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

篇(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紧密结合我省安全生产实际,正确处理安全生产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治本和治标的关系、专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的关系。按照省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的总体要求,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制定我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科学可行。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确定我省安全生产五年发展的基本目标,科学规划,提高规划的先导作用。

(二)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在我省现有安全生产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省产业结构高危行业比重较大、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偏低的现状,围绕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做好我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统筹规划,上下衔接。确定规划指标、安排规划项目时,既要做好与本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又要注重与上、下级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衔接,还要保持与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分工

《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既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专项规划,也是关于全省安全生产整体工作的综合性规划,规划期为五年。主要内容包括:1、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2、指导思想与目标;3、规划重点任务;4、重大工程(项目);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一)《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内容涉及的部门多、领域较广,本着分工协作的原则,由省安委办牵头组织规划的编制,涉及综合监管行业的规划,由省公安厅、省交通厅、省煤监局等安委会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并按照工作职能负责编写有关内容;涉及省安监局直接监管行业的规划,由省安监局有关处室和局属单位编写相关内容。

(二)设区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按当地政府的要求,分别由各设区市安委办组织编制,同级政府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各地要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列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专项规划;其中,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项指标要纳入本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

四、规划编制的步骤

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一)调查研究和文本起草(20__年3月~11月)

1、进行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总体框架的调查研究和初步设计。

2、相关行业、省安监局相关处室就所监管行业安全生产的发展规划提出建议(素材)。

3、在总体框架设计基础上,提出全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起草规划文本(草案)。

(二)衔接协调(20__年11月~12月)

完成与全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和论证。

(三)公开咨询(20__年1月)

通过网站和其他媒体,印发“征求意见稿”等方式,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四)专家论证(20__年2月)

1、组织评审委员会对总体规划文本(草案)进行论证和评审。

2、根据社会各界的咨询意见和专家评审意见,对“十二五”规划文本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五)审批(20__年3月~4月)

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本报省政府审核,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

五、加强领导,落实机构和人员

篇(2)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对于国家经济以五年为时间段进行的中短期规划,体现了我国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的把控,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十二五”规划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未来五年内经济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最为重要的是:未来五年内中国将会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的结构改变,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从强国向富民的发展重点的转变,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引起来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解读和相应分析

(一)“十二五”规划政策摘要

“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做出了方向性和指导性的规划,对于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投资理财的方向,对“十二五”纲要进行解读,可以得到下面的理解:

1、传统能源产业稳步发展

能源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对于其发展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我国第三大能源煤炭资源的开采,在总结“十一五”规划计划7.5%使用率,实际达到11%的经验上,“十二五”规划采用扩大备用煤炭能源开采量计划,规划目标产值41亿吨/年,以保证工业能源供应,能源产业发展更具有计划性。

2、基础性产业高速优质发展

基础性产业,例如电力,铁道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发展影响着众多相关行业发展,也会影响到对其进行投资的关注度。

铁道部对于“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铁路建设加快发展,预计新线规模将要达到三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预计将达到十二万公里左右,与“十一五”相比,投产新线增长幅度高达87.5%。大幅提高运输能力,能加快我国的经济内发式增长,加大铁路运输覆盖范围,对于某些地区的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电力发展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对于其电网建设,“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电力供应,预计投入资金达到2039亿元人民币,在“十一五”基础上继续发展。电力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内发式增长,效果是长久,日益显现的。

3、民生、民营成为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将要实现从国强向民富的转变。具体包括如下方面:其一就是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二,提高公民保障力度,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卫生,收入方面,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将个人看病承担费用比重减至30%左右,提高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性资金等。

(二)对于目前投资理财方式影响

“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对于企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进行理财规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性作用。

1、现金规划中加大备用金规制

“十二五”规划对于经济发展重点转化为民生方面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GDP计划达到7%的基础上,目标居民收入增长高于7%的幅度。随着民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的同时,结果必然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收入普遍呈现出上升趋势,如2011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增长17.9%,城镇居民提高14.1%,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物价水平就会随之而出现上升趋势。因此,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理财规划中留置备用资金数额,则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

虽然留置较多数量的备用资金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但是在总体数额较小的情况下,这是合理减小理财风险,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理财规划的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对于现金规划中的备用现金规划,应适度加大数额。

2、投资产品对于股票、债券观察为主

股市中股票的变化情况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危机的应对逐步取得成功,且从“十二五”规划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对于企业的发展的轨迹,进行了较好的规划。具体包括上述的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煤炭能源企业和经济快速发展动力的铁路事业,电力事业。

那么在进行传统股票类投资时,在关注企业发展远景时,应当对于民营企业,煤炭行业和之前地理位置较为不优越的企业予以适度的关注,因为其随着运输、电力等发展约束条件逐渐消除后,必然会在“十二五”规划时期涌现一批“黑马”。

二、结论

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出现了变化,由此,我们进行了理财规划方面的改变的初步的探索,并得出了对于个人基础性现金理财应加大备用金,对于传统类股票投资应加大关注借助政策发展的“黑马”企业,而不是一直关注于以往企业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

[2]孙明哲.“十二五”规划教材:形势与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3]柴效武.个人理财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旺军.投资理财―个人理财规划指南,科学出版社,2008

[5]欧尼尔.股票投资的24堂必修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篇(3)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农牧业连年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牧区经济呈现了平衡较快发展的好趋势,“十一五”制定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任务和目标如完成,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在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既要看到当前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向好的发展形势,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就农牧业生产看,当前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各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有些影响甚至已经成为常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压力和挑战。一是我区农牧业生产“十二五”期间要在目前粮食总产430.64亿斤、牲畜存栏头数1.08亿头只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0%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难度加大;二是农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要在国际国内多种影响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保持稳定困难增加;三是农牧业作为基础产业,要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高要求下继续延续向好势头压力和挑战加重。这些新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在落实“十二五”规划中,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增强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十二五”规划,如期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目标。

二、抓好农牧业生产,努力实现农牧业增产增效对落实“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农牧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双重意义

一是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农牧业丰收对保障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农牧业增产增收是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农牧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0%以上,“十二五”期间只有保持农牧业连年增长增收,才能保证农牧民持续增收。因此落实好“十二五”规划制定和提出的农牧业各项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措施,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划化和集约化,不断强化和完善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政策、科技、人才、装备、体制和机制的支撑,对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落实好《规划》中提出的主功能区战略,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品产区,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区和草原生态区的建设,在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重点给予支持,使这些主产区、优势产区、核心区、重点区率先实现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率先推进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还要强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持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这些重大问题都应在“十二五”时期予以高度重视和解决。

三、做好2011年的农牧业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篇(4)

中等收入陷阱:可以收获成长

“十二五”规划中说:“国家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面临的诸多风险挑战中,就经济层面而言,中等收入陷阱是各界议论较多的话题之一。中等收入陷阱之说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这一阶段经济起飞相对容易,是因为打破了发展资金的瓶颈后,原来商品供给不足的国家,供求关系更多地处于卖方市场,产品不愁销路,企业相对容易迅速发展。摆脱“贫困陷阱”对于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政府经济力量扶植企业在市场中竞争政策的国家,更为容易,因为这时的主要瓶颈就是资金缺乏。中国、韩国、日本,在二战后都先后实行过类似政策,也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经过“起飞阶段”之后,人均GDP增长到3000~4000美元的时候,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体制与机制会进入临界状态,表现为市场进入相对饱和状态,市场产品相对丰富,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富两级分化明显,社会矛盾尖锐。中国201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9748元,按照“中等收入陷阱”的算法,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正处于这一阶段,但中等收入陷阱并非一定导致经济倒退、社会混乱不可。发展思路适当调整就可迅速脱离,而其中主要的便是防止在起飞阶段形成的强势阶层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伤害,保护市场良性竞争的氛围,个体在社会阶层中优胜劣汰的流动机制不可以被破坏,保护每个个体的发展权利。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展望俄罗斯未来发展方向时说,社会的发展最终靠保护每个人的权益,解放每个人的发展空间。可以认为普京说到了关键所在。在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国家财政资源的分配,要从之前重点扶植强势企业,转向保护弱势个体生存、医疗、教育、发展的权利,使得弱势社会个体的发展空间得到保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推动社会进步。在扶植企业方面,表现为扶植中小企业进入相关领域竞争,对大企业的扶植逐步减少。管理思路上倾向于限制垄断、市场炒作产生的暴利。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让许多国家跌进去,一度停滞不前,便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社会的诸多方面政策都需要调整,一个关键环节的调整疏漏了,都可能导致经济停滞甚至政治动荡。

陷阱是为没有准备的动物设计的,而对于优秀的猎手而言,这是扩大收获的机会。“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民生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些施政方针,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迅速远离中等收入陷阱、调整发展思路、健康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希望。房价攀升,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难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2011年1000万套,2012年1000万套,以猛药疗急病。在今年上半年,副总理多次亲临现场,察看进度和质量,防止下面虚报进度,力保工作落到实处。我们相信随着“十二五”工作的逐步展开,医疗、就学、住房等老百姓基本生存发展问题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政策与策略:倾听前行的声音

市场与计划如何结合?与法制如何结合?“十二五”规划提出,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行和灵活性。在国际热钱流动日益频繁、国内财富阶层实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传统的货币收放政策已经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收缩货币和提高利率,已经不能抑制大蒜的炒作,提高房贷首付比例,也已证明对房价炒作效果迟缓,有实力炒房的人,大多不是缺钱以至于贷款买房的人。一些炒家直接拿着大笔的资金在北京全额付款买下一层楼的报道在前些年也常见诸报端。宏观调控需要更周密、更有预见性、防范性的经济、法律手段配合,这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诸如在今年上半年银行储备金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地不断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为保障房建设让路。分类别指导或许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宏观货币政策提高针对性的具体表现。政策、机制的创新水平关系到“十二五”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关系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篇(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秉承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出行条件和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此期间建筑业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积极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少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的若干产业突飞猛进地推进,其中交通领域和房地产领域的若干产业更是充当了重要角色。许多地方、许多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的创新,都是从房地产领域或交通领域的若干产业起步的,不少市、县、区等区域的房地产产业和交通领域的产业还充当了地方吃饭财政的地位,这也成了不争的历史事实。2010年中国GDP实现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排序中,长期稳步居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前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公布,2009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5864亿元,实现利润2663亿元,实现增加值22333亿元,比上年增加18.2%,约占GDP的6. 58%,达到历史新高。居制造业、农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之后,位列第五。与此同时,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约为1989年的60倍和46倍,年均增长率约在21%和24%以上。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为国民经济打造建设基础、优化民生环境的同时,不断地积累着物质财富,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提高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保障房、高铁和改善水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部分,四川省特别提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四川要高位求进,必须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样的大好形势和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建筑业在“十二五”期间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客观条件,必将促进产业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出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二、发展建筑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的转换器,也是关联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因环节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它在直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和发展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对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研发、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对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五十多个相关行业也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各个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2007年“十一五”期间投入产出调查报告可知,每增加100亿元的建筑业投入,就会拉动全社会相关产业116亿元的产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蓬勃发展的建筑业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和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三、发展建筑业为进一步改善国民生存条件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苏通跨江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等一大批高大精尖工程的顺利建成,充分说明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管理和工程建造能力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工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建筑业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在“十二五”期间,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地铁、奥体中心、电厂、城市电网改造等各种工业、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文教卫生、科技等固定资产投资项都要通过建筑生产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需要通过建筑业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物质基础,从而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近年来,政府大力促进城乡住房开发,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志,并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2.42平方米,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倍。“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设3500万套保障性住房,2012年末,要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这是建筑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四、建筑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全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影响广泛,直接或间接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小平同志在谈话中预见的,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任务大量增加,建筑业在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2010年,我国仅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从业平均人数就达4100万人,在扩大就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要行业之一。特别是据推测,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5%以上。这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就业岗位设置,吸纳大量劳动力,当前从业人员已达到4100多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建筑业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而且还可吸纳城镇化及农村结构调整所转移的大量劳动力,将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作出巨大贡献。

五、促进非公有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建筑企业改制进程的加快,行业结构得到调整,非公有建筑企业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国有经济在建筑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民营经济的比重则呈明显上升趋势,产值比重到2005年已经占到75.15%;从业人员比重到2005年已经占到81.8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正在对建筑业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而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建筑行业、产业是解决城市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渠道之一,实际上也起到了为城市减压的积极作用。这种趋势在“十二五”期间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它将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和持续发展,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贡献。

六、鼓励建筑业走出国门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海外工程或劳务输出业务,以2008年为例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357.14亿美元。但是,我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的多数是施工承包或劳务承包的中低端市场,与国际领先承包商相比,我国企业实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建筑业产值占世界上工程承包市场的比重仅为5%。2009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进行的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我国内地共有50家企业榜上有名,入选企业大都集中在225家名单的后半部分,排在100名以外的达到35家,2009年ENR国际工程设计200强榜单中,仅有22家中国企业上榜。“十二五”期间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和理顺管理机制,对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选择重点行业、突出重点市场,有针对性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大型企业之间、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建筑企业对外合作,形成资金、市场、设备、设计、建造综合优势,通过工程总承包带动建材、设备、技术和劳动力出口。与国家的能源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相结合,通过建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换取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当前,还应尽快组织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并力求纳入国际标准化体系,加快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不少建筑产业的某些项目的不科学、不经济、不环境、不生态等建设,造成了若干不协调和不和谐的负面影响。其关键的源头是项目的审批立项及真正意义上的可行性研究由于在发展观念、理念,以及在诸多利益交汇等原因上出现问题和差错,导致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建设行为,导致与建筑产业宗旨相反的结果,这是建筑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应当特别反思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建筑产业在最新时期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要坚决贯彻小平同志关于“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地位”的指示,进一步明确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大力振兴建筑产业。不断完善建筑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同时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抓住转变建筑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建筑产业的科学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的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尤其是对海外建筑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使建筑产业的产品不仅成为一种商品,还应使它成为地球上为人们文化所需求的艺术品。从人与地球、自然界和谐发展意义上讲,它更应是一种生态的、环保的作品,只有这样,建筑产业才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12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通过网络和新闻的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0-0025-04

“十二五”时期,在“后危机时期”和经济周期回升期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将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发展方式转型以及政府转型的关键期,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各地“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总体、全面的合理安排。

县、县级市(简称“县域”)是我国行政区划体系的基本层级,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组织管理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科学编制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需要积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并根据自身实际,正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重大任务,并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其中,合理确定规划指标是科学编制县域“十二五”规划及其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导作用的有力保证。

一、“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在规划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要求,这对于科学编制县域“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

第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与“后危机时期”的延续在时间上大部分重合,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后危机时期国际市场供需格局出现调整,国际需求的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很难保持高速增长,国际供给的地区分布和商品结构也面临重大调整和激烈竞争,这对我国外向化程度较高的县域如何进一步稳定外需、扩大内需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相比城市而言,县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县域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作为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重要枢纽,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诸方面发挥着区域性综合功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适应新形势,县域城乡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第三,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面临调整,特别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4万亿投资在2010年底基本结束后,将会出现政府投资淡出后社会投资的跟进问题,这对于县域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特别是投资依赖程度较高的县域经济增长,必将形成较为严峻的挑战。

第四,“十二五”时期将从机制上保障人民能够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改过去的“国强民富”为“民富国强”。从长远看,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除此之外,社会发展领域将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等,都会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五,“十二五”期间全国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将基本实现省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县域经济的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县域经济这个载体,可以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城或中心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县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要进行新一轮的调整,这对县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和互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1]

第六,在全球注重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十二五”时期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县域作为基本区域单元,需要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绿色经济的技术创新上应对新的挑战。

二、县域“十一五”规划指标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0年是“十一五”结局之年。纵观我国各地“十一五”规划指标的实施情况,目前大部分县域完成比较理想,多数指标达到了预期值。与“九五”、“十五”等以往五年计划相比,指标的选取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仅包含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主要层面,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而且强调了预测性、指导性和合理性,与以往五年计划都是指令性指标的做法有很大区别,总体上反映了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战略与政策的全貌,为党和政府有效调控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但是,站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背景下审视,“十一五”指标设置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修改与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要求。

1.指标体系的层次性有待改进

县域“十一五”指标体系虽然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类别,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其层次性不够鲜明,未能充分突出制约县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不利于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人口管理、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合理引导与调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县域在各类指标的内部设置上也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不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2.指标目标值的预测前瞻性不够

具有引导性和前瞻性的目标值是合理的规划指标体系的关键。科学确定指标预测值应当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及其变化趋势,以县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其发展潜力。但通过对县域“十一五”规划指标实现程度的比较分析,发现有些指标在“十一五”中期甚至早期就已经达到目标值,从而导致后期发展缺乏相应的目标指向。

3.指标选取未能充分体现县域特点

每个县域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同,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也不尽一样,因此各个县域在全市或区域中的功能定位自然会有差异。例如,一些县域可能是全市或区域范围内的增长极,对全市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而另一些县域可能发展比较滞后,今后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加快自身发展。但是,不少县域在“十一五”规划指标设计中,往往忽略了自身特点和功能定位,盲目参照其他县域或地区所设置的规划指标,致使缺乏一定的针对性,难以适应各个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4.指标属性尚需进一步明确

根据各个指标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划分为“约束性”和“预测性”两类属性的规划指标,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在指标体系设置上的新要求,也是一大创新。约束性指标集中体现政府意志,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需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预期性指标集中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引导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使市场主体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但在一些县域的“十一五”规划中,并没有对规划指标的属性加以明确,或者对其法律效力进行说明,从而对目标值的顺利实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设计思路和原则

1.指标设计思路

我国历次五年计划或规划,取决于各个时期的形势与任务要求,其指标设置会有所不同,实施效果也差别很大。因此,以往五年计划或规划指标的设置情况以及在执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阻力,可以为设计“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提供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内在要求,更加强调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所以,选择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不仅要结合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与新变化,还要综合考虑县域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一套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规划指标体系。

按照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要求,与“十一五”相比,尤其需要在完善指标体系结构和增强指标调控功能等方面寻求思路创新。

(1)完善指标体系结构。一要强化指标的系统性,突出分层、分类特点;二要适当控制指标数量,突出主要发展目标以及政府调控的重点;三要增强可操作性,提出好执行、可检查、能比较、易评估的指标,形成更加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

(2)增强指标调控功能。一要依据县域发展背景、发展条件和功能定位,突出规划指标的针对性,强化空间导向性指标、产业导向性指标和资源调控性指标,增强规划指标的调控引导功能;二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突出民生、环保等方面指标;三要坚持深化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突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指标。

例如,经济结构指标,要立足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反映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优化等方面的要求;民生方面的指标,要本着民生改善,反映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生态环境指标,要着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要求。

2.指标设计原则

(1)上位对接原则。上级部门所制定的规划指标体系,对下级各部门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值的确定做出了许多指引性和规定性的要求,尤其是对指标属性究竟是约束性还是预期性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因此,有必要深入解读上级部门的规划指标体系,参考上级部门在指标选择、目标值预测等方面的做法。县域“十二五”规划作为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的组成部分,其指标设置首先要与中央有关精神保持一致,要服从国家和省市规划的指导,符合上级部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求,与上级部门“十二五”规划的指标体系及目标任务相衔接。

(2)实用可行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应当选用符合县域发展特色和要求的指标,除了普遍使用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外,还要考虑县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从实际出发,紧扣自身特色,体现与众不同的方面;紧扣县域的优势,体现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切忌“小而全”[2]。在具体设定哪些指标和确定赋值多少上,还需要根据每个县域在全市或区域所承担的角色以及自身的发展前景进行选择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规划指标体系的虚无空泛,切实发挥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3)反映全面和突出重点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设计要考虑全面系统,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既要与县级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相衔接,又要与各部门中长期规划相协调,也要考虑各类型发展目标之间的互补,即经济目标、资源环境目标、公共服务目标等的相互补充。[3]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突出重点,尤其要突出强调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

(4)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的设置,既要继承以往五年计划或规划中那些被实践证明能够很好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摒弃已经过时的指标,引入更具有科学性、更能反映时代进步的指标,以保证五年规划指标体系的继承与创新、稳定与连续。

(5)可比性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的选择首先要保证在时间上具有纵向可比性;同时,要尽量保持与上级部门“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基本思路的衔接,并选用相对数(如比例数、平均数等)指标以保证指标之间的横向可比。另外,为了有利于相关县域之间的比较,还可以选择在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产业结构或地理区位具有可比性和相似性的县域为参照,除了一些共性的规划指标外,着重观察和分析这些县域的特色指标设计,选取其中合理、有价值的指标,为完善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6)可持续发展原则。县域“十二五”规划作为政府部门的规划,既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力争对未来发展有所预见,又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4]因此,在规划指标设置及预测上要将当前发展需要与未来发展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保障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实现的措施建议

合理完善的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是县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实现“十二五”规划指标的功能,才能有效完成县域“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使发展成果惠之于民。

1.完善调控体系

县域各部门应当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十二五”期间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县域的发展潜力和功能定位,提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指标目标值。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调控体系,通过市场调控和行政调控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政策引导,必要时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干预,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2.强化组织落实

县域“十二五”规划指标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组织落实情况。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合理分工,将规划指标的相关任务纳入到年度计划中,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执行情况,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以保证规划指标实施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3.实施动态引导

按时评估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并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科学分析。对于规划指标及预测值的必要调整,必须依照程序修改,实施有计划的动态引导机制,不断提升指标体系的规划引导功能。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要区别对待约束指标与预测指标。必须强调约束指标的约束作用,确定可达到的现实目标;允许预测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保持相对平衡。如经济指标可以留有一定余地,而环境生态指标则要求严格规定。

4.建立评价体系

设置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评价监测体系,定期评价和其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水平。同时,充分发挥评价的矫正功能,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早发现问题,分析形成原因,提出有效对策,不断引导县域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国力.我国市县“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思考[J].中国投资,2010(6):34-36.

篇(8)

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电力需求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电力弹性系数反映了用电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拉动重工业和电力工业以超过前20年平均发展速度的高速不断增长,趋势还在继续;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和电力发展的周期来看,我国经济和电力发展从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这一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将进入深度加工化阶段,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工业结构优化及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速度上升,人口大量转移,也将使我国的单位GDP电耗趋于下降,但电力需求维持增长态势,电力工业将由快速发展阶段过渡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每万元GDP电耗将由2010年的1,487千瓦时下降为2020年的1,100-1, 200千瓦时。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生活用电水平达到700-800千瓦时/人,生活用电的比重将超过20%。预计到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万亿千瓦时左右,电力弹性系数在1左右。

“十二五”能源规划发展思路:一是要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加快核电建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煤炭的清洁利用产业;二是加强传统能源的产业,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努力发展煤、电大型的能源企业;三是提高能源综合安全保障机制,统筹国内外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能源布局的平衡和协调衔接,合理安排煤电油气的建设;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健全资源开发的合理机制和生态修复的机制;五是改善城乡居民的用电条件,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

“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发展目标:煤炭仍将保持主体能源地位,水电、风电、生物质能、核电、太阳能生产规模都将有大幅提高。“十二五”末期国内将形成六到八个大型煤炭集团并且按照区域经济特点提出煤炭调入区和调出区概念。同时,可再生能源方面,将力促水电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主体作用,将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新生力量,将太阳能作为后续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十二五”能源规划投资预计为5万亿元,其中电源建设投资预计2.65万亿元,电网建设投资预计2.35万亿元。

篇(9)

我委在2010年初就开始着手“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后于12月制定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经过民主讨论,征集意见,于2011年3月正式颁布。“十二五”规划是全面掌握区经济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制定而成,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赶超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根本,紧紧围绕进位赶超,跻身皖北振兴前列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工业强区、商贸富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四大战略,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城区扩容、承接合作、统筹发展、民生和谐、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加快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工业强区战略、商贸富区战略、科教兴区战略和开放活区战略,“十二五”在将建设成为淮海地区电力能源基地、生态文化核心区、城市转型样板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产业承接主平台。“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为区的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二、制定和落实“十二五”规划发展主要指标情况

“十二五”期间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领先、皖北争先”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全力实施“621百亿,441跨越行动”。即:“十二五”全区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0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迈上百亿平台;打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培育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四大现代服务业,将经济开发区建设成销售经营收入超百亿元园区。经过五年时间,在经济总量、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大跃升、大改善、大跨越。

篇(10)

一、券商及券商股的概念

“券商”,即经营证券交易的公司,或称证券公司。在中国有申银万国,银河,华泰,国信等。它们其实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商。目前我国共有合规的券商106家,其中有16家进入了2011年度的AA级券商行列,此外其余的分别分为B、C等级。

券商股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的券商股,如中信证券、宏源证券等;二是控股券商的个股,如陕国投、爱建股份等;三是参股券商的个股,如辽宁成大、通程控股吉林敖东、亚泰集团、豫园商城和泰达股份等。

二、我国券商行业投资价值的PEST分析

影响券商行业投资价值的因素非常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一般来讲,影响券商行业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股利政策、股份分割、增资和减资以及资产重组等因素;影响券商行业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券商行业因素及市场因素。为了更清晰明了地判断我国券商行业的投资价值,本文将用PEST分析方法对我国券商行业进行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al System),E是经济(Economic),S是社会(Social),T是技术(Technological)。

(一)政策环境分析

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示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要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券商行业是我国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推动券商行业的大力发展是我国证监会响应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选择。

2.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2011年8月,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后,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共同参与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已经成型,并上报国务院。

在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将加大改革步伐。在市场化建设方面,选择部分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将实现资本项目的基本可兑换,建设香港离岸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虽然《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没有正式出台,但这些重点方向将表明,我国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大力改革和发展金融业,这将带动券商行业的前进,香港离岸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将为我国券商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前景。

3.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出台措施为券商“松绑”

2012年5月7日和8日,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04年,证券行业经历综合治理后,监管层陆续实施了保证金第三方存款、净资本管理、牌照与业务创新的严格审批手段,这些政策有利于我国证券业的规范发展,但也把券商的手脚全部都给捆绑起来,限制了券商的发展空间。而此次券商创新大会的基调就是为券商松绑,最大限度地放松管制。

此次大会上,监管部门还拟定了《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在11个方面出台了措施支持券商行业的发展。这11条政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围绕资本市场建设,涉及直接融资结构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发展以及场外市场建设;二是涉及证券行业的监管放松。这些措施主要有: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加快新业务新产品创新进程、 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鼓励券商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券商积极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调整完善净资本构成和计算标准、人才激励机制和适当性管理要求等举措。此后,我国将加大券商行业产品创新,扩大投资范围、允许产品分级、降低投资门槛、减少相关限制。我国还对券商实行业务创新,逐步扩大证券自营投资品种范围,支持证券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等各类中介服务;放宽报价回购,约定购回和融资融券业务限制,扩大三项业务的市场覆盖面。另外,营业部组织创新“逆周期调节机制”的完善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券商行业的投资价值。

(二) 经济环境分析

1.国民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国民经济在近几年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以后还将继续发展。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保证了经济平稳发展,近几年GDP增长一直保持在8以上,显示中国经济复苏稳固。经济的复苏,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金融业虽然不是很发达,但也展现出了强烈的发展势头,金融业各项指标逐渐好转,各项制度逐渐规范。图1显示的是我国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发展趋势,图2显示的是我国金融业各项指标的发展趋势。

2.市场成交量和股票筹资额的大幅度增长

1992年时,我国的股票成交量只有3795亿股,而2010年成交量已达到4215198亿股,是1992年的1110.72倍。市场成交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券商类及为券商服务相关软件与硬件企业的发展。在成交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股票筹资额也在飞速增加,从1992年的94.09亿元,到2010年时为11971.93亿元,为1992年的127.24倍。市场成交量和股票筹资额的大幅度增长将为我国券商行业的发展带来充足的动力。图3为我国股市成交量和和筹资额的变化图。

篇(11)

[4] .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7-3-17(1).

[5] .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7-3-17(1).

[6] .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7-3-17(1).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7-3-17(1).