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

篇(1)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筑电气技术方面的合格人才,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原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太窄、太偏,重理论,轻工程应用,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弊端,很容易造成某些内容过专、过细和过深,知识的重复性多,不利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需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课程的学时分配、讲解内容上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因此,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建筑类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电气专业培养的目标及专业特色

我院建筑电气安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主要面向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现代建筑中各类建筑电气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大中型建筑企业、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等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电气工程的工程设计,设备安装、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语言交流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理论、方法,具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职业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内容

在制定课程模式的过程中,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为核心,以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制定课程模式的依据,完全围绕着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不但体现在课程名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及具体教学内容中。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能力培养的方向,在教学计划中尽以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环节。能力培养的实现靠具体的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本专业的能力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素质与能力

其能力要素包括: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3)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掌握数学、物理、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5)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政治》、《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体育》、《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

2.外语应用能力外文资料,并通过省级的英语等级考试。

(2)具备一定的口语对话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

(1)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技术;

(2)掌握与电气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应用技术;

(3)掌握基本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与其相对应的课程有《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工程设计能力

掌握建筑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弱电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与其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设计》,《建筑照明》、《电气施工技术》以及与此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5.楼宇电气设备调试,运行、维护能力

(1)具备电气工程识图,参数计算及整体知识,掌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方法;

(2)具备楼宇变配电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安防管理系统,给排水控制系统,楼宇照明控制系统等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能力。

与此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自动控制》、《建筑供配电》、《建筑弱电系统》、《电梯技术》等。

在进行本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专业方向及课程的设置或开发要取得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要求;其次,满足一定行业范围内各类企业单位对高新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并且应可持续发展,使高职教育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专业高职教育规划的实质是要解决好招生、就业、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也是本专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即是以转变高等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对建筑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公司,设计公司和建筑企业等合作,走产学研之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向导,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专业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原则,整合课程体系,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校企结合,产学研并举,全方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四、课程改革

1.在建筑电气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要懂施工规范,否则影响设计质量。同样施工人员要理解设计意图,否则也不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所以对专业课“建筑供配电”进行整合,教学计划增加了配电系统工程设计的有关内容,计划开设《建筑电气设计》课程。

2.整合“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课程,并与专业活动实践相配合,用以提高专业知识体系的实践性。根据实际工程中弱电内容越来越多,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缺的实际情况,强化弱电内容。

3.整合“建筑电气工程概预算”课程,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建筑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工作。

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篇(3)

关键词: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工程能力进阶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科学地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对隶属于高职高专工程类范畴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培养其实践技能尤为重要,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尊重学习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特点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工程类专业较多采用了“分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和实践,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仍有许多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影响了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第二,由于教学水平和实践条件差异化,部分院校往往弱化了综合能力培养阶段的教学,甚至将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与顶岗实习培养阶段混为一谈,并将其移交实习企业代为实施,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第三,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适用于各种职业教育类型,无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特点。针对上述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对“分项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模式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优化,提出包含“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四步的“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模式。这是从工程类专业的实际教学要求出发做出的改变,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将以行业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做到校企双方直接接轨,其中,调试验证能力阶段强调专业技术点的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工程能力阶段强调实际工程训练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角色分配。因此,四步“工程能力进阶”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分类组织和实施,有利于实践与知识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要求。

二、“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

(一)“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

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既应有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或部门的专家与教育部门研究人员参与,也要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参加,前者提供与专业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职业素质结构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后者既是制定目标的参与者,又是目标的实施者。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应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首先也应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本岗位职业活动的能力要求,分析和归类能力构成,同时兼顾职业能力进阶培养、技术能力培养及职业素质培养,形成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通过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体系要求,按照能力培养进程规律将技能体系序化为“基础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工程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基础能力包括电工工具和仪表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建筑识图与制图能力、建筑电气工程图的识读及绘制能力;调试验证能力包括建筑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调试、电气消防系统调试、建筑弱电系统调试;工程能力包括智能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电气消防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电气工程造价与招投标能力;职业顶岗能力包括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工程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序化结果,构建符合“工程能力进阶”要求并进行能力训练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构造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调试验证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电气消防技术和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电气工程计价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顶岗能力主要通过顶岗实习进行培养。同时,在“工程能力进阶”的课程中相应序化基础能力实训项目、调试验证实训项目、工程能力实训项目和顶岗能力训练项目。

(三)“工程能力进阶”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基础能力实训项目、调试验证实训项目、工程能力实训项目、顶岗能力训练项目规划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基础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气基本技能实训室;调试验证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电气消防实训室、建筑弱电系统实训室;工程能力训练实训室包括建筑电气施工实训室、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实训室、建筑电气工程计价实训室。职业顶岗能力主要通过具有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的校外实训基地得以培养。

(四)“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文件的制定

在“工程能力进阶”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相应阶段的能力训练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文件。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报告和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单是指学生完成某一实训项目的任务单,内容包括实训目的、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学生据此可进行单独的学习和训练。实训项目报告是学生实训项目完成后需交出的规范化报告,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能力测评(如分析、思考)的基本依据,并最终给出学生完成该项目实训的考核成绩(评价)。实训项目卡主要用于教学管理、实训室教学安排和指导教师实训指南,内容包括实训对象、地点、条件(场地、仪器设备)、耗材、经费、指导教师数及指导要求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五)“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建设一支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实施“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形成互助组,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向校内教师传授实践经验,从而建设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六)“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组织

“工程能力进阶”实践教学组织,教师角色从“教师”变为“导师”,从“授”转变成“导”,即进行引导、指导和教导。首先,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分工合作等形式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然后,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制定工作方案;最后,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训练任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实训设备、专业规范等各种教学资源完成项目任务,掌握任务中的基本知识,训练相应职业技能;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学生在“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学习环境中,个性定制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选择性地定位自己在任务中的角色,如团队的组织者、设计师、造价员、施工技术员、施工监理、甲方验收代表等,实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训练。此外,实践教学组织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践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和终身教育的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工程能力进阶”的实践教学也必须是动态发展的,跟随社会对岗位技能的需求,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及实训项目,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者:王玲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篇(4)

作者简介:陈继斌(1961-),男,河南潢川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主任,副教授;曹祥红(1972-),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19-02

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水平的高要求使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各高校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一些高校得以实施,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检验证明,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难以实施这一难题。[1]

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就是给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基本内容为沟通与交流、指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等。[2,3]

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导师制有效性不高,制约了导师制的健康发展,主要问题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导师的职责范围规定过多;导师指导时间不能保证;师生之间不能有效的互动;缺乏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等。[4,5]

二、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导师制实施起来太难的原因是普遍存在着把现有的导师制赋予太多内涵造成的,以致实施起来太难,遇到的问题太多。

为了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笔者提出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基本内容大致如下:

1.自主选择

学生第一年执行辅导员(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本科生进行专业介绍或通过各类相关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等。自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所有专业课教师都是导师,都有指导本科生的义务。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结合所授内容介绍相关专业及自己的研究方向,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学生可选多个教师作为自已的导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一位最适合自己的导师。这一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导师首先指导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确定一个专业方向,辅导学生学好该专业方向所应具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然后再让他们接触专业进行实际训练。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避免出现一些学生被强制服从安排的现象。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不指定或按学生学籍号段分导师,由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选定导师。这样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导师,少走弯路,有利于学生成长。

2.指导学生选课

在现行学分制条件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计划等。

3.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创业

学生进入了高年级,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此时正迫切需要导师的帮助。此外,部分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对于未来常感到迷茫,对于是工作还是考研拿不定主意,此时导师的建议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与导师间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等进行指导和引导。同一名导师下的多名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有问题时由小组长与导师联系,定点定时见面指导。通过思想交流和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培养本科生,全面促进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4.指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的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了解的少,动手能力差,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大学生在求学时积累实践经验。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研修一些专业课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最终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在柔性导师制中,导师的根本职责是“导学”,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转变;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三、柔性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郑州轻工业学院于2005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名教师指导20名学生,按学生学号段分配给教师。导师制实施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再继续实行。笔者自2002年就开始按照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本科专业中进行实践。笔者利用在对本科生授课的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所能给学生提供的帮助,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对选择笔者当导师的学生,指定一名学生任小组长,负责协助学生与导师的联系。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定时或不定时地指导学生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向上学习,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与实践。2009年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全面实施本科生柔性导师制。

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五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术论坛,邀请省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导师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建筑智能化技术研讨会、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使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状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与设计院及企业领导、设计技术人员的交流。

针对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工程实践、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这一状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实际工程实践和参加全国大学生相关竞赛积累经验,先后有100多名学生参与了工程实践;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四届“西蒙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四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和2010“跨域杯”全国大学生绿色智能建筑大赛,取得了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在实际工程实践和竞赛中得到了锻练,实际经验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四、柔性导师制实践效果

柔性导师制经过十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积累了实际经验,动手能力强

通过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识图、设计及预决算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师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现了高就业率和较高的就业质量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专业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向的指导,学习及就业效果明显。所指导的学生中有3名学生分别成为2001级自动化专业、2002级自动化专业和200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年级成绩最好的,有25名学生考取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指导的学生大部分进入建筑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等企业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实现了100%的就业率。

2012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共有57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为100%,其中到建筑设计院就业的占60%,且全部为甲级建筑设计院,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该届同学在校期间90%以上参与了实际项目的设计及施工管理,参与项目达到55项之多。

五、结语

实践表明,柔性导师制解决了现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特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柔性本科生导师制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发展思路 [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4):524-526.

[2]高丽丽,等.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19-21.

篇(5)

作者简介:魏立明(197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韩成浩(1972-),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2181)、2012年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7-0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来了较多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如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良好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工科院校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建筑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属于二本院校,其办学理念是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建筑电气领域内的相关设计工作、施工工作、运行与管理工作,并且把他们培养成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建筑行业的特点,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现飞速发展的有效渠道。为此,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首先强调应用性,所以既不能延续普通本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削弱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而是应该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特别是应该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应突出实践应用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坚持工程实践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二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相关专业工程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建筑电气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因此,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电气工程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广泛调研,主要通过座谈会和实地访问等多种形式。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向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有关其他院校进行调研,获得其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还定期组织召开电气学院校友会,了解往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反馈。学院派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指导委员会会议,了解该专业最近动向,广泛听取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中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及建议。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优化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特色。该方案应以夯实基础、开拓专业知识面、重视应用能力为主要原则,切实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工程实践教育,删除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构建了注重建筑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应依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主动汲取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合理确定专业课程的学时以及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整合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平台由“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构成。该平台体现了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考试应必备的理论基础,其中有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建筑行业的特点。我院设置了建筑电气技术措施、供配电技术、建筑照明、消防与安防系统、建筑电气施工与概预算等课程。每一模块含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内容。上述课程的设置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方向。同时课程体系平台还可以根据就业方向进行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以满足工程应用性要求,例如设置综合布线、楼宇智能化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二、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优化专业课程、强调应用能力的课程建设原则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建设包括相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促进等方面的建设。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开课程中电气控制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优秀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自动控制原理以及消防与安防系统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电路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也非常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该体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成果,要积极推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课件四位一体化的教材建设,选用智能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高质量教材,同时结合本学院课程撰写相关建筑电气教材。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推动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措施。为保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电气学院充分发挥领导和学院教师的力量,建立起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规定和实习要求等相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制度上保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组成的二级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成员通过平时听课、 课下与教师、学生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院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为学院进行教学二级化管理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按照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实施规定,每学期由每一年级的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对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应用环节,学院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该办法规范了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性。

3.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质量

在教学形式上,改革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实行“老师教与学生学互动”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有:将老师的科研项目带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课后充当其他学生的“老师”;让学生讨论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每一位老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讲授该课程知识点在科研项目中是如何应用的。优秀学生当“老师”就是拿出一部分较容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就是在每一堂课中留出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每一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新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相关专业课程QQ群、构建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等。

三、构建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要特色。这其中包括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纲和、专业教材时将本专业的的技术实用性及时反映出来。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该明确规定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并且按照每一个实践项目分批次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以往的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现在变为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导。同时在实验考核要求上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每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过程中解决实验疑难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实验考核(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应该在做实验的时候一人一组进行考核。考核时应该根据教师所提的要求单独设计相关实验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并且对实验结果误差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上述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我院拥有吉林省高等学校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节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吉林省科技厅建筑电气综合节能重点实验室,上述两个实验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场所。我院建立了较完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制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竞赛(北方赛区),从2004年至今连续举办了九届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所参加的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2010年参加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四、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地方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具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同时,根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建筑行业发展和要求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6.

篇(6)

我校自1993年开办建筑水电中职专业,先后为江苏省建筑安装行业培养了三百多名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高,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开招五年制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从中职向高职转换之时,正是校企合作发展时期,我们也从思想上认识到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心。

1 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校企业合作的现状

在九十年代,我校校企合作开始起步。建筑水电专业与常州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常州设备安装公司等国营建筑单位签约,邀请企业作为建筑水电等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当时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依靠“关系”和“信誉”。各建筑企业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协助完成教学过程中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比如:专业认识参观、生产实习等;专业邀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学校的毕业设教学环节。当时这些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企业内部有自已的培训中心能够负责职工继续教育,新入职的职员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企业对我校中职毕业生需求量较少。因此校企合作处于学校一头热的状况。

2000年以后,随着国营建筑企业的改革,企业机构发生了变化;各小型建筑企业像雨后春笋出现,企业也意识到需要与学校合作,一方面培训在职职工,另一文面为企业储备未来员工。2005年建筑电气专业开办,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最终形成一种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邀请校外实训基地的10位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成员,进行头脑风暴过程,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依据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的顺序及施工员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确定毕业生主要工作项目为:工程招标与投标、施工组织、材料检测与管理、工程质量检测、评定与竣工验收、工程质量检测、评定与竣工验收七项。再依据工作岗位、工作项目确定毕业生需要职业能力,组织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项目课程开发,课程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若干模块,每一模块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任务,知识有相关实践性知识、理论知识、拓展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和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聘请十多位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职业教育的专家成立了专业指导和咨询委员会,每年根据所进行的社会调研情况和专家的意见,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对专业的就业岗位、基本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使实施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适应企业的需要。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现采用“4+1”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前有一年顶岗实习环节。学生顶岗在校企合作的建筑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以一个企业员工的身份需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如此一年,学生不是施工过程的旁观者,他们在明确的工作要求和责任之下,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大约70%的学生选择留在实习单位。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能将学校优秀的毕业生补充到企业,充实新鲜稳定的力量;又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竞赛力。如此,校企双方因为有互赢的成效,合作更加顺畅更加密切。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部分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加快从“学生、学员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一直坚持作为技术人员积极参加企业项目的施工、咨询等工作,实现企业和学校、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互补。

2 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校企业合作的未来

目前,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所进行的校企业合作只属于浅层次合作模式。今后,建筑电气气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需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2.1 加强校企业合作,培养“双师”教师

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领头人,教师不仅能在讲台上讲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训训练中能够操作示范,将枯燥的施工规范、操作规范引导学生掌握。因此,学校要将教师推向生产一线,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工艺流程等,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补充到教学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从生产中发现研究价值高、易应用于实践的课题,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科技水平,增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活力。

2.2 加强校企业合作,建立“岗群轮训”

近年我们发现,毕业生在一年顶岗实习期,专业知识、工作责任都会快速增长。现在能够与建筑电气专业校企业合作的单位越来越多。制定校内专业课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平行交替进行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行岗位群轮换的制度,形成了 “平行交替、岗群轮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断交替,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职业岗位作到了全覆盖。

2.3 加强校企业合作,承担企业研发

作为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承担企业研发项目,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设计和先进专业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也为培养适合企业生产需求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校企业合作,促进企业员工稳定

每个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个人品行是最重要的评估内容,其中正直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是最重要的。当前毕业生存在随意签约和毁约以及频繁跳槽等现象,这暴露出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将实习生送到企业前,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以促进实习生到企业的稳定性。

2.5 加强校企业合作,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看不见的手,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获得成功。学校的专业教师可能到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内训,如:企业管理培训、中层管理培训、团队建设培训等。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借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职能的发挥。因此,政府、学校、企业只有在真正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紧密合作,相互支持,诚信互利,不断丰富和深化校企合作的项目和内涵,努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和品位,才能真正培养社会经济和事业发展的能工巧匠。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我们职业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专业成为“企业的专业”。

参考文献

[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057-03

Study on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WANG Xiao-long

(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Build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ncise knowledge system is given. Analysis of the enrollment,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demand,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re given on the basis of graduate employment unit, industry the status quo. We presented a solution, and prospected the prospect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rollment; knowledge system

“智能建筑”[1]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对我国“智能建筑”现状的调查表明,其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我国高等学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掌握以上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2]。

该文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由于该文作者长期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中承担服务和管理工作,参与指导小组的全部工作过程,表述内容曾与很多专家共同讨论,在此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由于结合教学管理实践和个人理解进行了凝练和调整,相关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供教学参考。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与“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代码080710S)合并为目录内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代码081004),在该文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批进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存在问题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科研机构、智能化工程公司、信息监理公司、智能化工程预决算公司、政府节能机关和事业单位、节能量审计单位、合同能源管理单位、节能教育机构等[3]。由于涉及智能大厦、智能园区、智能路灯和市政 管理、智能交通与停车场管理等各类型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预算、管理以及节能量的监测、评估和改造[4,5],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目前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生将近4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高校招收该专业的就业需求数不低于2万人。由于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抢夺毕业生的现象非常明显。与很多高新技术专业类似,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孔雀东南飞”趋势明显,这不符合国家的城镇化大趋势和产业转移政策。而非省会的地市及县级单位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毕业生的机会极少,整体技术人才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不平衡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a)总体数据

(b)独立学院数据

图1招生院校数及增长率

在教育部开始批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的07-09三年,建筑类高校投入极大的热情,招生院校数增长率在30%以上。而随着传统建筑类高校的陆续获批,这种增长率急剧下降。从长远来看,由于鲜明的行业特色和较广的知识体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太可能实现计算机、电子、通信、网络、自动化等信息类专业的普及性,市场的缺口不太可能在若干年内得到弥补。

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5]。该专业知识体系凝练如图2所示。

图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

4总结与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专业方向发展成独立专业,到最近整合“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而成为目录内专业,完成了华丽蜕变。初步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部委、指导小组、兄弟院校的共通不懈努力。大家的努力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诞生和发展。

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培养人才的数目不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而该问题受限于地域经济不平衡和专业特殊性对招生院校数的限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通过指导小组的积极沟通和兄弟院校的有效交流,中西部地区院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认识将逐步深化,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会得以逐步解决。

而专业的特殊性问题,不但是一个限制招生的问题,更加是培养体系逐渐完善过程中的主要抓手。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的完善过程,是整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教育领域共通努力、不断凝练、充实、修正、发展的过程。有效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将极大地推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招生,更会培养出适应、促进行业发展的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专业规范》编制组.高等学校本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0,03

[2]寿大云.中国高等学校智能建筑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9):117-119.

篇(8)

一、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的误区

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误区可以分为浅层次的外因和深层次的内因,浅层次的外因包括对工作单位具体情况的误区还有就是对今后发展方向的误区。而深层次的误区主要是学生内在的,对自我认知方面上的误区和对社会环境的误区。

(一)浅层次的外因

1.对工作单位具体情况的误区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生从就业去向来说可以主要分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传统观念来说,设计单位相对比较稳定,工作环境较为优越,是女生比较适合的地方;施工单位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似乎就业等级低于设计院;监理单位也是在工地工作,所做实质性工作比较少。在传统观念的驱使下,该专业部分同学追求设计院的工作,而施工单位相对得到冷落。其实这正是就业方向上的误区。

2.对今后发展的误区

关于就业发展上的误区主要就是设计单位会比施工单位好,选择施工单位的同学积累工作经验以后可以晋级到设计单位。

(二)深层次的内因

1.自我认知不够准确

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认知。学生在就业之前,一定要全方位正确了解自己,找寻自己动力和快乐的源泉—兴趣,探讨一下自己的兴趣归属,实用性、研究性、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找寻自己的性格维度,外向或是内向,感觉或是直觉、思考或是情感、判断或是知觉。找寻自己能力在哪些方面更优越,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还是自我管理技能。找寻自己真正需求什么,想要追求的生活又是什么,这就是价值观的内容。

2.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不够准确

学生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认知不够准确,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来说,对口方向是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等,而设计院对人才的要求是踏实稳定,现在更重视的还有再学习能力,设计院现在不乏名校学生,城建大学的学生踏实稳重性够用,而且实践能力较强,颇受设计院欢迎,甚至在设计院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受重视程度还会比名校高很多,但是再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建筑电气工程师现在实行注册制度,这个考试难度可以说是比较大,而我校该专业毕业生通过此考试比例也是相当低(事实上,全天津市通过比例也很低,考试含金量较大)。所以说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以后发展的方向,学生需要稳重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

二、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无论哪种就业途径,都会有其相应的优缺点,先说设计院,工作环境确实优越而且给人心里稳定的感觉,但是据现在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设计院的工作强度其实是很大的,而且加班是常事,还有就是现在设计院门槛较高,一般小型的私人设计院招人的定位都开始面向研究生。所以说,对于现在的本科生来说,去设计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天津市唯一一家,所以此专业同学去设计院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关键要重视今后的发展,应该下定决心继续再学习,拿下注册电气工程师。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还是会得到一些男生的喜欢,做施工的同学会根据工程的需要经常性地出差,他们常驻扎在工地,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心里稳定性较差,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对于个人成长尤其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在施工单位工作的同学前期较为辛苦,但是成长较快,对于男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肯拼搏,将来的发展也许会超过刚开始条件优越的设计院。而监理单位虽然也在工地工作,但是多是从事监督层面,工作较为轻松,这也就决定了其成长速度会比施工人员较慢。

三、对学生就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

外层次的原因会解决一定问题,但是内因问题的解决就要学生工作教师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关于就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本科生随着扩招越来越多,其本身的竞争力已经相对弱化,但是若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下几点是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加大力量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更正

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较为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里必须指出,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等于就业,但是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使学生正确理解自我、正确理解环境,从而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分析,结合内因与外因,分析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并不是所有学生最后的工作方向都是与自己专业相关,只要正确地探索自身,就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不一定要是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口单位,寻找自己正确的就业方向然后从事之,必定会事半功倍。在这里,就要求我们带领学生正确探索自我,从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探索之后就要行动,根据自己行动的情况对比自己对自己的剖析,然后再思考再执行,最后总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方向,这就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电路所学习的反馈电路一样,在电路中出现反馈后,根据输入和反馈信号不断调整自己的输出,从而正确的探索自我。

(二)迎合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引

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去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工作不一定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是一定要找到属于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如何迎合市场的需求,就以毕业后从事设计院工作为例,设计院工作需要踏实稳定,需要再学习能力。其实所有工作都是相通的,如果在自我探索之后不能做到“爱一行干一行”,那么就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这就是所谓的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还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踏实稳重;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充实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全面提高自己

1.多读书,多吃苦

读书使人明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要全方面充实自己,重视基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还是自我管理技能,用在校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做好自我积累,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基础准备。要培养吃苦精神,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学生的自由时间多,但是多些时间进行知识累积,学会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非常重要,以后的工作不会像大学生活那样自由,若是说有些苦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提早体味吃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是对生活充实感的追求。

2.有目标,有梦想

要提早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所谓目标是要明确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要有意义、有价值还要制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时间表。每一个比较大的目标都可以细化成小的目标去分步完成、实现。为目标努力拼搏的过程是幸福的,这也是所谓追求梦想的过程。

3.多锻炼,要乐观

强壮的体魄是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参加工作后锻炼身体有时候可能是奢侈的,良好的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非常重要。每一天要有充实感,做好每一天的小规划,积少成多,积跬步以至千里,因为充实所以快乐,保持乐观的心情,也是有力量追求梦想的条件。我们要鼓励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乐观向上,事情没有发展到最后一步就不要轻易放弃,遇到困难时只不过是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最后。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就业、提高就业能力也是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当学生存在误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或是说先做好大学规划,将是我们长期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沙翠霞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篇(9)

一、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的误区

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存在误区可以分为浅层次的外因和深层次的内因,浅层次的外因包括对工作单位具体情况的误区还有就是对今后发展方向的误区。而深层次的误区主要是学生内在的,对自我认知方面上的误区和对社会环境的误区。

(一)浅层次的外因

1.对工作单位具体情况的误区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生从就业去向来说可以主要分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传统观念来说,设计单位相对比较稳定,工作环境较为优越,是女生比较适合的地方;施工单位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似乎就业等级低于设计院;监理单位也是在工地工作,所做实质性工作比较少。在传统观念的驱使下,该专业部分同学追求设计院的工作,而施工单位相对得到冷落。其实这正是就业方向上的误区。

2.对今后发展的误区

关于就业发展上的误区主要就是设计单位会比施工单位好,选择施工单位的同学积累工作经验以后可以晋级到设计单位。

(二)深层次的内因

1.自我认知不够准确

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认知。学生在就业之前,一定要全方位正确了解自己,找寻自己动力和快乐的源泉—兴趣,探讨一下自己的兴趣归属,实用性、研究性、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找寻自己的性格维度,外向或是内向,感觉或是直觉、思考或是情感、判断或是知觉。找寻自己能力在哪些方面更优越,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还是自我管理技能。找寻自己真正需求什么,想要追求的生活又是什么,这就是价值观的内容。

2.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不够准确

学生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认知不够准确,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来说,对口方向是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等,而设计院对人才的要求是踏实稳定,现在更重视的还有再学习能力,设计院现在不乏名校学生,城建大学的学生踏实稳重性够用,而且实践能力较强,颇受设计院欢迎,甚至在设计院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受重视程度还会比名校高很多,但是再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建筑电气工程师现在实行注册制度,这个考试难度可以说是比较大,而我校该专业毕业生通过此考试比例也是相当低(事实上,全天津市通过比例也很低,考试含金量较大)。所以说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以后发展的方向,学生需要稳重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

二、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无论哪种就业途径,都会有其相应的优缺点,先说设计院,工作环境确实优越而且给人心里稳定的感觉,但是据现在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设计院的工作强度其实是很大的,而且加班是常事,还有就是现在设计院门槛较高,一般小型的私人设计院招人的定位都开始面向研究生。所以说,对于现在的本科生来说,去设计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天津市唯一一家,所以此专业同学去设计院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关键要重视今后的发展,应该下定决心继续再学习,拿下注册电气工程师。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还是会得到一些男生的喜欢,做施工的同学会根据工程的需要经常性地出差,他们常驻扎在工地,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心里稳定性较差,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工作对于个人成长尤其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在施工单位工作的同学前期较为辛苦,但是成长较快,对于男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肯拼搏,将来的发展也许会超过刚开始条件优越的设计院。而监理单位虽然也在工地工作,但是多是从事监督层面,工作较为轻松,这也就决定了其成长速度会比施工人员较慢。

三、对学生就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

外层次的原因会解决一定问题,但是内因问题的解决就要学生工作教师下大力气,对学生进行关于就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的本科生随着扩招越来越多,其本身的竞争力已经相对弱化,但是若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下几点是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加大力量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更正

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较为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这里必须指出,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等于就业,但是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使学生正确理解自我、正确理解环境,从而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分析,结合内因与外因,分析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并不是所有学生最后的工作方向都是与自己专业相关,只要正确地探索自身,就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不一定要是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口单位,寻找自己正确的就业方向然后从事之,必定会事半功倍。在这里,就要求我们带领学生正确探索自我,从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探索之后就要行动,根据自己行动的情况对比自己对自己的剖析,然后再思考再执行,最后总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方向,这就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电路所学习的反馈电路一样,在电路中出现反馈后,根据输入和反馈信号不断调整自己的输出,从而正确的探索自我。

(二)迎合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引

学生在进行自我探索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去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工作不一定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是一定要找到属于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如何迎合市场的需求,就以毕业后从事设计院工作为例,设计院工作需要踏实稳定,需要再学习能力。其实所有工作都是相通的,如果在自我探索之后不能做到“爱一行干一行”,那么就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这就是所谓的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还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踏实稳重;提高自己的再学习能力,充实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全面提高自己

1.多读书,多吃苦

读书使人明智,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要全方面充实自己,重视基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还是自我管理技能,用在校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做好自我积累,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基础准备。要培养吃苦精神,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学生的自由时间多,但是多些时间进行知识累积,学会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非常重要,以后的工作不会像大学生活那样自由,若是说有些苦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提早体味吃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是对生活充实感的追求。

2.有目标,有梦想

要提早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所谓目标是要明确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要有意义、有价值还要制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时间表。每一个比较大的目标都可以细化成小的目标去分步完成、实现。为目标努力拼搏的过程是幸福的,这也是所谓追求梦想的过程。

3.多锻炼,要乐观

强壮的体魄是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参加工作后锻炼身体有时候可能是奢侈的,良好的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非常重要。每一天要有充实感,做好每一天的小规划,积少成多,积跬步以至千里,因为充实所以快乐,保持乐观的心情,也是有力量追求梦想的条件。我们要鼓励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乐观向上,事情没有发展到最后一步就不要轻易放弃,遇到困难时只不过是事情还没有发展到最后。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就业、提高就业能力也是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当学生存在误区时,我们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或是说先做好大学规划,将是我们长期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阳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实现以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务实型人才,这类人才通常是设置于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岗位工程师,由于在基层一线需要更加实用的技术,因此强调人才的务实性,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其次为应用型人才,针对这类人才,培养重点放在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方面,要求其可以利用知识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与创新,培养目标更加侧重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树立较强的应用意识。再次,适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拓宽知识面,与通识型人才相比,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融入岗位角色的时间更短,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其潜力更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最后,创新型人才,因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多服务于基层一线,实务性更强,因此要求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应用,还要勇于创新、突破自我,从而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实现上述人才目标,必须制定一个科学、有效、实用的专业教学计划,具体而言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处所讨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甚至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针对业务能力的提升的教学计划,可以从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专业任选等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在兼顾到业务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提升,比如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以及外语综合能力等。其次,加强实践训练。因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表现出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而言,实践类型包括课程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最后,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其中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如下: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对电气自动化的前沿发展动态进行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典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以及常用工具。针对学生的能力结构要求如下:可以自主进行编程设计,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设计开发一些小型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要的实践能力与工程技能。

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建设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建设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电气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电机、发电设备以及输配电系统等。而学生通过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可以把“控制”与“自动化”作为后续工作中解决各类问题的手段与工具。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根据上述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构建专业精品课程。参照国家级、省级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及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模块化的角度建立系列课程组,保证课程组内各个课程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撑,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提高系列课程的协调性。具体而言,组建系列课程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电路系列课程,包括电路知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设计基础以及电磁场基础等;(2)计算机与微处理器系列课程,主要包括DSP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单片机与微的原理及应用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软件技术基础等;(3)电机与电气技术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机学、电气控制技术、PLC、电子电力技术以及电气工程基础等;(4)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系列课程,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以及信息控制技术等;(5)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气CAD、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安全以及建筑通信网络技术等;(6)电力系统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继电保护技术、高压技术基础、电力自动化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

由上述系列课程组的设置内容可知,通过系列课程的建设可以改善现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脱节现象,在课程组内,各科知识互相支撑、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结构体系,不仅对教材的选择十分有利,而且有助于编写教学大纲,防止出现课程重复,及时淘汰陈旧知识,因此保证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由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仅靠上述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足以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必须建立配套的实践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必须经过实习过程,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提高其劳动观念与责任心;此外,还可以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选择更加适合的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选择实习基地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全面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多角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为其提供更多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

其次,组织各类实践比赛。通过各种实践比赛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知识,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比赛这种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比赛这种良性竞争的方式,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条件,鼓励其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飞思卡尔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实践比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对其工程意识与协作意识、科学精神与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与竞争能力等素质的提升,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老师在学生中进行科学的培养与拔,针对一些具备参加基础专业科研活动能力的学生,可以推荐其参与到校内老师的科研项目中,以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帮助老师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并进行研究数据整理等。

四、结语

总之,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培养适用型、务实型、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的提升。相应的广大任课老师也要不断探索、研究,在日常工作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与时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柳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运行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9): 214.

[2] 方如举,张元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许昌学院学报. 2012(2): 133-135.

[3] 黄文力,苗满香.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164-167.

[4] 徐利梅,高心,曹纪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134-136.

[5] 杨鹏,莫岳平,史旺旺,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与途径[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3): 96-99.

篇(11)

什么是物联网?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有些同学可能多少了解一点,但估计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物联网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要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物联网。

通俗地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工程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达百万。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与传感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原理、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信息网络管理、智能楼宇系统、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与物联网工程等。

就业方向

面向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主要面向岗位包括: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学校推荐

根据2012-201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所提供的信息,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前八位的大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确实不像有些专业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比方说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技术、新型材料等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特点

学习本专业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训练。主要学习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受到良好的工程试验基础训练,还有大量上机实习等实际锻炼的机会。将在控制与生产自动化、自动控制与自动化软件应用方面获得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报考提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专业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及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就业前景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如果毕业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若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高校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力排名:

1. 清华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卢强、韩英铎),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工和高电压)。各方面都是强项,国内顶尖。

2. 西安交通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邱爱慈、王锡凡),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强在高压和系统,科研实力仅次于清华。

3. 华中科技大学。有相关院士3人(樊明武、潘垣、程时杰),国家重大科学装置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工)。电力电子和电机是强项,师资雄厚,近年来科研平台建设有了建设性发展,且院士最多。

4. 重庆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杨士中),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院士1人(李文沅),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高电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建筑电气)。高压是强项,业内很有名,此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以及建筑电气实力都很强劲。

5. 浙江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韩祯祥),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

你知道什么是非织造材料么?非织造技术又是什么技术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啊?

先来看一下国家标准的非织造材料的定义: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结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编纱线的缝编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这个定义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云。如果告诉你,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非织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非织造技术是一门源于纺织,但又超越纺织的材料加工技术。它结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诸多现代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控制、信息技术、高压射流、等离子体、红外、激光技术等。非织造技术正在成为提供新型纤维状材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无论在航天技术、环保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非织造新材料都已成为一种愈来愈广泛的重要产品。非织造产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立足产品开发,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

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后整理、非织造产品开发、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纺织材料学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内的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与生产、生产技术管理、经营与贸易和质量检验等工作,也可就业于国内外纺织贸易、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商检与海关、国有及私营企业、科研院所等。也可在“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和“材料学”等学科继续读研深造。

学校推荐

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从字面上来看,生物信息学是将信息科学应用于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研究生物体系和生物过程中信息的存贮、信息的内涵和信息的传递,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物信息,或者说是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生物信息学狭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分析和利用生物分子数据。一般提到的生物信息学是指这个狭义的概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分子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学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基本上只是分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数据,其研究工具是计算机,研究方法包括对生物学数据的搜索(收集和筛选)、处理(编辑、整理、管理和显示)及利用(计算、模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序列比对、基因识别、基因重组、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表达、蛋白质反应的预测,以及建立进化模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及研发能力。能在生物、信息、计算机、医药、医疗仪器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相关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具备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主要课程

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解剖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信息学算法与实践、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医院信息管理、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

就业前景

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领域,作为这两大学科交叉的产物之一,生物信息学同样发展迅速,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外一直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工业内部的生物信息学部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对生物信息学的人才需求迅猛,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供不应求、人才匮乏的局面。

专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