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一)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由于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引发的恶性案件里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主要有三个原因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是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当客观事物与自我身心达不到统一时,就会有心理挫折和挫败感的产生。无法让客观事物的判断与现实相一致是现今社会最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是人际交往的因素。大学时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而且必须走入社会独立生活,在其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需要应付,这时往往容易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于是产生苦闷、自卑,以致影响身心健康。

三是教育模式的因素,一直以来的中国学生都面临招考试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双方面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没有过分重视对于其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突然到大学独立生活就显得格外不能适应,使之心理生理都无法与周遭环境协调,最终出现各种各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1 以教育的手段更容易学生接受健康的观念。中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为课程,与传统的政治,英语等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走入牛角尖,死胡同。全面的健康不仅仅包括智力和身体,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方面,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 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对待处理问题。为了应对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没有自己一点独立自主的空间,所有生活上的问题都被父母老师大包大揽,忽略了对自己独立能力的培养,当面对自己独处的时候们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无法出师,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的问题,以致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奴隶,长期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高校的教师掌握心理学以及心理调节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为其服务,将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大学生,让他们拥有自我独立处世的能力。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健康顺利的脱离传统束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基于现状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青工作的开展方向。

1、引起重视,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是前提。现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数量上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学校应充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发展,设立一些奖励晋升的优惠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师从事这项工作,干出成效。学校应经常对教育队伍进行培训,考核,提高质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有效地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得以治疗。

2、方法得当,运用和摸索适合广大学生需求的方法。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设身处地的为了学生着想,把心理咨询辅导落到实处,注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之交流情感,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人际交往,学业等值多方便的心理失衡,帮助学生宣泄出不良情绪,并及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促使其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换位思考,来摆脱心理闯题的困扰。以学生班级为基础,开展宣传“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个别案例,找出启发他们的心灵之药。

3、坚持不懈,做好持之以恒的长期准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的一项造福大学生,帮助其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做好长期工作,长期提高自身能力的心理准备。只有不断扩展教育的范围,才能适应当今需求日益提高的社会。认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教育,使之身心健康”必须长期不断创新地开展下去。

现在的大学生认知能力趋于完善,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意识活动控制力日渐增强,人格逐渐成熟,对于完全大包大揽的干预并不能接受,他们更期待公平、民主、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心理老师就扮演着这样一个同学们朋友的角色。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学生建立一个彼此接纳,彼此信任的沟通环境,以确保疏导的顺利进行。真诚就是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本人,设身处地的为他考虑,为他提出走出困境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符合其人格特征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更积极的面对独立生活,正常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失衡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宣泄心中苦闷、解开矛盾、改变心理失衡的场所,这样才使高等学校的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

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新形势下很重要的一个文化建设组成成分。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更是体现了高校教师充满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将学校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文化中不可缺少。

综上所述,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11)。

篇(2)

从一定意义来看,健康的内涵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越来越大,追溯原因,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面对当前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而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则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如有的学生性格脆弱,有的学生性格倔强冲动,有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娇生惯养,经受不起一点挫折,更有的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势在必行。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如何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教育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3)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异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就必须引起家长、学校老师的注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致使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这种学生心理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

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其实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可靠途径。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本人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这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三、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欠缺

有的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方面仅仅是冰山一角,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自己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无从下手。

四、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难以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在信息闭塞的农村里,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 “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一窍不通,因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孩子做错了事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些做法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

五、农村小学应该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对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得到交流和沟通,特别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止学生之间产生嫉妒心理,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篇(4)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才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至今,国家的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1994年开始国家行政部门颁布了众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这些文件里,都特别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师资、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说明。同时还有不少课题研究实践等来考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这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很大作用。因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重要性。

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可行性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班主任工作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13日)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特点、专业化程度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专业途径和非专业途径。专业途径有系统、全面、深入等特点,但需要班主任掌握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占用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个别或团体心理咨询等属于专业途径,通过非专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占用专门的时间,灵活多样、贴近生活,而且对班主任专业上的要求也不那么高。因此,非专业途径是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具体包括:结合班队、少先队活动和校内外各项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广播、宣传栏、心理咨询信箱等媒体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等等,主要的形式为活动式和环境感染式。

经过一定的培训,小学班主任在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后,发挥班主任的特长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班主任工作中,一方面使原来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有较高的起点。另一方面,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某些内容已经包括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营造优良的班风、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升学指导等等。现在只不过是要把原来无意识当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科学的教育活动而已。

2,班主任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我国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个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每4000~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50000多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即使每个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100年时间内也不能满足目前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更何况因为学校的人员编制、职称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不愿到中小学工作而流失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也为数不少。况且,本科毕业的学生也不能马上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是要经过积累3~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才称得上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可见,按照目前我国的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来完成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我们也有优势,即有稳定的班级和班主任制度,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和班团队活动经验以及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出现严重后果,全部由班主任解决。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班主任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目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小学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把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注意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健康医生角色溶为一体。事实上,班主任也最有可能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1)小学班主任的特有角色地位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是全面关心小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是班级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小学班主任特殊的角色,在班级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他在小学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权威性,学生对他也有比一般教师更多的信任感。这是班主任参与班级心理教育的一个有利条件。

(2)小学班主任在任课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协调性

了解学生在其他学习、生活中的情况,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矫正问题。小学班主任在学期的每个阶段都会向任课老师了解情况,介绍班级的总体情况,提出一定的要求;任课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什么问题也会向班主任及时反馈,这样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可团结各任课老师,齐心协力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省时省力且更有效。在心理辅导中,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效果会更好。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都比较了解,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习惯也由来已久。一般的小学家长也是对学校里的班主任比较熟悉,和班主任更能沟通。

(3)小学班主任比其他教师拥有更多了解小学生的时间空间

作为小学班主任,有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有责任多接触小学生,多了解小学生,他们与小学生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更易于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更易于取得好的育人效果。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每个小学生的个性、能力、交友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在综合地、移情地理解小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机会,有计划地针对每个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持续的指导。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地位,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性质,他所拥有的教育的时空,使他成为学生最接近的老师,最经常地、在更广范围内全面关心小学生成长的老师。同时也使他与班级群体的关系成为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态度、行为的一种隐性课程。

篇(5)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不善交往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学生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希望能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个性或交往技巧的问题,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总之,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当今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2.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过分重视物质享受。这种经济悬殊容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识不健全

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对自我的矛盾体验等等。有些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缺陷。当进入大学后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医学院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1.心理健康课程是医学教育课程没计中重要的环节

具体到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其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学制长,理论、见习、实习的层层过关,而且终身学习的强度更大,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如果不能恰当地引导学牛的心理发展和处理学生所产牛的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止常的教学秩序,也难以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课程在医学教育课程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内涵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过多关注了行为能力,忽视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与意识。尤其对于医学院的大学生来说,只有让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也在承受着不断袭来的新疾病的挑战和面临着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设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压力之下不断激活和提高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对于生命的深层领悟和全新阐释,才能让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疾病、面对病人。

三、关于医学院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

1.建立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课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相应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只有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学校的主干课程中,才能从思想深处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心理咨询室也充分体现它的价值,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队伍,给予学生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专业指导和健康引导。教师需要主动引领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3.加强合作机制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但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学生一踏入大学,彻底摆脱了受父母管制的压力,缺少与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规律,只看重学习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形成一个融洽的群体,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强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援助和支持,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篇(6)

寄宿制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远离父母,性心理健康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是非常容易造成学生性心理的混乱的。因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将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1.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针对学生的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从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素质能力以及对性知识的了解等方面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青春前期指的是8~12岁,此时孩子们基本上都在小学。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性发育已经开始,到了12~13周岁达到顶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对青春期有关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当身体出现变化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会惶恐不安。即便是和家长团聚的日子,可能家长对这方面的指点也较少。学生的无知将会造成思想压力过大,成绩大幅度下降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因此,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2.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六年级,青春前期的懵懂让异性之间开始互相吸引,有个别男女生可能出现一些“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就是幼稚的早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寄宿制小学的教师要关注学生青春前期的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卫生保健,帮助学生缓解青春前期引起的思想压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青春萌动期的躁动。学生在青春前期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着更为重要的转变,对青春期的问题一般不会和父母去探讨,而是转向家庭以外的同龄人去寻求帮助。而同龄学生也并非都能向学生阐明这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正确的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关注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能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避免形成不良品德

1.教师要关注寄宿制学生青春前期性心理,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情况下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觉得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成长自然就很健康。但是一旦家长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或者采取粗暴的压制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寄宿,远离父母,和父母交谈的时间较少,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清楚。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应试教育,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有些学生内心世界意志非常脆弱。教师要抽出相应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影视录像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心理健康疏导可以让学生正确关注男女生之间的友谊甚至爱情,摆脱在青春前期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细心观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把握班会课以及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对学生的异常行为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纠正,让学生减少不良心理对他们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评价自己,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1.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

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一方面是来自于自我感知,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以及家长的认可。作为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还要多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意象。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抑恶扬善,点燃学生积极进取的火焰。教师要不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在宿舍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强化信心。学生只有具备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才能更好地度过青春前期。

2.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随着年龄差距的不同,性心理状态也不一样。作为小学教师,要把握寄宿学生的青春前期的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教育。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自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教师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小学学业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性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这一时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激动且混乱的时期,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1.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落后

就目前一些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任科教师经培训后代任的情况来看,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堪忧。虽然拥有一颗想帮助孩子的心,但一些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仍然持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或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视为等同,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不像”。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采用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的方式方法,并未学会从内心里倾听学生、理解学生,不能有效疏导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大道理,这样并不能达到行为的改变。

2. 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不足,学生缺乏求助途径 由于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的不足,即便在一些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摆设”。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足表现在:并未正式开设此类课程、当同学真正遇到问题时不知具体向谁或者用什么途径寻求帮助。在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情况下,对真正需要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的学生,也基本不能提供有效的一对一面询辅导。另外,由于宣传意识薄弱,学校不能通过宣传栏、广播、手抄报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3. 缺乏对农村学生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脱离农村教育实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民工入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日益突显,这不仅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对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留守儿童身上往往会出现性格上的孤独、自卑以及不能良好的与人沟通等心理问题。因此,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结合,探寻属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模式,不能单纯照搬硬套已有的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无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大的发展进步,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之相配合,都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家长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逃避自身责任其实是很多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鉴于以上问题,要真正改变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要做到:

(1)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对心理健康教育设定专项拨款,完善经费监督机制。一方面,改善学校已有设施,力争每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另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农村经济条件本来就很落后的情况下,只有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专业人才返乡执教。

(2)注重对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吸纳,对已有在职的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招聘专业出身、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展开的根本保证,也是培训其他非专业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途径。

篇(8)

前言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高校体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体育技能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仪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克服心理障碍。

1、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规定各高等院校要按照一定的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教师,以提供大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或缓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进行应对,提供专业知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室,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且资源配备不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误解,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室只是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心理异常的大学生为对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正视和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局限性,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只是以口头了解为主,并没有做出一些相应的治疗,也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消除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确定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2、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教师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其包括:教师在体育技术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能力的了解,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应该察觉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的不同,为体育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度培养体育学习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学习效果。并且给学生一个发泄自己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的空间;开发学生的运动技能,通过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能力的训练来实现,对学生提出要求,重复练习,以熟练、自然、自觉为目标,并且对学生实行正面引导,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

3、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响应政府的号召,符合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在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的竞争。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现代人不可或缺的。

3.2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在中国,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异常。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3.3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核心和基础,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5-01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人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窃以为,书籍还应当是防治人们心理疾病的妙药良方。唯其如此,中小学图书馆应当成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联合国卫生组织早在28年前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独立又互相依赖,只有两者都具备才算是健康。谁不希望健康?健康是人人向往的。失去了健康,一切都将失去意义。然而,我们的教师、学生的家长,往往是对孩子们生理上的疾病重视有加,心理上的问题熟视无睹,以致延误了最佳矫治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问题。

有鉴于此,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识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对此,中小学图书馆理应责无旁贷。那么,中小学图书馆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其所能呢?笔者以为,应当:

一、加强图书馆建设,不断丰富和改善馆藏,优化读书环境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获取知识的源泉,也是助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摇篮。它应该有丰富的馆藏,除了不断收集、整理大量报刊资料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不断补充大量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都较强的图书及电子读物,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如《面对挫折》、《积极的心态决定一切》、《心理医生》、《心理问题自己解决》之类的图书。因为这些无声的老师,更能激起青少年的兴趣,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的作用。

阅览室是青少年集中阅读的地方,环境布置务必轻松、优雅、舒适、温馨,使读者进室阅读时能心情愉悦,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有条件的似乎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分设阅览室,以营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更有利于读者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负责地向师生推介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

图书馆应当经常地、主动地向教师推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使其能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人格、循循善诱、授人以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养成乐学、善学的积极心态,真正体会到古人所谓“真乐事,读书写字”。

青少年受知识面的局限,往往对读什么书缺乏选择能力,而图书馆员正好发挥自己的强项,帮助他们选择。不妨向他们推介一些伟人(名人)传记、英雄传奇、改革开放以来创业精英们的奋斗纪实等等书籍。借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其志存高远,爱国爱党,不怕挫折,顽强奋斗,独立自强,合作宽容,成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文化的、身心健康的人。

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样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地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1.开展“快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

2.利用宣传橱窗展示心理问题案例、解答心理问题咨询、剪贴心理问题文摘、介绍心理疾病防治办法。

3.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完善电子阅览室硬件建设,屏蔽不良网吧诱惑。

四、延伸图书馆的功能,和学生家长一起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中国的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太少了!为此,图书馆要发挥资料丰富的优势,配合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为家长开设讲座、宣讲心理知识,推介图书目录,建议他们去读一读《都是爸爸妈妈的错》、《做全国最好的母亲》、《藏起一半的爱》等等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书籍。务使他们明白:孩子终究是要自立的,你不可能一辈子守着自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爱要逐步淡化,儿时的亲近要逐步拉开距离,要给孩子机会在大量的生活磨练、人际交往中强化意志、优化人格,学会合作,学会打拼,练就生活的本领。否则,把孩子送进再好的学校也是徒然。

篇(10)

一、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圈变得更加复杂,人们每天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因此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正是心理状况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一个时期,重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心理状况开始出现变化。如果没有对这一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则很有可能在日后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近年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位,导致青少年无法正常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挫折。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学校,学校领导普遍更加重视应试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引发了较多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学生某次成绩考了多少分。

二、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农村乡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而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应试考试中拿高分,尽可能减少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文化课成绩方面的差距,很多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文化课所取代。一般来说,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了专业的教育人才和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为了能够使乡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同时让一个地区的多个学校共享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心理健康流动小组包括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多位研究学者,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入农村乡镇学校帮助学校教师建立心理档案,以及定期进行讲座和宣传等。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优良的资源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帮手。(1)通过网络实现农村乡镇学校与城市学校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2)互相借鉴经验,促进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3)通过网络来获取专家对于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以及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参加培训,及时纠正问题。

3.加强对农村乡镇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仅要从教师和学生入手,还要重视周边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比如,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网吧,对于刚刚接触网络的农村学生来说,网吧游戏的新颖性对学生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单依靠学校开设的几门课程,而是要从多个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家庭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在进行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重视与学生家庭间的联系,让父母们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中来。

总之,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学校,要抛弃只重视应试教育成果和学生只需文化课成绩好的旧观念,响应学生素质教育的号召,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的农村乡镇区域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在进行乡镇学校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各地区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作出改进。

篇(11)

作者简介赵鲜梅(1985—),女,南昌航空大学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63

“国防生是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普通高校从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或保送入学,毕业后到军队工作的学生”。国防生作为国家未来新型军事人才的后备力量,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过硬的军事技术。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等。而我们日常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首先,国防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来自社会、家庭、自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状态各不相同。而国防生的要求却和其他大学生不同,一是要有很强的自觉性,二是要有很好自制力,三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其次,高校国防生毕业后就进入纪律严明的军营生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积极地参加军政训练,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而心理素质不佳,会使他们对学习、生活、训练等产生消极状况。再次,大多国防生都是所谓的“90后”,内心渴望独立,个性张扬,但又怕和陌生人打交道,生活上具有依赖性,处理问题略现稚嫩,做事情大胆但又欠考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承受能力较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通病。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匮乏,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所以,开展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与时代进步

同志站在时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多次强调,“要加大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由于高校国防生正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面临学习困惑、人际交往的困惑、环境不适应等情况,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高校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社会文明、时代进步的双重需求。

要使高校国防生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适应时展,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使他们能以健康的、良好的心态去生活、去学习,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培养高校国防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掘更大的潜能和更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与时代进步。

二、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是高校国防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国防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相继颁布,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011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和细化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月份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再次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依托培养高校也逐步意识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此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在现实中,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理论上,重视国防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这些未来的军事人才的成长、成才。但在实际行动上,对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却很少,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编制、硬件设施等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突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上不够,理论研究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甚至有的高校把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口头上、文件里,而没有真正落实到经费保障、设施配套、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领域,使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形式而缺乏显著成效。

(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国内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尚未成熟,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1.缺乏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与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无法可依,无据可查。

2.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即国内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充分认识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至于参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

3.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紧缺。充足的资金是师资队伍高效有序建设的基础,因当前我国针对于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未设有专项经费,且对其经费投入较少,导致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紧缺,其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教育形式单一化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在我国,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就是开展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基本特点都是被动等待型,缺乏主动性。当国防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向同学或者朋友倾诉,还会选择自我面对及解决问题,缺少心理咨询的主动性。所以,单一被动的心理咨询模式根本很难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需要。

2.高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依托培养高校之间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沟通与交流。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个较系统的工作,是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和依托培养高校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参与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单打独斗,只是交给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人员,缺乏院系与专业人员的沟通,更缺乏院系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衔接。”我国的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依托培养高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不断的完善。

(四)理论及方法本土化研究不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高校心理咨询理论研究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投入,虽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但存有不足,其主要体现在盗版现象突出,本土化研究力度不强。与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理论研究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心理咨询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与完善,但基于国内外之间存在着社会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这就要求我国有针对性的借鉴和汲取国外先进的心理咨询理论研究,并将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发展实际状况予以运用。

实际上,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其通常随着基本国情、教育现状及时代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以来,使得我国在汲取和运用国外心理咨询理论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层面看,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较缓慢,各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认识不深入,再加上多数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经验薄弱,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发展趋势,这样在开展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难以有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至于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达到预期良好目标。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学界,尚未构建起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多数教师不能够正确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模式操作不规范,大大弱化了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职能。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高校要重视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认识。转变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国防生进行咨询的片面理解,真正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大力宣传心理健康常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国防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制定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把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①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把促进高校国防生的思想进步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深入了解高校国防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问题。②定时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把心理学知识融入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中,正确辅导国防生了解心理常识知识和指导他们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③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为他们提供心理服务和诊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环境。

3.加大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学校要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加大投资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之中;提供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设施条件,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心理诊疗仪等。

4.要建立科学的系统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要经常沟通,加强联系,互通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国防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针对性地建立起严密的防范监控机制。

(二)加强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1.要增加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使每个任课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各大高校要注重对学校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咨询和辅导不断强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辅导员的负担。

2.培养兼职心理辅导人员。根据国防生心理的特点和心理科学的特殊性要求,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在专业方面需接受系统专业训练,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科学知识,能对不同心态的国防生进行心理鉴定,并学会心理行为的矫正技术。首先,心理辅导教师在个人修养方面,要热爱学生,愿为学生服务,有责任心,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其次,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品质方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流畅的语言表达力,还要有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

3.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给人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具有专业心理咨询知识的同龄人。在当前高校心理辅导人员缺乏、国防生心理辅导要求增大的情况下,挑选那些具有热情、工作认真负责、耐心、头脑清晰理智、宽容大方的同龄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更好的为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丰富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对高校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国防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国防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目标不是国防生自发实现的,不会随着国防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自动实现,需要通过教育者的努力才能达到。

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仅仅只是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1.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如: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沙龙、“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国防生的意志力,缓解其心理压力。

2.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国防生能够从中获取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3.通过建立专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来解决高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令其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内化为自身人格素质修养。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坚持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开展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防止唯心主义、消除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开展。在借鉴国外高校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在的科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掌握国防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国防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使他们能看清问题的主流和本质,树立信心,从根本上解除心理困惑。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而心理活动的变化又受思想的支配。”二者相互渗透。①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②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理论形式进行教导学生的过程,一般习惯以制度和榜样去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具有巨大的优势,是我国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和力量。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结合,才是更好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军事现代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强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国防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强化高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这句话充分说明国防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要加以重视,正确培养其心理素质,为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月胜.高校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调查分析对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