收入群体;通过新建、改建、置换、收购等方式多渠道提供各类保障性安居房。

基础设施领域:“十二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有的放矢,重点保证对“厦漳港”、城市圈交通网、岛内外交通网的支出;水质综合达标率、燃气普及率等基本生活设施应保持现有的支出水平;万人公厕数量、每万人占有城市公共交通营运车船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并且该类基础设施投入对于厦门市城市品牌维护和公民满意度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应逐步加大该类基础设施的投入。

篇(8)

一、研究背景

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基础,并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为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资源。我国经济在近30年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却始终采用投入、耗能、排放均较高的原始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的资源枯竭、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增加。近几年在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的关于国家环境分析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污染城市占全世界的总污染城市的较大比重,拥有500个大型城市的中国仅有不到5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可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面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纷纷呼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变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方式。学术界的相关人士也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社会人口健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顺利转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健康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该怎样和自然实现和谐相处。解决当前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与环境这两对矛盾。保护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二者应同时进行,不能只顾一头。想要实现环境的保护,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来支持,因为环保是一项长期且耗费较大的工作。随着近些年的发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为了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局势,我国必须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保护我们的环境,实现全面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的关系

只有当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后,才会唤起人们对健康的企盼。经济发展的最初目的应该是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健康,但是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影响了社会的生存健康。所以,我们应不断改革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

三、分析经济增长的环境、社会健康成本之间的关系

环境成本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进而使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下降,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而产生的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和保护环境支出是环境成本的两个组成部分。保护环境支出就是为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产生的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则是因为环境的破坏导致的损失和进行一些保护行动产生的花费。

社会健康又被定义为社会适应性,即为人们对自身生存发展环境的适应,也就是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一)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分析

资源的消耗(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环境的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生态的退化(土地荒漠化和自然资源枯竭)为环境成本的三个部分。

环境成本中的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是指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和耗损而造成的成本。根据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矿等矿产资源和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等为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为可再生资源。

(二)经济增长的社会健康成本分析

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健康的影响要进行辨证的分析。有利方面表现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也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解决了我国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保证了绝大数人有钱治病,将我国的健康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局面;不利方面为,由于没有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存健康。由于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进而引发各种的消极的影响,使因物质条件提高带来的积极影响消耗殆尽,社会健康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

四、经济增长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的矛盾,我们应该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解决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我国的GDP增长中的损失主要为资源的消耗,在我国特别是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方式,以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所以,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绿色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及时的转变当前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并不断促进其改革发展。

(二)对西部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

我国的地势整体上为东高西低,我国的大部分的河流均发源于西部地区,此地区的环境变化对河流的中下游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西部本身的气候恶劣和生态脆弱,此地区的环境极易受到破坏。为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政府应重视此问题。如将东部的发展与西部的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东部将因西部的牺牲而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估算,将其转换为货币补贴给西部地区,为其经济方式的转变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避免西部地区因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对环境进行的破坏,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西部共同富裕。

五、结束语

篇(9)

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与自然资源的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将是21世纪大多数国家所需面对的主要矛盾之一。自然资源的日渐萎缩与状况恶化,既危及国家的发展安全,也殃及国家的社会安全。

1、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关系

1.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

但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数量极大膨胀、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恶性循环和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已使地球环境中可再生能源的再生能力濒临崩溃。不仅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急剧减少,就连大气、土壤、水等相对恒定的自然资源也因长期无度的开发、无序的利用和污染而遭受严重侵蚀。

1.2资源型城市是以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城市

我国有400座左右的资源型城市,其中的20%即80多座已经进入资源枯竭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转型发展成本高。

1.3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成果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比过去几千年更舒服

但是,高速增长、过度发展、物质追求、浪费性消费所带来的后果,伴随着人的精神异化与资源环境的恶化暴露无遗。100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过去1000年的总和。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地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同步上升,上个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100年,而最近20年又是其中最暖的20年。

1.4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继续增加,在未来100年内,全球温度将升高1.4~5.8℃。

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海平面将以每世纪4~6米的速度上升,比科学家们早先预测的要快得多。人类已经到达或超越了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环境和社会成本超过抵消收益的临界点。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经济学家们指出,问题在于我们太沉迷于经济增长。而持续高增长的代价是人类近100年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超过以往历史的总和,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程度则步步加重。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我们缺乏的不是速度,而是增长的质量。如果我们不能从科学思想、生产方式、经济规则、社会机制和民众意识等方面对自然资源做出全新的认识和变革,如果我们不对自然施以“人文”关怀,如果我们不善待自然,仅仅依靠修修补补,那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不能实现,国家社会安全保障也无法实现。

2、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的研究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由于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运行,使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源比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得多。据1990年统计表明,1吨标准燃料所生产的GDP,中国是395.8美元,美国是2172.8美元,日本是5747.8美元,德国是4351.5美元,印度是1430美元,全世界平均是2167美元。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生产需求扩张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支撑的经济增长结构模式。这首先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形成了缺乏竞争力和开拓市场能力的生产体系;由于这一过程对社会资金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危机。

(2)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看起来主要是提高环境门槛,制定严格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综合执法力度等等,本质上是调整经济结构,是改变经济结构性质,实现经济与环境高度融合,使环境保护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排斥因素。如果仅仅只注意到了提高环境门槛这些现象,认识不到调整经济结构才是本质,就没有很好地掌握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最终也抓不住关键。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对这条老路造成的环境危害,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曾进行过批判和反思,对它们的环境问题也实践出了比较有效的做法:一是采取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二是建设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实行符合国家经济大局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发达国家的这些有益尝试为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条件。

(3)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它不是要求通过放慢发展速度、减轻污染,而是谋求通过能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条件下的科学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这一理念不仅追求资源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以生态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去代替传统型生产和消费模式,而且强调“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尽快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节能减排科学管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不断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决策体系;继续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和建筑节能;努力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4)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污染集中控制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产业集约发展。把工业小区、开发区建成具有自净能力的“生态组团”。要积极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或“零”排放。要积极倡导形成全社会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域和岸线资源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利用,构建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格局。要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逐步建立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监察体系。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抓好资源整合,加快推动实施资源成本核算制度,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

3、结束语

环境问题的社会性揭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不会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历史合理性和社会功能将逐渐丧失,被新的人类生存方式所代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问题的社会性还在于其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阶段,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在解决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是合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其中就包括电力工程的设计成本,这也是保证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些电力企业在工程设计环节缺乏成本意识,使得施工成本较高,电力工程设计的成本瓶颈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电力工程设计环节与项目招标参数不协调,导致成本瓶颈的产生。能成功中标是很多电力企业取得发展的关键,为了能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导致一些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忽视成本因素,进行不良竞争,让电力成本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电力工程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推进要求来有序进行,在施工之前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对各项成本指标进行分析,这也是电力企业进行招标的参数设计参考,而一些电力企业片面强调能得到相关项目,而让电力工程设计环节与项目招标参数不协调,尽管得到了项目但却没能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使成本偏大。其次,电力工程设计过程没能融入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使得成本瓶颈产生。电力工程实际过程不是单纯的电力施工过程,而应融入各个成本管理要素和手段,使得在工程设计阶段就能对成本进行科学化管理。然而,在电力工程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让各种管理要素参与到成本管理的控制中,使成本控制手段相对单一,不易达到控制成本的实效。例如,一些电力企业的设计手段仍采用传统的方式,显然与现代工程设计的思路不同步,成本管理效果不明显。再如,一些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仅仅依靠财务管理的手段,使电力设计过程简单的成为一种财务管理过程,不能真正发挥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达不到有效的成本控制。再次,电力工程设计过程的成本意识不强,使得成本瓶颈产生。作为电力工程的设计者,应积极与招标部门、施工部门等部门进行沟通,保证多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项目工程设计的成本理念,这样才能让电力企业在施工和招标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然而,当前一些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者,常常作为独立的工程设计机构,与招标部门、施工部门等相关一线业务机构之间的衔接不够灵活,电力工程设计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成本理念,不能主动从企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为企业节约成本,成本管理缺乏实效性,使电力企业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产生成本瓶颈,造成成本浪费。最后,电力工程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相对独立,使得成本瓶颈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实践证明,任何工程项目的设计环节都不可能与具体的施工过程保持绝对同步,这就要求在设计环节时,一线的施工工程师也要参与到具体的项目设计过程中,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然而,在一些电力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部门经常只是以设计部门独立的身份出现,施工工程师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同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当遇到施工实际与设计图纸不一致时,对于矛盾的处理和论证也不及时,一些管理人员怕担责任,仍然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导致成本控制不能实现,出现成本瓶颈。

2电力工程设计成本瓶颈产生的根源

造成电力工程设计成本瓶颈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不但包括设计意识方面的原因,还包括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以及设计者成本控制能力方面的原因。成本瓶颈产生的根源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缺失。电力工程设计是一个主动性过程,作为设计人员要保持一定的成本控制意识,才能保证其所设计的方案能尽可能地为企业节约成本,同时,让整个设计过程都贯穿着成本意识。然而,当前一些电力企业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成本相对偏高,甚至一些设计过程没有必要的成本考量,造成成本瓶颈的产生,究其根源在于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缺失,不能树立科学的成本意识,保证自身设计过程与成本控制相协调。其二,电力工程设计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作为电力工程企业,无论是工程设计环节,还是工程招标过程,或是工程施工的实践过程,都应有明确的制度作为保障,然而,当前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矛盾,造成这些瓶颈产生的根源在于其中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不但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不能对整个工程设计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而且,不能保证已有相关制度的执行力,使成本矛盾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些也是造成电力工程成本瓶颈产生的根源。其三,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的成本管理能力不足。保证电力工程设计对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的关键是设计人员的成本管理能力,作为工程设计人员要有宏观调控的能力,不仅要把目光定位在自身的设计环节,还要保证自身的设计过程能与施工部门、招标部门形成有效的衔接。然而,当前一些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的成本管理能力不强,仅从自身的设计问题出发,不能形成有效的宏观考量能力提升,使得成本瓶颈产生,因此,电力工程设计人员的成本管理能力不足成为成本瓶颈产生的根源之一。

篇(11)

2、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求职者撰写简历的目的,就是让你潜在的雇主或招聘单位了解你,进而聘用你。因此,作为一名求职应征者,应从自己的兴趣志向转向到你未来雇主或招聘单位的立场需求上,以你的长处来迎合、满足你未来雇主或招聘单位的需要,使他们看到你对他们的价值,即“能为他们做什么?”这就要求在撰写简历时,应针对对方的要求,而不是向他传递你的兴趣去向,即将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3、文字简明主题突出:

求职者在撰写简历时,切记要重点突出地编写与所申请职位相关的经验与技能。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简历的重点应放在学习成绩,以及参加过的课外活动、实习经历上。如打算应征文秘类工作,则要突出与该类工作相关的所学课程、专业技能以及强调能胜任该类工作的相关经验。

4、措辞得体适度表意

简历属于应用文体,措辞表意有习惯要求,行文时不应违背这些要求,而应力求得体适度。

简历用词应尽可能精练,应尽可能使用短语表意。以使简历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行文要让事实说话,避免使用抽象、空洞的措辞,应以客观的态度、具体的事实以及准确的数据说话,使阅读者不仅了解每句话的字面含义,而且能悟出言外之意,进而了解求职者所取得的成就及获得成就的能力与专长。

行文应排除那些带有强烈色彩的修饰语,带有个人看法的字眼及强调语,而选用具体、明确的动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用具体明确的细节表述实情,可使求职者显得平实、谦虚和自信。行文时既不要用第三人称,也不要用第一人称,最好是省略主语,或使主语隐含于句子之中,使用主语隐化的句子可以避免自夸之嫌,使句子显得活泼,轻快。

5、格式恰当篇幅适宜

求职者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能体现自身优势,最适合自己各方面任职资格的简历格式。

编写简历时,要根据寄送简历的目的,结合对方的要求,精心筛选和编排有关素材。凡与寄送该简历目的无关者,与对方的要求无联系者,一律删除;凡有关和有联系者,要分清主次,去粗取精;行文时要字斟句酌,惜墨如金,使整个简历的篇幅精简,浓缩,达到适宜的程度。

6、精心编排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