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2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

篇(1)

一、文献综述

学者研究经济周期与资产配置模型始于19世纪90年代。Sam.stova(1996)研究1970年到1995年间美国的经济周期与股市各行业的表现,他将25年分为4个扩张期,3个收缩期。其中扩张期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收缩期分为早晚2个阶段,认为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阶段,一般伴随股价的下跌与货币资金的减少,当经济走向谷底时,央行会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这时公用事业与金融行业表现最好。

美林证券公司在2004年的《投资时钟》报告中,统计了美国1973—2004年的历史数据,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的不同变化,将经济周期分为萧条,复苏,过热和滞涨,其研究显示,在衰退阶段债券收益率最高,在复苏阶段股票收益率最高,在经济过热阶段大宗商品收益率最高,在滞涨阶段,现金收益率最高。

在国内,对经济周期与股市波动的关系,大部分是从货币政策与股市相互关系来分析,中国金融产品种类少,且投资门槛高,研究中国的投资时钟,应重在基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A股行业轮动。

二、经济周期的关键指标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一)经济周期的关键指标

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的循环变动。 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同步指标、先行指标、滞后指标。

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我国一般采用新开工项目数、基建贷款、海关出口额、狭义货币M1、工业贷款等作为先行指标。一致同步指标是指与国民经济周期的转变同时发生的指标,我国常采用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海关进口额、货币流通量、广义货币M2等作为一致同步指标。滞后指标是指在指标的时间上相对落后于国民经济周期波动,我国主要有全民固定资产投资、零售物价总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等。

(二)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本文中用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用CPI来表示通货膨胀。时间从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根据经济增长与通胀组合的变化,我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增长下降,通胀下降为衰退阶段;经济增长上升,通胀下降为复苏阶段,经济增长上升,通胀上升为过热阶段;经济增长下降通胀上升为滞涨阶段。

三、行业轮动的理论逻辑

(一)利率和成本

利率与成本降低,先会刺激可选消费,后沿产业链延伸, 如汽车——钢铁、工业金属、化工——采矿、电力、煤炭、石油;房地产——建材、钢铁、有色、家电、机械。同时利率降低,货币增多,直接推动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

(二)财政政策方面

政府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一是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会使建筑、建材、钢铁和有色的需求增加,而影响煤炭、电力、石油、铁矿的需求。二是要鼓励新技术的运用,目的是鼓励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三)出口方面

世界经济也影响着中国经济,一方面是国外旺盛的消费需求推动必需品的需求,包括纺织服装、家具等,另一方面是推动机电产品出口,且沿着产业链向下,即机电产品——机械、电子、家电——半导体、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矿石。

四、中国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行业表现

我们根据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把2003年1月到2011年7月分为四个阶段,找出每个阶段表现最好的四个行业。

(一)衰退

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均降低,因为经济增长率往往提前通胀到来,所以通货膨胀降低一般说明经济增长率下降已到末期,此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应该开始。跟利率和货币供应相关的行业往往复苏,与财政政策有关行业也受益,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家电、电子元器件、有色、房地产、交运设备。

03.1-03.5 04.11-05.2 06.5-06.12 08.10-09.2

黑金 0.258 信息服务 0.049 家电 0.700 交运设备 0.095

公用事业 0.287 餐饮旅游 0.051 化工 0.796 食品饮料 0.095

交运设备 0.342 房地产 0.061 交运 0.861 家电 0.116

金融服务 0.408 黑金 0.017 房地产 1.118 有色 0.164

(二)复苏

经济增长率开始上升,通货膨胀却仍降低,但快到达底部,这时候利率达到阶段最低,扩张性财政政策却还在进行。需求稍微恢复,且成本到达底部,跟利率和成本敏感的行业成长较快。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房地产、交运设备、采掘、有色。

03.6-04.4 05.3-06.4 09.3-10

电子元器件 0.028 商业贸易 0.325 餐饮旅游 0.400

交运 0.062 金融服务 0.439 交运设备 0.400

黑金 0.074 食品饮料 0.523 房地产 0.443

采掘 0.162 有色 0.596 采掘 0.634

(三)过热

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均处在上升阶段,因为经济增长率提前于通货膨胀上升,这通常说明着经济已经到达潜在增长率水平上。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还没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央行对利率的控制较平稳,财政政策也是平稳的。在这时期,由于需求缓慢回升且通胀缓慢上升,各个行业收益率都较高,中游行业开始有所表现。此阶段以下行业表现最好:农业家电、采掘、有色、机械。

07.1-08.3 09.11-10.04

有色 1.466 有色 0.291

采掘 1.476 纺织服装 0.3405

家电 1.511 机械 0.3625

农林 1.585 采掘 0.3689

(四)滞涨

经济增长率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已经开始降低。而通货膨胀却仍处于上升过程,较高通货膨胀的危害开始出现。此时,由于通货膨胀处在较高水平而且经济增长率也还可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息以应对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防止通货膨胀持续上升。在这个时期,因为需求降低,而利率和成本仍在上升。无一行业出现绝对收益,持有现金是最好选择。以下行业比较而言收益还可以: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相对不错。

04.5-4.11 08.4-08.9 10.05-11.07

食品饮料 -0.146 食品饮料 -0.322 建筑建材 0.1089

采掘 -0.049 信息服务 -0.313 医药生物 0.1890

交运 -0.038 医药生物 -0.288 交通运输 0.2168

黑金 -0.016 公用事业 -0.286 食品饮料 0.3272

五﹑结论

我们从经济周期角度来分析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通过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来划分经济周期,先通过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的理论传导分析,后通过实证检验中国A股市场,得出了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各行业的收益率也有差异,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基于经济周期的A股行业轮动来获取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 Stovall Sam.Standard & Poor's guide to sector investing[Z]. McGraw-Hill,1996.

[2] Martin J Pring.积极资产配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

篇(2)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产品的基础以及创造社会大额的财富性,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首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产业周期,房地产周期一定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的商品房地产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平稳过渡而是波动性。周期波动的初级阶段,应该明确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相关概念,客观的描述房地产经济的运行状态,从而具体的刻画出周期经济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所涉及的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都能够体现我国房地产事业的兴盛与否,通过分析与研究,提高房地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相信通过市场机制的健全与政策周期波动的调整,使得我国商品房地产业能够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

一、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概述

1.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而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波动状,这种波动可能会促进经济的进步,也可能给人来带来严重的灾难。西方的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也就是说,不同的时期经济增长快慢不一,实际的经济增长曲线总是与期望的存在偏差,我们都希望这种偏差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这样才能够拥有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经济周期的概念却因分析角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果按照逻辑的理论分析,经济周期就是经济波动偏离均衡状态的体现。还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收缩与扩张的交替出现。

2.商品房地产周期与房地产波动。商品房地产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衰退和复苏以及萧条这四个阶段,这些过程的实质就是宏观经济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动态的运行模式,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周期表现为不规则的波动。另外,房地产经济波动则是在房地产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速率的不同所导致的经济不稳定运行,这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波动现象,尤其是房地产经济的增长曲线与实际的相差较大,研究这种偏离的程度能够有效的控制房地产经济的增长程度,房地产经济实际增长曲线与趋势增长曲线的偏离程度越大,那么房地产经济波动幅度也就越大,房地产增长的稳定程度就越差,反之,房地产增长的稳定程度就越好。

3.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总的发展来说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分两个不同层次来分析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因为,一方面房地产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这个大范畴的一部分,是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周期波动;另一方面,房地产周期波动是房地产行业运行过程中经济周期波动,也就是说房地产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在房地产行业经济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形态。

二、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的投资过大,土地供应短缺,房地产投资比重的不断加大,其增长速度和可能超出国民经济的承载范围,一旦经济出现负增长趋势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总结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状态特征不难发现,周期长度的不规则与波动幅度的大幅改变,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很不稳定,其中政治因素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房地产经济周期之所以会发生波动首先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尽管我国颁布了福利分房制度,但是依旧不能满足人们因为住宅需求,其次,就是数量型的单一扩张与收缩,这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企业增提素质水平的提高,最后,就是产品倾斜性波动,房地产业更偏向高档住宅,而忽视了广大百姓的需求。

三、解决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性大幅波动的举措

总结我国前两次房地产周期波动,特点是波动的幅度不同,而房地产业周期剧烈波动的危害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房地产消费的持续低落,将会最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整体消费,使得经济增长失去原有的动力,,进一步严重的讲可以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减缓,更有甚至致使衰退。所以,尽可能的,减少系统外部环境的冲击,努力改变系统内部特性,作为缓解房地产经济强幅波动的重要方式。

1.减少商品房地产业的外部冲击。要想更好的实现房地产业的宏观经济调控,就应该首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能够规范市场行为,再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房地产经济的正常秩序,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可以通过建立房地产检测预警系统,实现经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将土地的开发与商品房的买卖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起到调节经济周期波动的效果。与此同时,改善房地产的调控机制与调控手段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调控手段,确保中长期产业发展与短期宏观调控兼顾,尽可能实现宏观调控的软着陆。

2.稳定商品房地产业的内部结构。首先,塑造居民的消费能力,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这就使得房地产的投资动机与居民的消费动机不同,不仅让居民消费产生盲目性,更影响了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政府应该加快落实住房补贴,让不太富有的人民大众都能住上满意的房子。另一方面,就是强化房地产经济的总体规模,只有提升了自身抵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稳步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就是加大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内在稳定作用,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机制,通过拓展多级市场实现多种形式的交易,增强市场流动性,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对于住房的需要,减轻房地产的周期波动幅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探究,提出了防止其剧烈波动的有效措施,相信我国长期的战略导向措施能够使得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更加稳定的运行,与此同时,从根本上转变房地产经济的周期运作规律,改善房地产内部的传导机制,在短期内实现房地产经济周期的驾驭,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123.16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1-0023-05

一、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概述

经济周期波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具有的一种普遍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经济周期是“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这种过程实质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与调整过程。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体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箫条和复苏。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增长始终与经济波动相伴而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因受世界经济格局、经济体制基础、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内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更加明显。

综合分析我国GDP增长率(见图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五次周期性波动(以波谷至波谷为一周期)。第一个周期是从1981年到1986年,第二个周期是从1986年到1990年,第三个周期是从1990年到1999年,第四个周期是1999年至2001年,自2001年至今,处于第五个周期之中。

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扩张―收缩”交替周期波动格局,在1993年前,波动明显,幅度较大;自1993年起,经济增长出现新的变化,波动趋缓,幅度较小。从总体趋势看,波谷的不断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了抗衰退能力;波峰的不断下降表明我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扩张的盲目性,增强了发展的稳定性;平均位势的提高表明我国经济克服了“大起大落”,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周期的扩张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强的持续性。总的来说,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中,波动振幅趋于平缓,经济增长形态有了较大的改善。

二、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银行业的关系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宏观经济与银行业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相互作用愈加明显。一方面,经济波动直接影响着银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也会导致或加剧经济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延缓经济增长。

(一)指标波动曲线对比分析

结合货币供给量、信贷及不良贷款率三项金融指标(1982-2005年数据),我们对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银行业的关系进行对比和分析。

从M0、M1、M2的增长率曲线与GDP增长率曲线对比(如图2)及信贷增长率曲线与GDP增长率曲线对比(如图3)可以看出,1994年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长波动略先于经济周期性波动,货币供应量、信贷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较强。进入1994年后,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长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波动相对于经济周期性波动从略有超前转变为同步甚至略有滞后,货币供应量、信贷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由强转弱,经济周期波动对货币供应量、信贷的影响开始显现。

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相对于经济周期性波动明显滞后,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不良贷款的影响不断增强。我国不良贷款增长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二是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990年的10%上升到1993年的20%左右。三是9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三次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均受到了经济波动的影响,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轨迹十分吻合。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共经历了五次通货膨胀和一次通货紧缩态势,其传导模式十分相似,都是经济的大幅波动引起的,其过程是固定资产投资盲目扩大,带动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继而带动上、中、下游价格上涨。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实际需求,产品销不出去,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贷款形成不良贷款。

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将经济周期性波动与银行业的关系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当经济运行呈上升态势时,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强,社会资金需求加大,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相对放松信贷准入条件,信贷投放速度加快。持续的信贷增长会导致信贷膨胀,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产生经济泡沫。二是当经济运行开始转向下降趋势时,银行的信贷投放速度也开始放缓,此时,企业对外负债水平较高、经营收益减少,向银行再融资出现困难,按期偿债能力减弱,不良贷款开始逐步暴露,进而产生通货紧缩趋势,加剧不良贷款恶化的预期,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步入低迷。

(二)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合理利用规律,才能有效促进银行业持续、良性发展。这其中,国家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对银行业影响最深刻。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按性质来划分包括放松银根和紧缩银根两种。宏观调控放松银根对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给银行带来的更多是冲击与考验,其对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银行信贷供求矛盾突出。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银行在减缓发放贷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也加快了清收力度,银行的信贷供给受到压缩,但是市场上的信贷需求由于是刚性的并没有立即相应地缩减,这种供求矛盾必将影响企业的经营,影响银行的效益,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宏观调控对于泡沫经济的影响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更是剧烈的。

2.信贷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一是大户贷款风险集中问题突出。宏观调控实施后,出于控制风险考虑,银行将贷款营销对象进一步锁定在少数规模相对较大、当期效益较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当效益较好的企业随着行业景气度下降或新一轮宏观调控影响而出现问题,会给银行带来集中风险。并且,银行“扎堆”竞争营销大企业贷款,可能还会带来贷前调查的放松、贷款条件及流程的简化等违规行为。二是贷款行业结构趋同现象突出。目前,不少银行机构在贷款投向上,偏好电力、电信、教育、交通等行业和建设项目,各家商业银行贷款结构趋同现象加剧。由于这些授信对象大都具有项目工期较长、自有资本较少、资金需求量大、受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存在着严重的风险隐患。三是贷款结构长期化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问题突出。“重营销、轻风险”、“重余额、轻结构”等状况给信贷资产带来隐患。

3.不良贷款攀升,经营难度加大。一是银行新增贷款对不良贷款率的稀释作用明显减弱。二是企业资金紧张的心理预期,可能加剧信贷整体风险。在银根总体抽紧、流动资金供应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担心得不到银行稳定的资金支持,在有还贷能力的情况下“惜还”或“拒还”贷款,增加银行贷款风险。一些企业在银行收回贷款、原材料涨价和应收账款增加的夹击下,可能会产生资金链条断裂的危险,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进而影响到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的经营,最终可能引起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上升。此外,银行受资本约束限制,正在或准备对部分授信客户实施压缩或退出,如果方式不当或力度过大,也可能产生连锁反应。三是考虑到宏观调控措施对一些行业和企业影响的时滞因素,潜在风险将会在更长一段时间内逐步显现,不良贷款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有所反弹。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经营货币特殊的金融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不管是利率、汇率变动,或是全球经济波动,银行都会首当其冲,暴露在风险之下。在我国间接融资占主体的融资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风险大相径庭,在经济繁荣时期,因为企业盈利情况良好,贷款质量往往不会发生问题;但在经济衰退时期,除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收入外,还可能因为企业经营与效益受较大影响,给银行带来新一轮的不良资产。此外,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大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经济过热随之而来的宏观调控,又让银行成为了风险的重要承担者,银行信贷规模增长速度和投向受到“压制”,必将给银行的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

三、银行业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建立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提前反应机制

建立服务于决策层的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加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把握金融监管当局的政策取向,了解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行业。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加强行业及其信贷投放的跟踪分析,准确把握贷款投放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空间及市场容量,强化行业信贷授信的总量研究与控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提前宏观经济变动的反应机制,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避免因与国家或监管当局的政策抵触而导致的政策风险,从战略高度确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建立适应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最优”资产组合

要减少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冲击,关键要转换存量,优化增量,增加宏观政策支持或处景气上升期行业的信贷资产,减少受宏观调控影响大或处景气下降期的行业的信贷资产,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有利于风险分散与效益最大化的资产组合。

1.结构性调整新增资产。从总量入手,着力解决结构性的问题,一方面控制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和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一些薄弱行业的发展。即使对于过热行业,在政策上也不搞“一刀切”,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支持的大力支持。结构调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行业结构调整;客户结构调整;资产结构调整。

2.针对性优化存量资产。对于经济周期转向萧条或者宏观调控而使得风险程度增加的贷款要执行信贷退出政策,将风险性贷款转换为现金或者较为安全的贷款。对已经转化为不良资产的贷款要转入不良资产的处置程序。[1]对风险程度较高、出现一定支付危机的企业,应果断对其停止贷款,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回收贷款,无法回收贷款的要采取资产保全措施。对出现风险因素但还有正常的现金流量和支付能力的企业,要本着以收回贷款为导向采取以进促退、逐渐退出的策略,通过增加贷款、增加抵押物和担保来保证贷款的安全。在信贷退出的时候,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取贷款交易的形式,通过将贷款出售来实现。

(三)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构建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经济周期与利率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来说,在周期的萧条阶段,利率水平最低;当经济走向复苏时,利率开始缓慢回升,到繁荣阶段达到最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利率市场化成为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利率管理必将对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审时度势,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战略,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健康发展。

1.建立科学高效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利率管理分析,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方向、水平、结构和周期特点等,形成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尽量减少因利率变化而引起的负面影响。不断改进利率定价方式,根据金融市场总体利率水平,以及资本成本、贷款费用、贷款收益、风险差异、同业竞争情况等因素,确定全行的基准利率,并根据不同的市场及客户信用状况授权一定的浮动幅度,提高利率管理的效力。

2.建立完善利率风险控制体系。强化管理,建立严格的利率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加大对利率执行情况的调查、检查和监督力度,防范利率风险。

3.构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逐步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确保资产与负债总量平衡与结构对称。明确有关部门在利率风险管理规划、识别、计量、监控、评价等方面的权利和职责,引入利率敏感性分析和缺口管理技术,建立利率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确保利率风险头寸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把利率变动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四)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风险控制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既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应对经济周期变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

1.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监管体制,加强风险预测。以周期为基础来评估信贷资产的当前风险和未来风险,预测信贷项目的违约概率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消极影响,并按照理性支持业务发展的要求,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竞争态势,及时调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方法,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政策的前瞻性与适应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2.建立立体化的风险监控体系,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的权利和责任。董事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实现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战略决策的管理;通过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各机构风险的有机统一管理;通过科学完整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监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协调、联动管理。

3.建立完善的风险准备制度,提高抗风险能力。国际上的大银行都把风险准备制度作为防范风险损失的最后堤防和生存的保障。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完整,风险管理水平也不高,风险准备制度对于银行的持续经营就更为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利用宏观经济繁荣的有利时期,建立足够的风险准备金,抓住盈利空间扩大的机遇,提高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防止未来的风险损失给银行持续经营带来影响。

4.利用经济周期变化,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回报率。经济衰退期,往往是不良资产大量暴露的时期,也是商业银行急于处置不良资产的时期。但是,有一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一些行业或项目在这个经济周期是不良资产,到下一个经济周期可能又转化了优良资产,这有一个不良资产处置的时机问题。以海南房地产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发生后,房地产行业不良资产大量产生,各家银行急于回收资金,对一些项目不计成本盲目处置,有此项目的处置回收率不到10%。但到90年代末,随着海南经济的好转,很多房地产商低价买入的房地产项目,短短几年,由不良资产很快又变成了优质资产,房地产商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因此,金融业必须要把握好经济周期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善于利用经济周期变化处置不良资产。要建立一种评估和盘活机制,对一些看准的行业或项目,宁可牺牲资金的时间价值,也不可盲目处置。

(五)加快金融创新,增强适应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竞争能力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在金融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市场,很大程度地革新了金融业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方式,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促进了金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下,银行经营更多体现在存、贷款业务上,由于业务单一、产品匮乏,造成银行业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极大,如果排除国家信誉这一保障因素,在经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银行经营都将难以为续。因此,银行业必须加大业务创新的研究力度,不断探索出趋利避害的产品和措施,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化。

1.经营模式创新。简言之,就是要加快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实行“混业经营”。所谓“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广义上是指银行除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外,还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份。按照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银行可以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进行混业经营,满足多元化的经营需求。当务之急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利时机,把证券筹资者、投资者、券商、基金及其他中介机构作为重点,为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融资融券、委托等方面提供服务,同时要注意为今后进一步的混业经营积累经验。[2]时机成熟以后,有选择地通过控股子公司,经营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

2.业务方式创新。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银行垄断竞争的态势进一步被打破,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银行不可避免要进入微利时代。因此,必须加大业务创新力度,以创新应对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业务方式的创新包括资产业务创新、负债业务创新、表外业务创新等方面。[3]

3.品牌管理创新。现代金融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一般来说,品牌不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是银行刚性的竞争力,也是银行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甚至是经济危机冲击的最稳定的基础。要想让品牌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要制定推广品牌战略,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升级,培育新的品牌增长点,不断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自从2008年由美国华尔街爆发出的次贷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正是自从那次之后,我国金融市场更加重视对宏观发展情况的调控和引导,从而在微观的细节之处入手,在金融经济周期的理论带动下,加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监管和风险防范。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出的金融经济周期是符合我国整个金融行业有机发展规律的,其更加注重金融行业的全面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从社会角度出发,金融监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标签”,是对金融机构建构与社会服务为出发点进行深入思考的发展体系,企业无论采用何种发展战略,都必须借助该标签的力量。下面通过在金融经济周期的理解基础上,分析金融经济周期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及具体的对策。

一、金融经济周期下的金融监管发展模式

(一)资源整合协调发展

对于现代国际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发展模式而言,以遵守金融经济周期的发展规律为前提,进一步优化与整合金融市场资源,从而实现各个金融机构内部的价值再造,其是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因此,应该从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经济周期出发,将整体金融行业经济发展结构纳入其中,找到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社会与商业价值,促使现代金融监管活动的发展可以符合国际自由化背景中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

(二)集团化金融间断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应该加强金融集团内部的总部监管工作建设,它是现代金融企业发展的战略中心与指挥中心,是保障下属金融机构监管业务能够发展与正常运作的保障机制。因此,金融企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现实金融经济周期的发展状态,调整集团建设的现实监管目标,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与强化,建立完整具有战略意义的金融监管模式。其次,应该完善金融股权监管建设,为实现股权集中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从而完善其中的治理结构,并在结构体系中创新营销模式。在面对国际金融自由化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时,应该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金融监管模式,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的监管模式。

(三)注重风险管理与控制

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整体金融行业发展的所必须面对课题。在金融经济周期的引导下,金融行业的风险是出于动态变化的。因此,要想加强金融监管它体现了在国际自由化贸易背景下金融市场商业模式的基础内容,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大化影响,金融行业作为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更应该积极面对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在未来现代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发展过程中,把握金融经济周期的发展规律,注重监管功能对风险的监控,并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我国金融行业监管的现状

(一)金融监管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监管从整体上来说形势严峻,金融机构在日常的经营中存在很多不规范问题,发展不够规范是影响金融监管的重点,特别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更为突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各项金融业务的增加,金融监管无法从切合实际角度入手,传统的监管手段与经营能力无法与变化的市场相接轨,使很多风险产生的几率越来越高,对资产负债比例控制不当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和破产。同时,在利益的促使下,很容易出现信贷膨胀现象。这种勾结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健康与安全,致使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平衡。

(二)金融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针对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不够完善,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太过迅速,很多法律条文针对金融监管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约束能力,不少金融机构容易钻法律漏洞,这将会使整体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逐渐增大。

(三)金融监管力度不足

金融监管的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监管方式太过简单,业务管理中经常出现口头协定,没有手续;第二,监管手段精盐化,特别是对众多小型金融组织来说,主要业务是凭借经验对贷款人进行管理,市场监管能力也没能有效发挥。并且,我国针对金融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没有银行监管部门一样明确,银监会针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手段不够完善,所以导致了很多金融机构的监管行为不够正规,当遇到突发性事件和风险性事件时,金融机构难以自行调控,容易引发社会混乱。

(四)金融监管信用问题

金融监管的信用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信用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所以,一些金融机构仿佛在肆意扩张,在没有监管和发展不规范的情况下,很多金融机构出现欺诈现象,引发的纠纷不断,造成了金融市场信用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我国金融经济周期对金融监管的启示与对策

(一)把握金融经济周期宗旨,规范发展金融市场

由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比较混乱,特别是地下钱庄、典当行等民间金融很容易出现行业不规范、欺诈等行为,更有甚者与当地黑社会联合,导致金融监管过程中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所以,国家应该针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规划,牢牢把握金融经济周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金融市场的定位、金融产品、融资能力等各方面给出一定的衡量标准,进入门槛提高,提升金融监管职能的规范性,使我国金融市场拥有高标准,这样对整体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各个融资条件的提供也有良好的保证。

(二)以金融经济周期为前提,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国家应该针对金融行业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将以往无用的法律条文删减或修订,以当前客观的金融经济周围为前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在法律的保障下能够更加规范、约束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一些中小企业倚仗自己与民间金融“有关系”,经常达成口头协议,这样对我国民间金融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所以,在法律的调整和金融经济规律的把控下,使得我国金融行业面对的风险因素有效减少,使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所提升,在金融行业相对合理化发展的条件下,小规模的金融记过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发挥金融经济周期职能,深入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我国各个金融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规模逐渐庞大,随之而来的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需要提升。从前期的发展规划方面,到中期的经营管理方面,再到后期的催款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监管方式及力度。这一方面能够保证金融行业的正规化,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在金融行业中获得融资的中小金融企业获得更大的保证。国家可以建立诸如银监会或其他协会的方式进行管理,或者直接由银监会监管,充分的发挥金融经济周期职能,利用其中立性和制度性提升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监管力度,这样能够逐渐将金融机构良莠不齐的现状规划到国家银行的标准,同时也能够依靠银监会的社会力度,为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获得相关权利。

(四)建立金融信用体系,健全金融监管征信制度

金融行业的监管信用问题一直是发展中的诟病,所以在金融行业的发展阶段也需要像银行方面一样构建起行业内部的监管信用体系。针对监管信用体系对各个金融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发挥金融经济的客观规律,公正、公平、透明的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经营时间、经营能力、还账能力以及信贷融资能力等,大体体现监管征信制度的强制性和震慑性。在建立金融信用体系后,能够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有所保证,同时对金融企业的融资也能够更加公平,从而使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规范化。

综上所述,本文站在金融经济周期和金融监管二者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对我国金融经济周期的深入了解,发现了金融经济周期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找到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金融经济周期的客观规律来规范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的规范发展,这样才能帮助我国金融市场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正确的金融监管对策,从而帮助我国各个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融资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以上通过对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促使金融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和监管,实现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转,从而繁荣整体的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文泓.国际金融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的转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2.

篇(5)

一、钢铁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指标验证

本文主要根据钢铁行业指标来判断经济的“量”和“价”,从而定位经济周期。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分析判断钢铁行业的运行指标与经济的运行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将经济指标分为经济属性和经济结构两部分,其中经济属性主要包括增长、通胀和流动性等指标,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

(一)钢铁产值、价格、库存表征经济属性

钢铁产值看经济增长。螺线、冷板、热卷和中厚板四大类钢材总产值增速可以较好模拟工业增加值增速。GDP是一般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但其数据频率只至季度,为了更快速反映经济变化,我们可使用工业增加值或全社会发电总量来刻画月度频率之经济增长。钢铁行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模拟整体工业生产成为可能。

钢材价格看通货膨胀。PPI与CPI为宏观经济中重要的衡量通胀方面价格指数,下面我们考察钢价与PPI、CPI之间的关系。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由于螺线的主要下游为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性需求,因此螺线的投资属性在钢材品种中最强,在需求相对刚性时更易受供给冲击影响,供给受限下的供求机制使产量增速和价格增速往往反向变动,其价格传导机制为上游至下游,因此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与投资相反,消费品往往供给端约束小,需求端将更影响供求格局,因此价格变化往往带来产量的同向变动,这一特性也使消费品价格机制由下游向上游传导,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因此身处中游地位的钢铁向上预测投资品价格,向下反应消费品价格,同时也作为上游价格(PPI)也向下游(CPI)传导的中介。

钢铁库存看流动性。库存与贸易商囤货成本密切相关使其能够观察流动性。贸易商囤货成本对贴现率极其敏感,故贴现率上升时囤货成本上升,社会库存下降,反之则反是。而贴现率上升本身也将放缓经济增长。因此贴现率上升对钢铁库存既有“闭源”又有“截流”之效果。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四大类钢材产值拟合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用粗钢产能利用率和加权模拟吨钢毛利来预测名义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用投资性螺线钢材价格来预测PPI;用消费性冷轧钢材价格来反映CPI;用钢铁行业社会库存和钢铁贸易商统计贴现率来观察社会流动性以及资金的紧张程度。

(二)钢铁需求结构表征经济结构

螺线需求看投资。房地产等终端需求一般会提前一定时间告知贸易商下一阶段的需求量,而贸易商手上有终端需求的长材订单之后才会向钢铁企业下单生产,钢材的发货及结款也需一定的时间,因此螺线产量增速领先于投资额增速。

冷板需求看消费。冷轧板主要终端需求为汽车和家电,所表征的可选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因此冷轧板能够较好地表征消费需求的变动。冷板的产量变化反映了耐用消费品订单的变化,进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评价。

热轧、中厚需求看出口。热轧与中厚板产值增速领先于中国进出口总金额增速。中国出口产品中大部分机械设备为热轧与中厚板下游;因此热轧、中厚板数据上表征出口需求很显著。

总体来看,支出法计算GDP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可以分别用钢铁产品结构的冷轧板、螺线材,热轧板与中厚板来表征。我们可以通过螺线的产量、金额以及价格的增速来预测和反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用冷轧板的产量、金额、价格增速来分别预测消费者信心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反映CPI变化;我们还可以通过热轧板和中厚板的产量、美元金额以及价格来预测中国出口数量指数、中国净出口贸易总额以及中国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

二、吨钢毛利与社会库存定位经济周期

用钢铁指标来定位经济周期,本质上要求我们要在钢铁领域寻找中介指标来架起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桥梁。因此,若我们能够验证宏观经济的某一指标可以通过钢铁行业中介指标的传导,且在时间上有一致性,那么我们认为这种中介指标的选取是符合逻辑的。

吨钢毛利作为经济周期中“价”的中介指标验证。从前文我们知道钢价对PPI走势有重大影响,钢材价格领先PPI 1-2个月,而毛利同步于钢价,而钢价本身又受下游需求影响,因此需求领先毛利的期数与需求领先PPI的期数之差在逻辑上应该与钢材价格领先于PPI的期数相等。分析数据后我们发现,用以表征钢铁下游需求的黑色金属PMI领先吨钢毛利5-6个月,领先PPI 6-8个月;也即吨钢毛利领先PPI 1-2个月,与钢材价格领先PPI的期数非常吻合。

社会库存作为经济周期中“量”的中介指标验证。由于钢铁行业社会库存变化与GDP变化基本同步,因此我们使用钢铁行业社会库存来表征“量”。由于黑色金属PMI表征的是钢铁下游需求,而钢铁下游需求又受投资即FAI驱动,因此FAI从逻辑上讲应该领先于黑色金属PMI。数据分析显示,FAI领先社会库存约8个月,若社会库存能够作为GDP的中介指标,在逻辑上,FAI应该领先GDP约8个月。由于,黑色金属PMI领先PPI 6-8个月,而FAI又领先于黑色金属PMI,我们可以猜测,GDP领先于PPI,并且FAI领先于黑色金属PMI的期数与GDP领先PPI的期数之差,与FAI领先于GDP的期数与黑色金属PMI领先于PPI期数之差大致吻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FAI增速领先黑色金属PMI增速约5-6个月,GDP领先于PPI 3-4个月,两者之差与FAI领先于GDP的期数8个月与PMI领先于PPI的期数6-8个月之差大致吻合。

篇(6)

一、引言及相关研究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它以较高的杠杆比率运营着大量的资金。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不良贷款成为了困扰银行业发展的难题。由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滞后于经济周期的变量,马克思说:“经济周期是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 。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经济扩张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经济衰退期,不良贷款率较高。张淼(2002)认为,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成负相关关系,银行不良贷款率对经济发展速度是很敏感的。樊宇,孙坚(2004)认为,宏观经济不景气是不良贷款产生的深层次因素,从宏观角度分析不良贷款率应该是个非零的稳定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信用扩张扩大了经济周期各个方面的变化。由于银行业资产大部分以贷款的形式存在,贷款时盈利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类,NPL(不良贷款)无论是归咎于内部缺陷还是外部影响,都将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带来一定的压力。

从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NPL在保持平稳降低的过程中,不良贷款率水平急剧下降,而同时期的贷款总量急速扩张。在这段时期,不良贷款率的急剧下降。第一,在经济日趋繁荣时期,借款人的经营活动比较好,有足够的能力还贷。第二,银行在这一时期有足够的动力放大贷款量,因此不良贷款率就成比例下降,在新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前,会有一个时滞存在,借款人可以用贷的现金偿还一部分贷款。虽然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经济衰退期银行贷款量会降低,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银行系统投放市场的贷款总量仍在不断增长,政府的政策工具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政府干涉可以通过实施激励项目,开发公共项目,启动经济引擎并刺激需求,鼓励银行以较低利率发放贷款,从而导致即使在危机期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贷款余额。从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不良贷款率水平整体向下的同时,在经济增长率水平较高的季度呈现急剧的下降速度,在经济增长放缓时不良贷款率下降速度也同时变缓。虽然由于总体信贷余额的大幅提高导致不良贷款率下降,但在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的交替进行中,银行信贷资产的状况仍在不断变化。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经济周期的时滞分析

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周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由于NPL(不良贷款)水平是滞后经济周期的内生变量,本文通过VAR模型用相关时间序列系统及随机扰动项对变量动态系统的冲击,计量经济周期的冲击对NPL的影响的时滞。

本文统计数据来着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局GDP增长率数据及中国银监会各季度不良贷款率数据,其中各个季度GDP增长率数据为同比增长数据(统计局官方表示各个季度GDP数据为累加数据,不能通过简单加减推算各个季度GDP水平),由于GDP增长水平本身包含了本身包含了经济主体对经济走势的预期,因此在模型中完全可以作为经济周期的显示因素。其中GGR表GDP增长率,NPL表不良贷款率。

模型 :

其中 是服从均值为0,方差分别为 的白噪声,且相互独立。

根据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选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4阶,利用VAR(2)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实证分析,得出矩阵为:

方程的调整后拟合优度为0.95,可以用这个模型分析二者的动态变化。

不良贷款率不能通过国内生产总值来调节的,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可以调节不良贷款率。这主要是由于不良贷款率本身作为经济发展的滞后变量,在新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前会有一定是时滞,并随着经济增长的走向而进一步显示出NPL的走势。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分析

经济波动的同时都伴随着信贷周期且领先于信贷周期,在经济走势上升阶段,生产性投资趋热,货币需求上升,银行系统为了提高信贷市场占有率水平,放松了对信贷资质的审查,同时经济繁荣所造成的股价房价的上升产生大量的泡沫,激发人们的投机动机,一旦市场利率高的一定程度,人们开始对泡沫产生警惕心理。一旦泡沫破裂,本来由于放松信贷标准获得的融资甚至是负净现值项目的融资出现资金链的断裂,不良贷款率上升,由于市场出现大量违约,银行系统为降低不良贷款出现惜贷,使许多有潜力的项目也得不到资金,加剧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2.政策建议

(1)银行应该重视经济走势的研究。中央银行把反预期归一化作为货币政策的任务,降低预期效益对经济产生的冲击,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模拟分析,评估信贷周期与经济各个行业的弹性系数,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的行业设置灵活可操作的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不良贷款率降幅要求高;反之亦然;(2)商业银行按照成本-收益的理念运行。在信贷实务过程中存在着逆向选择,资质较差的经济体偏向于承担更多的附加条件来融资,促成柠檬市场的产生。随着经济周期特别是衰退期的到来,隐藏的信贷风险集中爆发,给银行资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商业银行不仅要看到贷款所带来的收益,更要权衡不良贷款对银行稳定性产生的威胁;(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优化信贷资产配置。在经济周期转化的过程中,对风险累积程度偏高的经济体实施果断的信贷约束,对违约信贷项目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经济繁荣时期,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在经济衰退时期,妥善处理不良资产,以期其在经济转暖时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张 淼.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发展状况[J].上海统计,2002年第11期

篇(7)

【关键词】

经济周期波动;我国汽车产业;周期性;分析

经济周期理论可以概括成冲击传导学说,目前市场产生的经济周期波动是由于市场经济体系遭受的外部随机冲击,借助于内部的传导机制形成的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市场反应。下面就先讲一讲冲击传导学说里经典的经济周期理论。下面先讲一讲经济周期的理论。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析

基于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侧重在内生因素进行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它对经济系统中内部传导机制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借助于经济系统内动态运行,去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它得出经济波动是由于经济系统里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没有收到外生变量对自己的影响时,会参照一个趋势来运行。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内部传导机制,可以把内部传导机制的传导过程归结成一个货币过程,通过货币方面的因素造成信贷市场的供给情况,影响市场利率的波动情况,以及影响银行信贷投资情况,致使经济出现收缩或者扩张。为此,造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大部分原因,是银行信贷的内部传导机制。基于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新古典宏观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造成经济波动的冲击形式大体上有三种,一种是宏观的经济政策冲击,例如,汇率政策、货币供给、财政金融政策的变动,会使需求受到影响;一种是供给冲击,例如自然灾害、原材料国际价格变动、气候变化、技术进步,它会使经济生产方面受到影响;最后一种是私人需求冲击,例如私人消费支出、私人投资变化。

二、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汽车产业周期性分析

1.外部冲击机制

我国汽车产业的周期波动,会受到外部冲击机制作用,即汽车产业系统的外部冲击借助于系统内部传导机制,对系统未来的运行趋势造成影响,使之发生变化。这种冲击有很多种,例如体制方面带来的冲击、货币需求方面带来的冲击、财政方面带来的冲击、消费方面带来的冲击、投资方面带来的冲击、实际需求方面带来的冲击、经济方面带来的冲击、国际政治方面带来的冲击等。汽车产业周期波动的冲击传导差不多有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外部冲击阶段,国际经济变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系统外变量引起的系统外部冲击;初始响应传导阶段,系统形成对外部冲击的初始响应,借助于内部传导机制转化外部冲击成系统进行运行的一个动力因素;内部传导衰减阶段,汽车产业系统由于受到内部运行的阻力作用,在外部冲击传导于汽车产业系统里时,就会造成响应的曲线出现衰减现象,有汽车产业经济波动长度、波动幅度、波动强度指标慢慢趋于稳定的状态;稳定状态前的运行状态阶段,系统有了对外部冲击的初始响应后,加上内部传导机制影响出现震荡程度降低现象。

2.金融政策产生的产业投资影响

我国汽车产业需要数额巨大的投资,其中金融政策会给汽车产业运行带来有波动的影响。金融政策借助于利率变动、货币供应变动这些方式来干扰以及冲击汽车产业运行。货币供给量上的变动影响到的汽车产业运行,在经济体系达到均衡时,可以满足市场超额的需求总和是零。即股票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汽车产业市场、其他市场的超额需求之和等于零。货币市场形成超额的供给终会反映到汽车产业市场、产品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超额的市场需求由此形成,推动以上市场价格的提高,也形成相应的产量波动。对于货币供应产生的汽车产业冲击可以分成两个途径,一种是直接途径,在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汽车产业的货币需求时,汽车购买者、生产者会认为这属于偶然事件,不会把多余的资金用在消费或者投资上。在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时,货币持有人就开始消费汽车产品,这样一来,就带动了汽车产业的投资。汽车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时,汽车产业还会受到短期刚性供给的影响,产品价格持续提高,产品市场交易总量上涨,汽车的产业市场开始了扩展时期。当过度投资汽车产业时,产能就会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致使开工不足,我国的汽车产业也会变得萎缩。另一种是间接投资,当市场上的货币量提高或者下降时,作用于金融收益率、金融利息率以及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效果,会反过来影响到货币需求量或者支出量的变化,然后汽车产业范围内宏观经济领域也会受到牵连,形成汽车产业宏观经济上的波动。

3.产业政策产生的汽车产业周期波动作用

当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产业结构上的变化时,就会严重影响到汽车产业周期性的波动。依照产业关联理论,进行汽车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产生的产业经济影响分析时,需要借助于后向的、前向的联系与感应度、影响力指标分析。汽车产业影响国民经济的程度大小就被称为汽车产业影响力。它能够显示出每增加一个单位汽车产业的最终产品,对我国国民经济生产需求的波动程度。当系数很大时,说明汽车产业会产生巨大的国民经济生产需求影响。汽车产业的灵敏程度指我国国民的其他产业造成的汽车产业波动程度,这个系数能够显示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国民行业的最终产品,对我国国民经济除汽车外行业的波动程度。当系数很大时,说明汽车产业会产生巨大的国民经济波动反映程度。最近几年,汽车产业影响国民经济的程度在慢慢上升。总结:

本文分析外部冲击机制、产业政策产生的汽车产业周期波动作用、金融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产生的产业投资影响,它对汽车产业周期波动产生正相关的效果,说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可以和我国汽车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保持基本一致,汽车产业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远远大于经济的周期波动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辉宇. 中国汽车市场波动现象解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4) .

[2] 邱畅. 油价波动对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影响[J]. 现代商业, 2009,(04)

[3] 徐晓光.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08) .

篇(8)

最近十几年,小盘股的明显估值溢价出现过两次,但流动性松紧的显著变化至少出现了四次。因此我们很难认为流动性是小盘股高溢价的主要原因。

以市净率来计算,小盘股相对上证50的相对估值溢价已经超过了2001年到2002年的峰值,处于历史上最高的溢价水平(如图1),相对沪深300工业成份股的估值溢价的结论是相似的。

从历史来看,小盘股并不总是对大盘股享有明显的估值溢价。比如在2006年、2007年,或者在1996年、1997年,小盘股和大盘股的估值相当,甚至有些折价(如图1)。而目前,中小板的估值处在一个明显的泡沫时期。为什么小盘股涨那么多,但大盘股涨不起来呢?

以前我们认为,这与流动性的松紧具有一定的联系。在流动性比较紧的情况下,小盘股应该具有一些折价,而在流动性相对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小盘股应该有一些溢价。但是,使用流动性不太能解释溢价的幅度,包括历史的波动。

从近十几年的情况来看,出现过几轮明显的流动性充裕的变化,比如1996年、1997年,以及2006年、2007年。但在那几年,小盘股的估值溢价并没有出现。这比较清楚的说明流动性可能不是其中最主要的解释,尽管可能有一些关系。

回顾过去2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十年周期特点。因为中国作为一个高速追赶的经济体,仍然处在产能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产能余缺的变化似乎是以十年为周期。我们发现小盘股相对大盘股的估值溢价波动也是大约十年为周期的,而且小盘股的相对高估值几乎总是出现在十年周期的末端,比如2000―2001年,比如最近两年。

小盘股的估值溢价显示出和经济周期同步的迹象,使得我们有两个猜测:第一,估值溢价的波动更大程度上来自于经济周期性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的流动性松紧的影响。第二,如果它是来自于经济周期性的力量,那么随着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未来这种估值溢价将逐渐消除。

基于以上判断,如果2011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开始进入一个连续加速的新周期,那么小盘股的估值溢价将会进入一个系统性的修复阶段。参照历史经验,这种修复一旦开始会持续数年,不太可能在几个月或者几个季度之内结束。这是市场参与者特别值得注意的风险。

行业估值和经济周期

小盘股的估值溢价表面上似乎和大小盘风格有关。但从横断面观察,大量相似规模的行业,具有完全不同的估值溢价和净资产回报率。这说明了估值溢价和风格关系不大,更多地来自与经济周期相关的行业属性和市场预期。

我们在行业层面上对估值做了几个方面的计算。首先,在横断面上,根据不同行业股票的平均规模大小计算他们的估值。无论是用PE还是PB,我们都看到一种负的相关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估值和规模大小存在因果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往往是一些非常大的行业。另一个结果是,即便是对规模相对可比的行业来讲,在估值层面也会出现惊人的差异,这用风格去解释是不完整的。

进一步地,我们计算了不同行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发现行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并不具有明显的风格属性。但是在估值层面上能比较明显地看到这一特征,说明估值差异更多的不是受当期盈利能力的影响。与周期性因素相关的行业属性和市场预期对估值的影响可能更大。

如果经济周期是驱动行业估值的主要力量,那么在经济周期的不同位置,行业的表现就有经济周期的痕迹,从而在板块横断面上能发现相应的证据。为了研究经济周期不同位置的行业表现,我们首先要确定市场表现和经济周期的位置。

如果我们认为从1992―2002年是上一轮经济周期,那么在此之间经历了两轮牛市――第一轮是1996年前后,第二轮是2000年前后。1996年是经济周期的强盛时期,而2000年是经济周期的末端。

在最近十年的经济周期里,我们也经历了两轮牛市――2006年前后和2010年前后。虽然,从整体A股指数上,2009年以来的上涨幅度算不上惊人。但如果进一步考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更广泛的资产价格,2010年整个资产价格总指数可以确定地超过了2007年的最高点,从而毫无疑问是一轮大的资产价格牛市。而和十年周期一样,2006年是经济周期的强盛时期,而2010年是经济周期的末端。

因为经济在1996年和2000年,周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小盘的估值溢价大不相同。同样,在2006年的牛市中,中小盘没有明显的溢价,但是在最近的牛市过程中,溢价的情况非常引人注目。

在2000年和1996年的两轮牛市对比中,我们发现在1996年强盛的家电和周期性行业,到2000年普遍受到市场的抛弃。而一些非周期性行业和可能代表新经济方向的行业,在经济周期末端的2000年出现了明显的估值抬升。

为了观察不同经济周期的行业估值变化,我们分别计算了不同行业在1996年和2000年的估值情况,再将2000年的估值除以1996年的估值,最后将比值放在纵轴上(图2)。

如果某行业处于虚线(平均估值比值)附近,则说明该行业在两轮牛市之中的表现是相对一致的,估值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大,估值的变化只受整体流动性松紧的影响。如果行业明显处于虚线以下或以上,则说明在周期的影响下,行业的估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平均水平(虚线)以下,说明行业在2000年的牛市中表现不佳,出现了估值的折价;而虚线以上则说明行业在2000年的经济周期末端受到追捧,出现了估值溢价。

估值折价典型的是家用电器。产生这种变化的基本原因来自于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在1996年前后,家用电器快速进入家庭,整个行业盈利大幅度的上升。在此条件下,整个家用电器的估值处在很高的状态。但是到了2000年,经济处在产能周期末端,因为激烈竞争和产能过剩,行业已经处在比较衰落的状态。并且这种衰落可能具有更长时期的周期性,未来的新一轮经济和消费周期可能和家用电器无关。

其他具有明显估值折价的行业,比如金融服务也有明显的周期性。在1996年,企业的盈利很好、经济增速较高,此时金融业的坏账风险、利差收入的前景都显著地好于2000年经济周期末端的情况。其他的周期性行业,比如采掘和黑色金属,在产能周期末端的2000年也出现了明显的估值折价。

同时,不少行业在2000年受到追捧表现出明显的估值溢价。比如信息设备、电子元器件、餐饮旅游和医药生物等。这些行业高溢价的原因可能并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和经济周期关联不大的非周期性行业。在周期性行业处于下降通道之时,非周期行业的盈利增

速仍处在相对有利的水平,从而体现出较好的前景和方向性。而当时的电子元器件和信息服务,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彼时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憧憬。虽然从现在来看,这些行业并不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主要力量。

如果我们去对比2006年和2010年的行业估值变化,实际上和1996年、2000年的情况是相似的。市场普遍抛弃的是银行、房地产、港口、机场、化工等这些周期性行业,追捧的是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非周期行业(图3)。这背后的基本原因跟我们对2000年和1996年的讨论是类似的。

市场为什么要抛弃银行和地产?在2000年,市场抛弃家电是因为产能过剩、过度竞争,企业很难盈利。那么现在市场抛弃银行、房地产背后的原因是也是相似的。过去十年的经济周期有两个重要的遗产,第一是房地产泡沫,第二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而后者同房地产泡沫又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尽管地产和银行的估值很便宜,沿着悲观的角度,如果出现地产泡沫破灭和经济硬着陆的情况,那么银行、地产和周期性行业的盈利前景都存在相当明显的风险。所以,我们认为市场出现明显的风格变化,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是深刻的,而这些风险非常系统地体现在行业估值的变化之中。

风格转换展望

行业的估值取决于基本面、流动性和其他行业的变化。即使行业基本面和市场流动性不变,由于其他参照行业的变化,也会影响行业的估值水平,从而产生风格裂口。

总结来看,行业的估值可能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取决于行业的基本面,包括盈利、增长等等。第二,取决于流动性。即使基本面没有变化,但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资金去追逐股票,估值也会创出新高。第三,取决于其他参照的行业。在1996年,即使非周期性行业的盈利不差,但家电和周期性行业更有吸引力。但是到了2000年,家电行业和周期性行业前景系统性恶化,同样的非周期性行业因为参照物的前景发生了变化,投资者觉得它们更有吸引力(即使其本身的盈利前景没有出现系统性的改善)。所以,非周期性行业的估值水平相对上升得很快。

从微观机制上解释,因为股票市场要做配置,如果整个资金的松紧不变,在银行、地产基本面变坏的情况下,投资人普遍的做法是抛掉银行、买进生物医药等非周期行业。所以,即使非周期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由于参照的周期性行业的预期变化,非周期性股票的估值也会被推得很高。非周期行业的高估值是建立在周期性行业估值下降的基础上,所以在流动性没有变化的条件下,风格层面的裂口也会明显的产生出来。

如果我们按照前一部分的逻辑理解风格分化,那么只要周期性行业重新变得有吸引力,中小盘高估值溢价会很快逆转回来。而且一旦出现逆转就会是一种长期性的、系统性的趋势。

简单分析,我们认为出现风格分化的逆转需要三个条件和催化剂:

篇(9)

一、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的变动趋势

经济周期亦称为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有规律的出现扩张和收缩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峰点和低谷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转折点。经济周期可以据此划为扩张期和收缩期。当经济变量从谷点运行到峰点时,经济处于扩张期;当经济变量从峰点运行到谷点时,经济处于收缩期。如果我们把经济扩张阶段的前半阶段称为复苏阶段,则后半阶段称为繁荣阶段,把经济收缩的前半段称为衰退阶段,后半阶段称为萧条阶段,整个经济周期便可划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在到期后全部收回信贷本金和利息或只能部分收回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正确认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减少损失、增加收益和增强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贷风险主要是由债务人自身因素和宏观系统因素所决定,宏观经济因素作为一种系统风险,很难在银行贷款组合中进行分散。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周期对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表现为在经济扩张阶段信贷风险较低,而在经济衰退阶段信贷风险较高。经济周期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违约风险、违约损失和信用质量迁移风险随着经济周期变动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二、经济周期下影响信贷风险的因素

1、商业银行自身因素

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亲周期性。在宏观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信贷需求旺盛,银行此时也往往过于乐观,对风险估计不足而制定出较为激进的经营政策。信贷的过度扩张使得部分资金进入低盈利、高风险的项目。当宏观经济步入衰退收缩时,低盈利、高风险项目风险不断暴露,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银行对未来经济产生悲观情绪,此时银行可能会制定出保守的经营政策,甚至会过度收缩信贷规模,导致银行惜贷现象的发生,使得部分经营稳健的企业出现融资困难,使其正常的经营受到影响,致使银行不良资产进一步增加。

另外,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稳健和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作为贷款对象。但是企业的盈利状况除了受自身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的变化会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周期影响信贷行业结构、期限结构和客户结构选择上:在经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相对增加对周期性行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其贷款期限也较长。这就会造成一种结果:当商业银行没有把握好经济周期变动规律时,商业银行就很难及时调整放贷对象,造成比较严重的信贷风险。因为在经济下行时期,周期性行业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冲击相对比较大,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弱小,同时期限较长的贷款也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暴露的可能。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2、借款人因素

经济周期变动会导致借款人经营状况的波动,并最终对借款人违约产生重要影响。当经济从萧条转为复苏时,经济增长使得企业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一方面使得总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增加的投资会转化为下一期的资本,并使得下一年固定成本(折旧和利息)增加。经济形势的乐观和投资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的利润,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了投资,导致经济高涨。在经济高涨时,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存量对收入的比率会提高(企业成本构成中可变成本对不变成本的比重下降)。这种情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扩张会导致消费需求的相对减少和产品成本的上升。在现行价格水平上,工人买不起企业的产品,市场无法出清。企业如果选择降价则会导致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企业投资随着利润的下降也减少,最终导致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引起企业盈利下降,商业银行将会减少信贷供给和向企业追债,导致企业破产,引发商业银行信贷损失。

3、监管层监管因素

金融监管的外部规则大大强化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这些外部规则主要包括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等。商业银行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顺周期性,在资本监管等外部规则下进一步得到强化,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1)资本监管。资本要求会随着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经济衰退发生时,监管层会要求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本来抵御风险,而当经济扩张时资本要求会随之降低。这样做虽然实现了对资本要求的动态管理目标,但经济扩张和衰退所导致的资本要求变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进而作用于实体经济,强化宏观经济的波动程度。

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对信贷风险直接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到监管层对资本的要求。在经济衰退时期,一方面商业银行坏账的增加会冲减银行资本;另一方面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下降又会迫使商业银行增加银行资本。这无疑会大大制约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最终会加大经济的衰退程度。而在经济扩张时期,资本的顺周期性又会使得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促使经济进一步过热。经济波动幅度的加大,无疑使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着更大的宏观系统风险。

(2)贷款损失计提规则。在监管体系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也是导致其信贷行为顺周期的一个重要原因。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周期性波动强化了商业银行信贷周期性特征,其结果会增加宏观经济的波动性,最终对银行信贷资产产生不利影响。在经济繁荣扩张阶段,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降低,计提的损失拨备减少、利润增加,促使银行扩张信贷,推动宏观经济进一步扩张;在经济紧缩衰退阶段,违约率和损失率的上升,使得银行大量增加拨备计提,导致银行紧缩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延缓经济复苏进程。

通过在经济周期背景下对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周期、信贷周期、信贷风险周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信贷供给波动会增加实体经济波动的风险,这又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信贷经营机制

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中应该做到:一是商业银行总行应该组建具有较高水平的、能够掌握经济周期变动的专家团队,前瞻性的预判宏观经济走势,为制定信贷经营战略提供依据。地区分行应该建立区域和行业风险控制部门,制定出较为稳妥的区域和行业信贷投放策略,控制信贷区域和行业风险。二是商业银行应该在把握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基础上,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调整授信额度,建立逆经济周期信贷授权机制。在经济繁荣上升时期,适当的控制银行分行的授信额度,在经济紧缩萧条阶段则适度扩大授权来增加信贷投放,以此来避免信贷过度扩张和收缩造成的宏观经济波动。

2、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建立跨周期的信贷风险计量模型

建立适当的跨经济周期信贷风险计量模型,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预警和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来看,大部分风险计量模型多采用“外推法”,违约率或信贷质量的变化只是评级机械式延伸的结果,显然这些计量方法,不适应计量由于宏观经济波动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变化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改进信贷风险计量模型。一方面要建立至少跨越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违约数据库,完善数据库的建设,以此缓解数据期限跨度不够导致违约率易产生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设计更为科学的计量风险模型,利用历史数据找出经济繁荣时期和衰退时期不同的违约区分指标,在考虑经济周期各个阶段指标差异的基础上,对信贷风险进行计量。

3、进行审慎的金融监管

监管层应当采取适当的逆周期政策和机制来弱化金融机构的顺周期,避免其加剧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前瞻性的资本监管要求。由于内部评级法本身的亲周期性,使得计算出的监管资本随着经济周期变动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因此,必须从宏观审慎的角度来增加针对宏观系统风险的逆周期性资本要求,减弱银行信贷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由于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筹集资本要比在经济下行时期容易得多,而且成本也低很多。因此,监管机构可以考虑在经济繁荣时期要求商业银行增加资本的持有,提高资本充足率,为经济衰退阶段大量损失提供足够的缓冲。这样可以保证经济衰退来临时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本金来增强银行面对危机的承受力。

(2)跨周期的拨备计提制度。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损失准备金计提时,会计处理上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使得商业银行损失准备金计算在经济繁荣时期计提的少,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计提得多,导致商业银行在经济衰退来临时缺乏足够的准备金来缓冲违约损失,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亲周期。因此,为了缓和信贷损失的顺周期性,建议采用跨周期的拨备计提方法,提高贷款损失拨备计提的前瞻性。

此外,可以设计一种将逆经济周期因素引入到现有的拨备计提制度中来,在这种制度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的数据应当基于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我们可以用整个经济周期中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除以该时期信贷总额,得出完整经济周期中的平均拨备比率。这样,在经济和信贷扩张时期应当使贷款损失拨备比率高于制度设计计算得出的平均拨备比率;在经济和信贷收缩时,由于在前期计提了额外的贷款损失准备,只需计提低于平均水平贷款损失拨备即可。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由于商业银行的亲周期带来的宏观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昆亭: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滤波方法的应用[J].世界经济,2004(10).

[2] 李悦:经济周期对信用风险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6(8).

[3] 温信祥:信用周期与银行风险拨备行为[J].南方金融,2006(4).

[4] 余玲、谢鹏霞:宏观经济波动规律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1).

[5] 孙连友、胡海鸥: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结构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6] 温信祥: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5(8).

[7] 刘百花:银行资本监管对东亚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6(2).

篇(10)

一、 经济周期主要理论

凯恩斯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归结为《通论》中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降低,从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短期中出现衰退。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模型。其乘数-加速原理的主要思想是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和产量的增加,而收入和产量的增加以后,将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品数量的增加又会引起投资的再增加。而且这种投资增长的速度要比收入或供给增长的速度快,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增加,经济处于扩张期;反之,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期。

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1.投资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投资率的剧烈波动导致经济的一冷一热,经济周期即表现为短促的扩张期和较长的衰退期。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动力,粗放式投资大量增加,使得中国的投资率历年增高。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波动引起了经济的波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达到70477.4亿元,而2005年增至88773.6亿元,增速达26.0%,到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较高的投资增长拉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高水平的投资不可一直持续,当其下降时即会导致GDP的剧烈波动。

2.物价波动是经济波动的另一原因。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动能够反映商品的供需状况,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和生活,人们会选择消费或不消费,这直接会冲击我国经济市场。

3.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货币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日趋明显。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幅度直接关系到经济波动的程度。

4.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以后,融入了国际市场,世界经济的波动将会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启示

1.抑制投资增速过快。当前中国宏观的重要任务是抑制投资增长过快,近几年来,中国部分行业发展迅速,如中国房地产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城市各处楼盘众多,而作为人数众多的工薪阶层来说,真正能买上一套房的人却不多。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防止其不健康发展。还有诸如采矿业、制造业的投资增长都有些过快。

2.稳定中国物价,恰当控制货币供给量。近段时间,除了猪肉涨价外,很多商品和服务在短时间都大幅度的上涨。随着物价的上扬,人们选择了把存款进行投资,尽管在刺激国内需求方面有一些成效,但是股市资金的膨胀,市场上货币流量的增多,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应当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

3.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建立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经济结构优化为基点,确保经济的适度增长速度。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现在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的、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实现速度、利益、结构三者协调发展,借助于宏观调控力量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4.重视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必须重视国际社会出现的经济波动,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缓解国际经济的起落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72-73.

[2]严忠,刘亚琴.对中国现阶段所处经济周期的认识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39-40.

篇(11)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与生活条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在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显得更加明显,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使主要的能量来源。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渐落实,房地产业的发展会更加趋于理性,会在暂时的低调发展之后,迎来更为健康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契机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价值基础、消费者的需求逐渐的以刚性形式出现,加之其附加值较高,特别是在十之后,我国的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会明显加快,这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房地产业因其产品的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和众多相关行业的关联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特殊的产业周期。房地产经济周期是波动性的,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含义。

房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周期,传统的产业周期一般要经过初创期、上升期(发展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蜕变期) 。但是,与传统的产业周期相比,房地产业的经济周期更倾向与经济发展周期。因此,对房地产业来说,其经济周期往往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萧条或低谷阶段。在这一阶段,初始时期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部分楼盘的楼价开始急剧下跌,甚至会下降到物业原值或建造成本之下,市场交易量也会随之明显减少,市场观望情绪严重;而当萧条阶段发展到中期,房地产的价格会出现局部的暴跌,成交量继续萎缩,随之而来的是与房地产有关的纠纷开始大量出现;可是当萧条阶段发展到后期,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出现,而这更增加了市场的负面情绪,房地产的泡沫被继续挤压。而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和房地产的正常需求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平稳,向经济复苏和上升阶段迫近。

2、复苏与上升阶段。在该阶段,房地产在初始时期的供给超过需求,房价和租金的水平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楼价已经完成了下跌的过程,并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回升的迹象已经出现;而在复苏的中期,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购买者逐渐增多,开始带动了期楼的销量。但是由于此时建筑成本与楼价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交易量的增加幅度并不明显。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迹象已经十分明显;而当复苏阶段发展到后期,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加速出台,为房地产业走向新一轮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繁荣阶段。房地产业不会长期的在低水平徘徊,当其发展到繁荣阶段时,宏观经济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市场的交易量明显增加,新建楼房的空置率逐渐下降 ;此时,更多的房地产商和中介机构开始大量介入,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同时增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逐渐的出台一系列的限制炒楼的政策措施,楼价继续高涨的后劲开始略显不足,泡沫达到了最大,新增房地产投资数量明显下降,房地产业的衰退或者萧条就在眼前。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并且与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国民经济的需求旺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的发展就会较为旺盛,一般处于上升期或者繁荣期,否则,将会出现衰退的迹象。因此,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1)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房地产价格从长期看是处于一个增长趋势之中的;(2)在增长型的经济体系中,经济社会的供给与需求在长期趋势上呈现上升模式,并且新一轮的循环峰顶往往高于上一次的水平,而在衰退中则正好相反;(3)在房地产的景气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和贷款银行的过度乐观通常会使房地产供给的速度超过需求速度,在不景气的阶段则正好相反。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消费品价格、收入水平、政策法律以及对市场预期的变动等,这些因素都会促使房地产需求总量受到影响。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也会在技术、劳动、资金管理等条件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扩张或收缩。而供求总量和结构任何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房地产经济都需要进行调整,继而引发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

(二)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这些都是具有明显周期性质的宏观政策因素,在短期内对房地产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率高度正相关,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有所区别 。此外,还包括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等随机因素。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一)改善房地产产品的供应结构。

针对目前的住房供应体系结构仍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极不平衡的情况,要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严格控制别墅供给,适当降低偏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建设比例,提倡建设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主导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规模,切实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二)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价格。

价格是房地产经济领域中尤为突出的一个因素,而且它对行业内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的影响,运用价格规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做出评估,以判断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而借助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有助于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行业和市场秩序。

(三)规范土地政策。

在对待房地产发展的问题上,需要通过对土地市场监测分析,总结一定时期我国土地市场运行的总体情况和态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建立土地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要规范土地市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坚决打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遏制由于土地投机而导致的地价上涨进而引发房价快速上扬、房地产投机增加的局面。

四、结束语

房地产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需求,要与相关行业进行有效的关联,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由于房地产需求稳中有升,房地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增大,但是由于引入了强劲的国外竞争对手,新增的市场需求及原有的市场份额有被国外同行抢占的可能,对国内同行来说,竞争压力增加,而作为弱势企业的弱势项目来说,对手的强大和增多,将使其更显弱势。因此,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井一处)

注释:

闫新红,艾燕.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现代商业,2009(1):249-251.

王正才. 我国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27-28.

刘昕玮. 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