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美容理论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66-01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设审美需求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皮肤美容的要去越来越高。虽然现在通过皮肤外科手术、激光手术等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除去掉皮肤上的缺陷和瑕疵,但手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并发症,而药物和化妆品存在着毒副作用和高复发率,这些都是患者考虑的因素。最近几年,中医美容开始兴起,中药、针灸、饮食、按摩、气功等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皮肤美容领域了,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因为它绿色、天然、安全等特点,正在被广泛的患者以及国内外医学界关注。
一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的理论基础
从西医理论来说,皮肤的美是在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功能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有的。皮肤是微循环分布的十分重要的器官,心脏则是血液循环的中心,皮肤色泽的变化是由心脏活动的变化引起的[1]。例如,人在运动后由于血管充盈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在受冷后由于血管收缩皮肤会变苍白;发怒的时候脸会变成铁青色,这都属于皮肤的生理反应。肝肾功能的异常,遗传或是免疫系统的缺陷,又或是新陈代谢的失调等原因,都会在皮肤上表现出来。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五脏六腑的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与脸上肤色是否正常有关。中医将人体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大自然结合也是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中,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个器官各司其职,并通过经络连接整个身体,以及身体的尾端。在身体表面表现出来的病变往往能联系到内脏,说明内脏出现了问题。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人体这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中西医结合为美容护肤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皮肤美容这方面的治疗方法除了美容外科手术、激光手术、超声微波技术以及外用药品外,还有以下几种。
1.中药美容。中医美容法是通过内服中药的同时外用由中药配置而成的药膏等进行治疗损美行疾病和调理保养肌肤的一种方法。这种内外兼顾的方法在治疗中使用最广泛,所获得的经验最丰富,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治疗体系,内服外用是他的特点。内服主要是用来调理身体,根据皮肤显示出来的病症来判断内脏器官哪里出了问题,在下药的时候具有针对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达到根本治疗的效果,是祛除根本、防止反复的必要手段。内服的药剂主要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形式,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最合适的方式作为内调试剂。外用是指直接对皮肤进行作用,或使用药物,或使用仪器等,以期达到美容和保健的效果。外用的特点是能直接作用到皮肤表面病灶处,见效快。常用的外用方法主要是熏、敷、涂、浸、贴、喷以及电离子导入、超声波导入等方法。不同的操作需要采用不同的试剂。
2.中药化妆品美容。中药化妆品是一种药物化妆品,它是由纯中药制成或者是在其中添加了中药成分。中药化妆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著名药物记载书《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具有美容作用的药物多达500多种,多是治疗头发、面部、牙齿、黑痣等方面的。目前被应用广泛的大部分为植物类的中药,例如,人们常用的用来补气补血的有黄芪、当归和人参,用珍珠粉敷面达到美白嫩肤、祛除色斑的效果,用白芍、赤芍祛除蝴蝶斑和雀斑,提亮皮肤的色泽,因为他们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听得较多的一种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由于他富含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是配置高级化妆品中的主要原料。
3.药膳美容。若细究这种方法,这应该算是内服中药美容。根据不同药物具有的不同功能,选用某些药物相互作用以发挥他们的最好功效,并将他们与实务配置,制成食品,以期达到美容养颜、调理保健的双重功效。这种美容方式与化妆品和手术的美容方式不同,药膳的目的在于通过内调达到从内而外的改善,比单纯从外部治疗更治根本,一旦调理好了,几乎不会复发。同时药膳调理还能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青春靓丽。人体的衰老主要是由于内脏的逐渐衰老而引起的皮肤干燥、枯黄、色素沉淀等,常吃一些能减缓这些衰老症状的食物例如莲子、桂圆、核桃等,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里强调一下,黑芝麻是非常好的一种食物物质,经常食用可以起到美容、减缓衰老的作用。薏苡仁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不仅可以治疗雀斑等皮肤病,能力细腻肌肤,减少皱纹。近年来,药膳美容在美容届内十分流行。
4.针灸美容。在古代,中国就有了针灸这种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进行穴位刺激,到达舒经活络、消肿散结、调理气血的作用[2],以达到养护皮肤、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和治疗面部皮肤病的目的。针灸治疗的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无毒无害。针灸法主要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针法主要是指用十分细的银针,将银针对准人体穴位,然后刺入一定深度,以刺激穴位,患者被施针后会有酸酸胀胀的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达到美容、健身、祛病的目的。灸法则是将艾柱点燃,放入器皿中使其保持缓慢发热的状态,并将器皿放置在人体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局部热效应,以刺激机体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病、抗衰老和美容的功效。针灸法因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极大的关注。
三问题与展望
利用中医美容护肤具有很多优势,与西医中采用的手术、化妆品中添加激素等方式相比,中医的采用的药物多以纯天然植物为主,安全可靠;在治疗中讲究内外协调,注重统一;方法贴近生活,可采用食疗的方式,容易坚持,效果稳定;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医治本,能弥补西医中的不足。若能中西医结合进行皮肤美容,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不能通过科学解释出来的,例如经络、穴位。要想让全人类接收并运用中医,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为了能够适应中医美容专业等高职教育发展,我国为建设有别于以前的轻实践、重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个命题,然而,“双师型”教师直至目前还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对于“双师型”的内涵,教育学家有几种不同观点[1]:一、“双证”说:即持“双证”就代表“双师型”教师。这个观点是指获得了高等学校教师职称或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同时获得本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或执业资格证即为“双师型”教师。二、“双素质”说:其认为“双师型”教师要兼备“教师”和“技师”双角色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三、“双师”配合说:既可以是“双师”素质由个人兼备,也可以分别由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和具有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的教师配合担任。
目前,教育部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认可度较高,主要是指,“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同时又有5年以上本专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或者有本专业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亦或者主持实践技术研究或应用的,或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者[2]。
高职中医美容教育以美容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这就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应在具备必需的中医美容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中医美容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要培养这样的中医美容人才,必须有高水平的中医美容教师队伍,既要有宽厚的知识背景,又要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及生产管理中医美容第一线的实践经验,逐步建设有中医美容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中医美容专业的师资现状
中医美容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可以就职日常美容机构,还可以参与损美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与中医的医理、药理和人体生理等知识都有紧密联系。与其他职业教育相比有特殊性,对教师亦有特殊要求,现开展中医美容教育的培训机构大多都是中高等医学院校,因为该专业不仅要求教师有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求教师比较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也就是说,高职中医美容专业教育虽然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但是依然对专业理论和医学基础知识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医学院校开展中医美容专业教育,有相对丰富的师资,对专业理论和医学基础的教育基本可以满足。然而,中医美容专业毕竟是以职业操作为主的专业。中医美容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实践的摸索过程中,容易延续旧的教育模式,无论在师资配备上,还是在学生培养方面,都容易犯“重理论培养,轻技术训练”的错误。同时还存在教师流失严重和教育技术更新慢等问题。为配合中医美容的高职“双师型”教育,有部分教师是兼职教师,聘用外校的技能教师,由于时间配合度低、待遇低、重视度低等问题,经常会出现教师资源流失的情况。中医美容技术飞速发展,中医美容教育技术更新相比之下略有逊色,要求教师及时参与进修培养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 中医美容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3.1师资建设和教师培养:首先,引进已具有中医美容教育“双师型”教学人才,是最快速有效建设中医美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3]。医院或美容院中不乏丰富实践经验、博学善讲、有教师素质的中医美容培训人才,将此类人才引进课堂,既能满足中医美容的教学需要,还能为学校的中医美容课程环境带来生机。此外,聘请与中医美容相关的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优秀管理人员、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等进学校做兼职教师,对中医美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对中医美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是建设中医美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要途径[1]。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医美容专业教师中的“双师型” 教师比例偏低,所以可通过校内中医美容专业教师的培养,将其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要求校内中医美容专业教师要扎实的医学和美容理论知识,提高美容技术操作素质,使其逐步达到中医美容“双师型”教师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中医美容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中医美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中医美容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方式根据培训地点不同,可分为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两种。校内培训主要是指“请进来,互帮助”。所谓“请进来”是指聘请中医美容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或国内外资深的中医美容教师资培训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互帮助”是通过教师共建学习型组织,通过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新教师将新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教给老教师的方式,从而提高中医美容专业教师的素质。校外培训即是“送出去,多实践”,可以选派中医美容教师代表到国内外美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或是到大型美容机构、医院美容科等进行培训和学习,这样既能让教师得到中医美容实践锻炼,又利于教师引导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企业实训。
3.2管理调控和队伍建设:有的研究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的要求,更适宜把某所学校作为一个具体对象,而不是把客观存在的每位教师当作具体对象[1]。也就是说,学校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从个体上要求每个中医美容专业教师都达到 “双师型”教师标准,更应该从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统筹管理和调配,努力构建一支中医美容专业特色显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从学校管理层面,应以《高等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其它相关法规为指导,构建一套适应中医美容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在中医美容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聘任、遴选任用、教师流动、工资待遇、考核奖惩、进修培训等一系列环节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3]。在师资培养管理方面,要合理调配中医美容教师资源。创造条件送中医美容教师参加医院和美容院的实践,同时鼓励其参加美容技能考级考证,鼓励中医美容骨干专业教师读在职研究生。
另外,学校可聘请一批“懂中医理论、美容技能强”的校外中医美容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构成以中医美容实践能力见长的兼职教师与本校以理论教学见长的教师相互学习、互相搭配的“双师型”教师组合,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同时,从学校层面考虑,建立激励机制,将“双师型”素质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金、职称、福利和进修机会等直接挂钩,引导中医美容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从而,稳定、壮大中医美容师资建设,从整体上建设一支中医美容“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之,根据中医美容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不光要求加大教师培养力度,还要从整体入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而建设一支中医美容“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严长远.浅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8):15-17.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注意到脸面活的重要性,比如,我们现在每天出门前必做的事情――洗脸,古时,它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美容行为。古时还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皮肤是否白嫩往往被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标准。《诗经》云:“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可见,现代的“白富美”们即便穿越回古代仍是十分吃香的,然而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天生丽质地拥有白皙肤色,于是,人们开始用米制作成一种可以增白的粉敷面,在夏商时期,经过进一步改良,敷面的材料换成了铅,原来含有重金属的化妆品古亦有之,而且还大行其道呢,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呀。
当然,古人们也讲究健康美,古代诗词曲赋中描写美女面容,并非着意单纯的白色,面无血色的林妹妹大概也只有贾宝玉喜欢吧?与白色相协调的是粉红,白里透红才是世人所欣赏的。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提出了白里透红的和谐美的标准。白色、红色完美结合的描述还有《汉孝惠皇后外传》:“不傅脂粉而颜色如朝霞映雪”,红色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单是意境,足以美得令人心醉。于是,胭脂就这样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到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面脂、唇脂、发蜡。
然而,若想标本兼治,内部的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史资料表明,西周时对损美性皮肤病就有了内治法,战国时《山海经》就记载了一些美容的药物可以治疗痤疮、狐臭、疣等。《十问》中的内容则更加吸引人,讨论了具备哪些因素可使皮肤细腻、白嫩、有光泽。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均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养生术、养生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养生理论,至今仍然指导中医美容的实践。
秦汉三国时期中医经典著作大谈“美容经”
“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交流,其中也包括医药的交流。国外与美容相关的一大波药物、食物传入中国,比如:胡桃、龙眼、犀角、麝香、琥珀等。此外,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不同变化的发型,并配以不同发饰,脂粉的使用则更加广泛,连皇宫中的男性也施以脂粉,民间经营化妆品的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满。
秦汉时期,中医药学也取得巨大成就,出现了一些经典医药学著作,使中医学逐渐形成统一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也为中医美容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世人皆知的中医学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多处散见涉及中医美容的内容,它从人-自然-社会这样一个大视角来审视人的美,中医美容整体观已初见雏形。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物,有一半都具有保健美容和医疗美容的作用。如白瓜子“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白僵蚕“灭黑斑,令人面色好”等,为后世中医美容及食膳美容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几乎囊括了目前为止中医对黧黑斑病因病机的主要认识。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不仅生活美容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中医美容理论也开始建立与发展,并从“术”向学转变。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公开美容秘方的“大神”出现了
两晋南北朝虽动荡不安,思想却高度自由,形成了包括美学在内的学术思想的高度发展,隋唐统一后,对于美的追求更加强烈,无论在装饰、发饰、服装上都更加讲究。从面妆上看,仅眉型就有几十种,唇型也至少有十七种。脸上除了涂脂粉外,还要贴上花细(面部装饰),五代时期花细发展到高峰。
西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将美容内容列为专篇,同时,他还以鸡蛋、杏仁、香粉,首创出我国最早的中药面膜。此外,南北朝齐梁・陶弘景的《养病延命录》中记载:“摩手令热以磨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有光……”这可以说是按摩推拿美容的起源。
当然,提到为中医美容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一定要重点表彰一个人,他就是唐代的医家孙思邈。
在他之前,美容方法多秘而不宣,而孙思邈则十分厚道,他将美容秘方公布于世,使美容方能“家家能悉,人人自知”。在孙思邈的著作中,通过食膳、气功、养生等方面,全面论及了美容,以自己亲身实践提供了养生长寿驻颜的实例,堪称中医美容史上一代巨匠。此外,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隋唐时期出现了第一本美容方专集――《妆台方》。
宋元明清“美容”作为专有名词转正了
金元时期医学界百家争鸣,产生了很多医学流派,几大名家创造的如防风通圣散、补中益气汤、黄连解毒汤等方药到现在仍广为传用。此外,由于印刷术与造纸业的发展,医学专著的数量也增多,元代《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极大地丰富了饮食美容内容。《普济方》中有一首治疗头面靥子的方叫美容膏,这是“美容”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医书中。
现代中医美容学是一门以人体健美为对象,由多种基础、临床学科相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中医学科,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特有的方法,研究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或矫正,探讨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的方法,以达到维护、修复、塑造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专门学科[1]。现代中医美容脱胎于传统的中医美容,是对传统中医美容的继承和创新。传统中医美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经过祖辈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美容体系——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形神俱美、文质并重,并且方法多样,安全有效,深受人们欢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亦不断提高,中国的医学美容事业顺应而生并迅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医美容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现将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现状作简单概述。
1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传统中医美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最早的医学分科,将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而疡医,则便是是最早的中医外科医生。而各种对于皮肤疾患的治疗和护理则便是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已有一些关于美容药物的记载,如“荀草……服之美人色”,“蕃草……服之媚于人”[2]。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多种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方法,甚至还涉及外科、牙科美容,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具有保健美容或治疗美容作用的药物达160余种,并提到了美容用品的独特剂型——面脂,如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唐代著名医家及养生大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分别辟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载药1892种在“眼目”、“面”、“鼻”、“唇”、“须发”、“胡臭”、“诸疮”等篇中,集中介绍了数百味美容药物,对每一味药物的功效及使用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拾遗,由此可见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而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而现代的中医美容正是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并加以整理和总结,通过不断实践和验证,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医美容。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美容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教育组副组长黄霏莉女士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马斌荣教授合作完成了“中医美容咨询系统”,该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1993年底的400余种中医医籍及近10年40种期刊中有关中医美容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美容科研、教学、临床治疗中随时可以提取的资料库。
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创新的科技也为中医美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实验人员运用现代技术对中草药进行药理研究,分析其发挥作用的药理成分。运用现代工艺的加工和提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其有效成分,如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该技术是以低温高压提取,能有效防止中草药活性成分和热敏物质氧化,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特别是能较好地保留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且无溶剂污染。使用该技术萃取分离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是普通方法提取的2.5倍。
另外,对于制剂剂型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也促使现代的中医美容更加便捷、实用、有效。例如将传统汤剂的改为口服液并改善其色泽、气味、质地再加以精美包装,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医美容的形象和品位,良好的口感也使之更趋于求美者接受。
2适应时代潮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2.1中医美容具有诸多优点
2.1.1整体观念、辨证求美: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而整体观念把人体美与五脏六腑乃至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中医讲:“有诸内,必形于外。 ”转贴于 发生于我们皮肤体表的一些损美性疾病往往就是体内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这就说明了对于一些损美性的疾病,不仅要外治还要内调,要运用内服外用药物、针灸、按摩等各种治疗养护方法进行全面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黄褐斑,常常由于肝肾亏虚、肾阴不足等原因引起,那么在治疗黄褐斑的如果只是单一的使用祛斑的面膜外敷或是使用现代医学美容的激光、光子等技术来治疗,疗效差而且易反复。倘若,在外治的同时配合补益肝肾、滋补肾阴的内服药,再辅以针灸推拿疗法,从根本原因上治疗,就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中医美容的这一整体观念得到了广大求美人士的普遍认同。
2.1.2方法多样、安全有效:中医美容方法众多,大致可分为中药、针灸、推拿、刮痧、气功、音乐、心理、食膳、养生等,其中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优势。如中药又分内服外用,内服又分为疗效迅速并且可以随证加减的汤剂、便携的丸剂、使用方便的口服液、滋补力强的煎膏剂等;外用有膏剂、酊剂、气雾剂等。这些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或无。在这个崇尚绿色、自然、无害的时代,中医美容自然深受欢迎。
2.1.3融入生活、简单易行:中医美容很多治疗和养护方法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食膳美容,古人云:“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食物与药物治病原理相通,源自“药食同源”一说。的确,很多中药界与药物和食物之间,如山药、大枣既是美味的食物,同时也属益气健脾的药物。中医讲: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皮肤、毛发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的濡养而表现出滋润、光泽的健美状态;脾不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亏少,导至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毛发枯槁,皮肤粗糙等临床症状,有损人体健美。那么一个脾气虚弱的人就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诸如山药、大枣之类具有益气健脾作用食物,来实现美容的目的。这样,既享美味又养容颜,简单易行,何乐不为?
2.1.4独特的审美理念:中医美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说中医美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中医美容带着浓重的人文气息。现在连奥运都讲究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中医美容的这一点可以说是紧握了时代脉搏。另外,中医美容讲究中和(自然)之美、神韵之美、文质之美,这种理念也正好与现在的潮流相呼应。这样的中医美容自然会受青睐。
2.2市场环境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首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人们愿意也有能力去消费美容产品,而中医美容内调外护、绿色自然、方法多样、安全有效等特点也正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其次,众多商家嗅到了中医美容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商机,纷纷投资致力于中医美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大家所熟知的知名品牌百草集、丁家宜等就是成功中医药美容的典型案例。现在,国外商家也纷纷进军中医美容市场,04年4月,资生堂“中医美容与健康”研究项目由日本中医学协会在日本正式启动,旨在开展中国中医药学中涉及美容与健康部分的研究,并探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工作的可能性。
3注重学术研究,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各种有关中医美学和中医美容学的著作陆续出版,如《中医美学》、《实用传统美容法》、《中医美容大全》、《针灸美容》、《中医美容学》等,各类有关中医美容的论文也日渐增多。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医美容与中医其他科室一样成为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中医美容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医美容人才的培养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许多中等或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不论是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 中医美容学都是作为主干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有中医美容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这些人才充实到美容行业中,大大提升了美容行业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4相关法规不断出台
卫生部2002年1月,卫生部颁布了19号令(《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医疗美容的定义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体的容貌和人体各部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将美容划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部分,并且明确规定“医疗美容可谓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进一步确立了中医美容的学科地位。
中医美容博大精深,虽然近十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方面的欠缺。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美容科在各大医院里还不是很多见,而市场上的形式多样的中医美容也欠缺规范,从事中医美容的人才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没有医学基础。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打击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信心。所以未来的发展亦是任重而道远。对于未来中医美容的发展应该从进一步加强中医美容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融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快中医美容的发展,促进中医美容的成熟。
传统文化的复兴
5000多年前,世界第一部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己病”,意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在人还没有出现病症之前就能治好病,而只能治好已出现症状的病的医生其实水平并不高。该书所说的“治未病”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养生”。类似“养生”的概念在美容行业中并不新鲜,很多国外品牌也曾高举“亚健康”的旗帜,并推出了系列产品和项目。但为什么中医养生美容概念能后来居上呢?
近几年来如火如茶的国学热,开始宣告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不但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翟鸿等国学专家和曲黎敏等中医养生专家,也使越来越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品牌在市场中受到追捧。王老吉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其仅凭着一个单一的凉茶品种和一个单调的红色易拉罐包装,竟然在强手如林的饮料市场中傲视群雄,2D07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单一品牌销量超过全球饮料老大可口可乐,被称为“中国第一罐”。王老吉的成功和其自身的营销、策划、渠道策略等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整个社会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息息相关。中医养生美容的发展无疑也是传统文化复兴的直接受益者,传统文化复兴对其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医养生美容天生所具有的深厚中医药理论和历史文化内涵,是其持续发展的雄厚根基。与很多仅仅专注于技术的概念相比,中医药所蕴藏的人文内容更是显得与众不同。中医不仅是治病的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像《易经》、《道德经》等众多的人文著作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养生理论,连《黄帝内经》这样的典型医学著作中,也始终体现着非常深厚的人文思想。所以养生并不只是保养生理,还保养心理,人的形、气、神共养,才是中医养生的全部内涵。
中医养生成美容院“金矿”
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活得更健康、快乐。据统计,中国养生产品的销量正在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2007年销量已近5000亿元。
在很多地方,中医养生也已成为美容院的一大“金矿”。南京一家美容院自2002年起就开始关注中医养生,2006年迁址重新开业时,店名直接改为“中医RPA通络养生馆”。该美容院老板认为,时至今日,对顾客来说,美容已经不仅是“面子”问题了,而关系着整个身体系统的健康。面部是一面镜子,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会在面部有所表现。中医养生美容就是强调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养生和美容的双重功效,治标又治本。所以未来中医养生项目将是美容院竞争的一个焦点。
而另一家美容院老板认为,养生就是“以人疗人,以气养气”,讲究纯天然的人工疗法,调理阴阳,而不辅以任何化学物质等人工合成物。人体衰老多是因为经脉堵塞所致,而结合中草药植物精华元素的人工经络按摩则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因此,该美容机构除了开展养生经络按摩外,还会对顾客辅以心理治疗,从而让顾客达到身心健康和谐。
另据香港通络养生连锁集团大陆区CEO孙久惠介绍,虽然2006年起美容业一直遭遇多事之秋,一大批美容院在顾客责难、诚信透支、行业整顿中,无奈退款或把多年苦心经营的美容院关门大吉。但其公司旗下中医养生美容品牌“颐美道”(通络养生美疗)、“天养健”(道家养疗)、“伊奈藤”(子午流注经络美胸)的加盟店的销售业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一路飙升。如江苏徐州蓝衣天使美容院8天店销40万、南通金夫人俱乐部10天店销50万、广东茂名圣水伊人美容院5天店销20万、山东威海植物秀美容院5天店销10万、山西文水皇后美容院10天店销30万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热浪。
养生论坛引导行业发展
中医养生美容虽然历史悠久,是中国国粹,但在一轮又一轮的洋品牌、新概念的冲击下,被喧哗所遮盖。如何引导中医养生美容这一方兴未艾的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打造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已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难题。而且,目前国内中医养生美容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一是专业的养生品牌数量较少。很多企业虽然也有类似的项目或产品,但大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也不成气候;二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开设中医美容课程的非常少,而随着市场井喷式的发展,人才问题就显得很紧迫了;三是中医养生文化亟待普及。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了解和参与,但是目前各个企业间都是孤军作战,缺少交流与合作,更缺乏中医养生美容文化的普及与传播,这会对市场持续发展带来阻碍。
【摘 要】基础医学概论是中医药院校高职医疗美容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学全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1]。其内容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了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概论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及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然而,美容专业技术性较强,教师照搬临床医学类学生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授课显然不太合适。
关键词 医疗美容;高职;教学
对于如何既满足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需求,又突出美容专业特色。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突出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重难点
高职医疗美容的专业培养核心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美容诊疗能力医疗技术人才。因此课程讲授时,应以围绕专业培养核心为原则,弱化学科体系,做到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教学时精简授课内容,明确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应重点讲授,哪些是该简单介绍的内容。笔者认为人体解剖学是美容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特别是与美容技能操作有关肌肉骨骼要重点讲解;讲解组织胚胎学时侧重皮肤组织的形态结构的讲解;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部分内容为美容外科学、美容皮肤治疗、物理美容技术等多门美容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授课时采用与临床病例结合重点讲解。而遗传学、生物化学,这部分内容抽象,机理和计算公式复杂,可结合科普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宣教。因此,合理分配教学重难点,将繁杂的知识点整合,化繁为简,既减轻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压力,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模式
由于基础医学概论涉及知识面广,在有限课时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繁杂的知识点使学生记忆困难;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而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难以理解,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或产生挫败感。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授课时应用生动事例和简练的语言说明抽象复杂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时引用巴甫洛夫刺激狗产生唾液经典案例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在讲解重点难点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添加图片、音频、视频、动画flash等多种形式,更加直观和生动的让学生学习和理解。为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讲解呼吸解剖生理病理时,我引用科普短片或教学视频,把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生动的展现在课堂。此外,教师尝试以系统为专题讲述人体结构功能。遵循认识的规律,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目前,滨州医学院对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采用系统教学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进行课程整合。打破传统的分学科教学模式,从考试成绩的分析来看, 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好的效果[3]。笔者将问题导入法、作业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更好的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网站链接,多方面、多角度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本门课程。
3 加强师生沟通,促进教师之间学科交流
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利用课间或课后时间、书面汇报、座谈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例如交谈中学生反映神经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专业术语多,内容抽象难以记忆,希望老师多增加教学视频,例图表等形式加深理解。积极听取学生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既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又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相长。由于基础医学概论是多个学科的整合,在内容上难免存在知识点交叉。为避免知识脱节或重复,各学科授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就尤其重要[4]。我校每周二下午业务学习时间,安排集体备课或讨论会等形式集中交流,这种形式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和才能,促进优势互补,能及时调整和解决教学存在问题。同时,各学科教师之间集思广益,保证知识框架系统性、完整性,避免教学资源浪费。笔者团队根据教育部关于“医学技术”类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精神,结合高职高专美容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大纲和对应内容的练习题库,由课程教学秘书汇总编辑成复习指导手册,学生在课后业余时间通过练习试题库检验学习效果及巩固重点知识,在复习指导手册的辅助下学生期末考试心理负担减轻,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立足技能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医药院校开设医疗美容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技能型中医美容人才。基础医学知识实用性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验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采用案例法、互动模拟练习、标本模型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理解授课内容。例如讲到胸骨角、阑尾麦氏点、墨菲征等,先用多媒体放映多个图片,要求学生选择对应术语正确的图片,最后要求学生在自己身体上扪及。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应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教学的革新。除了可以整合理论课,也可以将实验课整合配置。笔者认为解剖学和组胚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安排1次实验;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整合为人体功能学与药理学安排2次实验,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安排1次实验,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病理学安排1次实验。多安排些演示性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部分实验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课外学习。
5 结语
高职医疗美容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开设时间不长,教学方法和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并加强授课教师培养及团队合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光主,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晗,梁平.医疗保险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72-1173.
【关键词】 气血运行;经络畅通;深层滋养;中医美容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opin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meridian is the passages through which the qi and blood can be conducted. skin need qi and blood to warm and nourish. meridian unimpeded,qi and blood getting to skin,make skin moisture-conditioned and nourishing. thereby ,skin will maintain rosy,delicate and bright. look at this problem from the viewpo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auty,meridian is the passage to deep nourishing skins.
[key words]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meridian unimpeded;deep nourishment;chinese medical beauty
中医学美容的理论基础,主要讨论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对美容的作用[1]。皮肤覆盖全身,为人一身之藩篱,具有防御功能,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对身体的侵害,对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经络等起到保护作用,是机体防御外邪侵入的第一道屏障;另一方面,作为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皮肤需要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气血正是由脏腑化生并通过经络输送才能到达皮肤。正如《圣济总录》所言:“血气者,人之神。又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服药以驻颜色,当以益血气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于膏面染髭之术,去道远矣。”
1 中医气血概念
中医限于当时的条件,无法对人体进行组织、细胞甚至是分子水平的精细化研究。但是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就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五脏、六腑、经络相互配合为化生、运行气血服务。作为构成人体组织器官并支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化生以后,通过经络循行全身,不断为全身组织器官提供丰富的营养,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任何一个组织和器官单凭一己之力都无法化生、运行气血。中医根据长期的观察和医疗实践,将一些人体的功能根据五行理论进行分类,形成了肝、心、脾、肺、肾五脏以及与之相表里的六腑概念,中医的脏腑是一类人体功能系统,与现代生理学的脏器具有很大的不同。
同样,中医概念中的气血也是一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对比现代生理研究,中医的气血是指饮食和氧气进入人体后,在脏腑(脾、胃、肺、心)作用下生成的对人体有滋养作用的“精微物质”(血)和具有温煦、激发、防御作用的“精微物质”(气)以及对“气”、“血”功能的一种描述。人体化生“中医概念的气血”的原料是饮食和氧气(中医称为自然界清气),人体化生气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人体生长所需物质并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的实现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的,化生的气血必须到达这些组织、器官和细胞,这就需要一个通路,中医称这一通路为经络,经络畅通,气血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发挥其濡养、温煦、激发、防御的作用。这里,经络提供了沟通和联系的路径,气血以经络为通路,奔走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细胞之间,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2 经络是气血的运行通路
经络是气血运行通路,运行气血是经络系统的基本功能。对于经络,现代科学做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性研究,研究者们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解剖学研究方法却收效甚微,致使一些人对经络的客观存在提出疑问,但也有人对现代解剖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怀疑。这是因为,应用现代生物物理学技术,已经证实了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即经络是具有低电阻、高声传导、发光、高温等特性的。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已经被科学地证实,可是经络的实质和物质基础究竟是什么,却始终困扰着广大的科技工作者[2]。其实包括经络在内的很多中医概念只是一种对人体某项功能的描述,而不仅仅是人体内某一个实体存在的东西。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体表四肢的有机整体,故有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说法。气血是支持人体所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基础物质。人要活下去,就要不停地摄入饮食和氧气,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呼吸系统吸收的氧气,二者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形成的动脉血,经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各个组织器官,再通过细胞外液到达细胞,被细胞利用。另外,人体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组织、器官甚至是细胞之间要有联系和沟通,也就是现代生理学所说的信息调节系统。中医将这些统归于气血,气血要发挥其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作用,必须要周行全身各处,人体中一定存在运行气血的通路,中医就称这一通路为经络,其实,结合现代生理研究成果,经络这一中医概念包含了人体内所有的通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传递系统、体液调节系统,甚至是细胞层次的物质交换系统。因为这些都是人体内存在的通路系统,只不过有的通路系统要在活体生命中才能表现它的存在,例如细胞膜中存在的通路系统、细胞内存在的转运系统,一旦生命结束,这些以运动路径为表现形式的通路系统就不存在了。很难用一种人体存在的实体结构来概括其全部功能,这也是现代经络实质研究的各种假说无法完美解释经络的真正原因。按照中医理论,经络就是人体内存在的通路系统,人体靠这一通路系统实现人体与外界,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包括物质交流、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流。脏腑化生的气血要靠经络输送至人体需要的部位。
中医对经络的描述,《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行气血而营阴阳,而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了解经络以后,就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至于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神经调节系统还是体液调节系统,中医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向,但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中医知道这一通路不可不通,在经络不可不通理论的指导下,中医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方式,反复实践,找到具有疏通经络的中药和组方原则。现代科学应该在中医思路指导下,综合现代科研成果,研究人体这一通路系统,采用中医的整体--平衡的原则寻找疏经通络的方法,而不应该用一项研究成果来完全代替中医经络,更有甚者,因为用一项研究成果无法完美解释经络,就否认经络的存在,进而否认中医的科学性。
3 皮部是经络在皮肤的巡行区域
中医根据经络在皮肤的巡行范围将人体皮肤划分为十二皮部。《素问·皮部》“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经脉将气血精微散之于体表,反映于皮部,荣华于外。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3],是气血、津液分注于体表相应的区域。同经皮部布满由这一经脉分出并浮行于体表的络脉,气血通过分属于十二经络的络脉到达皮肤,温煦、濡养皮肤。中医称这一过程为气血上荣皮毛。气血上荣皮毛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源头要充足,也就是要生成充足的气血(盈不虚);更重要的是,化生的气血要输送至皮肤,这就要求输送气血的通路(经络)要畅通、没有淤堵(畅不滞)。
4 经络是气血上荣皮肤的通路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脾胃在气血化生中,起到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气血生成的作用。脾之运化水谷精微需要相关脏腑协同合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脾运都将受到影响,例如膀胱气化不行,水液排泄失常,小肠功能失调,就会清浊不分,二便异常,大肠功能失调,传导失司就会出现便秘或泄泻[4]。脾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经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心肺的作用下化为气血。同时,肝主疏泄,使气机流畅[5],促进气血运行全身。
气血化生充足,还要顺利输送到皮毛,输送道路的畅通至关重要。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道,而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级细分,形成由大络(别络或大络)至孙络各级分支组成的,逐级分化的网络层次,称为络脉系统[6],最细小的孙络之间具有缠绊。络,对经而言,有“网”之意,从经脉支横别出之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联络全身脏腑、筋骨、肌肉、皮肤。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流的功能[7],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一类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又统称大络。其物质基础包括微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淋巴管等微小血管及其功能调节机构,络脉是微小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在结构上具有浅、深、末、网的四大特点。络脉有气络与血络之分,是气血运行的载体。《针灸集成》说:“十五络之络,乃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而横贯两经之间,所谓支而横者为络是也。”《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体表浅层的络脉称为“浮络”,分布广泛,没有具体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联系肌表的作用[8]。浮络内联脏腑,外行肌表,一脉相连,互为一体,来共同完成人体气血的正常传输。营运气血是经的功能,输送气血于周身的各部组织器官多是络的作用。源源不断之气血通过如环无端之经络,由里及表,由表及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流注浇灌传输,起着熏肤、充身、泽毛、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9]。
气血津液是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保持健美美容的物质基础[9],首先是脏腑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化生气血并调节气血运行。气血化生之后,借助经络系统为通路源源上荣、滋润、濡养皮毛。
5 中医外用护肤品的设计思路
位于皮肤浅层的浮络为最细小的脉络,容易於堵,内服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方剂或食物不易彻底打通最末端、最细小的孙络。再者,皮肤不但是机体卫外的屏障,还是排出体内湿热的通道,湿热过多容易造成於堵,散不出去,聚集、流窜于皮肤、腠理之间,湿热蕴结,容易导致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问题,六之中,惟湿有形,湿邪容易堵塞气机,导致气血无法上荣。在护肤品中用添加具有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的功效组方,配合适当的护理手法,可以起到最直接的活血化瘀、温通经络、清热祛湿的护理目的,这样的话,脏腑化生的气血充足,肝气疏泄有度,经络又畅通无阻,气血就能源源输送至皮部,温润、濡养肌肤。皮肤自然就会水润、细腻、白皙、匀净,呈现出健康的自然美,神韵美。
【参考文献】
1 黄霏莉,佘靖.中医美容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
2 郑翠红,张明敏,黄光英.缝隙连接细胞通讯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经络研究中的可能运用.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69-71.
3 成守仁.十二皮部理论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13-15.
4 蔡茂玉.脾主运化浅议.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3):57-58.
5 史晓燕.浅论肝为气血调节之枢.陕西中医,2003,24(1):44-45.
6 王进.论络脉.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3-5.
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北京长城汉方中医研究院高老师的“王氏药罐”技术后,觉得这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简单有效的疗法。因为“药罐”疗法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拔罐的认识。首先是外形,它的罐形很小,只有手指粗细,几厘米长,和人们经常看到的玻璃罐、真空罐有很大的差异,再就是上罐手法新颖,不点火,不抽真空,只在一个锅里,把罐和一个中药包同时煮沸,趁热上罐,拔完后皮肤不红不紫不黑,顾客还能看到自己身体里面的“痰湿”,最关键的是效果,颈椎病、肩周炎、鼻炎、咽炎、风湿、风湿性关节炎、头疼等一次大见效,几次就好了。并且还保一年不复发。更有意思的是“药罐”疗法跳出了复杂的中医穴位、经络等传统理论的束缚,结合骨骼学、肌肉学等自创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这种疗法成为了国家奥体中心理疗院的一个特殊项目,专为国家运动员及社会各界名流服务,并成为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了多家媒体的推荐,温总理还为这类民间疗法题词“苦中乐”。于是2012年4月中旬飞抵北京机场开始了求艺之旅。
老周学习期间,高老师和他开玩笑:“老周,用韩国的美容笔在头上点刺一下,挤出一点血来马上就可以缓解鼻炎的症状,你作为医生,你信吗?”老周不语。正好同期学习的小谢就有鼻炎,当场操作,小谢的鼻子马上就通了,老周大发感慨:这个疗法已经跳出了西医的思维模式,太神奇了,不是亲眼看到我绝对不信。
期间有一对天津的夫妻专程来到北京找高老师看颈椎,她的头总是晕,手有时也麻,每天睡眠2-3个小时,为此曾卧床一个月,一番操作后顾客当场就轻松了6成以上,刚还因病痛沉默寡言的顾客滔滔而谈,判若两人。不打针不吃药,只用自然疗法就有这么好的效果,老周心里赞叹这个疗法的神奇。
在长城汉方中医研究院的学员登记表是学习结束后才填写的,因为那是对这个疗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老周在评价这个疗法的时候写上了:“百年技术,高老师言传身授,茅塞顿开,人体的风湿痹瘀,在小小药罐中不知不觉中一去不复返,‘药罐’实为中华民间传统疗法的奇葩定将成为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有效利器,也将成为我突破医技的助推器”的真诚感言。
王氏药罐这个项目投资小(培训费、300个药罐、100人次的中药包及用品和高级罐疗师证书、培训期间住宿共计4800元)收益大(每次4元的成本 ,每个疗程仅需20-25元,收费在680-880元之间)。
这个项目操作简单、效果好、有特点,有中医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成为了医院、诊所、理疗馆、养生中心、美容院、保健中心、减肥中心等健康相关行业的首选项目。对于初级创业者也可以与大型足疗、洗浴合作,采取“借鸡生蛋”的模式经营。此项目简单、易学,有无基础均可,7天内保证学会。
北京市长城汉方中医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双营路11号 美立方3-1-607 乘车路线:北京西站乘695大羊坊东下西行100米路北。或地铁5号线立水桥南C口出南行200米路东
在中医养生保健红火的背后,标准的缺失,行业的不规范,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低等,让关注养生之道者感到困惑。
困惑一:食疗养生能否“百病皆除”
因为红极一时的张悟本写了一本疯狂畅销的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少老百姓误以为,学养生、学食疗就能“治百病”。
因此,不少江湖骗子、“挂羊头卖狗肉”的“专家教授”,抓住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宣传所谓的“养生经”,断章取义套用中医理论,片面夸大食物功效。
中医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也就是说人体主要是靠五谷来维持,蔬菜水果是辅助五谷杂粮的,只吃蔬菜,或者把水果当成主食,本末倒置,身体何谈健康?此外,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与筋骨。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食疗养生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但绝不等于“吃了某样东西百病皆除”。辨识“张悟本”的方法很简单:太绝对的养生说、食疗说,绝对不可信!“急功近利”的养生学说不是中医。
困惑二:养生能否“依葫芦画瓢”
中医养生理论深奥,涉及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系统,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盲目跟风,“依葫芦画瓢”。
人的一生分为“生、长、壮、老、已”,到了壮、老阶段,功能开始下降,阴阳偏颇,可以适当使用养生药物。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养生保健要注意个体差异。中医养生讲究辨证论治,如进补就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使用的保健药物就会不同。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顺应自然,更何况中医理论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适合于别人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合于你。选择养生方法或保健药物,最好请专业医生对你的体质进行评判,再养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困惑三:休闲场所的中医保健是否可信
近年来,按摩、针灸、刮痧、拔罐等被视为国粹的中医技法成为很多休闲会所、美容院、洗浴中心、减肥机构的推崇亮点,甚至连发廊、足浴店也搭上“中医”二字。
专业医疗机构与休闲场所有本质的区别。医生是在医学诊断的基础上,决定对病人采用中医推拿按摩的治疗手法。没有资质的按摩人员只是学了些穴位和按摩手法,却不懂医理,不可能检查出病人是否存在哪些系统性疾病。
针对一些不法休闲场所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从事,专家提醒,消费者注意“三看”:一看环境,正规按摩场所应敞开透明,不会关得严严实实;二看资质,场所的经营证照及项目、保健师的从业证件要看清楚;三看手法,是否针对穴位,是否有一整套操作程序值得考究。
困惑四:养生可否等病了再养
中医罐疗
火罐疗法是一种利用空气负压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吸附火罐的中医保健方法。季节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火罐疗法的不同。
春天。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开始回升。但北方突然来袭的春寒,还是会让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风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将寒气拔出可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时要注意罐口的。北方天气干燥,又冷又干。这种环境下人的皮肤缺少水分,拔火罐时容易造成皮肤破裂。
夏天。夏天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肤病。这时拔火罐主要为了去湿气。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别让汗液影响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气温低、干燥,拔罐要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温。对需要进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拔罐时间,不要让身体暴露太久。拔完及时穿衣,可以适当喝点热水,暖暖身体。秋冬两季皮肤干燥,拔罐要罐口,保护皮肤不受伤。
中医推拿
中医推拿,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推拿疗法是一门普遍适用于老年、青年、儿童、妇女的治疗方式,副作用少,应用范围广泛,可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自我保健方法。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全息刮痧
最早的时候,针灸是用来治疗疼痛、肿胀疾病的。在那时,古人野外生活较多,体内的风寒较多,所以大部分疾病多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砭石针发展为金属针以后,针灸的应用范围就比较广了,不仅可以治疗疼痛性疾病,如颈肩腰腿疼,而且可以治疗内科疾病,如胃胀、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的中风、中风后遗症等疾病和神经方面的焦虑、失眠、抑郁等疾病。
传统的针灸采用的针比较粗,相对刺激量比较大,得气感非常强,针扎下去,“酸麻胀痛”的感觉非常强。随着时代的发展,针越来越细。如今针灸采用由不锈钢制成、细如发丝的一次性针灸针,在某些部位,用这么细的针扎下去,感觉就比较弱了。所以,不论是在针灸的使用工具、患者的感觉上,传统针灸和现在的针灸都有一定的差别。但对于疗效而言,两者的差别并不大。
《科学生活》:常听中医们说“针灸,其实是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这样吗?针是什么,灸又是什么,有哪些不同呢?
徐主任:其实,“针灸”的最大区别是使用的治疗工具不一样。“针”其实是用我们所熟知的针灸针为治疗工具,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穴位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灸”其实是艾绒做成的一种艾柱、灸条,点燃后通过热的力量、灸的药性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有多种治疗方法,有艾柱灸、艾条灸。艾柱灸又有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一般将艾绒搓成一个小艾柱,点燃后直接放在皮肤上进行灸,这种疗法会留下疤痕,甚至通过引起化脓来治疗疾病。现在的患者很少接受这种治疗方案,但其实直接灸对有些疾病的确有很好的效果。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就是在艾柱下面隔一个姜片、蒜片或是附子饼等,联合姜、蒜或是附子饼的药性、药效共同起作用。还有就是用艾条悬灸,用市面上常见的长艾条,点燃之后悬靠在皮肤上,利用其热感作用于穴位上来治疗。
《科学生活》:西医对于中医针灸非常好奇,一般人也对针灸的治病机理并不理解,针灸是如何起到治病的作用的呢?仅仅是治病吗?
徐主任:针灸其实是利用针或灸的方法,作用到穴位上来达到治病强身作用的疗法。针灸的核心理论还是经络,通过穴位来疏通我们的经络气血、改善人体的内环境,扶正祛邪,调节阴阳,从而起到治病的作用的。除了治病外,针灸还有明显的保健作用。我们体内有很多保健穴位,如足三里穴、大椎穴,我们经常艾灸、针刺之后,可以明显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起到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科学生活》:有的时候,哪里痛针灸就扎哪里;有的时候,明明脖子疼却扎手。这是为什么呢?
徐主任:哪里疼针灸就扎哪里是最初级的针灸疗法,因为我们古人本身也讲究以痛为疏,痛点就可以当作一个阿是穴来扎,可以起到促进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疼痛的作用。但是针灸更多的治疗依据是中医的经络理论,之所以脖子疼扎手是根据经络的传导来的,从脖子到手是我们手三阳经的分布,根据经脉的巡行,“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也就是针灸经脉所能到达的地方,就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比如,手少阳三焦经,这条经脉在手上循行:起于无名指之端,出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沿手背部、手腕部,行于前臂,到达肘部,沿着上臂到达肩部,之后达颈部、头部的地方,那么就可以针灸手上的穴位如中渚、前臂的穴位如支沟来治疗头颈部的病变。
《科学生活》:来针灸科就诊,是怎样的流程,需要望闻问切吗?针灸前后还有哪些步骤?针灸时,患者到底疼不疼?
徐主任:还是需要“望、闻、问、切”的。因为针灸的理论基础还是中医基础理论,所以患者来就诊时也要通过舌苔、脉象来诊断。但是针灸治疗时,一是要辨证论治,如湿热证、阴虚、寒证等;二是通过经络辨证,这是最核心的内容,看病变所在位置和经络的分布情况来选择治疗。
常会有患者询问,为什么疾病不一样却扎同样的穴位?我们身上的穴位都有双向良性的调节的作用,在针灸治疗时,患不同疾病的患者,可能会扎同一个穴位,起到治疗的作用。比如,腹泻的患者与便秘的患者都可以扎上巨虚,它是我们大肠的下合穴,对于便秘的患者来说,可以调节肠蠕动、改善便秘症状、促进排便;对于腹泻的患者来说,可以减缓肠蠕动、改善腹泻症状。有时,我们可以增加手法,用泻法治疗便秘,用补法治疗腹泻,同时还能起到增效的作用。
针灸的时候,患者疼的感觉很少,多有酸、麻、胀的感觉。针灸针是从皮外到皮下,再到肌肉层的过程,到皮下时有些患者会感觉到像被蚊子叮了一下,到了肌肉层以后就会有酸胀感,甚至发麻的触电感,这个都是针灸的正常反应。
《科学生活》:有些患者将针灸神化了,认为针灸什么都能治。是这样吗?针灸对哪些疾病比较有帮助呢?
徐主任:并不能说针灸任何疾病都能治,但针灸的确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宣布针灸对64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疾病通过中医针灸治疗有帮助但是不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还有一部分疾病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案,那么针灸也可以治疗但治疗机理并不确切,可见针灸的治疗范围的确比较广。针灸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失眠、抑郁、焦虑、面瘫、三叉神经痛、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等。面瘫发生后在第一时间接受针灸治疗,能及时延缓病情的发展。对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也很不错,如浅表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对于个别疾病的疗效甚至好过服用中药,因为消化系统不好的患者,不管服用中药还是西药都会腹胀,而针灸却可以起到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气血不畅的作用。妇科类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都可以进行针灸治疗。一些不孕的患者可以通过针灸提高受孕率。儿科疾病,如幼儿的咳嗽、腹泻都可以用针灸治疗,效果也非常好。
《科学生活》:现在我们常常听说“埋线”“小针刀”,这些都属于针灸大类吗?
徐主任:“埋线”“小针刀”都是属于针灸范围内的。传统的针法就是用毫针去针刺治疗的,而“埋线”“小针刀”根据现代医学解剖位置将毫针改良发展而来的。
“小针刀”治疗时所用的针跟我们平时所用的毫针不同,它巧妙地整合了针灸针和手术刀两种器械的优势,并兼具二者的治疗方法,能进入病损组织进行松解、疏通、剥离及经络调整,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埋线”其实是一种治疗方法,并不是专门用来减肥的,可以治疗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埋线”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开始人们将不能吸收的线埋在穴位里,让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化脓反应,最后再把线拿出来。现在,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改良,使用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线,就不用拆线了。在埋线治疗时,使用特殊的埋线针,其内部是中空的,将线穿在针心中,治疗时扎在穴位上,一推针心,线就打到穴位里了,再把针拿出来即可。进行普通的针灸治疗,每周至少要来治疗2~3次,而埋线的方法,一般线埋到体内2~3周才能吸收掉,很多没有时间经常来医院的患者多选择埋线。对于减肥而言,因为要调节脾胃、调节内分泌等,埋线的穴位比较多;对于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而言,并不需要在很多穴位埋线。
埋线对无菌操作的要求更严格,一定要在规范、正规的医院进行,美容院不重视无菌操作,有感染的现象,更有甚者因为找不到穴位,使局部感染、化脓甚至不吸收,机体产生排异反应,最后只能进行手术把线取出来。
《科学生活》:针灸单独治疗还是辅助治疗较多呢?
徐主任:对于很多疾病来说,针灸已经成为主要治疗手段,而不是辅助治疗了,如中风后遗症。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在一个月以内被称为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建议在急性期就可以采取针灸治疗,而且针灸治疗的干预越早,对其预后越好;出血性中风早期使用西药治疗,控制病情,之后出现的中风后遗症,如失语、中枢性面瘫、上下肢活动力差等,这还是要采用针灸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西医也没很好的治疗手段。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以促进脑内神经细胞再生,改善病灶周围供血的情况,帮助肢体功能恢复。
对于失眠、抑郁、焦虑等疾病,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很大,也可以用中医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科学生活》:大多数人认为针灸的优势在于没有不良反应,除此以外,针灸还有哪些优势?
徐主任:除了没有不良反应以外,针灸对很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治疗的价格比较实惠。总结而言,针灸的优势是“验、便、廉”:“验”就是指针灸有非常好的效果,“便”就是指针灸只有一根针,治疗方式简便,“廉”就是指治疗的费用经济。
《科学生活》:对于慢性疾病,什么时候进行针灸治疗效果更好呢?有哪些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呢?
徐主任:对于有些慢性疾病的确有季节的差别,如呼吸系统的疾病、关节疼痛、风湿病,这些疾病在冬天发作的几率更高一些,夏天症状减缓,患者觉得症状改善了。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建议夏天治疗,如在三伏天治疗。此时,人体阳气在表,大自然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针刺或艾灸治疗更容易起效果,并能够预防疾病的发作。
针灸对于患者的禁忌并不多,对年龄、体质没有过多的要求,在治疗时可以区分对待,医生会在治疗方案、治疗手法上有所区别。对于体质虚弱、年龄比较大的患者,针法的使用就比较少,多以灸法为主,同时可以起到补气补血的作用。对于年轻体壮的患者,在某些疾病上,针法要使用的多一点、手法重一点。
但是前来针灸要注意,不要在过饥、过饱、醉酒时前来针灸。有的患者比较紧张,加之来的时候没有吃饭,在血糖比较低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晕针”的情况,这时需要将针全部取掉,让患者平躺,保暖、补充能量,有些需要吸氧。
对于女性患者,无需避开生理期。有一些特殊的疾病,如痛经,立即治疗可以止住疼痛。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孕妇,患上一些没有其他治疗方法的疾病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如抑郁、面瘫,治疗时我们会避开腰骶部、腹部的部位以及活血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