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8—150-03
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是高师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该大纲不仅勾勒出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框架,而且也提出了课程的教学组织结构与教学目的,通过文学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领会作品传达的正面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一个内容广泛、要求全面、符合学习者在较高水平上学习展开语言学习活动的大纲,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近年的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似乎越来越无法完成大纲的要求,原因有三个:第一,外在环境迫使学习者不得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语言技能课程以满足未来就业的要求;第二,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误解,以为文学讲解的都是远离现实的知识,因此是无用的知识;第三,文学课程较基础段的听、说、读、写课程在知识层面上更难,在形式上更复杂,所以学生有相当大的畏难情绪,再加上课时的限制,使教师难以完成授课内容,学生难以取得相应的成绩。这些问题促使我们首先应深刻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本质,然后发现其学习过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正确的方法、形式与手段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关键。
一、英美文学学习的理论依据
由于英语文学课程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课程,不会像听、说、读、写通过反复训练就可以得到提高,它必须经过阅读、思考、讨论、写作等环节的渐进过程才能掌握,在此期间,学生必须主动使用以前学习过的人文和英语方面的知识,必须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中才能获得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有所长进。以诊断性与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显然,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时刻提醒学习者和教师注意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超出了学生知识理解范围和学习目的,以及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是否有效等问题,这样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英美文学教学的建构主义特征说明了该课程应该是以获取知识为依归的积极的互动学习过程和教学双方建立知识体系为真实行为。它是社会的、交往的和自我反思的行为,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那么,网络环境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网络化英美文学的知识结构
网络化教学环境,按照C,Bereiter的解释,是为学生提供共享数据的网络系统,为学生的互助学习提供环境。学生自己创造结点,包括文本和图形,并进入数据……学生通过阅读和评论他人的反映,在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中得到实践。外语教学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段已经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在基础阶段课程方面。然而,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中使用网络的情况鲜有人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探讨。集中探讨网络化或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文章尚不多见。其中,有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有的局限于网络或多媒体的某个功能,有的采用认知角度等来讨论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但大都没有关注网络知识的本质和网络学习的策略。
有的大学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地建立英美文学教学网站,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向外界扩大自己在该专业的影响,也有直接拷贝国外网站内容的,如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的精品课程和教育部英美文学精品课程都以PPT形式向外公布了课程教案。同时,也分别开辟了“影视作品”、“模拟考试”、“试卷库”、“在线交流”和“课程答疑”等5个板块,在全国范围都是不错的网站。但教育部英美文学精品课程以教师的PPT教案就相形见绌了。
一、动
要做到动,可以采用提问启发法。因为提问启发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是要注意提问不能单看数量,而是要看质量,看提问能否收到“启发”的效果。好的提问,应该是有的放矢的“启”,学生的回答则应是由“启”而引出的“发”。所以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起到启迪学生思维、点拨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动起来,从而“发”出有质量的见解,使师生间的一问一答融为一体,收到为“发”而“启”,因“启”而“发”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要提问的问题以及提问的目的、时机设计好,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展翅飞翔。如果教师盲目地提问,或为提问而提问,而学生“启”而不“发”,或答非所问,甚至出现相声中的“抖包袱”,引得哄堂大笑,那就很难收到“启发”的效果。这种形式上的活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要做到动,还可以运用“茶馆式”教学法。结合体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按照“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当“演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活动。让他们不仅去听,还要去说去做,以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文化知识,还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二、静
课堂上要获得静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默读、默想、默写、默练等方式达到一种“形静而神不静”的境界。表面看上去教室异常安静,学生默默无闻,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却在老师讲述的“特殊王国里驰骋”,从而达到形态上的痴而不呆,精神上的静而不止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到为动做准备的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专心致志和呆若木鸡同样可以收到“秩序井然”的效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津津乐道,而学生貌似集中的大脑机器根本没有开动,更说不上思维的展翅飞翔。这种“秩序井然”可以说是一堂课的失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静尺度和时间,中间要穿插教师的疏通和引导,才能真正做到课堂上的静。才能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
三、动与静
这几年随着文学作品大量地被搬上银幕,以作家生平为题材的电影也陆续推出。电影《波特小姐》描写了英国著名童书作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的传奇人生,述说她创造出彼得兔的历程,以及她与出版商诺曼・韦恩(Norman Warne)问的一段爱情故事。影片选择了波特小姐作为片中的叙事人展开故事,并且选择了32岁――她的人生将要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刻开始。影片的时间是过去和现在的交织进行,不断地运用闪回将影片的镜头拉向过去,过去与现在的影像交替,犹如剧中人在回顾人生。
在观看这部似乎以自然。美,爱为主题的电影时,我们却很像在欣赏英国十九世纪盛行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英国小说在其18世纪创作开始,便与现实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该电影也正是通过剧中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示了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现实社会中主要问题和典型的矛盾,并预示着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的萌芽。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女性平等的呐喊
电影对女性歧视现象进行了揭示和批判,通过描写作家的生平相对独立的抗争,把作家的先进思想与当时轻视妇女的社会环境做出强烈对比。
在18、19世纪传统的英国社会中,人们普遍的看法是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为了改善人类的社会组织,男人们既要做立法者,天赋的理智就要多一些,我们必须首先把这作为考虑问题的总的基础。因此。歧视女性的观念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在那个时代,贵族的女儿们讲究门第出身和言谈举止,穿梭于各种沙龙,制造或传播流言飞语,影片只用几个镜头就交代了这种贵族式文化的迂腐、乏味和无聊。在波特的时代,资本主义的精神和文化已然兴起,而贵族式文化则受到嘲讽。在时代精神巨变的时代,波特不仅不愿待嫁闺中,而且要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通过出版公之于众。她在谈成了出版事宜后,激动地说:“我们不能终日在家里度过,必须要向世界展示自己。”这自然是一种宣言,女性站在“人”的角度,对女性进行研究,否定男女之间的智力差异,从而表达男女平等的观念。
二、贵族婚姻观的挑战
电影对当时的封建贵族式的落后的婚姻观进行了抨击。电影女主人公生活于门第等级观念森严的家长制社会。在这个以男性为绝对权威和主宰的社会里,妇女成为男人的附属品,被动、顺从、逆来顺受被认为是她们的美德。她们生活的唯一出路就是婚姻。即嫁一个富有体面的夫婿,门当户对。要么恪守闺中,一直到老。婚姻的选择对女人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尽管母亲给她介绍的门当户对的贵族子弟虽然有钱,但非常空虚庸俗,完全无视那些上流社会做作虚伪的公子哥,并且下定决心终身不嫁,直到遇见那个被她母亲形容为浑身沾满铜臭的生意人。这个商人却第一个发现了波特的才华,并把她的作品出版发行。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爱的热烈。出生高贵的波特父母自然不许自己的女儿和一个生意人结婚,面对父母的阻挠,波特始终置若惘然,不管不顾,直到父母妥协。波特小姐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对婚姻自主的坚持和勇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凄美的初恋爱情经历也使得有些观众为之潸然泪下。
三、新型文化的盟现
电影也写实性地描述了一种资本主义文化的出现,暗示着一种与当时贵族文明抗衡的新型资本主义精神力量的悄然渗入。
实际上波特的父母对波特和初恋情人诺曼的婚姻的反对,就是贵族文化意识的体现,他们认为商人是一群没有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新兴阶级。因此,在波特一家举办的圣诞聚会上,波特邀请诺曼兄妹来参加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反叛。面对父母的对她婚姻的反对。虽然波特接受父亲想用一段分开的时间来考验他们是否仍然相爱的建议,但及至诺曼在分离的时刻得病死去,波特在悲伤欲绝之后,毅然从城市彻底地搬到了她小时候的避暑胜地,这亦意味着与这种传统文化的决裂。另外,由于波特凭借出版取得了巨大的版税。在初恋情人死后,她能够叛离家庭,移居湖畔,自力更生,并在对农场的竞拍中以超出常人想象的价格得以成功,这些也都隐喻了这种新的精神的存在与胜利。
关键词:传播学 旅游文本资料英译 传播过程五要素
1.翻译的本质
威尔斯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中写道:“传播过程中的‘传者一一受者’模式实际上就是翻译理论中的‘源语一一目的语’模式,跨语言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其特别之处在于翻译中涉及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Wilss, 2001:55) 国内学者吕俊也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无论口译、笔译、机器翻译,也无论是文学作品的翻译,抑或是科技文本的翻译,她们所要完成的任务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传播。(吕俊, 1997: 39)
2.传播过程的五要素
1948年,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他们排列,即:Who(谁或传播者), Says what(说了什么或传播内容),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或传播媒介), To whom(对谁说或受传者), 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或传播效果)。(Lasswell, 2013: 67)
传播者是整个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由其掌控传播什么内容,采用哪种渠道进行传播,对谁传播,从而决定着传播应有的效果。传播内容是指传播符号所承载的信息。传播媒介即传播活动中所凭借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是信息流动渠道的构成要素。受传者是信息传播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一方,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中信息到达目的地以后所产生的反应以及与传播者预期反映之间的差距。(赵建国, 2008: 27-28)
3.旅游文本资料英译的特点
从传播过程构成的五要素分析,旅游文本资料英译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确性、民族性、针对性和挑战性。
3.1 目的性
人类作为传播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信息延伸,从来不会是无目的和无计划的。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受本能所驱使,而是在一定意识的支配下,表现为一种有目的、有动机和有对象的活动。传播活动的发生、运行、终止的全部过程,无不带有明显的或隐蔽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吕杰, 2007: 16) 旅游文本资料英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能否有效达到对旅游地的宣传或者为游客提供充分的背景知识,是旅游资料英译关注的问题。
3.2 准确性
传播的一大功能是“社会雷达”,(Lasswell, 2013: 67)即为客观、准确地反映社会的存在。旅游文本资料承载的传播内容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即要求英译后的文本资料同样具有准确性,要求译文准确地反映出原文本资料所承载的客观存在。
3.3 民族性
旅游翻译应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进行的翻译(实践),(陈刚, 2004: 11)而悠久的文化资源是旅游大国的根本资源和依托,(程尽能, 2008: 2)所以旅游文本资料翻译其实质传播的信息,即传播内容是所旅游国的文化。由于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不同的发展历程而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世界文化格局。无论作为被旅游国文化的继承或是旅游者猎奇的心理而言,都要求旅游文本资料的译文具有民族性,保持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
3.4 针对性
旅游文本资料英译的针对性是指对旅游文本资料英译的对象,传播的受传者,应该加以区别,加强针对性。说英语的外国人一般而言与说中文的中国人因为在不同文化中成长,造成意识形态等的差异。若仅以不同的语言符号承载同样的形象,可能会造成信息的理解失误。所以,只有了解传播的受传者,有针对地进行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针对性并不排除差异性的保留,反而需要针对旅游英译文本的读者对差异性的需求,适当保持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特征。(杨雪莲, 2010: 63)
3.5 挑战性
地球上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都有新的事物、事件出现,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语言和人们的认识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等等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所以旅游文本资料英译始终面临新的挑战。
4.结语
旅游文本资料翻译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短小的文章却有着明确的目的、准确的客观存在、深厚的文化基础、固定的传播对象和巨大的挑战。通晓了由拉斯韦尔传播过程五要素引申的旅游文本资料英译的五大特点,对于在旅游文本资料的英译实践中能更好地对受传者传播内容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Lasswell, H.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M]. Beiji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13.
[2]Wilss, 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程尽能.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吕杰,张波,袁浩川.传播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有相同的语言学特点,但是商务英语相比普通英语而言更加的整体,商务英语是普通英语的综合体,商务英语的翻译相比于普通英语翻译更加的复杂,了解起来更加的困难。现如今,国际贸易间的商务活动在经济社会当中充当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交易双方都希望在商务交流活动当中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务英语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尤其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忠于原文。商务英语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完整性与真实性是需要特别遵从的,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将原文当中的深层内容表达出来,特别是原文当中潜藏的内在信息。具体要求是在保证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原文当中的潜在的内在含义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在商务英语的活动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完全了解当中的信息以及要求,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完全忠实的展现原文当中的具体文化信息。
术语的精确翻译。在国际贸易交流活动当中,翻译当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一般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经济、贸易以及法律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因此一个优秀的商务英语译者需要了解各个领域当中的专业术语。需要将原文当中的信息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准确的相对应的专业术语,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词语当中的准确对应与正确使用,从而满足读者能够充分了解清楚原文当中的意思。
语句简单凝练。在商务活动当中,交易双方追求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当中取得高效率的活动目的,这项要求也是商务活动当中最基本的活动要求。在商务活动当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要求,就是需要保证语言以及动作从礼出发。所以,简洁准确的将当中需要表达的内容良好的表现出来成为了提高商务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商务文件的翻译需要尽可能的简单凝练,在翻译当中突出重点,简单客观,礼貌的同时理论述服能力也同样重要,客观真实是商务翻译的追求的基本方向,不要求如何华丽夸张的辞藻进行修饰。
文化心理学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方式
文化心理学当中的商务英语翻译,有基本的翻译方式需要遵循。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理解和组成操作方式。翻译的过程是理解过程与组成过程相结合的一个有机过程,二者之间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读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表面信息,文件当中的潜在信息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将两方面的信息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读者和文件之间是有联系的。文化心理学和人之间的认知的过程、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三个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的进行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当中开展,从而实现文化心理的过程。在文化心理当中包含的内容有文化价值、文化行为以及文化表达形式。在文化心理学当中,其主要的工作目的是为了了解服务以及表达服务。这个过程是同步完成的,从整体出发,分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工作,判断出文化心理信息当中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内容。
转述技巧。翻译过程当中的转述,也就是译者对于商务文件当中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清楚,并且通过另外一种语言的形式清楚详细的表达出来。在认知心理学当中,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知识表达,需要具体了解的内容是陈述什么,用怎样的方式陈述等各类相关问题。在认知心理学研究当中,认为认知心理学分成了两种基本的形式,分别是陈述性以及程序性。陈述性指的是可以被表达出来能够用语言描述的内容,程序性的重点内容则像是说明,关于怎样完成知识构造等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主要完成的就是这样两个方面操作内容的转述。但是经常一些商务翻译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用词不当造成意思偏差的情况。但是文化心理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校正操作,进行调整改变,最终实现词语的准确表达。
文化角度上的商务英语翻译
中文商务词语与英文商务词语之间的照应关系当中,主要是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具体关系。
毫无对照。中西商务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完全重合有相对应的地方的,肯定存在各种不相同的地方。西方商务文化当中的内在含义在中国的商务文化当中也许完全找不到对应点。例如商务文件当中牵涉到的法律条款,近代“新自然法”学派当中那个提出的许多内容,像是“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等,在西方这些理论已经融入到法律文件当中,但是在中国,这方面的内容只在政治当中才能够找到。另外,权力效用的限制以及相关思想内容的空缺,像是商务文件当中法律责任部分经常出现“司法独立”这一词汇,在翻译以及理解起来就非常的困难。最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制度差异,很多西方当中存在的像是“罢免”在中国商务文件法律概念当中是不存在的。
相似对照。在中西商务文化当中那个,有些内容之间是相互重合的,但是有些部分的内容又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相似性。例如“权力”这一概念,在西方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且有人认为在西方文化没有进入到中国之前,中国文化当中是存在“权力”的概念的。但是其实在中国儒家思想当中,就有权力这一基本思想内容,虽然两者之间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的内容还是极为相似的。所以,西方文化中的“权力”和中国文化当中的“权力”是差不多的。清楚了解了这个内容,在翻译起来就会更加的准确,更好的处理和“权力”相关的一切翻译内容。
心理文化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手段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24-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时期积累、沉淀、凝聚起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独特特点,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里更为重要,如何规划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 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从总体上看,高职的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文化底子偏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偏低。很多高职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2)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学习习惯不好,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3)活动性较强,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虽然文化底子偏差,但大多活动性较强,动手能力普遍较好;课堂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较短,这也是导致他们文化底子薄弱的原因之一,课堂讲授效果不理想,因此,旷课、迟到、上课睡觉、考试作弊等平时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事件屡见不鲜。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与技能培训相关的实训课程效果反而较好。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
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更感到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网络游戏、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也有不少新生入学以后听高年级学长、老乡的一些不负责任、不正确的言论,说大学很自由,上课可以逃课,考试时临时抱佛脚或采取作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强通过,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降低,反而把学习当做了副业。
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高职学生的特点,原先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主渠道的课堂教育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校园文化建设反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育人的力量,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起他们健康的人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首先是德育功能。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教育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形式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是美育功能。高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追求美、热爱美的年龄,但他们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应当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比辅导员(班主任)在课堂上以师长的身份强迫学生改变他们的审美观念更为有效。最后是实践功能。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种种考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各种竟赛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实力,也能使学生在这些校园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3 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规划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更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具有高尚的德育素质、品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第二,是具有正确审美能力的可造性人才;第三,是具有合理的知识与人文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校园文化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从而更好地弥补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增强德育、美育、实践等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紧抓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价值观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影响教育下,在个体成长经历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成熟的价值观,包括对各个方面事物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体系。而高职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则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其基本要素包括职业价值取向、职业价值理想、职业价值目标、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及道德品质。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感恩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关爱教育、成长教育、职业人生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性,形式要有多样性,在学生的每个阶段达到不同的目标,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涯当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审美导向。
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组织活动时,应把握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多样性,保证学生的参与面,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保证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现,学校还应把抓好学生社团活动导向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学校要在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不断扩大社团活动的参与面,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除了发展文体性社团(如,篮球协会、街舞社、乐队等),还要着力发展公益性社团(如,义工站、志愿者协会等)、专业性社团(如,电子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等),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阵地。
(3)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职业文化”这一独特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这种定位,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比普通本科生要强,技术水平比中职学生要高。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主旨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定向性,人才培育的途径要体现三个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的结合。由此,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双师型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运而生。实际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显职业文化这一特色,围绕“三个结合”,不断改进文化融合方式、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水平。
新媒体概念本身便是和传统媒体相对的,指的是将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基础的媒体业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移动电视和数字电视都是新媒体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戏剧影视创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也更多。培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实际需要,随着观念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便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媒体环境变化,培养出符合当前需要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
一、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新特点
(一)对故事情节要求更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手机移动媒体艺术和数字电视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通过移动媒体平台来进行戏剧影视作品的频率不断增加。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往往会通过手机来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的欣赏,手机的优点比较明显,比如携带比较方便,操作比较容易[1]。但是手机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屏幕比较小,续航时间比较短。新媒体环境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有必要改造戏剧影视作品,仅仅照搬戏剧影视作品是不够的。现在,人们往往比较喜欢短视频,这便要求进行新媒体戏剧影视短片创造的时候,重视故事情境和文学剧本,通过推荐故事情节,真正地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这便要求戏剧影视文学人才认识到文学剧本的重要性,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剧本。
(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年轻态的特点和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在接受新媒体技术的时候,接受能力更强,随着新媒体影响的不断增加,在进行戏剧影视创作的时候,人们对于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更加重视,并且人物性格塑造也会围绕年轻人欣赏习惯进行。仅仅利用剧本来进行作品核心思想的表达是不够的,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我们还需要把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代表人物来刻画出来。所以,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必须重视主要人物的刻画,优秀的作品,其人物塑造往往比较出色,能够将剧本人物性格思想更好地体现出来。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若是戏剧影视人物和年轻人欣赏习惯相符,那么人们接受起来会更加的容易。
(三)新媒体环境下戏剧影视创作主题也更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呈现的时候,也往往和新媒体技术有着直接关系。新媒体技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种情况下,进行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便必须重视主题的发展和丰富,以往较为单一的主题已经很难满足当前观众欣赏的实际需要[2]。所以,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将多样性的主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二、新媒体对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其创作的形式,还给其创作内容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新媒体让戏剧影视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互动、碎片的特点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地加快,人们休息时间也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方面的需要,也让碎片化倾向不断地加剧。因为方便快捷,手机和平板电脑受到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喜欢,人们也非常喜欢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来进行戏剧影视作品的观看[3]。收到新媒体技术影响,现在戏剧影视作品的交流传播空间更大,并且播出的工具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根据人们的兴趣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并且戏剧影视短片也会成为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形式。这便要求编剧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做到作品结构紧凑、节奏松弛有度,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将故事情节理清楚,需要通过情节来引导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整个故事。其次,对于新媒体而言,其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以此为基础来让受众和媒体之间更好的交互。受到新媒体影响,戏剧影视编剧在创作的时候,也需要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创作中来,体现作品的生命力。比如被称为“城市IP片”的《凌晨四点的上海》,在短片拍摄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景物和建筑,在播出之后取得的反响比较热烈,很多观众都喜欢去取景点打卡,从而进行剧情的回味。这个片子也是新媒体影响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案例,不但评价不错,还能够利用作品让受众和媒体之间更好的互动。最后,新媒体让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更加的多元。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的存在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更好地进行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素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每天都能够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若是创作方式比较单一,那么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娱乐和审美的需要。只有人们认可,文学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只有能够获得受众的喜欢,其审美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
(二)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在传媒体系中,新媒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愈加紧密。戏剧影视文学人物形象传播的时候,传播的环境以及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当前传播环境中,稍微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或者人物很容易被人民群众了解[4]。并且,受众在信息接收的时候,也不仅仅是单项的接受相关的信息,而是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新媒体关注的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喜乐。戏剧影视作品本身便是将声音和画面作为载体的一种视听艺术,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创作的层面,给人民群众更多的互动体验和交流体验。这种情况下,戏剧影视文学编剧也更加重视我们的生活、社会热点事件,从社会热点和生活出发来进行素材的提炼和挖掘,这样才能够进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新媒体要求在进行戏剧影视人物设计的时候,不但需要重视着装、相貌、仪态举止,还必须重视其内在形象的打造,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戏剧影视人物。
(三)新媒体给戏剧影视文学的主题及情节设置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相关的内涵更加的丰富。影视文学和戏剧文学本身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也有明显的区别。二者都需要通过多样化、个性的主体内涵设计来将戏剧影视特点更好地展示出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新媒体发展也给戏剧影视文学创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起始阶段,新媒体受众往往是年轻人,所以,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时候,主题往往是校园、青春和爱情。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很多中老年人也因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而越来越喜欢新媒体。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编剧也不再仅仅重视年轻人,而是需要满足不同受众的实际需要,而想要做到这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便必须重视作品主体内涵的丰富。在新媒体环境中,对于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意识的要求也更高,要求必须做好故事的选择,提高故事的质量。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内容往往是故事,故事情节起伏大能够给表演者更好的表演提供空间,戏剧影视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也会不断地提高[5]。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导致了快餐文化的出现,特别是在短视频中,人们更加喜欢快餐文化。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者一般都会选择那些情节比较紧凑,层次比较分明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更好地展示给观众,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作品重视徐徐展开,而现在的短视频更重视观众较短时间中的快意感觉。
三、新媒体环境中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思路变化
(一)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创作应该重视年轻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时候,年轻态也成了非常重要的趋向,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应该将年轻态体现出来。新媒体技术传播特点比较明显,很多受众群体接受模式也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在进行戏剧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候,只有更加重视冲突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作品本身的价值。只有产生了冲突,故事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若是这个前提欠缺,那么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价值便无法体现出来[6]。并且,冲突也是创作发展的基础,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突出性的体现,只有这样作品核心价值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来。
传统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而如今在影视艺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影视文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后来居上成为能够与传统文学体裁相并列的新型文学体裁。那么何为影视文学呢?一般是指通过电影电视等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抒发感情为主要内容,给受众者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影视文学在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学,但是它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不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文学,但是由于它是以影视传播为媒介的,所以又带有影视媒介的特点。影视文学可以称得上是传统文学与新兴影视媒体相结合的新时代的产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代影视文学形成的背景
影视文学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要想分析影视文学,就不得不先来说说文学。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其过程和样式几经变迁,由简单逐渐趋向繁杂,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就是其表现手法,一直都是运用文字。无论是为了塑造形象还是抒感,都是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的。这种单一的表现手法一直针对的是欣赏者的视觉方面,在科技还没发展到更加进步的时代,这种平面式的接收与解读形式一直占据着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电子技术的发明,电影的表现形式从无声逐渐发展成为有声,电影才从最开始那种仅仅以活动影像的组合来反映现实状况的阶段逐渐脱离开,而新兴的蒙太奇式的叙述方式又很快地跟进,在地位上逐渐地取而代之,电影的表现形式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电影新阶段的到来,为了顺应有声电影的发展,相适应的电影剧本也逐渐产生,这种为了供应电影拍摄而产生的剧本供应,慢慢随着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系统起来,最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学样式的新兴文学——电影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电影文学,单从字面上看就能发现,它是融合了电影与文学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往往只需要欣赏者去“读”即可,然而电影文学却是兼顾了“读”与“看”两方面的优势,几乎可以兼顾欣赏者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视觉上的效果还是听觉上的优势都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欣赏者获得全新的感受。几乎是同一时期,无线电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利用无线电波的信号,广播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如电波的发展催生了有声电影的出现,广播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主要作用于欣赏者听觉的“戏剧”——“广播剧”。广播剧是传统文学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与此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广播文学与之前的电影文学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欣赏者的娱乐内容。在后来出现的电视文学更是吸收和发展了电影文学的直观形象和广播文学的精彩对白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学样式——电视剧本。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糅合,终于诞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影视文学。
二、影视文学中符码转换的可能性
影视文学和影像艺术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向性艺术媒体,它们一个是以语言作为本体,一个是以视觉作为本体,但在发生学上又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语言的特点是抽象,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都是由一连串的抽象符号所组成的语言链;而影像的特点则是具体,我们平时面对的影像都是一组组活生生的具象物质世界。语言的特征是具有概念性和普遍性,而影像则是截然不同的形象性和特殊性。语言往往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生成意义,而影像则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很直观的就可以展现出自身的意义。语言和影像之间没有交集。从根本意义上讲,语言和影像并不仅仅指的是语言(文字)和影像在我们的视觉中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状态,它们各自在两个相悖的维度上发展自身,实质上是词与物的对立性,这是一种来自哲学方面的阐释。
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对于具象世界的不可言说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佛教禅宗的“顿悟”说以及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这类说法,都深刻地揭示了词与物之间的悖谬性。萨特强调的是作为“文艺对象”的具象世界,这个从根本上说来是用“静默”的方式来构成“词的对立物”的。这种对词物之间矛盾的概括的话语虽然听起来有些神秘感,但却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拓宽了理解语言与影像之间关系的视野。
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语言与影像、词与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对抗性,这是本质上的差异,不过也不代表着完全没有办法互译。因为视觉先于词语而产生,视觉艺术当然也就先于语言艺术,其相对应的物质存在自然也就先于语言存在。正因为图像比概念先产生,字来源于画,所以日常的语言交流才能成为可能,字与画之间的相互转移才有其存在的基础。中国古代经常有“诗画同源”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类的说法,这在符号发生学看来,说明二者是有共同的因子和一致的要素的,这也构成了影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存在的首要决定条件。
影视文学在功能层面上来讲,有一个先决的基础条件,如果不能先达到“纸上看片”的审美功效,那也就失去了语言存在的根据;在这点达到之后,才能为影片的发展提供剧本基础。就好比语言和影像、诗与画之间永远是一种近似的互文。不过相对的,读与看的基本矛盾也就构成了一切剧本审美创造的悖论性因素。
三、影视文学中审美想象的一维性
影视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审美创造,它能够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即思维的具象化,这也是影视文学最为独特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影视文学的审美活动是与审美想象之维作逆向运动,而与文字发生的原始之维作回归运动。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阐述了词语发生的条件,主要起源于具象的立体三维世界,那些概念性的词语最早的产生是具有其个性化意义的,随着人类的进化,心灵层面越来越趋于复杂和丰富的变化,才由最开始的具体向抽象化方面转变,由个别化转向一般化,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具有丰富内容、广泛含义的抽象化符号。维柯曾对语言的起源有过一个有趣的隐喻——“以己度物”,意思是说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往往根据自己视觉和感觉中那些个别的或者具体的东西来为对象命名,经过长久的发展演化最终就形成了能够代表同类事物的“想象性的类概念”,这一点在之后慢慢形成了文艺理论的典型化萌芽。举个例子来说,汉语文字的发生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形化过程,比如我们把“鹿”这个今天使用的文字与甲骨文中的鹿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创造文字的这一过程正是先民们对具象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此看来汉字本身所具有的视觉艺术上的观赏价值就更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形成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具象化的结果,中外语言文字的发生史表明,从原始时期发展到今天的交际符号,由最初文字语言的抽象性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为概括化和信息化的语言载体,抛弃了文字的原始特征,转而成为一种更为适应时展的载体。语言主体作为存在本质的一种哲学表征,其自动性和非逻辑性同样值得我们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能即时地不假思索地说出或写下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用不着先进行一次“以己度物”的隐喻,然后等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之后再做表达。列维·施特劳斯认为语言是一种自有其根据的人类理性,是一种非反思的整合化过程,这个论点在他的论著《野性的思维》中被反复提及。按照他的这个说法,那么作为文学的语言就更是如此。影视文学的语言在创作思维上是延宕性的而不是瞬时性的,是推理的而非自发的。那些剧作家们为了使自己内心所想到的形象具体化,不得不努力让心中所想的那团闪烁不定的模糊心象在内觉的映照觉知下慢慢地清晰起来最终呈现在心灵之幕上。说到底,影视文学的首要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无定型的朦胧的内觉意象稳固化、具象化和个体化。以语言作为工具和材料从而进行视觉造型的浮雕,并形成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具象。审美思维就好像是显影液中感了光的一张白色相纸,时间就是晕染剂,在这个过程中上面的图像逐渐从无到有,由模糊到清晰,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则是蕴藏在诗学之中的情感与觉察感知的心理。这正好呼应了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鹿”字的比方,是一种从现代文字向甲骨文字返璞归真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剧本的写作中文字描绘的对象已经由画册移植到心灵之幕上了,但是本质上依旧没有摆脱剧本初始期那种文字说明式的创作思维。
可是影视文学这种具象性思维的定式就像一条皮鞭一样,规范并且严格指引着审美想象这匹桀骜不驯的骏马朝着一定的具象物质世界前进,路线是既定的,不允许更改或者旁骛,这样的限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也限制了影视文学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影视文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势头不减,却依旧未能像小说、诗歌、散文那样有令读者回肠荡气、掩卷深思的煽情效果。小说或者散文在其表现形式和词语选择上更加自由和随意,情感准备方面也更加充沛饱满,影视文学在这一点上则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个案。
四、结 语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对影视文学的审美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前中国影视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剧作家们对影视剧法操控的熟练程度,也不是对市场经济下对影视动态的宏观掌控,而是以人文主题为内容,如何对关于崇高、悲剧、存在等一系列有关生命的命题上进行的追求和解答,对于生命这个宏大命题的追思和诠释是众多影视剧作人必须面临正视的重要命题。影视文学的发展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根本,但是也必须要遵从影视的句法及其规律,否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追求,那么影视文学审美特性也必将局限于此,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的工具,成为真善美的载体,这才是影视艺术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责。将人文精神寓于影片中,并将这种精神弘扬发展,以积极正确的思想影响、指引受众者,杜绝那些低俗、消极的思想,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们,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喜悦之心。这才是影视文学应秉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廖艳霞.影视文学特点再阐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掀起了一股狂潮,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独占鳌头。在这个发展阶段过程中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依附文学作品是理所当然的。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以及人物关系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影视作品充分结合文学作品能够全面提升影视作品的叙事功能,文学作品对于当代影视行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譬如影视作品《新版红楼梦》《我的父亲母亲》以及《红高粱》等都是改编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并在上映后获得了受众热切追捧。
但实际上,影视作品在新时期中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不仅是因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还是因为影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参照文学作品进行改编,而是在创作过程中突出了影视作品的艺术特点。[1]影视作品在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底材时,通常会围绕着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展开创作,并通过采用影视作品创作特色来对原著中的内容进行增加或者删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鲜明。因此,影视作品如果想要获得较大成就,就需要保留着自身舞台艺术特色,并拒绝做文学作品的附庸产品。
影视作品在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底材过程中应当充分汲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和精神内涵,但是应当要保留着影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形式,这样才能促进影视作品的迅速发展又不至于使得影视作品内容过于乏味。因此,影视作品创作者将文学作品改编成为影视作品时应当要充分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勿让影视作品失去舞台艺术特色。而当前来说隶属文艺片的影视作品都受到影院与受众群体的排斥,而文艺片影院票房更是一落千丈。[2]当今时代是消费时代,许多观众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寻求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而文艺片所表达的主题内容都是比较沉重和悲剧,因此,电影影院和受众群体都不太喜欢此类影视作品。同时,导致文艺影视作品不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还有导演在改编过程中的局限性思维。许多导演在制作影视作品时容易受到文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致使我国影视行业比西方更为落后。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应当不要受到文学思维的限制,而是跳出文学思维束缚并以全新模式来进行电影创作。譬如文学作品中散文式、抒情式以及叙事性等,一旦应用到影视创作中便会导致电影作品枯燥乏味,致使观众对电影作品提不起兴趣。因此影视作品创作人在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结合时展需求和市场上大众心理需求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舞台艺术特色的影视作品。
当前来说,电影市场上,不仅商业片排挤艺术片,而好莱坞大片也打击着我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在好莱坞西方大片的打压下,国产影视作品应当要充分结合电影发展的基本特性,汲取文学作品的精髓和精神内涵,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影视作品。我国影视作品想要在电影行业中取得较大成就,就必须注重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着影视作品的迅猛发展。
二、 文学作品应当坚持艺术创作特色
当前已经逐渐进入全民消费时代,人们难以耐心花费长时间来阅读文学作品,但很多人愿意通过观看电影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情绪。文学作品逐渐边缘化,越来越多的人群更加青睐于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在艺术舞台上地位日益凸显。
在时展和生活压力的影响下,当前我国许多文学作家逐渐开始进入影视行业,在影视行业中充当着影视编剧,并按照影视作品的基本要求来创作文学作品,这种行为导致经典的文学作品逐渐转变为世俗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想要在影视行业发展如日中天中获得更多利益。就人性来说,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文学作家进入影视行业开启影视编剧道路是正常的,但是文学作家在进行影视剧本创作过程中应当要重视影视作品市场发展和艺术特点,始终保持着正确而良好的心态,不能只顾着市场需求来撰写出世俗文学作品,这样会导致文学作品只能成为影视作品发展的奴隶。所以文学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应当要保持着端正的态度,不仅要看到电影市场的基本需求,还要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不能使创作的文学作品过于世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要充分坚持着其独特特色和创作模式,不能为了创作电影而创作文学作品。同时文学作家应当要重复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应当要以端正且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结合。
在当今时代文学作品逐渐边缘化,而实际上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独特特色和艺术魅力是无法被其他物质完全取代的。文学作品在精神内涵和人物塑造以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相对于影视作品更好。[3]目前是图像时代,但是影视作品也难以完全取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的实际地位,文学作品永远都不会被消除,因此,文学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不能做影视作品的奴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受众群体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三、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相辅相成
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影视作品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是却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而文学作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发展盛况不再,有的人认为影视作品能够逐渐取代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而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完全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本质关系,只要对两者本质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就会知道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舞台艺术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并且都难以取代各自在艺术舞台上的地位。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能够通过其各自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来呈现出人物形象特征和感情心理,从而使得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者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两者能够在艺术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就说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有相互借鉴的地方。相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和叙述结构以及情感表达上更富有感染力,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着文学作品精髓来展开创作。影视作品更加重视舞台艺术效果和视觉感受效果,在感官感受上更胜文学作品一筹。而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和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等都比文学作品更好,因此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两者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两者都能相互借鉴各自的精髓并相辅相成。
当前来说,我国影视作品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对于影视作品这种普遍现象就必须结合文学作品的展开创作。譬如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所创作的《英雄》以及陈凯歌的《无极》等逐渐由艺术片向商业片转变,因为电影叙事逻辑和情节逻辑以及人物性格逻辑等方面较为紊乱,所以在上映后漏洞不断,并受到观众的抨击。[4]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影视创作者应当在影视内容中融入文学性,从而使得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始终保持着平衡关系,只有美艳画面和绚丽动作没有丰富的故事内容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因此,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导演不仅要重视视觉和精神享受,同时还能让观众情感得到共鸣。始终保持着艺术和商业的相互平衡,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基本需求。
同样的,文学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影视作品,许多文学作家在评价影视作品过程中通常会以文学视觉和文学思维来看待影视作品,因此,对于现代化影视作品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文学作品应当要充分观照影视作品的优点,脱离文学固有思维的禁锢。在现代化消费时代里影视作品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因此,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要充分结合大众文化展开创作,从而通过文学思想和精神内涵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此外,文学作品还可以借助于影视作品来不断拓宽受众范围和受众群体,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特点来宣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影视作品文学素养,还能有效推动着文学作品的迅猛发展。譬如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在上映后便受到广泛好评,便会引发许多观众阅读原著的热情与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影视作品得到发展,而且还能不断拓宽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和受众群体。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两者都具备着平等的地位,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两者相互结合能够实现“双赢”目的。
影视作品在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底材过程中不能延用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而是实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形式的相互转化。文学作品在改编成影视作品过程中不但要遵循着原著的思想主题和精神内涵,而且还应当结合现代化时展和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改造,保留原著作品中的精髓内容并摒弃原著作品中的糟粕部分,这样才能够创作出更加良好的影视作品。同时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艺术灵感展开创作,即使没有完全遵循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和精神内涵,但是却能让影视作品更富有文学性,两者相互结合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应当要注重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两个关键点。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故事与人物直接组成了精神内核,也就是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影视作品在改编过程中仍然保留着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人物形象特点等,而是对其内容进行相应更改。正如批评家张卫所说,在改编文学作品过程中应当要注重“神似”,这样不仅能够遵循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还能够实现影片内容创新。在改编过程中可以遵循文学作品精神内涵,但不应当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需要不断创作出具有着影视作品独特特色的电影。此外,也不能胡编乱造使得影视作品完全脱离文学作品。譬如国内著名导演张艺谋所制作的影视作品《红高粱》与《我的父亲母亲》,其中这两部影视作品结合电影的主要特点来对故事情节进行相应的改动,但是在改编的过程中仍然延续了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基调以及精神气质等。影视作品《红高粱》和文学作品《红高粱家族史》两者都将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表现出来。而影视作品《我的父亲母亲》和文学作品《纪念》两者都能够使得观众真切感受到父亲与母亲的情感。但是张艺谋所制作的影视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对话剧《雷雨》进行改编,而实际上该部影视作品在情节编排与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和话剧《雷雨》有着很大的差异,无法表达出原著中的效果。
结语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应当要相互结合,文学作品在影视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影视作品也能够不断拓展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和受众人群,两者相辅相成,并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能够不断丰富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周利荣.传播媒介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12.
关键词: 热点IP 影视改编 网络文学
一、网络热点IP再生产――影视改编
1.关于当下改编热点现象简评。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平台。网络文学作为一支主力军,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纸质传媒,加之网络文学众多,题材宽泛,成本低,发展空间大,更是成为网络媒介下大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剧作为网络文学和影视二者结合的产儿,许多方面同时具备二者的优点,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
近年来的电视剧市场,网络热点IP剧霸屏态势依旧。从题材上分,大致分为青春校园小说,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左耳》等,讲懵懂时期情窦初开的爱情;都市职场小说,如《最美的时光》、《杜拉拉升职记》等,讲如何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步步高升;穿越小说,如《宫》、《步步惊心》、《太子妃升职记》,从现代穿越至古代,从古代穿越至现代,不一样的体验;言情小说,《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现代职场爱情大戏,霸道总裁的恋爱之旅;宫斗小说,《甄执》、《美人心计》等,后宫女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种种现象表明,目前网络文学改编剧仍存在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影视业熠熠生辉。
2.当下网络IP改变热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文学时尚新颖,能够迎合受众口味,群众基础夯实。
网络如今进入千家万户,大家对纸质传媒的需求越来越少,相反,更多的青少年、大学生甚至一些中年人都采取便捷的网络阅读,在零碎的时间阅读,网络文学网站的众多更是为该文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优势。绝大多数的网络创作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作者的随写随发,许多是跟帖型。读者会在贴吧等网站发表或者留言自己的看法和对之后剧情的构想,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经验时时更新创作观念。这样看来,网络文学的作者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读者。正如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中提到的读者对于作品的再创造理论。这样,网络文学的群众基础就远远在传统文学之上。
除此之外,与小说相比,影视剧更加具有娱乐、时尚和大众气息,其审美特点和传播数段更容易吸引观众目光。改编热点IP受到欢迎,很大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的作者更多的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写作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更易与受众产生共鸣。网络是普通人生活的另外一个空间,这个时代不缺有才华的人,只缺发现才华的眼睛。他们有感而写,情节都独具一新、惊心动魄,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语言自然活泼,符合当下潮流。由于他们的非职业作家身份,写作更可以不拘束于条条框框,更直观地捕捉到受众的喜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材于生活。因此,近年来,影视热点IP改编剧收视率较高。
(2)文学网站新媒体的催化作用,促进网络小说改编产业化营销。
网络文学与影视业联姻,其中重要的推动力来自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是国内第一家跻身于世界百强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其曾在上海召开“原文学之旅”,创国内网络文学年会盛况,并且上海盛大网络曾多次向起点中文网增加投资。资本的投入,使起点中文网将许多优秀的作品成功改编为影视剧,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一些与影视剧相关的手游、玩偶等衍生产业。而且主要的华语原创网站都走上了网络文学创作到网游再到影视制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相互关联,协同发展,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提供了契机。
(3)网络文学题材宽泛,改善影视业“剧本荒”难题,新机遇出现。
好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和观众耳目一新。我国影视业遇到瓶颈,问题主要来自内容。很多网友甚至嘲讽似地编出了中国大陆电视剧的老套剧情榜:男女主角相爱一定会有狠心使坏的婆婆、高富帅必定找了草根女、后宫钩心斗角、女主先弱后强,等等。好的剧本和创意是电视剧成功的灵魂之一。网络文学所拥有的数量庞大、题材广泛的素材库,从其中挑选出优质的文本改变了影视剧业的“剧本荒”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影视业原创力不足、选材重复、情节老套的现状,是对优质剧本内容的深刻挖掘、发现和推广的重要来源。
以青春纯爱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该剧根据顾漫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美女学霸贝微微,与学长肖奈在游戏中结为侠侣,在现实生活中相恋的故事。贝微微和肖奈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学院,女主是大二系花,男主是即将毕业的大四校草。两个人的爱情与家室门第、社会地位等毫无瓜葛,一起在图书馆学习,一起组队打游戏,一起在食堂吃饭。没有传统剧中的堕胎、车祸、出国、恶婆婆情节,这样简单的爱情却让观众耳目一新。连情敌女二孟逸然的手段也只是羡慕嫉妒恨。整个故事都是校园爱情本来的模样,清新、自然、甜蜜、动人、欢乐,更让观众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此外,该剧与众不同的是加入了大量网游情节,以网络游戏作为剧情主要元素在国产剧中是较为少见的,也让大家看到了网游世界的美好的一面。
(4)网络文学高人气保证了影视改编的收视率。
收视率是决定一部影片价值的首要因素。信息时代,观众逐渐有了审美疲劳,对影视剧的要求越来越多。同时丰富的网络文学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知名作家或者网络所拥有的良好口碑和强大的读者群超人气为影视剧的收视率提供了保障。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由唐七公子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唐七公子以文风温暖清丽著称,她擅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述说令人心伤的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播不到一个月就爆红,网络播放量超过186亿,平均每天点击量为8.08亿,更有一天之间点击量猛增14亿的惊人成绩,创历史新高。唐七公子本人的微博粉丝也有115万多。网络文学的高人气为影视改编剧保驾护航。
二、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特点
1.明确市场受众需求,网络小说改编呈现个性化特色。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受众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各种信息。编剧、导演及影视制作商想让一部影视作品获得好的收视率,就必须发掘网络小说中的个性特色,并将之与受众需求进行对接。在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过程中,一些主体发生了变化。首先,受众的身份由读者变成了观众,其次,传播媒体由网络变成了影视传媒,传播方式也由阅读变成了观看。目前,许多网络热点小说的改编,不仅是简单地将作品以影视动画的方式呈现,而且根据受众的个性需求和特点,对网络文学进行影视影视剧转化和改编,以不同媒体的协同创新对原作进行拓展深化,从而达到最佳影视效果。
2.重视音乐、特效等多媒体协同创新,影视业视听效果好。
将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一定程度上将自身对原著内容、风格等重新定义,如果要更真实地还原小说的场景等就要做到多媒体协同创新。与网络小说相比,改编的影视剧视觉效果更佳。因此,能否通过声音、影像等方式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艺术式地呈现给观众成为影视改编的关键。为了达到更好的改编效果,通常更加注重背景、音乐、服装、旁白等因素,拓展影视剧的艺术想象空间。影视改编的作品中,比较重视科技等多媒体加入的就是魔幻鬼神类的小说,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故事发生地经历了多地转换,在凡间、仙界、妖族有多处情感纠葛,不仅有情感铺陈开来的场景需求,剧中还有荡气回肠的战争场景大戏,属于对美术有着极高要求的仙幻题材。除此之外,剧组在道具细节也是极尽所能,抚琴姿势、礼仪动作乃至桌上一碟小菜都做到精益求精,以求达到最好的视听效果。
3.改编热门IP题材多元化,改编方法多样化。
网络文学题材广泛,包括都市家庭、情感青春、偶像校园、历史穿越、悬疑魔幻、惊悚恐怖等。网络小说的多元题材为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近年来,成功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都市情感类,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都市男女之间爱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爱情心理和社会生活,如《失恋三十三天》、《何以笙箫默》等;家庭伦理剧,以家庭为单位,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中的矛盾冲突、感情变化等问题,《蜗居》、《婆婆来了》都是这一类的代表;历史古装剧,以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为叙事对象,包括历史正剧、历史古装剧、穿越剧,《芈月传》是其中的佼佼者;魔幻神话类,诸如《盗墓笔记》、《寻龙诀》等。
随着改编剧的增多,改编方法也有变化。完全符合原著的作品越来越少,更多的影视作品借用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增添了许多新的人物,有些甚至为了获得收视率改编了故事情节。《花千骨》中的大结局与原著的大结局不符,也增添了一些反派角色更好地烘托主人公。历史剧《美人心计》也类似,在思想内涵和情节构建与原著相符,但在局部细节上如同再创作。
三、目前网络IP改编出现的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未做到忠实原作。
一些热点小说改编为电视剧之后会遭到许多观众的吐槽,原因之一是制作商在改编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使影视剧的剧情、场景、演员等与原作相差甚远,引发受众的心理落差。每一位观众的自身成长阅历、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等都有独特性,众口难调。但从影视剧和制作商的角度分析,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网络小说在写的过程中很注重和读者的互动,或者许多情节和内容是网络作家和读共同的智慧结晶。但改编成影视剧之后,为了减少拍摄的额外支出,降低影视剧制作成本,对原版小说会做很多改变。改编缩小了原版著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精华。很多为了节约资金,都采用电脑合成等技术,虽然大大增强了影视的效果,但是未能实现和原版著作的接洽,甚至有的过于夸张,漏洞百出,穿帮镜头屡见不鲜。
2.为了降低版权成本,作者参与度低。
我国许多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一些场景、人物形象、情节经不起仔细推敲,对白和情节烦冗拖沓,语言风格脱离现实。有些影视剧似乎哗众取宠,集数很多,主题内容少,情节演进慢,尤其在一些后宫戏、穿越剧、魔幻剧中明显。先生曾经对改编有这样的见解,改编必须要求在不伤害原作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下增添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候通过扩大,有时候则通过稀释和填补。目前我国影视剧改编质量良莠不齐,改编思想文化与作者作品想要突出的内容有所差距,改编后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到制作商价值观的影响,带上了改编者的影子。应当将网络文学的作者作为改编主体之一,加以重视和利用,以保障改编剧本的文学性。
3.W络文学影视改编演员选定难。
演员是一部影视剧的担当和门面,演员阵容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影视作品是否受欢迎。一部好的剧加上一个实力强大的演员阵容,必能使该剧火爆。网络文学本身就具有了超高的人气,拥有强大的粉丝团。读者对文学中设定的主人公形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读者在心中已经先入为主地描绘出了剧中的人物。改编为影视剧后,观众脑海中对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演员,但演员一般很难符合读者心中所想。这就导致很多网络文学被改编为影视剧后,会受到读者的批评。
四、网络热点IP影视改编的趋势
1.提升网络作家对影视改编参与度。
对面对故事荒、编剧难的影视制作商来说,有改编潜力的好故事是关键。在华视影视签约江南、唐家三少之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大项目宣布,D如万达影业、华谊兄弟、光线影业三家联手投资1.5亿拍摄根据《鬼吹灯》改编的《寻龙诀》,上影集团、欢瑞世纪、星皓电影、光线传媒则宣布了《盗墓笔记》的改编计划。各个影视商只是购买了IP版权,并未让网络作家参与其中,这样使改编剧和原版著作有较大差距。未来影视改编再创亮点,则需要网络作家参与其中。将自己写作时的所思所想运用到改编剧中。同时网络作家的参与,可以解决目前我国网络热点IP改编的一些问题,在选择演员、完善剧情方面,作家对作品能够提出更加深入的见解和建议,帮助影视还原文学。
2.努力遵循原著精神内核。
网络文学改编过程中,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对原著删改较多,甚至有些则只是借用男女主的名字和主要情节,使观众感到突兀。影视改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更好地呼应热点IP的广大读者和粉丝团,努力做到遵循原著精神内核。网络文学本身靠语言和事件推动故事情节,在改编的影视剧中加入了动作之后,情节应该更加紧凑和丰富。对于一些青春校园偶像小说,在改编过程中,要根据小说设定的人物进行演员、场景等的选择,贴近事实,不宜过于夸张。对于文本想要突出的人物性格和形象,除了演员演技外,情节塑造也是尤为重要的,要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改编,更符合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更好地突出小说和影视剧共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
3.建立健全多媒体协同发展机制。
大数据时代下,多媒体协同发展是获得收益的保证。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从文本到电视剧,从阅读到观看。除了网站网络文学的推广外,还可以借助传统纸质传媒推广。加之网络应用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很多以改编影视剧为主题的手游也备受欢迎,如《花千骨》和它的同名手游,一起提高了影视剧的影响力。还有一些以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为参照的服装、配饰、玩偶等文化衍生品也受到大众喜欢。在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同时,可以带动传统纸质传媒、动漫、游戏、服装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试论当下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中的问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6):97-104.
[2]冯云超.关于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潮流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3(10):62-64.
[3]王瑞.全媒体时代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特点及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6):13-17.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