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务会计的会计基础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会计的会计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会计的会计基础

篇(1)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离不开规范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因此,加强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不仅是财务会计工作自身的要求,也是记录、反映、监控企业管理行为和经济活动的需要,更是加强和提升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实行模板化的财务会计管理,能够有效做好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1 开展模板化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意义。

(1)有助于管理规范化。将企业财务活动、会计核算等工作,以模板的形式固化下来,有助于企业管理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防止管理随意性,便于稽核、检查和监督。

(2)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财务会计工作模板化,能够贯彻企业内控要求,将管理制度格式化、表单化、程序化,能够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3)有助于充分发挥财务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对各类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按照规定的模板进行撰写,能够从全面性、强制性等方面进行深刻财务分析,支持企业管理决策,充分发挥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有助于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模板化简洁明了,使财会人员既能从全局、又能从微观了解具体工作,能够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

(5)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活动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会计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反映,通过实行模板化的措施,能够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 模板化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

(1)会计基础工作类模板。主要包括:①各类自制原始凭证,例如原始凭证粘贴单,差旅费报销单,费用报销单,原材料入库、领料单,产成品出入库单,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基础表,无形资产摊销基础表,应缴税费计算基础表,各种收入和成本费用结转基础表,应付职工薪酬计算表等。②会计手册,记账凭证格式,会计账簿格式,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档案管理等。

(2)财务基础工作类模板。主要包括:①货币资金收支活动方面,例如货币资金收支预算及执行表(年度、季度、月度)、货币资金收支日报表、资金支付审批单、借款单等。②财务管理方面,例如财务预算及执行情况表、合同审批表等。

(3)财务分析类模板。主要包括:财务情况说明书(年度、季度、月度),企业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分析,资产负债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

(4)财务管理业务类模板。主要包括:①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类模板。财务决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利润分配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关于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议案,关于公司向银行借款的议案,关于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议案,关于公司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议案,关于关联交易的议案,关于收购股权的议案,关于调整公司会计政策的议案等。②汇报请示类模板。会议纪要,考察报告,尽职调查报告,财务负责人履职报告以及有关财务事项请示等。③财务会计制度类模板,按照企业统一要求制订。④财务协议合同类模板,按照企业规定和交易方的要求统一制订。⑤可行性分析模板。投资可行性分析,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可行性分析,收购股权可行性分析,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的可行性分析等。

3 实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模板化的要求。

(1)模板设计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财务会计工作政策性强,设计模板时,要认真研究、学习和执行国家相应规定,体现模板的政策性。

(2)模板设计要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防范风险、规范运作的有效办法。各类财务会计模板,要将企业内部控制具体化,以表单为载体,体现模板的流程性。

(3)模板格式设计要规范。无论是表单式模板还是文字式模板,务必按照国家写作规范来进行,反映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特色,结构清晰,内容完整,避免随意性,体现模板的规范性。

(4)提升模板的执行力。模板是财务会计工作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加大模板的推行力度,提升财务会计的工作质量,加大对模板执行的检查监督和考核,体现模板的强制性。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各项财务会计工作模板,要根据模板所反映的内容,充分利用财务核算系统、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模板的先进性。

(6)及时更新模板内容。模板内容要结合企业管理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体现模板的及时性。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形式也随之丰富,规模不断加大。大型企业的拆分上市,让企业的产权价值由较为单纯的内外运动模式,转变为以股权为基础的产权价值变化。而财务会计作为指导企业决策和行为的信息提供者,基本任务记录企业资产和价值的变化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产权运动的角度分析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对财务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产权价值角度的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在企业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专门程序与方法,着重向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提供的信息是企业产权价值运动最真实的体现。

企业管理层次的建立和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一方面形成了企业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另一方面也是企业法人产权的分配,也是各种投入资本在企业内部的配置。不同层级的管理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置及其权利安排,决定了企业的资本运动,决定了组织的功能和绩效,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率和制度效率,从而直接影响产权价值所有者产权价值的实现。论文写作,信息技术。论文写作,信息技术。

企业内外的产权关系和产权交易过程可表示如下:产权交易契约的形成――企业法人产权的确立――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企业的资金运动和经济业务――企业的绩效――产权价值的实现与分配――产权交易契约的解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传统财务会计着重于通过对“经济业务”的核算来从现象上反映“资金运动”过程和“企业的绩效”,而不注重决定或影响“资金运动”过程和“企业的绩效”的产权关系。广义资本会计把上述企业产权交易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对象,并以资本运动背后所体现的产权关系作为重点。因为上述过程开始于产权交易契约的形成,结束于产权交易契约的解除,其本质是产权契约的履行过程,其目的是产权价值的增值。

二、财务会计中产权价值要素的内涵

在传统财务会计要素中,“产权价值”是指“所有者产权价值”,或“业主产权价值”、“股东产权价值”,即狭义的产权价值。

从计量的角度,把产权价值定义为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从会计计量的角度,先界定资产和负债,然后计算所有者产权价值,所有者产权价值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而不是直接对所有者产权价值的性质做出规定。

站在企业外部所有者(业主或股东)的立场上对产权价值要素进行界定,而不是站在企业主体的立场上。认为所有者产权价值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依据工业经济时代“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界定产权价值,认为企业是股东或业主的企业,股东或业主是企业的所有者,“所有者产权价值”就是“股东产权价值”或“业主产权价值”。

三、产权价值理论的分类

产权价值理论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对企业性质的认识息息相关。企业组织形式经历了从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再到股份公司的演变,对企业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人”到“社会生态经济人”,从股东单边治理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转变。相应地,产权价值理论也有业主权理论、企业主体理论、企业理论等。

(一)业主权理论

在独资和合资企业,业主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业主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的资产是业主所拥有的权利,企业的负债是业主所承担的义务,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就是业主产权价值,即资产减去负债即为业主产权价值。在业主权理论下:

企业的收入是业主产权价值的增加,企业的费用是业主产权价值的减少。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形成收益或损失,引起业主产权价值的增加或减少,独资企业可直接增记“业主产权价值”或“资本”账户,合伙企业可按约定的方法和比例对净收益或净损失进行分配之后,增记或减记每一业主的“业主产权价值”或“资本”账户。论文写作,信息技术。

债务利息是合伙企业的费用,企业的所得税也视为合伙企业的一项费用,应在计算收益时从收入中扣除。在合伙企业,合伙人的私用提款不是合伙企业的费用,而应作为合伙人资本的减项。。支付给合伙人的工资、津贴不是合伙企业的费用,而是一项损益分配项目。

(二)主体理论

主要适用于股东和债权人出资形成的公司制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应把企业与企业的出资人(股东、债权人)区分开来。在主体理论下:

企业是股东和债权人的产权价值监护人,企业对股东和债权人的产权价值负有经管责任,资产是企业履行经管责任的工具,即资产为负债与所有者产权价值的总和。

资产是企业自身的权利,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所有者产权价值(股东产权价值)是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是一种剩余产权价值。

收入是企业的成果,费用是企业为获得收入而消耗的物品和服务,收入和费用并不代表股东产权价值的增减,收入减去费用得到的净收益也不是直接属于股东:只有通过股利分配发放的股利才属于股东,股利分配后的留存收益不是股东的产权价值,而是企业本身的产权价值。股东获得的股利、债权人得到的利息都是收益分配。

(三)企业理论

适用于利益相关者共有的现代大公司。论文写作,信息技术。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除了股东和债权人之外,还有职工、客户、国家等。企业是为了所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企业具有广泛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对他们有用的信息,比如,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以及向国家交纳的税收和企业的留存收益等。论文写作,信息技术。股利、利息、工资、税收、留存收益等构成了企业的收益或增值额,可通过编制增值表来予以反映。

四、产权价值中的综合资产

资源的泛化和资本的泛化,必然导致资产的广义化。与经济资源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相一致,综合资产包括“硬资产”和“软资产”。“硬资产”是指传统财务会计中建立在财务资源或财务资本基础之上的物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长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长期资产。“软资产”是指建立在“软资源”和非财务资本基础之上的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社会资产(关系资产、顾客资产)、生态资产(环境资产)、组织资产等。论文写作,信息技术。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资产”主要是指“硬资产”,不包括“软资产”,这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要将“软资产”纳入会计核算,建立起与“泛资源”和“广义资本”相一致的、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资产、能力和价值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现代财务会计必须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李家和.财务会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9)

[2]裘宗舜.财务会计基础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6)

[3]施先旺.财务会计基础概念:基于产权价值运动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1)

篇(3)

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种趋势下的会计地位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从类型来看,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都属于会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促进整体的经济进步,有必要推进财会和税务层面的改革。全球化影响下,税务以及财务两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改变。与此相应,财务和税务会计的日常管理也逐渐趋向于完善。从总体上看,财会改革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进而为各类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参照。然而不应当忽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这两种类型的会计是存在差异的。为了完善管理,就有必要详细划分二者。只有明确了二者关系,才可以妥善处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准。

一、两种类型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从本质上看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十分密切。具体而言,税务会计延伸了财务会计,同时财务会计又构成了税务会计的根基。完善财务会计,就能够完善日常性的企业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的会计方式,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通常可以适用同样的会计准则。在具体方法上,二者也可以选择同样的核算流程以及方式。详细而言,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具备了如下的联系:

首先,在信息处理中,财务会计能够用来提供基本参考,提供了处理信息所需的根据。从企业角度看,内部管理的要点就是财务会计,这是由于财务会计密切关系到各阶段内的企业运营。利用税务会计,能够用来查验各阶段的经营数据,统计各类型的经营信息,同时还可以据此编制明确的税务表。具体在操作时,财务计算得出的数值和结论都可以用来提供税务会计的必要参考。依照核算结果,选择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在财务过程中,税法应当用来约束日常性的资金周转。在这种基础上,确保稳定有序的运营环境。

其次,企业制作的财务报告代表了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的协调现状。为了完善管理,确保经济的整体平衡,税务会计必须密切协助财务会计,二者应当共同运转。在财务报告中,就可以体现出现阶段的两种会计关系。有些情况下,税务会计会制约财务会计的进展,这种情况应当格外注意。例如:在财务报表内部经常会出现递延税款的现象。受到差异的影响,税务会计相应的法规就必须适用于企业内的财务会计,二者因此遵从了同种法规。为了协调合作,有必要妥善管理两类会计流程。这样做,才能够服务于企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二、两种类型会计的差异

全球化趋势下,不同类型的会计表现出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税务会计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也表现出特定的差异。这是因为,二者并不是同种的会计类型;虽然具备了紧密的关系,但仍是有差异的。为了推进改革,有必要明确两个类型会计之间的差异。只有明确了差异,才可以为企业平日的经营以及运行提供更精确的会计数据作为参照,推进科学会计的具体落实。实际上,财务会计以及相关的税务会计表现出如下层面的差异:

第一点,是会计目标差异。从基本目标来讲,税务会计应当依照税法予以执行,在计税和纳税的全过程中都有必要遵从税收类的法律。只有遵照法规,才能够切实减小综合性的税收成本,服务于日常的征税活动。在落实税收过程中,企业还需要监督并且了解实时性的税收情况。在这种基础上,拟定必要的税收标准,用标准化的方式来监管税务会计的具体施行。从整体上看,税务会计也更能够确保企业获得精准的会计数据和信息,为税收提供保证。在最大化范围内,税务会计可以用来优化税收的实效性,确保收益的提高。与之相应,财务会计更多重视宏观层次的监管,重视整体式的经济监管。具体来看,财务会计能够记录实时性的业务状态以及核算状态,这样做也满足了内部的企业监管需要。了解了经营状态之后,企业才能够设置可行的经营目标。

第二点,是核算的差异。从核算对象来看,财务会计也区别于税务会计,二者表现出核算对象上的差别。具体在核算时,先要划分不同特性的核算对象。针对各类型的会计信息都需要予以必要的监管和处理。经过有效的信息处理,落实企业设置的财会目标。通常情况下,财务会计把经济事项作为自身的核算对象,分析经营状况和现阶段的运营状况。经过分析之后,就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参考。与之相应,税务会计针对于减免税收和资金计价等具体的核算事项,重点是各类的经济活动。通过详细的核算,就可以分离不同类型的财会职务,同时又紧密结合了多类型的职务。通过控制和监督,防控会计流程的作弊现象,进而确保客观和真实。

第三点,是形式的差异。财务会计通常的形式包含了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通过编制报表,管理者就可以更加了解现今阶段的会计形势,了解经营状况。由此可见,在财务会计基础上,管理者就可以设置正确的决策,推进企业的宏观进步。不同类型的会计设置了差异性的目标,形式也并不相同。管理者在拟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形式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的形式,落实会计监管的总体目标。

三、妥善处理两类会计的关系

在企业的内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存在差异的,然而并不能够割裂二者。企业要确保整体的协调,就有必要更重视妥善处理税务和财务两类会计的关系。妥善协调二者,才可以确保会计流程的精确性,获得精确的信息。有序处理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才能够提升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准。与此同时,促进企业获得更高额的利润,维持税收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要协调处理税务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应当依照如下的流程和方式:

(一)明确差异性

针对税务会计和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当更重视二者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这样做,才可以促成会计基本目标的落实,减少二者的交叉领域。针对两类会计,应当设置必要的分离原则。在具体监管中,应当妥善分离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确保两条线的财务监管。避免两类会计的互相混淆,只有明确了二者的差异,才可以更好区分二者。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当适当扩大财务会计及税务会计的差异,而不应当忽视这种差异甚至混淆二者。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就可以给出正确的决策,推进企业的长期进步。各类的会计在具体目标和形式方面都具备差异性,在拟定决策时也需要考虑到差异的形式。

(二)促进关系的协调

针对财务和税收的不同政策有必要加以协调。在这种基础上,促成二者关系的协调。从根本上看,财务以及税务分属不同的企业监管领域。企业既需要财务政策,同时又不可缺少必要的税收政策。对于两类不同政策应当加以协调,明确不同的职责。近些年,宏观经济呈现出更快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在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中妥善协调税务政策以及财务政策。针对二者的时间差异,也需要妥善加以控制。这样做,才能推进企业会计的进步。

四、结语

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既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彼此区分的,不可以混淆二者。在各个层面上,二者都表现出差异性。在具体的会计流程中,相关人员有必要详细区分不同类型的会计。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确保实时性的会计处理,进而确保会计相关信息的完整和可靠性。在明确了差异后,也可以致力于完善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从整体上优化宏观的财会环境。这样做,有助于确保平稳的税收和财政环境,推进了平稳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旅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及其协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6).

[2]鲜于文杰.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与差异[J]. 科技视界,2014(20).

[3]王俊芝.如何处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质量探索,2016(04).

篇(4)

关键词:融合教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知识点;操作能力

Key words: combination teaching; basic accoun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knowledge points; oper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42-01

财务会计课程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结合实际工作中常见业务,要求学生动用通用记账凭证和相关账簿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但是因为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课时有限,一般每周六学时,大概十六周左右完成,很难达到一些常见业务的比较熟练操作,针对存货这项工业企业必然核算的流动资产来说,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训练就不可能到位。然而,实际操作能力强一直以来是高职教育所要追求的一种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首先在2009级财会类高职学生完成第一学期的基础会计学习之后全面推行。财务会计改革之后,教学时间由原来的一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时间上延长,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调整,针对学生就业企业的规模特点,对于中小企业不常见的业务不学习或少学习,有些核算内容虽然中小企业不常涉及,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第四学期要参加社会考试,所以要同时兼顾学生在校期间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

虽然财务会计进行了改革,一些学习内容可以进行细致训练,但是仍然略显不足。

2010级学生入学就以财务会计为蓝本,将基础会计的必要知识点融入其中,既不耽误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会计上岗证,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个具体账户的账务处理训练,同时又为学生在第四学期系统学习初级职称的会计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次会计课程改革幅度大――涉及两门重要的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时间紧――2010年暑期,距离开学上课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决定先不在大范围开展,而是选中会审专业2010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会计教学改革试点。

改革的大方向表现为开始就直接切入主题,通过两大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引入六大类会计要素,五大类常用科目、账户。首先,要求学生熟悉五大类会计科目的名称,强化记忆各类会计科目。

然后,依次学习账户的性质、会计等式、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之后就开始学习货币资金、应收款项等业务,必要的基础会计知识点融入其中。

当然在有了改革的大方向之后,改革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手里有财务会计课程教材和一本训练册,涉及基础会计的内容,没有具体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负担问题,不能给学生两本独立的教材。另外,拿着两本教材也不利于学生把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②大篇幅先讲理论再讲业务,再训练,效果不理想。③究竟在财务会计的哪部分内容恰当穿插基础会计知识点不太容易把握。原来讲授财务信手拈来使用的基础会计知识点,现在直接说的时候,学生感觉挺茫然,所以就要及时补充知识点,讲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于说,还要把它们写出来,让学生记录到笔记本上,这样就会将一个完整知识内容先人为打断,然后再接续。④学生灵活处理业务的能力比较弱,教学过程中,第一遍的训练通常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学的非常认真,这往往使得老师对一些知识也能够重新有一个认识,重新思考,比如学生在学习实际成本法进行原材料的取得、发出核算时,有一个原材料入库,但是发票账单未到的业务,需要在月末做暂估入账的处理,借方原材料,贷方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下月初冲减这笔业务,借方涉及原材料账户,在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计算发出存货单位成本时不要考虑这部分。学生就有些不知所措,登账时记录,计算时不算在内,产生疑问,于是针对这一项业务,我写了这方面的论文,以期改进这个估账业务的处理方法。

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近些年来,我国会计体系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相较以往更加完善。从会计这门学科的内容来看,会计本身就是一个包括很多领域的庞大学科体系,会计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使得会计这个学科开始分化出不同的专业领域,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就是会计这个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我国相继颁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企业所得税法》,这两个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使得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差异越来越明确,相较以往两者有了更强的独立性,现在的市场企业甚至会将两个方面的职位区分开来,以此更好地完善企业会计业务。尽管在一些大企业中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部门是相互分离的,但是企业对于内部会计事务仍然采用的是分离不分割的方法,以保证企业会计事务的专业化和系统化,而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是现阶段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一、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概述

(1)财务会计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会计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企业资金运作而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监督以及核算,同时还包括为企业内外部与之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对象提供财务经营状况、企业盈利水平信息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经济管理活动。简而言之,财务会计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转、业务流通业务的核算以及分析业务,这其中包含很多领域,例如经营成本会计、营业收入、收益核算等。所以不论是从财务会计的构成还是划分来看,财务会计的综合性都非常强,同时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同样也是企业财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会计涉及的工作主要是企业的税务筹划、税金核算以及纳税申报,多数情况下企业都会将税务会计当作是会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会计的延伸。随着税法的不断完善,税务会计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体系,例如流转税、财产税、所得税等。

二、基于增值税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处理差异

1.计量方式不同产生的差异

(1)融资性质的收入。企业会计处理中,从租赁日开始算起,承租人租赁的资产在会计处理中的入账价值是按照租赁开始当日的资产公允价值和租赁付款额现值最小值两者较小的一方来确定的,这种会计处理的方式既考虑到了融资租赁付款资金应有的时间价值,同时也是最接近对应资产额实际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会计处理的方法准确性相对较高。但是从企业税务处理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固定资产租赁价格的计税基础都是按照租赁合同事先约定好的价格加上合同中产生的所有相关联的费用总和,所以从计税基础的构成可以看出税务处理实际上属于历史成本属性,遵循了税法规范性的原则。(2)销售价格差异。销售价格差异指出现明显较低的销售价格,但是没有正当的理由。从税法处理的角度来讲,一旦出现这种价格明显较低且没有正当理由状况的时候,必须由税务主管部门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核定实际价格,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以实际案例来解释。案例:某企业2015年6月一共批发100件A产品,每一件产品除去税单价为50元人民币,100件商品的销售额是5000元,销项税额850元,企业已经收到具体的款项,但是与此同时6月份市场上出现的A商品的销售价格是8000元,因为这个价格和税务机关规定的价格出现了明显差异,所以最终税务机关将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核定为8000元,也就是说在不含税的情况下比原有的单价提升了30元,销项税额变为1360元,以上情况实际会计处理如下。借:银行存款5850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850从以上会计处理可以明显看出与国家税法的矛盾,这样的处理方法必然会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而企业也会背负偷税漏税嫌疑,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做出以下调整。①当企业能够获取购货方补差价时:借:银行存款3510贷:主营业务收入3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510②当企业无法获得购货方补差价时: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510贷:主营业务收入3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510(3)以现金折扣来进行产品销售。所谓现金折扣就是企业在售出产品之后,为了能够尽早回收货款,给予购买方一定的折扣。对于现金折扣的规定,我国税法明确指出,纳税人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无论存在多少现金折扣,最终现金折扣的数额都需要计入增值税销项税额中,并且不能扣除,我国税法要求企业实务中现金折扣需要按照总价法进行记账。案例:某企业当期通过赊销将100件A商品卖给某大型商场,除去税金每一件的价格为60元,应售价税金额总和是7020元,商场按照2/10、1/20、n/30的条件进行付款,按照总价法该企业对于这一笔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①货物发出并且相关手续完善时:借:应收账款7020贷:主营业务收入6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020②如果商场在买到产品后第7天付款,根据现金折扣以及合同的规定商品可以获得2%的款项优惠,该企业已经将优惠后的6879.6元货款存入银行中,对于这种方式的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6879.6财务费用140.4贷:应收账款7020③如果商场在买到产品后的第17天付款,根据现金折扣以及合同的规定商品可以获得1%的款项优惠,该企业已经将优惠后的6949.8元货款存入银行中,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6949.8财务费用70.2贷:应收账款7020④商场在第20天付款的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7020贷:应收账款7020

2.确认条件不同产生的差异

(1)收入的确定。企业会计收入的确定主要是按照权责发生制来进行的,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是否完全实现了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成本是否可以得到可靠计量。而企业税法的销售收入确定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来实现的,和上面的收入确定相比较不需要考虑是否转移风险和报酬。(2)视同销售确定。我国税法规定,被视为合同销售货物的企业需要缴纳相应的增值税,这其中也有一些情况在会计处理上不能够被确定为企业收入。例如当两个对象按照统一核算来转移产品和获取、当企业将自行生产委托加工或者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给他人、当企业将自行生产、委托加工收回的获取用在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时候,这些情况实际上在会计处理的时候都不会确认收入。

3.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差异的协调

一方面,必须强化国家行政参与力度,企业的税务会计根本的服务对象是国家税收,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企业的税务会计在核算问题上是由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而相对应的企业财务会计势必会处于被动,所以在处理和协调两者差异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相关问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强化国家行政参与力度,最大限度的维护企业的既得利益。与此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完善税收制度,逐步简化企业税款的计量标准、弥补两者的差异。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财务会计的相关原则合理的引入税务会计。企业会计和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更为接近,而税务会计则与企业实际的价值核算之间有一定差异,面对这种差异,适当引入财务会计的原则,增加权责发生制的相关原则,可以提升税收核算的准确度。与此同时税务会计要注重实质,真正体现出税收的公平合理性。

三、结论

总的来说,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务会计开始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会计处理原则、核算对象、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财务会计和税收会计处理差异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差异的存在尽管有利于两者更好的发展,但是随着差异的扩大势必会影响到政府的税收收入,尤其是在营改增之后,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两种会计的方法、核算原则以及处理差异,以此更好地推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同步稳定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小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及协调.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9).

2.池俊改.增值税与消费税税务及会计处理的差异比较.经营管理者,2016(15).

3.徐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差异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14).

篇(6)

二、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混合模式的会计处理

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混合模式下,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采用“一套账”,当发生这类交易行为时,凡是涉及税金负债(如应交增值税、应交营业税等)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必须按现行税法规定正确界定其计税成本(价格),进而确定其应交税金(税金负债金额);而因交易所涉及的其他会计要素,则应按企业会计准则、制度进行确认和计量。具体而言:若双方换入、换出的均为货物时,按增值税的有关规定,属货物的以物易物,双方都要作购销货物处理,以各自发出的货物核定其销售额(依次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近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确定)并计算销项税额,以各自收到的货物核定其购货额,并依据对方开具的合法增值税发票按规定程序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即同时反映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若一方是货物,另一方是不动产或无形资产,换出货物方将增值税销项税额记入换入不动产或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中,不单独反映。若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应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全部资产的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分别确认换入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当此类交易涉及营业税时,换入资产的营业税包含在资产价值之中,换出资产应交营业税(税金负债金额)的确认、计量,应按其销售(转让)额(依次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近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确定)与法定税率计算。与此同时,对这类交易中涉及的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则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这样,一笔交易的会计处理分别以两套法规为处理依据,可以同时满足税务机关、投资人、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要,但它也会给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带来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涉税风险和税收成本。兹以不涉及补付价款和涉及补付价款两种情况,说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混合模式下的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1.不涉及补价

以非货币易方式换入的货物,如果不涉及补价,原则上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用公式表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换入单项资产时,如果换入的资产不是货物(存货,下同),按上式计算;如果换入的资产是货物,公式中“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计算,还应减去“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单独反映),“税费”中的“税”不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如果不是换入单项资产,而是既有货物又有非货物资产时,由于货物的增值税是价外计税,在计算换入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时,应是先扣除增值税进项税额,然后再按照各项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分配。

若换出的资产是货物,应按销售货物计算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锐额)”;若换出资产不是货物,应按其账面价值转出。但对换出的不动产、无形资产,则应按税法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并在会计中予以反映。

例1:某酒厂12月份以自产A种粮食白酒10吨,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换取造酒原料(高梁)若干吨,双方不涉及补价。当月销售同类粮食白酒,最高售价10000元/吨,最低售价8000元/吨,加权平均价格为9600元/吨。(本例只考虑增值税及消费税,其他相关税费略。其中粮食白酒增值税率17%;消费税率:从价部分按25%计征,从量部分按0.5元/斤计征。)

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换回高梁,按《农产品收购凭证》上注明的收购价款(我们假定企业以白酒的成本加要计缴的增值税作为收购价款)的13%计算进项税额;若从粮食企业换取,可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款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假定换出白酒成本为6000元/吨,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66398.4①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9921.6②

贷:库存商品――白酒

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320

应交消费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3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35000

该酒厂当月又以两吨自产B种粮食白酒换入专有技术一项,两吨粮食白酒的总成本是2万元,该类粮食白酒的销售价格1.8万元/吨。假定没有计提跌价准备。酒厂应作会计分录(只考虑增值税,其他相关税费略)如下:

借:无形资产

26120

贷:库存商品――白酒

2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120

应交消费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1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11000

酒厂当月换出的两吨酒,期末还应进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

对方单位应作会计分录如下(假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18000元,计税价格22000元):

借:库存商品――白酒

19100

贷:无形资产

18000

应交税金_应交营业税

1100

2.涉及补价

按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当收到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等于或小于25%时,作为非货币易处理;高于25%时,作为货币易处理。不论何种交易方式,只要涉及货物,必须按税法规定正确计算反映增值税额。如果涉及补价,则一方收到补价,一方支付补价,其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有所不同:

(1)支付补价时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一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2)收到补价时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一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一收取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确认的收益③

如果在非货币易中不涉及“货物”,则“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计算公式中也不涉及“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这里需要判断收取补价的一方,其所收取的补价,能否弥补其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以及因收取补价而需要缴纳的税费,即此时需要计算相应的损益:

应确认的损益=补价一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一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及附加(或)应确认的损益=补价×(1一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换出

资产公允价值)一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及附加

应交税金及附加=换出资产的计税价格×税率④

如果换出资产是单项资产,则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是惟一的,对上述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不会有偏差;若是多项资产,则在考虑税收因素时,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是交易中的全部资产,还是单项资产也应该予以明确。本文认为应该是全部资产。这样,应确认的损益公式如下:

应确认的损益=收取的补价一补价÷全部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全部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一补价÷全部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交税金及附加

按上述公式计算的“应确认的损益”,不论正负,均应记入当期损益账户。

例2:甲企业以其自产的C产品换入乙企业一台设备和一部分原材料(乙企业的D产品)。C产品的账面价值为80000元、计税价(公允价值)为100000元。设备的账面成本22000元、累计折旧4000元、公允价值2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D产品的账面价值为55000元、计税价(公允价值)为60000元。乙企业以银行存款向甲企业补付价款20000元。两企业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义务人,增值税率为17%,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3%,乙企业换入C产品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分析:

1.甲企业(收取补价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判断是否属非货币易

由于20000÷100000×100%=20%

所以,此项交换属于非货币易。

应交增值税=100000×17%-60000×17%

=17000-10200=6800(元)

应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6800×(7%+3%)

=680(元)

应确认的损益=20000-20000÷100000×80000-20000÷100000×680=3864(元)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80000+17000-20000+3864+680=81544(元)

原材料入账价值=60000÷(60000+20000)×(81544-10200)=53508(元)

设备入账价值=20000÷(60000+20000)×(81544-10200)=17836(元)

(2)作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材料

53508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0200

固定资产

17836

银行存款

20000

贷:库存商品――C产品8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应交城建税476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204

营业外收入

3864

2.乙企业(支付补价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1)判断是否属非货币易

由于20000÷(20000+80000)×100%=20%

所以,此项交换属于非货币易。

(2)假定换入的C产品作为乙企业的固定资产,换出固定资产免缴增值税,其有关会计分录如下:

①注销换出设备账面记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

18000

累计折旧4000

贷:固定资产

22000

②非货币易

借:固定资产

103200

贷:库存商品――D产品

5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0200

固定资产清理

18000

银行存款

20000

在上述会计处理中,交易双方均按换出资产的账面成本、账面价值转账,并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基础,符合现行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也不影响所涉流转税费的计缴(它要按税法认可的计税价格计算,该“价格”并不等同于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但在期末要进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而且,因换入资产价值是以换出资产账面成本为基础(而不是市场销售价格),意味着其计税成本的降低,日后会增加企业所得税税负;按换出资产成本及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之和计算应抵扣的进项税额,对企业并非有利。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模式的会计处理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模式,就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设“两套账”(此处不是指一套真账、一套假账的“两套账”),财务会计按上述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而税务会计则将非货币易视为资产售出后再购入两个环节,分别作销售和购入的会计处理,这样,日后就不必进行所得税的纳税调整,可以减少差错,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如例1,某酒厂12月份以自产A种粮食白酒10吨,从农业生产者手中换取造酒原料(高梁)若干吨,双方不涉及补价(本例只考虑增值税及消费税,其他相关税费略)。企业换出粮食白酒时,按销售商品进行税务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11232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6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320

应交消费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3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35000

期末,结转销售成本,不必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对换回的高梁,按购入商品进行税务会计处理(我们假定企业以“应收账款”作为收购价款):借:原材料

97718.4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4601.60

贷:应收账款

篇(7)

一、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从会计内涵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别完成的两大职能是核算与管理。核算职能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的、连续的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职能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

二、如何在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挥企业会计的管理职能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会计体系中源于同一母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企业会计的有机整体,共同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都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核算出的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参与分析、修订经营计划,并为企业经营战略方案的实施、控制、评价和修订提供信息和依据。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直接约束。由此可见,企业在注重发展会计的管理职能的同时,首先要将财务会计的核算、收集、整理数据的工作做精做细,以此为基础,发展管理会计,使企业的财务部门真正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如何在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挥企业会计的管理职能?首先是一个组织落实问题。目前我们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一般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计划统计,可以先将财务管理的一块搞大,使其承担管理会计的职能。公司财务部为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大胆调整人员结构,积极引进人才及补充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财务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在财务部内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补充设立了专职预算员、经营分析员,将财务管理职能真正落实到实处:专职预算员主要负责编制预算框架,汇总平衡各部门预算,形成财务预算,分析财务预算、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并提交报告,考核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及时性、准确性;经营分析员主要负责研究财务分析的一般方法、指标体系,提高分析质量,做到反映科学、分析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每月的财务经营状况分析工作,做好相关专题分析工作,并联合相关部门跟踪解决;除上述新补充岗位外,财务部原有的会计岗位职能也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从传统单一的“只核算”的“报账型会计”逐步向集核算与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会计”转变,在日常做好核算工作的同时,更注重整理分析核算得出的数据,把它们与预算的控制、分析紧密相连,做好费用开支效果的评估,最终为预算编制的滚动调整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使我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更为科学健康地实施。另一方面,在各业务部门内部设立了专职预算管理员,负责本部门预算控制、执行、分析工作,并在每月末做出预算执行差异报告,上报财务部进行分析查找差异原因,进而找出不足之处。

其次,是系统落实问题:建立一个数据搜集、整理、报送的完整体系。在内部,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个“衔接紧密、流程严密、任务明确、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根据目前人员状况结合公司制订的岗位职责,充分协调内部人力资源,做好人员分工,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内部业务流程,使内部数据传递更为流畅。同时不断加强财务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部门之间的联系,使资源共享,逐步建立数据传递流程,从而打造一个数据搜集、整理、报送的完整体系。

最后,是职能落实问题:对数据比较、差异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去伪存真、得出事实结论。管理会计的工作源于财务部门,又跳出了财务部门,它的成果为企业各职能部门提出了管理课题和工作要求。因此,财务部门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如果提不出问题,一切力气都是白花的。如果财务部门能够向各业务部门提出问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也就确立了。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必须迅速跟进业务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研究、营销策划、投资效益分析等业务管理过程,由单纯的“事后反映”前移到“事前参与策划”、“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评估”的业务运营管理全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公司财务部注重加强财务、统计分析,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力求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为公司的经营、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加强预算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的偏差和问题,为企业经营提供预警;扩大视野,紧密联系网络、经营、投资领域,从深层次挖掘数据背后的连带关系,认真做好对投资政策、促销行为等方面的专项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撑;充分利用每月经营分析会的机会,提供有较高水平的分析报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统计分析工作渐上轨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对基础数据的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反映公司营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对异常情况和重要事项进行的专题分析,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加强会计职能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企业要加强对分管财务负责人和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把握住重要环节;控制住重要工作岗位,加强对现金、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的管理;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严格控制电算化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享有的操作权限;对软硬件、文档资料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等等。这些都是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企业快速转型的基本条件。

篇(8)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对于经济学、管理学内容重叠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其中,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三学科之间也确实存在部分内容重叠问题。好比一团迷雾,环绕在我们的周围。

二、三学科内容的重叠

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学科本质、对象、作用等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三学科之间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叠。

(一)从本质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其本质是一种理。管理会计以现代经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广泛利用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经济信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产生出许多新的管理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并直接参与经营管理。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本质是在会计环境的作用下,配合企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从事有效的生产经营规划和控制及业绩评价提供所需的各方面成本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

(二)从对象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行系统,包括筹资系统、投资系统、资金运用系统和收益分配系统。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成本会计的对象是生产经营业务成本、有关的期间费用和各种专项成本。

(三)从作用上进行比较

财务管理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有成本性态分析、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投资决策。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到优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学科层次

要解决三学科之间内容重叠的问题,必须弄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概念的从属关系,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分别属于不同层次学科。

(一)财务管理属于第一层次,它与会计学是两门并列的学科

二者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密切联系,但在本质、对象上均不相同。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而会计学则从事的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它的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用以决策的信息,这些信息须要考虑到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就区别不同学科的两个基本因素来看,财务管理与会计学是存在明显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下,为两学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管理会计属于第二层次,它与财务会计组成会计学的两大分支

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纪大战后美国许多企业中推行,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在20世纪初发明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之一,即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为了配合科学管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的会计”这个词汇,并主张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加强内部管理上,但当时没有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到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广泛实行职能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与此相适应,“责任会计”与“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也应运而生,并加入到原有的会计方法体系中来。1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于是,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事实已经证明,管理会计的确是作为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异的学科发展起来的。

(三)成本会计属于第三层次,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随着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起初是在会计账簿之外,用统计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此时,成本会计出现了萌芽。20世纪初以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对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标准成本法的出现使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本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管理现代化,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成本会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成本会计发展重点已由如何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事后计算和分析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形成了新型的以管理为主的现代成本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性竞争的加剧,大大改变了产品成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模式。成本管理的视角应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重股东财富,扩展到与顾客需求及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环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更加关注产品的顾客可察觉价值;同时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内部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增加顾客价值的内耗,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其中,成本核算的结果要用于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并且成本的形成、积累和结转的整个程序要纳入以复式记账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框架中,由此,成本核算部分被公认为财务会计的七种专业方法之一。而根据成本数据所进行的成本核算、成本计划与成本控制、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内容,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内部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对内部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显然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四、构建现代大会计学科观

在此,笔者并不认为这种严格划分学科界限,使之泾渭分明的做法就会促进各学科自我完善的纵向研究。相反,三学科都可以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努力构建现代性的大会计学科观:各学科沿着其研究领域的方向,与时俱进的发展。

(一)从学科发展角度看

变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财会学科与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这些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特点:每门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致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从财会实践层面分析,财会专业工作也在“管理整合”的浪潮中走向趋同或交叉。我们在感叹这种快速变革与整合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应有的专业理性:一门管理科学或者一种管理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外延”,对于崇尚“权责到位、岗位明确、流程清晰”的管理科学来说这是个致命的问题。需要我们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学科的关系和实践整合进行分析、探讨。“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杨纪琬,1999)。但是,目前学术界由于传统的“隔行如隔山”的小学科观影响,人们的视野却常常被专业分工局限和单学科思想束缚,只囿于自己研究范围中,对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或是漠不关心,甚至有一些专家片面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排斥其他学科的存在。这与我们迎接未来“交叉科学”的时代趋势是不相适应的,只能是使三学科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二)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会计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通才。衡量会计教育的质量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是否记起是从哪本教材所学内容,而是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学以致用,特别是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余秉坚说得好:“会计教育的内容,应当跳出旧有课程结构的束缚,扩宽知识面,更多地培养复合型人才。”西方国家很多高校本科教学的专业设置,就是将财务管理、会计学与金融学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复合专业,从而体现出其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这一点值得借鉴。因而,学生学习会计课程,应以“学以致用”为根本,而不必拘泥于是从哪门课程中学来的;教师教授会计课程,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必拘泥于教材。

五、结束语

为此,大家不必再纠缠于三学科之间重叠内容的归属。相反,应更多地鼓励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这样更有利于各学科的良性发展。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内容重叠问题,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只要我们树立现代性的大会计学科观,就一定会迎来会计学科发展和会计教育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1998.

2、徐春立,苑泽明.财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唐・R.汉森,玛丽安・M.莫文.管理会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颜敏.管理会计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6、(美)米切尔・马赫.成本会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7、罗飞.成本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089-0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合并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对会计界的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必须满足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综合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整体状况。为此,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我国已经同世界经济接轨,会计准则必然也要同国际接轨,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发了新会计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合并财务报表各方面的会计处理做出了修订,对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理论、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对少数股东权益的界定都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文将对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方面的变化展开探讨。

一、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主体理论由母公司理论转变为实体理论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是针对整个企业集团而言,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反映整个企业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要。对于合并财务报表主体理论而言,对整个企业集团不同的认识会形成不同的会计理论,另外,不同的会计理论对于合并范围以及少数股东权益的界定也不相同,2006年新会计准则以后,我国对合并财务报表的主体理论进行了重新界定,我国开始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采用实体理论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不再使用母公司理论。

(一)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概念界定上的差异,更能体现少数股东的利益

顾名思义,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或者整个控股公司的股东利益,母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子公司的财务以及经营决策,忽视少数股东的利益,满足母公司的股东以及债权人对于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求,从整个企业集团来看,母公司理论只看重母公司的利益,而没有直观且全面地揭示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这对于信息使用者是不利的,鉴于以前我国会计方面的规定,我国一般采纳母公司理论。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同世界经济接轨,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开始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国际会计准则一般采用实体理论,把所有股东放在平等的水平上,不过分强调母公司或者控股股东的利益,合并净收益在控股股东以及少数股东之间予以分配,根据实体理论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反映整个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保护了少数股东的利益,更加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采纳实体理论。

(二)母公司理论与实体理论在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有差异,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会计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就是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具有可比性并且容易让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实体理论同母公司理论相比,更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实体理论不仅考虑到属于母公司的利益,而且也兼顾了少数股东的利益。从集团公司内部未实现损益来说,实体理论强调全部抵消,而不是根据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来抵消,这样有助于减少企业集团内部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其次,实体理论强调对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少数股东权益都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价,这样能够保证各方面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而母公司理论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以及少数股东权益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而对子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这样就会采用双重计量标准,使得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第三,按照实体理论,要将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股东权益类显示,准确地反应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而母公司理论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负债以及股东权益之间,这样不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整个财务报表的信息。因此,新会计准则下强调实体理论,更能准确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而且容易理解。

二、新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中合并范围发生变化

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合并范围是否科学直接影响了会计报表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主要是针对子公司而言,新会计准则要求根据是否控制来判断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只要是母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包括母公司直接或者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者以下的表决权但是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发生变化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企业兼并现象越来越多,合并财务报表也越来越重要,我国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重新修订了会计准则。首先,是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中控制权的变化,新准则强调只要是母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新准则更加强调实质性控制原则,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强调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上的控制,因此,新会计准则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要以实际上的控制权为依据,以此来确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基础。其次,是在数量标准上控制权的变化,合并范围首先的基础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控制,而对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就是数量意义上的控制,从数量标准来看,只有母公司直接或者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者以下的表决权但是能够控制的子公司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新会计准则同原有的会计准则相比,在数量标准的计算上更加明确,措辞更加清晰,规范、严谨,新准则强调半数以上表决权,而不同于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权益性资本的界定是不太清晰的,股票分为普通股以及优先股,普通股有表决权,对公司有实质性的控制,而优先股并不能对公司拥有实质性的控制权,因此,新准则在这方面界定更加规范,不仅母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来表达母公司的战略方针,也可以控制更为低级的子公司,进而控制整个企业集团,更有利于反映真实的财务信息,有利于会计工作者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也有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更多地了解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财务信息。第三,新准则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不再根据子公司对母公司是否重要,是否对母公司产生重大影响而判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而是除特殊情况外,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整体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二)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新会计准则在控制基础上发生了变化,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除特殊情况外,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而且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进行了清晰的界定。首先,新准则根据控制原则,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无论是否对公司产生重要影响或者经济业务是否特殊,这样能够真实的反应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但是,对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新会计准则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有个清晰的分类,最主要的就是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如果不符合此条件的就要排除在外,因为新准则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控制,而不强调法律意义上的控制,要有证据表明拥有实质控制权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另外,对于当期收购但是在整个报告期内还没有出售的子公司,由于母公司能够对其实施实质意义上的控制,因此,应将这类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在这一方面新准则同旧会计准则是不同的。对于超额亏损子公司,如果不是破产清算,还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而且该子公司对母公司能够产生重大影响,母公司对该子公司实施控制权并承担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那么该子公司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集团真实的财务状况。其次,新会计准则也对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于不能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子公司就是处于特殊情况的超额亏损子公司,正常状况下的超额亏损子公司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而特殊情况除外,例如,如果某子公司已经不准备持续经营,准备清算或者宣告破产,那么母公司对子公司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控制权,那么该子公司就不应该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因此,对于界定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关键是看母公司是否还能够进行实质性的控制。

三、新会计准则取消了“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不再单列,并规范了少数股东权益的列示范围

2006年新会计准则以后,取消了“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根据合并财务报表的实体理论,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应该在母公司权益以及非控制权益之间进行分配,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不再单列,公司在根据新会计准则调整合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以及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项目以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项目进行调整,未确认投资损失不再单独列出。另外,对于少数股东权益,新会计准则将少数股东权益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类予以显示,不再列示与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这样更符合规范,反映了实体理论的范畴,强调实质性控制。

参考文献:

篇(10)

在农业银行内部,其会计基础工作包括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以及会计管理、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内容。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基础工作,也是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农业银行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约束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但是,在农业银行的会计基础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1 农业银行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及对策

目前,我国农业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虽然已经得到发展和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农业银行的部分领导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各个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同一个同样不同支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的各项业务经营难度在不断加大,各种考核指标标准在不断提高。大部分银行领导都十分重视经营,轻视管理,将绝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完成各项指标上,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无关紧要,只要在任期间没有出现经济案件就可以对此不管不问了。在银行内部会计财务部门,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应付日常工作和扭亏为盈,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直接造成银行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被不同程度削弱。

1.2 银行会计人员配备不足

根据银行财务会计工作要求,县市支行的会计部门必须要按照辖属范围内的5-7个营业机构中,配有专职监管员一人,其内勤坐班主任必须要切实履行监管员的职责。省市地区的管理行必须要配有一名到两名专门的财务监管人员,并且要配备多名兼职监管人员。对于那些日均会计出纳业务量在50笔以上的基层营业所,按照要求都要配有专职的内勤主任,而那些业务量虽小但是却必须的基层单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需要配有专职的内勤主任。虽然条件和要求十分明确,但是在效益和业绩的考量下,农业银行内部许多支行都未足额配置有关人员,甚至个别支行所配备的财务监管人员根本不具备任何从事财务监管的条件和资格。

1.3 部分会计人员素质有待于提升

在农业银行会计基础工作中,人员素质不高、技能较差,是制约着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农业银行通过高校招聘和社会招聘,选拔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各级工作岗位上。但是,以前在对人员招聘过程中,标准较差、手续不全、把关不严,造成招聘进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形势和业务发展需要。仅从农业银行当前会计人员实际素质和能力来看,许多会计人员在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专业的技能培训,不仅缺少普通高等院校财会、金融知识教育,而且还缺少必要的财务会计工作知识,对于会计方面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要求掌握甚少,难以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知识。甚至有的会计人员没有接受相应的从业职业道德教育,导致以前在农业银行内部出现一些经济案件。

1.4 对于会计核算基本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农业银行的会计基础工作中,会计核算基本制度是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准则。虽然从总行到省分行,再到各个支行,都颁布和实施了许多关于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各种制度和要求,在具体工作中也会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但是,百密总有一疏,极个别会计人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有章不循、有据不依,严重违反会计工作操作规程,给一些犯罪行为提供可乘之机。

2 农业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提升完善对策

2.1 要提高对农业银行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是一项严肃性、准确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是整个银行中各项业务的基础。银行各级领导都要把会计基础工作列入领导的重要日事议程,要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要当做重点工作来抓,要一手抓业务,一手抓管理,要对于银行内部的会计部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都给予重点保障,要对于会计部门所开展的相关基础工作都给予支持,要能够确保会计部门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能够依法行使职权,要对于相关经济案件给予严厉惩处,确保相关财经会计制度得以落实。

2.2 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

在人员上岗之前,要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学习财务会计基本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制度意识。农业银行各个营业网点要固定学习时间,坐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习时间,组织所有人员认真学习财务会计相关制度,掌握新规定、新形势、新要求,使财务会计人员更好胜任本职工作。要定期对各个基层营业网点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守则学习和教育,加强在职培训,提高会计管理实践操作技能。要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先进,快速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做到赏罚分明。

2.3 要建立和完善银行财务会计人员有效监管机制

(1)要做好银行内部监管人员队伍建设,严格按照要求,足额配置监管员,特别是要把那些勇于承担、敢于负责、坚持原则、善于担责的人员,及时充实到银行的监督管理队伍中去,并且要在实际监督管理者,赋予他们在职责范围内的监督权、调查权、处罚权、管理权。(2)要善于发现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中的风险点,特别是对于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风险大问题多的单位,都要加大监管的力度,要能够及时将隐患消除,把疏漏之处堵塞。(3)对于那些违反了财务会计管理要求的人员,必须要依照《中国农业工作人员违反财务会计规章制度的处理办法》给予严厉处理,绝不留情。但是,对于那些会计基础工作搞得好的单位,也可以进行必要的通报表彰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扎扎实实推动会计基础工作发展。

2.4 要建立完善银行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

(1)要能够严格按照农行总行“三铁”标准要求,着力建立健全银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重点是要加强对现金库存、密押、空白凭证、有价单证、业务印章管理,要严格实行坐班主任坐班制度,要明确银行内部会计出纳的岗位责任制。(2)要高度重视核对账务工作,必定要彻底清理核对会计内部账务不符和营业网点,真正做到内外帐、账实、账款、账账、帐据、帐表完全相符,完成“三铁”目标任务。

篇(11)

一、引言

从目前我国企业现状来看,拥有完善规范财务管理的企业还是少数,尤其是中小企业,它们绝大多数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清、人员素质较低,这些问题导致企业会计工作开展仅为基础账目与现金管理,并没有将财务会计当前全部职能完全发挥出来。很多民营企业很难留住一些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由于成本问题,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就变成了形式,很多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制度都是盲目模仿其他企业相关制度,没有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最终导致企业财务会计水平无法提升上去。因此,目前我国企业如何提高其财务会计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重点之一。

二、制定合理的财务会计目标

制定合理的财务会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那么如何制定合理的财务会计目标就成为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财务会计目标的制定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信息,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企业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导致制定的财务会计目标不够合理。为了企业必须抓住良好发展机遇,使信息披露意识得以增强,并且使会计核算进一步得以规范,进而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降低或者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逐步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使银行对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最终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重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企业经济业务合法的关键与企业内部控制时保障企业会计活动和会计工作完整准确的关键是一样的,都是要注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是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要求其注重对原始凭证的管理、注重账簿填写的规范性,以良好的凭证管理与全面的、连续的、系统的账簿奠定企业财务信息基础,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原始凭证进行严格审核与管理,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原始凭证详实有效。会计工作人员要以企业经营信息准确性为基础,科学的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有效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详实性。以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多项工作奠定基础,以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四、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财会工作也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人工模式。虽然如此,但是整个财务会计工作仍然主要由财会人员控制,因此,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是否规范有密切关系。但是我国很多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弱,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学历水平基本都是在大专以上,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我国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较弱,并且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较多,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理论基础也较弱。另外,还有一部分的财务会计人员不注意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新的会计法规,对于一些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及核算要求不了解,以过去的模式或传统的模式进行账务处理。为此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应该是会计人员不断努力和追求的方向,也是做好会计工作最基础的要求。会计准则和制度及会计核算办法更新变化很快,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平时要注重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增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提高业务水平,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五、加强会计监督

财会部分是企业的核心部分之一,为了有效监督检查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管控制度。企业财务会计监督不力,不仅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且还会使会计基础工作更加混乱,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随时都有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的风险,进而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因此强化会计监督能够促进会计工作高质能的完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企业既建立了完善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就要对内部财务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建立自我监督约束能力,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对会计工作质量的审核监督,而财政、审计、税务部门作为外部约束机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切实有效的财务监督工作,严格执法,监审评价,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促进企业依法理财,这种企业外部财务监督与企业内部财务约束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把企业的会计工作纳人法制化轨道,并为会计人员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证。

六、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具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而且还要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会计信息化是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决策、企业信息汇集等职能汇集一处,有会计信息化完成所有的会计职能。通过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流的通畅,并为企业经营信息的实时录入、实施查询奠定了坚实基础,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者实时提供企业的经营信息,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是企业各个环节顺利运行的支持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财务会计工作不仅给财会人员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同时也给企业领导提出了高要求,由此可见,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水平不仅是财会人员的事情,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参与进来,从点滴做起,最终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序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