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

篇(1)

一、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柳林县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资金供求方面得不到均衡,据调查,至2011年5月末,全县的中小企业融资总量达67亿元。从融资的方式来看,目前柳林县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融资、民间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据统计显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4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67%;票据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民间借贷12亿元,总融资总量的18%;直接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从总体来看,我县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目前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以下为当前柳林县中小企业融资呈现的特点:

1.企业贷款增速呈逐步下降态势

据调查,2010年末,48户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为27.3亿元,较上年增长10.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6.1亿元,较上年增长1.3%。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1亿元,较上年增长9%。据数据显示看,2008年――2010年年末贷款增速呈下降态势。其中2008年下降17.3%,2009年下降14.5%,2010年下降12.1%。

2.企业融资满足率相对较低

据对柳林县20个中小企业贷款满足情况调查显示,2010年企业共向银行申请贷款35.6亿元,实际获取银行贷款11.3亿元,贷款满足率为31.8%,多数中小企业因不能及时获得贷款支持,影响了其正常生产经营。以山西柳林宏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有两个主体矿井,由于资源整合过程中资金过度紧缺,2010年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8亿元,而实际获得贷款只有2亿元,资金缺口大,银行无法满足该公司资金需求,满足率相对较低。

3.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柳林县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日渐收紧,一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支持情况下,将融资渠道转向手续简便、周转灵活的民间借贷,致使民间融资出现升温,据柳林县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10年民间融资总额达50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118.8%。目前月利率水平20%-30%,且总量呈继续膨胀之势。

4.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对于我县各商业银行普遍追求大而优的客户发展战略,准入条件相当高,在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股票方面,县内中小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达到发行的条件,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可望而不可及。

5.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

2010年10月以来,银行连续四次加息,使企业贷款、贴现利率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分析

1.存在信用歧视问题。国家在发展大中型企业的过程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这就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以2010年为例,全县累计发放贷款(含股权融资、保理业务、票据融资)共64.5亿元,其中80%投放到联盛、同德、鑫飞、凌志等六大集团。

2.中小企业利润小,风险大,对商业银行缺乏吸引力。

3.对担保、抵押要求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担保,中小企业大多资本实力弱、信用评级低,获得有实力、信誉高企业担保很难。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

要鼓励和支持设立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实行商业化运作,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资本可采用政府、企业、个人独资或合资等形式解决。同时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

2.创新改善融资环境

首先要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作为其未来在信贷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点来抓;其次是充分合理利用利率手段,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三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四是创新业务品种,适应企业多样性资金需求。按照“差异化”和分类管理的服务原则,开办提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抵押或质押,厂、商、银共同参与的“三方协议业务”等贷款业务品种。

3.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多元化途径

前言

融资活动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我国,融资难和融资贵仿佛是中小企业的标志,不同的调查报告和社会反映都印证了中小企业受困于融资问题,造成企业生存艰难,经营发展受阻。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恶劣的环境和复杂的形势,深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助于帮助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一、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融资也就是融通资金,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前者指直接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后者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不需要经过金融中介机构。当前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仍主要是企业自筹资金以及各类商业银行贷款。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民间借贷日益规范化,债券发行规模逐步扩大,我国已经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到2017年5月19日为止,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1215家,成为很多中小企业涉猎资本市场的最佳选择。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以其边际成本低、产品更新速度快、营销手段丰富的优势快速打开了市场,迅速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出台了种种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企业自身问题。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有限,缺乏抵押物,信用等级低,平均寿命短,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自身机制建设,习惯于投机取巧,影响了自身形象和信誉,因此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评价偏于负面。(2)政策方面原因。我国资本市场的门槛较高,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交易市场的要求及发行条件,因此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的渠道进行融资。(3)金融市场问题。金融机构有着严格的信用审核和贷款业务审批流程,审核中小企业贷款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跟踪企业经营状况,收益低,风险大,因此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三、中小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途径研究

1.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2014年9月,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理应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我国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贷款的渠道,规定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低标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歧视问题。同时适当提供地方财政补贴和税收补贴,适度向中小企业开放直接融资市场,降低对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事物,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我国必须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工作,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6年8月,我国四部门了《网贷机构管理办法》,对投资限额、第三方存管、项目真实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可是τ谌绾温涞厝狈ο冈蛑敢,还需出台更具体的办法。

2.加快建设信用机制

建立系统的信用机制有助于防止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降低银行放贷风险。政府部门、央行等应当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以企业、个人、评级机构、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政府相关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采集、评价、为主要内容,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客观全面的身份认证识别体系,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风险隐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小企业自身应规范经营行为,完善财务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为顺利融资打下良好的基础。金融机构透过规范化的财务报表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估,从而愿意积极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3.构建融资担保体系

融资担保在合理控制融资风险的同时,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难度。我国应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中小企业提出担保申请之后,专业担保机构首先考察其财务状况、偿债能力、未来经营状况等,然后提交给商业机构,以便商业机构分析考核,再决定是否提供融资,后期担保机构再跟踪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这就降低了商业机构的融资风险。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机构包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商业性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等,截至201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为7898家,累计担保中小企业户数约300万户,融资性担保额累计超过1.4万亿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4.建立多元融资市场

多元化的筹资方式能够合理分化融资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稳定性。近年来,筹资渠道日渐多样化,企业应仔细权衡融资效益和融资风险,制定资金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融资方案,确保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渠道,企业可以根据银行利率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控制贷款数量和规模。还可以尝试基金、股票、债券、众筹融资、大数据融资、P2P平台融资、电商平台融资、引进资金雄厚的战略投资者等,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此外,中小企业应有效利用财税补贴、政策优惠等,不断降低经营成本,还可以合理运用商业信用,通过赊销商品或者预付货款的方式,灵活地解决企业资金流不足的问题,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营利润。

结语:资金是中小企业的血液,融资难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自身等多方主体需要共同努力,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应从战略上认识融资方案的科学性,多元化拓展融资渠道,积极规避融资风险,为企业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一、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含义

1.财务危机的概念

从广义而言,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在经营期间,由于决策、国家政策、外部经济环境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使企业财务运转无法维持正常状态。财务危机的具体表现包括持续亏损、丧失偿还债务的能力、破产等。然而目前在学术界,尚未有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准确的界定。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企业财务危机狭义上的定义总结为:造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受到实质性削弱,从而导致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生存能力出现危机,直至企业破产的期间所有困难的总称。

2.中小企业经营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仍存在一定问题。

(1)企业经营者即所有者。大部分中小企业所有人同时肩负着组织企业经营的重大责任。自己出资,自己经营,令中小企业能灵活制定未来发展规划。中小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股东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在财务管理中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发挥效用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实现管理者目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两个目标。然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由于缺少外部监督,令资金的使用存在随意性,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2)市场竞争压力大中小企业参与的行业门槛低,易被模仿。因此企业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新的竞争者会迅速加入,令市场竞争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中小企业抗压能力差,无力面对巨大的市场冲击。因此,大量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加合组织,缺乏自主性。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逃避竞争,在产品的质量、设计、工艺等方面开展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从恶性竞争中脱离。

3.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特点

(1)积累性。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生产、运营、商品销售等环节的规范性相对较差,造成经营期间各种问题不断积累,并随着时间推移由量变转为质变。

(2)复杂性。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财务危机对中小企业造成的影响具有复杂性。财务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造成中小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即有可能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也有可能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同时内外因又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因素,且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3)破坏性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特性,在融资、抵抗风险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这就造成财务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破坏力比大型企业更强,甚至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4)可控性。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的生命力有直接影响。因此若企业管理者能对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因素进行准确分析,调整企业经营决策,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转型升级,就很有可能避免发生财务危机。对中小企业而言,财务危机的积累性更强,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前,往往会存在相对较长的潜伏期。因此及时解决企业在经营期内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将财务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或完全规避。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原因

1.造成财务危机的外部因素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实力等各方面的限制。造成其经营状况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若外部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中小企业未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较强。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的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水平,资金周转率也相对较高。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的经营能力会大大折扣,资金周转率会显著下降,造成财务危机发生率大幅上升。

(2)国家宏观政策。宏观政策是调控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由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因此在税收、补贴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在获取政策信息方面存在滞后性,使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对未来发展规划进行调整。

(3)市场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状态。中小企业商品的附加值低,可复制性强,竞争对手既有可能创新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可能开发新产品替代市场原有产品。同时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品都较为单一,这就造成与大型企业相比,市场竞争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强。

2.造成财务危机的内部因素

(1)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家族式经营或合伙制经营为主,企业的所有者即管理者,这就直接造成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效益重视程度过高,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2)资金缺口大,融资成本过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低,造成难以获得足够的银行贷款。同时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这些原因都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足,融资能力差,经营过程中资金链断裂的发生率更高。

(3)财务体制不够完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由于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不足,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机构设计相对单一,没有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规范性、完整性不足的财务管理体制,对企业的持续经营造成严重影响。造成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中小企业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第二对已有的财务人员重视程度不高,财务人员不仅无法参与企业管理,也没有得到深入学习、培训的机会。

三、财务危机预警及控制

1.财务危机预警的功能

财务预警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财务预警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分析。信息收集与分析贯穿于财务危机预警的所有环节。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运营信息以及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其他行业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够让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态、市场环境、发展机遇和挑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2)跟踪监测。通过财务危机预警,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方法予以有效解决,从而将财务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3)反馈。财务危机预警能对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处理方法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帮助管理者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在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建立

(1)确定模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主要有单变量模型与多元线性判定模型两种。

单变量模型是将某项单独的财务指标作为判断企业是否处于破产状态的预测模型。当企业的财务预警指标出现剧烈波动时,表明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问题,有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财务指标分为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与经营能力指标。单变量模型较为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然而该模型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选择不同的财务指标所得出的结果会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财务指标时,应当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状态、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

多元线性判定模型是单变量模型的延伸。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包括Z计分模型与F计分模型。与Z计分模型相比,F计分模型将现金流量、折旧费用纳入计算范围。很长时间以来商品销售中小企业实现盈利的主要方式。然而因为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价格战持续不断,以至于商品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相差无几。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加速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因此生产设备加速折旧是会计处理中的常用方法。但这样会造成F计分模型中现金流入与折旧费用虚高,影响判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Z计分模型更适用于中小企业。

(2)财务指标预警与财务报表预警。在选取财务指标时,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指标。

第一营运资本占期末总资产的比重:期末总资产是企业资产规模与折现能力直接的反映。通常情况下,若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较低的经营水平,则营运资本在期末总资产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因此这是衡量企业是否出现财务危机最好的指标之一。第二留存收益占期末总资产的比重:这个是对企业理念累积获利能力的反映。第三税前利润占总资产的比重:这个数据能够全面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

财务报表预警。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发展水平与经营状况。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流动性配比关系的研究,可以将财务状况分为稳健性、风险型与危机型三种。

(3)设立预警值。财务危机的预警值包括标准值与临界值。在分类预警值标的基础上,分为满意值、不允许值与上下限值。同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预警指标的标准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设置标志值是,应当重点考虑企业的发展状态。

3.中小企业在构建财务危机预警中的注意事项

(1)可操作性。目前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指标较为复杂,计算要求相对较高。中小企业在财务危机预警中应当选择较为简单的指标,这是由于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较为简单的预警机制可以大幅提高操作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经营内容较为单一,不需要运用过于复杂的预警机制即可反映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针对性。在财务指标的选择中,应当重点考虑敏感度较高的指标,从而更加准确、快速的反映中小企业财务状况。

(3)全面性。中小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包括短期预警和长期预警两个方面。影响中小企业持续经营最主要的因素是资金不足,偿债能力差致使资金链断裂。因此短期财务预警应将资金周转情况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避免发生资金短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汪娟.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对外经贸,2012,02:154-155.

[2]王玉娟,朱天高.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2,32:147-148.

[3]王淑慧,徐昕,刘晓珊.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新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4,12:82-85.

[4]刘芳.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建立[J].中外企业家,2014,33:15-16.

[5]刘玮璐.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128-129.

篇(4)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一系列金融政策,加上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使非公企业发展普遍存在流动性资金短缺的问题,手头比以前更紧。“日子更难过了,而银行有钱却贷不出来。”平坝县一家中型水泥厂负责人说。

从调查情况看,认为融资难的企业大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部分。晴隆县一家资源企业认为,最近半年往银行跑的次数比办企业近5年加起来还多,“腿都快跑断了,但没一家银行愿意放贷”。

调查显示,60%的非公企业业主认为,贷款很难。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产业、环保等国家信贷准入政策调整对小企业影响较大。贷款难已存在较长时间,在货币政策从紧的形势下,其问题更显突出。

“企业经营欠佳、抵押担保未落实、不符合产业政策,是非公企业贷款申请未获批准的主要原因。”长期从事金融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张旭东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据了解,上半年非公有制企业贷款保持了稳定增长,贷款申请满足度较高,但与非公企业对资金的渴求还有较大差距。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这些醒目的内容已经挂在央行网站上了。”每天都要上网浏览信息的六盘水市东泰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忠很兴奋。

专家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在中小企业层面有所松动,令备受资金短缺困扰的中小企业为之一振。

“高学历人才留不住,培训好的人才要跳槽”

谈起人才问题,遵义市从事绿色产品开发的卢先生显得有些无奈。2002年他们曾从高校精挑细选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没过多久就有不少人因考公务员、考研走了,今年又有40%的人离开。

“高学历人才留不住,培训好的人才要跳槽。”贵阳市一家药业业主大吐苦水,认为人才问题最令他头痛。

黔西南自治州天地药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忠也深有同感,他们从高校招的本科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刚进企业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于是企业便花钱对他们进行培训,经过半年至一年的培养与磨合,好不容易适应了,又嫌待遇不好,想跳槽。

调查显示,企业主们认为人才流动严重的占85%,认为属于正常人才流动的占10%,只有5%的认为一般(或无所谓)。

“说白了,最关键的,一是舞台、二是待遇、三是感情。当然,事业留人是第一位的。让他在工作中自由发挥,这一点正是众多优质人才最看重的。”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大酒店党支部书记金宝华说。

也有一些非公企业业主认为,刚走出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来到他们这样的企业上班,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待遇不好、没前途,就撂挑子走人了。

对未来形势的预期比较乐观

在您认为现在企业经营状况如何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50%的业主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12%认为不佳。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差异明显,与2007年比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篇(5)

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对企业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就是企业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制度。会计信息披露应公平披露、真实可靠、充分及时。

一、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缺乏规范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披露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两方面:相关性不足和前瞻性不足。会计信息披露应严格严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能随意披露与企业经营无关的信息。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减少数据信息披露,调整利润分配政策?、随意披露无关性会计信息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极不规范,这对外界了解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极为不利。

(二)缺乏真实性

由于中小企业数量规模大,竞争性强,部分中小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往往会公开虚假的会计信息,如保留无利用价值的项目或披露虚假信息。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是当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亟待解决大问题,许多中小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让企业会计人员隐瞒重大信息,或者仅披露简单的信息,以致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不强,扰乱会计信息使用者价值判断,严重时会给企业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此外,披露滞后的会计信息、延出会计报表、减少净利润披露等也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损害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三)缺乏完整性

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企业财务资源、财务状况与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存在大量披露历史会计信息的行为。这样就导致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当下经营状况关联性不强。另外,在会计软件使用上,为了节省会计成本,许多中小企业无视了自身业务的特殊性,普遍使用同一软件,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特殊业务会计核算。

二、优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策略

(一)健全政府监管体制

优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政府加强监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审计监督。政府财税部门、审计机构应积极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与会计信息披露政策制定部门加强沟通,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格式与内容进行调整,使之符合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现状。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会计信息的辨别程度。定期抽查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努力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政府应根据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的具体情况设置监管机构,并在各地区进行合理分配,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性,积极主动行使监管职能。健全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与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新的监管格局,加大对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影响较大的经营指标的监督力度。

(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非常重要,是优化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向债权人如银行、金融公司等提供完整的会计报告,向政府税务机构提交准确的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材料,以增加企业经营运作的规范性,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次,中小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会计机构,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独立行使权利,保证会计机构工作不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影响,实现企业会计机构的真正作用。第三,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内部审计制度,调查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公开,并完善企业员工对内部会计审查工作的建议机制。及时对审查信息进行公开,确保企业的每笔收支资金都有据可查,保证会计审计制度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如组织展开财务工作报告会,增加会计审计的可信度。及时对企业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核对,广开言路,使企业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经济监督工作,营造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

(三)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应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企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与考核,建立一支符合企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错综复杂,必须积极培养相关会计审计管理人才。只有建立一支与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相符合的具备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工作的精确化,质量化。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最终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工作质量。

(四)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

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审计与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披露关系密切,对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重要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注册会计师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审计作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不良影响。应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提高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将会进一步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产生的基础。当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应当引起重视。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只有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才能真正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篇(6)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现状及分析

(一)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现象并存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主要依靠银行,政府的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还没有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融资渠道。市场上缺乏对于创新项目和刚刚走出实验室的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咨询服务,有关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信息交流也不通畅,这使得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闲置风险资金。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也是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金融服务体系的依赖性较大。政府对于创新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还不够。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也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薄弱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的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加剧。

(二)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差与融资需求的增加现象并存

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营风险较高,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因阶段不同而不同。对于技术创新刚刚起步的企业,一方面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大,未来的发展状况又很难判断,另一方面由于银行遵循安全性高和风险性小的原则发放贷款,企业创业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因此获得银行贷款非常难,表现为资金的需求与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对于技术创新较成熟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步入正轨,为了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而需要资金,但是,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自我积累能力弱,管理不规范,可抵押资产少,资信状况较差,同时中小企业贷款急、少、频的特点增加了银行的信贷成本,从而降低了银行对其贷款的意愿,表现为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与银行经营成本之间的矛盾。因此,无论从哪个阶段分析,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问题都表现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增加与融资能力之间的矛盾。

(三)内部造血功能不足与外部供血能力不足并存

资金对于企业就如同血液对于人体一样,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取得资金,保持资金链的顺畅。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之间货款拖欠现象较为严重,表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甚至于发生坏账,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规模的扩张伴随着资金需求的增加,内部由于资金周转的限制,内部融资不足,影响了内部的造血功能。从外部融资情况看,一旦发生资金紧张的情况,企业主要采用自筹和向银行贷款取得资金,而通过其它借款途径或发行股票等融资方式所占的比重很低,如果取得的银行信贷资金较为困难,企业就会面临资金链的断裂,表现为外部供血不够。因此,内部造血功能不足与外部供血不足并存现象严重地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运作失衡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主要运用于设备投资、有价证券投资、经常性的流动资金、临时性的流动资金、以及临时损失方面。但是用于设备、项目投资固定资产等长期资金的很少,主要的资金是用于短期流动资金,表现为企业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和短期资金的需求不平衡。另外,从资金的来源看,小型企业对于短期资金的需求,基本上通过自有资金,还可能从外部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但是长期资金由于中小企业的抵押资产量小,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又无法从股市获得投资资金。最后,从资金的周转状况分析,中小企业主要关注与短期资金的运作与效益,很少关注长期资金的投资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平衡长、短期资金的操作与筹集。

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问题的多元化策略

(一)完善各项制度,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第一,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功率不确定,风险较高,而且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较弱。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融资中的问题:拓宽风险资金的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建立一个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主要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地方金融机构,由最了解地方性区域发展的金融机构承担相应的融资服务,或者有意识地在总行下设置中小企业信贷部门,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融资事宜。对于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资格,信贷条件给予优惠。第二,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的金融监管制度。依据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监管部门,实行与大企业不同的金融监管业务。第三,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制度是补偿中小企业担保不足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信用担保机构的区分。是以财政资金为主,还是以自用资金为主;是专业性的还是兼营的。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问题,扶持中小企业,促进金融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益的性质。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中应当体现一种倾向,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还是非重点的行业,融资的过程中应当渗透国家的政策,通过制度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业务的开展、资源的共享、税收优惠、危机救助等指向,有效防范行业风险,使之真正成为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

(二)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完整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多层次主要指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主要体现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小额资本市场,主要负责技术创新处于不同阶段的融资。银行的多层次主要表现为应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如同其他银行一样,也应当设立总行、分行、支行几个层次,专门负责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多渠道、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非银行的资本市场以及非正规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共同服务于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构建全面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咨询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无偿或低价的法律援助服务,使中小企业减少许多麻烦和法律纠纷;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中心,整合现有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工商管理等现代化企业所必备人才的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及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建立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过程中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协会的建设,吸纳同一地区和领域的中小企业入会,定期交流、探讨相关技术问题,对会员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与中介机构沟通、合作,及时与政府沟通,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既可以完成单个企业无法进行的技术创新,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的开发成本和开发风险。

(四)加强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增强自身筹资能力

篇(7)

近年来,长沙市的中小企业处速发展的阶段。虽然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融资难问题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资金不足,融资渠道狭窄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抽样调查长沙市近600家中小企业,汇总247家中小企业数据,利用频数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分别从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经营规模,企业近3年的资产、负债、销售收入、税后利润以及纳税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当前长沙市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结论。采用回归分析验证影响企业融资需求的因素,并以此为据提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经营状况分析

(一)行业基本概况

对研究企业进行行业划分,行业分布有如下特点:多数企业主营业务多,经营面广;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制药、电子信息、化工和机械等。其中:就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9%,国有企业占16%,股份有限公司占29%,外商投资企业占11%。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和机械企业,分别占企业总体的28%左右,其注册资金在1 000万元以上的占企业总数的32%,100~500万元和500~1 000万元的分别占22%和23%;销售收入方面,10年末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占3 %,1亿~5亿元的占36%,5 000~1亿元的占20%,1 000万元~5 000万的占27%;企业资产规模方面,企业资产规模在1 000~5 000万元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5%,资产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2%;2010年末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40%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6%,资产负债率在40%~60%之间的企业占45%,资产负债率在60%~100%之间的企业占18%。从以上情况来看,此次抽查数据较具代表性。具体情况见表1(见下页):

(二)企业地域分布状况

长沙市的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三个园区以及市内五区。其中:浏阳市和三个园区是中小企业密集区,以烟花项目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较多,这源于浏阳市的传统行业;三个园区分别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以新科技,新能源为主,所处地区交通便利,拥有众多物资交流及科技合作的外部资源,并且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明显,可较好地促进企业间产业转移与合作。其地域分布比例状况见图1:

(三)企业财务状况

1.企业总资产与分布状况。2008年至2010年,抽样中的中小企业平均总资产分别为8 570万元、10 693万元、14 288万元。其中,2010年资产规模在1亿到5亿元之间的企业与1 000万元到5 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分布比较集中,分别占到企业总数的26%和35%,这说明近3年长沙市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中等规模的企业资产数额增加趋势明显。

2.企业总负债与分布状况。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企业平均负债为5 132.28万元,2009年比2008年增加19%,2010年比2008年减少2%;负债数额在1亿到5亿万元的企业63家,5 000万到1亿元的企业47家,1 000万元到5 000万元的企业为87家;负债数额在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合计占到企业总数的近85%,标明长沙市中小企业负债规模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3.企业税后利润状况。由数据可知,企业三年的平均利润为1 650.85万元,2009年利润总额比2008年增加226%,2010年比2009年减少69%,但相比2008年增加了0.8%。利润状况与企业盈亏有一定关系: 2008年亏损企业有8家,2009年只有3家,而2010年则增至16家,占到当年总数的近7%;2010年微利企业(年盈利少于50万元的企业)有52家,占到总体的近21%;利润在50~500万元的企业约占到企业总数的近35%,利润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38%,这表明总体盈利状况良好,但亏损状况不稳定,经营状况有待改善。

4.企业纳税状况。数据显示:近3年所有企业纳税状况良好。2010年超过75%的企业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年纳税额在10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近11%,年纳税额1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近17%。较之前两年相比,2010年平均纳税额有所增加,企业纳税状况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企业经营状况正在改善。

二、 融资需求状况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见表2:

由表2分析可以得出:

1.资产规模越大,融资需求越旺盛。尤其是以资产规模为1 000万元的企业为界,融资需求比例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2.资产规模越大,项目贷款的需求越强烈。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存在项目贷款。资产在1 000万元至5 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对项目贷款的要求增多,主要是因为此类企业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考虑到专业化方面的问题,企业意识到,规模小的话会限制企业的产量,转而大规模生产才有利于采用专用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并且较大设备的单位能力的制造和运转费用总体来看通常比小设备要低。

3.民间拆借的规模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所占比例在递减。由于大型企业的信贷风险较小,所以大多数金融机构愿意为此类企业服务,从而造成了小型企业贷款难的现象。有时,迫于资金压力,小规模企业只能寻求民间贷款。

4.股权融资需求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大。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股权融资需求为零。这些企业一般靠自己资金周转以及小规模贷款解决。综上几点,可提出假设:资产规模越大,融资需求程度越高。

(二)假设检验结果及分析

1.在能够统计到具体数据的247家中小企业中,总资产与其相关融资项目基本数据如表3所示:

2.融资规模与总资产的关系研究:融资总额与总资产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4:

总资产与融资总额各构成项目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5:

3.检验结果分析。首先,对融资总额与总资产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得到模型的可决系数R为0.817,说明融资总额与总资产相关性比较高。其次,对总资产与融资总额各构成项目进行相关性检验,分别得出总资产与流动资金模型的可决系数R为0.879,总资产与民间拆借模型的可决系数R为-0.043,总资产与股权融资模型的可决系数R为0.21,总资产与项目贷款模型的可决系数R为0.384。结果表明,总资产与流动资金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由于融资总额的绝大部分都是由流动资金借贷而形成的,所以总资产与流动资金模型可决系数如此之高;相反,民间拆借与股权融资的模型可决系数估计值较低,故研究相关性时将其排除在外。下面对于剩余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见表6:

从以上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融资总额与总资产模型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17,高度相关。因此,设变量融资总额为DS,变量总资产为AS,可建立如下模型:

DS=α1AS+ε

得到检验结果见表7:

结果表明,融资规模与总资产存在显著地线性关系。即随着总资产的增加,融资需求随之增长。这个结论与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三、实证分析结论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对长沙市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经营状况方面,企业近三年来总资产规模和总负债规模都在不断增加,说明企业处于成长并逐步扩大规模的阶段。虽然从利润上看到有些企业呈现出亏损状态,但属于个别现象。其中新能源为主要支柱的经开区,浏阳生物园和高新区这三个园区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便利的交通,创新的科技以及各园区物质与技术的有效合作都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剂。良好的经营状况也是融资能够成功的坚实基础,一定的资金量可以帮助企业尽量满足融资中的需求。

2.企业融资状况方面,主要分析了企业融资需求与资产规模之间的关系。资产规模越大,融资需求越旺盛,项目贷款的需求越强烈。对项目贷款的要求较多的企业,是因为处于收益增长时期。需要引用新的设备或技术,需要大量资金以扩大规模,从而也能更好地吸引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入。民间拆借的原因是大多数金融机构愿意把钱贷给资产规模大风险小的企业,所以小企业迫于压力,向民间借款。股权融资需求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增大。通过数据的假设检验,证明了企业资产规模越大,融资需求越旺盛的结论。

(二)相关建议

相对大企业而言,虽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灵活性,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形势的转变,获得短期的可观效益,但是资金不足始终制约企业前进的步伐。从调查结果分析长沙中小企业近三年发展状况较好,但这只是短期现象。要企业健康的发展首要任务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企业和金融机构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中小企业应着力解决:一是相对风险较大的问题。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实力抵挡各种风险因素带来的冲击,也就随之面临更大的风险。二是诚信度相对较低的问题。信誉是投资者为中小企业投资的重要凭证,然而大多数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存在财务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资金上出现支付拖欠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这种状况制约了企业向外举借贷款的信誉,降低了贷款的可获得性。三是中小企业信息对称性相对较低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的落后,财务报表欠完备、会计信息提供不够充分、信息披露不够完整。审计部门不能确认财务信息,故难以提供良好的经营业绩评价,进而导致银行或股东对企业信息审查和监管存在一定困难,使中小企业也就很难从债权人或投资者获得资金帮助。针对这些情况要想改善融资难的困境,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实力和信誉度,完善管理制度和经营控制,改善财务信息的披露情况,使企业与金融机构达到互相信任、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须做到:一是要强化金融服务意识。面对国际化金融竞争的大趋势,如何能在市场中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国内每一家金融机构都在思考的问题,强化服务,便是一项基本任务。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对于各类融资需求者,金融机构应在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创造新的产品,构造和谐的金融市场环境,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融资。三是降低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当适当放宽贷款政策,降低贷款门槛,支持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炳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9):45-47.

[2] 郭兴溪.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8):68-74.

[3] 兰亚军.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2010(7).

[4] 戴金平,安志勇,杨迁.金融结构与中小企业发展:来自美国的实证及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08(12):22-25.

[5] 卢佳.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127-128.

篇(8)

        0 引言

        众所周知前国内中小企业的的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型同虚设,在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中,均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都是以业务领先而财务仅是记账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思想僵化落后,致使企业管理仅限于生产经营的业务管理格局,企业财务管理监督核算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国家角度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损失了大量税源,从企业角度因财务管理混乱造成经营层面反映获有不少盈利但财务角度却是亏损,资产流失严重等。促进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首先必须先强化企业决策人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增强财会人员责任监督意识。以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断提高员工法律意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薄弱:①对现金管理疏忽、坐支现象严重、频繁进行现金购销货物、借用银行账户、个人借款长期挂账而不清理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资金使用未做计划安排,却盲目大量生产或购置实物资产无谓占用经营资金,致使当经营急需资金时却陷入财务困境。②应收账款未进行任何管理,无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而形成呆账、坏账,清收工作无人跟进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资金回拢缓慢造成资金链紧张,坏账、呆账给企业造成大量利润流失。③存货失控无盘点制度,造成呆滞库存商品未及时变现。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收入的数倍,原因是生产与销售未进行有效配比,而销售发生时却无法及时回拢资金,财务管理极为混乱,白条抵库、质次价高同时也给部分人员有了可趁之机,如我所知道的一家电脑销售企业因应收账款及存货管理不善,使近100万元的应收账款因时间太长而无法全额收回,部分往来客户也因其公司管理不善而关闭,存货商品中近30万元的库存有账无实,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这公司负责人对此情况却显示得异常无奈不知该如何加强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多数中小企业中无内部控制制度或不够全面,没有覆盖企业的所有部门及环节,没有渗透到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财务人员未从管理角度出发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管理体系不健全。在成本费用管理过程中,往往片面核算产品毛利,疏忽各项费用支出,成本核算缺乏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企业在没有上述有效财务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均属“拍脑袋决策”。 

        各中小企业均未设产审计部门或是职现人员。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监督部分。部分企业即使设有内审机构,其职能也被严重弱化,行同虚设,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于是,各级管理部门更加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职能的发挥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主观意愿。

        2 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

        中小企业属数量多,规模小,业务性质特点各有不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强化企业所有者的管理思想,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再者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分工、协调、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样环环相扣必然会堵塞或有效的减少漏洞减少违法违纪现象,防止贪污盗窃行为及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必然会使企业走上规范运作,持续、高效的健康发展之路。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内控体系:①建立内控机制,对业务环节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各部门及人员共同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该内控机制由适当授权、责任分工、逐步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②完善实物资产控制制度建立资产月度全面盘点,日常随机抽盘制度,做到账实相符;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人员,以减少资产的损失;还可以安排专职人员或设产专门的部门来实施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提出建议,督促各个内控环节不断改进控制,增强规范内控制度与有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各环节部门人员融入到管理体系中去。 

        切实完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①政策刚性原则。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首先符合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②账、钱、物分管原则。从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原则是内控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③努力做到责权利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把财务指标落实到单位和个人(采取直线制组织结构的指标可直接落实到个人),并赋予财务管理责任人相应的管理权限,根据履行职责的情况在年末进行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分别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或处罚。对于履行职责差的人员,一定要有追究责任的过程。④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并保持相对独立性与权威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内部审计机构的组成人员应该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聘任,让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敢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的员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篇(9)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保证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就是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投资人评估企业资产的重要依据,是关乎国家经济秩序和社会道德素质以及个人价值观问题的重要制度。近些年来频繁出现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引发不良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一定程度影响。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完整

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披露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根本原因就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使得很多重要信息被经营者刻意隐瞒。不少中小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往往都是选择隐瞒,不对外公布,这样不知情的人依然对其充满信任,尤其是企业巨额债务等问题。但是隐瞒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时间一长,这些问题都会暴露出来,造成的后果会更加恶劣,不仅影响投资者地决断,同时影响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措施。

(二)信息披露不真实

作为经济反映指标的会计信息,在披露过程中必须真实准确,但是在很多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中都会出现制造虚假信息的行为,其一表现在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失误上,企业相关财务会计人员由于粗心、不认真,导致财务报表的数据于实际交易数量有出入,虽然这是工作失误,但是依然会认为这是一种信息披露不真实现象。其二是某些企业人员为了私利故意制造虚假信息,让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失去正确判断。这些都将会影响企业对外形象和自身声誉,投资者不是傻子,他们在上当一次之后就不再抱以信任,企业再想发展就会面临更大的困境。同时这种不真实的息息披露也会影响国家出台经济政策、法律法规。

(三)信息披露不及时

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会计信息的有效披露离不开及时性,然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由于种种外界因素影响,会计信息披露并不能满足及时性要求。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信息披露不及时表现为在不恰当的场合企业会计信息、在不对的时间企业会计信息、信息披露格式不正确等。上述种种情况都将会直接降低企业品牌形象,让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不及时的会计信息披露不仅没有使用价值,还会影响整个市场会计信息统计和核对,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说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仅仅是害人害已的事情,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事,必须引起重视。

二、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

会计信息披露对市场经济调控和发展具有重要引导和指导作用,其规范化操作是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而我国目前不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必须遵循充分性原则。而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是保证信息披露成分的关键,通过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保持全面客观的披露方式,不允许故意隐瞒和刻意遗漏的现象,尤其要注意的是企业必须保证在财务、债务和资金状况上充分披露。另外还要在披露时间、地点、格式等方面进行规定,保证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小企业以此为借口而产生信息披露不完整的现象。同时要加大法律监督体系,从事人员要严格审查每一个企业的信息披露完整度和真实度,保证不给企业留下一丝投机取巧的机会。

(二)提高企业营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经营者在会计信息披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作用,如果企业经营者成心想要隐瞒某种信息或制造虚假信息,那么他们有很多办法可以躲避政府机构的审查,因此提高企业经营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显得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中小企业家思想交流会、座谈会等活动,利用交流机会提高经营者的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利用培训时间对经营者传授会计相关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会计师素养,从思想上改变他们的信息披露态度。

(三)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要想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及时性,提高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是前提,财会人员除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培养自身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能力,培养自身对数据敏感的能力,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同时还要实践工作中善于发现当前制度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工作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更新,培养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同时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整理出企业会计相关经营信息。只有会计人员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才能够发挥真正的功用,投资者可以根据信息披露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并作出正确决策,国家也能够根据信息披露及时作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

三、结语

中小企业只有保证在会计信息披露长遵循充分披露、及时反映、准确披露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会计信息披露中追求的完整性、真实以性和及时性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1,(10).

篇(10)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以及现金流管理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特殊意义而提出的,首先笔者将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国内外研究做出综述,提出撰写的背景及意义,然后对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阐述,紧接着分析管理现金流的措施。在进行管理方案的提出时,应充分考虑在不同阶段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特征,切实的实行更加可靠的管理措施。

一、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文献综述

国内外中小型企业的迅猛发展都为各种的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各国都积极地探索有效解决现金流管理问题的办法,国内外关于现金流方面的文献有非常多。关于国外的相关文献有许多,其中,在1976年丹尼森提出关于通货膨胀与销售增长对于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研究,1981年威尔什等人研究观察提出了企业规模对现金流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是研究现金流的代表人物,他们现金流的微观环境以及运营状况做出分析,并对影响状况做出研究。将企业规模大小的不同、通货膨胀或紧缩、企业营销的特点以及收账款额的管理等诸多行为对现金流的影响做出一一分析。

自由现金流通相关理论有詹森在1986年提出,在此之前的1984年,麦吉亚夫同梅耶斯一并提出了啄食顺序的相关理论,研究融资活动与现金流之间的互动关系。1921年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威廉姆和福斯特在次年发表了《现金流循环》一文,对现金流的循环和波动进行研究,强调了现金的流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若不重视,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凯文・理查德森在2006年发表了以1988~2002年间的企业为样本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现金流为正数的企业,过度投资与自由现金为正相关,这一研究为现金流和投资行为提供的重要的研究依托。2010年帕罗・佛门罗认为现金流的表现行为是一个事实,净收益知识其中一个分支的观点,主张企业利用现金流作为经营状况的衡量标准,还为此提出了相关的计算公式。

国内文献较为年轻,2002年韩飞畴在《基于价值的现金流管理》中对现金流进行讨论,指出企业的价值是基于现金流创造的,现金流反映了企业的盈利与亏损状况,能够表现企业的生存能力与经营状况。另外还对不同企业管理层做出战略性管理。2003年黄鹤与李凤吟一起,从1999年的公司财务经营数据中分析出现金流量的预测模型,准确率高达80%。马红和糜仲春在2004年开始关注现金流与企业状况,并关注公司现金流能否维持企业经营状况,判断公司会计质量信息披露。同年杨雄胜提出了现金流应具备的一般要素,其中包括:流程、流量、流速以及流向。蔡昌在2005年对现金流流转以及企业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2009年何志东根据前有经验提出现金流是一个速率上的变量,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营业、投资以及筹资现金流。张哲在2010年提出虽然我国现金流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企业现金流的管理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发展造成制约。

二、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现状与特征

1.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在实践生产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商品制造、销售以及提供多种售后服务等,但是本质也是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增值。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企业会面临诸多风险,由于财务管理的困难性以及组织的滞后性,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独特性,现金流的管理现状上有如下特点。

(1)融资难度大

现存的管理机制对中小型企业的直接融资造成限制,使其难以在股票市场获得直接交易的机会,在债券方面,由于其公司规模较小,也难以获得债券额度。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信誉度问题,银行贷款也会造成困难,所以在中小型企业在融资中有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融资需要担保,并且风险很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以债券融资为主,而且多是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限制,往往融资金额也不会过多,单笔金额较小。

(2)中小企业不得不过多依赖内源融资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问题上,中小型企业只能过多的依赖于内源融资,因为中小型企业的成立时间一般不长,往往缺乏外部融资的信用记录以及财务报表,这会造成信用保证不好,难以得到外源投资者的信任,因此只能一老内源融资进行发展。

(3)投资比率底下

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可用资金少,外部融资多为短期资金支持,缺少长期闲置资金支持以及其他企业的债券支持,另外由于企业经营需要具有资产流动性,用以不时之需应对突发事件,所以与大企业相比,资金的流动较差,投资比率底下,容易在突发问题中负债。

(4)现金管理方面内部控制薄弱

中小型企业的人才相对大型企业较少,在企业内部外部不能建立起相应额控制制度,虽然为了应对企业问题,也建设了相关的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作用非常小所以显得形同虚设,这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内部控制上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制度,保障现金流的进行,这会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2.中小企业各生命周期现金流特征

中小型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内表现出不同的现金流特征,紧接着不同的现金流又会对企业发展以及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因此研究不同生命周期的现金流的特征显得十分重要。

(1)初创期阶段现金流特征

企业初创时期,中小型企业容易在发展中产生“现金饥渴”因此这一阶段的资金支持最为重要。这一时期的企业对市场和人才都不熟悉,普遍会出现人力资本难以跟上,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另外产品的品牌和质量尚未被消费者认可,所以销售情况不乐观,销售量低又很难保证资金流转。所以在中小企业的初创时期经营互活动的净现金流一般为负数,这一阶段的投资主要针对内部投资,满足对内部投资所需的现金流,帮助企业筹集日常运营的成本,然而由于在经营中财务环境生疏,没有在外界树立良好的信誉,所以这一时期的外部融资能力较差,企业只能依靠股东来筹集资金,所以在初创时期的企业筹资风险和经营现金流风险是很大的。

(2)成长期阶段现金流特征

这一时期已经基本解决了初创时期的经营与筹资困难,成长期产品的品牌和质量已经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可,销售的消耗也降低了许多,销售量开始随着经营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小型企业的不同个体还会出现经营好坏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经营会出现不同的现金流特征。首先来说,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利于企业发展时,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就呈现负数,在维持企业运转上就比较困难,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难以支持经济流转就需要融资现金流的帮助。在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无好无坏时,企业可以有两种方案供选择,其一是帮助企业维持经营规模,提高净经营现金流;其二是通过合理的办法扩大经营项目,在融资现金流的帮助下促进发展,但应注意随时规避风险,管理投资现金流。

(3)成熟期阶段现金流特征

在中小型企业中,成熟期是最黄金的时期,产品已经被绝大部分消费者满足,并拥有相对稳定的经营活动,销量稳定,在市场上占有了较大的份额,在这一阶段由于顾客没有较大波动的需求,因此不要答复的扩展生产能力,需要在相对稳定的需求下进行投资,同时企业对资本需求量也大幅度降低,对内投资相对微缩,企业开始在市场上寻找新的商机,便于随时取得更多利益。在这一阶段的筹资现金流通畅偏向于净流出。

(4)衰退期阶段现金流特征

企业市场总量下降,会出现销售商的负增长,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商品代替品,企业明显表现出创新能力匮乏,消费者流失的现象,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通常面临两种结局,其一是被市场淘汰,其二是成功转型进入另一个生命周期。

三、我国中小企业科学管理现金流的措施

1.中小企业三种活动的现金流管理

平衡收支资金、加快企业在生产中的资金周转以及提高效率是通过实现经营与投资筹资实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会相对弱于大型企业,因此在收支和平衡方面显得十分重要。企业现金流在生产财务角度可以划分为三种: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以及筹资活动现金流。

2.中小企业各生命周期的现金流管理

(1)初创期现金流管理

初创时期的现金流需求较大,因此中小企业常将内源融资放在首位作为资金来源,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缺陷以及认识不足,常会产生经济暂时性的短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通畅包括银行贷款、股票发行以及债券购买、金融租赁以及投资等多种形式。中小型企业在生产中一定要保证现金流的健康循环,合理将融资渠道做好调配。另一方面还要在生产中做好现金预算,防止现金循环不畅,影响企业发展。在这一阶段,企业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经营活动的扩大,增加现金净流量,可以通过增加产品的毛利润和减少生产费用开支来实现。

毛利润是反映企业盈利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提高销售量与降低成本来实现毛利润的增加,消费者购买产品是通过售价与质量评判的,价格高质量差的产品受众少,因此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以及降低产品价格可以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价格低变动还会影响销量的增减,还应当综合各种条件对商品价格进行制定。另外在产品的选择时,还应考虑产品所处何种生命周期,制定不同销售计划。

其次在这一时期应减少各项费用的支出,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对企业发展造成威胁。其次还应采取各种办法使市场接受企业,提高信用,减少融资压力。

(2)成长期现金流管理

成长期应更加重视现金流的管理,许多企业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避免财务危机的重要办法就是保证成长期阶段现金流管理流畅。在这一阶段,由于企业通常会扩大经营范围,加快融资力度,但是其融资渠道以及额度多少还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企业应经营经营环节的控制风险,首先应构建一个完善的现金流预算系统,将现金支出、收入以及盈余亏损进行记录预算,统筹安排。通过预算机制进行现金的合理调度与使用,减少财务风险。实践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良好的预算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应对收入与支出的时间做好具体分配,合理运用多余现金,提高利用程度。其次要提高现金的运行周转,减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程度。在这一阶段,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营来收回成本,通过管理体制降低费用,并且逐步提高信用体系,建立信用基础。

(3)成熟期现金流管理

成熟期的现金流管理延顺成长期,经营管理与成长期的管理十分类似,虽然在成熟期的现金流充足,但是还需进一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净流量。子啊这一阶段,企业已经步入正轨并且稳定发展,投资水平下降,收益提高,企业出现了现金盈余,为进一步融资发展提供保障。因为企业这一时期的风险承担能力加强,因此能够将大量的闲置资金向外投放出去,企业应思考这一时期的投资收益,以及在收益获取后的企业扩张行为。

这一时期应注意规避一下错误行为:首先避免大量资金投放于固定资产,这样容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引起融资问题,其二应注意多元化投资的问题,中小型企业因为本身规模小,多元化投资会造成资金分散,影响正常企业经济运行。当企业进入成熟期,融资渠道就会被拓宽,用于融资的信用记录以及财务报表都趋于完善,同各种企业的合作也相对的稳定下来,因此贷款会更加容易。

(4)衰退期现金流管理

衰退期应找准时期,为企业重新获得生机,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控制支出,将资金投入发展较有前景的项目里,创造企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也能避免企业直接进入死亡期。

四、总结

不同的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发挥环境,统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会有较大的经营差异,在现金流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会有不同的问题与管理方法。通过本文对中小型企业的现金流管理现状以及特点进行论述,能够在概念上树立起一个相对基础的形象,企业在发展中应提高现金流管理的意识,加强现金流管理,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及时预算,建立预险机制防止出现危机,通过完善现金流管理组织体系来进一步的发展企业。针对不同中小型企业的个性,提出的管理方法,也能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素材,供在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认识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剑鸣,孙晓岭.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11)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解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3・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份,有效回收率为45.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5.2%、4.4%、4.1%、2.4%、1.6%、1.6%、1.6%、1.3%和1.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9.8%,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0.3%和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31.5%和61.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9%,非国有企业占8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9.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5.6%和54.4%(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与去年相比,企业订货回暖,产销下滑趋缓,库存趋于正常,产品价格跌势趋缓,亏损企业有所减少;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好转,产品出口数量止跌回升,不过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受此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此外,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亏损企业有所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0.1%,认为“一般”的占50.7%,认为“不佳”的占19.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9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出口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其中房地产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见表2)。

亏损企业的减少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29.6%,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2.3%,“收支平衡”的占28.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在综合经营状况回升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状况也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4.6%,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占15.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状况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则相对较差(见表4)。

2、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库存趋于正常,产品销售价格跌势趋缓

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产(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1.8%,“持平”的占42.7%,“增加”的占25.5%;“减少”的比“增加”的多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16.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6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东中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9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较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6.1%,“持平”的占38.5%,“增加”的占25.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7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低了16.7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低了3.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7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2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2.2个百分点。

在产销下滑趋缓的同时,企业库存也有所下降,这表明目前企业仍然处于“去库存化”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占7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上升了4.3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1%。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9.3%,高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30%,相对较高。

企业“去库存化”的行为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继续下跌,不过下滑态势趋于缓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选择“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40.4%,“持平”的占49%,“上升”的占10.6%;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3.2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产品价格下滑较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较好,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8.2个百分点。

3、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有产品出口的企业占45.6%,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2.5%。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有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企业占34.6%,“持平”的占32.8%,“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32.6%;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见表6)。

在出口数量回升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继续下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34.7%,“持平”的占54.5%,“增长”的占10.8%;价格“下降”的比“增长”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多了10.4个百分点(见表7)。

4、企业家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经营预期略有好转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好转的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1%,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认为“一般”的占53.4%,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17.5%。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8)。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占41.7%,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39.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17.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9.8%,认为“尚难判断”的占8.6%。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9)。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2.3%,预计“不变”的占46.9%,预计“恶化”的占10.8%;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上升了7.3个百分点(见表10)。

分组来看,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更为乐观,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0)。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5.7%,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8%,预计“亏损”的占15.5%;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实际“盈利”的企业多了13.4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更加乐观。

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59.6%,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0.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目前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调查还发现,与2012年同期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25.2%,“持平”的占36.7%,“减少”的占38.1%;订货“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2.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21.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8.3%)、“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6.2%)和“企业利润率太低”(45.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7.3%)、“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33.8%)、“资金紧张”(30.1%)、“缺乏人才”(28.5%)、“企业招工困难”(22.3%)、“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1.8%)和“国内需求不足”(20.3%)(见表11)。

分组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1)。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经营者占86.9%,“持平”的占10.3%,“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8%;“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2)。

关于“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企业今年一季度人工成本变化情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4.4%,“持平”的占21.9%,“下降”的占3.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0.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人工成本比上个季度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3)。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4.3%,与2012年年度调查的结果基本持平;预计“持平”的占43%,预计“下降”的占2.7%;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1.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但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略有下降,二季度企业用工增长也有所放缓。关于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53%,“增加”的占22.2%,“减少”的占24.8%;用工“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相对较好,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14)。

关于对二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25.4%,“持平”的占66.8%,“减少”的占7.8%;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7.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少。

与人工成本相比,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41.3%,“持平”的占43.7%,“下降”的占15%;“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低了20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

受到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较重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58.4%,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5)。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8.1%,“有些过剩”的占4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增加了5.9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7.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超过三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此外,与2012年同期相比,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明显增加。调查表明,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见表16)。

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是与目前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所在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的企业经营者占60.2%,认为“停滞”的占5%,认为“很快”或“较快”的占34.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橡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或“停滞”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七成(见表1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不过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的投资额与2012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4.2%,“增加”的占29.2%,“减少”的占26.6%;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相对较多;而采矿业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35个百分点(见表18)。

关于对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9%,“不变”的占35.1%,“减少”的占25.9%;预计“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3.1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少(见表19)。

3、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3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更难”的企业经营者占19.3%,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7个百分点;认为“一样难”的占40.4%,认为“一样容易”的占6%;认为“更容易”的占5.5%,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8.7个百分点。此外,认为“不好说”的占28.8%(见表20)。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73.3%和48.9%,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9.3%)、“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32.9%)、“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4.7%)、“企业员工流失严重”(22.2%)和“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1.9%)。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有所提高,而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有所下降(见表21)。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工作环境不好(噪音、灰尘、高空作业、有毒气体、潮湿)”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