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现代经济探讨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经济探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经济探讨

篇(1)

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所谓的信用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责任感,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古人日:“君子一诺,重于泰山”。可以说,信用观念最初源于道德范畴,我国儒家思想中最早将“信”提到道德修养的地位,《论语》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义、礼、智、信”是对君子之基本道德要求。而这种信用观念也正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但是道德意义上的信用观念与我们现代经济学以及法学意义上所谓之信用有较大的区别。道德上之“信用”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不排斥等级特权的人际关系之反映,而现代经济意义上之信用观则超越道德追求,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并以个体的独立、平等和自由为前提的经济生活的内在利益观和法律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的道德因素逐渐上升并扩展为法律因素,并逐渐融合到各种法律制度之中,或是以原则精神而渗透到各类法律规范之中。

在法律上使用信用一词,最早应追溯至罗马法。在罗马法中,用拉丁文Fides来表示信义、诚信的涵义。意指“相信他人会给自己以保护或某种保障,它既可以涉及从属,也可以涉及本权关系。”在罗马法中,“信用”一词实质上是和罗马法中的证人制度密切相联的。在罗马法中,若民事主体作伪证、证人事后拒作证明或用文字侮辱他人,要受到“无信用”(intestabilis)的制裁,即被宣告为“无信用”人,丧失作证人或者请他人为自己作证人的资格。在日本民法中存在“信义则”的相关制度,其本身是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单方准则,后来逐渐演变为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均须遵守的准则,并且在1947年民法中将其确定为涉及权利义务的基本准则。如“翻供”或“禁止反言”的法理、权利失效原则、情势变更原则等都源于“信义则”。

信用一词在英文中称为“credit”,具有近现代的赊欠、债权、存款等涵义。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从二个方面对之作了阐释:一是指商家或者个人贷款或取得货物的“能力”(ability),二是指债权人赋予债务人延期支付或承担债务且缓期偿还的“权利”(right)。可见在英美法中,信用与赊购、信贷等交易活动有关,是当事人特殊经济能力的表现,同时信用也是一种经济上的信赖,来源于债权人对对方当事人的评价。

我国法学界对信用的界定尚无统一定义。有学者认为“信用是在社会上与其经济能力相应的经济评价”。有学者认为“信用是民事主体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与评价”。总的来看,多数学者将“信用”作为一种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客体,甚至直接将信用界定为商业信誉。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法律上的信用,是民商事主体所具有的偿付债务的能力而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和评价。进而提出,信用,并不是一种人格利益,其乃是一种特定的以汇票、信用证、资信文件为载体的无形财产利益。所以,提出应该在民事权利中增加信用权:民商事主体对其所具有的偿债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信赖与评价而享有的利用、保有和维护的权利。笔者认为,信用其本身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而产生的,它是在二元主体或多元主体之间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商业运转的前提和基础,其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民商事主体的信用直接体现了其在经济交往中的效率和利益的取得。所以,将信用界定为一种无形财产利益也并不为过。

(二)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19世纪英国信用制度的丰富历史记述探讨了信用理论,他曾指出:“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和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也就是说,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社会产品分配和交换的特定形式。简言之,信用是经济上的一种借贷,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的让渡。在经济学理论中,信用制度涉及的民商事主体的能力,不是一般性、综合性的经济能力,而专指以偿债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经济能力。其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主要体现在货币的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和预付两个方面。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本身要求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而信用则体现了对市场经济机制的内在约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分析了交换所引起的社会分工及生产专业化,但是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随着社会分工及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对市场信息量的掌握越来越出现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却恰恰是市场经济自身所具有的重要缺陷。市场信息量的失衡必然隐含着商业交易不诚实的动因。所以,市场经济能否建立的关键也就在于社会能否解决因分工协作而产生的道德风险以及由此而增加的交易成本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则在于建立一套完备的交易制度来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但是任何制度实现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社会成员的如何遵守。如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分析,其关键在于民众对“良法”的遵守。现代经济学将社会成员对规制交易行为的交易制度之认同与遵守问题归属于道德建设问题,称为道德秩序。而良好的交易道德秩序,如重视商誉、尊重交易伙伴等其核心内容便是社会信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信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高利贷资本的扬弃的过程中而产生的,而社会信用的最大作用就是节约流通费用。马克思说,通过信用,货币以三种方式得到节约,“一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着货币;二是流通手段的流通加速了。……一方面,这种加速是技术性的,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对消费起中介作用的商品额保持不变时,较小量的货币或符号,可以完成同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信用又会加速商品形态变化的速度;三是金币为纸币所代替。”当然在现代社会商事交易中,货币的形式往往被其他如汇票、信用证等迅速流通的资信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所取代,而此正是信用的商业价值所在。马克思还指出,“一切节省流通手段的方法等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但这种汇票的存在本身又是以工商业者互相提供的信用为基础。”同样,“信用也会作为媒介,从而提高通货的速度”。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信用产生了强烈的要求,而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和效率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健全社会信用,必然能够保证竞争机制的有效执行,同时以信用管理为手段,也可以达到扩大供给与拉动需求“一箭双雕”的作用。

社会信用作为经济主体行为规范的表现,随着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交易的逐渐扩展、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过程中,信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维系作用也在逐渐强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是市场主体与其他主体发生关系的基本联结点。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之本质就是信用经济。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健全和发展中,如何培养良好的社会信用至关重要。而使信用制度化、规范化也是我国商事法律制度健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然,就信用而言,其本身也隐藏着种种消极的弊病。在信用经济中,随着交易和分工发展,取代实物交易的信用交易无疑会带来更多的投机。同时,信用发展突破需求的制约,拉动需求的增长,会造成对商品的虚假需求,表现为虚假信用、空头信用,这样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一旦经济发展的泡沫破裂,整个社会债务链破碎,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时,自然会引发支付危机,大量的债权会因此而受到损失,出现经济危机。同样在投机心理的驱动下,人们对信用的积攒极容易超越生产经营的基础界限,最终导致不必要的消费趋势,从而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无论是从信用根植于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角度考虑还是从社会信用失效的缺陷性上分析,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健全完善的、规范化的信用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一)信用制度的基本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制度,已经发展了150多年。现代信用制度逐渐形成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是欧洲方式,即由一国的央行和政府对社会信用进行组织和管理并深入介入。信用制度之重要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所有规范化的制度必须由最基本的社会主体一政府来承载才可能保证实施。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逐步演进,信用制度也必然由区域性、国家性向国际性发展。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信用制度构建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遵循WTO规则的基础上建立统一、公平、透明的信用规则,要对信用记录的征集、调查、评估、保证等信用业务活动的组织以及信用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等加以规范,政府来承担这一角色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其二是美国方式,即信用制度的构建主要交给市场化的资信公司去做。在100多年中,美国几百家资信公司相互竞争合并,其核心的竞争就是看能否采集到全面的资信来源以及个人信用预测的准确度。竞争的结果是最后剩下4家大的公司,全部资产均在10亿美元以上。最大的是环联公司(TU),其是美国三大个人消费信用联合征信机构之一,拥有全美3.4亿条个人信用记录,每年售出2亿份咨询回复给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整个信用制度中,核心的内容当然仍然是在于各种信用记录的客观收集、分析以及为客户提供信用信息和信用交易服务。社会化的信用体系应以民间设立的独立中介机构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等证明资料,帮助客户判断和控制信用。此种信用机构可承担信用记录、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业务。如全球最大的企业信息搜集及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公司一邓白氏公司(DB),其共有5400万个企业的信息数据库,而且可提供各种信息咨询和企业信用评估业务。

当然,从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根本功能上来分析,构建整个社会的信用制度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主体的自由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构建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而由社会为主体来构建整个信用机制。政府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应起到协助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行业规范发展的作用,而不应直接参与主办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否则就容易失去信用服务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的重要职能在于扶植和监督信用机构的正常运行,推动信用制度立法,并且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让大家平等取得和使用,同时监督市场经济主体间依法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取得使用信息的义务和权利得以实现,保护公平竞争。而企业与个人的信用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调查及咨询服务从市场竞争的自由性及公正性来考虑则应交给市场主体来操作。

(二)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

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经济战略的调整,我国在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中均作较大部分的修改以适应WTO的一般规则。同样,信用制度作为我国商事法律与经济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愈来愈体现出其重要性。企业与个人信贷困难,因为其无法获得银行的信任,据北京市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问卷调查,在1997年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的630家企业中,只有54家获得了银行贷款,占总体的8.6%,86.7%企业自有资金占投资比例的80%。而在流动资金的来源方面,1402份有效回答中只有253家获得贷款,占18.0%,有77.4%的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流动资金比重的80%以上。同样,银行的坏账、呆账比例较高,企业的欠债负债率高。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的此比率却达到5%以上。由于严重的信用不足,庞大的消费市场空间因受无信用因素的影响,阻碍了消费的增长,资金融通缺乏信用,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在我国经济转型期,信用不足以及信用秩序的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值得欣慰的是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信用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政府及相关市场主体就建立信用制度问题亦作了多层面的有益探索。

去年9月份,在京举行的“中国信用经济”论坛提出了大声的呼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失去了信用,就无人与之交往;一个企业失去信用,便无法在市场中生存;一个国家失去信用,则会扰乱经济秩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并且其提出的“9.19”诚信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相应。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与理论分析论证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对信用制度的建立付诸了一定的行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支付司司长陈静介绍,由人行牵头已在全国300个城市建立了针对单位的信贷咨询系统,且即将实现全国联网。针对个人的消费信贷评估机制目前在上海正进行试点,进展比较顺利。最终目标是实现跨银行的联网查询,估计经过两三年努力,一套较为完善的信用评估机制将顺利建成。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信用消费已超过10%。有学者认为,若我国能够使信用消费在整个商品消费中占10%,就可以拉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个百分点。在我国,虽有个人严格的档案制度,却没有社会信用记录,没有西方国家中个人所拥有的终身社会安全号码。用虚假证件坑蒙拐骗即使进了监狱,出来后依然可以开公司。所以,在个人储蓄实名制的基础上,我国部分企业开始组建信用公司。目前我国仅有两家信用公司,一是1999年上海成立的资信评估公司,二是2002年初沈阳成立的沈阳资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的信用制度建设有两个基本步骤,首先是形成联合征信基本服务功能,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及网络查询服务,在2000年7月初,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而其第二步是逐渐形成联合征信综合服务功能,包括信息网络查询、信用资质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及信用咨询服务等。

而湖南的律师行业在发挥信用中介方面也做过有益的尝试。1993年初,湖南湘潭市西湖区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律师信用账号”,其作法是为监督合同履行,防止经济纠纷,避免当事人上当受骗,减少诉讼,律师在接受当事人委托后,向经济活动中经贸关系双方当事人公布一个专供买方当事人使用的“律师事务所银行信用账号”,并将购物款汇入此账号,再由律师按合同核实对方货物的数量、规格、质量及所处地,将有关证明件或担保单位的法律文件存入律师事务所,由律师公正监督双方自觉履行合同。当然在整个经济交易的运作过程中,这种社会成本的增加在良好的信用经济社会中是完全不必要的,但在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探索中,此种过渡作法也未尝不可取。

关于信用制度的立法方面,我国尚处空白状态,一些相关立法如商事登记法、信用法等均有待制定。2002年1月深圳市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有关个人信用的地方规章一《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该办法将公民个人信用信息分为四类:个人身份情况、商业信用记录、社会公共信息记录及可能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涉诉及行政处罚的特别记录,将其作为征信机构的征信范围,并且规范了征信机构的信用评级及管理,规范了政府对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度。总体上说,此立法为构建信用体系、防范银行金融风险、推动个人消费信贷、发展规范商业道德秩序及社会经济秩序作出了有益尝试,也为我国进一步的信用立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信用制度的构建与商法现代化发展

一般人们在理解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之与传统理念作以区别,多数学者将之解释为“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和现实活动,相对于传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而法制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法的精神(或观念、意识)到法的制度的整个法制体系逐渐反映、适应和推动现代化文明发展趋向韵历史过程”。法制的基本要素是法律规范、法律程序和法律意识形态等,所以,法制之现代化也应当蕴含了这些基本要素的现代化过程。而商法作为一国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的内容当然也包括商法法律规范、法律程序以及法律意识形态。现代商法是规范现代商事行为的一般法,而“在所有的人类行为中,商事行为是最为常见而又无处不在的社会行为,从某种角度来看,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马克思也说,“在文明状态中,每个人都是商人,而社会则是商业化社会。”可见,商事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我国商事法律最早出现在清末光绪变法维新时期,其主要是在外力推动下匆忙的颁布了一些单行的商事法律,拟出了《大清商事草案》。但这些在中国小农自然经济与浓厚的封建重农轻商意识的灰尘中又显得极其微不足道。时期,按传统法的意识,推行“民商划一”,商法的构建更是一路荆棘。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市场经济的重新定位,一些具有现代特征的商事法律法规逐渐出台,但是民商融合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打开,而且在商法领域中的社会文化基础一商事法律意识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随着我国的入世,商法的现代化就更显得迫切与重要,而信用制度作为西方发达经济国家商事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商法现代化的演变中就愈加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一,现代商法是现代市场经济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要求市场主体以及市场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都应在法律规定的秩序中进行活动,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市场经济要求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做到有序、安全、高效、公正,这就必须要求所有市场行为均建立在共同的市场规则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维护和促进公正平等的自由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必须要有相应的竞争规则作以保障,从而才能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机会。而现代商事法正是规范现代市场主体(商人)和现代市场行为(商行为)的基本法,它通过构建市场准入与市场分化制度来规范市场主体资格的取得、市场主体规模的到位从而确保交易的安全和市场交易的效率;通过规范现代市场行为的核心一市场交易而构建使现代市场交易富有成效的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理性特征体现在信用上,实现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其外在的规制是法律体系,而其内在约束机制则是信用。一个没有市场经济的体制,就不会有信用制度,反过来,如果没有信用制度,也就不会形成保护市场经济的体制,从而丧失市场经济的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构建完善的信用制度,如健全商事主体信用登记制度、信用交易制度等,对于确立市场主体资格、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护市场交易的安全及效率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国的信用不足及信用秩序混乱,严重扰乱了稳定的经济秩序和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危害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而我国信用不足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多数学者从信用影响市场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而信用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一样也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个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企业的所有权归属单一,所以企业与企业间的商业往来所形成的债务关系约束是软化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往来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是软化的,结果自然会形成我国所特有的“信用廉价”。从个别企业角度来讲,企业的债务取决于对债务方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测和信任,从整个经济角度说,企业间的正常信用规模,取决于“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一切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信用规模。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产品积压,生产能力闲置,企业效益不佳,死账、坏账、呆账比重较大,所以自然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规模。

同时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的过分干预,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生命周期缺乏良好的预期,自然会助长短期经济行为。这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完善社会信用制度,首先就应该规范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使之合理化、适当化。同时要加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顺各种信用关系,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商事主体行为本身的监管。所以笔者认为,信用和市场经济是互动的,只有健全信用制度才能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商法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现代商法是“资本”经营法。现代商法不同于简单商品生产完善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资本经营性。资本经营是以资本的增值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方式,其以资本增值为根本目标。这种资本增值不同于简单商品生产完善法居于主导地位时所谓的“营利”而具有社会化大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特征,即资本营运增值和资本结构优化增值。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货币转化为产业资本。而信用在现代市场主体对资本的管理、使用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同时自然也会影响到市场经济本身的资本产权结构以及产业结构。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是作为高利贷资本的反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信用是资本本身运动而产生的结果,只要货币不转化为资本,它就毫无意义,所以马克思说,“只要再生产的扩大受到破坏,或者哪怕是再生产过程的正常紧张状态受到破坏,信用就会减少,通过信用来获得商品就比较困难。”由此可见,再生产的扩大(投资)不足与我国信用的不足体现了相互的制约性,要实现资本的增值扩大再生产规模,必须有良好的信用关系为依托,同样,信用制度的健全也取决于商业生产的发展。

现代信用的形式有多种表现,其中主要包括国家信用、国际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商业信用等几种形式,而我们一般提到我国的信用不足主要指的还是消费信用不足和企业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商业信用以及直接融资的不足。有学者认为我国信用制度构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内需规模和市场需求质量不足。而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由于投资不足造成的。所以我国信用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扩大社会产业资本的增值,拉动储蓄资本向投资转化,改善投资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良好、公平、有序的投资环境,而这也是我国商法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

第三,现代商法是开放式、国际性的商事法律规范。现代商法,其同义语就是新的商人习惯法,就是商法的国际统一。“资本主义,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同样,在商品关系领域中,随着国际性商事交易关系的日益发达,商事习惯作法和惯例就逐渐从一个地方向全球的方向传播和发展,并开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某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具有统一性质的商事习惯和惯例,从而开始出现了世界性的商人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现代化的商法。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适应WTO规则对信息公开化的要求,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制定信息使用法、修改商业银行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从而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公平享用的信用信息环境。在这方面我国应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应立法,德国在1998年6月颁布的《商法改革法》中关于商事登记程序的规定,就不乏可借鉴之处。如其规定,“已登记企业要将最新的营业地址提交登记且要保证每个人都能查阅,登记的任何改动都必须立即通知登记法院”,“在商事登记簿和合作社登记簿上登记的自然人必须登记自己的出生日期以便验明正身”等。商法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所以,在我国商法现代化进程中应充分借鉴和移植那些能够充分反映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商法理念和具体商事法律制度,而信用制度便是我们需要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

篇(2)

畜牧业的经济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包括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在这一过程当中,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畜牧业的顺利发展。畜牧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发展,与人畜健康发展有着紧密地联系,在接下来的讨论当中,着重对准现代畜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找寻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的畜牧生产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

1畜牧市场的环境分析

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畜牧经济效益也应该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畜牧业市场结构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西方畜牧产业较为发展的国家为首,大幅占领国外以及国内市场,而我国的畜牧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量却不明显。在畜牧产品需求量日益上升的背景下,仅仅保证出口稳定,相对来讲就是经济管理的原地踏步。因此,国家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调控机制,国内的畜牧产业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应该基于当前的畜牧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情况,从当前的畜牧产业结构入手,从根本上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在国内的畜牧市场当中也要积极提升占有率。在消费者的眼中,产品质量就是竞争当中无形的优势,也是口碑提升的渠道。畜牧相关企业也要注重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行业内部工作秩序,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优良。管理人员要时刻将产品品质放在发展的首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依旧能抵抗发展带来的压力,并且通过当前的先进技术,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对于保持销售额、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直接作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畜牧养殖生产基地。

2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农产品竞争较为激烈,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进入新态势,尤其在农副产品市场,要打破传统的需求界限,为市场竞争和发展带来新内容。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与国际市场间存在着冲突,因此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在改进方向上没有制定良好的对策,对于我国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从当前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我国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值仅够维持国内的需求,在出口方向上的潜力也较为有限,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肉制品的价格在稳步上涨,我国的肉制品出口量处于发展相对平缓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猪肉出口量较低。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优势地位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例如畜牧饲料、养殖投入等。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之下,我国的畜产品还要满足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在畜牧出口上的潜力极为有限。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不仅是畜牧产品,其他的生活资源需求也在逐渐增多。饲料的用量以及粮食的紧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畜牧业发展的波动,从短期眼光来看,这一问题会降低国内畜牧产品的供给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饲料的价格对于畜牧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速度都带来不小的影响。当前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畜牧养殖的成本也在逐渐加大,从而对畜牧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当前的很多养殖场仅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却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重视污染处理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以及畜牧养殖都带来潜在问题。当前大多数的养殖场的污染处理系统和技术上不完善,而且无法满足当前的养殖需求,给自然资源带来较大的损失。我国的污染管理条例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这使得一些“钻空子”的管理人员有机可乘,加重了养殖场周围的污染情况,对于现代畜牧养殖经济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管理人才和设备。由于受到设备更新速度,以及企业的资金运转等诸多问题,畜牧企业很难做到及时引进吸纳新机器,这也促使畜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无法高质量的开展畜牧养殖工作。这样的发展情况不仅会大幅提升经济成本,也不利于当前畜牧行业的管理。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畜牧经济发展当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的企业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从根本良好的开展管理工作,为后续的畜牧经济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

3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对策

3.1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基于当前国内畜牧经济的发展情况,应该全面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结构,促使国内农业资源扩大出口规模。利用这种进口替代的形式,逐步向出口促进方向进行转移。这样的资源配置需要畜牧行业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加大猪肉的检疫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体制;积极建设农产品交易港口,完善运输设施,为农产品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改革。畜牧业的管理也要基于经济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就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引导相应的管理人员明确当前的畜牧养殖理念,并且完善畜牧产品的管理和检测体系,完善畜牧发展的信息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具有示范性质的农场,加强带动领导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带动畜牧行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农副产品的竞争能力。随着国家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畜牧业的发展地位以及重视程度都有所提升,畜牧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无法缺少的必需品,因此,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我国应该积极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不断拓展农业资源,并且对当前的畜牧技术进行及时更新,解决饲料等方面的问题,满足畜牧行业的发展需求。

3.2更新畜牧管理观念

在过去的畜牧业发展当中,人民的生活条件有限,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这也导致人们的思想水平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与经济间的发展关系,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公众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领导干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积极应对畜牧经济管理当中遇到的问题,将畜牧经济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进而促使畜牧行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地规划当中。除此之外,人才的引进也是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进行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完整、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定期培训,逐步提升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管理人员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企业也可根据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进一步提升人才管理机制。现代的畜牧行业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吸引大量的人才投入畜牧经济管理队伍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入手,解决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降低现代畜牧行业饲料成本以及养殖成本,全面提升畜牧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企业相关发展。

3.3创新规模化的经营

篇(3)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企业交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参加交易会展览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已不是唯一,早些年在交易会展览上一掷千金的现象如今已不多见,参展企业对参展成本也越来越敏感,特别是受金融风暴的冲击,企业为控制投资成本,都对设计公司提出限额设计的要求。为此,在展示设计阶段、尤其是方案设计阶段,提高对经济性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对于促成展览业的健康发展更显重要。

一、交易会展示设计经济性分析

近二十年来,交易会展示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几块板和几张桌椅的简单交流,到如今气势恢弘的小建筑,展示手法新颖,技术高科技化,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展示设计的经济性问题,我们多数设计人员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基本上对经济性不予以重视。对此现象我们试着归纳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下:

1.对展示设计方案经济性研究不够重视。在展示设计构思过程中,我们都习惯于仅对展览的形式、功能表现等进行思考。对设计方案的评价,也常常只关注其形式的表现力、空间舒适度、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缺少对展示设计经济性问题研究以及对经济条件的客观分析,使得实际工程中超出经济条件而违反概、预、结算梯级制约关系的实例屡见不鲜。

2.参展企业功利思想过重。概括而言,业主对设计的具体要求是:要好看的,有视觉冲击力,投资要低。在设计比稿中企业一般也是看效果来定方案,没有突出的视觉效果、新颖的造型,在众多方案中肯定是难以被选中,这往往又与经济性相矛盾,“好看的”,在多数时候与经济性是矛盾的,需要付出一定经济代价。

3.设计照搬硬套。由于交易会展示有着周期短、时间急的特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展示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在忙的时候有时需要一天出好几个方案,根本就没时间去好好思考,为了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往往都是直接复制先前的案例,或者一个方案投几家公司,根本谈不上对业主负责以及针对每个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设计。

二、交易会展示设计经济性理念的建立

1.倡导先进技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如今涌现大量高新技术,但我们也没必要盲目追求豪华,追随国际最新潮的做法,或遵循长官意志的“标新立异”。高新技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兴起,这与其深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我们国家经济还处于发展中阶段,特别是内陆地区,我们既要通过高新技术达到展示企业形象目的,也要杜绝不顾经济条件片面追求高技术的做法,将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宜性技术发展的道路。

2.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对展示设计经济效益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指搭建资金投入的经济回报;其二,指在展场全寿命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展场搭建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宣传产品,提升形象,往往不惜重金,大量使用高档材料,盲目追求豪华、气派。交易会展示由于时间短,每次展场的拆除都造成大量不可再生的材料的丢弃,成为一个巨大的垃圾场,这也就是我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经济、环境效益所带来的结果。

三、交易会展示设计经济性的设计原则

1.结构的美观性和经济性兼容的原则。标准展架在展览上的应用已经是发展比较成熟了,他具有布展方便、拆装便捷、储运简便等优点,有很强的经济性,但是其形式单一,布展风格平淡无奇,不能充分满足每个企业的个性化品牌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标准型材供展览设计师选用,在一些小型展览或者不需要做出太过复杂的空间造型类展览,比如办公家具展,多半都是采用围合造型,就可以应用标准构件,重复搭建并在立面上做出自己的风格特点,也能达到不错的视觉效果,即满足企业简洁、利索的风格,又有合理的经济性。

2.循环利用原则――最大限度的利用材料资源。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将展览的循环再利用与添建、新建相结合,形成展场发展的动态循环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环境的维护,对于提高展场的经济性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场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生和再循环两方面内涵。再生主要是指展场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使之可以成为再次利用的资源。再循环主要是指展场设计搭建尽量利用低成本、易加工的材料组成来重复利用,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如在广交会格兰仕集团的展场设计当中,就是利用低成本的废弃集装箱进行艺术加工,展览搭建时也简便,还可重复使用,充分达到经济性的目的。

3.可重复利用性和交叉利用性的原则。要做到展览的重复利用,首先就要就要解决好拆卸的问题,在传统的展览设计中,我们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需求、平面布局、材料的选用等,对于展览结束后展架的处理考虑得非常之少,往往每届展览会也是造成一大堆工业垃圾。这种设计理念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将每次展览的废弃品再合理利用,或者在设计起初就考虑到展架的拆卸和组合,这样就能很方便的在各地展览或者其他展会的使用,也极大的节省了社会资源和降低了展览的制作成本,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现代交易会展示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形象展示,同时,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我们长远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也要求我们每个展示设计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坚持绿色设计理念,才能创造出适合社会生活需求的设计方案,使得展示设计得以良性发展。

篇(4)

关键词:

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经济行为和经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要想达到经济的发展,其管理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经济管理手段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而言就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也就是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通过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这是实现经济转型的良好手段。

一、经济管理和现代化的关系

1.经济管理现代化简述。要提升企业资金运转率,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必须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应当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换言之,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是以更好的社会经济建设为目的,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经济管理方式,通过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建设的一种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们观念的发展,经济管理也经历着从思想到组织,从方法到手段等各方面的现代化改造,朝着现代化、人性化、网络化的目标前进。经济管理现代化首先要求管理思想和企业组织的现代化。必须先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合理企业组织。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兼顾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企业组织的现代化则表现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与生产经营相配合,企业的组织能够达到管理理念、管理活动和企业经济发展三者相一致。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指的是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能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得到更新,能够促使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合适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第二个方面。经济管理活动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升经济管理的时效性,使高效使用的新技术更好为社会经济发展所用。另外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还要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将现代化经济管理人性化的一面展示出来。必须认识到,经济管理并非忽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恰恰相反,它要求取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民主化的政策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企业的经济管理也需要民主化的管理和决策。而这种民主化是以人员的专业化管理作为前提的。企业需要不管补充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学习法律政策知识,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2.目前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当前企业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建设和投入还较为匮乏,最主要的做法是以金钱利益为上,从而忽略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更谈不上经济管理是现代化。长久看来,这种做法使得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持续下降,如出现资金周转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企业的经济管理仍然以粗放型管理方式,其增加经济收益的方式只不过是增加投资,不懂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作用,使得企业与实际经济环境发生脱节,致令企业渐渐失去其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企业在缺乏先进思想的同时,其组织方式仍然较为落后。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进一步的决策时往往缺少科学依据。这些企业并没有利用经济管理的特点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内部的分工也不够明确,组织纪律性较低。人才无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持续进步原来依赖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在实际生产和经营管理之中,企业没能遏制人才的流失,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在经过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后,失去了响应经济环境的能力,员工贪图安逸,工作缺乏积极性。

二、管理思想现代化与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人本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一个延伸。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当中,科学管理较快地占据了全国的企业管理的思想中心。但科学管理的问题在于忽略人的创造能力。要适应世界的变化,就应当对经济环境资讯进行吸收、整理和消化,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劳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的理论将人本理论作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一部分并加以运用。它主张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研究其生理心理需求,研究如何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这种变化发轫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长于六七十年代,兴盛于八十年代。它一改过去以土地、生产设备、资本为管理中心的理念,在信息化时代里,人们的才能、个性、价值观点和创造热情在经营活动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在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经济管理的重点,这就是人本理论思想之加入科学管理思想之后果。

2.硬件管理转向软件管理。另一项经济管理现代化在管理思想方向的转变就是改变传统以人员、资金、设施为管理的重点,直至现代以知识技术、学习能力等为主。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在于目前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资源无疑是重要的资源,经济管理因而视创新为中心点,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学会以知识、学习能力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构建学习型企业。3.以消费者为中心。之所以转向,是因为市场方面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主导市场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需求决定了市场的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也要求经济管理能够适应环境的影响,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全球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管理组织现代化与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组织结构平等性。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与传统的经济管理不同。传统的经济管理更加注重管理的层次,即由上层管理下层,强调忠诚,上下级间保持服从关系。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更强调民主性,要求员工参与管理,并形成自我管理的网络。利用平等和民主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给企业带来新鲜活力。

2.管理方式的民主化。组织结构的平等性和民主性的难以区分。民主管理的好处就有在于能够随时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做出反应,使大批基层员工能够参与决策,从而可以将经济管理的中心放到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谋求效益的最大化上来。

3.网络式的沟通方式。网络式的沟通方式就是要求去中心化,就是要求快速实现沟通,要求保持交流通道的通畅,减小信息的传递层次,它使得网络内的所有员工都能够平等地交流。

4.团队的普及。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还促使团体协作的建立。这主要在于避免管理者与他人的身份不同。同时,通过团体内部的自我管理和协作过程中的自发组织,增强成员间的凝聚力,彼此间还可以相互激励,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四、管理方法现代化与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包括利用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完善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成果来洞悉人的现象;利用自然科学和数学的成就来做好效能分析;对现代的各种经济管理方法要知根知底,以便给决策提供更多的选择;最后是管理技术的电子化,便于通信和快速应对各宗突发状况。

五、管理人才现代化与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显然需要管理型人才。这在趋势方面表现为:职业管理阶层的兴起、管理者需要签订长期合同,企业家个人的风格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人才的培养更为注重。

参考文献:

[1]杨志学.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

[2]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06).

[3]王力伟.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10).

[4]王静.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其发展新趋势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

[5]蒋苏兰.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探析[J].现代商业.2011(14).

篇(5)

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主要由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要素共同组成。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说要依靠当今自然生态及社会资源,在自然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生态、社会与经济三者之间达到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的效果,才能够促进现代林业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增加林业的科技含量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明确提出要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因此就必须帮助现代林业增加科技含量,对此就必须对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变。在发展现代林业的过程中,应坚持科技兴林的战略,从而使林业的科技含量得到增加。所以,在此过程中,就必须完善现代林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强化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与监测,做好林区树种的结构调整,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改良育苗质量,提高育苗科技水平。另外,要进一步加强林业应用技术的研发,做好林业转化技术的开发,积极的改善传统林木加工技术,提高林木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林木产品经济价值,让科研成果变成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实际成果。

2.建立健全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现代林业自身特点突出、社会性强,总体效益庞大,不过现实情况却现实我国林业经济效益持续低迷。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水平低、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即使我国林木资源庞大,但是人均所有却十分的少。据统计分析,我国人平均占有森林面积仅有世界的人均水平的1/5。虽然我国国土广阔,但是我国山地丘陵较多,很多地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种,加上受到频繁自然灾害、工业污染等因素的袭扰,我国林业基础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乐观。因此,只有加快建立健全有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才能够解燃眉之急,确保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林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主要由中央政府政策、资金、技术、意识的支持及社会参与共同组成。

3.林业经济体制要进行改革

为实现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林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建立反应林业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现代林业经济体制。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林业发展的领导,逐步建立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按照区域化和社会化的原则,对林业生产管理组织进行合理的设置,调整和优化林业生产布局,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明确林业产权关系,逐步推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转让和资源资产化管理。同时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纲领,对林业企业进行内部调整、优化,建立新的有助于现代林业发展的新型产业群体。

4.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为加快实现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当前林业产业由三大产业结构组成,其第一产业应坚持市场需求做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其第二产业应与时展接轨,吸收并利用现代社会的新兴科学技术,加速林产品的开发,实现从低端原料粗加工到高端产品精深加工的转变。其第三产业应完善森林旅游及花卉业的发展,要加大投入实现木材的精神加工,实现林产品用途的多样化,促进林产品产业链的增长,提升林产品自身的附属价值,实现对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让林产品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5.加速发展生态林业

为了确保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不受影响,就必须坚持生态林业的发展建设,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的协调、稳定、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首先可以推进林农结合式发展:大力吸收、运用国内外优秀林业研究科技成果,在林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实现林农经营的有机结合,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的林业发展新模式。另外要加速推进生态与经济价值结合,积极实行林药间作、林果间作等混合种植模式,实现植树造林服务于农产品发展的林业结构的打造,从而增加基层林农收入。其次要大规模造林:通过大规模造林的推广将优化现代林业的景观效果与生态效应,同时也提高了现代林业的经济价值。具体的方法是积极推进苗木基地、速产丰收商品林等的建设。最后是实现造林多样化:采用多种多样的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林养林。农村林农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和林药结合等方式提高林业产出,增加经济收入。

6.加快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的完善

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法律保护机制,因此在进行林业的立法中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对生态规律原则进行尊重与实施,将人类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纳入其中,充分的对生态及经济利益的协调原则进行凸显。另外,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建设,强化现代林业的执法力度,做好森林林木资源的有限采伐管理与监督控制,从而保证我国有限的森林资源可以得到稳定的生产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强化林地管理工作,推行并严格落实林地多用途管理控制及总量控制制度,避免人为进行林地转化,将经营多年的森林非法转化为耕地;若发现这种问题,要第一时间进行追查、问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惩;只有坚持法治治林,才能够从源头上保护现代林业资源,实现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结束语:综上所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坚持以市场经济为林业经济体制建设的导向,坚持积极的引进优秀的先进的发展理念及技术等,才能够实现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王毓一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国营万山林场

参考文献:

篇(6)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进行经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的经济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做一个短期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实现经济的控制。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减少资本的投入,实现企业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而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原来的生产型管理变成了现在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中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的任务是: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现代的经济发展方向,来进行产品成本的控制,通过对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重新对产品进行定价,让自己的产品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竞争模式;其次对员工进行考查并对其工作表现进行审核,给予员工一个合适的薪酬和福利;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向相结合,同时借用国家推出的优惠政策,从中获得自身的利益;最后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流动进行评审和相应的核算,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生产的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使得资金的流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2.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有很强的关联性

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的经济战略影响,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一定要适合企业经济的战略目标。在企业的发展中常常在实际的运营中遇到资金的问题,这也是制约着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所以企业的各项工作和企业经济的管理有莫大的关系,那么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质量。

2.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有很强的指导性

由于企业的高层管理对企业内部细节并不了解,他们要想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只能通过财务来进行分析,所以企业管理者在为企业做出的重大决策都是从宏观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企业的经济管理会对财务的管理有一定的影响。而企业的经济管理又是利用其内部的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进行合理的规划。所以,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2.3现代企业管理综合性强

企业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会出现短期的效果,同时也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长期的作用。特别是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将几乎涉及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时间段上也会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实际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企业的经济管理,通过对企业经济的控制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和发展。

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3.1管理制度不完善

不管在怎样的企业当中,管理者都会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个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经济的管理上还是出现了问题,其中最要的原因是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由于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得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前期没有遇到的问题,这样就又会使得企业的管理再次出现混乱的情况。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时,一些企业很多时候还是做着表面工作,在实际的贯彻中出现了其形式化,这使得操作性和实效性都严重降低了。这样的管理制度是不符合当下企业的发展的,长此以往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各种隐患,同时也会阻碍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

3.2管理模式还很落后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30年,然而企业由于受到过去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在企业的管理上还是借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同时由于一些私营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传承前一代人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使得我国部分企业在管理的模式上还存在不小的问题。这样就会严重地制约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在别的企业在积极探索,把自己的市场不断拓宽时,那些企业还在犹豫就这样白白错过了最好的经济改革时期,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隐患。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同时机会往往都是稍纵即逝,这就需要企业在管理上要变得灵活多变,时刻掌握市场的经济动态,才能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3人力资源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人员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企业的发展就将失去最初的动力。在我国的企业人才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整体的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赏罚不够公平、加薪升迁方面的竞争还不够透明化、在家族企业中任人唯亲的人才管理方式依然存在。同时由于企业为了有更多的产品产出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缺少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修。这样长期以来使得企业内的工作人员整体综合水平降低,很难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科技发展形势,很多工人的工作技能还停留在刚进企业时的技能水平,这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于人才的管理上,思维方式依然还很落后,激励的方法还很单一,其不知随着生活节奏的转变使得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些有着很高收入的人才,少量的资金激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所以企业在激励人才和吸引人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元的方式,而不是还停留在过去的人才管理模式上。

3.4组织机构僵化

要想更好地了解一个企业实际管理的好坏,从企业的组织机构就能很好地体现。经过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还存在着岗位设定重复、人员出现叠加的现象。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还不明确,工作方向还很模糊。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往往会出现交叉性的重复工作,这样使得企业内部消耗过大,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大家就相互推卸责任而实际的工作效率不高,也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这种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反映出一个企业在管理时的实际管理能力,也许在前些年这种组织僵化的问题还不够突出,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如此的管理方法必将使得企业受到很严重的拖累。

4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措施

4.1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进行全面的革新

很明显,在当下我国的一些企业在经济管理的模式上其管理的方式还比较落后。面对这种情况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一定要从根本上出发,用创新的理念、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来转变过去的经济管理模式。具体的办法是,从最高管理层入手不断地从外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企业的管理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企业在内部还要召开会议,具体讨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的问题,让各个部门管理阶层将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放在心上加以重视,在言行上做出改变;在战略管理方向,在企业的管理运营中一定要打破过去的常规,在实际管理中要体现出创新元素,使得管理方法更具有特色性,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

4.2建立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

经济体系管理的建成标志着一个企业真正走向了成熟的道路,这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优化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得企业的各项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更加具有实效性。在实现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时,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首先要明确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要找到他们两者之间的切合点,并以此为手段来增强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协调好各个部门,确保整个管理的模式和方针是正确的,是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在组织结构上,企业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制度,首先要调整整个企业的人力结构,将管理人员确定管理等级,使得每个阶层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同时还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能,制定相应的问责机制,一旦一项工作出现问题一定要揪出相应的负责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旦发现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一定要做好处罚,尽量做到赏罚分明。

4.3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企业在制度上的创新,才是企业进行自我改变的最有效方法,也是企业进行彻底改变的表现。而一个企业在经济管理方向上进行制度的创新是非常具有胆识的,这项工作一定要从企业管理的高层开始,这决定了整个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一定不能够闭门造车。一方面要吸取其他企业在创新中出现错误的教训,但也要借鉴好的创新方法;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了解自己企业在经济竞争中还存在的问题,来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整合和调整,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加大转变速度加入创新的元素,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来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创新,最终使得自己在企业中具备核心竞争力。

篇(7)

产业经济学收入弹性差异和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理论表明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农业,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即它的收入弹性出现下降;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要困难得多,因此,对农业的投资会出现一个限度,出现“报酬递减”的情况。由此可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不能单纯的依靠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要拓宽道路,现代物流的发展即为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之考量。

1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果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惠及农民,改善“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经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就业创业门路拓展。在农村经济向农业现代化方向挺进的道路上,物流业越来越抢眼的扮饰着劳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伙伴关系,或称之为越来越抢眼的发挥着加速器的作用。从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果关联的理论探讨不断推出新观点,如刘南、李燕运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两个角度分析现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1]。钱晓英、马传秀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构建模型物流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三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2]。胡愈、徐红莲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证明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市化程度、自然灾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物流发展有重要影响[3]。周建勤,鞠颂东从农业与农村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关系、农业与农村物流规划的内容、农业与农村物流节点布局和农业与农村物流运作主体培育等四方面论述了区域物流规划中农业与农村物流规划的思路[4]。从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果关联的实证看,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我国每年大约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发展农产品物流,对降低我国现在高达20%以上的物流环节的农产品损失率,切实提高农民应得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1调整优化农村物流业,以现代物流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物流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重视和规划发展,尤其在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上要加强规划,加大投资力度。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物流路网结构,做好农村公路、村道与物流运输干线的联网工作,方便各种物资到村到户以及农产品的运出。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的集配中心,增加销地冷藏、保鲜运输和保鲜加工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跨区域冷链配送能力。在邮政业方面,很多农村地区即使是城郊的农村,快递等业务都不能送达,应优化物流资源增加生活用品的配送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和公交公司合作每天配送一次生活用品等零单物流业务,缩小城乡生活差别,以发展农村物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规划农村物流园区,将农村物流网络纳入到城市物流网络中。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城市化将农户的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类化零归整,更有利于构建农村物流园区。建立农村物流园区在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边建设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以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装卸、搬运次数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当然要实现农村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形成规模化生产运作,创立品牌效应。物流配送中心在园区内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应当鼓励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参与到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中,也有助于城市物流资源的整合。2.2迈出农业经济发展新步伐,为现代物流业诸如生机和活力。农业部长韩长赋对党的十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概括为;是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新局面,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展开新布局,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在我国农业经济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也即在现有农业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基础上,要积极创新农村生产方式,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发展农村经济的新举措、新作为、新成就,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坚实和做大物质基础,积极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的相互支撑和共同进步。作者简介:周璐璐,1977年生,女,北华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151-154.

[2]钱晓英,马传秀.物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4):84-87.

篇(8)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经济的发展也走向现代化,而管理经济的手段也应该与当前的发展形势保持一致。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使用计算机等现代的先进工具,对经济发展开展合理的管理措施,是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管理经济中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保证我国的经济活动科学有效,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使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对经济进行必要的管理。符合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在科技发展下的产物。

1 经济管理现代化表现形式

1.1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艺术性

在对经济管理中,现代的管理经济手段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就是艺术性,从概念的角度来说,经济与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经济属于物质,而艺术属于精神,经济与艺术的发展领域不同,对社会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经济与艺术也是相同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互相的影响中,共同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艺术的支撑,而艺术也离不开经济的作用。从两者在各自的领域发展来说,经济与艺术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对于人以及社会的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经济的发展,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条件,也能提高人的社会地位,最终促进国家的发展壮大。而艺术的发展,能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彩。在现代物质和精神都在发展的年代,对经济的管理带有一定的艺术色彩是有必要的。

1.2 经济管理能动性与创造性

对经济的管理不能只有艺术的特点,还要有人性化。对经济的管理需要人来制定政策。而在实际的管理中,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进行实施经济管理也是由人来实行,由此可见,人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人是经济管理活动的核心。所有的经济管理都要围绕着人来展开,因此,现代管理的经济要具有人性化,发挥人的作用,解决经济与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1.3 经济管理民主性与专业性

西方的发达国家在对经济进行管理中发展早,在多次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科学管理方式,在这一点上需要我国有关部门的学习。发达的国家早管理经济的时候,管理技术科学,管理理念先进,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征求全员的意见,使管理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与发达我国家相比,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的国家在对经济管理中,民主程度化弱,因此,在现代实行经济管理中更加注重民主化。对经济进行管理,要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而管理者在制定管理措施的时候,一旦措施有误,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求管理者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的知识,并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能够保证措施的准确性,维护经济的发展形式。因此,经济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的另一个表现形式。

2 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1 人性化管理思维和管理制度的优化

在我国,传统经济的管理模式只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重视企业效益,却忽略了生产本质“人”的管理。发展到今天,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确定要在工作中做好员工的心理、生活和生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分析。这种经济管理思维可以有效激励工作人员的态度,能够自发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现阶段来看,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可以弥补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缺陷,实现工作目标,使所有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提高企业与组织的经济效益。

2.2 民主化管理

我国传统经济管理的体系基本不存在民主化内容,也没有民主化管理方式。发展到现阶段,我国企业和组织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开始追求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方式,把民主化的内容增加到经济管理的模式中,实现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的关系透明化,防止的情况。企业或组织对于上任人员的选择可以采取民主化的方法进行判断,在一定时间内,确定民主化决策结果。需要时间对基层工作人员任命进行基本的判断,才能确定是否会影响企业未来,造成不良的影响,使企业经济效益蒙受损失。所以,要使企业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一定要留出判断的时间,确定基层工作人员真的可以胜任工作,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实现企业核心的价值。

2.3 以客户作为导向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现代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把客户作为导向,将传统卖方市场的主导地位转变为消费者作为主导的市场格局。由买方市场主导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这是现代经济管理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企业终极目标的必然过程。所有企业都需要高科技和高技术的应用,而现代社会的经济价值已经由买方市场决定,所以,一定要实行以客户为导向,一切以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了解买方市场具体情况,才能开展一系列行动,使企业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最终目标。

2.4 网络式沟通

现在的社会属于网络的社会,互联网逐渐普及,而互联网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壮大,网络的发展前景好,因此,在对经济的管理中也可以利用网络。运用网络在对经济进行管理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方面便捷,网络可以快速的传递信息,不分时间的限制,还可以跨地域。在现代的经济管理中,需要不断的沟通,以企业为例,企业在发展中,要与员工进行交流,了解员工的想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下达任务的时候,利用互联网传递消息,节省了工作的时间,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网络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一些有效的信息,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对经济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是我国的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而经济管理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也更加专业民主,在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下,利用网络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客户为中心,实行民主化的管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现代经济条件 成本管理 有效策略

随着企业管理活动的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降低,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必须实现成本的降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材料、人力、设施设备等,企业在实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策略,以保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的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含有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基本职能。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的调动企业组织的全体人员,以质量保证为基本前提,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保证在消耗生产资源最少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从而保证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企业整个生产运作环节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要想加强成本管理,首先要做好成本预测工作,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运作成本进行预测和评估,然后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案,以进行有效的成本决策。然后根据成本决策编制出成本控制计划,严格按照成本控制计划对生产运作过程的应用成本进行控制,以实现降低日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的成本控制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人员对生产成本的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其中达到控制目标的成本,应当找出控制成本的有利因素,以促进下一次更好的实现成本目标。对于其中未达到控制目标的成本,应当找出成本失控的原因,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找出解决的策略,以有效促进其在下一次成本控制中实现目标,从而使整个生产运营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成本管理内容

1.生产成本管理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对于成本的控制也就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成本超支的问题,如原材料的应用、设备的损耗、人员的安排等都对成本控制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参与生产过程的都是一线员工,其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质量意识和节约意识,导致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浪费现象,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此外,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计划编制不合理也是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企业由于生产编制计划不当,容易导致原材料配备不足,致使生产过程难以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间歇时间,也就在无形中降低了生产进度,从而使企业要耗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成本。

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企业应当编制有效的成本控制计划,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控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等相关因素的安排应当充分体现出合理性,避免出现原材料供应不足,设备陈旧、操作人员技能不熟练的现象,以尽可能的促进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对各相关因素的节约,以实现对成产成本的控制。对于生产计划的编排,企业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的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然后再编制计划,以保证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突况,如材料短缺现象等,企业应当事先做出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保证在出现突况时,可以立即转生产其他产品,以保证最大限度的降低间歇时间,保证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

2.采购成本管理

采购成本主要是指原材料、机械设备等的采购支出,这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转有着较大的影响。采购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采购人员素质、材料性能等。在材料采购过程中,有些采购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对于材料的性能把关不严,导致材料的性能难以符合企业生产的需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由于产品的质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严重损害了企业在市场上树立的信誉和形象,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此外,有些材料采购人员在购买材料时,没有货比三家,导致购买材料的成本较高,对整个采购成本的控制造成了影响。

在购买材料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对材料采购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使其掌握材料购买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同时要提高材料人员的素质,以保证其在购买材料时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对于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的采购人员,企业应当给予其严厉的惩罚,以杜绝下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材料采购人员,企业应着重训练其谈判能力,使其可以以最低的价格购得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材料,以保证其能够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利益,同时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从而在市场上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对企业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应当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有效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素质,从而更好的实现与岗位的匹配,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企业应当对其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以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储备管理层人才,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培养管理层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采取岗位轮换、带动学习等方法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降低,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对未来企业成本管理的展望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的提升产品的质量,同时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材料购买、生产过程等方面的成本控制,以保证在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同时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保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企业要想实现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控制,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丽平.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企业效益.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 .

[2]刘莉.论成本管理在企业实践中的利与弊.中国经贸导刊. 2009(24).

[3]肖体仁.现阶段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商贸. 2009(21).

篇(10)

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完善了经济管理体系,就国内当前的经济发展而言,其结构体系的形成是迅猛的。众所周知,财务经济管理在整个的经济结构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确保财务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发现,全方位进行财务经济管理的前提是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取得,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够将成熟、完整的一个经济管理体系建立起来,而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经济管理进行分析,找出存在于其中的各种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将创新的思路和策略提出来。

一、存在于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对于整个的企业财务经济管理而言,内部审计是其中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这要求我们系统性的对企业财务运行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由于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至其在财务审计环节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畅的情况。经过调查,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在国内众多企业中都存在着,大部分的企业都不会详细的对每一笔资金使用的情况记录和上报,而这便意味着内部审计难度的增大。

不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导致某些企业领导者并没有足够认识到资金评价的重要性,当有问题存在于内部审计环节,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敷衍该问题,而不是认真总结,将问题改正。

(二)不完善的产权制度

二十一世o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迫切需求的是信息类和知识类人才,相较于传统经济结构,现代化的知识经济在结构上就有着明显的不同。如:传统形式的经济配置是以资本、厂房以及机器设备为主,而经济时代则是以产权理论与制度为主。然而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经济时代,对于新时代经济体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因而没有将完善的一个产权制度建立出来。

(三)缺乏财务经济管理意识

作为极具复杂性的一项工作,财务经济管理要求相关的工作者必须对该环节内容引起足够重视,认真看待财务经济管理工作,履行财务经济管理职责。但是从实际来看,依然有很多的财务经济管理者并没有对该工作引起足够重视,认识程度不足,缺乏财务经济管理意识,时常表现出管理灵动性缺乏、管理效率低下等情况。

二、探讨现代化的创新思路和策略

(一)审计工作的强化

首先应当是将完善的一个审计制度建立起来,细化管理相关的财务经济核算工作,这是因为企业财务经济审核工作有效性的确保是需要从细化管理中得到的,而要满足这一条件就需要将内部审计的现代化方法结合在一起。如:企业应当分种类、条目的对各种资料进行管理,将先进的管理方式引入企业日常的财务经济管理中,将所有的经营生产环节纳入到管理中,诸如当年、当月以及当季的企业财务走势等,随后必须严格地审核财务信息,防止有不当的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出现,以免有管理失控的情况出现。

(二)财务经济管理意识的强化

现代化财务经济管理的主体是财务管理者,其应当在现代化管理学相关内容的遵循下将完善的一个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出来,并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只有工作者的经济利益同工作绩效挂钩,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我们认为各个企业都需要将单独的财务经济管理办公司建立起来,并对工作者上下班的时间进行明确,随后制定管理制度,定量、定期的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检查,以此来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从而确保企业财务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三)完善风险管控制度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持续增大,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取得长足性的发展,就必须对风险管控引起重视,并将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建立起来。企业的发展依靠着财务管理,因而需要依靠现代化的手段统一的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管理。如:从多方面对风险源进行控制,突出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定期对管理者进行思想教育培训;应当契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将现代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以便将企业中存在的各种财务管理风险消除,以此才能够将财物经济管理的风险管控工作做好,确保企业经营生产的顺利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前文中已经有提到,对于企业整个的管理而言,财务经济管理是重点中的重点,就当前的经济时展而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遇到了阻碍,企业要想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日常的财务经济管理着手,严格的进行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针对当前市场竞争环境将适宜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出来,不仅需要将风险管控、审计工作等做好,还必须对相关的财务经济管理者的意识进行强化,细化管理每一项工作内容,至此才能够促进企业稳定、安全、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军.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篇(11)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各种日常的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具体来看,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经营活动

对现代企业而言,基本经济活动即为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与企业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密切相关的各项内容。包括购买各种生产原料,加工生产各种产品,还有成品入库和销售以及销售款项的回收等内容。另外,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还包括诸多财务内容,例如税收问题等。

(二)投资活动

投资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的投资,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投资活动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投资两种类型,其中,对外投资又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而对内投资则主要是指企业在各种长期资产方面的投资,例如购买生产所用的大型设备、实施科研投入等。

(三)筹资活动

在现代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中,筹资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筹资指的是企业为了获得自身所需资产而进行资金筹集活动。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证。例如购买各种机器和设备,为员工发放工资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筹资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

(一)应用统计信息

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统计信息,是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反馈。它包含社会经济信息中的快、准、实、短共性之外,还有独特的特点,主要是间接性、数值性、背景性、超前性和滞后性。通过应用统计信息,可加强经济核算力度。经济核算力度的提高,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途径。例如,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如果对其材料和成本统计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就能在经济核算中实施增产节约,这种发展思路也是社会丰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有所提高。不但能够将生产经营的优势发挥出来,还可以扬长避短在经济效益上实现突破,也可对原来停留在满足报表任务的工作基础上促使员工工作主动性。在统计信息的应用中,实现管理的主动出击,增加对于经营管理工作的对接,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环境,实现企业统计工作和其管理职能中的有效转变。从报告型统计逐步转变到管理型统计,过渡到知识型统计,满足市场经济要求,适应微观经济管理的发展,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合理的改革。

(二)对企业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完善

关于对经济责任制的完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经济管理中奠定相应的制度基础。在经济责任制建立过程中,可以加大内部控制的应用,减少混乱支出,从而控制腐败问题。不管是企业财务部门,还是审计及其监察等部门的负责人,具体职责及权利划分均需要进行相应的明确,不仅要加强各部门管理,同时也要强化管理层相关管理。关于经济责任部门的建立,第一项任务就是对其人事体系层实施规范,注重满足经济责任制的相关要求。通过常态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依照预算目标实施相应工作管理,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在考核过程中资金应用的合理性,在对资金管理有效性评价中是主要检验标准,在企业员工薪资分配过程中以及人事安排过程中,这一项评价结合均有所应用,并可以对之前存在的“吃大锅饭”问题显著改善,真正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依照经济责任制实施人事调动及薪资分配,能够将经济管理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经济管理模式的应用及发展提供相应的前提条件。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支出原始材料,也必须要有效的对其完整性实施审核,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凭证以及相应的资金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本项业务的支出规范性实施合理评估。经济责任制的完善策略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对企业支出凭证及其相关资料进行保存,另外还要审核这些材料的完整性,采用最少资料及原始凭证对企业各项支出完整性实现,最大化的减少备案手续。关于一些复杂项目或者资金量比较大的项目,则在实施资金支付的时候则需要签订书面合同,在制作该合同时,加强对原始明细清单的审核力度,保证原始合同的规范性、合法性,在合同中能够明确的反应设备数量及劳务支出,最后在制定经济责任制度过程中,也能够有具体的资料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