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的思政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微文化是起于微博的广泛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由“微时代”、“微哲学”、“微关怀”等相关的“微”概念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的在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1]。
一,微文化特点
微文化作为一种微小的文化载体,因网络而繁荣,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兼容了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开放性和海量性等特点外,它的便捷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加的突出。
1.便捷性,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便捷突破了以往的范畴,表达方式上的简化和突破,迎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化以及科技手段融合,颠覆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概念。
2.个体性,个性化的方式共享信息资源,原创和个体意识的体现,使得“微文化”具有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发展一体化模式,切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3.超强交互性,微文化的“无距离和无差异”和“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凸显了群体间的无差别交流、精细化传播和无限包容度,不断的开拓目的需求信息的新交互平台。
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和界定也在不断的拓展,所具备的价值特点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对传统文化、信息传播、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教育途径的影响和冲击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微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从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出发,结合统计数据[2,3]中大学生的文化、信息和心理需求的契合度来看,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目前,由于监督体制尚未健全,微文化下各种信息的传播和意见表达缺乏约束,碎片化的信息泛滥,不法分子制造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经常使得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差的现象也极其突出。因此,思政教育者能不能充分利用微文化的新渠道,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引领学生思想动态已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微文化系统的价值和紧迫感已经很明显,针对微文化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着重从如何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快速干预机制,才能在新时期下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融入微文化引领大学生动态:
在数字网络时代下,深入研究微文化的特点和教育意义,重视并掌握互动和引导的途径和技巧,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新任务,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1. 思想跟进,高度重视。微文化的渠道是全新的,接受新事物就是要打破传统[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承接新内容和新工具,积极研究和参与微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对接微文化下主客观体的定位,转变理念和角色适应并引领大学生的文化思潮。
2.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首先蓄势以待,要建立和掌握衔接微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领域,比如微博、微信和微语录等,其次要活跃参与,加强互动,关注特殊个体,对一些微主题发起探讨。最后,微文化也是思政工作者补充知识和修正工作方式的窗口,积极互动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无形中加强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号召力。
3. 培养人才,传播主流思想。微文化下,谁是主流思想,在于共鸣的范围和次数。如何传播主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共同及时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群体及时介入,协同弘扬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净化错误舆论,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5],这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4.以理服人,创新微形式。微文化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定,寓教于乐的道理一样,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创新微文化的形式,把课堂和主题教育等内容带入微文化领域,增加收听渠道,扩大收听范围。通过微文化抛问题,需要真实切身并且生动的内容才能引发大学生的评论,有效创新微文化形式,就是握住了微文化中视、听、触觉,全方位拓展大学生接受渠道和形式,改进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4).80-82.
[2] 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89-01
微文化是起于微博的广泛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由“微时代”、“微哲学”、“微关怀”等相关的“微”概念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的在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微文化特点
微文化作为一种微小的文化载体,因网络而繁荣,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兼容了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开放性和海量性等特点外,它的便捷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加的突出。
(一)便捷性,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便捷突破了以往的范畴,表达方式上的简化和突破,迎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化以及科技手段融合,颠覆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概念。
(二)个体性,个性化的方式共享信息资源,原创和个体意识的体现,使得“微文化”具有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发展一体化模式,切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三)超强交互性,微文化的“无距离和无差异”和“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凸显了群体间的无差别交流、精细化传播和无限包容度,不断的开拓目的需求信息的新交互平台。
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和界定也在不断的拓展,所具备的价值特点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对传统文化、信息传播、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教育途径的影响和冲击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微文化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从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出发,结合统计数据[2,3]中大学生的文化、信息和心理需求的契合度来看,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目前,由于监督体制尚未健全,微文化下各种信息的传播和意见表达缺乏约束,碎片化的信息泛滥,不法分子制造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经常使得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差的现象也极其突出。因此,思政教育者能不能充分利用微文化的新渠道,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引领学生思想动态已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微文化系统的价值和紧迫感已经很明显,针对微文化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着重从如何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快速干预机制,才能在新时期下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融入微文化引领大学生动态
在数字网络时代下,深入研究微文化的特点和教育意义,重视并掌握互动和引导的途径和技巧,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新任务,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跟进,高度重视。微文化的渠道是全新的,接受新事物就是要打破传统[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承接新内容和新工具,积极研究和参与微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对接微文化下主客观体的定位,转变理念和角色适应并引领大学生的文化思潮。
(二)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首先蓄势以待,要建立和掌握衔接微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领域,比如微博、微信和微语录等,其次要活跃参与,加强互动,关注特殊个体,对一些微主题发起探讨。最后,微文化也是思政工作者补充知识和修正工作方式的窗口,积极互动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无形中加强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号召力。
(三)培养人才,传播主流思想。微文化下,谁是主流思想,在于共鸣的范围和次数。如何传播主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共同及时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群体及时介入,协同弘扬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净化错误舆论,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5],这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四)以理服人,创新微形式。微文化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定,寓教于乐的道理一样,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创新微文化的形式,把课堂和主题教育等内容带入微文化领域,增加收听渠道,扩大收听范围。通过微文化抛问题,需要真实切身并且生动的内容才能引发大学生的评论,有效创新微文化形式,就是握住了微文化中视、听、触觉,全方位拓展大学生接受渠道和形式,改进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1.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观。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容易受网络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坚持正面教育,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此外,还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应增加网络法纪的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念,把握方向。
2.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
(1)开辟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及交互性强等优势,建立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主动的态势对当代大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2)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对话、讨论,对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们思想素养的提升。
(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通过互联网的交互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及时地引导学生,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是高校学生,网络已经深入到了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不管是国内发生的事件,还是国际上的重大新闻,都会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高校作为多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受网络舆情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整体状况,探索思政教育新的方向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1.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上用户却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高校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在网络世界中,高校学生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在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发表个人言论和思想。虚拟的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高校学生变得肆无忌惮,这样就会形成相对消极的网络舆情。这样的网络舆情会让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养成不道德的行为观念,甚至会滋生高校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环境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可以在网络进行碰撞和交锋,网民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网络观点进行辨析和筛选,往往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把握网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2.网络舆情带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
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基础。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当前国家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在网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网上的一些优秀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全面的认知和考量。网络舆情在某些方面是对教师教学的课外延伸,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目前,在高校教学当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平台。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网络中度过,他们在网络中吸收各种观点和看法。如果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去积极引导高校学生,会比单纯的思政理论教育更加有说服力,还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引导措施
1.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工队伍
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网络教工队伍。高校网络教工的组成人员要有很强的政治觉悟,还要熟悉当下的网络环境,能够使用不同的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网上论坛等,对高校内部的网络舆情进行一定的监管和引导。某高校选择了一些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党员教工,让他们对校园内部的网络环境进行监督。这些教工时刻关注校园网站上的信息动态,对积极的信息加以宣扬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则予以删除、改正。通过网络教工队伍的日常工作,该高校的思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教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高校要善于处理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危机
很多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经验,相关的应急机制不够健全,经常造成相关信息无法及时公布。这样就会给网络谣言提供生存空间,形成相应的负面的网络舆情,给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影响。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规范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以往的无序、混乱的处置状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还要让网络教工在网上及时更新事件的真实情况,这样就能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作为校内网络舆情的核心承载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把校园网站看做思政教育的主要根据地,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思想,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环境。某高校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教师还在思政教育课堂让学生在校园网上一起学习、讨论优秀的观点和看法,让校园网站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更加利于课堂教学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正视网络舆情对教学带来的冲击,重视和依靠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让网络舆情服务于教学工作。这样,才会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学生才会真正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于促进高校的教育环境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3(08).
[2]肖旭.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科技风,2014(12).
一、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科学重要性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核心潜能,令学生树立自信心,能够勇于拼搏,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心理。由此可见,在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的创新变革尤为重要。实践管理中,高校不应一味地实施强制性、单一式管理,应有机地开展融合性思政工作与教育管理,做到内外结合,激发思政管理综合能效,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体现良好的人性化管控目标。同时思政管理应与行政控制有效结合,应确保两环节的辅助协调,相互促进。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管理中,一些教师没能体现对学生的良好人文关怀,而是高高在上,以师者自居,不能与学生良好的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样一来,片面制度化的实践管理,无法满足学生丰富的人性化、个性化需要。令其在实践发展中会摸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产生迷惑情绪,无法得到有效尊重并激发主体性。实践管理中,许多学校基于教学工作需求进行人、事、物,实践活动的综合管控,其制度制定体现了显著的强制性,令学生自身价值与主体地位被不良忽视,其在长时间的压抑与限制下,情感需求将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综合全面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同时一些学校思政教育管理中,还体现了有失公平性的弊端现象,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重点关怀,令他们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高校教育的扩招趋势日渐明显,其逐步由精英模式培养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普及教育,高校的入学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样一来,势必导致生源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学生队伍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则对接受教育与实践学习方式有了更个性化的需求与选择。因此高校应组织更为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体现多元化发展目标。基于就业方式的更新转变,学生只有接受综合培训,开展全面锻炼,才能科学适应新时期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核心需求。因此,学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科学引导培养,更新管理体制,树立人性化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以情动人、以理管人,对教学行政管理实现有效补充,通过多渠道管理,激发思政教育功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体制化、人性化。
三、高校思政教育针对性扩展性策略
1.高校思政教育应有针对性开展制度建设,提供完善保障
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其针对性与扩展性,面向广大在校生,为其提供思想政治辅导,培训教育,形成对严格教育管理的良好补充。同时应科学引入人性化观念,了解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根本需求,对他们的家庭生活背景有针对性了解熟悉。应以学院为基础,以辅导员为核心,以班级为单位,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法律援助办公室。同时,学院应向全体学生公布开室具体时间,坐班教师,令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高校应科学履行三讲一查体制,即定期举办思政教育培训讲座、大学生讲坛,深入班级寝室开展细化讲解,定期考评核查学习效果等制度,巩固思政教育成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思政道德水平。另外学校、各级学院应定期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开设马列、毛邓研讨会,党团活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令其通过良好的团队合作,勇于交流,善于思辨,进而满足综合发展需求。思政教育人性化管理还应注重理、情、法的同步建设,应确保管理制度的有针对性、弹性开放,明确管控重点,进而令管理教育人员、实践制度策略以及大学生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同步提升与发展。
2.以人为本,扩展思政队伍建设
优质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道德素质,只有自身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与辅助,并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当前,多数大学生均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一些学生心理年龄尚未成熟,他们基于身份地位显著独特性,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体现了独特的心路成长轨迹,这一点,在90后一代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社会化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发展,令他们势必会形成不良心理趋势倾向,倘若不加以引导控制,便有可能发展为不健全人格。为此,大学思政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观念,致力于全面优化学生道德思想水准。相关工作人员,应以促进学生的综合提升、全面发展为契机,抓住培养管理重点,令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应依据其个性特征,通过引入特色教育培训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令其形成良好的创造力,通过主体地位作用的全面发挥,形成主观能动性,并真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另外,高校应进一步优化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合作交流、综合评估,对工作人员形成强有力的鞭策,令他们树立科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并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对于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应重点跟踪调查,定期与学生展开交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变化性,思政工作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深入了解学生当前最关注的话题,最愿意讨论的热点问题,缩短与学生的现实距离,令他们真正的敞开心扉,与教师展开心灵交流,并在其有效引导下获取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优化思政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实践阶段中,应有针对性强化激励机制科学建设,依据学生丰富心理需求,采用外部激励手段,令学生诱发学习动机,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并遵循预定目标实现良好的发展。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管理,需要学生与负责教师均热情主动的参与其中,基于共同目标,通过协同合作,形成良好效益。因此激励机制的建设不仅应面向学生,同时也应针对教师,通过阶段评估核查,对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果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令教师精神需求得到良好的满足,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实践教育工作中,发挥核心潜能,优化思政教育实践效果。
四、结语
针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当前实践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不足,我们只有有针对性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扩展策略,拓宽发展路径,更新管理模式、丰富实践手段,才能优化思政教育效果,提升实践管理水平,并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实现良好持续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网络“晒”文化的形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最新的资讯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迅速传播,网民关注网络的热情也十分高涨,特别是对于网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通过网民的评论和转发,其影响范围便会得到扩大。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网络获取必要资讯的同时,也愿意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晒”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这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晒”的文化,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消极的一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显得十分的重要。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认识。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都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不实际,他们更偏重于现实中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的模式。但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离开网络再来谈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非常片面的。所以,针对现在95后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的学习与网络相关的知识,正确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主动与大学生接触,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他们的网络行为,认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动态与原因,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
其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更加便捷的接触网络,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深深受到网络资源和舆论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政教育者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资讯错误认知或网络行为有失规范的情况,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传统的批评教育、说服说教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大多数都是针对紧急事件采取的应急之举,没有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其教育往往不太理想。
最后,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在网络上面形成热议的舆论往往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解决的难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资讯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这些热点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参与到其中,在匿名的空间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很多高校都不太注重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许多不真实的、负面的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往往在时候才开始启动补救机制,错过了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
3、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
3.1 搭建网络平台,集思广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时间补偿,运行模式还不够完善,网络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也急需创新。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表现出的各类问题,仅仅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更多人集思广益,为网络思政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首先,要多吸收一些拥有网络技术的管理者、网络舆情研究的专家、互联网行业代表等,加入网络思政工作的大部队。这些在网络舆论或技术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视角与信息,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及隐藏在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不同学科专家的加入,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不断的创新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积极搭建移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现在大学生使用的交流平台多是通过自主的选择形成的,其选择具有随机性,这样非常不便于网络思政工作者对于学生整体思想状态的了解。所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应该积极搭建专门的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YY语音群等,将所有管理的学生和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成员都添加到群组当中,一方面可以实时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群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问题,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习知识,找出差距进而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
3.2 坚持“心对心”的交流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总体上属于优势群体,在与受教育面谈时,会不经意表现出其强势的一面,使得受教育者不敢表达或是有意的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效果时常不理想。随着网络平台的搭建,大学生在隐藏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性,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应该尊重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进行换位思考,增强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者的信任感,坚持“心对心”的交互方式。
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晒”出自己的的生活状况,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别人“赞”自己。网络思政教育者应该多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声音,敏锐的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想法。网络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关注的网络热点时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综合的运用网络课堂、网络云端、在线咨询交流等方式,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的交流结合起来,在互动的方式中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微信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社交平台,微信在高校大学生中使用率相对较高,这为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利基础,本文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此外,本文对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进行研究,充分显示了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1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
必要性:首先,近年来智能手机的使用率逐渐提升,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几乎人人都具备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通过手机网络上网,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各高校也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脚步,建立起各种教育公众平台,其中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是巩固社会主流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其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较强的便利性、经济性,受到大学生的认可[1]。微信公众平台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微信了解社会新闻与社会舆论,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价格也越来越低,移动、电信等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为无线上网提供了优质经济的服务,使手机上网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些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水平,此外,微信公众号申请不仅简单快捷还免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是必要的,高校要及时抓住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有利条件,科学合理的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优势:首先,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用户粘性较强的特征,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高校建立思政教育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信息都是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有效引起学生注意,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往思政教育中教育内容与课堂紧密联系,使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使思政教育范围更加广泛,并具有实时性的优势,学生随时随地点开微信平台就能接受到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其次,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学生面对面的传播,有效的避免了以往思政教育中,教育要通过学校、思政教师、班级指导员、学生等这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思政教育直接面对学生,使学生第一时间得到思政教育信息,有效加强了思政教育的准确性,比起层层传达的信息,学生更乐于相信与接受直接到达的信息。
2 微信公众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2.1 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宣传作用
以往高校思政教育受到教育理念与教育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思政教育都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手段,教育手段与教育过程都呈现机械化,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通常大学思政教育课是缺勤人数较多的,虽然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做了一些相应教学准备,但由于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不积极主动配合思政教育活动,很难使思政教育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而在思政教育中建立相应微信公众平台,就能够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粘性,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条件下主动查看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信息,充分增加了学生浏览兴趣,学生在浏览过程中逐渐学习了思政教育内容[2]。同时在思政教育实践板块,可以纳入高校历史文化、先进大学生事迹、新生指南、大学生实践实习成果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配置相应图片与音乐背景,同时还要创设一些微信平台积赞、评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关注思政教育信息的意识,有效的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作用。
2.2 在思政教育中对学生的约束作用
据调查,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上网时段性,通常在课间休息或放学休息时段是大学生集中上网的关键时段,学校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段,定时发送一些思政教育相关的消息,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养成观看思政教育消息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网络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3]。同时学校各科教师可以在微信中建立科目微信群,通过微信向学生公布上课缺勤名单,使学生自觉按时到班级上课,对学生学习情况起到一定约束所用,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育活动。此外,思政教育中还要体现高校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好人好事,使学生对身边好人好事与校园热点新闻进行抓拍,并将抓拍图片传至校园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中,不仅为学生树立了道德榜样,还对一些道德素质较低的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约束作用。
2.3 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教育借鉴作用
通常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中缺乏相应的社会思政教育经验,仅围绕思政理论知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任务较重,没有过多的时间考察其他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外界缺少交流,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效率滞后,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而微信公众号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到其他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借鉴更好的思政教育方法,完善本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节省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时间,还为思政教育者提供了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
2.4 在思政教育中丰富理论知识的作用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是新媒体下新型教育方式的尝试,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必将通过网络实施,以往思政教育资源有限,而大学生对社会新闻与新理念以及新事物的探知需求,需要思政教育不断发展教育资源,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使信息更加全面、更具真实性与时效性,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信平台中崭新的思政教育观点与教育理念,充实了思政教育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现实情境展现在微信平台中,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微信公众平台不断趋于成熟化,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引导下,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充实了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并调动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参与积极性,将微信公众平台科学、合理的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还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抓住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机会,解放思想,不断研究与分析如何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越来越感兴趣,以此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多元文化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发展以迅猛的趋势对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现状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然而如何在这样的考验中,分析现状总结经验,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1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概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得到了空前的推动,首先,多元文化背景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感知能力;其次,多元文化环境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增强,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来说,大部分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逐渐成形,而对学生的引导方面更加轻而易举;另外,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都趋向于开放,在强化的思政教育下,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社会的稳定。
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 引导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受到的各方面思想文化影响因素居多,很多对思想不太了解和熟悉的同学,十分容易在思想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误入歧途,甚至疑惑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是正确的。在西方思想意识的传播下,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怀疑,严重影响了多年来积累的高校思政教育成果。
2.2 主阵地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相互渗透,这虽然有利于文化上的相互汲取和借鉴,但不同阵地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冲击。其中,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而一些决策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很难进行理性的选择。这种主阵地的影响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幅度下滑。
2.3 主渠道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文化风俗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中,我国的国民越发对事物的判断相信于个人观念上的选择。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建设中,个人思想观念的优先性大大提高了我国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育难度。
3 探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
3.1 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思想文化开始发生冲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要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现状,逐渐趋向于开放和民主的教学模式。在树立开放与民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尊重学生的自主认识,而对其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3.2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体现出文化的包容性,大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首先,在文化的选择上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旧鼎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坚持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肯定外来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有利的经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继承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增强对话消除对抗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就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而老师只负责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需要进行知识的吸取即可。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显而易见有很多弊端,不但使课堂无趣枯燥,学生被动掌握的知识也不牢固。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增强对话,注重于学生的沟通、讨论和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在师生共同的实践中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或者是让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不同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以消除对抗。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但能够在实践中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授课学生对部分内容不理解的情况。
3.4 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在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坚持的地位,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决不进行思想的多元化。在坚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分析中国当前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让学生在掌握重要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及育人、教人的目的。
3.5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发挥了其促进作用
将新媒体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这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所在。新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并且人们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双向互动。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到了应用,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正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之中。通过利用新媒体,教育者又找到了一条提高教学效率的有用途径,对于学生来讲,这也是一次实现自身学习方法升级的重要机会。
2.仍然需要得到改善
在教育中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并没有发展成熟,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得到改进,才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价值,创造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在新媒体的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网络世界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给教育者以及学生不良的信息指导,对教育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教育者来讲,利用新媒体就需要自身改变教育方式,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也为众多的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挑战。
二、新媒体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冲击
网络信息中存在许多值得借鉴、价值丰富的有用信息,能够在某些方面对使用者起到帮助作用。但是由于网络功能的强大,存在消极、负面思想内容的信息也对广大用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信息,但是当前有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受到了各种网络信息的诱惑,对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难以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传统的教育方式自然就对当前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国家要求各个高校从根本上变革教育方式,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模式仍然影响着许多教育者,致使他们在实践中难以改革教育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又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令高校的思政教育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
3.缺乏管理
网络以其信息丰富、使用方便而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当代青少年对新媒体有着极大的依赖,他们的学习生活已经难以与新媒体相分离。在学习中利用新媒体的学生非常得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无法科学合理使用新媒体的学生。有许多学生借学习之机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出现这些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找原因,因为学生在克制自身的能力方面还比较的缺乏,由于对新媒体的利弊缺乏必要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滥用新媒体,不顾网络内容的优劣,肆意沉溺其中。此外,教育者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对学生缺乏管理也为学生的不合理行为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1.正确引导学生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作用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需要。但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也为人们正确利用新媒体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高校学生来讲,正确合理地选择网络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在这项工作中要起好带头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学生的真实需要,指导学生选择价值丰富的信息。思政教育通常被学生当作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育者就应该利用新媒体寻求充满乐趣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来讲,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微新媒体背景下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科学识别网络信息的优劣,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用信息。
2.改革教育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制度趋于自由、开放,学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腐朽价值观的入侵。高校学生开始盲目跟风,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以享乐、拜金为人生追求。为了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综合型人才,国家开始对当代艺术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当代艺术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现状
(一)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情况。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学生步入职场奠定良好基础。所以,一般的高校都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中融合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色彩原理》《美术鉴赏》《中外诗词鉴赏》等艺术理论选修课程,还有部分高校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等,开设了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选修课程。
(二)部分高校大力推行文化建设活动。目前,许多高校组织了许多艺术活动,如服装设计大赛、摄影比赛、歌唱比赛等,并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开展了艺术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动员全校师生的参与,引起学生们对艺术学习的重视。同时,学校也通过校报、广播站、学校官网等途径宣传艺术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高校通过对文化建设活动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一体化的措施
就目前高校所采取的思政和艺术这两种教育互相配合的教育方式而言,仍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学校领导关于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持有不同的实行理念,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另外,艺术教学课堂方法和手段单一,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高校中很少有既精通艺术又精通思政教育的老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一体化的落实;其次,大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和艺术课的学习没有很好的耐心,导致一些思政理论选修课和艺术课由于人数太少而被迫取消;最后,部分高校老师也处于摸索阶段,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在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不好。下面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提高思政老师的艺术修养,丰富艺术老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熟练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出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需要定期参加专业课的培训,学习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教学方法,从而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另外,思政老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积极参加艺术活动,通过自身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在思政课堂上营造更好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另外,艺术老师要多留心时事动态,在课堂上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也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网络道德宣传等等,将信息科学技术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用。
1.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不迷失,不因沉迷网络而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新时期大学生的健康个性不仅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之后的思想与行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抓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工作,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网络思想教育”。
当前我国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工作都十分重视,各种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网站纷纷出现。但是,这些网站大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仅各高校之间缺乏思想教育工作上的联系,就连高校内部之间的宣传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及教育教学系统之间也是各管各家的情况。这种零散的布局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少,不利于网络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利用。当下,我们可以先将网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站资源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以教育部网站为龙头、各高校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资源共享的资源体系。
(2)利用多样化网络技术,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整合网站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及电子邮件等网络功能充分利用,丰富和发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健康文化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的党团工作,定期组织党员、团员作为学生中的代表利用网络平台向他们宣传党的科学政策、提倡健康的先进文化,让党的教育面扩大。再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咨询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能组织心理方面的专家或者老师与学生进行辅导、交流,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及时消除学习和生活上产生的困惑,让思想教育工作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