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园林专业研究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7 16:06: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园林专业研究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园林专业研究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青年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1401908)伴随着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起了广泛重视。如何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目标,而园林专业则可以在二者之间起到良好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建设中。因此,高校园林专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首要任务。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将园林知识和实际应用熟练结合[1]。毕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园林相关知识,就职于园林绿化、景观类设计、房产类开发、旅游规划、园林苗圃等领域。针对此培养目标, 众多院校针对园林学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不断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方泛开展生产实习、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于实践中,为城市建设提供更优质、更理性、更环保的服务。

1现阶段高校园林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园林教学培养模式的单一性

目前,培养模式单一在多数院校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常见,培养模式较封闭,多采取教师讲授的模式。形成教师课堂教授知识点为主,而实践为辅的现状,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在本科教育中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未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都与单一的培养模式有关联。并且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现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与园林行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高校园林专业人才的供需难以达到平衡。

12专业课开设时间滞后

在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呈现出一、二年级的专业课安排较少、基础课程量较大,而将大量的专业课放于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课开设的时间滞后,这与学生的考研、就业有一定的冲突。目前园林公司招聘毕业生要求需要有实习经历或工作经历,但是较晚、较密集的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就业实践。

13高校园林专业产学研结合现状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教学、科研、生产及实践结合的有机物[2],它们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完善。高等院校提出的科学方法及前言的研究成果,都利于校企的生产情况和未来发展;校企的良性发展也会提高教学条件和完善教学方法。可是在产学研的实际合作中大部分并没有较好的达到预期目的,除规模较大或一些历史悠久的院校外,园林产业依附于院校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园林专业涉及到的校企中,多数是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综合实习的场所。部分校企在生产运营以及经营、管理方式上都有些许不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与教学结合的效果。主要表现为2方面:合作形式虽多样,但主要合作内容过于单一,校企对院系缺乏足够的调研和充足的了解,未将各自的优势资源融合到一起,盲目追求成果转化;企业生产存在局限性。高校为教学、科研服务,虽然科研成果较好,但是成果造价过高,批量生产较难。

2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树立“产学研”为基础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园林行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强,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1],这促使园林专业可与产学研更加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园林专业可与苗圃、房地产、公园、婚庆礼仪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花卉树木育种、小区绿化、公园养护、插花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用人问题,也为学校提供了生产实习、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场所,为学生就业打下牢固基础。伴随着园林“产学研”的提出、应用与回馈,部分院校对实践应用环节更加重视,对于现阶段企业的需求人才的情况,将现有的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将应用性较强课程的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的分配比例调整。目前众多高等院校的园林专业纷纷提出要把培养综合型园林人才为主要目标,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以此模式促进、推动、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出综合高素质园林人才。

22建立“产学研”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模式

园林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尤为突出,所以园林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侧重于建立“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人才模式,为院校培养、创建新型园林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21建立多元化、多模式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理论教学需要与实践教学结合,而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实训提供了场所[3]。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教学重要组分,建立、发展多元化、多模式的实践、实训基地也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产学研”结合模式,侧重于教学手段、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实践应用中有机结合,成立园林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则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随着城市的高速建设和发展,与园林专业相关的领域也随之广泛,对于园林知识的应用要求也有变化。园林专业较前几年的“冷门”转变为现在的“热门”。培养人才的方向由“知识型、专业型”逐渐向“能力型、素质型”过渡[1]。实践、实训基地为教师、学生、企业提供公共平台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了解。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在实践、实训中升华理论知识,充分锻炼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创新思想,增强团体协作意识,为输出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222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园林相关企业一般顾虑到生产维护、管理的不便,施工安全与实习成本考虑,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去生产、实践环节。这与园林专业相关公司招聘时,往往要求拥有工作经验产生了矛盾。出现这种学生缺少实习实践的地方,而企业则缺少有工作经验、高素质的人才的现象,这对园林应届毕业生及企业造成很大困扰。所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必然趋势,可以提高教学品质,也可以培养、吸收创新型、应用型学生进入企业。所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共同完成。

创新型园林人才需重视2方面,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拓展训练,重点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和锻炼;实践教学中,以教育创新为新导向,提高动手能力、工作能力的同时, 进而拓展学生发散思维并提升提创新力。应用型园林人才的培养应扩大实践基地的建设, 提高高校与园林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合作。

223形成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传统的“产学研”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合作模式过于程式化,与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部分学校园林专业根据自身情况,提出适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课堂教学积极采取CAI教学方式[4],更直观、更生动的让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让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提升综合技能;学校大力推广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增强其创新能力,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将创新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园林创新人才;园林专业学生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中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其生产实践出现的问题,遇到的案例作为课题经行研究,使“产学研”有利结合。这些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让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之间的关联呈现与时俱进的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既能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大环境,这是产学研发展的导向,产、学、研3者缺一不可。合作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以产养研[5],再将科研资源重返企业,增加其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人才的引进可激发企业的能动性。高校应培养在校生的协作及管理能力,为企业输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3结语

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产学研”模式越发受到关注和肯定。伴随“产学研”模式推广,园林专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被输送到社会中。有效解决了原有园林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科研成果未能很好转化成生产力,学校、企业毕业生供需关系矛盾等方面,使学校、学生、企业3者呈现良性合作的关系。目前,“产学研”模式是大多数高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将带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则是高校培养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园林专业在“产学研”模式为培养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8:1-5.

[2]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02):165-174.

[3]井明伦,蒋洪华.农林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0):69-72.

篇(2)

园林景观设计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都曾创造了灿烂的园林文化。中国的古典园林与风景区规划、法国园林、英国的自然式风景园林都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优秀例证。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并以奥姆斯特德于1900年成立哈佛大学LA学院为标志。景观设计这一名称就由Landscape的翻译而来,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不仅继承了传统园林设计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还融合了自然生态、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的复合型设计体系。而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中国则发展较晚。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大发展,我们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的、高层次的景观设计师来设计和重新规划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急需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国情的景观教育之路,吸取国外景观设计学科教育发展经验,推动国内景观建设的大发展。

认识景观设计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中,“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Von. 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Naveh and Lieberman,1984),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自己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具有文化属性。而旅游学家将景观定义为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生态学家则将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不同的学科门类,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定义景观都有所不同,但却存在共通之处,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特定区域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是生存的艺术!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管理、改造、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的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是多种功能的载体,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以及内在和外在联系的生态系统;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符号。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与其他生命持续与发展。因而景观设计师是美学家、协调者,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是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再现者。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书中有一段话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

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但同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专业相比,我们的风景园林专业还仅局限于风景区的规划、园林设计、城市绿化等设计领域,还没有能够全面进入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为解决城市环境的根本改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专业方面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完全打破专业学科发展的局限。近十几年来,在维护生态、可持续、人性化设计等发展思想的推动下,景观设计专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它已不是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描述的学科,而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和发展潜力的专业。景观设计师解决的问题相当的繁杂,范围十分广阔,它几乎包括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生态学家以及管理者所涉及的一切领域,并负责各种元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加以整合,已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最佳平衡。景观设计的范围小到私家花园大到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等一切领域,因此客户范围也由私人业主到政府机构的决策层。正因为景观设计师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宽泛,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景观设计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现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建设。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景观设计将增加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能力而承担更大的、更重要的责任。

篇(3)

二、打破高校教学常规,建立适应公共艺术专业办学要求的新课程

1.“数字艺术”是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新手段

“数字艺术”一般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与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它在传播、复制、存储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数字艺术是数字的科学技术和传媒技术为基础,与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受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艺术的发展已成为艺术与科研高度结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20世纪60年展并成熟起来的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家全方位地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在90年代末步入全新的数字艺术阶段。在全球,数字艺术的蓬勃发展引领了新一轮的艺术潮流,毫无疑问数字艺术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之一。公共艺术专业运用数字艺术,主要解决学生作业完成工具的问题,而不是徒手画。

2.“艺术造型”是公共艺术专业的开门钥匙

造型即创作形体,最早源于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提出的“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存在于一定空间中,从静止的形式表现为动态过程,依赖视觉感受,称为空间艺术造型或称为视觉空间艺术造型,由物质造型、观念造型两部分组成。造型是美术创作对物质材料和创作观点的把握,可分为形象艺术、空间抽象艺术。公共艺术专业是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主干课程是园林景观、园林造型、城市雕塑造型、城市建筑造型。造型课是要设计或创作出形体。因为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有一定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师辅导下,能设计出符合各种功能的园林景观、建筑、雕塑形体。艺术造型与专业造型课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在大学一二年内完成。

3.“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

城市公共空间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简单地说,公共空间指城市公共空间,它包括城市的物理空间、视觉空间、公众心理空间等,是城市与区域、点和面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协调和配合的关系,公共空间艺术立足于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公共艺术需要研究理性的功能。例如:公共艺术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需要了解园林设计的主题思想、设计元素、基本功能等,这些都需要理科园林设计专业教师的指导。整体园林设计应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业园林设计基础(主题、总平面图、功能、元素等)。第二部分是园林设计的色彩与园林景观的艺术造型(极点、造型、色彩等),要有绘画基础或雕塑艺术造型的教师来担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思维能力。公共艺术专业研究方向大的是城市色彩、城市建筑规划等,小的方向是城市标志、城市雕塑、城市景观造型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要点:

(1)园林景观造型:在园林设计基础上(园林平面图)进行景观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园林中每一景点的艺术造型,包括整体园林的路道、绿化、公共建筑、艺术小品等。作业要求如下:整套园林景观设计详细方案图纸不少于30幅,要求透视效果图10张,总平面1张,各类分析图3张,整体剖面图1张,景观立图7张(色彩),局部平面图5张。

(2)建筑外观与色彩:要求学生对中外建筑理论研究和学习,了解建筑的最基本的功能、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具体教学方法,先外观(3D电脑建模整体建筑造型)后内部(建筑室内功能的尺寸分布即平面图),最后,内外结合,建筑室内尺寸与外观造型有机结合,并对建筑的色彩做进一步设计。作业量及要求:

1.建筑各面透视效果图(9张);

2.建筑各层平面图CAD(10张),立面图1张;

3.不得抄袭现有建筑资料,要独创;

4.建筑说明文字500字(含技术参数等);

5.设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题不限。

(3)城市雕塑设计:主要是运用抽象的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要求形式与主题的艺术统一。主题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由任课老师统一确定。作业量及要求:

1.完成60厘米×60厘米左右的实材模型1个(不锈钢、铜、木材、石材等均可);

2.完成作品在实际环境中的效果图,要求电脑3D建模,四面透视;

3.不得抄袭,完成设计文字500字以上;

4.完成城市广场15米高雕塑,主题不限。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治理污染,尊重自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风景园林这一行业的重大意义,便是通过对空间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来创造优良的生存空间。如今,风景园林行业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这与当下的社会现状有很大关系。然而,在每个设计师和社会实际之间有极其重要的纽带,那就是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它完成了普通学生和专业设计员2个角色之间的过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整个生涯的研究方向的选择,也对未来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有着奠基性的贡献。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众多设计理念一样,值得人们成系统地探讨。

1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概况

1.1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全国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中,有一些是有传统学科基础和较强师资力量的专业院校;还有一些硬件软件都未完全配备的院校。因此,不论是在技术设施方面还是课程体系方面,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都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1.1 学科教育水平低于学科实际发展的高度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广泛推动“园林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区域建设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这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导向。然而,相对快速的风景园林发展而言,学科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在社会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的同时,风景园林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顶尖级人才的缺失和高级专业人员数量的不足,众多分支性学科各自为政,内部难以协调等因素,对专业教育的引导性大幅减弱。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远落后于学科现实的发展水平。

1.1.2 教学课程体系仍有待完善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种多类知识复合运用的专业,对技术和理论的要求都很高。实践工程技术是为了将纸上的设计很好地付诸实际,落成实体。而理论创新是为了抽象研究空间等要素,从而得到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体验效果。高校的风景园林教育并未能很好的兼顾2者,多有顾此失彼。不同性质的学校,也缺少一定的整合。艺术类院校多重绘画表现,对于实际可行性和理论逻辑方面涉及较少;而建筑类院校过分看重规划管理和建筑,较少涉及植物造景,而农林院校正好相反。

1.2 学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有:人口急剧膨胀,户外休闲空间非常缺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环境绿化方面的后期维护;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民族特色在环境建设中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有了新的态势。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以及文化交流,为园林建设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风景园林专业将为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提供了专业人才,也确定了未来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

2 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2.1 针对城市现状,开创专业新的领域

结合目前中国城市设计的分工情况,风景园林专业弥补了建筑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空缺,能良好地协调2者的关系。对于实际问题,不能对西方案例照搬照抄,而既定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也并不能准确地评价中国环境的实际状况。针对我国环境现状的特殊性,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专心新领域进行研究,对症下药,能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成为这一方向研究的带头人。

2.2 挖掘民族特色,保留传统文化

面对洋文化入侵和千城一面的现状,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不仅因为民族特色是我们独有的标志,也因为传统文化有着足够的智慧来支持我们现代的建设。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来研究民族特色文化,让莘莘学子在最初接触景观行业时就有这样的意识,代代传承,便能逐渐找回当初缺失的文化特色,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份象征。这一点,除了在专业本身得到长足的运用和发展,还能对完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规划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从细节处解决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的运用需要很多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除了要培养规划设计类的人才,还要鼓励以专业技术来解决风景园林设计实际问题的人才。比如,生物科学技术能扩大植物季相搭配的选择范围,材料与工程技术能解决水池渗漏等问题,激光技术能丰富夜晚景观。不同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参与,能极大地丰富景观内容,能从一些细节提升观赏价值。在学校中,不同专业的沟通交流,某一个技术方向的景观研究,都对景观本身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已在过去多年的摸索中颇有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该专业自我完善的良好时机。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看待中国园林专业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1998(1).

[2] 欧百钢,郑国生,贾黎明.对我国风景园林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6(2).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1-03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基于《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原理》、《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课程后,对所学的课内容进行综合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各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通过该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设计素质、空间想象与空间组织能力。所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类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

高职类学生区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农业职业院校由于本身性质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有着自身特性,是以突出实践能力为主。随着各大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的增加,有限的教师资源必然会使教学质量下降,“教”与“学”之间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方面

1.教学目标形式上明确,内容上不明确且认识不足。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涉及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课程设计及野外实习等,理论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其中课程设计为核心内容,一般包含街旁绿地、小游园、道路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小型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城市广场、小型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园、城市公园等11个专项设计。由于师资和课时的限制,课程内容也相应的缩减,且各个教师在选择专项设计内容也不一致。现有教学体系的内容知识面过于狭窄,课程设计过于传统化,对社会问题、材料和方法上的技术进步缺乏关注,无法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

2.教师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各大高校内的专业教师来源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与社会实践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而一旦进入高校后,教师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更少,更多的只是通过教科书或者网络来补充自身的知识库,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速度将会慢慢与行业发展的速度、动向不相匹配。而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涌现速度非常快,基本每3~5年就可以完成一个更新周期,专业教师在教学初期尚能利用研究生学习阶段或者企业一线工作阶段所接触的行业前沿知识,但随着行业发展周期的不断推进,也会慢慢与社会实践脱轨,直接导致了学生面向社会后专业知识滞后、适应能力欠缺、竞争力下降的现象。

3.教学团队组成相对较为单一。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与之息息相关的课程包括文学、色彩、园林过程制图、树木学、园林植物造景、园林测量、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美学等,而高职院校由于其师资力量有限,好多专任教师都是身兼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很容易造成同一个教师教授的几门课程内容雷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4.课程教学存在认识误区。高职类教育突出对技能型实践人才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毕业生得以在目前竞争激烈的从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逐渐被用人单位所青睐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已着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的想法,将来面向社会后真正能从事方案设计的并不多,所以在能力培养方面更多培养的是人云亦云的绘图员、抄图员,而不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这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初期的确能快速适应市场,但一旦缺乏创造性、思维相对禁锢的惯性思维出现与蔓延后,在中远期竞争中被赶超乃至被超越将不可避免,对学生从业后的长远发展将会相当不利。

5.过度依赖外聘教师。为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在专业实践方面的缺陷,高职院校内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部分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讲授目前行业、专业动向,将一线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同时实践知识的传授也区别于理论知识,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也出现了学院过度依赖外聘教师的情况。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是一把双刃剑,要协调好这之间的问题。

(二)“学”方面

1.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习方面还是按照填鸭式的学习模式,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学进度完成作业,缺乏主观能动性,要深知园林规划设计涉及环境行为、建筑、城市规划、艺术、文学等方方面面。只有主动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自己的设计才有内涵,而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毫无逻辑的平面构成。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各种途径方便学习,如查阅网络、参观各类型展览馆和公园等。

2.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少。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需要时刻了解行业动向、专业发展趋势,结合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实践,进而达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目的。而由于资源有限,目前学生能接触专业、行业前沿、了解新事物的机会并不多,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创造力不够。

3.缺少创造性思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资料、信息来源的途径主要是课堂与专业老师,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外界反复刺激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提出质疑的批判性精神。在教学中,只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而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我应该怎么做”。在这种反复刺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盲目、机械的反应过程,并在无形中固化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学生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从而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1]。

4.轻实践,重理论。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必须很好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项目,不论是实际项目的真题还是虚拟设计的“假题”,其实质都是某一项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利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质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需要通过图纸的形式表达。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制订详细的培养方案与完善的培养体系

我们招收的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前对园林行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园林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园林规划设计的各项步骤、要求,将来能从事哪些行业,园林规划设计的社会形势等方面,属于切实的门外汉,所以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将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认识、了解、熟悉、掌握。

(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教”与“学”的互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储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三)专业特色结合学生活动

高校与高中及其之前的教育培养方式与目的截然不同,高校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安排也不再是单一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多彩的各项社团、文体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我系自2010年组织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很好的将专业特色与学生活动结合到一起,其中的画展、插花展、小花园设计展等通过一系列的评比、展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在学院层面也进一步展示了我系学生的风采。

(四)加强团队合作,形成团队协作意识

园林规划设计由于其专业涉及的综合性、工作量的庞大性,在实际项目中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提倡团队精神,创造团队学习的氛围。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两方面,教师团队要尽量融合如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工程、工程预决算等多专业的教师人才,在教学知识体系的传授方面力求全面;学生团队是将同一年级的学生以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协调中学习对方的长处,增强凝聚力,考核各位同学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或者满意的团队内如何与他人协作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前准备与适应,缩短学生与社会适应的时间周期。

(五)工学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实践、实际项目的机会非常少,学院通过外聘教师“引进来”为学生带来了一股行业清风,使学生告别了单纯的理论学习,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时就需要“走出去”,而且是有针对性的“走出去”。“走出去”既包括学生赴学院长期专业合作单位或由外聘教师所带来的便利资源单位学习实践,也包括学校教师经常赴企业接触目前行业一线的发展动向,让教师、学生带着平时教学、学习中发现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到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六)充分利用农业类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着重的就是“园林”二字,而有“园”有“林”,势必就离不开植物,而农业类院校在植物这一门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根据地方特性配置适应性较强的植物,并从植物生长习性、造型、色彩等各方面着重加强,好的植物造景设计可以直接决定一件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而这方面恰恰又是艺术类、建筑类院校所欠缺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农业类这一优势,将这一特点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示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园林规划设计这一领域的专长。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模式

(一)实训化工厂

我院在校内为学生实训创造条件,根据之前培养体系中认识、了解、熟悉、掌握四个步骤,分别建成不同的实训化工厂,包括园林场景微缩模型展台、园林材料展示平台、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室、园林规划设计场景制作平台,让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可以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增长自身职业技能。

(二)创新考核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依据课程特点,学生考试采用技能考核的方法,考前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方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设计水平评定成绩,真实、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该课程的考核采用“实验考核+实训项目操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考核以教学纪律和实验教学作业等内容为主,占总成绩的40%;实训项目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占总成绩的60%。通过实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进入企业可直接上岗的目的[2]。

(三)系统化项目实践

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对课程进行系统化拉练,通过给定学生一块2.5m×1.8m场地,让其进行设计,并付诸于实施,通过设计文本、施工图纸、材料预算、材料采购、实际施工、竣工验收、综合评比等七个步骤,同时作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最后的综合考评。

场地尺寸的选择针对性强:(1)景观设计讲究小空间、大景观;(2)高职高专学生将来面向社会从事的工作主要以场地的整合为主;(3)场地过大不利于学生的施工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仅仅是引导作用,并不会影响学生思路,学生以团队形式出现,可以锻炼学生专业理论、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这项系统化项目实践已经连续实施了三年,实践表明,通过锻炼,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各位同学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与社会实践直接接轨的能力。

(四)积极参加各级专业技能比赛

中国有句俗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学生在经过在学校几年的学习也比较迫切想知道自己目前的水平究竟达到何种水平,此时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让学生通过参加省、市等各级别的设计竞赛,与各兄弟院校、兄弟院系之间的学生进行专业比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竞赛与各院校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取长补短,填补自身教学、学习中的盲区,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

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我院园林专业开办于2006年,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经过园林规划设计教研室各位老师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已成为园林科技系核心课程。毕业生学生深受企业欢迎,近3年来,学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在与兄弟院校的竞争中逐渐确立自身的优势。我院学生在2010年江苏省首届枫彩·缤纷杯彩色植物景观艺术设计大赛上在与近300件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学生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在2012年江苏省高职院校园林景观设计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等。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直接上岗,完成项目设计与指导施工,受到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1,(2):1-5.

[2]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3]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篇(7)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篇(8)

二、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办学现状据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38个风景园林类学科博士培养点、88个学科硕士培养点,25个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培养点和184个本科专业培养点,覆盖全国175个学位授予单位,其中高校为172个。1998—2009年间,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培养点高速增长,学科博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学科硕士点年平均增长约20%、本科专业培养点年平均增长约14%。在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前,这些专业培养点分设在工、农、理3个学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内,名称混杂重叠,即使是业内人士都很难说清楚。2012年,教育部对风景园林学进行了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共计38所,其中建筑背景类19所,农林背景类18所,艺术背景类1所,从评估结果来看,排在前5名的高校中(含并列),建筑背景类有7所: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农林背景类有7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专业特色而言,建筑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空间形态塑造,农林背景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在于植物材料的应用。就应对中国当前日益复杂的户外环境问题而言,无论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还是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各校均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发展规模来看,参评的学校有些是一个学院,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现有教职工约100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现有学生3145人,其中本科生2014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66人,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5人,博士研究生142人,在职研究生418人。有些则是一个系,如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9人,博导13人,每年招收本科生60人、硕士生100人(其中普研40人、专硕60人)、博士15人、博士后1~2人。人数虽少,但无论是科研水平、教学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二)存在问题多年来,针对风景园林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性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点,一方面说明了本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何学校都可以办风景园林专业?办学是否有专业门槛?风景园林的科学性如何考量?

2.专业教育的规范性与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强调规范办学,最直接的就是要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而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则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的出台,专业教育的规范性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然而各高校办学的独特性问题仍然悬而未决。3.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培养目标上的错位问题设计单位希望学生毕业后便能独立工作,是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设计院的实习生;希望学生在学校内通过系统的训练,掌握全过程的设计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不希望学校通过设计院实习来弥补设计教学中的不足。高校则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要求,认为学生在校读书是为了发展智力、学习理论、提高创造力和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和职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不止一个,因此,培养风景园林师应注重创造性,注重与实践对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指出,在学习阶段,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及讨论式教学应占各课程体系的实质性内容的一半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另外,教学环节上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以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为例,其非常注重对场地的观察分析,每个课程设计对场地的考查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国内高校对这一环节一般不太重视,有时甚至不会到现场去,很多课程设计所选的题目本身就是假题。

5.教学资源问题国外风景园林教育非常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以美国佐治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其所在的环境设计学院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团队,全院37名教师多数既是学者,又是注册风景园林师。学院注重与校内众多学院(如人文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等)的交流、合作教学与科研。风景园林五年制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每年必须选修2~3门其他院系的专业课程,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院还不定期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及社会成功人士来系里参加教学、评图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第一个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学,至今仍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的领军人物全都有在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的工作经历,高级选修规划设计课主讲教师全是风景园林大师级的教授。除了建设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外,哈佛大学还从校外、国外以各种形式聘请著名教授、设计师来系里参加教学、讲座和评图工作,从而使师生时刻能接触到最新和最先进的知识。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众多法国一线风景园林师都在此任教,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学院实行项目轮换制,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安排导师。几乎所有的导师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学生四年学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不少于20位活跃在风景园林界的设计师。相比之下,国内很少有高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概况及办学特点

(一)风景园林专业发展概况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设在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里,起始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后更名为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和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新增景观学本科专业,2013年统一更名为风景园林专业,同年增设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至此,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格局。

(二)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特点1.原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植根于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之下,课程设置偏重于形态训练、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艺术处理,在工程技术方面较为欠缺,把握宏观尺度规划设计能力一般。再者,课程设置兼顾风景园林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学生精力分散,受课时限制,两个方向授课内容都有待于深化。尽管如此,师生经过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2013年城市袖珍广场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在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组织的2013年现代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作奖2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风景园林专业教师由原旅游管理系的教师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的教师整合构成,现有教授3名,客座教授3名,副教授8名,讲师及助教5名,个别教师专业上不对口,特别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植物学、景观工程师资存在缺口。景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为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交叉后产生,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方向

基于办学基础、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背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发展方向探讨如下。

(一)学科交流与融合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恶化现实,我们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相关学科的交流融合,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加强量化研究,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风景园林专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专业,那么科学与艺术各自比重是多少呢?有专家认为,科学技术应占到90%,当今的风景园林虽有艺术成分,但主要的理论实践都基于科学、工程、技术。1999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百年庆典上对该专业的定义也再次体现了风景园林的科学性远大于艺术性,甚至其中都未提及“艺术”(Art)一词。对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人士,“需要一个全面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同时保护人类的生活质量,保存地球上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东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依托相关优势学科,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含量,以理性为基础,再谈感性浪漫,这是今后立足于国内风景园林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

(二)重点教学方向面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走出城市。近期可以以新兴旅游游憩地为对象,探索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求在专业教育及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以旅游管理系为主体申办,在旅游游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在中国,优秀的自然风景资源基本都已经被开发,针对人们闲暇生活的需求,大量新建的或改造的旅游游憩地规划设计建设方兴未艾,亟需要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三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擅长于小尺度的园林设计,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这是重塑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形象、形成风景园林教育中国学派的重要契机,值得我们努力奋斗。另外,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部分教师也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这也成为另一个可以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三)专业教育特色华理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不仅要依托学校理工科学科群优势,不断加强该专业的科学性、理性特色,而且面向日益提升的大众审美水平,我们也需要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风景园林细部设计、景点设计上不断提升艺术设计水平。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交叉点,可以实现多个专业的交融共生,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科群优势。

篇(9)

【摘 要】本文根据本校定位和新旧校区分段办学特点,突出农业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的综合性与实践的重要性,依托本校优势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教育,提高园林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JK339);2014年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2011年,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农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极为必要。

1 普通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设置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逐步由农林类院校发展到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高校对园林学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1]。

长期以来我国学科划分将风景园林放在不同领域中,学科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的分离,造成了学术界和行业界的迷失、偏差。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使专业覆盖面更广、业内分工更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提高,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目前,全国设置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分别分布在农业院校、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里,如何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基础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来说是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基础条件、学科特点不同,故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立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不同层次与行业细分的专业人才。

2 风景园林学学科设置研究状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不足,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时称“造园”专业,开创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先河。而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01年成立了风景园林专业[2]。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多。刘滨谊认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当务之急需要二级学科的基本建设,他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目前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宋建军等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资源学与景观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工程技术等四个方向进行调整[5];林广思对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中职中专生各教育层面进行划分,设置园林专业[6]。周进建议加快学科建设,完善技术、专业资质标准等,通过园林植物与生态、规划设计两大核心技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7]。总之都是在风景园林学科群理念的统领下,整合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各种资源,全面推进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

3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改革目标与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和应用的结合,以培养个性发展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制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时,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社会需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另一方面要针对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设立自己的特色专业,才能使该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一个提升,培养有特色的相关人才,促进园林行业的更好发展。作为农林类院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出不同于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形成农林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时展的趋势所然。

我校园林专业多年办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应充分利用学科与行业优势,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前一个“2”指学生利用白云新校区完善的基础实验条件,完成本科前两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学习;后一个“2”指学生在海珠旧校区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及校企合作的园林公司等,与社会紧密接触,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模式,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

3.2 制定出合理的“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1)分析农林类院校学科特点,突出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研究风景园林课程与农科课程有机结合的方法和综合性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途径。风景园林多学科理论综合特点导致其培养过程中的多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问题复杂。

(2)按“2+2”模式完善和健全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等。探索高效、优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林学、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系。在此培养模式中,前一个“2”实现“厚基础”目标,即重点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学习;后一个“2”实现“宽口径”目标,即专业内涵的外延与扩展;并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实现“强实践”的目标。

(3)随着园林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把握通与专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在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4)围绕产业化现代园林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基础、实践创新和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制订突出现代园林产业和岭南园林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特色鲜明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3.3 注重实践环节,建立教学与生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地方区域园林产业,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与教学内容体系互动的学生课外科技体系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参与互动、进行试验、开展行动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应用模式。

(1)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将实践教学融于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克服理论(下转第52页)(上接第16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

(2)校企合作培养。以“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发展”为宗旨,组建若干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产学研各方在人才、技术、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让企业真正地全程参与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校企加强科研合作和新技术开发,以研促教,通过研发过程中结合创新项目、毕业设计、兴趣小组,科研小团队等相关工作,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3)进一步完善“四平台、四层次、三阶梯”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八期不断线,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循序渐进。大一、大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大三专业技能训练,大四产业技能与创新的能力训练。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4)通过开展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公益活动、参观、竞赛、文体竞技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拓展素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基本方法、工具的掌握,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 结语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将创造性思维方法引进教学,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提高能力的原则,坚持以“基础厚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建立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2+2”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春华.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2):1618-2616.

[2]陆支悦.基于研究生培养的中国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3.

[3]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

[4]刘滨谊.对于风景园林学5个二级学科的认识理解[J].风景园林,2011(4).

[5]宋建军.风景园林学科研究方向及人才培养工作调适:基于风景园林升格为一级学科后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9-02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在剖析园林行业岗位工作任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与实践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通过不断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身办学特色的雏形。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依托后勤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长期以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四个一”并用能力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具体如下:“一颗心”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之心,具备从事园林行业的基本素质;“一张图”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设计能力,能将一块地变成一张规划设计图的能力;“一个景”是要求学生具备施工管理能力,能将施工图纸所指定的地域进行施工管理,最终形成景观的能力;“一把种子”是指具有植物栽培管理能力,能进行植物的栽培、养护、修剪等操作技能。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与措施

从2009年学校开办以来,学院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一直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双证化模式的设置。该阶段课程设置的特色:主要结合“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的实施,加强相关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年不断线;“理论够用,专业实用”为能力培养主线,强调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专业课程达标指标,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2.模块化模式的设置。(1)实施两个无缝对接工程。两个无缝对接即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其中第一个无缝对接措施是一年级增设“专业认知”课程,学生进入企业,开展简单的观摩实习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第二个无缝对接措施是实施学年学分制改革,进行第二课堂选修课程设置,拓展学生多方面才能,拓宽学生就业面。(2)设置模块化课程。根据就业岗位群划分,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小型景观的规划、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二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模块:培养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修剪、维护的专业核心能力;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进行园林土方工程、假山工程、水景工程等主要施工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3)培养多种技能。按照模块化培养模式实施后,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证书、钢筋工、园林施工员这四个证书才能毕业。除此以外,学生在校期间仍可参加CAD制图员、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十三种技能培训。(4)提升实践能力。根据实训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学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修建园林情景教室一间,园林工程实训中心一个,园林花卉种植基地400平方米,园林制图室一间,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室一间。

3.工学交替化模式的设置。(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在总结模块化模式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从而使得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要求教师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授课。二年级开设“专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完成课程实训,如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和施工等。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课程,要求学生进驻企业进行6个月的实训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实训报告。(2)精选教材、整合资源、压缩课时。选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教材,将施工员、花卉园艺工、CAD制图员和园林景观设计员的培训内容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压缩基础理论课时,增大实践课时,使实践课时由原来的33.22%增至50.90%。(3)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改革,突出实践课程技能考核。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分开,两项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学分,如植物基础与分类课程考核,分为植物基础卷面考核与实训考核两种方式。卷面考核占50%,实训考核50%。其中,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当场进行40种校园植物鲜标本科属种分类、性状描述、栽培要点阐述。(4)工学交替,增强就业竞争力。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入驻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长达4个月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分析企业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专业上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工作过程化模式的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重置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后,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设置课程,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实践课程则“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应用性项目”。在工学交替化模式的基础上,对实训课程进行工作化过程具体设计,采用项目向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另外,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新校区校园植物的养护管理,同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形成了3个园林实训基地,用以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砭时事,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理论教学,并鼓励教师自编教材。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遵循高职教学一般规律,以就业岗位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摸索。该专业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具备一般性园林工程的施工能力;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园林测绘与设计能力;具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及应用能力;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施工员或CAD制图员等多项技能证书;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能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进行角色转化实用性强专业技能扎实。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与探索,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加充实,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毛燕.园高职林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9-30.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68-02

园林工程课程是基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课程后,对所学的课内容进行综合运用。本课程既有工程设计理论的知识,又有施工技法等实践性强的内容;工程设计既要体现出施工技艺与造景的高度结合,又要考虑经济水平与施工技术水平的制约。园林工程课程是高职类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且该课程教学难度大、任务多、实践性强。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本身性质在学生培养方面有着自身特性,主要是以突出实践能力为主。目前园林施工人员的水平不一,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参与工程施工项目时,往往手足无措,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在工程施工仪器的使用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情况降低了园林专业的信誉度,影响了后续学生的就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岗位的需求,园林工程课程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作为一名从企业进入高校的工作人员,根据园林工程课程自身的特点,对园林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了详细研究,提出园林工程课程全面的、必要的改革的建议。

一、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理论教学方面。注入式教学:在园林工程的理论教学中,常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一味的讲解、灌输,而没有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记、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2.实践教学方面。园林工程课程的外出实践机会较少,与有关的施工企业联系有限。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使学生没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的机会;产、学、研缺乏紧密的结合,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的失衡让本身实践性的学科变得没有意义。同时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很好的掌握,这是实践教学少的一个弊端,在园林工程课改革中更应该注意这方面。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做到更充分的锻炼。

3.过度依赖外聘教师。为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在专业实践方面的缺陷,高职院校内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部分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讲授目前行业、专业动向,将一线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同时实践知识的传授也区别于理论知识,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也出现了学院过度依赖外聘教师的情况。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是一把双刃剑,要协调好这之间的问题。

二、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时展和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增强园林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使园林工程课程改革成为必然。

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减少了课堂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笔者在多媒体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大量在企业工作时实地拍摄的实景施工图片或者录像,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园林工程。同时还应加入录像,如在讲授种植工程时播放大树移植的现场施工录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同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应有一定的板书教学,可以将主要提纲和要点写在黑板上,充分发挥二者的教学长处,使二者互相补充,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重点设问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的能力。同时教师可进行假设让学生进行反驳,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轻松。另外,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后布置下一节的知识调查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期待下一堂课,增强上课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能活学活用,也能更加了解市场动态,让书本知识与实践完全地结合。

3.趣味教学。园林工程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园林工程课程的学科要求,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各式的教学研究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可开展地面铺装设计大赛,并将获奖作品展出。

4.施工现场授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当年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施工单位联系,带学生深入工地,现场给学生讲授相关园林工程内容,让学生从理论知识的掌握深入到实践中,如在本学期园林工程教学过程中,适逢泰州市凤凰东路绿化改造施工,笔者带学生在工地上参与了此项目的铺装工程、绿化施工等过程,项目施工后期,又带学生进行了现场参观,通过对比改造施工前现状、施工中过程和施工后效果,使学生认识到园林工程施工的重要性,掌握了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5.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园林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地邀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以做报告的形式,进行某一专题的讲课,给学生讲授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例如在授课过程中,专门邀请了泰州市锦园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为学生作了假山设计和施工的专题讲座,报告会后学生同专家进行了座谈,对工程有关问题进行了提问,同时专业知识得到了提高。

三、小结

总之,希望通过以上各种方式使园林工程课程内容更接近实际,教学方法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让学生亲自参与施工,既增强了感性认识,又有了实践经历,从而增强了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烨,许勇,张衡锋.农业职业院校高职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