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心理健康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心理健康培训

篇(1)

在为期5天的培训过程里,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教育基本理论、学校心理教育基本要求、心理教师的素质要求、心理教育课程讲授方法、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心理测量与常见心理问题、4As心态调适方法、心理课题研究与心理教育工作经验交流等。

湖南金旺百万元捐资助推苏仙区合格学校建设

本刊讯 8月6日上午,“湖南金旺实业有限公司捐赠廖王坪寄宿制学校”活动仪式在苏仙区廖王坪乡中学校园举行。苏仙区区长陈湘安、副区长首小翠、郴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卫平、金旺公司副总经理吴号生、许珊武以及廖王坪乡中学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了捐赠仪式。

仪式由苏仙区教育局局长刘绍弟主持。仪式上,吴号生代表金旺公司向廖王坪寄宿制学校捐款100万元。

据悉,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苏仙区教育局大力开展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农村合格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湖南金旺公司捐赠的100万元中,95万元将用于廖王坪乡寄宿制学校建市,另5万元用于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奖励该校优秀教师、学生,资助贫困学生。

(曹小刚 廖成清)

益阳市教师职称评定有新规

本刊讯(记者周程宏)为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益阳市教育局于日前制订了《益阳市2009年中小学教师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公正、公平。该《实施方案》规范了教师职称评审流程中的三个重点环节:

一是岗位职数计划一次性分配到位。根据各区县(市)、市直教育单位职称结构和所需职数,由市人事局职改办一次性下达岗位职数计划。计划一经下达,不再追补。

二是同步出台《益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从专业化角度明确了教师职评推荐程序、基本条件和量化计分办法,对教师职称评定推荐工作进行了细化。

三是首次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考试结果与职称工作挂钩。规定任期内参加全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考试成绩未达到60分以上者,不能申报中、高级职称;对于符合条件而无故不报名参加全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考试或报名后无故不参加考试者,5年内不准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宁乡县下猛药整治暑假违规补课

本刊讯 近日,宁乡县教育局对全县暑假违规补课进行专项清查,共撤销违规培训班点200多个,敦促退还违规收费150多万元。

为及早预防教师有偿家教、违规补课等行为,早在4月底临近暑假时,宁乡县教育局就出台《关于禁止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违规补课和索拿卡要等行为的实施办法》,并召开了全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大会。

暑假期间,该局纪检监察、成职教、普教等科室工作人员组成督查组,先后分两组到各乡镇通过察看学校、听取汇报、座谈走访、接受举报等方式,专项督查治理了教师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等情况,做到了“发现一例,查处一例,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督查中,某镇共撤销各类培训班点120多个,敦促退还各种有偿费款和违规收费100多万元。

(贺志亮)

我省破获一起高科技团伙高考作弊案

本刊讯(记者陈文静) 记者近日从湖南省教育厅考试院获悉,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湖南省成功破获娄底市新化县高考高科技团伙作弊案,抓获作案人员10余人,依法处理作弊考生14人。

高考期间,王某等5人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考试,于考试结束前30分钟将抄好的试题带出考场外,由场外等候的刘某等人将试题用手机拍照,以彩信和电子邮件方式发给在宾馆等候的相关人员,并迅速组织答题,然后用无线电发送器向考场内以语言信号形式发送答案,参与作弊的考生用无线电接收器、无线电耳机接听。

临湘市:

日前,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传承中华文化经典,重回时代书生形象》落户临湘市实验学校。该课题由实验学校周治满老师牵头,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据了解,为引导青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该校2005年初成立《传承中华文化经典,重塑时代书生形象》课题组,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诵读经典,陶冶性情”主题教育,积极推广“经典进课堂”活动。目前,该课题已经教育部“一十一五”规划课题组批准同意立项。

(程 何奇文 余祥辉)

桃源县:

暑假期间,桃源县财政局、教育局积极筹集资金顺利启动新农村新校同建设工程。按照“建一所,成一所,安全运转一所”的要求,该县有茶庵铺镇中心学校等7所中小学将按规定的模式兴建沼气系统,改扩建学生厕所,改造食堂灶台、案板、水池并配套污水处理。此项工程完工后,全县校园卫生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朱连池 向燕兰)

篇(2)

一、调查对象

选取了陕西西部有代表性的高校15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省属本科高校9所。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自编问卷“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表”,共计23题,其中包括两道开放性提问,内容涉及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习进修情况、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的建议等一系列问题,涵盖了师资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陕西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选取15所高校。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从统计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5所高校全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①各高校配备不同程度的专兼职教师,各高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且男性教师比例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行政职级并不统一,有隶属于学院、学工部和团委的,也有独立机构的。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仅有5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仅有8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有123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63%。所调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学科背景总体呈现以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政为主的“心理学+教育学+思政+医学+其他”的模式。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编制不统一,各高校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属于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编制,分别占到59%和32%左右,医学和实验系列比较少,分别占到8%和1%左右。③调查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达到了80%左右,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部分能经常或不定期的参加培训和学习进修。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需要有专业的督导以促进和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在调查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没有专业督导。72%的高校软硬件配备齐全,其余28%不同程度配备了相应设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共同努力下,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宣传力度、办公场所、课程开设、个体咨询等方面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各高校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总体上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普遍存在着专职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培训较少或系统性不强、职称岗位序列不统一、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受限、队伍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①师资队伍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仅有两所学校的专职教师数量达到了1∶3000的师生比标准,其余从1∶3300到1∶10000不等,总体来看,师生比约为1∶6000。从整体上来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不足;高校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占据大多数,并且兼职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专职教师人数太少。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不够。高水平培训太少,教师少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培训内容大多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少,操作技能训练较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督导体系,心理教师专业督导不够。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7所学校专职教师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专业督导,占到调查总数的46.7%。年接受督导时间从30到160学时不等,其余53.3%均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督导。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开设不规范,效果不显著。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2所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所还未开设相关课程。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职称、职务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晋升职称没有合适的参评序列,如目前仅有思政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无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系列,增加了教师的职称晋升难度;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讲座等未计算工作量。

五、对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努力按照师生比1∶3000标准配齐专职人员

在现有的条件下,在辅导员中培养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把工作重心从个体咨询引向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以兼职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辅的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队伍。

(二)多渠道多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育教学水平

全省已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及示范中心建设,以基地和示范中心辐射和带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到新的台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也将跟随着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得到较大提高,陕西省已设陕西师范大学为陕西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国家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研修基地(西安石油大学),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自主搭建平台,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研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并采取实践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促进兼职教师成长。培育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有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督导

培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担任督导师,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从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多增加交流和分享。

(四)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向

学习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咨询模式,转变关注个别学生的观念,从挖掘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着手,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五)调动教师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科学研究,为此,应通过各种有效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设计合适的、专门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晋升标准和评聘序列,充分考虑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和业绩等。

(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

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做好全省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努力。

作者:刘朋 石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一、心理委员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来,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1]。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刘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基础性的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校园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高校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渗透到各种教学环节中,注重优化环境,心理教育活动、辅导活动等,而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执行机构。

二、国内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现状

心理委员队伍工作能力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委员队伍培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培训标准不统一

全国各高校关于心理委员的职责基本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关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标准、制度等方面建设则没有一致的标准。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原因,在院系层面及年级层面能够独立开展培训的单位有限,在操作层面较难实现统一的标准。

2.培训师资匮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每30名学生1个班配置,专业教师与心理委员的比例应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训压力巨大。

3.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训体系均提到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本难以针对性培训。

三、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展开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学习,掌握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据教务部要求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课程,课程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析心理问题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外讨论,强化巩固

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知识性非常多,涉及范围全,但仅凭课上的时间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够的,且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学更加严格,所以在每节课后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课程内容讨论更具有必要性。

3.团体训练,切身感悟

课程内容是全面的、知识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性的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团体训练,是心理委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步骤。团体训练的意义还在于让心理委员们掌握相应技术,以便将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团体训练活动。

4.工作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心理委员的目的及意义。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报告心理问题、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篇(4)

引言

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让教师职业越来越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而随着社会竞争力的日益激烈,而教师这个职业又是遇到负性事件几率更多的职业。在教师职业中,新教师要急于崭露头角,老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和荣誉等,在这中长期的压力环境中工作难免会出现心理应激问题和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会间接的影响学生心理和社会风气,教师的心理状况会直接感染学生的心理。保障建设一支心理健康的优秀教师队伍,普通学校利用高校的相关心理学方面优势资源,是一种有效途径用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关注。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告显示,教师中有近37%的人对个人的身体健康、睡眠质量和工作效率感到不乐观,有近30%的人在情绪、情感以及社会人际方面感到有不适应情况,有近20%的人需要特殊人的帮助,还有30%的人感到极度的不愉快,不易与人相处[1]。

国内的有关组织进行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中有效回收了8000多位教师的问卷。结果表明这些教师中近80%的人表示压力较大,有近30%的人表现出较重的工作懈怠情绪,有近90%的人表现少许的工作懈怠情绪,有近40%的人表现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有20%的人表现出生理健康状况也十分不好,有大于60%的人表示对工作情况不太满意[2]。

从材料看世界、全国乃至部分区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都比较严重,需要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和有效的预防和危机干预。并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训练和治疗等方面的帮助服务体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资源

高校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专业人才资源要远远强于普通中小学。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高校从中获得了很多的好处,国家和社会为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进入高校,这几十年的发展让高校的人才队伍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各种专业化的人才汇聚于此。高校还有很强的人才和学术交流能力,能与国内外的有关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和学习,从而提高和吸收所需要的人才和资源。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人员齐备的优势,与普通中小学进行合作,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支持。

高校的科研优势也是要远强于普通中小学的。高校的高级专业人员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内部保证,高校的现代化科研实施为科研提供了外部保证。而中拥有心理学方向科研能力的高校也不在少数,这些高校一般都有自己擅长的心理方面科研方向,拥有相关的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资料和专业的心理研究中心,生理、心理实验室等。这些高校每年承担很多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国家、省级等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经验。所以高校可以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提高可靠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三、高校资源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方式

(一)高校可以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评估导向体系

建立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体系是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得以真正落实的保证。这套体系要适用于准教师和在职教师多种方面的评估,全面发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测试与评估工作。对于现在的准教师的培训考核主要是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考的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和专业知识,而缺少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评的缺点[3]。而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测量大多数采用的工具为各类版本的SCL-90(张积家,陆爱桃,2008)[4],虽然也有研究者自行编制测量工具(边玉芳,腾春燕,2003;张承芬,张景焕,2001),但由于其样本选择的代表性不足,其作为评估基础变量的有效性也会受到质疑[5]。

高校可以利用拥有大量专业从事心理评估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和设备的优势,制定符合在职教师从业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相关要求,并可纳入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估体系要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为基础。现代心理学已开发了多种心理测量技术和工具,对人们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人格特质及职业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有能力的高校科研机构要积极广泛的从社会各方面和各类学校整体情况出发,运用心理学方法和视角,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特点为基础,编制一份既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又符合国情和本土文化的教师心理测评标准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为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评估提供可靠、有效的基础测量工具与方法,通过合理评价确定个体的综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教师的选拔、上岗以及日后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高校对教师提高心理健康的培训方面作用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在职教师。学校有责任帮助教师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素质,更好的适应教学变化和生活适应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6]。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有大量的专业从事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研究经验。普通学校可以与高校合作,聘请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帮助服务。对在职教师心理问题的预防上要定期对教师心理进行评估,这还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亚健康者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如心理咨询,团体培训等。这里所需要的心理方面专业人员除了直接聘请高校的心理专家,也可以依靠高校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专家和学者为当地学校的心理教师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心理问题诊断和心理问题解决能力。

对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要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训练。高校需要利于其心理学优势与地方中小学合作研究如何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到教师心理培训中去。例如,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什么方法改进后可以应用到教师心理训练中,教师心理训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为教师和学校提供具有选择性且有效的培训方法。比如加强对教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培训,团体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7]。而高校具有优秀的专业心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对心理团体辅导的方法技术也较熟悉,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系统而具体的辅导,也将会有很好的效果。

对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培训和帮助,普通中小学校可以尝试引用目前企业中比较先进的EAP技术,因为这种形式很适合高校来帮助普通中小学进行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帮助,而且比一般的心理辅导更系统全面。EAP也叫企业员工帮助计划,它为组织中的员工提供的一种系统、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一般是由心理学相关专家(如管理心理学专家、咨询心理学专家)组成的服务人员,他们进入到所需要的组织,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为管理者、员工和家属提供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服务,来帮助其更好的面对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遇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提高解适应环境和处理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组织带来更多的好处[8]。学校确实需要类似EAP的心理帮助,但社会上类似的EAP辅导机构有很多,但大多缺失理论支持,技术也不够规范只是流于形式,进行的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高校之所以有能力帮助普通中小学开展EAP辅导服务的原因。一是学校组织机构类似于企业中的组织机构,教师这种特殊职的业职业也类似于企业的员工,所以可以引用比较先进的EAP企业员工帮助计划来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高校中有从事EAP相关研究和服务的专家,只需简单的调整EAP的方法就可以直接应用到学校组织中。二是我国高校具有很多优秀的专业心理学,管理学的学者,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对心理学方法技术也较熟悉,又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向国内外有丰富EAP研究和服务经验的院校机构得到所需的经验。高校组成的EAP心理服务人员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系统而具体的辅导,更利于中小学教师接受。综合这些优势条件在学校开展EAP服务将会有很好的效果,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发展潜能,创新教学等,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师团队实力和学校竞争力。

普通学校与高校联合,要有效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为提升教师职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将会为普通中小学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学质量高,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在未来的竞争中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同时高校也可利用这种机会提升自己的科学实践等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328

[2]王菲.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特点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5)

[3]刘要悟,彭妙.心理素质测评应纳入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教育测量与评价

[4]朱小蔓.谈谈教师专业化成长[J].南通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7~92.

[5]俞国良,金东贤,郑建君.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现状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

篇(5)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000~10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000~5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学 研究

现状 完善对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03

一、 引言

目前,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休学、精神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等各种现象非常普遍。国内外甚至出现了非常轰动的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杀害舍友、同学的事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尽管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各大高校也展开了相关教育课程,然而其成效并不显著,发展水平与国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突破。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管理存在问题

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管理方式、所属部门、行政级别各有不同,管理方式也有所差异[1]。调查显示,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存在双重从属关系,管理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收费不标准等等,这都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难以正常运行并发挥其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学校招募的学生和兼职老师,时间有限精力不足,管理能力不够,这并不利于机构的管理和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富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一直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块短板。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数量不多、专业能力不够、缺乏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团队的构成有专职心理教育的教师,也有其他专业的兼职教师。调查显示,这其中专职教师占据着非常小的一部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由医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兼职教师时间精力不足,专业程度不够,专职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三)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大环境使然,人们的意识并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近年来也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案件频发才让人们逐渐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设置不完善,利用率较低。调查显示,90%的高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然而其中78%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利用率非常低[2]。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少,主要依靠划拨和收费,投入较为随意,学校管理不够导致经费投入渠道较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完善对策研究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课程又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既独立成一门专业的学科,尤其独立的教育方式和专业的教学理念,又渗透到其他教育活动中,对学生间接地产生影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其他学校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心理情况进行。

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到:首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学业还是生活以及日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需要加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和教育,让学生对其产生充分的重视。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这是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再次,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它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不是催眠,它需要具有专业任职资格的心理学教师进行课程的教授。对学生全面的了解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项课程、一次讲座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开展,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人文关怀、教学环境、交流沟通甚至是干净的教学环境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它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心理问题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他人的健康,所以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科学合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科学合理设置教育课程、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积极创新发展教学方法、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等等都是合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传达正确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和基础知识。课上教师要强调心理健康的特点和人格的可变性特点,将个人看做一个动态的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都是正常的。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理念是大学生学习的前提。其次,开展活动侧面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自我。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要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开发引导,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再次,掌握科学合理的心理问题调节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的心理教学知识对学生传递科学的调节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例如,掌握一些日常缓解压力的小技巧,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解压的途径等等。最后,增加现代化的心理问题调节方法,可以结合时代的特点开展有效的丰富的方法,例如开展网络教育、组织活动等等。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不断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重视起来,积极设置相关专业,采取专业的方法进行培养,为社会提供全面的人才。其次,建设教学培训基地。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时俱进方能更加适应社会。这就需要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职业素养、案例分析等等各方面进行培训,通过正规专业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并且一定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社会现状进行培训。如果没有专业的培训,教师很难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再次,分类开展培训工作 [3]。将培训对象分为专业和兼职教师进行分布培训,培训一定要具有周期性,同时要进行培训效果的检测,为下一次培训提供改进的依据。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选拔优秀的、有潜力的教师出国交流,吸取国外的丰富的优秀的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研究。

必须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师资团队,并且持续不断培养下去,不断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不仅仅要保障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要加强管理转变当前兼职教师为辅,专职教师缺乏的局面,扩大专职教师数量,明确专职教师的管理,从职称评定、发展方向、教师管理等等多方面加强管理; 这就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展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激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法工作和政策引导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划拨和学生收费,渠道窄来源少导致缺乏教育经费。因此国家应开展多种渠道扩充经费来源,采取帮扶措施、校企联合,积极鼓励企业资助,设立一些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资和帮助。其次,确定教师配备标准。师资队伍是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各大高校配备的教师良莠不齐,教学水平难以全面提高。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确定一个最低标准,各大高校按照标准执行,方能整体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再次,明确必须课程。政策应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课程,避免各高校根据自己意愿设置课程,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针对性。 最后,加强立法工作的推进。确立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人才。此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工作是保障工作进行的有效方法。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测、评价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2006(5).

[2]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2008(5).

篇(7)

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能够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减轻高校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重任,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辅导需要;能够使各院系结合本院系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主体作用;能够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迅速开展辅导工作,从而可以将一些问题尽早解决,避免事态严重化;能够更好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现状

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但是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不够到位,高校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1硬件设施不足,经费投入太少

目前很多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仍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致使心理辅导工作不能得以很好的开展。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虽然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但是这些场所大部分非常简陋,布置不规范,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建设,缺乏基本的专业设备,如沙盘、宣泄器材、放松仪器等,并且这些场所常常缺乏保密性和隐秘性,很难给予前来咨询的学生以温馨感和安全感,难以实现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功能。除了场地不足之外,经费投入也太少。大部分高校倾向于重点建设校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经费投入却非常少,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一般都没有独立的经费支持,即使有专项经费,也远远低于相关标准,从而制约了它的建设和发展。

2.2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应该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心理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组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只有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其他人员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故需要对提供心理辅导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懂得一些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而在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主要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工作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服务,他们大部分没有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且基本上都不是专职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缺乏专业知识、心理辅导的实践和心理辅导的技巧,大多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3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基本规章制度已建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结合院系的现状和学生特点来制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辅导站规章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和发展。心理辅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和私密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规章制度去进行规范。

3加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建议

3.1明确工作内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作为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明确工作内容:要结合本院系的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本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要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日常咨询工作,并对其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情绪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或及时向其辅导员和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反映;要有计划地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协助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做好问题学生的危机干预工作,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2加大硬件设施和经费的投入

为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置专用的场所用于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并按照心理咨询室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满足个人谈话和咨询的需要。在院系学生工作经费中,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专项建设经费,专门用于辅导站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和学院要逐步加大对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全面发展。

3.3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规章制度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主要由心理辅导员负责具体事务,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成员维持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日常运行,其他成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热情不高。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作为站长,要认识到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提高对心理健康辅导站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并鼓励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参与它的建设。心理辅导员要积极和其他辅导员和班主任沟通,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并及时把学生的相关心理情况向他们进行反馈,与他们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辅导站可以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去尝试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一些高校在院系设立了心理拓展协会,可以将其纳入到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充实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力量。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创新工作方法,将一切可以利用资源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辅导站中,建立“多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院系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结合院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心理健康辅导站开展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规范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的开展,促进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

篇(8)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2.1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目前,和广大国人相比,高校学生是能享受到便捷心理服务的人群,但是高校同样存在心理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往往是1个专职教师面对5000名在校生。提高师生比,可以缓解高校心理教师职业压力。心理教师的身份具有两重性,他们不仅要做咨询师,还肩负教师角色,平时除了咨询,还有教学、科研、组织活动、负责队伍培训、管理心理中心等多重工作任务,增加师生比,可以让专职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来设计与组织精品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建立督导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专兼职教师的学习与进修,提高其心理服务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大对二级院系心理工作的指导,学校要保障心理辅导员的连续培训,心理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确定自身专业化发展方向。

2.2加强朋辈团体的建设

所谓朋辈团体即指高校中的学生心理工作队伍。他们和广大同学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年龄相近,关注问题相同,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愿意求助于他们。目前,高校中的心理委员队伍一般是大一时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便开始独立开展工作,工作过程缺乏指导与监督;大学生心理协会或社团,往往也因为培训不足导致专业能力不够。所以,学生队伍在开展工作时受到广大同学的质疑。只有加强培训与指导、加强监督与激励,特别是培训与激励机制,让朋辈辅导员能够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成长,获得精神或物质奖励,才能管理好这支队伍,才能提高他们的助人能力[3]。朋辈团体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创新工作形式,除咨询工作外,应努力拓展实践活动的途径。

2.3因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不能只集中在每年的“3.20心理健康教育周”与“5.25心理健康教育月”,还要注意可以利用的节日、纪念日等,如三八妇女节,可针对女生群体谈谈女性心理学;父、母亲节,可充分宣传感恩的积极心态;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宣传心理保健的好时机。

2.4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成长需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叩开“90后”大学生心门,还需要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与价值观念。90后大学生不仅存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多方面问题,他们还有一些新的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特点,比如他们更加善于利用网络,无论生活学习与人际沟通都愿意在网上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抢占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在网上发起活动,完成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其需求,才能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层次性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篇(9)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较为单一。虽然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仅依靠高校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不够。在此过程中,社会与家庭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的拓展以及教育氛围的优化。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较为单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仅依靠这一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对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与有效的内化,进而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拓展路径作出探索,从而依托多元化的载体,在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的基础上,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应教育环境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要求。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综合素养制约着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要求呈现出了一定差异,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综合素养也需要呈现出动态化发展的特征,只有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够具备优秀的师资作为支撑。然而,无论是因为高校对师资建设工作所给予的重视程度以及扶持力度不足,还是因为教育工作者欠缺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意识与积极性,教育工作者综合素养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的问题客观存在。由此可见,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优化的必要路径。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

(一)构建联动心理教育机制。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离不开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为支撑。与此同时,家庭作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需要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开展积极配合,从而巩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并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延伸。由此可见,高校需要与社会、家庭开展联动,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社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来看,一是社会需要重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此方面,政府部门、大众媒体等都需要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宣传,引导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能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掌握解决心理健康障碍甚至心理健康疾病的方式与方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与大众媒体也需要引导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导工作做出正确的认知,逐渐改变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引导工作所存在的偏见;二是社会需要重视提升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投入,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与心理健康领域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心理健康人才的培养及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在此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重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项经费,从而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获得资金保障。从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来看,一是高校需要重视强化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而家庭也应当重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与高校进行积极配合。这则要求高校能够引导家庭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构建通畅的互动与信息反馈渠道为高校与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合力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家庭成员不仅需要重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且需要重视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及亲子关系。通过强化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并在开展积极干预的基础上,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反馈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从而争取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提供的支持,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与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推进教育覆盖范围的拓展,并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发展,从而在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能力基础之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构建保障。具体而言,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进行拓展的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紧密融合,并依托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工作。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需要重视夯实这一阵地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所具有的契合性,从而为二者的有效融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全面了解学生所具有的思想动态,从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融合。无论是校园文化氛围还是校园文化活动,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育人工作,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强化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通过开发形式多样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如,高校可以依托校园媒体对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宣传、深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与认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从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现相互渗透,并有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吸引力与实效性。3.依托互联网与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互联网与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覆盖范围,而且可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与时俱进的发展,为此,高校需要重视发挥出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对多元化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开发,依托两微一端以及新媒体矩阵等,使用多样化的信息呈现形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呈现;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运营团队,确保不同平台能够在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凸显出自身特色,并确保不同平台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得以统一的领导与科学的运营,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多元化平台所具有的作用。

(三)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能力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队伍所具有的结构是否合理,同样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推进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能力得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而且需要重视对教师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在师资层面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1.引导教师强化教育意识、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从教师教育意识的强化、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教育能力的提升方面来看,重视做好宣传工作以及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在宣传工作中,高校可以依托各类例会等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路径做出探索。在培训工作方面,高校需要推动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培训工作所具有的吸引力与有效性,促使教师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培训工作。另外,高校还需要重视引导教师自主强化自身教育意识、革新自身教育理念并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在此要求下,高校需要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与资源,引导教师开展经验交流与共享,为教师队伍协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依托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热情、依托考核机制挖掘培训体系与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持续优化指明方向。2.优化教师结构。高校需要重视,构建起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而为教育经验的传承、师资队伍活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当然,教师结构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年龄结构的优化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优化方面,这则要求高校能够对师资结构状况作出调研,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明确师资结构优化方向。另外,高校需要重视推荐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通过邀请社会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推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旧有待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重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通过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得以专业化发展,为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构建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燕凌.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分析[J].北极光,2020,1:162~163

[2]郭静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5:127+129

篇(10)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机构,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心理健康委员会、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发挥着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步比较晚,在思想认识、教育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们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和研究者进一步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目标不明确。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教育工作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往往只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虽然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机构,但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形同摆设,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但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和相对明确的目标以及相对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

(二)重心理问题的诊治,轻预防引导,存在医学化倾向。我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大多是从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一些人误认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仅限于存在心理问题、适应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而大多数心理健康,但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着日常生活事件、恋爱与交往、求职与就业等发展性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这样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率过低,不能够满足大学生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三)心理健康服务的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长效机制,往往只在每个学期初期或者是新生入学的时候开展一次心理测试或者心理咨询,缺乏定期的、常态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方式。调查发现,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常年都对大学生开放的非常少,绝大部分在一周中只开放两到三天。另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组成人员复杂,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由心理学教师、德育人员、学校医务人员等方面的人员构成,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兼职人员,这就造成了整个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满足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特色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近年来,为了促进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众多的研究者围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做了大量的工作,探索出许多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心理健康协作化服务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院、班级、寝室、社会、家庭联合起来,互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协作体系。各学院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办公室,安排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各个专业可以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各个班级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同时,也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力量,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跟家庭建立联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家长采用科学的、亲和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及和睦的家庭关系。

篇(11)

一、“一理念”

定位于心理自助理念,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模式,完善现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心理自助的实质是通过主体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寻求自我帮助、自我发展的方法,有效促进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保持身心的和谐状态,促进自身发展(李笑燃、钟建军、陈中永,2008)。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个体发生心理问题时,均表现为“先求诸己,后求诸人”的倾向,大部分人在觉知到自身心理困扰时,一般都先依靠自我力量采取策略,做解决问题的尝试,实施心理自助,只有当个体认为需要外部力量支持的时候,才会考虑寻求他助的方式,即个体在寻求他助式的心理健康维护方式之前,更多地会先选择自助式的维护方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自助意识尤为必要,以此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与成长中的主体作用。

基于心理自助理念,构架大学生心理自助系统,该系统可以包括以下5个子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心理健康信念系统、心理自助方法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及心理老师支持的网络资源系统。构建该系统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1)优化学校心理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2)运用各种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的技术手段,把心理学理论和生动的实践体验、操作、探讨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领悟和成长,认识自我、管理情绪、体验情感、应对压力与挫折、掌握沟通技巧、处理交友和恋爱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3)召开相关的专题讲座,如大学生适应心理讲座、恋爱讲座、就业心理讲座、人际交往心理讲座等。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自助系统,提高心理自助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首先依靠自己的力量,及时有效地运用专业的心理自助方法,让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二、“二”培训

培训心理委员,进行朋辈心理咨询。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将辐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监控体系,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每一个大学生。据调查显示,同学们认为班里的心理委员是自己的同学,是同龄人,与教师相比,没有距离感,能够了解彼此的想法,因此会更愿意找心理委员倾诉问题。同时,心理委员是班委会的一员,为教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桥梁的作用,提供身边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的信息,为及时发现与预防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与完善心理委员的培训。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可采取定期定专题培训,一学期举行三次及以上的次数的培训,其专题可以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途径。通过系列的培训,明确心理委员工作的职责,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培训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与班主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他们长期与大学生打交道,工作内容涉及大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因此,相对其他专任教师来说,他们更接近大学生,为深入了解与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有力条件。然而,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多数是由刚毕业生的青年教师担任,也并非为心理学专业背景。因此,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展开心理培训,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方法与基本的心理问题诊断知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学生情况并进行反馈。通过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一重要队伍的作用,配合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三结合”

(一)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相结合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紧缺的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临强大的工作压力,为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将班主任、辅导员等纳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业互补,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队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负责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的设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库,开设并教授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培训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态分析和理论研究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的兼职工作人员,主要承担学生心理动态的掌握,兼任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通过专、兼和聘的方式,有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结合贫困生资助体系,发挥其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